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知识型员工心得体会精选(通用20篇)

  • 上传日期:2023-11-22 18:37:42 |
  • ZTFB |
  • 9页

利用心得体会可以及时总结经验并吸取教训,帮助我们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排比句、反问句等修辞手法,提高文章的表现力。心得体会的多样性使得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来认识和理解同一个问题。

知识型员工心得体会精选篇一

引导语:知识型员工指的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以下是百分网小编分享给大家的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分析,欢迎阅读!

 

 

摘要:本文讨论的重点在于如何把握时机、运用策略有效地激励知识型员工。

关键词:激励 动机 知识型员工

知识型员工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他们在企业中所扮演的角色,或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将直接影响企业是否能够健康发展。在那些完全以知识为资源的企业中,知识型员工的影响更为明显,甚至可以决定企业的存亡。因此,根据知识型员工的需求特征,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现代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

要对知识型员工这一特殊对象实行有效的激励,首先要了解他们在工作中追求的是什么,然后再因时制宜、因事制宜,投其所好,达到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的目的。

那么,知识型员工在工作中追求的是什么呢?根据著名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经过大量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知识型员工在工作中追求的前四位目标是: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或许玛汉。坦姆仆的研究可能并不适合于中国现实。那么,现在看看我国学者张望军、彭剑锋等经过长期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他们认为中国知识型员工在工作中追求的前五位目标分别是:工资报酬与奖励、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挑战性的工作、公司的前途、有保障和稳定的工作。本文以下部分将综合这两个结论提出一套能有效激励知识型员工的策略。

承接上文,我们可以发现中外两个研究结论有个共同点,就是知识型员工将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放在追求的至关重要位置。知识型员工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愿望,他们想要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完成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成为自己和他人所期望的人。他们的这种需要是通过个人的成长、业务的成就和公司的前途等方面来表达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实现这种表达就是他们积极主动工作的内在驱动力。所以,要实现对知识型员工的有效激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给他们大展拳脚的机会,让他们在工作中锻炼所长,发挥所长。此外,如果知识型员工接受了某些挑战性的工作,却因为知识不足而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此时他们积极主动工作的.内在驱动力会减弱或者消失。这种情况下,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对他们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帮助他们完成有挑战性的工作,增强他们积极主动工作的内在驱动力,促进他们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知识型员工对于个人成长的追求可以看作是主要集中于精神层面的满足,与精神层面对应的是物质层面,他们对于物质层面的需求自然就是薪酬了。事实上薪酬激励并不是简单地增加工资和奖金越多越有效,因为对于大多数知识型员工而言,他们一般能享受到高工资和高福利,薪酬的绝对量都比较大,再增加薪酬的绝对量也不能起到进一步的激励作用。这时真正能发挥激励作用的是薪酬的相对量,即相比其他知识型员工而言,相对薪酬的多少。

首先,薪酬激励体系的构建应该有公平性。在同一个组织内部和在同一层级上的知识型员工,在投入和产出相当的情况下,他们的薪酬也应该相当,而不能有太大差别。通过这样的薪酬体系,知识型员工们能产生被公平对待的感受,从而被激发出更大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其次,薪酬激励体系的构建应该有竞争性。新酬的竞争性是指本企业的薪酬相比同行业、同地区和类似岗位的员工,应该具有一定的优势。这样,知识型员工身在本企业中,就会产生一种优越感和满足感,从而增加对企业的忠诚度,实现激励的目的。

最后,薪酬激励体系的构建还应有战略性。不要只将知识型员工的薪酬和奖金与短期的产值、利润、投资报酬率挂钩,还应从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出发,以绩效考核为主线,缩小短期现金支出的比例,增加长期激励项目的比重,综合考虑工资、奖金、股权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些长期的激励项目,能使知识型员工对企业产生一种真实的归属感,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尽心尽力。

以上都是一般理论,要实现有效的激励,还需要进一步细化的方案。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在多种激励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颖的激励计划,主要包括绩效工资、分红、员工持股、总奖金、知识工资和灵活的工作日程等,这些激励计划对于知识型员工而言,都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应成为激励他们的主要措施。

知识型员工心得体会精选篇二

早上看着王总进了办公室后,汇智环球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的咨询师许安娜跟同事挤眉弄眼的商量了半天,不知道怎么开口谈辞职,两个领导到了公司后就关了门在里面商量。她想,等他们出来就说吧,她又回想起上个月。

那天下午,大家还没回过神,李丽同志就已经完成了从提出离职到正式离职的整个流程。连我也是直到她拿了离职手续单给我看才知道。

公司合并后走了近30号人了,it人员、分析师、咨询师、项目经理,各个层级都有,就连新来的两个前台,还没工作到一个月也要走。因为他们老犯嘀咕:怎么回事?天天都有人来办离职手续,没见到哪个公司是这样的。

公司合并后分析师这一层都有离职的念头,现在公司只剩下4位了。一旦上项目,做的是咨询师的活,工资却至少少三级,而且有三种工资对比,实在是受不了。有确凿消息,5月份以后,公司将只剩下两位我们这边的分析师。

分析师vs行政人员:分析师的固定工资基本上与前台持平甚至略低,行政人员的工资基本都在分析师之上。无论是从工作强度与工作内容来看,分析师都要远大于前台啊。公司的hr甚至当面跟项目经理说,你们这些小经理,工资还没我高呢!

我们顾问vs他们顾问:我们顾问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他们,工作8个月的硕士比那边最低级别的工作13个月的本科生居然低三级,按公司的提职制度与现实,永远落于人后,前途渺茫。公司发展前景很好,个人在公司的发展前景很不好。

新顾问vs我们老顾问:新顾问原级别除了一个外,剩下的都定在了咨询师的级别。在老员工当中我们是垫底的,在加入了新员工的群体中,我们也是垫底的,伤自尊啊。

咨询公司里做事很辛苦,尤其是在对项目质量要求高的公司。项目上,可以承受客户方的任何压力,工作需要;公司内,还要承受低人n级、工资不平等的心理压力,没几个人不想走。

门开了,王总经理走了出来笑着说,大家来商量一下,你们谁愿意上下一个项目?机会来了,丽娜嘿嘿一笑,接口说,领导,我正想跟你说,嗯,那个,我要辞职了。

制度加感情,留住再培养(汪雄夫 博士 华美宏大首席运营官兼总经理)

根据知识型员工的需求和特点制定管理策略

案例中,出现众多员工离职的原因概括有三点,一是员工对公司与工作期望与实际情况有差距,二是公司不能及时掌控人力资源成本和调整组织结构和薪酬体系,三是公司不能及时与员工进行有效沟通,员工的不满没有及时处理而导致离职率突增。

其实管理和留住知识型员工,要根据这类员工的特点来进行。同大家分享创建华美宏大的经验与管理策略,即:一、制度完整并兼顾团队和员工的需求;二、管理上能快速并准确反映现实情况;三、感情上合心并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才有利于企业将留住骨干人员。

为知识型员工提供一个完整的协同工作和事业发展平台 

知识型员工都有思想、有个性,很看重成就感、团队精神和待遇公平。他们希望与志同道合的人协同工作,注重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案例中员工除了抱怨薪酬不合理之外,也很担心自己将来的发展,所以离职了。因此,管理这类员工关键在于提供一个完整的协同工作和事业发展平台来稳定和激励他们。我们公司在创立之初就制定了一套管理制度:总体的招聘计划、细致的培训课程、合理的薪酬体系和动态的绩效追踪。并将这套制度融入自主研发的wrm(chrm)系统,实现人才匹配和成本追踪。让我们能够不断引进新员工,搭配资深员工,有目的、有计划性地帮助个别员工发挥自己的潜能。

灵活运用各种技术进行人力资源成本追踪,合理分配薪酬福利待遇

薪酬体系是死的,团队和人员是活的。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动态追踪团队和人员在金钱和时间上的使用,并由此来进行合理的薪酬分配。合理的薪酬体系培养的应该是一种“同舟共济,协同作战”的精神,所激发的应该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结果。也许年度性的薪酬福利调研报告可以了解行业水平,但要做到合理的分配,重要的是合理评价员工的贡献大小,这一点必须由内部数据得出。

但绝大多数企业hr早已被每月的考勤、绩效考核和薪酬处理搞得焦头烂额,哪有时间研究员工贡献与收入是否匹配呢?我公司是利用chrm处理薪酬福利,自动生成分析报表和图表,不仅能看到员工收入分配是否合理,还能看到员工的成本是否符合公司的预算。让公司能及时的了解情况并做微观调整。如果案例中的公司具有智能统计与分析员工数据的工具,相信他们会做得比现在好。

建立活泼的企业文化,通过感情留住员工

在华美宏大,hr通过chrm所提供的公司内网,很方便地将一切制度法规、公司状况发布给员工,让他们对企业充分了解与信任。如果案例中的公司将前几个员工离职的原因和公司合并计划详情通过内网传递给大家,我想不会造成后面很多员工追风辞职的局面了。

每个员工都追求成就感与荣誉,对员工来说最大的荣誉莫过于晋升和人才交流与培训。这本该造成企业和员工互惠的局面,但很不幸的是,很多知识型企业,因为地域、时差甚至于文化上的隔阂,在执行职位晋升和人才交流方面捉襟见肘。因此需要建立完整的人才库,公平地进行晋升和外派的人员评选。华美宏大集团公司在全球有20个战略据点。我们通过chrm系统将员工数据放在一个人才库里,并及时更新员工数据,使晋升和交流真正体现企业需要与个人能力,员工满意度也大幅提升。

迎接挑战,知难而上(邱婷 北京国能伏安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hr经理 原北京北大青鸟教育hr经理)

案例中的公司是一家管理咨询公司。知识型员工占绝大多数。决定了他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特有的一些规则。

中国有句古语云:不患寡而患不均

虽然目前很多企业都强调员工薪酬保密,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员工之间相互打听,干得多少,薪资多少一目了然。知识型员工他们更讲求公平,干得多拿的少的难免心理不平衡。企业无论知识型员工是否占多数,都需要建立相对公平的薪酬体系,并且这个体系还需要有一定的透明度。

案例中,这家公司薪酬体系混乱,仅对合并双方的顾问以及新老顾问的薪资就并非一视同仁,出现的不公平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他们建立公平的薪酬体系并在实施中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是当务之急。

管理知识型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之一

知识型员工具有独立自主、创新性、骄傲性等特征。他们有较强的成就欲望,薪资的多少,对他们是重要的,并不是唯一的追求。他们更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他们更多的`忠诚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而不是企业。但他们对于企业的发展、壮大又有着不可忽视的租用,因此加强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相当重要的一块。

案例中的企业解决了薪酬公平问题之后,就需要考虑知识型员工忠诚度问题。

针对知识型员工的心理特点,一般来说,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建立开放的工作环境,营造充满信任的文化氛围。使知识型员工实现个人自主能动性的开发,避免企业与员工个人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沟通障碍与工作效率低下,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能动性,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效率;让员工在企业中有平等感与责任感,心甘情愿地为企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忠诚与才能,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力量。

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并保证这种机制所做承诺的顺利兑现。对知识型员工的认可和相应回报是企业管理者对其他知识型员工兑现承诺的证明。比如当知识型员工认为他已被企业许诺将有较高的薪水、提升机会、职业培训或丰富化的工作等的时候,就会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技能与忠诚,作为一种对企业的回报,同时也是一种与企业的平等交换。

塑造有价值的“远景”,提供可以发挥才能的平台。为知识型员工描绘出企业与个人发展的远景,确立企业与个人的前进方向与奋斗目标。促使员工不断以心理期望来审视自己与企业的发展,促使知识型员工在动态环境变化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保持与企业的良好关系,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从而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

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早在20世纪50年代,彼得·德鲁克教授就已经提出了“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的概念:知识型员工是指“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这类员工往往在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咨询公司等组织从事较复杂的脑力工作。

与普通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在个人特质、心理需求、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等方面有着诸多的特殊性:

具有相应的专业特长和较高的个人素质。如开阔的视野,强烈的求知欲,较强的学习能力,宽泛的知识层面,以及其他能力。他们拥有企业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本—知识资源和知识创新能力。

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通常具有较高的需求层次,往往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为此,他们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任务。

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大多从事创造性劳动。更倾向于拥有宽松的、高度自主的工作环境,注重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

强烈的个性及对权势的蔑视。不仅富于才智,而且大多个性突出。他们尊重知识,崇拜真理,而不愿趋炎附势。传统组织层级中的职位权威对他们往往不具有绝对的控制力和约束力。

工作过程难以实行监督控制。在易变和不确定环境中从事创造性的知识工作,随意性和主观支配性很大。工作过程很难实施监控,传统操作规程对他们也没有意义。

工作成果不易加以直接测量和评价。工作成果常常以某种创意、发明、管理创新的形式出现,往往不易直接测量。这一特点为企业正确评价个人价值和给予合理的薪酬带来一定困难。

工作选择的高流动性。由于占有特殊生产要素——知识,他们有能力接受新的挑战,因而拥有远远高于传统工人的职业选择权。所以,知识型员工更多地忠诚于对职业的承诺,而非对企业组织做出承诺。

先规划好知识型企业的hr战略(刘云峰 埃森哲咨询(中国) 高级咨询顾问)

和汇智环球咨询公司一样,很多知识密集型企业都是人才流失的重灾区,对于日益被催生出来的大量的“知识型企业”而言,“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和资源,因此,如何有效管理知识型员工,最大化且长期有效的激发其潜能和价值,无疑是知识型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管理咨询公司可以说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典型和代表,其中像许安娜这样的咨询师,无疑是咨询公司最核心和关键的资源。对咨询师的管理,必须充分结合其自身的独特属性,诸如素质高,接受能力强,视野开阔,思维发散,前瞻性强。而隐藏在这些表面属性背后的心理因素,比如其强于常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需求,盛于常人的沟通欲望,多于常人的被认同感的需求等等,则更是做好知识型员工管理的关键。

如果进一步结合汇智环球咨询公司的案例,可以看出,在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上,至少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主动”建立人才战略和规划

许多管理咨询公司,虽然也采取了不少看似有效的挽留和激励人才的举措,但这些往往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临时性措施,一个举措的出台,往往是以人才流失为代价换来的,如同案例中的公司,人才流失已如此严重却始终没有有效应对,显然是缺乏有效的人才战略,管理者也没有真正从战略高度看待人才问题,因此,管理好知识型员工的根本,还是在于企业高层能从战略的视角和高度,主动去做自身的人才规划,包括人才需求、人才评价体系、人才结构、人才激励与培养等等,而这其实恰恰是咨询公司的长项,但很多“业务导向”的咨询公司并没有这样做,这无异于一个身患感冒的医生给一个感冒病人看病。

“公平”的激励制度仍是基础

激励往往有公平和效率两种导向,很多人错误的认为,知识型员工激励的关键是绩效导向,而实际上,知识型员工对于公平的心理追求往往胜于其他类型的员工。薪酬体系往往是激励体系的基础,案例中的汇智环球咨询公司,其体系内的绩效和薪酬体系,存在诸多显失公平的方面,不同职能体系人员薪酬的非正常差异;薪酬与年限的简单挂钩;不同部门咨询师薪酬差异等等,对于咨询公司而言,需要建立以个人价值为主要依据的合理的薪酬激励体系,体现内部的公平性,同时,公司还需要考虑行业平均薪酬、竞争对手薪酬等外部公平性因素。

“激励”人才而不是“挽留”

当许安娜提出辞职的时候,王总楞住了,因为他已经想好了要给她涨一级工资试图留住她,这显然是徒劳的。道理很简单,对于具有较高职场竞争力的知识型人才而言,往往都会有自己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加上其在职场上的更多选择,所以往往都会在确定出路后选择离开。因此,此时的挽留已经于事无补了,可见对于知识型员工,做好主动和事前的激励显然要比事后挽留更有意义。

公司发展和员工发展紧密结合

汇智环球公司的员工认为,“公司发展前景很好,个人在公司的发展前景很不好”,证明该公司存在的问题是企业发展与个人的长远发展脱节。管理咨询是高付出、高风险、高压力的行业,对于大多数咨询师而言,选择咨询行业主要基于其可以带来自身知识的完善和价值能力的提升,并最终在某一领域或者行业成为专家型人才,所以,咨询公司更应该注重咨询师自身的发展需求和目标,努力将其与公司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灵活全面的绩效评估

激励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文化。制度是刚性的,往往建立在可量化的绩效评估基础上。而咨询师等知识型员工,工作结果更多的体现为无形知识,很多时候是难以量化评估的。这就要求咨询公司在制定咨询师的绩效评估体系时,不仅要考虑报告数量、上项目时间、回款额等这些量化的指标,更需要考虑各项目的难度差异、行业拓展贡献度、创新性等“价值”方面的考核指标,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执行中,依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畅通的内部沟通渠道

当前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是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也是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知识型员工不同于传统工业时代的工人,也不同于知识经济时代的非知识型员工。我国民营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面对资金缺乏、制度不完善、人才管理不合理的问题。而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管理者意识落后和激励机制缺乏创新,使得企业难于发挥知识型员工应有的优势。因此,只有了解和尊重企业中知识型员工的素质特点,才能有效地激励知识型员工;只用真正躲到知人善用、人尽其才,才能使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独立性

知识型员工拥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这种人才不喜欢上司把要做的每一件事的计划与措施都安排的非常明确,这样会让他觉得自己是被上司完全摆布,缺少自主性。一般说来,知识型员工倾向于独立自主,这种特性表现在工作场所、工作时间方面的灵活性要求以及宽松的组织气氛。知识型员工不仅不愿意受制于物,甚至无法忍受远处上司的遥控指挥,而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

2、创新性

创新是知识型员工最重要的特征。知识型员工从事的不是简单重复性工作,他们从事的大多为创造性劳动。他们依靠自身拥有的专业知识,运用头脑进行创造性思维,并不断形成新的知识成果。知识型员工在工作中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资质和灵感,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对推动技术进步,更新产品和服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流动性

识型员工由于占有特殊的生产要素,即隐含于他们头脑中的知识,他们有能力接受新工作、新任务的挑战,因而拥有远远高于传统工人的职业选择权。一旦现有工作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或缺乏充分的个人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他们会很容易地转向其他公司,寻求新的就业机会。所以,知识型员工更多地忠诚于对职业的承诺,而非对企业组织做出承诺。

4、成就性

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注重实现自身价值,以期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为此,他们很难满足于一般事务性工作,而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任务,并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渴望通过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个人才智,实现自我价值。

5、复杂性

复杂性主要指的是劳动的复杂性。首先,劳动过程复杂。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思维性活动,依靠大脑而不是体力,劳动过程以无形的为主,而且可能发生在每时每刻和任何场所。加之工作并没有确定流程和步骤,其他人很难知道应该怎样做,固定的劳动规则并不存在。因此,对劳动过程的监督既没意义,也不可能。其次,劳动考核复杂。在知识型企业,员工独立自主性并不等同于员工之间不需要配合,员工的工作由于科技的发展一般并不独立,他们的工作一般以工作团队出现,通过跨越组织界限以便获得知识综合优势。因此,劳动成果多是整个团队智慧和努力的结晶,这使得个人的绩效评估难度较大。第三,劳动成果复杂。成果本身有时也是很难度量的。

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对策

1、优化自主管理的工作环境

现代企业处于知识经济时期,管理呈现灵活性和不确定性。企业要鼓励知识型员工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建立一种宽松的工作环境,不能给他们太多的规定,限制他们的创造力,不宜采取过程型管理,应是结果型管理,使他们按企业目标,自我管理,自主地完成任务。

2、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

美国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对激励问题的研究表明:没有激励因素,一个人的能力只能发挥20%~30%,如果实行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就能发挥到80%~90%。知识型员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体系,用各种激励措施来满足知识型员工的多元化需求,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3、加强员工的培训与教育

由于科技发展高速化、多元化,知识与财富成正比例增长,知识很快过时,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可能获得预期的收入。因此知识型员工非常看重企业是否能提供知识增长的机会。

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策略

1、报酬激励。尽管薪酬是一种外部激励因素,但是在我国当前它仍然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激励方式,也是企业和员工都十分关注的话题。因为薪酬所提供的物质生活保障,不仅是知识型员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知识型员工产生更高层次需求和追求的基础;而且金钱财富的多少,还是一个人工作成就大小和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志,使人的价值在分配中得到体现。

2、工作激励——设计具有挑战的工作目标。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员工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强烈期望得到组织和社会的认可。他们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 把克服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因此,要使工作富有挑战性,除了下放决策权外,还可以通过工作轮换和工作丰富化来实现。

3、组织激励——建立学习型自我管理团队。知识员工作为企业的创新主体,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与团队内外环境的竞争,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更新知识与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有可能在强手如林的团队成员中变得出类拔萃。构建学习型自我管理团队,使自我管理思想和学习的成长方式在团队中积极融合,这样才能把团队的有效性发挥到最大。

4、文化激励——建立合作、创新和学习的文化。通过共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形成以重视、尊重与信任员工为特征的企业文化,能够很好的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知识员工产生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有利于提高知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忠诚度,调动员工为企业奉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股权激励——股权激励股权激励是一种人才价值的回报机制。人才的价值回报不是工资、奖金就能满足的,有效的办法是直接对这些人才实施股权激励,将他们的价值回报与公司持续增值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公司增值来回报这些人才为企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使员工参与关系到企业发展经营管理决策,使其拥有部分公司控制权后,不仅关注公司短期业绩,更加关注公司长远发展,并真正对此负责。

知识型员工心得体会精选篇三

然而,从目前我国的人才市场来看,知识型员工的的供应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知识型员工的流失给企业造成的最明显的财务损失就是控制成本,由于知识型员工流出企业,企业必须重新招聘新员工。首先,重视知识型员工的成长和发展需求。

知识型员工,流失,需求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依赖于人才的竞争。然而,从目前我国的人才市场来看,知识型员工的的供应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在旧工业经济时代,企业处于支配地位,而雇员则处于从属地位,雇员只能依从企业的需要;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后,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这种地位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由于知识型员工相对于普通员工来说,具备较素质和高技能的特性,有着较强的就业能力,从而赋予知识型员工较高的流动自由。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产品和流程的可模仿性越来越高,企业无法从产品或者工作流程上取得长久的竞争优势,而只能依赖于创新。而创新来源于人的聪明才智,因此知识型员工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的核心资源,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来源。

(一)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影响

一定的人员流动对企业来说是必要的,能胜任力不足的员工流出企业,才有可能有能多的机会让优秀的人才进入企业,从而有利于企业的人才队伍的优化,为企业带来新的思想和创造力。论文格式。但是过高的流失率对于企业来说,却并非有利。特别是知识型员工的流失,将给企业带来如下影响:

首先,知识型员工流失将给企业带来显性的财务损失。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以下两个方面的损失:

(1)招聘成本和控制成本的损失。知识型员工的流失给企业造成的最明显的财务损失就是控制成本,由于知识型员工流出企业,企业必须重新招聘新员工。而企业在招聘知识型员工的过程中,必定采取了区别于普通员工招聘的渠道,招聘成本较高。

(2)培训成本的损失。按照管理学家玛汉·塔姆普的实证研究结果,知识型员工注重的前四个因素以及比重依次为个体成长(34%)、工作自主(31 %)、业务成就(28%)和金钱财富(7%)。[1]因此,企业在知识型员工进入企业之后,为了满足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需要,多数企业都会为员工花费大量的培训费用,知识型员工流出企业不仅带走了企业已投入的培训费用;同时,为了使新员工尽快替补该员工的职位,还需要花费同样甚至更大的.培训费用。

其次,知识型员工流失将给企业带来隐性的损失。知识型员工流失,带走的不仅是知识型员工自身的知识和技能,还可能包括企业的新技术和客户资源。如果该员工流出企业之后,服务于企业的竞争对手,将会大大削弱本企业的竞争力。另外,高流失率将严重损害企业的形象,影响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

(二)知识型员工流失管理

从以上阐述可见,知识型员工的流失给企业带来的巨大的财务和非财务损失。为此,企业有必要采取措施控制知识型员工的流失。为此,本文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重视知识型员工的成长和发展需求。相对于普通员工,知识型员工的需求有着一定的特性。知识型员工更看重自身的发展和成长。为此,企业必须在员工进入企业之后,采取愿景管理的措施,通过培训和教育将使知识型员工意识到公司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是合二为一的,从而使其对企业的愿景和目标产生共鸣。同时,企业还需要为员工提供足够的职业发展和培训的机会,以此满足知识型员工的特殊需求。论文格式。

其次,重视知识型员工的自尊和成就需求。知识型员工看重个人成就,应此企业的管理者要注意及时对知识型员工的成绩进行肯定和表扬。同时,对于处于生命周期幼稚期和成长期的员工,管理者还需要对其提供具体而明确的工作指导,或者采取“师带徒”的方式,使其能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论文格式。

最后,从心理契约的角度对知识型员工的流失进行管理。心理契约是员工与组织就双方应承担的责任的主观感知,是内隐的不公开化的。[2]心理契约的破裂将导致员工的离职,这一结论已经被国内外许多学者多证实。因此,对员工期望企业履行什么责任进行了解,并对这一期望进行满足,将有效的对其流失起到控制作用。

[1]孔梅英.我国知识型员工流失研究综述.企业活力,2010(3).

[2]李原,郭德俊.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及其内部关系研究.社会学研究.2006,(5).

知识型员工心得体会精选篇四

随着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高素质员工在企业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企业间的竞争,知识的创造、利用和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都要靠知识的载体——知识型员工来实现。知识型员工不同于普通员工的本质特征是拥有知识资本这一生产资料“剩余价值”的索取权,从而改变了知识型员工与企业之间的传统关系。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地激励,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应引起企业普遍的关注。

1 知识型员工及其特点和需求

1.1 知识型员工

国际国内的学者对知识型员工的研究和表述很多,一般可概括为把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他们在一个组织中从事知识性工作,利用聪明所创造的价值高于其用手所创造的价值,他们具有智力输入、创造力和权威,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定、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值。他们具有知识资本和知识创新能力,从事更高的专业化、更快的创新、更高的入门学历以及更高质量的工作。

知识型员工主要包括以下人员:专业人士;具有深度专业技能的辅助型专业人员;中高级经理。他们通常从事研究开发、产品开发、工程设计、市场营销、广告、销售、资产治理、会计计划、法律事务和金融、治理咨询等工作。

1.2 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知识型员工拥有企业相对稀缺宝贵的资源——知识资本和知识创新能力。他们一般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他们具有不断学习的意识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注重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及自身的修养。与传统员工相比,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自主性强、较强的成就欲望、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终身可持续发展、流动性大。

1.3 知识型员工的需求

需要从心理学上讲是一种生理或心理的缺乏状态,需要会产生动机,动机是人们进行活动的直接推动力,所以需要是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力,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导致了其具有的相应的需求,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讲,需求主要集中在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两个高层次的需求上。我国知识型员工的需求与国外的知识型员工的需求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在我国物质财富还比较匮乏的知识型员工中,工作报酬与奖励还占有比较大的比重,但他们一旦拥有一定的金钱财富,他们的需求结构就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是由他们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他们的需求也会主要集中在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两个高层次的需要上。

2 构建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

2.1 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特点

(1)强调以人为本。机制体现人性化的理念,确立了工作本身激励的意识,尽量把知识型员工放在他所适合的位置上,培养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对工作环境的设计适合现代知识型员工的品位,工作环境比较宽松,对工作场所、时间、规则等制定出比较适用的标准。根据不同的对象对激励的需求不同,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如以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职务等因素为标准将员工分类,根据每类员工的需求不同,激励方法也不同。

(2)突出参与性激励。鼓励知识型员工参与企业治理,给予其足够的'关爱;让他们介入对自己的运作和工作目标有影响的决策。职工参股也是一种新型的激励方式,通过参与,形成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3)多种激励方式相结合。激励机制不但有物质激励,还包括工作及发展激励、企业文化激励等。激励方式的结合主要是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以及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就是指企业在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激励时,除了使用物质激励手段激励之外,还应配合使用精神激励,通过建立强大的企业文化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激励。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下,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必将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所谓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相结合就是指,企业应在充分重视外在激励,即通过保健因素消除知识型员工的不满足感的同时,更加强调内在激励,即通过激励因素提高知识型员工的满足度。建立在外在激励基础上的内在激励,才能更好地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4)激励机制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以前的激励方式都是对过去所做工作的肯定以及奖励,对员工后续工作影响不大,表现为短期的激励方式,缺乏挽留人才的机制。建构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应该采取长效激励方式,使员工激励成为一个持续的过程,与时间、绩效等成正比。并制定相关制度,保证所订立的激励机制能公正、公平、持续、有效地开展。以保持其实施的长期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因领导层的变动而中断。

在知识经济日趋激烈的21世纪,企业经济管理之间的竞争重点在知识、资讯、科技的综合体——知识型人才之间的竞争,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于知识型员工,企业的竞争、知识的创新、利用与增值,最终都要靠知识的载体——知识型员工来发展和实现。企业中的知识型员工是公司价值的创造者,是公司中最有价值的资源,从而对于知识员工的激励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1 知识型员工的概念界定

最早提出知识型员工(或称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他认为知识员工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他们生产的不是物质产品,而是知识和思想”。加拿大著名咨询师弗郎西斯?赫瑞比认为“知识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值。”本人认为知识员工是指以知识为载体、具有较强的职业个性、不断为自我价值的增值和实现而追求的个人。包含了专业人员、管理层和技术人员等。他们一般都有较高的学历,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并且能把这种专业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绩效。

2 知识型员工的特征及心理需求分析

2.1 知识型员工的特征分析

2.1.1 独特的个性特征:

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大多是大脑复杂的思维过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没有确定的流程和步骤,这也要求知识型员工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从众、自主性强,独立能力强、要有足够的自信,游刃有余的运用自己的各方面知识和能力,迸发出灵感,给企业注入创新的血液。

2.1.2 创造性:超强的创造能力是知识性员工的另一素质要求。知识型员工从事的是思维性和创造性工作,他们通过对旧知识的领悟,对新知识的探索,产生对新事物创造的欲望,把迸发出的对企业的灵感运用到实践中,从而推动企业技术的进步和产品的创新,带动企业的发展。

2.1.3 团队合作能力:

知识型员工从事的工作的科技含量较高,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应用,一般情况下不是一个人单独能够完成的,这就要求知识员工在实际工作要有团队合作精神,能集众人之长而常与众人。团队合作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自主性。

2.2 知识型员工的心理需求分析:

心理需求也可叫心理预期是指个体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对企业做出多大的贡献,以及企业因此对个体给予多大回报的期望。为此,企业要有效地激励知识型员工,对他们为公司所做的贡献给予一定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

知识型员工一般具有如下心理需求:

2.2.1 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知识型追求自己专长的发挥和成就事业,并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以及希望得到别人及社会的认可。这也是人的最基本的需求。

2.2.2 追求工作的自主性和希望上级部门放权:知识型员工的知识背景使他们不习惯于被指挥、操纵和控制,而往往追求较强的自主性,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认可。在工作中他们往往要求要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和工作权限。

2.2.3 混合交替式的需求:知识型员工对企业所做贡献差异大,对所带来价值回报的渴望也大,员工的内在需求模式已不再单纯是马斯洛提出的所谓从低层到高层的需求,而是出现混合式需求。除了代表个人成就、声望和地位的高薪外,知识型员工还十分关心自己的能力提高与事业发展的机会。

2.2.4 强烈的知识更新欲望:知识型员工从事的不是简单重复的工作,而是经常从事随动态环境变化的工作,知识型员工职责也随之发生变化,而每一次变化都对知识型员工个人的知识和智慧提出新的要求。为了自身知识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更新知识成为知识型员工的强烈欲望。

3 国内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很多企业沿用传统的、以经验判断为主的考核评估方法、不科学的分配方式和简单的物质激励手段。企业在选人用人上只重学历和资历,忽视对人员素质、业绩和潜能的评测和分析,绩效考核缺乏科学性,考核过程不沟通,考核结果不反馈,考核结果不与奖罚挂钩等因素都造成了绩效考核制度的不完善。

3.2 缺乏员工参与管理:在我国的企业中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企业的领导只把知识型员工当成技术工人或普通员工,没有赋予他们参与公司管理的权利,通常只是命令式的分派任务,压制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主创造的潜能。使企业和员工之间从“契约关系”转到“盟约关系”,把“老板的命令”变成“员工的共同决定”,把“组织的目标”变成每个组织成员“自己的目标”,把“角色的要求”内化为“个人的自觉需求”,实现委托人和代理人目标的一致,对知识型员工激励的目的任务正在于此。

3.3 缺乏长期激励机制

3.3.1 人才开发上存在一定短视。“只使用、不培训”,“只管理、不开发”,对于员工个人的持续职业发展缺少有效的指导。

3.3.2 没有合理的薪酬制度,导致利益的短视化。如果一家公司的薪酬完全由基本工资及年度奖金构成,缺少长期的激励考虑,从个人利益出发,技术人员可能会倾向于放弃那些有利于公司长期发展的创新计划,这显然不利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3.4 过多的重视物质激励而轻视内在性激励的积极作用:

物质激励在某一阶段有很强的激励效果,但随着物质激励效果的边际效应递减,物质激励的作用将停留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随着知识员工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仅仅给予物质激励是无法发挥出有效激励,必须结合内在性激励,通过工作提升员工的成就感与满足感,真正做到事业留人。

4 构建合理有效的知识员工激励机制

美国企业家巨子艾科卡说过:“企业管理无非就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正是管理激励的主要内容。

4.1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性:“以人为本,尊重人性”作为现代管理理念,强调把管理的最终目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放在人的背后,管理行为不再是冷冰冰的命令型、强制型,而是贯穿着激励、信任、关怀、情感,体现着管理者对人性的高度理解和重视。特别是在知识型员工占多数的高科技企业,管理者不能把员工视为单纯的“经济人”,以满足其生存需求和物质利益为管理契机,而是要注重对员工的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提供创造性的工作,建立起企业的经营理念,将外部控制转化为自我控制,使每个员工自发地形成对企业的忠诚感和责任感,进而使员工的个人价值实现与企业的生存发展统一起来。

4.2 充分授权,委以重任,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参与度:

福特公司在削减管理层后,遇到如何分配原来的管理工作问题。福特的做法是把管理工作交给员工去做,这种方式被称为授权。企业一方面要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充分的授权,允许员工自主制定自我的最好的工作方法;另一方面,要为知识型员工独立承担的创造性工作提供所需的资金、物资及人力支持,保证其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

知识型员工心得体会精选篇五

可能是职业习惯,每次看《特报》、《南都》、《晚报》、《晶报》都很留意一些保健品的文案,也喜欢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其实那些报纸上的文案有很多都写的很差,而且部分还没有找到创作的方向,很难想象这些文案能带来很大的销售业绩。

具体内容可分解成为以下18条:

1、报广文案分为两种:其一、日常文案,几乎是每周都有2―3次曝光率;例如《葵花胃康灵》、养生堂《维生素e》、《慢咽舒宁》,这类文案偏重于诉求适用人群、症状、疗效等;其二、活动文案,这类报广只是产品做活动才见报,所以文案主要以买赠活动、活动炒作为主。

2、寻找一个好的“由头”。无论是日常文案,还是活动文案都需要有一个能够说服消费者的由头。一个好的活动由头能让产品减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增加更多的信任。

3、标题的创作:在下面的内容中有详细说明。这里再补充几个原则:(1)大标不超过10字,8个字以内效果最好;(2)标题的关键词汇要有创意,这样才容易吸引人;(3)小标的要注重细分目标人群,诉求产品效果,描写火爆销售场面,强调重复购买。

5、效果对比:没有对比,就没有好的效果产生。所以在文案写作中一定要详细描述使用产品前后的效果,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产品的特性。当然在描述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技巧,生搬硬套的描述反而让读者觉得“假”。

6、图片对比:在一篇报广中,缺失图片的文案是失败的文案。厂家话说的再多,消费者依然会按照自己的判断来决定是否购买。通过图片对比来阐述产品功能,让消费者看到使用产品前是什么样子,使用产品后又是什么样子。这样经过使用前后对比,很容易让消费者认识到产品效果好。当然,图片还有其他的功能,如有效吸引眼球,稀释报广中的文字,增加阅读兴趣等等。

7、避免敏感词汇:这一点在保健品操作上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稍有不慎就会惹来工商、质检、卫生部门等相关部门。因为在文案措辞方面稍有不慎就会违反《广告法》和《医疗保健品广告指导意见》。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打“擦边球”。如保健品不能诉求疗效;不能谈“根治”,不能谈“疗程”等等。但是中国的语言很丰富,换个词汇绕道弯就能表达的很清楚了。如不说“疗程”说“周期”;不说“疗效”说“效果”;不谈“根治”谈“解决”;不说“治疗”说“康复”等。

知识型员工心得体会精选篇六

济浪潮的到来,企业经济面临着国际化、知识化、信息化的新挑战,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知识社会的企业和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知识型员工是知识技能、智能资本的承载者和拥有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真正永不枯竭的源泉。因此,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与激励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创新提高知识型员工的生产率就是21世纪管理面临的核心问题。

知识型员工指的是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并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效率的脑力劳动者,也就是指具有知识资本产权并以知识为载体进行价值增值,而且用脑子所创造的价值高于其体力所创造的价值的人。在新经济时代,信息是生产经营和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信息这一资源只能通过人去获得,在这意义上说,人已经成为比资本、不可再生资源更为重要的特殊资源,知识型员工作为企业知识的载体,其重要性当然不言而喻。所以,发展知识型员工的能力和潜力已成为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和目的。我国加入wto以后,经济的发展及其全球化要求企业不断成长和壮大,企业经济管理之间竞争的重点在于知识资讯科技综合体知识型员工。企业要提升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是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一、 知识型员工的管理过程中的常见的问题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同时面临国内同行和国际强大竞争对手的双重挑战,能否尽快培养和建设一支适应竞争需要数量充足质量保证的知识型员工队伍,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是目前多数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

1.没有真正了解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和独特性。我们的企业往往在管理上,对知识型员工和普通员工不加区别,以管理普通员工的方式对待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的个性和特点不被尊重,导致知识型员工的潜力没有被激发出来,甚至人才流失。

2.没有真正重视知识型员工的重要作用。在新经济时代,掌握知识的知识型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没有他们企业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方式还很简单,基本上以传统的“控制和命令”和物质激励为主,同时缺乏高效、科学的绩效评估制度、全面激励制度和适当的分配制度。

4.人力资源管理上投入不足和资源浪费并存。虽然不少企业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尤其是知识型员工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企业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宗旨,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资金、人力、物力以及时间的投入不足,同时,宝贵的资源没有用在重要的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方面,而是浪费在日常的平均主义的人事管理上。

二、新时期知识型员工个性和特点

我们的企业之所以在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上存在很大的不足,归根结底就是对知识型员工特点认识不够。为此,必须充分了解及掌握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1.知识型员工拥有很高的专业技能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知识型员工往往受过良好的、系统的专业教育,拥有高学历,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同时知识型员工掌握的知识不是静态的,他们有着更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以及出色的持续学习能力。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持续学习能力才是知识型员工最根本的优势。

2.知识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较低,具有强烈的流动愿望

知识型员工的自我意识很强,他们献身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和职业而不是所服务的企业。即使知识型员工离开特定企业,他们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出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得聘用或者自己创业,重新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他们具有强烈的流动愿望,这对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所以企业应加强员工流失风险管理,增强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度。

3.知识型员工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战略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是知识型员工最重要的特征。正是他们的创新能力,可以为企业创造一般人根本无法相比较的价值。知识型员工从事的不是简单机械性工作,而是在易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环境系统中发挥个人的资质和灵感,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推动着技术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不断使产品和服务得以更新,为企业创造巨大的价值。由于知识型员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所以要具有一定的战略思维能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发现真-相,同时使他们的创新成果为实践所接受。

4.知识型员工的工作过程难以直接监控,工作成果难以具体衡量

知识型员工的业绩和价值评价是复杂而不确定的,他们工作过程往往没有固定的流程和步骤,而呈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支配性。因此,他们劳动绩效衡量,个体劳动成果与团队劳动成果的确定,报酬与绩效的相关性,知识型员工的内部组合与分流,绩效分析,等等,都对企业传统的考核提出了挑战。

5.知识型员工因为拥有知识资本而享有很高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知识型员工独立自主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很强,由于他们拥有企业生产手段意义上的知识,具有某种特殊技能,依靠这种保障,他们往往更倾向于一个自主的工作环境,不仅不愿意受制于物,甚至无法忍受上司的遥控指挥,而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不愿俯首听命,任人驾驭。他们要求受到企业的信任和支持,充分地授权,要有一定的活动范围。过死的规章制度只能压抑他们的创造性和工作灵感。

6.在知识型员工团队中领导与被领导的界限模糊,人人趋于平等

双方既是一种互动关系,又是一种角色置换关系。在企业中,领导的有效性在于认识这种互动性,以及有意识地管理这种动态性。沟通、重视、信任、承诺、支持、创新、学习、合作等都是管理知识型员工的准则。在知识型员工团队中,人人都是平等的,这有利于他们的有效互动和相互学习,对组织的利益也有好处。

7.知识型员工对企业价值贡献大,对自身价值回报的期望也高

他们的内在需求模式是一种混合式需求。物质待遇虽然是低层次需求,但是如今它已是一个人社会声望的标志,变成一种成就层次上的满足。从这个角度看,现在的需求层次完全是一种混合式需求。正是知识型员工的个性化需求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持续地提供面向客户的个性化人力资源服务。

8.知识型员工更看重精神方面和成就方面激励

他们对于物质要求不是特别迫切。在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结构中,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比重远大于金钱等物质激励。所以他们更渴望看到自身的成长、自由工作的权利和工作的成果,他们期待自己的工作更有意义并对企业有所贡献。因此,成就本身就是对他们更好的激励,而金钱和晋升等传统激励手段退居次要地位。不仅如此,由于对自我价值的高度重视,知识型员工同样格外注重他人、组织及社会的评价,并强烈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三、企业应实施的管理策略

正是因为知识型员工具有以上的特点,所以企业在实施管理中应讲求如下策略:

1.企业要遵循“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管理理念,给知识型员工以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的发展空间 “以人为本,尊重人性”作为现代管理理念,强调把管理的最终目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放在人的背后,管理行为不再是冷冰冰的命令型和强制型的行为,而是贯穿在激励、信任、关心、体贴整个过程。管理者不能把知识型员工视为单纯的“经济人”,只是满足其生存需要和物质利益,而是应该注重他们的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精神需求,以提供创造性的工作、鼓励个性发挥的环境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平等的引导和交流中,建立起企业的经营理念;将外部控制化为自我控制,信任员工,充分授权,使知识型员工自发的形成对企业的忠诚感和责任感,进而使他们的个人价值实现与企业的生存发展达到统一。

2、充分尊重知识型员工的个性,建立学习型的个人和组织

具有创造性潜能的'优秀员工往往有着强烈的个性,或者说,优秀员工的创造性往往蕴含与其独特鲜明的个性中。而充满个性魅力的知识型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本,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源泉。

要吸引个性化的知识型员工,除了尊重他们的个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企业自身的魅力。企业和知识型员工共同建设学习型的组织和个人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造就学习型的组织和个人不仅有利于企业强化核心竞争力,而且决定了知识创造、传播和应用的效果,并且对提升知识型员工的个人素质和能力起了积极作用,因此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吸引力大增。

3.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知识型员工的有效管理

知识型员工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和对企业的贡献,而同时他们的工作环境复杂、难以监控,所以必须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知识型员工的绩效进行有效的评价。知识型员工只有知道自己的工作成果,才能实现成就激励。企业要破除平均主义,逐步形成以员工业绩考核为主体的制度化、科学化、实用性强、适应企业特点的考核评价机制。

(1)要掌握好考核的全面性和实用性尺度,提升考核的价值。在企业人力资源考核中,被考核者要接受来自四个角度的即直接领导的考核、自我考核评价、被考核者所在部门的平行部门的考核、公司上级的考核。按照不同的权重组成的四方面考核形成全方位的考核体系,体现合理性和全面性。同时,在考核指标的设计上,对知识型员工的考核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

(2)逐步从绩效考核发展到绩效管理,把握好知识型员工管理的新趋势。绩效管理是通过对人的管理去提高成功概率的思路和方法,它是一个持续的沟通过程,与绩效考核不同的是,绩效管理是以人为核心,不仅重视结果目标,也重视行为目标。

4.企业必须确定全面的薪酬分配制度,充分激励知识型员工

对知识型员工来说,令人满意的薪酬并不单纯意味着高额的收入,还包括许多金钱以外的内容。正如《财富》所分析的,一旦人们在物质满足上达到了一定程度,他们关心更多的就是自我实现和满意的工作环境。所以,企业必须实现一种全面的薪酬战略,即企业付给知识型员工的薪酬分为外在和内在两部分。外在报酬主要为知识型员工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比如基本的工资、奖金等短期激励薪酬,退休金、医疗保险等货币性福利,以及公司支付的其他货币性支出,比如住房津贴等等。内在报酬则指非货币性质的各类激励因素。比如工作满意度,为完成工作而提供各种便利工具,培训的机会,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以及公司对个人的表彰、谢意等。外在薪酬和内在薪酬必须紧密结合,相互配合,构成了完整的薪酬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知识型员工的全面需求,真正留住人才。

5.加强新型员工关系管理,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今天知识型员工同组织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大的变化。员工和企业的关系不再是传统的不平等的雇主与雇员关系,更多的是平等的伙伴关系。知识型员工既是企业的员工又是企业的拥有者。知识型员工可以通过技术、专利等知识方式像资金提供者那样提供“资本”——智力资本。这类变化使得知识型员工与雇主的关系可以转化成战略伙伴关系。作为战略伙伴,知识型员工在改善自己的工作环境和调整工作内容上,无论是解决眼前面临的问题,还是规划自己的未来的工作性质,都应该有实质的发言权。在报酬方面,知识型员工除了获得工资报酬,他们作为财富的直接创造者,还应该与出资者一起分享成功、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知识型员工还应该与企业决策者分享决策权。透明、民-主的决策使知识型员工觉得他们受重视和尊重,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士气。因此这是一种全新的员工关系管理。

6.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增强知识型员工的凝聚力

良好的软环境及注重人情味和感情投入,给予员工家庭式的情感安慰。为知识型员工提供“软福利”——那种能够进一步协调工作和生活之间关系的各种便利,这种福利使企业在他们心目中是个有人情味的家庭,并注重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管理者去倾听员工的心声和对企业的各种意见和建议。总之,知识型员工要求获得尊重的需求非常强烈,管理者应该经常深入下属中去,平等对话,并经常出席各类集体活动,加强人际沟通,把企业建成一个充满亲情的大家庭,使得知识型员工有强烈的归属感,而不是组织的边缘人。

7.全面加强对知识型员工的压力管理,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

“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一定程度的压力是动力的源泉,无压力则无动力。要对知识型员工形成适度压力,第一可以赋予知识型员工挑战性的工作,相对于普通员工,知识型员工更关注自身价值的实现,他们并不满足于被动的完成一般性的任务,而追求完美的结果,把攻克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当然这也是一种潜在的压力;第二赋予知识型员工更多的责任和信任,对知识型员工的信任和尊重,让其承担更大的责任,则在无形中形成一种压力。

同时也要积极缓解知识型员工工作压力。他们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工作,往往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压力过大会产生很负面的后果。所以,为了缓解与释放知识型员工的压力,有必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包括团队中的沟通,上下级之间的沟通,逐步实现无缝沟通。良好的团队沟通可以起到知识共享、信息交流互补、增强团队凝聚力的作用。同时要创造合作上进的企业文化和氛围,在相互协作和影响中工作。如果缺少了同事的支持,知识型员工就会觉得孤独并且独自承受巨大的压力,所以需要形成一种企业文化,组建技能互补的团队,增强团队意识和相互协作意识。

知识型员工心得体会精选篇七

一个企业没有文化,这个企业就没有了凝聚力。一个智力密集型企业缺少知识型员工,这个企业就失去了核心竞争力。

知识型员工和企业文化管理

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思想,反映的是员工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企业有没有文化,看员工的状态就知道。员工在状态就是企业文化有成效,不在状态可能就有问题。企业文化就是要形成一种状态、形成一种正气、形成一种气势、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形成一种崭新的精神面貌。通过文化使企业与员工达成利益共同体,使个人与企业同步成长,使员工从他律管理到自律管理,实现员工自我开发与管理。

智力密集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力资源。企业拥有知识型员工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工作,不同于体力劳动,也不同于行政管理和纯粹的技术性操作性工作,而是依靠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灵感,推动技术进步,产品创新。知识型员工到企业工作,并不仅仅为了挣得工资,而是有着发挥自己专长、成就事业的追求,实现自身价值,并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

如何管理和激励知识型员工,使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智力密集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智力密集型企业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两种:运用新知识、新技术创造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或创新经营模式利用品牌等无形资产盈利。管理知识型企业,就必须重视创新研发和学习、重视组织过程资产和无形资产。

薪酬体系设计与核心竞争力

薪酬体系设计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发挥自身的潜力,通过提升能力素质水平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同时其自身也能获得相应的薪酬水平。

目前常用的薪酬体系表现形式为基本工资+奖金(或绩效工资),也是现行企业流行和普遍应用的薪酬体系,即人力资源管理中“职位薪酬体系+绩效薪酬体系”。

职位薪酬体系目前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多的一种薪酬体系,主要是依据职位的工作责任、工作复杂程度等因素进行职位价值评价,确定该职位在企业中的相对价值,依据职位间的不同价值关系确定薪酬水平。其表现形式为职称工资、岗位工资。

绩效薪酬体系一般和职位工资配套使用,用来弥补职位工资无法反应同一职位员工或不同职位员工差异的难题。“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是绩效薪酬体系的基本原则,其表现形式为奖金、绩效工资。该薪酬体系比较适合一些绩效容易量化评价和容易短期达到绩效的职位,例如销售员、销售经理等。对于脑力活动要求较高、出成果周期较长的知识型员工显然是不合适的。

长期沉浸在这种薪酬体系环境下,员工容易产生以下几种误区:

误区2:工作中“重成果、轻思考”,喜欢干一些容易出图纸、出成果、立立竿见影的重复性劳动,不善于总结思考、不喜欢技术革新、不喜欢研究新方法,干的很累、很苦,到头来能力提高并不明显。

误区3:重视“历史业绩”,轻视当前劳动,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把个人的奉献和资历当做资本,思想上松懈,以职位来谋利益。

既然企业文化是管理的最高境界,那么它必然要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改进。企业文化不是用来取悦员工、鼓动员工的,不是简单的让员工激动起来、兴奋起来就可以的,而是要用企业文化、管理和机制,驱动员工不断地自我提高,适应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需求。

薪酬体系改革与企业持续竞争力

针对职位薪酬和绩效薪酬体系存在的缺点,“基于能力素质的薪酬体系”目前已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种新趋势。基于能力素质的薪酬体系,通过员工达到的能力素质(包括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经验、行为和态度等)来确定其为企业创造的价值,进而给予其相应的薪酬水平。有如下优点:

2)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励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发挥自身的潜力,通过提升能力素质水平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从而提升自身的薪酬水平。

推行基于能力素质的薪酬体系,面临的第一项质疑就是:能力强,绩效就一定好吗?这里所说的“能力”涵盖范围很广,既包括具体的技能(绘图水平、软件运用能力等),也包括潜在的素质(工作积极性、职业素养等)。产生绩效是多项能力综合作用后的结果,仅考察单项技能是无法评价能力与绩效的关系的。

在体育界,替补球员的薪酬往往低于首发球员,但是对于百老汇音乐剧《猫》的演员来说,却恰恰相反,替补演员的周薪竟然高于正式演员25%。原因何在?原来,替补演员虽然不一定上场演出,但他们通常被要求必须掌握5个不同角色的表演。一旦正式演员由于身体原因或其他原因无法上场,替补演员们就要随时救场。因此他们的薪酬支付不是基于工作量和职位,而是基于他们能够表演5个角色的能力。

基于能力素质的薪酬体系改革实践

相对于职位基础体系而言,能力基础体系的建设更加复杂,想要完全以能力为主线“一气呵成”,难度很大。加之职位薪酬和绩效薪酬的体系相对成熟且使用多年,在推行基于能力素质的薪酬体系的过程中,可以走一条“以职位和绩效薪酬基础为载体,强化能力激励”过渡性方法。

在基于能力素质的薪酬体系的实际应用中,必须将“能力”的构成要素、认定机制、判定条件等各方面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才可能发挥该体系的系统功效,通过提高能力实现高绩效。这就要求能力素质薪酬体系设计者要系统化思考,建立一条从能力分析、能力定义、能力评估到能力激励的“价值链”,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向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出发。

严格按照基于能力素质的薪酬体系设计基本流程,对“能力素质模型”这个核心模块进行了充分讨论,一方面参考历年优秀员工的行为特点,另一方面参考国内企业推行能力薪酬的实践经验,提出了15项的能力基本要素。

如果说职位薪酬遵循的是“在其位、取其酬”的支付逻辑;绩效薪酬强调的是“干多少、得多少”的结果导向;那么能力薪酬则直接关注人本身的内在价值和企业的持续竞争力,是一种面向未来价值的支付方式。

[关键词] 知识型员工 优劣势 自我管理 

一、知识型员工的优劣势 

在企业中,相比其他类型员工,知识型员工具有以下优势: 

二、知识型员工的自我管理 

知识型员工心得体会精选篇八

某研究所是一个拥有2000多名员工的综合性电子技术研究所,国家一类科研事业单位,主要从事高技术装备开发与设计。该企业具有人员学历层次高、业务技术难度大、工作强度与压力大、体制机制灵活性弱等特点。面对全球化经济浪潮的冲击,知识型员工管理的难度日益凸显。

一、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知识型员工”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提出的,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即知识型员工是知识的所有者,知识的载体,也是知识创新的主体。

知识型员工该如何管理?这就需要分析我们依赖和管理的员工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某研究所的员工具有如下特点:

1.专业至上,善于学习

他们受教育水平较高,他们专业至上,靠“脑袋”工作,本身是价值创造的资产和工具的拥有者,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其安身立命之本。他们大多具有开阔的视野、强烈的求知欲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在快速更新的知识体系中持续学习的能力是他们的制胜法宝。

2.独立自主,勇于创新

他们不满足于被动的适应企业和环境,不愿意受制于人和物,不喜欢简单重复性工作,而更倾向于拥有自主的工作环境,更加强调自我引导,更愿意从事具有创造性的劳动,更愿意发挥个人的灵感与才智。

3.工作过程难以监管,成果难以量化

他们的劳动以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为主,工作步骤、工作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工作过程监管难度大。同时,工作中常常以团队形式出现,劳动成果多是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对个体的业绩和价值评价很难量化。

4.重视精神激励,期望人人平等

他们对企业的贡献大,同时对自身价值回报的期望也很高。他们更期望得到成就感和精神激励,更渴望得到社会、企业和同事的认可与尊重。因此,有时薪酬和晋升等传统激励方法对他们的激励作用并不明显。

在他们心目中领导与被领导的界限模糊。他们不喜欢被管理,蔑视行政权力的干预和强制,往往是专业上的权威更让他们钦佩。他们希望人人平等,能够自主地掌握工作进程,更多地进行自我管理。

5.职业/事业忠诚度高,企业忠诚度低

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愿意献身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对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对职业的忠诚远远大于对企业的忠诚。他们往往把个人在专业/职业上的发展看得比企业本身的发展更重要,一旦企业不能为他们的专业成长或职业发展提供平台,他们会“择良木而栖”,不会吊死在一棵树上。特别是“八零后”员工多属于独生子女,基本生存压力较小,社会环境宽松,促使他们更有实力、有胆力、有能力流动甚至创业,一旦企业面临困境,常常出现企业对员工的需要大于员工对企业的需要的被动局面。

二、知识型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

从上述某研究所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可以看出,企业会计核算管理办法(最新精编)(38个doc26个ppt):http://管理者需要管理的是可能比自己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员工。员工对工作本身的把握、控制和影响,在很多地方、很多时候可能都超出了管理者的掌控范围。这就要求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遵循以下原则,设计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1.转变理念,重塑关系是关键

在知识型企业中,“以人为本,尊重人性”、“自主创新,团结协作”必需深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不能流于表面。企业必须致力于创造与员工共存共荣、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不再是为员工提供衣食保障的庇护所,而应定位成一个供员工成长、发展、与企业实现互利共赢的平台,一个凝聚个人才智、发挥团队合力的平台。

2.放下架子,充分尊重是基础

在知识型企业中,许多管理者在走上管理岗位之前并没有接受相应的管理训练,常常是因为业务能力突出才被提拔到管理岗位上的,其管理知识大都来源于工业化时代所形成的经验,以“命令+控制”为主。

面对知识型员工,明智的管理者应该放下架子,把自己摆到与员工相同的位置上,虚心地与员工探讨并积极采纳对企业有益的意见与建议,用赤诚换取员工的忠心,从而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发员工隐性能力,共同完成企业的责任、使命和目标。

同时,管理者要敢于管理,当大家一起讨论却达不成一致时需果断决策,强制执行。知识型员工虽不喜欢被命令,但他们对待事物往往更加理智、客观。管理者的决策需有理有据、恩威并重,同时要敢于担当责任、承担过失,积极维护员工利益。

3.制度公平,人人平等是根本

在知识型企业中,制度的公平往往比合理更重要,“不患寡而患不均”是知识分子的特点。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个别制度不尽完善之处,但只要坚持公正性,对所有员工(包括管理者)一视同仁,不搞特殊化,矛盾可以化解。当然,在适当的时候企业必须不断改进制度,使之更加合理。

同时,企业应提供与员工双向沟通的渠道,加强横向信息传递和双向决策机制,以提高员工参与程度和企业制度执行的透明度,避免员工不明真-相而引起的误会。

4.充分授权,多元激励是强心剂

在知识型企业中,为了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应尊重员工个体差异,知人善任,尽可能为每个员工安排与其个性、能力相适应的角色与工作。同时根据任务情况进行充分的授权,给他们提供足够的舞台,在有效的宏观管控机制下允许他们制定自己认为最好的工作方法,并尽可能地提供所需的资源支持。充分的授权可给员工带来工作和成长的幸福感,从而激发其隐性工作能力。

在授权的基础上还应逐步构建多元的激励政策。一方面可量化的薪酬回报必不可少,工资、绩效、奖金等传统手段不可或缺。宽带薪酬制和业绩等级制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创新型员工薪酬通道问题。另一方面,同步重视退休金、医疗保险、住房补贴等福利,以及良好的企业声望、体面的社会地位、幽雅的办公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恰当的人文关怀等软环境建设,更有利于留住人心。另外,不以量化的货币形式出现的表彰、个人名望提升、进修等精神激励也是调动员工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不可忽视的强心剂。

5.注重培养,共同发展是助推剂

由于科技的发展,大部分知识型员工都需要不断的学习与提升。因此,企业应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帮助员工成长。包括通过组织技术类培训促进员工的专业成长;通过组织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培养促进员工的职业发展成长。同时,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通道,让他们看到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前途,使其找到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动力。

达尔·尼夫在《知识经济》导言中写到,“真正才华横溢的有用之才,往往是充满个性而难以驾驭的。”优秀员工的创造性常常蕴藏在其鲜明的个性中。因此,管理者需要不断地探索,知识型员工管理的创新之路任重而道远。

[ 关键词 ] 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风险识别

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决定一个国家或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技术创新与进步是由人来完成的,因此,技术的较量归根到底是人才的较量。知识型员工作为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日益成为各企业争夺的对象。这种知识型员工的供需缺口,以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创造了需求并提供了可能。知识型员工日益频繁的全球流动,成为当今社会 人才流动的一大特点。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内企业不可避免会面临实力雄厚的跨国企业对人才尤其是知识型人才的争夺。无数事实证明, 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知识的生产存储、分享和使用在技术上更为可行、经济上更为合算,经济活动中各种要素的配置、组合方式将更为合理、更有效,企业经济管理之间竞争的重点在知识、资讯、科技综合体——知识型的人才,而经济管理中各种要素的管理归根到底是对高素质人员的管理——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知识型员工管理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如何减少本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流失,降低流失风险,成为我国企业管理者所要关注的一大课题。

一、知识型员工及其流失原因分析 

( 一)知识工作与知识型员工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 · 德鲁克对知识工作的定义是:利用知识与技术提高生产率,使知识具有生产性、生产力特点,从而对管理理论产生重要影响的知识管理活动参与过程。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工作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特别是进入信息经济时代,知识工作又有了新的内涵,即信息经济时代条件下的知识工作,是以知识和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为主要特色的经营管理活动参与过程。这一时期,知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学习新知识、创造新产品,即知识工作的一切目标都是围绕着知识的创新服务的。所以,新的知识工作的概念应是指对知识的学习、利用和创造发展新知识的活动。

彼得·德鲁克也提出了知识工作者的概念:知识型员工是指,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知识型员工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是知识型员工最主要的特点。此外,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一种思维性活动,知识的更新和发展往往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有所适应,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以,知识型员工兼具知识性、创造性、灵活性等方面的特征。加拿大著名的学者、加拿大优秀基金评选主审官弗朗西斯·赫瑞(frances horibe)认为:“简而言之,知识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本文认为,知识型员工是指在一个企业组织之中用智慧所创造的价值高于其动手所创造的价值的员工。

(二)、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知识型员工具有比其他员工更强的竞争性,必须调整公司,把公司建成知识型公司,并建立有利于知识型员工彼此进行合作的创造性方式。彼德·德鲁克说:“知识型员工不能被有效管理,除非他们比组织内的任何其他人更知道他们的特殊性,否则他们根本没用。”为此,必须充分了解及掌握知识型员工的特点,才能管理好知识型员工。

1.独立性。知识型员工拥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这种员工不喜欢上司把要做的每一件事的计划与措施都已安排的非常明确,这样使员工觉得自己是被上司完全摆布,缺少自主性。一般说来,知识型员工倾向于独立自主,这种特性表现在工作场所、工作时间方面的灵活性要求以及宽松的组织气氛,知识型员工不仅不愿意受制于物,甚至无法忍受远处上司的遥控指挥,而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

2.创新性。创新是知识型员工最重要的特征。库珀解释说:“知识型员工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有用知识的能力。”知识型员工从事的不是简单重复性工作,而是在易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系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资质和灵感,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推动着技术的进步,不断使产品和服务得以更新。

3.骄傲性。专业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输渠道的多样化改变了组织的权力结构,职位并不是决定权力有无的惟一因素。知识型员工由于具有某种特殊技能,往往可以对其上司、同僚和下属产生影响。也由于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特长和知识本身的不完善性使得知识型员工并不崇尚任何权威,如果有的话,那就是他自己。

4.流动性

在信息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家与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表现在技术的竞争上,技术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知识型员工的竞争,这一大环境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宏观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这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可能。信息经济对传统的雇佣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资本雇佣劳动”这个定律开始受到质疑。因为在信息经济时代,资本不再是稀缺要素;知识取代了它的位置,长期保持雇佣关系的可能性不断降低。

5.成就性。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在意实现自身价值,并强烈期望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因此,这种员工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攻克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6.复杂性。复杂性主要指的是劳动的复杂性。首先,劳动过程复杂。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思维性活动,依靠大脑而不是体力,劳动过程以无形的为主,而且可能发生在每时每刻和任何场所。加之工作并没有确定流程和步骤,其他人很难知道应该怎样做,固定的劳动规则并不存在。因此,对劳动过程的监督既没意义,也不可能。其次,劳动考核复杂。在知识型企业,员工独立自主性并不等同于员工之间不需要配合,员工的工作由于科技的发展一般并不独立,他们的工作一般以工作团队出现,通过跨越组织界限以便获得知识综合优势。因此,劳动成果多是团队智慧和努力的结晶,这使得个人的绩效评估难度较大,因为分割难以进行。第三,劳动成果复杂。成果本身有时也是很难度量的。比如,一个市场营销人员的业绩就难以量化,原因不仅在于营销效果的滞后性,也在于影响营销业绩因素的多样性。

(三)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原因 

3 .知识型员工的离职使企业必须重新招募和培训新员工以满足对人员的需求,这就需要支付相应的招募和培训费用,有时还要付出赢得新客户所需的 成本 。知识型员工属于稀缺人才,需要企业花费更多的成本来获取,而且招聘来的新员工是否胜任工作,是否能融入企业都具有不确定性,这些都是企业面临的风险。

(一)风险防范 

这是一种旨在减少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而采取的一系列预先的积极主动的防范措施。它强调积极的激励,减少员工的流动意愿,从而降低流失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这就需要运用现代激励政策,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其尽心尽力为企业服务,建立知识型员工与企业间的新型忠诚关系。

2 .营造一个充分沟通,信息知识共享的 环境 。建立一个信息知识共享的 电子 化互动平台,使知识型员工能够自主方便地了解到各种所需的信息和知识,一方面增加了知识型员工的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交流。通过这种开放式沟通,还可以随时了解和关注员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利于对员工流失的防范。

3.充分发挥员工独立自主性。由于知识型员工具有独立自主性特征,企业应更加重视发挥员工工作的自主性和创新性。通过授权为团队提供其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资源,包括资金、物质上的支持,也包括对人员调用,并利用信息技术来制定他们认为是最好的工作方法,建立自我管理正式组织及非正式组织。自我管理式团队的形式也符合企业信息化的要求,能使信息快速传递和决策快速执行,提高企业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和管理效率,并且也能满足知识型员工工作自主和创新的需求。知识型员工更多地从事思维性工作,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对他们没有多大的意义,而知识型员工也更喜欢独自工作的自由和刺激,以及更具张力的工作安排。为了鼓励知识型员工进行创新性活动,企业应该建立一种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在既定的组织目标和自我考核的体系框架下,自主地完成任务。

4.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管理。与一般性人才不同,知识型员工一般来说不习惯于受指挥、操纵和控制,他们往往追求较强自主性,所以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要照应到这一特点,给予知识型员工以一定的权力,参与企业的发展决策和各级管理工作的研究和讨论。处于平等的地位商讨组织中的重大问题,可使员工感到上级主管的信任,从而体现到自己的利益与组织发展密切相关并因此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同时,主管人员与部属们商讨组织问题,对双方来说都提供了一个取得别人重视的机会,从而给人以一种成就感。根据日本公司和美国公司的统计,实施参与式管理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般都可以提高50%以上,有的甚至可以提高一倍至几倍。

9 .招聘新员工时挑选与组织相适配的知识型员工。近来的研究显示,几乎 80%的员工流失与招聘阶段的失误有关。同时,失误的主要原因不是流失的员工不能适应工作要求,而是因为他们不适合该企业的 文化 。为了减少流失率,在引进新员工时就应严格挑选程序,注意知识型人才的态度、个性和行为要与组织相适配,进行基于文化的招聘过程。之后还要通过告诉新员工怎样工作,怎样与员工相处,怎样获得帮助等,使他们更快地融入企业,避免因知识型员工的价值观与 企业文化 相冲突而造成的流失。

10.管理方式分散化

知识型员工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以及处理、应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这些能力提高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常常不按常规处理日常事情。和这些人员进行交往时,传统的官僚管理作风只会碰壁,因此需对知识型员工实行特殊的宽松管理,尊重人格,激励其主动献身与创新的精神,而不应使其处于规章制度束缚之下被动地工作,导致员工知识创新激-情的消失。应该建立一种善于倾听而不是充满说教的组织氛围,使信息能够真正有效地得到多渠道沟通,也使员工能够积极地参与决策,而非被动地接受指令,这就需要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如分散化管理,在信息经济时代,分散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管理趋势。在组织中拥有较高职位的管理人员并不一定拥有较多的信息,电脑网络的存在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平行的世界,知识型员工也由于自己的专长而自负,对权威的顶礼膜拜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为谋求决策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求得知识型员工对决策的理解,定期与雇员进行事业的评价与探讨,吸收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施以“分散化管理”,应是信息经济时代管理的一种趋势。

(二)风险控制

5 .担保。这是一种将知识型员工的流失风险转移到企业外部的有效方式,其实质是保证人承诺对被保证人的行为不忠、违约或失误负间接责任。具体来讲,当职业介绍机构、猎头公司或推荐人向用人企业推荐知识型员工时,使其承诺对所推荐员工在应聘、工作、离职过程中的弄虚作假、失误或违约等行为负间接责任 。针对知识型员工的流失风险管理来说,比如可以要求保证人承诺员工在规定期限内不得随意辞职,否则由保证人支付赔偿金。当然,为了取得这种承诺,员工要付出一定代价(如向担保人支付一定的担保费)。这样企业就把由于员工流失或行为不确定带来的风险损失转移到了保证人,即职业介绍机构、猎头公司或推荐人身上。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具体操作时必须遵守劳动法有关员工权益的若干规定。

知识型员工心得体会精选篇九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的世纪,知识员工与智力资本不仅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最为稀缺的资源,也是企业增值和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稀缺性资源,如何有效激励掌握着智力资本的知识型员工,提高这种稀缺性资源的配置及使用效率,是企业成功发展的核心与关键。

本文从最基本的激励理论出发,结合我国实际,分析知识型员工的行为特征和需求,和西方先进国家的人力激励模式相比较,得出不同之处,最终按照我国知识型员工在薪酬,职业发展等方面的特点,构建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式。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激励制度

一、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知识创新能力是企业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新方向。人既是知识存储的载体,又是知识创新的主体。那么知识管理就不仅仅是管理信息和信息技术,而且也是管理人。也就说,知识管理最终需要落实到对人的管理上,尤其是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由于激励活动是由激励主体、激励对象和激励手段三个主要要素构成,当激励对象发生变化,激励的具体内容及方式也应随之发生变化。近年来,我国企业员工队伍学历结构发生很大变化,高学历的知识型员工加盟企业,使如何激励知识型员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管理效能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相当重要和急迫的问题。

本文将从个体的各种需要分析出发,结合国内外对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理论的研究,找出我国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知识型员工激励先进模式,针对我国企业知识型员工的具体特征和需要特点,构建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我国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式。改善我国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状况,使其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最终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能力。

二、激励理论概述

1、激励的概念

从心理学视角分析,激励就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

……(新文秘网http://省略1350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织中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营销人员等都属于知识型员工范畴。

2、知识型员工特点分析

知识型员工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普通员工,是因为他们不仅要求一份与自己的贡献相称的报酬,更渴望获得工作的内在满足和自身的发展。所以知识型员工在工作方面有其特点,只有充分了解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和需求,才能管理好知识型员工。

(1)工作的自主性强

知识型员工拥有知识资本,在组织中拥有独立性,而且他们从事的工作大多是创造性工作,难以事先安排工作进度等,员工在工作目标确定以后,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安排工作的进度,甚至可以选择工作地点。强调员工的自我引导。

(2)员工的流动性高

知识性员工的高流动性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拥有特殊技能的员工是人才挖掘的热点,这给了知识型员工更多的选择机会,企业为了争夺人才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客观上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知识型员工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流动意愿,工作只是为了提供生活保障,事业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为了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地方来最大限度的实现自我价值。这其实是对知识性员工激励模式探索的一个重要原因。

(3)成就动机较高

知识型员工一般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他们进行工作决不仅仅为了赚钱,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发挥自己的专长,实现个人的价值。与普通员工相比,他们更注重自身事业的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并强烈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获得“成就感”。对他们而言,成就感甚至比金钱更为重要,因而喜欢不断地挑战自我,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4)需求呈个性化、多元化

知识型员工的需求层次较高,并且内容也呈现个性化与多元化。由于知识型员工的教育程度、工作性质、工作方法和环境等与众不同,使得他们希望在工作上拥有更大的自主性、工作弹性和决定权,工作环境选择上希望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挑战性,不仅有较高的物质需求,同时还有一定的精神文化需求。重视知识型员土需求的.个性化、多元化是对知识型员工有效激励的关键。

通过对知识型员工特点的分析,可以说是由于知识型员工自身工作特点带来的各种不同。首先,创造性是知识型员工劳动的最基本、最明显的特点,也是知识型员工区别于非知识型员工的根本所在。其次,知识型员工不仅利用知识进行创造性劳动,产生了许多新理论、新方法、新知识。他们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工作,时间和空间不受限制,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他们面对多变,不确定性的环境决定了其工作的非常规性,决定了知识型员工需要更多的自主性等等。最后,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属于创造性工作,产生的成果本身就难以量化,他们的劳动过程是无形的,没有固定的工作流程,所以对其进行监控也比较困难。

3、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分析

在管理实践中,对员工实施有效的激励首先是从对员工关键激励因素的识别开始的,因而对知识性员工激励因素的分析是对其进行有效激励的起点。对于员工的激励因素,麦肯锡公司的研究成果表明,员工对各项关键激励因素的认知重要程度排在前五位的是:公司价值和文化、自由度和自治度、工作挑战性、先进的管理制度、职业发展。

针对知识员工激励因素,国外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国内学者张望军、郑超等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美国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后,得到了知识员工四个最为重要的激励因素:

(1)个体成长,即存在使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潜能的机会,已证实了这样一个假设前提,知识员土对知识、个体和事业的成长有着不断追求。

(2)工作自主,建立一种工作环境,知识工作者能够在既定战略方向和自我考评指标框架下,完成被交给的各项任务。

(3)业务成就,完成的工作业绩达到一种足以让个人自豪的水准和质量水平,这是跟组织的需要相关联的因素。

(4)金钱财富,获得一份与自己贡献相称的报酬,使雇员能够分享到自己所创造财富的快乐。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影响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主要有:对公司的价值认同,个体的成长,工作的自主性,工作的挑战性,薪酬福利政策,公司的管理等。

四、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模式

1、国外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模式

(1)美国企业对知识员工的激励模式

1、按知识付酬。所谓按知付酬,就是按照员工所掌握的技术程度付酬.按照这种原则,员工从领取基本薪酬开始,随着知识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薪酬也随着持续增加。合理的拉开了员工的收入差距。同时,对于不同类型的员工施以不同的待遇。对于知识型员工给予优厚的福利,如:给公司的股票、买保险、提供带薪休假等,这种制度,对不同层次的员工均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促使员工不断的提高知识水平和技术技能。

2、高度重视员工培训。美国企业视人才为第一竞争力,因此他们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一般员工只要对公司有贡献,公司就会安排合适的培训课程。通过各种方式使员工在公司里获得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个人成长等。

3、进行认股权激励,留住关键员工。美国的很多企业对于关键员工进行以期权、期股或认股权等方式的激励。提高员工的主人公意识,由于企业对员工实行认股权激励时,设置了一些限制条件,被形象地称为“金手铐”,有效地留住关键员工。

(2)日本企业对知识员工的激励模式

1、薪酬福利的激励,日本国内现在主要是两种薪酬制:一是以年功序列制为主,就是员工的薪酬随着员工年龄的增长和企业工龄的增长而增加。年功序列制使企业和员工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强化了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培养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奉献精神。另外一种是职务职能薪酬制。员工的薪酬完全根据员工自身的能力来确定。然后将二者结合起来确定员工的薪酬。该制度的实施主要是结合员工岗位和绩效确定薪酬,作用。

2、注重精神激励,满足员工精神需要。日本企业在重视使用物质激励的同时,更注重对员工的精神激励。企业领导与员工之间,除了工作上互相配合、通力协作外,还注重不断增强相互间的亲密感和信任感,努力营造一个团结、和睦的集体。企业还鼓励员工参与管理,能对重大问题的决策发表意见,形成合作性的劳资关系。

3.激励团体。日本员工将企业当作另外一个家,企业提倡以团体为单位实施激励,借以增强集体意识,因激励个人而引起他人的不安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从心理契约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心理契约的特点及对知识型员工管理的作用,并提出了知识型员工管理中构建心理契约的途径。

一、心理契约的特点

心理契约反映的是组织与员工彼此间对于对方所抱有的一系列微妙而含蓄的心理期望。在预料与期待对方能满足自己某些期望的同时,希望对方产生自己所希望出现的某种行为。心理契约一方面反映了组织成员加入组织的动机与目的,如期望在组织中获得回报、提升、自我实现等;另一方面又反映了组织对员工的一种期望,如希望员工对组织忠诚、尽职、奉献等。可以说,双方的这种期望带有较浓厚的博弈色彩。心理契约与组织中常见的商业契约相比,有如下几个特点: 

3.双向性 心理契约是组织与组织成员之间建立的一种双向交互性的联系。它不同于组织承诺,组织承诺是指员工随着其对组织单方面的投入增加,而产生一种心甘情愿地参与组织各种活动的感情。而心理契约是组织与成员的双向关系,一方面是指员工对自己在组织中的权利、发展等方面的期望,另一方面是指组织对于员工的忠诚、责任等方面的期望。可以说,组织与组织成员双方在心理契约中都处于主体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因此,组织与组织成员在向对方提出期望与要求的同时,应多注意双向沟通,尽量去领会并满足对方对自己的期望。只有通过契约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对组织与个人的发展达成一致的共识,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发挥心理契约的激励作用。

二、心理契约在知识型员工管理中的作用 知识型员工具有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等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工作上具有较强的自主性,成就欲望较强,愿意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同时要求工作中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决定权;他们成就欲望较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他们有很强的学习意愿,需要经常更新知识;他们了解自身具有的知识对企业的价值,因此他们更多地忠诚于自己的专业,而可能较低地忠诚于所在的企业。 心理契约是组织与知识型员工之间双向的心理期望。

二,心理契约可以使知识型员工实现个人自主能动性的开发,避免企业与员工个人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沟通障碍与工作效率低下,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能动性,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效率;三,心理契约可使知识型员工心理上具有期望,拥有努力的方向与目标,激发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比如当知识型员工认为他已被组织许诺将有较高的薪水、提升机会、职业培训和丰富化的工作等的时候,就会为组织发展贡献自己的技能与忠诚,作为一种对组织的回报,同时也是一种与组织的平等交换。四,心理契约的构建对于管理者来讲,也可以减少管理成本、丰富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以无形的契约方式来留住知识型员工,开发知识型员工潜能,实现企业的不断创新。

三、知识型员工管理中的心理契约构建

1 .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 从激励的本质来看,组织激励主要是满足知识型员工的心理需要。心理契约是双方的,对知识型员工的认可和相应回报是组织管理者对其他知识型员工兑现承诺的证明。管理者应改变过去认为自己是企业主体的老观念,承认知识型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将知识型员工当做企业的合作伙伴,而非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比如,让知识型员工与企业经营者一同参与企业决策过程,从而使他们从心理上感受到企业的认可与尊重;在报酬方面,除了工资收入外,作为合作伙伴关系的知识型员工还需要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索取和分配,具体可以采取员工持股或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使员工自身利益与企业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降低员工的离职意愿;另外,让知识型员工可以自主安排工作时间,实行灵活机动的弹性工作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知识型员工的自主权的心理要求。管理者只有改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符合现代知识型员工特点的激励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建立组织与知识型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

2 .塑造有价值的“远景” 为知识型员工描绘出组织与个人发展的远景,实际上就是确立了组织与个人的前进方向与奋斗目标。知识型员工拥有组织所需的专业技能,思维活跃,自主性强,因而没有必要用严格的制度来管理他们。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指引方向,确定工作标准、价值观和绩效标准。管理知识型员工,重要的是做正确的事。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讲,远景的塑造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符合员工的价值观;二是具有挑战性。组织目标是否有意义,取决于它与知识型员工价值观的吻合程度,有经验的管理人员知道,奖励也许只能使知识型员工达到其短期目标,而如果采用构建共同的价值观,在心理上引起员工的共鸣,知识型员工会更愿意奉献他们的忠诚与才能。另外,挑战性目标对知识型员工来说十分重要,这不仅是对知识型员工能力考察的一个机会,同时也意味着管理者对他的重视与尊重。研究表明,设立挑战目标,让知识型员工有更大的空间发挥才能,会提高知识型员工对管理者与组织的心理认同程度,从而为进一步巩固心理契约打下了基础。

3.营造充满信任与亲密感的文化氛围 心理学家gaodren f.shea指出,信任是“组织生命中产生奇迹的因素一一一种减少摩擦的润滑油,是把不同部件组合到一起的联结剂,有利于行动的催化剂。它对工作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组织中的信任是交互的、双向的,这对于组织与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日本企业在80年代的突飞猛进,其中最为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在企业中营造充满信任与亲密感的文化氛围,让员工在组织中有平等感与责任感,心甘情愿地为组织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忠诚与才能,成为组织竞争的核心力量。

知识型员工心得体会精选篇十

德鲁克很早就提出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是20世纪最大的管理难题。如何管理好知识型员工,充分发挥其潜能,提高其工作效能,一直都是现代企业不断思考的、经久不衰的论题。企业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吸引并留住知识型人才,还有如何有效地激励知识型人才和运用合理的方式约束他们。

美国著名知识管理学家玛汉·坦姆仆的实证研究中发现,能够激励知识型员工的主要因素中,“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分别占据了33.74%、30.51%、28.69%的权重,而“金钱财富”仅占7.07%。1996年美国另一项对5500名毕业生的调查中,得出知识型员工的主要激励因素分别是对工作的兴趣、运用技能的机会、个人发展、感觉做的事情重要,而报酬仅列第九位。这些结果是知识型员工群体特征的鲜明印证,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一个共性,金钱不是他们所看重的能够认可和衡量其工作价值的唯一方式,自由的成长的空间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他们来说可能更为重要。

显然,待遇已不是吸引知识型员工的决定性因素,企业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更全面地满足知识型员工的诉求,从而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度。

如果个人价值得不到很好体现,成长空间受限,无法得到充分的肯定与尊重,知识型员工很可能会选择更适宜自己职业发展的组织,考虑到知识型员工择业的优势,企业必然很难吸引并长期稳定地留住这类员工。

知识型员工的产出与贡献,往往是无形的脑力劳动的成果。脑力劳动没有固定的评估规则和标准,因此如何进行知识型员工的绩效评估并给予知识型员工合理的激励,是另一个难题。

此外,组织需要寻找一种令知识型员工不感到压抑又行之有效的约束手段。知识型员工思维与行为都时刻充满活力,如何使这些活跃的分子在组织的框架内充分发挥能动性,又掌握好约束的分寸不至于使其失去活性或产生逆反情绪,更是一个管理的难点所在。

解决方法——知识型员工管理诀窍解密

针对上述难点,传统的管理模式还适用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高压式的、严格制度化的、命令与控制型的管理模式,对知识型员工很可能产生反效果。德鲁克建议,对知识型员工应该“引领”而不是单纯的“管理”。也有学者指出,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关键在于培养员工与组织间的良好关系,要赢得知识型员工的心。基于上述论点,正略钧策认为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应顺应群体特征,充分考虑其实际诉求,通过营造信任、平等、尊重、自由的企业文化氛围,运用文化引导的柔性管理方式,强化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情感纽带。

首先,组织要给予知识型员工充分的尊重与认可。对知识型员工个人价值的肯定是关键所在。其次,组织需要时刻关心知识型员工的成长,提供自由施展才能的平台和相对明确的职业发展通道。另外,创造一种自由、民-主、公平的工作氛围,提倡民-主参与的决策方式要更优于高度集权。此外,激励方式要更加灵活,更多地实施正向激励,同时重视精神和情感的激励。管理风格可以适当宽松,这也是组织对员工职业操守和工作能力充分信任的体现。最后,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也要求管理者特别是高层领导要有足够的心胸,不仅正视这个群体的个性特点,还要包容他们犀利的语言和张杨的风格。如果做不到这些,知识型员工最终很可能发展成为管理者的“心病”。

成功经验——优秀企业的创新管理模式借鉴

谷歌(google)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有自己深刻的理解,其倡导的“自由文化”已成为国际互联网行业的一个传奇,不但成功塑造了谷歌特立独行的企业形象,同时对知识型员工管理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谷歌人常说“像享受生活一样享受工作”,在谷歌,工程师可以带心爱的宠物上班,随意装点自己的办公空间,悠闲地骑滑板车穿梭于办公区域之间,随时享用丰富的餐食,充分跟随自己的习惯与灵感享受弹性工作制,自由支配20%的工作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很多人戏谑谷歌的这种管理方式属于“放养式”管理,但这样的管理模式剔除了不必要的繁文缛节,解决了工程师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最重要的是为他们天马行空的创意提供了自由驰骋的空间与平台。谷歌“自由文化”氛围下种种“破天荒”的做法,是组织对员工信任和关爱的充分体现,也是对工程师个人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尊重。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知识型员工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在提高工程师工作效能的同时,有效地提升了这一群体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如果说谷歌是“自由式”文化的代表,惠普则是“人本式”文化的典范。惠普创建人之一比尔·休利特认为在行业竞争及群体特殊性的背景下,面对知识型员工流失的问题,企业很难直接去改变,惠普的选择是秉持人性善的价值观,充分信任员工,一切从员工利益出发,为员工提供做事的机会,学习的机会,赚钱的机会,晋升的机会。惠普一直的愿望是“让每一个离开惠普的员工说惠普好”,通过人本文化的道德熏陶,让企业自身成为令人尊敬与憧憬的所在。惠普原助理总裁高建华在自己的书中提到的亲身经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高建华还在惠普市场部担任高级工程师时,曾一度想要跳槽到另外一家企业从事销售工作,但他的离职意愿得到高层管理者的充分重视和挽留,主管经理甚至推掉总裁会议与他促膝长谈,事后更邀请总裁与他面对面交流,人力资源部总监为他客观分析了两个工作机会的前景与利弊。高建华深深被组织对员工的重视所感动,在充分考虑人力资源总监的中肯建议后,最终选择了留下来。在员工提出离职时,惠普的管理者并不认为这是员工对组织的背叛,而是选择站在员工的立场上,从员工利益出发看待问题。

曾获得“2011中国年度最佳雇主”称号的腾讯公司,也深谙用企业文化管理知识型员工的奥妙所在。马化腾始终认为“人”是公司最宝贵的资源,腾讯在致力于营造平等、自由的工作氛围的同时,将“关心员工成长”作为其核心管理理念。腾讯人力资源副总裁奚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腾讯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舞台。由于互联网行业创业成本低,腾讯也不乏为追求理想和更好的发展空间而离开公司自主创业的员工。但是根据回访数据显示,这些离职员工创业的成功率不到5%。腾讯为避免员工做出不必要的牺牲,开始借助公司的大平台鼓励员工内部创业,不但为员工事业的成功助推,同时为企业的创新带来持久动力。

从鲜活的案例不难看出,借助企业文化对知识型员工的柔性管理模式确实能收到绝佳的效果,然而自由的氛围,宽松的制度,民-主的决策虽然好用,却必须掌握分寸。过分自由、宽松和民-主的管理方式容易走向“一盘散沙”、无组织无纪律、决策效率低下的另一个极端。

此外,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应从源头入手,在招聘过程中就提前判断其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是否匹配。若价值观差异太大,容易造成本来就自我意识强烈的知识型员工更难以融入组织,同时也会提高人才流失的风险。正略钧策建议,企业在招聘知识型员工特别是管理岗位的知识型员工时可增加价值观测评,确保新员工的理念与组织的文化理念不会存在较大偏差,以保证新进知识型员工能够顺利地融入企业的文化氛围之中。

[ 摘要 ] 从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和绩效管理流程入手,分别对绩效期望、绩效执行,绩效考评与反馈 , 以及绩效考评的效用四个环节进行分析,发现每个环节工作中的难点,这些难点都是由于沟通不到位而形成的。只有通过提升沟通的有效性,改善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员工的成长和组织绩效目标的实现。

[ 关键词 ] 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 持续沟通 沟通有效性

一、持续沟通是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的支点

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管理流程,可以形象地描述为是两根丝拧成了一根绳穿起了四颗珠子。两根丝分别代表着持续沟通和员工的民-主参与,四颗珠子则代表着绩效管理的四个主要环节,即绩效期望、绩效执行、绩效考评与反馈,以及绩效考评的效用。如图所示:

之所以把持续沟通和民-主参与形容成是两根丝拧成的一根绳,是因为员工的民-主参与是依附在持续沟通基础上的,没有持续沟通就没有员工的民-主参与,真正发挥作用的是持续沟通。而且在绩效管理系统中,沟通贯穿于整个系统的各个环节,是其灵魂与核心,如果把沟通切断,那么整个绩效管理系统就将无法运行。国际权威机构的调查分析也显示,企业的绩效管理问题, 70 %都出在了沟通不到位上。可见,只有通过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良好沟通才能使双方得到全面的绩效信息,消除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消极影响,加强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尊重和信任,为提升绩效成果、实现绩效管理目标而共同努力。

二、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各环节沟通的难点分析

绩效管理是由绩效期望、绩效执行、绩效考评与反馈 , 以及绩效考评的效用四个环节组成的,每个环节都有各自的使命目标,通过对每个环节的使命分析,我们可以深入地找寻各环节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1. 绩效期望

朱德曾经说过:“所谓科学的目标,就是我们跳起来能够摸得着的目标。”这句话指出了绩效目标设定的原则,即绩效目标既不能制定得太高,又不能太低。太低是人力资源的浪费,太高又可能给员工造成太大的压力,造成挫败感。因此,绩效期望环节的使命就是通过知识型员工与主管的沟通协商,设置一个有一定难度且可实现的绩效目标,使知识型员工有可持续的努力空间,从而确保组织绩效的可持续提升。知识型员工往往是某一领域中的专家,对工作的熟悉程度高,工作自主性、独立性强,管理者必须充分尊重他们的知识权威,尊重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在绩效目标的沟通中首先给予他们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绩效执行环节是绩效管理四个环节中时间跨度最大的一个环节,该环节需要管理者主动地和员工沟通交流,随时发现员工的困难和需要,动态掌握员工的工作状态和进展情况。管理者不能把任务布置完以后就等结果的时候再去考核,要反复地与员工进行沟通与反馈,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不断向目标的达成而努力。

在绩效考评与反馈环节,管理者要与知识型员工一起探讨他们取得如此绩效的原因。对于绩效优良者,主管要帮助员工分析好成绩的得来是他们能力提高了还是外部条件有利或只是这次运气好。绩效管理的目的是希望员工能够持续的产生高绩效,通过分析员工才能认清自己的真实水平,避免盲目乐观,在下一次绩效目标设定时把握好合理的难度,有积极性和饱满的'信心去实现更高的目标。

绩效考评的效用环节可以形象的看成是推动绩效管理系统发展的动力源,绩效期望、绩效执行、绩效考评与反馈都需要效用的支持,它是绩效管理过程-真正的起点。只有有持续影响力的效用环节设计,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自愿地参与到绩效管理的活动中。

知识型员工是具有较高成就欲望、强烈的荣誉感、精神需要大于物质需要的员工,相对于结果来说他们更加注重过程的体验。绩效结果会提供给员工的报酬和奖励他们都是已经明确知晓的,物质内容的单一就决定了管理者可以在精神形式上把这一环节丰富起来,这样员工才会有兴趣,才会对绩效管理更加关注。在沟通策略和方式上,也要尽可能的进行有特点的设计,突出情境的渲染,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既使得那些绩效不好的员工受到鼓舞而跃跃欲试,又充分满足了绩效优秀员工的心理荣誉感和成就感。隆重的仪式,激动的场景,振奋人心的话语,都会给员工留下美好的记忆和难以忘怀的印象。此外,管理者还要采取更多样的宣传手段和沟通措施使这种氛围能够尽可能长时间的保留在组织内部,延续到接下来的绩效管理过程中,起到持续激励员工的作用。

三、提高知识型员工绩效沟通有效性的措施

绩效沟通首先有一个前提:即关心员工的成长,对他们的未来负责。在知识和能力上,帮助他们获得知识更新的必要信息、技能提高的相关辅导;在心理和情绪上,降低他们承受的压力,减少工作中经受的挫折,消除悲观的情绪,以良好的心态来迎接工作上的挑战。提高与知识型员工沟通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营造沟通文化,传播沟通理念

与知识型员工沟通,最重要的一项技巧就是管理者要善于换位思考。所谓换位思考是指在沟通的过程中 ,沟通者能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 , 能根据对方的需要组织和传递信息。

在沟通前,管理者要分析知识型员工在沟通风格,沟通渠道等方面的期望和偏好,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沟通策略以保证沟通过程的顺利进行。在沟通过程中,管理者要转换视角,开放心灵,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视角来分析问题,本着向对方学习的勇气去与他们沟通。

管理者的自我价值定位也是直接影响着沟通效果的关键因素。如自我至上主义者会认为自己与别人的沟通是一个发表自己见解和发布命令的手段,这样的价值定位很难收到良好的沟通效果。管理者要冲破狭隘的自我价值观限制,从对方的价值观出发,分析自己能给对方以怎样的帮助,在达到沟通目的的同时改善人与人彼此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企业绩效管理过程中,越来越强调持续沟通的重要作用,管理者只有具备良好的沟通意识、策略和方法,才能提高沟通的有效性,使绩效管理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知识型员工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一

武艺一: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是所有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也是越来越多的公司最看重的素质。由于知识型员工掌握着公司大量的技术或其他资料和信息,如果职业道德素质很差,会对公司造成很大的危害。现在有些公司,在招收知识型员工时,要求他们提供原辞职单位的工作表现证明,以证明他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

武艺二:人际交流素质。知识型员工大多是团队作业,需要员工有较强的交流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工作中,沉默寡言或固执己见都会影响工作效率。由于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要求团队本身是一个开放型的不断学习的组织,如果员工不愿将自己的知识拿出与他人分享,会影响整个团队的进步。

武艺三:专业技术素质。员工要有适合本岗位工作所需要的技术理论和专业技能。现在是一个知识更新的时代,光靠大学时学的知识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否则会被飞速发展的技术所淘汰。

武艺四:基本管理素质。知识型员工要掌握一般的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由于自主管理和平等协作的管理模式的引入,根据项目的不同,每个员工都可能成为临时的管理者,来负责协调团队成员的工作,要求员工有这方面的基本素质。

武艺五:身体素质。不论是身体健康还是心理健康,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未来能够更好地工作的基石。

武艺六:思维素质。知识型员工应该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另外,要有系统思维的观点,良好的思维方法,这对工作大有裨益。

知识型员工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二

首先应该尊重人格,尊重“个性”,建立以人格为基本的、合理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满足知识型员工内在与外在的需要。

对组织来讲,员工个性的差异,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面表现在突出了具体个人的特长和优点,充分利用每个人的特点,取a之所长补b之所短,既是创新、解决问题和组织获得成功的动力,又是个人奖励的来源。不足之处、差异也反映出个人的缺点和不足,是分歧、矛盾、冲突的起因,会影响组织的成就,造成办事效率低、拖延、阻碍和部门间推诿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因为个性既有差异性又有不变性,决定了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一定要尊重人格,使其在心理、生理、社会、道德、文化等各方面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坚持以“具体的”人为本,就不会对所有的人一味模式化管理,会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使用不同的激励方法,扬长避短,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尊重“个性”而不是“一刀切”,必须要因人管理、因才管理,针对每个员工的个性,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法激励员工,深入人心,获取员工的支持。通过以人格为基本的“个性”化管理,实质上是通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所表现出来的个人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为根本,对员工个人尊严、权益、性格、情感等因素的充分肯定和重视,深入人心,以内因为激励,充分发挥员工所有的技术、才能和经验,从而创造效益。

其次,把人作为组织管理中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

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不仅是一种管理方式和管理思路,更是一种管理哲学和管理方法。人是诸生产要素中最为活跃、最具能动性的要素,其他要素即使内含巨大的生产性能量,但如果没有人这个要素去参与也不会很好地释放出来,自然地发生能量转换。实行人本化的管理意味着组织从总经理到一般员工,他们既是主体同时又是客体,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以人为本而非仅仅的以才为本,是根据实际情况“量体裁衣”,既要充分认识到员工的技术、才能、经验,实现员工的最佳组合和配置,又要激发员工主动性,调动员工积极性,使人与其他生产要素达到完美的结合,从而提高生产效益。

第三,要营造团结、融洽的工作氛围,激发员工的自尊心、责任感、成就欲,提供具有吸引力或个人成长机会的发展空间,增强组织活力,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

我们在工作中应注重知识型员工的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淡化惩戒色彩,并为满足他们的需要和动机创造条件,从而使他们主动去创造和创新,在满足自身需要和动机的同时提高劳动效率和管理效率,为组织创造巨大财富。此外,对在管理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种种挫折,管理者仍然要随机应变历经千辛万苦化解矛盾、排除困难。

facebook上市后的动向一直是近期备受各界关注的话题,近日,其cto布莱特·泰勒即将离职创业的消息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对于facebook今后是否有能力留住泰勒这样的天才型员工,人们始终抱有疑问。再看同样是新兴互联网上市企业的zynga,ceo马克·平卡斯的铁腕治理已经可以看到反面效果的端倪,人才流失的风险日益紧迫。不仅仅是facebook和zynga,作为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典型,互联网行业的多数企业普遍面临人才流失率高的问题,离职创业和频繁跳槽是这个行业的一大特色。从互联网行业的特色出发,知识型员工管理的难度可见一斑,为此也引出那些时常困扰管理者的疑问:

为什么知识密集型企业员工流失率居高不下?

为什么凭借高额薪酬无法真正满足知识型员工的诉求?

为什么知识型员工“不听话、难管理”?

为什么有知识有能力又有业绩的员工总感觉很清高难沟通?

这一个个问题,是伴随着知识经济发展步伐一直困扰着企业界的管理难题。要探讨这些问题的根源并找到好的解决方法,就必须研究知识型员工这一群体的特质。

什么是知识型员工?首次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彼得·德鲁克,他认为知识型员工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和信息工作的人。而当今,知识型员工已普遍泛指那些有较高的学历背景,并在工作过程中主要依靠脑力劳动创造价值,运用智慧对知识进行创造、传播和应用的工作人员。在知识经济浪潮的推动下,知识型员工群体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并渗透在各行各业中,其中以信息技术、金融服务、法律服务、管理咨询等知识密集型行业领域尤为集中。

群体特征——知识型员工的特点解析

当前经济大背景下,不同类型的企业都或多或少拥有一批知识型员工,比如知识密集型企业员工群体的大多数成员,以及劳动密集型企业管理层或技术层的部分员工。知识型员工难管理,说明这类员工具备区别于普通员工的独特的群体特征。

首先,知识型员工的综合能力素质较强,这也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知识型员工多受过正规高等教育,拥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常掌握一项或几项专业技能或最新技术,知识储备丰富,视野开阔,对社会、行业、专业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多具有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相对于机械化的简单重复性劳动,知识型员工更喜欢富有创造力的工作,更期望在工作中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他们沉浸于运用知识和灵感进行的创新性活动当中,并善于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推动着知识和技术的进步。知识型员工所具备的这些能力素质,成为他们强大的内在资本,实际上在职业的选择中也使他们成为更占据主动的一方。

其次,知识型员工独特的性格特点,也是这一群体难管理的原因之一。知识型员工个性多自由、张扬、独立,自主意识较强,不愿意受制于物,更不喜欢硬邦邦的制度约束。他们从事的多是富有创造力的工作,因此更倾向于让行动遵从于自我意识,认为僵硬刻板的工作时间、地点和形式会扼杀自己的创造力。这些性格特征也使得这一群体常给人以自我为中心、天性傲慢、不愿服从纪律的印象。

此外,知识型员工对自我价值十分看重,有强烈的表现欲,渴望在工作中展现自我、证明自我、实现自我,并希望自身价值能得到社会、组织以及其他个体的充分尊重和认可。成就感带给他们的满足感可能是物质难以衡量的。正是如此,使得知识型员工更愿意接受有挑战性的工作,发挥专业特长、实现事业成功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比物质奖励更重要。

知识型员工对专业和职业的忠诚往往大于对组织的忠诚。特殊的群体特征也赋予他们随时接受新工作、迎接新挑战的能力与自信。当现有工作无法提供良好的施展平台和职业发展空间,个人价值得不到很好的体现时,知识型员工很容易选择忠于理想和个人意愿转而投向新的组织或新的工作。

管理挑战——知识型员工管理难点解读

德鲁克很早就提出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是20世纪最大的管理难题。如何管理好知识型员工,充分发挥其潜能,提高其工作效能,一直都是现代企业不断思考的、经久不衰的论题。企业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吸引并留住知识型人才,还有如何有效地激励知识型人才和运用合理的方式约束他们。

美国著名知识管理学家玛汉·坦姆仆的实证研究中发现,能够激励知识型员工的主要因素中,“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分别占据了33.74%、30.51%、28.69%的权重,而“金钱财富”仅占7.07%。1996年美国另一项对5500名毕业生的调查中,得出知识型员工的主要激励因素分别是对工作的兴趣、运用技能的机会、个人发展、感觉做的事情重要,而报酬仅列第九位。这些结果是知识型员工群体特征的鲜明印证,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一个共性,金钱不是他们所看重的能够认可和衡量其工作价值的唯一方式,自由的成长的空间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他们来说可能更为重要。

显然,待遇已不是吸引知识型员工的决定性因素,企业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更全面地满足知识型员工的诉求,从而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度。

如果个人价值得不到很好体现,成长空间受限,无法得到充分的肯定与尊重,知识型员工很可能会选择更适宜自己职业发展的组织,考虑到知识型员工择业的优势,企业必然很难吸引并长期稳定地留住这类员工。

知识型员工的产出与贡献,往往是无形的脑力劳动的成果。脑力劳动没有固定的评估规则和标准,因此如何进行知识型员工的绩效评估并给予知识型员工合理的激励,是另一个难题。

此外,组织需要寻找一种令知识型员工不感到压抑又行之有效的约束手段。知识型员工思维与行为都时刻充满活力,如何使这些活跃的分子在组织的框架内充分发挥能动性,又掌握好约束的分寸不至于使其失去活性或产生逆反情绪,更是一个管理的难点所在。

解决方法——知识型员工管理诀窍解密

针对上述难点,传统的管理模式还适用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高压式的、严格制度化的、命令与控制型的管理模式,对知识型员工很可能产生反效果。德鲁克建议,对知识型员工应该“引领”而不是单纯的“管理”。也有学者指出,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关键在于培养员工与组织间的良好关系,要赢得知识型员工的心。基于上述论点,正略钧策认为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应顺应群体特征,充分考虑其实际诉求,通过营造信任、平等、尊重、自由的企业文化氛围,运用文化引导的柔性管理方式,强化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情感纽带。

首先,组织要给予知识型员工充分的尊重与认可。对知识型员工个人价值的肯定是关键所在。其次,组织需要时刻关心知识型员工的成长,提供自由施展才能的平台和相对明确的职业发展通道。另外,创造一种自由、民-主、公平的工作氛围,提倡民-主参与的决策方式要更优于高度集权。此外,激励方式要更加灵活,更多地实施正向激励,同时重视精神和情感的激励。管理风格可以适当宽松,这也是组织对员工职业操守和工作能力充分信任的体现。最后,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也要求管理者特别是高层领导要有足够的心胸,不仅正视这个群体的个性特点,还要包容他们犀利的语言和张杨的风格。如果做不到这些,知识型员工最终很可能发展成为管理者的“心病”。

成功经验——优秀企业的创新管理模式借鉴

谷歌(google)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有自己深刻的理解,其倡导的“自由文化”已成为国际互联网行业的一个传奇,不但成功塑造了谷歌特立独行的企业形象,同时对知识型员工管理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谷歌人常说“像享受生活一样享受工作”,在谷歌,工程师可以带心爱的宠物上班,随意装点自己的办公空间,悠闲地骑滑板车穿梭于办公区域之间,随时享用丰富的餐食,充分跟随自己的习惯与灵感享受弹性工作制,自由支配20%的工作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很多人戏谑谷歌的这种管理方式属于“放养式”管理,但这样的管理模式剔除了不必要的繁文缛节,解决了工程师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最重要的是为他们天马行空的创意提供了自由驰骋的空间与平台。谷歌“自由文化”氛围下种种“破天荒”的做法,是组织对员工信任和关爱的充分体现,也是对工程师个人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尊重。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知识型员工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在提高工程师工作效能的同时,有效地提升了这一群体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如果说谷歌是“自由式”文化的代表,惠普则是“人本式”文化的典范。惠普创建人之一比尔·休利特认为在行业竞争及群体特殊性的背景下,面对知识型员工流失的问题,企业很难直接去改变,惠普的选择是秉持人性善的价值观,充分信任员工,一切从员工利益出发,为员工提供做事的机会,学习的机会,赚钱的机会,晋升的机会。惠普一直的愿望是“让每一个离开惠普的员工说惠普好”,通过人本文化的道德熏陶,让企业自身成为令人尊敬与憧憬的所在。惠普原助理总裁高建华在自己的书中提到的亲身经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高建华还在惠普市场部担任高级工程师时,曾一度想要跳槽到另外一家企业从事销售工作,但他的离职意愿得到高层管理者的充分重视和挽留,主管经理甚至推掉总裁会议与他促膝长谈,事后更邀请总裁与他面对面交流,人力资源部总监为他客观分析了两个工作机会的前景与利弊。高建华深深被组织对员工的重视所感动,在充分考虑人力资源总监的中肯建议后,最终选择了留下来。在员工提出离职时,惠普的管理者并不认为这是员工对组织的背叛,而是选择站在员工的立场上,从员工利益出发看待问题。

曾获得“2011中国年度最佳雇主”称号的腾讯公司,也深谙用企业文化管理知识型员工的奥妙所在。马化腾始终认为“人”是公司最宝贵的资源,腾讯在致力于营造平等、自由的工作氛围的同时,将“关心员工成长”作为其核心管理理念。腾讯人力资源副总裁奚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腾讯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舞台。由于互联网行业创业成本低,腾讯也不乏为追求理想和更好的发展空间而离开公司自主创业的员工。但是根据回访数据显示,这些离职员工创业的成功率不到5%。腾讯为避免员工做出不必要的牺牲,开始借助公司的大平台鼓励员工内部创业,不但为员工事业的成功助推,同时为企业的创新带来持久动力。

从鲜活的案例不难看出,借助企业文化对知识型员工的柔性管理模式确实能收到绝佳的效果,然而自由的氛围,宽松的制度,民-主的决策虽然好用,却必须掌握分寸。过分自由、宽松和民-主的管理方式容易走向“一盘散沙”、无组织无纪律、决策效率低下的另一个极端。

此外,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应从源头入手,在招聘过程中就提前判断其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是否匹配。若价值观差异太大,容易造成本来就自我意识强烈的知识型员工更难以融入组织,同时也会提高人才流失的风险。正略钧策建议,企业在招聘知识型员工特别是管理岗位的知识型员工时可增加价值观测评,确保新员工的理念与组织的文化理念不会存在较大偏差,以保证新进知识型员工能够顺利地融入企业的文化氛围之中。

知识型员工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三

借用电影《天下无贼》里一句对白做开篇:“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那么什么是人才?就是拥有特定知识和技能,并以之作为生产资料的人;对于这类运用“知识和能力”的工作者,德鲁克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知识工作者”(或“知识型员工"),他们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工作人员,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更高的附加价值。

有了知识工作者这一概念,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就可以分为对“体力工作者”的管理和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对这两类工作者的管理方式也迥然不同。

体力工作者的任务简单、明确,只需要知道具体的工作方法就可以完成任务,无需过多的思考。对这类工作,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用机器设备来代替的,如在汽车装配线上使用机器人代替体力工作者,在建筑工地采用机械设备代替工人等。对于体力工作者的管理,早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代表作就是他的《科学管理原理》,详细阐述了科学管理方法。科学管理方法的研究,使体力工作者的生产效率有了质的飞跃,提高达五十倍之多。

而对于知识工作者,任务是非常复杂的,有时甚至是不确定的,需要运用知识拥有者的知识和智慧来明确任务并加以完成。知识工作者是不可以用设备仪器来代替的,我们无法设想用机器人代替销售人员拜访客户,也无法仅仅通过在电脑上输入功能需求,而开发出一系列完整的、可用的系统软件。

在德鲁克之前,管理研究领域并没有区分体力工作者的管理和知识工作者的管理,更没有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做更深入的研究。实际上,对于知识工作者如何管理,这不仅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知识工作不同于体力工作,对知识工作者和体力工作者的管理方式也完全不同,甚至正好相反。对体力劳动者而言,经典的科学管理法最为有效,管理的重点在于以什么样的方法完成已经确定的任务,而对知识型的团队成员,管理的重点在于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至于怎么完成,则交由知识工作者本人负责,其管理更强调人性化、个性化。

知识工作者掌握着最有价值的生产资料(即他们的知识)、最重要的生产工具(他们的能力),这些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应用于公司其他有形资产(如资金、设备等)和无形资产(专利、品牌等),二者有效地结合,才托起了公司固有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价值,并进而创造了公司的独特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正是由于这样的知识和能力,公司的各种资源才有了活力,才发挥了其再造价值的能力。

知识工作者的这些知识和能力,就是企业所特有的技术资本(而不是成本),但这些资本又被资本的使用者和拥有者(知识工作者本人)所随身携带,所以极易随着人员的流失而消失,因此,管理者的责任就在于留住这些资本,并加以有效使用,使之创造成就。

那么如何对这类“知识工作者”进行管理?

其一,管理者关注的重点应是每一个成员的长处,也即“关注每个人能做什么,而不关注他们不能做什么”,“发挥每个成员的长处,同时让他们的弱点变得无关紧要”(德鲁克)。使唤每个工作者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互相取补短,使整体绩效大于、甚至远远大于团队每个成员个人绩效的加总。

其二,培养知识工作者“绩效精神”和“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把提高生产率的责任交给知识工作者本人,给予其更大的自主权,为其提供取得绩效的空间。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包括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不同的层次,对于知识工作者,不仅需要满足生理、安全、社交三个基本需求,更需要满足其“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些高层次需求,而自我管理和绩效精神就是满足其这“尊重需求”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其三,避免千篇一律的管理方式,实现个性管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人特质,如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成就动机、不同的压力感知程度等等,管理者需要根据每个人员的不同特质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实现对员工的“个性化管理”,以使其能充分发挥其知识和能力,避免对所有人员采用相同的管理方法,追求表面上的公平。这就要求管理者充分了解每一位员工的个人特质,并根据不同的个人特质制定相应的管理模式,这也是管理的“艺术性”所在。

其四,要用人,就必须了解“人”,了解做为“人”的本质---“物质人” “社会人”。因此在用人时,也需要从欲望、心性两个方面去考虑员工的感受,使员工能“发自内心地与公司同心同德同努力”,这有助于员工个能能力、潜力的发挥。

其五,管理者需要尽量避免稍不留意就会冒出的一些霸权思想,如,“我是领导,我是唯一正确的”、“我是领导,我就应该批评你”等等;更好的做法是,以对等的身份、“讨论”的方式商讨员工的所做的事、做事的方法。“善用人”不一定要“强于人”,“强于人”不一定会“善用人”。作为管理者,更要会“善用人”。

其六,避免一些隐性的不良做法(或出于 “领导的自尊”而有意为之),如漠视员工的存在、漠视员工的`努力和业绩等。更好的做法是,努力、主动去发现员工的努力和业绩,并适时、适当加以鼓励,满足知识型员工“被重视”的需求,使其感觉“我对公司很重要”。相对于“对公司无关紧要”的员工,“对公司很重要”的员工更容易留住,更愿意竭尽所能的投入工作。

其七,重“用人”,轻“换人”。有的领导,习惯于“不行就换人”,这的确给了员工工作上的压力,但同时也给了他不安全感,无法安心工作,难以创造好的绩效。员工绩效不好,管理者首先应该考虑自己的“管理”问题,是否在“用人”上有不妥之处,是否真正做到“知之”、再“任之”,其次再考虑员工的问题。稳定的员工带来稳定的技能和稳定的绩效。

在知识经济时代,推进历史进步的是知识和人才。而作为知识和人才聚合体的知识型企业将是未来世界的中流砥柱,而主流生产力的代表阶层就是那些一直活跃在一线中的知识型员工。美国《时代》杂志总编辑赫德利· 多诺万通过近 30 年的研究得出,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创造价值最多的人,也是 “ 最难以管理的人 ” 。

的确,知识型员工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但是也可能给你制造最大的灾难。因为他们都是一些有创造性而且能独立思考的人。由于企业对他们的工作不易做出明确的界定,并且用以衡量的标准又极富主观性,这就为如何管好用好他们增加了难度。从上世纪 60 年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开始,直到今天的众多管理学家,都在不停地探寻采用何种方法才能管理好知识型员工。

从我们知识解决的理论和模式可以看出,知识型企业的文化同样也是老板文化。因此,管好用好知识型员工的方法,关键在于老板的文化。作为老板的你,在培养和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中,特别是如何管好和用好知识型员工的领导实践中,请注意如下的策略:

( 1 )放下你老板的花架子,让知识型员工与你平等

记住,知识型员工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有他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他们往往和你一样,对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甚至在一些专业领域已经大大地超过了你。由于他们与你的接触要比一般人与你的接触多得多,所以他们往往可以发现你的许多不足和弱点,并且不加遮掩地把自己的看法公开交流。明智的你这时候就应该放下你的臭架子,把自己摆到与他们相等的位置上,谦虚地接受他们的批评,与他们一起来讨论如何改进自己的工作。

( 2 )试图与知识型员工讨论-公司未来

知识型员工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往往有很多自己的建议,而这些建议一般又和他们的抱怨混淆在一起。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必须冷静下来,与他们一起讨论-公司未来的发展。你会发现,在某些问题上,他们可能会更有创见。把知识型员工当成你志同道合的合作者,会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 3 ) 胡萝卜加大棒,协商和控制交替进行

知识型员工不太喜欢被别人命令,而喜欢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只有当大家在一起讨论而达不成一致时,才需要你的介入,一旦还不能达成协议,你才可以采用命令方式强制他们执行。

( 4 )不要怕得罪知识型员工,要敢于主张和批评

不必担心知识型员工害怕批评,其实每个人都不喜欢被别人批评,但知识型员工对待批评可能更加理智和客观。只要你能通过批评把他们说服,他们往往不但不会生气,还可能会佩服你的管理才能。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批评,除了要有理有据以外,还要注意表达出以下三点意思:一方面告诉他 “ 你的工作做得不错,但凭你的能力还能够做得更好 ” ;另一方面,可以告诉他 “ 我对你的要求和对其他员工的要求是相同的 ” ;再一方面,告诉他 “ 你也可以同样地要求我 ” 。记住,千万不要否定他们的人格和价值观。

( 5 )所有的制度可以不合理但一定要公平

由于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是创新性的,所以对他们的管理和业绩考评都很难制定,或很难让每个人都满意。其实,制度的公正性比合理性更重要,即便某个制度不尽合理,但只要对他们一视同仁,往往不会产生大的矛盾。制度的合理性可以根据需要不断改进,但制度执行的公正性一定要自始至终坚持下去。

( 6 )你必须对知识型员工忠诚

谁都希望别人对自己忠诚,但很难做到自己也对别人忠诚,尤其是老板你自己。首先要做到你对知识型员工忠心耿耿,以换取他们对你的忠心。知识型员工一般不轻易相信任何事物,所以不要试图去欺骗他们,否则,你会失去他们对你的支持和信任。你应该像对待自己的朋友一样对待他们。当出现外界冲突时,你首先应该积极维护他们的利益,在证据不足时,要假设他们是无辜的。并且要尽量多表扬他们,即使他们工作中出现了差错,也要积极承担你作为领导的责任,千万不要推卸责任。

特别注意的是,对待知识型员工你可以采用 “ 处罚 ” 文化,但是第一次千万不要罚,否则,没有人愿意承担责任,只是对重复犯错的才给予重罚。只有鼓励创新才可以形成健康的知识文化氛围,才有利于管好与用好知识型员工。

是的,尊重是管理知识型员工的第一要素。只有充分尊重了他们,他们才会真诚地对待你老板,才可以获得“ 榨取 ” 他们知识的剩余价值的机会。企业才能获取财富和成长!其实来到这里又何尝不是?可惜我们的文化还有没有形成尊重与宽容及欣赏的程度,任重道远呀!

知识型员工心得体会精选篇十四

对于企业而言,随着发展越来越重视管理,逐步从业务要效益过渡到向管理要效益,可见管理很重要。但我们究竟如何看待管理呢?为何企业在创业阶段并不重视管理,反而重视个人魅力与执着的精神呢?我们看那些成功的企业,其初创阶段都不强调管理,甚至于管理上比较混乱,形成一种混乱的高效。这种观察并非表明管理不重要,而是说管理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作用不同。

单一企业发展不仅具有阶段性,而且企业的历史也具有阶段性,不同行业的企业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对管理的需求也不同。前面谈到的创业阶段与企业发展壮大阶段对管里的认识与要求不同就是这个道理,这其实与企业的复杂度有关。

对于行业而言,大的方面看,制造业的管理要比服务业更加精细和流程化,服务业的管理则要体现更多的灵活性。当然,这些仅仅是一种较粗的划分,对于不同的产业门类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管理特点。

同时,对于不同的员工也要有不同的管理方式。从企业和社会发展来看,员工的地位总体是在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对于知识型员工如何管理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知识型员工往往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对事物具有自己的看法和自己的观点,他们不希望被机械的对待,希望获得更多的尊重。从社会的影响来看,知识型员工受西方现代观念的影响较深,崇尚自由与平等的氛围,更希望参与和沟通。尤其在互联网大潮的影响下,知识型员工更渴望信息透明。因此,在这种背景下,管理不能再用传统的模式,更应该体现透明和授权,尊重员工的地位和角色,更多体现其主观能动性。

虽然知识型员工有这样的管理要求,但对企业管理者而言,尤其是职能管理而言,其往往过于强调控制,尤其是把对资源的控制作为一种权力,希望可以牢牢把握在手中。很多职能管理者认为其手里的资源属于公司,必须由公司控制,是公司实现管理承诺的手段。这其实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管理思路,适合与基层管理成熟度不高的机械型组织,或者适合流程化的生产性产业。对于服务行业,对于知识型员工而言,这种管理思想将十分有害。进一步分析,什么是公司,公司的资源要由公司控制不代表是由职能部门控制,而应形成在不同职级管理者间的合理流动。

我们对于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具有不同的思考,那么,我们再从实践中进行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在咨询、高科技等企业中,职能管理部门的的地位往往不高,其管理者的层级一般,主要是一种服务的性质,其中体现最明显的可能是办公室和人力资源部门,在很多企业往往合并为人事行政部。

当然,我也有一种观点,什么是职能,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什么职能应该强,什么职能应该弱呢?首先,一些与业务相关职能的管理应该强化,但这种强化应该体现分级管理的要求,实现对业务的有效管理与指导,这一般指运营管理部门。而对于行政和人力资源等的管理职责则更多体现一种放权的思路,相关部门只要强化政策制定与运行监督,并做好事务性服务即可。

这里强调了一系列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从我们是更加尊重员工的个性和能力出发,其本质是人的问题。那么,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管理者也是人,必然有自己的人格特征与行为诉求。

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而言,职能管理者应该更多体现一种服务的意识,在此基础上才是管理的能力。对于管理者而言,越是能力高的管理者,往往更倾向于学术化,希望设计一个复杂又完美的管理体系,并在自己的一手掌控下可以顺利运行。其实知识型员工最怕这样的管理者,因为他们往往在管理者的言语上说不过这些管理高手,甚至于无法听懂其管理术语。

对于知识型员工为主的企业而言,管理弱的原因也在于如此,因为弱一些的危害可能相对于过于强势的所谓管理高手而言对组织的伤害并不大。因此,大部分这类企业的很多职能管理部门很弱,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着现实的需要。

但这种弱并非常态,企业还是需要更高的管理高手,这样的高手并非强调自己控制,而是维持企业管理的一种生态平衡,让管理工具与企业资源在企业的不同层级间可以合理流动。这种才是真正的高手,一般是给予充分授权,信任知识型员工,鼓励其在管理的各领域综合发展,同时通过这种政策不断引导各项管理走向合适的轨道。

也就是说,对于知识型员工而言,管理不应过多的强调科学,而应该更多的'体现其艺术性,让科学穿上艺术的外衣,让科学不是一种权威,而是各级管理者都可以理解和使用的工具。

以人才竞争为显著特征的二十一世纪,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资本,这在智力密集型企业(如:广告公司、策划公司、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设计机构等)表现得尤为突出。智力密集型企业的竞争力水平往往取决于其知识型员工的产出质量和数量。因此,管理和激励知识型员工,使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智力密集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一、知识型员工的创造性

(一)工作具有创造性。知识型员工从事创造性的工作,不同于体力劳动,也不同于行政管理和纯粹的技术性操作性工作,而是依靠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灵感,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推动技术的进步,产品的创新。

(二)工作过程个性化。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是大脑复杂的思维过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没有确定的流程和步骤,自治性、自主性强,外人难以窥视和控制。

(三)工作成果难以测量。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极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的智力投入,产品无形,难以测量,而且对于一些团队完成的工作,往往是多个知识型员工集体智慧和努力的结晶,难以分割,这给测量个人绩效带来了困难。

二、知识型员工的个性特征

真正才华横溢的有用之才,往往又是充满个性而难于驾驭的,概括来说,智力密集型企业知识型员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性格特点:

(一)较强的自主意识。一般人都有独立自主的要求,能力越强,独立自主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越强。由于知识型员工拥有某种特殊技能,依仗这种保障,他们往往更倾向于一个自主的工作环境,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

(二)独立的价值观。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有一种表现自己的强烈欲望。知识型员工心目中有非常明确的奋斗目标,他们到企业工作,并不仅仅为了挣得工资,而是有着发挥自己专长、成就事业的追求,他们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他们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攻克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三)流动意愿强。在智力密集型企业中,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是人们的知识、技能和不断创新的能力,而这一资产却存在于知识型员工的头脑之中,是企业难以拥有和控制的。出于对自己职业感觉和发展前景的强烈追求,人才流动成为智力密集型行业的普遍现象。

三、管理与激励知识型员工的策略

要管理好有用之才,并让其尽心尽力地为企业服务,企业内部合理的管理模式和先进的管理思想是关键因素之一。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特点和个性特征决定了企业不能运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来对待他们,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相互尊重及和-谐的工作环境,实行弹性工作制。工作场所中的快乐,是提供优越服务的关键。知识型员工更多地从事思维性工作,僵硬的工作规则对他们没有多大的意义,知识型员工更喜欢工作富有自主性和挑战性,喜欢更具张力的工作安排。因此,组织中的工作设计应注意考虑体现员工的个人意愿及价值,尽可能为员工创造一个既安全又舒畅的工作环境,在不断扩大工作范围,丰富工作内容,使工作多样化、完整化的同时,逐步实行弹性工作制,加大工作时间的可伸缩性和工作地点的灵活多变,并建立以团队友谊为重的企业文化,使员工觉得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能在工作中大显身手,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当然,也应避免过分强调自主带来的负面效应,不能一味地放任自流,而应对知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进行控制。

(二)改革管理制度,建立新型的企业人际关系。有人提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即通过对员工的内在控制来激发其工作热情。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对人才的管理,把“控制”看作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下属只有听从安排,服从需要。对于知识型员工,单纯依靠严格的管理达不到预期效果,因为即使企业采用强制手段,限制了人的行动,但企业难以控制其思维和工作成果。因此,企业应突破传统企业的思维模式,使管理方式更为多元化、人性化,以激励其主动献身与创新的精神,主要包括:在机构内部建立公平、公开、透明的“赛马”机制,让员工在既定的、大家认同的规则面前,公平、公开地竞争,在充分的发展空间内优胜劣汰;其次,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人际沟通的制度,提倡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双向沟通,靠理解和尊重,靠高尚的人格和互动的心灵建立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这种心灵沟通和感情认可的方式,使知识型员工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主动发挥其潜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新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对知识型员工进行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丰富激励手段,实现激励体系的多-维化发展,以满足人们随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出现多种需求的需要,从而激发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目前不少智力密集型企业已经在尝试风险同担,利益共享的激励机制,如合伙人制。

(四)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与人才激励机制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因此,必须建立起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保护知识产权的载体――个人对其有控制权、转让权和因其使用而有所获得的收益权,从而保证知识资本投资的高收益,鼓励更多的创新与发明,发挥知识型员工对企业发展的巨大作用。

(五)物质利益固然是发挥积极性的基本因素,但精神需求也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是较物质需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可以持久地起作用。因此,在提高知识型员工的综合待遇时,要侧重工作满足感,包括工作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允许创造性和实现个人满足等内容;成绩的认同,包括同事和上司对其工作成绩的认同等非经济方面的努力。

(六)为员工提供学习、培训机会。知识型员工的薪水和生活一般是有保障的,他们来到组织中的目的,是在争取劳动报酬的同时,寻求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高层次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因此,企业除为员工提供一份与贡献相称的报酬外,还应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使其具备一种终身就业的能力,同时,要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发展机会,创造开拓发挥的最大空间,包括授权管理和内部提升机制两个方面,即让员工在工作中有发言权和一定的管理决策权,提供适合其要求的上升道路,让知识型员工能够随企业的成长及贡献,获得公平的职位升迁或是创造新事业的机会,让员工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发展前途,使之与组织呈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为企业尽心尽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知识型员工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五

3facebook上市后的动向一直是近期备受各界关注的话题,近日,其cto布莱特·泰勒即将离职创业的消息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对于facebook今后是否有能力留住泰勒这样的天才型员工,人们始终抱有疑问。再看同样是新兴互联网上市企业的zynga,ceo马克·平卡斯的铁腕治理已经可以看到反面效果的端倪,人才流失的风险日益紧迫。不仅仅是facebook和zynga,作为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典型,互联网行业的多数企业普遍面临人才流失率高的问题,离职创业和频繁跳槽是这个行业的一大特色。从互联网行业的特色出发,知识型员工管理的难度可见一斑,为此也引出那些时常困扰管理者的疑问:

为什么知识密集型企业员工流失率居高不下?

为什么凭借高额薪酬无法真正满足知识型员工的诉求?

为什么有知识有能力又有业绩的员工总感觉很清高难沟通?

这一个个问题,是伴随着知识经济发展步伐一直困扰着企业界的管理难题。要探讨这些问题的根源并找到好的解决方法,就必须研究知识型员工这一群体的特质。

什么是知识型员工?首次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彼得·德鲁克,他认为知识型员工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和信息工作的人。而当今,知识型员工已普遍泛指那些有较高的学历背景,并在工作过程中主要依靠脑力劳动创造价值,运用智慧对知识进行创造、传播和应用的工作人员。在知识经济浪潮的推动下,知识型员工群体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并渗透在各行各业中,其中以信息技术、金融服务、法律服务、管理咨询等知识密集型行业领域尤为集中。

当前经济大背景下,不同类型的企业都或多或少拥有一批知识型员工,比如知识密集型企业员工群体的大多数成员,以及劳动密集型企业管理层或技术层的部分员工。知识型员工难管理,说明这类员工具备区别于普通员工的独特的群体特征。

首先,知识型员工的综合能力素质较强,这也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知识型员工多受过正规高等教育,拥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常掌握一项或几项专业技能或最新技术,知识储备丰富,视野开阔,对社会、行业、专业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多具有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相对于机械化的简单重复性劳动,知识型员工更喜欢富有创造力的工作,更期望在工作中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他们沉浸于运用知识和灵感进行的创新性活动当中,并善于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推动着知识和技术的进步。知识型员工所具备的这些能力素质,成为他们强大的内在资本,实际上在职业的选择中也使他们成为更占据主动的一方。

其次,知识型员工独特的性格特点,也是这一群体难管理的原因之一。知识型员工个性多自由、张扬、独立,自主意识较强,不愿意受制于物,更不喜欢硬邦邦的制度约束。他们从事的多是富有创造力的工作,因此更倾向于让行动遵从于自我意识,认为僵硬刻板的工作时间、地点和形式会扼杀自己的创造力。这些性格特征也使得这一群体常给人以自我为中心、天性傲慢、不愿服从纪律的印象。

此外,知识型员工对自我价值十分看重,有强烈的表现欲,渴望在工作中展现自我、证明自我、实现自我,并希望自身价值能得到社会、组织以及其他个体的充分尊重和认可。成就感带给他们的满足感可能是物质难以衡量的。正是如此,使得知识型员工更愿意接受有挑战性的工作,发挥专业特长、实现事业成功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比物质奖励更重要。

知识型员工对专业和职业的忠诚往往大于对组织的忠诚。特殊的群体特征也赋予他们随时接受新工作、迎接新挑战的能力与自信。当现有工作无法提供良好的施展平台和职业发展空间,个人价值得不到很好的体现时,知识型员工很容易选择忠于理想和个人意愿转而投向新的组织或新的工作。

德鲁克很早就提出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是20世纪最大的管理难题。如何管理好知识型员工,充分发挥其潜能,提高其工作效能,一直都是现代企业不断思考的、经久不衰的论题。企业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吸引并留住知识型人才,还有如何有效地激励知识型人才和运用合理的方式约束他们。

美国著名知识管理学家玛汉·坦姆仆的实证研究中发现,能够激励知识型员工的主要因素中,“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分别占据了33.74%、30.51%、28.69%的权重,而“金钱财富”仅占7.07%。1996年美国另一项对5500名毕业生的调查中,得出知识型员工的主要激励因素分别是对工作的兴趣、运用技能的机会、个人发展、感觉做的事情重要,而报酬仅列第九位。这些结果是知识型员工群体特征的鲜明印证,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一个共性,金钱不是他们所看重的能够认可和衡量其工作价值的唯一方式,自由的成长的空间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他们来说可能更为重要。

表1:玛汉·坦姆仆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分析(1998)。

“个体成长”33.74%。

“工作自主”30.51%。

“业务成就”28.69%。

“金钱财富”7.07%。

显然,待遇已不是吸引知识型员工的决定性因素,企业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更全面地满足知识型员工的诉求,从而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度。

如果个人价值得不到很好体现,成长空间受限,无法得到充分的肯定与尊重,知识型员工很可能会选择更适宜自己职业发展的组织,考虑到知识型员工择业的优势,企业必然很难吸引并长期稳定地留住这类员工。

知识型员工的产出与贡献,往往是无形的脑力劳动的成果。脑力劳动没有固定的评估规则和标准,因此如何进行知识型员工的绩效评估并给予知识型员工合理的激励,是另一个难题。

针对上述难点,传统的管理模式还适用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高压式的、严格制度化的、命令与控制型的管理模式,对知识型员工很可能产生反效果。德鲁克建议,对知识型员工应该“引领”而不是单纯的“管理”。也有学者指出,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关键在于培养员工与组织间的良好关系,要赢得知识型员工的心。基于上述论点,正略钧策认为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应顺应群体特征,充分考虑其实际诉求,通过营造信任、平等、尊重、自由的企业文化氛围,运用文化引导的柔性管理方式,强化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情感纽带。

首先,组织要给予知识型员工充分的尊重与认可。对知识型员工个人价值的肯定是关键所在。

其次,组织需要时刻关心知识型员工的成长,提供自由施展才能的平台和相对明确的职业发展通道。

另外,创造一种自由、民主、公平的工作氛围,提倡民主参与的决策方式要更优于高度集权。

此外,激励方式要更加灵活,更多地实施正向激励,同时重视精神和情感的激励。管理风格可以适当宽松,这也是组织对员工职业操守和工作能力充分信任的体现。

最后,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也要求管理者特别是高层领导要有足够的心胸,不仅正视这个群体的个性特点,还要包容他们犀利的语言和张杨的风格。如果做不到这些,知识型员工最终很可能发展成为管理者的“心病”。

成功经验——优秀企业的创新管理模式借鉴。

谷歌(google)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有自己深刻的理解,其倡导的“自由文化”已成为国际互联网行业的一个传奇,不但成功塑造了谷歌特立独行的企业形象,同时对知识型员工管理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谷歌人常说“像享受生活一样享受工作”,在谷歌,工程师可以带心爱的宠物上班,随意装点自己的办公空间,悠闲地骑滑板车穿梭于办公区域之间,随时享用丰富的餐食,充分跟随自己的习惯与灵感享受弹性工作制,自由支配20%的工作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很多人戏谑谷歌的这种管理方式属于“放养式”管理,但这样的管理模式剔除了不必要的繁文缛节,解决了工程师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最重要的是为他们天马行空的创意提供了自由驰骋的空间与平台。谷歌“自由文化”氛围下种种“破天荒”的做法,是组织对员工信任和关爱的充分体现,也是对工程师个人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尊重。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知识型员工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在提高工程师工作效能的同时,有效地提升了这一群体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如果说谷歌是“自由式”文化的代表,惠普则是“人本式”文化的典范。惠普创建人之一比尔·休利特认为在行业竞争及群体特殊性的背景下,面对知识型员工流失的问题,企业很难直接去改变,惠普的选择是秉持人性善的价值观,充分信任员工,一切从员工利益出发,为员工提供做事的机会,学习的机会,赚钱的机会,晋升的机会。惠普一直的愿望是“让每一个离开惠普的员工说惠普好”,通过人本文化的道德熏陶,让企业自身成为令人尊敬与憧憬的所在。惠普原助理总裁高建华在自己的书中提到的亲身经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高建华还在惠普市场部担任高级工程师时,曾一度想要跳槽到另外一家企业从事销售工作,但他的离职意愿得到高层管理者的充分重视和挽留,主管经理甚至推掉总裁会议与他促膝长谈,事后更邀请总裁与他面对面交流,人力资源部总监为他客观分析了两个工作机会的前景与利弊。高建华深深被组织对员工的重视所感动,在充分考虑人力资源总监的中肯建议后,最终选择了留下来。在员工提出离职时,惠普的管理者并不认为这是员工对组织的背叛,而是选择站在员工的立场上,从员工利益出发看待问题。

曾获得“2011中国最佳雇主”称号的腾讯公司,也深谙用企业文化管理知识型员工的奥妙所在。马化腾始终认为“人”是公司最宝贵的资源,腾讯在致力于营造平等、自由的工作氛围的同时,将“关心员工成长”作为其核心管理理念。腾讯人力资源副总裁奚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腾讯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舞台。由于互联网行业创业成本低,腾讯也不乏为追求理想和更好的发展空间而离开公司自主创业的员工。但是根据回访数据显示,这些离职员工创业的成功率不到5%。腾讯为避免员工做出不必要的牺牲,开始借助公司的大平台鼓励员工内部创业,不但为员工事业的成功助推,同时为企业的创新带来持久动力。

从鲜活的案例不难看出,借助企业文化对知识型员工的柔性管理模式确实能收到绝佳的效果,然而自由的氛围,宽松的制度,民主的决策虽然好用,却必须掌握分寸。过分自由、宽松和民主的管理方式容易走向“一盘散沙”、无组织无纪律、决策效率低下的另一个极端。此外,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应从源头入手,在招聘过程中就提前判断其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是否匹配。若价值观差异太大,容易造成本来就自我意识强烈的知识型员工更难以融入组织,同时也会提高人才流失的风险。正略钧策建议,企业在招聘知识型员工特别是管理岗位的知识型员工时可增加价值观测评,确保新员工的理念与组织的文化理念不会存在较大偏差,以保证新进知识型员工能够顺利地融入企业的文化氛围之中。

知识型员工心得体会精选篇十六

简单的讲激励是指通过满足餐饮企业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即要设法使餐饮企业员工看到自己的需要与组织目标之间的联系,使他们处于一种驱动状态,他们在这种状态的驱动下所付出的努力不仅满足其个人的需要,同时也通过达成一定的工作绩效而实现组织目标。

动机和需要是指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即餐饮企业员工希望通过目标是指行动所要得到的预期结果,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目标同需要一起调节人的行为,把行为引向一定的方向。可以说目标是行为的一种诱因,具有诱发、导向和激励的功能。绩效指人们的工作成果并加之于对组织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绩效的高低不在于工作量的大小,而在于工作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从以上四个概念入手就可以给我们所要构建的人才激励机制下这样一个比较宽泛的定义:人才激励机制就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对餐饮企业员工采用一定的激励方式和手段,使组织目标与职工的需求动机相联系,并结合职工的工作绩效,增加职工的满意度和成就感,进而促成组织工作顺利进行的一个有机的管理体系。所以餐饮业激励管理就是要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工作热情。而人的积极性是以需求为基础的,是由人的动机而推动的。因此,要想预测员工的行为,调动员工积极性,就必须了解员工的需求,动机及其基本规律。

所以综上所诉,激励是指为使餐饮企业员工的需求得以满足,而激发其个人动机,使之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一定得组织目标行动的心理活动过程,或者说是调动人积极性的过程。

1.激励有利于餐饮企业吸引好人留住人才。

企业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为了吸引,留住人才,餐饮企业应采用多种激励方法,如为员工缴纳全部社会保险,提供个人人寿保险,体现行业特色的带薪休假制度,为优秀员工提供脱产进修学习的机会等,从而创造一个保险充分,奖罚分明的工作环境。

2.激励有利于餐饮企业实现组织目标。

激励是对员工行为有目的的引导。激励措施的制定,目的在于实现企业目标。餐饮企业为了实现预定目标,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激励措施,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员工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创造优良绩效,为完成组织的各项目标而努力工作。

3.激励有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通过对的员工激励,激发员工持之以恒的工作热情,使职工充分发挥智力和体力。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经过研究,发现受激励的员工,其能力可发挥至个人能力的百分之九十,比没有被激励的.员工多2倍多。

4.激励有助于增强餐饮企业的凝聚力。

员工激励是保证落实餐饮企业规章制度,建立部门与员工之间协调关系的有效策略。该方法对提高职工向心力和企业凝聚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员工持股制。

员工持股制是为了适应中小企业对员工激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员工激励制度。该种激励制度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在很多中小企业的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员工持股制的具体做法如下:企业以一个优惠的价格向员工配售一定限额的股票,员工在认购了这些股票后在一定时期内不能转让,在规定的期限届满后可以转让,企业设立员工持股管理委员会(或理事会),委托员工持股会作为社团法人对企业内部员工购买的股票进行托管运作,集中管理,每年员工可以依据所持有的股票来分享公司的收益。事实证明,该种员工激励机制在中小企业中的运用还是成功的,是能够适应中小企业员工激励要求的。

2.绩效工资制。

所谓绩效工资制是指将员工的工资直接和他的工作业绩联系在一起,企业一般的做法是:先设定一个比较低的基本工资用来维持员工的基本生活需要,然后再根据员工的工作业绩给他们发工资。绩效工资制也是现代企业常用的一种比较成功的员工激励方法。

3.岗级动态管理激励系统。

所谓岗级动态管理激励系统,是以按劳分配、公平竞争为原则,以优胜劣汰思想为指导,通过建立严密科学的量化考核体系,对企业员工进行德、勤、绩、能考核排队,划分为五个等级(工种带头人、优秀员工、合格员工、试用员工、下岗员工),逐级进行尾数淘汰和首数晋升,岗位级别亦相应有所变动。这是一种新的中小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已在不少企业中运用成功。

4.信任激励法。

信任激励法是指让员工参与饭店的决策和各级管理工作中去,增强沟通与协调,使职工感受到上级主管对自己的信任,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从而对职工个人产生激励,又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

5.目标激励法。

目标激励法指饭店管理人员为职工确定职业发展目标、职务工作目标等,使职工努力工作,完成自己的目标。饭店经营过程实际是不断实现经营目标的过程,而职工在职业生涯中,根据个人需求,也不断设计和完成自己的发展目标。目标激励实际是构建饭店与职工的共同愿景。

在上述的几种激励方法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是也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不难发现:即任何一种员工激励机制都是一种比较单一的激励机制,从而使他们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会有难以避免的缺点,因而达不到对员工最佳的激励效果。因此需要采用多种激励措施,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双方面着手,系统的、全方位的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知识型员工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七

知识型员工是企业中重要而特殊的群体,他们处于支配、管理、运用企业内其他资源的主导性地位。对于知识型员工 来说,他们能否有效地工作,是否会对企业及其经营目标萌生出责任感、忠诚心和热情,以及他们能否从自己工作中 得到满足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与他们之间心理契约的实现程度。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 约就成了企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心理契约的概念及特点入手,通过分析知识型员工的需求,提出了知 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的管理对策。

员工的心理契约是指在组织与员工的互惠交换关系中员工所感知到的彼此为对方提供的责任。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组织对员工的责任”和“员工对组织的责任”。相比经济契约来说,心理契约的内容虽然大多以模糊性和隐含性为特点,但它同样是影响员工对组织的态度、工作行为及工作绩效的决定因素,因而是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型员工成为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如何把握他们的特点和需求,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双赢”发展目标,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的一个主要任务。研究表明,要激发起知识型员工全力以赴的工作态度和创造力,仅仅依靠经济契约(劳动合同)及其隐含的外在激励是难以达到目的的。因此,心理契约的研究有可能成为知识型员工激励手段和管理方法的突破。

一、心理契约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所谓心理契约,是指雇佣双方对雇佣关系中彼此对对方应付出什么同时又应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雇佣双方内隐的不成文的相互责任。心理契约反映的是组织与员工彼此间对于对方所抱有的一系列微妙而含蓄的心理期望。心理契约一方面反映了组织成员加入组织的动机与目的,如期望在组织中获得回报、提升、自我实现等;另一方面又反映了组织对员工的一种期望,如希望员工对组织忠诚、尽职、奉献等。尽管心理契约是内隐的,但它确实存在,而且它是影响企业与员工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在员工期望与其绩效表现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并为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提供很大帮助。

一般来说,心理契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心理契约是一种不完全的契约形式。由于员工个人和组织都是有限理性的,同时组织的外部环境又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双方所获得的信息都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因此,心理契约和经济契约一样具有不完全契约的性质与特征。(2)心理契约是一种动态的契约形式。如同经济契约一样,心理契约是依据缔约当事人的日常习惯、合作诚意和信誉来执行的。但不同的是,经济契约在签约期内是相对稳定的,而雇佣双方的心理契约则随环境变化总处于一种不断变动的状态之中,是一种不稳定的契约形式。(3)心理契约是一种主观的判断或认同。由于心理契约强调的是雇佣双方的心理期望,即一方希望为另一方付出什么,同时又希望从另一方获得什么,这种彼此的责任和权力是与知觉相关的,因而带有主观判断的成份。(4)心理契约的违背受到道德因素的制约。经济契约的违反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强制制约,心理契约却不具有法律强制执行的效力,它往往受到道德因素的制约。无论是组织还是员工违背了心理契约,都将影响他们的社会信誉,从而影响其长期发展目标的达成。(5)心理契约违约后果的不确定性。心理契约的违约所产生的后果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双方的知觉和处事哲学,可能采取不同的态度和行动来处理某种违约行为。

以员工满意度为主体的员工心理契约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工作类型、同事关系、福利情况、受尊重与公平待遇、工作安全感、提出建议的机会、报酬、工作绩效的认可、晋升的机会。因此,员工的心理契约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工作安全感、雇佣关系、动机、缺勤率和离职意向等。如果一个组织只强调经济契约而忽视心理契约的话,则会导致员工个体重新评价自己和组织的关系,并对组织承诺、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和员工离职率等形成不利的影响。相反,如果员工的心理期望和经济期望都能够得到满足的话,则他们往往会体验到工作满足感,愿意留在本组织中并努力工作。

二、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及需求

彼得·德鲁克首次提出了“知识型员工”这个名词,他认为所谓知识型员工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知识型员工主要通过脑力劳动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从而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知识型员工为追求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的群体,他们更多追求来自工作本身的满足。与非知识型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在个人特质、心理需求、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等方面有着诸多的特殊性:(1)具有相应的专业特长和较高的个人素质。(2)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3)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和自主性。(4)具有强烈的个性及对权势的蔑视。(5)工作过程难以直接监控。(6)工作成果不易加以直接测量和评价。(7)工作选择的高流动性。

基于知识型员工的鲜明特点,根据国内学者的实证研究,以作为知识型员工典型代表的高科技企业中的研发人员为例,其主要激励因素依次为:工资报酬与奖励、个人成长与发展、有挑战性的工作、公司的前途、有保障和稳定的工作。其心理契约的主要内容为:信任和尊重、得到公平对待、提升和进步的机会、开放和诚实的交流沟通、对业绩的承认、开展职业培训、提供职业发展空间、和工作绩效挂钩的薪酬和奖金、管理层的支持以及有竞争力的高工资。因此,对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管理,不但要考虑企业内外部的环境,更需要考虑知识型员工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应该物质与精神激励并重,重视知识型员工的发展、成就和成长。

在组织和知识型员工之间建立的心理契约是组织与知识型员工之间双向的心理期望。对知识型员工来讲,心理契约的无形约束能使自己不断以心理期望来审视自己与组织的发展,促使知识型员工在环境动态变化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将个人的职业生涯与组织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对组织的忠诚度。而对于组织来讲,则可以减少管理成本、丰富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以无形的方式留住知识型员工。

三、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知识载体的知识型员工,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对企业的价值和他们对企业的奉献态度将决定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命运。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他们能否有效地工作,是否会对企业及其经营目标萌生出责任感、忠诚心和热情,以及他们能否从自己工作中得到满足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与他们之间心理契约的实现程度。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与智能的过程,是保证知识型员工生产出高水平的内在激励和承诺(主要表现为高能量、延长工作时间,愿意多干和对工作满腔热情等)的过程,也是构建组织成员的“生命共同体”的过程。因此,加强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管理对提高组织的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招聘过程中传递真实有效的信息。员工心理契约的形成来源是多方面的,有些内容可能在员工正式和组织接触前就已通过各种其他非正式渠道形成了,但毫无疑问,招聘过程是个体与组织初次发生正式接触的时候,也是员工心理契约形成的正式阶段。因此,招聘过程中传递真实有效的信息是建立心理契约的基础,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雇佣双方对心理契约理解的一致性,而且可以在招聘阶段过滤掉一些员工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的关于企业的不符合实际的信息和期望,以免这些信息和期望成为员工心理契约的内容。所以,企业不但要为应聘人提供现实的工作预览(即雇主向应聘者披露未来工作的真实信息),而且应该清楚地、系统地为现任员工提供他们将来在企业里所扮演的角色的预览。这种招聘方法能够帮助求职者正确理解雇主的期望,建立相互信任,减少求职者对工作的负面认识,并降低未来的员工流动率。

2.培育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达成与维持“心理契约”要以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为氛围。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能在企业中创设出一种奋发、进取、和-谐、平等的企业氛围和企业精神,为全体员工塑造强大的精神支柱,形成坚不可摧的生命共同体。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文化,指的是现代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应建立在注重人的能力充分发挥这一基石之上,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围绕如何正确发挥人的能力而展开。通过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实现人尽其能,人尽其用,高效开发员工的能力与潜力,无疑会为达成与维持“心理契约”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空间,增强员工努力工作的热情与信念,激发企业与员工共同信守“契约”所默示的各自对应的“承诺”。因此,这种企业文化的建设要求企业及其管理者为员工的能力发挥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有效机制、正确的举措和宽松的企业氛围。在这种文化之下,企业领导与员工上下同心,使经营理念得以落实,共识得以建立,公司使命得以实践,从而真正实现人与事的完美结合。

3.塑造有价值的远景。为知识型员工描绘出组织与个人发展的远景,实际上就是确立了组织与个人的前进方向与奋斗目标。知识型员工拥有组织所需的专业技能,思维活跃,自主性强,因而没有必要用严格的制度来管理他们。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指引方向,确定工作标准、价值观和绩效标准。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讲,远景的塑造必须既符合员工的价值观,又具有挑战性。组织目标是否有意义,取决于它与知识型员工价值观的吻合程度。构建共同的价值观,在心理上引起知识型员工的共鸣,知识型员工就会更愿意奉献他们的忠诚与才能。另外,挑战性目标对知识型员工来说也十分重要,因为这不仅是一个对知识型员工能力考察的机会,同时也意味着管理者对他的重视与尊重。研究表明,设立挑战目标,让知识型员工有发挥才能的更大空间,会提高知识型员工对管理者与组织的心理认同程度,从而为进一步巩固心理契约打下基础。

4.实施全面的薪酬战略。知识经济时代,员工的薪酬不再是简单的收入分配问题,而成为知识型员工价值实现的一种形式。因此,合理的薪酬制度不仅是吸引和留住知识型员工的前提,也是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重要基础。所谓全面的薪酬战略,就是组织将支付给员工的薪酬分为“外在”和“内在”两大类。“外在薪酬”主要指为员工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比如,基本工资、奖金等短期激励薪酬,股票期权、认股权、购买公司股票、股份奖励等长期激励薪酬,退休金、医疗保险等货币性福利,以及公司支付的其他各种货币性开支,如住房津贴、俱乐部会员卡、公司配车,等等。“内在薪酬”则是指那些给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它是基于工作任务本身的报酬。比如,吸引人的公司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参与决策、更多的责任、个人成长的机会、更大的工作自由和权限、更有趣的工作以及多样化的工作活动,等等。“外在薪酬”与“内在薪酬”构成完整的薪酬体系。比较而言,这些“内在报酬”对知识型员工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实践证明,由于知识型员工在他们的心理契约中对企业的期望和需求是全面的,其中既包括物质需求,更包括高度的精神需求,因而实施“全面薪酬战略”是实现对知识型员工全面激励和有效管理的最优模式。

5.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有助于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成就感、工作满意度以及对组织的忠诚度。职业生涯管理是美国近十几年来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新学科。组织职业生涯发展是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和个人职业生涯计划活动相结合的结果。知识型员工比较重视发展型契约,极端重视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他们能较为客观地审视自我,明晰自我发展的能力、动力和个性适合范围。企业组织性职业生涯设计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帮助知识型员工在组织内部发现职业发展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潜能,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努力工作。一方面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职业生涯机会的评估,帮助员工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措施,营造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组织氛围。另一方面,企业还应根据员工的兴趣、特长和公司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注重对知识型员工的人力资本投入,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将教育与培训贯穿于知识型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使知识型员工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随时学习到最先进的知识与技术,努力提高他们的能力,为每一位员工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通过对员工职业生涯的设计和指导,促使员工的个体需要和企业的发展需要相一致,把个人的职业生涯计划和组织的职业生涯管理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内生涯发展系统达到组织人力资源需求与个人职业生涯需求之间的平衡,实现企业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的双赢。

所说的知识型员工,他的主体是专业工作者,包括工程师、研发人员、咨询顾问等。这部分群体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对专业的忠诚大于对所服务的企业的忠诚,选择企业的目的是致力于寻求能够实现自身专业成就最大化的成长平台。成熟经济体系对专业分工的需求,进一步催生了庞大的知识型员工群体。知识型员工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受到理论研究者的关注已有时日。同时,这部分群体对企业的绩效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所以,如何对知识型员工进行管理,也成为管理实践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对于一名知识型员工,管理者的目的很明确,首先是留住他,然后激励他。在操作过程中,具体的策略会综合以上两个目的来设计。要研究对策,首先从知识型员工的需求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建立契约关系的核心内容。

如果一个对自己充满自信的、理性的知识型员工忽然提出离职的申请,我们可将其作为一个案例来分析。我们可以先假设,企业给出的薪酬水平是相对合理的,是综合考虑岗位任职要求、工作责任和外部的薪酬水平做出的,而且这些信息已经相对充分的传递给你的员工。那么,笔者的观点是,员工的离职就会较少地是由于薪酬的问题。在与许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交流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的信息是,在正式的场合向离职员工了解离职的原因时,得到的答案一般是因为工资太低;而在一个相对放松、更易真情流露的场合,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对成长机会的悲观、对工作生活质量的不满的原因。如果一个员工对自己的工作现状满意、对自己在企业的发展怀有希望,是不会轻易的因一定范围内的薪酬诱-惑而选择跳槽的。我发现许多对自己的职场现状相对满意的人,都为自己的薪酬诱-惑设定了底线。有的说,如果其他条件可以接受的话,薪酬高出目前的30%,我会选择跳槽。类似的,还有15%,20%,25%,40%等等。而那些对自己的工作现状不满、对成长机会表示悲观的员工,则可能会放宽自己的标准,甚至连低于目前的薪酬水平也会接受。

所以,在给定一个相对合理的薪酬水平的前提下,员工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工作生活质量和职业发展机会,而不是更高的薪酬水平。所以,如何改善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为其提供可供其充分发挥的成长平台,是企业建立与知识型员工的有效的契约关系的关键要素。

书面契约与心理契约:互为补充

英国著名的管理思想家查尔斯?汉迪先生在回忆起自己在某老牌的跨国公司工作时的一段经历时,对于书面契约的脆弱性,他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汉迪在全力投入的与某位经销商洽谈购销合同并达成初步意见后,程序性的拿出了规范的合同文本,准备就双方达成的一些具体约定以书面的形式确认下来。这个时候,让汉迪感觉意外的事情发生了,这位经销商竟然拒绝签订合同!这位经销商说,如果你认为这样的合约就能够保证我们成功的合作,那就大错特错了,当我们有一方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即便有律师,也无法保证我们的合作关系很好的继续下去,只有我们都能够感觉到是互利的、面带微笑的合作时,成功才有可能,但这些东西我们是无法用书面的方式约定下来的……。顺便说一句,这位经销商是中国人。

这至少说明,书面契约是脆弱的,仅有书面的契约是远远不够的。良好的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的平衡,而不是零和的关系,即一方的获利必然是另一方的受损。如果我们回顾那些成功的合作关系,信任和合作过程中合理的利益分配都成为关键的构成要素。由于合作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各种可能,要想完整的约定过程中的诸多事项是不可能的.,所以,心理契约的存在是必然的。经典的合作组合,诸如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仅采取了对天盟誓的方式,建立一种非正式的、内化的契约关系,是心理契约,即大哥相信兄弟必将忠心耿耿,兄弟相信大哥必将肝胆相照。这种信任与默契成功的维系了三兄弟的心理契约。这种心理契约没有像现在诸多的经过严密的策划、征求多方专业意见而建立的书面契约关系那样,最终却因过程中的利益纠葛、互相猜忌而破裂。失败的书面契约关系,就如同婚姻中的同床异梦;成功的心理契约,就如同“信”字当头的江湖结盟。这两种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成功的维系这种契约关系,书面契约中明确的责任约束和心理契约中的信任都很重要。

企业的书面契约关系管理现状:员工最在乎的,企业常说不清楚

具体地说,这一类员工一方面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来体现自己的价值,体现自身的专业性,另一方面,作为团队的一员,又需要与同事做大量的沟通,做好接口的工作。所以进入一个组织,知识型员工首先要考虑了解组织的文化,思考如何融入组织。了解组织的特征,了解系统的偏好,与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对接,才能建立融洽的关系,这是保证工作生活质量的基础。进一步的,进入工作状态后,又要考虑如何让自己获得上级的认同,因为这是自己的获取专业发展的基础。毕竟,知识型员工有着充满希望的工作机会,他会一直看到自己上级的后面很远。而这些还都不够,最直接的问题是,自己如何获得晋升,提高自身的职业价值。公司的决策程序,公司在制定人事决策过程中要考虑哪些因素呢?公司认为具有哪些特征的员工才能更好的胜任更高一级的工作岗位?在以知识型员工为主的企业,他的领导者也更多的可能是一位充满个性的知识型管理者。领导者为企业打上了自己鲜明烙印。作为员工,要对这类企业的晋升规则和路线做出准确地判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可是,员工关注的问题,企业常无法给出清晰的答案。许多管理人员可以提出相对具体的工作要求,制定工作目标,但无法用几句话向员工解释清楚,如何才能获得认同、如何才能加薪、如何才能晋升。而显然这些是员工更为关注的。

说不全:知识型员工虽然有相对明确的专业定位,但又往往承担着相对宽泛的工作职责,工作清单常常无法穷尽,常会有工作清单之外需要交办的工作,所以,干脆在工作职责中加上“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企业的存在不就是因为市场机制无法解决产品定价过程中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平衡么。

说不准:关于如何才能获得晋升,如何才能加薪?这些问题,常用相对模糊的措辞来描述,用一句“好好干工作,公司会考虑的”等打发了。目前部分优秀的管理咨询公司致力于推动素质模型构建、量化人力资源管理行为等咨询服务,也是解决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

不好说:具体的人事决策,由于缺乏明确的标准体系,所以更是采取黑箱操作的方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人的评价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笔者曾访谈某大型国企的董事长,在提到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梯队建设等问题时,这位领导说,这些问题其实我们都很清楚,只不过不适合放到桌面上来谈罢了。不好说或不愿意说,大家只好去猜测、去琢磨、去议论,这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的态度。

心里契约是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起来的缺少法律支持的、非正式的约定,表达了对对方的需求的满足及能从对方获取的补偿。对于知识型员工,其需求就更为复杂、难以衡量,这种心里契约就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

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心里契约管理,最重要的是尽可能的将隐性契约显性化。

加强制度表述

面对具有强烈的成长需求的知识型员工,企业必须清晰的表述价值观念,表达鲜明的个性特征,尽可能的在“欢迎什么样的员工、支持什么样的做法”方面进行深入的、系统的阐述。越是强调知识型员工重要性的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就越是迫切。深入人心的价值观念是维系心理契约的基础。

完善岗位管理体系

作为知识型员工,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准确了解公司对自己的定位和对自己的期望是什么?所以,以知识型员工为主的企业,首要要做的工作就是完善公司的岗位管理体系,能够清晰的表述岗位的工作职责和需要完成的工作目标,清晰的向员工传递企业的期望,让员工了解自己的定位。其次,建立完善的任职资格体系,明确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因素,为员工提升自己的绩效表现提供指导,为员工的成长提供路径。第三,建立完善的技能评价标准体系,以利于员工对自己的现状形成相对准确地判断,找差距。

注重示范效应

塑造强有力的心里契约关系,需要不断强化双方之间的信任。企业对每个可能对心理契约产生有力影响的事件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充分利用典型事件不断塑造、完善公司的游戏规则,传递企业的偏好。将其作为塑造企业文化的有力工具,强化心理契约的基础。例如,企业对离职员工的处理,能够最直接反映企业是如何对待员工的。或者说,如何对待离职员工,企业要考虑还在这里工作的员工的感受,他们正在给企业的作为打分,正在重新地塑造自己与企业的心理契约关系。

职业规划交流

尽可能减少双方可能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首先,建立职业生涯管理体系,设计岗位发展的路线图,为员工指明发展方向,制定标准。其次,建立与员工的沟通机制,及时、准确地向员工企业的需求,反馈企业对员工评价和期望。同时,了解员工的需求,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指导,保持组织目标与员工目标的一致性。职业生涯管理正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对员工发展需求的漠视,是如此的常见,长期的看,这种做法对企业的杀伤力又是如此之大。

完善书面契约

建立书面契约的不断完善的机制,致力于将隐性契约显性化,并将其以书面的方式约定下来,是加强对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清晰的契约关系,减少合作过程中的模糊地带,有利于整合双方的目标减少重复性的沟通,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建立更有效率合作机制。

知识型员工心得体会精选篇十八

“我们时代最久盛不衰的管理思想家”(美国《商业周刊》语)彼得•德鲁克先生在《21世纪对管理的挑战》一书中指出:“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是21世纪对管理最大的挑战,在发达国家这是它们生存的需要,舍此就别无它法能维持其领导地位和维持其生活水平。”他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也是最独特的对管理的贡献是制造业中手工工作者的生产力提高了50倍。21实际对管理最重要的贡献同样地将是提高知识工作与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20世纪企业最值钱的资产是它的生产设备,而21世纪企业或非企业最值钱的资产则将是知识工作者及其生产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加入wto的临近,人才的竞争已近白热化。我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主要困惑: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留不住人才、用不好人才、激不活人才。

据对国内it行业的人力资源调查:50.5%的青年肯定自己不怕失业;肯定自己“经常担心”失业的比例仅为8.8%。从职业类别来看,专业技术人员和机关干部仍然是最不担心自己会失业的,占到61.2%和59.8%。那些从未担心过失业的青年中,认为自己无法找到工作的比例仅为14.4%。明确表示自己能在3个月内找到工作的比例则高达77.8%。而在那些经常担心自己会失业的青年中,有四成强的人(42.2%)认为自己无法找到工作,还有近一成的人表示不知道,能明确表示自己会在1-3个月内找到工作的仅占1/3(34.9%)。这意味着那些经常担心自己会失业的青年,他们面临着双重的苦恼和压力:一是担心自己会失业,一是担心失业后找不到工作。

知识工作者或知识型员工是相对于技能型工作者来说的,二者最为关键的区别在于对知识和技巧运用的程度不同。生产线上的工人可以被看作是技能型工作人员,而以计划为主要任务的经理助理,以及工程师和程序员等则都是知识型工作人员。

据此,我们认为企业的核心工作人员皆为知识型员工。尽管我们对知识型工作者及其生产力提高的策略探索,与对技能型工作者及其生产力提高的认识相比较,可以说,知之甚少。但现实迫切需要我们对此进行探索,并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和制度化方案。

21世纪,国家的核心是企业,企业的核心是人才,人才的核心是知识创新者与企业家。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新三角:知识型员工、知识工作设计、知识工作系统。人力资源管理要关注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其重点是如何开发与管理知识型员工,对知识型员工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

1.知识型员工由于其拥有知识资本,因而在组织中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其劳动成果具有很强的创造性。这就必然带来新的管理问题:

(1)授权赋能与人才风险管理。一方面要授权给员工,给员工一定的工作自主权,另一方面又要防范授权时所带来的风险。一个人才可能带给企业巨大的价值,也可能会导致整个企业的衰败。人才的风险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新课题。

(2)企业价值要与员工成就意愿相协调。知识型员工具有很强的成就欲望与专业兴趣,如何确保员工的成就欲望、专业兴趣与企业的所需目标一致是一个新问题。如研发人员要面向市场把注意力集中在为企业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上,而不仅仅是获得业界的支持与评价。

(3)工作模式改变,如虚拟工作团队。知识型工作往往是团队与项目合作,其工作模式是跨专业、跨职能、跨部门的,有时并不在固定的工作场所,而是通过信息、网络组成虚拟工作团队或项目团队,这种工作模式与工业文明时期严格的等级秩序、细密的分工条件下的工作不一样。如何进行知识型工作的设计,也是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课题。

2.知识型员工具有较高的流动意愿,不希望终身在一个组织中工作,由追求终身就业饭碗,转向追求终身就业能力。

(1)员工忠诚具有新的内涵。流动是必然的,关键在于如何建立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忠诚关系。

(2)由于流动的加速,企业人力投资风险由谁承担成为企业面临的抉择。

(3)流动过频、集体跳槽给企业管理带来危机。

3.知识型员工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并且藐视权威,极力追求能张扬个性、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如此,企业组织如何搭建舞台,让员工一展才华,提升员工职业满意度?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及其管理人员应关注的核心问题。

4.知识型员工的工作过程难以直接监控,工作成果难以衡量,使得价值评价体系的建立变得复杂而不确定。

(1)个体劳动成果与团队成果如何进行确定。

(2)报酬与绩效的相关性。知识型员工更加关注个人的贡献与报酬之间的相关性,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公正、客观的绩效考核体系。

按照现代数学进行模糊定位。在知识创新型企业中,传统的工作说明书变得越来越没有用,取而代之的是角色说明书,即对人力资源进行分层分类的管理,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上来确定员工的任职资格、行为标准、工作规范。传统的职务说明书已经不足以清楚地确定一个人在企业中的定位问题,回答不了在知识创新型企业中需要跨部门、跨职能的团队合作问题。

5.知识型员工的能力与贡献差异大,出现混合交替式的需求模式,需求要素及需求结构也有了新的变化。

(1)报酬不再是一种生理层面的需求,其本身也是个人价值与社会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说,报酬成为一种成就欲望层次上的需求。

(2)知识型员工的内在需求模式是混合交替式的,使得报酬设计更为复杂。

(3)知识型员工不仅需要获得劳动收入,而且要获得人力资本的资本收入。即需要分享企业价值创造的成果。

(4)知识型员工出现了新的内在需求要素。这些要素是传统的需求模型难以囊括的。如:利润与信息分享需求、终身就业能力提高的需求、工作变换与流动增值的需求、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需求等。

三、共建企业与员工利益共同体。

(5)领导的信任与器重;(6)工作条件优越;(7)家庭和睦;(8)晋升机会。

(9)表扬、奖励;(10)爱情激励。

使用人才,仅有一纸合同,便会显得如此脆弱、苍白无力。如今人才寻求的是一种“价值共鸣、远景共建、事业共干、发展共求、利益共享。”因此,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契约,不仅有纸面契约,还应发展心理契约、情感契约、价值契约等。为此,企业只是员工共同搭建的一个舞台。舞台上的所有人都是以价值为纽带的战略伙伴。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不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而是“利益共同体”。

近年来,那些发展迅速的企业,最为关键和最具代表性的原因是建立了一个包括企业所有员工在内的新的“利益共同体”。以“共同远景、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共同分享”为特征的“企业利益共同体”建立,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更新,并且实施了“以人为本”的观念:

(1)使员工成为企业实实在在的主人。员工持股从本质上承认了劳动力、智力也是资本。同时也从根本上避免了人才流失,凝聚了人心,形成了一支富有团队精神的队伍。

(2)使人才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使知识能创造财富。企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人发展的基础上的,企业是人们实现人生梦想的地方。从这一观念出发,逐渐明确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即产业报国,发展成材,充实富有。而正是这样的“利益共同体”,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商品,使其产品成为知名品牌,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

四、智力资本及其业绩评鉴:激活知识型员工的关键。

我们对“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调查。其中,“开发、培养人才不够,重使用、轻开发;人才流失严重;薪酬分配不公;考核不合理、不科学;激励不够,难以调动员工积极性;人员流动受到一定限制;人、事不匹配;人治现象严重、论资排辈;基本制度不健全,且观念落后;领导对人力资源工作不重视”等问题出现的频率最高。被调查者中有54%的人提到了“开发、培养人才不够,重使用、轻开发”;50%的人提到了“人才流失严重”;48%的人提到了“薪酬分配不公”;45%的人提到了“考核不合理、不科学”;40%左右的人提到了“激励不够,难以调动员工积极性”。从此调查可以看出,目前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充分有效地激活人力资源”。因为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是一种激励人力资源的手段,开发、培训人力资源,提升人才的知识、能力、技能等,拓展发展空间,实际上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人力资源的措施。合理、科学的绩效考核是激励人力资源的依据。留不住人才,人才流失严重,通常是人才缺乏适当激励的一种不良结果。

知识、技术、智慧等已成为企业知识型员工获取报酬的核心依据。如何科学、合理地评鉴知识型员工的知识、智慧和技术等智力资本及其在企业组织中的表现结果,并客观、公正地酬赏之,将是管理知识型员工,激活人力资源,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课题。

报酬是对知识型员工智力资本及其表现结果的一种肯定,没有对知识型员工智力资本及其表现结果科学、合理的评鉴,就不可能对知识型员工客观、公正的酬赏。为了对知识型员工提供客观、公正的酬赏,必须对知识型员工的智力资本及其绩效结果,即知识型员工的知识、能力、技术及其在一个企业组织中的行为表现结果,给予科学、合理的评鉴。并且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结果还受制于企业组织给其提供的工作环境、工作机会和激励措施等。知识型员工绩效结果的考评主要应从四个方面(4w),即为什么、作什么、作得怎么样和如何应用这些评鉴结果来进行。只有如此,才能激活人力资本。

五、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美国学者a•萨克森尼安的《地区优势:128公路地区与硅谷》对造成美国这两个主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发展差异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作了深刻的比较分析。这本书在1994年一出版,就引起了各地区发展政策制定者和业内人士的极大关注,原因是尽管128公路地区与硅谷开发相近的技术,在同一市场上活动,结果却是后者蒸蒸日上,前者逐渐走向衰落。作者令人信服的证明,发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存在的制度环境和文化背景完全不同。该书的作者写道:人们,包括硅谷人,往往都没有注意到硅谷那种合作与竞争的不寻常组合同其他要素共同构成的制度环境给他们带来的成就。其实,正是硅谷的这种地区优势是促使硅谷企业迅猛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们如果希望本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起来,就不能只盯着物质资本或技术本身,而要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到创建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的经济体制、社会文化环境方面去。

1.支持一切有创业能力和愿望的人创立自己的事业;放手发展中小企业;把目前大量存在的产权边界模糊、政企职责不分、内部管理混烂、不注意增强自己的核心能力的经济单位改造成为真正的企业。

2.建立游戏规则,确立能够保证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

3.摒弃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不利于人潜能发挥的评价标准和落后习俗,努力营造宽松、自由、兼收并蓄、鼓励个性发展和创造的文化氛围,从而焕发人们的聪明才智,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4.创新并实践新的人才政策。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人力资本是最关键的生产要素。因此,相关政策和制度设计检验的最终标准,在于它是否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本的积极性和创造潜能。需要培育冒险和创业的文化氛围,要鼓励个人创业,弘扬创业精神,要造就良好的、容忍失败和挫折的文化氛围。人才政策要能够鼓励人才进入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允许通过知识和管理入股,实现知识的价值。要按市场规律要求,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确立能够吸引科技人员从事技术发展与成果转化的利益机制。可以实行多种分配形式,如技术入股、股票期权、管理入股、创业股等。通过企业股份制改造,探索建立适应于以智力资本为主的新型激励机制。高新技术企业改制时可做管理股、创业股和股份期权的试点。技术、管理入股的比例,不应该人为地规定多少或规定上限,应该由企业的资本、技术投入双方自己协商确定,或者说由市场来决定。

可见,人才、技术优势(如众多的大学、科研院所)是珍贵的资源。但是,没有好的环境条件,人才、技术和资金就难以发挥作用。反过来,有了好的环境,可以将人才和技术吸引过来。对传统产业是这样,对高新技术产业更是这样。正是在这个角度上才有了“制度重于技术,人才重于资金”的结论。

知识型员工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九

可能是职业习惯,每次看《特报》、《南都》、《晚报》、《晶报》都很留意一些保健品的文案,也喜欢对其进行分析和,其实那些报纸上的文案有很多都写的很差,而且部分还没有找到创作的方向,很难想象这些文案能带来很大的销售业绩。

具体内容可分解成为以下18条:

1、报广文案分为两种:

其一、日常文案,几乎是每周都有2—3次曝光率;例如《葵花胃康灵》、养生堂《维生素e》、《慢咽舒宁》,这类文案偏重于诉求适用人群、症状、疗效等;其二、活动文案,这类报广只是产品做活动才见报,所以文案主要以买赠活动、活动炒作为主。

2、寻找一个好的“由头”。

无论是日常文案,还是活动文案都需要有一个能够说服消费者的由头。一个好的活动由头能让产品减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增加更多的信任。

3、标题的创作:

在下面的内容中有详细说明。这里再补充几个原则:(1)大标不超过10字,8个字以内效果最好;(2)标题的关键词汇要有创意,这样才容易吸引人;(3)小标的要注重细分目标人群,诉求产品效果,描写火爆销售场面,强调重复购买。

4、“豆腐块”式布局:

5、效果对比:

没有对比,就没有好的效果产生。所以在文案写作中一定要详细描述使用产品前后的效果,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产品的特性。当然在描述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技巧,生搬硬套的描述反而让读者觉得“假”。

6、图片对比:

在一篇报广中,缺失图片的文案是失败的文案。厂家话说的再多,消费者依然会按照自己的判断来决定是否购买。通过图片对比来阐述产品功能,让消费者看到使用产品前是什么样子,使用产品后又是什么样子。这样经过使用前后对比,很容易让消费者认识到产品效果好。当然,图片还有其他的功能,如有效吸引眼球,稀释报广中的文字,增加阅读兴趣等等。

7、避免敏感词汇:

这一点在保健品操作上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稍有不慎就会惹来工商、质检、卫生部门等相关部门。因为在文案措辞方面稍有不慎就会违反《广告法》和《医疗保健品广告指导意见》。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打“擦边球”。如保健品不能诉求疗效;不能谈“根治”,不能谈“疗程”等等。但是中国的语言很丰富,换个词汇绕道弯就能表达的很清楚了。如不说“疗程”说“周期”;不说“疗效”说“效果”;不谈“根治”谈“解决”;不说“治疗”说“康复”等。

8、恰当使用数字:

实践表明,在保健品文案中使用数字是比较有说服力的,而且很容易吸引眼球。

例如,《5类人需要氧立得》、《7200盒眼宝“紧急”空运西安》。

9、产品机理:

在一篇报广中产品机理是必须上的,

产品机理是疗效的核心基础,机理的作用就是告诉读者产品为什么有效果。它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消费者的疑问。特别是对新产品来说,必须每次都要讲,不厌其烦的讲。

10、限时限量:

越是得不到的东西,人们越会去珍惜,白送的产品是没有人要的。所以在文案中一定要体现活动时间和数量都是有限的。错过了这个机会就没有。这样以来消费者就有了一定的紧迫感,产生销售的概率就大大增强。

11、效果量化:

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给消费者一个康复的希望。如,使用1个周期,就能达到什么效果;使用2—3个周期能达到什么效果;使用4—6个周期能到什么效果。这样消费者心里就有底了,也就敢购买了。因为通过这个他能看到康复的希望。

12、证言诉求:

在新的《医药保健品广告管理知道意见》中,明确指出不允许直接使用病例、患者证言类广告诉求。这时可以借助第三方的力量,以访谈的形式来加以解决。效果不但不减,反而增强。

13、权威诉求: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时代已经过去,一味的说产品特点、优点是没有人去听的。借助部分权威机构、学者、教授、院士等专家之口,说出产品想说的话,这时更有公信力,消费者更容易相信。

14、语言贴近生活:

文案中的语言一定要大众化,通俗化,不要和消费者产生距离。如果文案语言不能和消费者进行有效沟通,那广告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语言一定要贴近生活。

15、产品适用范围:

也就是说产品适合那些人用。这时可以用病症学名,也可以使用症状描述。因为有的人知道自己患的是哪种病,而有的人也不知道。通过症状描述,患者会对号入座,产生购买。

16、产品包装:

在报广中一定要出现产品包装,因为这样能给消费者一个很形象的直观印象。等消费者到产品终端购买时也很容易辨别。如果没有产品包装,消费者也不知道产品长成什么样子,广告传播效果就会非常差。

17、电话和地址:

热线电话是为购买、咨询提供方便,同时收集客户名单,做数据库营销。地址有两个作用,其一是给消费者购买带来方便,其二是证明产品很热销。

18、排版与设计:

决定一篇报广最终效果有两块,一个是文案水平,一个是排版设计。好的排版设计能让整篇文案在从众多报纸内容中跳出来,被消费者关注。

排版设计的形式“有上软下硬”,、“左软右硬”、“板块式”、“八卦式”等等了。具体情况还是要根据产品属性来决定。

内容说的很多,但是文案创作是个技术活,光看不练不行。上面总结出来的有部分是没有通过案例说明的,只是一个大的原则,如通过具体说明,会更清楚。

知识型员工心得体会精选篇二十

所谓知识型员工(knowledgeworker),最早是由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drucker)提出,他认为知识型员工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知识型员工拥有企业相对稀缺宝贵的资源――知识资本和知识创新能力,其对组织的意义主要在于其创新性的劳动为组织的价值增值做出贡献,从而为组织赢得竞争优势。

(1)突出的专业素质。知识型员工绝大多数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的教育培训,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着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对于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的掌握比较扎实,对新思想、新技术具有良好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知识型员工之所以重要,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拥有更强的创新能力,正是这种创新能力的突出,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2)自主性强。知识型员工依靠自身占有的专业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他们不断学习进步,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及自身的素质修养,并不断形成新的知识成果。这种特性表现在倾向于拥有宽松、自主的工作环境,更强调工作中的自己引导和自己管理。

(3)高流动性。知识型员工自身独有的特质,使得他们成为众多企业的吸引力。对于知识性员工来说,其选择余地大,导致了工作选择的流动性高,他们更忠诚于自己的职业而非某个企业。跳槽率高是知识型员工的突出行为表现。流动速度的加快,流动方式的多样化,流动结果的失衡,造成了企业管理和发展的困难。

(4)工作复杂、监控评估困难。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思维性活动,具有复杂性,且劳动过程往往是无形的,进行的大多是创造性工作,对劳动过程的监督有很大困难。他们的工作一般以知识团队的组织形式出现,以便获得知识综合优势,这种团队工作使得对个人的绩效难以衡量。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hierarchyof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己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从人的需求出发探索人的激励和研究人的行为,指出了人的需求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因此,需求层次理论对企业管理者有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启发作用。从人最迫切的需求为研究的出发点,是分析激励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求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在人对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在此层次上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反而对高层次的需要将会取代成为主要原因。在分析中发现,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人的潜能是由高层次的需要激发出来的,人的最高需要即自己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随着管理人员在组织中的'发展,安全需求逐渐减弱,社交、尊重和自己实现的需求则相应增强。知识型员工因为其特有的技能,他们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集中表现在获得尊重和自己实现两个层次上。他们更加注重他人、组织及社会的评价,强烈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专门针对知识员工的激励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得出针对知识员工的4个重要的激励因素排序:

(4)金钱财富(7.07%):获得一份与自己贡献相对应的报酬,并使雇员能够分享到自己所创造的财富,但这种奖励制度既要适合公司的发展又要与个人的业绩挂钩。从玛汉坦姆仆的研究成果看,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不能以金钱刺激为主,应以其发展、成就和成长为主。可见,从人需求层次的变化来研究对其的激励问题,有着显著的意义。以下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一个较为完善的机制体系。

1.合理的薪酬体系。

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论及只有在满足人们最基本的低层次需要的基础上,才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作为传统认知上的低层次需要,薪酬是知识型员工产生更高层次需求和追求的基础,是激励知识型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能力的根本保证,也是所有激励的基础。以往企业里单一的“基本薪酬+奖金”模式难以达到更好的激励效果,应该考虑更为丰富的报酬激励方式,如机会、职权、信息分享、股票期权和荣誉等。其中,员工持股计划(esops),使员工对企业未来持续盈利拥有一种收益权,同时也保护了知识型员工的技术成果。其次股票期权被认为是最具有激励作用的长期激励方式,它使企业的发展与知识型员工的报酬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忠诚度。企业可提供多样化的福利项目,如提供宽敞的住房,便利的交通工具,发放特殊津贴,享受带薪休假等。

2.科学的授权制度。

企业围绕知识型员工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根据具体工作任务要求,建立以smt(selfmanagementteam)自己管理式团队为代表的创新授权机制,赋予知识型员工在财政、人事、业务各方面一定的权限,允许其在规定的权限范围内根据自己认为最有效地方式进行工作,给予其工作自主权和工作灵活性,让其参与管理和决策,这大大减少了团队中个体之间信息沟通的中间环节,成员之间很好的发挥了知识协同效应,团队自主确定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授权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需要把握合适的“度”,授权时既可以将权利与责任相联系,也可以在授权的同时集权。

美国著名学者詹姆斯认为;“个人发展的机会是最大限度激励员工的方法之一,它有助于员工取得更好的业绩。”企业要提供给知识型员工个人事业发展的机会,让他们随着企业成长获得职位的晋升或新的事业契机。只有员工个人需求和组织需要有机统一,员工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发展前途时,员工才有动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为企业尽心尽力。员工的培训与教育是员工不断成长的动力与源泉。对企业知识型员工与职位的需求进行相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培训,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反馈,从而优化培训措施。并且在基于个人和企业组织两方面需求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保障知识型员工拥有良好的发展平台,将员工个人的成长融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为他们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发展机会,拓展弹性的晋升空间。企业对知识型员工所做的培训激励和职业发展激励反映了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支持,这种组织支持满足了他们的社会情感需求,此时知识型员工就会为组织的利益付出更多的努力。

4.企业文化的塑造。

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讲,企业文化属于较高层次的需要,是激发他们努力工作的源泉之一。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其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其灵魂是企业精神。企业文化最大的作用是强调企业目标和员工理想的一致性;强调企业员工之间的吸引力和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股强劲的凝聚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