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九华山新年习俗(大全14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18:57:49 |
  • |
  • 10页

美食是一种通过烹饪和食用不同食材来满足味觉享受和文化交流的活动。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写一篇完美总结的关键。在这里,我们分享一些总结的技巧和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华山新年习俗篇一

这一天,人们互相泼水,用水表达真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心中的祝福。泼水有文泼水和武泼水之分。文泼水是对长者,舀起一勺净水,说着祝福的话,拉开对方的衣领,让水沿着脊梁流下去。被泼的人高兴地接受祝福,不得跑开。武泼水则没有固定的形式,用瓢、盆、桶都可以,互相追逐迎头迎脸地泼。被人泼的水越多,说明受到的祝福越多,被泼的人越感到高兴。

九华山新年习俗篇二

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

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1、婚姻。

自由的婚姻制度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是傣族婚姻制度的显着特点。青年男女婚前交往自由,恋爱自由。未婚青年男女在节日或盛会场合,可以自由和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傣族习俗中称“串布少”(“布少”——姑娘)。傣族中很少“重男轻女”的意识,多生超生情况不多见。因此,家庭矛盾或由家庭引起的社会问题不多。由于家长制的薄弱和对个人个性发展的束缚较少,对傣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傣族的思想很奇怪,他们大都是女人做事,男人闲着,他们那边的男人娶妻,就像我们这边的男人入赘。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思想慢慢的变弱了点,但在一些平困地区,这种现象还是很严重!

2、竹楼。

竹楼是傣家住房的主要特点。竹楼分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拴放牲畜。上层竹楼中间安放火塘,内间为卧室。竹楼由木柱支撑,正房四周由竹片围成,楼板也由竹片拼接,房顶是人字形茅顶,人们要从梯子上楼。傣家竹楼通风、凉快、清洁、明亮,又可以防备野兽的袭击,十分安全。

3、服饰。

傣族的服饰颜色特别鲜明,大胆。像是明清时期的彩绘,特别漂亮。衣服上面绘画上孔雀或是一些紫藤萝等一些花,比较高级的用存手工绣,这种工艺已经比较少见了,价格也比较贵!就像早期傣族的斜挎包都是厚厚的布线,手工制出来的,做工特别精致,耐用,上面的画案是一针一针绣出来的,如果现在还能保存这种工艺的话,应该也会像阿拉伯地区的挂毯一样闻名于世了吧!傣家妇女穿筒裙,上着窄袖短衫,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质地柔软轻盈、色泽鲜艳大方,适于表现女子的体态,非常美丽。傣家的筒裙不是所有人都会穿的,最原始的穿法是一块布缝成一个圆筒,围在腰间,大概有一圈半!这种穿法一般只有当地人会穿,一般人穿一会儿就要掉!不过现在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不会穿,方法已经改进了,可以扣上!傣族服装最大的特色就是它是根据你的各部位贴声定作的,你胖了或是瘦了就丢不可以穿了!

4、禁忌。

傣族的禁忌与宗教有关。如进入佛寺殿堂之前必须脱鞋,不许抚摸小和尚的头。入傣家做客,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坐门槛;不要进主人内室等。

不同地区过中秋节的习俗。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九华山新年习俗篇三

日本人以前是过两个新年的,即元旦和春节,同我国现在的情况相似。只是到近代才改为过新历年。除夕晚上,日本人称之为“除夜”,除夕,日本人也有守岁的风俗,人们一边吃荞麦面条,一边观看电视台为新年编排的节目,男女歌星独唱比赛最受欢迎。午夜时分,寺庙香烟缭绕,钟声齐鸣,而且往往敲一百零八下。

据说这是因为《佛经》里有“闻钟声,烦恼清”之句。日本人认为每敲一下,就会去掉一种烦恼,敲一百零八下,意味着清除所有的烦恼。钟声响后,人们涌向神社和寺庙,烧香拜佛,点签算命,称为“初诣”(意即第一次参拜)。据估计,每年从午夜到元旦,约有近8000万人参加参拜。元旦早晨,全家从年幼者到年老者依次排列喝屠苏酒,共尝青鱼子、黑豆以及稍带甜味的酱油煮小干鱼等。据说这些象征吉祥的食物会带来子孙繁荣、身体健康。

日本人称元旦初一为“正日”,元月1至3日,称为“三贺日”。在正日,小辈须先去父母那里拜年,向父母问安,然后到亲友家拜年。按习惯要吃年糕汤,日本人叫做“御杂煮”。新年里,各户门口上方往往都拉起一条草绳或用草绳编的圆圈,称为“注连绳”或“注连饰”。有的还摆上一些松竹,叫做“门松”。许多公司大厦门口和街头巷口都用松竹梅搭起设计新颖、别具一格的牌楼,以示庆贺。人们还将鹤、龟等象征长寿的动物剪纸贴在住宅内外,祈祷平安。同时还根据十二生肖,刻个年肖,相互赠送。

邮政省还大量发行绘有年肖的“贺年邮票”。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之间,互赠贺年片成了最热门的祝贺方式,日本人称它为“飘舞的风筝”,遥致深情。在新年里收到谁收到的贺年片多,谁就会感到新的一年前途美好,财运亨通,格外喜悦。新年里,街坊四邻、亲戚朋友、孩子之间拜年的习惯仍然盛行。见面时的第一句话就是“恭贺新年”。“红白歌大赛”——日本人的“春节晚会”

九华山新年习俗篇四

春联。

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九华山新年习俗篇五

珞巴族年节是按照自己的历法推定的。珞巴族的历法是一种依据月圆、月缺、月出、月不出以及季节转换规律归纳出来的。每月三十天,以月亮形状、出没时间来推算。每天用具体形象作标志。月圆月缺变化十二次为一年。一年内,再按生物活动、自然变化排出月的顺序,台一月份蛤蟆往江河、水渠中跳;二月份桃花落,“八卜”鸟叫;三月份“金嘎优”鸟叫等等。因珞巴族分布地区不同,节日的日期和名称也不一样。

九华山新年习俗篇六

以前过年,只是和大人凑热闹。今年过年我知道不少和春节有关风俗习惯。

大年三十上午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选一幅称心如意好春联。今年选上联是:喜气洋洋财旺旺,下联是:好运多多福连连。横批是:吉星高照。这足以预示新一年里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饺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老人们都说吃饺子好。吃饺子包含着非常丰富文化意义。饺子谐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时,交好运发大财。因饺子形状又像金元宝,故又象征团圆和财富。

这不正是太平盛世真实写照吗?

九华山新年习俗篇七

穿新衣:孩子们穿上新衣,结伴在街上玩耍:德国人认为,新年穿新衣,会万事如意;新年乱穿衣,一年都会不吉利。换上新衣服过年,能够攘灾祈福。

新年冬泳:很多德国人会在冰面上凿出的泳池里参加冬泳活动。(德国人的体质真是好啊,想想就觉得冷了。)。

火钳烧酒:用火钳子夹住一块尖塔形状的糖,用朗姆酒浇湿,然后点燃。融化的'糖会融进下面的烧酒里。出于卫生和安全的考虑,现在都是将火钳换成了铁网。

放烟花:就像中国人除夕要放鞭炮一样,德国在今天晚上要放烟花,用烟火和光亮镇妖除魔、辞旧迎新。

冰雕:只要条件允许。德国的冰雕艺术家们就会制造出各种完美的艺术品。往年,冰雕展上多是传统的童话人物。而在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新潮元素也参与其中。好莱坞的电影“明星”成为了展上的新宠。

吉祥猪:德国人认为猪是一种喜庆、吉祥的动物。而在古时候,猪也是德国在珍贵的祭品之一。德国有一句俏皮话就是“谁拥有好运,就是谁拥有猪”。

鱼鳞:又是一个和中国传统很类似的喜庆物件。德国人同样认为,鱼代表富贵。在这里,人们虽然不是必须在餐桌上看到鱼,但在新年晚餐时,通常会在包里放几片鱼鳞,期待来年财源广进。

马蹄铁:在欧洲有着一个马蹄铁和四叶草的传说,得到的人就能诸事顺利,运气好的挡不住,古代的军队尤其相信这个传说。现在,仍然有许多人相信着这一点。新年时,人们把马蹄铁钉在门口,据说可以驱邪避妖。

九华山新年习俗篇八

在童年里,有很多快乐,看书的快乐,画画的快乐……可是今年我正在等待过年的快乐。

快乐是一种享受。我特别的高兴,因为今年过年我要享受啦!以前过年我都没有守过夜,今年我还给我老妈提议守夜呢!美吧!!!!

我们住在高层,院子里的人放烟花,我们都能看见呢!去年放烟花,我们全家都站在阳台上,突然,一个烟花放了上来,让我们看起来,可真大啊!差点没把我们窗子熏了呢!那刚放上来的时候,把我们的房子照得一闪一闪的,简只太美了!

过年我们也吃饺子,父母总是叫我给长辈说祝福话,害的我这个胆小的小美女脸都红了!不要给别人说哦。

我天天盼望着过年。

九华山新年习俗篇九

除夕进香。

子会。

信奉佛教的人集体朝山,人数满百人以上称"百子会",两百人以上的为双百子会;不满一百人称小百子会。朝山者身众着灰上装、青裤、黄围兜上印有"朝山进香"字样,在香首带领下,步行上山,沿途敲锣唱赞、逢庙叩拜。大多在地藏王生日(农历七月三十日)活动最盛,素以能够在这天晚上赶到九华山肉身殿上通宵旦静坐"守塔"为荣。还有一些香客为亡故双亲上山敬香,他们身穿亡人的寿衣,以求得地藏王的印章祭祀亡灵为最大心愿,佛界神话说是持此印信,亡人在冥司有遍行无阻的特权。

九华山新年习俗篇十

在云南傣乡有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通文识字、懂规矩识礼数、能写会算,是各种庆典和祭祀活动中的特邀主持人,在社会上颇受人们尊重,很有社会地位,“康郎”是他们特别的称谓。曾经在傣族社会里,“康郎”级别人群的多少,也就是傣家文化人群的多少。然而要成为“康郎”,必须经历少年出家做和尚。

“佛寺是学校,佛爷是老师,经书是课本。”这是从前云南西双版纳独特的现象,佛寺曾是傣族人受教育、学文化、习礼教的重要场所。而今,随着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适龄儿童都要进学校去接受正规教育,傣家人已经无须再到佛寺里去学习了。然而,傣家人无论如何也不愿改变心灵深处和精神上的轨迹,很多傣族人都还保持着送孩子到佛寺里当和尚的习俗。他们认为寨子里不能没有佛寺,佛寺里不能没有和尚的念经声。

傣族人把小孩子短期出家做和尚叫“赕路皎”。在送孩子进佛寺的时候,要在寨子里选一个有德、财之人做孩子的“波约”(干爹),负责承担操办孩子出家的仪式和费用,做孩子未来成长的监护人。孩子皈依佛门后,将成为傣族社会里有教养的人,他在未来所取得的一切荣耀和成就也将成为一道耀眼的光环照耀“波约”的一生。所以,能做孩子的“波约”也是件风光无限、荫庇子孙、功德无量的事情。

笔者曾在西双版纳勐罕镇一个偏僻的小寨子――曼嘎剪目睹了这一习俗。出家的是个13岁的初一在校学生,叫岩庄香。沐浴过后,男孩就被叫作“路皎”,经过一系列庄严的仪式后,岩庄香就可以进入佛寺了。他去的那个佛寺叫曼宽佛寺,是周围5个寨子237户人家共同供养的佛寺,十几年前大家集资26万元修建的。但是到了现在,那么大个佛寺里只住着一个佛爷、3个小和尚,其中有两个正在读高中,得在市里一所中学里住校,一个月都难得回来一次,只有一个佛爷和一个小和尚住守在佛寺里,显得格外冷清。

每当村寨里有人家要做法事时,都得到其它村寨的佛寺去请佛爷、和尚。老人们纷纷抱怨说佛寺里和尚太少了,应该增加一些,可是小孩子进佛寺当和尚又和国家的教育法相冲突。而且有些家长和孩子都认为,现在进佛寺当和尚学傣文也没有什么用,做十多年和尚学会了傣文,就算升上了大佛爷(按傣乡习俗,只要年满20岁的和尚就能升为大佛爷),也不如读书能拿文凭找工作。所以,尽管有规定10户人家可以有一个小孩去当和尚,那些想“赕路皎”的人们找来找去也只找到了7个孩子,还有好多人就只有抱憾等待。

就因为这样,当了和尚的小孩就成了那些想“赕路皎”的人争抢的宝贝,孩子们也可向干爹干妈提出要求:给他们买赛车、买mp3、买复读机……这些条件和要求,干爹干妈都会一一答应满足。而干爹干妈们也会在这个“赕路皎”的过程中比排场:在过去,送“路皎”到佛寺,是由干爹背着去的。现在呢,大家都在攀比,你拿摩托车送,我就去借辆车,岩庄香的干爹更是别出心裁地租了匹马来送岩庄香到佛寺。

孩子穿上了袈裟,要在佛寺里住一个星期才到学校去上学。从此袈裟就要一直穿在身上,直至结束他的出家生活,还俗时才能脱下。当然,他们回到学校时,也一直要穿袈裟,在学校里要和同学们一样学习各门功课,周末学校放假回到寨子里,得住在佛寺里学习佛经和各种习俗礼仪,进行宗教修行。

就是因为有着小和尚们的存在,才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傣家人生活和精神上的需要,使傣家人的各种生活习俗得以传承。

九华山新年习俗篇十一

上海除夕之夜年夜饭后,围炉守岁。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

台湾年夜饭过后便是守岁。进入初一,人们就集合老少,用红白米糕来敬祀神明,祭拜公妈(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除夕家家戶户在一起吃团年饭后,人们通常会到年宵市场去逛花市。大年初一,人们开始正式庆祝新年,贴春联(挥春)、年画,舞龙,舞狮等,还会走亲友拜年。

澳门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要吃“开年”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

福建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

湖南长沙有客前来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后,送上两枚槟榔,称为元宝,祝其发财之意。湘潭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新化必定准备极丰盛的早餐,俗信新年的第一餐愈丰盛表示这一年愈丰收。

东北首先全家一起祭祖,随后包饺子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了上首,晚辈们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

广州美称花城,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扎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花市,售花赏花,人潮涌动,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迎春花市。

江苏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

除夕贴春联的习俗始自明代的南京。除夕又叫大年夜,是人们最忙的一天,掸尘扫地,做年饭,贴春联。

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九华山新年习俗篇十二

在拉萨,藏族居民一大早就在房顶上树起新的经幡,祈求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经幡由蓝、白、红、绿、黄五色布连接而成,寓有蓝天、白云、红火、绿水、黄土之意,上面印有藏经经文。树经幡时.一般先将五色经文布披挂在树枝上,而后将挂满五色布的树枝插于房顶。树好经幡后,还要在房顶上摆上青稞酒、炸面果等供品,燃起香草,然后边舞边歌。在市中心大昭寺前,经幡在十多米高的经幡柱上飘扬。转经的人络绎不绝,信徒们绕着经幡柱,虔诚地、默默地走着。祝愿一年风调雨顺,好运不断。

九华山新年习俗篇十三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3

页,当前第。

3

1

2

3

九华山新年习俗篇十四

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贺,特别要向寨子里的长者拜年。拜年时,双方互赠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征团结和睦。沧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节日晚上聚在广场跳圆圈舞,老年妇女则穿长裙,几十个人为一队,手搭前人双肩,边唱古老的歌曲边轻移舞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