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范文(大全9篇)
- 上传日期:2023-11-10 04:49:34 |
- CZJ |
- 7页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方案。写心得体会时,可以从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进行评述和总结。接下来是一些我个人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讨论。
教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篇一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每当说起这三个离不开,我就会想起我的“保护之神”。
悲伤逆流成河。
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转折,那一天,我瘦小的身躯拖着沉重的行李来到了内初班,离开了父母,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周围是陌生的面容,陌生的声音,陌生的影子。
总感觉自己像个没家的孩子一样,整天看着一个个陌生的影子走进教室,周围没有一个朋友。
阴沉沉的天气,冰冷冷的心,悲伤你留成河。
梦里落花知多少。
“当当当”考试开始了,我摸着自己那沉重的头,看着那模模糊糊的黑圈圈,泪水滑过我的脸颊。
考完试了,我独自一人坐在教室,趴在那坚硬的课桌上,教室里安安静静的,只能听到我一个人的呼吸声,不知不觉中我进入了梦乡,在梦里,她来到了我的身边。
长相依日光倾城。
她轻轻地迈着脚步走了过来,温柔地说:“怎么了?生病了吗?”我被眼前的这画面惊呆了,原来她是我们班唯一一个汉族同学红霞,没来得及回答,她就把我扶了起来,关切地说:“走,我陪你去医务室。”
一路上,只听她不停地唠叨:怎么一点都不会照顾自己呢?为什么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你以为没人管你啊!”我只记得她说了很多,但实在是记不起来她到底唠叨了些什么!
这时,我觉得我的世界开满了美丽的向日葵,是世界上最美的向日葵。那段日子,红霞就像我的“保护之神”,只要有困惑,她就会出现在我的身边,在她无微不至的关心下,我的病也很快好了起来,一个霞光万丈的日子,我们拉着手,面向霞光许愿:做一生的好朋友,永不分离!
我的汉语水平不高,发音也不是那么的标准,在她的耐心指导下,我的汉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闲暇之余,我也会教红霞说几句维吾尔语,日子在我们的相伴中愉快的度过。
民族团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更加发扬光大这种精神。民族团结是新疆稳定的“保护之神”,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各民族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一起建设美好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我们党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与发展我们党近百年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原创性科学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和使命担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关系民族复兴大业的战略工程、根基工程、民心工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在新时代聚焦国家战略布局、贯彻“四为服务”方针的重要使命和时代担当。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点、线、面、体”多维度、全覆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一体化工作机制,打牢广大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聚焦核心点。立德树人既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立身之本,也是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亦是开展所有教育教学实践的出发点、核心点和落脚点。所培养的人是否具有深沉的家国情怀、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检验高校立德树人成效的“试金石”,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硬指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职责、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要围绕培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又红又专的时代新人这一根本任务,紧扣“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秉持“育人为本、德育先行”的理念,把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摆在人才培养的首要地位,全面聚焦立德树人这个核心点,坚持教书与育人并举、立德与增智并重,认真抓好思想教育这个根本,把思想品德、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责任担当、实践能力等核心要素的养成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要把握首要环节,坚持守正创新、正本清源,创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党的民族理论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引导各族师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进“五个认同”;要聚焦中心环节,蹄疾步稳、提速争先,深入开展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大力强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用生动翔实的事例向广大师生讲深讲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增强各族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要审视关键环节,着力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使广大学生自觉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矢志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积极传播者。
筑牢生命线。质量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生命线。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坚持把高质量作为发展主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高水平大学的应有之义,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兴旺发达,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如期顺利实现。因此,必须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安身立命的生命线、作为有效落实“四个服务”的使命线、作为构筑各民族师生共有精神家园的保障线。高校坚守人才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必须聚焦“培养人”这一根本,抓住振兴本科教育这一核心,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打造融通互嵌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通人才培养方案,把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融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各环节。要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着眼“学习·实践·创新·提高·深化·拓展·巩固”等育人要素和环节,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建设,有效推动“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小班化”教学改革,提升课堂内涵品位,努力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使学生主动收起手机来、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互动热起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要坚持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为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价值立标,以“四个引路人”为打造新时代“筑梦人”进行使命定位,以“四个相统一”为培养“经师”“人师”相统一的“名家大师”进行实践指向,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切实肩负起“三传播”“三塑造”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
扩大覆盖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绝不是单纯的一条线上的工作,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实现全面覆盖、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要着眼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体制,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员参与、全域贯穿、全程覆盖的“大思政”工作格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立标”,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要主动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为形成一体化、系统性、全覆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体系明确发展“坐标”;要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旨归,进一步明确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实践的“目标”,不断提升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以德施教的能力;要以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督导评价体系为重要抓手,探索建立要素齐全、体系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测评体系和评价“指标”,推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由“软指标”变成“硬约束”,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育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明确了价值指向和实践导向。要聚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标,围绕构筑各民族师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精神家园这一价值追寻,紧扣增强“五个认同”这一核心要义,把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这一关键载体,坚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理念,着眼学生、学业、学情、学术等实践维度和育人要素,抓好“育才”基础,抓住“育德”精髓,创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固本培元,夯基垒台,巩固广大师生民族团结生命线、幸福线。要倡导嵌入式学习,打造具有交往性与情境性特征的“学习共同体”。应坚持“严、爱、细、融”,健全学生学业发展过程帮扶体系,实行混合编班、小班教学,深化分级、分层、分段培养,重点做好来自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学业的精准帮扶,切实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广大学生的学习成果上。要倡导融入式科研,形成具有参与性和协同性特征的“学术共同体”。应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院等平台,组建各民族师生参与、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协同的科研创新团队,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课题,围绕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标识等,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动各民族师生形成整体、合作、协同、共融的科研共同体,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基础。要倡导渗透式实践,构建具有共生性和关联性特征的“实践共同体”。应坚持课堂“小舞台”与社会“大天地”互通联动,既要在学校内部按照创建工作“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要求,持续深化和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交流活动,搭建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平台,打牢广大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基础和实践根基,又要组织各民族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暑期调研、文化交流、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广大师生在社会实践中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磅礴力量。要完善协同性机制,培育具有整体性和联动性特征的“家校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庭、社会和学校都有责任,谁都不是旁观者。家庭是学生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社会是多彩的大课堂,生活是生动的教科书。应健全家校、校社互联互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全链条,凝聚育人合力,坚决杜绝家庭教育、社会养成与学校教育之间出现“断档”“脱节”现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铸魂育人的重要时代使命和首要政治任务,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和大局。必须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高度,深刻认识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政治意义、思想意义、理论意义,深刻把握其核心要义、丰富内涵以及实践要求,认真履行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的政治责任和时代重任,促进广大师生自觉从思想深处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骨子里热爱中华民族共同体,争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热爱者、建设者、捍卫者。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每当说起这三个离不开,我就会想起我的“保护之神”。
悲伤逆流成河。
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转折,那一天,我瘦小的身躯拖着沉重的行李来到了内初班,离开了父母,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周围是陌生的面容,陌生的声音,陌生的影子。
总感觉自己像个没家的孩子一样,整天看着一个个陌生的影子走进教室,周围没有一个朋友。
阴沉沉的天气,冰冷冷的心,悲伤你留成河。
梦里落花知多少。
“当当当”考试开始了,我摸着自己那沉重的头,看着那模模糊糊的黑圈圈,泪水滑过我的脸颊。
考完试了,我独自一人坐在教室,趴在那坚硬的课桌上,教室里安安静静的,只能听到我一个人的呼吸声,不知不觉中我进入了梦乡,在梦里,她来到了我的身边。
长相依日光倾城。
她轻轻地迈着脚步走了过来,温柔地说:“怎么了?生病了吗?”我被眼前的这画面惊呆了,原来她是我们班唯一一个汉族同学红霞,没来得及回答,她就把我扶了起来,关切地说:“走,我陪你去医务室。”
一路上,只听她不停地唠叨:怎么一点都不会照顾自己呢?为什么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你以为没人管你啊!”我只记得她说了很多,但实在是记不起来她到底唠叨了些什么!
这时,我觉得我的世界开满了美丽的向日葵,是世界上最美的向日葵。那段日子,红霞就像我的“保护之神”,只要有困惑,她就会出现在我的身边,在她无微不至的关心下,我的病也很快好了起来,一个霞光万丈的日子,我们拉着手,面向霞光许愿:做一生的好朋友,永不分离!
我的汉语水平不高,发音也不是那么的标准,在她的耐心指导下,我的汉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闲暇之余,我也会教红霞说几句维吾尔语,日子在我们的相伴中愉快的度过。
民族团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更加发扬光大这种精神。民族团结是新疆稳定的“保护之神”,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各民族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一起建设美好家园!
民族融合一直都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鲜明特征。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有四个主要的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宋辽金元时期和清代。在中国近代史上,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为实现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使命。在长期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各个民族之间建立的患难与共的关系和深厚的友情,也意识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根据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状况,制定了民族区域自制制度。这项制度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体现了国家尊重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也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原则。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稳步发展成就瞩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全国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二零二零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句话表明,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共享发展成果,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荣共存的历史。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
而在美国,持续发酵的“乔治·弗洛伊德”事件暴露出西方国家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其实,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由来已久。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一直推行暴力、血腥的殖民主义政策。西方的殖民主义史是人类的一部黑历史。殖民主义是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的根源所在。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国家,因为社会制度、贫富分化等原因,导致有色人种和少数族裔受到不公正待遇。现在不少西方国家的民众为了表达对弗洛伊德死亡事件的不满,正在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相比之下,中国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有了今天中国的繁荣昌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局面,继续为维护民族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愿世界少一些暴乱和不公平,多一些和谐与平等!
团结就是力量,五十六个民族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还记得,上学以后,我学会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中国人”慢慢又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强大”。
从小,我就为我能生活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而自豪骄傲,因为我知道,这片土地,汇聚的56份热情;这片土地,汇聚的是56种希望;这片土地,汇聚的是56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我知道,我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是一个各族儿女都团结一心,共同推动社会繁荣的发展大国。
有句话说得好“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自古以来,钓鱼山本来就是属于中国的`领土,一个小小的日本,想买我们的领土,不买就抢,全国与世界的人民,我相信,现在都看得清日本是一个怎样无耻、霸道的、小到用一百个日本,才低得中国的领土。
在这一点上,足够证明中国人民的团结,比团结,比人力我们样样赢你,小小的日本,你不要嚣张,最后的胜利是要靠民心所向的。
习总书记曾指出,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比脱离共同体更具杀伤力的事情,离群索居或遭到抛弃的恐惧孤单和坐立不安,足以让一个人在精神意识上出现障碍和紊乱。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认知、生存与价值呈现,只有在具备共同体意识的海面上才能生发并荡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涉个体的生命体验与价值,有助于形塑一个有理性、有情感、有道德、有自信、有价值的个体。
有助于培育公共精神,形成个体理性品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空间中共营美好生活的过程。依托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与规范,成员们在努力营造共善生活中发觉并形成一系列理性的公共精神,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包括公正、平等、参与、法治、互助、宽容、合作、信任、廉洁、分享、责任等。这些公共精神的形成,既得益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也会以公共利益的增量方式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最终还会落脚到公民个体成员身上,以健全理性品质和健康人格为基本的风范体现。
有助于生发同胞情感,给予个体心灵归属。任何成员都不愿意生活在一个冷漠疏远的社会中,而理性又无法完全提供情感上的需求。唯有在情感充沛的基础上,成员相互间才会有亲和力,才更愿意接近彼此,相信彼此为情同手足的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不仅会形成理性的公共精神,还会生发友爱、关心、同情等同胞情感,这些情感在给予个体精神慰藉和心灵归属的同时,也提供了长远乐观的前景预期与归宿。
有助于提供道德规范,提升个体生活体验。共同体意识可以提供成员彼此间相处的良善秩序,也为个体提供了待人接物的基本规范。无论是理性的公共精神,还是感性的同胞情感,都容易为大家所接纳和偏爱。就如白居易所言,“以心度心,以身观身”,共同体意识可以促成共鸣性的良知和善意动机,进而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慢慢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体系。这些道德规范对丑恶能够形成一定的约束与规制,消解歧视、思想汇报范文偏见等不愉快的生活体验,进而提升个体生活的品质。
有助于形成自信心理,促进个体积极行动。作为一个成员,当其所处的共同体在灿烂悠久的文明基础上能够团结凝聚、能够富强独立时,其自身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会油然而生。当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信并不等同于盲目自负,而在于寻求积极的自强行动,努力学习并进步。正是源于各族同胞的进步努力和能动维护意愿,才形成了多元之和与一体之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为个体提供自信行动的根基。
有助于自我全面发展,实现个体人生价值。个体的人生价值虽由自己能动创造,但最终还是由共同体提供机会、由对他者和社会的贡献来获得评判。也就是说,自我人生的价值意义构建,是由整个共同体作为参考系并由共同体意识加以支撑。宽泛地说,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成员间相互接触联系、创造机会与价值意义的过程,也就是促进自我全面发展的过程。范文写作同时,个体获得的各种知识经验、秉持的各种共善性的价值信念、创造的各种价值贡献,都需要在共同体中才能完成和体现。
综上所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既与整体的规范尊严相关,又与个体的德性修养相连;既关乎整体的命运走向,也涉及个体的生命价值。有耕耘才有收获,有付出才有结果。唯有参与铸牢过程、巩固铸牢效果,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促成小我和大我的自觉自立、自爱自尊、自主自律和自强自信,最终实现个人梦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总书记曾指出,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比脱离共同体更具杀伤力的事情,离群索居或遭到抛弃的恐惧孤单和坐立不安,足以让一个人在精神意识上出现障碍和紊乱。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认知、生存与价值呈现,只有在具备共同体意识的海面上才能生发并荡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涉个体的生命体验与价值,有助于形塑一个有理性、有情感、有道德、有自信、有价值的个体。
有助于培育公共精神,形成个体理性品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空间中共营美好生活的过程。依托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与规范,成员们在努力营造共善生活中发觉并形成一系列理性的公共精神,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包括公正、平等、参与、法治、互助、宽容、合作、信任、廉洁、分享、责任等。这些公共精神的形成,既得益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也会以公共利益的增量方式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最终还会落脚到公民个体成员身上,以健全理性品质和健康人格为基本的风范体现。
有助于生发同胞情感,给予个体心灵归属。任何成员都不愿意生活在一个冷漠疏远的社会中,而理性又无法完全提供情感上的需求。唯有在情感充沛的基础上,成员相互间才会有亲和力,才更愿意接近彼此,相信彼此为情同手足的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不仅会形成理性的公共精神,还会生发友爱、关心、同情等同胞情感,这些情感在给予个体精神慰藉和心灵归属的同时,也提供了长远乐观的前景预期与归宿。
有助于提供道德规范,提升个体生活体验。共同体意识可以提供成员彼此间相处的良善秩序,也为个体提供了待人接物的基本规范。无论是理性的公共精神,还是感性的同胞情感,都容易为大家所接纳和偏爱。就如白居易所言,“以心度心,以身观身”,共同体意识可以促成共鸣性的良知和善意动机,进而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慢慢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体系。这些道德规范对丑恶能够形成一定的约束与规制,消解歧视、思想汇报范文偏见等不愉快的生活体验,进而提升个体生活的品质。
有助于形成自信心理,促进个体积极行动。作为一个成员,当其所处的共同体在灿烂悠久的文明基础上能够团结凝聚、能够富强独立时,其自身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会油然而生。当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信并不等同于盲目自负,而在于寻求积极的自强行动,努力学习并进步。正是源于各族同胞的进步努力和能动维护意愿,才形成了多元之和与一体之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为个体提供自信行动的根基。
有助于自我全面发展,实现个体人生价值。个体的人生价值虽由自己能动创造,但最终还是由共同体提供机会、由对他者和社会的贡献来获得评判。也就是说,自我人生的价值意义构建,是由整个共同体作为参考系并由共同体意识加以支撑。宽泛地说,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成员间相互接触联系、创造机会与价值意义的过程,也就是促进自我全面发展的过程。范文写作同时,个体获得的各种知识经验、秉持的各种共善性的价值信念、创造的各种价值贡献,都需要在共同体中才能完成和体现。
综上所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既与整体的规范尊严相关,又与个体的德性修养相连;既关乎整体的命运走向,也涉及个体的生命价值。有耕耘才有收获,有付出才有结果。唯有参与铸牢过程、巩固铸牢效果,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促成小我和大我的自觉自立、自爱自尊、自主自律和自强自信,最终实现个人梦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五月的天山南北,微风拂面,大地充满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泽普县迎来了第27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民族团结教育月年年有,可是今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月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今天我们隆重欢聚一堂,以演讲的方式歌颂民族团结,礼赞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王燕娜的感人事迹。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大爱不分民族感天动地。
家住新疆乌鲁木齐高新区桂林路社区的王燕娜,为了挽救我县维吾尔族学生毛南江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无偿将自己的肾捐献。并表示要自强不息,继续为加强民族团结,共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是什么原因让出生在小康之家的汉族少女王艳娜不顾亲人的反对,不顾未婚夫分手的威胁,毅然无偿捐肾挽救维吾尔族高三学生毛兰江生命呢?原因在于她心灵无私天地宽,心中有大爱。
王燕娜及全家善良、淳朴的事迹感动了全疆各族人民,从他们全家的身上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超越血缘、亲情、民族的大爱;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无私博大的胸怀和闪耀人性光芒的大爱;还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王燕娜能在自己人生刚刚起步、正值豆蔻年华青春最美好的时刻做出这样重大超乎常人的处事抉择,确实值得我们全疆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学习。你不仅是民族团结的模范,还是新时期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楷模。”
我认为王燕娜做出了平常人难以做到的不平凡的事,为新时代青年树立了民族团结和道德建设的榜样。
今年5月,是自治区第26个、我县第27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我希望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和团员青年,努力向王燕娜学习,学习她无私奉献,情注社会的优秀品格,学习她用血肉深情维护新疆民族团结大好局面的高尚道德情操。人人心中有一种超越血缘、亲情、民族的大爱,有无私博大的胸怀和闪耀人性光芒的大爱,弘扬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为泽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权限的发展、进步、繁荣、稳定营造良好的环境气氛,做出新的贡献。
一曲优美动听的《我们新疆好地方》,唱出了两千二百万天山儿女的心声。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新疆大地安定祥和,到处奏响民族团结的凯歌。
民族团结月,凝铸同志兄弟情。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47个民族,数百年来,在抵御外敌入侵、反对分裂祖国的斗争中,各族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谊。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和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贯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立“平等、团结、互助、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
民族团结,社会政治稳定,党和政府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相反,民族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党和政府要花大量的精力来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各族群众惶惶不可终日,安居乐业根本谈不上,各项事业功亏一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遥遥无期。这样还会再次沦为他人任意宰割的羔羊。民族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我们的明天就是科索沃、巴勒斯坦、伊拉克。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民族团结,社会政治稳定,西方敌对势力最不愿意看到。民族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弱,人民受苦受难,正中他们的下怀。所以为们要从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中华民族负责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民族团结。
为此我们要向王燕娜那样心灵无私天地宽,心中有大爱。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象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象珍惜自己生命一样珍惜民族团结。坚决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坚决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在“一反三维”、打击“势力”的斗争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每当说起这三个离不开,我就会想起我的“保护之神”。
悲伤逆流成河。
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转折,那一天,我瘦小的身躯拖着沉重的行李来到了内初班,离开了父母,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周围是陌生的面容,陌生的声音,陌生的影子。
总感觉自己像个没家的孩子一样,整天看着一个个陌生的影子走进教室,周围没有一个朋友。
阴沉沉的天气,冰冷冷的心,悲伤你留成河。
梦里落花知多少。
“当当当”考试开始了,我摸着自己那沉重的头,看着那模模糊糊的黑圈圈,泪水滑过我的脸颊。
考完试了,我独自一人坐在教室,趴在那坚硬的课桌上,教室里安安静静的,只能听到我一个人的呼吸声,不知不觉中我进入了梦乡,在梦里,她来到了我的身边。
长相依日光倾城。
她轻轻地迈着脚步走了过来,温柔地说:“怎么了?生病了吗?”我被眼前的这画面惊呆了,原来她是我们班唯一一个汉族同学红霞,没来得及回答,她就把我扶了起来,关切地说:“走,我陪你去医务室。”
一路上,只听她不停地唠叨:怎么一点都不会照顾自己呢?为什么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你以为没人管你啊!”我只记得她说了很多,但实在是记不起来她到底唠叨了些什么!
这时,我觉得我的世界开满了美丽的向日葵,是世界上最美的向日葵。那段日子,红霞就像我的“保护之神”,只要有困惑,她就会出现在我的身边,在她无微不至的关心下,我的病也很快好了起来,一个霞光万丈的日子,我们拉着手,面向霞光许愿:做一生的好朋友,永不分离!
我的汉语水平不高,发音也不是那么的标准,在她的耐心指导下,我的汉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闲暇之余,我也会教红霞说几句维吾尔语,日子在我们的相伴中愉快的度过。
民族团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更加发扬光大这种精神。民族团结是新疆稳定的“保护之神”,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各民族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一起建设美好家园!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正如这首歌中所唱,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泱泱大国,民族团结是一条重要的发展大计。
新疆更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区,在这里民族团结显得非常重要。7·5事件之后,三个离不开成了这里的发展之大计。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是啊,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祖国才会有今天的辉煌!只有民族团结了,经济才能更迅速的发展;只有民族团结了,才不会发生昨天的悲剧;只有民族团结了,人民才会安居乐业。我们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走向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纵观千百年来的民族发展史,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管各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着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一直是历史的主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正是因为我们的祖辈们如此团结,如此有凝聚力。
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和亲入藏,土尔跋扈族在渥多锡带领还乡……这些事例虽然来自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古代,但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不光在古代,在今天也有很多这样的事例:
人们不会忘记,为了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生毛兰·吾买尔,23岁的王燕娜姐姐,把自己的一颗肾,无偿捐赠给了素不相识的维吾尔族“弟弟”。
人们不会忘记,在天山深处偏僻的库车县栏杆村,维吾尔族老人卡德尔,用40年时间写下了1000多篇日记,记载了解放军与当地村民之间拥军爱民的故事。这位老人说,我的眼睛不行了,但要把写日记的任务交给儿子,这日记不会停,一定会一代代写下去。
手握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维护民族团结是刻不容缓的,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的,让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滴水可以汇成江河,不传谣,不信谣,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共同筑起一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铜墙铁壁。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水,沙子混合以后,比花岗岩还坚硬。我们要团结,不要分裂,让我们民汉一家亲,永远这样相亲相爱吧,如果我们分裂了,别的国家就有机可乘,必将会让我们走向灭亡,如果我们心连心,手握手,筑起铜墙铁壁,那么,就算有再强大的敌人,我们也不会害怕!我们中华民族必将象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习总书记曾指出,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比脱离共同体更具杀伤力的事情,离群索居或遭到抛弃的恐惧孤单和坐立不安,足以让一个人在精神意识上出现障碍和紊乱。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认知、生存与价值呈现,只有在具备共同体意识的海面上才能生发并荡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涉个体的生命体验与价值,有助于形塑一个有理性、有情感、有道德、有自信、有价值的个体。
有助于培育公共精神,形成个体理性品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空间中共营美好生活的过程。依托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与规范,成员们在努力营造共善生活中发觉并形成一系列理性的公共精神,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包括公正、平等、参与、法治、互助、宽容、合作、信任、廉洁、分享、责任等。这些公共精神的形成,既得益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也会以公共利益的增量方式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最终还会落脚到公民个体成员身上,以健全理性品质和健康人格为基本的风范体现。
有助于生发同胞情感,给予个体心灵归属。任何成员都不愿意生活在一个冷漠疏远的社会中,而理性又无法完全提供情感上的需求。唯有在情感充沛的基础上,成员相互间才会有亲和力,才更愿意接近彼此,相信彼此为情同手足的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不仅会形成理性的公共精神,还会生发友爱、关心、同情等同胞情感,这些情感在给予个体精神慰藉和心灵归属的同时,也提供了长远乐观的前景预期与归宿。
有助于提供道德规范,提升个体生活体验。共同体意识可以提供成员彼此间相处的良善秩序,也为个体提供了待人接物的基本规范。无论是理性的公共精神,还是感性的同胞情感,都容易为大家所接纳和偏爱。就如白居易所言,“以心度心,以身观身”,共同体意识可以促成共鸣性的良知和善意动机,进而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慢慢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体系。这些道德规范对丑恶能够形成一定的约束与规制,消解歧视、思想汇报范文偏见等不愉快的生活体验,进而提升个体生活的品质。
有助于形成自信心理,促进个体积极行动。作为一个成员,当其所处的共同体在灿烂悠久的文明基础上能够团结凝聚、能够富强独立时,其自身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会油然而生。当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信并不等同于盲目自负,而在于寻求积极的自强行动,努力学习并进步。正是源于各族同胞的进步努力和能动维护意愿,才形成了多元之和与一体之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为个体提供自信行动的根基。
有助于自我全面发展,实现个体人生价值。个体的人生价值虽由自己能动创造,但最终还是由共同体提供机会、由对他者和社会的贡献来获得评判。也就是说,自我人生的价值意义构建,是由整个共同体作为参考系并由共同体意识加以支撑。宽泛地说,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成员间相互接触联系、创造机会与价值意义的过程,也就是促进自我全面发展的过程。范文写作同时,个体获得的各种知识经验、秉持的各种共善性的价值信念、创造的各种价值贡献,都需要在共同体中才能完成和体现。
综上所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既与整体的规范尊严相关,又与个体的德性修养相连;既关乎整体的命运走向,也涉及个体的生命价值。有耕耘才有收获,有付出才有结果。唯有参与铸牢过程、巩固铸牢效果,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促成小我和大我的自觉自立、自爱自尊、自主自律和自强自信,最终实现个人梦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正如这首歌中所唱,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泱泱大国,民族团结是一条重要的发展大计。
新疆更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区,在这里民族团结显得非常重要。7·5事件之后,三个离不开成了这里的发展之大计。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是啊,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祖国才会有今天的辉煌!只有民族团结了,经济才能更迅速的发展;只有民族团结了,才不会发生昨天的悲剧;只有民族团结了,人民才会安居乐业。我们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走向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纵观千百年来的民族发展史,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管各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着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一直是历史的主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正是因为我们的祖辈们如此团结,如此有凝聚力。
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和亲入藏,土尔跋扈族在渥多锡带领还乡……这些事例虽然来自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古代,但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不光在古代,在今天也有很多这样的事例:
人们不会忘记,为了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生毛兰·吾买尔,23岁的王燕娜姐姐,把自己的一颗肾,无偿捐赠给了素不相识的维吾尔族“弟弟”。
人们不会忘记,在天山深处偏僻的库车县栏杆村,维吾尔族老人卡德尔,用40年时间写下了1000多篇日记,记载了解放军与当地村民之间拥军爱民的故事。这位老人说,我的眼睛不行了,但要把写日记的任务交给儿子,这日记不会停,一定会一代代写下去。
手握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维护民族团结是刻不容缓的,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的,让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滴水可以汇成江河,不传谣,不信谣,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共同筑起一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铜墙铁壁。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水,沙子混合以后,比花岗岩还坚硬。我们要团结,不要分裂,让我们民汉一家亲,永远这样相亲相爱吧,如果我们分裂了,别的国家就有机可乘,必将会让我们走向灭亡,如果我们心连心,手握手,筑起铜墙铁壁,那么,就算有再强大的敌人,我们也不会害怕!我们中华民族必将象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教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篇二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正如这首歌中所唱,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泱泱大国,民族团结是一条重要的发展大计。
新疆更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区,在这里民族团结显得非常重要。7·5事件之后,三个离不开成了这里的发展之大计。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是啊,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祖国才会有今天的辉煌!只有民族团结了,经济才能更迅速的发展;只有民族团结了,才不会发生昨天的悲剧;只有民族团结了,人民才会安居乐业。我们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走向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纵观千百年来的民族发展史,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管各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着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一直是历史的主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正是因为我们的祖辈们如此团结,如此有凝聚力。
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和亲入藏,土尔跋扈族在渥多锡带领还乡……这些事例虽然来自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古代,但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不光在古代,在今天也有很多这样的事例:
人们不会忘记,为了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生毛兰·吾买尔,23岁的王燕娜姐姐,把自己的一颗肾,无偿捐赠给了素不相识的维吾尔族“弟弟”。
人们不会忘记,在天山深处偏僻的库车县栏杆村,维吾尔族老人卡德尔,用40年时间写下了1000多篇日记,记载了解放军与当地村民之间拥军爱民的故事。这位老人说,我的眼睛不行了,但要把写日记的任务交给儿子,这日记不会停,一定会一代代写下去。
手握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维护民族团结是刻不容缓的,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的,让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滴水可以汇成江河,不传谣,不信谣,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共同筑起一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铜墙铁壁。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水,沙子混合以后,比花岗岩还坚硬。我们要团结,不要分裂,让我们民汉一家亲,永远这样相亲相爱吧,如果我们分裂了,别的国家就有机可乘,必将会让我们走向灭亡,如果我们心连心,手握手,筑起铜墙铁壁,那么,就算有再强大的敌人,我们也不会害怕!我们中华民族必将象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我们党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与发展我们党近百年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原创性科学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和使命担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关系民族复兴大业的战略工程、根基工程、民心工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在新时代聚焦国家战略布局、贯彻“四为服务”方针的重要使命和时代担当。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点、线、面、体”多维度、全覆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一体化工作机制,打牢广大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聚焦核心点。立德树人既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立身之本,也是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亦是开展所有教育教学实践的出发点、核心点和落脚点。所培养的人是否具有深沉的家国情怀、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检验高校立德树人成效的“试金石”,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硬指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职责、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要围绕培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又红又专的时代新人这一根本任务,紧扣“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秉持“育人为本、德育先行”的理念,把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摆在人才培养的首要地位,全面聚焦立德树人这个核心点,坚持教书与育人并举、立德与增智并重,认真抓好思想教育这个根本,把思想品德、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责任担当、实践能力等核心要素的养成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要把握首要环节,坚持守正创新、正本清源,创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党的民族理论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引导各族师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进“五个认同”;要聚焦中心环节,蹄疾步稳、提速争先,深入开展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大力强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用生动翔实的事例向广大师生讲深讲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增强各族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要审视关键环节,着力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使广大学生自觉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矢志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积极传播者。
筑牢生命线。质量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生命线。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坚持把高质量作为发展主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高水平大学的应有之义,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兴旺发达,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如期顺利实现。因此,必须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安身立命的生命线、作为有效落实“四个服务”的使命线、作为构筑各民族师生共有精神家园的保障线。高校坚守人才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必须聚焦“培养人”这一根本,抓住振兴本科教育这一核心,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打造融通互嵌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通人才培养方案,把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融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各环节。要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着眼“学习·实践·创新·提高·深化·拓展·巩固”等育人要素和环节,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建设,有效推动“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小班化”教学改革,提升课堂内涵品位,努力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使学生主动收起手机来、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互动热起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要坚持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为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价值立标,以“四个引路人”为打造新时代“筑梦人”进行使命定位,以“四个相统一”为培养“经师”“人师”相统一的“名家大师”进行实践指向,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切实肩负起“三传播”“三塑造”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
扩大覆盖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绝不是单纯的一条线上的工作,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实现全面覆盖、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要着眼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体制,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员参与、全域贯穿、全程覆盖的“大思政”工作格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立标”,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要主动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为形成一体化、系统性、全覆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体系明确发展“坐标”;要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旨归,进一步明确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实践的“目标”,不断提升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以德施教的能力;要以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督导评价体系为重要抓手,探索建立要素齐全、体系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测评体系和评价“指标”,推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由“软指标”变成“硬约束”,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育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明确了价值指向和实践导向。要聚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标,围绕构筑各民族师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精神家园这一价值追寻,紧扣增强“五个认同”这一核心要义,把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这一关键载体,坚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理念,着眼学生、学业、学情、学术等实践维度和育人要素,抓好“育才”基础,抓住“育德”精髓,创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固本培元,夯基垒台,巩固广大师生民族团结生命线、幸福线。要倡导嵌入式学习,打造具有交往性与情境性特征的“学习共同体”。应坚持“严、爱、细、融”,健全学生学业发展过程帮扶体系,实行混合编班、小班教学,深化分级、分层、分段培养,重点做好来自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学业的精准帮扶,切实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广大学生的学习成果上。要倡导融入式科研,形成具有参与性和协同性特征的“学术共同体”。应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院等平台,组建各民族师生参与、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协同的科研创新团队,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课题,围绕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标识等,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动各民族师生形成整体、合作、协同、共融的科研共同体,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基础。要倡导渗透式实践,构建具有共生性和关联性特征的“实践共同体”。应坚持课堂“小舞台”与社会“大天地”互通联动,既要在学校内部按照创建工作“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要求,持续深化和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交流活动,搭建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平台,打牢广大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基础和实践根基,又要组织各民族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暑期调研、文化交流、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广大师生在社会实践中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磅礴力量。要完善协同性机制,培育具有整体性和联动性特征的“家校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庭、社会和学校都有责任,谁都不是旁观者。家庭是学生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社会是多彩的大课堂,生活是生动的教科书。应健全家校、校社互联互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全链条,凝聚育人合力,坚决杜绝家庭教育、社会养成与学校教育之间出现“断档”“脱节”现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铸魂育人的重要时代使命和首要政治任务,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和大局。必须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高度,深刻认识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政治意义、思想意义、理论意义,深刻把握其核心要义、丰富内涵以及实践要求,认真履行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的政治责任和时代重任,促进广大师生自觉从思想深处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骨子里热爱中华民族共同体,争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热爱者、建设者、捍卫者。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每当说起这三个离不开,我就会想起我的“保护之神”。
悲伤逆流成河。
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转折,那一天,我瘦小的身躯拖着沉重的行李来到了内初班,离开了父母,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周围是陌生的面容,陌生的声音,陌生的影子。
总感觉自己像个没家的孩子一样,整天看着一个个陌生的影子走进教室,周围没有一个朋友。
阴沉沉的天气,冰冷冷的心,悲伤你留成河。
梦里落花知多少。
“当当当”考试开始了,我摸着自己那沉重的头,看着那模模糊糊的黑圈圈,泪水滑过我的脸颊。
考完试了,我独自一人坐在教室,趴在那坚硬的课桌上,教室里安安静静的,只能听到我一个人的呼吸声,不知不觉中我进入了梦乡,在梦里,她来到了我的身边。
长相依日光倾城。
她轻轻地迈着脚步走了过来,温柔地说:“怎么了?生病了吗?”我被眼前的这画面惊呆了,原来她是我们班唯一一个汉族同学红霞,没来得及回答,她就把我扶了起来,关切地说:“走,我陪你去医务室。”
一路上,只听她不停地唠叨:怎么一点都不会照顾自己呢?为什么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你以为没人管你啊!”我只记得她说了很多,但实在是记不起来她到底唠叨了些什么!
这时,我觉得我的世界开满了美丽的向日葵,是世界上最美的向日葵。那段日子,红霞就像我的“保护之神”,只要有困惑,她就会出现在我的身边,在她无微不至的关心下,我的病也很快好了起来,一个霞光万丈的日子,我们拉着手,面向霞光许愿:做一生的好朋友,永不分离!
我的汉语水平不高,发音也不是那么的标准,在她的耐心指导下,我的汉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闲暇之余,我也会教红霞说几句维吾尔语,日子在我们的相伴中愉快的度过。
民族团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更加发扬光大这种精神。民族团结是新疆稳定的“保护之神”,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各民族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一起建设美好家园!
教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篇三
“意识”是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生理学上,意识脑区指可以获得其它各脑区信息的意识脑区(在前额叶周边)。意识脑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辨识真伪,即它可以辨识自己脑区中的表象是来自于外部感官还是来自于想像或回忆。这种辨识真伪的能力,其它任何脑区都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范文(精选1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神家园——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和谐是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保障。长久以来,各民族间碰撞升华的文化火种,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各民族在地域构成上交错杂居又相互包容、在经济生活中相互帮扶、在情感诉求中相互亲近依存,这是对中华文化认同的一种现实表述。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自身文化传承间的平衡状态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在当时当下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依据,是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一个民族的长治久安,复兴兴旺更多的是依托于文明永固创新不竭的基础之上,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对文化的认同及信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注入了灵魂。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各族群众树立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通过弘扬革命文化,让各族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历史,进而将文化自觉和政治自觉相结合,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通过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改造和创新,从而更具有现代性。
在内蒙古的土地上生活着49个民族,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体系,孕育了光辉灿烂的草原文化。内蒙古之所以能够保持和谐发展的局面,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并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70多年来,内蒙古在制度建设、人才培养、载体构建、技术支撑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建国初期,内蒙古创立了面向基层群众的“乌兰牧骑”,成为全国文艺界的一面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大区、文化强区战略的实施,实现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入新世纪,实施了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创造性地提炼出“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了深层的民族文化精髓。
团结就是力量,五十六个民族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还记得,上学以后,我学会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中国人”慢慢又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强大”。
从小,我就为我能生活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而自豪骄傲,因为我知道,这片土地,汇聚的56份热情;这片土地,汇聚的是56种希望;这片土地,汇聚的是56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我知道,我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是一个各族儿女都团结一心,共同推动社会繁荣的发展大国。
有句话说得好“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自古以来,钓鱼山本来就是属于中国的`领土,一个小小的日本,想买我们的领土,不买就抢,全国与世界的人民,我相信,现在都看得清日本是一个怎样无耻、霸道的、小到用一百个日本,才低得中国的领土。
在这一点上,足够证明中国人民的团结,比团结,比人力我们样样赢你,小小的日本,你不要嚣张,最后的胜利是要靠民心所向的。
就类型而言,意识无外乎两类:一类是存在于所有成员头脑之中的大意识,通常与社会文化环境相依存,是一种具有相似乃至贯通属性的存在;一类是只存在于个体成员头脑之中的小意识,通常与个体经验相关联,是一种具有差异性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意识总是游离于大意识与小意识之间,相对性地共存。大意识没有小意识的支撑和贯通就不会存在,小意识在对大意识的内容体系进行能动选择的同时,又常常受到大意识或直接或间接的规约。我们可以将大意识理解为特定范围内所有成员与相关生存环境互动而生发的意识关系总和。
显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上述关系总和式的大意识。它是一个聚合各族人民所能感知、所持价值和所要致之于一体的心态体系,既是一种归属体验,又是一种共善信念,还是一种能动意愿。具体来说,这样的大意识表现为各族人民心连心一家人的温暖归属体验、手拉手一起走的共善价值信念、同手足共复兴的责任使命意愿。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意识体系,各族人民的亲和感知、精神信仰、行为意愿都是其构成要素。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虽然只有两字之差,却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毫无疑问,对前者的思考会落脚于大意识层面,至于后者,则未必只关注大意识,而是要时时着眼于各种各样的小意识,即如何把握小与大的关联、实现众多小意识的协和贯通。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大与小是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前提。
应当说,小层面的无意识、潜意识乃至意识迷茫现象仍广泛存在。许多人生于斯长于斯,融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中,对潜存的大意识、小意识并无觉察;许多人行走中国,感受着广袤疆域的地理人文差异,意识到中华民族因多元一体而充满活力,但对深层次的精神信念尚无寻察;许多人渴求登高望远,有意识地想象并期盼自身未来的前景,但因囿于一己一时一地,对整体航向缺乏洞察。
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背后均映射出一个视角、眼界或格局的问题,体现了大与小的基本关系范畴,诸如宏观与微观、长远与眼前、全局与细节、集体与个体等。借此关系范畴来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能够明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意涵,即要唤醒一些习而未察的无意识,明晰一些优秀且具超越性的精神价值,发掘一些能动性的进步意识,一点一滴地超越个体小意识,培育宽眼界、长眼光、大格局的思维能力,实现大意识与小意识之间的彼此理解、相互贯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我们党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与发展我们党近百年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原创性科学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和使命担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关系民族复兴大业的战略工程、根基工程、民心工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在新时代聚焦国家战略布局、贯彻“四为服务”方针的重要使命和时代担当。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点、线、面、体”多维度、全覆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一体化工作机制,打牢广大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聚焦核心点。立德树人既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立身之本,也是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亦是开展所有教育教学实践的出发点、核心点和落脚点。所培养的人是否具有深沉的家国情怀、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检验高校立德树人成效的“试金石”,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硬指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职责、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要围绕培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又红又专的时代新人这一根本任务,紧扣“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秉持“育人为本、德育先行”的理念,把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摆在人才培养的首要地位,全面聚焦立德树人这个核心点,坚持教书与育人并举、立德与增智并重,认真抓好思想教育这个根本,把思想品德、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责任担当、实践能力等核心要素的养成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要把握首要环节,坚持守正创新、正本清源,创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党的民族理论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引导各族师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进“五个认同”;要聚焦中心环节,蹄疾步稳、提速争先,深入开展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大力强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用生动翔实的事例向广大师生讲深讲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增强各族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要审视关键环节,着力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使广大学生自觉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矢志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积极传播者。
筑牢生命线。质量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生命线。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坚持把高质量作为发展主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高水平大学的应有之义,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兴旺发达,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如期顺利实现。因此,必须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安身立命的生命线、作为有效落实“四个服务”的使命线、作为构筑各民族师生共有精神家园的保障线。高校坚守人才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必须聚焦“培养人”这一根本,抓住振兴本科教育这一核心,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打造融通互嵌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通人才培养方案,把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融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各环节。要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着眼“学习·实践·创新·提高·深化·拓展·巩固”等育人要素和环节,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建设,有效推动“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小班化”教学改革,提升课堂内涵品位,努力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使学生主动收起手机来、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互动热起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要坚持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为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价值立标,以“四个引路人”为打造新时代“筑梦人”进行使命定位,以“四个相统一”为培养“经师”“人师”相统一的“名家大师”进行实践指向,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切实肩负起“三传播”“三塑造”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
扩大覆盖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绝不是单纯的一条线上的工作,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实现全面覆盖、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要着眼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体制,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员参与、全域贯穿、全程覆盖的“大思政”工作格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立标”,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要主动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为形成一体化、系统性、全覆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体系明确发展“坐标”;要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旨归,进一步明确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实践的“目标”,不断提升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以德施教的能力;要以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督导评价体系为重要抓手,探索建立要素齐全、体系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测评体系和评价“指标”,推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由“软指标”变成“硬约束”,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育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明确了价值指向和实践导向。要聚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标,围绕构筑各民族师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精神家园这一价值追寻,紧扣增强“五个认同”这一核心要义,把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这一关键载体,坚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理念,着眼学生、学业、学情、学术等实践维度和育人要素,抓好“育才”基础,抓住“育德”精髓,创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固本培元,夯基垒台,巩固广大师生民族团结生命线、幸福线。要倡导嵌入式学习,打造具有交往性与情境性特征的“学习共同体”。应坚持“严、爱、细、融”,健全学生学业发展过程帮扶体系,实行混合编班、小班教学,深化分级、分层、分段培养,重点做好来自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学业的精准帮扶,切实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广大学生的学习成果上。要倡导融入式科研,形成具有参与性和协同性特征的“学术共同体”。应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院等平台,组建各民族师生参与、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协同的科研创新团队,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课题,围绕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标识等,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动各民族师生形成整体、合作、协同、共融的科研共同体,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基础。要倡导渗透式实践,构建具有共生性和关联性特征的“实践共同体”。应坚持课堂“小舞台”与社会“大天地”互通联动,既要在学校内部按照创建工作“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要求,持续深化和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交流活动,搭建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平台,打牢广大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基础和实践根基,又要组织各民族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暑期调研、文化交流、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广大师生在社会实践中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磅礴力量。要完善协同性机制,培育具有整体性和联动性特征的“家校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庭、社会和学校都有责任,谁都不是旁观者。家庭是学生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社会是多彩的大课堂,生活是生动的教科书。应健全家校、校社互联互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全链条,凝聚育人合力,坚决杜绝家庭教育、社会养成与学校教育之间出现“断档”“脱节”现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铸魂育人的重要时代使命和首要政治任务,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和大局。必须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高度,深刻认识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政治意义、思想意义、理论意义,深刻把握其核心要义、丰富内涵以及实践要求,认真履行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的政治责任和时代重任,促进广大师生自觉从思想深处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骨子里热爱中华民族共同体,争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热爱者、建设者、捍卫者。
民族融合一直都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鲜明特征。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有四个主要的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宋辽金元时期和清代。在中国近代史上,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为实现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使命。在长期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各个民族之间建立的患难与共的关系和深厚的友情,也意识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根据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状况,制定了民族区域自制制度。这项制度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体现了国家尊重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也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原则。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稳步发展成就瞩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全国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二零二零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句话表明,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共享发展成果,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荣共存的历史。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
而在美国,持续发酵的“乔治·弗洛伊德”事件暴露出西方国家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其实,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由来已久。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一直推行暴力、血腥的殖民主义政策。西方的殖民主义史是人类的一部黑历史。殖民主义是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的根源所在。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国家,因为社会制度、贫富分化等原因,导致有色人种和少数族裔受到不公正待遇。现在不少西方国家的民众为了表达对弗洛伊德死亡事件的不满,正在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相比之下,中国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有了今天中国的繁荣昌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局面,继续为维护民族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愿世界少一些暴乱和不公平,多一些和谐与平等!
对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党自成立起,就将实现各民族之间的真正平等和团结,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多次强调“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要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这一重要论述,站在党的历史使命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指明了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战略任务,意义重大而深远。
纵观历史,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反之,历史上发生过数不清的战乱和纷争,使国家和人民都饱受动荡之苦。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总根源,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70多年来,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防范和化解国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坚强保证。
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放眼世界,民族宗教问题历来是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当前,一些国家因为民族矛盾、种族仇恨、宗教纷争、领土争端,导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甚至国家解体、民族分裂、经济衰退、满目疮痍。民族宗教问题成为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和挑拨离间,中华民族陷入四分五裂、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当时的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肯定会像奥匈帝国等多民族国家一样,分裂为无数个单一民族国家。但是,他们的预言失败了。中华民族不仅没有分裂,反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空前地团结起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打败了侵略者,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浴血奋战、浴火重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各民族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渗透、破坏、颠覆的图谋从未停止、愈演愈烈。美国参众两院出台直接涉华法案、决议共37项,大多是这类议题。他们以“人权”之名行“霸权”之实,执意炮制涉港、涉台、涉藏、涉疆等法案,粗暴干涉中国内政、遏制中国发展的图谋昭然若揭。国内外敌对势力越是要破坏民族团结,我们就越是要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人心防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我国近14亿人口中,少数民族有1亿多,都是我们党紧紧依靠的对象;960多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面积中,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占64%,都是我们党领导下的地方。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从“彝海结盟”“牦牛革命”“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到“三千孤儿入内蒙”“最好牧场为航天”“一家三代为国戍边”,再到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例子不胜枚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必将迎来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把各族群众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如同个体成员会不断追问自我生命的存在价值与意义一般,一个国家和民族也需要时时省思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目标定位与理想追求。显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上述双重省思的产物,呈现出小我和大我的深刻关联。
一方面,一个人就像一滴水一样,可以映射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缩影。也就是说,小我之个体的观念意识与行动取向,会深刻地影响大我之整体的形象、面貌与走向。另一方面,这滴水又会跟随大江大河汇入大海,流向远方。换言之,大我之整体的生存状况与未来愿景的构思,又会直接关乎小我之个体的生命质量与期待。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就可以从整体和个体的双重视角加以审视。
与此同时,“铸牢”本身也具有双重性:既可以当动词用,意味着成员彼此间互动交往趋于紧密的过程;又可以当名词用,表示成员彼此间形成一种和合凝聚的状态。所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的把握,还需要关照过程与状态的内在关联。
第一,铸牢意识是成员间关系交往互动的过程性存在。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诸种联系才会生发、意义才会生成、价值才会呈现。也就是说,当你真正地走出自我圈定的藩篱和边界,去接近自然、去触摸世界、去倾听他者的心灵召唤、去为他人作一份贡献时,你的感知体验、行动意向、存在价值才会慢慢变得饱满。在努力去构织关系网络的过程中,一个人才能慢慢形成一种相对稳定可靠的归属状态。
第二,意识铸牢表现为成员间关系凝聚与巩固的可靠状态。这种状态能够克服成员彼此之间的距离感,消解不确定性、不可靠性和不安全性,增强亲切友善团结等体验,并形成明朗乐观美好的愿景与期待。就像那句流行的话语,“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会感受到,你的身后有你的同胞和朋友,有兴盛起来的国家和民族。当然,意识铸牢并不在于消解个体的独立自主,也不是放任群体性的盲从,而是需要你心存理性判断、知识经验和价值信仰,并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每当说起这三个离不开,我就会想起我的“保护之神”。
悲伤逆流成河。
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转折,那一天,我瘦小的身躯拖着沉重的行李来到了内初班,离开了父母,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周围是陌生的面容,陌生的声音,陌生的影子。
总感觉自己像个没家的孩子一样,整天看着一个个陌生的影子走进教室,周围没有一个朋友。
阴沉沉的天气,冰冷冷的心,悲伤你留成河。
梦里落花知多少。
“当当当”考试开始了,我摸着自己那沉重的头,看着那模模糊糊的黑圈圈,泪水滑过我的脸颊。
考完试了,我独自一人坐在教室,趴在那坚硬的课桌上,教室里安安静静的,只能听到我一个人的呼吸声,不知不觉中我进入了梦乡,在梦里,她来到了我的身边。
长相依日光倾城。
她轻轻地迈着脚步走了过来,温柔地说:“怎么了?生病了吗?”我被眼前的这画面惊呆了,原来她是我们班唯一一个汉族同学红霞,没来得及回答,她就把我扶了起来,关切地说:“走,我陪你去医务室。”
一路上,只听她不停地唠叨:怎么一点都不会照顾自己呢?为什么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你以为没人管你啊!”我只记得她说了很多,但实在是记不起来她到底唠叨了些什么!
这时,我觉得我的世界开满了美丽的向日葵,是世界上最美的向日葵。那段日子,红霞就像我的“保护之神”,只要有困惑,她就会出现在我的身边,在她无微不至的关心下,我的病也很快好了起来,一个霞光万丈的日子,我们拉着手,面向霞光许愿:做一生的好朋友,永不分离!
我的汉语水平不高,发音也不是那么的标准,在她的耐心指导下,我的汉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闲暇之余,我也会教红霞说几句维吾尔语,日子在我们的相伴中愉快的度过。
民族团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更加发扬光大这种精神。民族团结是新疆稳定的“保护之神”,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各民族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一起建设美好家园!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正如这首歌中所唱,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泱泱大国,民族团结是一条重要的发展大计。
新疆更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区,在这里民族团结显得非常重要。7·5事件之后,三个离不开成了这里的发展之大计。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是啊,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祖国才会有今天的辉煌!只有民族团结了,经济才能更迅速的发展;只有民族团结了,才不会发生昨天的悲剧;只有民族团结了,人民才会安居乐业。我们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走向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纵观千百年来的民族发展史,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管各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着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一直是历史的主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正是因为我们的祖辈们如此团结,如此有凝聚力。
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和亲入藏,土尔跋扈族在渥多锡带领还乡……这些事例虽然来自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古代,但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不光在古代,在今天也有很多这样的事例:
人们不会忘记,为了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生毛兰·吾买尔,23岁的王燕娜姐姐,把自己的一颗肾,无偿捐赠给了素不相识的维吾尔族“弟弟”。
人们不会忘记,在天山深处偏僻的库车县栏杆村,维吾尔族老人卡德尔,用40年时间写下了1000多篇日记,记载了解放军与当地村民之间拥军爱民的故事。这位老人说,我的眼睛不行了,但要把写日记的任务交给儿子,这日记不会停,一定会一代代写下去。
手握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维护民族团结是刻不容缓的,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的,让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滴水可以汇成江河,不传谣,不信谣,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共同筑起一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铜墙铁壁。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水,沙子混合以后,比花岗岩还坚硬。我们要团结,不要分裂,让我们民汉一家亲,永远这样相亲相爱吧,如果我们分裂了,别的国家就有机可乘,必将会让我们走向灭亡,如果我们心连心,手握手,筑起铜墙铁壁,那么,就算有再强大的敌人,我们也不会害怕!我们中华民族必将象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习总书记曾指出,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比脱离共同体更具杀伤力的事情,离群索居或遭到抛弃的恐惧孤单和坐立不安,足以让一个人在精神意识上出现障碍和紊乱。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认知、生存与价值呈现,只有在具备共同体意识的海面上才能生发并荡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涉个体的生命体验与价值,有助于形塑一个有理性、有情感、有道德、有自信、有价值的个体。
有助于培育公共精神,形成个体理性品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空间中共营美好生活的过程。依托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与规范,成员们在努力营造共善生活中发觉并形成一系列理性的公共精神,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包括公正、平等、参与、法治、互助、宽容、合作、信任、廉洁、分享、责任等。这些公共精神的形成,既得益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也会以公共利益的增量方式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最终还会落脚到公民个体成员身上,以健全理性品质和健康人格为基本的风范体现。
有助于生发同胞情感,给予个体心灵归属。任何成员都不愿意生活在一个冷漠疏远的社会中,而理性又无法完全提供情感上的需求。唯有在情感充沛的基础上,成员相互间才会有亲和力,才更愿意接近彼此,相信彼此为情同手足的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不仅会形成理性的公共精神,还会生发友爱、关心、同情等同胞情感,这些情感在给予个体精神慰藉和心灵归属的同时,也提供了长远乐观的前景预期与归宿。
有助于提供道德规范,提升个体生活体验。共同体意识可以提供成员彼此间相处的良善秩序,也为个体提供了待人接物的基本规范。无论是理性的公共精神,还是感性的同胞情感,都容易为大家所接纳和偏爱。就如白居易所言,“以心度心,以身观身”,共同体意识可以促成共鸣性的良知和善意动机,进而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慢慢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体系。这些道德规范对丑恶能够形成一定的约束与规制,消解歧视、思想汇报范文偏见等不愉快的生活体验,进而提升个体生活的品质。
有助于形成自信心理,促进个体积极行动。作为一个成员,当其所处的共同体在灿烂悠久的文明基础上能够团结凝聚、能够富强独立时,其自身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会油然而生。当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信并不等同于盲目自负,而在于寻求积极的自强行动,努力学习并进步。正是源于各族同胞的进步努力和能动维护意愿,才形成了多元之和与一体之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为个体提供自信行动的根基。
有助于自我全面发展,实现个体人生价值。个体的人生价值虽由自己能动创造,但最终还是由共同体提供机会、由对他者和社会的贡献来获得评判。也就是说,自我人生的价值意义构建,是由整个共同体作为参考系并由共同体意识加以支撑。宽泛地说,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成员间相互接触联系、创造机会与价值意义的过程,也就是促进自我全面发展的过程。范文写作同时,个体获得的各种知识经验、秉持的各种共善性的价值信念、创造的各种价值贡献,都需要在共同体中才能完成和体现。
综上所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既与整体的规范尊严相关,又与个体的德性修养相连;既关乎整体的命运走向,也涉及个体的生命价值。有耕耘才有收获,有付出才有结果。唯有参与铸牢过程、巩固铸牢效果,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促成小我和大我的自觉自立、自爱自尊、自主自律和自强自信,最终实现个人梦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五月的天山南北,微风拂面,大地充满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泽普县迎来了第27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民族团结教育月年年有,可是今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月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今天我们隆重欢聚一堂,以演讲的方式歌颂民族团结,礼赞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王燕娜的感人事迹。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大爱不分民族感天动地。
家住新疆乌鲁木齐高新区桂林路社区的王燕娜,为了挽救我县维吾尔族学生毛南江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无偿将自己的肾捐献。并表示要自强不息,继续为加强民族团结,共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是什么原因让出生在小康之家的汉族少女王艳娜不顾亲人的反对,不顾未婚夫分手的威胁,毅然无偿捐肾挽救维吾尔族高三学生毛兰江生命呢?原因在于她心灵无私天地宽,心中有大爱。
王燕娜及全家善良、淳朴的事迹感动了全疆各族人民,从他们全家的身上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超越血缘、亲情、民族的大爱;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无私博大的胸怀和闪耀人性光芒的大爱;还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王燕娜能在自己人生刚刚起步、正值豆蔻年华青春最美好的时刻做出这样重大超乎常人的处事抉择,确实值得我们全疆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学习。你不仅是民族团结的模范,还是新时期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楷模。”
我认为王燕娜做出了平常人难以做到的不平凡的事,为新时代青年树立了民族团结和道德建设的榜样。
今年5月,是自治区第26个、我县第27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我希望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和团员青年,努力向王燕娜学习,学习她无私奉献,情注社会的优秀品格,学习她用血肉深情维护新疆民族团结大好局面的高尚道德情操。人人心中有一种超越血缘、亲情、民族的大爱,有无私博大的胸怀和闪耀人性光芒的大爱,弘扬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为泽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权限的发展、进步、繁荣、稳定营造良好的环境气氛,做出新的贡献。
一曲优美动听的《我们新疆好地方》,唱出了两千二百万天山儿女的心声。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新疆大地安定祥和,到处奏响民族团结的凯歌。
民族团结月,凝铸同志兄弟情。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47个民族,数百年来,在抵御外敌入侵、反对分裂祖国的斗争中,各族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谊。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和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贯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立“平等、团结、互助、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
民族团结,社会政治稳定,党和政府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相反,民族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党和政府要花大量的精力来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各族群众惶惶不可终日,安居乐业根本谈不上,各项事业功亏一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遥遥无期。这样还会再次沦为他人任意宰割的羔羊。民族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我们的明天就是科索沃、巴勒斯坦、伊拉克。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民族团结,社会政治稳定,西方敌对势力最不愿意看到。民族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弱,人民受苦受难,正中他们的下怀。所以为们要从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中华民族负责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民族团结。
为此我们要向王燕娜那样心灵无私天地宽,心中有大爱。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象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象珍惜自己生命一样珍惜民族团结。坚决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坚决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在“一反三维”、打击“势力”的斗争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教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篇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我们党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总书记在继承与发展我们党近百年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原创性科学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和使命担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关系民族复兴大业的战略工程、根基工程、民心工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在新时代聚焦国家战略布局、贯彻“四为服务”方针的重要使命和时代担当。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点、线、面、体”多维度、全覆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一体化工作机制,打牢广大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聚焦核心点。立德树人既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立身之本,也是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亦是开展所有教育教学实践的出发点、核心点和落脚点。所培养的人是否具有深沉的家国情怀、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检验高校立德树人成效的“试金石”,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硬指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职责、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要围绕培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又红又专的时代新人这一根本任务,紧扣“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秉持“育人为本、德育先行”的理念,把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摆在人才培养的首要地位,全面聚焦立德树人这个核心点,坚持教书与育人并举、立德与增智并重,认真抓好思想教育这个根本,把思想品德、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责任担当、实践能力等核心要素的养成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要把握首要环节,坚持守正创新、正本清源,创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党的民族理论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引导各族师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进“五个认同”;要聚焦中心环节,蹄疾步稳、提速争先,深入开展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大力强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用生动翔实的事例向广大师生讲深讲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增强各族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要审视关键环节,着力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使广大学生自觉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矢志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积极传播者。
筑牢生命线。质量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生命线。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坚持把高质量作为发展主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高水平大学的应有之义,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兴旺发达,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如期顺利实现。因此,必须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安身立命的生命线、作为有效落实“四个服务”的使命线、作为构筑各民族师生共有精神家园的保障线。高校坚守人才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必须聚焦“培养人”这一根本,抓住振兴本科教育这一核心,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打造融通互嵌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通人才培养方案,把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融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各环节。要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着眼“学习·实践·创新·提高·深化·拓展·巩固”等育人要素和环节,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建设,有效推动“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小班化”教学改革,提升课堂内涵品位,努力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使学生主动收起手机来、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互动热起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要坚持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为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价值立标,以“四个引路人”为打造新时代“筑梦人”进行使命定位,以“四个相统一”为培养“经师”“人师”相统一的“名家大师”进行实践指向,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切实肩负起“三传播”“三塑造”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
扩大覆盖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绝不是单纯的一条线上的工作,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实现全面覆盖、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要着眼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体制,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员参与、全域贯穿、全程覆盖的“大思政”工作格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立标”,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要主动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为形成一体化、系统性、全覆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体系明确发展“坐标”;要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旨归,进一步明确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实践的“目标”,不断提升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以德施教的能力;要以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督导评价体系为重要抓手,探索建立要素齐全、体系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测评体系和评价“指标”,推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由“软指标”变成“硬约束”,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育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明确了价值指向和实践导向。要聚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标,围绕构筑各民族师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精神家园这一价值追寻,紧扣增强“五个认同”这一核心要义,把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这一关键载体,坚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理念,着眼学生、学业、学情、学术等实践维度和育人要素,抓好“育才”基础,抓住“育德”精髓,创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固本培元,夯基垒台,巩固广大师生民族团结生命线、幸福线。要倡导嵌入式学习,打造具有交往性与情境性特征的“学习共同体”。应坚持“严、爱、细、融”,健全学生学业发展过程帮扶体系,实行混合编班、小班教学,深化分级、分层、分段培养,重点做好来自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学业的精准帮扶,切实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广大学生的学习成果上。要倡导融入式科研,形成具有参与性和协同性特征的“学术共同体”。应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院等平台,组建各民族师生参与、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协同的科研创新团队,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课题,围绕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标识等,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动各民族师生形成整体、合作、协同、共融的科研共同体,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基础。要倡导渗透式实践,构建具有共生性和关联性特征的“实践共同体”。应坚持课堂“小舞台”与社会“大天地”互通联动,既要在学校内部按照创建工作“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要求,持续深化和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交流活动,搭建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平台,打牢广大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基础和实践根基,又要组织各民族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暑期调研、文化交流、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广大师生在社会实践中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磅礴力量。要完善协同性机制,培育具有整体性和联动性特征的“家校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庭、社会和学校都有责任,谁都不是旁观者。家庭是学生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社会是多彩的大课堂,生活是生动的教科书。应健全家校、校社互联互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全链条,凝聚育人合力,坚决杜绝家庭教育、社会养成与学校教育之间出现“断档”“脱节”现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铸魂育人的重要时代使命和首要政治任务,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和大局。必须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高度,深刻认识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政治意义、思想意义、理论意义,深刻把握其核心要义、丰富内涵以及实践要求,认真履行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的政治责任和时代重任,促进广大师生自觉从思想深处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骨子里热爱中华民族共同体,争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热爱者、建设者、捍卫者。
教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篇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深刻认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首先需要准确把握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纵观古今,中国是一个大一统的文脉延续几千年而从未断裂的文明共同体;是一个走向现代化的超大规模的多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共同体,这也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最大的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20__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特别强调,“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这句话为我们辩证认识“一体”和“多元”的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算术意义上的加总,还应具备函数意义上的统合性特征。费孝通先生曾经指出,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处于高层;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支流,共同汇集于高层次的中华民族的秩序之中,高层与基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多民族的差异性是包涵在中华民族的统一性价值之内的。同时,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并不意味着消灭差异、否认各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中华民族是包容一体、交融一体、多样一体、海纳百川的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不仅包含着56个民族单元,而且还包容着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民族的每一个人民个体。应以开放的心态包容文明的差异,在共同繁荣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只有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理念内涵,才能切实理清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搞清楚哪些方面必须“同”,哪些方面可以“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靶向治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国无魂不立,族无魂不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智慧和力量。
刚刚闭幕不久的__届__中全会在《决定》中特别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充分体现了党在新时代赋予了民族工作的新内涵和新使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56个民族共同的梦。只有牢固树立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理念,才能汇聚起新时代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只有各民族和睦相处,相互交往交流交融,才能真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因此,要不断创新公共治理的政策措施,消除各民族交流交往障碍,拓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渠道。通过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使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
这一点体现在我们高校工作中,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各族学生在共同学习生活中彼此相互沟通,加深了解、增进感情。通过扎实推进“双语”教育,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在更大的空间范围里进行交往交流交融。交融并不是要取消民族之间的差异,而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通过扩大交流交往交融,让各族学生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四、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担当责任,忠诚奉献。
作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开创地,内蒙古开创并成功实践了民族区域自治道路,形成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推进了内蒙古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赢得并长期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给予高度赞誉,并充满期待。他到中央工作后,先后3次来内蒙古考察调研。20__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中再次强调,内蒙古要“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这句话表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三大期望:民族团结、守卫边疆、共创美好生活。
作为工作、生活在边疆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提高政治站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到日常各项工作之中,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履职尽责,争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
教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篇六
团结就是力量,五十六个民族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还记得,上学以后,我学会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中国人”慢慢又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强大”。
从小,我就为我能生活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而自豪骄傲,因为我知道,这片土地,汇聚的56份热情;这片土地,汇聚的是56种希望;这片土地,汇聚的是56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我知道,我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是一个各族儿女都团结一心,共同推动社会繁荣的发展大国。
有句话说得好“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自古以来,钓鱼山本来就是属于中国的`领土,一个小小的日本,想买我们的领土,不买就抢,全国与世界的人民,我相信,现在都看得清日本是一个怎样无耻、霸道的、小到用一百个日本,才低得中国的领土。
在这一点上,足够证明中国人民的团结,比团结,比人力我们样样赢你,小小的日本,你不要嚣张,最后的胜利是要靠民心所向的。
五月的天山南北,微风拂面,大地充满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泽普县迎来了第27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民族团结教育月年年有,可是今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月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今天我们隆重欢聚一堂,以演讲的方式歌颂民族团结,礼赞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王燕娜的感人事迹。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大爱不分民族感天动地。
家住新疆乌鲁木齐高新区桂林路社区的王燕娜,为了挽救我县维吾尔族学生毛南江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无偿将自己的肾捐献。并表示要自强不息,继续为加强民族团结,共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是什么原因让出生在小康之家的汉族少女王艳娜不顾亲人的反对,不顾未婚夫分手的威胁,毅然无偿捐肾挽救维吾尔族高三学生毛兰江生命呢?原因在于她心灵无私天地宽,心中有大爱。
王燕娜及全家善良、淳朴的事迹感动了全疆各族人民,从他们全家的身上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超越血缘、亲情、民族的大爱;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无私博大的胸怀和闪耀人性光芒的大爱;还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王燕娜能在自己人生刚刚起步、正值豆蔻年华青春最美好的时刻做出这样重大超乎常人的处事抉择,确实值得我们全疆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学习。你不仅是民族团结的模范,还是新时期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楷模。”
我认为王燕娜做出了平常人难以做到的不平凡的事,为新时代青年树立了民族团结和道德建设的榜样。
今年5月,是自治区第26个、我县第27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我希望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和团员青年,努力向王燕娜学习,学习她无私奉献,情注社会的优秀品格,学习她用血肉深情维护新疆民族团结大好局面的高尚道德情操。人人心中有一种超越血缘、亲情、民族的大爱,有无私博大的胸怀和闪耀人性光芒的大爱,弘扬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为泽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权限的发展、进步、繁荣、稳定营造良好的环境气氛,做出新的贡献。
一曲优美动听的《我们新疆好地方》,唱出了两千二百万天山儿女的心声。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新疆大地安定祥和,到处奏响民族团结的凯歌。
民族团结月,凝铸同志兄弟情。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47个民族,数百年来,在抵御外敌入侵、反对分裂祖国的斗争中,各族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谊。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和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贯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立“平等、团结、互助、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
民族团结,社会政治稳定,党和政府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相反,民族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党和政府要花大量的精力来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各族群众惶惶不可终日,安居乐业根本谈不上,各项事业功亏一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遥遥无期。这样还会再次沦为他人任意宰割的羔羊。民族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我们的明天就是科索沃、巴勒斯坦、伊拉克。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民族团结,社会政治稳定,西方敌对势力最不愿意看到。民族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弱,人民受苦受难,正中他们的下怀。所以为们要从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中华民族负责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民族团结。
为此我们要向王燕娜那样心灵无私天地宽,心中有大爱。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象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象珍惜自己生命一样珍惜民族团结。坚决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坚决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在“一反三维”、打击“势力”的斗争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习总书记曾指出,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比脱离共同体更具杀伤力的事情,离群索居或遭到抛弃的恐惧孤单和坐立不安,足以让一个人在精神意识上出现障碍和紊乱。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认知、生存与价值呈现,只有在具备共同体意识的海面上才能生发并荡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涉个体的生命体验与价值,有助于形塑一个有理性、有情感、有道德、有自信、有价值的个体。
有助于培育公共精神,形成个体理性品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空间中共营美好生活的过程。依托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与规范,成员们在努力营造共善生活中发觉并形成一系列理性的公共精神,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包括公正、平等、参与、法治、互助、宽容、合作、信任、廉洁、分享、责任等。这些公共精神的形成,既得益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也会以公共利益的增量方式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最终还会落脚到公民个体成员身上,以健全理性品质和健康人格为基本的风范体现。
有助于生发同胞情感,给予个体心灵归属。任何成员都不愿意生活在一个冷漠疏远的社会中,而理性又无法完全提供情感上的需求。唯有在情感充沛的基础上,成员相互间才会有亲和力,才更愿意接近彼此,相信彼此为情同手足的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不仅会形成理性的公共精神,还会生发友爱、关心、同情等同胞情感,这些情感在给予个体精神慰藉和心灵归属的同时,也提供了长远乐观的前景预期与归宿。
有助于提供道德规范,提升个体生活体验。共同体意识可以提供成员彼此间相处的良善秩序,也为个体提供了待人接物的基本规范。无论是理性的公共精神,还是感性的同胞情感,都容易为大家所接纳和偏爱。就如白居易所言,“以心度心,以身观身”,共同体意识可以促成共鸣性的良知和善意动机,进而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慢慢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体系。这些道德规范对丑恶能够形成一定的约束与规制,消解歧视、思想汇报范文偏见等不愉快的生活体验,进而提升个体生活的品质。
有助于形成自信心理,促进个体积极行动。作为一个成员,当其所处的共同体在灿烂悠久的文明基础上能够团结凝聚、能够富强独立时,其自身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会油然而生。当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信并不等同于盲目自负,而在于寻求积极的自强行动,努力学习并进步。正是源于各族同胞的进步努力和能动维护意愿,才形成了多元之和与一体之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为个体提供自信行动的根基。
有助于自我全面发展,实现个体人生价值。个体的人生价值虽由自己能动创造,但最终还是由共同体提供机会、由对他者和社会的贡献来获得评判。也就是说,自我人生的价值意义构建,是由整个共同体作为参考系并由共同体意识加以支撑。宽泛地说,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成员间相互接触联系、创造机会与价值意义的过程,也就是促进自我全面发展的过程。范文写作同时,个体获得的各种知识经验、秉持的各种共善性的价值信念、创造的各种价值贡献,都需要在共同体中才能完成和体现。
综上所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既与整体的规范尊严相关,又与个体的德性修养相连;既关乎整体的命运走向,也涉及个体的生命价值。有耕耘才有收获,有付出才有结果。唯有参与铸牢过程、巩固铸牢效果,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促成小我和大我的自觉自立、自爱自尊、自主自律和自强自信,最终实现个人梦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精神家园——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和谐是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保障。长久以来,各民族间碰撞升华的文化火种,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各民族在地域构成上交错杂居又相互包容、在经济生活中相互帮扶、在情感诉求中相互亲近依存,这是对中华文化认同的一种现实表述。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自身文化传承间的平衡状态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在当时当下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依据,是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一个民族的长治久安,复兴兴旺更多的是依托于文明永固创新不竭的基础之上,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对文化的认同及信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注入了灵魂。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各族群众树立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通过弘扬革命文化,让各族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历史,进而将文化自觉和政治自觉相结合,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通过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改造和创新,从而更具有现代性。
在内蒙古的土地上生活着49个民族,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体系,孕育了光辉灿烂的草原文化。内蒙古之所以能够保持和谐发展的局面,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并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70多年来,内蒙古在制度建设、人才培养、载体构建、技术支撑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建国初期,内蒙古创立了面向基层群众的“乌兰牧骑”,成为全国文艺界的一面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大区、文化强区战略的实施,实现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入新世纪,实施了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创造性地提炼出“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了深层的民族文化精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我们党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与发展我们党近百年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原创性科学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和使命担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关系民族复兴大业的战略工程、根基工程、民心工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在新时代聚焦国家战略布局、贯彻“四为服务”方针的重要使命和时代担当。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点、线、面、体”多维度、全覆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一体化工作机制,打牢广大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聚焦核心点。立德树人既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立身之本,也是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亦是开展所有教育教学实践的出发点、核心点和落脚点。所培养的人是否具有深沉的家国情怀、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检验高校立德树人成效的“试金石”,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硬指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职责、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要围绕培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又红又专的时代新人这一根本任务,紧扣“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秉持“育人为本、德育先行”的理念,把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摆在人才培养的首要地位,全面聚焦立德树人这个核心点,坚持教书与育人并举、立德与增智并重,认真抓好思想教育这个根本,把思想品德、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责任担当、实践能力等核心要素的养成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要把握首要环节,坚持守正创新、正本清源,创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党的民族理论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引导各族师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进“五个认同”;要聚焦中心环节,蹄疾步稳、提速争先,深入开展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大力强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用生动翔实的事例向广大师生讲深讲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增强各族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要审视关键环节,着力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使广大学生自觉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矢志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积极传播者。
筑牢生命线。质量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生命线。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坚持把高质量作为发展主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高水平大学的应有之义,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兴旺发达,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如期顺利实现。因此,必须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安身立命的生命线、作为有效落实“四个服务”的使命线、作为构筑各民族师生共有精神家园的保障线。高校坚守人才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必须聚焦“培养人”这一根本,抓住振兴本科教育这一核心,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打造融通互嵌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通人才培养方案,把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融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各环节。要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着眼“学习·实践·创新·提高·深化·拓展·巩固”等育人要素和环节,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建设,有效推动“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小班化”教学改革,提升课堂内涵品位,努力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使学生主动收起手机来、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互动热起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要坚持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为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价值立标,以“四个引路人”为打造新时代“筑梦人”进行使命定位,以“四个相统一”为培养“经师”“人师”相统一的“名家大师”进行实践指向,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切实肩负起“三传播”“三塑造”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
扩大覆盖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绝不是单纯的一条线上的工作,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实现全面覆盖、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要着眼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体制,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员参与、全域贯穿、全程覆盖的“大思政”工作格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立标”,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要主动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为形成一体化、系统性、全覆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体系明确发展“坐标”;要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旨归,进一步明确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实践的“目标”,不断提升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以德施教的能力;要以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督导评价体系为重要抓手,探索建立要素齐全、体系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测评体系和评价“指标”,推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由“软指标”变成“硬约束”,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育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明确了价值指向和实践导向。要聚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标,围绕构筑各民族师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精神家园这一价值追寻,紧扣增强“五个认同”这一核心要义,把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这一关键载体,坚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理念,着眼学生、学业、学情、学术等实践维度和育人要素,抓好“育才”基础,抓住“育德”精髓,创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固本培元,夯基垒台,巩固广大师生民族团结生命线、幸福线。要倡导嵌入式学习,打造具有交往性与情境性特征的“学习共同体”。应坚持“严、爱、细、融”,健全学生学业发展过程帮扶体系,实行混合编班、小班教学,深化分级、分层、分段培养,重点做好来自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学业的精准帮扶,切实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广大学生的学习成果上。要倡导融入式科研,形成具有参与性和协同性特征的“学术共同体”。应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院等平台,组建各民族师生参与、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协同的科研创新团队,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课题,围绕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标识等,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动各民族师生形成整体、合作、协同、共融的科研共同体,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基础。要倡导渗透式实践,构建具有共生性和关联性特征的“实践共同体”。应坚持课堂“小舞台”与社会“大天地”互通联动,既要在学校内部按照创建工作“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要求,持续深化和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交流活动,搭建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平台,打牢广大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基础和实践根基,又要组织各民族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暑期调研、文化交流、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广大师生在社会实践中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磅礴力量。要完善协同性机制,培育具有整体性和联动性特征的“家校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庭、社会和学校都有责任,谁都不是旁观者。家庭是学生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社会是多彩的大课堂,生活是生动的教科书。应健全家校、校社互联互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全链条,凝聚育人合力,坚决杜绝家庭教育、社会养成与学校教育之间出现“断档”“脱节”现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铸魂育人的重要时代使命和首要政治任务,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和大局。必须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高度,深刻认识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政治意义、思想意义、理论意义,深刻把握其核心要义、丰富内涵以及实践要求,认真履行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的政治责任和时代重任,促进广大师生自觉从思想深处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骨子里热爱中华民族共同体,争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热爱者、建设者、捍卫者。
民族融合一直都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鲜明特征。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有四个主要的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宋辽金元时期和清代。在中国近代史上,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为实现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使命。在长期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各个民族之间建立的患难与共的关系和深厚的友情,也意识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根据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状况,制定了民族区域自制制度。这项制度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体现了国家尊重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也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原则。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稳步发展成就瞩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全国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二零二零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句话表明,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共享发展成果,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荣共存的历史。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
而在美国,持续发酵的“乔治·弗洛伊德”事件暴露出西方国家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其实,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由来已久。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一直推行暴力、血腥的殖民主义政策。西方的殖民主义史是人类的一部黑历史。殖民主义是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的根源所在。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国家,因为社会制度、贫富分化等原因,导致有色人种和少数族裔受到不公正待遇。现在不少西方国家的民众为了表达对弗洛伊德死亡事件的不满,正在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相比之下,中国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有了今天中国的繁荣昌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局面,继续为维护民族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愿世界少一些暴乱和不公平,多一些和谐与平等!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每当说起这三个离不开,我就会想起我的“保护之神”。
悲伤逆流成河。
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转折,那一天,我瘦小的身躯拖着沉重的行李来到了内初班,离开了父母,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周围是陌生的面容,陌生的声音,陌生的影子。
总感觉自己像个没家的孩子一样,整天看着一个个陌生的影子走进教室,周围没有一个朋友。
阴沉沉的天气,冰冷冷的心,悲伤你留成河。
梦里落花知多少。
“当当当”考试开始了,我摸着自己那沉重的头,看着那模模糊糊的黑圈圈,泪水滑过我的脸颊。
考完试了,我独自一人坐在教室,趴在那坚硬的课桌上,教室里安安静静的,只能听到我一个人的呼吸声,不知不觉中我进入了梦乡,在梦里,她来到了我的身边。
长相依日光倾城。
她轻轻地迈着脚步走了过来,温柔地说:“怎么了?生病了吗?”我被眼前的这画面惊呆了,原来她是我们班唯一一个汉族同学红霞,没来得及回答,她就把我扶了起来,关切地说:“走,我陪你去医务室。”
一路上,只听她不停地唠叨:怎么一点都不会照顾自己呢?为什么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你以为没人管你啊!”我只记得她说了很多,但实在是记不起来她到底唠叨了些什么!
这时,我觉得我的世界开满了美丽的向日葵,是世界上最美的向日葵。那段日子,红霞就像我的“保护之神”,只要有困惑,她就会出现在我的身边,在她无微不至的关心下,我的病也很快好了起来,一个霞光万丈的日子,我们拉着手,面向霞光许愿:做一生的好朋友,永不分离!
我的汉语水平不高,发音也不是那么的标准,在她的耐心指导下,我的汉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闲暇之余,我也会教红霞说几句维吾尔语,日子在我们的相伴中愉快的度过。
民族团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更加发扬光大这种精神。民族团结是新疆稳定的“保护之神”,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各民族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一起建设美好家园!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每当说起这三个离不开,我就会想起我的“保护之神”。
悲伤逆流成河。
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转折,那一天,我瘦小的身躯拖着沉重的行李来到了内初班,离开了父母,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周围是陌生的面容,陌生的声音,陌生的影子。
总感觉自己像个没家的孩子一样,整天看着一个个陌生的影子走进教室,周围没有一个朋友。
阴沉沉的天气,冰冷冷的心,悲伤你留成河。
梦里落花知多少。
“当当当”考试开始了,我摸着自己那沉重的头,看着那模模糊糊的黑圈圈,泪水滑过我的脸颊。
考完试了,我独自一人坐在教室,趴在那坚硬的课桌上,教室里安安静静的,只能听到我一个人的呼吸声,不知不觉中我进入了梦乡,在梦里,她来到了我的身边。
长相依日光倾城。
她轻轻地迈着脚步走了过来,温柔地说:“怎么了?生病了吗?”我被眼前的这画面惊呆了,原来她是我们班唯一一个汉族同学红霞,没来得及回答,她就把我扶了起来,关切地说:“走,我陪你去医务室。”
一路上,只听她不停地唠叨:怎么一点都不会照顾自己呢?为什么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你以为没人管你啊!”我只记得她说了很多,但实在是记不起来她到底唠叨了些什么!
这时,我觉得我的世界开满了美丽的向日葵,是世界上最美的向日葵。那段日子,红霞就像我的“保护之神”,只要有困惑,她就会出现在我的身边,在她无微不至的关心下,我的病也很快好了起来,一个霞光万丈的日子,我们拉着手,面向霞光许愿:做一生的好朋友,永不分离!
我的汉语水平不高,发音也不是那么的标准,在她的耐心指导下,我的汉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闲暇之余,我也会教红霞说几句维吾尔语,日子在我们的相伴中愉快的度过。
民族团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更加发扬光大这种精神。民族团结是新疆稳定的“保护之神”,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各民族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一起建设美好家园!
五月的天山南北,微风拂面,大地充满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泽普县迎来了第27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民族团结教育月年年有,可是今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月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今天我们隆重欢聚一堂,以演讲的方式歌颂民族团结,礼赞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王燕娜的感人事迹。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大爱不分民族感天动地。
家住新疆乌鲁木齐高新区桂林路社区的王燕娜,为了挽救我县维吾尔族学生毛南江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无偿将自己的肾捐献。并表示要自强不息,继续为加强民族团结,共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是什么原因让出生在小康之家的汉族少女王艳娜不顾亲人的反对,不顾未婚夫分手的威胁,毅然无偿捐肾挽救维吾尔族高三学生毛兰江生命呢?原因在于她心灵无私天地宽,心中有大爱。
王燕娜及全家善良、淳朴的事迹感动了全疆各族人民,从他们全家的身上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超越血缘、亲情、民族的大爱;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无私博大的胸怀和闪耀人性光芒的大爱;还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王燕娜能在自己人生刚刚起步、正值豆蔻年华青春最美好的时刻做出这样重大超乎常人的处事抉择,确实值得我们全疆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学习。你不仅是民族团结的模范,还是新时期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楷模。”
我认为王燕娜做出了平常人难以做到的不平凡的事,为新时代青年树立了民族团结和道德建设的榜样。
今年5月,是自治区第26个、我县第27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我希望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和团员青年,努力向王燕娜学习,学习她无私奉献,情注社会的优秀品格,学习她用血肉深情维护新疆民族团结大好局面的高尚道德情操。人人心中有一种超越血缘、亲情、民族的大爱,有无私博大的胸怀和闪耀人性光芒的大爱,弘扬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为泽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权限的发展、进步、繁荣、稳定营造良好的环境气氛,做出新的贡献。
一曲优美动听的《我们新疆好地方》,唱出了两千二百万天山儿女的心声。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新疆大地安定祥和,到处奏响民族团结的凯歌。
民族团结月,凝铸同志兄弟情。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47个民族,数百年来,在抵御外敌入侵、反对分裂祖国的斗争中,各族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谊。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和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贯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立“平等、团结、互助、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
民族团结,社会政治稳定,党和政府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相反,民族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党和政府要花大量的精力来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各族群众惶惶不可终日,安居乐业根本谈不上,各项事业功亏一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遥遥无期。这样还会再次沦为他人任意宰割的羔羊。民族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我们的明天就是科索沃、巴勒斯坦、伊拉克。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民族团结,社会政治稳定,西方敌对势力最不愿意看到。民族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弱,人民受苦受难,正中他们的下怀。所以为们要从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中华民族负责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民族团结。
为此我们要向王燕娜那样心灵无私天地宽,心中有大爱。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象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象珍惜自己生命一样珍惜民族团结。坚决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坚决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在“一反三维”、打击“势力”的斗争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习总书记曾指出,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比脱离共同体更具杀伤力的事情,离群索居或遭到抛弃的恐惧孤单和坐立不安,足以让一个人在精神意识上出现障碍和紊乱。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认知、生存与价值呈现,只有在具备共同体意识的海面上才能生发并荡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涉个体的生命体验与价值,有助于形塑一个有理性、有情感、有道德、有自信、有价值的个体。
有助于培育公共精神,形成个体理性品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空间中共营美好生活的过程。依托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与规范,成员们在努力营造共善生活中发觉并形成一系列理性的公共精神,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包括公正、平等、参与、法治、互助、宽容、合作、信任、廉洁、分享、责任等。这些公共精神的形成,既得益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也会以公共利益的增量方式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最终还会落脚到公民个体成员身上,以健全理性品质和健康人格为基本的风范体现。
有助于生发同胞情感,给予个体心灵归属。任何成员都不愿意生活在一个冷漠疏远的社会中,而理性又无法完全提供情感上的需求。唯有在情感充沛的基础上,成员相互间才会有亲和力,才更愿意接近彼此,相信彼此为情同手足的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不仅会形成理性的公共精神,还会生发友爱、关心、同情等同胞情感,这些情感在给予个体精神慰藉和心灵归属的同时,也提供了长远乐观的前景预期与归宿。
有助于提供道德规范,提升个体生活体验。共同体意识可以提供成员彼此间相处的良善秩序,也为个体提供了待人接物的基本规范。无论是理性的公共精神,还是感性的同胞情感,都容易为大家所接纳和偏爱。就如白居易所言,“以心度心,以身观身”,共同体意识可以促成共鸣性的良知和善意动机,进而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慢慢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体系。这些道德规范对丑恶能够形成一定的约束与规制,消解歧视、思想汇报范文偏见等不愉快的生活体验,进而提升个体生活的品质。
有助于形成自信心理,促进个体积极行动。作为一个成员,当其所处的共同体在灿烂悠久的文明基础上能够团结凝聚、能够富强独立时,其自身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会油然而生。当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信并不等同于盲目自负,而在于寻求积极的自强行动,努力学习并进步。正是源于各族同胞的进步努力和能动维护意愿,才形成了多元之和与一体之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为个体提供自信行动的根基。
有助于自我全面发展,实现个体人生价值。个体的人生价值虽由自己能动创造,但最终还是由共同体提供机会、由对他者和社会的贡献来获得评判。也就是说,自我人生的价值意义构建,是由整个共同体作为参考系并由共同体意识加以支撑。宽泛地说,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成员间相互接触联系、创造机会与价值意义的过程,也就是促进自我全面发展的过程。范文写作同时,个体获得的各种知识经验、秉持的各种共善性的价值信念、创造的各种价值贡献,都需要在共同体中才能完成和体现。
综上所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既与整体的规范尊严相关,又与个体的德性修养相连;既关乎整体的命运走向,也涉及个体的生命价值。有耕耘才有收获,有付出才有结果。唯有参与铸牢过程、巩固铸牢效果,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促成小我和大我的自觉自立、自爱自尊、自主自律和自强自信,最终实现个人梦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每当说起这三个离不开,我就会想起我的“保护之神”。
悲伤逆流成河。
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转折,那一天,我瘦小的身躯拖着沉重的行李来到了内初班,离开了父母,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周围是陌生的面容,陌生的声音,陌生的影子。
总感觉自己像个没家的孩子一样,整天看着一个个陌生的影子走进教室,周围没有一个朋友。
阴沉沉的天气,冰冷冷的心,悲伤你留成河。
梦里落花知多少。
“当当当”考试开始了,我摸着自己那沉重的头,看着那模模糊糊的黑圈圈,泪水滑过我的脸颊。
考完试了,我独自一人坐在教室,趴在那坚硬的课桌上,教室里安安静静的,只能听到我一个人的呼吸声,不知不觉中我进入了梦乡,在梦里,她来到了我的身边。
长相依日光倾城。
她轻轻地迈着脚步走了过来,温柔地说:“怎么了?生病了吗?”我被眼前的这画面惊呆了,原来她是我们班唯一一个汉族同学红霞,没来得及回答,她就把我扶了起来,关切地说:“走,我陪你去医务室。”
一路上,只听她不停地唠叨:怎么一点都不会照顾自己呢?为什么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你以为没人管你啊!”我只记得她说了很多,但实在是记不起来她到底唠叨了些什么!
这时,我觉得我的世界开满了美丽的向日葵,是世界上最美的向日葵。那段日子,红霞就像我的“保护之神”,只要有困惑,她就会出现在我的身边,在她无微不至的关心下,我的病也很快好了起来,一个霞光万丈的日子,我们拉着手,面向霞光许愿:做一生的好朋友,永不分离!
我的汉语水平不高,发音也不是那么的标准,在她的耐心指导下,我的汉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闲暇之余,我也会教红霞说几句维吾尔语,日子在我们的相伴中愉快的度过。
民族团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更加发扬光大这种精神。民族团结是新疆稳定的“保护之神”,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各民族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一起建设美好家园!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正如这首歌中所唱,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泱泱大国,民族团结是一条重要的发展大计。
新疆更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区,在这里民族团结显得非常重要。7·5事件之后,三个离不开成了这里的发展之大计。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是啊,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祖国才会有今天的辉煌!只有民族团结了,经济才能更迅速的发展;只有民族团结了,才不会发生昨天的悲剧;只有民族团结了,人民才会安居乐业。我们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走向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纵观千百年来的民族发展史,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管各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着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一直是历史的主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正是因为我们的祖辈们如此团结,如此有凝聚力。
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和亲入藏,土尔跋扈族在渥多锡带领还乡……这些事例虽然来自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古代,但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不光在古代,在今天也有很多这样的事例:
人们不会忘记,为了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生毛兰·吾买尔,23岁的王燕娜姐姐,把自己的一颗肾,无偿捐赠给了素不相识的维吾尔族“弟弟”。
人们不会忘记,在天山深处偏僻的库车县栏杆村,维吾尔族老人卡德尔,用40年时间写下了1000多篇日记,记载了解放军与当地村民之间拥军爱民的故事。这位老人说,我的眼睛不行了,但要把写日记的任务交给儿子,这日记不会停,一定会一代代写下去。
手握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维护民族团结是刻不容缓的,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的,让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滴水可以汇成江河,不传谣,不信谣,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共同筑起一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铜墙铁壁。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水,沙子混合以后,比花岗岩还坚硬。我们要团结,不要分裂,让我们民汉一家亲,永远这样相亲相爱吧,如果我们分裂了,别的国家就有机可乘,必将会让我们走向灭亡,如果我们心连心,手握手,筑起铜墙铁壁,那么,就算有再强大的敌人,我们也不会害怕!我们中华民族必将象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正如这首歌中所唱,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泱泱大国,民族团结是一条重要的发展大计。
新疆更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区,在这里民族团结显得非常重要。7·5事件之后,三个离不开成了这里的发展之大计。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是啊,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祖国才会有今天的辉煌!只有民族团结了,经济才能更迅速的发展;只有民族团结了,才不会发生昨天的悲剧;只有民族团结了,人民才会安居乐业。我们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走向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纵观千百年来的民族发展史,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管各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着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一直是历史的主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正是因为我们的祖辈们如此团结,如此有凝聚力。
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和亲入藏,土尔跋扈族在渥多锡带领还乡……这些事例虽然来自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古代,但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不光在古代,在今天也有很多这样的事例:
人们不会忘记,为了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生毛兰·吾买尔,23岁的王燕娜姐姐,把自己的一颗肾,无偿捐赠给了素不相识的维吾尔族“弟弟”。
人们不会忘记,在天山深处偏僻的库车县栏杆村,维吾尔族老人卡德尔,用40年时间写下了1000多篇日记,记载了解放军与当地村民之间拥军爱民的故事。这位老人说,我的眼睛不行了,但要把写日记的任务交给儿子,这日记不会停,一定会一代代写下去。
手握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维护民族团结是刻不容缓的,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的,让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滴水可以汇成江河,不传谣,不信谣,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共同筑起一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铜墙铁壁。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水,沙子混合以后,比花岗岩还坚硬。我们要团结,不要分裂,让我们民汉一家亲,永远这样相亲相爱吧,如果我们分裂了,别的国家就有机可乘,必将会让我们走向灭亡,如果我们心连心,手握手,筑起铜墙铁壁,那么,就算有再强大的敌人,我们也不会害怕!我们中华民族必将象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就类型而言,意识无外乎两类:一类是存在于所有成员头脑之中的大意识,通常与社会文化环境相依存,是一种具有相似乃至贯通属性的存在;一类是只存在于个体成员头脑之中的小意识,通常与个体经验相关联,是一种具有差异性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意识总是游离于大意识与小意识之间,相对性地共存。大意识没有小意识的支撑和贯通就不会存在,小意识在对大意识的内容体系进行能动选择的同时,又常常受到大意识或直接或间接的规约。我们可以将大意识理解为特定范围内所有成员与相关生存环境互动而生发的意识关系总和。
显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上述关系总和式的大意识。它是一个聚合各族人民所能感知、所持价值和所要致之于一体的心态体系,既是一种归属体验,又是一种共善信念,还是一种能动意愿。具体来说,这样的大意识表现为各族人民心连心一家人的温暖归属体验、手拉手一起走的共善价值信念、同手足共复兴的责任使命意愿。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意识体系,各族人民的亲和感知、精神信仰、行为意愿都是其构成要素。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虽然只有两字之差,却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毫无疑问,对前者的思考会落脚于大意识层面,至于后者,则未必只关注大意识,而是要时时着眼于各种各样的小意识,即如何把握小与大的关联、实现众多小意识的协和贯通。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大与小是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前提。
应当说,小层面的无意识、潜意识乃至意识迷茫现象仍广泛存在。许多人生于斯长于斯,融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中,对潜存的大意识、小意识并无觉察;许多人行走中国,感受着广袤疆域的地理人文差异,意识到中华民族因多元一体而充满活力,但对深层次的精神信念尚无寻察;许多人渴求登高望远,有意识地想象并期盼自身未来的前景,但因囿于一己一时一地,对整体航向缺乏洞察。
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背后均映射出一个视角、眼界或格局的问题,体现了大与小的基本关系范畴,诸如宏观与微观、长远与眼前、全局与细节、集体与个体等。借此关系范畴来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能够明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意涵,即要唤醒一些习而未察的无意识,明晰一些优秀且具超越性的精神价值,发掘一些能动性的进步意识,一点一滴地超越个体小意识,培育宽眼界、长眼光、大格局的思维能力,实现大意识与小意识之间的彼此理解、相互贯通。
教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篇七
习总书记曾指出,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比脱离共同体更具杀伤力的事情,离群索居或遭到抛弃的恐惧孤单和坐立不安,足以让一个人在精神意识上出现障碍和紊乱。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认知、生存与价值呈现,只有在具备共同体意识的海面上才能生发并荡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涉个体的生命体验与价值,有助于形塑一个有理性、有情感、有道德、有自信、有价值的个体。
有助于培育公共精神,形成个体理性品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空间中共营美好生活的过程。依托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与规范,成员们在努力营造共善生活中发觉并形成一系列理性的公共精神,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包括公正、平等、参与、法治、互助、宽容、合作、信任、廉洁、分享、责任等。这些公共精神的形成,既得益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也会以公共利益的增量方式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最终还会落脚到公民个体成员身上,以健全理性品质和健康人格为基本的风范体现。
有助于生发同胞情感,给予个体心灵归属。任何成员都不愿意生活在一个冷漠疏远的社会中,而理性又无法完全提供情感上的需求。唯有在情感充沛的基础上,成员相互间才会有亲和力,才更愿意接近彼此,相信彼此为情同手足的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不仅会形成理性的公共精神,还会生发友爱、关心、同情等同胞情感,这些情感在给予个体精神慰藉和心灵归属的同时,也提供了长远乐观的前景预期与归宿。
有助于提供道德规范,提升个体生活体验。共同体意识可以提供成员彼此间相处的良善秩序,也为个体提供了待人接物的基本规范。无论是理性的公共精神,还是感性的同胞情感,都容易为大家所接纳和偏爱。就如白居易所言,“以心度心,以身观身”,共同体意识可以促成共鸣性的良知和善意动机,进而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慢慢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体系。这些道德规范对丑恶能够形成一定的约束与规制,消解歧视、思想汇报范文偏见等不愉快的生活体验,进而提升个体生活的品质。
有助于形成自信心理,促进个体积极行动。作为一个成员,当其所处的共同体在灿烂悠久的文明基础上能够团结凝聚、能够富强独立时,其自身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会油然而生。当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信并不等同于盲目自负,而在于寻求积极的自强行动,努力学习并进步。正是源于各族同胞的进步努力和能动维护意愿,才形成了多元之和与一体之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为个体提供自信行动的根基。
有助于自我全面发展,实现个体人生价值。个体的人生价值虽由自己能动创造,但最终还是由共同体提供机会、由对他者和社会的贡献来获得评判。也就是说,自我人生的价值意义构建,是由整个共同体作为参考系并由共同体意识加以支撑。宽泛地说,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成员间相互接触联系、创造机会与价值意义的过程,也就是促进自我全面发展的过程。范文写作同时,个体获得的各种知识经验、秉持的各种共善性的价值信念、创造的各种价值贡献,都需要在共同体中才能完成和体现。
综上所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既与整体的规范尊严相关,又与个体的德性修养相连;既关乎整体的命运走向,也涉及个体的生命价值。有耕耘才有收获,有付出才有结果。唯有参与铸牢过程、巩固铸牢效果,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促成小我和大我的自觉自立、自爱自尊、自主自律和自强自信,最终实现个人梦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通过这次全市教育系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的学习,我收获很多,要始终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团结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民族团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新时代加强民族团结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为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认真总结学习,切实将习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精神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工作。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要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各项工作,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加强民族团结,根本在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探索形成的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维护民族平等团结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国家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为此我积极主动做政策的宣传者,了解和解决群众的困难,全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几方面的含义: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特殊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民族问题处理不好,将打乱国家的经济、政治秩序,造成国家动荡不安;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在矛盾、冲突、动荡和不安中进步;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民族问题处理得好,民族团结和睦,就会天下大定、国家大治、社会快速进步,人民安局乐业。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把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列为我国五大关系之一。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国家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维护民族团结,要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但民族情感有时是超越物质利益的,思想意识同样重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维护了民族地区的稳定,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它是以全中国为实施范围的一部国家语言法典,尤其是在我们这样少数民族地区更要认真贯彻落实其中各项规定,语言文字事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力量,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我县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中,我将已学习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中提出的“三个必须进一步”批示精神,为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安保工作的重大胜利作出贡献。
坚持维护民族团结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勇于担当,敢于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民族团结进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党的十八大指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我县是一个多民族自治县,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基于此,县委提出要把第一年的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活动作为我县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自选动作”和有效载体,要求以解决突出问题的创建工作成果丰富教育实践活动,以转变作风的实效为创建工作提供强大动力,为推动我县跨越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提供有力保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归根到底就是促进和谐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民族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在民族关系上的具体体现。
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中华民族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块田,同饮一河水,共生互补。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大家庭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我国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共同缔造、共同建设、共同当家作主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我国两万多公里陆地边境线绝大部分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并且有30多个民族与境外历同一民族相邻而居。这些跨界民族由于地缘和血缘上的原因,境外政治环境的变化会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影响。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始终是维护祖国边疆安宁的重大工作,决定了民族和谐始终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当代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关键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民族的问题的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引发民族矛盾的因素更加多样,民族关系已日益成为全社会范围的关系,民族的问题日益与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要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妥善处理各种民族的问题,全力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在我国,没有民族地区的发展就没有全国的发展,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全国实现了现代化,没有各民族的共同振兴就谈不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梦想,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当代中国人的责任与使命。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正是得益于我们拥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得益于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民族宗教政策,特别是从1978年开始开展了30多年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夯实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群众基础、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我们坚信,任何破坏团结、制造分裂的图谋和行径必将以失败告终。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每当说起这三个离不开,我就会想起我的“保护之神”。
悲伤逆流成河。
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转折,那一天,我瘦小的身躯拖着沉重的行李来到了内初班,离开了父母,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周围是陌生的面容,陌生的声音,陌生的影子。
总感觉自己像个没家的孩子一样,整天看着一个个陌生的影子走进教室,周围没有一个朋友。
阴沉沉的天气,冰冷冷的心,悲伤你留成河。
梦里落花知多少。
“当当当”考试开始了,我摸着自己那沉重的头,看着那模模糊糊的黑圈圈,泪水滑过我的脸颊。
考完试了,我独自一人坐在教室,趴在那坚硬的课桌上,教室里安安静静的,只能听到我一个人的呼吸声,不知不觉中我进入了梦乡,在梦里,她来到了我的身边。
长相依日光倾城。
她轻轻地迈着脚步走了过来,温柔地说:“怎么了?生病了吗?”我被眼前的这画面惊呆了,原来她是我们班唯一一个汉族同学红霞,没来得及回答,她就把我扶了起来,关切地说:“走,我陪你去医务室。”
一路上,只听她不停地唠叨:怎么一点都不会照顾自己呢?为什么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你以为没人管你啊!”我只记得她说了很多,但实在是记不起来她到底唠叨了些什么!
这时,我觉得我的世界开满了美丽的向日葵,是世界上最美的向日葵。那段日子,红霞就像我的“保护之神”,只要有困惑,她就会出现在我的身边,在她无微不至的关心下,我的病也很快好了起来,一个霞光万丈的日子,我们拉着手,面向霞光许愿:做一生的好朋友,永不分离!
我的汉语水平不高,发音也不是那么的标准,在她的耐心指导下,我的汉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闲暇之余,我也会教红霞说几句维吾尔语,日子在我们的相伴中愉快的度过。
民族团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更加发扬光大这种精神。民族团结是新疆稳定的“保护之神”,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各民族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一起建设美好家园!
在我的心底里,隐藏着一个梦,那是一个美好的中国梦,那个梦聚集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希望!承载着十三亿颗中国心!我愿:五十六个民族永远团结在一起,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如兄弟姐妹永不分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是一个巨大的团体。只要全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只要我们56个民族紧紧相依,就没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克服,就没有什么梦想不能实现。历史一再表明,民族团结和睦,国家就繁荣发达;民族内乱分裂,国家就衰败落后。洪涝灾害冲不垮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地震垮塌压不垮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狂风怒号也吹不倒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
“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六年前,这句话成为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心声。在玉树大地震后,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中华儿女再次奏响心手相连、众志成城的心曲:“今天,我们都是玉树人!”邻近的西藏,抽调拉萨、林芝、昌都的公安消防官兵,在第一时间分头向玉树挺进。昌都消防官兵成为最早进入灾区一线的外地救援队伍。18日上午,记者在玉树抗震救灾指挥中心,见到了志愿者赵成才和29位战友,组成“老兵联盟”,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玉树。哪里有任务,他们就出现在哪里,记者这几天已在好几个不同的场合见到过这些忙碌的“老兵”。赵成才告诉记者,“老兵联盟”是个典型的多民族组织:成员有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在这儿,我们都属于中华民族,我们都是一家人。”
民族团结一家亲,这个梦想已经不遥远了,它触手可及。我们要共同努力,让五十六个兄弟姐妹的笑声洒满每一个人的心中,洒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洒满华夏大地!让民族之花,开满新疆,开满祖国妈妈的心田!
团结就是力量,五十六个民族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还记得,上学以后,我学会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中国人”慢慢又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强大”。
从小,我就为我能生活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而自豪骄傲,因为我知道,这片土地,汇聚的56份热情;这片土地,汇聚的是56种希望;这片土地,汇聚的是56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我知道,我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是一个各族儿女都团结一心,共同推动社会繁荣的发展大国。
有句话说得好“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自古以来,钓鱼山本来就是属于中国的`领土,一个小小的日本,想买我们的领土,不买就抢,全国与世界的人民,我相信,现在都看得清日本是一个怎样无耻、霸道的、小到用一百个日本,才低得中国的领土。
在这一点上,足够证明中国人民的团结,比团结,比人力我们样样赢你,小小的日本,你不要嚣张,最后的胜利是要靠民心所向的。
民族融合一直都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鲜明特征。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有四个主要的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宋辽金元时期和清代。在中国近代史上,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为实现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使命。在长期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各个民族之间建立的患难与共的关系和深厚的友情,也意识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根据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状况,制定了民族区域自制制度。这项制度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体现了国家尊重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也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原则。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稳步发展成就瞩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全国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二零二零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句话表明,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共享发展成果,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荣共存的历史。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
而在美国,持续发酵的“乔治·弗洛伊德”事件暴露出西方国家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其实,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由来已久。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一直推行暴力、血腥的殖民主义政策。西方的殖民主义史是人类的一部黑历史。殖民主义是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的根源所在。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国家,因为社会制度、贫富分化等原因,导致有色人种和少数族裔受到不公正待遇。现在不少西方国家的民众为了表达对弗洛伊德死亡事件的不满,正在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相比之下,中国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有了今天中国的繁荣昌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局面,继续为维护民族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愿世界少一些**和不公平,多一些和谐与平等!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歌里唱的真好。中国人民经历了多少苦难,还是那么团结。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中华大地,中国人民团结奋战最终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老话说的好“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难折断。”这句话说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团结就是力量。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大地震。在阵阵的轰鸣声中一栋栋房屋高楼在转眼之间都崩塌。许多的人都在顷刻之间失去了家园和亲人。是团结让汶川站了起来,各大厂家纷纷捐出水和食物,许多明星和慈善家都捐出资金。为汶川人民建设医院、学校和家园就这样又让汶川人民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云南发生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地里的庄稼完全绝收,甚至于很多地方就连人民正常饮水都出现了问题。当地的人民不论老少为了解决饮水问题,不惜艰难跋山涉水到有水源的地方背水、挑水、驮水回家。这一情况后来被记者叔叔阿姨报道出来后,全国人民纷纷向灾区群众捐款捐水,以解决灾区人民生存问题。这真是印证了一句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这样靠大家和灾区人民的自救方式,旱灾最终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得到了解决,灾区人民又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这么多的见证都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个团结的大家庭,谁有了困难大家都会向他伸出援手。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每当说起这三个离不开,我就会想起我的“保护之神”。
悲伤逆流成河。
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转折,那一天,我瘦小的身躯拖着沉重的行李来到了内初班,离开了父母,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周围是陌生的面容,陌生的声音,陌生的影子。
总感觉自己像个没家的孩子一样,整天看着一个个陌生的影子走进教室,周围没有一个朋友。
阴沉沉的天气,冰冷冷的心,悲伤你留成河。
梦里落花知多少。
“当当当”考试开始了,我摸着自己那沉重的头,看着那模模糊糊的黑圈圈,泪水滑过我的脸颊。
考完试了,我独自一人坐在教室,趴在那坚硬的课桌上,教室里安安静静的,只能听到我一个人的呼吸声,不知不觉中我进入了梦乡,在梦里,她来到了我的身边。
长相依日光倾城。
她轻轻地迈着脚步走了过来,温柔地说:“怎么了?生病了吗?”我被眼前的这画面惊呆了,原来她是我们班唯一一个汉族同学红霞,没来得及回答,她就把我扶了起来,关切地说:“走,我陪你去医务室。”
一路上,只听她不停地唠叨:怎么一点都不会照顾自己呢?为什么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你以为没人管你啊!”我只记得她说了很多,但实在是记不起来她到底唠叨了些什么!
这时,我觉得我的世界开满了美丽的向日葵,是世界上最美的向日葵。那段日子,红霞就像我的“保护之神”,只要有困惑,她就会出现在我的身边,在她无微不至的关心下,我的病也很快好了起来,一个霞光万丈的日子,我们拉着手,面向霞光许愿:做一生的好朋友,永不分离!
我的汉语水平不高,发音也不是那么的标准,在她的耐心指导下,我的汉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闲暇之余,我也会教红霞说几句维吾尔语,日子在我们的相伴中愉快的度过。
民族团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更加发扬光大这种精神。民族团结是新疆稳定的“保护之神”,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各民族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一起建设美好家园!
对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党自成立起,就将实现各民族之间的真正平等和团结,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多次强调“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要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这一重要论述,站在党的历史使命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指明了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战略任务,意义重大而深远。
纵观历史,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反之,历史上发生过数不清的战乱和纷争,使国家和人民都饱受动荡之苦。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总根源,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70多年来,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防范和化解国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坚强保证。
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放眼世界,民族宗教问题历来是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当前,一些国家因为民族矛盾、种族仇恨、宗教纷争、领土争端,导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甚至国家解体、民族分裂、经济衰退、满目疮痍。民族宗教问题成为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和挑拨离间,中华民族陷入四分五裂、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当时的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肯定会像奥匈帝国等多民族国家一样,分裂为无数个单一民族国家。但是,他们的预言失败了。中华民族不仅没有分裂,反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空前地团结起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打败了侵略者,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浴血奋战、浴火重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各民族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渗透、破坏、颠覆的图谋从未停止、愈演愈烈。美国参众两院出台直接涉华法案、决议共37项,大多是这类议题。他们以“人权”之名行“霸权”之实,执意炮制涉港、涉台、涉藏、涉疆等法案,粗暴干涉中国内政、遏制中国发展的图谋昭然若揭。国内外敌对势力越是要破坏民族团结,我们就越是要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人心防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我国近14亿人口中,少数民族有1亿多,都是我们党紧紧依靠的对象;960多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面积中,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占64%,都是我们党领导下的地方。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从“彝海结盟”“牦牛革命”“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到“三千孤儿入内蒙”“最好牧场为航天”“一家三代为国戍边”,再到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例子不胜枚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必将迎来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把各族群众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习总书记曾指出,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比脱离共同体更具杀伤力的事情,离群索居或遭到抛弃的恐惧孤单和坐立不安,足以让一个人在精神意识上出现障碍和紊乱。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认知、生存与价值呈现,只有在具备共同体意识的海面上才能生发并荡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涉个体的生命体验与价值,有助于形塑一个有理性、有情感、有道德、有自信、有价值的个体。
有助于培育公共精神,形成个体理性品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空间中共营美好生活的过程。依托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与规范,成员们在努力营造共善生活中发觉并形成一系列理性的公共精神,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包括公正、平等、参与、法治、互助、宽容、合作、信任、廉洁、分享、责任等。这些公共精神的形成,既得益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也会以公共利益的增量方式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最终还会落脚到公民个体成员身上,以健全理性品质和健康人格为基本的风范体现。
有助于生发同胞情感,给予个体心灵归属。任何成员都不愿意生活在一个冷漠疏远的社会中,而理性又无法完全提供情感上的需求。唯有在情感充沛的基础上,成员相互间才会有亲和力,才更愿意接近彼此,相信彼此为情同手足的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不仅会形成理性的公共精神,还会生发友爱、关心、同情等同胞情感,这些情感在给予个体精神慰藉和心灵归属的同时,也提供了长远乐观的前景预期与归宿。
有助于提供道德规范,提升个体生活体验。共同体意识可以提供成员彼此间相处的良善秩序,也为个体提供了待人接物的基本规范。无论是理性的公共精神,还是感性的同胞情感,都容易为大家所接纳和偏爱。就如白居易所言,“以心度心,以身观身”,共同体意识可以促成共鸣性的良知和善意动机,进而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慢慢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体系。这些道德规范对丑恶能够形成一定的约束与规制,消解歧视、思想汇报范文偏见等不愉快的生活体验,进而提升个体生活的品质。
有助于形成自信心理,促进个体积极行动。作为一个成员,当其所处的共同体在灿烂悠久的文明基础上能够团结凝聚、能够富强独立时,其自身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会油然而生。当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信并不等同于盲目自负,而在于寻求积极的自强行动,努力学习并进步。正是源于各族同胞的进步努力和能动维护意愿,才形成了多元之和与一体之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为个体提供自信行动的根基。
有助于自我全面发展,实现个体人生价值。个体的人生价值虽由自己能动创造,但最终还是由共同体提供机会、由对他者和社会的贡献来获得评判。也就是说,自我人生的价值意义构建,是由整个共同体作为参考系并由共同体意识加以支撑。宽泛地说,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成员间相互接触联系、创造机会与价值意义的过程,也就是促进自我全面发展的过程。范文写作同时,个体获得的各种知识经验、秉持的各种共善性的价值信念、创造的各种价值贡献,都需要在共同体中才能完成和体现。
综上所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既与整体的规范尊严相关,又与个体的德性修养相连;既关乎整体的命运走向,也涉及个体的生命价值。有耕耘才有收获,有付出才有结果。唯有参与铸牢过程、巩固铸牢效果,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促成小我和大我的自觉自立、自爱自尊、自主自律和自强自信,最终实现个人梦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就类型而言,意识无外乎两类:一类是存在于所有成员头脑之中的大意识,通常与社会文化环境相依存,是一种具有相似乃至贯通属性的存在;一类是只存在于个体成员头脑之中的小意识,通常与个体经验相关联,是一种具有差异性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意识总是游离于大意识与小意识之间,相对性地共存。大意识没有小意识的支撑和贯通就不会存在,小意识在对大意识的内容体系进行能动选择的同时,又常常受到大意识或直接或间接的规约。我们可以将大意识理解为特定范围内所有成员与相关生存环境互动而生发的意识关系总和。
显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上述关系总和式的大意识。它是一个聚合各族人民所能感知、所持价值和所要致之于一体的心态体系,既是一种归属体验,又是一种共善信念,还是一种能动意愿。具体来说,这样的大意识表现为各族人民心连心一家人的温暖归属体验、手拉手一起走的共善价值信念、同手足共复兴的责任使命意愿。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意识体系,各族人民的亲和感知、精神信仰、行为意愿都是其构成要素。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虽然只有两字之差,却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毫无疑问,对前者的思考会落脚于大意识层面,至于后者,则未必只关注大意识,而是要时时着眼于各种各样的小意识,即如何把握小与大的关联、实现众多小意识的协和贯通。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大与小是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前提。
应当说,小层面的无意识、潜意识乃至意识迷茫现象仍广泛存在。许多人生于斯长于斯,融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中,对潜存的大意识、小意识并无觉察;许多人行走中国,感受着广袤疆域的地理人文差异,意识到中华民族因多元一体而充满活力,但对深层次的精神信念尚无寻察;许多人渴求登高望远,有意识地想象并期盼自身未来的前景,但因囿于一己一时一地,对整体航向缺乏洞察。
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背后均映射出一个视角、眼界或格局的问题,体现了大与小的基本关系范畴,诸如宏观与微观、长远与眼前、全局与细节、集体与个体等。借此关系范畴来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能够明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意涵,即要唤醒一些习而未察的无意识,明晰一些优秀且具超越性的精神价值,发掘一些能动性的进步意识,一点一滴地超越个体小意识,培育宽眼界、长眼光、大格局的思维能力,实现大意识与小意识之间的彼此理解、相互贯通。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每当说起这三个离不开,我就会想起我的“保护之神”。
悲伤逆流成河。
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转折,那一天,我瘦小的身躯拖着沉重的行李来到了内初班,离开了父母,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周围是陌生的面容,陌生的声音,陌生的影子。
总感觉自己像个没家的孩子一样,整天看着一个个陌生的影子走进教室,周围没有一个朋友。
阴沉沉的天气,冰冷冷的心,悲伤你留成河。
梦里落花知多少。
“当当当”考试开始了,我摸着自己那沉重的头,看着那模模糊糊的黑圈圈,泪水滑过我的脸颊。
考完试了,我独自一人坐在教室,趴在那坚硬的课桌上,教室里安安静静的,只能听到我一个人的呼吸声,不知不觉中我进入了梦乡,在梦里,她来到了我的身边。
长相依日光倾城。
她轻轻地迈着脚步走了过来,温柔地说:“怎么了?生病了吗?”我被眼前的这画面惊呆了,原来她是我们班唯一一个汉族同学红霞,没来得及回答,她就把我扶了起来,关切地说:“走,我陪你去医务室。”
一路上,只听她不停地唠叨:怎么一点都不会照顾自己呢?为什么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你以为没人管你啊!”我只记得她说了很多,但实在是记不起来她到底唠叨了些什么!
这时,我觉得我的世界开满了美丽的向日葵,是世界上最美的向日葵。那段日子,红霞就像我的“保护之神”,只要有困惑,她就会出现在我的身边,在她无微不至的关心下,我的病也很快好了起来,一个霞光万丈的日子,我们拉着手,面向霞光许愿:做一生的好朋友,永不分离!
我的汉语水平不高,发音也不是那么的标准,在她的耐心指导下,我的汉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闲暇之余,我也会教红霞说几句维吾尔语,日子在我们的相伴中愉快的度过。
民族团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更加发扬光大这种精神。民族团结是新疆稳定的“保护之神”,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各民族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一起建设美好家园!
民族融合一直都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鲜明特征。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有四个主要的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宋辽金元时期和清代。在中国近代史上,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为实现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使命。在长期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各个民族之间建立的患难与共的关系和深厚的友情,也意识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根据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状况,制定了民族区域自制制度。这项制度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体现了国家尊重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也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原则。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稳步发展成就瞩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全国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二零二零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句话表明,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共享发展成果,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荣共存的历史。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
而在美国,持续发酵的“乔治·弗洛伊德”事件暴露出西方国家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其实,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由来已久。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一直推行暴力、血腥的殖民主义政策。西方的殖民主义史是人类的一部黑历史。殖民主义是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的根源所在。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国家,因为社会制度、贫富分化等原因,导致有色人种和少数族裔受到不公正待遇。现在不少西方国家的民众为了表达对弗洛伊德死亡事件的不满,正在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相比之下,中国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有了今天中国的繁荣昌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局面,继续为维护民族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愿世界少一些暴乱和不公平,多一些和谐与平等!
民族融合一直都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鲜明特征。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有四个主要的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宋辽金元时期和清代。在中国近代史上,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为实现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使命。在长期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各个民族之间建立的患难与共的关系和深厚的友情,也意识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根据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状况,制定了民族区域自制制度。这项制度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体现了国家尊重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也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原则。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稳步发展成就瞩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全国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二零二零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句话表明,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共享发展成果,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荣共存的历史。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
而在美国,持续发酵的“乔治·弗洛伊德”事件暴露出西方国家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其实,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由来已久。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一直推行暴力、血腥的殖民主义政策。西方的殖民主义史是人类的一部黑历史。殖民主义是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的根源所在。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国家,因为社会制度、贫富分化等原因,导致有色人种和少数族裔受到不公正待遇。现在不少西方国家的民众为了表达对弗洛伊德死亡事件的不满,正在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相比之下,中国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有了今天中国的繁荣昌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局面,继续为维护民族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愿世界少一些暴乱和不公平,多一些和谐与平等!
教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篇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我们党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与发展我们党近百年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原创性科学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和使命担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关系民族复兴大业的战略工程、根基工程、民心工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在新时代聚焦国家战略布局、贯彻“四为服务”方针的重要使命和时代担当。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点、线、面、体”多维度、全覆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一体化工作机制,打牢广大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聚焦核心点。立德树人既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立身之本,也是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亦是开展所有教育教学实践的出发点、核心点和落脚点。所培养的人是否具有深沉的家国情怀、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检验高校立德树人成效的“试金石”,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硬指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职责、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要围绕培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又红又专的时代新人这一根本任务,紧扣“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秉持“育人为本、德育先行”的理念,把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摆在人才培养的首要地位,全面聚焦立德树人这个核心点,坚持教书与育人并举、立德与增智并重,认真抓好思想教育这个根本,把思想品德、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责任担当、实践能力等核心要素的养成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要把握首要环节,坚持守正创新、正本清源,创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党的民族理论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引导各族师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进“五个认同”;要聚焦中心环节,蹄疾步稳、提速争先,深入开展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大力强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用生动翔实的事例向广大师生讲深讲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增强各族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要审视关键环节,着力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使广大学生自觉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矢志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积极传播者。
筑牢生命线。质量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生命线。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坚持把高质量作为发展主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高水平大学的应有之义,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兴旺发达,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如期顺利实现。因此,必须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安身立命的生命线、作为有效落实“四个服务”的使命线、作为构筑各民族师生共有精神家园的保障线。高校坚守人才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必须聚焦“培养人”这一根本,抓住振兴本科教育这一核心,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打造融通互嵌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通人才培养方案,把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融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各环节。要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着眼“学习·实践·创新·提高·深化·拓展·巩固”等育人要素和环节,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建设,有效推动“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小班化”教学改革,提升课堂内涵品位,努力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使学生主动收起手机来、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互动热起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要坚持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为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价值立标,以“四个引路人”为打造新时代“筑梦人”进行使命定位,以“四个相统一”为培养“经师”“人师”相统一的“名家大师”进行实践指向,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切实肩负起“三传播”“三塑造”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
扩大覆盖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绝不是单纯的一条线上的工作,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实现全面覆盖、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要着眼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体制,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员参与、全域贯穿、全程覆盖的“大思政”工作格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立标”,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要主动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为形成一体化、系统性、全覆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体系明确发展“坐标”;要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旨归,进一步明确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实践的“目标”,不断提升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以德施教的能力;要以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督导评价体系为重要抓手,探索建立要素齐全、体系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测评体系和评价“指标”,推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由“软指标”变成“硬约束”,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育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明确了价值指向和实践导向。要聚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标,围绕构筑各民族师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精神家园这一价值追寻,紧扣增强“五个认同”这一核心要义,把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这一关键载体,坚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理念,着眼学生、学业、学情、学术等实践维度和育人要素,抓好“育才”基础,抓住“育德”精髓,创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固本培元,夯基垒台,巩固广大师生民族团结生命线、幸福线。要倡导嵌入式学习,打造具有交往性与情境性特征的“学习共同体”。应坚持“严、爱、细、融”,健全学生学业发展过程帮扶体系,实行混合编班、小班教学,深化分级、分层、分段培养,重点做好来自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学业的精准帮扶,切实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广大学生的学习成果上。要倡导融入式科研,形成具有参与性和协同性特征的“学术共同体”。应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院等平台,组建各民族师生参与、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协同的科研创新团队,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课题,围绕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标识等,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动各民族师生形成整体、合作、协同、共融的科研共同体,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基础。要倡导渗透式实践,构建具有共生性和关联性特征的“实践共同体”。应坚持课堂“小舞台”与社会“大天地”互通联动,既要在学校内部按照创建工作“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要求,持续深化和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交流活动,搭建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平台,打牢广大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基础和实践根基,又要组织各民族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暑期调研、文化交流、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广大师生在社会实践中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磅礴力量。要完善协同性机制,培育具有整体性和联动性特征的“家校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庭、社会和学校都有责任,谁都不是旁观者。家庭是学生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社会是多彩的大课堂,生活是生动的教科书。应健全家校、校社互联互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全链条,凝聚育人合力,坚决杜绝家庭教育、社会养成与学校教育之间出现“断档”“脱节”现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铸魂育人的重要时代使命和首要政治任务,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和大局。必须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高度,深刻认识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政治意义、思想意义、理论意义,深刻把握其核心要义、丰富内涵以及实践要求,认真履行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的政治责任和时代重任,促进广大师生自觉从思想深处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骨子里热爱中华民族共同体,争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热爱者、建设者、捍卫者。
教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篇九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正如这首歌中所唱,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泱泱大国,民族团结是一条重要的发展大计。
新疆更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区,在这里民族团结显得非常重要。7·5事件之后,三个离不开成了这里的发展之大计。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是啊,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祖国才会有今天的辉煌!只有民族团结了,经济才能更迅速的发展;只有民族团结了,才不会发生昨天的悲剧;只有民族团结了,人民才会安居乐业。我们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走向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纵观千百年来的民族发展史,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管各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着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一直是历史的主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正是因为我们的祖辈们如此团结,如此有凝聚力。
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和亲入藏,土尔跋扈族在渥多锡带领还乡……这些事例虽然来自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古代,但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不光在古代,在今天也有很多这样的事例:
人们不会忘记,为了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生毛兰·吾买尔,23岁的王燕娜姐姐,把自己的一颗肾,无偿捐赠给了素不相识的维吾尔族“弟弟”。
人们不会忘记,在天山深处偏僻的库车县栏杆村,维吾尔族老人卡德尔,用40年时间写下了1000多篇日记,记载了解放军与当地村民之间拥军爱民的故事。这位老人说,我的眼睛不行了,但要把写日记的任务交给儿子,这日记不会停,一定会一代代写下去。
手握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维护民族团结是刻不容缓的,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的,让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滴水可以汇成江河,不传谣,不信谣,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共同筑起一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铜墙铁壁。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水,沙子混合以后,比花岗岩还坚硬。我们要团结,不要分裂,让我们民汉一家亲,永远这样相亲相爱吧,如果我们分裂了,别的国家就有机可乘,必将会让我们走向灭亡,如果我们心连心,手握手,筑起铜墙铁壁,那么,就算有再强大的敌人,我们也不会害怕!我们中华民族必将象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精神家园——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和谐是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保障。长久以来,各民族间碰撞升华的文化火种,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各民族在地域构成上交错杂居又相互包容、在经济生活中相互帮扶、在情感诉求中相互亲近依存,这是对中华文化认同的一种现实表述。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自身文化传承间的平衡状态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在当时当下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依据,是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一个民族的长治久安,复兴兴旺更多的是依托于文明永固创新不竭的基础之上,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对文化的认同及信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注入了灵魂。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各族群众树立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通过弘扬革命文化,让各族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历史,进而将文化自觉和政治自觉相结合,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通过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改造和创新,从而更具有现代性。
在内蒙古的土地上生活着49个民族,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体系,孕育了光辉灿烂的草原文化。内蒙古之所以能够保持和谐发展的局面,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并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70多年来,内蒙古在制度建设、人才培养、载体构建、技术支撑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建国初期,内蒙古创立了面向基层群众的“乌兰牧骑”,成为全国文艺界的一面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大区、文化强区战略的实施,实现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入新世纪,实施了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创造性地提炼出“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了深层的民族文化精髓。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每当说起这三个离不开,我就会想起我的“保护之神”。
悲伤逆流成河。
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转折,那一天,我瘦小的身躯拖着沉重的行李来到了内初班,离开了父母,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周围是陌生的面容,陌生的声音,陌生的影子。
总感觉自己像个没家的孩子一样,整天看着一个个陌生的影子走进教室,周围没有一个朋友。
阴沉沉的天气,冰冷冷的心,悲伤你留成河。
梦里落花知多少。
“当当当”考试开始了,我摸着自己那沉重的头,看着那模模糊糊的黑圈圈,泪水滑过我的脸颊。
考完试了,我独自一人坐在教室,趴在那坚硬的课桌上,教室里安安静静的,只能听到我一个人的呼吸声,不知不觉中我进入了梦乡,在梦里,她来到了我的身边。
长相依日光倾城。
她轻轻地迈着脚步走了过来,温柔地说:“怎么了?生病了吗?”我被眼前的这画面惊呆了,原来她是我们班唯一一个汉族同学红霞,没来得及回答,她就把我扶了起来,关切地说:“走,我陪你去医务室。”
一路上,只听她不停地唠叨:怎么一点都不会照顾自己呢?为什么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你以为没人管你啊!”我只记得她说了很多,但实在是记不起来她到底唠叨了些什么!
这时,我觉得我的世界开满了美丽的向日葵,是世界上最美的向日葵。那段日子,红霞就像我的“保护之神”,只要有困惑,她就会出现在我的身边,在她无微不至的关心下,我的病也很快好了起来,一个霞光万丈的日子,我们拉着手,面向霞光许愿:做一生的好朋友,永不分离!
我的汉语水平不高,发音也不是那么的标准,在她的耐心指导下,我的汉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闲暇之余,我也会教红霞说几句维吾尔语,日子在我们的相伴中愉快的度过。
民族团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更加发扬光大这种精神。民族团结是新疆稳定的“保护之神”,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各民族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一起建设美好家园!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正如这首歌中所唱,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泱泱大国,民族团结是一条重要的发展大计。
新疆更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区,在这里民族团结显得非常重要。7·5事件之后,三个离不开成了这里的发展之大计。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是啊,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祖国才会有今天的辉煌!只有民族团结了,经济才能更迅速的发展;只有民族团结了,才不会发生昨天的悲剧;只有民族团结了,人民才会安居乐业。我们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走向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纵观千百年来的民族发展史,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管各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着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一直是历史的主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正是因为我们的祖辈们如此团结,如此有凝聚力。
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和亲入藏,土尔跋扈族在渥多锡带领还乡……这些事例虽然来自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古代,但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不光在古代,在今天也有很多这样的事例:
人们不会忘记,为了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生毛兰·吾买尔,23岁的王燕娜姐姐,把自己的一颗肾,无偿捐赠给了素不相识的维吾尔族“弟弟”。
人们不会忘记,在天山深处偏僻的库车县栏杆村,维吾尔族老人卡德尔,用40年时间写下了1000多篇日记,记载了解放军与当地村民之间拥军爱民的故事。这位老人说,我的眼睛不行了,但要把写日记的任务交给儿子,这日记不会停,一定会一代代写下去。
手握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维护民族团结是刻不容缓的,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的,让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滴水可以汇成江河,不传谣,不信谣,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共同筑起一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铜墙铁壁。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水,沙子混合以后,比花岗岩还坚硬。我们要团结,不要分裂,让我们民汉一家亲,永远这样相亲相爱吧,如果我们分裂了,别的国家就有机可乘,必将会让我们走向灭亡,如果我们心连心,手握手,筑起铜墙铁壁,那么,就算有再强大的敌人,我们也不会害怕!我们中华民族必将象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民族融合一直都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鲜明特征。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有四个主要的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宋辽金元时期和清代。在中国近代史上,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为实现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使命。在长期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各个民族之间建立的患难与共的关系和深厚的友情,也意识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根据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状况,制定了民族区域自制制度。这项制度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体现了国家尊重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也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原则。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稳步发展成就瞩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全国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二零二零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句话表明,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共享发展成果,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荣共存的历史。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
而在美国,持续发酵的“乔治·弗洛伊德”事件暴露出西方国家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其实,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由来已久。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一直推行暴力、血腥的殖民主义政策。西方的殖民主义史是人类的一部黑历史。殖民主义是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的根源所在。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国家,因为社会制度、贫富分化等原因,导致有色人种和少数族裔受到不公正待遇。现在不少西方国家的民众为了表达对弗洛伊德死亡事件的不满,正在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相比之下,中国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有了今天中国的繁荣昌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局面,继续为维护民族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愿世界少一些暴乱和不公平,多一些和谐与平等!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拼搏是一种最美的生命姿态作文600字初中优秀(通用13篇)
- 最新成功源于积累作文800字(通用9篇)
- 最新高一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范文素材(优秀9篇)
- 敬老爱老倡议书(优秀9篇)
- 科技兴国议论文800字 科技兴国议论文最新
- 2023年坚守底线议论文800字(大全18篇)
- 2023年谈人才的重要性议论文800字(汇总16篇)
- 最新小学老师感谢信(模板14篇)
- 一切重压与负担人都可以承受材料作文800字
- 最新朝花夕拾400字读书心得精选(大全12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