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反比例的教案设计(汇总16篇)
- 上传日期:2023-11-10 05:19:30 |
- ZTFB |
- 12页
编写教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实施教学。教案中的教学步骤应该具体、明确,能够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例,供教师们参考和借鉴。
反比例的教案设计篇一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第三课时)》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二节的课题,是在前面学习了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的一节应用课。体现反比例函数是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的数学模型,经历“找出常量和变量,建立并表示函数模型,讨论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通过对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建立函数模型,运用已学过的反比例函数知识加以解决,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和学以致用的数学理念。
2、能力训练目标。
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决问题,进一步运用函数的图像、性质挖掘杠杆原理中蕴涵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利用函数探索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定律”,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激发,再通过自己所学知识解决了身边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训练学生能把思考的结果用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同时要让学生很好地交流和合作.。
二、学习内容的基础以及其作用。
在17.1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基础上,《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这一节重点介绍反比例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性,以及如何应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探究的例题和练习题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反映了数学与实际的关系,即数学理论来源于实际又发过来服务实际,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课上涉及了物理学力学的实际问题,运用到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定理”,其本质体现的是力与力臂两个量的发比例关系,最后落实到运用数学来解决。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运用和理解,更深层次体会建立反比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反比例的教案设计篇二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一单元信息窗3,第3个红点。
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1、了解储蓄的意义,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2、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存款利息。
3、注重学生观察、对比、总结能力的培养,并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应用意识和实践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知识扩充。
谈话:(出示一组信息)12月,中国银行给工业发放贷款18636亿元,给商业发放贷款8563亿元,给建筑业发放贷款2099亿元,给农业发放贷款5711亿元。
(让生思考,从信息中想到了什么?)。
二、创设情境。
谈话:老师积攒了1000元钱,把它放在什么地方最安全合理呢?
生:放在银行里,不但安全还可以使自己的用钱更有计划。
谈话:听从大家的意见,现在老师就想去银行存款,谁想和我一起去?
(生走入老师创设的情境,感受存款的乐趣。)。
(生独立完成填存单的任务,遇到问题随时提出,师生共同解决。)。
三、合作学习。
谈话:(出示信息)小丽学会存款后,把8000元存入银行,整存整取3年,年利率3.24%,到期时可取出人民币8777.6元。
(生找出本金、存款种类后,再谈一谈自己有什么新发现。)。
出示表格:
(生合作学习从表格中发现利息的多少与本金、利率、时间有关,并总结出公式:利息=本金×时间×利率。)。
生:1000×3.6%×5=180元。
谈话:取款时的情况和我们预想的一样吗?和老师一起跳跃时间,来到。(出示利息清单。)。
利息清单:
生总结: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四、深化练习。
1、基本练习。(课本练习)。
2.奉献。
3、理财。
4.帮助。
我学会了。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我学会了”。
教材简析:
“我学会了”是对百分数(二)这一单元的复习与检测,通过复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便于学生今后更好的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成数、税率、折扣与利息的含义。
2、学会根据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理有关百分数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主体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成数、税率、折扣与利息的含义。
2、学会根据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理有关百分数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供素材、激发兴趣。
出示:100%、15%、136%、71%……。
师谈话:看到这些百分数你想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出:(百分数的意义、成数、税率、折扣与利息的含义、百分率、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等)。
师谈话: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二、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1、质疑。
2、整理。
谈话:要想使这些知识有条理,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就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同学们想怎样整理?(指名说一说整理的思路。)。
3、小组合作。
谈话: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根据知识要点和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整理,并记录。我们来比一比,看哪组整理得既清楚,又完整,而且有特色。
(学生分组整理,教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
4、展示交流。
谈话:同学们,整理好了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整理的结果和过程。在介绍之前,老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请大家认真听,再想一想,请你给它们做个评价。(学生展示,学生点评、教师有选择、有重点的板书)。
5、回顾总结。
谈话: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是根据什么来整理这些知识的?分成哪几部分?
在学生汇报时,重点引导学生:
1.说一说成数、税率、折扣与利息的含义,知道它们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总结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时,让学生举例说说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三、自我检测,形成技能。
1、质疑扫清障碍。
对于这部分知识,大家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请提出来。
2、基本练习。(课本第45页练习)。
3、综合练习。(教师出题)。
4、拓展练习。(教师出题)。
反比例的教案设计篇三
具体分析本节课,首先简单的用几分钟时间回顾一下反比例函数的基本理论,“学习理论是为了服务于实践”的一句话,打开了本节课的课题,过渡自然。本节课用函数的观点处理实际问题,主要围绕着路程、工程这样的实际问题,通过在速度一定的条件下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认识到反比例函数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在讲解这几个例子的时候,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情境,简单的一句话引出问题,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因为情境熟悉,也能快速地与学生产生共鸣。
创设了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氛围,师生互动较好,这样能使学生主动开动思维,利用已有的知识顺利的解决这几个问题。在讲解例题的同时,试着让学生利用图象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并提示学生注意自变量在实际情境中的取值范围问题。而后,给学生几分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通过平时对生活的细心观察,生活中有关反比例函数的有价值的问题,说出来与全班共同分享。这一环节的设置,不仅体现新教改的合作交流的思想,更主要的培养他们与人协作的能力。更好的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也做了一回小老师,展示他们的个性,这样有益于他们健康的人格的成长。最后在总结中让学生体会到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关键在于建立数学函数模型,并布置了作业。从总体看整个教学环节也比较完整。
反比例的教案设计篇四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像与性质的基础之上而学习的,并且上学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因此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所限,对于例题中的信息并不了解,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在了解上的困难,所以在教学时我选用了学生所熟悉的实例进行教学。使学生从身边事物入手,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有一种亲切感,另外对于本节的问题,文字多,阅读量大,所以我应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现,效果要好,注意要让学生经历实践、思考、表达与交流的过程,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来活动,不断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效果较好。
反比例的教案设计篇五
函数是初等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也是实际生活中建模的主要工具之一。二次函数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对本章的学习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感到真实贴切,易于接受,进一步加强二次函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应用,对后续学习做好了铺垫。
2.教学目标。
根据九年级学生的生理特征及认知水平,我特此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商品销售中最大利润等问题的过程,增强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二次函数是一类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并感受数学模型思想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为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掌握如何应用二次函数来解决经济中最大(小)值问题。
难点是如何分析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中构建出二次函数模型,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二.教法与学法。
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依新课标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九年级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形成学生自动、生生助动、师生互动,老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但传授学生基本知识,而且注重培育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自我发现等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我创设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通过启发与点拨,在积极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准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新课应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情感特征进行检测和判断。学生自主完成,不仅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以致于更好的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本环节通过探究活动的设置,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培养学生自动探索,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学生思考、交流、经历,发现过程,加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3.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通过学习,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由低到高,层次不同的巩固性练习题,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渐进性原则,使学生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
4.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由总结归纳反思,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醒学生用二次函数还能解决其它类型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布置作业。
作业分层布置,以体现新课标所提倡的人人学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快乐。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我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思考、分析、探索、交流,”等过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复习中,温古而知新,在应用中获得发展,从而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整堂课以思维为主线,让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融基础性,灵活性于一体,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兴趣,增强信心。
反比例的教案设计篇六
《反比例的意义》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2页例3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教学了成正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比例”知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用它解决一些简单正、反比例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比例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教学时先复习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使知识间发生迁移,在此基础上探求新知,最后深化新知。
(二)说教学目标。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意图,基于此,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归纳、总结和概括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教学中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反比例的特征,能够正确判断反比例关系。
(四)说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首先通过对正比例的复习,直接导入新课教学,揭示课题(成反比例的量),例3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三种量中的变化规律,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自主探究在教师的引导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然后进一步抽象概括反比例关系式:xy=k(一定),接着运用反比例的知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反比例,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认识。
(五)说教学具准备: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时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改变传统的填压式教学模式,把学生由被动听转化为主动学,放手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出新知识,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学到探究新知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采用引探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2、在生活中两个相关联的量不仅能形成正比例关系,而且还能形成另外一种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量关系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二)探究新知。
1、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出示课件。
高度(厘米)302015105。
底面积(平方厘米)1015203060。
体积(立方厘米)。
提问: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本题与教材第39页例1有什么不同?
(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回答:表中的两个量是高度和底面积。
高度扩大,底面积反而缩小;高度缩小,底面积反而扩大。
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300.
(4)计算后你又发现了什么?
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300,乘积一定。
小结:那我们就说水的高度和体积成反比例关系,水的高度和体积是成反比例的量。
教师提问:高底面积和体积,怎样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板书:高×底面积=体积)。
(5)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他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
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认为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关键是什么?
(6)、比较归纳正反比例的异同点。
课件出示成反比例的量改变规律的图像与成正比例的量改变规律的图像。
设计意图:比较思想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十分普遍的数学思想方法,比较是把事物的个别属性加以分析,综合而后肯定它们之间的同异,从而得出必定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成反比例的量》是继《成正比例的量》一课后学习的内容,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有相似之处,比较合实用比较法。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相似的内容,可以从知识的差别中找到同一,也可以从同一中找出差别。帮忙学生把新知识深化拓展。
(三)巩固练习。
1、生活中,哪些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关系,举例说一说。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3、完成第43页做一做。
(四)、总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反比例的教案设计篇七
反比例的内容是前面学习“变化的量”、“正比例”等比例知识的深化,是以后学习函数的基础,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比例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
以《新课改标准》为依据,综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意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感知生活中的事例,认识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初步的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能力目标:学生在互动、探究的合作交流活动中,培养观察、思考、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的各种分析和设想,我将按照以下环节进行课堂教学:
(一)故事导入,导课揭题:
讲《财主和帽子的故事》,引出新课。
如果总布量一定,每顶帽子用布量和帽子的数量之间会怎样变化呢,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这两种量又成什么关系呢?(板书课题:反比例)。
(设计目的:以故事导入课题,让学生通过故事初步感受反比例的`意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加法表”和“乘法表”,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初步感知理解两个量的变化关系的不同。
设疑:这两种量是不是今天我们所学的反比例呢?这个问题放在后面再解答,同学们先看下面的题目。
2.王叔叔要去游长城。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时间如下,请把下表填完整。
[提示]。
a.说一说你的结果是根据什么来填的?
b.观察速度与时间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c.你还发现了什么?
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再指名学生口答讨论的结果。板书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3、出示“分果汁”的情境。
板书:每杯的果汁量×分的杯数=果汁总量(一定)。
4、小组交流讨论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2、例3的共同点。
提问:请你比较一下例2和例3,说一说,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概括反比例意义及判断反比例的方法。
5、讨论“加法表”和“乘法表”是否成反比例。
6、运用所学知识判断《财主和帽子的故事》是否成反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合作、比较的基础上,归纳反比例的概念,总结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方法。最后对加法表和乘法表两种关系进行分析讨论,解决了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巩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指名回答)。
(1)跳高的高度和她的身高。
(2)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3)张伯伯骑自行车从家里到县城,骑自行车的速度。
和所需时间。
(4)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5)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需天数。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反比例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题,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判断。
两个量是不是成发比例,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反比例的认识,又巩固了正比例的相关知识。最后,通过找一找的环节,让学生感受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在生活。
中还有很多反比例的例子,请同学们在生活中细心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反思本节课所学,把自己的收获告诉同学,这一过程,是知识的再现的过程,又是再次学习和巩固的过程。)。
五、板书设计:
反比例。
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每杯的果汁量×分的杯数=果汁总量(一定)。
反比例的教案设计篇八
本节课讨论了反比例函数的某些应用,在这些实际应用中,备课时根据“高效课堂”的四大板块进行,注意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切实发生在学生的身边的某些实际情境,并且注意用函数观点来处理问题或对问题的解决用函数做出某种解释,用以加深对函数的认识,并突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逐步形成用函数的观点处理问题意识,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一、教学反思:
教学时,能够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突出重点把握难点。能够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关注对问题的分析过程,让学生自己利用已经具备的知识分析实例。用函数的观点处理实际问题的关键在于分析实际情境,建立函数模型,并进一步提出明确的数学问题,注意分析的过程,即将实际问题置于已有的知识背景之中,用数学知识重新理解(这是什么?可以看成什么?),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考察实际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函数的图象,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具体分析本节课,首先简单的用几分钟时间回顾一下反比例函数的基本理论,“学习理论是为了服务于实践”的一句话,打开了本节课的课题,过渡自然。本节课用函数的观点处理实际问题,主要围绕着面积、体积这样的实际问题,通过在压力一定的条件下冰面压强与面积的关系,圆柱体储气罐,矩形在面积一定的情形下矩形的长与宽的关系这几个例题,认识到反比例函数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在讲解这几个例子的时候,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情境,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因为情境熟悉,也能快速地与学生产生共鸣。创设了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氛围,师生互动较好,这样能使学生主动开动思维,利用已有的知识顺利的解决这几个问题。在讲解例题的同时,试着让学生利用图象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并提示学生注意自变量在实际情境中的取值范围问题。而后,给学生几分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通过平时对生活的细心观察,生活中有关反比例函数的有价值的问题,说出来与全班共同分享。这一环节的设置,不仅体现新教改的合作交流的思想,更主要的培养他们与人协作的能力。更好的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也做了一回小老师,展示他们的个性,这样有益于他们健康的人格的成长。最后在总结中让学生体会到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关键在于建立数学函数模型,并布置了作业。从总体看整个教学环节也比较完整。
二、不足之处:
这节课如果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幻灯片的方式展示出来,例题的展示将会更快点,整节课将会更加丰满。当然,在教学实施中我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在讲解例题的时候将每个例题的要点以简短的板书形式展示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也节省了时间。而且在让学生自主交流学习这个环节上学生的自学能力差,很多还是需要我们老师进行讲解。
反比例的教案设计篇九
今天我们上了六下数学《成反比例的量》这节课,因为孩子们有正比例量这部分作基础,我备好了课就直接进教室了。在讲述的过程中,我不断引导,孩子们很快理解了反比例的意义,也能准确的判断给出的两个量是否是成反比例的量。本来以为这节课很成功的就上完了。这时,孙晨浩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我和同学们一起了解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时它问:“这些点,为什么不用直线连接起来,而是用曲线呢?”说实话,刚开始,我听了他的话也产生了疑惑,这是我在备课的时候没有想到的。自己脑海中虽然有一点可以解释的东西,却不知道这样说出来,六年级的孩子会不会明白,于是我就说:“这个曲线只描出了几个点,其实在图中的这两个点之间还存在着许多的点,如果在把这些点描出来的话,连接起来的'就是一条曲线。”后来我又问了一些老师的建议,他们所如果把两个点用直线连接起来的话那就变成了“成正比例的量”了,我觉得也很有道理。网上我查阅了一下是这样的:事实上,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就是曲线,而不是由曲线连接的点。理论上,只要你每隔一个“无穷小”取一个值再把相应的图象画到坐标轴上那么呈现在坐标轴上的图象就是一条平滑的曲线。
这再一次让我相信,我们的孩子的思维要比我们想象中的宽广的多,我很欣喜我又这样的学生。这也让我更深刻的明白,单纯的把结论给孩子,他们脑海中势必是有疑问的,如果让孩子经历了画和探究的过程,或许在研究的过程中,这些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
反比例的教案设计篇十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第三课时)》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二节的课题,是在前面学习了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的一节应用课。体现反比例函数是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的数学模型,经历“找出常量和变量,建立并表示函数模型,讨论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通过对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建立函数模型,运用已学过的反比例函数知识加以解决,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和学以致用的数学理念。
2、能力训练目标。
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决问题,进一步运用函数的图像、性质挖掘杠杆原理中蕴涵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利用函数探索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定律”,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激发,再通过自己所学知识解决了身边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训练学生能把思考的结果用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同时要让学生很好地交流和合作.。
二、学习内容的基础以及其作用。
在17.1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基础上,《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这一节重点介绍反比例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性,以及如何应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探究的例题和练习题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反映了数学与实际的关系,即数学理论来源于实际又发过来服务实际,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课上涉及了物理学力学的实际问题,运用到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定理”,其本质体现的是力与力臂两个量的发比例关系,最后落实到运用数学来解决。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运用和理解,更深层次体会建立反比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三、教学诊断分析。
本节课容易了解的地方是:杠杆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物理模型,利用杠杆定理容易建立函数关系式。
而我认为本节课有两个问题学生比较难理解:(1)是注意在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讲课时注意提醒学生关注实际问题的意义;(2)从函数的角度深层次挖掘变量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建立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解释一些现象,实现从静到动的转变。授课时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在我设计的问题的提示下来进行探究,学生若能发现其他的规律,教师应表扬,并让同学自己来讲解。
四、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本节的难点在于“把实际问题利用反比例函数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课前预设通过“师生共分析——分析错处——再独立解题”的三个环节,以达到学生逐步掌握转化的方法。
(2)教学重点的落实。
在探索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时,教学活动设计了学生通过“现观察——后归纳——再比较——后小结”的循环上升的思维进程进行引导,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能发现并归纳,使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内化和系统化。
反比例的教案设计篇十一
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用函数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2.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写出函数解析式。
3.难点的突破方法:
用函数观点解实际问题,一要搞清题目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看看各变量间应满足什么样的关系式(包括已学过的基本公式),这一步很重要;二是要分清自变量和函数,以便写出正确的函数关系式,并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三要熟练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图象和性质,特别是图象,要做到数形结合,这样有利于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学中要让学生领会这一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第57页的例1,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学生根据基本公式很容易写出函数关系式,此题实际上是利用了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同时也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材第58页的例2是一道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此题的实际背景较例1稍复杂些,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掌握用函数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反比例的教案设计篇十二
(一)教材地位:
本小节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数与代数”领域,是我们在。
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再一次进入函数领域,通过本小节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函数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有效模型,同时,本小节的学习内容,直接关系到后续内容的学习,也可以说是后续内容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
2、能根据问题中的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3、能判断一个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及比例系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学:
2、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四)教学难点:
2、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二、分析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二)学法:
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概括的方法来学习新知识。
三、分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教育大全。
1、由于学生所学过的反比例关系,一次函数等概念时间已较长,所以在创设情境时对这些知识加以复习,以换取学生以以有知识的记忆。
2、在情境中,列举大量实例,让学生装根据已知条件,列出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为学生的探险索创造条件。
(二)探索过程。
1、学生的探索能力不是很强,因此在列出的'大量函数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思考。
2、通过一系列的探索,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函数的共同特征,从而给出概念。
3、在学生得出反比例函数后,再进行深化,给出比例系数为负数或分。
(三)小结和作业:
在学生的自我小结中教师加以完善,对反比例函数有一定程度上的掌握。
反比例的教案设计篇十三
最近两节课教了正、反比例的有关知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太令人满意,总感觉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比如: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不是那么深刻;对正、反比例的判断方法掌握得还不够到位等等。其实我深知本课学习内容比较抽象,怎样让这些抽象的概念知识形象化,教学中我注重了强化学生的体验感知,我从多个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充分感悟所学的数学概念。随后还进行了大量的`层次不同的练习。
教学效果与以往相比是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总感觉还是那么不太令人满意。练习中学生对两种正反比例的量判断还不是那么熟练,特别是像有时两种相关联的量并不成比例,如人的身高和年龄;圆的面积和半径等等。学生判断时就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正比例、反比例张冠李戴。反映出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还不是那么清晰。
所以我感觉对于这样比较抽象的概念课,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突破?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益,消除学生的认识误区,值得我们好好深思。
反比例的教案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意义加深理解。
教学程序:
一、新授:
1、实例1:(1)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p,p是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答:p=600,p是s的反比例函数。
(2)、当木板面积为0.2m2时,压强是多少?
答:p=3000pa。
(3)、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pa,木板的面积至少要多少?
答:2。
(4)、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图象。
(5)、请利用图象(2)和(3)作出直观解释,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二、做一做。
1、(1)蓄电池的电压为定值,使用此电源时,电流i(a)与电阻r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5-8所示。
(2)蓄电池的电压是多少?你以写出这一函数的表达式吗?
电压u=36v,i=60k。
r()345678910。
i(a)。
3、如图5-9,正比例函数y=k1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60k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其中点a的坐标为(3,23)。
(1)分别写出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
(2)你能求出点b的坐标吗?你是怎样求的?与同伴进行交流;。
随堂练习:
p145~1461、2、3、4、5。
作业:p146习题5.41、2。
反比例的教案设计篇十五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我学会了吗?”呈现了一幅反映西部大开发的信息图。以图片和文字结合的形式提供了西部开发投资、青藏公路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方面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在此情景中提出并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对本单元学习的知识进行考查复习。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回顾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并加以应用。通过复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交流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的收获,看到进步和不足,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地整理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全面回顾,促进学生知识系统化,帮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建构。
3.通过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主题,回顾知识。
学生发言。
生1:我学会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了。
生2:我知道整数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分数。
生3:我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分数问题了。
……。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一测,看看自己学会了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简洁语言揭示本节活动主题,激起学生回顾与整理本单元知识的兴趣与愿望,让学生树立回顾与反思意识。并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二、联系情境,解决问题。
1.出示课本上的情景图。
学生交流.
谈话:你能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在班内交流时,沟通各自的解法。要求:能画线段图的可以选择其一画到黑板上.注意倾听并评价别人的想法.
针对学生的方法情况进行小结.
谈话:根据这些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独立思考后,学生提问题,教师注意选取代表性问题全班解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巩固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生通过初步自我检测,明白自身的不足之处,可以在后面的学习中进行弥补。
三、拓展练习,发展提高。
1、计算。
1/6+3/4×2/3÷2(2/13+5/9)×9×13。
x+3/4x=35(1/3-1/4)÷1/2+5/6。
(1)北京人平均脑量是多少毫升?
(2)北京人男子平均身高是多少?
学生独立解决.
班内交流。
谈话:根据这些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独立思考后,学生提问题,教师注意选取代表性问题全班解决。
【设计意图】这一个环节主要是一些典型题目的练习,在练习中学生将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形成对知识的更加清晰的脉络认知。促进知识在脑中的进一步建构和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练习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这是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有利于自主学习、自我肯定,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角。
四、丰收园里谈收获。
谈话:回顾本单元的学习,你觉得自己都有哪些收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完成本单元的评价表.
谈话:看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都有了不少的收获,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相信在今后学习中,你的丰收园里一定会收获更多的果子!
五、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地回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整体的把握。然后出示情境图,请学生对信息进行选择整理,提出相关问题,并自行解决。从而促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形成对知识的更加清晰的脉络认知。进一步感受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价值。
(平度市南京路小学于秀香13626421088)。
数学与生活。
--鸡兔同笼。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本次数学与生活安排的是“鸡兔同笼”问题,这是我国古代经典的数学问题之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较难理解。本教材借助“鸡兔同笼”问题的原理,用电影票的生活事例引入,通俗易懂,便于学习。古代数学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主要用“假设法”解决,但教材并不是只教“假设法”,而是“枚举法”、“假设法”、“图解法”和“方程法”多种方法并举,这样可以既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教材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探索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了解“鸡兔同笼”问题,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体会“枚举”、“假设”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体会数学的价值,形成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教具学具4元和6元的电影票学具枚举法的表格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很多解决数学问题的办法,你还记得都有什么方法吗?
学生交流。
谈话:李红同学遇到了一个难题,你能帮帮她吗?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谈话: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可以利用学具。
学生探讨后交流。重点交流是怎么想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将学生所说的过程在实物投影仪商用表格形式展示出来。
学生票(张)成人票(张)总钱数(元)。
5020。
4122。
3224。
2326。
谈话:这个题你们还能用刚才的办法解决吗?看看哪个小组最会合作。发放表格。
学生票(张)成人票(张)总钱数(元)。
教师巡视。
谈话: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一起交流?下面的同学请认真听,你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学生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先给学生提供数量较小的题目,可以降低难度,使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水平解决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发放的表格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有序地运用枚举法。
2、谈话:枚举法对于解决数量小的问题很实用,但对于数学较大的问题来说就比较麻烦。你们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请小组讨论一下。
(如果讨论出来可以就学生想出的方法进行讲解,如果想不出,那就教师给与提示。)。
小组讨论。
谈话:谁来交流你们的想法?
3、播放课件:课本中的图表法。
【设计意图】图表法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假设法的本质,突破掌握假设法的瓶颈。
4、谈话:假设50张都是6元一张的成人票,你会解答吗?
学生独立解决,交流。
谈话:这种方法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假设法。
你们还有别的方法吗?用方程可以吗?试试看。
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巡视找假设学生为x和设成人票位x的两生板演。
【设计意图】假设法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发挥主导作用。“所有的票都是学生票,那么就应该花200元,可实际花了260元,为什么会少了60元呢?”巧妙地引导,适时地点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探索的兴趣被激发。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谈话:同学们真是不简单,探索出了这么多好办法。
下面请读自主练习的第3题。
学生回顾。
谈话:今天我们探索出了用这么多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请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做自主练习的1和2题。先独立做,再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对《孙子算经》中“鸡兔同笼”问题的介绍,使学生明白了“鸡兔同笼”问题的来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是教育的本义和真义。这节课中教师充分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合作、交流、创造等展示的时间和舞台。尽可能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讨论、去体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启发性的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适时地发挥了引领者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出了不同的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且在学习的兴趣,信心、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提升。
(平度市南京路小学于秀香13626421088)。
反比例的教案设计篇十六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上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结合具体的情境,出示不同地图,引发学生思考。再通过比的有关知识介绍比例尺的意义,利用具体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建构比例尺这一概念,为强化对比例尺的认识,设计中,通过不同形式比例尺的分析比较,以及系列学生自主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设置情境。
比较引入演示:出示出示一组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师: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比例尺)学生观察。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二、自主探究。
认识新知。
1、出示例6。
师:题中要我们写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什么是图上距离?
什么是实际距离?
2、认识探索写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的方法。
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师: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题中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师: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
5、认识线段比例尺。
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102030米。
师介绍线段比例尺。
问: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多少米?3厘米呢?
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尝试写出两个数量的比。
学生交流,明确方法:
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成相同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总结: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学生:图上1厘米的距离表示实际距离10米。
四、独立练习。
巩固提高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独立相互说,指名说。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五、总结评价。
生活延伸1、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会用到比例尺学生交流。
文档为doc格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采访父母心得体会总结(大全12篇)
- 最新投资与投资心得体会(优秀18篇)
- 党的岁心得体会(通用8篇)
- 2023年参观邢台清风楼心得体会(模板12篇)
- 最新投资与投资心得体会精选(精选10篇)
- 最新舞台技术技巧课心得体会怎么写(汇总8篇)
- 2023年教育活动后心得体会范文(通用9篇)
- 爱我湛江从我做起心得体会如何写 校园防疫从我做起心得体会(9篇)
- 2023年科学领域指南解读心得体会及收获(精选12篇)
- 一二九奋进新时代心得体会和方法 奋进新时代,改革再出发心得(九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