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苗发展调研报告(精选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21:50:00 |
- |
- 12页
在写报告之前,首先要对所要报告的内容进行搜集整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长篇报告,可以使用小标题和目录来提供整体结构和引导读者阅读。附上一份关于项目进展情况的中期汇报报告,希望得到反馈。
农业种苗发展调研报告篇一
以来,在中央、自治区及市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区狠抓农业产业发展不放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初步形成,呈现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良好态势,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目前,区粮食、甘蔗、蔬菜、肉鸡四大传统产业规模优势已经形成,火龙果、淮山、桑蚕、香葱、野猪、芝麻鸭、速生桉、中草药、园林苗木等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且产量逐年提高。
优质稻区十分重视水稻产业,加大新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产量不断提高。多年来通过抓高产示范片区来带动面上生产,城区优质水稻平均每年种植面积多万亩,约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以上,截至,全城区获得自治区认定的无公害优质谷产地面积共计公顷。,全城区粮食播种面积4万亩,粮食总产量万吨;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万亩,,占水稻总面积以上,主要品种有等品种。城区荣获了自治区农业厅颁发的“稻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证书。
糖料蔗区糖料蔗种植历史悠久,是农民和城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城区通过等三家制糖龙头企业带动,实行订单农业,年糖蔗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万亩以上,总产量吨左右,是市的糖蔗主产区,基地主要分布在百济、新江、中和等乡镇。近年来,甘蔗生产在城区政府大力扶持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业技术部门加大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新品种更新换代加快,优良品种覆盖率已达以上,同时加强了甘蔗良种繁育示范和甘蔗“双高”基地建设,形成了覆盖全城区5个乡镇的甘蔗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全城区甘蔗生产向高产高效方向发展。,糖料蔗播种25.07万亩,糖料蔗产量111.08万吨,平均亩产4.43吨,农民人均种蔗收入1800元,总兑现蔗款4.157亿元,财政收入7000多万元。
蔬菜区地处市城郊,是市蔬菜供应的主产区之一。蔬菜生产现已形成几个特色生产基地,有韭菜生产基地,生产基地,包心椰菜生产基地等。近年来,区大力推广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蔬菜质量安全得到了保证,已经成为服务中心城市的重要“菜篮子”基地至今共有1077公顷蔬菜获得自治区农业厅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证书。“韭菜、大白菜等已获无公害产产品认证。
肉鸡区家禽出栏2228.33万羽,其中肉鸡1820万羽。主要的养鸡企业有:市广东温氏畜禽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养鸡业,在我城区已建成60多个养鸡小区,合作养鸡户1400多户,上市肉鸡1800万羽,户均获利3.8万元。参皇养殖有限公司,9月成立,以“公司+农户”模式管理,在等乡镇发展养鸡户300多户,年上市肉鸡450万羽;市甘凤禽业联合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有社员户96户,年育“童子鸡”300万羽。
红龙果区火龙果产业发展始于,初始种植面积约1000亩。8年来,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优势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区火龙果种植面积目前已经发展到万亩的规模,并依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1万亩的火龙果科技示范园,园区产值约万元,带动农户多户,户均增收左右。,区政府出台政策,扶持农户发展种植火龙果,对种植农户给予种苗,种植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元,力争建成乃至全国最大的火龙果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中国火龙果之乡”。
桑蚕桑蚕产业是区的传统产业,农民群众种桑养蚕已有近百年历史,积累有丰富经验。重点是两个乡镇。近年来,区抓住国家东桑西移和市把桑蚕产业列为农业发展重点项目的大好机遇,大力发展桑蚕产业,着重抓好等产业化标准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全城区桑蚕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城区有桑园面积5.6万亩,年养蚕达25万张,亩产鲜茧122.4公斤,蚕茧产量0.51万吨,蚕茧年产值约2.4亿元。形成了以等乡镇的种桑养蚕基地。
淮山淮山是区的传统特色产业,主产区是,已有80多年的栽培历史,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是地方特有的土特产,畅销区内外。已是淮山经销最大的市场,全镇共有收购和加工点20多个,初步形成了产、供、销、收购、加工产业链。淮山生产发展带动了一批农民进行淮山深加工增值,推动了淮山产业化的发展。全城区淮山种植面积2.3万亩,鲜淮山产量5万吨,总产值,。
野猪近年来,区大力扶持养殖协会和市绿草原野猪养殖场发展,完成了野猪养殖协会商标注册及无公害产地认定工作。市会长,目前,已发展成拥有个会员,年出栏1万多头商品野猪的养殖基地,产品畅销国内、广州、福建等地,还出口到东盟越南、缅甸等国家,年会员销售收元,户均获利元。
芝麻鸭镇利用农村山涧沟渠大力发展芝麻鸭。百济芝麻鸭饲养在野外环境中,以稻谷、玉米、杂草等为食,因而“肉质细密鲜嫩、坚实、味道香醇有地方野味”,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产品供不应求。几年来通过实施芝麻鸭养殖小区建设,促进了百济镇芝麻肉鸭万羽,出栏万羽,创利润多万元,“成为该镇一大农业特色品牌。
经过多年的引进和扶持,区农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带动作用。目前,全城区现有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规模(500万元)以上农业企业2家。随着农业龙头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发展,企业与农产品基地的利益联结和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日趋增强、效益明显。全城区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多个产业,涵盖了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的农业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养殖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
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和市“菜蓝子”基地。加大对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培育和扶持粮油、水果、蔬菜、食用菌、丝蚕茧、林产品、罗非鱼、畜禽等八大类农产品产业链。
(二)大力扶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充分利用位于市近郊的区位优势,有计划地扶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依托现有的淮山、红龙果、野猪等名特优农产品品牌进行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重点在级公路沿线及周边推动休闲观光、体验农耕、观光农园、“农家乐”等创意农业的发展,打造一批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休闲娱乐与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区,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
(三)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依托城区交通便利优势,结合区农产品发展特点,通过大力招商引资,落实项目用地,科学规划建设一批集市场、物流、检验、信息于一体的特色农产品集散地,突出区位优势特色,强化专业化规模经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农超对接工作,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及其组织,建立农产品运销渠道。
(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引进和培育一批高起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使农业产业化上规模上水平。
(五)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积极引导、扶持农民按照自愿、互利原则组建种植、养殖、农机、流通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规模商品生产,使农产品上联龙头企业,下接农户,强化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制度建设,创立自主品牌,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农业种苗发展调研报告篇二
在中央、自治区及市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区狠抓农业产业发展不放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初步形成,呈现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良好态势,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目前,区粮食、甘蔗、蔬菜、肉鸡四大传统产业规模优势已经形成,火龙果、淮山、桑蚕、香葱、野猪、芝麻鸭、速生桉、中草药、园林苗木等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且产量逐年提高。
优质稻区十分重视水稻产业,加大新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产量不断提高。多年来通过抓高产示范片区来带动面上生产,城区优质水稻平均每年种植面积多万亩,约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以上,截至,全城区获得自治区认定的无公害优质谷产地面积共计公顷。全城区粮食播种面积4万亩,粮食总产量万吨;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万亩,占水稻总面积以上,主要品种有等品种。城区荣获了自治区农业厅颁发的“稻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证书。
糖料蔗区糖料蔗种植历史悠久,是农民和城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城区通过等三家制糖龙头企业带动,实行订单农业,年糖蔗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万亩以上,总产量吨左右,是市的糖蔗主产区,基地主要分布在百济、新江、中和等乡镇。近年来,甘蔗生产在城区政府大力扶持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业技术部门加大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新品种更新换代加快,优良品种覆盖率已达以上,同时加强了甘蔗良种繁育示范和甘蔗“双高”基地建设,形成了覆盖全城区5个乡镇的甘蔗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全城区甘蔗生产向高产高效方向发展。,糖料蔗播种25.07万亩,糖料蔗产量111.08万吨,平均亩产4.43吨,农民人均种蔗收入1800元,总兑现蔗款4.157亿元,财政收入7000多万元。
蔬菜区地处市城郊,是市蔬菜供应的主产区之一。蔬菜生产现已形成几个特色生产基地,有韭菜生产基地,生产基地,包心椰菜生产基地等。近年来,区大力推广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蔬菜质量安全得到了保证,已经成为服务中心城市的重要“菜篮子”基地至今共有1077公顷蔬菜获得自治区农业厅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证书。“韭菜、大白菜等已获无公害产产品认证。
肉鸡区家禽出栏2228.33万羽,其中肉鸡1820万羽。主要的养鸡企业有:市广东温氏畜禽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养鸡业,在我城区已建成60多个养鸡小区,合作养鸡户1400多户,上市肉鸡1800万羽,户均获利3.8万元。参皇养殖有限公司,9月成立,以“公司+农户”模式管理,在等乡镇发展养鸡户300多户,年上市肉鸡450万羽;市甘凤禽业联合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有社员户96户,年育“童子鸡”300万羽。
红龙果区火龙果产业发展始于,初始种植面积约1000亩。8年来,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优势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区火龙果种植面积目前已经发展到万亩的规模,并依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1万亩的火龙果科技示范园,园区产值约万元,带动农户多户,户均增收左右。,区政府出台政策,扶持农户发展种植火龙果,对种植农户给予种苗,种植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元,力争建成乃至全国最大的火龙果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中国火龙果之乡”。
桑蚕桑蚕产业是区的传统产业,农民群众种桑养蚕已有近百年历史,积累有丰富经验。重点是两个乡镇。近年来,区抓住国家东桑西移和市把桑蚕产业列为农业发展重点项目的大好机遇,大力发展桑蚕产业,着重抓好等产业化标准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全城区桑蚕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城区有桑园面积5.6万亩,年养蚕达25万张,亩产鲜茧122.4公斤,蚕茧产量0.51万吨,蚕茧年产值约2.4亿元。形成了以等乡镇的种桑养蚕基地。
淮山淮山是区的传统特色产业,主产区是,已有80多年的栽培历史,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是地方特有的土特产,畅销区内外。已是淮山经销最大的市场,全镇共有收购和加工点20多个,初步形成了产、供、销、收购、加工产业链。淮山生产发展带动了一批农民进行淮山深加工增值,推动了淮山产业化的发展。全城区淮山种植面积2.3万亩,鲜淮山产量5万吨,总产值。
野猪近年来,区大力扶持养殖协会和市绿草原野猪养殖场发展,完成了野猪养殖协会商标注册及无公害产地认定工作。市会长,目前,已发展成拥有个会员,年出栏1万多头商品野猪的养殖基地,产品畅销国内、广州、福建等地,还出口到东盟越南、缅甸等国家,年会员销售收元,户均获利元。
芝麻鸭镇利用农村山涧沟渠大力发展芝麻鸭。百济芝麻鸭饲养在野外环境中,以稻谷、玉米、杂草等为食,因而“肉质细密鲜嫩、坚实、味道香醇有地方野味”,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产品供不应求。几年来通过实施芝麻鸭养殖小区建设,促进了百济镇芝麻肉鸭万羽,出栏万羽,创利润多万元,“成为该镇一大农业特色品牌。
经过多年的引进和扶持,区农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带动作用。目前,全城区现有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规模(500万元)以上农业企业2家。随着农业龙头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发展,企业与农产品基地的利益联结和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日趋增强、效益明显。全城区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多个产业,涵盖了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的农业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养殖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
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和市“菜蓝子”基地。加大对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培育和扶持粮油、水果、蔬菜、食用菌、丝蚕茧、林产品、罗非鱼、畜禽等八大类农产品产业链。
(二)大力扶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充分利用位于市近郊的区位优势,有计划地扶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依托现有的淮山、红龙果、野猪等名特优农产品品牌进行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重点在级公路沿线及周边推动休闲观光、体验农耕、观光农园、“农家乐”等创意农业的发展,打造一批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休闲娱乐与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区,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
(三)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依托城区交通便利优势,结合区农产品发展特点,通过大力招商引资,落实项目用地,科学规划建设一批集市场、物流、检验、信息于一体的特色农产品集散地,突出区位优势特色,强化专业化规模经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农超对接工作,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及其组织,建立农产品运销渠道。
(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引进和培育一批高起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使农业产业化上规模上水平。
(五)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积极引导、扶持农民按照自愿、互利原则组建种植、养殖、农机、流通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规模商品生产,使农产品上联龙头企业,下接农户,强化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制度建设,创立自主品牌,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农业种苗发展调研报告篇三
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大以及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更为广阔。因此,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加快我县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战略。
(一)三大主导产业根基稳固。
目前,全县已形成一批布局相对集中、区域特色明显的刺葡萄、南酸枣、毛竹林等三大主导产业。据统计,全县已种植刺葡萄1500亩,南酸枣人工栽种5万亩,年产南酸枣鲜果3000吨以上。全县现有毛竹林面积67.6万亩,活立竹9861万根,年加工产品竹200万根,竹笋产量20000吨,实现产值2.6亿元,实现税收500万元,林农来自竹产业人均年收入达1200元。
(二)六大特色产业区域化生产格局已成雏形。
基本形成了茶叶、油茶、花卉苗木、有机水稻、畜禽养殖、脐橙等六大区域性特色产业。
(1)茶叶:以横水、铅厂、上堡、乐洞等乡镇为主产区的茶叶生产初具规模,全县茶叶面积25120亩,年产茶叶982吨。
(2)油茶:全县现有油茶总面积达8.3万亩,主要分布在金坑、杰坝、思顺、上堡、过埠等乡镇,20xx年全县油茶籽产量750吨,茶油产量250吨,实现茶油产值20xx万元,有油茶专业合作社3家,油茶协会8家。
(3)花卉苗木产业蒸蒸日上。等乡镇共有花卉苗木基地200个(处),总面积超过8000亩,主要品种有红豆杉、香樟、桂花、罗汉松等,20xx年全县花卉苗木产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
(4)畜禽养殖:有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30家,其中出栏4000-10000头养殖场4家;有年出笼8000羽的家禽养殖场1家。20xx年生猪出栏9.5万头,家禽出笼77万羽。
(5)以新世野农业开发公司为龙头的有机水稻种植1500亩,年产有机大米40万斤,市场前景看好。
(6)脐橙种植面积7.3万亩,产量达9.2万吨,实现产值2.2亿元,主要分布在龙勾、扬眉、铅厂、横水等乡镇。脐橙果品分级、包装销售企业43家,其中规模以上脐橙加工企业12家。
县有省级龙头企业4家(贵竹发展有限公司、省华森竹业有限公司、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县林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市级龙头企业4家(县宝龙果业有限公司、县鑫丰人造板厂、县赤水仙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君子谷野生水果世界有限公司),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59家(其中:种植业81家,林业25家,畜牧业23家,渔业1家,农业服务业6家),20xx年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有7家(涵盖种稻大户、苗圃基地、特种养殖等行业)。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优惠措施,努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20xx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20xx年起每年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1000万元,共计20xx万元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尤其在刺葡萄、南酸枣、大棚蔬菜等产业的种植、加工和销售给予了大力支持,激发了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五)农产品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我县目前有8个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了农产品质量认证,认证产品涉及茶叶、脐橙、大米等21个产品,认证面积达到83591亩,其中无公害认证3万亩,绿色认证5万亩,有机认证3591亩。“高山茶”正式被国家工商总局受理,“野生刺葡萄原产地”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
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无论是从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满足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要求来看,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还不强。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较大的只有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南酸枣加工企业,年产值突破亿元,君子谷公司、新世野有机大米、崇峰罐头食品等企业正处在发展壮大时期,还有很多拓展空间。从龙头企业对主导产业的带动面上来看,还没有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而形成的产业集群。
2、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与农户分散经营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集约化生产的矛盾,农民恋土情结与土地规模经营的矛盾,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矛盾,如何通过现行土地制度的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是现阶段农村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3、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程度不高。就农业投入的风险评估而言,农业产业面临市场价格、自然灾害、政策调整等方面风险,使产业集约化经营很难建立完善的价格体系,市场价格好,农户不按合同向企业提供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企业不愿按订单收购,造成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销售的矛盾相当突出。
4、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特色产业发展缺乏有力支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对农业技术服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当前的一些服务内容、措施、办法、手段已跟不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对市场信息的调研、对科技含量较高的特种种养业技术支撑还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特别是在农民急需的销售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资金服务、法律和文化等公益服务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的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新时期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不仅可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且有利于加强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我们要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贯穿整个新农村建设的始终。按照“做强龙头、做大基地、做精加工、做活营销”的发展理念,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着力提升农产品专业化、规模化种养加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对农民增收带动能力,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发展。
1、培育壮大本地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我县要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加快扶持,像“君子谷”、“齐云山”等一批拉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力争强的行业“航母”。从而彻底改变我县经济结构单一的“一钨独大”的经济格局。
一是从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三是推动科技创新,帮助企业在发展中做强做大,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企合作,引导龙头企业在农产品生产、储运、保鲜、精深加工、包装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与国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密切合作,开展联合研究、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
2、强化农业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围绕南酸枣、刺葡萄、茶叶、竹笋、有机大米、油茶等产业,切实利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并制订优惠的政策,千方百计引进几个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来我县落户,建设规模农产品基地、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和加工营销等,利用他们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畅达的市场销售网络,建成一批一头连接农户,一头紧贴市场的农业产、加、销企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加大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化建设力度。围绕刺葡萄、南酸枣、竹业、茶叶、油茶、有机大米等主导(优势)产业,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制定发展规划,搞好产业布局。采取订单农业等形式,加强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的联系,引导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基地、企业+合作社+基地、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形式,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解决好农产品基地建设与企业加工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使合作社、农户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组织生产,使基地建设与企业加工所要求的品种、质量和加工能力相匹配。
4、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作机制。
一是通过签订合约,合理确定农产品收购价格,实行最低保护价;
二是在再生产各环节上建立统一的管理组织,调整各利益主体间的分配关系;
三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以资金、技术、土地、劳力入股,建立股份合作制企业,使龙头企业和农户共享平均利润或超额利润;四是建立风险保障制度,从再生产各个环节经营额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风险基金,以调节市场供求变化和自然灾害给各方所带来的损失;五是加强对合约的法律监督和仲裁,维护合约的严肃性。
5、切实解决产业化经营资金。资金不足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大困难。
一是要加大力度争取外资。要利用苏区振兴的政策优势,争取更多的国家扶持;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更多的社会资金到我县从事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
二要稳定政策、用活政策,围绕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建设的需要,逐步建立健全政府补助、企业参与、农户自筹的涉农政策性保险体系,减轻农业投入风险,吸引县内外社会资金、民生资金从事农业规模化经营。
三要积极治理金融环境,促使涉农贷款良性循环,提高金融部门的放贷积极性。
四要加大现有政策性资金整合力度,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6、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
一是各涉企部门应迅速转变职能,要以企业、合作社和农民为中心,企业和农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服务内容。
二是坚决打击对企业、合作社、农民在服务过程中的“吃、拿、卡、要”、故意发难等行为,改善企业的投资环境,切实为企业搞好服务。
三是转变服务方式,允许有一技之能的工作人员,停薪留职承办产业基地,开展技术承包、技物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有偿服务。
农业种苗发展调研报告篇四
〔内容摘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我市龙头企业经营情况的调研,提出壮大优势主导产业、提升产品技术和质量、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和财政资金作用,不断提高龙头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为加强市级龙头企业财政扶持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市财政局组织检查组对市级8户龙头企业20xx年度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及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根据检查情况,结合企业现状,就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作一些探讨。
我市8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根据20xx年市政府要求,经市农业局、市乡镇企业局考察调研、评选后,于20xx年初确定的。这8户龙头企业均具有一定的地方经济特色,产品品质较好,有的产品拥有专利技术,有的产品在全国性的评比中获得金奖,如:市金桥食品有限公司“毛大”牌苦荞饭和姜茶获20xx年全国农产品加工贸易博览会金奖,苦荞饭获国家专利;水城姜业发展有限公司“山明”姜茶系列产品,通过了国家商检局出口认证,该企业20xx年3月还被中国农业银行、国家扶贫办评为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六枝特区种子公司与省农学院联合开发生产的“西山”系列杂交玉米种子,七个品种已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六枝特区粮食加工厂的“滴水滩”大米(富硒米),20xx年在中国(淮安)优质米博览会上获《优质产品证书》,并获得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水城县茶叶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水城春”系列,其中“水城春-凤羽”获第四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优质茶称号,近期开发的“倚天剑”、“神州香”上市后很受市场青睐;盘县裕龙种业有限公司独家开发生产的“盘玉”系列杂交玉米种子,产品除满足本县需求外还推广辐射到生态类型相似的富源、沾益、水城、兴义、普安、晴隆、兴仁、安龙、威宁等县(市)。
为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引导市级龙头企业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引用、先进设备引进以及原料基地建设,扩大生产和销售,使我市龙头企业做大做强,20xx年市财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安排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和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共113万元用于补助扶持8户市级龙头企业。
通过查阅账目,实地检查生产车间项目改造建设、项目基地生产建设情况,并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调研,8户龙头企业扶持及改造项目已完成和基本完成的有水城县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6户企业。通过项目实施,6户龙头企业均不同程度地在生产能力、技术能力、企业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得到一定提高。项目资金未下拨到位、项目未启动的有2户,分别是:钟山区金河乳业有限公司、盘县红果富家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市安排金河乳业有限公司技改项目补助资金10万元已由市财政于20xx年12月拨付到位,龙头项目扶持资金5万元通过市农业局下拨到钟山区农业局后,由于金河乳业有限公司欠钟山区农业局设备款5万多元和奶牛基地鲜奶款2万多元,钟山区农业局未将资金下拨到企业。金河乳业有限公司由于技改项目资金未筹集到位,技改项目没有启动实施。至检查日止拨付到位的10万元技改项目补助资金在企业财务账上;市安排红果富家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产业化专项资金8万元通过市农业局已下拨盘县农业局,但至检查日止,资金仍滞留在盘县农业局账上未使用。
近年来,我市把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放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并取得了一定成绩。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辐射带动作用有限。8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资产总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仅有2户,销售收入达到500万元的也仅有2户,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部分企业管理方式、生产方式落后,技术含量偏低,盈利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企业成长速度缓慢。
三是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辐射面不宽,市场制约因素明显。
四是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还不高,个别企业产权制度尚未明晰;企业财务管理普遍较为混乱,帐簿不健全,会计信息不真实,核算随意性较大。
五是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建立,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一些企业与基地和。
农业种苗发展调研报告篇五
近年来,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壮大,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28元,较xx年增长13%,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粮食生产情况。
xx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xx年,全县粮食总产84.7万吨,连续十年丰产增收。其中:夏粮单产500.9公斤,居全市第1位,连续7年超千斤;夏粮总产50.4万吨,首次突破10亿斤。xx年,全县101.4万亩小麦,总产50.8万吨,平均亩产501.1公斤,连续8年超千斤,连续xx年增产丰收。
(二)蔬菜瓜果生产情况。
xx县蔬菜瓜果品种主要包括西兰花、水果黄瓜、樱桃番茄、苦瓜、丝瓜、芥蓝、胡萝卜、白萝卜、白菜、西瓜、甜瓜等。xx年,全县蔬菜生产总面积28.56万亩,总产量75718.6万公斤,总产值244405万元。其中:露地菜24.82万亩,产量60718.6万公斤;温室面积0.97万亩,产量25190万公斤;大中棚蔬菜面积1.45万亩,产量5800万公斤;小拱棚1.32万亩、产量4630万公斤26万亩。露地菜xx年平均产量为4200公斤/亩,xx年平均产量4700公斤/亩,每亩增产500公斤。其中:付井、周营、纸店、留福四乡镇大棚西瓜种植面积近4万亩,平均亩产达5000公斤。
(三)槐山药生产情况。
xx年,xx县槐山药种植面积xx0亩,种植区域涵盖北城、东城、白集、新安集、纸店、莲池、范营等7个乡镇(办事处),以xx北城为中心,辐射带动周口、淮阳、西华、郸城等县市种植槐山药面积达30000亩。正常年份平均亩产6000公斤,槐山药生产已成为当地农民农业生产的主要经济增长点。
(四)高粱生产情况。
以xx县久酒中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依托,xx年我县开始发展高粱种植。xx年,该公司在xx县及周边市、县种植酿酒高粱12万余亩,平均亩产750公斤,建立了国内最大的优质酿酒高粱生产基地,其中在周营、赵德营等乡镇的11个行政村流转土地20900多亩,进行生态酿酒粮食(高梁、小麦)生产(种植)基地建设,并在周营乡建设一个与项目相配套的占地300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具有凉晒硬化场地,库房,职工生活服务设施和分筛、烘干、脱壳清理、灭菌、包装等多个车间的加工基地,与贵州茅台集团、台湾金门高粱酒厂、泸州老窖等酿酒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供应关系,年提供酿酒高粱1xx多吨。
截至目前,全县流转土地面积30万亩。全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133家,其中,市级示范合作社26家,省级示范合作社5家,国家级示范社4家。在民政部门注册的专业协会6个。合作社注册资金总额达46亿元,合作社成员14万户,行业及生产经营范围涉及畜禽养殖、蔬菜、林果、粮食、秸秆利用、中药材、农机、沼气服务等多个门类。在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
1、周口金丝猴乳品农业产业化集群、周口永欣生猪农业产业化集群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集群,成功开发了一大批以优质面粉、糖制品、豆制品、面制品、肉制品、油制品、饮料制品等为主的广受市场欢迎的农产品,并逐步建成了“生产与销售相连接、本地与外地相沟通、国内与国际市场相接轨”的农产品大流通格局,培育出了一大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
2、付井镇郭岗村是xx县177个重点贫困村之一。xx年,该村被确定为扶贫开发到户增收试点村,经村民民主评议,将大棚蔬菜种植作为该村的支柱产业。截至目前,该村塑料大棚发展到800余座,占地面积600亩,年可实现纯收入700万元左右。
3、北城以种植槐山药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8家,合作社种植面积1xx亩。
4、北杨集乡林寨行政村在村支书林峰的带领下,村民以土地入股形式成立了xx县林家富种植专业合作社,对林寨行政村的耕地实行了整村流转,以发展优质小麦、优质玉米规模种植为主,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
5、xx县瑞丰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石槽集肖营行政村流转土地521亩,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山东金乡客商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辣椒加工厂及冷库。
6、周口市雪荣面粉有限公司是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北城、石槽集乡流转土地1xx亩,建立了优质粮食生产基地。
(六)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积极引导、强化服务,全县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一是以优质强筋小麦、油料作物、棉花生产为主的粮棉油产业。二是优质马铃薯、棚菜、槐山药、西瓜生产为主的蔬菜瓜果产业。三是以白术、白芍、薄荷、桔梗、牡丹、凤仙透骨草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
(一)抓规模化,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坚持把结构优化、规模经营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全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按照规模化生产、特色化发展、区域化布局的思路,调整优化种养结构,突出抓好了东部酒用高粱种植、奶牛养殖、牛奶、大豆深加工,中部的订单优质小麦和小麦良种繁育,西北部的槐山药种植和南部的三粉、三辣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二)抓产业化,提高现代农业综合效益。
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强龙头、建基地、构载体,增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以金丝猴为主的牛奶、玉米、大豆深加工产业链;以雪荣面粉、掌柜食品等为主的面粉生产产业链;以三闸纺织、振东纺织为主的棉花精深加工产业链;以秋迪糖业为主的科技产业链。目前,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家,其中省级6家,带动了近50%的基地和8万农户走上了产业化经营之路,农民户均增收近xx元。
(三)抓标准化,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坚持把推进农业标准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着力点,不断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三个体系”建设,有力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双提高。一是抓好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突出抓好产地环境治理、生产技术规程、农产品质量检测三个重点环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坚持定期到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大中型超市进行抽检,并配备专业检测人员,初步构建起了从生产基地到流通市场比较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二是抓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使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目前,目前,全县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25万余亩,认证无公害食品18个、绿色食品3个,涉及小麦、高梁、蔬菜、水果、水产养殖、冰糖、面粉等产业。xx年,全县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个、产品4个、绿色食品基地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个,获得省级“放心菜示范单位”1个。三是抓好农产品监督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查,深入开展了农产品专项整治和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并对农资市场定期专项整治,有效保障了广大群众的利益。xx年,我县被省农业厅表彰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先进县。
(四)抓投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xx县编制了《xx县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xx-20xx)》,计划到20xx年,在全县范围内建成40个万亩方、188个千亩方、423个百亩方,集中打造92.17万亩平均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xx年共实施14个项目,建设面积18.98万亩,涉农建设资金(项目)投入1.45亿元。xx年共实施5个项目,建设面积13.5873万亩,涉农建设资金(项目)投入1.34亿元。xx年,计划建设6个万亩方,建设面积13.7万亩,建设资金(项目)投入1.5889亿元。通过项目建设,改善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状况,提高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大力实施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程,xx年,通过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培训新型农民2510人,涉及合作社负责人、种粮大户、农业生产技术骨干、农村经营管理人员等,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
(五)抓土地流转,增加规模效益。
xx年4月,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沈政[xx]28号),明确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推进措施,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作为农村土地流转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对于当年一次性连片规模流转土地面积达到100亩、有书面流转合同且流转期限在5年以上的,一次给予规模经营主体(流入户)1万元的奖励。以100亩为起点,每增加100亩,县财政奖励资金增加1万元。截至xx年,全县共发放土地流转奖补资金580万元。xx年,县政府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意见》(沈政[xx]21号),进一步加大对土地流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土地流转奖补资金列入县财政预算安排,主要用于解决集中连片流转土地100亩以上、流转期限5年以上的流转大户区域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虽然近年来我县现代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总体上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任务依然非常艰巨,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主要矛盾。
一是农户超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集约化生产之间的矛盾;二是农民的恋土情结与土地规模经营的矛盾;三是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矛盾。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脆弱,防灾减灾能力不强。水利化程度不高,高产稳产农田建设比例相对较小,耕地质量和产出率低,防灾减灾能力不强,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产品交易、仓储、物流等设施不全,滞后于生产发展。
二是结构调整速度缓慢,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民长期沿袭了传统的种养模式,地方特有资源没有得到很好挖掘,分散、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只凭本地市场决定自己的生产经营项目,经济效益偏低。
三是群众文化素质偏低,现代农业发展认识不足。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接受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能力弱,对新兴产业持观望态度,不想发展、不敢发展、盲目发展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相对缺乏,农村农业劳动力不足。
四是缺乏产品价格保护体系,农民承担较大的市场风险。当地的农特产品(如:槐山药、中药材等)由于缺乏价格保护体系,随行就市,市场价格波动大,价好之年增产增收,价廉之年丰收不增收,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五是农产品产销大户少,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不多,受生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等因素的影响,总体规模和吞吐量小,品种单一、质量不稳定、包装不标准,带动农民增收能力有限。同时,受市场影响,企业与农民的订单诚信度不高,缺乏利益联结机制,生产与销售脱节。
六是资金投入不足,推广体系建设滞后。由于财政困难,无更多的农业科技推广经费和办公经费投入,公益性服务体系运行举步维艰,办公条件落后,农业技术推广手段单一,且单项技术多、集成配套少,成果转化率低,造成农业技术存在着技术棚架问题。
七是扶持政策尚不完善,农业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支持农特产品经营、加工、营销、税收的优惠政策相对不足,支持优势产业发展,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农业信贷体系不全,合作金融、民间金融发展滞后,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还不完善,农业风险分担机制未完全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特色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尚未完善。
八是农业产业化水平总体较低,产业化经营有待规范。首先,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较低。传统农业格局仍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千家万户经营方式较为普遍,农业的弱质现状和生产的低、小、散局面仍然存在,集约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农产品加工业落后,产业链不长,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其次,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全县没有规范的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市场功能和管理体制还不完善,中心菜场及集镇农贸市场交易方式和质量监管条件落后,产地市场缺乏统一规划且设施简陋。再者,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上规模、有档次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多数合作社的内部机制不健全、运行不规范、管理不到位。农产品营销网络不健全,实力不强,难以有效组织我县农产品外销。务农队伍老化、弱化严重,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一)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
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工作的主题,是在更高起点上的全面提升,是对传统农业质的跨越。从xx情况看,今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是:
一是突出重点,积极构筑现代农业发展框架。发展现代农业包括农业产业、农业装备、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市场和现代农业主体等方面。但各个方面不能起头并进,应分出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结合xx情况,重点抓好三大工程建设:一是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集中抓好槐山药、蔬菜、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二是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集中培植主业突出、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规模效益好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三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全县12个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建设进度,及时配备农技人员,购置相关仪器设备,构筑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二是集中力量,突破现代农业发展的四大瓶颈。一是着力解决基地小而散的问题,在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优势农产品基地上突破。发挥现有产业特色优势,在克服“小”和“散”上做文章,在发展规模、标准化上下功夫,把优势产业、有竞争力的产业做大做强。二是着力解决生产和市场脱节问题,在发展有带动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上实现突破。依托槐山药、蔬菜和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对现有龙头企业实行政策扶持,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集中扶植一批有规模、有带动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三是着力解决服务缺位的问题。用市场化的办法搞好农户“订单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技术服务需求和供给渠道不畅通的问题。四是着力解决农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在发展品牌农业上实现突破。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下功夫,从技术、规模抓起,按照有机和绿色农产品标准,通过新型农民培育工程,普及到每个农民,逐步形成有规模、有品牌、有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农业支柱产业。
三是强化措施,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手段。一是抓项目。把现代农业建设细化为具体项目,上下凝神聚力,不变调,不松劲,一个一个地去突破,连续不断地抓下去,实现以工程带项目,以项目带投入,以投入促开发,以开发提档次。二是抓机制。发展现代农业,既要创新发展思路,又要创新工作机制,尤其要研究落实好工作责任机制、工作推进机制、工作监督考核机制,抓好难题攻关,通过健全完善机制推进工作落实。三是抓投入。在加大“三农”财政投入的基础上,争取增加农业项目投入。认真研究金融政策,通过银企联合、银农联合等方式,增加农业信贷投入。
四是培育组织载体,强化农业行政执法。发展现代农业,既要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真正动起来,更要把农民联合起来。当前,农民的组织载体已发生显著变化,传统的乡镇政府和村两委行政组织,在推动农业发展能力上正逐步弱化。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就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使之承担乡村行政组织生产经营的功能,避免形成真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要转变职能,既要靠领导重视,又要靠行政手段,更要履行好法律赋予的职责。同时,进一步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改善农业执法条件和手段,依靠法律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二)工作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是符合xx实际的产业选择,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战略安排。当前,中央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为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着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健全机制,抓好落实。加强宣传引导,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各生产经营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增强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努力形成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2、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明确重点产业导向,重点培育粮食、蔬菜、畜牧等各大产业,合理布局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构建特色农业产业带。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努力培育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注重发展生态产业型、集约发展型生产模式。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更多农产品实现加工增值,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二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筹划建设县级农产品批发市场,提升农产品市场功能,完善中心菜场及集镇农贸市场的设施配套,合理布局农产品产地市场,积极开拓以周边市场,努力构建较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积极构建营销网络,注重发展产销对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方式,提高农产品流通交易能力。切实增强本地农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有效控制外地农产品调入规模。三要加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注重培育产业农民队伍,鼓励大中专毕业生投身农业事业,有效解决农业就业队伍接续、提高这一现实问题。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健全内部管理机制,规范运行秩序,努力培育示范性合作社。积极扶持和培育一批生产规模大、带动范围广、竞争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
3、着力破解农产品生产经营中的突出难题。一要切实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各生产经营主体牢固树立质量安全理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对农药、化肥等监督检查,严防违规使用。加强对农资经营网点的监督检查,规范农资经营行为。加大农产品标准的实施力度,重点做好标准化生产示范,引导和推进全县标准化生产进程。充分发挥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作用,努力改善农产品市场的检测条件,支持生产经营单位的检测点建设。加强对农产品品牌的管理和保护,严厉打击在生产经营环节中各类毁坏品牌信誉和形象的'行为。二要研究破解土地流转难题。加大对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转变恋土的思想观念,并要处理好农村土地利益关系,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民的保障忧虑。研究土地流转的有效措施和办法,引导和鼓励农户采取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连片流转,稳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4、着力提高支持保障水平。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努力争取和落实上级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重视和加大农业生产性投入。研究制订政策措施,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吸引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研究解决贷款担保难等实际问题,满足涉农贷款需求。加强资金整合,突出扶持重点,做到及时兑现,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研究农业资金扶持的有效模式,改进发放形式,提高发放效率,减少发放成本。对农民合作社的财政补助资金,要加强监督检查,规范资金使用。二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抓住当前中央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设施农业发展力度,鼓励和支持引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三要加强农技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深化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加强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进一步推广生物物理防治、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积极发展生态种养殖农作模式。重视农技队伍建设,解决农技队伍的人员结构、知识更新、作用发挥、待遇保障等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农技人员在科技示范、推广、服务中的作用。四要切实增强执法保障能力。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完善执法手段,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监管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农业种苗发展调研报告篇六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要点安排,10月下旬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左再良同志带领下,对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采取实地察看、走访座谈、听取汇报等方式,听取了市农业局、畜牧局等相关单位关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的汇报;实地走访了部分乡镇和7家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及部分产业基地;组织召开座谈会,与相关部门负责人、企业业主和基层干部群众进行了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着力培植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共有怀化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家,其中省级2家,怀化市级18家;加工经营型8家、生产经营型9家、种子种苗型2家、休闲农业型1家。初步形成了以竹木加工、特色农产品加工、家禽养殖加工、特色水果种植与加工等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链,产品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各个领域,经营涉及生产、加工、流通等多个环节。据统计,2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8.734亿元,产值5.037亿元(其中5000万元以上企业2家、2000―5000万元企业10家);实现销售收入4.839亿元,实现利润0.361亿元,出口创汇68万美元,上缴税收1206万元,为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近年来,我市虽然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但总体规模都较小,农产品加工多以粗放型为主,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一是龙头企业发展规模不够。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我市仅2家,怀化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8家,由于受当前经济形势的影响,其中有多家企业效益不好,已处于停产半停产状况。二是龙头企业发展程度较低。主要表现为:管理落后,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均民营企业,大部分企业尚未摆脱“作坊式”、“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思想观念保守,缺乏相应的管理人才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部分龙头企业安于现状,“守摊子”,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动力不足,风险意识和发展意识不强;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技术人才欠缺,大多数停留在半成品和粗加工阶段,工艺简单,没有高附加值的精深产品,产品难上档次,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未完全形成。三是资金不足导致产能不足。一些企业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也建立了较为成熟的产品销售市场,但因为流动资金不够,不能满负荷生产。如远军油业目前有三条桐油生产线,但无充足的资金收购原材料,全年只有一条生产线开工生产。四是企业负债重拖累发展。一些企业求大求全,超出自身能力融资发展,负债过重,企业难以正常运转,停产或半停产成为常态。
(二)制约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较多,生产发展后劲不足。一是企业融资困难。大部分企业认为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是影响其经营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处在发展初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往往边生产边购置先进设备等进行技术改造,还要不断投入资金加强和扩大原料基地的建设以能够实现标准化生产,原料收购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资金的集中使用性,而产品销售收入的回收又呈现分散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因此,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资金需求上,比其他类型企业更迫切、更集中,而现实情况是,中小型龙头企业因无相应的固定资产作抵押,在争取银行贷款方面的难度非常大。一些企业因为缺资金,原定的项目难以实施,生产规模难以扩大,企业发展陷于困境。二是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帮扶上,对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不够。有的龙头企业认为,因许多优惠政策享受不到,而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部分龙头企业反映希望在优惠政策落实上,尤其在用地、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三是部门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服务意识不够强。企业反映办理各项审批手续总用时较长,影响企业建设、投产;职能部门多头检查,次数偏多,企业难应付。
(三)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带动效应不明显。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导致带动能力弱。目前,我市大部分龙头企业带动的农户仅局限在本村或本乡镇范围的几十户或上百户,可以说龙头企业带动的是蛇身蛇尾,而且这些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大部分还是市场的买卖关系,没有形成互利互惠的`关系。大部分企业是农产品初加工,不能算是真正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因为他们没有真正担负起带动农民种养、建设优质高效基地的担子。事实上,大多数龙头企业根本不愿意或无法承担这个担子。在调研中,有的企业主说:他们有时宁愿到外地直接购买原料,也不愿意在本地发展种养基地,究其原因是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没有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相互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结关系,尚未形成规范的“公司+基地+农民”的生产经营格局。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统筹,促进我市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及部门的导向作用和产业化项目建设的引导作用,定期发布有关产业政策、项目投资重点、市场需求动态和经济运行等信息,为龙头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政策和信息服务。二是建立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的考核奖励机制,真正把发展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推动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龙头”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要鼓励企业发展重组,整合资源做大做强,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切实改变当前我市龙头企业“小、散、低、弱”的现状,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优化环境,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支持。一是要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逐步扩大财政对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入,建立政府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投入增长机制。同时,积极整合相关的涉农资金,集中扶持龙头企业。二是要认真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对各级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事涉农项目所得,严格依照政策界限予以减免税收;对企业建设用地、生产用电用水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三是各类金融机构要把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信贷专农的重点,为具备条件的重点龙头企业解决企业所需的季节性农副产品收购资金。
(三)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认真总结宣传推广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发展现代农业的好经验好做法,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组织有效对接,引导龙头企业创办、领办或与农民联合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积极组建“龙头企业+专业合组织+农民”农业化链条合作模式,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销售环节的部门收益让利给农民,共享农业化发展成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农业种苗发展调研报告篇七
白泡子乡有着优越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资源,是少有的绿色食品生产区。近年来,我乡依托生态资源不断改善生态条件,努力构建生态经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白泡子乡有69个村民小组,67个自然屯,拥有耕地面积150277亩,其中水田面积15513亩。2014年,全乡落实绿色水稻15445亩,绿色白瓜10084亩,绿色大豆20141亩,烤烟绿色面积5180亩。
1、在工作上突出连续性。
生态的恢复与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干秋的事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白泡子乡的领导班子,坚持不懈、常抓不放、一任连着一任、一代接着一代干,最终才能实现绿水青山。白泡子乡历届领导班子都始终把生态建设摆上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水库周边绿化、河道绿化工作。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每年都组织大规模的绿化造林活动,大搞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
2、在措施上突出协调性。
一是规划与实施齐头并进。一方面制订了还林总体规划;另一方面,全力做好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工作。配合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在地方林是实行了封山育林,大力开展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湿工作。
二是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全面发展。发展绿色食品面积4.5万亩,占播种面积30%,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夺厚的兴凯湖自然景观,加之有无数神秘传说的蜂蜜山,为我们构成了山水相依、山青水秀、人杰地灵、鱼米飘香的美丽画卷,每年都吸收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到此观光度假。全面启动以张德财、冯玉忠、王忠臣、王善海等为代表的典型农家旅游服务,并向周边逐步延伸,使之规模化,产业化。
3、在抓法上突出超前性。
抓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不但要持之以恒,还要超前运作。一是资源保护超前,既要保护好蜂蜜山的自然风景区花草树木、又要保护好兴凯湖自然保护区植被不被任何破坏。二是污染预防超前,就是在招商引资、引进项目中、把环境保护、治理污染摆在首位。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之基、立乡之本,我们把营造乡村绿色生态环境工作抓实、抓出成效。
2014年全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849亩,防护林面积160.2亩,全部通过了国家的检查验收。2014年计划任务1800亩,实际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459.2亩,超额完成659.2亩。完成防护林549.7亩。上述目标的实现,主要是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采取典型引路、政策宣传、算帐对比等有效措施,大力营造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舆论氛围。
2、搞好规划设计。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统筹规划,做到重点突出,布局合理。遵循自然规律、科学确定林种结构,合理配置树种。
3、管护措施到位。白泡子乡地处中俄边境,95.5%的有林地和造林地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林,全乡林业用地面积40320亩,其中有36405亩得到了重点管护,共划分13个管护责任区,安排了10名护林员,做到每个山头有人看,每条道路的绿化树木有人管。2014━2014年基本杜绝了滥砍盗伐现象的发生。
4、林、牧业关系处理好,协调发展。退耕还林是我市近三年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畜牧业又是打造全市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实现农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重要举措,本着既要兼顾好造林户的利益,又要解决好养殖户的利益,根据去年雨水过大,今年春天严重干旱,饲草、饲料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召集全乡养殖户召开专题会议,提倡和鼓励舍室圈养。对养殖大户饲草不足的、确有困难的、由林业部门安排定点、定区放牧、签订好林木管护放养协议书,基本上拒绝了牛羊破坏退耕还林地现象,促进了全乡畜牧业快速发展。
白泡子乡依蜂蜜山自然环境,兴凯湖无污染的水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农业、特别是我乡绿色水稻生产主要靠引进兴凯湖水灌溉、水资源无污染沟渠配套,现有绿色水稻15445亩,绿色白瓜10084亩,绿色大豆20141亩。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抓观念转变,狠抓计划落实。年初以来,我们从抓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入手,采取绿色食品科技示范户的现身说法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办法,使政府的指导变为农民的自觉行动。主要采取三种途径。第一宣传教育。利用生产科普之冬、科普大集、集中培训和印刷小册子等形式大讲特讲发展绿色食品对于调整产业结构的必要性。第二、对比教育。利用乡农技推广站的科技试验田对比种植绿色食品作物,用事实教育农民。第三、外出参观考察。
二是抓科技培训促计划落实。去冬今春以来,我们开展了以普及绿色食品知识,提高绿色食品种养技术为重点的科普之冬活动,先后请市农委农业专家,市科委有关人员、市农技推广站农艺师多次到村、到组巡回讲授绿色食品知识,使农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绿色食品知识,激发了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的积极性。
三是抓好市场开拓,确保计划落实。
我乡为了开拓市场,认真解决销售问题,除继续巩固与勃湖油脂有限公司、白泡子粮库的供求关系外,还与上海、大连、广州等地利用新老客户关系开辟销售网点,扩大销售渠道,抓好市场建设。
四是强化绿色食品生产资料的管理。
以资源为依托仍然是白泡子乡农业发展的出路、如何改造湖滨涝区,完善“三江”老区水利工程配套问题严重制约了我乡水田生产。近两年,长林子村修排水壕12条33040米,土方31.4万立方,永久阐门1处,共投资126万元,临湖村修排水壕2条3000米、土方3万立方,投资10万元。经省农业开办发办批准立项,在长林子村建设密山市优质高油大豆生产基地,技术依托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建设优质高油大豆生产基地3万亩,其中建设种子基地3000亩,开发疏浚沟渠40公里,修建涵洞20座,购置农机具57台套。项目总投资292万元,其中:中央及省财政投资200万元。项目建设后,亩增产30.5公斤,年增产大豆91.5万公斤,年增加收入178万元。通过开发治理,改善生产条件,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发展畜牧是打造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但畜牧养殖户多年形成的放养习惯不是短时间能改正的,畜牧养殖需要翻盖、新盖很多圈舍,也需大量资金,农户自己无法解决,很多农户不愿意用自己的承包田种植牲畜草,乡村两级又无法解决饲草、饲料用地。
2、保护生态环境、加大退耕还草、退耕还湿力度,但有很多在还草、还湿范围内的耕地是农户承包田,土地政策是30年不变,土地的调整、更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3、农业生产基础建设不配套。税费改革后村级可支配资金短缺,基本上没有能力搞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去年冬雪来的早,农民收入不高,今春旱情持续近一个半月,农业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依靠农民“一事一议”搞水利设施建设困难也很大。
农业种苗发展调研报告篇八
8月20日-24日,县人大常委会采取分组调研、集中视察和座谈的方式对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农业与农村工委综合调研意见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各项政策,高度重视发展农业,以稳定粮食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各项措施,我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取得明显的成效。表现为我县龙头企业数量增加、龙头企业规模增大、带动农户总量增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截止调研时,我县拥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家,县级龙头企业28家。上半年,省市级龙头企业总产值为10.36亿元,企业总净利税为8500万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7家,比去年增加8家,产值11.02亿元,增长40.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成为农民致富的“引路人”。
二、存在问题:
在调研中不难发现,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我县至今没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绝大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产值均在3000―5000万元左右,有些养殖业年产值虽超亿元,但通过实地调查,远远达不到亿元企业规模;二是融资困难,企业产业链不长。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困难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大部分企业没有土地证和房产证,企业土地和房产不能去银行抵押,无法足额贷款;三是农产品品牌混乱,造成无序竞争现象。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我县绿茶品牌就有十几个,又如酱制品,品牌也有4家。而这些企业各自为阵,相互恶性竞争,从而影响了品牌发展。
三、意见建议:
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工委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积极培育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一是要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把财政支农资金和各类涉农资金以及其它有关开发项目,实行捆绑使用,支持重点龙头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强自身活力,尽快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二是围绕我县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特色产业,大胆地引进外资,吸引外资参与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利用他们的资金、技术、管理经念和模式,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三是要培育一批规模大、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化集群,逐步形成茶叶、蚕桑、养殖业、粮食、宣纸书画纸、木竹加工等为主的主导产业集群。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产业化发展环境。一是认真落实好中央、省、市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二是对已制订出台的扶持政策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对照政策,在抓好具体落实的同时,制订和完善扶持政策,并参照工业企业标准,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扶持奖励资金比例,鼓励并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三是要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整顿涉农企业收费,全面清理、取消涉农企业不合理收费项目,规范收费行为;
2、积极为具备条件的涉农企业办理土地证、房产证,切实解决涉农企业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三是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真正从政策扶持、组织机构、规划等方面着力落实农业产业化园区建设。
(三)加强品牌建设,扩大市场份额。一是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把品牌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积极申报“三品”认证,积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等“国字号”品牌。对于成功申报“三品”、获得“国字号”名牌农产品的龙头企业,县政府应加大奖励标准;二是要整合品牌资源。针对我县部分农产品商标多、杂、散的问题,可成立农产品品牌整合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农产品品牌整合工作。本着一个产业、一个品牌,扶持一个,发展一个,成功一个的原则来推动农业名牌,比如整合茶叶品牌,极力打造“泾县兰香”和“涌溪火青”两大系列,举全县之力组织对两大系列品牌进行宣传,包装和促销活动,确保品牌创立上形成有机的统一体系,不断扩大我县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农业种苗发展调研报告篇九
西吉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42万亩,种植马铃薯120万亩;牛、羊、猪、禽存栏7074万头,出栏6775万头,肉类总产量11万吨,优质牧草留床面积7615万亩,实现牧业总产值21亿元;设施农业及西芹总产值21679万元;新建拱棚14598亩,维修日光温室224座,设施农业投入生产17265亩;全县累计发展设施农业面积39797亩,其中:拱棚37397亩,日光温室2400亩;完成旱作节水农业覆膜保墒面积1633万亩。
马铃薯总产在180万吨以上,全县农民人均马铃薯产业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55万个羊单位,肉类总产量达到1.5万吨,实现木业总产值3.6亿元,人均草畜产业纯收入达到350元以上;西芹实现总产14万吨,西芹产业总产值达到1.35亿元,农民人均西芹产业纯收入达到180元;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保墒面积23.8万亩,实现农牧业总产值14.4亿元。同时,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建成自治区级现在农业示范基地4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7个,农牧业科技示范点40多个,全县共有农业产业化组织29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3家。全县经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到33个,生产单位21个,产量达到100万吨,实现产值2.2亿元。全县绿色产品生产企业2家,绿色产品产品数2个,绿色产品产量达到53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
近年来,西吉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不论从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满足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要求来看,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1.马铃薯支柱产业的问题:一是加工不足(原料不足)。老百姓对土地流转的认识不足,执法单位执法不严,导致马铃薯的偷盗情况越来越严重。二是由于品种的落后、老百姓种薯的选用认识不足。三是马铃薯没有统一包装,只能卖原材料,导致价格不如区外。四是马铃薯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老百姓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到位。
1.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由于xx县的龙头企业基本上都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加上政府财力困难,无力投入大量资金扶持,使龙头企业发展很不景气,信誉度不高,很难得到农户或农民的大力支持,反过来与产业基地、农户关联度底,对农户和农民的带动力不是很强。农村剩余劳动力依托产业化发展,实现就地转移的空间不大,容纳人数不多。从企业销售收入上来看,xx县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年销售收入上千万元的仅有4家,其余的都比较少,缺少规模大、效益好、品牌响、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从龙头企业对主导产业的带动面上来看,还没有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而形成的产业聚集群。
2.区域化布局不均衡,基地建设规模扩大比较困难。产业总体上分布不均衡,对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建设有很大的局限性。就拿马铃薯来说,尽管走向了国内、国际市场,首先高品质的产品数量如果满足不了外商的需求,创汇增收的前景也就不会很乐观。另外,xx县农业特色产业优势目前还没有完全挖掘出来,尤其是西芹、胡萝卜、小秋杂粮等特色农产品的扶持种植、加工转化前景没有拓宽。
3.农业产业链条延伸难,农产品转化增值率低。产业链条的长短,决定着农产品转化增值的大校从调查情况看,多数农产品加工链条短,仍然停留在原料销售上,只有一个"链条节",即使加工,也只是简单的初级加工或粗加工,农产品附加值低,加之生产上是家庭式分散经营,流通上是各自为政、小打小闹式营销,以致农业难以形成规模,难以形成产业。
必须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品牌优势,走"农业稳县"之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发展农村经济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调优、调特、调名、调强为突破口,以产业化的思路、市场化的思维、科技化的手段、城镇化的战咯为出发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巩固马铃薯产业,提升草畜产业,培植西芹等特色优势产业。扶优扶强一批专业批发市场,突破加工业,打造品牌,完善服务体系,增加投入,努力把西吉建成绿色农业经济强县,确保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化模式营销。特别要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村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市场化、社会化服务,聚集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构建成新型农村农业产业体系。
2.在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上,突出区域规模化、生产专业化,构建大农业、大产业。要引导农户间相互联合,整合资源,实行大户联动发展,将产业办出规模。特别是乡镇要加强区域间横向协作,消除自我封闭,共同规划发展适宜本乡镇、本区域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确定之后,用三至五年甚至更长时间,集中生产要素,重点突破,形成规模,凸显特色。
3.在农业产业发展措施上,加快以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为主的各项改革,为土地规模经营提供条件。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是建立良性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改革,重点要强化土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户之间,外出务工,经商农民之间采取招商租赁、承包权转让等自由流转土地,采取政府扶资、培养技术。联片经营等形式,使土地向大户集中、向能人集中、向农业企业集中,实现土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要组织引导滞留在土地上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耕地上的农民,以城镇化来促进农业产业化。
4.在农业产业发展经营上,重点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龙头企业,实现生产与市场对接。要立足优势资源和地方特色,与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结合,积极发展种植、畜种繁殖等科技型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引导现有农产品初级加工企业兼并、联合,整合资源,优化结构。鼓励工商企业兴办农业企业。总之,要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产业附加值高的龙头企业群体,增强市场开拓和辐射带动能力。
5.在农业产业发展流通上,着力建设以农村市场为主的流通平台,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要结合城镇建设和乡镇主导产业定位,根据区域产业、特色和功能,尽快启动区域主导产业交易市场,专业市场以及大型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建设,并将其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规划、同建设,使城镇化、市场化同步发展。此外,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择优扶优,着力打造农产品品牌。
6.在农业产业发展指导上,切实转变行政职能,提高服务水平。政府对农业产业的指导服务要从以前包打包唱的行政命令转移到宏观指导、制定规划、政策扶持、培育市场,调节利益上来,走"企业面向市场一一政府扶持企业一一企业组织生产"的路子,由企业自行规划产业基地规模、开展扶术指导,回收产品、开拓市畅政府只研究扶持、投入等政策,培植社会化服务体系,调解公司与农户、中介组织与农户在生产发展过程中以及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督促企业提高履约率,促进农户与企业从一般的买卖关系变成利益共同体,使农民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利益,而且还分享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润,逐步建立企业与农户、中介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
农业种苗发展调研报告篇十
全县马铃薯年产量在xx--xx万吨之间其中外销量在xx万吨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这样说马铃薯是xx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xx广大山区人民既靠它解决吃饭问题又靠它解决花钱问题。
马铃薯作为xx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是随着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市场调节作用逐步形成的。在一九九六年以前,马铃薯播种面积还一直徘徊在xx万亩之前,当时播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还是小麦,据19xx年xx月份调查,xx县北部干旱山区种植马铃薯每亩净收入xx元,而种植小麦每亩净收入只有xx元,种植马铃薯的效益是种植小麦的xx倍。
在这种背景条件下,xx县历届党政部门领导和相关部门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积极合理地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农业部门在每年下达农作物播种指导性计划时,逐年扩大洋芋播种计划面积,使马铃薯播种面积从19xx年的xx万亩扩大到20xx年的xx万亩,增长了xx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也由xx%上升到xx%。因此,气候条件影响,市场经济调节和政府积极引导共同促成了xx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马铃薯第一大支柱产业的基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xx县种植的洋芋主要品种为x薯1号和小白花,其中x%为x薯1号,且该品种在当地有近20年的栽培历史。由于该品种长期没有更换,使洋芋品种退化严重,病毒病、晚疫病、旱疫病和环腐病等病害严重,产量急剧下滑。从19xx年开始,县上开始从xx县省农科院脱毒马铃薯繁育中心基地陆续调进x薯8号、x薯1号等洋芋良种xx多万公斤,群众也通过多种渠道从xx等地购买和兑换洋芋良种,缓解了洋芋品种退化严重的现象,改变了洋芋品种单一的状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xx县洋芋品种落后的现象,从20xx年开始,xx县农业局积极与前来xx县帮助扶贫的xx企业驻x代表处合作,共同开展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工作,开创了xx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工作的新纪元。至20xx年,该项目共投入资金xx万元,其中x方投资xx万元,县自筹xx万元,在县农业局建立了副科级事业建制的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组建了脱毒马铃薯组培室、日光培养室,在xx园艺场建立了脱毒马铃薯引种、试验示范和培育基地,共有脱毒苗培育原原种日光温室xx座,xx亩,原种培育防虫网棚xx亩,一级种繁育田xx多亩,购置了拖拉机、挖掘机、喷药机等全套的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修建了能存贮xx吨种薯的贮藏库一座,在周边地区与当地农户签订协议,建立了约xx亩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20xx年全县脱毒马铃薯良种种植面积达到xx万亩。
当地洋芋栽培主要采用沟垄种植,采取种二空二、种一空一等模式,由于农民逐渐偿到了新品种和科学栽培管理所带来的甜头,加上农技人员的努力推广,耕作管理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测土配方施肥、叶面追肥、合理轮作倒茬、药剂拌种、土内施药、地膜覆盖、推广应用脱毒良种等科学实用技术的应用率逐渐提高,平均每年推广各类农业实用技术xx万多亩次。
全县洋芋生产目前仍处在一种比较落后的状态,总体科技应用水平比较低下,耕作管理相对粗放,洋芋作为一种高产作物,其增产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而通过品种改良,科学配方施肥和精细管理,其至少还有20-50%的增产潜力。
随着洋芋种植面积的扩大,全县xx多万吨洋芋产量中,外销量在xx-xx万吨之间,洋芋产品的运销,带动了一大批当地农户,依靠贩运洋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收购网点遍布全县山区xx个乡镇,全县有3xx多户农户长期贩运洋芋,有较大规模的贩运户xx户,其中以沿岭乡农民张兵创办的“xx省xx洋芋运销公司”规模最大,年销售洋芋xx万吨,销售收入xx万元,将洋芋运销到青海、新疆、广州、上海等地,为xx洋芋打出了品牌,树立了形象。xx县洋芋龙头企业除有xx乡的“xx省xx洋芋运销公司”外,还在本县的xx镇和xx乡各建立了一家洋芋淀粉加工厂,年加工精淀粉xx吨左右,预计消化吸收洋芋xx万吨左右,除此之外,附近再无洋芋产品加工企业。
防虫网棚面积达到xx亩平均每年需投入培育制种和示范推广经费xx万元。在生产目的上要打破小农经济的思想发展商品薯基地通过精耕细作和病虫害防治努力提高洋芋产量和质量力争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脱毒马铃薯新品种的繁育推广一方面提高单产一方面利用我县高海拔、气候较冷凉的特点力争把我县建成全州的脱毒良种繁育基地为xx州及xx等地提供洋芋良种增加群众收入。在全县建立洋芋良种繁育基地xx万亩至十一五末期每年为本县及周边县市提供洋芋良种xx万吨。深度发展上要建立自己的洋芋加工大型龙头企业使洋芋在当地就能被加工转化增值以提升市场价格增加种植效益。由政府鼓励和领导扶持兴建洋芋加工龙头修企业2—3家年加工转化洋芋鲜薯xx万吨左右加工转化率达到20—25%。
中国人口多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城镇化必须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关键是要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农业种苗发展调研报告篇十一
(一)种苗生产供应品种、树种多。据统计,今年用于各项造林绿化树种有30多个,特别是一些城市绿化树种、园林观赏树种增幅较大。根据市场需求和我县城市绿化建设需要,各苗圃加大了绿化树种、园林观赏苗木的培育力度,种苗生产供应的结构性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二)苗木质量大幅度提高,杜绝了不合格苗木上山造林,造林用苗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全县各项工程造林一、二级苗木使用率达95%以上,实现了二级以上苗木上山造林的目标。
(三)苗木供过于求形势依然严峻。经树种、品种结构调整后,今春可供应苗木2800多万株,供应总量比上年春季减少近200万株,苗木剩余总量与上年基本持平,杨树、山杏、刺槐等常规树种苗木剩余量减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林木种苗产业发展的'同时,如何加强全县种苗质量管理,寻求种苗的销售渠道,增加抗逆性树种、品种种苗的培育,努力解决种苗供过于求的一系列问题不断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从而成为制约我县种苗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种苗生产供应与造林需求得不到很好的衔接,造林任务下达晚,种苗生产的盲目性难以得到根本性改观,苗木生产结构性过剩,区域供需不平衡依然存在。由于造林任务下达晚,种苗的准备只能依照历年经验进行预测和估算,与生产实际需求差距较大。部分林农目前依然存在等待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增加造林计划的想法,种苗产业的规模及种植结构难以得到合理的调整。
(二)抗逆性树种、品种种苗缺乏,供应压力增加。当前,随着各林业重点工程逐步进入攻坚阶段,造林地的立地条件越来越恶劣,造林难度增加,各工程对抗逆性树种品种种苗的需求逐步加大,而抗逆性树种种苗在当前的种苗生产供应中所占比例偏低。
(三)良种使用率低。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种苗工程建设的扶持力度,良种生产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但是造林部门在造林投入相同的情况下,受价格因素的影响(良种种苗价格高于普通种苗),为降低造林成本,造林选用普通种子和普通苗木,良种使用率难以提高。
(四)长途调运的苗木质量堪优。立足本县域,“就地育苗、就近供应”是搞好苗木生产供应的基本原则,是保证适地适树和造林苗木质量的重要措施。长途调运苗木,一是降低了苗木质量,提高了造林成本,二是挫伤了当地林农育苗生产积极性。
(一)种苗产业今后的发展思路一是继续加强种苗信息调度工作,以信息引导市场,制定科学规划,提前安排年度计划,超前发展林木种苗生产,努力提供品种对路的良种壮苗,减少种苗生产供应的经济损失;要加强造林部门和种苗管理部门的协调,造林规划早制定,任务早下达,种苗早准备,通过调控和信息引导,保持种苗供需总量的基本平衡和品种对路,避免苗木市场的大起大落,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同时,要根据林业建设面临的供求关系和消费多层次变化,面向大林业、大市场,生态林苗木、商品林苗木、绿化美化苗木、花卉和草一起上。
农业种苗发展调研报告篇十二
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目标,关键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发展现代农业是党委、政府常抓不懈的中心工作,也是当前一项严峻、迫切和闲适的课题。今日,随着县人民政府开展百名“主头”大调研活动的深入,我镇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围绕农业发展现状,探索“推动跨越发展、建设现代”的新思路,寻找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及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举措。针对我镇农业发展的实际问题作以下调研分析。
一、基本情况修梅镇位于县中部,辖22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269个村民小组,总面积75.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680亩,总人口20543人,距县城7公里。我镇素有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等优势,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果木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但是,发展步伐小,农民增收慢也是农业发展的现状。
质红提生产基地,建立200亩的集中育秧示范点,已引进石门双佳公司落户落户,投资5000万建成现代化养鸡场5个。但农业产业化经营普遍存在数量少,规模小,综合实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区域优势不明显,品牌、规模与农民之间和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不紧密,带动农民增收、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弱。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影响了结构调整。目前,没有强有力的龙头企业集团和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以及有效的中介组织提供各种服务,结构调整很难取得成功。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结构优化的有效载体,由于受人才技术不足、信息滞后、投资乏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相对缓慢,重生产、轻流通;生产和流通、加工脱节,结果生产发展了,产量增加了,而价格却下降了,结构调整没有实现最初的目标任务。
(二)农民素质普遍偏低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从调查情况来看,弄明大多是小学文化程度,初中的也比较少,学习知识、利用知识的能力较弱,导致致富手段较少,技能欠缺,投资理念落后,创业意识淡薄,致使难以接受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耕作方式仍停留在传统的牛耕人收模式上,机械化收播范围小、普及少。在劳动力转移方面,大多数有文化的青年农民都外出务工,更使得本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偏低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户,土地相对集中困难较大,难以实行集约化经营模式。在调研中我们感觉到种植业效益低,在当前的种植水平下,没有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的突破,增产增效是很难的,所以必须在扩大规模和调整产业结构上下功夫,走规模种植和集约经营的路子。
(四)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发展后经不足。多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尽完备,还有很多设施已经严重老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隐患。近几年新修建的农田水利设施远远不能满足现有需求,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矛盾更加突出。
(五)土地使用流转机制滞后,制约农民增收空间。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改革滞后,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一方面,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没有形成,土地供求之间缺乏必要的中介组织,土地流转进展较慢,流转层次较低;另一方面,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无论是劳务输出还是城乡之间劳动力流转,农民都凭自我感觉或典型带动,自发组织进行,缺少必要的组织引导管理、中介服务以及对外输出平台,劳动力流动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
服务到户”的总体要求,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油茶、水稻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扩大规模,提高单产,加快机械化进程;培育大村大户;果业引进高特新品种,推广最新管理技术;葡萄园以发展标准化园区为主要抓手,扩大规模,提高效益,鼓励引导葡萄相关产业发展,建葡萄园加工厂等,逐步形成村村都有增收的骨干产业,户户都有增收的主导途径,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确保逐年增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坚持“上规模、增效益,做特色、强产业”的原则,加快实施“优势产业提升计划”,调整种植结构,努力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在做好观光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以观光旅游业逐步兴起为契机,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业和生猪养殖业以及特种养殖业等。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是夯实现代农业产业基础的重要手段。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扶持力度,发展壮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扩大试点规模和辐射效应,进一步规范完善现有的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各种协会组织健康成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协会组织纽带和拉动作用,努力提高农民开展生产经营和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增强农业规避自然灾害和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我县农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三)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
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必须把科技兴农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不断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工作,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实现农业增产增效。
一是继续实施良种工程。继续加大以水稻、棉花为主的良种推广力度,增加良种覆盖面积,切实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二是加强栽培技术推广力度,增强农业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三是加强农作物灾害防控工作。一方面要加大病虫害监测力度,全面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要及时贮备好防治器械和药品,严防病虫害发生蔓延,积极推广先进的植保技术和农药,提高植保工作效率。四是强化农民科技知识的普及培训。邀请县农广校、果业局、农技站的技术员对广大农民群众分项目、分产业、逐层次的培训,增强大家增收致富的信心。努力推广一批先进、使用、成熟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加大农机投入和政策补贴力度。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要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修整乡村道路18公里,整修排水渠32公里,实施堰塘整修41口。积极争取和落实退耕还林区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和高稳产农田建设力度。
(五)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要不折不扣地把各项“三农”政策落到实处,严格执行支持粮食生产的“四项补贴”政策,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把各项支农惠农资金发放到受益农户家中,确保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减少农民数量促进农民增收。减少农民数量是富裕农民的一个重要途径。我镇属于劳务输出型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减少农民数量。以县劳动局、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为平台,对准备从事非农产业和进城打工的农民进行培训,计划培训农民工1200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演讲稿:感恩在当下(大全8篇)
- 2023年关于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优秀14篇)
- 农田水利建设大会领导讲话
- 勤政廉政建设大会上领导讲话
- 2023年渔业安全生产会议上领导讲话(汇总15篇)
- 2023年纪念建党周年表彰大会县长讲话(大全10篇)
- 县委工作会议领导讲话(大全19篇)
- 镇公安分局政法系统先进集体事迹材料(优质13篇)
- 灵台县邵寨学区2007—2008年度第一学期德育工作计划(青
- 2023年企业统改工作会讲话(大全17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