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幼儿早期怎样教育心得体会和方法(汇总18篇)

  • 上传日期:2023-11-20 04:40:53 |
  • ZTFB |
  • 11页

心得体会是对个人经验和感受的整理,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写心得体会可以注重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展示出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见解。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

幼儿早期怎样教育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一

秋天,我有幸成为了一位母亲,自从有了这个小宝贝,为我们家庭增添了不少快乐。

我的孩子朱颖嘉在学校近两年的学习生活中,各学科成绩还算优秀,各方面都取得了些的进步,在此感谢老师们的辛勤培育,感谢同学们对她的帮助和信任。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我认为适时给孩子鼓励、引导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

1、给孩子鼓励,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

学习是一件艰苦的事,同时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我的孩子智力很一般,有时会听她说:这么难、我学不会、我做不好等等,我就问她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她说我想做医生,我说你有这个想法好样的,但是做一个好医生需要很多知识的,你现在学的语文、数学、英语都是基础,如果基础知识没有好好掌握,没有一件事能做得好的,别说是医生了。于是她觉得必须学习好现在的各门功课,才能实现愿望。她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我们都会表扬他:表现不错!很有进步!这个主意太好了!想像力真棒!你可以当爸爸妈妈的老师了!等等,让她很高兴,觉得很有成就感。做得不够好的,我会鼓励她说: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她也深知跌倒了就要马上爬起来!

尊重和引导孩子的兴趣,不断鼓励孩子,孩子有了兴趣,有了信心,学什么都会变得容易起来。

2、积极配合学校,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按照学校的有关要求,配合学校的安排。学校要求家长每天签字是很有道理的,这是督促和了解孩子的有效方式,是联系学校与家庭的一个互动的平台,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学校的安排、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因此我们都会严格监督和协助孩子完成作业,并仔细检查孩子的完成情况,帮助她查缺补漏,对不懂的给她讲解,对出错的让她强化改正。与孩子一起分享老师的表扬,告诉她要再接再厉;与孩子一起分析表现不好的地方,告诉她为什么那样做不好,以后该怎么做。

贪玩是孩子的本性,需要督促,需要引导,让孩子养成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独立思考,勤学好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3、坚持课余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

除学校的作业外,我们为孩子制订了学习、锻炼的计划,如在少年之家学的国画、电子琴、写字、写作培训等内容,按学期和周末交替进行。刚开始她不喜欢电子琴了,其余三门都是挺喜欢的(她常对我说:“妈妈,这三门我要学到少年之家没有为止呀。”)。老实说电子琴是挺难学的,一开始我也听不太懂,别说是小孩子了,而且还要花好多时间,我常对女儿说万事都是开头难,但是只要肯下功夫,肯定能学会学好的。我就给她讲铁棒磨成针的故事,并坚持每天练习半小时,有时她还不怎么肯练呀,我就要鼓励她,你一旦学会了电子琴,你不就是多了一项本领,到时你就知道自己今天的辛苦没有白费。就这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慢慢地适应了。老师的评语从开始的良好到现在的优秀了,就在这期的署期掊训中还获得了优秀学员的称号了,她也高兴的不得了,还对我说:“我好像有这方面的天赋呀。”我说肯定是有的了,不然怎么会得到奖状呢!我现在看她的品生书上的个人档案中兴趣爱好一栏里有电子琴了。

孩子还喜欢看书,家里有好多她的书,有童话故事书、寓言书、故事作文、我们爱科学、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脑筋急转弯等等,对读书表现得很感兴趣,睡觉之前还要看半个小时的书,她说如果不看的话我会睡不着的。

知识是需要不断积累的,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家庭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家长自我提高的过程,大人也有很多的不足,为了教育好后代,我们努力校正自己的行为,不断完善自己。大人的一言一行,无意中会引导孩子对其注意,进而模仿、尝试。所以家长要率先垂范,从自身做起,平时做人做事都要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使孩子的品德与智力良性发展。

生而有涯,学而无涯,作为家长,加强学习,科学教子,且努力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同成长!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的优秀引路人!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设更广阔的蓝天!

幼儿早期怎样教育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二

亲爱的小宝宝的家长们:

您好!做为一个早期教育的工作者,做为一个三岁孩子的母亲,我常常反省自己,在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头三年,我做对了吗?在我的引导下,她能保持强烈的探索欲望吗,她的专注力有没有被破坏?她的学习能力强吗?遇到困难她是退缩不前还是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她能始终保持自信、健康的心灵吗?也许我提的这些问题你们都不在意,有人会问我:你能让我的孩子三岁时背一百首唐诗儿歌吗?能让三岁的孩子从1数到1000吗?能让三岁的孩子认几千个汉字吗?老实告诉大家,不能,我不能。

我还是准妈妈时,也曾盲目热衷于了解幼儿识字法、背圆周率后一千位数等有关神童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后来随着对各种不同体系教育理论的逐步了解,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实践逐步展开后,才知道世上的神童不多见,常见的是普普通通的平常人。大部分所谓的神童都只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这样往往违背了人的内在成长规律,孩子将失去其他方面发展的机会。清华学子用硫酸泼伤狗熊的事件给我们敲响的警钟是:现代的孩子智商都不低,情商的同步培育才能让孩子真正享受到健康、快乐的人生。

所以现在我只有一个目的:要培养一个人格健全、智商和情商全面发展的孩子。推己及人,我想,每一个普通的家庭所面临的最艰巨的任务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心理健康的合格的公民。如果大部分家庭能够达成目标,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就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了。把一个孩子培养成具有坚强的意志、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信大方、善良勇敢、内心快乐,有爱心的人,打下这样的人格基础,进入小学、中学,对于学校里的那些知识性的学习是完全没问题的。

下面就我自己的体会给大家分享一下现代父母早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多数父母的误区:

一、不知道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现当成不乖的行为斥责孩子,违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隐患。

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各样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反复操作某一动作或反复学习某一项能力,并且学习能力特别强的时期。有依恋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脚等动作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细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肤触摸的敏感期、执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数学敏感期、绘画敏感期等等。

出生不久持续到一岁多一点,是口腔敏感期。无论成人怎么阻止,孩子总把手放进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成人千万不要认为不干净而去阻止孩子,否则会留下心理隐患。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证入口的东西相对干净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东西让孩子用口腔去探索!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如果顺利渡过,以后再也不会用嘴啃食物之外的东西。有些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习惯,甚至延伸成别的不良行为,例如:爱吃零食、吐口水、骂脏话!都在一定程度与口腔敏感期没过好有关。

和口腔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时爱用手扔东西、用手指抠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只是在进行手臂肌肉运动的练习)。与手的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时候常常两三个敏感期同时交叉出现。

两岁多的孩子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常常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甚至妈妈也要不到他手里的东西。亲爱的爸爸妈妈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非要想办法把他这毛病改掉不可。其实这是在进行物权归属的练习,通过对物品归属权的确认,来认知他与物品的关系。国外的`教育专家常说两岁孩子的哲学是“我的我的,什么都是我的”。我们也应该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乱贴标签。

顺利渡过物权意识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现特别明显时不要和他较真顺着他即可。这个时间差不多要三四个月(视孩子情况不同而定)。之后寻找到适当的机会,即别的孩子与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时候,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给你玩,你高兴吗?”当他点头时再告诉他“你把玩具分给别人玩,他们也很高兴”。就此可以打住,别马上强迫孩子。如此反复几次之后,让他尝试把玩具分给别的孩子,通过练习他知道玩具是属于他的,分给别人玩之后还是会要得回来,和别人分享大家都快乐,这样他就慢慢愿意分享了。大部分孩子在三周岁前后进入分享阶段。

注意1:处在强烈的物权意识确认期的孩子,大人千万不要去逗引孩子,强抢孩子手中的东西,让他哇哇大哭,然后羞他“你真小气!”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行为!

注意2当孩子能分享的时候,把东西分给我们吃,我们一定要接受,不要说“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这样就是拒绝孩子的分享,将给孩子带来的感觉是失望,孩子就会把分享和失望联系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乐,慢慢就不愿意分享了。

三四岁的孩子进入秩序、完美、执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块饼掰掉一点给孩子,孩子会哭闹不止拒绝接受,成人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们破坏了孩子对圆的感觉。

其他各个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现,比如五六岁时有一个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只有让孩子顺利自然地渡过,才会保持健康的心态。这些内容家长可参考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书中有详细的论述,此书家庭必备家长必读。

二、错把知识灌输当早教,总是用“教”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

人们常说三岁以前是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是让孩子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心理成长最重要的时期。心理成长才是早教的重要内容,健康的心灵是一生幸福的源泉。这个时期溺爱孩子,以孩子为中心,让他吃独食,为他包办一切事物,不尊重他,轻易地提前地满足他物质的需要,而忽略他内心的感受等等,这种重物质满足轻精神滋养的方式,只能培养出一个不健康不独立的孩子。

不要教孩子,只要示范。对于不教孩子,可能很多人认为我在瞎说,这个说法在我刚刚接触之初也不理解,我经历了整整两年,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践才明白孩子真的不是“教”出来的。举个例子:当客人和小宝宝打招呼时,孩子没有回应,成人通常出于礼貌和面子,都会督促说“叫啊,怎么不叫阿姨,怎么不回答,你应该叫阿姨呀,你这孩子就是这样”等等,这样做就是教,教就会给孩子压力。如果一边教还一边指责,那更是折磨孩子。我们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气回应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再见!”“谢谢奶奶,我吃过了。”等等。这就是示范,而不是教。

手指灵活的孩子大约18个月就可以开始练习穿鞋子,如果孩子穿反了,大部分家长都会说:“错了错了,左右错了。”左右错了?以小宝宝的能力来说,是没有对错的,告诉他错了会给他压力,我们说话的口气会让她紧张:什么事,妈妈干吗口气这么不好?只要平静地告诉孩子:“两只鞋交换一下”。这是把正确的做法告诉他,这样就行了,不要去“教:这是左边,那是右边(孩子大脑很简单,接受正确的指令就行了,太复杂他接受不了。)”据我的经验,一两个月的提示之后,孩子就会穿鞋,而且左右不会错。

操作玩具时,也只要示范,“宝宝,看妈妈做”,妈妈放慢速度做展示,之后,给孩子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反复调整反复操作,不要打扰他,不要在他发生一点点错误的时候喋喋不休地提示“错了错了,不是这样做”。这样孩子就失去了外部信息内化的机会。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一旦没人教就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就是在我们的教当中失去的。孩子们的专注力就是这样被我们破坏掉!我们应该做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自我调整,而且一定不能批评。足够的爱和尊重,孩子甚至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千万不要用学步车!一定要让孩子爬行!

学步车对宝宝的健康有百害而无一益。学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掌握技巧保持身体平衡,学步车不需要这么“麻烦”,轻轻松松稍一触碰即可溜出很远,这使得孩子难以克服心理障碍适应自已学走路这个辛苦的过程。所以用了学步车的孩子更慢学会走路就是这个道理。

另一种情况是:用了学步车的孩子脚部肌肉定型成踮足,父母常常得花费很长时间让宝宝学习整个脚掌着地。用了学步车,孩子爬行的机会大大减少。很多老人常常很得意“我的孙子不用爬,直接走路,真利害!”他们不知道,人类一定要经过爬行发育才健康。没有爬行的孩子,身体协调性不好,影响生活和运动。前庭神经发育不良,影响未来的阅读、写作,也会阻碍语言的发展。

四、正确处理孩子的哭闹情绪,是建立良好性格的开始。

喜、怒、哀、乐、恐惧等都是老天赋于人类的正常的情绪表现。我们成年人总是喜欢高兴的事,对于啼哭常常觉得很烦。

孩子的哭泣需要我们耐心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对孩子说不要哭,不要哭”,这是非常大的错误。哭是他内心矛盾和冲突的释放,不是坏事,成人只要轻轻地拥抱他,抚摸着他的后背第一句话说“哦,宝贝,妈妈知道(刚才发生的什么事),你非常难过,妈妈理解你”“哦,宝贝,妈妈知道你摔疼了,还有一点点吓到了是吗”,这是共情,表示我们理解他,接受他的悲伤是调整他的情绪的开始。

第二句话一定要说“妈妈知道你不开心(这很重要)”,这样一说他会很快开心起来的,第三句话是“妈妈爱你,妈妈理解你”。最后能配合三次深呼吸,让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觉呼出去效果更好。如果您学会这些,您的孩子可能眼泪还挂在脸上就跑开找小伙伴去了。(这个方法我屡试不爽,非常见效,别人常笑我,毕竟是做早教的,孩子让你一哄就好。其实这方法不是哄,是共情产生的效果。)。

我们在养育小男孩时最经常说“男孩子,哭什么!”“羞羞,男孩子还哭!”男孩子在儿童时期释放他的悲伤情绪时,常常被成人阻止,慢慢地长大后,他有悲伤也不知道如何释放,喜爱也不懂表达,所以让丈夫说声爱你有多难,相信很多妻子都有同感。也就是说这样的男孩成年进入婚姻之后,他一定无法与妻子进行良好地沟通,将影响婚姻品质。请各位爸爸妈妈想想,如果您的儿子未来婚姻生活可能因此不幸福,您还会制止小男孩的哭泣吗?请无条件地接受他的悲伤!男孩哭泣不是丢面子的事!

几个月的婴儿一旦啼哭我们常常口中应叨着“来啦来啦”就十万火急地冲过去,这样不好,孩子会养成控制大人的心理。应该用轻松而平缓的语调说:“饿了是吗?妈妈来了”;一旦孩子挣扎哭闹拒绝某件事就用妥协的声音“哦哦哦,不要不要就不要”,其实应该用平缓的口气说:“好,现在不要,我们等会儿再做某件事”。不要让孩子觉得他可以用哭闹控制大人,可以随心所欲。

许多时候教育方法的实施要善于观察总结,而不是一以概之。

五、为什么两至三岁的孩子越制止他越爱打人,因为攻击行为是大部分孩子必经的成长过程。

两岁多至三周岁时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现打人的现象,成人千万不要说“不要打人”“你怎么又打人了?”这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使得孩子认为这个动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越发反复出现打人动作。

大多时候是因为孩子处于口、手和脚的敏感期,他热衷于用口、手、脚探索世界,认识事物,探索的范围当然会包括他人的身体,于是出现了“咬人”、打人”、“踢人”等攻击行为。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还没有掌握人际互动的方法。当他的语言还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维的时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现用有冲击力的身体动作替代。他可能只是表达“你让开别挡着我”“你不要弄我的东西”,但是话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抢夺过来了。

有的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通过攻击别人发泄不良情绪,或者想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成人要做的是,不要给他贴上标签“你是个坏孩子会打人”,只要不强化,在他打人时,向对方家长和孩子致歉,及时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让他继续出现攻击行为,平静地离开。同时,及时调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给予他充分的安慰。这个阶段的孩子讲道理是百分之百没有用的。

同时被冲击到的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冷静,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负了,很多孩子是通过肢体冲撞来交往的,要理解对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问题。如果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会使得孩子养成受气包的性格,会一辈子都受人欺负。回家也别向家里人诉说孩子被某某某打了什么的,这些都使得孩子觉得我就是容易被人打,他会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好让别人不喜欢,这样会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正确的做法是,接受对方家长的道歉,对这个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我知道你只是想和我们家宝宝玩(可以根据情况换个字眼),你们俩握握手吧。”

三周岁以后,孩子慢慢懂事些时,如果还打人,就要深层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时在他每一次攻击别人时,告诉他“不可以”。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负面的信息加进去。只要孩子出现负面的行为,第一原则,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强化!

孩子天生爱尝试并重复那些能产生有趣、刺激后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为。正确的做法就是让行为后果变得毫无意义,他自然就放弃了。

六、我们何以把孩子当成马戏团演员?成人所不欲,勿施于童。

许多家庭家里来客人时,就招呼孩子:来来来,唱首歌,跳个舞。这是极不尊重孩子的行为。不要让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节目,这会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所有的注意力用于取悦别人,成年后,一旦别人不认可他,就会使他遭遇巨大打击,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应有的内在的能力。

我们应该:蹲下身子,目光与孩子的目光保持平行,自我介绍之后问孩子的姓名:“我是林老师(阿姨),非常高兴认识你,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吗?”而且记住第一次见面千万不要随意触碰孩子,这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修养!如果有人这样对你的孩子,千万不要因为面子,甚至帮着别人奚落自己的孩子:“对,他就是不爱说话!”“怎么这么没有礼貌,快回答叔叔。”“他就是这样胆小”等等。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被父母置于这样不开心的境地,你要让他外向活泼是很难的。所以经常有家长反应说,我的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到了外面就是小兔子。孩子受到足够的尊重,他的表现才会内外如一。

爸爸妈妈您愿意别人嘲笑你吗?不愿意对吧?所以当我们的孩子说出让人忍俊不禁的童言时,千万不要哄堂大笑。例如一个孩子说:“我爸爸不穿衣服洗澡!”,一家人在大笑之后又故意问这孩子“你是穿着衣服洗澡?”这不明摆着搞乱孩子的思维吗?许多家庭常常对孩子开这种玩笑。不要随便戏弄孩子,面对别人对我的孩子的戏弄,我常常毫不客气地予以拒绝:对不起,我的孩子不喜欢开这种玩笑。在孩子和面子之间,我们理应选择孩子。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向别人诉说孩子的种种“劣迹”。比如很多妈妈常常在客人面前说,“他就是这样胆小!”“他就是不爱吃饭!”这样你在暗示你的孩子:你期望他成为这样的人。他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达成结果:他一定越来越胆小,越来越不爱吃饭。语言的暗示力量是巨大的。如果装作偷偷说给别人听,但又让孩子听到:“你知道吗,我们宝宝今天玩秋千时表现特别勇敢!”“你知道吗,我家宝宝今天自己吃了满满一碗饭。”这样会在孩子心里传递一个信息:“啊?妈妈说我勇敢?是吗?嗯,我明天还会更勇敢的!”“啊,妈妈这么高兴,好,明天我再吃一大碗。”这就是积极的暗示,能直达孩子的潜意识,影响巨大。

不要威胁孩子“再吵闹,妈妈不要你了。”这是最大的威胁,最深的恐惧。因为幼小的孩子离开家庭,他是无法生存的。妈妈对孩子的语言冷暴力是造成孩子不良性格的开始。正确的说法是:“请安静,妈妈爱你!”其它让孩子感到一切外部事物会伤害他的话都不能说。

特别强调:坚决杜绝说以下的这些话:“不要吵,再吵警察来了。”“再闹,医生来打针了。”“快睡,大灰狼来了。”如果你不这样威胁你的孩子,他外出时就会落落大方、活泼开朗、健康自信。

注意:千万不要和孩子开恶意的玩笑“你妈妈不要你了,她不来接你了”。对孩子说这样话的人,你一定要让孩子远离他,这种玩笑话十分恶劣,对孩子的安全感的构建极为不利。

八、一个奶话连篇的孩子一定是父母语言教育不当的结果。

不说奶话,例如“脚脚”“鞋鞋”“吃饭饭”,甚至自编些别人听不懂的嗲语。自出生起,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是语法正确,发音标准的母语。主要抚养者与婴儿对话时要用夸张的口形、清晰的声音、缓慢的速度,例如:“宝-宝-睡-醒-了”。切忌说奶话,否则到了四五岁时仍然口齿不清。孩子能一次性学好标准的发音,为什么要让他多学一次奶话?浪费时间、精力、神经信息储存区。

许多孩子到了两岁多还分不清你我他,这也是成人不注意的结果。为了让孩子尽快掌握第一、二、三人称代词,一周岁之后妈妈和宝宝交流时就应该采用人称代词,以便孩子模仿。应该多说:“我倒水给你喝,”而少说“妈妈倒水给宝宝喝。”孩子说:“宝宝的”成人应该跟着说“是的,是你的。”当孩子说错时,千万不要哄堂大笑,那当下孩子会被笑懵的,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九、不要对孩子说“听话”,让孩子愉快地遵守规则,将规则内化到心中,成为他一生遵守的信念。

在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人信仰上帝,深植于他们心中的是,我不能做对不起良心的事,上帝会看见的。所以德国的地铁站口是没有检票员的,国外许多超市是自行过磅计价的,国际上无条件退货是通行做法。而我们从小被别人监督着长大,小时候在家听爸爸妈妈的,时时被提醒不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上了学,听老师的,遵守这个遵守那个,孩子从来就没有机会自行判断,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应自发地遵守的规则。冲击规则是孩子在试探我们的底线,其实就是遵守规则的开始,我们要宽容地对待,提醒他“你忘了什么?”,而不是批评他,给他压力。(“你怎么忘了”也不能说,“怎么”这两个字会对孩子形成压力,有责备的意思。)。

同时,我们应当充分地尊重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当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得到我们的尊重时,他就会开始遵守我们给他设定的规矩,也就是说他将学会有智慧地顺从他人,这时候纪律的曙光就出现了,规则就内化了。内化的规则将伴随孩子终生,而且非常愉快非常容易地遵守这个内化的规则。

十、如何处理孩子在交往过程中抢夺玩具的问题。

从小宝宝们一开始交往,就应该确立一个原则,谁的玩具谁就有决定权,成人不能强行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分给别的宝宝,也不能诱劝他让给别人。如果是公共的玩具或游戏器械,谁先拿到或是谁先开始玩,他就有权决定继续玩还是离开,其他宝宝必须等待。通常要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孩子会哭闹,成人可以用平和的口气说:“我们要学会等待!”也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其他玩具吸引他暂时离开。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成人千万不要说他“你就是小气”“小气包”等等。不断地给孩子贴这样的标签他永远学不会分享。孩子清楚他对自己的物品拥有自主权,之后才谈得上分享。如果成人出于面子,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强行给别的孩子,那么就意味着你告诉你的孩子,他也可以抢别人的玩具,所以无论何种情况,规则必须是统一的。正常在三岁之后,孩子了解到玩具分给别人玩,自己还是可以把它要回来的,这样他就乐于分享了。三岁之前千万不要急着培养孩子的大公无私的品质。

幼儿早期怎样教育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三

在幼儿教育中,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这些体会不仅可以帮助其他教师更好地教育幼儿,同时也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幼儿教育需要不断探索与创新,把握幼儿教育本质规律,为每个孩子提供个性化的成长空间。

第二段:明确教育目标。

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具体的教育目标: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传授实用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关注幼儿的情感、社交和品德等方面的发展。同时要对幼儿的认知和发展阶段有深刻的理解,能够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学习体验和成长机会。

第三段: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幼儿教育需要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认知特点和成长速度。我们需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这个计划应该包含孩子的需要、兴趣、技能和学习节奏,以便帮助孩子在他们自己的步伐下学习和成长。

第四段:注重多元化的教育方式。

对于幼儿来说,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体验活动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关注幼儿的感受、情感体验和社交技能的发展。例如,游戏化的教育可以极大地吸引幼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音乐、美术和手工等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感性与创造力;社交活动和团队协作可以提高幼儿的交往技能和合作精神。

第五段:结论。

总之,幼儿教育需要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个性化、多元化和实用的教育体验,重视幼儿的情感、社交和品德发展。这些心得体会不断深化和提升了我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我们的努力下感受到爱、快乐、成长和成功的喜悦。

幼儿早期怎样教育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四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它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培养幼儿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幼儿早期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幼儿的数学兴趣,建立幼儿正确的数学观念,提高幼儿的数学能力。在实施幼儿早期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以下是我在幼儿早期数学教育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

数学教育是培养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环节,早期数学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和观察能力。我在实施早期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在幼儿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发现数学规律的方式,培养幼儿善于观察的能力,并逐步引导他们认识和掌握这些数学规律。本文将从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三个方面分享我在幼儿早期数学教育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是数学教育的基础。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幼儿可以感知到一些自然现象和规律,这些现象和规律都与数学有关。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日常教育等多种形式,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猜测。通过这种方式,幼儿能够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观察和思考的能力,进而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段:发展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的核心能力之一。在幼儿早期数学教育中,我们需要通过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和情境来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例如,通过游戏中的规则制定和解决问题,可以让幼儿学会利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第四段: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动手能力是幼儿早期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早期的数学学习中,我们需要通过手工制作、游戏等方式,让幼儿通过操作实际物体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在教授数字概念时,我们可以使用教具或手工制作的数字卡片,让幼儿通过触摸和操作来认识数字的形状和大小。通过这种方式,幼儿可以通过动手的方式感知和理解数学概念,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第五段:结语。

幼儿早期数学教育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和培养的过程。在实施幼儿早期数学教育时,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幼儿可以逐渐建立正确的数学观念和思维方式。在日常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为幼儿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为他们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幼儿早期怎样教育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五

幼儿早期教育是每个家长都要面对的重要任务。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发展基础正在奠定,他们的思维、语言、社交和情绪能力都在不断成长。因此,正确的教育方法对于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在我亲身经历中,我意识到早期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合作能力和好奇心。

第二段: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幼儿发展最基本的心理特征之一。为了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我会赞赏幼儿取得的进步,无论多么小的成就都值得鼓励和表扬。我还会与幼儿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并给予积极的回馈。此外,我鼓励幼儿尝试新事物,相信他们的能力,并给予适当的支持。

第三段: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合作能力是幼儿社交技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我会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团队合作的氛围。例如,在游戏中鼓励幼儿共同解决问题,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同时,我还会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合作能力。

第四段: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幼儿的好奇心是他们学习和发展的动力之一。我发现,激发幼儿的好奇心需要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活动。在家庭教育中,我会尽量给予幼儿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亲自动手去探索、触摸、感受,从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此外,我会与幼儿一同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来满足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

第五段:结语。

在幼儿早期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合作能力和好奇心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赞赏、支持和鼓励,我们可以帮助幼儿发展自信心并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同时,通过创造合作的学习环境,我们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社交技能。最后,通过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活动,我们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家长在早期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合作能力和好奇心,从而为他们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幼儿早期怎样教育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六

幼儿教育是一项重要任务,需要我们耐心、细心、爱心的投入。作为幼儿老师,我们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的体会,分享如何写幼儿的教育心得。

幼儿是成长中的群体,他们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关注和帮助。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要及时记录幼儿的成长,包括他们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进步等等。记录幼儿的成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根据孩子的特点,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同时,记录孩子的成长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反思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身不足之处,不断提升自我。

第三段:分享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非常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新老师了解如何教育幼儿并在实践中尝试。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写下来,采用具体案例的形式进行分享。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其他老师了解教育的实现方法,还可以共同进步,优化教育方式,提升教育质量。

第四段:反思教育过程。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过程,对一些失败或不成功的教育案例进行反思。我们可以写下自己的反思过程,包括教育的目标是否清晰,教育方式是否有效等。通过这样的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找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第五段:跟进家长沟通。

幼儿教育中,与家长的沟通极为重要。我们可以根据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写一些家长沟通的心得体会,如如何更好地与家长沟通,如何让家长更好地参与孩子的教育。同时,与家长的沟通也可以为家庭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让家庭和学校形成良好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

总结。

幼儿教育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记录下经验和教训,分享和反思教育成果。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和专业能力,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效果。

幼儿早期怎样教育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七

亲爱的小宝宝的家长们:

您好!做为一个早期教育的工作者,做为一个三岁孩子的母亲,我常常反省自己,在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头三年,我做对了吗?在我的引导下,她能保持强烈的探索欲望吗,她的专注力有没有被破坏?她的学习能力强吗?遇到困难她是退缩不前还是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她能始终保持自信、健康的心灵吗?也许我提的这些问题你们都不在意,有人会问我:你能让我的孩子三岁时背一百首唐诗儿歌吗?能让三岁的孩子从1数到1000吗?能让三岁的孩子认几千个汉字吗?老实告诉大家,不能,我不能。

我还是准妈妈时,也曾盲目热衷于了解幼儿识字法、背圆周率后一千位数等有关神童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后来随着对各种不同体系教育理论的逐步了解,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实践逐步展开后,才知道世上的神童不多见,常见的是普普通通的平常人。大部分所谓的神童都只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这样往往违背了人的内在成长规律,孩子将失去其他方面发展的机会。清华学子用硫酸泼伤狗熊的事件给我们敲响的警钟是:现代的孩子智商都不低,情商的同步培育才能让孩子真正享受到健康、快乐的人生。

所以现在我只有一个目的:要培养一个人格健全、智商和情商全面发展的孩子。推己及人,我想,每一个普通的家庭所面临的最艰巨的任务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心理健康的合格的公民。如果大部分家庭能够达成目标,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就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了。把一个孩子培养成具有坚强的意志、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信大方、善良勇敢、内心快乐,有爱心的人,打下这样的人格基础,进入小学、中学,对于学校里的那些知识性的学习是完全没问题的。

下面就我自己的体会给大家分享一下现代父母早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多数父母的误区:

一、不知道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现当成不乖的行为斥责孩子,违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隐患。

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各样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反复操作某一动作或反复学习某一项能力,并且学习能力特别强的时期。有依恋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脚等动作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细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肤触摸的敏感期、执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数学敏感期、绘画敏感期等等。

出生不久持续到一岁多一点,是口腔敏感期。无论成人怎么阻止,孩子总把手放进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成人千万不要认为不干净而去阻止孩子,否则会留下心理隐患。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证入口的东西相对干净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东西让孩子用口腔去探索!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如果顺利渡过,以后再也不会用嘴啃食物之外的东西。有些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习惯,甚至延伸成别的不良行为,例如:爱吃零食、吐口水、骂脏话!都在一定程度与口腔敏感期没过好有关。

和口腔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时爱用手扔东西、用手指抠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只是在进行手臂肌肉运动的练习)。与手的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时候常常两三个敏感期同时交叉出现。

两岁多的孩子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常常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甚至妈妈也要不到他手里的东西。亲爱的爸爸妈妈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非要想办法把他这毛病改掉不可。其实这是在进行物权归属的练习,通过对物品归属权的确认,来认知他与物品的关系。国外的教育专家常说两岁孩子的哲学是“我的我的,什么都是我的”。我们也应该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乱贴标签。

和别人分享大家都快乐,这样他就慢慢愿意分享了。大部分孩子在三周岁前后进入分享阶段。

注意1:处在强烈的物权意识确认期的孩子,大人千万不要去逗引孩子,强抢孩子手中的东西,让他哇哇大哭,然后羞他“你真小气!”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行为!

注意2:当孩子能分享的时候,把东西分给我们吃,我们一定要接受,不要说“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这样就是拒绝孩子的分享,将给孩子带来的感觉是失望,孩子就会把分享和失望联系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乐,慢慢就不愿意分享了。

三四岁的孩子进入秩序、完美、执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块饼掰掉一点给孩子,孩子会哭闹不止拒绝接受,成人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们破坏了孩子对圆的感觉。

其他各个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现,比如五六岁时有一个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只有让孩子顺利自然地渡过,才会保持健康的心态。这些内容家长可参考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书中有详细的论述,此书家庭必备家长必读。

二、错把知识灌输当早教,总是用“教”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

人们常说三岁以前是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是让孩子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心理成长最重要的时期。心理成长才是早教的重要内容,健康的心灵是一生幸福的源泉。这个时期溺爱孩子,以孩子为中心,让他吃独食,为他包办一切事物,不尊重他,轻易地提前地满足他物质的需要,而忽略他内心的感受等等,这种重物质满足轻精神滋养的方式,只能培养出一个不健康不独立的孩子。

不要教孩子,只要示范。对于不教孩子,可能很多人认为我在瞎说,这个说法在我刚刚接触之初也不理解,我经历了整整两年,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践才明白孩子真的不是“教”出来的。举个例子:当客人和小宝宝打招呼时,孩子没有回应,成人通常出于礼貌和面子,都会督促说“叫啊,怎么不叫阿姨,怎么不回答,你应该叫阿姨呀,你这孩子就是这样”等等,这样做就是教,教就会给孩子压力。如果一边教还一边指责,那更是折磨孩子。我们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气回应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再见!”“谢谢奶奶,我吃过了。”等等。这就是示范,而不是教。

手指灵活的孩子大约18个月就可以开始练习穿鞋子,如果孩子穿反了,大部分家长都会说:“错了错了,左右错了。”左右错了?以小宝宝的能力来说,是没有对错的,告诉他错了会给他压力,我们说话的口气会让她紧张:什么事,妈妈干吗口气这么不好?只要平静地告诉孩子:“两只鞋交换一下”。这是把正确的做法告诉他,这样就行了,不要去“教:这是左边,那是右边(孩子大脑很简单,接受正确的指令就行了,太复杂他接受不了。)”据我的经验,一两个月的提示之后,孩子就会穿鞋,而且左右不会错。

操作玩具时,也只要示范,“宝宝,看妈妈做”,妈妈放慢速度做展示,之后,给孩子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反复调整反复操作,不要打扰他,不要在他发生一点点错误的时候喋喋不休地提示“错了错了,不是这样做”。这样孩子就失去了外部信息内化的机会。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一旦没人教就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就是在我们的教当中失去的。孩子们的专注力就是这样被我们破坏掉!我们应该做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自我调整,而且一定不能批评。足够的爱和尊重,孩子甚至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千万不要用学步车!一定要让孩子爬行!

学步车对宝宝的健康有百害而无一益。学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掌握技巧保持身体平衡,学步车不需要这么“麻烦”,轻轻松松稍一触碰即可溜出很远,这使得孩子难以克服心理障碍适应自已学走路这个辛苦的过程。所以用了学步车的孩子更慢学会走路就是这个道理。

另一种情况是:用了学步车的孩子脚部肌肉定型成踮足,父母常常得花费很长时间让宝宝学习整个脚掌着地。用了学步车,孩子爬行的机会大大减少。很多老人常常很得意“我的孙子不用爬,直接走路,真利害!”他们不知道,人类一定要经过爬行发育才健康。没有爬行的孩子,身体协调性不好,影响生活和运动。前庭神经发育不良,影响未来的阅读、写作,也会阻碍语言的发展。

四、正确处理孩子的哭闹情绪,是建立良好性格的开始。

点点吓到了是吗”,这是共情,表示我们理解他,接受他的悲伤是调整他的情绪的开始。

第二句话一定要说“妈妈知道你不开心(这很重要)”,这样一说他会很快开心起来的,第三句话是“妈妈爱你,妈妈理解你”。最后能配合三次深呼吸,让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觉呼出去效果更好。如果您学会这些,您的孩子可能眼泪还挂在脸上就跑开找小伙伴去了。(这个方法我屡试不爽,非常见效,别人常笑我,毕竟是做早教的,孩子让你一哄就好。其实这方法不是哄,是共情产生的效果。)我们在养育小男孩时最经常说“男孩子,哭什么!”“羞羞,男孩子还哭!”男孩子在儿童时期释放他的悲伤情绪时,常常被成人阻止,慢慢地长大后,他有悲伤也不知道如何释放,喜爱也不懂表达,所以让丈夫说声爱你有多难,相信很多妻子都有同感。也就是说这样的男孩成年进入婚姻之后,他一定无法与妻子进行良好地沟通,将影响婚姻品质。请各位爸爸妈妈想想,如果您的儿子未来婚姻生活可能因此不幸福,您还会制止小男孩的哭泣吗?请无条件地接受他的悲伤!男孩哭泣不是丢面子的事!

几个月的婴儿一旦啼哭我们常常口中应叨着“来啦来啦”就十万火急地冲过去,这样不好,孩子会养成控制大人的心理。应该用轻松而平缓的语调说:“饿了是吗?妈妈来了”;一旦孩子挣扎哭闹拒绝某件事就用妥协的声音“哦哦哦,不要不要就不要”,其实应该用平缓的口气说:“好,现在不要,我们等会儿再......(做某件事)”。不要让孩子觉得他可以用哭闹控制大人,可以随心所欲。许多时候教育方法的实施要善于观察总结,而不是一以概之。

五、为什么两至三岁的孩子越制止他越爱打人,因为攻击行为是大部分孩子必经的成长过程。

两岁多至三周岁时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现打人的现象,成人千万不要说“不要打人”“你怎么又打人了?”这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使得孩子认为这个动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越发反复出现打人动作。

大多时候是因为孩子处于口、手和脚的敏感期,他热衷于用口、手、脚探索世界,认识事物,探索的范围当然会包括他人的身体,于是出现了“咬人”、“打人”、“踢人”等攻击行为。

“你让开别挡着我”“你不要弄我的东西”,但是话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抢夺过来了。

有的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通过攻击别人发泄不良情绪,或者想引起爸爸***注意。成人要做的是,不要给他贴上标签“你是个坏孩子会打人”,只要不强化,在他打人时,向对方家长和孩子致歉,及时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让他继续出现攻击行为,平静地离开。同时,及时调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给予他充分的安慰。这个阶段的孩子讲道理是百分之百没有用的。

同时被冲击到的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冷静,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负了,很多孩子是通过肢体冲撞来交往的,要理解对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问题。如果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会使得孩子养成受气包的性格,会一辈子都受人欺负。回家也别向家里人诉说孩子被某某某打了什么的,这些都使得孩子觉得我就是容易被人打,他会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好让别人不喜欢,这样会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正确的做法是,接受对方家长的道歉,对这个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我知道你只是想和我们家宝宝玩(可以根据情况换个字眼),你们俩握握手吧。”

三周岁以后,孩子慢慢懂事些时,如果还打人,就要深层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时在他每一次攻击别人时,告诉他“不可以”。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负面的信息加进去。只要孩子出现负面的行为,第一原则,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强化!

孩子天生爱尝试并重复那些能产生有趣、刺激后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为。正确的做法就是让行为后果变得毫无意义,他自然就放弃了。

六、我们何以把孩子当成马戏团演员?成人所不欲,勿施于童。

许多家庭家里来客人时,就招呼孩子:来来来,唱首歌,跳个舞。这是极不尊重孩子的行为。不要让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节目,这会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所有的注意力用于取悦别人,成年后,一旦别人不认可他,就会使他遭遇巨大打击,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应有的内在的能力。

我们应该:蹲下身子,目光与孩子的目光保持平行,自我介绍之后问孩子的姓名:“我是林老师(阿姨),非常高兴认识你,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吗?”而且记住第一次见面千万不要随意触碰孩子,这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修养!如果有人这样对你的孩子,千万不要因为面子,甚至帮着别人奚落自己的孩子:“对,他就是不爱说话!”“怎么这么没有礼貌,快回答叔叔。”“他就是这样胆小”等等。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被父母置于这样不开心的境地,你要让他外向活泼是很难的。所以经常有家长反应说,我的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到了外面就是小兔子。孩子受到足够的尊重,他的表现才会内外如一。

爸爸妈妈您愿意别人嘲笑你吗?不愿意对吧?所以当我们的孩子说出让人忍俊不禁的童言时,千万不要哄堂大笑。例如一个孩子说:“我爸爸不穿衣服洗澡!”,一家人在大笑之后又故意问这孩子“你是穿着衣服洗澡?”这不明摆着搞乱孩子的思维吗?许多家庭常常对孩子开这种玩笑。不要随便戏弄孩子,面对别人对我的孩子的戏弄,我常常毫不客气地予以拒绝:对不起,我的孩子不喜欢开这种玩笑。在孩子和面子之间,我们理应选择孩子。

七、我们常常不知不觉间传递了许多负面的、消极的信息给孩子!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向别人诉说孩子的种种“劣迹”。比如很多妈妈常常在客人面前说,“他就是这样胆小!”“他就是不爱吃饭!”这样你在暗示你的孩子:你期望他成为这样的人。他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达成结果:他一定越来越胆小,越来越不爱吃饭。语言的暗示力量是巨大的。如果装作偷偷说给别人听,但又让孩子听到:“你知道吗,我们宝宝今天玩秋千时表现特别勇敢!”“你知道吗,我家宝宝今天自己吃了满满一碗饭。”这样会在孩子心里传递一个信息:“啊?妈妈说我勇敢?是吗?嗯,我明天还会更勇敢的!”“啊,妈妈这么高兴,好,明天我再吃一大碗。”这就是积极的暗示,能直达孩子的潜意识,影响巨大。不要威胁孩子“再吵闹,妈妈不要你了。”这是最大的威胁,最深的恐惧。因为幼小的孩子离开家庭,他是无法生存的。妈妈对孩子的语言冷暴力是造成孩子不良性格的开始。正确的说法是:“请安静,妈妈爱你!”其它让孩子感到一切外部事物会伤害他的话都不能说。特别强调:坚决杜绝说以下的这些话:“不要吵,再吵警察来了。”“再闹,医生来打针了。”“快睡,大灰狼来了。”如果你不这样威胁你的孩子,他外出时就会落落大方、活泼开朗、健康自信。

注意:千万不要和孩子开恶意的玩笑“你妈妈不要你了,她不来接你了”。对孩子说这样话的人,你一定要让孩子远离他,这种玩笑话十分恶劣,对孩子的安全感的构建极为不利。

八、一个奶话连篇的孩子一定是父母语言教育不当的结果。

不说奶话,例如“脚脚”“鞋鞋”“吃饭饭”,甚至自编些别人听不懂的嗲语。自出生起,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是语法正确,发音标准的母语。主要抚养者与婴儿对话时要用夸张的口形、清晰的声音、缓慢的速度,例如:“宝-宝-睡-醒-了”。切忌说奶话,否则到了四五岁时仍然口齿不清。孩子能一次性学好标准的发音,为什么要让他多学一次奶话?浪费时间、精力、神经信息储存区。

许多孩子到了两岁多还分不清你我他,这也是成人不注意的结果。为了让孩子尽快掌握第一、二、三人称代词,一周岁之后妈妈和宝宝交流时就应该采用人称代词,以便孩子模仿。应该多说:“我倒水给你喝,”而少说“妈妈倒水给宝宝喝。”孩子说:“宝宝的”成人应该跟着说“是的,是你的。”当孩子说错时,千万不要哄堂大笑,那当下孩子会被笑懵的,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九、不要对孩子说“听话”,让孩子愉快地遵守规则,将规则内化到心中,成为他一生遵守的信念。

们的尊重时,他就会开始遵守我们给他设定的规矩,也就是说他将学会有智慧地顺从他人,这时候纪律的曙光就出现了,规则就内化了。内化的规则将伴随孩子终生,而且非常愉快非常容易地遵守这个内化的规则。

十、如何处理孩子在交往过程中抢夺玩具的问题。

从小宝宝们一开始交往,就应该确立一个原则,谁的玩具谁就有决定权,成人不能强行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分给别的宝宝,也不能诱劝他让给别人。如果是公共的玩具或游戏器械,谁先拿到或是谁先开始玩,他就有权决定继续玩还是离开,其他宝宝必须等待。通常要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孩子会哭闹,成人可以用平和的口气说:“我们要学会等待!”也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其他玩具吸引他暂时离开。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成人千万不要说他“你就是小气”、“小气包”等等。不断地给孩子贴这样的标签他永远学不会分享。孩子清楚他对自己的物品拥有自主权,之后才谈得上分享。如果成人出于面子,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强行给别的孩子,那么就意味着你告诉你的孩子,他也可以抢别人的玩具,所以无论何种情况,规则必须是统一的。正常在三岁之后,孩子了解到玩具分给别人玩,自己还是可以把它要回来的,这样他就乐于分享了。三岁之前千万不要急着培养孩子的大公无私的品质。

十一、两岁以内的孩子长时间看电视有极大的危害!

近日来我们中心咨询的孩子中,发现某些孩子有不同程度的认知滞后。深入了解之后,发现他们家庭的生活习惯大都是:不管什么时间总是开着电视机,让孩子从小长时间地看电视节目,主要抚养者与孩子极少进行语言交流,同时也极少带孩子外出参与社交。

来自美国的研究表明,长时间看电视使脑部细胞处于半睡眠状态。在欧美一些国家开始提倡少看电视不看电视。根据世界著名的儿童教育家皮亚杰的理论,两岁以前的孩子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要通过移动、操作、嗅、触摸、重复等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充分地感知环境及物品,然后将信息存入大脑以发展认知。盯着电视屏幕视觉的发育是不良的,对视力有极大的破坏,其他各种感官的功能更是发展不起来,将极大地阻碍孩子的认知和交流能力的发展。这样的孩子很难与外界交流,反映迟钝。

电视,切记!切记!稍大一点之后妈妈要陪同一起看电视,以便筛查过滤,以免孩子接受不良信息。家里应规定在固定时间观看固定节目。

十二、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千万不要反打过去。

有一阵,因为忙中心的事,我和我家丫头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少。有一天,我回到家吃完饭,斜靠在床上正在看一份材料。小家伙一声不响爬到我身边,伸手狠狠地在我脸上抓了一把,顿时我的皮肤一阵火辣辣。呆了一下,一把搂过她,心中愧疚不已,我问她:“是不是想和妈妈玩。”她点点头。我放下工作搂着她不断亲她,告诉她妈妈爱你,一边流下泪来。

亲爱的家长们,如果身处那样的情景,您会怎么处理?我想大部分的家长会狠狠地训斥孩子:“你怎么可以抓伤妈妈?”抓起小家伙的手拍打几下也是正常的反应。你们一定奇怪,孩子抓伤我,我怎么反倒伤心愧疚而不是生气呢?因为我知道,孩子的攻击行为发出的信息是:妈妈你别忙了,我要你爱我。哪个孩子不需要母爱,尤其是小宝宝,母亲几乎就是她的天她的一切!好不容易盼到妈妈回家,却不理她,到了家还忙工作的事,她不能接受。她要引起我的注意,只是不知道用适当的方式。那时她才两岁多,无法用语言很好地表达内心的感受。我掉眼泪是因为,本意从事东方爱婴早教工作是为了孩子,没想到伤害最大的却是她。所以,请各位家长一定要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意思,理解孩子,爱孩子。孩子总有捣蛋烦人的时候,再好的性子难免责骂孩子,甚至打几下也是有的。请大家观察一下,孩子受到母亲打骂时,是不是总是委屈地哭着扑向***怀抱?我所观察的每个孩子几乎都是这样(如果孩子已经不再扑向***怀抱,说明他已经被拒绝太多太多次了)。

我常常看到一些妈妈使劲推开孩子:“走开,我不要你,这么不听话(这么不乖)!”亲爱的妈妈们,您知道这对孩子是多大的伤害吗?孩子是不能打的,当您打了孩子,那当下孩子会认为您不爱他了,他非常害怕这一点,于是扑向您的怀抱想求证:“妈妈,您真的不爱我了吗?”“您虽然打我,但是我还是爱您,我害怕您不爱我!”当您知道孩子这一动作背后的信息,还会推开他吗?请妈妈们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拒绝!请蹲下身子抱住孩子:“对不起,妈妈不该打你,但是......,希望你理解......”

十三、不能让孩子跟保姆或爷爷奶奶睡觉,孩子一定要跟妈妈睡。

和孩子建立依恋关系的最佳时期是出生到两岁。错过这个时期,孩子终身与父母不亲近。在我们中心常常看到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从出生开始就让保姆带着孩子睡。我严肃地告诉这些父母,你们虽然生了这个孩子,但不花时间精力去照顾他,这个孩子就不是你的,是这个保姆的了。再次警告各位工作很忙、事业发达的年轻父母:再辛苦也得自已抚养孩子,最低限度是,白天交给保姆,晚上一定要保证自己带他睡觉!睡前保证亲子互动一个小时,最低限度!完全交给老人,也不行!老人只能是协助抚养!

大家听说过一个名词叫“亲生后母”现象吗?多少家庭因为没有和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长大后亲子关系紧张,酿造出多少家庭悲剧!

为了让你们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引起你们的重视,告诉你们一个涉及我个人隐私的情况:我本人就是从小由奶奶带大,直到十多岁才和母亲有些接触。我因为终身未曾得到充沛的母爱而痛苦不已!这份痛苦深深地影响着我的身心健康,我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治疗这个伤口!

年幼的孩子会认为自己做错什么,才得不到母爱。但事实上不是孩子的错,是我们没有意识母爱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得不到母爱的孩子特别不听话,在青春叛逆期,总是时时和母亲作对,其实内心深处是对母爱的深深渴望。我没有得到充沛的母爱产生的恐惧投射到我孩子的心灵上,使得她在三岁前几乎无时无刻不粘着我,象袋鼠一样挂在我身上。我没责怪她怎么这么粘人,因为是我有问题,我有恐惧,我和已故母亲的功课没有做完(想对这个问题有更深了解的朋友可以与我进行个别探讨)。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母爱缺失造成的痛苦常常影响深远,甚至一代影响一代。

前绝对不会离开孩子的。如果我们没有条件辞职回家照顾孩子,至少保证晚上带孩子睡觉!切记切记!

不要借用欧美国家的父母与婴儿分房而睡的习惯,有调查资料表明,他们现在已经意识到中国的妈妈把孩子搂在怀里睡是培育孩子安全感、建立自信心的最好方式。

十四、外国人看到中国的家庭教育情况,常常感叹:该管的时候不管,不该管的时候管。

在小区里追着孩子喂饭,已经是中国城市中的一道风景了。孩子天生是有饥饿感的,我们的孩子从来没饿过,他怎么可能愿意吃东西呢?许多家庭向我咨询喂饭的问题。我只有一个办法:让他知道饿的感觉!而且一定要坚持!每天定时定点吃饭,关掉电视(绝不妥协)。离开饭桌代表就餐结束,不要劝食,大人示范把饭吃得津津有味,引起孩子的兴趣。让稍大一点的孩子参与到准备食物的过程中,培养他对食物的喜爱。吃饭追着吃,边吃边玩,是错误的做法!不该纵容的时候就不能纵容!

我曾在清源山的天池边上看到一对外国夫妻带着一个两岁左右的小娃娃在水里玩。这个小娃娃整个身子都光着,在天池边上玩水玩沙(这可还尚未入夏呀),他不断地把泥巴往漏水风车里装,一会儿就堵住出水口,那个可爱的小风车出不了水了,他妈妈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地把泥沙倒掉在水里清洗好,让孩子继续玩,没有一句责备的话。夫妻俩安静地等待,让孩子尽兴地玩。他们一家三口的那种真正的和谐、放松、自然,深深地感动了我。玩完了,他们把光着身子的孩子整个放到冰冷的天池水中冲洗泥巴时,小娃娃已经打喷嚏流鼻涕了,旁观的人惊呼了起来,那对父母没有任何惊讶的表情,依然继续他们的动作,我不禁哑然失笑:什么时候我也能学到这么放松就好了。

试问我们的家长,如果孩子一次又一次把出水口堵住,是不是早就火冒三丈了:“怎么不好好玩,这个口不能倒泥巴,会堵住的,知道了没有?”“哎呀,我跟你说多少遍了,你怎么还是不听?”我这样推测不会错吧?那个小风车的口不堵了,孩子的思路就该被我们堵住了!我们什么时候能学会象这对外国夫妻一样接受孩子的一切行为,只要无关重大原则,只要没有巨大的破坏性行为,一切都是可以接受的。该纵容的时候就得纵容!

一周岁多的孩子又是爬又是走,翻箱倒柜到处捣蛋,确实让人受不了。如果我们知道,他每时每刻都是通过各种运动来发展他相应的能力,我们还会阻止他吗?内定的那个老天爷给他设定的生命密码告诉他,你动手吧、你动脚吧、你爬高吧、你抠这个小洞洞吧,这可以发展你的某种能力,于是他就一刻不停地动啊动,一次次地失败,一次次地重复,一次比一次进步,这个过程能力就发展了,我们唯一应该做的是做好保护工作。

越控制孩子越爱动,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把这股动的能量尽情地发泄完,就象是洪水只可泄不可堵是同一个道理。这时该纵容的就得纵容!象那对外国父母那样微笑地放松地看着我们的孩子,让他们自由地探索吧!

但是有的家长说,让他尽情发泄,会把家掀翻的。那就试试吧,保证不会的,他发泄完就会安静下来。当然这个发泄期长短因孩子而异,有长有短,就看家长的耐性了。

我们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从小就被扼杀掉,所以建国近60年了,却出不了一个诺贝尔奖的得主,在国际上,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来说是一个耻辱!

十五、培养宝宝的专注力从满足他的口腔敏感期开始!

孩子学习能力高低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良好的专注力。现在的父母非常苦恼,常常听家长们诉说自己的孩子没有专注力。事实上是父母在育儿的过程中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就以孩子吃饭不专心这件事为例,请问哪一个孩子一生下来就不认真吃奶的?每当宝宝饿了的时候就使劲吸乳汁,常常吃得满头大汗,因为乳汁是孩子需要的。到了给孩子喂辅食、主食时,父母保证做到给孩子吃他想吃的东西吗?没有,给的往往是大人认为应该吃的,每个孩子有自己的特殊的口味需求,成人常常不顾孩子的反抗,强迫喂食。在这样的一次次冲突中,孩子对食物的专注力被破坏,许多家庭形成不良的饮食习惯。

在我们中心来过一个宝宝,在家里吃手吃一切东西时被爸爸妈妈坚决制止,认为很脏。他才八个多月,正是处在口腔敏感期,什么都往嘴巴里塞,正是这个阶段的明显特征,非常正常。为了让他的爸爸妈妈更清楚用口腔探索对于他来说是多么重要,我决定现场解决这个问题。

我拿了一个玩具递给他,玩具上有很多铃铛,是这个小宝宝从来没有用嘴感知过的东西,抓到手里后毫不犹豫就往嘴里送,妈妈很紧张,我摆摆手表示没事。只见小宝宝专注、认真地逐个“品尝”铃铛,脸上的表情非常投入非常认真,神态安静而又满足。我想,他这时候贮存到大脑里的信息应该是:“这是什么,圆圆的,有点冰凉,一个一个的,我再啃啃看,咦,怎么这么硬”。当然,小宝宝的大脑还没有语言系统,但我想他已经把这么多种不同的感觉信息存入大脑了。这样他的认知就发展了,如果我们同时把语音匹配给他,在他咬东西时,告诉他:硬的,这是硬的,软的,这是软的。这样,就促进了他语言的发展。

大约过了十分钟,他妈妈把这个玩具拿走,他没有哭,而是一脸的满足感。他妈妈说,平常看到他往嘴里送东西就制止,他就大喊大叫,非常生气。我说,是啊,如果让你到了美丽的景区黄山,却把你的眼睛用布蒙起来,不让你看,你会不会大喊大叫很生气?他的爸爸妈妈不好意思地笑了,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孩子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探索器官是口腔!就象成人用眼睛欣赏美丽的风景一样。我继续告诉他妈妈,所有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都不能打扰,这样专注力就会被培养起来。反之,孩子的专注力将遭到破坏。孩子专注力不好错不在孩子,罪魁祸首是家长!十六、尽量不要把未满三周岁的孩子送进幼托机构。

本来要结束这个话题了,来了一个家长,咨询的情况又是一个常见的例子,我就再加上这个话题吧,这是每个家庭都会遇上的问题:如何让孩子入园,什么时间最好。根据家长们前来咨询了解到的情况,把未满三周岁的孩子送入幼托机构弊大国家规定三周岁上幼儿园,六周岁上小学,这个规定是基于科学的人性化的基础上设置的。三岁的孩子刚刚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进入集体生活。三岁以前的孩子是无法告诉家长一个小时前发生了什么事,老师的态度怎样,是否和别的小朋友发生冲突等。当孩子不能倾诉自己的遭遇时,就无法渲泄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的积累,对健康人格的构建是非常不利的。

怕您不要我。”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孩子其父母双方中有一方在童年时自身极少得到母爱,或者没有生活在他(她)的父母身边。从科学的角度说,爸爸或妈妈内心深处对母爱的深深渴望通过遗传基因传递给孩子。从心理学角度解释这是有关潜意识的问题,父母自身安全感不够,孩子也没有安全感。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尽量满足孩子对母爱的渴求,充分地满足之后他才会放心大胆地探索外部的世界,走向独立。孩子的心理只有成长到能和妈妈自然分离时,才能送入幼托机构。孩子没准备好的时候,想把他推开,他反倒粘得越紧或者更胆小,这个过程不能急,只能等待。每个孩子的个体不同,千万不要说“别人的孩子一岁多就能上托儿所,你怎么这么大还粘着妈妈。”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

当孩子初到幼托机构时,撕心裂肺的痛哭被大家认为是正常的,甚至教育工作者也视这为正常的,常常安慰家长:没事,过几天就好了。请问家长和那些冷漠的教育工作者:如果突然把你放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面对一群陌生的人,你会安之若泰吗?我们尚且不舒服,何况两三岁的孩子,他们有多深的恐惧和痛苦啊!如果处在这样痛苦的境地的孩子不被理解,没有得到安慰,只一味地要求“不要哭”,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这种痛苦的经历深植到他的潜意识当中,将影响到成年后的性格。在北京上海一些幼儿园允许家长在孩子刚入园的时候陪园几天,等孩子适应了再独自上学。如果幼儿园没有这个条件,让孩子进入早教机构上亲子课程也是一种很好的过渡方式。总之,如果孩子在幼儿园里一哭两三个小时,就表明孩子没准备好,应该马上带回家,如果无视孩子的痛苦和反抗(这就是一种反抗)而继续下去,后患无穷!

就不够,入园时不到两周岁,心理适应能力不足以应付环境变化带来的痛苦,以至留下心理阴影。

当孩子伤痛的记忆再次被唤起的时候,千万不要制止她,不让她哭会失去渲泄不良情绪的机会。这时候,一定要紧紧地搂着孩子,接受她的悲伤。抚慰她,她在疗伤、修复,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当她的哭声稍弱时,妈妈要共情:“妈妈知道你很不喜欢去那个幼儿园,妈妈知道那里的老师很陌生,也许还会批评你。”“妈妈不在你身边,你很害怕。”她听到后会“哇”地一声哭得更厉害,没关系,继续抚慰她,千万不要认为她的哭声太大声别人听见会烦,而打断她。继续使用第四点提到的方法抚慰孩子,为她疗伤,伤口只有得到抚慰才能愈合,无视伤口的存在一昧地叫孩子不要哭是绝对错误的做法。

十七、分离焦虑的处理。

入托的问题衍生出分离焦虑的话题,不良的告别方式将延长孩子的分离焦虑期。抚养人和孩子分离时,绝对不能偷偷地离开。我所知道的一个例子是,母亲害怕分离时孩子哭泣,每次离开时都偷偷地跑掉,结果孩子到了六周岁半时,仍然不能正常和母亲告别。后来因为一些事件,最后导致孩子患上儿童精神疾病。正确的告别方法是:平静地和孩子告别,大人不要受孩子情绪感染,大人如果表现出万分不舍,过于认同孩子的悲伤情况就会导致孩子更害怕分离。平静地说:宝宝,再见!妈妈两个小时后回来。然后,马上离开,不要让孩子抓住***衣服,另一个家人要抱紧孩子抚慰孩子,允许他哭。

每一次分离孩子总是哭得非常惨烈,常常让妈妈怀疑正面告别的做法是否正确。这样的分离,我和我的孩子在两岁十个月前几乎天天经历,甚至我将之形容为生离死别。孩子之所以有这样深的分离焦虑是因为她认知的局限性,她认为事物不在眼前就是消失了,妈妈暂时离开她也认为是消失了。只有妈妈不断地离开―出现―再离开―再出现,通过经验的反复累积,帮助孩子认识到,分离是暂时的,妈妈一定会回来陪她的,她就安心了。所以,当我的孩子终于能和我平静地告别时,我真象卸下什么重担似的,同时意识到我的孩子认知提高了,长大了。平静地告别是基于已经和孩子说清楚妈妈要去做什么事,请他在家等待。不能毫无征兆地突然说走就走,孩子不能接受这种突然地分离,更不能欺骗孩子。我这里提到的是孩子和妈妈分离之后,仍然由家人照看而不是送孩子进幼托机构的分离。如果想让孩子的分离焦虑期尽量缩短,在七八个月起就应该进行客体永久性的练习。

我刚刚参加了一个父母课堂的讲座,听讲座的父母的孩子大多十二三岁,正处在青春叛逆期,迷恋网络游戏,学习不自觉、叛逆、不接受父母的建议、爱攀比,坏毛病一大堆,令父母万分头疼,不知怎么办。这些问题是孩子0-6岁时家庭教养不当造成的,叛逆期的任何说教只能治标而不治本,要彻底解决问题必须清理孩子0-6岁成长过程中留下的心理创伤。看到那些父母痛苦的表情,我想告诉孩子还年幼的父母,0-6岁的教养最重要,早一天接受健康正确的教育理念,孩子早一天受益,父母少一些烦恼!

各位家长,您希望您的孩子具有如下品质吗?大方自信、独立性好、意志坚强(自觉)、学习习惯好、专注力强、社交能力强。各位爸爸妈妈,如果能遵从我提出的如上建议实施教养,您的孩子就会具有这么多优秀的品质。否则到了十几岁出现问题已经来不及,那时候父母对孩子几乎没有影响力。

日本在战后能迅速崛起是和他们的早期教育、全职妈妈、参与爸爸分不开的。正如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所说的“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操纵在掌权者手里,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里。”母亲与孩子的联系是最紧密的,母亲应该是最懂孩子的,希望更多的母亲开始学习人性化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除了以上列举出的一些教育误区之外,还有许多教养方式,例如:孩子为什么爱玩沙玩水,应不应该象外国小孩那样三四岁还包纸尿裤,国际母乳协会提倡母乳喂养到自然断奶有没有道理等问题,我们的认识一直有误。关于孩子的撒谎、偷钱等行为,我们的处理方法也不正确。在此无法细谈,在本中心的父母课堂中,我将一一展开与家长们探讨。欢迎爸爸妈妈们前来参加,一起探讨育儿之道。

幼儿早期怎样教育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八

第一段:引言:数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200字)。

幼儿早期的数学教育是培养孩子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石。数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幼儿观察、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教育,幼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并通过各种活动和游戏学习数学的基础概念。以下是我在幼儿早期数学教育中的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培养幼儿数学兴趣的重要性(200字)。

为了让幼儿对数学有兴趣,我发现了培养他们的数学直觉和兴趣的重要性。在日常教育中,我注重通过趣味的教具和游戏活动来引导幼儿参与数学学习。例如,我使用彩色积木和磁性拼图来教授几何形状,让幼儿通过动手实践探索形状的特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感知能力。我还设计了数学游戏,比如数数游戏和计数竞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提供了机会锻炼他们的算术能力。

第三段: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启发教育(200字)。

我发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在数学教育中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潜能。通过了解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我将数学教育与不同的智能类型相结合,让幼儿通过自身擅长的领域来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对于视觉-空间智能强的幼儿,我使用图形拼图和绘画活动来教授几何概念;对于言语-逻辑智能强的幼儿,我鼓励他们通过口头解决问题并进行逻辑推理。这样的启发式教育能够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

第四段:创设数学学习环境的重要性(200字)。

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对于幼儿的数学发展至关重要。我学到了提供多样化的数学材料和交流机会,可以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我设置了数学角落,放置了各种数学相关的教具,如计数器、积木和形状卡片。这样的环境不仅能够刺激幼儿的学习欲望,还能提供他们与同伴一起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共同解决数学问题。同时,我也鼓励幼儿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在蔬菜市场数数或者在游戏中使用计数器。

第五段:家长与教师的合作促进幼儿数学学习(200字)。

最后,我意识到与家长的积极合作对于促进幼儿数学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我定期组织和家长的沟通会议,分享幼儿的数学发展情况并与家长探讨如何在家庭环境中促进数学教育。我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存在,并提供数学学习的机会和资源给幼儿。这种合作可以帮助幼儿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建立联系,加强数学学习的连贯性。

结论:幼儿早期数学教育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具有长远影响。通过培养幼儿的数学兴趣、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与家长的积极合作,我们能够帮助幼儿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让我们携手努力,为幼儿提供一个有趣、富有挑战性且有意义的数学学习环境。

幼儿早期怎样教育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九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幼儿早期,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基本的数学思维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人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结合教育理论和幼儿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了一些关于幼儿早期数学教育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在幼儿早期数学教育中,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和成效。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调动幼儿的兴趣,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玩中学,创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好奇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思考数学背后的原理。通过这种方式,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其次,在幼儿早期数学教育中,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指幼儿通过数学活动和问题解决来发展逻辑思维、创造思维、空间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以情境为背景的数学教学,引导幼儿思考问题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幼儿提出一些新奇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我发现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另外,在幼儿早期数学教育中,注重的是培养幼儿的数学基本概念和技能。数学基本概念和技能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我的教学中,我注重通过具体的实物和情境,帮助幼儿建立数学的基本概念,如数的概念、形状的概念、大小的概念等。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幼儿的数学技能,如计数、比较、分类、量的概念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断提高,夯实了他们未来学习数学的基础。

此外,在幼儿早期数学教育中,注重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学科的本质是解决问题,培养幼儿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在我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幼儿探索性学习,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方式,培养幼儿的探索和发现的能力。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幼儿的推理和推断能力,通过一些有逻辑关系的数学问题,引导幼儿根据已知条件得出结论,提高他们的推理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幼儿的数学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发展。

综上所述,幼儿早期数学教育是重要的基础教育工作之一。通过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和总结,我深刻认识到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数学思维能力、数学基本概念和技能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我尽力在幼儿早期数学教育工作中实现这些目标,帮助幼儿打好数学的基础,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希望通过我个人的努力,为幼儿早期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幼儿早期怎样教育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

幼儿早期教育是孩子成长中最关键的阶段之一。在这个阶段,幼儿的大脑发育迅速,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和吸收能力非常强。因此,早期教育不仅能够对幼儿的智力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能对他们的品格和习惯的养成产生深远影响。在我多年的教育经验中,我发现以下几个方面至关重要。

第二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幼儿早期教育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孩子们能否养成主动学习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学习成果。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首先,从小就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让他们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同时,家长也要给予孩子足够的鼓励和奖励,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和动力。另外,家庭和学校的合作也非常重要,要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互相配合,共同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段:注重个性化教育。

在幼儿早期教育中,注重个性化教育同样至关重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天赋。因此,教育方式也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育。为了做到这一点,教育者们要细心观察孩子,在教育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最适合他们的教育。

第四段:重视情感培养。

除了智力的培养,情感的培养同样非常重要。幼儿时期是感受世界、认识自己和他人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情绪及人际交往能力。家长和老师要多给孩子温暖、鼓励和关爱,使他们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此外,让孩子培养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也非常重要。通过让孩子参与团队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他们在与人交往中更好地理解和支持他人。

第五段: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最后,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幼儿早期教育的必要条件之一。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应该既安全,又刺激和有趣。首先,家长和教育者要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其次,学习环境要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如提供丰富的游戏和玩具、色彩鲜明的绘本等。最后,学习环境要能够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鼓励他们通过探索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和经验。

总结:

幼儿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通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个性化教育、重视情感培养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在幼儿早期教育中的重要角色,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和能力,为孩子们打好人生的基础。

幼儿早期怎样教育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一

广义指从人出生到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狭义主要指上述阶段的早期学习。一些国家出现提前开始学习幼儿早教读、写、算,提前开始正式教育的探讨和实验。但另有人主张早期教育应重在发展智力。还有人认为早期教育应向前延伸到出生以前的母亲怀孕期的胎教。家庭教育对早期教育有重大影响。其中“体能、智能、心理能力三维平衡发展”理论最为科学,依据五万份孩子成长基准数据,提炼出孩子的九大成长目标:安全感、意志力、目标感、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平衡、力量、速度。

《早教革命》是冯氏早教的最新出版的内容集合体,也是冯教授30年来总结性、综合性的作品,是早期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论的总结陈述。三本书中有一本是冯氏早教系统理论的全面论述和总结,另外两本是方法论,主要针对早教的各个方面的教育方法分别论述。其配套的讲演光盘更是形象、直观表达和诠释了冯氏早教理论要点和精髓《早教革命》。

目前中国0―6岁孩子面临严重的教育方法片面单一、家长缺乏科学育儿常识以及隔代闭塞教育等大面积“缺陷早教”!很多家长抱怨:为什么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反倒更难管了?相信你看了《早教革命》会是你实践操作好宝典!

世界权威心理学家们预测:一个健康正常的人,只运用了其能力的百分之十,甚至百分之六或四,而其百分这九十以上的潜能没有能够发挥出来。本部专家教授根据婴幼儿巨大潜能和“无意识适应性”心理特点以及人类智力因素发展关键期理论。如湖北钟祥的廖萌1岁半能识一千多字;安徽六安的王越5岁读三年级、还是小画家;太原7岁的吕超已上了重点高中,多次在外语演讲比赛、数学大赛中获奖。再如广州黄埔区小女孩园园,一岁零十个月,识字5000个以上,背唐诗100多首,对成语、儿歌、谜语、地理常识等,也有所掌握。

1、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反对填鸭式教学。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性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顺着敏感期学习的特征,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教师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孩子发展的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对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幼教的最大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

6、尊重孩子成长步调。没有课程表和上下课时间,使孩子能够专注地发展内在的需要。

7、混龄教学。不同年龄孩子会相互模仿、学习,养成儿童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行为。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教具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通过“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摒除奖惩制度。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爆发的教学成果。采取尊重孩子内在需求的方式,让孩子适时、适性地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力量彰显出孩子内在心智的成长。

幼儿早期怎样教育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二

幼儿早期教育是孩子人生的重要阶段,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在这个阶段,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与孩子的互动和引导,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健康良好的习惯,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幼儿早期教育方面的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

在幼儿早期教育中,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是至关重要的。孩子们对于父母和亲近的人的关注和关爱是非常敏感的,他们需要我们的关怀和支持来建立起安全感。为了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我经常与他们进行开放的对话,尊重他们的意愿并倾听他们的需求。通过这种沟通方式,我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而提供适合的指导和帮助。

第三段: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幼儿期是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在我家,我鼓励孩子们养成早睡早起、规律作息的习惯。我们一起制定时间表,并遵守它。此外,我还鼓励孩子们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身体的整洁等。通过这些习惯的培养,孩子们能够培养自己的自律能力,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四段:鼓励孩子多样化的活动。

幼儿时期是孩子们探索和发现世界的阶段,他们需要丰富多样的活动和体验。作为家长,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参与各种学习和游戏活动。例如,我们可以带他们去公园、博物馆和图书馆参观,让他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知识。此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兴趣班,如音乐、舞蹈、绘画等,培养他们的艺术细胞和创造力。

第五段:提供爱与支持。

对于幼儿来说,爱和支持是他们成长的基石。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用爱心和耐心来教育和引导他们。我们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关爱,让他们感到被重视和被接纳。在孩子们犯错误或面临挫折时,我们要以积极的方式鼓励和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结尾段:总结。

在幼儿早期教育中,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孩子多样化的活动以及提供爱与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方法的实践将有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家长,我们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和需求,不断调整教育方法和策略,以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只有通过爱心和耐心的教育,我们才能让孩子们快乐地成长,并培养出独立自信的个性。

幼儿早期怎样教育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三

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一定要讲究科学方法,不能急于求成。早期教育有三种令人担忧的倾向:。

1、过分地强调知识灌输。有些家长把教育片面地理解为传授书本知识,他们不顾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硬性地给孩子规定学习任务,让婴幼儿像学生那样坐下来学习,剥夺了他们玩耍的时间,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很不利。

2、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孩子毕竟是孩子,具有孩子的天性,办事不可能像大人那样考虑周全,犯错误时有发生。如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孩子就会觉得事事办不好,事事都难办,从而失去前进的信心,长期这样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过早地对孩子进行专业训练。不少家长热衷于把孩子送到各种各样的专业训练班里接受强化训练。高强度的训练挤去了孩子应有的玩耍时间,使孩子过早失去了孩子的天性。如孩子对训练内容不感兴趣,训练还会成为孩子沉重的包袱,孩子不仅学不到东西,而且心理、性格还受到扭曲,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幼儿早期怎样教育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四

幼儿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而教育者的教育心得体会则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但是,如何将自己的教育心得体会准确地表述出来,成了许多教育者面临的一个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将从个人经验出发,为大家分享如何写出准确、实用的幼儿教育心得体会。

第二段:理清写作思路。

写作前首先要理清写作思路,确定自己要分享哪些方面的教育心得体会。可能的方面包括但不限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生管理等等。选择一个或几个方面,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有助于提高文章的连贯性。

在写作过程中,要举例具体阐述自己的教育心得体会。例如,在课程设计方面,我们可以分享自己是如何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课程的。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可以分享自己在教学中使用的一些有效方法。这些例子不仅可以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也可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第四段:谈谈自己的收获。

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体会并不仅仅是为了给别人提供参考,还有助于我们自己反思和总结。在文章的这一部分,我们可以谈谈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收获到了哪些。

第五段:总结。

最后,要对文章进行总结。在总结中,我们可以再次强调自己的教育理念,并鼓励更多的教育者分享自己的幼儿教育心得体会,以便为更多的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在结尾处,还可以用感性的语言强化文章的情感。比如,“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们的成长奉献我们最好的力量!”等的话语,以达到鼓舞读者的目的。

幼儿早期怎样教育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五

早期教育作为教育的开始,对孩子一生的教育质量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竞争力日益加剧,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早期教育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对于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早期教育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但是许多中国的早教人士对早期教育的认识却存在很多误区,这些误区足以导致孩子一生教育的失败。早教机构作为我国早教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都首先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教育模式,然后不加修改直接照搬照抄,这阻碍了我国早教的跨越式发展。而西方国家,比如美国,在早期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已有多年,这与其教育制度、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家长和教师的合作关系密不可分。因此,我们要清楚认识到中国早期教育的现状与西方国家存在的差距,从而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早期教育模式。

中国学者对早期教育的定义:早期教育是指孩子在0~6岁这个阶段,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敏感期的发展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按照美国教育协会的定义,早期教育是指对0~8岁儿童实施的教育,某些情况下,早期教育特指0~3岁儿童的教育或者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美国幼儿教育协会指出,儿童早期的生活经验不仅对于其日后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有影响,而且对其整个一生都会产生影响。

1、研究早期教育的必要性。当代社会,人们虽然已经知道早期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但许多父母对早教的认识却存在着误区,“早教”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到底要不要“教”?“教”什么?“教”的重心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困扰着越来越多的父母,并因此引来越来越多的争论和误解。而各种各样来自专家来自父母的论点更是让这个问题突显出来,变得更加尖锐,也更加莫衷一是。困惑的父母们左摇右摆,怕带给宝宝太多的压力,怕耽误了宝宝的发展。所以必须对早期教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2、研究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有关脑的研究进展,使人们对早期儿童大脑发育和终身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从而进一步确立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3、同时,国内外学者对早期教育给社会带来的利益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日益引起各国政府对早期儿童服务的更大关注。早期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奠基阶段,它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消除贫困、缩小不利人群和主流社会的差距,乃至提升综合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1、早教理念。国内的早教理念承袭与中国的应试教育,所以着重于规矩的教养。虽然有些家长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但同时也陷入了一种盲目的状态。国外各种早教机构不断涌入,许多家长一哄而上,以为把孩子放在有外教、豪华奢侈的设施环境的机构里面就保障了孩子的早期教育。但很多品牌背景差异太大,很难衡量其价值到底有多大。

2、早教内容。我国早期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第一,运动教育。运动训练不仅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发育和健康,而且有助于幼儿动作的灵活、协调和正确,还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意志和发展幼儿之间的合作关系。第二,感官教育。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和多方面的感官训练,是他们通过对外部世界的直接接触,发展敏锐的感觉和观察力。这个世界幼儿高级的智力活动和思维发展的。第三,日常生活教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儿童自己有关的,另一类是与环境有关的。通过实际生活练习,幼儿可以培养独立生活和适应环境、于他人交往的能力。第四,语言教育。包括一岁左右开始的基础语言(母语)能力的教育和三岁左右开始的外语教育。第五,初步知识教育。3~6岁幼儿已经具有学习初步知识的能力,完全可以教他们学习阅读、书写和计算。初步知识教育与感官训练是相互联系的,正确的感官训练有助于初步知识的教育。第六,音乐及其它方面潜能开发教育。针对幼儿天生的潜能特质和兴趣方向培养幼儿在音乐、绘画等专长领域的潜能开发和素质培养。

考虑的问题之一。第三,随着教育一体化思想的发展,家园共育也成为我国早期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亲子园、幼儿园如何做好家园共育,这关系到园所的品牌建设与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

1、早教理念。美国的早教理念是释放潜能,让孩子在游戏和体验中学习。这样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美国的早教观念可谓源远流长,“教育从第一天起’的观念在美国家长心目中根深蒂固。美国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重视体验”多于“知识传授”,老师认为教给孩子学习能力比教会他做几道算术题更加重要。在美国,最为知名的早教学校金宝贝就是以“游戏+体验=学习“的教学方式闻名遐迩的。金宝贝的老师们不会将不属于这个年龄阶段的知识灌输给孩子,而是崇尚让他们多动手、多体验,在各种益智、团队游戏中学会体验和探索的本领,更主动的'认识周围的事物,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学习方法。由此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孩子从小会养成主动学习、探索的习惯,成为真正的探知者、知识的主人,而不是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

2、早教内容。美国幼儿教育协会对于早期教育特别强调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即社会、情感、智力和语言发展。实际上,早期教育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这些内容大致分为十二个方面:大脑与五官刺激、身体素质和身体协调能力、情绪能力和心理健康、语言能力、良好个性和人格、良好生活习惯、社会性能力、求知欲开发和保护、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读、写、算)、审美趣味和能力、特殊才能发现和特殊技能培养。

3、发展趋势。根据中国早期教育园长高峰论坛上北京大学幼教中心教研主任、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赵红梅发言,0~3岁亲子教育纳入幼教体系,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婴幼教育一体化在国际上呈现如下发展特点:第一,将0~6岁一体化早期教育放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来考虑,从师资、教材、教具包括政治各方面来支持,可称为真正的“一体化”教育;第二,婴幼一体化教育呈现“家庭、园所、社会”三者的密切结合,形成早期教育的点、线、面网状结构;第三,婴幼一体化教育呈现常态化、普遍化。越来越多的公私立幼儿园开办了亲子园和亲子班。

从早教理念和早教内容来看,除了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如运动能力、语言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感官刺激)外,中国早期教育更注重知识的获取,而不是对潜能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并且非常不重视人格、家庭和社会方面的教育。而美国非常重视个性与人格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孩子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开发,而不单单关注知识的获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制度。

中国以应试教育为主,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位,但智育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应试教育从应试者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渡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题以外的各自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由于这种制度的影响,多数家长关注的是让早期教育服务于高考竞争,追求自由、纯真、快乐、健康、个性、内涵等教育目标,在很多家长眼里更多让位于知识教育,一些家长把早期教育看作是超前进行的学校教育,理解为认字、背诗、阅读、学特长等智力开发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制约孩子的发展。

美国开展的主要是素质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自学和自我表达能力。总的来说,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美国教育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中国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美国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注重“广”和“博”。根据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讲师严冷的总结,美国早期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语言、认知(包括逻辑数学认知、科学认知和社会认知)、社会领域、健康、艺术、学习品质六方面能力。美国教育者相信,儿童早期的语言、认知、社会、健康、艺术和学习品质的发展对孩子终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更是他们做好“入学准备”的基础。美国早期教育着重于在游戏中学习,科学研究表明,游戏很玩耍时释放孩子天赋,激发孩子潜能,,塑造孩子性格最基本了最理想的手段。而中国的孩子不会玩,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要认真反思教育的根本思路,放眼世界,寻找激发孩子潜能和塑造孩子好性格的最佳方法。

(二)、文化背景。

当今中国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想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然而又对早期教育认识不足,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而不考虑其它方面导致孩子依赖他人,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缺乏自立意识,不懂得与同伴共处。从早期教育的内容来看,不难发现中国的早期教育对独立能力和良好个性与人格的培养关注的比较少,而美国则很注重这方面能力。原因大致有一下两点。

首先,中国父母受封建制度及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思想的影响,重视读书,偏重智力开发和投资,忽视生活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而美国文化是外来文化移民文化的融合,具有多元化和开放化的特点。受基督教义影响,美国人强调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父母与子女民主意识强,讲究平等。他们认为,父母为孩子提供的,不仅仅是优越的生活条件,而应该是为人的目标,并且尊重孩子的天性,使孩子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

其次,中国提倡群体本位,社会重于个体,,中国传统文化忽略了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价值,强调群体人格的塑造,所以在强调整体的发展中,忽视了个体的个性发展和张扬。而美国强调个体本位,注重个体意识,偏重功利,注重个性人格的培养。发现在早期教育中就是能够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经济发展水平。

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资基础,生产力是影响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首先,从教师群体来说,经济发展得好,可以为早期教育提供更好的师资条件,培养更高素质的早教教师队伍。同时,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工资待遇,使更多有才能的人从事早期教育,从而研究出更多、更好的教育方法。其次,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经济发展得好,可以更好的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可以为其提供更好的早教环境。最后,经济发展得好,不仅可以使国家加大对早期教育的投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对早期教育的认识。经济的发展不仅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会影响一个国家对早期教育进行研究的深度。

(四)、家长与教师的合作关系。

美国历来重视家长对幼儿教育的参与,参与的形式主要有:家长与幼儿园协作、沟通,为幼儿园提供帮助和支持;家长帮助幼儿学习;家长参与幼儿园有关政策和制度的协商及制定;设置宣传栏,宣传家长参与对学生发展产生的影响,以此激励家长参与意识的增强;设置专门的家长接待室,随时欢迎家长的来访,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所;家长社区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园教育方案和家庭教育活动的实施等。而我国大多数家长在参与过程中较为被动,参与的水平较低,目前主要通过家长会和家长活动日来参加。这样就使得教师和家长沟通的机会很少,对孩子的教育可能会有很大的出入。早期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影响很大,若老师和家长在教育理念和方式上有很大差别,就会造成孩子的混乱,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这也将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一)、课程设置拿来化。

早期教育由于缺乏经验和专业指导,将幼儿园或者国外早期教育的内容毫无修改的照搬照抄到亲子园,更加注重知识教育和智力开发,使早期教育变成了早期学习,知识化倾向严重。这与更好的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婴幼儿求知欲的开发和保护,增加其审美趣味和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人格和生活习惯的早期教育目标并不相符,同时压制了孩子的天性,忽视了孩子的感受以及尊重需求。这样的教育理念并不适合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二)、课程定位不准确。

早期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婴幼儿身体、大脑、自我意识、感知觉等方面的发展。但是,目前中国的早期教育的定位以及游戏的设计上明显偏重智力的提高,重视知识的灌输,倾向于标准化和系统化,忽视了不同孩子的不同身心需要,忽视了孩子自身的感受以及婴幼儿生命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及过多的规则束缚和压抑孩子的天性。这严重影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管理理念滞后性。

一些早教机构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存在严重的不合格现象,对教师素质要求低,随意降低教师工资,无视法律法规,不为教师提供社会保险福利,没有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幼儿早期怎样教育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六

可能很多家长都还没有正确理解”早教“,误把”去相关早教机构接受早期教育“当成了早教。市场上也确实有很多这样的早教中心,遍布多个省份和城市。育儿专家就指出,早期教育应该是从一出生就开始,甚至可以涵盖妊娠期胎教。其目的只有一个,帮助孩子接触、学习、了解、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语言能力等各种综合技能,让孩子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2、激发兴趣爱好原则。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早期教育当中,激发孩子的兴趣爱好非常重要。只有当孩子对一件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探索欲,才能激发他们不断追求和爱好,这也就是一个兴趣爱好的培养过程。早教则是通过,游戏、故事、活动、语言等多方面引领孩子去发现,去探索,让孩子对所有潜在的事物产生兴趣,从而有助于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发扬光大。而这一过程并非只能在早教中心才能完成,家庭往往是最好的早教中心,父母往往是孩子最好的早教老师。

3、积极心理暗示原则。

很多父母对子女有着很高的要求,而当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他们就会出现否定孩子的不良举动,这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不符合早期教育的宗旨。因为没有一个人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早教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掌握大量的知识,甚至是书面化知识,这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是强人所难。早教的出发点应该是鼓励孩子勇于尝试,收获快乐和智慧的同时,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一旦偏离这一原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害无益。

4、坚持以生活课堂为原则。

早教说白了就是让孩子跟着父母学习如何生活,如何自己动手吃饭,自己玩耍,如何发现积木的n种堆积方式,再或者和父母在沙地上疯狂地嬉戏等等。生活当中的每一个细微镜头都是早教,早教应该是以生活课堂为起点原则的,并非一定要强制孩子到早教中心参加早教,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是最好的早教。父母阳光健康,积极向上,孩子也阳光健康。父母性格行为怪僻,孩子或许也好不到哪儿去,可见早教与父母之间有着多么重要的关联!

幼儿早期怎样教育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七

当孩子与同伴吵架和争吵的时候,或者是对待长辈没有礼貌的时候,此时的父母就要放下手上的工作,走到孩子的身旁,让宝宝意识到你一直都在关注他,并且询问以及耐心听完孩子这样做的理由,再将正确的思想观念传递给宝宝,记住一定要让宝宝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说“请、谢谢、对不起”。

很多家长在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一般都只是随口说说敷衍一下,有些则会大打出手,其实这样都是不对的,家长如果想要让孩子意识到错误的根本性,通过打的方式让他重视起来,那么可以用轻微的'打手心来表现,用报纸制作一纸棒,外观可包上一层装纸;赋予它一个名称,如警惕棒、陈家棒;放在固定的地方作为警惕。

面对顽皮没规矩的孩子,方法不能太强硬也不能太弱,利用罚站来惩罚他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家中选择一个固定的位置让犯错的孩子固定站在那,并且计时处罚时间,在罚站完后,要告诉孩子受处罚的原因,让孩子自己知道做错的原因。

对于从小就没有规矩的小孩来说,家长们在处罚教育的方法中,可以运用帮忙做家务的方法,因为这样能够在孩子接受惩罚的时候还能学习清理和养成整洁的习惯,同时还能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

幼儿早期怎样教育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八

教育之难,难在润物无声。我想每个父母对于孩子成长当中最头疼的问题应该就是孩子的教育了。父母的引导对于孩子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父母的教育奠定了孩子整个人生的道路。可是,生活当中,往往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家长会不知不觉将孩子推向一个不好发展道路,这样就造成了孩子人格无法得到最完善的发育。

你有反思过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吗?孩子的性格需要塑造,叛逆是孩子成长过程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有的时候我们在面对孩子做错事或者不听话的时候会无法抑制住心中的怒火,这个时候就会大声吼孩子。但是这样的吼式教育你知道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吗?我想每个父母都应该看看!

经常大声吼孩子的后果。

1.越吼越叛逆。

我们人的大脑有一个特性,那就是对于习惯性的东西往往会表现出视而不见的行为。面对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也许刚开始吼孩子还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孩子不但会视而不见,而且还专门和父母对着来。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因此,家长越是吼孩子就越会造成孩子逆反的心理。

2.吼孩子是白费口舌。

吼孩子最明显的一个坏处就是让孩子躲避。当家长在吼孩子的时候,孩子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怎样才能逃过一劫,这样既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还会增加孩子不去面对的结果。因此,再多的吼都是无济于事,根本起不到真正教育的作用。

3.形成孩子不良性格。

孩子的能力就是模仿。如果父母经常吼孩子,那么孩子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难免也会耳濡目染。在将来的人际关系当中,孩子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这样就会造成孩子不良人格,影响孩子的人家关系。

4.造成孩子担心懦弱的性格。

有的宝宝天生性格内向,一旦父母经常用吼式教育方法来对待孩子,那么孩子的性格将会越来越胆小。最终孩子将会变得孤僻、抑郁。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的打击。一个性格孤僻的孩子在将来的成长道路上会遇到很多坎坷,宝宝抗打击能力变弱,沟通能力变差,这些都对宝宝的成长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