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圆柱教学心得体会及收获 学完圆柱圆锥的感受(7篇)
- 上传日期:2022-12-23 01:52:57 |
- ZTFB |
- 10页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最新圆锥圆柱教学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1、教材简析
首先说一说这节课的内容。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最后一个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又学习的一种新的立体图形。(播放课件)圆锥的体积也是在学习过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积的基础上的又一个延伸,也为以后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几何打下基础。(播放体积公式课件)
2、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有了清楚的认识,知道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具体问题,且经历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具有了初步的类比思维意识。绝大多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因年龄特点,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训练。
3、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所述我制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学情和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空心圆柱、圆锥容器、装有水的水桶。
<>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课堂上设计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
有句话说的非常好“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因此我在讲求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实验转化法
有些知识单凭解说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过实验,反复操作,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在奥秘。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我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首先,让学生做好操作的准备;其次,告诉他们操作的方法步骤和注意点;第三,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比较、发现、总结。这样通过实验操作推导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合作、概括归纳等能力。
2、尝试练习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本节课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解答,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利用复习圆柱、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为新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通过以旧引新,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圆锥与圆柱的联系,而且还能体验得到新知的亲切,从而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2、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很多同学都喜欢吃冰淇淋,你们看,冰淇淋蛋筒的形状是什么样的?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圆锥形蛋筒能装多少冰淇淋呢?(板书课题)怎样求它的体积?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的体积来求?转化成什么图形最合适?猜猜看?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通过一系列问题聊天,激发兴趣,活跃气氛引出课题)
3、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实验操作
学生通过刚才的谈话已经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学习兴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投入到实验中。
1、我准备出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容器,先让学生们自己观察两个物体的联系,引导他们说出等底等高。(此过程我会拿着两个容器到学生中去让他们不仅仅能看到还能摸一摸,从而更直观的感受等底等高。)
2、质疑生趣
我会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说如果把圆锥倒满水然后往圆柱里放,几次能把圆柱也放满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大胆猜测)
3、动手操作,实验出真知
带着疑问、猜测做实验。请两组学生进行操作,其他学生一起帮他们做记录。实验结果就是三次能装满。(播放课件演示实验过程)
4、反复质疑,实验解决
是不是所有的圆锥都是正好用三次就倒满这个圆柱呢?(强化对等底等高的理解,小组讨论各抒己见)这时拿一个小一点的圆锥容器继续做一次实验。实验证明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装满水往圆柱里倒需要三次。
第二步:推导公式
1、讨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充分交流。最终达成共识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即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这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圆柱容器里的水体积的分解,再次肯定学生自己的观点的准确性。
2、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计算公式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示课件)v锥=1/3 sh本步骤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准确性,突出教学重点。
4、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以上两道题,指名学生板书解题过程,集体订正。及时把探索到的新知应用于实践,教师从中得到教学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教学内容,学生体验到“再创造”与“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5、拓展深化,综合运用
工地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沙堆。你能想办法算出它的体积吗?说说测量和计算的方法。
练习设计从基本题入手,过渡到变式题,发展到综合题,引伸到思考题,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练习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技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评价反思,自我提升
课末,我通过聊天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评价,梳理本课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巩固本课教学内容。以下就是我进行的话题。
①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这里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归纳所学知识内容、学习方法,能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掌握学法。
②对自己和别人你有什么话要说?让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能强化自信、自立、自强意识,激发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布置作业:练习四的有关练习。适量的作业可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
根据本课重难点和学生认知特点,我设计了简洁明了而又形象直观的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体现了新知的形成过程,又显示了具体的解题方法,突出教学重点,形象直观。
<>
1.要联系生活学数学。在教学中我深切的体会到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就一定要让他们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应用于生活.要让学生爱数学就先让他们爱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不局限于教材,要结合生活实际去备课.2.教师一定要敢于给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大胆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让他们的才能与智慧得以施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生成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3.学生课后反馈上来的问题是计算问题很大,公式会用但是计算出现问题了,以后要多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
(强两点我简单的概括了这节课我的理论支撑和设计构想,第三点是课后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本节课我的设计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中的数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运算能力及推理能力等几方面。初步探究中,效果还需有待观察。
最新圆锥圆柱教学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圆锥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们认识了圆柱体积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因此它与圆柱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们有了学习圆柱体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人是圆锥应不成问题,再加上学生们会在动手合作中进行学习,这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学习方式。
<>
1、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锥的基本特征,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难点是利用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因此我设计在本节课上利用大量的时间充分让学生们自己动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削、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方法,找到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把公式的应用放在了下一节课,这样学生们会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探究。
2、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提倡教师的主导地位。我理解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数学课上体现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于是我在分析教材后,从难点出发,设计学生自学提示。让“学生自己动手在一个圆柱中削出一个最大的圆锥,并观察:
(1)圆柱、圆锥的什么相等?
(2)圆柱被削下去多多少,还剩下多少?
(3)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通过自学提示的设计,让学生在回顾削铅笔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顺利地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
1、学生们的想象力已经初步形成,这对于学生们认识图形很有帮助。这一点体现在:
(1)学生对“圆柱转化成圆锥”的认识很清楚:在没有课件演示的情况下,通过老师的讲解:圆柱的上底面收缩变小,在收缩变小,最后收缩成了一个点,这样圆柱也就转化成了圆锥。学生们通过头脑中的想象,很快理解了这一知识点。
(2)对高的认识与测量:学生们通过观察、测量,理解了圆锥侧面积上的直线是扇形的半径,但半径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是看不见的,但是可以测量。
(3)旋转一周之后就是圆锥。
2、学生们的数学能力正在逐步地形成。通过学生们课上精彩的发言,体会到学生们已初步具备了推理的能力,并在利用这一能力进行新知的学习。
3、教师的灵感更闪光。
在原教案中,自己设计的是老师先进行演示圆锥的体积和圆柱体积的关系,之后再让学生们进行自学。在进行教学中,学生们对圆锥体的基本特征真正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自己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意识就是,先让学生们进行实践后老师再进行演示,效果一定会更好。果不其然,学习的效果真的很好。这使我再一次体会到老师灵活驾驭课堂会使学生有更大的收益。
最新圆锥圆柱教学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的第二课时《圆锥的体积》。本次说课包括五个内容: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
<>
1、教材分析
“圆锥的体积”教学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上节课初步认识了圆锥,本节教材内容突出了探索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为今后学生的深层次学习和自主发展打好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圆锥体积的推导公式以及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情分析
学生以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且经历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具有了初步的类比思维意识。通过前一节《圆锥的认识》,学生对圆锥的特征也有了一些了解,对学生来说,求体积并非陌生的新知识,只是像圆锥这样学生认为不规则几何体的图形,求体积有困难。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绝大多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基础,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特征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并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和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5、教具准备
多媒体、圆柱、圆锥、三角尺、直尺、水桶等
<>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
教师要把课堂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学习、探讨、商量、研究,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
1、复习引入新课
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1)多媒体展示圆柱图形让学生计算(学生回答并计算)
说明:v圆柱=1/3v圆锥=1/3sh,先复习圆柱体积计算方法,抓住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为学习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进行铺垫
(2)多媒体演示圆柱体的一个底面逐渐变小直到剩一个点为止这是什么图形这个图形怎么得来的,怎么求它的体积?(学生回答教师并书写课题)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情况:(及时给于学生鼓励)
说明: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2、动手操作获得新知
(1)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教具(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小组进行动手操作探讨体积公式——这样做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室中来回走动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及脸部表情,及时给于指导)
(2)教师提问学生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
学生回答情况两种:三倍与三分之一的关系,如果没强调等底等高教师要及时补充,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班内交流,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解题方法
(3)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能够完整的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板书圆锥体积计算公式:v圆柱=1/3v圆锥=1/3sh
3、巩固练习
(1)让学生先来解决刚开始的那个由圆柱体转换而来的圆锥体的体积
说明:学生最先求过这个圆柱体的体积转换成的圆锥这个对于他们来说很容易,让学生学会了转换思想。然后继续出练习题
(2)多媒体展示出三个图形:一题是书上的例题告诉底面直径和高的
二题是告诉底面周长和高的
三题是告诉底面半径和高的
说明: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来解决实际问题,把教材前后知识相串联用活教材
4、拓展延伸
让学生小组合作测量教具中圆锥的体积并说出你的测量方法
说明: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协调学生的合作能力(锻炼学生如何测量圆锥德高)教师走动引导学生,学生测量底面直径、底面周长的情况
5、学生总结这节课所学内容
<>
我的板书简洁明了对整节课的学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纵观整节课我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等活动中,亲身经历实践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最新圆锥圆柱教学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
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的。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知识掌握水平,为学习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
2、通过动手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是: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
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学生实际水平状况,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本节课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情境教学法,先通过情境感知并进行猜想,再通过操作验证,从中提取数学问题,自己总结归纳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同时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尤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
本节课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操作、比较、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的指导学法,我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去发现,体验创造获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迸发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以动手操作、观察猜想、实验求证、讨论归纳法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充分利用几何的直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
出示近似圆锥形的沙堆,接着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他们想知道的知识,很多学生都想知道沙堆的体积有多大,从而导出课题“圆锥的体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
a、动手操作
把一个圆柱形木料的上底削成一点,让学生观察削成的圆锥体与原来的圆柱体有什么关系.要求先标出上底的圆心点,不改娈下底面,注意安全。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b、观察猜想
观察、比较圆柱体与圆锥体。
突破知识点(1)“等底等高”;让学生猜测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
突破知识点(2)圆锥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小、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2、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设想求圆锥体积的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讨论,给学生提供了联想和交流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c、实验求证
学生动手实验,小组合作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1)用天平称圆锥体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木料的质量;
(2)把圆锥体浸装有水的圆柱形水槽里量、算出体积;
(3)用装沙或装水的方法进行实验。这样的设计,由教师操作演示变学生动手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学生演示、交流、讨论,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圆柱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圆锥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1/3.
圆锥体积=底面积×高×1/3
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设想、探索、实验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
(1)以练习的形式出示例1。
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通过这道练习,巩固了所学知识。
(2)基础练习: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底面面积是7.8平方米,高是1.8米。
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21厘米。
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是6分米。
这道题是培养学生联
系旧知灵活计算的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3)出示例2。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6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通过这道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操作练习。
让学生把实验用的沙子堆成圆锥形沙堆,合作测量计算出它的体积,这道题就地取材,给了学生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动手动脑,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并在课后从生活中找一个圆锥形物体,想办法计算出它的体积。这样激发了学生到生活中继续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最新圆锥圆柱教学心得体会及收获五
“圆锥的认识”一课是数学十二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们认识了圆柱体积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因此它与圆柱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们有了学习圆柱体的知识与技能基础,认识圆锥应不成问题,再加上学生们会在动手合作中进行学习,这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学习方式。在对教材进行了充分地前端分析之后,教学设计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
新课程的改革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能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学生想学什么,想怎样学,这都应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在认识圆锥体的基本特征时自己的设计是先认识底面,再认识侧面,我先用教具演示后再认识高。在学习中,有圆锥转化到圆锥后,学生们先说出了高,我也就及时的让学生指一指高。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锥的基本特征,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难点是利用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因此我设计在本节课上利用大量的时间充分让学生们自己动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削、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方法,找到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把公式的应用这一教学任务放在了下一节课,这样学生们会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探究。
<>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提倡教师的主导地位。我理解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数学课上体现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于是我在分析教材后,从难点出发,设计学生自学提问。让“学生自己动手在一个圆柱中削出一个最大的圆锥,并观察:1、圆柱、圆锥的什么相等?2、圆柱被削下去多少,还剩下多少?3、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4、削下去的部分是留下的几倍?
通过自学提示的设计,让学生在回顾削铅笔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顺利地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下来感到基本比较顺,在课中有几点惊喜:
<>
1、学生对“圆柱转化成圆锥”的认识很清楚:在没有课件演示的情况下,通过老师的讲解:圆柱的上底面收缩变小,在收缩变小,最后收缩成了一个点,这样圆柱也就转化成了圆锥。学生们通过头脑中的想象,很快地理解了这一知识点。
2、对高的认识与测量:学生们通过观察、测量,理解了圆锥侧面积上的直线是扇形的半径,但半径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是看不见的,但是可以测量。
3、直角三角形沿一条高旋转一周之后就是圆锥。
<>
通过学生们课上精彩的发言,体会到学生们已初步具备了推理的能力,并在利用这一能力进行新知的学习。
<>
在原教案中,自己设计的是老师先进行演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之后再让学生们进行自学。在进行教学中,学生们对圆锥体的基本特正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自己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意识就是,先让学生们进行实践后老师再进行演示,效果一定会更好。果不其然,学习的效果真的很好。这使我再一次体会到老师灵活驾驭课堂会使学生有更大的收益。
最新圆锥圆柱教学心得体会及收获六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的第二课时《圆锥的体积》。本次说课包括五个内容: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
<>
1、教材分析
“圆锥的体积”教学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上节课初步认识了圆锥,本节教材内容突出了探索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为今后学生的深层次学习和自主发展打好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圆锥体积的推导公式以及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情分析
学生以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且经历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具有了初步的类比思维意识。通过前一节《圆锥的认识》,学生对圆锥的特征也有了一些了解,对学生来说,求体积并非陌生的新知识,只是像圆锥这样学生认为不规则几何体的图形,求体积有困难。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绝大多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基础,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特征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并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和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5、教具准备
多媒体、圆柱、圆锥、三角尺、直尺、水桶等
<>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
教师要把课堂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学习、探讨、商量、研究,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
1、复习引入新课
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1)多媒体展示圆柱图形让学生计算(学生回答并计算)
说明:v圆柱=1/3v圆锥=1/3sh,先复习圆柱体积计算方法,抓住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为学习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进行铺垫
(2)多媒体演示圆柱体的一个底面逐渐变小直到剩一个点为止这是什么图形这个图形怎么得来的,怎么求它的体积?(学生回答教师并书写课题)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情况:(及时给于学生鼓励)
说明: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2、动手操作获得新知
(1)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教具(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小组进行动手操作探讨体积公式——这样做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室中来回走动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及脸部表情,及时给于指导)
(2)教师提问学生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
学生回答情况两种:三倍与三分之一的关系,如果没强调等底等高教师要及时补充,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班内交流,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解题方法
(3)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能够完整的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板书圆锥体积计算公式:v圆柱=1/3v圆锥=1/3sh
3、巩固练习
(1)让学生先来解决刚开始的那个由圆柱体转换而来的圆锥体的体积
说明:学生最先求过这个圆柱体的体积转换成的圆锥这个对于他们来说很容易,让学生学会了转换思想。然后继续出练习题
(2)多媒体展示出三个图形:一题是书上的例题告诉底面直径和高的
二题是告诉底面周长和高的
三题是告诉底面半径和高的
说明: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来解决实际问题,把教材前后知识相串联用活教材
4、拓展延伸
让学生小组合作测量教具中圆锥的体积并说出你的测量方法
说明: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协调学生的合作能力(锻炼学生如何测量圆锥德高)教师走动引导学生,学生测量底面直径、底面周长的情况
5、学生总结这节课所学内容
<>
我的板书简洁明了对整节课的学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纵观整节课我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等活动中,亲身经历实践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最新圆锥圆柱教学心得体会及收获七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圆锥的体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
《圆锥的体积》这部分内容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难点部分,在学生学习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基础上,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突出了探索体积公式的过程,引导学生在装沙和装米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公式推导。
<>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这三种立体图形以及认识了圆锥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转化思想”和“类推能力”。在展开研究中,学生分组操作,通过量一量、倒沙子的实验,亲身感受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3倍关系。
<>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选择以动手操作法为主,以引导发现法、设疑激趣法、多媒体辅助法为辅,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学法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结合“学.学.导.练”的教学模式,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
第三环节:教师讲导
第四环节:精练强化
<>
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s=sh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平安中国之心得体会怎么写(精选17篇)
- 党员心得体会看简短(精选11篇)
- 最新纪念12.9的心得体会怎么写(通用12篇)
- 最新学习动机的心得体会和感想(大全16篇)
- 最新线上培训简单心得体会范本(通用15篇)
- 银行心得体会及收获(大全16篇)
- 2023年药店推荐药品心得体会(大全12篇)
- 参观华润水泥心得体会简短(优秀13篇)
- 最新部队帮厨的心得体会(精选20篇)
- 学习外汇的心得体会范文(实用8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