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育人,润物无声的心得体会范文(汇总13篇)

  • 上传日期:2023-11-13 02:43:37 |
  • |
  • 7页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成长和进步的见证,也是对他人分享和启发的一种方式。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需要有足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逐渐领悟到了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深入参与社团活动的同时,我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和个人价值的提升。在工作中,我感受到了责任的重大和自我成长的喜悦。通过与优秀的人交流和学习,我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和发展方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学会了坚持和勇敢面对,从中获得了很多收获。通过自我反思和总结,我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并加以提升和发展。在生活中,我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各种困难。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失败后,我逐渐认识到了失败是成功的垫脚石。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我感受到了个人能力和思维的不断提升。在实践中,我不断调整自己的方法和策略,从而取得了更好的成绩和效果。

以德育人,润物无声的心得体会篇一

十月十三日,我们一行十人到达南阳参加20xx全省中学语文优质课大赛南赛区观摩活动。为期三天的会议于十六日中午时分结束,共观摩十九节课,聆听一场评课报告。

开幕式上,东道主南阳市教体局李书记首先向大会致辞。随后省基础教研室邵主任关于大赛宗旨做了重要讲话,大致可以梳理出两点核心内容:其一,他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一步深化课堂改革,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先前做到形似,现在要更强调神似;其二,他强调关注语文教学中的三个问题:1.教什么。这本不该成为问题,但往往会出现教学内容的偏离,教学目标要与课程目标相统一、契合,要细化、分解成可操作的教学行为。2.怎么教。应采取符合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反对庸俗化、表面化,更看重客观效果。3.怎么突出语文学科特点。课程定位,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贴近文本,重视阅读,紧扣语言,回到语文学科本身固有的功能和特点。

一席讲话,首先让我心生感触的是他所强调的课堂教学改革神合于我们的教学案教学。教学案课堂通过开展定向、有序、系统的学习活动使课堂成为生动活泼又积极思维、深入体验的真正属于学生的学习场所,教师摆正自己的位置,发挥应有的功效。先前我们按五个板块上成教学案的“形”,中规中矩“进得去”;现在随着课改的深入,随着对理念的透彻把握,随着课堂驾驭能力的提高,我们要不囿于固有模式,在学习内容的确立和整合上下功夫,注重体现教学案教学的核心理念,体现教学案课堂的“神”,使课堂趋于灵动自如,真正放手,无为而为“出得来”。就如习字,先入格,定格,再出格。

接下来的十九节课,姿态各异,传达着教师对文本的独特解读和设计匠心,演绎着语文世界的悠悠情韵与美妙多彩。用心其间,既不乏令人振奋叹服的点睛妙笔,也有让人唏嘘不已的遗憾之处。既然每一节课都注定是一段不完美的艺术,作为观课者的我们应该把“完美”作为驻留心中的永远追求,而从眼前这些真实可贵的“不完美”中发现、汲取更多丰美的汁液来浇灌自己的教学沃壤!十九节课不能一一评述再现,这里撷取部分课例,些许片段,说说我感触较深的几个方面。

一、从关注文本内容到更关注表达形式。

越来越多的课从文本角度考虑,不仅是了解文本内容,而是花更多精力去学习、挖掘文本的表达形式,即不仅关注“写了什么”,而更关注“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如《我们家的男子汉》一课,在“感知男子汉事件,分析人物形象”之后,抛出问题:“是什么方法把这么多内容组织起来的呢?”同时辅之以课件,左竖列是每个小标题,右竖列是相应的人物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把能表现人物同一特点的事情集中在一块儿来写,用小标题加以概括。继而再探询:“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最后明了:用于叙写人的“成长过程”,一目了然,层次分明。这就是从作者的眼光去思考,为什么选择这样行文而没有那样行文,这样行文的目的是什么。还原文字呈现的过程,也就还原了文字背后的那个人的思考过程和情感体验。又如《细菌的启示》一课,围绕“什么叫寄生”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词典上的解释和文中的语言,感受其区别及原因:前者是一种科学的、准确的语言表述,后者是一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述,因为前者是词典,后者是演讲稿。顺势小结:写作目的的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我想,学生了解了这种运用语言的规律,学习了这种运用语言的方法,会沉淀、内化为他们内在的语文素养。再如《苏州园林》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品读第五自然段原文和改文,在改一改、比一比中明确了:原文在说明中加入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具体、生动、透彻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加深了读者的印象和认识。这不是简单地谈文字有多么“好”,而是“为什么好”,“是怎样生成的”;不是对作品泛化的肯定“如何美”,而是“美是如何产生的”,上升到方法论层面告诉学生如何运用文字。诸如此类的还有《春风》、《孤独之旅》等,这些课依托文本引领学生去思考、去实践如何用最恰当的形式去表达最恰当的内容,可以说在逼近语文的本质。

二、巧妙切入,整体勾连,把语文课上成浑然一体的大气、动态。

教学方法的极致,是教学艺术,欧阳代娜老师认为“巧”是语文教学艺术的核心。所谓“巧”,是“语文能力训练与知识传授两者关系的最佳结合点;阅读教学中最大信息量的储存点;课堂思维训练的最巧的入手处;课文处理的最关键的突破口”。换句话说,教师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时的“巧”主要落实在关键语句上,尤其是要善于抓住文眼,达到以一字、一句带动全篇的效果。这次的十九节课中就有不少体现了这种设计意识,巧妙地切入,将文本前后勾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语文课上成了浑然一体的大气、动态。如《伟大的悲剧》一课,找到文中直接引摘斯科特日记的句子,以日记的形式一一呈现,通过这五句话带出了说话时的环境,说话人的心态,写这些日记时的前后的相关情节,看似只拎出五句话,实则覆盖整篇文章,“一圈一圈涟漪铺满池塘”,又如《五柳先生传》一课,抓住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不”字推动整个课堂:以“不”字为重点指导朗读;选取带有“不”字的句子落实翻译,并从中解读人物;由“不”字牵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凸显人物的品行可贵;最终的板书也构架成一个大大的“不”字。真可谓设计巧妙、一气呵成,似一幅主题画卷次第展开,难怪钱钟书说“不”字为全文眼目。再如《变色龙》一课通过“五次变色”切入,《孤独之旅》紧紧抓住“孤独”一词深入解读人物内心,《我们家的男子汉》以首段对主人公的三种不同称呼串起全文等都体现了这种设计意识。教师对课文的把握上应有大将风度而不能是萎缩的小兵,切忌将文本肢解成繁杂的碎片。我们应跳出教材、教参,高屋建瓴地把握文章的灵魂,渗透自己的情感和见解,这样才能从全局的角度、关键的地方切入,从大处入手,从小处着眼,向深入处挖掘品味,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感,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入性、条理性。

三、咬文嚼字,回归文字之本。

语文教育的本体是语言。韩军说:“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课,永不过时。”语文教学就应该是通过对语言的感知、揣摩、品味,去领悟内蕴,体会感情,达到审美愉悦。本次的十九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明显,抓住课文语言不放手、不旁逸、不改变,落实在理解和鉴赏上。如《伟大的悲剧》一课,在解读最后一则日记时挑出“遗孀”一词,先解释本意,再放到原文语境中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写?”,结合文中关键词理解“他此刻的心情”,从而体会斯科特面对死亡的悲伤和从容,接着反复地有感情地读将课堂引向高潮,同时也为下一环节“体会人物情感”做足了铺垫。又如《金色花》一课,在“品读·感悟真爱”环节中抓住“你这坏孩子”一句,通过探讨能否将“坏孩子”换成“小宝贝”来引导学生感受母亲对孩子深切的关爱。再如《梁思成的故事》一课以“建筑的灵魂”的具体内涵来引起对人物的深入解读等等。这些课例中,教师引领学生努力揭示语言的言外之意,触摸语言背后的世界,对人物感情的体会细腻而深刻。所以,我们要先充分地自我解读文本,真切体验文本向我们呈现的丰富多彩的世界;要善于寻找文本语言的美点、亮点、激发点,一石激起千层浪,扩大涟漪,直至走向人物的心灵深处。

四、用诵读成就课堂精彩。

在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体验其语言魅力和情感魅力的手段有很多,其中“诵读”是一个朴素的、常规的手段,而它的朴素却往往可以成就课堂的美妙与精彩,从而使其显得尤为重要。本次赛课中就有处多关于“诵读”的亮点,如《伟大的悲剧》一课中通过最后一则日记段落的有感情的朗读使师生的情感与英雄们的生命一同升华!又如《金色花》一课中分角色朗读“孩子,你在哪里呀?”“我不告诉你,妈妈”两句话,在教师细致耐心、锲而不舍的引导下,母亲的焦急、关爱和孩子的天真、调皮在读中凸显,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赢得现场掌声。再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中学生摇头晃脑的表演读以及《金色花》的当堂减字背诵等等。不少课在“读”中也特别突出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诵读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主要有两方面的活动:范读和点拨。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内心体验和揣摩,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传递给学生,诱发学生思维与作者思维的“共振”,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当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疑惑或谬误时,教师或正反模拟,或启发学生联想,或指点语音语调等。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才能更加准确把握作品的基调和情感。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精彩的范读越来越受到推崇,只要教师本人有这个素质和能力,就不要用播放录音带来代替,因为教师亲身示范带给学生的感染和带动是录音带无法与之比拟的。在这一点表现突出的如《伟大的悲剧》张老师、《变色龙》肖老师、《五柳先生传》胡老师、《孤独之旅》谢老师等。当然,也有部分值得商榷的课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老师味道不对的范读有碍无益、适得其反。又如《伟大的悲剧》中教师要求学生试着以孩子的角度来读“最后一篇日记……我的遗孀”,这是斯科特留给妻子的绝笔,孩子的角度是怎么回事?以孩子的角度应该怎么来读?大家茫然。再如《金色花》中刚开始采用齐读的方式来品味句子情感,这怎么可能达成?“齐读”这一策略与“品味句子情感”这一学习内容是不相匹配的。

五、教师牵制痕迹明显,忽略学习过程。

在听课过程中,我明显地感受到了大型赛课课堂上的两点通病。一是预设性过强,教师牵制学生思维的痕迹明显。以《春风》一课为例,在“感知江南的春风的特点”时,学生答出“乍暖还寒”,师让再读倒数第二段,生又答出“阴”,师继续追问“阴了会怎样”,学生又找到了“湿”,步步紧逼,终于挖出了板书要用到的“潮湿”一词。同样在“感知北国的春风的特点”时,学生说出的“刚劲有力”已经很好,教师还要坚持让学生再用一个字来概括,当学生卡壳时,教师给出提示:与“柔”相对的是什么?目的无非是引出“刚”字以便板书罢了。部分课堂就是教师在前,学生跟后,在一个个指引下忙不迭地从文本中找啊找,直至找出了教学设计中的相关内容。二是重结果展示,忽略学习过程。以《伟大的悲剧》中两处问题设计为例,“精读4、5、6段,回去的路可怕在哪里?遇到什么?”师话落,生即答;“目光锁定8至10段,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品质”师话落,生即答。诸如此类的情况在其他课例中也屡见不鲜。当然,这与公开赛课自身的特点以及客观条件限制有关,“秀”的成分避免不了,要保证将精彩的设计、完整的课堂呈现出来。但是我们教师要有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意识,特别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时间,要掌握甚至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知道学生学到了什么程度,遇到了哪些困难,我们可以提供怎样的帮助等等。

还好,正如评课专家所说:“今日的名次排序,绝不是明天生命的排序。”这个舞台只是起点,接下去让我们用更坚实的脚步在语文教学这条路上走出一方美丽,走出一片真情,走出一份雅趣,走出一种气度,走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

以德育人,润物无声的心得体会篇二

润物细无声是一种境界,一种待人接物的态度,一种修身养性的境地。在生活中,我们时常能够遇到那些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润物细无声的力量,让身边的世界因此而更加和谐美好。在和这些人的接触中,我深深感受到润物细无声所带来的喜悦和心灵的满足。以下,我将就润物细无声的体会与感悟进行阐述。

首先,润物细无声教会了我关爱他人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的关怀和理解。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常常会疲于奔命、忽视了身边亲情、友情的温暖。而当我们用心去感受、关注身边的人,去行动,不求回报,而只是因为真心的关怀,我们会发现,因为自己的关爱,别人也会从心底对我们产生感激和回报。我还记得,有一次在公交车上,一个妇女带着小孩,孩子正坐在妇女的膝盖上,公交车的颠簸使孩子差点摔下。我立刻伸手搀住了孩子,并告诉了妇女。她非常激动地感谢我,并给予了我一份深深的微笑,这一刻我感受到了润物细无声所带来的幸福感。

其次,润物细无声让我学会了倾听与理解。倾听和理解,是我们与他人沟通的基础。当他人抱怨或诉说自己的苦恼时,我们要从真实的角度去体验他们的心情,不要轻率地去评价或指责。让我们的耳朵变得柔软,以便听到对方的真实声音;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敏感,以便理解对方背后的情感。正是通过对他人心声的倾听和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建立起互信和友谊,也更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曾有一位年迈的老人,他住在邻居家里,每天孤单地度过。有一次,我主动关心他的近况,仔细聆听他的抱怨和愿望。我从他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他的孤独与寂寞,于是我在我的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为他提供了些许帮助,他的脸上洋溢着感动的泪水,这一幕给了我强烈的心灵触动。

此外,润物细无声还让我学会了宽容与包容。当遇到他人的错误与过失时,我们要学会宽容,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都是人,并难免会出现疏忽和错误。不过,只要我们能够真心悔过,他人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关心、鼓励与支持,必然会激发起我们心底最真挚的感激和信任。我曾有一次发生了一次与同事的争执,我气愤地指责他的不是,但他却发自内心地向我道歉,并主动承担起了错误。在事后,我又想起了他曾对我多年的关怀和帮助,于是我心生恻隐之情,毅然选择包容和原谅。

最后,润物细无声教会了我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们需要时刻保持一颗愿意帮助他人的心,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情感力量。通过无私的奉献可以让我们的心境更开阔,更善良,同时也能够改变他人的命运。就像苏联作家巴金所说:“自己辛勤、自己难受,为了别人,自己快活。”我曾有一次在街上遇到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他饥寒交迫,我选择了给予他一份温暖,为他购买了食物和衣物,这一次的无私奉献让我既感受到了内心的愉悦,也带给他温暖与关怀。

总而言之,“润物细无声”是一种境界和心灵的修为,它的力量是无穷的,无处不在的。只有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宽广的胸襟、真诚的关怀去拥抱生活,才能真正地润物细无声,让善意和美好在人与人之间流淌。亦让我们的心灵世界得到满足与升华。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会时刻带着润物细无声的理念,用爱心去感受和传递美好,不将关爱留在心底,而是让它在行动中闪耀。

以德育人,润物无声的心得体会篇三

杨淑伟老师,来,坚守平凡岗位,默默耕耘,勇挑重任,甘为人梯,以“微笑面对每个人,认真面对每件事,爱心面对每位学生”为准则,成为学校青年教师的表率,展现了新时代优秀教师的良好形象,成为了农村优秀教师的一面旗帜。

一、认真工作,三尺讲台育桃李。

7月,杨老师第一次踏上了农村小学教育的“三尺讲台”。从那时起,她就把人生的坐标定在了为教育献身的轨迹上。她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每一个学生,把自我的事业看得神圣无比。杨老师长期扎根农村小学,面对地势偏远、条件艰苦的教学环境,二十年来,她用语言播种,用粉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无论天气多恶劣,无论自己的身体有多的不适,她都坚持上班,她没有因为天气或疾病请过一天假,耽误学生一节课。在教学上,她坚持课前认真备课,根据每届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力求使复习更贴近学生。在教学中,她认真贯彻新课标的要求,不断吸收新的教育信息,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了自己扎实的教学风格。在课堂上,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一切条件展开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冲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后,经常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课上的学习情况,并积极辅导后进生,不放弃一个学生。她坚信:只要真情付出,用心教学,就会有丰厚的汇报。通过辛勤的耕耘,她换来了学生的尊敬。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她取得了许多的可喜成绩――她所任的班级在学校的各班级评比中多次被评为“先进班级”“优秀班级”。多年来,她每年的教学成绩均居年级前列。

二、热爱学生,俯首甘为孺子牛。

参加工作以来,她总是从细微小事入手,以一言一行去感化学生,以慈母般的胸怀去呵护学生,以真诚的感情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做到了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在班级管理上,每天,她早早的来到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早读。课下,积极与学生谈心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及时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积极与家长交流,家校共育,教育好学生。此外,她还注重创设优化的管理环境,建立班级规章制度,无论是学习、纪律卫生,每一项都有相应奖励和惩罚,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施“班干部竞选”,锻炼了学生们的能力。在班主任工作中,她讲究工作艺术,用正确方式教育引导学生,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她总是热情而又耐心解答。并结合班级实际,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生活基本情况,给贫困生买书包和学习用品、新校服,领生病学生去医院。有一年,班上的一位留守儿童,爸妈都在外地打工,跟着爷爷一齐生活,一天,她不留意开水把脚烫伤了,为了不耽误她的学习,杨老师每天坚持到帮助她补课。由于她爷爷年事已高、身体较差,不能及时照顾好她,杨老师主动担当起照顾她的职责,在她脚伤还未痊愈之时,每次去厕所都把她背过去,然后再背回来,就这样坚持了几个星期。此外,杨老师还注重欣赏学生,充分发掘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分享他们的喜悦。杨老师就是这样坚守在一线教育岗位上默默地挥洒着自己的汗水,以自己最出色的行动履行教师的职责。

三、积极指导,百花齐放春满园。

她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大胆实践。她还深知“独木难成林”的道理。作为学校老教师,她把年轻教师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甘当铺路石。作为学校新教师的指导教师,她从不吝惜自己的点滴经验,毫无保留的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积极地分享给新教师,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在工作中,她经常与单位里的年轻老师们在一起交流和沟通,使她们在教学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教学、教育、科研上执着认真的杨老师,在荣誉面前她总是淡淡地说,多给年轻人一些机会。此外,她也经常向老教师们请教教学方法,学习她们高尚的师德师风,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理念。此外,她还积极利用课外时间还指导学生兴趣小组――绘画小组和书法小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每年的艺术月比赛中,她负责书法绘画,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她总是开学前就做好充足的前期工作,查阅资料,吸取别人的优点,决定参赛的题材和内容。训练时牺牲掉中午休息的时间进行指导,几年来,她指导的学生在每年的艺术月中都能获得优异成绩。

没有鲜花和掌声,没有恭维和嫉妒,没有权势和财富。杨老师有的是一腔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热血,有的是用青春做烛光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有的是用生命做阶梯承受学生向科学攀登的坚实脚步,她用挚爱托起一片教育的蔚蓝,在辛勤耕耘的育人岗位上,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如今,她正在民族基础教育的这条充满爱的路上继续谱写着平凡而动人的新篇章……这就是她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无怨无悔的追求。

以德育人,润物无声的心得体会篇四

教育是一种爱的职业,教学是一种爱的艺术。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必然唤起学生对教师的信赖、亲近和敬佩。这种精神上的影响和心理上的协调,胜过命令与说教。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在工作中求真务实,以德育为首,为了孩子的发展,做到言传身教。

抓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

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灵魂,师德建设抓到位,才能使学校各项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师德建设既是一门管理科学,又是一门管理艺术。为了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维护教师的良好形象,学校提出了“以师德为核心,以青年教师为重点,以教书育人为主体”的工作思路。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把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重要位置,倡导“敬业、奉献、求实、爱生”的师德意识。每学期都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全期政治业务学习不得少于10000字,真正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增强德育意识,形成过程育人的良好局面。对于教师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师德问题,如教师讥讽、歧视、侮辱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以教谋私等不端行为予以严厉处罚。

抓学生管理,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抓课堂教学,落实养成教育。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必须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中。教导处要求教师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思想教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特别是低年级卫生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培养。利用周一升旗、入队、开学典礼等仪式对少年儿童进行爱祖国、重礼节、讲礼貌、讲文明等教育,增强爱国、礼貌意识。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队会,不断提高他们的自身道德修养。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国耻纪念日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弘扬民族精神。帮助他们解决厌学、攀比、缺乏爱心、没有责任感、不懂得珍惜等心理问题,促使其健康成长、顺利成材。

二是抓团队建设,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少先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学校任命工作热情高、创新能力强的青年教师金建新为政教主任,负责少先队工作。以班级为集体,班主任为纽带,与家长密切联系,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建立健全的学生成长档案。我们要求一二年级的小孩,我们要都会他们系红领巾、系鞋带、收拾书包,力争自己的事自己做;三四年级的孩子,我们教他们在家里要和学校一样,会扫地、擦桌子,个人卫生,不乱花钱;高年级的孩子,教育他们为父母倒茶、洗脚、洗碗,学会照顾弟妹。为了孩子能有美好的未来,从小就应该教育孩子要文明礼貌,教育孩子安全出行,教育孩子遵守学校的纪律和规章制度,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什么样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孩子什么样的未来。

20xx年10月19日上午,我校邀请了感恩教育专家来我校举办“传递感恩点燃梦想”感恩教育报告。全体师生以及部分学生家长参加了此次活动。在演讲中,知心姐姐的演讲声情并茂、感人至深,以极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紧紧抓住了现场每一个人的心,震撼了每一个幼小的心灵,大家都留下了激动的泪水。古人云: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感恩之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领悟了生命与成长的真谛,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心怀感恩,励志成才。

三是抓家庭教育,办好家长课堂。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一是建立班主任家访、家长校访、家校联系制度。政教处要求班主任每学期至少每生一家访、邀请家长一校访,相互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每学期末学校要将每生思想表现、学习成绩等以发放“家长通知书”的形式,书面告知家长,并请家长签署意见,促进家校联系,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坚持召开家长会。学生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有了家长课堂后,家校联系紧密,教育效果显著。每学期都要举行一次隆重的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刘胜利校长总是认真地汇报孩子在校表现,指导家教方法,列举优秀学生家长育人经验。老师和家长沟通多了,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多管齐下,教育教学也就轻松多了。四是抓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是形成整体性教育氛围必不可少的条件。学校一是积极进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加强校园环境管理,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充分发挥校训和校风对学生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影视、图书室、心理咨询室、少先队室等多种形式专用场所。刘校长在xx小学的五年来,硬化了操场,添置了新桌椅,购置电脑、打印机等设备,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二是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彻底清理了学校周边环境无垃圾污染,无“黄、赌、毒”的侵害,优化了育人环境,美化了学生心灵。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小组活动,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训练,勤于积累,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变学习为兴趣。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任重道远,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狠抓贯彻落实,勇于开拓创新,真正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以德育人,润物无声的心得体会篇五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是优美的语言?是广博的知识?还是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有优美流畅的语言、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心就不可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更不可能使我们成为合格的、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从而收到较好的德育。

自从踏上教育岗位,我一直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身为教师。我们都知道班里总会有几个特别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们不仅不学习,而且经常扰乱课堂秩序,违反纪律,顶撞老师。多次批评教育依然我行我素,没有任何改变。这样的学生不仅老师头疼,家长也无可奈何。我们班的赵××就是这样的学生,他的家庭比较有钱,有两个姐姐,他是家里最小的,可谓一家宠爱于一身,这样也造就了他性格偏激、自私自利、目中无人的性格特征。刚开学不久就与同桌发生矛盾,大打出手,我把他叫到办公室严厉批评,他大声说“我没错”还不服气。我让他站那先想一想,也是为了让他的心情平和些。同时也找其他学生了解事情原因,原来是同桌把他的书本碰到地上,而地上刚好有水渍,把书本弄得脏兮兮的。了解到情况后,我找到他,先给他搬个凳子让他坐下,看到他脸上一脸的吃惊,我笑笑说:“坐下,我们聊聊。”他看我一改原先的态度还是一脸不信,我把他摁倒凳子上说:“我看过你的成绩,语文和数学还不错,比其他学科要好些。”他还是一声不吭,我说“听说你很聪明,在小学还获过奖能说说吗?”,他开始有点局促,我又说:“能说说你是在哪些方面获得奖吗?听说你挺擅长体育和唱歌。”这个话题引起了他的兴趣,他看着我期待的眼神终于开始说话,经过一番谈话,他终于承认今天打架事的不对,我也紧接着提出对他的期望。第二天课堂上我提问他背书,他居然背下来了(虽然不熟练),我投去一个鼓励的眼神,并让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他。此后他开始慢慢转变,逐渐改变了以往的坏习惯,成绩也稳步提升,其实只要我们的爱心找对切入点,就能够触动他们内心深处敏感的神经,唤醒他们的良知,获得他们的认可,取得他们的信任。

教育是润物无声渐染,是春风化雨的感化,是顺其自然的发展。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因此,在这条道路上,我愿将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用爱心播种希望,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青春和热血谱写师德的新篇章!

以德育人,润物无声的心得体会篇六

润物无声是一种宁静而高尚的美德,它教会了我们在生活中保持内心深处的静谧和平静。润物无声,就是以大爱之心关怀他人,不图回报,默默奉献。通过润物无声的行为,我们能够感受到自身的成长和变化,同时也可以影响他人,传递善意与温暖。在这个喧嚣忙碌的社会里,体会到润物无声的力量,让我对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润物无声,正如其名,是以默默无闻的方式为他人带去温暖与关怀。它不需要张扬,也不需要回报。人们常常只注重事物的外在效果,却忽略了内在的修养。而润物无声,则是一种内在的美德,它注重的是心灵的平静和宁静。润物无声可以在亲情、友情、爱情、事业等各个方面发挥作用,并在过程中给予他人温暖和鼓励。润物无声的力量,远远超过了任何言辞和行动,它是一种真实而深刻的体验。

润物无声不仅仅是一种虚无飘渺的美德,它可以通过实践来发扬光大。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倾听和关心他人来润物无声。人之所以与人不同,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和需求。与其自顾自地陶醉于自己的忙碌和问题中,不如去倾听他人的心声,关注他人的需求。其次,给予他人支持和帮助也是润物无声的重要方式。我们可以悄悄地伸出援手,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和困惑。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赞美和鼓励来润物无声。人们都需要别人的认可和鼓励,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真诚的微笑,可能会给他人带来无限的力量和动力。

第三段:润物无声的收获与变化。

通过实践润物无声的行为,我们可以收获很多,同时也会发生一些变化。首先,润物无声可以让我们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减少自己的自私和自利,从而提升个人的修养和内心的满足感。其次,润物无声可以让我们更加温暖和宽容。面对他人的过失和错误,我们不再轻易去指责和批评,而是用宽容和理解来对待。这种宽容和理解,让我们更加接纳他人,也更能保持自身的平静和心境的宁静。

润物无声的力量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它可以深深地影响他人。当一个人默默地关切他人、关心他人时,他所传递的那份善意和温暖会在他人的内心中激发共鸣。这种共鸣会引发他人的感动和正能量的释放,从而让整个社区甚至社会充满爱与和谐。润物无声的行为不需要张扬和夸耀,它只需以最普通的方式传递善意,就能在他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五段:润物无声的意义与价值。

润物无声让我们远离喧嚣和浮躁,回归内心的深处。通过实践润物无声的行为,我们能够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从而保持一颗淡定的心境。润物无声的价值在于它可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人际间的和谐与友善。当整个社会都弥漫着润物无声的精神时,我们将共同构筑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世界。

润物无声,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追求的人生境界。它不仅能够让我们的内心得到宁静和满足,也可以影响周围的人,并传递温暖和善意。通过实践润物无声的行为,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建立起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学习和实践润物无声的美德,让平凡的日常变得闪耀。

以德育人,润物无声的心得体会篇七

青少年时期正是学生身心迅速成长的阶段,他们思想观、道德观念都处于半明白半糊涂状态,一言一行可塑性都非常大。此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严格教育,要高标准,严要求。要注意情感的渗透,要讲究语言艺术。对于学生错误的言行,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姑息迁就,要严格管理,严格把关。当然严并不意味着板起面孔训人,动辄发火指责,而是严中有爱,严爱结合。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教师的语言一定要有感染力。要耐心细致地传授正确的思想道德观,传授科学的文化知识,讲解中学生文明礼仪等。教师要善于使用情感化的语言,要善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为只有通情才能达理。

正确引导,严谨治学,既注意课堂上知识的准确传授,也要注重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要察言观色了解学生心理活动,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教师应热爱学生,因为只有真诚地去爱学生,他们才愿意自觉地接受教育,这是思想教育工作能否对学生产生积极的、良好作用的前提条件。课下多和学生一起活动,多给学生一些微笑,宽容和理解。使学生心情放松,乐于和老师在一起,和老师说心里话。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爱他们的,在爱的前提下,“严格”就有了鲜活的色彩,就不再是令人难以接受的“紧箍咒”。

以德育人,润物无声的心得体会篇八

古人学诗提倡“功夫在诗外”,而我觉得提高文化素养“功夫”亦在课堂外,这一法宝便是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一个广阔无比,奇妙非凡的世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远方到未来,从国外到国内,任你纵横。可惜的是,那些只爱看电视,打游戏机或是爱看动画卡通,言情武侠的青少年没能体会到这一乐趣。想到这些知识面狭窄甚至无知,浅薄的青少年将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时不禁让人有些担心。

如果说,一个人的成就是一座建筑,那么文化素养便是它的基石,而课外阅读就是构成基石的一块砖。“九层之台,起于垒土。”那些基础坚实,文化素养好的人,他的人生如摩天大厦般雄伟壮丽,反之,基础不扎实,文化素养又缺乏的人,他的人生就是摇摇欲坠的危楼。现在的中学生对文字的东西不感兴趣,他们热衷于电脑游戏、电视音像制品等声像制品,不可否认,好的声像制品也可以带给学生知识,但真正能提高人的文化素养的途径还应该是读书,读好书。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肩负起倡导、指导、督促学生读书的任务。

本学期我在班级中开展了“佳作共赏”活动,要求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向大家推荐一篇自己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发现的好文章,每周星期一交上来,在由老师统一挂在班级中展示。并且要求配合练笔作业,写一些小感想、小感悟。另外,我还利用每节课前的几分钟,请一名同学讲述自己本周推荐这篇文章的原因,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

笔者希冀在本次研究活动中,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进而培养学生信息处理基本能力,探索语文课外阅读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规律,实现语文“健美智慧,滋润心灵”的教学理想。课外阅读学习可以看作一个根据一定的阅读目标筛选、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过程。所以把培养获取、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课外阅读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把熏陶、感化、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尊重他人作为课外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

在课外阅读方法指导中采用怎样的手段和技巧可以使学生、阅读、生活产生有机的联系,特别是现今的学生生活如何才能和别人的作品阅读发生有机联系,从而使学生热爱阅读,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这里要谈的是,从培养阅读习惯的角度而言,生活化阅读是个不错的选择。生活化阅读的表现是:阅读目的在于阅读本身,不要为考试而阅读,否则收获将顶多体现在考卷上,甚至一无所获;为阅读而阅读,收获将在于阅读本身。吕叔湘认为阅读教学的效果要在之后才能显现。阅读文本来自生活的各个方面,不限于书本。阅读动力在于对阅读本身的兴趣,而非来自于老师家长的要求,考试的压力。阅读行为将还原为学生生活中的一大需求,学生会千方百计想找自己喜爱的书读。只有当阅读行为融入了学生的生活,阅读行为才是有意义的,阅读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可延续的生命活动。生活化的阅读必然是个性化的,因为每一个阅读主体的生活是不同的。也只有生活化的阅读才可能是创造性的,因为创造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之上的创造。

在倡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我告诉学生:“不分古今中外,不避大俗大雅,只要思想内容健康,行文规范绝少错误,任何报刊书籍,都可以去读。”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时候,我认为不必拘泥于某种阅读方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去读就可以。我告诉学生:“只要阅读达到一定的量,就一定能自己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阅读的路子来。”就以精读、略读、跳读、猜读等方法而言,也不必着眼于阅读方法本身去进行指导训练,否则就是形式训练,而非实质训练。形式训练多了,学生会顿生厌烦,因为这不会给学生带来生活上的教益和思想上的提升。反之,学生读得多了,他为了更多的获得生活上的教益和思想上的提升,自然会选择适当的方法去阅读。

为了使这项课外阅读的活动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我采用了展示、演说、评价、记分等多种形式的监督。一个学期下来,我们共在班级中展示了三百余篇文质兼美的佳作。阅读了这些作品,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更重要的'事,这些优秀的文章,潜移默化的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他们做人的修养。

一位同学在练笔中写道:“读了王毅雯同学推荐的《父亲与女儿的心灵对话》,我深深地感动了,我从来不知道原来父亲也有如此脆弱的一面,他也会需要儿女的关心和安慰,今后,我一定要多多关心我的父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们快乐。”谁说今天的独生子女冷漠?分明是我们的教育没有能真正的深入孩子的内心,课外阅读正好弥补了这一课。

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与人吵架之后,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个钉子。

第一天,男孩定了37个钉子。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慢慢学者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的钉子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实际上比钉钉子要容易得多。

终于有一天,一根钉子都没有钉,他高兴得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爸爸说:“从此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从篱笆上拔掉一根钉子。”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最后,篱笆上的钉子全部被拔光了。

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篱笆上的钉孔吧,这些洞永远也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了。就像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你就会在他心里留下一个伤口,像这个钉子洞一样。”

插一把刀在一个人的身体里,再拔出来,伤口很难愈合。无论你怎么道歉,伤口总是在那,要知道,心灵上的伤口和身体上的伤口一样难以恢复。

在这个终生学习的时代,阅读无疑是要伴随我们每一个人一生的活动,在初中阶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对于孩子的一生都是不无裨益的。请对我们的孩子说:“去读书吧!”

以德育人,润物无声的心得体会篇九

育人以德是教育的底线和根基,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深刻理解育人以德的含义和重要性,切实贯彻落实到生活和教育实践中。本文就运用个人体验和思考,分享自己的育人以德心得体会。

第二段: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第一课堂,要实现育人以德需要从家庭教育入手。作为家长,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情感,从小遵守规矩、守纪律、讲道德,同时要强调家庭的温馨和人情味,让孩子从家庭中感受到温暖、关爱和亲情。家庭教育不仅是孩子自我修养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基础。

第三段:学校教育不容忽视。

育人以德不能止步于家庭,学校教育同样重要。教师是孩子身教和榜样,要树立良好的行为和思想表率,为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学校要完善行为管理机制,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和批评,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改进。唯有这样,才能让育人以德得到更好的实践。

第四段: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同样具有重要影响。我们的社会需要强调道德文明和法治精神,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规范,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我们也要关注社会的不良风气和负面影响,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环境,让他们成长为有担当、有责任心的社会人才。

第五段:结语。

育人以德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从自我做起,把道德和修养融入到生活、工作和教育实践中,同时也需要倡导和支持好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下一代成为真正的有价值、有贡献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以德育人,润物无声的心得体会篇十

润物细无声,是一种温柔而无形的力量,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对于我来说,润物细无声这个词语是如此的深刻而有力。它既提醒着我要关注周围的细节,也教会了我如何用无声的关怀将温暖传递给他人。在生活中,我深深体会到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润物细无声教会了我去关注周围的一切。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往往会被琐事所困扰,忽略了许多身边的美好。然而,当我停下来,用心去观察,发现了许多被忽视的细节。比如,在河边散步时,突然发现了一只小小的蝴蝶,它在阳光下飞翔,美丽而灵动。又比如,在闲逛的时候,我无意间看到一位老人正悠闲地饮茶,脸上洋溢着宁静的笑容。这些微小的瞬间令人感动,它们教会了我如何去欣赏身边的美好,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其次,润物细无声让我明白了细节的重要性。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蕴含着许多的细节。细节并不只是一件事物的外在表象,更是一种态度和精神。“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句古语深刻地揭示了细节的重要性。我曾经在一次考试中,因为粗心大意而犯了低级错误,结果让我毁掉了一门重要的考试。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将心力放在每个细节上,才能把握好整个局势,才能做到尽善尽美。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只有注意细节,才会更加得心应手,更具有聪明才智。

再次,润物细无声教会我用无声的关怀传递温暖。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并不需要大张旗鼓地表达自己的关怀,而是需要用无声的方式来关心他人。曾经,我有位同学在期末考试之前非常紧张和疲惫,她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埋头苦读。于是,我想通过一些行动来给她一些支持和鼓励。于是,我每天都会偷偷地准备一些她喜欢的点心,放在她的课桌上。虽然我的行动并没有被她发现,但我能感受到她的压力被减轻了一些。这种无声的关怀,既不会给人施加压力,又能让他人感受到你的关怀,让他们感到温暖和支持。

最后,润物细无声让我懂得了如何用行动来诠释真正的爱。人们常常以为爱只有在言语中才能体现,然而,爱并不仅仅是说出口的柔情蜜意,更是通过行动来展现的。曾经,我有位朋友因为生病而无法出门购物,她非常想吃一些特制的饼干。于是,我决定亲手为她做一个大包装的饼干礼盒。我花了几个小时在做好饼干之后,精心地装饰了礼盒,并亲自送到了她的家。当我看到她眼中的感激和笑容,我明白了用行动诠释的爱是多么美好而有力量。这个过程不仅带给了她愉快的体验,也让我感受到了爱心传递的力量。

总之,润物细无声是一种温柔而无形的力量,它可以让我们更加关注周围的一切,明白细节的重要性,用无声的关怀传递温暖,也让我们懂得了如何用行动来诠释真正的爱。在润物细无声的力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也可以成为他人生活中的一份子,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关怀。让我们用润物细无声的心得体会去创造更美好的世界吧。

(778字)。

以德育人,润物无声的心得体会篇十一

润物无声,是形容一个人在周围环境中以温和、善良的方式对待他人和事物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不仅能够让我们的内心得到宁静,还能够给予他人以积极影响。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润物无声带给我和周围人的正能量。下面,我将结合我的亲身经历和观察,分享一些我对润物无声的心得体会。

首先,润物无声要从自身做起。人们常说,“心静自然凉”,而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就需要学会以温和的心态对待他人和事物。我记得有一次,我在上学的路上遇到了一个生气躁动的行人。他推开我,还骂了我几句。当时我有些生气,但我想着,也许他是因为某些原因不开心,或者遇到了什么困难。于是,我选择了宽容,没有和他争吵,而是继续前行。这一次的经历让我明白,润物无声要从自身做起,以宽容和理解心态对待他人的行为,无论别人如何对待我,我都能保持内心的平和。

其次,润物无声需要培养善解人意的能力。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经历,经常会出现意见不合的情况。在这种时候,如果能够尽量理解对方的观点,并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就能发挥润物无声的作用。有一次,我和一个同学在做团队作业时产生了分歧,我们都坚持自己的观点,争吵了很久。后来,我冷静下来,设身处地地想了想,意识到对方的观点其实也有一定道理,并非完全错误。于是,我主动找到对方,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困惑,并表示愿意尝试一下对方的方案。奇迹般的是,我们和睦解决了分歧,取得了共识。这次经历让我明白,润物无声并不意味着没有争论,而是通过善解人意的方式找到和解的路径。

再次,润物无声需要用爱心去关爱他人。在我们生活中,总会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润物无声的人会主动伸出援手并给予关怀和温暖。记得有一次,我遇到一个新转学来的同学,他很内向,很难适应新环境。我和他聊了聊天,发现他对音乐很感兴趣。于是,我主动邀请他加入我们的音乐小组,并介绍一些我们常演奏的曲目给他。通过我们的关心和帮助,他渐渐融入了我们的团队,并逐渐开朗起来。这次的经历让我明白,润物无声并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通过实际行动去关爱他人,用爱心抚慰他们内心的伤痛。

最后,润物无声需要追求成长。通过不断地学习,我们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在追求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够为身边的人带来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记得有一次,我在学习一门新的技能时遇到了困难,无法解决。我很苦恼,但是我知道,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学习,我才能够克服困难,取得进步。于是,我主动请教了老师和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终于成功掌握了这门技能。这一次的经历让我明白,润物无声不仅是每个人对他人的付出,同时也是通过自身的成长和进步,为他人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

综上所述,通过对润物无声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我深深体会到了润物无声所带来的正能量。润物无声需要从自身做起,通过温和的心态对待他人和事物;培养善解人意的能力,通过理解和寻找解决方案解决分歧;用爱心关怀他人,给予帮助和支持;追求个人成长,为他人带来积极影响。希望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给予周围的人带来更多的温暖和希望。

以德育人,润物无声的心得体会篇十二

润物无声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指的是为他人付出,改善他人境遇,但不张扬自己的行为特点。正如一个良医不在病人面前宣扬自己的医术,而是默默地治疗病患,润泽他人;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才华,而是默默地教导学生,润物无声。亲身体验润物无声的感受,使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一品质的重要性和美妙之处。通过润物无声,我不仅获得了成长和进步,也深刻体会到了乐于奉献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而当我们遇到困境时,得到社会上的帮助和温暖时,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润物无声的力量。曾经,我遭遇了一次挫折,陷入低迷和困惑之中。这时,一位朋友在我最需要关心和理解的时候,默默地陪伴我,给予了我无尽的支持和鼓励。她没有抱怨,没有指责,只是默默地在背后支持着我,并愿意帮助我渡过难关。正是这份润物无声的陪伴与帮助,使我重新振作起来,并且从中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因此,我深深地感受到润物无声的可贵之处。

除了润物无声带给我们的帮助和支持之外,润物无声还有另一种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舒缓。在顾及他人的过程中,我们将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了出去,从而放下自我,心情也随之愉悦起来,得到极大的轻松和舒适。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一次志愿者活动。在为那些孤寡老人送去慰问品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他们孤寂无助的一面,也感受到了他们真诚的笑容和感激的眼神。通过与他们的接触,我不仅收获到了关爱他人的喜悦,也收获到了心灵的安宁和平静。这种感受是金钱不能买到的,只有通过润物无声才能品味到。因此,我相信,润物无声不仅使他人受益,也使自己受益。

润物无声体现了一个人高尚的人品和道德修养。作为一个公民,我们不仅要有爱心和关怀,更应该有一颗竖立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的心。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困境和苦闷,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并提供真正有帮助的建议和帮助。在一次家庭聚会中,我的小侄女因为某种原因感到很郁闷和困惑。我没有向她倾倒自己的意见,而是静静地听她倾诉,反问她对问题的看法,给予她一些建议和思考的引导。最终,小侄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我表示了深深的感激。这个经历告诉我,润物无声并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指在帮助他人时,以谦卑的心态去倾听和理解他人,真正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润物无声中展现出真正的人品魅力。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润物无声都能带给我们无穷的力量和能量。通过润物无声,我们能够影响身边的人,使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和温暖,并从中获得力量和动力。在我曾经的一次工作中,我和同事们合作完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这个任务对于我们来说是个挑战,但是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我的同事们默默地支持和帮助我,从而使我克服了困难,并最终顺利完成任务。这种润物无声的合作精神,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激身边的人。通过这次经历,我真切地体会到了润物无声所带来的动力和力量,也更加明白润物无声的重要性。

润物无声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品质,是一种影响他人的力量。通过这种力量,我们不仅可以改善他人的境遇,也可以净化自己的心灵和境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怀着精神的润物无声,关爱他人,并乐于分享自己的资源和时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润物无声的美妙之处,同时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润物无声不仅给予他人,更是给予自己的礼物。让我们用润物无声的力量,为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的温暖和正能量。

以德育人,润物无声的心得体会篇十三

德育工作应注重“以德育人”

《―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如何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如何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笔者谈一点看法。可以说目前的德育工作在现实的教育效果、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上都存在问题,对青少年学生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不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当然很多,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方法不到位。

应该说,我们在思想上从来没有忽视过德育。以前政治课不是很多吗?思想会也不是经常开吗?对学生的说教还少吗?那么,为什么德育效果一直不好呢,现在看来还是方法出了问题,行动出了问题。

说方法出了问题,行动出了问题,还不是单指要求学生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还指学校德育工作者自身言行存在问题。比如,“尊重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起码要求,教育者都要求学生尊重教师,尊重他人,但现实中不少教师却不尊重学生,不平等对话、间接或直接体罚学生。这便是方法出了问题。再比如,“严格要求自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而一些教师往往只严格要求学生而不要求自己,学生出现了什么问题,很少教师首先反思自己,总是首先责怪学生。可以说,是德育工作方法上存在的问题造成了德育的低效。

要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注重方法的变革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德育工作应注重“以德育人”。“以德育人”就是要求德育工作者不仅仅在口头上要求学生有思想道德,更重要的是要用行动把什么是道德展示出来。以往,我们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言行一致,但笔者认为我们还应该强调广大的德育工作者言行一致。因为行动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只有坚持“以德育人”原则,才会真正不断改进和创新思想道德教育,德育的工作才能有效果,落到实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