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主角与配角议论文800字范文(汇总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10 06:14:04 |
  • HLL |
  • 9页

总结稿是一种对已经完成的事情进行总结和评价的重要工具。通过总结不仅可以发现问题,还能发现个人的长处和优势,有利于个人发展规划。掌握一些总结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会使我们的总结更加准确和有力。

主角与配角议论文800字篇一

在”人生”的跌宕起伏中,一路上有过风雨侵寒,有过暖阳微照。有浓墨重彩的油画,有含意敛情的水墨画,无论怎样,都是人生最真的姿态。

在人生这一场舞台剧中,人总会用两种不同的眼光看待台上的表演。一种是自认专家的苛刻,另一种是无所谓的”宽容”。终归到底,归位于对于自我认识的心态。若你对于自己是一种自我认识,你看待演出的目光则会是无所谓的宽容,因为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成功”和失败,成功了就容易得意忘形,失败了也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自欺欺人的告诉自己这件事不适合你,失败了也是正常,从来不会去想为何会失败,也不见得会去努力第二次。

若你对于自己的认识是一种他人认识,则你看待演出的目光则是一种自认专家的苛刻,只是盲目的去评判他人的成功”失败”,缺乏自我看法,盲目追风,在意他人目光,对别人的成功不屑一顾,对自己的失败毫不在意。

若你对于自我的认识是一种客观善意的认识,则你就能好好的走过属于你人生的`起伏,不被外界”压力”所打倒,因为你的”内心”自有一杆称,可以自己衡量得失功过。

人生是一场戏剧,主角配角都是你自己,自己的人生中你是唯一的主角,别人的人生中,你是配角。在自己的人生中,客观对待自己,做最”优秀”的自己,在别人的人生中,包容别人的过错,不嫉妒他人的成功,自己靠自己的”努力”去追求自己的成功。管他什么合适不合适,合适不合适,只有试过才知道。

在台下用配角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演出,在台上用主角的目光要求自己。这便是人生。

主角与配角议论文800字篇二

在花的国度里,樱花、玫瑰、百合和郁金香等都是让人赏心悦目的,昙花则是难得一见的。花店里摆着各种花,它们总是被买主捧在手心中,而满天星,却每次只能做花束中的配角,从未做过主角。

我也如满天星一样,每次在学校表演中都是配角,我曾经很努力地想要当一次主角,却一直未能实现,但这学期一切都不同了。

学校每年都有外语节,外语节需要每班表演一个节目,一如既往,我报名参加了。我们班要求4男4女跳舞,2人唱歌,最后男生还少一名,而女生则多了好多。文艺委员就把性格较为刚强的我,从女生名单中调入男生名单,还让我当男舞领队。“救命啊!”我要崩溃了,男舞中有空翻和侧翻啊!我再怎么假小子也不能这样虐待我吧……但是我韦倩仪是不会被翻几个跟头就被打倒的'!

为了表演成功,我天天在家里。每天楼下都要找上来,“吵架就吵架,别砸东西,我们就听到‘咣当’的声音。”拜托,你以为我想从床上翻下来?我的头是会疼的!

化怒骂为动力,我终于成功了。在舞台上,我翻得很成功,一次次的失败,在舞台上换成了别人赞许的掌声,我成功啦!我激动地抱紧同学。也许我们的节目不是最好的,但我超越了自己。“很好,你努力了。”回过头,老师正微笑的看着我。

颁奖时,我代表班级领奖,看着手中的奖状:一等奖,再看看手中的花束,似乎满天星在百合后方微笑着,它似乎成了主角。对,只要自己把自己当做主角,你就永远不会是配角。一个人的价值,就在于自己对自己有所要求。

主角与配角议论文800字篇三

前几天遇到了一名咨询客户,英语专业,工作五年多了,分别经历了行政、外贸、销售、人事等岗位,而每份工作她都是满怀憧憬去做的,因为这些都是朋友推荐的,有前途或有发展的,但自己亲身经历以后,发觉每个岗位都有感到不满意的地方,这让她陷入了深深的迷惘,所以她干脆辞职在家,给自己充足的时间来思考到底自己到底做什么工作,不在重蹈覆辙。在家闲赋几个月,虽然期间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不少岗位,但是总是因为各种客观原因而最终放弃了,时间过去几个月了,但是她还停在原点。???在和她详谈中,明显的感觉她对自己的期望值是很高的,希望做做单位里岗位里万人瞩目的主角,而不是那些看似打杂的配角。纵观经历的几个单位,她感觉这些岗位都是配角,毫技术含量和发展前途,而自己想做的核心岗位却因为自己专业不对口、自信心不足或单位发展前景不好等原因为借口失之交臂了。眼看着自己的同龄人或朋友很多都已经有所成就,而自己就像漂浮在空中的尘埃,一方面没有飘向远方的能力,希望有人助一臂之力,另一方面也没有落到地面的勇气,那样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所以每天就这么漂浮着。非常讨厌现在的生活方式和想法,但是自己确实不知道该如何捋出头绪。虽然也有过创业的念头,却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并且也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坚持。客观来说,她目前对于职场主角认识上有所偏差,并且尚不具备成为职场主角的能力和气度。

看完这位客户的一些关于主角与配角想法,不由想起在九十年代初期陈佩斯和朱时茂演过的一个小品——《主角与配角》,这个小品是自己非常喜欢的。陈佩斯在小品里面成功塑造了一个小人物在厌倦了自己的配角角色后,在不具备主角实力的情况下,突发奇想想与主角对换角色,以为这样就可以实现自己当主角的梦想。后来虽然角色的道具对换了,但是他配角的言行举止还是存在的,反而成为了一个不伦不类的“主角”,让人啼笑皆非。这个小品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每个人都可以有当主角的梦想,就像生活中的快餐一样,它优势在于速度,而并不保证营养均衡,吃多了容易发胖,诱发各种疾病。因此,我们每个人在追求速度的同时,还需要量力而为,因为稍有不慎,很容易让自己会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甚至是误入歧途。

主配角交替现象在职场中是屡见不鲜的,而这种角色的更迭的原因是什么呢?在自己通过总结多名客户的亲身经历来看,每个人脑海深处都想当主角的想法,不想当配角。因为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职场主角外表是笼罩着光环的,受到公司高层的赏识,拿着高工资,享受着公司提供的各种福利。而配角则大部分时间是默默无闻的,工作内容不仅是简单机械的,升官加薪等好事情一般都不会落到他们的头上。相反,也许他们默默工作数年,公司的领导还不知道他的存在。于是在受这种根深蒂固的影响下,出现了大批跳槽族或惆怅迷惘族,他们认为自己在各个方面并不比任何人差,为什么别人能做到的自己无法做到,于是千方百计想证明给别人看,别人认为好的就去做,别人认为有前途的就去争取,结果工作几年后发觉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了,开始陷入内心的挣扎的漩涡,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少年得志型:他们也许在很多方面要强于同龄人,比如性格外向,经历丰富,外交能力强,一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他们也不是完美的,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心高气傲,自尊心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等不足。而职场是瞬息万变的,一旦他们在其中遭遇挫折或者走错了几步,就感觉职场太现实了,这个社会背叛了他,对现实生活心灰意冷,无法接受自己沦为配角的现实,开始自暴自弃,让自己的聪明才智付诸东流。

揠苗助长型:就像上面那个客户一样,每天想着成为主角,从未想过大部分主角都是由配角转化而来。自己活在了别人的嘴中,别人说这个好或不好都可以对自己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相反,每天抱着想做主角的梦想发呆,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拿这个梦想慰藉下自己那颗脆弱的心灵,认为自己并不是失意,只是暂时没有成功。于是上网发帖子倾诉,和朋友诉苦,希望哪天能遇到一位独具慧眼的伯乐,发现自己这匹沉寂数年的千里马。他们的生活就像进入了一个迷宫,他们不停幻想,不停的寻找,不停地赶路,却始终转不出去自己思想的.迷宫,从未想过自己是否已经具备了主角的能力,自己在各方面和主角还差多远,最终的结果是思想一日千里,能力还停留在原点。

主角与配角议论文800字篇四

最不喜欢戏剧了,虽然说它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却由衷的让我感觉到,在戏剧里角色扮演太重了,就好像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你只是别人的配角,你的出现是可有可无的。是的,不管在戏台上还是在人生的舞台上,都有主角配角之分,不管你如何的想摆脱。也许你这一刻还是主角,还是那么的耀眼,所有人都用相信且崇拜的眼神注目着你,可下一刻你就得不到一丝一毫的关注。

生活不也就如此吗?我终将在一个又一个的人的生命里散场,你还是你自己的主角,也要成为别人的配角,除非这个世界上就这有你一个人,你才不会委身于别人的生命里。但是不可能。既然我们无法摆脱成为别人的配角,我们何不好好扮演好这个角色,做到尽善尽美。

你是老师你就扮演好教书育人的角色。

你是医生你就扮演好救死扶伤的角色。

你是秘书你就扮演好辅助决策的角色。

你是子女你就扮演好孝敬父母的角色……。

人生如戏,不是主角把配角耍的团团转,就是配角让主角满身伤痕。

主角与配角议论文800字篇五

生活中,总不可能所有人都是主角,总有许多人从光鲜亮丽的主角名单上刷下,成为一个不引人注目的配角,我就是一个配角。

我,也许不是班上成绩最拔尖的;我,也许不是外貌最靓丽的;我,也许不是班里舞蹈跳得最好的;我……是的,在精英云集的奥数班里,我是答题错误最多的一个;在剪纸课上,我是最笨手笨脚的一个;的确,我只是一个配角,一个小小的配角,在世界上,我就是一粒微小的沙子一样,埋没在茫茫大漠中。

可是,配角又有何不好呢?我虽是配角,虽成不了万众瞩目的明星,但是,正是有了配角的烘托,主角才能变得那么耀眼。

当一个配角,我们要学会把渺小的自己放大,这正如我在学校里一样。在学校里,我只负责我们班前排点灯的开关。略想,一个关灯开灯的没什么值得骄傲的,但细想,如果课间没有关灯会浪费能源,上课时没有开灯又会伤害同学们的眼睛。所以,作为一个配角,要相信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学校有一条校训:做最好的自己!它告诉我们,即使我们是配角,但我们也要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活出别样的精彩,做最好的自己!这正如一篇文章中所说的:“即使做不了一朵娇艳的鲜花,做一片高尚的绿叶又何乐而不为呢?”是的,配角虽然渺小,但我们可以让自己变得不渺小!渺小不可怕,认为自己渺小才是最可怕的!

同学们,不要为自己是渺小的配角而自卑,即使是配角,我们也能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活出别样的精彩。让我们一起说:“我以配角为荣!”

主角与配角议论文800字篇六

一群怀揣梦想、激情洋溢的学生,无奈看着师友离去……。

《死亡诗社》一影中,前半部分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喜剧,后半部分却是以浓浓的杯具来激发深沉的思考,主角的戏剧冲突被完美地展现。《死亡诗社》中,最大的冲突者来自尼尔和他的父亲。一个代表着传统教育观,寄托梦想于后代并竭力为之规划未来;一个代表新时代少年,思想发散、敢于追求个性又容易受他人影响。在一位老师的引导下,他开始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却惨遭打压,不得已而最终选取了自杀。但是,正如结尾大部分同学站到了桌上一样,期望与自由会成燎原之势,不可阻挡。

以另外两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三傻大闹宝莱坞》来作比较。前者以杰出的音乐老师马修为主角,他带领一群受到体制打压歧视的孩子们,努力寻找自己的兴趣,从受体罚到一齐合唱,体验生活,最终改变了命运,是一部将超多篇幅刻画在改变者身上、而以被改变者为辅的主次明确清晰的电影;后者则以三位优秀青年为主,讲述自己凭借其创新潜力与冒险精神不被学校古板迂腐规则所限制,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勇于提出个人想法,并帮忙校长完成了一次艰难的任务,其超多刻画的主演——也就是改变者,透过一举一动的小细节影响剧中人物,影响观众。两部电影的共同点是都以改变者为主、被改变者为辅,透过超多刻画一方来突出对另一方带来的影响,从而体现电影的核心主旨。

但是,在《死亡诗社》中,这一点并没有突出的体现。作为改变者的keeting老师,描述的笔墨并不浓厚,甚至是突出了两位被改变者neil和anderson,超多描述两位的经历、思想、过程的改变,最后走向不同的结局。一位学生的.死亡,更是将全剧推向了高潮,但正是这样一个高潮,再次模糊了影片的主角。不仅仅keeting老师出现的篇幅少,在两位被改变者之间仍然有着重要的交集,两位被改变者之间也在潜移默化的互相影响,某种程度上也能够称之为“改变者”。不仅仅keeting老师作为改变者带来的中心主旨引人深思,两位学生之间的交际与两种性格同社会碰撞带来的不同后果也令人感慨不已,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三傻大闹宝莱坞》中似乎也有相似之处:以一位真正充满创造力的学生为主,另外两位为辅,改变者也改变了两位朋友,似乎也是三人主导,改变者和被改变者主导。但不同的是,《三傻》的篇幅安排十分合理,主次明确,有清晰的导向,一眼能够看出男一男二;《死亡诗社》中却是导向不明,不能随意妄自评判主演与精神寄托所在。所以,在我看来,《死亡诗社》中,是三位主演一齐构成了一个多元的主演群体,以此来反映电影以“拯救或改变”为主题的精神内涵。

那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不容忽视的是导演本身的喜好或想法。本片导演彼得威尔(peterweir),是澳大利亚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1971年,他执导的个人首部电影就名叫《三人行》。在长期的导演生涯中,他始终注视着处于社会动荡与变化中的人群,正是那些令人震撼、感动的奋斗和挣扎,构成了他在电影这一领域里的独特创作风格,为自己赢得了“深层刻划人类内心活动”的美赞。

当然,我们还就应关注到一些除导演之外的文化传统等客观原因。

首先,毫无疑问的是基督教中“三位一体”的宗教理念。“三位一体”名字起源于基督教。《圣经》里虽然没有“三位一体”这个字眼,但有很多实质资料,清晰可见。基督教信仰上帝是独一的神,只有一位,圣父、圣子、圣灵三者都是神,却是一个神。基督徒称为“三一神”或说“三位一体的上帝”,理解为三合一。但是圣父、圣子、圣灵不可分割,是同一个神的实体的三个位格,——圣父预备救恩,圣子完成救恩,圣灵实行救恩,相互配合。自从“三位一体”的神的真理被启示出来直到如今,都被正统教会、各纯正信仰的教派理解,作为基督教根基信仰。

结合《死亡诗社》这部电影,我觉得,对于三者个体人格的描述,事实上反映了电影想要讲述的不同的精神内涵。以neil为主,作为预备救恩(其特殊在于是自我拯救)的形象,反映的是在受到各方压力的时候,为了自己所追随的道路而不惜牺牲一切,即使有些偏激。他本能够成为实行救恩之人,但梦想使他放弃了一切,最终自杀,成为一场杯具。而以anderson为主,作为成全救恩的形象,他从盲目听从、拘束胆怯,经过老师一步步引导、朋友一次次相处,渐渐成为了一名敢于坚持,对抗传统的一名优秀的学生;以keeting老师为主,则作为实行救恩的形象,更能反映的是在约束与守旧的环境中,勇敢地坚持个人的教育理念——或是价值观人生观取向——并感染身边之人,共同追随自由的曙光。

其次,联系《死亡诗社》拍摄时的背景分析。那时正是20世纪末期,基督教对于美国国人的影响到达了顶峰。在美国多元文化的“大熔炉”之中,基督教文化占据主流地位,渗透到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大多数美国人不论人种、地区、阶级如何,均受这一主流文化的深刻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的主流文化发生一些变化,构成了所谓的pcj文化,即“新教—天主教—犹太教三位一体”的文化。使人们的宗教信仰和宗教选取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基督教天主教和犹太教的文化传统逐渐和原本占主体的基督教新教文化传统融合,到20世纪90年代,逐渐构成了这种“三位一体”的文化,而这种文化渗透到了政治、经济、城市、乡村、工作、百姓生活中,绝不例外。这种三位一体的观念渗透入电影则自然成为了《死亡诗社》中三名主角设置的由来。

但是,由于美国的历史原因,阶级成为最为重要的一个话题并加以不断谈论,所以在20世纪末的电影中,反映阶级问题的电影中“三位一体”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比如74年的《教父》,还有94年的《肖申克的救赎》等。

由此能够推断,《死亡诗社》中的改变者与被改变者三人在相互影响作用下,构成了“三位一体”的三人主演方式,究其原因主要是来自当时美国宗教文化兴起对影视作品所带来的冲击,前面的问题也就不难解释了。

主角与配角议论文800字篇七

在电影、小说、戏剧等艺术作品中,主角和配角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主角通常是故事的核心和焦点,而配角则为主角提供支持和衬托,使故事更加生动和丰富。通过观察和思考,我发现了主角与配角的独特魅力和心得体会。

首先,主角的魅力在于他们的成长和变化。主角往往经历一系列的挫折、冲突和成长,通过这些经历,他们逐渐变得坚强、勇敢和无畏。例如,经典小说《哈利·波特》中的主角哈利·波特,从一个被人欺负和忽视的孩子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魔法师。他的成长过程充满了挑战和磨难,但正是这些经历使他变得更加勇敢和成熟。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主角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勇于面对困境,并从中成长和进步。

其次,配角的魅力在于他们的默默付出和善良。虽然配角不像主角那样引人注目,但他们在背后默默地为主角提供支持和帮助。在电影《罗马假日》中,蒂凡尼饰演的公主在流浪时遇到了一个记者,后者以诚实和善良的品质为公主提供了宝贵的支持和帮助。配角的善意和无私的精神给我们上了一堂人生的课程,让我们明白爱与帮助是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情感。

再次,主角和配角的互动使故事更加有趣和生动。在很多戏剧作品中,主角和配角之间的相互作用经常给观众带来笑声和感动。他们之间的对话和争斗使得故事更加紧凑和有趣。在电影《摔跤吧!爸爸》中,主角马哈维尔·辛格·珀尕饰演的父亲与配角苏拉巴·兰尼的争吵和辩论给观众带来无数欢笑和感动的泪水。主角和配角之间的互动使得故事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可信度,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和情感交流。

此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着主角和配角的角色转换。有时,我们是主角,负责激发和引导故事的发展;有时,我们是配角,默默地支持和帮助身边的人。通过体验和观察,我深刻认识到主角与配角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和价值。无论是做一个成功的创业者,还是一位孝顺的儿女,我们都需要做好主角和配角的角色转换,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身份要求。

综上所述,主角和配角在艺术作品中的独特魅力和心得体会值得我们深思和体悟。主角的成长和变化、配角的默默付出和善良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和动力。我们应该重视和珍惜主角与配角的存在,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和品质,以成为更好的自己。无论是在艺术创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主角与配角的角色转换将使我们更加完善和充实。

主角与配角议论文800字篇八

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多少人渴望万众醒目。但你何曾想过,在那耀眼的舞台下,有成千上万个“配角”为他们的主角喝彩,他们不求引人注目,只愿守住那份安宁、美好的生活。

我曾经阅读过一本书,书中描绘了一个女孩,她的父母希望她能成为生活中的顶尖人士,不顾她的身体状况,给她报了许多补习班,布置了许多课外作业,经过一番努力后,她的成绩提高了,身体却很虚弱。终于,她晕倒了。当她再次睁开眼时,只对母亲说了一句话:“妈妈,我想当配角,为他们鼓掌喝彩……”

在无数成功者的背后,不计其数的配角们在默默奉献着。他们尽心尽力地付出,又得到了什么呢?曾经的我为这个问题而困扰,但那件事后,我明白了……期末了,大家都在努力地复习,希望在期末考中取得好成绩。我的同桌——那个每次不及格的差生,还是一如既往的放纵自己。我劝说着他,同时也教他不懂的问题,他也配合我,虚心请教。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他每门课都及格,语文还得了85。5的高分。老师重重地表扬了他,同学们也对他刮目相看。所有人都忘了我,忘了那个使他得到好成绩的我。而我并不难过,甚至还有一些喜悦,我的内心仿佛被什么增满了,笑容在我脸上绽开,我由衷地祝福他,也感到了幸福与自豪。

配角,那个毫不起眼的角色,却是最幸福的角色。我愿生活在安宁的世界中,当一个默默无闻的配角,为那些主角们加油鼓掌,留下的终究抹不去,我以配角为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主角与配角议论文800字篇九

一群怀揣梦想、激情洋溢的学生,无奈看着师友离去……。

《死亡诗社》一影中,前半部分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喜剧,后半部分却是以浓浓的杯具来激发深沉的思考,主角的戏剧冲突被完美地展现。《死亡诗社》中,最大的冲突者来自尼尔和他的父亲。一个代表着传统教育观,寄托梦想于后代并竭力为之规划未来;一个代表新时代少年,思想发散、敢于追求个性又容易受他人影响。在一位老师的引导下,他开始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却惨遭打压,不得已而最终选取了自杀。但是,正如结尾大部分同学站到了桌上一样,期望与自由会成燎原之势,不可阻挡。

以另外两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三傻大闹宝莱坞》来作比较。前者以杰出的音乐老师马修为主角,他带领一群受到体制打压歧视的孩子们,努力寻找自己的兴趣,从受体罚到一齐合唱,体验生活,最终改变了命运,是一部将超多篇幅刻画在改变者身上、而以被改变者为辅的主次明确清晰的电影;后者则以三位优秀青年为主,讲述自己凭借其创新潜力与冒险精神不被学校古板迂腐规则所限制,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勇于提出个人想法,并帮忙校长完成了一次艰难的任务,其超多刻画的主演——也就是改变者,透过一举一动的小细节影响剧中人物,影响观众。两部电影的共同点是都以改变者为主、被改变者为辅,透过超多刻画一方来突出对另一方带来的影响,从而体现电影的核心主旨。

但是,在《死亡诗社》中,这一点并没有突出的体现。作为改变者的keeting老师,描述的笔墨并不浓厚,甚至是突出了两位被改变者neil和anderson,超多描述两位的经历、思想、过程的改变,最后走向不同的结局。一位学生的.死亡,更是将全剧推向了高潮,但正是这样一个高潮,再次模糊了影片的主角。不仅仅keeting老师出现的篇幅少,在两位被改变者之间仍然有着重要的交集,两位被改变者之间也在潜移默化的互相影响,某种程度上也能够称之为“改变者”。不仅仅keeting老师作为改变者带来的中心主旨引人深思,两位学生之间的交际与两种性格同社会碰撞带来的不同后果也令人感慨不已,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三傻大闹宝莱坞》中似乎也有相似之处:以一位真正充满创造力的学生为主,另外两位为辅,改变者也改变了两位朋友,似乎也是三人主导,改变者和被改变者主导。但不同的是,《三傻》的篇幅安排十分合理,主次明确,有清晰的导向,一眼能够看出男一男二;《死亡诗社》中却是导向不明,不能随意妄自评判主演与精神寄托所在。所以,在我看来,《死亡诗社》中,是三位主演一齐构成了一个多元的主演群体,以此来反映电影以“拯救或改变”为主题的精神内涵。

那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不容忽视的是导演本身的喜好或想法。本片导演彼得威尔(peterweir),是澳大利亚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1971年,他执导的个人首部电影就名叫《三人行》。在长期的导演生涯中,他始终注视着处于社会动荡与变化中的人群,正是那些令人震撼、感动的奋斗和挣扎,构成了他在电影这一领域里的独特创作风格,为自己赢得了“深层刻划人类内心活动”的美赞。

当然,我们还就应关注到一些除导演之外的文化传统等客观原因。

首先,毫无疑问的是基督教中“三位一体”的宗教理念。“三位一体”名字起源于基督教。《圣经》里虽然没有“三位一体”这个字眼,但有很多实质资料,清晰可见。基督教信仰上帝是独一的神,只有一位,圣父、圣子、圣灵三者都是神,却是一个神。基督徒称为“三一神”或说“三位一体的上帝”,理解为三合一。但是圣父、圣子、圣灵不可分割,是同一个神的实体的三个位格,——圣父预备救恩,圣子完成救恩,圣灵实行救恩,相互配合。自从“三位一体”的神的真理被启示出来直到如今,都被正统教会、各纯正信仰的教派理解,作为基督教根基信仰。

结合《死亡诗社》这部电影,我觉得,对于三者个体人格的描述,事实上反映了电影想要讲述的不同的精神内涵。以neil为主,作为预备救恩(其特殊在于是自我拯救)的形象,反映的是在受到各方压力的时候,为了自己所追随的道路而不惜牺牲一切,即使有些偏激。他本能够成为实行救恩之人,但梦想使他放弃了一切,最终自杀,成为一场杯具。而以anderson为主,作为成全救恩的形象,他从盲目听从、拘束胆怯,经过老师一步步引导、朋友一次次相处,渐渐成为了一名敢于坚持,对抗传统的一名优秀的学生;以keeting老师为主,则作为实行救恩的形象,更能反映的是在约束与守旧的环境中,勇敢地坚持个人的教育理念——或是价值观人生观取向——并感染身边之人,共同追随自由的曙光。

其次,联系《死亡诗社》拍摄时的背景分析。那时正是20世纪末期,基督教对于美国国人的影响到达了顶峰。在美国多元文化的“大熔炉”之中,基督教文化占据主流地位,渗透到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大多数美国人不论人种、地区、阶级如何,均受这一主流文化的深刻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的主流文化发生一些变化,构成了所谓的pcj文化,即“新教—天主教—犹太教三位一体”的文化。使人们的宗教信仰和宗教选取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基督教天主教和犹太教的文化传统逐渐和原本占主体的基督教新教文化传统融合,到20世纪90年代,逐渐构成了这种“三位一体”的文化,而这种文化渗透到了政治、经济、城市、乡村、工作、百姓生活中,绝不例外。这种三位一体的观念渗透入电影则自然成为了《死亡诗社》中三名主角设置的由来。

但是,由于美国的历史原因,阶级成为最为重要的一个话题并加以不断谈论,所以在20世纪末的电影中,反映阶级问题的电影中“三位一体”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比如74年的《教父》,还有94年的《肖申克的救赎》等。

由此能够推断,《死亡诗社》中的改变者与被改变者三人在相互影响作用下,构成了“三位一体”的三人主演方式,究其原因主要是来自当时美国宗教文化兴起对影视作品所带来的冲击,前面的问题也就不难解释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主角与配角议论文800字篇十

艺术表演中的主要角成为主角,次要角称为配角,在人们的认识里,二者也是截然不同的类型,主角就是主角,配角就是配角,有轻重之分。

但我却不以为然,如果只有主角没有配角,那么艺术就失去了应有的逸韵;如果只有配角没有主角,那么艺术就无法表现它的主题。所以说主角与配角没有轻重之分,他们的共同存在是艺术表现的需要。

生活中的主角和配角就更没有轻重之分,他们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提起《西游记》,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主人公孙悟空,他耿直、疾恶如仇,在这里他是主角,而那懒惰、爱占小便宜的猪八戒就成了展现孙悟空人格魅力的配角,主角与配角一目了然。但我们充满智慧的电视制片人不迷信与主角配角之分,他们灵活的将猪八戒搬到了主角的位子上,展现出了他活泼可爱的形象,孙悟空是那么的迂腐,衬托出了猪八戒的可爱。孙悟空变成了配角,猪八戒成了主角。电视更加受到的欢迎,转换一下主角,效果也许会更好。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教育成为人们接受知识的来源,教育制度改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于是素质教育诞生了。素质教育将应试教育中的主角与配角交换了位置,学生成为了主角,老师担任配角的位置,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潜能,使得学生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主角与配角转换一下也许会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不同的领域主角与配角不同。莱特兄弟可谓是众人皆知的人物,在法国航空领域有两个人更值得我们尊敬。一个是卡车司机法尔芒,一个是大学教授冯·卡门。法尔芒在法国驾驶飞机屡创记录,当冯·卡门告诉他有位伟大的科学家说“比空气重的物体不可能飞上天”时,法尔芒回答说:“是那个研究苹果落地的人吧,幸好我没读他的书,要不这次飞行的奖金就没有了。我是卡车司机,至于飞机为什么会飞上天,那是你们教授的事。”正是这一句话,使得冯·卡门踏上了研究之路成为航空事业的先驱。法尔芒的话点出了人生的哲理——不同的领域,主角不同。在驾驶领域,司机法尔芒是主角;在研究领域,教授冯·卡门是主角。

生活、工作中,人不可能一直是配角,总有一个岗位,我们会成为主角。不要去迷信权威,像法尔芒与冯·卡门那样,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尽己所能,做好主角,展现生命的与智慧的光芒,在其他领域做好配角,努力为主角服务,实现自己的完美人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