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古诗的心得体会(实用13篇)

  • 上传日期:2023-11-22 03:42:50 |
  • ZTFB |
  • 8页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沉淀思考,形成对学习和工作的深入理解。在写心得体会时,可以尝试不同的写作方式,如文字、图表、思维导图等。6.心得体会是我们在自己的学习和经历中对所得到的感悟与认识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表达方式。

黄鹤楼古诗的心得体会篇一

黄鹤楼,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建筑之一,与壮丽的长江、优美的楚天风光相互辉映,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同时,黄鹤楼也是无数文人雅客们留下诗词墨迹的地方,其中的古诗更是名家之作。在这些古诗中,既有真挚的感情表达,又有独特的意境描绘,让我深受感动。下面,我就通过阅读黄鹤楼古诗的体验与感悟,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黄鹤楼古诗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在黄鹤楼前,我阅读了许多大家的名篇佳作,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杜甫的《登黄鹤楼》和崔颢的《黄鹤楼诗》。这些诗作都是唐代文人的杰作,通过这些古诗,我仿佛回到了千年前的唐朝,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个辉煌灿烂的时代。这些古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内涵,使得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欣赏之情。

其次,黄鹤楼古诗让我领略到了壮丽的山水景色和风景如画的意境之美。在登临黄鹤楼的时候,我仰视着那座巍峨的楼阁,俯瞰着长江的奔腾和远处的烟波浩渺,仿佛置身于诗人的笔下。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此创作佳作,谱写出诗情画意的诗篇。我也仿佛和他们一样,体验到了大自然的宏伟和美丽。这些古诗的意境描绘,常常让我陶醉其中,仿佛感受到了诗人们灵魂深处的独特感悟。

再次,黄鹤楼古诗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珍贵。在《登黄鹤楼》中,杜甫写道:“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首诗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于时光流转的深深思考。而在《黄鹤楼诗》中,崔颢抒发了对壮丽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瞬息如电的揭示。这些古诗让我明白了人生的脆弱和短暂,激励我要珍惜每一天,活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最后,在阅读黄鹤楼古诗的过程中,我也体验到了诗歌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这些古诗在语言上驾驭自如,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描绘,展示了古代文人的才情与艺术的卓越。诗人通过简洁精炼的文字,将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故融为一体,使得古诗如诗如画,别有一番韵味。在阅读中,我深受震撼和感动,受到了诗歌的熏陶和启发。我深深体会到,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智慧与感悟的结晶。

总的来说,黄鹤楼古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感悟。通过阅读这些古诗,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体验到了山水风光的壮丽与美丽,领略到了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珍贵,领悟到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与美学价值。黄鹤楼古诗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文化与历史熏陶,更在于它所传递的思想与感悟。这些古诗使我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思考了生命的本质及人生的意义。因此,我认为黄鹤楼古诗的阅读不仅是对文化传统的顺应,更是对心灵的一种滋养与启迪。

黄鹤楼古诗的心得体会篇二

原文: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家喻户晓。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圭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常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互相唱和,名动一时。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鉴赏:

鹳雀楼,故址在当时的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建在高阜上,共有三层,站在这座楼台上,前望可看到莽莽的中条山,下瞰可观滚滚东流的黄河水,是唐代的游览胜地。

诗人首先运用粗线条大笔勾勒画面,这里,其着眼点不在楼之一隅,而是从远眺及鸟瞰的角度去把握山水楼阁的总体,腾挪跌岩,摹山绘水,让读者从山水的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中看到诗人笔力扛鼎、大气磅礴的风发意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给读者展现的是夕阳西下、黄河东流的壮阔远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立体图画。在这幅图画中,落日飞霞、远山如黛、黄河耀金、大海涌波,都表现了登高远眺的特点。“依”、“流”二字具有画龙点睛之妙,经过它们的点染,自然景物顿时具备了活泼泼的生命。“依”字一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那种感伤凄凉的语调,展现了落日告别远山时含情脉脉的神态,显示了其充满生命和力量的内质;“流”字仿佛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动脉,让我们领略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昂扬、壮阔的气势,俯视到喷珠溅玉的惊涛骇浪,甚至可以谛听到奔腾咆哮的黄河的涛声。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运用,更使画面具有了立体的层次感。

诗的前两句着力渲染登楼所见的山水壮观,绘下了极其壮阔的境界。但是诗人兴犹未尽,他接着用如椽大笔,饱含激情,写下了千古佳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若要穷极千里之遥,让全部的山河之美尽入胸怀,就需要不断前进。这虽然写的是当前实感,却已隐约地表现了诗人的胸襟抱负。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后两句既是诗人深邃思想经过感情浓缩后的结晶,又与前面的景物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从而就使全诗的境界大大拓宽,构成一幅表兮独立、逸乎凡响的登楼远眺图。

在这首诗中,诗人没有拘泥于山水楼阁本身的具体形态,而是善于迅捷地抓住山水与鹳雀楼之间最突出的视觉特征,给读者创造一种豪放的眼界开阔感。

纪游诗难为,而那种奔意气,耸高格的览胜纪游诗为之则更难。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之绝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意境雄阔,意气风发,咫尺之间而能给人以千里万里之感,读后令人眼界开扩,襟臆浩荡,使人受到鼓舞,从中汲取到向上的精神力量。

《登鹳雀楼》的意境雄阔与诗人气吞寰宇的襟抱是有着密切关系的。王之涣生活在盛唐时代,国力强盛、人心振奋,使他具有积极向上、不懈追求的.时代精神和恢宏的政治气度。没有吞吐千山万壑于胸间、指挥重峦叠嶂于掌下的大气度,难成大手笔;有了这包举宇内的大气度,诗人才会挥遣自如,神思泉涌。

诗人并不是俗手丹青,仅以描摩为能事。我们的诗人还兼有哲人的气质。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极平直,然蕴蓄深远,余韵无穷。登高望远,这是一般常识。而登高者惟愿其愈高,望远者惟求其更远,这种细腻入微的心理却只有哲人才能赋与它以重大意义。这其中隐含着人的无限的进取与探索精神。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又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都是对现状的不满足,都是进取精神的直接反映。不同的是,纯粹的哲人以说教者的姿态出现,可以使人膜拜,而诗人似的哲人则善于以朋友的身份说话,足以使人感奋与追求。

黄鹤楼古诗的心得体会篇三

黄鹤楼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蛇山之上,以其雄伟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我也有幸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参观了黄鹤楼,与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亲密接触,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让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以下是我对黄鹤楼的心得体会。

首先,黄鹤楼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的建筑风格和结构。黄鹤楼是木结构建筑,建于公元223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虽然历经多次的修复和重建,但它仍保持着当初的原貌和风采。黄鹤楼采用了经典的中国式建筑风格,其主体建筑是由三重檐式和四角楼组成。整个楼阁气势恢宏,层次分明,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登上楼顶,可以俯瞰整个武汉市,感受到了楼的崇高和气势。

其次,黄鹤楼也给我带来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楼内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其中最有名的要数一块青石碑——黄鹤楼碑。这块碑刻于公元725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杜甫为纪念黄鹤楼而题写的。黄鹤楼碑上的字迹依旧清晰可见,字里行间透露出杜甫对黄鹤楼的热爱和敬仰之情。这块碑成为了黄鹤楼的标志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者,黄鹤楼还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参观黄鹤楼时,我了解到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比如,黄鹤楼所在的地方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聚集地,许多著名文学家都曾在这里留下过不朽的作品。黄鹤楼的美景也激发了无数文人骚客的诗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黄鹤楼还是中国古代游览胜地的代表,被誉为“江南第一胜地”。这里不仅有千年古楼的壮丽景观,还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让我更加珍惜中国的传统文化。

最后,黄鹤楼还给我带来了心灵上的洗礼和启发。在攀登黄鹤楼时,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和和谐。从蛇山拾级而上,一路风景尽收眼底,让我忘却了尘世的纷扰。站在楼顶,远眺长江之美,心神宁静,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在这里,我感受到了自然的宁静和魅力,也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从容。这种感受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让我更加珍视和尊重自然,更加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

总之,参观黄鹤楼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也让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黄鹤楼承载着千年的文化,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启迪和鼓舞。站在黄鹤楼的楼顶,感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宝贵意义。黄鹤楼的美景和文化内涵让我终身难忘,这次经历将成为我人生旅程中的一片瑰宝。

黄鹤楼古诗的心得体会篇四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

4.广陵:即扬州。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7.尽:消失。

8.唯见:只见。

9.天际:天边。

古诗赏析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 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 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 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 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 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 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 “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 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 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 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 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 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考试中考察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考试时,可以做复习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黄鹤楼古诗的心得体会篇五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北岸,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古迹之一。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儿女的骄傲。我前不久有幸来到了这座古老的楼阁,感受到了它所传承的千年文化底蕴。在这次旅行中,我收获了许多心得体会。

首先,黄鹤楼让我领略了历史的博大精深。黄鹤楼始建于东晋时期,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登上楼顶,俯瞰长江,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古老的瓦片,精美的楹联,都让我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楼内陈列着许多文物和文献资料,记录了黄鹤楼从兴建到今天的历史变迁。通过这些展品,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延续。

其次,黄鹤楼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黄鹤楼是中国文人雅士的聚集地,也是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从唐代詹养龙的《黄鹤楼》到宋代黄庭坚的《登黄鹤楼》,再到现代作家郭沫若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名篇,都为黄鹤楼增添了无限的文化魅力。在黄鹤楼,我仿佛看到了文人墨客的背影,听到了他们留下的诗词佳作。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而黄鹤楼则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再次,黄鹤楼让我领悟到了人生的境界。站在黄鹤楼的顶端,我饱览了美不胜收的长江风光。长江滚滚东逝,永恒不息,仿佛将时光的沧桑和岁月的变迁尽收眼底。我不禁想到人生的短暂和无常,黄鹤楼给了我深沉的思考。人生如长江的水,转瞬即逝,而黄鹤楼则是人生价值和境界的象征。我希望自己能像黄鹤楼一样,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追求人生的卓越与精彩。

最后,黄鹤楼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自豪与自信。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无比自豪和自信地站在黄鹤楼的顶端。黄鹤楼是中国古建筑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站在这里,我仿佛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力量,我为自己是中华儿女而感到骄傲。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黄鹤楼则是这一切的象征和见证。

在这次黄鹤楼之旅中,我不仅了解了历史的辉煌、文化的传承,还领略到了人生的境界和中华民族的自豪。黄鹤楼的独特魅力激发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无论历史如何变迁,人们对黄鹤楼的热爱和仰望都将永存。我相信,黄鹤楼的美丽和伟大将永远激励着人们追求卓越,追求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黄鹤楼古诗的心得体会篇六

人常道,未登黄鹤楼不算到过武汉。黄鹤楼是武汉一张靓丽的名片。

人皆熟知武汉是一座多湖的大城市,东湖、南湖、汤逊湖、沙湖、后湖、金银湖等大小湖泊星罗棋佈。却往往忽略武汉还是一座多山的城市。山虽不高,蜿蜒起伏,连绵不断,酷似一条龙脉,喻家山为龙头,龙身、龙爪分别是南望山、磨山、伏虎山、珞珈山、桂子山、洪山、飞跃长江的龟山、蛇山隔江而立,龙尾一甩便是那落在月湖里的梅子山。

黄鹤楼建在龙脉之上,依蛇山矗立,览长江、汉水,武汉三镇尽收眼底。古有仙人在此乘鹤飞天的传说,故称黄鹤楼。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古往今来,李白、崔颢、白居易、陆游、贾岛、张居正,都曾到此游历,或吟诗作赋,或撰写楹联,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楹联佳作。

全诗仅56个字,囊括了大量信息。时间跨越从昔到今,从远古千载,到现实的日暮黄昏。所列地点有黄鹤楼、汉阳、晴川、鹦鹉洲,所绘景物有历历的树木、萋萋的芳草,飞天的黄鹤,飘荡的白云,烟波浩渺的长江。最后一个字落在“愁”上,点出了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

该诗的另一个特色是注重通俗流畅,而不拘尼于格律。古律诗多忌讳在一首诗中使用相同词句。而此诗开头竟连用了三个“黄鹤”,但吟颂起来朗朗上口,毫无重复之感,开了一代律诗的新风。真是一首通俗的绘景、吊古、怀乡的绝佳好诗。

后人在黄鹤楼边建了李白“搁笔亭”,传说诗仙李白见此诗后深为之折服。李白是每见美景必出佳诗的。但见崔颢诗后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就此搁笔数日,不肯造次,班门弄斧。

南宋诗评家严羽(严沦浪)在《沧浪诗话》中写到:“唐人七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前些年我还见过武汉大学一位教授在一篇研究古诗的论文中,也赞此诗为最好。

今人喜欢排行。我想李白的搁笔,多人将此诗尊为第一,只是一种共识,并无排行之意。因为并未见过第二、第三之说。曾未设过“评委”,也未见过评比标准。谁个第一,谁个第二。这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见仁见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事情。对好的作品只须认真领悟,学其长处,汲取其精华也就是了。不必在名次上花费更多精力。

中国的古诗和填词是以精炼的文字,有节奏的韵律,以约定俗成的格式,生动的语言,巧妙的构思用来写景、抒情、咏物、叙事、明志的一种高雅的文学体裁,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瑰宝。一首能使人读后欣赏美景、回味往事、深明理义、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提振精神的诗词便是好诗词。多读好的诗词能使人情飞扬、志高昂、心灵秀。

一首是《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此词作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夕,革命处于低潮,如烟雨苍苍,似长江被龟蛇锁住,笔调冷峻悲壮。到最后一句,心胸豁然开朗,一展恢宏气势,抒发了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无畏精神,以酒浇江,祭酒立誓,以抒慷慨,心潮澎湃,坚信革命潮流会一浪高过一浪,势不可挡,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第二首是《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檣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首词创作于1956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

词中多有佳句。如“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又如“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许多游长江的人因江宽、水急、浪大,总会有些紧张和畏惧。比闲庭信步还要舒坦、惬意。这是何等的潇洒、飘逸。再如“风檣动,龟蛇经,起宏图”,一动一静,相应成趣。骤然一个“起”字,耸立崛起,升起了宏图大志。还如“一桥飞架南北”。一个“飞”字,细品起来,甚是巧妙,可谓是神来之笔。最后一句“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引用了一段神话传说。巫山神女是王母娘娘的女儿,曾帮助大禹治水。当今神女应当还安好。当她看到险峻的三峡变成平湖时,对这等人间简直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如今变成了现实,她会惊叹不已的。引用之美妙,给读者增添了遐想与神趣。

中国革命胜利了,三峡大坝建成了,主席的夙愿实现了。他的诗词将和他的人格,他的功绩一样流芳百世。

再登上黄鹤楼,眼前已今非昔比。滚滚长江东去,后浪推前浪。如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武汉人民追求卓越,敢为人先,武汉正发生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月异的变化。江面上已建成九座大桥,城市交通一环又一环,地铁连三镇,高速(公路)、高铁全国通衢,天河机场多条航路达五洲。长江航运上至重庆,下出东海。江边美景观不尽,东湖风光醉游人。广大诗词爱好者纵情讴歌吧,定将产生更多的新一代的传世之作。

黄鹤楼古诗的心得体会篇七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词译:

黄鹤楼:武昌西有黄鹤山,山西北有黄鹤矶,峭立江中,旧有黄鹤楼(故址在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俯瞰江汉,极目千里。旧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故名。此诗格调优美,最为传诵。传说李白见题诗,曾说:“眼前有景道不得,诗人题诗在上头。”他的《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皆是模拟此诗。

昔人:指骑鹤的仙人。

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

汉阳:在武昌江北,中有鹦鹉洲。

萋萋:芳草茂盛。

乡关:故乡。

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赏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诗人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诗人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诗人《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诗人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作者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作者好象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诗人自己也曾写过。是作者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诗人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黄鹤楼古诗的心得体会篇八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引自”超纯斋诗词“翻译、评析:刘建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颢所写的七言律诗,大意说:

诗的主旨在描写登楼望远时,心中寂寞思乡的感慨,作者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载,寄托思家的情结。

关于这则美丽的神话故事,历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这位仙人是黄子安,第二种说法认为是费袆,第三种说法没有仙人的名字,一一介绍如下:

一、以为是仙人黄子安:

依《南齐书州郡志》记载:「古代传说,有仙人子安尝乘黄鹤过此,故名。」指出黄鹤楼命名的由来,是因为曾有一位名子安的仙人,乘黄鹤经过此地,所以命名为黄鹤楼。

二、以为是仙人费袆:

依《图经》的记载说:「昔费袆登仙,尝驾黄鹤还憩于此,遂以名楼。」认为黄鹤楼命名的由来,是指费袆尸解为仙后,曾驾着黄鹤回来,并在这栋楼休息,所名为黄鹤楼。

《太平寰宇记》则说:「蜀费文袆登仙,尝驾黄鹤憩此。」此指出费袆是蜀人,而与前面的费袆多了一个「文」字,《三国志蜀传》中有一位名叫费袆的人,字文伟,尸解为仙的费袆、费文袆,是不是就是这位蜀人费文伟,因不见其它记载,不得而知,但是因为都是神话传说,年代久远,记载会有一些出入。

三、只说是一位仙人:

这则神话的大意是说,以前有一位辛先生,平日以卖酒为业。有一天,这里来了一位身才魁伟,但衣着褴褛,看起来很贫穷的客人,神色从容的问辛先生,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先生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经过半年,辛先生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诉辛先生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黄色的鹤在墙上,接着以手打节拍,一边唱着歌,墙上的黄鹤也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其它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如此经过了十年,辛先生也因而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先生上前致谢说,我愿意照您的意思供养您,客人笑着回答说:我那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一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白云飞上天去了,辛先生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在此盖了一栋楼,取名黄鹤楼。

这三则神话,除了说明黄鹤楼命名的由来之外,还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酒店的主人辛先生因为不嫌贫爱富,不以貌取人,而得到仙人帮助,成为巨富。

这首诗的作者崔颢,便是借着这些美丽的神话与传说,写出他在暮霭苍茫中,登上黄鹤楼,遥望乡关,只见水天浩荡,渺茫无际,更加添了怅惆迷离的感伤,想着曾经驾鹤来此休息的仙人,永远不再回来,就算作者想放下人世的种种忧愁,随着仙人归去,也不可能了。面对一江氤氲烟岚,抬头仰望亘古常存的白云,感叹人生短暂无常,而乡愁不可解,返乡的日子遥不可知,仙境又不可求,想这一生无所依归,百感齐涌,心中的愁绪,便像江上的烟波,浓得化不开。

崔颢写下这首诗后,唐代诗人竞相传唱及仿真,想与崔颢一较长短,有诗仙之称的大诗人李白,有一次来到黄鹤上,也写下一首〈鹦鹉洲〉诗想与崔颢比赛,传说李白觉得自己写得不如崔颢好,便在黄鹤楼上题下一首打油诗:「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开黄鹤楼,回去后愈想愈不甘心,又写下一首〈登金陵凤凰台〉诗,这个有趣的传说,我们另文介绍。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黄鹤楼古诗的心得体会篇九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

《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

可见对此诗的器重。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有人说此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

但我以为也决非全部子虚乌有,李白写的有关黄鹤楼的诗,我手头就有两首:一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另一首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虽都与黄鹤楼有关,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写景。

同时他的'《鹦鹉洲》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句法何其相似。

其《登金陵凤凰台》诗亦如此,都有明显仿崔诗格调的痕迹。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两句非李白之言,承认崔诗绝好,对于李白来说还是可以认定的。

《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虽然有争议,如胡应麟称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确是代表大家意见的中肯之语。这样一来,崔颢的《黄鹤楼》名气就更大了。

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

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黄鹤楼古诗的心得体会篇十

黄鹤楼,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东湖之滨,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之一。自古以来,这座楼般的建筑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目光,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读完这些黄鹤楼古诗,让我深感其儿女感情、对人生、情爱、自然美景的描写深入人心。下面,我将结合其中几首古诗,谈一谈我对黄鹤楼古诗的心得体会。

首先,黄鹤楼古诗使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唐代文学家崔颢所作《黄鹤楼》是我国文化名篇之一,诗中写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不仅描绘了黄鹤楼的壮丽景色,更通过对自然万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这种以自然景物为背景的描写方式,体现了我们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关怀。

其次,黄鹤楼古诗蕴含着丰富的诗意与情感。宋代文学家林则徐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描写离别之情的古诗。诗中流露出浓浓的离别之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透过这些凄美的词句,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流露出的无限思念之情。黄鹤楼古诗以其细腻的描述手法和鲜明的情感表达方式,让读者深入情感世界,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的深邃与宽广。

再次,黄鹤楼古诗唤起了我对古代人文景观的向往。黄鹤楼以山水之灵秀而闻名于世,这里的美景不仅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的目光,也鼓舞着他们创作出了许多经典之作。元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江阴》写到:“黄鹤楼前一百尺,桃花万点春光阔。白鸥飞去不可留,青松桥上带晚晖。”这些描绘自然景物的词句,使人不禁产生了对古代黄鹤楼的向往之情,更加期待有朝一日能够亲自踏上这片美景之地,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

最后,黄鹤楼古诗让我深感文学的魅力和力量。古诗是一种简练、抽象、精练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有限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意境和情感。读完黄鹤楼古诗,我深感到古人善于运用文字的力量,通过短短几行的诗句,就能够勾勒出壮丽的景色,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正如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作《登鹳雀楼》中描述的那样:“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些凌厉而富于韵味的诗句,展现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黄鹤楼古诗通过对自然美景和人生感悟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入体会到了其中丰富的诗意与情感,唤起了我对古代人文景观的向往之情,并引发了我对文学的更深层次的思考。黄鹤楼古诗的儿女感情、对人生、情爱、自然美景的描写,以及表达情感的丰富方式,使我更加热爱传统文化,也更加向往诗意的人生。

黄鹤楼古诗的心得体会篇十一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注: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简评: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

黄鹤楼古诗的心得体会篇十二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向东眺望黄鹤山,只见黄鹤山威势雄伟横出于半空之中。

山的四面环绕着白云,中间的山峰托春天上的太阳。

山峦峭立高跨于空中,高峻的上峰深幽邃密。

多次听说过许多仙人在这里学习飞身升天之术,一朝成仙飞间蓬莱仙境,流下的石室千年以来空空荡荡。

丹灶早已生出尘埃,清澈的水潭也早已寂静无声,失去了先前的生气。

地宅荒古长满了杂草,庭中苦寒,芝术之类的药草皆已老去。

我很想登临此山,借以保有我的闲逸之致。观览奇异遍及各个名山,所见却都不能与这座山匹敌。

我寄心于山上青松,由此悟认不再会有客旅情怀了。

雄雄:气势雄伟。

弯跨:跨于空中。

峰嶂:高峻的山峰。冥密:深幽茂密。

飞术:仙术,求仙升天之术。

蓬海:即蓬莱仙山,因位于海中故称蓬海。

金灶:即丹灶,道家炼取丹药之灶。

清谧:清静、安宁。

蹇:句首语助辞。

跻:登。

诗作于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其时李白自零陵归至巴陵、江夏。黄鹤山,即黄鹤矾,又名黄鹄山,在鄂州江夏县东九里,今武汉市长江大桥南首蛇山。传说昔有仙人控黄鹤于此,故得名黄鹤山。诗中描绘了黄鹤山的雄伟气势与壮美景色。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李白以夸张的手法渲染黄鹤山的雄伟气势。开头先写山的高大:“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雄雄”二字,极力形容黄鹤山的威势,只见整座山峰,凌空而上,直插云天。接二句又从侧面加以烘托,“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远看去,朵朵白云似乎从山的四周升腾而起,一轮红日仿佛就跟山中的高峰相互依偶着。波浪般起伏、参差不齐的山峦,一排排凌空横跨,宽阔无边;高高耸起的、屏障一般的山蜂,稠密而又显得幽深昏暗。

前六句诗句,全由首句“东望”二字引出,其中有上望、纵望、侧望、环望。整个黄鹤山几乎全被诗人望遍了。可以看出,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暗寓李白心向往之,因此山曾有仙人居住过。“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人去楼空,仙去室寂。如今山上只剩下仙人当年炼丹的石室了。“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炼丹的“金灶”,已满是烟尘和埃垢;注满玉液之潭,如今已一无所有;整个黄鹤山似乎都被一种清幽寂静的静的气氛所笼罩,一切是那样的神秘。“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一片荒凉冷寂的画面展现于读者面前:古老的荒地,草木丛生;庭园里,灵芝之类的药草,已经苍老枯萎。

从“颇闻列仙人”至“庭寒老芝术”是第二段,共八句。诗人扣紧有关黄鹤山的传说,描绘仙人飞升后的荒凉景象。写法仍从“望”字入笔,但却已经杂入许多虚无的幻想,浓化了全诗的气氛。

从“蹇予羡攀跻”至篇终是第三段。这一段写由黄鹤山的奇伟和有关仙人的传说所引起的向往之情。“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两句,毫无隐讳地抒写自己的仰慕与欣羡,诗人很愿攀援而上。诗人之所以产生这种感情,原因在于“保闲逸”,亦即保持平静的心理状态,过着闲逸的生活。“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两句,与一、二两段相呼应,说明,尽管诗人走遍了五岳名山,但黄鹤山却是无与伦比、无可匹敌的。

总体来说,此诗经过实际的比较,诗人终于决定把黄鹤山做为自己感情寄托之所在,从此永远结束作客他乡,寄人篱下的生活:“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这里的“青松”代指黄鹤山,同时也象征看诗人坚韧不拔、冬夏常青的性格。“悟”,觉悟,醒悟。“客情”,暗指客居他乡的思想情感,也包括了诗人奔波流浪,怀才不遇的一生。

黄鹤楼古诗的心得体会篇十三

年代:唐作者:李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朮。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年代:唐作者:吕岩。

黄鹤楼前吹笛时,白蘋红蓼满江湄。

衷情欲诉谁能会,惟有清风明月知。

年代:宋作者:陆游。

手把仙人绿玉枝,吾行忽及早秋期。

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

江汉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

平生最喜听长笛,裂石穿云何处吹?

年代:宋作者:江万里。

黄鹤楼高倚半天,楼中黄鹤去千年。

檐楹自是留真境,几席何妨得老仙。

云护山光秋驻马,日笼江影书停船。

良工改写归图画,俯仰令人一慨然。

年代:宋作者:罗与之。

翚飞栋宇据城端,车马尘中得异观。

双眼莫供淮地阔,一江不尽蜀波寒。

老仙横笛月亭午,骚客怀乡日欲残。

独抚遗踪增慨慕,徘徊不忍不层栏。

年代:宋作者:刘鉴。

西风吹我登黄鹤,白云半在阑干角。

题诗不见旧时人,惟见青山俯城郭。

萋萋芳草鹦鹉洲,江水衮衮来无休。

岁月俯仰成春秋,古人今人无限愁。

年代:宋作者:贺铸。

登真者谁子,昔有费公禕。

白日玉书下,青天驾鹤飞。

此地少留憩,神标怅依依。

振裾谢尘浊,与尔方远违。

层楼宠陈迹,江山长四围。

登临美商素,雨气薄西晖。

水落州觜嫩,风豪帆背肥。

飘然起遐想,琳馆閟岩扉。

明月识悠阔,白云疑是非。

金桃未遽熟,薤露虞先曦。

高树两华表,长招羽驾归。

灵瓢五色剂,定与遗民挥。

自顾乏仙质,延生犹可希。

刀圭傥不吝,如饱首阳饥。

年代:宋作者:柴望。

自从崔颢题诗后,更有何人吊祢衡。

芳草不知鹦鹉恨,晴天惟见汉阳城。

楼头月落酒方醒,岸口风高雁正鸣。

五百年前黄鹤去,閒寻鸥鹭订诗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