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春节的民俗活动心得体会(通用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21 07:46:24 |
  • ZTFB |
  • 8页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后,我深感有必要对此进行一番总结和梳理。那么,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呢?首先,我们要对所要总结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明确总结的对象和目的。其次,在写作过程中要注重思考和反思,真实客观地表达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同时,还应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见解,不断充实和拓展自己的思维。此外,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也是写好心得体会的重要要素。最后,要将心得体会与实际经验相结合,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改进方案,让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定的启示和帮助。写一篇完美的心得体会需要时间和积累,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写,总会取得不错的效果。下面是一些值得参考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

春节的民俗活动心得体会篇一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除夕夜的团圆饭、春联、贴窗花、放烟花、逛庙会等传统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是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在度过这个欢乐的春节时期,我也感受到了很多来自民俗活动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团聚之夜。

除夕夜,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团聚之夜。在这一天,我和我的家人、亲人都会回到爷爷奶奶家,一起吃年夜饭。这顿饭既丰盛又温馨,感觉像是一年中最开心的时光。我们会互相祝福,说出一些温暖的话语,祝福对方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在这一刻,我特别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与幸福,这让我更加珍惜这样的时光。

第二段:春联与挂窗花。

春联和挂窗花都是古老的春节传统。“春联”是一种用红纸写成的对联,通常贴在大门两侧。而“窗花”则是用红纸剪出的纸质图案,可以在窗户上挂起来。这些传统的装饰,可以增加家中的喜气,净化空气,同时还具有祈求神灵保佑和辟邪驱鬼的寓意。在这些传统装饰的陪伴下,我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让我更加感到家乡的文化。

第三段:庙会游园。

庙会是中国传统的集会活动,一般都会在正月十五举行。参加庙会,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市井小巷。有些摊位贩卖美食,有些表演节目的摊位,还有些还提供各种各样的游戏。在庙会上挤挤挨挨的感觉很不好,但是人们都依旧来到庙会上,享受团圆和欢乐。在这里,人们可以放松心情,忘掉烦恼,感受真正的欢乐。我学习到的是,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积极地面对生活,享受生活。

第四段:烟花。

在中国,放烟花也是春节的传统活动之一。除夕夜,整个城市都布满了烟花和鞭炮的声响。烟花是一种美丽的景观,可以极大地激发人们的情感。尽管这种烟花燃放很可能与一些环保问题有关,但我相信这种传统活动仍然会继续,因为它已经深植于中国人的文化和心灵。

第五段:结语。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个表达幸福和祝福的好时机。在这个节日中,我体验到了各种传统文化的美妙。这些曾经被世人遗忘的文化活动,正在努力被人们重新探索和传承。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参与到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爱上这个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

春节的民俗活动心得体会篇二

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代表着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创造力的无穷魅力。参与剪纸活动不仅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独特的美学魅力,还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近期,我参与了一次剪纸活动,亲身体验了剪纸的乐趣,也对这一传统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以下是我对剪纸活动的心得体会。

首先,剪纸活动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剪纸活动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创意来设计剪纸作品。无论是简单的几何图案还是复杂的人物形象,都可以在剪纸的空白纸张上得以呈现。在剪纸的过程中,我不仅仅只是按照既定模板进行剪裁,而是根据自己的创意进行设计和发挥。这种自由发挥的过程不仅增加了我的创造力,还培养了我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通过不断尝试剪裁、调整和修饰,我逐渐掌握了剪纸的技巧和要领,并且产生了许多新奇的点子和构思。剪纸活动中的创造性体验让我感受到了无限的艺术天地,激发了我对美的追求和表现。

其次,剪纸活动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剪纸既可以是个人的创作,也可以是集体的合作。在剪纸活动中,我们可以相互借鉴和交流创意和技巧,共同完成一件作品。通过和他人合作,不仅可以学习到更多的剪纸技巧和经验,还可以借此机会结交新朋友,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子。在我参与的剪纸活动中,我结识了许多热爱剪纸的朋友,我们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在创作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剪纸活动的参与者们不仅分享着彼此的快乐和成果,而且通过讨论和交流,互相促进,不断提高自己的剪纸水平和创作能力。

再者,剪纸活动可以传承和弘扬民间传统文化。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凝聚了千百年来人民智慧和创意的结晶。通过参与剪纸活动,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剪纸的美妙,还能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剪纸的图案和雕饰往往融入了许多中国的传统象征,如吉祥物、花鸟等。通过剪纸活动的参与,我们可以亲身体验并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美学价值,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参与剪纸活动也有助于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传统文化也得以保持生机和发展。

最后,剪纸活动还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和放松。剪纸活动不需要太多的设备,只需一张纸、剪刀和一些想象力即可,非常简单便捷。在繁忙的学习和工作中,参与剪纸活动不仅可以放松心情,还能培养我们的耐心和专注力。剪纸过程中的轻松和愉快让我感到放松和安心,让我暂时远离了纷繁的尘世和压力。同时,参与剪纸活动也是一种享受生活、感受美的方式,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中的种种美好和值得珍惜的细节。

总之,剪纸活动作为一项传统民俗活动,给参与者带来了很多的收获和乐趣。通过剪纸活动,我们可以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方式,传承和弘扬民间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体会到轻松和放松的快乐。剪纸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美的大门,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未来,我将继续参与剪纸活动,不断发掘剪纸艺术的魅力和价值,与更多的人一起分享和传承这份美好的传统文化。

春节的民俗活动心得体会篇三

第一段:引言(介绍春节的背景和重要性)。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它的来临标志着冬天的结束、新的一年的开始,是人们欢庆丰收,迎接新生活的时刻。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每逢春节,鞭炮的声声、红红火火的庙会、丰盛的饭菜和亲朋好友的团聚,都使这个传统节日彰显出独特的喜庆氛围。

第二段:细致的民俗描写(包括庙会、拜年、舞狮等)。

在春节期间,庙会是不可或缺的民俗活动之一。我记得每当春节到来,我总是和我的家人一起去附近的庙会上游玩。那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红红火火的灯笼在高空中飘动,五彩缤纷的彩灯点缀着整个庙会,给人们带来一片喜庆的氛围。不同的摊位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不停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拜年也是春节不可或缺的习俗之一,人们互相拜访亲朋好友,互道新年祝福。拜年时要遵循一定的礼仪,先长辈后晚辈,每次拜访都要准备红包,以表达对长辈和小孩的祝福和喜爱。此外,春节期间还有表演舞狮的习俗,伴随着锣鼓喧天,舞狮者以灵活的身姿和高超的技巧,给人们带来祥瑞和喜庆。

第三段:美食与家庭团聚(描写春节期间的家庭聚会和传统美食)。

春节是亲人团聚的时刻,我记得每年春节,我们全家都会回到老家,和爷爷奶奶、姑姑舅舅一起过年。年夜饭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我们全家人会坐在一起,共同分享美食和快乐。年夜饭菜色丰富多样,有鱼、有肉、有蔬菜、有汤等。鱼代表着年年有余,肉象征着富贵,蔬菜则寓意健康。我最喜欢的是妈妈做的饺子,馅料丰富多样,外皮白嫩鲜美,一口下去满满的幸福感油然而生。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传统食物,比如炸年糕、糖果、花生、瓜子等等,每一样都是儿时的回忆,都与家庭团聚的温馨情感紧密相连。

第四段:欢乐迎接新年(表达对新年的期待和希望)。

春节是新年的开始,寓意着新的开始和新的希望。每年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放鞭炮,以驱逐邪恶、迎来好运。除夕夜我们还要守岁,守夜的期间,我和家人一起唱歌、吃零食,以欢乐的形式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会许下新年的愿望,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更加努力学习、健康快乐。我期待新的一年,期待成长,期待自己变得更好。

第五段:结束语(总结春节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这篇文章的描写,我们不难发现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重要的节日,更是一种信仰和价值观的体现。春节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美食和家庭团聚的氛围,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社会的温暖。在春节来临之际,我们要珍惜这个传统节日,传承并发扬下去,让春节的独特魅力继续传递下去,带给更多人温馨、喜悦和希望。

春节的民俗活动心得体会篇四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人从小就开始识与知的过节方式。在庆祝春节的日子里,中国人会进行很多的民俗活动,不同的地域,民俗活动也可能大不相同。今天,我将分享我所接触的春节民俗活动,以及从中所得到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对春节的期望。

每人在即将到来的春节时其有自己的期望。对于我而言,春节是一个可以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转的节日。然而,年年岁岁都不同,此次的春节依旧会有一些差异。因疫情的困扰,我无法回到家中,这也让我在这一天之前,更期望能够找到能抵消思乡之情的民俗活动。

第二段:外出观看灯笼展。

在春节的时候,许多城市都会张灯结彩、灯笼高挂,举办各式各样的灯展活动。于是,我和我的朋友一起出门欣赏奥光灯展,那里展示了各种传统文化的灯笼、结构特别的灯笼以及表现特别的灯笼。我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这些红色的照明物品让我们的心情更加的喜悦,特别是那些表现传统文化与奇特造型的灯笼,不仅诠释了传承文化的意义,同时也彰显着人们的智慧与灵动。

第三段:参加庙会与猜灯谜。

在中国,庙会是春节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我们便找到了一家距离不远的新春庙会。在庙会上,我们尝试着品尝各种美食,并利用小钱参与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我们还加入了猜灯谜的游戏,只需要找到一家位于庙会中心的角落便可参加这个活动。这个游戏展现出的文化和智力是非常有趣的,而且能逆向挑战你的思维,让人沉浸在游戏中忘却时间流逝。

第四段:剪福字和贴春联。

发自内心的福字是每一位人民的日子期望,所以我研究了如何剪福字这个技巧。我先用纸板的一边剪出了初步的矩形,然后剪成“口”字形,再把下面的角剪成“人”字型,最终剪出了一副福字。然后我把福字贴在门上。另外,为了彰显春节的氛围,我还制作了属于我自己的春联,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我充满自豪感地把春联高高地贴在门边。做这些小活动的过程让我感受到春节民俗活动的无尽乐趣。

通过这样一个密集的春节活动日,我更深入地认识到春节民俗的风貌和乐趣。每个活动的背后都有着特定的文化意义,这些文化是在多年历史的积累中形成的,就像是中国大地上浓郁的土壤,繁荣的中国文化是从中源源不断地生长而来。春节,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传统价值的生生不息,通过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民族的独特气息,同时也感悟到那些几千年的历史传承,这对于年轻一代来讲无疑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虽然这个春节无法返回家乡,但我依旧可以感受到祖国的丰富文化以及累代传承的精神与智慧。

春节的民俗活动心得体会篇五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象征。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参加了一场春节民俗实践活动,并从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以下是我对这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首先,参加春节民俗实践活动使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活动中,我学习了许多与春节相关的传统习俗和民俗活动,包括放鞭炮、贴春联、包饺子等。通过亲身参与这些活动,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这些活动不仅是春节的庆祝方式,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感的体现,帮助我重新认识了自我身份和中国人的文化传统。

其次,春节民俗实践活动让我体验到了家人团聚的重要性。在春节期间,家人之间的团聚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通过参加春节民俗实践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家庭团聚的温暖和重要性。在活动中,我和家人一起贴春联、包饺子、赏花灯,共同度过了一个快乐而难忘的春节。这让我更加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也更加懂得了珍惜和关心身边的亲人。

再次,春节民俗实践活动增进了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认识。在活动中,我了解到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努力。通过亲身参与传统文化的活动,我明白了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所在。只有我们把传统文化融入到生活中去、传承给下一代,才能保持中华民族的独特性和文化认同感。这次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热情。

此外,春节民俗实践活动也让我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活动中,我和其他同学一起完成各种任务,如布置新年的庙会和演出、准备道具等。通过与团队的合作,我明白了团队的力量是无限的。每个人都发挥着自己的优势,相互协作,才能完成一个完美的活动。这让我学会了倾听、合作和尊重他人,也让我培养了与他人共同努力的品质。

最后,春节民俗实践活动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信念。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验,也明白了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都应该积极地融入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往开来。

总之,参加春节民俗实践活动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让我更好地了解和体会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通过亲身参与各种传统活动,我不仅感受到了家庭团聚的温暖和重要性,也更加明白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和责任。这次活动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信念,也让我愿意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希望将来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类似的活动,不断培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春节的民俗活动心得体会篇六

民俗活动是人们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以及特定的行为方式中传承和展示的一种文化形式。无论是节日庆祝、婚礼喜庆还是年头年尾的祭祀活动,民俗活动都承载着人们传统的智慧和情感,成为人们亲近自然、感悟生活的窗口。近日,我有幸参与了一场精彩的民俗活动,深感其中的文化价值与内涵,特此分享个人的心得体会。

首先,民俗活动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通过民俗活动,人们能够了解和传承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就拿我所参与的某地黎族的“糖酒节”来说,这一节日源于古时人们用黄米酿造糖酒,庆祝灾难结束和好收成,在庙宇前挖洞埋酒并拨穗撒糖,民众即可品味糖酒、尝黄米、欣赏民歌等。通过这样的节日,我们不仅了解到了黎族先辈的智慧和劳动,更感受到了黎族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其次,民俗活动是加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纽带。在民俗活动中,人们共同体验、共同庆祝,通过集体活动强化社会联系,并建立起互助、团结的意识。在参与糖酒节时,我看到了一个大家庭般的情感共鸣,无论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手持酒杯和糖果笑语盈盈。大喜的氛围弥漫在空气中,让人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和团结。这样的活动,有助于改善社会关系,减少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隔阂,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再次,民俗活动是个体情感的宣泄和交流途径。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加,人们渐渐开始忽略了心灵的寄托和情感沟通。而参与民俗活动,却恰好给予了人们释放情感、宣泄情绪的机会。比如在节庆活动中,许多人静静地流泪,抒发着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还有一些人载歌载舞,尽情欢笑,将内心的喜悦和愉悦与他人分享。在这样的活动中,人们能够找到与他人交流的场所,倾诉自己的心声,抒发内心的情感,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更近。

最后,民俗活动是文化自信的显现。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俗活动,这是每个国家文化独特的象征。通过参与民俗活动,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更明白了自己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在参与糖酒节的过程中,我自豪地发现,自己的家乡拥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这一切都成为了我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更深的认同,更坚定文化自信。

总而言之,民俗活动是锻炼个人与社会的重要途径,是一种珍贵的文化资源。通过民俗活动,我们能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社会凝聚度,宣泄和交流个体情感,展现文化自信。建议大家积极参与民俗活动,用心去感受、去体验,让我们共同见证和传承这些美丽的文化瑰宝。

春节的民俗活动心得体会篇七

民俗活动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形式,是人们在生活中传承和表达情感的方式。通过参与和体验民俗活动,我深深感受到了其独特的美和文化的深厚底蕴。下面我将从参与民俗活动的过程、感受到的乐趣、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社会交流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来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参与民俗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我曾参加过一次传统的舞龙表演,这个活动需要一群人手拉手合作才能完成。在大家充满激情的参与中,开始时我们并不协调,龙舞也并不整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渐渐找到了配合的默契,舞姿也变得更加娴熟。当我们成功地完成了一套舞龙表演时,大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通过这个过程,我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收获了与朋友们一起努力,一起成长的快乐。

其次,民俗活动带给我了许多乐趣和愉悦的感受。每年的农历元宵节,我都会和家人一起去庙会上放烟花。站在人群中心点点燃烟花,看着五彩斑斓、璀璨夺目的火花绽放在夜空中,我的心情也随之狂喜起来。烟花的炸响声和璀璨的光芒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这些愉悦的感受,让我更加热爱民俗活动,也更加珍惜家人和朋友们的陪伴。

第三,参与民俗活动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例如,在端午节,我曾有幸参与赛龙舟的活动。在龙舟比赛前,我们先要学习如何划船和舵的技巧。通过这个过程,我了解到划船需要团队的密切配合和默契,舵手的指挥决定了整个龙舟的方向和速度。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团结和合作的一个体现。通过亲身参与这个传统的竞技活动,我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和理解。

第四,民俗活动是促进社会交流的重要途径。这些活动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他们不仅来参观、观赏,还可以亲自体验民俗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分国界、不分民族,通过共同的活动和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和相互理解。例如,每年举办的春节庙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游览,他们能够品尝到中国传统美食、观看中国传统表演,感受到浓厚的中国年味,同时也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带给了我们。这样的交流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还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的友谊和互相了解。

最后,民俗活动的举办也起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这些活动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喜爱和传承,正是因为它们代表了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举办民俗活动能够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例如,每年的元宵灯会需要大家制作和展示自己的手工灯笼,这是一种传统的习俗。通过参与制作灯笼和展览,每个人都能够亲身体验到制作过程的艰辛和乐趣,同时也了解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意义。

综上所述,参与民俗活动是一种愉悦且有意义的体验。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其独特的美和乐趣,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民俗活动的举办也促进了社会交流和文化融合。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能够更加重视和参与到民俗活动中去,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春节的民俗活动心得体会篇八

农历正月朔,俗称“年初一”,今为“春节”。一年之始,旧时有“履端”之说,最为重视。下面是关于春节民俗作文八篇的内容,欢迎阅读!

过年啦!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并且都各具特色。今年我有幸回趟老家重庆过年,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土家族的春节民俗吧。

除夕的中午,我见奶奶煮了好多饭,就好奇的上前去询问:为什么要煮这么多饭,我们一顿也吃不了呀?奶奶回答道:“今天要多煮一些,大年初一可不能再煮新鲜饭。因为土家族人很少吃鱼,所以就要多煮饭,这也叫‘年年有余’吧。”

除夕的下午,爷爷与爸爸一起贴对联,我也过去凑热闹。东看看,西瞧瞧。这时爸爸问我:“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贴对联吗?”我回答:“知道一点点,喜庆呗。”“也对吧,对联是为了表达人们祈求新年福运的美好心愿。现在我们贴好了对联,就不能往外扔东西了,连垃圾也不能扔,一直要到大年初二才可以扔东西。这样就表示把财圈在家里了。”爸爸接着说。

除夕的傍晚,由家里的最长者带领全家去“拜山祭祖”。在先辈的坟前点上红烛与香,摆上祭品,以表对先辈的怀念。这也是对他们的尊敬。

这些就是我了解的土家人的春节民俗,你觉得有趣吧。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与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在浙江的春节中,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家家要祭灶神。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农历腊月二十四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过了十二点就是大了一岁。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

春节传说之三: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与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是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从“小年夜”到除夕。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炉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种,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种宛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头。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带来了温暖吧。爱火就像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挣些银子过年。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又有卖窑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瓦,灶口用为助爨。至廿五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煨岁”之用。腊月诸物价钱都比平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老年人到了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谚。

腊月八日为王侯腊,家家煮果粥。都在前一日备好米与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全家聚食,馈送亲邻,为腊八粥。腊八粥,是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塘、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挂元,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洗净器皿,终夜经营,到天明时粥熟。除祀祖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核桃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

回到老家,心里可高兴了,春节民俗总会让我吃惊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个了:吃年饭,看晚会,午夜放烟花与拜年。

大年三十,舅舅舅妈等亲戚都欢聚一堂,外婆外公满脸喜悦,开心地忙碌着。对,今天我们要吃年饭了!“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响起,年饭做好了!当然,吃年饭总忘不了土地爷爷,敬几根香,摆几碗菜与一碗饭,求土地爷爷保佑,来年丰收。接下来,便入席了。吃罢年饭,大家都坐在炉子旁边聊天。外公外婆这时候可就忙咯!吃年饭,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不管是在哪儿,大家都会赶回来,与家人一起共享这美好的时刻。吃年饭时,大家总有很多话要说,说工作,说家庭,等等。吃年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只要家人都到齐了,想什么时候吃都行。

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了。在看春节联欢晚会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时候:收压岁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舅舅一个,小舅舅一个,外婆一个„„大家都忙活完了,该坐下来休息休息了,于是,我们便团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边看边聊,仿佛话总也说不完似的。总算熬到12点了,午夜烟花快燃放了!“轰!”一个礼炮打响了,天空顿时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彩衣。随着第一个礼炮的打响,各家不约而同地放出了各种款式的烟花,每一家的屋顶上都挂上了一个美丽的帽子。放烟花的声音震耳欲聋,五彩的烟花使我眼花缭乱。我与大舅妈跑到楼顶上观看烟花,我兴奋得直跳:“我这次苦熬到12点真是没白费,这真是太壮观了!”午夜放烟花,有可能是每个地方都有的习俗,有可能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一种习俗,但是都一样,我见识到了,你们也听说了!

这天,是初一,才刚起来,就听见门外一阵拜年声:“给您老拜年了啊!”“哎!来了来了,新年快乐!”“新年快乐!”这时候,外婆正忙着做早餐,外公则正忙着招呼人。“坐一下吧啊?”“不了不了。”这样的对话总会听见很多次。我赶紧吃完早餐与小舅舅他们出门了。小舅舅的双胞胎女儿紫依与紫芊各提着一个袋子,每到一处袋子里的东西就会增加一点,可高兴坏她们了。所谓的拜年呢,就是挨家挨户地走动,有时候会在哪一家坐一会儿,聊聊天什么的。而小孩子就提着个袋子去拜糖。声明一下啊,我可没有哦!

每个地方的春节民俗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同吧,你们是不是也该让我长长见识了呢?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与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如,春节民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民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者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素炒菜。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春节是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定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风首春节的风俗,但是当时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xx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在我国最古的文字记载中,有许多关于岁首的故事,腊月与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后的农闲季节,汉郑玄也说过,岁未年初“劳农以休息之”。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劳逸结合的意思。

那么春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面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日晷仪。可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时风云的不测,使他很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皇上,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忍不住带着日晷仪与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与漏壶亭,并派了十二童子服待万年,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写了一些字,阿衡看见后,知道万年的历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于日派人刺杀万年,结果刺客被士卫抓住了,祖乙知道后,惩处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道,就叫春节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了准确的太阳历,后来为了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日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传说就是为了纪念万年的。

现在我们过年也有一些习俗,如倒贴“福”字,放爆竹,拜年等等。

春节的民俗活动心得体会篇九

民俗活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剪纸则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传统手工艺的代表,剪纸活动在中国久享盛名,源远流长。近日,我有幸参与了一场剪纸民俗活动,这次经历令我开启了全新的视角,让我对剪纸的艺术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与大家分享这次剪纸活动带给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剪纸是一种集艺术性、创造性和技巧性于一身的活动。在活动中,我学会了选择适合的纸张材料以及剪刀,并通过剪纸的技巧与创新性,创造出了各种形态各异的剪纸作品。剪纸需要我们具备对尺寸、线条和比例的敏感性,以及良好的手眼协调能力。通过这些活动,我深深体会到剪纸不仅是一种手艺,更是一种艺术。剪纸艺术让我们了解到文化的传承和内涵,并通过自己的创作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这种将艺术传统发挥到极致的体验,无疑让我享受到了剪纸带来的愉悦。

其次,剪纸活动让我深入了解了我国丰富的民俗文化。在这次活动中,我了解到剪纸艺术源于古老的农耕文化,被广泛运用于剪“福”字、花灯、窗花等,寓意祝福和守护家庭。剪纸不仅是一种传统手工艺,更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形式。通过剪纸活动,我感受到了我国的民俗文化的魅力与独特之处。我们通过剪纸,不仅能够了解到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还能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第三,剪纸活动培养了我耐心和专注力。剪纸需要耐心和集中精神,因为稍有分神就会影响到整个作品的完成。在剪纸过程中,我注意到自己思维逐渐从繁杂的琐碎事务中抽离出来,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手艺中。通过剪纸,我学会了追求完美和专注于细节,这对我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帮助。

第四,剪纸活动也展现了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力量。在剪纸创作中,我们可以发挥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绪。通过剪纸,我在纸张上创造了自己的世界,用线条和图案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这个过程不仅提升了我的艺术修养,还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创造力。我发现,剪纸不仅是一种手艺,更是一种创造力的释放和表达。

最后,参与剪纸活动,我还体会到了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在剪纸活动中,我们需要与他人共同努力,相互协作,才能完成一幅完美的剪纸作品。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我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也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与他人分享了自己的技巧和经验,也从他人身上学到了新的剪纸技巧和方法。

总之,这次剪纸活动是我人生中一次难忘的经历,让我熟悉了剪纸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通过剪纸,我不仅学会了剪纸的技巧,还深入了解了我国的民俗文化,培养了耐心和专注力,激发了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体会到了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保持对剪纸的热爱,并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我的贡献。

春节的民俗活动心得体会篇十

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的岁首。古代的“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的“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

陕西人如今仍把春节叫作“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当寒冬将至新春来临的夜晚。出来食人,使得人们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猛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大火,听见叭叭炸响的爆竹,就逃遁得无影无踪。后来,便逐渐形成了过年团聚。守岁、挂红灯、帖对联、放爆竹、吃年饭的风俗习惯。

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均短几笼子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妇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打扫得于于净净。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年终于来临了。

腊月三十夜称“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是全家团圆的日子。在外地的亲属千里迢迢赶回家与亲友团聚。入夜家家户户明灯高照(有的还在院子、田地坟头燃起运火),燃放爆竹,达旦不眠,谓之守夜(岁)。否则一年都会变做或者不吉利。守岁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包饺子。在城里全家团坐一起。擀面皮的擀面皮,包馅的包馅,欢声笑语,喜气洋洋。刚结婚的新媳妇和女婿“回门”,蒸20个大礼馍,带4包厚礼(糖、烟、酒、点心)看望父母,当日返回,不在娘家住宿,有“正月不空房”的习俗。过年期间,各乡村都组织起来,敲锣打鼓,演戏唱曲,进行文艺和体育比赛,热闹非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