2023年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文章及感悟(模板8篇)

  • 上传日期:2023-11-10 11:21:20 |
  • ZTFB |
  • 13页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过去的经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写心得体会时,首先需要对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分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每篇心得体会都来源于真实的学习、工作或生活经历,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路。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参考和运用,相信能够写出一篇精彩而有触动力的心得体会。记得要注重思考和总结,用文字传递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悟。祝大家写作愉快!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文章及感悟篇一

就像代号为[老子]的[鲜活的空]所看到的: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渊呵!似万物之宗。[老子]还看到了什么呢?渊,深远无边之意。

老子感叹到,啊,太深远了,无边无际的深远啊.....好像这里就是天地万物所有一切最初始的根源了。

老子此刻所说的,正是老子在深沉的定境中的直接体验——深远无边的鲜活的虚空......

在这种状态里,能观之人,即是所观之境,没有[能观之心]与[所观之境]的区别,它们是一体无分的。并不是原本分开的它们现在合一了,而是它们本来就是合一的,但我们通常错误地认为它们是分开的。

你所认为的你,连同此刻你所感知到的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就在此时此刻即是[一体无分]的。这个整体上[一体无分]的才是[鲜活的空]的功能作用的全然展现,而这所有的一切现象,都只是映在[鲜活的空]之中的影像而已,唯有[鲜活的空]是这所有一切现象背后的本源。而这个[鲜活的空]不是别的,正是真正的你。

这里的“其”,在通常的解读中,大多解读为[道]本身。而以观心之境视之,则别有意味。

锉其锐:在我们的内心,什么是最锐利的呢?对立分别。所有的矛盾都来自于对立分别。所以要见到[鲜活的空],必须锉掉内心的锐气,远离思虑分别。在之前的文中也一再地强调,要放下我们的大脑,放下思考,放下概念,放下理论,放下思辨,否则是无法见到道的真面目的。

解其纷:在我们的内心,什么是最纷乱的呢?念头。杂念纷飞,心无法静下来,同样无法见到[鲜活的空]。对于纷飞的念头,应该如何应对呢?解。解,意味着要耐心,要有条理,要找到其“结”,还要找到起“结”的原因,然后一丝一缕地慢慢解开。

对于分别思考这样的“锐”,要毫不留情地“锉”掉,而对于念头这样的“纷”,则要慢慢地疏“解”。如何疏解呢?任其自来,任其自去,观而不扰,观而不随,杂念自解。如果去打扰,去干预,去纠结,去攀缘,只会越来越乱。

和其光:在我们的内心,什么是最光明的呢?觉知。和,既意味着要融和,又意味着要温和。而这,正是观心之[观]的要点。观,是觉知作用的一种,是最能体现觉知特性的一种功能。和其光,即将我们整个身心都融入这个[观]之中,成为[温和的观],即觉知清明,观照一切,又不干扰一切,是温和的,只是静静地观照着即可。昏沉,不是[温和的观],去攀缘念头,评判念头,甚至被念头带跑了,更不是[温和的观]。

同其尘:在我们的内心,什么是最平凡的呢?平常心。当我们[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之后,我们的心就安静了,就安宁了,就安祥了。一如未雕之木,未染之纱,朴素平常。同其尘,即安守在这样的安宁之中,朴素之中,平常之中。

这四句话,是观心修行的要诀。包括具体实践的先后顺序、方法、要点,都已体现在其中了。

以这样的方法进行观心修行,当功夫到了,在某一天就会见到[鲜活的空]。

而如果您能做到当下截断妄念之流,一念回机,亦可以在此时此刻直接见到[鲜活的空],直接验证老子所说真实不虚。

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看到了[鲜活的空],那是什么样的体验呢?

湛呵!似或存。清明而深远,似乎存在,又似乎不存在。

当自己见到了[鲜活的空]时,自己也就成为了[鲜活的空]。

[鲜活的空]体验着[鲜活的空],清清楚楚地体验着,无边无际,无限深远,似乎有个什么存在,又似乎什么也不存在.......(一旦落实就错了,只承认存在,即落于常见,只承认不存在,即落于断见,其他方式的承认或不承认都不对。只要有承认,就会有不承认,相反也是如此,而真相,与承认不承认无关)。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看见了[鲜活的空]的老子说,我不知道这[鲜活的空]是[谁的孩子],倒像是人们说的天地万物之主宰的那个[天帝]的祖先。也就是说,这[鲜活的空]已经是最后的本源了。

1)道,无形无相,无边无际,无限深远,同时蕴藏着无穷的活力;。

2)道,作用潜藏时,看似虚无空寂,作用展现时,则无穷无尽;。

3)无形无相深远无边的道,是天地万物所有一切的终极根源;。

4)道,远离思虑言说,不在一切概念分别之中;。

5)大道至简,平常朴素,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内观的方法实现体道悟道;。

2、[修]。

2)放下大脑思考,放下概念分别,让充满杂念的心安静下来,以心观心,直观自心,保持清明的观照,将整个身心都融入[观照]之中,保持平常心,安住于内心深处本有的宁静之中,不断地去深入地体会心灵的空寂、宁静、深远、鲜活、清明、无生无灭、无来无去、似存不存.........

3)即是见到了[道],也不要生起分别心,而是去不断地体验、融入、安住、任运、随顺、妙用......

3、[行]。

将[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逐步体现在自己的生活中,一切都是道的化现,一切都是自心的化现,要将一切都视为修行的对境,唯一要修好的只有自己的心,不过分显扬自己的个性,不执着于对错分别,面对外面的纷纷扰扰时,仍然安住于内心的宁静,保持清明的观照,消除狭隘的小我之心,在精进修行做事利众的同时保持一颗朴素的平常心。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文章及感悟篇二

道,只是按照自身本有的规律演绎着一切,万物皆是道的化现,所以本自无争。

但这只是从道的本体上来说的。

对于道所化现出的某一个个体而言,则可能会出现被[扮相]所迷的情况,那么就会因迷惑而执着,因执着而相争。

故几于道:老子借水喻道,借喻之后,还不忘说一句,水之善,与道之上善相比,只是有些接近罢了。老子其实是在提醒我们,他阐述的重点依然是[道]。

老子在总体阐述完[上善若水]之后,进一步从多个角度分别来阐述[道之上善]。

居,善地:道,居于何处呢?[善地],即圆满之地。地,《易经》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说,这个道啊,居于“圆满之地”,如大地一样厚德载物。其实,道没有固定不变的居处,道遍及一切,无所不在,道在万物之中,万物亦皆在道之中。

心,善渊:道,其心如何呢?[善渊],如深渊一样,深远、广阔、空寂、沉静。这里说的其实是与道合一的圣人之心,接下来的五个方面,说的也是圣人之心。

与,善仁:圣人之心,如何处世呢?与,即关系的处理。[善仁],充满仁爱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言,善信:圣人之心,其言如何呢?[善信],至真至信,符合于道。《金刚经》中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这是对[善信]最好的说明了。

政,善治:圣人心,于政如何呢?[善治],顺道而为,自然任运,无为无争,无事太平。

事,善能:圣人之心,于事如何呢?[善能],顺从规律,把握先机,无为无争,自然成就。

动,善时:道心,如何起用呢?[善时],因时而动,因机而动,动亦非动,如如不动。

夫唯不争,故无尤:其居无争,其心无争,其言无争,其政无争,其事无争,其动无争,因其无争,故无忧。

1)道的品格,善利万物而不争,去高就低,卑微自处;。

2)道,厚德载物,胸怀广阔,仁爱慈悲,至真至信,自然任运,无为无争。

2、[修]、[行]。

本章内容侧重于在日常生活中体现道的品格,见、修、行融为一体,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1)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精进利众生同时为而不争,放低自己,保持谦卑之心;。

2)厚德载物,胸怀广阔,仁爱慈悲,至真至信,自然任运,无为无争,以道的品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文章及感悟篇三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1、[见]。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民],与[民]相对的是[圣人]。

在观心之境中,圣人,相当于真心,民,相当于妄心,即意识心。

真心是远离分别执着的,而妄心最大的特点就是分别执着。

所以在观心修行中,需要远离这样几种分别执着:贤愚、贵贱、好恶。

如果存在贤愚对立,妄心就会去攀缘执着于这个[贤],争夺[贤]的好名声。这时就远离了[道]。

如果存在贵贱之别,妄心就会去攀缘执着于这个[贵],盗取[贵]的好东西。这时亦远离了[道]。

如果存在好恶之别,妄心就会去攀缘执着于可以满足欲望心的[可欲],被欲望扰乱了清净心。这时同样也远离了[道]。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圣人之治,即真心当家做主——。

实其腹:道家修行的[实其腹],大多是指以下丹田为炉鼎修炼内丹(精气神),藏传佛教修行中也有修中住气、宝瓶气等修法,也可以算[实其腹]。那么在[观心]修行中,[实其腹]又如何实践呢?有两种方式,一为在观心的同时,稍微分一丝注意力,稍稍鼓腹并一直持续保持,这样有利于在观心的同时为后续的修行打好基础。第二种方式,[腹]为人体之[中],引申为[生命之中],后续在《道德经》中有[守中]的修法,[实其腹],可以视为[守中]的修法。如何来守中呢?当心灵空静下来后,安住于空静之心的整体状态,专注于空静之心的整体状态,即是[守中],即是[实其腹]。实,即不断坚定、坚实、坚固之意。实其腹,即不断地增强安住于空寂之心的定力,越空越定,越静越定。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发生在[观心]之[观照]的范围内。如果丢掉了观照,昏昏欲睡了,或者像冷灰枯木一样没有了活力,实其腹就失去意义了。[观心]修行的实其腹,是在明明朗朗的观照之下的实其腹。

弱其志:志,即意志、意图。在观心修行的时候,要保持放松的心态,同时保持清明的观照,观照,只是保持清明的觉察,但不去干扰观照的对象,不以自己的意志或意图去刻意对观照对象做出什么行为。

那么为什么是[弱]而不是[去]呢?因为保持清明的观照本身就是一种[志],虽然区别于刻意左右观照对象的[志],但毕竟仍然是一种[志],所以是[弱其志],仅仅保持观照即可。

强其骨:道家有修炼肾气以强健骨气的修法,在[观心]修行中,强其骨,则可理解为强其主心骨,即真心。强其骨,即增强真心当家做主的力量,亦即强化安住于真心之意。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要经常使意识心处于“无知”、“无欲”的状态,换句话说,即是要让心灵经常处于真心的状态。无知,即无分别执着,知,代表了分别心和世间知识。无欲,即远离欲望,远离[可欲]。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要安住于真心状态,时时安住,念念安住,使分别心不敢妄为,这样的状态即是无为,时刻保持无为之心,则无不治矣。治,即真心为体,意识心为用,各居其位,各司其能,一切合于[道],自然圆满。

1)安住真心,远离分别执着,远离欲望污染;。

2)空去意识心,坚实空静心,保持观照心,强化本元心;。

3)保持无为之心,真心为君,意心为臣,各具其位,各司其能;。

2、[修]。

1)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观心修行环境,远离各种欲望污染源;。

2)放下大脑,放空心灵,以心观心,直观自心;。

3)强化定力,安住于心灵本有的空静,同时保持清明的观照;。

4)[宽坦并任运,警觉且放松],既要做到念起即觉,觉而不随,又要做到不对念头进行任何评判、干扰和处理,任其自来自去,只是清楚地旁观即可。

3、[行]。

1)在生活中也尽量保持心灵的空静,尽量远离各种充满欲望的环境;。

2)在生活中练习观心、观照,面对事情时,少用分别心,多用观照心;。

4)在真心做主的基础上,随缘应用意识心,有效地处理好各种事务,同时保持无为之心,努力做事,而对结果随缘、不执着。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文章及感悟篇四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1、[见]。

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既然是以[观心]为[对境]来感悟《道德经》,那么《道德经》每一章的内容,每一个重要的名词都需要在[观心之境]下找到相应的对境,而不能在[观心之境]以外去解读,否则就离开了本文的主旨。

还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本文并不打算去探讨老子这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在写作《道德经》时的心里真实所想,以及老子赋予《道德经》的真实含义。

写作此文的缘起,是因为笔者在静坐观心中,发现《道德经》所蕴含的智慧是可以用来指导观心修行的,并且十分贴切,也许这种应用方式距离老子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有十万八千里之遥,但只要我们在观心实修中能够得到有益的启发,有利于促进修行的进步,就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应用。《道德经》所蕴含的智慧是天地大道的智慧,而天地间所有的一切也都在道的规律下运作,观心修行的目标,同样也是为了见到藏在自己生命深处的道,所以以《道德经》来指导观心修行还是可行的。当然,如果您认为[观心]并非见道之法,那么建议您略过此文,甚至可以略过笔者的所有文章,因为不管笔者所写的文章题材是诗歌还是散文,或是议论文,剥去所有的皮肉,骨架上刻着的仍不过是观心二字。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天下],静坐观心之时,头部以上的虚空即为天,臀部之下的坚实即为地。[天下],正好是静坐观心之人,再具体点,就是人的大脑所在的位置。[天下],即指我们的大脑。

有无之相生也。有、无是不断运动相互转化,美丑、善恶也是如此。在不同的评判体系下,美丑善恶皆是相对而成立的,没有不变的标准。就观心而言,[有欲]、[无欲]也是相互转化的,[有欲],则美丑善恶之念妄想纷飞,[无欲],则朗然空寂,自在清明。那么[道]呢?则不仅超越了美丑善恶之[有欲],也超越了朗然空寂之[无欲],有无随缘,显隐自在。

难易之相成也。难易也是相对而言的,就观心而言,对一些人来说易如反掌,对另一些人来说却难比登天。差别在何处呢?所用功夫不同尔。果能十年如一日,精进修持,观心功夫纯熟之后,则难者转易。不愿下此功夫者,虽易亦难。观心修行之前,[有欲]容易,[无欲]很难,修行日久,身心清净,[无欲]容易,[有欲]很难。

长短之相刑(形)也。长短是在相互比较后的结果,就观心而言,[有欲]看似长,其实很短,念念皆在瞬息生灭之中,[无欲]看似很短,其实很长,达到最彻底的无欲之时,会发现无欲之心其实是不生不灭的。

高下之相盈也。高下也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就观心而言,[有欲]看似很崇高、很积极,其实却被欲望所奴役,心灵已失去了真正的自由,[无欲]看似很卑微,很消极,其实却实现了对欲望的超越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妄心成为心灵的主宰,妄心很强大,真心处于弱势地位时,这时的心灵其实还很弱小;当真心成为心灵的主宰,妄心化为真心的辅臣时,这时的心灵才真正地强大。观心修行,即是转识成智、化妄为真的具体方法。

音声之相和也。音与声相互和谐。音,在甲骨文中,言、音可互用。声生于心。当言为心声,表里一致的时候,即可称为音声相和。就观心修行而言,言无伪饰,为心之真声,即是真言,言有巧伪,则为妄念妄想。比如在观心修行中,一面默念“致虚极,守静笃”,一面去深入体会虚极静笃的心灵状态,这时,言与心、心与言相互促进,即为音声相和之最佳实践。刚开始时,是[有欲]的音声相和,但随着虚极静笃的程度越来越深,就逐渐转化为了[无欲]的音声相和,最后音声同归于空寂,观照却依然清明,这时即可于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之中看见[道]的真面目。

先后之相随,恒也。在观心之时,要深入观察[有欲]、[无欲]前后相随的特点。比如心里生起了念头,然后我们就去观察这个念头,这个念头生起的当下为[有欲],当这个念头消失了之后,即为[无欲]。比如,一面默念“致虚极,守静笃”,一面在心里观察“致虚极,守静笃”在心中是如何生起的?又是如何消失的?在前一次默念之后,下一次默念之前,中间的那个空白的状态,是怎样的?一次次地默念,一次次地观察体会,两次默念之间的间隔时间可以逐渐拉长,然后去体会有、无、有、无、有、无.....体会这两种状态先后相随、相互转化的精微状态。[恒也],即这是一种永恒的规律。有生于无,然后又很快回归于无。那么当我们停下默念,只是专注地去观察[无欲]的状态,又会有什么发现呢?我们会发现,[无欲]的状态是可以相续不断的。[有欲]看似相续不断,但本质却是即生即灭的,[无欲],看似难以捉摸,但真的达到了[无欲]之境,却发现这[无欲]是无生无灭的,可以相续不断地一直延续下去。有欲,更像是浪花,无欲,更像是海洋。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圣人以无为之心应世,事来即应,事去即静,无有执着,无有挂碍,圣人只是这样去做事,为人们做出榜样,不刻意去教化他人,而教化的作用已在其中。

在观心修行中,[无为]是[观]的要点,无为,即不刻意、不执着、不攀缘、不挂碍,顺其自然地发挥出[观]的本性即可。所以,[观]常用[观照]二字表达,即只是如镜子一般照出事物本来的样子即可。

不管是观呼吸、观念头,还是观照其他,都要保持无为之心。但需要注意的是,保持无为之心,不是对[观照]本身完全不顾,如果昏昏欲睡,还不及时生起警觉,那就不是无为之意了。

[不言之教],对于观心而言,则意味着[默照]、[寂照],即尽可能使心灵达到深度的静寂,在静寂的同时进行观照。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对于观心而言,万物,指的是所有出现在观照视野中的一切身心内外的现象,对于这些现象,应该怎么办呢?作而弗始,任凭其自然地随因缘生灭,而不去干预其开始与终结;为而弗志,在观心修行的过程中,对于所观的对象,只是保持静静地观照,而不动用自己的意志干预观照对象;成功而弗居,即使通过观心彻底见到了[道]的真面目,也不认为自己有所得,也不认为自己有什么成功的地方。这即是《金刚经》中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对于一切都毫不执着。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正是由于彻底的不执着,才能称为真正的自由,这究竟彻底的真自由再也不会离去。

2)在[有欲观徼]、[无欲观妙]的时候,要深入去体察[有欲]与[无欲]这两种状态的相互关系,包括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随等关系,从而更深入地体悟[有欲]和[无欲],并从这些关系中去体悟[道]的本体的特性,因为[有欲]、[无欲]以及这两种状态之间的运动转化关系,正是鲜活[道]在我们生命中的具体体现。

3)无为观心,观心无为,不言寂静,寂静不言,无我无执,成功弗居。

2、[修]。

那么如何将这一章落实到观心实修中呢?

1)放下大脑和思想,远离思虑分别,以心观心,直观自心;。

3)深入观察和体悟念头的生起与消失,深入观察和体悟念头消失之后的空白与宁静;。

5)在彻见自心真面目的基础上,体悟一切对立分别的相对性,体悟众生自性本心的大平等性,体悟身心内外万事万物汇归于自性本心的一体性,体悟自性本心本自无我远离一切执着挂碍的究竟自由性,体悟自性本心亘古一如、随缘运化、世出世间一切本自圆满的大圆满性。

3、[行]。

1)安守本心,寂心应事,远离分别执着而行于中道,了无挂碍;。

2)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精进利众,结果随缘;。

3)在与人交往时,高度尊重人们的意愿,不以己意强加于人;。

4)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善于运用各种因缘条件去推动事情的自然达成;。

5)修好自己,做出榜样,以高尚的人格力量感化与自己有缘的人。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文章及感悟篇五

绵绵呵,似或存......看看自己的内心,这清清楚楚地感觉到了无边的空寂这种状态,是否一直绵绵不绝?你可以安住在这种状态里,一边静静地观照,一边静静地仔细地感受,仔细地体会......

当这种状态比较稳定了之后,您再整体感受一下这语言所无法准确描述的状态.....

它像不像一泓深深的潭水......虽然内在可能会发生一些细微的波动,比如我们的这些[观照]、[观察]、[感受]、[体会]等细微的心灵作用调整,但这泓潭水从总体上而言仍是十分宁静的,它的表面像镜面一样平静,身心内外的一切现象(比如远方传来的声音)就像映在止水上的月影一样,既无比地清晰、丝毫毕现,却又无法干扰到潭水的宁静......

这时候,老子的话,一如月影一般投射进这泓静静地止水里.....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忧.....

原来,这些话,不过就是对这心如深潭止水映照心月一轮的描述罢了,一旦解释,即属多余......

这即是[上善]之境。

不管您修的是道家还是佛家,如果静坐、禅定之中偏离了这[上善]之境,修得心如死灰、枯木寒岩,那就陷入了[顽空]的歧途,而真正的与道合一之境,是鲜活的空,是灵动的静,是水静月明的浑然一体,是无为无不为的绵绵若存、妙用无边......

到这里,已经体悟完了,笔者所要说的见、修、行其实也已经含括在其中了。

稍微补充几句:

居,善地:深潭止水,空而鲜活,静而灵明,上善之居也.....

心,善渊:深远沉静,空寂灵明.....

与,善仁:在这种状态里,整个身心,从内到外散发着浓浓的宁静、安详、祥和、慈悲......

言,善信:一切“有言”或“无言”的因缘,就像月照水面一样,自然地相互映照,无自无他,浑然一体.....

政,善治:水静自明,一切皆自然相应,万象森然而纹丝不乱....

事,善能:水静自明,不动照心而自然映照,一切自然天成.....

动,善时:深潭止水,风来自动,风去自静,看似有动,其实未动......

夫唯不争,故无忧:本自无心,本自无物,本自无争,本自无忧.......

感恩老子。

感恩《道德经》。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文章及感悟篇六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部重要经典。作为儒道两家的合璧之作,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处,提倡“无为而治”、“修身以治人”的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近,我开始阅读这部经典,并从中获得了许多感悟和启示。

第二段:我的学习过程。

刚开始阅读道德经的时候,我感到它的语言十分晦涩难懂,思想也有些深奥。但是,我不断的阅读、思考,逐渐对其中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比如,道德经中强调的“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的理解需要我们抛弃现代社会一味追求效率、功利的思维,转向自然、深度、灵性的生活方式。只有深入观察、感悟世界,才能更好地理解这句话的内在含义。

第三段:我从道德经中获得的启示。

在深入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我不断从中汲取启示。首先,从道德经中我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我们需要摆脱外部的物质欲望束缚,完成个人精神上的提升和自我成长,获得永恒真理和珍贵的道德观。其次,道德经赋予了我们深刻的人生哲学。“远而识人,近而行之”,我们应当远离表象阳光,观察事物的本质,而不能冲动行事或被盲目跟从。最后,道德经让我认识到价值观对人生的关键作用。不要因为权力和利益而遗忘了自己的价值观,人生不只是一种物质追求的方式,更是我们追逐事物本质的生活方式。

第四段:我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道德经不仅仅是阅读,最重要的是能够将其中的精神转化为自己的行动。首先,我清楚自己的存在意义是什么,深入审视人生,阐明人生价值观,以此为指引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我在生活中注重培养日常中的素质与生活态度,用身体力行彰显道德,从而主动获得他人的尊重。其次,我在社会上积极地向他人应用道德经的精神。在人际关系中,我始终维持公正,不断追求真相,珍惜人际间的感情关系,为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做一点微小的贡献。

第五段:结语。

学习道德经是一条不断追求深化生命意义的道路,借由经典中的精华,我们可以寻求慢生活的真正价值,用博大精深的中国味道回归真实的人类价值。我们不必被虚伪和浮躁所玷污,而是应从道德经的教诲中获得启示,深入思考,用充实的人生、显露无声的品德彰显人生的价值。通过这个过程,我们不仅可以获得巨大的精神满足,还可以在充实、有意义的生活中收获快乐和美满。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文章及感悟篇七

学习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它关乎我们个人的命运和未来。在我多年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给我带来的启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我懂得了如何自主学习、如何深入思考、如何持之以恒,这些都是我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宝贵经验和体会。

首先,学习让我懂得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以前,我总是习惯于依赖老师和课本,等待他们告诉我答案。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发现这种被动学习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主动去学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于是,我开始主动地去查阅书籍和资料,去和同学讨论,去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这样的努力,我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满足感。自主学习让我不再被束缚,而是自由地探索和发现新知识,这是一种令人愉悦的体验。

其次,学习让我懂得了深入思考的重要性。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以前,我总是习惯于机械地记忆知识点,而忽略了对知识的思考和理解。慢慢地,我意识到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寻找新的方法。通过与同学的探讨和阅读经典著作,我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提出问题和找到问题的答案。思考让我看到知识的更深层次,让我拥有了更多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不仅仅是学习的手段,更是培养我们的思维习惯的关键。

然后,学习让我懂得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在学习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但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我曾在学习某门课程时遇到过困难,遇到了许多复杂的问题。但是,我决定不放弃,一直坚持下去。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尝试,我终于克服了困难,成功地掌握了这门课程。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到成功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学习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和恒心,这样才能最终取得好的成绩。

最后,学习让我懂得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学习知识是为了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能够提高我们的应用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仅仅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课堂,还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我才真正感受到了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学以致用让我找到了学习和实践之间的联系,让我对所学的知识更加有信心和热情。

总之,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要求我们不断地去学习、思考、坚持和应用。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给我带来的启示。通过自主学习、深入思考、持之以恒和学以致用,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水平,更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继续保持这种学习态度和方法,不断进步,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好的成绩。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文章及感悟篇八

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道德经》,看完后虽然觉得不能完全地读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还是感觉一片坦荡,觉得此书对我们深有益处。

《道德经》这部著作是老子所写,但不是介绍老子生平事迹,而是讲道论德,所以叫做《道德经》。《道德经》全书原本分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人在得意的时候,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会树敌太多,甚至招来杀生之祸。在老子看来,福气来临时,我们要提醒自己祸根也来临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失意时就会走投无路。还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无敌,强中自有强中手,肯定有人比你会更厉害,更出色。但我们达到目标时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要有谦虚之心。

老子说“是以圣人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不言的教导;只有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干涉,而生养的万物又不据为自己所有;为万物的生长尽力而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劳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一个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总是不会失去,而是永存。

无为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修养。假如我们能够做到无为,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的稳定。如今社会物欲横流,许许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们能够做得到无为,那么我们也将活得更轻松、更快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