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学生党员的认识(大全14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21:30:29 |
  • |
  • 12页

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成绩的关键。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完美的总结呢?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编写一份完美的总结需要系统性思考。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的精华部分,供大家观摩学习。

浅谈对学生党员的认识篇一

敬爱的党组织:。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自身应加强学习,提高对党的认识.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觉悟,争取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大学生。

我深刻意识到,在大学四年,首先要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孔子说;“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说,如果德行好,人们就会拥护你、支持你,即“拱之”。倘若缺德,就会被人们所唾弃。曾国藩也提出过德重于才的用人思想。认为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德而无才则近于愚人,才而无德则近于小人。与其无德而近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我党历来高度重视对党员品德的塑造,选拔领导干部的原则也历来就是德才兼备,而德与才相比,德又是第一位的。

德的精髓是讲政治,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人最根本的道德规范,特别是我们新世纪的大学生,要想有所作为,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在全心全意上狠下功夫。一是要无条件地为人民服务。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什么问题上,都应该自觉地始终一贯地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与人民同甘共苦。二是要把为人民服务当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三是要把为人民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即为人民群众办了多少好事和实事)作为评价工作好坏、生命价值是否实现的重要标准。近几年,人民群众对在校大学生不满意的地方,大都是因为在就业实践过程中,我们有时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尽可能的转化为生产力,有时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对此,我将在在大学生活中努力完善,多参加社会活动,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积累社会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另外,在大学期间,还要注重培养自身的真实情感。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从某种意义说,一切工作都是做人的工作,要做好人的工作,必须有真挚的情感,否则,就不能启开别人的心扉,拨动别人的心弦,就难以稳定人心、凝聚人心、激励人心,就难以培育出健康的人际关系,就难以塑造出适应他人的.良好自我个性。无情未必真豪杰,无情无义的人不能当领导。尤其对于领导,做工作一定要有人情味,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以人为本”。

培育真挚的情感,要求大学生有健康的心态,超越自卑、嫉妒、恐惧、猜疑、报复等不良心态,做到尊重他人、同情他人、理解他人、信任他人、礼让他人、宽容他人、支持他人,在尊重、同情、理解、信任、礼让、宽容和支持中显示出自己的品位与人格,增强自己的魅力。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尊重问题上,学生更要注意尊重校领导;尊重老师;同学之间也要互相尊重。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共同努力,提升自己的价值。

作为当代大学生,真挚情感的核心是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对人民群众有高度的责任感,要当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把为人民群众着想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老老实实向群众学习,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人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用知识服务群众,真正体现作为学生的本质要求。

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我要在这几方面多作努力,认真学习,提升自己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自身的真实情感,保持独立个性的同时,还要提升自身觉悟。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学习根本目标,听党的指挥,服从党的一切规章制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实现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目标而奋斗。

浅谈对学生党员的认识篇二

我国自对大学生进行扩招之后,的大学毕业生急剧上涨,直到现在,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们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本文中笔者首先就当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后笔者就造成就业难的原因提出了一系列的意见和建议。自19开始,我国的高校便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扩招,在进行扩招后,高考已经不再是像以前一样那么激烈的战争了,虽然说进行扩招之后,大学生的考试压力相对来说得到了有效的减轻,但是毕业之后,他们面临的将会是更加严峻的就业压力。根据统计的结果显示,到了20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已经达到了212万,那么到现在毕业生的数量已经达到了749万,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已经翻了好几倍,这就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发的严峻。社会各界对于这个问题也都比较关注,很多的专家和学者通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试图想要找出能够解决这样问题的有效的方法,社会以及学校等方面也都想要从不同的方面开始努力解决问题,并且找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高等院校的扩招还是在不断地进行,毕业人数将会越来越多,面临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现在中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高等院校毕业生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如果不能够尽快的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这一智力社会资源就会浪费。所以说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关乎着家庭的幸福程度也关乎着我国的发展程度。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1.1较高的期望与社会市场价格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随着高等院校扩招规模不断的增加,大学本科毕业生在社会市场中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大学生现在已经非常的普遍。同时由于竞争的愈发激烈,用工单位给与大学生的工资标准也有一定的下降,由于各种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大学生不能够真正的了解到用工单位的真正需求,另外由于大学生认为自身已经收到高等教育,所以对于自身的评价较高,对于将来寻找的工作也有着较高的期望,对于求职的工资薪金也有一定的标准。但是在毕业之后,学生开始寻找工作,大线很多工作并不能满足自身对于工资薪金的要求,能够满足自己工资薪金标准的企业又有很多人来竞争。

1.2文理科就业不均衡。

总体来说,理科类的就业形势要比文史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好,其中在理科类的专业的就业形势之中,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机械制造等专业的就业形势还相对较好,在文史类专业中语言、文秘、会计、历史等专业的就业形势相对来说是非常的困难的,所以文理科就业不均衡。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

对于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笔者主要从两方面即社会环境方面和大学生自身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2.1社会环境方面。

从目前来说我国的就业环境来讲,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还是供大于求,在这样供大于求的背景下造成了就业形势越发的严峻,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环境的紧张。第二就是现如今用人单位存在一些性别歧视,虽然说我国的就业环境严峻,但是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的严峻,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之中其实女性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女大学生的工作一般还是集中的传统的女性职业之中,与男同学相比女同学的就业质量还是比较低,由于女性需要生育以及照顾性的工作比较多,所以或造成人力资源的闲置,直接影响了女性就业的质量。第三就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为不合理,不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不能够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使得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降低,使得大学生的就业更加难。另外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高等院校对于就业指导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对于就业形势主要就凭借着自身的感觉来说,所以高等院校的就业形势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2.2大学生自身方面。

2.2.1自身素质欠缺。

大学生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存在一些学习成绩就能够代表自身的能力这样的错误的思想,在寻找工作的时候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他学习成绩还不如我,找的工作这么好,我一定也要比他更好。用工单位对于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只是学生的学习成绩高就可以的,用工单位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专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等等能力,但是存在一些大学生缺乏这样的能力。

2.2.2就业观念和自我认识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就业如此严峻的环境下,很多的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自我认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就这一方面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想要在大中城市工作的总数能够占到86.2%,想要在北京、上海、深圳工作的占到总数的56.4%。,对于工资薪金的心理目标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高。这样的调查结果就能够显示出来这样不合理的就业观念和自我认识也严重的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对策。

3.1政府层面。

从政府层面来向,需要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建立起安全全国联网的网络求职软件,为大学生进行网上求职等提供健康的环境和服务,真正的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让网络上的一些招聘信息可以更加的安全、真实。使得大学毕业生能够得到更加有效安全的帮助和服务。另外政府应该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这是今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一个新动向,政府应该多颁布一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对于高校大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对于一些高新的信息类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应该多多提高一些贷款的额度,大力支持大学生进行创业。

3.2高校方面。

在高校方面首先就应该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笔者认为高校应当适当的进行校企合作,学校通过和企业的合作,高校就能够充分的.了解现代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这样高校才能够针对于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对于高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其次,高校应当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适当增加实践性的教学,让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提升,使学生变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另外适当的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这样学生在进行自主性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团队精神,使得学生的竞争力得到提高。

3.3大学生自身方面。

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转变就业观念,对自身进行正确的评价。大学生的心态也应该逐步的进行调整,积极的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于自己的观念进行调整,客观的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并且进行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可以自卑同样也不可以自大,明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以便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四、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国家、社会以及家庭都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现如社会竞争力不断的加大,这个问题需要政府、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进行共同的努力,积极的解决这样的问题,作为大学生应该对自身进行客观的评价,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动力,为自己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浅谈对学生党员的认识篇三

大学生创业论文:新时期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与培养。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摘要: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目标,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大事。促成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关键是,在大学生能力构成中从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等方面厘清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创业教育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培养策略。

文献标志码:a。

一、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经济转型时代,挑战与机遇并存,我国各行各业都在呼唤有创业能力的人才,同时也呼唤我国高校教育尽快转型,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创业型人才。

1.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事关我国经济发展。

从目前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看,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当前,我国正处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时期,知识经济对企业的管理者有着更高的要求。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为打造新型企业管理者搭建了平台,创业教育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技能、经营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在内的创业能力人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为他们成为未来合格的企业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2.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以培养就业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被动地适应社会。在此目标指导下,只强调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反复练习,而忽视对知识的再发现,忽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按照这样的目标培养的学生必然缺乏主动性,缺乏创造和创业意识,缺乏开拓的个性。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来来的教育思想,指出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要把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作为高教改革的新目标。

3.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我国的劳动就业也逐步向市场化配置方式转变,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有了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开始了双向自主选择的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基本上通过市场渠道来实现。同时,上个世纪末开始的高等学校扩招,使大学生毕业人数迅速增加,给就业带来了严重困难。

二、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

所谓创业能力,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发现和捕获商机,将各种资源组合起来并创造出更大价值的能力。对大学生来说,创业能力即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是一种能够顺利实现创业目标的知识和技能。创业能力概念的外延包括三个方面:

1.专业、职业能力。

专业、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一特定社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本领,也是维持生存、谋求发展的基本生活手段,是创业者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进行专业生产的能力。专业、职业能力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业者要重视在创业过程中积累专业技术方面的经验和所进行的职业技能的训练;对于其他实践经验也要在探索过程中详细记录,认真分析,进行总结归纳,上升为理论,形成自己的经验积累起来。

2.经营管理能力。

经营管理能力的形成需要对商业、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法律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因此,当代大学生要养成刻苦学习的习惯,要主动了解高新科技的发展动态,了解新世纪科学技术的前沿知识,不断从求知中汲取营养,从学习中获得动力,实现学习向发现的转变。

3.综合性能力。

综合性能力包括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创造机会的能力,收集信息、处理加工信息、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适应变化、利用变化、驾驭变化的能力.非常规性的决策和用人的能力,交往、公关、社会活动能力,等等,是一种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综合开发和运筹的能力,在更高的层次上影响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效率和成败,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创业能力。

三、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决定了创业的总体水平和创业成功率。大学阶段是素质培养和能力训练的重要时期。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应该在创业能力训练方面加大力度。

1.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除了知识、技能领域外,还应包括自信心、爱心、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定的创业信念、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敢闯敢于的精神等。

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化,一是对外开放,加强与社会的合作与沟通,形成合力,为学校培养人才服务;二是学校内部开放,加强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合力,资源共享。

2.构建以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创业教育体系。

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建立渗透创业教育内容的学科课程、开展创业教育特色活动、组建创业师资队伍等各方面相统一的创业教育体系是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1)构建具有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通过课程这个核心环节来实现。创业教育课程应该在传统职业教育课程基础上突出创业,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创办及管理小企业的知识和技能。

(2)组建有实力的创业师资队伍。加强创业教育课程师资培训是推进创业教育向深层次发展的关键所在。进行创业教育,教师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第一,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教学;第二,聘请成功的企业家到学校开讲座,与学生分享交流他们的创业经验;第三,聘任企业家或者科研人员担任高校创业导师,直接指导学生创业实践。

(3)开展有特色的创业实践活动。创业实践活动是提高创业能力的重要活动,因此,要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

(4)建立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创业教育评估是对开展创业教育全过程的综合性评价,目的是检验开展创业教育活动过程的有效性和成果的实用性,发现创业教育体系各构成要素的合理性和相互间条件支持,以促进经验总结,持续提升教学质量,对调整教育方法、教学方法、培养模式有重要影响作用。对创业教育的评估,成功的创业活动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模拟创业活动的开展、可行性的创业项目设计、创业活动的效果等指标同样可参与评价。学院根据以上各种因素来评价创业教育的有效性,重新审视原有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活动内容与形式、环境氛围、设备条件和师资质量等。

3.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光靠高校的力量不行,还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它需要学校和整个社会的配套措施来保障,这些措施可以通过增强创业行为的吸引力、减少创业行为的阻力来强化创业教育的效果。

(1)高校要创造良好的校园创业环境。现行的大学教育仍停留在培养高层次学术人才上,大学生创业使大学教育的缺陷也显露了出来。学生虽然对创业十分热衷,但是学校的教育和氛围无法跟得上学生的需求。其实,学校不仅是教书做研究的地方,更是育人授业的地方,注重学术成就固然可取,但轻视创业显然也有失偏颇。我们的高校不可能将每一位大学生都培养成理论家科学家,更多的大学生将走向社会经济部门从事经济建设。如果在读书求学时就能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对提高学生素质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是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途径。

(2)社会也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目前,很多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初步认识了社会,了解了社会,培养了自己与社会交融的能力,于是更迫切地希望社会各界为大学生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一,营造社会舆论氛围。一个理性地鼓励创业的舆论氛围,可以激发人的创业热情,进而驱动创业行为。因此,有必要制定一些关于媒体舆论导向的监管措施,使其正确发挥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引导作用,同时积极配合国家政策的出台,加强有关创业的舆论宣传,以推动国家政策的顺利实施。一方面,政府可以对相关的诸如减免税收、创业援助、创业贷款、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进行收集整理,汇编成册,免费发放给大学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举办创业形势分析会、报告会、创业政策讲解课等形式,帮助大学生理解创业政策、运用创业政策。同时,还要宽容大学生创业的失败,让更多的大学生愿意创业。

第二,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近几年来,党和政府大力倡导全民创业、建设和谐社会,并制定了鼓励创业的许多优惠政策,各级地方政府也相应地出台了创业政策。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一方面,积极帮助大学生争取创业政策,针对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某些空白和缺位,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比如,创业实践课可计学分,在校大学生可以申请办理休学保留学籍去创业等。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优化社会创业环境,制定和完善市场竞争规则,规范公务员的工作行为,对扰乱市场发展的违法乱纪行为给予有力打击等。

第三,建立多渠道的金融支持。为帮助大学生缓解筹资压力,顺利迈出创业的第一步,光靠地方高校设立一定的创业基金是远远不够的,地方政府对创业基金的投入十分重要,在这方面应该大有作为。地方政府可采取类似发达国家的政府、社会、银行三条渠道争取专项基金和贷款的做法,可以在实践中采用以下三种筹资方式:一是由政府、企业或学校担保贴息贷款。就是对大学生创业所需资金不足部分由政府、企业或学校作贷款担保,银行提供减息让利,必要时组织提供贴息。二是信用担保贷款。就是将学校向社会举荐的优秀大学毕业生等,作为无形资产担保贷款。三是对大学生创业行为大力支持,降低大学生市场准入条件,减少公司注册资金,减免大学生到工商、税务等部门办证的相关费用。应在国有银行建立完备的大学生创业无担保贷款的论证机构。这一机构将对大学生创业计划报告进行审查、评估以及对投资进行风险预测。对于可行的创业计划给予无担保贷款支持。对于在农村创业,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积极帮助的,地方政府可以在银行贷款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土地使用、税收等政策倾斜。

浅谈对学生党员的认识篇四

论文摘要:网络社会的迅猛发展,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了强烈的冲击,面对网络社会的挑战,如何培育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从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的原则、内容、方法和途径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希望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发展迅速,我国网民数量急剧猛增,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已经成为网络的生力军,上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是把“双刃剑”,它给大学生来好处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大学生缺乏外部监督和社会规范的制约,加之自身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很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引诱,上网成瘾、聊天成风、痴迷黄站等问题已是屡见不鲜近年来因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正常学习或被勒令退学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学术欺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在高校也是时有发生;一些大学生在思想上已成为西方消极文化的俘虏。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让我们认识到网络已经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了强烈冲击,因此,培育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问题是当前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到目前,主体性教育观在教育领域和实践领域已成共识。道德教育领域是体现主体性最为充分,最为强烈的一个领域。道德的主体性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必须是主体性教育。一个人道德的养成,不是单靠学习一系列的道德标准和规范,它需要的是道德主体把外部的规范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要,形成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最终确立道德信念,并形成道德习惯,所以道德的培育必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对道德进行一个主体内部意义上的建构,而这种建构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尤其进入网络时代,如果说传统社会之道德主要是一种依赖性道德的话,那么,网络社会的道德更多的是一种自主自立型的新型道德,因为在这个环境中个体道德品质的养成缺少了社会舆论监督和社会规范的制约,它更多依赖的是一种主体的自觉。所以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不能采取强迫的、行政命令式的道德教育模式,必须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

(二)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指在实践中通过实践为了实践而进行道德教育,在实践中通过实践把实践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工具来使用。实践是指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自觉履行道德标准,突出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

中国古代道德的学问被称为“做人的学问”,朱熹“圣人千言万语,旨在教人做人”,中国伦理精神强烈地人世态度决定了实践在道德生活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是道德的实践本质,它直接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特征。与智育相比,在教育目的上,德育不是使学生掌握一套系统的科学知识,而是形成一种道德行为方式,虽然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知识是重要的,但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行为、对道德生活的改善上。道德教育,不仅要求学生的积极的理智参与,而且更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获得和实现道德价值。

以往的道德教育,过分强调了道德灌输,而且道德教育环境相对封闭,与社会隔离,学生虽然学会了许多道德准则,但在面对实际道德选择情景时往往不知所措,网络社会的发展,虽然对道德教育提出了一些挑战,但也为道德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和空间,学生可以直面真实的道德情境,通过现实的活动,加深对道德原则、道德知识的理解,为道德的真正获得提供基础,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真实道德问题,引导学生们深入分析和探讨,使他们在矛盾冲突中促进自身的道德发展。

(三)心理匹配原则。

心理匹配原则,即对大学生的道德培育,要遵循心理学及其所揭示的个体道德发展的规律。从目前国内外道德发展理论的研究来看,个体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个体的道德是有机体和环境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主体自身积极建构的过程,是主体活动和实践的产物;个体的道德的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矛盾和冲突是促进道德发展的直接动力;道德的发展乃是有阶段的连续发展的过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个体道德发展是道德各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是道德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发展。

这些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但决定了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更影响了道德教育的观念,它们对道德教育来说意义重大,为了取得更好的道德教育效果,我们必须遵循个体道德发展的内在规律,在主体意识高度自觉的网络社会尤其应该如此。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的内容。

网络道德并非体现为一种全新的道德,它是现实社会道德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因此,网络德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了现实社会道德的要求,同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网络道德还包括了现实社会道德所没有的`一些内容。

(一)培养网络道德意识。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把现实的世界和网络的世界区分开来,认为网络相对于现实世界是一个没有任何约束的真空社会,缺乏网络道德的意识。事实上,网络社会虽然是一个“虚拟”社会,但它的行为主体仍然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发生的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它仍然是一个有道德规范的场所,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道德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调节器,网络道德是网络活动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则。

(二)讲究网络交往礼仪。

网络礼仪是保障网络社会正常交往和达到相互理解的重要手段。现有的网络礼仪“格式”实际上是人们“应该”做的基本行为准则,这也是作为网络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目前,由于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很难确定一个完整成熟的网络礼仪体系和规范标准,就现实状况而言,网络礼仪主要包括招呼礼仪、交流礼仪和表达礼仪。招呼礼仪相当于日常人际交往中,与人打招呼的方式和礼节;交流礼仪主要是网络人际交流中的一些礼节,比如在发电子邮件的时候,为了方便对方的阅览,系统规定要填写信件“主题”等,这就是一种交流格式或“礼仪”。表达礼仪即是用符号表明个人的态度和情感,以便他人决定应对的方式。总之,网络交往礼仪的归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根据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变化,同时,它也会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因此,对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要不断更新网络交往的礼仪,使他们的网络交往行为符合网络社会的基本行为要求。

(三)遵守网络行为规范。

网络行为规范是网络人在网络空间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它是一般道德要求在网络上的反应。到目前为止,在因特网上,还没有形成一种全球性的网络规范,有的只是各地区、各组织为了网络正常运作而制订的一些协会性、行业性计算机网络规范。根据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和我国网络发展的实际,当代大学生应当遵守以下网络行为规范:严格遵守互联网管理的各种法律、法规讲究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争做诚实用户;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不利用互联网从事危害国家、集体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杜绝与大学生身份不相符的网络行为。

(四)恪守网络道德原则。

法律和道德虽然有不同,但它们都是规范和调整人们行为的有效手段,都担负着确立和维护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使命。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应该以网络法制教育为基础,让大学生了解我国目前在网络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促使他们按照法律的规范来自觉约束自身的网络行为,坚决抵制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目前,我国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关于网络游戏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互联网ip地址备案管理办法》、《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虽然目前我国在互联网立法方面还不健全,甚至存在一些争议,但已有的法律法规仍然对规范网络行为具有重要的价值,非常有必要让大学生了解并学习。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整合课程资源,发挥课堂的整体德育功能。

课堂是培育大学生网络道德的重要渠道,一些西方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比如开设“伦理学和互联网”、“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等专门课程。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借鉴西方的经验开设类似的课程供学生选修,没有条件开设这种专门课程的学校,也应该在“两课”中融入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另外,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就不能仅仅依靠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大学课堂的整体德育功能,将网络道德教育贯穿于相关课程中,比如在计算机技术课程中,加入网络道德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学会技术的过程中,培养他们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意识和习惯。

(二)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网络道德教育氛围。

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促进大学生提高网络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及其他学生社团等组织的作用,开展一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如组织各类以网络道德教育为主题的报告会、研讨会、演讲赛、辩论赛、征文等活动,加强网络道德知识的传播力度,引导学生开展广泛的网络道德的交流与讨论,通过活动促进大学生自主建构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在思想上增强网络自律意识,在具体的网络行为中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抢占网络宣传阵地。

建设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是抢占网络宣传阵地的关键,各高校应着力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系统,通过建设网上党校、思政之窗等主流网站,以及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服务类网站,在校内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德育工作网,这个德育工作网可以通过bbs、聊天室、交互式界面、联网点播直播等各种网络技术手段,形成支撑网上正面教育的全方位体系。从而吸引大学生的网络视线,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影响。

(四)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的主体性原则决定了激发大学生主体意识对于培育其网络道德的重要性。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自信、独立,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我们要充分利用大学生这一特点,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教育方式,充分相信和依靠大学生自身,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让大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变命令式教育为自主式教育。

(五)制定校园网络制度规范,形成制度保障。

高校应该建立和完善与网络有关的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校园网络的运行。要明确网络监管的责任部门和相应的责任人;切实加强对学校bbs、个人主页、博客及其链接的审查和管理,并落实实名登记制;对涉及政治、宗教、民族、外交和易引发社会争议的焦点问题要及时进行审查;对违反法律的内容要尽快清理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同时,高校还应建立相应的网络道德规范,因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不仅需要有道德规劝,也必须有相应的制度约束,高校可以在法律规定和一般性道德倡导之外,制定更明确具体的道德准则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校园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作用,可以将网络道德指标纳入大学生德育考核体系,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表现直接与学分挂钩,促进大学生良好网络行为习惯的养成。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师资是关键,现在高校普遍存在这样的尴尬:懂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不懂网络技术,懂网络技术的老师不懂思想政治教育。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的要求,高校应该注重德育工作者的培养、选拔和进修,努力打造一支既懂网络技术、了解网络特点和规律,又了解大学生思想状态和思维特征的思想道德教育队伍,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供人才保障。

浅谈对学生党员的认识篇五

论文摘要:社会变革的新时期,大学生面临来自学业不佳、交往不顺、家庭贫困、恋爱受挫、就业难等方面的压力,严重者造成心理障碍。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一系列策略有效地克服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其健康成长。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人们对所面临的新工作、新任务以及新的行为规则、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等,都存在一个如何适应的问题。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意志一般较为脆弱,易受暗示,自制力较差,情绪敏感、丰富,心境易变化,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和各方面的压力,大学生由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同以及缺乏必要的自我心理调试能力,常在行为上表现出没有目标导向的不良情绪反应,严重者造成心理障碍,影响其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不利于实现其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

据国家教委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20.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精神因素而休学的占休学人数的37.9%,退学占退学人数的64.4%,各居第一位。北京科技大学统计,约有28.3%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据另一项调查表明,需要心理援助的大学生占学生人数的30%以上。由此可见,心理问题已对大学生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大学生心理健康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状况,笔者认为,分析其心理障碍的成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下面,将分析引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常见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学习障碍。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仍旧是学习。不能解决学习这一主要矛盾所造成的严重的心理压力就会引发学习障碍。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发展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大学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所学课程相对较多,任务繁重,教师主要以引导启发教学为主,提倡学生自主、自觉、自立、创造性地学习,部分大学生由于自我心理调试水平不高,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差,不能迅速掌握大学的科学学习方法,或因缺乏学习兴趣,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不讲究学习策略,而阻碍了知识的获取和智能的发展,过重的学习压力导致整个心理活动的混乱,学习效率低下,出现考试不及格等现象,随之产生厌学、焦虑、恐惧、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严重者得了考试恐惧症。研究表明,学习心理决定学习成绩。提高思维水平,培养学习心理才是大学学习的本质。大学生学习障碍的产生正是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而造成的。据调查,大一新生认为影响学习的前十大因素中,有九条都归属学习心理的范畴。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才是克服学习所造成的心理障碍的最有效的途径。

第一、培养良好学习动机,激发浓厚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是指大学生为实现特定学习目标而行动的原因。只有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和目的,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与社会发展、自我发展的密切联系,才能促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要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体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时,其兴趣十足,有效地、有针对性地激发这种浓厚兴趣,必然会做出一定的成绩。大学生本人作为学习的主体,只要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体的适应性,就会提高学习效率,克服学习压力过重而造成的学习障碍。

第二、树立正确学习态度,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于学习的看法和情感以及决定行动倾向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注意力才能专注,学习效率才能提高。学习贵在坚持,遵循学习规律,就会对学习建立起良好的条件反射,就会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第三、正视学习挫折,强化自我激励。学习的心理障碍主要是由于在学习遭遇挫折后的错误归因所引起的。因此,要正视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建立正确的成败归因模式和自我评价体系。面对学习障碍,不断强化自我激励,努力学习,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学会自我调试,依靠自学的坚定信念,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学习目标。

二、交往危机。

大学生人际交往危机主要是指作为在校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和相处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适、自闭、忧郁、自负、自卑、猜疑等不良心理品质和其它一些难以调试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长期缺乏与别人的交流沟通,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会造成心理缺失或失衡。大学生思想活跃,人际交往的愿望极为强烈,从内心深处渴望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由于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人格缺陷和不良心理特征,以及缺乏交往技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常常引发交往危机。强烈的交往欲望与交往不善、不善交往之间所造成的巨大心理反差,是导致大学生的交往心理危机的根源。可见,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其进行必要的交往技巧指导,才能使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和事业成功。

第一、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建造健康保障网络。高等院校的管理者,应建立有效的人际危机预警系统,强化系统综合防范措施,建立学校与家庭信息合作系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营造健康的交往氛围。对有危机征兆的学生,学校应与其家庭加强沟通,双方合作帮助其度过危机期,对不善交往的学生创造沟通的机会,培养交往能力。

第二、深化交往认识,掌握交往技巧。交往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交往缺乏正确的认识,为交往而交往,使交往成为一种心理负担,应深化认识,理性对待人际交往,对人际交往形成积极、准确的认识,在交往中互相谅解、心理相容,努力做到双向互动、交流沟通、平等交往、恰当定位,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网络。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大学生应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注意树立良好形象,保持待人宽松友善,亲密有间,主动大度处世,学会移情,有效地克服交往心理障碍。

三、贫困压力。

贫困问题所造成的心理障碍也是困扰大学生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的心理贫困指的是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这种变化是隐性的。经济问题成为困扰贫困大学生的主要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飞速发展,但贫困现象依然存在。九十年代以后,教育改革的风暴无可避免地波及到大学生身上。高校招生实行并轨,自费上学,这些对于贫寒的大学生来讲,更是雪上加霜。据资料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中贫困生约占20%,其中特困生占5%一10%。虽然国家通过助学贷款,贫困补助等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部分贫困生的继续学习提供了重要保障,各高校也有相应的奖学金制度,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可是,贫困生由于压力过大,思想负担过重,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不佳,往往与奖学金失之交臂。由于缺乏对贫困问题的深刻认识,面对大学生中贵族群体的高档物质生活,部分大学生便产生埋怨、自责等消极心理,这种悲观消极的心理状态严重降低了大学生的心理忍耐力,他们因心理健康水平低,在人格和心理健康上便都陷人了心理贫困之中。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培养坚强品质,不断自我超越。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克服贫困压力所造成的心理障碍的重要保证。物质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困,贫困大学生应以计划经济为主,勤工俭学为辅,正视贫困,以坦然的`心态接受社会各界的帮助,不断调整心态,进行自我规划,以坚强的意志,不断超越自我。人们常说,逆境能成材。原风是在贫困逆境中,可以提高人的认知感受力,当人处于贫困逆境时,资源匣乏,精神压抑,谋求变化的欲望强烈,成材动机强。逆境还可以增强个体的耐挫力,能经得住贫困等失败考验的人,更容易在创造活动中获胜。贫困大学生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树立远大理想,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持之以恒,善于抑制消极心理情绪,充分调动心理潜能,就能有效地克服贫困所造成的心理障碍。

第二、忠诚帮助,实现脱贫。要努力使贫困大学生经济、心理脱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贫困大学生,我们并不能一味地输血,而应忠诚帮助,使其学会造血,应该让全社会关注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不要对他们产生思想上的偏见,更不能挖苦、打击他们,应给予公平的心理接受力.使其健康成长。

四、恋爱受挫。

失恋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对于爱情的渴望与希冀甚高,但由于对恋爱缺乏深刻认识,与异性之间的交往缺乏理性,总是一见钟情。不能长远考虑。彼此间缺乏深人了解。经济上自顾不暇,双方都存在变化发展的可能性、未来工作的不确定性等众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往往使大学生的爱情如昙花一现。面对爱神丘比特的刺伤,失恋后所引发的不良效应,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些甚至出现自残等变态行为。调查显示,失恋在所有造成大学生心理疾患的因素中最为重要,约占30%。面对部分大学生的盲目恋爱和高频的失恋率所引起的严重心理障碍,应该做到:

第一、深刻认识到没有理性的盲目崇拜所建立的爱情,缺乏必要的基础。有些大学生谈恋爱仅凭外表便一见钟情,应认识到外表的东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德才学识和心灵的契合。盲目从众的心理往往会造成失恋。面对失恋,应建立博大的友谊网络,加深朋友间的交流,积极投身于各种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失恋所造成的心理疾患需要得到合理的宣泄,如果得不到宣泄或者是宣泄不合理,就会带来更大的悲痛,因此合理宣泄是减轻压力的有效途径。可以同自己亲近、信赖的师长、好友尽情地诉说自己的悲痛,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大哭一场,痛定思痛,化悲痛为力量,以忘我的精神投人到学习或其他的活动中,取得成绩,有效地填补因失恋所造成的心理失衡。

第二、学会科学的心理调试,培养耐挫心理。掌握科学的心理调试方法能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如心理升华法,指面对失恋所造成的心理障碍应向更为崇高的方面进行一些积极有益的社会活动。心理补偿法:指失恋后,重新树立学习目标,不懈努力,把受挫看成人生的必修课,最大限度地降低失恋造成的心理压力,逐步引导他们对生活有较高层次的见解,明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保持进取向上的个性,培养适应和改变恶劣环境的能力,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五、择业压力。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政策,大学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竞争,就业模型为双向选择,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新的就业模式对于大部分毕业生来讲都存在一个转变观念和有效适应的问题。新时期,市场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用人单位不仅注重大学生的知识储备,还注重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适应社会和环境的能力,注重综合素质。

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源中的“优质产品”,长期以来一直延续着政府帮助就业的思维模式,从来没有在就业问题上遇到挫折。他们一般都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岗位,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目前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困难,个人理想和社会现实的心理冲突,使大学生产生紧张和焦虑等不良心理。

在社会、家庭的强大压力下,大学生因缺乏把握自我的能力而造成心理压力。在现阶段,社会上还有不正之风,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和学生无助的情绪带来的心理压力也严重制约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有些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前景没有乐观的态度,专业冷所造成的就业难问题也困扰着大学生的心理,这些都不利于其健康生活。

鉴于此,笔者认为,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应该加强教育指导,主要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维护是一套系统工程,各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择业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积极思考,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变心理压力为积极动力。学校、社会、用人单位,应加强联系,多方沟通,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大学生本人应该正确的自我认识,做好理想与现实情况的心理调节。根据自己的气质、性格特征、职业兴趣以及能力倾向恰当地进行自我定位,通过心理测试的方法帮助毕业生就业。高校应把了解和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作为必要的工作,列人议事日程,把就业工作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学校应鼓励大学生用一定方式进行合理宣泄。

第二、学校应组织毕业生进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大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有效地开发,使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提高择业成功率。新时期,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应消除错误认识,克服心理封闭,加大交流沟通力度。

第三、各高校应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很多,造成很大的就业压力,应加大创业教育,尽早地灌输创业意识,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树立这样的意识:创业也是就业,是更高层次的就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克服就业心理障碍,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浅谈对学生党员的认识篇六

摘要:社会需要楷模,大学生同样需要榜样引领。挖掘、宣传和学习好先进典型,以点带面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方法。本文重点研究新时期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意义、原则和机制。

关键词:先进典型;大学生;培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际国内环境。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当前大学生中挖掘出普遍认同的先进典型,宣传他们的事迹,推动大学生学习他们,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引导大学生,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意义。

当前我国大学生一般群居生活,彼此之间很容易受到影响,正因为如此,朋辈之间的先进典型在大学生中往往具有导向作用,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能有效帮助大学生纠正自身行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因此探索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面临的问题。

1、先进典型形象过于完美化,真实性不足高校在选树先进典型时,喜欢全面完美的先进典型,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榜样效果,很少考虑真实性,这就造成很多时候将先进典型包装的过于完美,这样往往得不到大学生的认同,还容易让大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2、先进典型工作过于形式化,影响力不够高校在开展先进典型工作时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现象,给人感觉就是一阵风,而且选树的先进典型让大学生感觉相距较远,难以达到共鸣,其影响力和感染力自然不够。

3、先进典型机制过于传统化,持续性不强高校评选先进典型仅仅停留在评选上,往往搞成临时性的活动,缺少有效的组织和策划,更没有将先进典型的.事迹在大学生中进行深入推广形成持续性。

三、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原则。

1、挖掘原则——先进性、真实性和群众性先进性是指先进典型必须是大学生中的优秀代表,具有感人的事迹和成绩,具有激发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切不可挖掘得过多,也不可轮流坐庄;真实性是指先进典型必须是事实存在的,事迹是真实的,决不能夸大或编造;群众性是指先进典型必须得到大学生的认可和肯定,而且必须是可以学习的榜样,切不可望而不可及。

2、宣传原则——导向性、针对性和普及性导向性是指宣传过程中要突出正面宣传和值得学习的精神,要避免宣传模糊化及对榜样误传;针对性是指要结合先进典型的不同特点,在不同群体的大学生中有所侧重的宣传不同典型,达到人人都有学习的对象;普及性是指尽可能地扩大宣传普及的范围,采用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以达到育人效果。

3、学习原则——内化性、实践性和持续性内化性是指要引导大学生对先进典型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要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实践性是指将先进典型的精神外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在学习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持续性是指对先进典型的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搞成临时性的活动。

四、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机制。

1、挖掘机制——以挖掘先进典型为契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应准确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各方面表现,有针对性的挖掘先进典型。先进典型可以是优秀学生典型,也可以是见义勇为典型,也可以是自强自立典型,还可以是爱心奉献典型等等。在挖掘过程中,要坚持真实性,要打破完美观,只要有一个方面可以引起大学生学习和借鉴就可以树立为先进典型,要做到让大学生见到人、见到事、见到精神,让大学生感到可敬、可信、可学,这样才会贴近学生,才会影响学生,才会更容易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要用先进典型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

2、宣传机制——以宣传先进典型为榜样,牢固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高校应积极总结出先进典型的好行为,探索先进典型的成长成才规律,结合大学生群体的性格特点,有效运用网络、报刊,举办报告会、座谈会,拍摄教育片,编演话剧等形式,用生动感人的事迹和真挚可敬的情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使大学生不断受到心灵震撼和思想共鸣,教育大学生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明确学习目的,提升文化素质,推进先进典型的榜样引领。在具体开展工作时要循序渐进,层层推进,切不可奢望通过一次活动就能让大学生接受先进典型和学习先进典型,要努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网络,一步一步的去教育引导大学生,不能搞成形式主义,应付了事。

浅谈对学生党员的认识篇七

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出现了新情况和新变化,诸如工厂的兼并、职工的下岗,由此而引发的部分高校学生思想波动,情绪不稳,尤其是部分贫困生,他们有的因父母下岗,精神萎糜;有的因家庭经济拮据,学业难以为继,作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贫困大学生不仅承受着经济压力,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他们还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教育部在第20次(9月14日)新闻发布会散发材料之一中谈到:,全国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为1450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294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别困难学生约123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8%[1]。了解、掌握、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多方面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真正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情智并重、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高等院校和教育工作者做好学生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

1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不少贫困生多来自农村,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再加上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等因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对于绝大部分贫困生而言,家庭经济的窘迫都不是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有些贫困生却不这么看,他们把贫困当成无能、当成丢人、当成耻辱,导致心理贫困。

(4)对贫困生资助方式不当的影响:社会上一些善意的动机实施不当也无意中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如各种资助工作,本来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宣传不够或者教育滞后,使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遭受了挫伤,感到是在接受施舍,挫伤了自尊心,从而加重了自卑心理。

(5)高校毕业生分配带来就业压力。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由于社会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贫困大学生既没有父母可以依赖,也没有金钱作为后盾,加之自身在风度、言谈、气质等方面还有不足之处,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心理上便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神经质等问题。

2.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思想教育要先行。

作为高校政治思想工作者,首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中,学校既要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更要在思想上、精神上关心贫困生,要多与贫困生接触,建立贫困生的档案库,将他们的个人资料、录取通知、照片等资料做成信息档案库,方便后期的联系与管理。建立“一帮一”机制,并以电话、qq和飞信等手段随时关注这些贫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鼓励他们勤奋好学,自强不息。教育广大贫困生在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生活上不攀比,学业上高标准,艰苦奋斗,全面发展。

2.2加强诚信教育,引导贫困生树立诚信意识。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是金,信用无价,增强学生诚实守信意识,首先要引导贫困生用积极的人生态度来正确认识贫困,贫困不是错,贫困也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的,激励他们把贫困化成内在的动力,从而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其次在二级学院和班级建立健全的诚信评价体制,由二级学院成立专门的评价小组,将贫困生在学习、考试、生活、消费等各个方面的诚信行为纳入受资助资格审核体系之中,并且定期开展诚实守信的主题班会。

2.3拓宽渠道,为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服务。

在学生进校之初,二级学院要及时向这些学生宣传国家助学政策和特殊困难补助政策。在学校设立的各项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励志奖学金等的评选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这些受助生。

各二级学院要突出抓好助学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各种媒体,强烈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对这些学生予以关注并给予大力支持。此外,要更好地落实勤工助学政策,进行工作岗位的开发,更好地为这些受助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包括学校内和学校外的,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让他们安心完成学业,无后顾之忧。

2.4对贫困生进行“学习扶贫”

有些贫困生中学时学习刻苦,成绩优秀,自我感觉良好,考入大学后,发现学习优秀、多才多艺的同学比比皆是,原本学习成绩带来的成就感、优异感受到冲击,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落差,产生了自卑感。加强对贫困生学习上的“扶贫”有利于帮助他们恢复自信,也有利于他们接受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多关心贫困生的学习,耐心解决贫困生学习上的困难,在学习优秀的学生和学习困难的贫困生之间开展“传、帮、带”活动,经常召开主题班会,特别要请学习优秀的贫困生介绍如何调整心态、勤工助学之余合理支配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学校也可以将勤工助学与教学、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安排高年级贫困生进实验室勤工助学,从而对贫困生的学习“扶贫”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2.5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引导贫困学生健康成长、回馈社会。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3.5学雷锋活动、爱心社活动等形式,调动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提升其责任心和组织协调能力,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才,更好地回馈社会。在贫困生评定和奖学金评比过程中,不少贫困生发扬风格、相互关爱,把有限的贫困生名额让给他人;当有的学生病重或家庭出现重大变故时,许多贫困生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我们电气学院向汶川灾区捐了24675元人名币,对艺术设计学院两名重病同学共捐了11432.2元人名币,这其中就有不少贫困生都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每次市献血办公室到我校采血,许多贫困生也志愿加入到救死扶伤、无偿献血的行列,受到了市血站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总之,贫困生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高校贫困生工作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涉及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社会的支持、家庭承担的责任以及大学生本身付出的努力等多方面的因素[2]。我们应坚持经济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既在经济上帮助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引导他们、精神上鼓励他们、心理上抚慰他们,鼓励贫困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贫困,确立贫困生自我面对人生的勇气和信念,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全面提高贫困生的能力,使每一位贫困生不单学有所成,更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生真正脱贫。

参考文献。

[2]/dqxy/?id=143.

浅谈对学生党员的认识篇八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并与学生生活与发展息息相关的.科学,涉及的知识面很宽;而地理教材又是传授地理知识的依据.那么,怎样正确地把握住现今地理教材的这些学科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呢?下面就谈谈个人长期从事初中地理教育中的几点体会.

作者:叶三女作者单位:大城县第二中学,河北大城,065900刊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英文刊名:cuttingedge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33.55关键词:

浅谈对学生党员的认识篇九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因此,面对新时期大学生,高校辅导员要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就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新时期;大学生。

一、新时期高等教育环境带来的新挑战。

(一)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兴起使当今社会和高校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高校也掀起了拜金主义思潮,不仅一浪浪冲击着深居校园的高校辅导员,同时也冲击着在新时期大学生,高校辅导员传统的教育方法在阵阵“浪潮”中慢慢渐退。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是:一是就业带来的压力,很多高校辅导员都是硕士和博士毕业之后没有找到适合的工作,才来到高校担任辅导员,工作岗位繁琐复杂,收入不理想,在思想上就业有些不牢固,总想着如何从辅导员转型。二是学校引领导对辅导员岗位的重视不够,给予辅导员提升和学习的机会太少,且辅导员在成家立业的经济困难时期,容易造成对前途和生活上的失望。

(三)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缺乏和抗压能力减弱。

首先,自我管理意识缺乏。与大学之前的学校相比,大学没有固定的教室,更没有班主任与老师的严格要求,使得很多学生除了上课时间,其他的自由时间都不知如何支配。其次,抗压能力减弱。当前新时期大学生已成为高校的主力军,这个群体不只是是幸福的一代,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一直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没有遇到过挫折,没有体会过生活的艰辛,所以缺乏对社会的认识。

其一,贴在新时期大学生身上的标签就是自信、张扬、心态开放、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大多数新时期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为他们的成长环境好,所以他们从小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按着自己的习惯去生活,不考虑周围的环境和外在的事物。其二,另外一个标签是自私、集体观念淡薄、承受能力差、缺少责任感,新时期大学生离开溺爱自己的父母来到大学他们就要面临新的压力,每天生活在自由、但还受敦促的环境中,这些不但超出了他们自身承受能力,还因为没有社会阅历,导致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比较弱,也会感觉大学里的生活没有意义,更有甚者会产生压抑、恐慌、烦躁甚至精神分裂等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和道德素质界限模糊不清。

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有两个形成基础:自我意识和自我需要。新时期大学生不只是幸福的一代,还是“拜金”的一代。在他们眼中“钱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些网络流行语,已不只是浅显口头说说,而是深深地烙印在他们心里。新时期大学生虽然摆脱了中国旧的教育体制束缚,但同时也失去了传统铁饭碗的保障,以及各项福利的安乐,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新时期大学生,不仅要承受为生活谋生,还要承受社会就业的巨大压力。

三、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创新。

(一)提高自身素质是创新辅导员工作方法前前提和基础。

面临新时代的.挑战,高校辅导员虽然依托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但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工作者和管理者,要能够及时地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工作方法,要不断研究工作方法,探索工作新思路,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以此适应新形势下的辅导员工作。创新辅导员管理工作方法,应重点把握以下两点:其一,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素质的道德修养,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以敬业的工作态度,高尚的品格,关心爱护学生,用优雅的言行举止来感化学生,用渊博的科学知识来引导学生,增强开展学生工作的成效性。其二,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辅导员不但要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还需要具备深厚的政治素养,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学习更新专业知识,才能更好的与学生沟通交流,同时,需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熟悉网络新媒介和计算机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知识。

(二)科学合理地运用新媒介。

熟练地运用网络新媒介。网络新媒介的发展给传统的高等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也是高校辅导员所要面临的新问题,同时也为高校辅导员拓宽了新的工作空间和工作途径,还提供了新媒介使用手段。所以,作为高校辅导员一定要充分运用网络这块阵地,提高自身政治工作的成效性。新时代的高校辅导员,既要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介,又要找准学生工作开展网络化的切入点和立足点,尽快找到与新时期大学生交流的最佳方案,达到内容与形式、人文和科技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网络这块阵地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管理、引导和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蓉生,宋春宏.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巾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王小锡,王建华.高校思想政。

浅谈对学生党员的认识篇十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总体状况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主流是好的,但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国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结合时代特征,在校园里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成长的具体环境,校园文化蕴涵着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大学的精神、校风、教风、行为准则等等,这些都对学生价值观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创建一个和谐、优美、宽松、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所面临的艰巨任务。高校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增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环境的有效互动,积极构建一个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以深厚的校园人文底蕴为支撑,以健康向上、形式活泼、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阵地为载体,营造一个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互动对话的生态教育环境。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也成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由于网络具有覆盖面广,信息容量大,信息传递速度快,直接面向对象,没有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等优点,而且对于好奇心强的学生也乐于接受,因此网络教育必将成为未来德育教育的新天地。

首先要加大网络建设的投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学及网络传媒技术,如互联网、闭路电视、录像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将世界最前沿的科技动态、国内外形势发展动态以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提出正确的观点,对学生进行正面地教育和引导;其次是建立专门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全面加强高校的党建和团建网站、以及校园网、学院网、班级网的建设,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积极开展以网络为载体,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网络成为弘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最后是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大对网络的监控力度,规范网络行为,建立网络环境中的行为道德规范,帮助广大学生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防止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1.开展好基本国策和形势政策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设立形势资料报告库,定期在校园里组织形势报告会,让在校学生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最新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2.在高校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注重三个结合:(1)社会荣辱观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2)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3)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与师德建设紧密结合,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

3.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过程中,针对青年学生喜欢参与性活动和竞争性活动的特点,鼓励学生以勇于创新、敢于创造、善于创业的精神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如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服务、业余科技发明、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等活动,来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实现社会实践与校内教育、实践育人与理论育人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

三、有针对性的解决好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手段和方法虽然。

还有很多,但其最终落脚点还是要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只有最大程度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坚持以学生为本,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赢得了广大师生的认可,那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才是有效的、可行的;如果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达不到预期的目标,那么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也就是一句空话。

解决经济困难问题,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同加强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相结合,通过对学生的诚信等级进行评定和归档来降低银行贷款风险,调动银行贷款积极性,以确保每一个贫困大学生都能通过助学贷款来顺利完成学业;其次是将对大学生的经济助困与精神助困相结合。我国每年都要有几百万的贫困学生进入大学学习,这些学生光靠国家和学校的财力来解决他们上大学的费用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在当前我国教育体制下也是不现实的。作为高教工作者,要通过创设多种载体来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立志教育,如创业教育、贫困生专访、“爱心家园”网站、立志专栏等,来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激励贫困大学生坦然面对困难、正视困难、在困难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树立在逆境中立志成才的奋斗目标;同时开辟多种渠道,结合有意义的活动教育贫困生学会感恩、学会爱自己、爱他人,如结合“爱心助学”、爱心家长和贫困生的“合家欢”活动,结合回报社会的义务家教活动对贫困生进行爱心教育、立志教育等,努力使经济助困和精神助困同时取得良好的效应。

四、全力以赴千方百计解决就业压力问题。

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增强就业信心,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2.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体系,通过校园专场招聘会以及校园就业网将最新就业信息提供给广大毕业生;建立毕业生就业回访制度,通过定期回访,便于对本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工作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和调查,同时可借助往届校友的创业经历来激励即将走上社会的毕业生,形成一种良性的带动关系。

4.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时,推动大学生就业关口前移,使大学生在社会实际就业之前,在学校期间就进行名义上的就业实习,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注重给予大学生感情关怀,解决心理问题。

1.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模式,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预警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在校大学生心理状况,对存在心理危机倾向和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高危个体进行跟踪关注,并及时、有效地进行危机干预。

2.在进一步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高校还应该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价值观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广泛地开展各种积极向上的集体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人际交流,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浅谈对学生党员的认识篇十一

作为新世纪小学班主任,肩负着培养适应本世纪所需的各种人才,要讲究教学艺术,要有现代教育理念,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重要责任。只要我们认真学习,用班主任的智慧和爱启迪学生,运用科学的管理体制管好自己的班级,一定能建立一个优良的班集体。根据我这二十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谈谈如何在新时期做好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素质,以师德感化学生。

班主任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作为新时期班主任应提高自己的素质。首先要有较高的精神境界,为人正直,品德高尚,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要热爱学生,要不断地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充实自己,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有坚强的意志,乐观自信的心态。在工作中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既重言传,也重身教。做好学生的表率,以良好的形象教育和感化学生。尊重、信任和热爱学生。把自己的才智、精力、热情献给学生,使学生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关注每个学生,以爱贯穿始终。

爱是教育的金钥匙。作为班主任首先要爱护自己的学生,只有关注每个学生,以爱贯穿始终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和帮助学生发扬优点,纠正错误,使之健康成长。

例如:我班的莹莹同学是语言残疾,她可以发音,但比其他孩子说话吃力。右手有些不灵便。她性格内向,不合群,自卑,集体观念不强。由于语言残疾的原因,很难与同学交流,加上右手有些不灵便,不能工整写字,学习成绩差,常常一个人看别人玩。有些同学背地里骂他哑巴,她感觉自己比不上别人,面对这种特殊的孩子,作为班主任的我要真诚地关心和帮助她,用真挚的感情融进她的心里,生活上关心和帮助她。多与她沟通。课堂上,当她能把一段话读流利,我就及时表扬她,写作业稍工整时,我就给她画个小笑脸或小红花。此时,她总是高兴地笑起来。在班上找个性格外向,活泼,学习成绩好,积极参加课内活动的学生与她同桌,课后带她一起玩,鼓励她与同学交流,一起玩,有困难就向同学、老师请教。不让班里的学生歧视她,要尊重她,帮助她。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莹莹在班里活泼起来,说话也流利一些,常常听到她的说话声和笑声。

三、真诚对待后进生,做好转化工作。

爱因斯坦说过:“爱是最好的老师”。班主任对后进生要以诚相待,要对他们产生爱心,因为后进生学习差,纪律差,品德差,以自我为中心,常常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有时不服老师的管教,常与同学闹矛盾,自尊心很强,也很自卑。班主任应该从实际出发,从育人着眼,因材施教。

(一)了解后进生,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后进生学习成绩差,原因很多,要对症下药,才有明显效果,为了更好地帮助后进生提高学习绩,我经常用“学习园地”“展示台”等宣传栏进行教育,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学习,常与科任教师、家长交流,了解每位后进生的学习情况、爱好、特长,制定转化后进生的计划。

例如:我班的兴兴同学,父母是做卖鱼生意的,每天早出晚归,没有时间管教孩子,每天一大早爷爷就把他送到学校。上课不专心听讲,小动作多,有时打瞌睡,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差,纪律差,每天淘气惹事,经常有学生告他的状,不是打人骂人,就是破坏公共财物,针对这一情况,我制定了循序渐进的培养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改掉不良行为的教育方案。我先准备一本笔记本,记录他每天的学习、行为情况。例如:上课时,我抓住他爱说话的特点,让他回答较容易的问题,做作业时,我让他做一些较易完成的作业。当他有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在他的记录本上添上小红花,给他看看自己的进步。我发现他喜欢运动,下课后,让同学们和他一起运动,与他友好相处,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和改正不良习惯,每个星期五的班会课上,我会拿出兴兴同学的成长记录本,在班里表扬他做得好的地方,纠正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在学习园地的”行为规范达标”里添上一朵小红花,在“争章栏”里添上一面红旗,此时,他总是开心地笑了起来,同学们也会为他鼓起掌来,渐渐地,他能和同学们友好相处,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增强了自信心,“六一“举行体育活动时,他积极参加,结果获得了二等奖。

(二)多与家长沟通。

后进生的学习成绩差或行为不良,是与家庭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有关。因此,我经常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家长的教育方式,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对家长说明学生的成绩、进步,提出希望与家长协商学习的教育问题,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纠正家长不恰当的教育方法,让家长多正面引导,增强学生的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勤奋学习。

(三)适当表扬鼓励学生。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和肯定,班主任要适当地鼓励学生,当学生做了件好事,要及时表扬他,当学生犯了错误时,要积极引导,不能盲目的制止,更不能严厉处罚学生。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尤其是对后进生更要以表扬为主,不能辱骂、体罚他们,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四、培养得力班干部,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要组织好班级就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家长、住址、特长、爱好、品质、性格、德智体等情况。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例如,:选成绩好、责任心强、守纪律的学生当班长,选爱劳动的同学当劳动委员,选活跃的同学当文体委员等,每个组选两个组长分管语文科和数学科作业,我大胆应用,合理分工,严格要求,努力树立班干部威信,让班干部与学生相互监督,相互合作。为学生创造一个团结合作、积极向上、勤奋严的学习气氛。

五、加强德育教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在班主任的工作中,我深深地认识到,今天的学生是将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道德素质不仅是现代精神文明的体现,也决定着我国未来的社会面貌和民族精神,所以,做为班主任,任应遵循小学生的品德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首先,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求新、开放的特性,我常用健康课引导学生克服孤僻、内向、脆弱的不良心理特征,养成守纪、合群、自制、顽强、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其次,帮助孩子树立责任感。现在的孩子由于独生子,家庭环境优越,往往缺乏责任感,不知感恩,对别人更是以自我为中心,对家庭没有责任感,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正确引导学生。在品德课上,我通过讲故事、做游戏、表演引导学生如何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还利用语文课和班会课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把《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贴在教室里,让他们常读,以此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在每次班会课上,给品德好的学生奖励小红花,积极开展“学雷锋争三好”活动。再次,引导学生树立远大抱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努力学习多门功课。最后,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交往,言行上自律,心理上自强。

学生从小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善心、爱心、诚心。班主任要常与各科老师协调好关系,把思想工作贯穿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把爱国主义,环保教育有机结构,这样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班级。

六、增强感恩教育,加强安全教育。

爱是一切道德的源泉,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班主任要增强感恩教育,提升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我充分利用品德课、语文课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身边的人,鼓励学生在家里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利用“三八”妇女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给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另一方面,安全教育是学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每个学期我与学生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利用班会进行安全教育,组织学生观看安全录像,有时做消防和预防地震和演练。

七、加强文体卫生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除了发展智力水平外,体育、卫生教育也至关重要。因此,我要求学生积极参加早操,眼保健操、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积极打扫卫生区和教室。特别注意学生的坐、立、走的正确姿势,健康课上我树立讲究卫生的科学观念,如饮食定时定量,不偏食,少吃零食,讲究卫生。阅读课时,我把学生带去阅览室读一些有益的书籍,发展个性特长,让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书画比赛、体育竞赛,舞蹈比赛等,每个月出一期版报,让学生积极参加,踊跃投稿,展示学生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身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必须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在实践中反思、研究、积累。只有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学生。我将坚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能在不断更新的知识中汲取营养,能够把自己所学奉献给学生,更会在道德和作风方面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培养出新世纪所需的优秀人才。

浅谈对学生党员的认识篇十二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成为就业问题中的“大问题”。高校扩招之后,在校大学生的人数急剧上升,大学教育逐步褪去了精英教育的光环,同时随着社会下岗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涌入,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特别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尖锐。而与理工科大学生相比,文科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1],因此如何正确对待当前大学生特别是文科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探究解决或者缓解其就业难的途径,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文科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文科主要是研究人类认识与改造人类社会的科学,大学文科设置有: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外国语言与文学,新闻传播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等。笔者对所在学院198名届文科毕业生做了一次调查(包括中文专业、英语专业、旅游专业、广告专业四个专业),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九成的学生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工作不好找;其中5成以上的学生已经树立了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结合文科专业与文科大学生的特点,分析文科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主要有:

1.文科学科专业性不强,具有强烈的可替代性。自19高校扩招以来,各个高校都不断增加专业,与理工学科相比文科专业建设投入较小,因此许多高校一哄而上,专业设置不规范,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据统计,文科专业80%以上的课程趋同[2],因而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同质性,加剧了文科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同时也减弱了文科大学生了不可替代性。笔者对本学院198名2010届文科毕业生(包括中文、旅游、英语三个专业)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到4成的学生表示是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工作的,其中主要是旅游和英语学科专业性比较强的专业的学生。

2.体制的转变与改革。过去文科生毕业去向大多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制、事业单位的改革,这些部门对大学生的新增需求越来越少,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现在已经形成了供远远大于求的局面。同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对理工科的大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大,造成了文科大学生就业难。

3.文科大学生,女生大学生的比例较高,在就业时性别歧视严重。笔者所在的学院为文科院系,包含中文、旅游、英语三个专业,在198名毕业生中,男生所占人数不到3成。江苏省妇联针对本省《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十周年情况进行的专题调研显示,有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有34.3%的女大学生有过多次被拒经历。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要求“只要男生”或“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而在同等条件下,男生签约率明显高出女生8个百分点[2]。

4.文科大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根据“麦可斯-中国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毕业生亟待改进的基本工作能力依次为管理能力、动手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应用分析能力等。而这些对文科大学生而言,更是至关重要和必须具备的素质。根据招聘单位反馈:绝大部分文科大学生缺乏实际意义上的实践经验,他们既不具备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或专业能力,又缺乏工作经验,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导致企业对应届文科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在不断减少。

二、文科大学生就业准备和就业促进。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同样为了更好地就业,首先要做好就业准备。从学校层面而言是指学校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所做的一些活动,现在大多数高校所进行的就业准备主要包括开设就业形势和就业指导课程、搭建就业信息平台、以及进行简单的职业指导等。从大学生个人层面而言是指大学生个人为了更好的就业所进行的一些准备活动,例如加强专业课或者实践课程的学习。目前无论是学校层面的就业准备还是个人的就业准备都是主要针对大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参考国内外的文献,结合以往学者们对就业准备的界定,就业准备是指大学本科生在就业前,为了就业需要具备的各种特征关键或者基础条件而进行的准备,包括技能条件和心理条件两方面的准备。因此若想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学校和大学生个体应该在专业技能和心理两方面做好就业准备。在此笔者将就学校层面如何做好文科大学生的就业准备进行探讨。

1.细化量化文科大学生所需具备的技能条件与素质要求。正如上文所说,文科课程的趋同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科大学生就业竞争的激烈和文科大学生的强可替代性。同时调查也显示就文科大学生的就职岗位而言,文科大学生自身素质欠缺。笔者就文科大学生就职的岗位进行过简单的调查,结果显示文科大学生就职的岗位一般要求文科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一定的管理能力。但是根据“麦可斯-中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毕业生亟待改进的基本工作能力依次为管理能力、动手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应用分析能力等。因此对于文科大学生而言,最主要的是要加强其自身综合素质。为了更好的促进文科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可以将综合素质的内容细化和量化。例如针对沟通能力,可以开设沟通技巧等相关的课程,在课程结束之后采用沟通能力量表对同学们进行测试,对测试结果仍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再次进行交流和指导。

2.系统地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所谓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包括职业素质教育、综合能力教育、形势政策与法规教育心理课程以及自我认知教育等一些就业心理课程。目前大多数高校是在毕业前夕针对毕业生开设就业形势和就业指导课程,主要就就业形势和面试技巧给毕业生做一些介绍,缺乏系统性。并且高校在安排就业指导课时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调研,在实际开课过程中随意性很强,很难考虑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讲到哪算到哪,没有完整的计划与思想体系,很难教出特色,也难以提升就业指导课的'地位。同时笔者对所在学院198名2010届文科毕业生做了一次调查(包括中文专业、英语专业、旅游专业、广告专业四个专业),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九成的学生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工作不好找;其中5成以上的学生已经树立了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说明在走向职场前大部分同学还是对就业形势有正确的认识的,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因此在进行就业教育时应该把重心更多的放在就业心理课程上。正如上文所说就业心理课程主要是指自我认知教育,具体包括主要包括对自己的气质、性格等心理倾向的认知和对自己的兴趣、能力等行为倾向的认知。对于大学生特别是文科大学生而言,在走向职场之前,充分的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求职过程中扬长避短,避免人与亦云随大流,不仅加剧了就业的困难,还不能展示自己的长处,从而失去良好的就业机会。

文科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严峻,除了文科大学生本身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之外,学校也必须采取相应的积极的措施指导和促进文科大学生提高促进,才能进一步缓解文科大学生研究的就业形势。

参考文献。

[1]邬大光,俞俏燕.单科类高校专业为何普遍趋同[n].中国教育报,,15.。

[2]茆汉成,王欣.文科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成因与对策分析[m].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07.

[3]慈兆雪,刘昊.中国女性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m].中国市场,2010,31.

[4]杨学新,李小丽,李小刚.我国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以河北省文科大学生为例[m].教育理论和实践,2009,29.

浅谈对学生党员的认识篇十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因此,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体现思想道德建设这个核心。

一、高校精神文明要突出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思想道德建设,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要从各方面体现这个核心,建设好这个核心。

1.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旋律。

当代大学生在主流上、在整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对党和政府的领导、对国家的前途高度认同,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认同。目前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更多地集中在学习、心理、经济、就业等方面。为适应这一转变,大学生思想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承认学生的发展变化,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依靠学生,相信学生;要以学生的需求、创造、智慧和力量,汇成整个学生工作的基本点。今天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不是靠一般的号召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学生面临的问题千差万别,要系统地科学地研究,把工作做得非常细致,做到位。

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增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要改革创新,加强工作的时效性和成效性;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贴近大学生的情感、贴近大学生的实际,使我们的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才角度,建立学生生理、心理、安全等方面全套的工作预警系统,做到不管碰到什么情况,能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要把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人格。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精神状态、道德情操、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学生思想品德要靠教师去塑造;学生良好的学风以及学校良好的校风要靠教师去营造。教师在学生教育成才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和对学生的深远影响是任何社会职业无法比拟的。因此,学校要在指导思想上,把师德作为一项全局性、基础性、长期性的工程,常抓不懈。

二、高校思想道德建设贵在落实。

1.思想要落实。

第一抓教育,目前要针对师生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开展教育工作。要大力弘扬正气,表彰先进,营造有利于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第二抓管理,要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加强对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各方面的严格管理,约束和制止各种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第三抓舆论宣传,要对学校各方面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大力进行表彰,促进全校人人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风气;对违法乱纪、不正之风等,要抓典型给予曝光,以充分发挥舆论的监督和扶正祛邪的作用。

三、正确处理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几个关系。

1.广泛性与先进性。

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不同对象提出不同要求,把广泛性与先进性加以区别又互相结合,把普遍性的要求与更高标准加以区别又互相结合,体现出层次性与主导性的统一,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

2.主旋律与多样化。

高校在思想道德建设中,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以适应广大师生思想道德境界的层次性和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要求。但在操作上应坚持重点,坚持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

3.继承与创新。

就传统道德而言,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对传统思想道德进行批判、改造和创新。对待外来思想道德文化,高校师生既要以博大胸怀学习吸取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思想道德成果,又要坚持抵制外来腐朽思想道德的侵蚀。

总的来说,高校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具有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的优良传统,又有一支较强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我们应当注意工作方法,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把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做好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聂启元.网络道德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皖西学院学报,,(4):65.

[2]课题组.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45.

[3]王小锡,王建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郑明辰.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j].思想政治研究,.

浅谈对学生党员的认识篇十四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词汇是语言诸要素中与社会生活联系最紧密,反映社会生活最敏感的部分。新词语是指为了反映新事物、新概念、新思维等出现在口语或书面语中,表义明确、利于交往的词语。新词语的活跃程度是社会活力的指标,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因此,只有对新词语和新语素进行及时有效的规范,才能它们具有较高的交际效率。我们认为,做好实验语言学工作,对新词语和新语素的规范,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

一、符合交际原则。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词汇作为其中最活跃的部分,自然要最大限度地使自身的发展更好地为交际服务。新词语和新语素作为词汇系统的新生细胞,更要符合人们交际的需要,具有较高的交际效率。太扎姆老师认为,研究新词新语是否规范,“要着重看它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在交际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能否使发射信息的人和接受信息的人有共同的理解,能否广泛地起到交际工具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判断某一个新词语或新语素是否规范时,应该重点观察它是否能被交际双方共同理解和接受,是否能广泛地起到交际的作用。如果,一个新词语或新语素只被社会上极少数的一部分人使用,那它必然无法在词汇系统中拥有长久的生命,必然会被从汉语普通话中淘汰。

二、于“快餐式”的新词语和新语素采取宽容态度。

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上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新词语和新语素,当然,有一少部分词和语素是符合规范的,但是大多数的网络新词语和新语素是完全没有考虑造词规律的,有的新词语和新语素的产生甚至是极为偶然的.,而这部分新词语和新语素就是快餐式的。例如“虾米”“酱紫”这些都来源于人们在拼写时出现错误有不愿纠正,而有时人们感觉十分有趣,于是在网络上流传开来。或者有时为了输入的简捷,直接用首字母和数字代替,来满足网络交流的需要。这部分新词语和新语素在网络聊天和交流中不会影响人们的交流,而且能满足网民们求新求异的心理,又无伤大雅,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不必太在意它的规范与否。另外,这种快餐式的语言,注定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一旦流行过后,就会被人们所遗忘,也不需要去刻意规范。当然,语言的发展总是会有例外发生,谁都无法保证它们之中不会有成员因为某种原因被留在了规范的队伍里。当然,“学者、知识分子、教育者等在课堂以及学术等正式场合使用新词新语时要谨慎,不要滥用,甚至不能误导学生”,也就是说,我们的宽容是有条件的,只有在非正式场合下才能完全宽容。

三、持引导为主。

对于迅速产生的大量新词语和新语素,一些人采取抵制的态度,强调要保持汉语言的纯洁,或者过分的强调规范,对于不符合汉语传统造词规范的新词语和新语素一概否定,却忽视了造词规范也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在规范之外,总是存在一些例外,一些不符合现在造词规范的新词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刘禀诚先生就认为,“我们不妨采取宽容与引导的态度,先让它们存在一些时日,在三原则的熔炉里锻造之后,是‘金子’的自然会发光,是渣滓的理应被摒弃”。因此,我们不应该一味地以传统的造词规范将新词语和新语素的规范与否,而应该比较宽容地对待它们。也许一些现在看来超越规范的有生命力的新词语,随着类似新词语使用越来越频繁,会符合以后的规范。例如“雷人”这个词,“雷”是以动词的形式出现的,不符合传统的构词规范,可是这个词却很形象生动,在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被普遍接受。在对新词语和新语素的规范中,我们不应太过死板,而应该灵活对待,只要能够接受住交际的长期考验,就应该被纳入规范之内。

四、康性原则。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东西,我们制定任何一种规范保证在规范之中没有例外,学术性的规范只是一个参考标准。但是,有一条规范是永远也不更变的,那就是要保证语言的健康性。对于新词语和新语素的规范也是如此。对于那些充满生命力又健康的词汇,我们应该发扬,而对于那些江湖黑话、网络脏话和充满色情暴力色彩的新词语和新语素则要坚决摈弃。

五、新词语和新语素之产生的意义。

新词语和新语素的不断创造,是一个民族具有创新精神的象征,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表现,同时也是一个民族语言发展和保持活力的动力。新词语和新语素的产生,丰富和发展了汉语词汇,使得汉语词汇呈“族群式”扩大,一旦产生一个新词语,就有一系列补充进汉语词汇系统,满足人们更多的表达和交际需求。对外来语和网络用语及方言的引进更是体现出汉语普通话兼容并包、有容乃大的宽阔气象和强大的生命力。新词语和新语素,是反映社会和时代变化的缩影,是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在语言上的反映。当代社会日新月异,发展飞速,正是因为新词语和新语素的产生,才及时而且灵活地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在语义上补充了汉语表达需要的空缺,满足了人们新的交际需要,具有很实际的使用价值。

因此,我们在使用和创造新词语和新语素的同时,还应该对新词语和新语素加以记录和整理,使新词语和新语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系统,以便人们更好地使用新词语和新语素,让它们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在当代,汉语词汇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许多的新词语和新语素,论文对新词语和新语素产生的原因、途径,以及新词语和新语素的特点、规范原则、影响等方面做了探讨。通过探讨,我认为,新词和新语素用一个字概括的话,就是“新”,这里的“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表义新,不管是新词还是新语素,它们所表达的意思总是能够出乎一般的意料,用熟悉的形式传达完全不同的意思;二是构造新,一些新词,就算使用汉语的构词材料和方法,也能够突破传统的构词规范,同时用充满了生动和新意;三是用法新,其实新词语在产生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在新颖的用法中产生的,这也是为了满足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以上几点只是最主要的几个“新”,新词和新语素的“新”在我们发现和使用的过程中还会对更多的“新”有所体会。另外,还有一点是值得引起注意的:所谓新词语和新语素,并非只要“新”就可以,还要有广泛的使用和流行性,若只是被很少的一部分人使用或者只是临时性的用语,我们就不能把它纳入新词语和新语素的范围之内,因为这只是一种语用现象。当然,不能排除少数人用的发展为广泛使用的,临时性的一般性的,但是这要经过时间的检验。

总之,新时期在对新词和新语素探讨的过程中,还发现一些对于汉语的纯洁性和规范性过度强调的观点,这些观点过于刻板,不利于汉语词汇的扩大和汉语的发展。我们应该认识到汉语的与时俱进性,对于新词语和新语素采取宽容的态度,以引导为主。当然,完全放然自流的做法也是不对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