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卫生大整治心得体会和感想 宁夏卫生大整治心得体会和感想作文(七篇)

  • 上传日期:2023-01-02 06:48:09 |
  • ZTFB |
  • 9页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022宁夏卫生大整治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各位游客朋友,水洞沟遗址记录了远古人类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斗的历史见证,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史前资料。它向人们展示了距今三万年前古人类的生存画卷,是迄今为止我国在黄河地区唯一经过正式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80多年来,经过六次考古发掘,在水洞沟出土了3万多件石器和67件古动物化石。其中构成水洞沟文化基础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术,可以和欧洲、西亚、北非的莫斯特、奥瑞纳时期人类栖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娄哇石核,与欧洲相当古老的奥瑞纳文化的形状接近。对这种地区相隔遥远,文化雷同的现象,外国著名考古专家认为是人类“大距离迁徙的同化影响”。水洞沟遗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阐述区域性石器技术传统的成因、远古文化的发掘和变异以及晚更新人类在东北亚的迁移、扩散和交流的研究上具有重要地位,对3万多年前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位游客朋友,水洞沟地区又是我国北方明代古长城、烽燧、城堡、沟堑、墩台等军事防御建筑大观园。保护区内,蜿蜒东去的长城、高台耸立的墩堠、古朴神秘的城堡、曲折幽深的沟堑令人目不暇接,让人遥想当年“甲士拥矛驰战垒,将军拔剑逐胡兵”的壮烈场面。水洞沟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南缘,大自然造就的雅丹地貌,使这里充满了雄浑、奇特的荒谷神韵,经历了千万年的风沙雕蚀,这里集中了魔鬼城、卧驼岭、摩天崖、断云谷、柽柳沟等二十多处土林奇绝景观,使人望而生奇,顿生地老天荒、旷古玄远之叹。经过两年多的开发建设使水洞沟旅游区已经成为一个集旅游观光、科学考察、休闲娱乐、军事探密于一体的旅游区。随着水洞沟遗址博物馆的开馆,水洞沟景区又增添新的亮点。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水洞沟最神秘的藏兵洞。现在我们看到悬崖上的一个个黑洞,就是著名的藏兵洞。所谓藏兵洞,是红山堡守军由地上转人地下,隐蔽军队,保护自己,伺机出击,或在空旷处设伏兵的地道。这是全国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立体军事防御体系。我国的长城防御体系中,有长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全国还没有,这里是独一处。

现在展现在大家眼前的藏兵洞,是我国最早的地道战遗址和原型。如果说抗战时期,八路军和游击队的地道战能让敌人胆战心惊,闻风丧胆,那么我们可以想象500多年前,明代的边塞守军也是以同样的智慧和勇敢将侵略者挡在了长城之外。过去,由于没有开发,根本没有进洞游览的条件。人们只知道藏兵洞道路曲折,像迷宫一般,再加上洞顶坍塌,多处被土掩盖,洞内设有陷阱,可能还有蛇蝎盘踞,所以,人们轻易不敢进洞走远。洞内到底是何情景,无人能说得清。这样,藏兵洞就成为一个十分神秘、人们望而生畏的去处。

如今,我们完全可以放心进去一饱眼福,但大家一定要跟着我,按照指示牌所指引的路线走,防止迷路,走不出来。

大家要格外小心,注意安全!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水洞沟遗址博物馆。此馆建筑面积4308平方米,外形仿水洞沟出土的石器,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展示旧石器时代文化面貌的主题博物馆。它在传统博物馆参观性功能的基础上融入艺术性、文学性和髙科技元素。以270度超大型半景画、实景、幻影成像等展示形式,结合世界最先进的声、光、电、可调式地震平台等技术的运用,真实再现了3万年前远古人类其乐融融的渔猎生活、打制石器的生产场景以及暴雨倾盆、洪水肆虐、山崩地裂等震撼人心的灾难场景,影像唯美而逼真,艺术的构思让游客很快融入3万年的生活场景中。3万年很久远,但在水洞沟博物院,时光不再是距离,高科技让您瞬间实现3万年的穿越。它开创了我国博物馆展示的新形式,是目前国内唯一、面积最大的室内观众介人式动感体验展馆。

2022宁夏卫生大整治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水洞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被国家列为全国文物保护100处重大遗址之一。还被《国家地理》和《中华遗产》杂志联合评选为中国"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水洞沟还是我国明代长城、烽燧、城堡、沟堑、藏兵洞、大峡谷、墩台等军事防御建筑大观园,是中国目前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长城立体军事防御体系。水洞沟距首府银川19公里,距机场仅15分钟的车程,银青高速及辅道穿景区而过,交通便捷,有近距城市远离闹市的优势。

如果说文化是水洞沟的魂,那么创新是水洞沟发展的动力,全国遗址类的景区有很多,但是在传统博物馆参观性功能的基础上融入艺术性、文学性和高科技的创新元素,唯水洞沟有,水洞沟遗址博物院以270度超大型半景画、实景、幻影成像等展示形式,结合世界最先进的声、光、电、可调式地震平台等技术的运用,真实再现三万年前远古人类其乐融融渔猎生活和打制石器的生产场景以及暴雨倾盆、洪水肆掠、山崩地裂等震撼的灾难场景,场景的唯美和逼真,让人震撼,艺术的构思让游客很快融入三万年的生活场景中,三万年很久远,但在水洞沟博物院时光不再是距离,高科技让您瞬间实现三万年的穿越。

它开创了我国博物馆展示的新形式,是目前国内唯一、面积最大的室内观众介入式动感体验展馆,已成为水洞沟一大亮点。

水洞沟的神奇还在于它不仅是三万年年前远古人类繁衍生息之地,还是我国明代边赛重要的军事防御重地,在我国有长城的地方很多,但是长城、沟堑、城堡与险峻的大峡谷以及沿峡谷绝壁而凿的藏兵洞共同组成的立体军事防御体系,唯水洞沟有,遍布整个峡谷绝壁的藏兵洞,场面宏大,设计绝妙,洞内坑道、机关、暗器、瞭望台、兵器库、水井、将军休息室、议事厅、厨房等设施一应俱全,在这里您可身临其境的参观和体验明代地道战的惊险和刺激,战争的残酷和明代守军的聪明才智在这就可零距离体验和了解,极大满足了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已成为水洞沟的又一大亮点。

水洞沟的交通工具也很有特色,游船、驴车、骆驼车,非常悠然,在水洞沟旅游您会忘了城市的喧闹和心灵的繁杂,任时间就这样一直走下去。美丽、明朗、安然、闲逸、悠远、宁静、和谐,城市之外,乡村之外的水洞沟,绝对是游客放飞心情,享受自由的休闲旅游圣地。

一个景区半日,从三万年到五百年;从史前文化到边塞军旅文化;从土林景观,到高峡平湖;从大漠边关到江南秀色,可谓神奇!

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位于宁夏灵武市临河镇水洞沟村,距银川市19公里,占地7.8平方公里。民国十二年(1920xx年),由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在这里发现,通过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水洞沟因此而成为中国最早发掘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被国家列为"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8月,被公布为国家地质公园。20xx年7月,水洞沟景区成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水洞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史前资料,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规划重大遗址之一。它向人们展示了距今3万年前古人类的生存画卷,是迄今为止我国在黄河地区唯一经过正式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80多年来,经过5次考古发掘,在水洞沟出土了3万多件石器和67件古动物化石。其中构成水洞沟文化基础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术,可以和欧洲、西亚、北非的莫斯特、奥瑞纳时期人类栖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是出土的大量勒瓦娄哇石核,与欧洲相当古老的奥瑞纳文化形状接近。对这种地区相隔遥远、文化雷同的现象,外国著名考古专家认为是人类"大距离迁徙的同化影响"。

20xx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文物除石制品、动物碎骨和用火遗迹外,这次发掘尤其重要的是还出土了近百枚精美的环状装饰品。装饰品以鸵鸟蛋皮、骨片为原料,圆形,其外径一般在8毫米左右,用琢制和磨制结合的方法做成,中间钻小孔,孔径一般在2—3毫米,个别的有4毫米,有的表面还被矿物质颜料染过色。

完整、残缺、成品、半成品各种类型都有发现。这些装饰品小巧、规范,为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同类遗物中制作最为精美者,极大地丰富了水洞沟文化的内涵,为研究当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行为模式和审美能力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水洞沟遗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阐述区域性石器技术传统的成因、远古文化的发掘和变异,以及晚更新人类在东北亚的迁移、扩散和交流具有重要地位,对3万多年前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时光有时会埋没一切,时光有时亦会重现一切。直至目前,水洞沟依然是宁夏已知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址,随着考古发掘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其研究的持续深入,新的发现仍将层出不穷。

水洞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地质公园。被国家列为全国文物保护的100处大遗址之一、"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荣获"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银奖;中国唯一保存最完整的万里长城立体军事防御体系。

水洞沟遗址旅游区位于宁夏灵武市临河镇,西距银川市19公里,南距灵武市30公里,距河东机场11公里,地处银川河东旅游带的核心部位,北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相接,是连接宁蒙旅游的纽带,占地面积7.8平方公里。

水洞沟遗址记录了远古人类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斗的历史见证,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史前资料。它向人们展示了距今三万年前古人类的生存画卷,是迄今为止我国在黄河地区唯一经过正式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80多年来,经过六次考古发掘,在水洞沟出土了三万多件石器和67件古动物化石。

其中构成水洞沟文化基础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术,可以和欧洲、西亚、北非的莫斯特、奥瑞纳时期人类栖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娄哇石核,与欧洲相当古老的奥瑞纳文化的形状接近。

对这种地区相隔遥远,文化雷同的现象,外国著名考古专家认为是人类"大距离迁徙的同化影响"。水洞沟遗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阐述区域性石器技术传统的成因、远古文化的发掘和变异,以及晚更新人类在东北亚的迁

2022宁夏卫生大整治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1、中国原生藏獒文化园

獒犬世界级珍稀犬种之一,根据地域分布不同,中国獒犬分为西藏獒、青海獒、西夏獒、蒙古獒、甘肃獒,獒的寿命一般为15—20xx年,是杂食性动物。

獒主经过十多年的艰辛寻觅,将正濒临灭绝的原生獒犬汇集至宁夏黄沙古渡原生态旅游景区,建成了千亩地域的中国原生獒展示基地,供人们了解观赏原生獒,使中国獒犬的珍贵品种得到保护。

2、康熙渡黄河

黄沙古渡自古以来是宁夏水运的重要港口。清代康熙皇帝于1697年亲征葛尔丹,派左都御史于成龙在宁夏调运军粮,征集船只103艘,康熙及随从从陆路来宁夏,返京时则从黄沙古渡走水路,共用船只101艘,其中还有一艘“楼船”,康熙途中作诗《渡黄河》:

历尽边山再渡河,沙平岸阔水无波。

汤汤南去劳疏筑,唯此分渠利赖多。

以此描述黄沙古渡的繁忙景象以及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

3、黄河渔村

黄河渔村是黄河边上最古老的一处民居,已存在了上千年。相传明朝皇帝朱元璋第十六子庆靖王朱栴镇守宁夏期间,清朝康熙皇帝来宁夏渡黄河时曾在此小憩。景区现存的黄河渔村是宁夏黄沙古渡生态建设有限公司20xx年重建。

4、黄沙古渡黄河楼

黄沙古渡黄河楼位于景区黄河边,是黄河边上一处古老的建筑。相传明朝朱元璋第十六子庆靖王朱栴镇守宁夏时期,清朝康熙皇帝来宁夏在此渡黄河时都曾经登楼品茶观黄河。

5、黄河祭台

明末清初,由于黄河堤防失修,决溢频繁,运河航运也常受阻塞。康熙皇帝除加紧治河外,他自己也亲自钻研水利理论,并从事广泛的实地调查。为了掌握黄河的第一手情况,他曾几次亲赴现场考察。他乘船调查过下游的孟津、徐州、宿迁、邳州、桃源和清口等地,又亲自到中游的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等地视察。还从黄沙古渡扬帆黄河中游,历时二十二天,航程数千里。“所至之处,无不详视”。后人将他的治水言论汇编成书,定名为《康熙帝治河方略》。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丁丑) 二月, 康熙帝再次亲征噶尔丹时来到宁夏黄沙古渡,举行了大型的祭祀黄河仪式。传说这里就是康熙帝当年祭祀黄河时的祭台所在地。

6、宁河台

宁河台是明代为了保护这个渡口(黄沙古渡)畅通无阻而修筑的戍台。台高5.5丈,上面建亭3楹,四面建成厢房。台外有一道城墙, 周长90余丈,高2.4丈,城墙四面各有重门。管理渡口的官员和保卫渡口的士兵,都住在宁河台上。当时宁夏地处边防前沿,属明代“九边”之一,《中路宁河台记》指出:“横城之津危,则灵州之道梗。灵州之道梗,则内郡之输挽不得方轨而北上,而宁夏急矣!”这说明了黄沙古渡在军事、交通上的重要性。前人曾对黄沙古渡繁忙有所描述:“河流东下自昆仑,浊流排山晓拍津。来往行人喧渡口,只因名利少闲身。” 黄沙古渡周围的黄沙与绿野,烽火台与万里长城,黄河与渡船,滩渚与芳草,戍卒与渡客,构成了一幅独特景色的塞外风光。朱元漳第16子,庆靖王朱栴,曾作《黄沙古渡》描述这里的塞外景色:

黄沙漠漠浩无垠,古渡年来客问津。

万里边夷朝帝阙,一方冠盖接咸秦。

风生滩渚波光渺,雨打汀洲草色新。

西望河源天际远,浊流滚滚自昆仑。

诗中“帝阙”指明都北京;“咸秦”即咸阳、秦中,也是陕西的关中。这首诗不仅描绘黄沙古渡的壮丽景色,而且还阐述了黄沙古渡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

7、月牙湖

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和亲,在黄沙古渡,望着滚滚而去的黄河水,心中不胜凄凉。渡过黄河,感觉离长安更远了。临行前,昭君下定决心,一路上绝不回头,可刚一渡过黄河,心中对远方父母的思念猛然涌上心头。于是,她情不自禁地回头望着家乡的方向痴痴发呆,不知不觉泪水滑过脸宠,滴落在河岸的沙地上。昭君走后,她的泪水化作一汪湖水,形似月牙,人们称之为“月牙湖”。宁夏月牙湖乡的地名便由此而来。月牙湖不仅孕育了昭君留下的树种茁壮成长,还为周边的动物提供了饮用水源,由于风沙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月牙湖边昭君种下的树也被砍伐一空,月牙湖水已接近枯竭,只剩下一片月牙状的轮廓和两棵相依为命的枯树,为了纪念这两棵枯树在恶劣环境下还能长相思守的坚强精神,我们把这两棵树称之为“爱情树”。以警示后人,保护环境,爱护自然是多么重要!大家看到月牙湖旁边还有烽火台、昭君出塞和亲雕塑和昭君纪念馆、塞外浑怀障、情人廊等景观供大家参观游览。

8、浑怀障

公元前220xx年,秦始皇命大将蒙恬率大军北逐匈奴,占领"河南地",并以黄河为国防线,"因菏为塞",修长城、筑亭障,以防匈奴南犯。其间在今黄沙古渡筑有一座城障,名为浑怀障。

9、老河滩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老河滩是黄河改道所形成的千年河滩,景区现在将此处已经打造成为供游客游憩的生态休闲体验区。

10、古渡口

黄沙古渡地处宁蒙交界之处,这一带在秦汉时期是边关重镇,曾建有秦长城和汉峰火台,是明代宁夏八景之一。是明清时期最负盛名的官渡,西夏时期叫顺化渡口,所以它已是千年古渡了。相传,秦蒙恬北击凶奴,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和亲,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清康熙微服私访及亲征噶尔丹,皆由此渡河。建国初期,宁夏黄河水运一度鼎盛,黄沙古渡商贸、军旅往返不绝,是宁夏最繁忙的渡口之一。青铜峡大坝建成后,由于没有设计船闸,宁夏水运逐步衰落,黄沙古渡也逐渐失去了昔日马嘶人语夕阳残的繁荣景象,成了千古遗憾,不过有些历史遗迹还依然可见。

11、宁夏民俗博物馆

黄沙古渡民俗博物馆是以抢救、保护、收藏、展示西北地区以及黄河流域具有代表性民间民俗物品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型博物馆。坐落在黄沙古渡旅游景区内,占地面积120xx㎡,其中展厅面积2300㎡,共计26个展厅。馆内共分幸福年代、生产、生活、农具、石器、铜器、灯具、木雕、工匠制造、皮影、年画、剪纸、绣品、泥塑、毛文化等展厅。馆内藏品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2022宁夏卫生大整治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1、中国原生藏獒文化园

獒犬世界级珍稀犬种之一,根据地域分布不同,中国獒犬分为獒、青海獒、西夏獒、蒙古獒、甘肃獒,獒的寿命一般为15—20xx年,是杂食性动物。

獒主经过十多年的艰辛寻觅,将正濒临灭绝的原生獒犬汇集至宁夏黄沙古渡原生态旅游景区,建成了千亩地域的中国原生獒展示基地,供人们了解观赏原生獒,使中国獒犬的珍贵品种得到保护。

2、康熙渡黄河

黄沙古渡自古以来是宁夏水运的重要港口。清代康熙皇帝于1697年亲征葛尔丹,派左都御史于成龙在宁夏调运军粮,征集船只103艘,康熙及随从从陆路来宁夏,返京时则从黄沙古渡走水路,共用船只101艘,其中还有一艘“楼船”,康熙途中作诗《渡黄河》:

历尽边山再渡河,沙平岸阔水无波。

汤汤南去劳疏筑,唯此分渠利赖多。

以此描述黄沙古渡的繁忙景象以及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

3、黄河渔村

黄河渔村是黄河边上最古老的一处民居,已存在了上千年。相传明朝皇帝朱元璋第十六子庆靖王朱栴镇守宁夏期间,清朝康熙皇帝来宁夏渡黄河时曾在此小憩。景区现存的黄河渔村是宁夏黄沙古渡生态建设有限公司20xx年重建。

4、黄沙古渡黄河楼

黄沙古渡黄河楼位于景区黄河边,是黄河边上一处古老的建筑。相传明朝朱元璋第十六子庆靖王朱栴镇守宁夏时期,清朝康熙皇帝来宁夏在此渡黄河时都曾经登楼品茶观黄河。

5、黄河祭台

明末清初,由于黄河堤防失修,决溢频繁,运河航运也常受阻塞。康熙皇帝除加紧治河外,他自己也亲自钻研水利理论,并从事广泛的实地调查。为了掌握黄河的第一手情况,他曾几次亲赴现场考察。他乘船调查过下游的孟津、徐州、宿迁、邳州、桃源和清口等地,又亲自到中游的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等地视察。还从黄沙古渡扬帆黄河中游,历时二十二天,航程数千里。“所至之处,无不详视”。后人将他的治水言论汇编成书,定名为《康熙帝治河方略》。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丁丑) 二月, 康熙帝再次亲征噶尔丹时来到宁夏黄沙古渡,举行了大型的祭祀黄河仪式。传说这里就是康熙帝当年祭祀黄河时的祭台所在地。

6、宁河台

宁河台是明代为了保护这个渡口(黄沙古渡)畅通无阻而修筑的戍台。台高5.5丈,上面建亭3楹,四面建成厢房。台外有一道城墙, 周长90余丈,高2.4丈,城墙四面各有重门。管理渡口的官员和保卫渡口的士兵,都住在宁河台上。当时宁夏地处边防前沿,属明代“九边”之一,《中路宁河台记》指出:“横城之津危,则灵州之道梗。灵州之道梗,则内郡之输挽不得方轨而北上,而宁夏急矣!”这说明了黄沙古渡在军事、交通上的重要性。前人曾对黄沙古渡繁忙有所描述:“河流东下自昆仑,浊流排山晓拍津。来往行人喧渡口,只因名利少闲身。” 黄沙古渡周围的黄沙与绿野,烽火台与万里长城,黄河与渡船,滩渚与芳草,戍卒与渡客,构成了一幅独特景色的塞外风光。朱元漳第16子,庆靖王朱栴,曾作《黄沙古渡》描述这里的塞外景色:

黄沙漠漠浩无垠,古渡年来客问津。

万里边夷朝帝阙,一方冠盖接咸秦。

风生滩渚波光渺,雨打汀洲草色新。

西望河源天际远,浊流滚滚自昆仑。

诗中“帝阙”指明都北京;“咸秦”即咸阳、秦中,也是陕西的关中。这首诗不仅描绘黄沙古渡的壮丽景色,而且还阐述了黄沙古渡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

7、月牙湖

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和亲,在黄沙古渡,望着滚滚而去的黄河水,心中不胜凄凉。渡过黄河,感觉离长安更远了。临行前,昭君下定决心,一路上绝不回头,可刚一渡过黄河,心中对远方父母的思念猛然涌上心头。于是,她情不自禁地回头望着家乡的方向痴痴发呆,不知不觉泪水滑过脸宠,滴落在河岸的沙地上。昭君走后,她的泪水化作一汪湖水,形似月牙,人们称之为“月牙湖”。宁夏月牙湖乡的地名便由此而来。月牙湖不仅孕育了昭君留下的树种茁壮成长,还为周边的动物提供了饮用水源,由于风沙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月牙湖边昭君种下的树也被砍伐一空,月牙湖水已接近枯竭,只剩下一片月牙状的轮廓和两棵相依为命的枯树,为了纪念这两棵枯树在恶劣环境下还能长相思守的坚强精神,我们把这两棵树称之为“爱情树”。以警示后人,保护环境,爱护自然是多么重要!大家看到月牙湖旁边还有烽火台、昭君出塞和亲雕塑和昭君纪念馆、塞外浑怀障、情人廊等景观供大家参观游览。

8、浑怀障

公元前220xx年,秦始皇命大将蒙恬率大军北逐匈奴,占领"河南地",并以黄河为国防线,"因菏为塞",修长城、筑亭障,以防匈奴南犯。其间在今黄沙古渡筑有一座城障,名为浑怀障。

9、老河滩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老河滩是黄河改道所形成的千年河滩,景区现在将此处已经打造成为供游客游憩的生态休闲体验区。

10、古渡口

黄沙古渡地处宁蒙交界之处,这一带在秦汉时期是边关重镇,曾建有秦长城和汉峰火台,是明代宁夏八景之一。是明清时期最负盛名的官渡,西夏时期叫顺化渡口,所以它已是千年古渡了。相传,秦蒙恬北击凶奴,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和亲,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清康熙微服私访及亲征噶尔丹,皆由此渡河。建国初期,宁夏黄河水运一度鼎盛,黄沙古渡商贸、军旅往返不绝,是宁夏最繁忙的渡口之一。青铜峡大坝建成后,由于没有设计船闸,宁夏水运逐步衰落,黄沙古渡也逐渐失去了昔日马嘶人语夕阳残的繁荣景象,成了千古遗憾,不过有些历史遗迹还依然可见。

11、宁夏民俗博物馆

黄沙古渡民俗博物馆是以抢救、保护、收藏、展示西北地区以及黄河流域具有代表性民间民俗物品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型博物馆。坐落在黄沙古渡旅游景区内,占地面积120xx㎡,其中展厅面积2300㎡,共计26个展厅。馆内共分幸福年代、生产、生活、农具、石器、铜器、灯具、木雕、工匠制造、皮影、年画、剪纸、绣品、泥塑、毛文化等展厅。馆内藏品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2022宁夏卫生大整治心得体会和感想五

水洞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被国家列为全国文物保护100处重大遗址之一。还被《国家地理》和《中华遗产》杂志联合评选为中国"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水洞沟还是我国明代长城、烽燧、城堡、沟堑、藏兵洞、大峡谷、墩台等军事防御建筑大观园,是中国目前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长城立体军事防御体系。水洞沟距首府银川19公里,距机场仅15分钟的车程,银青高速及辅道穿景区而过,交通便捷,有近距城市远离闹市的优势。

如果说文化是水洞沟的魂,那么创新是水洞沟发展的动力,全国遗址类的景区有很多,但是在传统博物馆参观性功能的基础上融入艺术性、文学性和高科技的创新元素,唯水洞沟有,水洞沟遗址博物院以270度超大型半景画、实景、幻影成像等展示形式,结合世界最先进的声、光、电、可调式地震平台等技术的运用,真实再现三万年前远古人类其乐融融渔猎生活和打制石器的生产场景以及暴雨倾盆、洪水肆掠、山崩地裂等震撼的灾难场景,场景的唯美和逼真,让人震撼,艺术的构思让游客很快融入三万年的生活场景中,三万年很久远,但在水洞沟博物院时光不再是距离,高科技让您瞬间实现三万年的穿越。

它开创了我国博物馆展示的新形式,是目前国内唯一、面积最大的室内观众介入式动感体验展馆,已成为水洞沟一大亮点。

水洞沟的神奇还在于它不仅是三万年年前远古人类繁衍生息之地,还是我国明代边赛重要的军事防御重地,在我国有长城的地方很多,但是长城、沟堑、城堡与险峻的大峡谷以及沿峡谷绝壁而凿的藏兵洞共同组成的立体军事防御体系,唯水洞沟有,遍布整个峡谷绝壁的藏兵洞,场面宏大,设计绝妙,洞内坑道、机关、暗器、瞭望台、兵器库、水井、将军休息室、议事厅、厨房等设施一应俱全,在这里您可身临其境的参观和体验明代地道战的惊险和刺激,战争的残酷和明代守军的聪明才智在这就可零距离体验和了解,极大满足了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已成为水洞沟的又一大亮点。

水洞沟的交通工具也很有特色,游船、驴车、骆驼车,非常悠然,在水洞沟旅游您会忘了城市的喧闹和心灵的繁杂,任时间就这样一直走下去。美丽、明朗、安然、闲逸、悠远、宁静、和谐,城市之外,乡村之外的水洞沟,绝对是游客放飞心情,享受自由的休闲旅游圣地。

一个景区半日,从三万年到五百年;从史前文化到边塞军旅文化;从土林景观,到高峡平湖;从大漠边关到江南秀色,可谓神奇!

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位于宁夏灵武市临河镇水洞沟村,距银川市19公里,占地7.8平方公里。民国十二年(1920xx年),由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在这里发现,通过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水洞沟因此而成为中国最早发掘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被国家列为"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8月,被公布为国家地质公园。20xx年7月,水洞沟景区成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水洞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史前资料,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规划重大遗址之一。它向人们展示了距今3万年前古人类的生存画卷,是迄今为止我国在黄河地区唯一经过正式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80多年来,经过5次考古发掘,在水洞沟出土了3万多件石器和67件古动物化石。其中构成水洞沟文化基础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术,可以和欧洲、西亚、北非的莫斯特、奥瑞纳时期人类栖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是出土的大量勒瓦娄哇石核,与欧洲相当古老的奥瑞纳文化形状接近。对这种地区相隔遥远、文化雷同的现象,外国著名考古专家认为是人类"大距离迁徙的同化影响"。

20xx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文物除石制品、动物碎骨和用火遗迹外,这次发掘尤其重要的是还出土了近百枚精美的环状装饰品。装饰品以鸵鸟蛋皮、骨片为原料,圆形,其外径一般在8毫米左右,用琢制和磨制结合的方法做成,中间钻小孔,孔径一般在2—3毫米,个别的有4毫米,有的表面还被矿物质颜料染过色。

完整、残缺、成品、半成品各种类型都有发现。这些装饰品小巧、规范,为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同类遗物中制作最为精美者,极大地丰富了水洞沟文化的内涵,为研究当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行为模式和审美能力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水洞沟遗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阐述区域性石器技术传统的成因、远古文化的发掘和变异,以及晚更新人类在东北亚的迁移、扩散和交流具有重要地位,对3万多年前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时光有时会埋没一切,时光有时亦会重现一切。直至目前,水洞沟依然是宁夏已知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址,随着考古发掘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其研究的持续深入,新的发现仍将层出不穷。

水洞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地质公园。被国家列为全国文物保护的100处大遗址之一、"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荣获"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银奖;中国唯一保存最完整的万里长城立体军事防御体系。

水洞沟遗址旅游区位于宁夏灵武市临河镇,西距银川市19公里,南距灵武市30公里,距河东机场11公里,地处银川河东旅游带的核心部位,北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相接,是连接宁蒙旅游的纽带,占地面积7.8平方公里。

水洞沟遗址记录了远古人类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斗的历史见证,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史前资料。它向人们展示了距今三万年前古人类的生存画卷,是迄今为止我国在黄河地区唯一经过正式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80多年来,经过六次考古发掘,在水洞沟出土了三万多件石器和67件古动物化石。

其中构成水洞沟文化基础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术,可以和欧洲、西亚、北非的莫斯特、奥瑞纳时期人类栖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娄哇石核,与欧洲相当古老的奥瑞纳文化的形状接近。

对这种地区相隔遥远,文化雷同的现象,外国著名考古专家认为是人类"大距离迁徙的同化影响"。水洞沟遗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阐述区域性石器技术传统的成因、远古文化的发掘和变异,以及晚更新人类在东北亚的迁移,扩散和交流具有重要地位,对三万多年前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2宁夏卫生大整治心得体会和感想六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我会带领你们一起去游玩这个景点的。

在宁夏固原市须弥山南麓,有一百多处石窟,总称"须弥山石窟", "须弥"是梵文音译,意为宝山。须弥山石窟为中国十大石窟之一,坐落在宁夏固原西北的须弥山南麓,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它始建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明等朝代继续营造修缮,长期以来是自长安西行之路上第一个规模最大的佛寺遗址,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有着“宁夏敦煌”之称.

据史料记载,须弥山石窟初创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至499年,兴盛于北周和唐代,先后开凿石窟130多处,其中70多窟雕塑了造像,其艺术成就可与山西云冈、河南龙门石窟造像媲美。这些大大小小的石窟,依山附势,错落有致的分布在7座崖面上,迂回曲折,绵延近两公里,场面甚是壮观。

千百年来,须弥山石窟造像长期遭受了风雨侵蚀,岩石风化,自然坍塌,地震破坏和人为的损坏,致使许多精美雕像已面目全非,甚至荡然无存。虽然如此,须弥山仍有一大批规模较大的石窟造像比较完好地保存至今,在国内石窟造像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精湛的艺术价值,是研究中国石窟艺术、民族宗教历史不可多得的宝贵实物资料。

北周石窟,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造像之精美,在须弥山石窟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与北魏石窟相比,其最须弥山石窟大的变化是中央塔柱小龛已不见,代之以大龛及发鬓低平、面相方圆、两肩宽厚、腹部鼓出的大型造像,给人以厚重敦实之感。

现存造像最多的第四十五、四十九两窟,有比真人还大的造像40余尊,每龛内,有的是立佛,一般皆为一佛一菩萨。装饰性的雕刻,如幔帐式的佛龛;龛边龙嘴衔口的流苏;龛颔上的各种小佛;龛座下手执各种乐器的伎乐人,或吹横笛,或弹琵琶,或击羯鼓。窟顶围绕塔柱,还雕有一对相向手舞足蹈的伎乐飞天,披巾飘动,显示了北朝音乐艺术的盛况。以上琳琅满目的艺术精品,都是未加修饰的原作,十分珍贵。

在这些石窟当中,标码为五十一窟的北周时期所凿的高达6米的一个一佛二菩萨造像,装饰华丽,高大雄伟,实属全国北周造像中罕见的雕塑精品。

唐代是须弥山石窟艺术的繁荣时期,无论凿窟数量,还是雕塑艺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唐人窟室主要分布在大佛楼、相国寺和桃花洞三区。

须弥山石窟最著名的造像,就是景区入口处的弥勒大座佛造像。这是一尊高20.6米的露天弥勒佛坐像,大佛仪态端庄而安详,为唐代武则天时期开凿。佛像占整座山头的上半部分,光一只耳朵就两人高,一只眼睛足有一人长。这尊高耸的大佛造像虽是砂崖雕凿,但造型和雕凿的刀法却给人以泥塑一样的温柔。大佛造型比山西云冈第19窟大坐佛还高7米多,也比河南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高,是全国最大的石窟造像之一。

唐代须弥山造像风格,已明显地表现出世俗化的特点,即以丰满为美,以雍荣华贵为美。无论佛还是菩萨,弟子、天王还是力士,都雕凿得丰满圆润,栩栩如生,内着僧衣,衣薄透体,自然流畅。

菩萨上身袒露,斜披络涎,下着贴腿裙,腰间系带并折出大裙一角,显得体透轻纱,多姿多彩。力土袒露上身,下着短裙,采取束扎带,光脚,攒拳怒目,表现了男子的健康之美。天王身着铠甲,下着战袍,手执兵器,脚踩夜叉,显得十分威武。

2022宁夏卫生大整治心得体会和感想七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位于祖国西北部的黄河中上游地区,地处北纬35°14’~39°23’、东经104°17’~107°39’之间。东邻陕西省,西部与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地形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自北向南为贺兰山地、宁夏平原、六盘山地。宁夏南北相距456公里,东西相距约250公里。宁夏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从地貌类型看,南部以流水侵蚀的黄土地貌为主,中部和北部以干旱剥蚀、风蚀地貌为主。境内有较为高峻的山地和广泛分布的丘陵,也有由于地层断陷又经黄河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还有台地和沙丘。地表形态复杂多样。据20xx年初统计资料显示,宁夏地形中丘陵占38%,平原占26.8%,山地占15.8%,台地占17.6%,沙漠占1.8%。平均海拔为1090-20xx米。贺兰山是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主峰敖包圪垯海拔3556米。黄河从中北部穿越12个市县,境内流程397公里。

宁夏地处内陆,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跨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区,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区,大致处在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交汇、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为5℃~9℃,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一般为200~600毫米。全年日照达3000小时,无霜期170天左右,是中国日照和太阳辐射最充足的地区之一。

宁夏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宁夏灵武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遗址和出土文物表明,早在3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期,境内就开始修筑闻名世界的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兵在宁夏屯垦,开始了引黄河水灌溉的历史,到汉代(前206~220),这里农耕经济已相当繁荣。唐代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太子李亨进入宁夏,在灵武登基称帝,史称唐肃宗。当时,宁夏已成为中国东西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北宋宝元元年(1038),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以宁夏为中心建立了大夏国,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蒙古灭西夏后,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设宁夏府路,始有“宁夏”地名。明设宁夏卫。清设宁夏府。民国初年,宁夏府改为朔方道,1920xx年成立宁夏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4年撤销宁夏省。1958年10月25日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矿产资源丰富,农业、能源和旅游优势突出。全区有耕地128.8万公顷。其中水浇地33.3万多公顷。有待开发的宜农荒地66万余公顷,其中可开发水产养殖的荒滩13.3万公顷、荒水面积5.6万公顷,有草场300万公顷。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50多种,人均自然资源潜在价值为全国平均价值的163.5%,居全国第五位。尤其是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石膏、石油、天然气等。石膏蕴藏量居全国第一。全区近三分之一的土地下蕴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探明储量300多亿吨,居全国第五位。仅灵武煤田探明储量就达270多亿吨,相当于中国东北地区探明储量的总和。全国十大煤种,宁夏就有9种。世界著名的优质无烟煤太西煤,年出口量达100万吨。地跨宁夏的陕甘宁盆地天然气田,已探明储量20xx多亿立方米,是世界特级大气田。

自治区下辖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5个地级市,兴庆、金凤、西夏、大武口、惠农、原州6个市辖区,灵武、青铜峡2个县级市,永宁、贺兰、平罗、同心、盐池、中宁、海原、泾源、西吉、隆德、彭阳11个县和红寺堡开发区(县级移民开发区),首府银川市。

宁夏有回、汉等35个民族,20xx年末总人口603.73万人,其中汉族377.42万人、回族206.49万人。宁夏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回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

中国回族形成于元代。关于回族的来源可以上溯到公元七世纪中叶,那时就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到中国经商和留居。元代大批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到中国,由于通婚和社会经济关系,与汉、维吾尔、蒙古等族在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形成回回民族。早在宋代,就有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在宁夏经商定居。元代大批中亚阿拉伯的穆斯林与蒙古人一起,迁今宁夏屯垦戍边。元末明初回族逐渐形成,宁夏回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

回族人居宁夏,最早可追溯到唐末。到北宋、西夏时期,东来的穆斯林多从玉门、酒泉经西夏属地至中原。到元代,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亚人被征调或迁徙,以半军事、半屯牧的形式生存。明初,大批回回人以“归附土达”身份被安插到灵州(今灵武市一带)及固原各州县,加之不断迁徙来宁夏开发、屯垦的回回人,形成了许多回族聚居点。到了清乾隆年间,“宁夏至平凉千里,尽系回庄”,宁夏回族人口剧增。至同治年间(1862-1874年),西北回民反清起义遭到残酷镇压,义军及眷属被迁赶到偏僻地区,其中部分回民移居灵州、化平(今宁夏泾源县)、隆德、海原等县。

作为宁夏主体民族的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宁夏回族聚居地区,建有不同建筑形式和不同规模的清真寺3000多座,有阿訇约4000名。回族穆斯林群众一般信奉五项“功课”即:念、礼、斋、课、朝。回族的传统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自治区和各市、县建有各级宗教社会团体即伊斯兰教协会,管理自己的宗教生活。自治区在银川市开办了宁夏伊斯兰经学院,在同心县开办了同心阿拉伯语专修学校,帮助穆斯林群众培养了大批有宗教学识的人才。除伊斯兰教外,宁夏还有群众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各种宗教一视同仁,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保护,各种宗教人士在宁夏长期和睦相处。

宁夏回族在衣着、饮食、起居卫生、婚嫁、丧葬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回族男性都喜欢戴白色的小圆帽,穿黑色的马甲。回族妇女还喜欢戴盖头,戴金银耳环、戒指、手镯等。回族特别讲究卫生,室内外清洁整齐,灶具洁净。平时洗手、洗脸多用汤瓶,沐浴用吊罐。

回族喜欢吃牛、羊、骆驼等反刍类的偶蹄目食草动物肉,也吃鸡、鸭、鹅、鱼肉,禁食猪肉,不食动物血液和自死的禽畜。虔诚的教徒食用的禽畜,必须由阿訇代宰。回族一般不吸烟,不喝酒,男女老少都爱喝泡有冰糖、茶叶、枸杞、核桃仁、芝麻、桂圆、红枣、果脯等营养佐料的“八宝”盖碗茶。喜庆节日,回族多制作油香、馓子、油果等油炸食品。有尊贵客人时,会以丰盛的“全羊席”和各种回族小吃热情接待。婚姻方面,实行一夫一妻制。回族婚礼很隆重,且有许多宗教和民族的特点。如举行婚礼时,要请阿訇念“尼卡哈”,即用阿拉伯经文进行证婚和祝贺。回族丧葬简易,实行土葬、薄葬。葬礼包括清洁埋体、白布裹尸、阿訇主持举行宗教祈祷仪式、入葬四道程序。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阿拉伯语为“麦斯吉德”,意即叩头的地方。既是伊斯兰教信徒聚众礼拜的场所,某些地方又兼有文化教育中心、社会活动中心的功用。宁夏清真寺的创建从元代开始,经明、清两代,清真寺的数量和规模得到了相当的发展。拱北,是伊斯兰教某地域杰出人物的陵园。道堂,是伊斯兰教某分支宗教领导人礼拜、诵经、讲学和居住的地方。宁夏伊斯兰建筑集中反映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并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个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