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明德心得体会和方法 修身立德心得体会(4篇)

  • 上传日期:2022-12-20 18:42:04 |
  • ZTFB |
  • 13页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修身明德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学习班上,学员们通过读诵经典、观看视频、听取授课等方式,系统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深思“家国天下”的真理。传统文化绝不是有些人想象的“之乎者也”这么简单,更不是迂腐、落后、愚昧的代名词。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五千年来一代代中华儿女的智慧,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滋养,理想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四十年来,诸多新鲜事物夹杂着糟粕扑面而来,猝不及防的人们很快沉浸或陶醉在横流的物欲之中,古圣先贤及革命先辈们世代承袭和坚持的理想信念在人们心中也逐渐褪去了色彩,甚至被打上“死脑筋”的标签。在这样的环境下,当我们摒弃纷扰,真正静下心来,认真去学习和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唤醒了我们对世界、对人生的重新认知,从古圣先贤提出的“大同世界”到共产党提出的“共产主义”,向善而行的世人终究会殊途同归。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道理其实十分简单,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三天的学习中,“反求诸己”一词频繁的出现在授课老师口中,时刻提醒我们常怀感恩之心。反思自我,平时的做法却往往与圣人之言背道而驰。有了问题,不会反躬自省,而是怨天尤人。

世间几十年,自认为在为人处世方面一直得体,但学习了传统文化之后,再来扪心自问,“反求诸己”何曾做到过。家庭中出了问题,常常埋怨家人,好似自己诸事皆对。个人发展中遇到问题,往往感叹自己起点太低、平台不好,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找问题。目前传统纸媒的发展正处于困难时期,当是众志成城之时,然而每每工作不顺或遇瓶颈,总是先找客观原因,归咎于时代的迅猛发展和报媒日衰的大环境。殊不知,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仍有多家报媒逆势而上、涅槃重生,更胜往昔。

究其原因,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学习,却一直只看重知识的学习,放弃了对做人的常识的积累。“知识只是人的能力,而常识则是人的能量”,老师的这句话一直让我们为之思考。所谓传统文化中的常识,是一个人处世必须遵从的一些原则,让我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约束。“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文字不多,却字字珠玑,五伦八德,不仅仅是作为人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更是这个社会和谐进步的基础。

特别是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匹夫担当”,让蝇营狗苟的我们无比汗颜。痛定思痛,我们将以古人先贤为榜样,自省、明德、利他、向善,以“日行一善”的坚持开始“爱”的播撒,以“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点滴开始“爱”的累积,相信“爱”的“萤火之光”终有一日必将成为“爱”的“燎原大火”。

学习传统文化,就是要学习古人“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的“仁爱”,就是要学习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通过学习,真正去塑造高尚人格,养成浩然正气,从而更好地经营家庭、谋划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曾强调,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优秀的“家风”“家道”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国家之本,是流传千年的民族文化符号,也是我们干事创业的动力之源。

对于我们报人来说,临报集团何尝不是一个大家庭。当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从丰厚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汲取力量,要从丰厚的传统文化中寻求解决方法和实践路径。这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养分、力量,解决方法、实践路径就是集团的“家风”“家道”。集团良好的“家风”“家道”就是我们上下同欲、凝心聚力的根本和基础,就是我们克难而上、逆势崛起的勇气和魄力,就是我们改革创新、戮力攻坚的担当和责任;就是集团每个“家人”身上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就是集团每个“家人”身上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是集团每个“家人”身上的明德之心、利他之心、至善之心。当集团每个“家人”都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集团这种好“家风”“家道”在我们手中塑造、成长、传承,我们将一身正气、精神抖擞、斗志高昂,无往而不胜。


有关修身明德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道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从日常的坚持不懈的斗争和锻炼中发展和巩固起来的,正如玉石越磨越亮,黄金越炼越纯一样。 —— 胡志明

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 鲁迅

害羞是畏惧或害怕羞辱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为。 —— 斯宾诺莎

坏事情一学就会,早年沾染的恶习,从此以后就会在所有的行为和举动中显现出来,不论是说话或行动上的毛病,三岁至老,六十不改。 —— 克雷洛夫

火气甚大,容易引起愤怒底烦扰,是一种恶习而使心灵向着那不正当的事情,那是一时冲动而没有理性的行动。 —— 彼得·阿柏拉德

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 —— 萨迪

半截粉条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 —— 徐特立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不论你是一个男子还是一个女人,待人温和宽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称。一个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断,决不等于用拳头制止别人发言。 —— 萨迪

不是不能见义,怕的是见义而不勇为。 —— 谢觉哉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

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 —— 凯洛夫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 赫尔巴特

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 黑格尔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诸葛亮

君子忧道不忧贫。 —— 孔丘

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 高尔基

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 马克思

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 —— 贝多芬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 王安石

有关修身明德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中国人讲修养,历来注重一个“品”字。党员干部除了要遵守一般性的要求外,结合领导干部的工作领域和岗位实际,在“为人”、“为官”、“为学”

三个方面,努力筑牢人品修养、官品修养和学品修养三项基本功。 中国人讲修养,历来注重一个“品”字。对照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的“严以修身”要求,党员干部除了要遵守一般性的要求外,结合领导干部的工作领域和岗位实际,在“为人”、“为官”、“为学”三个方面,

努力筑牢人品修养、官品修养和学品修养三项基本功。

以人品修养为本。梁衡有句名言:“一个人不管他的官位有多大,总要还原为人”。中央一再强调,对党员领导干部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要为塑造人的品格服务,为人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什么是人的品格?简单讲,就是一个人做人的品格,它是现实的、有特色的人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作风的综合体现,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心理素质和行为作风最终要体现为其做人的品格,是一个人本真的“底色”。所以,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行为作风的规范整肃,离开人的品格修养作根柢,难以治本,也不可能长久。从这个意义上讲,解决好“做人”问题,也是人生立世的根基、干部做事做官的前提。当然,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的人品修养,应该是党员的先进性要求、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从业的行业岗位职责要求三者的有机统一。 以官品修养为重。官品是为官之魂,从政之本。学做人不容易,学做官要求更高。“官”是群众的表率,“官风”是党风的直接体现。为“官”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古以来,官德影响民德,“官风”

在加强官德修养上,我们很多党员领导干部都有很深的体会。讲官品修养,实际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不断提升自己从政为官的精神境界问题。概括地讲,人从政为官有三重递进的境界:第一种境界:忠于职守、秉公用权、求真务实、严于律己。这是一个从政者应该具备的起码的职业道德;第二种境界:志存高远、克己奉公、修己安人、率先垂范。这是一个从政为官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从政为官,仅仅做到守职尽责、办事出以公心、说实话办实事、严格要求自己是不够的,还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高尚的人生追求,自觉做到以事业为重、克己奉公,自觉加强人生修养、党性修养,立人达人,正己正人,在立党为公、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实践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好表率;第三种境界:怀济苍生、夙夜在公、虚怀若谷、道济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公而忘私、胸怀远大、造福人民,不是每个从政者都能做到的,但这是一个立志以人为本、从政为官者的最高目标和努力方向。古人讲:“为政以德”。官品修养是任何一个从政者的必修课,没有止境。

以学品修养为尚。学品,简言之是一个人的学识功夫和学术品格。我们党倡导领导干部“讲学习”,弘扬好的学风,目的在于从中领悟做人、为官、干事的道理。中央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政党,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把学习作为一种习惯、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可谓意义深远。如何加强学品修养,重在做到“三个统一”。

一是为学与为人相统一。为学与为人具有同一性,人有人品,学有学品,学品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人品则体现一种人文情怀。为人有时甚至比为学更重要。对于一个学人而言,其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学品和人品,因为看重论文、看重学术成果而去抄袭或剽窃,这只会让自己的人品变得一文不值,最终导致身败名裂。国内知名教育家杨叔子院士所言的“先做人,后做事,再做学问”,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在古代,先生对自己的学生、弟子,除殷勤传学之外,常常授之以为人之道。良师则往往以人品、学品共诲之。用今天的话说,“德艺双馨”才是衡量良师的重要标尺。 二是求知与求道相统一。学问有大境界和小境界。求知求真是学术研究层面的境界即小境界,可以用王国维《人间词话》讲的学问境界来评说。即古今之成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即做学问成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方向;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即做学问成事业者,必须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经过一番辛勤劳动;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即反复追寻研究,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感悟和超越。这是讲“求知求真”层次的学问之道。而求道求善求美是大境界,也就是在道德层面讲的学问之道。学术是与道德、使命,与国家、时代的命运相关,如果背离这个大前提,其他的讨论都是技术层面的,而不是在道德层面讨论的大学问。学者不仅要研究学术,还要有强烈的社会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三是日进与日新相统一。学问之道,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方法论、价值论的问题,也是个人修养问题。做学问基础在于继承、积累和吸纳,生命力在于追问求证、创新超越。古人讲:“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作为一个学者,要不断地追求新事物新知识。追求新事物新知识者就会每日都有进步,不追求新知识者相对而言就要退步。从党员干部讲学习、讲政治的角度来讲,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经过长时间艰苦的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获得和保持的。共产党人不断增强党性修养,既是改造客观世界、完成党的历史使命的需要,也是改造主观世界、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需要。按照加强党性修养的要求,党员干部应讲政治以养大气,多读书以养才气,不媚俗以养骨气,淡名利以养正气,敢担当以养浩气。只有遵循正确的途径和科学的方法,从小处着眼,从点滴做起,终生不懈、修养不止,以日新求日进,才能在积累中实现升华,在平凡中成就伟大。

人生修养无止境,党性修养永远在路上。两千多年前,孔子曾讲,他对世人曾有“四忧”:“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这句古老的忠告,今天读起来,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并引以为鉴。

有关修身明德心得体会和方法四

怀着对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的无比崇敬之情,笔者来到了这位时代楷模当年为之鞠躬尽瘁的兰考县,近距离地了解和追寻焦裕禄的点滴故事、英雄足迹,学习和感悟焦裕禄的精神实质,心灵受到了一次强烈震撼,灵魂更得到了深刻净化和洗礼。联系正在全党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笔者认为,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要坚持做到“四讲四有”。

讲政治,有信念,坚定信仰。

人无信不立。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党叫干啥就干啥,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是影响焦裕禄一生的坚定政治信仰。在焦裕禄身上,党性和人民性达到了完美统一。学习焦裕禄,就是要学习他对党绝对忠诚、对人民无比贴心的精神。一方面要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始终不渝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时候都决不怀疑、决不含糊、决不动摇。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要坚定信仰之志,强化政治定力,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看齐,始终做到听党话、跟党走。另一方面要强化宗旨意识,努力做群众的贴心人,始终保持公仆情怀,真诚对待群众,真心服务群众。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他之所以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始终与老百姓心相连、情相依,同呼吸、共命运,在于他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有一心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崇高情怀,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万家忧乐始终放在心头,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认真解决民生问题,努力把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讲规矩,有纪律,规范行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焦裕禄严守党纪党规,从不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和子女、亲属谋取任何好处。焦裕禄一次无意间听到儿子因为认识售票员,看戏未买票,他教育儿子要尊重演员的劳动,不能看白戏,并立即拿出钱要儿子到戏院补票。为了告诫自己、提醒别人,他还在县委会议上作出深刻检讨,并亲自起草了《干部十不准》,规定任何干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化,还着重强调不准强迫命令,不准向群众乱摊派。在20xx年3月17日参观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十不准”展览墙时,感慨地说,“十不准”内容非常有针对性。学习焦裕禄,就是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切实增强规矩意识、纪律观念,从小事做起,正确对待群众、对待组织、对待事业、对待同志、对待亲属、对待自己,始终以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精神为行动指南和行为准则,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廉洁从政,从严治家,带头管好自己,管好家属子女,管好身边的工作人员,干干净净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对权钱交易、贪污受贿、乱建私房、公费吃喝等不正之风,自己不仅要抵制,还要敢抓敢管,一抓到底。

讲道德,有品行,端正人格。

做人要有人品,为官须有官德。官德一失,腐败即生。官德彰显,官民同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官德失范的领导干部不可能有威信,也不可能在群众中产生凝聚力。焦裕禄一生坚守着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和赤胆忠心为革命、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高贵品德。正是凭借着这样的道德操守、优良品质、人格魅力,焦裕禄赢得了人民的崇敬和爱戴。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勤以修身、俭以养德,始终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情操,传承和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确保做人有底气,做事有硬气,做官有正气;必须把廉洁自律、洁身自好作为始终坚守的底线,把党纪国法作为带电的高压电,时刻做到自重自省、慎独慎微,管得住言行、守得住清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清廉本色;必须坚持言必行,行必果,始终做到知行合一、表里如一。

讲奉献,有作为,开创事业。

无私才能无畏,无畏才敢担当。不怕困难、不惧风险,勇于挑起重担,勇于克难制胜,“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豪”,是焦裕禄精神的鲜明特点。焦裕禄同志到兰考上任前,党组织与他谈话时明确提出,兰考是一个最穷的县,一个最困难的县,一个最艰苦的县,要他在思想上有经受最严峻考验的准备。焦裕禄同志坚定地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焦裕禄正是靠着这样的无私奉献、有为担当,成就了自己的无悔人生,更成为了永恒的历史丰碑。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像焦裕禄那样,知难而进、坚忍不拔,始终保持一种非常高的干事热情,敢于担当、勇争一流、敢做善成的勇气,不怕任务艰巨、不怕矛盾复杂、不怕环境艰苦,敢于挑起重担、敢于克难制胜、敢于以勇闯关,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精气神,克服“不想为”、“不敢为”、“不会为”、“乱作为”等问题,坚决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要像焦裕禄那样把学习当成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带着执著信念学,带着实践要求学,甘于做群众的学生,坚持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策于民,勇于到困难最多、问题最复杂的一线去摔打,在实践历练中提升担当作为的本领,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满足普通群众“一定要对老百姓好”的大道至简的要求。

欧阳修说过,圣贤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焦裕禄同志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但他的崇高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民心中的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前行的思想源泉。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坚持以焦裕禄精神为鞭策,不断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坚持做到“四讲四有”,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像焦裕禄那样苦干、实干、巧干、带头干、拼命干,以实际行动践行当初的入党誓言,为决胜“十三五”开局之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通过单位组织的道德品行教育讨论,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在铁路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加强个人道德品行修养,提高每名党员干部自身素质,树立交通部门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促进交通行业健康、和谐、科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