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节的民俗活动心得体会(优质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21 05:48:38 |
  • ZTFB |
  • 14页

写心得体会可以激发我们的思考和创新能力,提高自己的总结和归纳能力。心得体会的写作要注意结构的完整性和条理性。通过阅读这些心得体会范文,你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思考如何改进自己。

春节的民俗活动心得体会篇一

一、春节的来历:

传说,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冬将至,出来食人,使人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这种凶恶的猛兽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在"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燃起熊熊大火,"年"听到爆竹的响声,便逃走了。以后,人们开始以"挂红灯、放爆竹、吃年饭"来庆祝新年。

二、春节前的准备(腊月初八以后,各种年事活动便逐渐展开)。

1.祭祀灶神:灶神,又称"灶神",俗称"灶王爷"。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宫,向玉皇大帝汇报情况。除夕时分再返回人间。人们担心向玉皇大帝进谗言,所以再他去天宫的时候为他进行祭祀活动,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2.其他准备活动:写春联,准备肉食,准备面食以及理发、沐浴,打扫卫生。

3.春联:(1)春联的来源:古代称"桃符"。据说,东汉王充《论衡o定鬼篇》中神荼、郁垒二神住在大桃树上,处理鬼魂。他们把为非作歹的恶鬼都喂老虎吃。因此,人们认为鬼害怕神荼、郁垒,也害怕桃树。于是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总在门口悬挂桃符或桃木人来趋鬼避邪保佑平安。(2)最早的春联:公元965年,后蜀皇帝孟昶在皇宫内门的桃符上写了: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春联。此后春联成了春节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有人家喜欢贴"福"字,而且倒着贴。因为"倒"谐音"到",所以倒贴福字意思是"福到了"。

4.年画:(1)门神画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源于神荼、郁垒的神话传说,古人把二神像挂在门口驱鬼。一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尉迟恭看门驱鬼,并把二将画在宫门上。一源于唐玄宗梦见钟馗为自己捉鬼,醒后命令画工把钟馗画在门上。(2)灶神画的来源:民间传说灶神在除夕从天宫返回人间,所以人们总在这时候买新的灶神画贴在门上,希望他能带来吉祥与幸福。(3)其他常见的年画。

5.福字:最早?"福"字--传说史于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当年姜太公封神时,封妻子为穷神,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百姓过年贴"福"字,史于慈禧,每至年,太后有给大臣赐福之习。一年赐福,恭王福晋把赐给的福拿倒了,犯杀头之罪,李连英为其解围:"老佛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今年赐福,福真的就到了。"慈禧一听极高兴,连说:"福到了……"传至民间,"福"也贴倒了。

6.窗花:窗花是贴在窗户上庆贺新年的剪纸作品。窗花有两种制作方法。第一种是剪刀剪,巧手的妇女用一把剪刀可以把彩纸剪出许多花样。第二种是刻刀刻,一般由专业的民间艺人操作,一次可以刻成四五十张窗花,供应市场。

1.除夕守岁:1)什么是除夕: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由于农历月有大有小,所以有的年份腊月三十夜是除夕,有的年份腊月二十九夜是除夕。2)除夕守岁:除夕重要的活动是守岁。因为秦汉以后,我国人民基本都把夜半子时当作一天的开始时刻,相当于现代计时方法的23点到1点。除夕夜的子时,正是辞旧岁,迎新年的关键时刻。为此,人们不得不彻夜不眠,守候着这一时刻的到来。全家人团聚一堂,一边包饺子,一边等待,耐心的等待。

2.放鞭炮:1)什么叫鞭炮:鞭炮,又名"爆竹"。新年钟声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齐鸣,迎接新年到来。2)爆竹的来历:据南朝梁代示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当时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就能吓跑怪兽与恶鬼,保护全家平安。大约到了唐朝,人们把竹筒里装上火药,点燃火药,发生爆响。后来,人们又用纸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样的鞭炮了。3)鞭炮的种类:鞭炮有各种花样。宋代人把鞭炮稍加改进,又发明了烟花。烟花:又称"礼花","焰火"。它在爆炸时能发出极为绚丽的光芒。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烟花装点自己的节日夜空。

3.舞狮子:白居易《西凉传》: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镜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跳舞梁前来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舞狮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兴起的时代。

4.其他民间活动:扭秧歌,踩高跷,敲锣鼓。

品,(其中包括刚刚煮好的第一碗饺子),点上香火。十分虔诚地感谢神明与祖宗在天之灵在过去一年对自己的保护并祈求他们保佑来年的幸福。

6.拜年:祭神祭祖之后,儿孙们开始向长辈亲人拜年。传统的拜年礼是向长辈亲人三叩首,现在大多已经改为三鞠躬。一边行礼,一边祝愿长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长辈端坐,接受儿孙们的拜年以后,把一个红包送给儿孙们。这就是"压岁钱"。一般作为孩子们春节期间的零花钱。其他亲戚之间则互相拜年,陆陆续续,可以持续很多天。朋友之间见面,则互道"恭喜发财"或"春节好",以示庆贺。拜年活动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孝敬孝顺;长辈对儿孙的慈爱关怀。亲戚朋友之间的拜年,也极大的促进了彼此感情的加深。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拜年活动。宋代诗人戴复古《岁旦族党会拜》:"衣冠拜元旦,樽俎对芳辰。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排门乔木古,照水早梅春。寒事将消歇,风光又一新。"把当时大家族二百多人互相拜年的活动写得有声有色。

7.人日:正月七日,又名"人日"。隋代诗人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正月七日为什么称为"人曰"呢?这和中国古代神话有关。神话中说,神在初一创造了鸡,初二创造了狗,初三创造了羊,初四创造了猪,初五创造了牛,初六创造了马,初七创造了人,因此,初七是人类诞生的日子。于是,古人把这一天称?"人日"。为了纪念人类的诞生,南朝梁代每到人日的时候,人们就剪出彩色的纸人,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上。用来象征人们在新的一年里,面貌焕然一新。到了唐代,人日剪纸的内容又有发展变化。唐代诗人余延寿《人日剪彩》:"闺妇持刀坐,自怜裁剪新。叶催情缀色,花寄手成春。贴燕留妆户,黏鸡待饷人。擎来问夫婿,何处不如真?"所剪内容包括红花绿叶,飞燕家禽。个个栩栩如生。这已经于现代民间的窗花十分相似了。

年糕与饺子是春节最有特色的食品。

1)年糕:又称"年年糕"。它谐音"年年高",包含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期望。年糕采用黏性较强的谷物制成,北方多用小黄米,南方多用糯米。北方一般都是甜的,南方年糕可以作成不同口味的。不过,好吃不过饺子。北方人更喜欢的春节食品是饺子。2)饺子又名"角子、交子、扁食"。它的起源非常古老。考古工作者曾经发现过一枚一千多年前的饺子保存下来。北方人过年,一定要吃饺子。而且春节这一天吃的饺子必须在除夕12点以前包好。饺子好吃,关键在于饺子馅,纯肉的,纯菜的,肉菜混合的,花样无穷,口味可异。可以根据自己口味任意变化,所以男女老少都喜欢吃饺子。在春节所吃的饺子中,有一个包着豆腐馅的,还有一个包着一枚硬币。谁吃到豆腐馅的饺子,谁在新的一年里就会发财,人们的理想也都包含在饺子里。

六、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全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汉文帝曾于正月十五日平定叛乱,所以规定这一天为"上元节"。东汉明帝为了表示对佛祖的尊敬,下令元宵点灯。此后,元宵就逐步演化为观赏花灯的民俗节日。故名"灯节"。元宵的应时食品是汤圆,北方也叫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

唐代,元宵赏灯活动盛况空前,举国同庆。《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曾派人造出一盏百枝灯树?"高八十尺,树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目。"唐玄宗甚至令工匠造出高百尺、宽数十丈的灯楼,供游人观赏。宋代又有过之,无不及。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以草把缚成戏龙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臵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皇帝还亲自率领盛大的仪仗参加赏灯活动。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侬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可见娱乐活动通宵达量,热闹非凡。

可以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狂欢,为整个春节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七、总结。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回族、达斡尔族、蒙古族、鄂温克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进行了采访和研究,同时还对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区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各民族的春节民俗趋于汉化,各地区的春节民俗也趋于一致,标志着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的繁荣发展。另外,春节民俗充分体现出了我国五千年来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春节民俗更是文化遗产的精华部分。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我们要把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普通量角器使用很不方便,一是量角、画角步骤较多;二是它有内外两圈刻度,初学者易出错;三是度量边较短的角时须先延长后才能读数。

针对以上缺点,我们设计了一种新式量角器,使用简便,量角和画角可一气呵成。把两个同样的量角器在圆心处铆合并能灵活转动,把上面的量角器沿右端挫一个长l厘米的缺口(如图)。量角时,让它的张开与待测角的两条边重合,缺口所指示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画角时,先将缺口对准规定刻度,再沿张开处画两条射线就完成了。这种量角器还能测立体物(如螺帽)的角度。

买椟还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势如破竹:《晋书•杜预传》。

手不释卷。束手无策。手到拈来。妙手回春。

9页.小沙坑比周围亮。

5分钟。

20页.中国,日本,英格兰,印度。

27.页。

b,ab,ab,aa,bb,aa,bb,aa,bb,a。

42页。

10道。

43.页。

4,5,1,3,2。

云锣(打击),二胡(拉弦),扬琴(击弦),唢呐(吹管)。

第九交响曲。

对错对错。

44.页。

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四川锦竹。

春联,剪纸。

45页.少了些小鱼和水草。

46页.橡胶的主成分。

p5:3.居然、当然、毅然、安然、必然、显然、当然。

1000/(2*3.141)=159。

7页:3.诺忠婉赠前。

8页;5.译:当该用而的时候而不用而,当不该用而的时候却偏偏用而,从今而后,算了算了吧6.雪尽马蹄轻大雪满弓刀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7.秦(二,大,二,小,合为秦)此(“些”短一,短一,剩下“此”)石榴(“岩”移走‘山’,‘田’植上‘柳’,是石榴)石榴(会意)。

8页:7题(2)许古谢岳帅(或师)鲁秋(3)要拿茶,人上草,人下木,即茶12页:惊动了府上的尊鼠,令尊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他说尊鼠,正是骂朋友的爸爸是老鼠。

55页:李清照李苦禅李清照匡衡戚继光。

59页:新疆木卡姆演奏乐器:第1、2、4个,圆号和萨克斯管是西洋乐。

60页:制作孔明灯:

一、材料竹篾、白纸、细铁丝、酒精、脱脂棉、浆糊。

二、制作方法。

1、用3张薄白纸糊成一个顶端密封的圆柱体,其周长为225cm,高约90cm。

2、用宽1cm,厚0.1cm的竹蔑扎一个周长约220cm的圆圈,其下底拴2根互相垂直的细铁丝。

3、将竹圈放在圆柱体下端作底,使两者边沿近于重合,用浆糊粘住。

4、用竹蔑扎一个小圆圈,直径约15cm,周围包上脱脂棉约10g,作为燃心,然后挂在两铁丝的交叉点上。

好了,这些资料愿大家喜欢!

第47页:窗花寓意着寄托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剪纸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须采取镂空的办法,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这是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剪纸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根据实践经验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五个字:“圆、尖、方、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可以说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趣味浑朴天然,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参入剪纸艺术,而千家万户拥挤在一起,相郊成习,需要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便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然而,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所以现代新兴剪纸艺术孕育而生。

二、1、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1、伯乐树(钟萼木)bretschneiderasinensis。

2、红豆杉taxuschinensis。

3、南方红豆杉taxusmairei。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1、樟(香樟)cinnamomumcamphora。

2、香果树emmemopteryshenryi。

3、金荞麦(野荞麦)fagopyrumdibotrys。

4、福建柏fokieniahodginsii。

5、野大豆glycinesoja。

6、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se。

7、厚朴magnliaofficinalis。

8、凹叶厚朴magnliaofficinalis。

9、花榈木ormosiahenryi。

10、红豆树ormosiahosiei。

11、闽楠phoebebournei。

12、浙江楠phoebechekiangensis。

13、蛛网萼platycraterarguta。

14、白豆杉pseudotaxuschienii。

15、华东黄杉pseudotsugagauenii。

16、毛红椿toonacillataens。

17、榧树torreyagrandis。

18、长叶榧树torreyajachii。

19、榉树zelkovaschneideriana。

http://。

名称纲目科保护级别。

*革苞菊被子植物菊科一级。

*貉藻被子植物茅膏菜科一级。

*华山新卖草被子植物禾本科一级。

*水韭属蕨类植物水韭科一级。

*莼菜被子植物睡莲科一级。

百山祖冷杉裸子植物松科一级。

报春苣苔被子植物苦苣苔科一级。

伯乐树(钟萼木)被子植物伯乐树科一级。

长白松裸子植物松科一级。

长蕊木兰被子植物木兰科一级。

银杏裸子植物银杏科一级。

玉龙蕨蕨类植物鳞毛蕨科一级。

资源冷杉(大院冷杉)裸子植物松科一级萼翅藤被子植物使君子科一级。

珙桐被子植物蓝果树科一级。

梵净山冷杉裸子植物松科一级。

长喙毛茛泽泻被子植物泽泻科一级单性木兰被子植物木兰科一级。

单座苣苔被子植物苦苣苔科一级。

东京龙脑香被子植物龙脑香科一级独叶草被子植物毛茛科一级。

多毛坡垒被子植物龙脑香科一级。

娥眉拟单性木兰被子植物木兰科一级辐花苣苔被子植物苦苣苔科一级。

光叶珙桐被子植物蓝果树科一级。

合柱金莲木被子植物金莲木科一级。

红豆杉属(所有种)裸子植物红豆杉科一级华盖木被子植物木兰科一级。

巨柏裸子植物柏科一级。

落叶木莲被子植物木兰科一级。

坡垒被子植物龙脑香科一级。

普陀鹅耳枥被子植物桦木科一级。

巧家五针松裸子植物松科一级。

蹄盖蕨科光叶蕨蕨类植物观音座莲科一级天目铁木被子植物桦木科一级。

望天树被子植物龙脑香科一级。

膝柄木被子植物卫矛科一级。

狭叶坡垒被子植物龙脑香科一级。

瑶山苣苔被子植物苦苣苔科一级。

异形玉叶金花被子植物茜草科一级银缕梅被子植物金缕梅科一级。

银杉裸子植物松科一级。

春节的民俗活动心得体会篇二

作者:学号:学院:

引言。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它超越其它众多民俗节日号称“百节之首",恰恰说明春节对中国人而言,意义非凡。春节的习俗丰富多彩而且极具特色,进入腊月,年味渐浓,吃过腊八粥,家家开始忙年,贴对联、办年货。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买东西;二十八,把猪杀;二十九,打黄酒;三十,吃扁食„„本文旨在讨论一些春节习俗,以及从中反映的中国传统观念与文化。

关键词:春节,习俗,传统文化。

第一章春节简介。

1.1简介。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人们借春节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而元日过后会有许多娱乐活动:耍狮子,扭秧歌,舞龙灯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

1.2历史。

据记载,春节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其起源有许多说法,而最为普遍接受的是,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中国历史上每个时代过春节的时间不一样,知道汉武帝命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岁之首,此后一直采用夏历纪年,长达2080年,知道清朝末年。名称也多种多样,魏晋南北朝时成为“元辰”,唐宋元明称“元旦”、“新正”,清代则一直叫“元旦”。我们现在的春节是在1949年9月27号,第一届在政协会议上,将阴历与阳历分开,阴历正月初一正式改为“春节”。

第二章春节习俗。

1.1守岁、吃团圆饭。

守岁是在九年的最后一天,一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来。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关于守岁的来源也有很多的传说。在这天家人要从四面八方赶来,齐聚一堂,准备各种美食,而且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全家人吃过年夜饭,一起娱乐,共同等待零点的到来,为家人祈福。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1.2祭灶、放鞭炮。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腊月二十三日祭灶是因为传说在大年三十灶王爷会带着一家人应得的祸福吉凶与其他诸神来到人间,之后诸神回天庭,只有灶王爷留在人间。

在除夕夜,家家会放爆竹,相传是为了吓走“年”兽,同时也驱逐各种鬼怪,祈求新年平安。

1.3拜年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新年的初一,男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拜年要选择合适的时间,要既不失礼貌也不影响主人休息或接待其他客人。亲友相聚,一定要说吉利话。礼品选择要适当,不失礼数。

1.4年画,贴福字。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年画起源于门神,后来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便成为现在的年画。年画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春节时,几乎家家从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画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内容有花鸟、胖孩、金鸡、春牛、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由来已久的风俗,贴福字在《梦梁录》中已有记载。关于贴福字也有各种各样的传说,流传最广的是民间用贴福字来躲避姜太公那无耻的老婆“穷神”。后来又有贴倒福字的风俗,取谐音“福到了”。福字也有许多样式,最受欢迎的是剪纸福字,剪纸福字以福字为主题,融入其他剪纸元素,比如牡丹,鱼,鸟,蝴蝶和蝙蝠等。在民间有的将福字做得十分精细,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跃龙门、龙凤呈祥、五谷丰登等。春节时,人们会在门上,窗户上贴各式各样的福字,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第三章春节中的传统文化与观念。

2.1家庭观念。

春节,离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团聚过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家庭观念情结的体现,以家庭为核心的亲人团聚,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孝悌之道。守岁一般是为了延长父母寿命,祈求全家平安,这足以看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家人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国人渴望与家人团聚,希望家人平安,将家庭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同时在中国人的文化中也十分重视孝悌之道。孝悌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于孝悌之道更是十分重视。《论语》中还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中国春节的守岁活动中更是体现了这种孝悌之道,这也是中国家庭观念的核心。

2.2传统鬼神文化。

祭灶,反映了人们对于神灵的敬畏。在古时候,人们相信有各种神灵存在,因而格外敬畏神灵,希望自己能够平安一生,因而会有“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在民间,一般家庭会供奉各种神灵,按时上供焚香,而这一风俗至今仍广为流传。比如商人家中仍然会供奉财神,新婚夫妇会收到别人送的送子观音。而灶君俗称为灶王爷,在民间是最普通,最深入群众的神,它具有这样三种职能:

一、民以食为天,灶王爷掌管饮食;

二、司职命运;

三、监察善恶,因而民间对灶王爷都是笃信虔诚的。而神灵一般是人的精神营造出来的超人对象,或者是对于美好未来的一种寄托。这也反映了古时候人们没有能力将生活变得更好,因而寄托于神灵的无奈。

而对于鬼怪,中国从古至今有很多描写鬼怪的书,而民间,也有很多鬼怪的传说。古时,人们相信转世轮回,相信阴间的存在,因而认为时间会有鬼魂。在我看来,由于古时候科技知识并不是很发达,人们便将一些自然灾难或不幸归咎于鬼神作祟,因而十分厌恶,才会在春节放鞭炮以驱赶鬼怪。在春节文化中相信流传最广的鬼怪传说便是“年兽”,由于传说年兽会在新年那一天出来伤害人民,所以便有了放鞭炮驱逐年兽的风俗。

鬼神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这是在科学未普及的时候人们心中最淳朴的敬畏,也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

2.3重视礼节。

拜年,反映了人们尊老爱幼的品德,过程中也有很多关于礼节的要求。比如拜年的时间,辈分顺序,所行礼仪多是有明确的礼仪规范的。因而拜年充分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于礼节的重视。

中华古国曾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就制礼作乐,后来经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仪礼》、《周礼》、《礼记》等礼乐文化的经典被先后列入学官,成为古代文人必读之书。礼仪是“礼”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从古至今中国人都很重视礼节,人与人交往,如何称呼对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等等,都有礼的规定。即使是吃饭,也应该在举手投足之际显示出自己的修养,称之谓食礼。行为合于礼,是有修养的表现,反之则不能登大雅之堂。这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明。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它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但它始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

2.4朴素的风俗与信仰。

春节的很多习俗,不仅是贴年画,贴福字,都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希冀,反映了民风的淳朴。年画作为民间文学,反映了劳动人民心声和愿望,因此,几乎所有的年画都寄寓着某种或几种吉祥的意思,充满了乐观.向上.积极的因素。如画面上是一个肥胖俊美的大娃娃,如果抱着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就象征来年生个大胖小子,而且吉庆有余;如果抱着一只扬颈昂头长鸣的大公鸡,就象征来年人丁兴旺吉祥;如果画面上是一棵摇钱树和一个聚宝盆,就象征新的一年能招财进宝。因而年画也是中国绘画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字则更加简单明了的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总结。

春节的习俗多种多样,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我们应该给予春节的习俗特别的关注。也许年轻人或一部分人群无法理解保存或沿袭春节习俗的重要性。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光大是必需的也是每个国人应该履行的义务。同时应该为春节传统习俗注入新鲜元素,让其更加适合当今社会。

春节的民俗活动心得体会篇三

剪纸是一种具有浓郁民俗特色的手工艺活动。剪纸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而且在各地民间活动中起着重要的角色。近日,我参加了一个剪纸活动,并且深受启发和感动。在这次活动中,我收获了许多体会和感悟,体验到了剪纸艺术的魅力和文化内涵。以下是我对这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在活动一开始,我首先被老师详细地介绍了剪纸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剪纸起源于中国宋朝,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才形成了现在的样子。老师还向我们展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剪纸作品,无论是造型还是色彩,都令人赞叹。这使我更加意识到了剪纸这种手工艺活动的独特魅力。剪纸通过金属剪刀、纸张和人们巧妙的手法,将平面变为立体,将纸张变为艺术品,让人们感受到了创造的乐趣和成就感。剪纸艺术之于中国文化,无疑是一座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

然后,我们进行了一次亲身体验。老师给我们每人发放了一张纸和剪刀,然后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剪纸模板。看似简单的剪纸模板,里面却蕴含着无数的技巧和功夫。我们开始了自己的剪纸创作。一开始,我摆弄着剪刀和纸张,有些不知所措。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掌握了剪纸的技巧和要领。我学会了如何准确地剪裁出直线和曲线,如何使图案更加生动和立体。通过一点一点的努力,我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幅剪纸作品。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剪纸作品,我感到非常的欣喜和满足。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剪纸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

在剪纸活动的过程中,老师还介绍了一些剪纸的风格和技巧。剪纸不仅有着纯粹的艺术价值,还以它丰富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创作内容,成为了各地民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一些地方的节日庆典中,人们会制作各种各样的剪纸装饰。这些剪纸作品不仅能装点节日氛围,还能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还有一些特殊场合,如婚礼、寿宴等,人们也会使用剪纸作为装饰和礼品。剪纸除了能够提供观赏价值外,还能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这些都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剪纸活动与民俗文化的紧密联系。

最后,在剪纸活动结束之际,老师还与我们分享了一些剪纸艺术的心得和体会。她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活动,不仅要继承传统,还要与时俱进。她鼓励我们通过学习和创作,将剪纸艺术发扬光大。同时,剪纸艺术还可以结合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刻等,创作出更加具有创新性和艺术性的作品。这些话让我对剪纸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的剪纸创作更加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通过这次剪纸活动,我不仅学到了剪纸技巧,还了解了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剪纸活动让我切身体会到了创造的乐趣和成就感,让我对剪纸艺术充满了兴趣。我相信,未来我会继续学习和探索剪纸艺术,通过自己的创作,传承和弘扬这项优秀的民俗活动。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参与到剪纸活动中来,感受剪纸带来的快乐和美好。

春节的民俗活动心得体会篇四

第一段:引言(介绍春节的背景和重要性)。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它的来临标志着冬天的结束、新的一年的开始,是人们欢庆丰收,迎接新生活的时刻。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每逢春节,鞭炮的声声、红红火火的庙会、丰盛的饭菜和亲朋好友的团聚,都使这个传统节日彰显出独特的喜庆氛围。

第二段:细致的民俗描写(包括庙会、拜年、舞狮等)。

在春节期间,庙会是不可或缺的民俗活动之一。我记得每当春节到来,我总是和我的家人一起去附近的庙会上游玩。那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红红火火的灯笼在高空中飘动,五彩缤纷的彩灯点缀着整个庙会,给人们带来一片喜庆的氛围。不同的摊位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不停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拜年也是春节不可或缺的习俗之一,人们互相拜访亲朋好友,互道新年祝福。拜年时要遵循一定的礼仪,先长辈后晚辈,每次拜访都要准备红包,以表达对长辈和小孩的祝福和喜爱。此外,春节期间还有表演舞狮的习俗,伴随着锣鼓喧天,舞狮者以灵活的身姿和高超的技巧,给人们带来祥瑞和喜庆。

第三段:美食与家庭团聚(描写春节期间的家庭聚会和传统美食)。

春节是亲人团聚的时刻,我记得每年春节,我们全家都会回到老家,和爷爷奶奶、姑姑舅舅一起过年。年夜饭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我们全家人会坐在一起,共同分享美食和快乐。年夜饭菜色丰富多样,有鱼、有肉、有蔬菜、有汤等。鱼代表着年年有余,肉象征着富贵,蔬菜则寓意健康。我最喜欢的是妈妈做的饺子,馅料丰富多样,外皮白嫩鲜美,一口下去满满的幸福感油然而生。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传统食物,比如炸年糕、糖果、花生、瓜子等等,每一样都是儿时的回忆,都与家庭团聚的温馨情感紧密相连。

第四段:欢乐迎接新年(表达对新年的期待和希望)。

春节是新年的开始,寓意着新的开始和新的希望。每年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放鞭炮,以驱逐邪恶、迎来好运。除夕夜我们还要守岁,守夜的期间,我和家人一起唱歌、吃零食,以欢乐的形式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会许下新年的愿望,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更加努力学习、健康快乐。我期待新的一年,期待成长,期待自己变得更好。

第五段:结束语(总结春节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这篇文章的描写,我们不难发现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重要的节日,更是一种信仰和价值观的体现。春节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美食和家庭团聚的氛围,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社会的温暖。在春节来临之际,我们要珍惜这个传统节日,传承并发扬下去,让春节的独特魅力继续传递下去,带给更多人温馨、喜悦和希望。

春节的民俗活动心得体会篇五

民俗活动是人们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在参与民俗活动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其独特魅力。下面,我将结合我参加的几个民俗活动,谈一谈我的体会和感受。

首先,我参加了一次龙舟比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民俗活动之一,它将竞技、娱乐、弘扬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比赛当天,兴奋的气氛弥漫在整个赛场。人们热情高涨,为自己支持的队伍加油喝彩。我也加入了其中,站在河边热情地为队伍助威。我发现,这种活动能够很好地凝聚人们的情感,让人们通过与他人合作,追求共同目标,体验到了团结与快乐。尤其是在龙舟比赛中,船桨挥动的声音与碧波荡漾的江水相互映衬,让整个比赛场景更加生动活泼,令人难以忘怀。

其次,我还参与了一次庆祝中秋节的民俗习俗。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品尝月饼、赠送对联等。我特别喜欢月亮,所以每逢中秋节都会期待着赏月的时刻。今年的中秋节,我和家人一起去了一家公园,那里有一个专门搭建的月亮观赏区。当我走进观赏区时,我被眼前美不胜收的景象惊艳到了。夜空中,明亮的明月高悬,洒下了一片银光。我凝视着它,心中充满了宁静和美好。这次体验让我明白,民俗活动是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回忆和寄托。它们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

此外,我还参加了一次传统婚礼的观摩活动。在传统婚礼中,我看到了很多细致入微的礼仪和仪式,比如合家团聚的祝福、交杯酒、拜天地等等。这些仪式都寄托着人们对婚姻美满、幸福的期待。我觉得,传统婚礼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通过参与其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家庭和谐、亲情浓厚的重要性。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价值观似乎被忽视了。通过参与传统婚礼,我重新认识到家庭是人们最重要的精神寄托,应该倍加珍惜和守护。

最后,我以观看一场舞狮表演作为结束。舞狮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民间表演形式之一,它以舞蹈的形式展现出了狮子的活泼形象,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祥和年景的期盼。舞狮表演过程热闹、有趣,引得观众们争相围观。我也随大家一起欢呼雀跃,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活力。通过舞狮表演,我明白了民俗活动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因素才是民俗活动的真正魅力所在。

通过参与这些民俗活动,我了解到了它们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同时也深感到了这些活动对我个人成长的影响。它们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懂得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此外,它们也激发了我对未来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责任感。我相信,只有当我们将这些传统的民俗活动继续传承下去,才能让我们的文化更加丰富多样,让我们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共同守护着我们的民族精神财富。

春节的民俗活动心得体会篇六

民俗活动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形式,是人们在生活中传承和表达情感的方式。通过参与和体验民俗活动,我深深感受到了其独特的美和文化的深厚底蕴。下面我将从参与民俗活动的过程、感受到的乐趣、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社会交流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来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参与民俗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我曾参加过一次传统的舞龙表演,这个活动需要一群人手拉手合作才能完成。在大家充满激情的参与中,开始时我们并不协调,龙舞也并不整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渐渐找到了配合的默契,舞姿也变得更加娴熟。当我们成功地完成了一套舞龙表演时,大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通过这个过程,我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收获了与朋友们一起努力,一起成长的快乐。

其次,民俗活动带给我了许多乐趣和愉悦的感受。每年的农历元宵节,我都会和家人一起去庙会上放烟花。站在人群中心点点燃烟花,看着五彩斑斓、璀璨夺目的火花绽放在夜空中,我的心情也随之狂喜起来。烟花的炸响声和璀璨的光芒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这些愉悦的感受,让我更加热爱民俗活动,也更加珍惜家人和朋友们的陪伴。

第三,参与民俗活动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例如,在端午节,我曾有幸参与赛龙舟的活动。在龙舟比赛前,我们先要学习如何划船和舵的技巧。通过这个过程,我了解到划船需要团队的密切配合和默契,舵手的指挥决定了整个龙舟的方向和速度。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团结和合作的一个体现。通过亲身参与这个传统的竞技活动,我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和理解。

第四,民俗活动是促进社会交流的重要途径。这些活动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他们不仅来参观、观赏,还可以亲自体验民俗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分国界、不分民族,通过共同的活动和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和相互理解。例如,每年举办的春节庙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游览,他们能够品尝到中国传统美食、观看中国传统表演,感受到浓厚的中国年味,同时也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带给了我们。这样的交流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还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的友谊和互相了解。

最后,民俗活动的举办也起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这些活动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喜爱和传承,正是因为它们代表了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举办民俗活动能够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例如,每年的元宵灯会需要大家制作和展示自己的手工灯笼,这是一种传统的习俗。通过参与制作灯笼和展览,每个人都能够亲身体验到制作过程的艰辛和乐趣,同时也了解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意义。

综上所述,参与民俗活动是一种愉悦且有意义的体验。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其独特的美和乐趣,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民俗活动的举办也促进了社会交流和文化融合。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能够更加重视和参与到民俗活动中去,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春节的民俗活动心得体会篇七

农历正月朔,俗称“年初一”,今为“春节”。一年之始,旧时有“履端”之说,最为重视。下面是关于春节民俗作文八篇的内容,欢迎阅读!

过年啦!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并且都各具特色。今年我有幸回趟老家重庆过年,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土家族的春节民俗吧。

除夕的中午,我见奶奶煮了好多饭,就好奇的上前去询问:为什么要煮这么多饭,我们一顿也吃不了呀?奶奶回答道:“今天要多煮一些,大年初一可不能再煮新鲜饭。因为土家族人很少吃鱼,所以就要多煮饭,这也叫‘年年有余’吧。”

除夕的下午,爷爷与爸爸一起贴对联,我也过去凑热闹。东看看,西瞧瞧。这时爸爸问我:“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贴对联吗?”我回答:“知道一点点,喜庆呗。”“也对吧,对联是为了表达人们祈求新年福运的美好心愿。现在我们贴好了对联,就不能往外扔东西了,连垃圾也不能扔,一直要到大年初二才可以扔东西。这样就表示把财圈在家里了。”爸爸接着说。

除夕的傍晚,由家里的最长者带领全家去“拜山祭祖”。在先辈的坟前点上红烛与香,摆上祭品,以表对先辈的怀念。这也是对他们的尊敬。

这些就是我了解的土家人的春节民俗,你觉得有趣吧。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与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在浙江的春节中,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家家要祭灶神。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农历腊月二十四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过了十二点就是大了一岁。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

春节传说之三: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与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是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从“小年夜”到除夕。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炉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种,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种宛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头。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带来了温暖吧。爱火就像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挣些银子过年。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又有卖窑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瓦,灶口用为助爨。至廿五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煨岁”之用。腊月诸物价钱都比平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老年人到了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谚。

腊月八日为王侯腊,家家煮果粥。都在前一日备好米与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全家聚食,馈送亲邻,为腊八粥。腊八粥,是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塘、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挂元,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洗净器皿,终夜经营,到天明时粥熟。除祀祖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核桃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

回到老家,心里可高兴了,春节民俗总会让我吃惊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个了:吃年饭,看晚会,午夜放烟花与拜年。

大年三十,舅舅舅妈等亲戚都欢聚一堂,外婆外公满脸喜悦,开心地忙碌着。对,今天我们要吃年饭了!“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响起,年饭做好了!当然,吃年饭总忘不了土地爷爷,敬几根香,摆几碗菜与一碗饭,求土地爷爷保佑,来年丰收。接下来,便入席了。吃罢年饭,大家都坐在炉子旁边聊天。外公外婆这时候可就忙咯!吃年饭,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不管是在哪儿,大家都会赶回来,与家人一起共享这美好的时刻。吃年饭时,大家总有很多话要说,说工作,说家庭,等等。吃年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只要家人都到齐了,想什么时候吃都行。

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了。在看春节联欢晚会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时候:收压岁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舅舅一个,小舅舅一个,外婆一个„„大家都忙活完了,该坐下来休息休息了,于是,我们便团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边看边聊,仿佛话总也说不完似的。总算熬到12点了,午夜烟花快燃放了!“轰!”一个礼炮打响了,天空顿时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彩衣。随着第一个礼炮的打响,各家不约而同地放出了各种款式的烟花,每一家的屋顶上都挂上了一个美丽的帽子。放烟花的声音震耳欲聋,五彩的烟花使我眼花缭乱。我与大舅妈跑到楼顶上观看烟花,我兴奋得直跳:“我这次苦熬到12点真是没白费,这真是太壮观了!”午夜放烟花,有可能是每个地方都有的习俗,有可能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一种习俗,但是都一样,我见识到了,你们也听说了!

这天,是初一,才刚起来,就听见门外一阵拜年声:“给您老拜年了啊!”“哎!来了来了,新年快乐!”“新年快乐!”这时候,外婆正忙着做早餐,外公则正忙着招呼人。“坐一下吧啊?”“不了不了。”这样的对话总会听见很多次。我赶紧吃完早餐与小舅舅他们出门了。小舅舅的双胞胎女儿紫依与紫芊各提着一个袋子,每到一处袋子里的东西就会增加一点,可高兴坏她们了。所谓的拜年呢,就是挨家挨户地走动,有时候会在哪一家坐一会儿,聊聊天什么的。而小孩子就提着个袋子去拜糖。声明一下啊,我可没有哦!

每个地方的春节民俗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同吧,你们是不是也该让我长长见识了呢?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与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如,春节民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民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者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素炒菜。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春节是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定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风首春节的风俗,但是当时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xx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在我国最古的文字记载中,有许多关于岁首的故事,腊月与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后的农闲季节,汉郑玄也说过,岁未年初“劳农以休息之”。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劳逸结合的意思。

那么春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面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日晷仪。可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时风云的不测,使他很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皇上,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忍不住带着日晷仪与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与漏壶亭,并派了十二童子服待万年,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写了一些字,阿衡看见后,知道万年的历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于日派人刺杀万年,结果刺客被士卫抓住了,祖乙知道后,惩处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道,就叫春节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了准确的太阳历,后来为了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日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传说就是为了纪念万年的。

现在我们过年也有一些习俗,如倒贴“福”字,放爆竹,拜年等等。

春节的民俗活动心得体会篇八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全家团聚、欢欢喜喜的时光。在这个特殊的节日,我们能够感受到浓浓的民俗气息,从而更好地了解和体会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参与各种民俗活动,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春节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首先,春节期间的祭祀仪式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人对祖先的尊重和敬仰之情。在祭祀仪式中,我们燃放鞭炮、烧香拜祭,向祖先祈求平安和健康。这一过程不仅仅是仪式,更寄托着中国人对祖先的感激之情。我们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与浓郁的传统文化。

其次,在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我们利用春节这个难得的时间,亲近亲朋好友,寒暄问候,传递感情。这个过程中,世代相传的习俗被延续着,亲情与友情得到了更好地传递和弘扬。而我通过与家人亲友相聚,深感家庭的温暖和友情的珍贵,同时也更加了解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价值观念。

再次,放飞孔明灯是春节的一个重要民俗活动。孔明灯代表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祝福。在放飞孔明灯的过程中,我们许下美好的愿望,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平安顺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人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希望,也明白了自己对生活的向往与期望。

最后,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享受民俗文化盛宴的最佳机会。舞龙舞狮的形象生动、节奏欢快。观看舞龙舞狮表演,我被这种精彩的表演所吸引,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和坚韧精神。同时,我也体会到了中国民间文艺表演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综上所述,春节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充满了浓厚的民俗氛围。通过参与春节期间的各种民俗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祭祀仪式让我感受到了对祖先的尊重,走亲访友让我体会到了亲情与友情的珍贵,放飞孔明灯让我明白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望,而舞龙舞狮则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勇敢和坚韧精神。这些民俗活动使我更加热爱和珍惜中国传统文化,也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的文化身份。春节是一个令人欢喜的时刻,也是一个增进家庭情感、传递友情和亲情的机会。在未来的春节,我将继续参与各种民俗活动,以更好地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春节的民俗活动心得体会篇九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人从小就开始识与知的过节方式。在庆祝春节的日子里,中国人会进行很多的民俗活动,不同的地域,民俗活动也可能大不相同。今天,我将分享我所接触的春节民俗活动,以及从中所得到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对春节的期望。

每人在即将到来的春节时其有自己的期望。对于我而言,春节是一个可以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转的节日。然而,年年岁岁都不同,此次的春节依旧会有一些差异。因疫情的困扰,我无法回到家中,这也让我在这一天之前,更期望能够找到能抵消思乡之情的民俗活动。

第二段:外出观看灯笼展。

在春节的时候,许多城市都会张灯结彩、灯笼高挂,举办各式各样的灯展活动。于是,我和我的朋友一起出门欣赏奥光灯展,那里展示了各种传统文化的灯笼、结构特别的灯笼以及表现特别的灯笼。我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这些红色的照明物品让我们的心情更加的喜悦,特别是那些表现传统文化与奇特造型的灯笼,不仅诠释了传承文化的意义,同时也彰显着人们的智慧与灵动。

第三段:参加庙会与猜灯谜。

在中国,庙会是春节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我们便找到了一家距离不远的新春庙会。在庙会上,我们尝试着品尝各种美食,并利用小钱参与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我们还加入了猜灯谜的游戏,只需要找到一家位于庙会中心的角落便可参加这个活动。这个游戏展现出的文化和智力是非常有趣的,而且能逆向挑战你的思维,让人沉浸在游戏中忘却时间流逝。

第四段:剪福字和贴春联。

发自内心的福字是每一位人民的日子期望,所以我研究了如何剪福字这个技巧。我先用纸板的一边剪出了初步的矩形,然后剪成“口”字形,再把下面的角剪成“人”字型,最终剪出了一副福字。然后我把福字贴在门上。另外,为了彰显春节的氛围,我还制作了属于我自己的春联,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我充满自豪感地把春联高高地贴在门边。做这些小活动的过程让我感受到春节民俗活动的无尽乐趣。

通过这样一个密集的春节活动日,我更深入地认识到春节民俗的风貌和乐趣。每个活动的背后都有着特定的文化意义,这些文化是在多年历史的积累中形成的,就像是中国大地上浓郁的土壤,繁荣的中国文化是从中源源不断地生长而来。春节,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传统价值的生生不息,通过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民族的独特气息,同时也感悟到那些几千年的历史传承,这对于年轻一代来讲无疑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虽然这个春节无法返回家乡,但我依旧可以感受到祖国的丰富文化以及累代传承的精神与智慧。

春节的民俗活动心得体会篇十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除夕夜的团圆饭、春联、贴窗花、放烟花、逛庙会等传统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是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在度过这个欢乐的春节时期,我也感受到了很多来自民俗活动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团聚之夜。

除夕夜,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团聚之夜。在这一天,我和我的家人、亲人都会回到爷爷奶奶家,一起吃年夜饭。这顿饭既丰盛又温馨,感觉像是一年中最开心的时光。我们会互相祝福,说出一些温暖的话语,祝福对方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在这一刻,我特别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与幸福,这让我更加珍惜这样的时光。

第二段:春联与挂窗花。

春联和挂窗花都是古老的春节传统。“春联”是一种用红纸写成的对联,通常贴在大门两侧。而“窗花”则是用红纸剪出的纸质图案,可以在窗户上挂起来。这些传统的装饰,可以增加家中的喜气,净化空气,同时还具有祈求神灵保佑和辟邪驱鬼的寓意。在这些传统装饰的陪伴下,我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让我更加感到家乡的文化。

第三段:庙会游园。

庙会是中国传统的集会活动,一般都会在正月十五举行。参加庙会,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市井小巷。有些摊位贩卖美食,有些表演节目的摊位,还有些还提供各种各样的游戏。在庙会上挤挤挨挨的感觉很不好,但是人们都依旧来到庙会上,享受团圆和欢乐。在这里,人们可以放松心情,忘掉烦恼,感受真正的欢乐。我学习到的是,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积极地面对生活,享受生活。

第四段:烟花。

在中国,放烟花也是春节的传统活动之一。除夕夜,整个城市都布满了烟花和鞭炮的声响。烟花是一种美丽的景观,可以极大地激发人们的情感。尽管这种烟花燃放很可能与一些环保问题有关,但我相信这种传统活动仍然会继续,因为它已经深植于中国人的文化和心灵。

第五段:结语。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个表达幸福和祝福的好时机。在这个节日中,我体验到了各种传统文化的美妙。这些曾经被世人遗忘的文化活动,正在努力被人们重新探索和传承。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参与到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爱上这个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

春节的民俗活动心得体会篇十一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象征。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参加了一场春节民俗实践活动,并从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以下是我对这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首先,参加春节民俗实践活动使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活动中,我学习了许多与春节相关的传统习俗和民俗活动,包括放鞭炮、贴春联、包饺子等。通过亲身参与这些活动,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这些活动不仅是春节的庆祝方式,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感的体现,帮助我重新认识了自我身份和中国人的文化传统。

其次,春节民俗实践活动让我体验到了家人团聚的重要性。在春节期间,家人之间的团聚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通过参加春节民俗实践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家庭团聚的温暖和重要性。在活动中,我和家人一起贴春联、包饺子、赏花灯,共同度过了一个快乐而难忘的春节。这让我更加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也更加懂得了珍惜和关心身边的亲人。

再次,春节民俗实践活动增进了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认识。在活动中,我了解到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努力。通过亲身参与传统文化的活动,我明白了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所在。只有我们把传统文化融入到生活中去、传承给下一代,才能保持中华民族的独特性和文化认同感。这次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热情。

此外,春节民俗实践活动也让我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活动中,我和其他同学一起完成各种任务,如布置新年的庙会和演出、准备道具等。通过与团队的合作,我明白了团队的力量是无限的。每个人都发挥着自己的优势,相互协作,才能完成一个完美的活动。这让我学会了倾听、合作和尊重他人,也让我培养了与他人共同努力的品质。

最后,春节民俗实践活动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信念。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验,也明白了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都应该积极地融入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往开来。

总之,参加春节民俗实践活动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让我更好地了解和体会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通过亲身参与各种传统活动,我不仅感受到了家庭团聚的温暖和重要性,也更加明白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和责任。这次活动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信念,也让我愿意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希望将来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类似的活动,不断培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春节的民俗活动心得体会篇十二

为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自觉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活跃大连市民的文化生活,营造欢乐祥和的春节氛围;深度挖掘大连地区民俗文化尤其是年俗文化,进一步提升全市乡村旅游文化内涵,让更多的市民走入农村,体验、感受中国年味,辽南春节传统习俗,为美丽乡村注入文化内涵,助力乡村振兴;也为西郊国家森林公园内部的农家乐商户提供更多的客流,带动春节经济。在2018年春节到来之际,将举办2018中国·大连第十一届年文化季暨第三届民俗春晚,给广大观众奉献一道精神文化的娱乐大餐。

一、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中国民俗学会;。

协办单位:甘井子区农海局、甘井子区服务业局、甘井子区党研室;。

举办地点:甘井子区西郊登山会馆。

二、活动主题:

辽南民俗汇红火中国年。

今年年文化季主题为“辽南民俗汇红火中国年”,突出表现“年文化、家文化”。晚会将坚持民俗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春晚属性,汲取大连本土优秀文化元素精髓,着力体现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致力于大连年俗特点和新春祈愿,突出构建特色大连、快乐民俗、美丽乡村,将民俗春晚这张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与西郊这个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域二者进行融合对接,以期产生新的创新和共振,进一步对西郊现有的旅游文化品牌进行梳理和提升,让内容创意更上一个台阶,重塑地方旅游文化品牌;在新的机遇面前,进一步拓宽和开放思路,让民俗文化这个品牌在西郊落地生根,打造以民俗春晚为开端的地方文化影响力,打造以“民俗、年俗”为核心的现象级旅游产业文化平台,通过“重度垂直”的文创产品经营理念,打造旅游文化中新的消费场景,从而实现西郊文旅经济的全域化大踏步发展。

三、

活动内涵:

年文化季集中表现“家文化”内涵,突出年味、民俗味、文化味,其中民俗春晚节目60%以上以原创为主,深深刻上大连民俗、西郊特色的烙印。本届春晚着重支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推动影视产业发展、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巩固文化金融扶持计划、支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保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扶持实体发展等重点领域,做到既统筹全局又突出重点。组委会要将本次春晚打造成一档脍炙人口、网络热播的联欢盛会,从而让这一文化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happynewyear。

四、活动特点:

利用年节期间群众休闲时间集中、民俗文化活动集中、家庭消费集中的优势,从小年至元宵节期间,整合辽南各类民俗活动和年节消费资源举办的年文化季。

“辽南民俗汇红火中国年”活动,将有迎春敲钟、舞龙、舞狮、踩高跷、剪纸、吹糖人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供市民参与体验。吸引市民赏西郊的美景,游美丽乡村,住特色民宿,品年猪饭、烤羊肉等西郊的味道,带走西郊的特产,留住西郊的记忆,过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深厚民俗文化底蕴的冬日,将寒冷的冬日融入春日般浪漫,让市民切身体验儿时过大年的民俗文化大餐。

五、活动内容:

1、2018中国·大连第十一届年文化季暨第三届民俗春晚启动仪式。

时间:2018年1月30日14:00。

地点:香洲花园酒店商务楼二楼紫云阁15号。

2、民俗春节联欢晚会。

时间:2018年2月8日。

地点:西郊登山会馆会议厅。

3、2018大连年文化季民俗摄影大赛。

时间:2018年2月8日——3月2日。

地点:西郊。

4、2018大连年文化季微视频大赛。

时间:2018年2月8日——3月2日。

地点:西郊。

5、“萌娃闹春”主题剪纸大赛。

时间:2018年2月10日。

地点:登山会馆会议厅。

6、大连年文化和美丽乡村摄影展。

时间:2018年2月8日-3月2日。

地点:登山会馆会议厅。

7、“网红过大年”网络综艺活动。

时间:2018年2月8日。

地点:幸福农家院、嬉雪乐园、采摘大棚等场地。

8、“过大年拍全家福”活动。

时间:2018年2月8日。

地点:登山会所会议厅。

9、“舌尖上的西郊大年里的美食”系列美食节。

时间:2018年2月8日。

地点:登山会馆会议厅。

10、“红火中国年”系列年俗展演活动。

时间:2018年2月8日。

地点:登山会馆会议厅。

11、“红火中国年”新年祈福活动(只纳入整体宣传、不做执行)。

时间:2018年2月16日。

地点:朝阳古寺、永顺庵、玉佛寺。

12、红旗西路新春巡游表演。

时间:2018年2月20日、3月2日。

地点:红旗西路村委会开始。

13、“正月里、正月正”元宵节猜灯谜活动。

时间:3月2日。

地点:登山会馆会议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