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诗歌朗诵心得体会总结 中国红诗歌朗诵心得体会总结作文(四篇)

  • 上传日期:2023-01-06 02:08:11 |
  • ZTFB |
  • 13页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中国红诗歌朗诵心得体会总结一

大家好!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这收获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祖国母亲的六十华诞,全国上下,举国欢腾,神州大地,普天同庆。

67年前,一位老人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一声巨响,一个巨人屹立在世界的东方;30年前,又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划了一个圈,“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经济出现奇迹般地增长;如今,我们在以爷爷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科学发展,突飞猛进,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成功举办奥运会,把中国几千年的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展现给全世界,让世界走近中国,了解中国。

我们地处茅山老区,这里也曾经满野战乱,曾经民不聊生,饱受屈辱,老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了殊死搏斗,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67年的苍桑,67年的奋斗,67年的辉煌。如今,我们的祖国就像一条腾飞的巨龙,以凌云之势向世界宣告着我们非凡的成功,势不可挡。今天我们茅山老区春城中心小学的全体少年儿童将用特别的方式——千人剪纸庆国庆活动的形式,将每个人的剪纸作品拼成长60米的巨幅横幅“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60 周年!”向伟大祖国献上贺礼,表达老区孩子对伟大祖国最真挚的爱,祝愿伟大祖国母亲生日快乐,永远繁荣、富强、昌盛!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剪纸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有很大作用。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并选择《剪纸》为我校的校本课程,我们在开展剪纸活动课的过程中,收集并创造了一些剪纸材料,同时针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编写了校本教材——《剪纸》,在选材上与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美德教育相结合,体现思想性和时代精神。我们以适合江南特点的剪纸艺术为主体,对学生进行认知、操作、情感的训练,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剪纸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文化,继承发扬民间艺术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组织一支有活力的剪纸队伍,丰富我们的校园。

今天只是我校剪纸素质教育成果的一次展示,我们还将积极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让更多的孩子对民间艺术产生兴趣,让更多的老区孩子从中受益,让更多的教师爱上民间艺术。我校将把校本课程地开发与研究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大力打造,为提升学校的办学品味,为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为全面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而不断努力!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下面请欣赏孩子们的精彩表演!

最后,再次祝愿伟大祖国吉祥如意、繁荣昌盛!

2019国庆节关于歌颂祖国的演讲稿(四)

金秋送爽,天高云淡,在这个花果飘香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祖国67岁的生日,能与大家同祝国庆,我感到非常快乐。在这里,我要自豪地对祖国母亲说:我爱你,中国!

啊,黄河长江,奔腾万里,你们哺育了一个多么辉煌的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历史,饮誉四海的华夏文明,足以让人叹为观止。哦,祖国,涓涓流贯的河川是你飘逸的长发,绵亘悠久长的山岳是你硬朗的脊梁。你有满山遍野的宝藏,你有秀丽多姿的山水,你有金碧辉煌的故宫,你有蜿蜓伸展的万里长城,纵有千古,横有八荒。你还有很多很多.........

在你辽阔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明。

但是,我们不会忘记,中华民族也曾几经沧桑、几经痛苦,我们的祖国母亲也曾倍受欺凌与污辱。我们忘不了园明园的火光,忘不了扣在每个中国人头上的“东亚病夫”的帽子,忘不了公园门口“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忘不了南京三十万同胞的鲜血染红了长江。大地在呻吟,黄河在哭泣,然而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被压垮。

虎门销烟揭开了中华儿女反侵略的序幕。太平天国的旗帜、戊戌变法的惊雷,义和团战士的大刀、辛亥革命的枪声,无一不向全世界表明:中华民族不可辱,中国人民不可欺。五四运动的呐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更似惊雷划破夜空。从南昌到井冈山、从延安到西柏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人民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出了一个灿烂的新中国,我们这个东方巨人终于又站起来了!

走过风风雨雨,经过励精图治,我们的祖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人民正享受着从未有过的太平盛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正劈波斩浪,昂首前行!

前进中的艰难险阻,激发着我们的豪情斗志新的千年,新的世纪,新的起点,xx大给我们吹响了进军的新号角,亿万中国人民正向着新的目标奋进。

同学们,我们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我们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同学们,努力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我们手中实现。祖国啊,母亲!请相信,我们一定不会辜负历史的重托,新的《中华交响曲》将在我们手中演奏出更精彩更辉煌的乐章!就象李大钊期望的那样:“让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正气在青春的火焰中再现!让华夏神州五千年的雄健国魂在青春的火焰中再生!!!”

推荐中国红诗歌朗诵心得体会总结二

在无数蓝色*的眼睛和褐色*的眼睛之中,

我有着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眼睛。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在无数白色*的皮肤和黑色*的皮肤之中,

我有着大地般黄|色*的皮肤,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

黄土高原是我挺起的胸脯,

黄河流水是我沸腾的热血;

长城是我扬起的手臂,

泰山是我站立的脚跟。

我是中国人

我的祖先最早走出森林,

我的祖先最早开始耕耘。

我是指南针、印刷术的后裔,

我是圆周率、地动仪的子孙。

在我的民族中,

不光有史册上万古不朽的

孔夫子,司马迁,李自成,孙中山,

还有那文学史上万古不朽的

花木兰,林黛玉,孙悟空,鲁智深。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

我那黄河一样粗犷的声音,

不光响在联合国的大厦里,

大声发表着中国的议论,

也响在奥林匹克的赛场上,

大声高喊着“中国得分”。

当掌声把五星红旗托上蓝天,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

我那长城一样的巨大手臂,

不光把采油机钻杆钻进

预言打不出石油的地心,

也把通信卫星送上祖先们

梦里也没有到过的白云。

当五大洋倾听东方声音的时候,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

我是莫高窟壁画的传人,

让翩翩欲飞的壁画与我们同住。

我就是飞天,

飞天就是我们。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推荐中国红诗歌朗诵心得体会总结三

翻开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寥寥几笔勾勒出中国的轮廓。淡淡粉彩晕染出中国的韵味;打开一本诗意盎然的书籍,我深情凝望散发淡淡墨香的文字,所有的情感,诉说着中国的美丽。山河锦绣,仿佛镶嵌其中。

美丽中国——我在书中寻找您的影子:嶙峋的山峰、平静的河湖,一抹云雾也描绘出你的眼眸,你的美从书中翩然而至。

眼前似乎有了一幅画:群峰起伏、云海翻涌、山峰若隐若现、千姿百态、烟海千里。真是:“峰是云之家,云是峰之衣”!高耸入云的山峰,怪石林立。真是“峰峰有奇观,处处是仙境!”

嘘!轻点,我似乎听到了清脆的水声,从书中传来!

那从远方传来的水声时而柔曼悠扬,时而清脆愉快,时而雄厚低沉。半含半露,欲近故远。水姿最美的要属南方,看透字里行间,仿佛走在滴滴嗒嗒的江南雨里,水雾洗刷着黛瓦白墙,桥畔的花朵也被雨水冲刷的十分洁净。而被称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漓水,湖面碧波万顷,倒映出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点染一点青、一点白,晕乎乎的。水平如镜,不生波澜,明澈的样子不染尘,也不染纷争。无风自落的一朵云,映在水中,愈发衬得瓷白水净,缓缓的醉心啊!

美丽中国的满眼山清水秀凭我一只钝笔,怎能为山水传神?或许书中的祖国你明明到不了,却仿佛去了又去。让我递上那情撇思捺的红笺,为你题词,用一砚墨,绘出蜿蜒曲折的山川,静水流深的倾心。

闻一缕书香,读一篇美文,走过一段风光,品味一段中国,何乐而不为?

推荐中国红诗歌朗诵心得体会总结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2、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2、 理解并分析短诗的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1、诗歌鉴赏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拓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征,在交流讨论中理解诗歌主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真、善、美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心人民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写鉴赏性小短文。

【教学设想】

布置同学预习五首短诗,并让同学挑选一首诗写了一点鉴赏性评论。从同学课前预习作业情况看,多数同学对于这五首诗的主旨把握均较为准确,也存在多种解读,最大问题在于许多同学在阐述诗歌主旨的解读过程时,表述还欠严密,赏析时还不能做到有理有据。因而,在组长汇报本组讨论情况时,须特别强调在陈述本组观点之后需阐明这些观点是如何得出的,可允许组员补充说明,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我国古代诗论中有所谓“诗无达诂”论,(“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认为不同和读者对于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也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因此在文学阅读过程中特别强调读者参与。这些说法都说明了在文艺鉴赏中存在着理解和审美的差异性,即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解读《断章》

1、介绍作家作品:

卞之琳(1910-20__),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学者。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此外,在这一时期,卞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以后,卞之琳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主要作品有:《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内容方面。有些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成为海外学者专题研究的对象。在半个多世纪中,诗人坚持不懈地进行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成功地实验和引进了西方多种现代诗歌形式,对中国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景观,有着很大的启蒙意义和重要的贡献,并取得了相当的艺术成就。

2、整体把握

卞之琳是30年代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断章》写于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这首诗虽只短短4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理。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看完后又觉得不全懂,似乎简单的字眼里藏着很深的道理。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这样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如此抽象的哲理,却能通过这样一首极其短小、通俗易懂、画面鲜明的小诗表现出来,其高超的表现技巧令人佩服。

三、问题探究:

1、《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2、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情诗,还有人说它是一首哲理诗,你说呢?

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桥头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楼上人梦中的“装饰”。一个是白天夜晚都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个是被别人深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诗人自己说他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他通过对自己刹那间感触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哲学深思: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原来,《断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过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出来的,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

3、 这是我中学时代很喜欢的两首诗,当我读着《断章》和《错误》时,这两首诗就在眼前晃着,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其中的原由?

明确:阅读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很相似。(可就诗意与同学简单进行交流)

教师点拨:读诗若能抓住诗中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就能较准确地把握作者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了。

4、品读《断章》,讨论小结:从字面上看,《断章》极其短小,好像看一遍就懂,又似乎觉得简单的字眼里蕴藏着很深的道理。仔细品味,你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5、学生分组讨论,力求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1)请组长汇报本组解读《断章》的总体情况;

4、课件展示学术界对《断章》的几种解读;

教师可提供几组有关《断章》诗意的资料:

a)学者、翻译家李健吾先生认为,这首诗在“装饰”两字上做文章,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

b)评论家章亚昕认为,《断章》写了一位绝代佳人。诗人不去说“你”如何美,而是去叙述她如何成为如痴如醉的审美对象、“风景”的一部分,而是去描写她如何成为日思夜想的恋爱对象、“梦”中的花朵。不写她的外貌,而写她引起的痴情,就能造成抒情的内在,意味的微妙。(诗人臧克家也有同感)

c)《断章》这首小诗,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写于一九三五年十月,触景生情,储藏在记忆中,当还远远早于这个日期”。“这是抒情诗,当然说是情诗也可以,但决不是自己对什么人表达思慕之情,而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意味进一步体会,也就会超出一对男女相互关系的意义。”

小结: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教师要抓住“你”“风景”“明月”“梦”几个意象作适当的补充。)

6、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当场背诵。

四、拓展延伸

补充余光中《连环》一诗,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诗无达诂、个性化解读这种阅读特点。

连环--仿卞之琳诗意

余光中

你站在桥头看落日 /落日却回顾 /回顾着远楼 /有人在楼头正念你

你站在桥头看明月 /明月却俯望/俯望着远窗 /有人在窗口正梦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