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三体的读后感(优质21篇)

  • 上传日期:2024-02-13 04:52:03 |
  • 紫衣梦 |
  • 8页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某个事件后,对自己内心感受和对所读内容的理解、评论的书面表达。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对自己的人生态度产生反思。如果你读完一本好书,写下读后感,定能让你有更多的收获。读后感应该尽可能准确地表达我们对作品的观点和评价,避免主观臆断或片面理解。对于读后感的写作,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和角度,下面是一些读者朋友的读后感,你是否有相同的感受呢?

科幻小说三体的读后感篇一

最近,刘慈欣的一部划时代科幻小说《三体》深深的吸引了我。从小就喜欢打破常规、天马行空、飞扬思绪的.我,对科幻小说有着近乎痴迷的渴求,从《海底两万里》,到《哈利波特》,再到烧脑神作《星际迷航》,都显得奥妙无穷!八十八万字的《三体》更是有着探索宇宙魅力的神奇力量,刷新了我对中国科幻小说的认知。

《三体》这个三部曲小说,从第一部《地球往事》,情节就渐入佳境,第二部《黑暗森林》更是全书的高潮部分,《死神永生》让我全面观看到了更大更全面的宇宙,看到了文明的碰撞与激发。

其次是关于面壁计划、阶梯计划、黑暗森林威慑、黒域计划等等地球人类保护自己采取的措施,看似不经甚至是荒诞,细想又是那么符合科学逻辑,甚至是很巧妙,让人看后拍案叫绝。

这本小说内容庞杂,故事跌宕起伏,并且由于作者刘慈欣本身是一名科学家,所以其内容带有很多科学上的名词,尽管我是文科生,但由于作者描写细腻生动,文笔流畅,并没有给我带来理解上的困难,相反,我认为就是这种似懂非懂的感觉促使我发挥想象力去理解这部作品。外界评价该作者时称:“刘慈欣的作品宏伟大气、想象绚丽,既注重极端空灵与厚重现实的结合,也讲求科学的内涵和美感,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和鲜明的个人风格,为中国科幻确立了一个新高度。”我想这再贴切不过。

在我们身处的这颗蔚蓝色星球之上,人类文明创造出了种种的“奇迹”,这无疑也是使我们感到自豪的事情,而《三体》却给了我们另一个视角,将人类从通常的食物链顶端的强者下放到被征服者的视角去去思考,其结果引人深思。

如若真的有外星文明,我希望他们能和我们这个美丽的星球交友,而不是侵略。毕竟宇宙中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值得存在的理由,每一个生命都是上天的赏赐。

科幻小说三体的读后感篇二

就算知道大刘火了后趁热打铁地推出一些相关的书也无可厚非,但像这本书这样大段大段重复的文字,我说的是原封不动的誊抄,出版社不负责任的锅无论如何也甩不开了。由此可得出的结论为,地平线未来丛书系列,可弃。

证据在45页和113页,大刘从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的描述引申到宏细节的概念这一大篇幅的描述,有多少一模一样的文字,大家可以去细数。

仅管编辑方敷衍了事,但本书也不是半点可读性也没有,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给一个近距离观察刘慈欣的镜头。

132页,刘慈欣回忆1999年在成都参加笔会的经历。时隔多年,他基本忘记了参加笔会作者的形象,但却依然清晰地记住了深夜在招待所前台遇见的美丽的少男少女。他说,我忘不掉这个形象,他们几乎成了科幻化身。只有在这一非常小篇幅的回忆里,才能察觉到刘慈欣不经意流露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质:浪漫主义。当刘慈欣大段大段谈及宇宙中绝对冷酷的真理和绝对冷酷的美的时候,我们是无法窥见他掩盖密实的浪漫情怀的。

1982年,刘慈欣目睹了球状闪电,也在这一年,他读了《2001太空漫游》和《与拉玛相会》。这是他生命中至关重要的时刻。这样的际遇,如同天空低到了你的头顶,上帝的声音透过云层低吟。我大概只能体会到这种震撼的十分之一。那是2014年年初,没有任何特别的事发生,我不过在一间图书馆读到了《与拉玛相会》。那是晚上10点左右的事。图书馆里温暖的光色将划开了黑暗,安静,明亮,大气,仿佛是在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的内部。那是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刻的阅读体验。一本好的科幻小说,就具有这样的力量。

刘慈欣给我的感觉,是更加阿西莫夫式的。他们的头上,有相同的批评声音,人物塑造空洞,符号化。因此,刘慈欣在描述阿西莫夫的时候,不免让人读到了惺惺相惜之感。他说,阿西莫夫作品的特色很大一部分出自他的文笔,平直,单色调,钢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他有时让人想起海明威,但绝无后者的简洁有力,更像一个工程师写出的冗长的技术说明。

在书中,刘慈欣谈及他最喜欢的作品,《梦之海》和《诗云》,但读者不买他的账,于是他创作了《鲸歌》,与市场握手言和。他说地轻描淡写,但那种耿耿于怀却显而易见。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类大脑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人没法真正的感受未来。人只能去思考当前的事情,或稍稍远一点的未来。一个怕死的人也可能会抽烟,他无法对尚且遥远的死亡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同样的,人没办法去感受更大和更小的尺度。我们很容易想象出一米的长度,一千米也不太难,但1光年,1000光年等尺度,我们无法在大脑里建立出对应的参照物。因为,我们从未近距离观察,也没有切身体会过。刘慈欣说,这是人类对于宇宙的麻木感,他有些失望,但我认为这没法用麻木或失去好奇来解释,这就是大脑的局限性造成的。这是一个绝望的问题,而不是一个麻木的问题。

最后,刘慈欣在《从大海中见一滴水》这一大段中,回应了外界对他的批评。我简单的转述一下,就是你们的科幻品位太低,去多读点国外的经典吧。

读完这一大段后,你就会明白刘慈欣和江晓原辩论的时候,内心是有多mmp了。特别是,江晓原一直强调人性,自由意志和爱,仿佛人类是宇宙存在的理由,刘慈欣估计想掐死他的心都有了。刘慈欣推崇的,从来都是人类的存在和宇宙的本质。在这些大前提下,才有爱与灵魂存在的空间。刘慈欣认为人类若要有一个好的未来,那必要用统一思想,科学精神是一个好的统一点。刘慈欣谈到这里的时候,显得有些急躁和焦虑。江晓原不停地用爱来否定科学精神,这一定让刘慈欣感受到巨大的挫折。他并不享受说服江晓原的快感,只是他的理想国只能基于人人都推崇科学精神才能建立。一个异教徒,都是一个巨大的阻碍。对此,我有一个第三方的观感,刘慈欣一直强调人类角度,这其实脱离了现实基础,仅仅是一个美好愿望。人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当你用某个概念将人类整合后,比如刘慈欣喜欢用的人类角度这个词,现实中就意味着你代表了他人,而每个人都厌恶自己被被人代表,被别人代言。所以,刘慈欣的理想国没有现实基础,只能和柏拉图心中的理想国一样,成为一个遥远的美好愿景。

关于生存问题,我也有一个想法想和刘慈欣探讨。刘慈欣谈到,生存是最终目的,但是,作为一个个体,我有一个很具体的感受。每天忙碌了一整天,筋疲力尽后,夜晚我只想读书或是看电影。但是,如果给一个假设的空间。每天下班后,回到的是一个空空荡荡的家,只有一张床和一盘晚饭。那么6点用完餐后,到11点睡觉前,还有5个小时,这5个小时就留在空空荡荡的屋子里,仅仅是这样想象,我都感到恐怖至极。如果是这样存在的话,我想也许我会选择死亡。这就是我想说的一点,在人的感受里,存在感当时是美好的体验,但是具体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将存在放在更低的位置,而去迎合欲望。难道你不觉得,更多的时间里,我们是凭借这欲望才能活下去的吗?所以,客观的来讨论生命的存续,和主观上感受生命,中间存在着沟壑,二者并不统一。

客观地说,生命存在下去就是最终目的,就是最大意义,但作为个人体验来说,我并不满足仅仅能呼吸,有意识,我想要更多。如果二者不能统一,那生命的最终价值就无法确定。

文档为doc格式。

科幻小说三体的读后感篇三

最恐惧的,莫过于对宇宙之黑的未知。

超脱俗世,超脱规则,超脱地球,发现宇宙。我们只是宇宙的一粒尘埃,在太阳笼罩下的政治和人文,几万年与几千年的历史与文明都显得那么渺小的无以复加,我的脑子里只浮现了人类产生、发展、灭亡的一个快进图,就如白驹过隙一般。只有宇宙,无限的宇宙是真实的,无论小说中谈论了多少人文宏大的矛盾,但始终表达的而已。大刘的黑暗森林理论可能不尽然,我们并不知晓这是对或错,但是我知道,这并非是科幻,对于情节和理论的批判先搁置一边,从另一个距离现实很远的层面来说,这也是现实。但悲哀的是,我们在感受完如此宏大之后,还是要接受现实的支配,淡忘曾经让自己将自己当做浮尘无穷无尽的关于宇宙的恐惧、震撼、躁动。这可能是一个圈链,在所谓的现实与真正的现实之间兜兜转转,思绪万千。

缩小无穷个层面,我在想三体中所反映的一个很突出并出现很多次的问题:“真正的恶魔,是无限膨胀的民意。”

我们每一个人,是站在自我的利益上讲话,受外界信息诱导的蒙骗,而当千千万万这样的人在一起,冲动变成了理性,错误变成了正确,放于一事一物一人上,足以改变所有。毕竟,“法不责众”。我们始终站在利益场上,如果没有人触犯自己的利益,就一切安好,礼笑相迎,如果触犯了自己的利益,那么事情的发展就不可遏制了。由此,社会主义国家的妙处便凸显了出来,只有强硬,长远的计划与宏观的调控才可以实现。民众是思考眼前的,即便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民众,知道长远发展的群众,还是知而犯,因为保护切身及家人的利益是收尾的,没有人愿意或者很少人愿意在和平年代为了所谓的宏观的角度而贡献自己的利益。

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在未知的情况下,便成为了猜疑链,这或许可以放在任何一个黑暗森林里成为通用的法则。这里的黑暗森林可以放在任何一个层面和领域。我需要生存,你也需要生存,可是生存资料并不够我们两个使用,怎么办?这就成为了黑暗森林的法则: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二,宇宙中总物质是有限的。“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是恒定的弱肉强食。

科幻小说三体的读后感篇四

其实这本书科幻小说在现在看来已经不是科幻了,但是我总是会从这本书上找出阿波罗登月的影子来。

美国的南北战争刚结束的时候,一群以制造大炮为生的人们,一个“大炮俱乐部”陷入了无所事事的困境当中。这个俱乐部里面有好多残疾人……都是在战争中负伤的',他们恨不能再度挑起一场战争来,但是必然不可能了。

结果就在这个时候,俱乐部的主席巴比康找到了一个新的目标,就是发射一颗炮弹到月球上面去,报告引起了热烈反响。全世界为之瞩目(语言真的好幽默啊)。随后便开始了紧张的筹备工作。与此同时,巴比康的死对头尼切尔也在不断地泼冷水,并且下了很大的读书说巴比康不可能成功。

这项工作需要很多很多的钱,但是钱不是问题,因为这是人类的进步,所以不管捐多捐少,全世界都为之奉献了。作者在这里还小小地调侃了一下英国人的自大,说英国人嫉妒美国人,结果没有捐钱。

资金也到位了,计划也订好了。恰在此时,发来了一封来自法国的电报,一位法国的冒险家米歇尔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就是把炮弹做成空心的,他要乘坐炮弹登上月球。所有的人为这个新的提议兴奋不已,米歇尔很快来到了美国。

他发表了在美国的演说,结果会上有一个人与他针锋相对,质疑整个计划。那么这个人是谁呢?当然就是尼切尔了,因为尼切尔当众侮辱了巴比康,巴比康和他决定决斗。

为了举止这场悲剧的发生,米歇尔和俱乐部的秘书马斯顿来到了决斗地点,并让两个人停止决斗,米歇尔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提议:既然尼切尔不相信炮弹可以发射到月球上去,那么就请尼切尔一起乘坐炮弹来见证这一次的旅行。

尼切尔同意了,时间不多了,炮弹、火药等等都准备好了(这一段很刺激),地点定在了佛罗里达,为此德克萨斯非常非常地愤怒。那一天终于到来了,成千上万的人来到了发射地点,见证这个历史的时刻。

我不得不说凡尔纳真的很会写啊,很诙谐啊(这样说很谐音哦)。情节紧张刺激,里面还有好多科学上的知识,而且绝对不是杜撰的,不禁让人钦佩他的学识之渊博。

科幻小说三体的读后感篇五

最近,我读了《三体》这本书。

本书主要讲了三体星系的人,试图在“降临派”的帮助下,试图占领地球。他们为达成此目的,通过在不同维度对一个质子进行编辑,得到了十分强大的“智子”。虽然极度科幻但仔细一想也很符合逻辑。最终,人们彻底铲除了降临派,并得到了许多重要地资料。

当然,以上的一切都是未知的,也许得到答案的唯一方法就是等待了。

科幻小说三体的读后感篇六

《三体》这套书,我很早就买了,但是鲜有时间去看。终于迎来了寒假,我就可以肆意看了!

这是一套科幻小说。这套书的作者叫刘慈欣。这套书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可以说是中国科幻界的顶峰了。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令人十分过瘾。这套书也有很多比较现实的哲理,比方说,适者生存,弱肉强食,还有一些比较难以懂的理论,我看了许多次才看懂。比方说“文明保持扩张,宇宙质量不变”等。

三体的第一部主要是讲在地球文革时期的事情。主角之一,叶文洁取得了和外星人“三体星人”的联系,由于人类的种种暴行令她失望,所以她最终成了全人类的叛徒,于是,地球就爆发了三体危机。

这部书,是很经典的一部科幻小说,但是我却从其中读出了类似《思想品德》的感觉。哲理穿插于故事情节之中。文中的叛军“地球三体组织”的很多成员,都是因为对人类污染,破坏地球的暴行而感到愤怒与绝望从而成为叛军。这虽然只是一部小说杜撰的情节,但是地球的污染的确很严重!无数生物失去家园。也许某一天真的有外星人接管地球,很大一部分人都会支持吧!所以,我们应当从保护环境上努力,让我们的家园变得美好。

还有令我印象深刻的情节,就是那段各个国家的精英讨论如何在巴拿马运河摧毁地球三体组织的“审判日”号巨轮。大家想象力十分丰富,团队合作意识浓,这令我很有感触啊,在生活中,我也要像这样充满想象力,拥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体》这本书,本身很有意思,想象力十足。

一本好书,可以启示人生,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书。

科幻小说三体的读后感篇七

二刷三体。

在音乐,电影和书三者,音乐可以单曲循环,但是有记录以来循环最多的也没超过一百次,这还是在很多时候音乐只是干其他事情的背景而已。而电影,在我记忆里面,绝对没有像别人所说一部电影看十次五十次的存在。说到书能让看第二篇的就更屈指可数了。

我想起我两年前第一次看三体的时候,趟在学校的床上几乎两天没动,包括了一个几乎通宵的夜晚,像被整个宇宙压着动弹不得。然而事实上这一次我发现我第一次看到的和千百次躺在家乡村里楼顶上看星空生出的感觉毫无二致,不认识星座,不存在物理,也不理解相对论,我就是喜欢看这件事情本身。

这是第二次了,书里面很多的细节呈现在我面前,洗澡的时候甚至觉得自己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小宇宙。我更明白自己为什么不去重复,我害怕细节,我掌控不来细节,甚至细节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或许我喜欢的只是是震撼,不是为什么会震撼。

但或许我又会看第三遍,谁知道呢。

科幻小说三体的读后感篇八

我记得我很早的时候就在科幻世界上看过一篇叫“流浪地球”的中篇科幻小说,看完后深为文章所折服,感慨这要什么样的牛人才能写出如此有深度的文章。后来,我打听到这个牛人叫刘慈欣。再后来,我常在网上看人强力推荐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如今,看完《三体》三部曲已经一个多月的我,仍然在时时回味其中精彩的情节。

“给我一张二向箔,清理用。”

科幻小说三体的读后感篇九

《三体》的作者刘慈欣是我爸爸妈妈所在学校的校友,作为一位大学理工科毕业生,他竟能写出这样一部惊世之作,他是怎么做到的?这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于是今年国庆节后我便开始读《三体》。

《三体》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这是一部科幻巨著,也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宇宙史诗,它不仅为我们规划了人类未来的进步方向,也让我们理解了宇宙文明之间的残忍杀戮,认识到人性的善恶、地球文明的兴衰、宇宙的浩瀚与渺小。

通读《三体》三部曲,最让我惊讶和佩服的就是刘慈欣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总是不拘一格而又不会给人以无厘头的感觉,里面的剧情中大都含有关于未来丰富的科学猜想,比如用曲率驱动制造出光速飞船,用强互作力制造出像“水滴”那样的强力工具。这些奇妙的科学概念、神奇而先进的“发明创造”无不让我啧啧称赞。

除了数不清的科学幻想外,《三体》还蕴含了丰富的道德伦理,也揭露了人性的丑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当三体人的探测器“水滴”到达地球时,全人类正对他们开发的2000多艘星际战舰自鸣得意,甚至认为这一探测器是三体人派来议和的,结果人类的太空舰队被三体舰队中蹦出的一粒“水滴”灭的仅剩两艘。三体人靠实力告诉地球:“毁灭你,与你有何干?”故事临近结局时,三体已被另一个神秘文明所毁灭,人类为防御即将到来的“黑暗森林打击”,又为自己的“掩体计划”而沾沾自喜,直到最后被那个神秘文明的清洁工“歌者”随手丢出的“二向箔”压成二维,整个太阳系成为了一幅画,这时人类才恍然醒悟: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科幻小说三体的读后感篇十

今年暑假,我读了法国十九世纪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写的《海底两万里》。一开始,我并不喜欢这本书,不过,渐渐地我被书中曲折惊险,扑朔迷离的故事所吸引了。自己也仿佛置身其中,经历了一场神秘的海底之旅游。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在海洋旅行的所见所闻。事情发生在一八六六年,海上发现了一只如独角鲸的大怪物,阿龙纳斯去参加追捕,不幸落水,泅到了怪物的脊背上,才知道并不是什么怪物独角鲸,而是潜水船。然后,阿龙纳斯接爱船长邀请开始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之旅。

我最佩服的就是尼摩船长了。他凭着他的聪明,智慧,建造了一艘独角鲸似的大怪物—潜水船诺底留斯号。躲避开敌人和迫害者,在海底搜寻自由。船长开着潜水船,穿过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南北两级海洋,经历了搁浅,同鲨鱼搏斗等许多险情。故事引人入胜,欲罢不能。

这本书除了故事情节外,还介绍了许多海底植物,海洋生物循环系统,珍珠等生产的科学知识,让我也受益匪浅。

科幻小说三体的读后感篇十一

今天,我看完了一本书——《飞向人马座》。它是我国著名科幻作家郑文光写的。1954年,是郑文光发表了新中国最早的一篇短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

《飞向人马座》讲了一个中国的科幻故事。三位年轻人意外乘着世界上最先进的宇宙飞船——“东方号”,飞向了浩瀚无穷的宇宙。这些意外出发的乘客在那毫无人烟的宇宙上不知所措,因为飞船的燃料已经耗尽,他们只能想法设法活下去。地球上的人们也在心急火燎绞尽脑汁去拯救“东方号”。八年以后,人们终于乘着更先进的飞船——“前进号”,成功地带回了毫发未伤的“东方号”和它的乘客,并得到了很多关于宇宙的宝贵资料和图片。

这本书描写人的内心世界活灵活现。思念、迷茫、尴尬……无不让作者描写的栩栩如生。假如我身处在书中角色们的处境,自己也一定会这样想的。

我佩服邵继恩的沉着机智,赞扬钟亚兵的聪明勇敢,欣赏岳兰的伶俐大方,喜欢邵子安爷爷的镇静自信。我跟着书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共同酸甜苦辣,最后胜利之时,我也激动得拍案叫绝。

中国早期科幻作家的文笔还真不错,建议大家也来看看这本书。

科幻小说三体的读后感篇十二

看完《三体》的那个晚上,我在合上书本后下意识地望了一眼窗外的星空,似乎想在天空中发现些什么。只可惜在城市的天空里看不到几颗星星,也只好作罢。

大刘说:“我写《三体》,就是希望人们在工作之余有空的时候,能够抬头看一看头顶上的星空,哪怕只是一眼也好。”我想,每一个读懂《三体》的人,应该都是会不约而同地这么做的吧。

嗯,黑暗战役就是宇宙的缩影,它所表现出来的就是黑森法则,在我看来,这也就是真正的人性。在“青铜时代”号、“蓝色空间”号上的那些官兵们,才是真正的、最根本的人。没错,他们是人,而现在这个世界上,包括我所在的千千万万个生灵,才是非人。只有像那些逃亡战舰上的官兵们一样,猜疑链横生,没有道德,甚至是无耻地借别人的死亡,来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也许这,才是在宇宙这残酷的背景下,正确的活法。别说这太黑暗,这,就是事实。

如果哪一天,地球真的在某一次突如其来的打击中毁灭了,希望我们不要觉得悲哀。因为,我们会到另一个地方去――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我们将和众多的文明一起,永远存在。正如书中说的――一切终将逝去,只有死神永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科幻小说三体的读后感篇十三

几天前,不小心扭伤了腰,不得不蜗居在床上。好在有一部洋洋洒洒三十万字的科幻小说《玛雅星空》陪我度过了两个不眠的夜晚,也把那钻心的疼痛留在了6000万年前的时空虫洞里。

之前,我只看过一本科幻小说,是不久前陈清贫老师赠送给我的《天裂——我的情人失落在六千万年前》。记得当时老师还幽默地叮嘱我说:“这可是绝版的啊,以后不会再出了。”

我自然非常珍惜,也很快看完了,感觉不错。就是觉得书薄了点,当时没太过瘾。好在不久,我就得到这本加厚了的《玛雅星空》。

我想,这应该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描绘距今6000万年的玛雅星空的科幻小说吧。因为它的旷世神奇,因为它的科学假说,因为它的美丽爱情,因为它的绝无仅有。

所以,在现代科学如此发达却仍存有很多千古之迷的今天,读到这样一本以是星际宇航员陈星缘执行“普罗米修斯”计划,观测一个名叫科罗得的不明星体所引发的一系列冒险经历为主钱,以陈星缘与瑶族姑娘雅雯的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为支线,描写宇宙星体变异和玛雅文明的爱情科幻小说,实是我们这些读者的幸运。

我不得不佩服这本书的作者:陈清贫老师从小就是一个星迷,常常喜欢仰望星空,一直梦想成为一个天文学家。二十多年间,他几乎看遍了《宇宙的起源》等天文书籍。

他每天晚上穿上已脱掉的军装背着他心爱的望远镜独自跑到很远的郊外观测星空。他在历经二十余年的探索后完成了第一篇天文论文——《被撞毁的玛雅星:再论太阳系7000万年的演变》至今都备受天文学界关注被海内外多家媒体报道。其文章也被诸多天文书籍节选、收录和介绍。

19,陈清贫老师将这一推理铺写成4万字的科幻小说,并由其弟弟陈忠厚主笔,扩充到9万字的小说——《我的情人失落在6000万年前》,《玛雅星空》就是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一些新的宇宙控测成果和信息扩充而成,并在参加新浪第二届原创大赛,获得了科幻盟主大奖。

二十余年的探索,是宇宙的神秘,是星空的神奇,带他穿过了6000万年的迷雾,来到了谜团中心,提出了“行星撞毁说”。这是他对星空的热爱,对科学的向往,使他与星辰结下了不解之缘。

科幻小说三体的读后感篇十四

起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这本书讲的是在几个世纪前银河系因太阳的继续扩大而被慢慢吞噬。人类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在地球上安装了几百个推进装置,为地球前进寻找一个更好的地方生存。“流浪地球”这个计划就开始实施了。书中还有一位爸爸宁愿放弃自己的儿子和妻子也要去守护地球,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最后因为所有人的努力地球终于安全的找到了栖息地。

尽管这部书是想象的,但是当我了解到因为那位爸爸的执着和所有人的努力才有了后代的繁衍生息,我内心还是非常感动。书中内容的背后也折射出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爱护地球,保护地球,守护我们的家园,避免书中的那种情况发生。

岁月从不静好,但因为有了他们——中国无数个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使我们抬起头看见了清静与美好。

科幻小说三体的读后感篇十五

我读了《最有想象力的科幻小说》,觉得这本书非常好看。这本书里有16个科幻小说,我比较喜欢看的有“偃师传说”,“魔鞋”,“超人特训班”,“纳米部队”等。

“考试作弊大全”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主人公上网玩电脑。突然,一封电子邮件打断了主人公的思绪,因为邮件的标题是:欢迎下载《考试作弊大全》电脑软件。因为主人公是一个学习菜鸟,看了标题赶快下载,然后电脑上立刻出现“考试作弊大法”的81种大法。主人公因明天有一场数学单元测试,赶紧试一下,主人公在电脑里输:数学,几年级几单元。主人公然后就感觉所有的感觉都非常真实。正当主人公准备起身时,突然课桌上现示出几行字:请问你想使用何种作弊大发?主人公选了抽屉透视大发,结果作者在虚拟的世界得了100分。现实中第二天上午考试时,主人公发县了他跟本就没有什么透视大法,但主人公却全会做!三年后,主人公顺利的考上了清华大学。考大学的那一天,主人公收到了来自《考试作弊大全》的邮件,他突然发现这跟本不是一个教人作弊的软件,而是一个百分之百的学习软件!

科幻书籍读书笔记当我看完这本书时,心想:有想象力真好,能写出这么精彩的文章。没有想象力那会多么恐怖哇!

科幻小说三体的读后感篇十六

就算知道大刘火了后趁热打铁地推出一些相关的书也无可厚非,但像这本书这样大段大段重复的文字,我说的是原封不动的誊抄,出版社不负责任的锅无论如何也甩不开了。由此可得出的结论为,地平线未来丛书系列,可弃。

证据在45页和113页,大刘从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的描述引申到宏细节的概念这一大篇幅的描述,有多少一模一样的文字,大家可以去细数。

仅管编辑方敷衍了事,但本书也不是半点可读性也没有,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给一个近距离观察刘慈欣的镜头。

132页,刘慈欣回忆在成都参加笔会的经历。时隔多年,他基本忘记了参加笔会作者的形象,但却依然清晰地记住了深夜在招待所前台遇见的美丽的少男少女。他说,我忘不掉这个形象,他们几乎成了科幻化身。只有在这一非常小篇幅的回忆里,才能察觉到刘慈欣不经意流露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质:浪漫主义。当刘慈欣大段大段谈及宇宙中绝对冷酷的真理和绝对冷酷的美的时候,我们是无法窥见他掩盖密实的浪漫情怀的。

1982年,刘慈欣目睹了球状闪电,也在这一年,他读了《太空漫游》和《与拉玛相会》。这是他生命中至关重要的时刻。这样的际遇,如同天空低到了你的头顶,上帝的声音透过云层低吟。我大概只能体会到这种震撼的十分之一。那是年初,没有任何特别的事发生,我不过在一间图书馆读到了《与拉玛相会》。那是晚上10点左右的事。图书馆里温暖的光色将划开了黑暗,安静,明亮,大气,仿佛是在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的内部。那是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刻的阅读体验。一本好的科幻小说,就具有这样的力量。

刘慈欣给我的感觉,是更加阿西莫夫式的。他们的头上,有相同的批评声音,人物塑造空洞,符号化。因此,刘慈欣在描述阿西莫夫的时候,不免让人读到了惺惺相惜之感。他说,阿西莫夫作品的特色很大一部分出自他的文笔,平直,单色调,钢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他有时让人想起海明威,但绝无后者的简洁有力,更像一个工程师写出的冗长的技术说明。

在书中,刘慈欣谈及他最喜欢的作品,《梦之海》和《诗云》,但读者不买他的账,于是他创作了《鲸歌》,与市场握手言和。他说地轻描淡写,但那种耿耿于怀却显而易见。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类大脑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人没法真正的感受未来。人只能去思考当前的事情,或稍稍远一点的未来。一个怕死的人也可能会抽烟,他无法对尚且遥远的死亡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同样的,人没办法去感受更大和更小的尺度。我们很容易想象出一米的长度,一千米也不太难,但1光年,1000光年等尺度,我们无法在大脑里建立出对应的参照物。因为,我们从未近距离观察,也没有切身体会过。刘慈欣说,这是人类对于宇宙的麻木感,他有些失望,但我认为这没法用麻木或失去好奇来解释,这就是大脑的局限性造成的。这是一个绝望的问题,而不是一个麻木的问题。

最后,刘慈欣在《从大海中见一滴水》这一大段中,回应了外界对他的批评。我简单的转述一下,就是你们的科幻品位太低,去多读点国外的经典吧。

读完这一大段后,你就会明白刘慈欣和江晓原辩论的时候,内心是有多mmp了。特别是,江晓原一直强调人性,自由意志和爱,仿佛人类是宇宙存在的理由,刘慈欣估计想掐死他的心都有了。刘慈欣推崇的,从来都是人类的存在和宇宙的本质。在这些大前提下,才有爱与灵魂存在的空间。刘慈欣认为人类若要有一个好的未来,那必要用统一思想,科学精神是一个好的统一点。刘慈欣谈到这里的时候,显得有些急躁和焦虑。江晓原不停地用爱来否定科学精神,这一定让刘慈欣感受到巨大的挫折。他并不享受说服江晓原的快感,只是他的理想国只能基于人人都推崇科学精神才能建立。一个异教徒,都是一个巨大的阻碍。对此,我有一个第三方的观感,刘慈欣一直强调人类角度,这其实脱离了现实基础,仅仅是一个美好愿望。人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当你用某个概念将人类整合后,比如刘慈欣喜欢用的人类角度这个词,现实中就意味着你代表了他人,而每个人都厌恶自己被被人代表,被别人代言。所以,刘慈欣的理想国没有现实基础,只能和柏拉图心中的理想国一样,成为一个遥远的美好愿景。

关于生存问题,我也有一个想法想和刘慈欣探讨。刘慈欣谈到,生存是最终目的,但是,作为一个个体,我有一个很具体的感受。每天忙碌了一整天,筋疲力尽后,夜晚我只想读书或是看电影。但是,如果给一个假设的空间。每天下班后,回到的是一个空空荡荡的家,只有一张床和一盘晚饭。那么6点用完餐后,到11点睡觉前,还有5个小时,这5个小时就留在空空荡荡的屋子里,仅仅是这样想象,我都感到恐怖至极。如果是这样存在的话,我想也许我会选择死亡。这就是我想说的一点,在人的感受里,存在感当时是美好的体验,但是具体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将存在放在更低的位置,而去迎合欲望。难道你不觉得,更多的时间里,我们是凭借这欲望才能活下去的吗?所以,客观的来讨论生命的存续,和主观上感受生命,中间存在着沟壑,二者并不统一。

客观地说,生命存在下去就是最终目的,就是最大意义,但作为个人体验来说,我并不满足仅仅能呼吸,有意识,我想要更多。如果二者不能统一,那生命的最终价值就无法确定。

科幻小说三体的读后感篇十七

《飞向人马座》讲述了3个因为某一种速度被抛在太阳系外的少年,凭借另一种速度在9年后回到了地球。18岁的邵继恩、15岁的邵继来和18岁的钟亚兵乘着宇宙飞船“东方号”在宇宙空间漫游,冲出了太阳系,冲进了银河系,与燃聊耗尽、宇宙线、超新星、恒星、星际云、暗星云还有黑洞搏斗。三个少年在没有燃料的情况下在银河系绕了一大圈,最终回到太阳系与新的宇宙飞船“前进号”在宇宙空间里进行了对接,最终回到了地球。不可思议的是,三个少年在宇宙空间漂流了竟整整9年。可喜的是:钟亚军认了个妹妹程若红,而宁业中和钟亚的“义”妹妹结婚了,真是非常可喜的啊!

《飞向人马座》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遇到困难要坚持,永远不退缩!

科幻小说三体的读后感篇十八

在假期的课余生活中,我阅读了《神秘岛》这本书。这本书让人读着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有时还带有几分情感。

这本书讲的是: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有五名北军俘虏乘坐气球从南军大本营里士满逃出,途中遇到风暴,被抛到太平洋上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这些落难者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过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不仅制作出狩猎用的弓、箭、枪,还制造出陶器、玻璃、风磨、电报机,还会指出小岛的地理图形,并把它命名为“林肯岛”。他们在小岛上生活了四年,把小岛建设成了一个富庶的乐园。他们也有危急的时候,几乎也有过不去的坎,但是总有一个神秘人物在暗中帮助他们,这个人就是《海底两万里》中的摩尼船长。他们还发现了一个在岛上生活了十二年的“野人”,他竟是《格兰特船长的女儿》中那个背叛了格兰特船长、坏事做尽的海盗……最后,在一次火山爆发中,几人险些丧命,知道格兰特船长的儿子罗伯特所指挥的“邓肯号”经过那里时,才把他们搭救回国。

读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那五名士兵在那样的境遇里,不放弃自己,抓住每一丝希望,用自己的每一份力量去创造奇迹。在遇到困难的同时,他满并没有互相抱怨,而是齐心协力,互帮互助,因为他们坚信,只要他们团结一致,一定能回到祖国。他们的那种坚强不屈,常人都难以有的毅力是令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在此,我也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科幻小说三体的读后感篇十九

《地心游记》是儒勒加布里埃尔凡尔纳的另一部著作,这本书因剧情奇幻,富含多种知识而震惊全世界。

《地心游记》讲的是一个坚定果敢,具有献身精神的科学探险家黎登布洛克教授同他的侄儿阿克赛和向导汉恩斯按照前人的指引,在地底经过整整三个月的艰辛跋涉,进行科学探险的故事。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德国科学家李登布洛克偶然间发现一封密码信,解读之后发现这是一份关于地心的资料,便带着侄子阿克塞尔前往地心,并在途中遇到了向导汉斯,三人从冰岛的一处火山口开始进入地心,在克服了种种困难之后,他们最后在一次火山喷发时回到了地面。

全书以紧凑的笔法记载了冒险旅途中的艰险经历和地底下的种种奇观,与凡尔纳的所有作品一样,不仅文笔幽默流畅、情节波澜起伏,而且有着很合乎科学的非凡想象力,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超越时空的幻想世界。

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学习坚韧不拔的刚强意志,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因此,我建议大家去阅读。

科幻小说三体的读后感篇二十

聪明、善良但却胆小、怕事的四年级一班同学丁凯乐(小名乐乐),曾为繁重的学业和生活中的不开心而愁眉不展,但在快乐星球朋友们的帮助下,乐乐逐渐领悟了快乐的正真含义。他终于在演讲比赛中讲出了心中的真话;他向欺负过自己的“小霸王”金刚伸出了友谊之手;他与快乐星球的朋友们互助互爱,打败了凶恶的s星球入侵者……在追寻快乐的成长道路上,发生在乐乐身边的故事层出不穷,高潮迭起!

这本书给我的印象很深刻,看了这本书后使我明白了:我们每个人都要团结一心,只要团结了,就一定能战胜任何困难。我也要向快乐星球的所有人学习,坚决不向困难和挫折低头,让快乐永远在我的身边。

真实中所漏缺的,科幻中的弥补回来了。让科幻带你进入不可思议的天堂,去领会想象的快乐。以前我比较喜欢看语言类小说,可没想到的是,神秘的科幻小说却让我将自己的爱好给抛到脑后了。自然地描述、丰富的语言、浓厚的语气……科幻——顾名思义,科学幻想,科学,永远的思考家,也开始科幻了!

让想象填上你生命中的色彩,成为你的一部分吧!

科幻小说三体的读后感篇二十一

被誉为“世界科幻小说之父”的凡尔纳,以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闻名于世。最近我就阅读了这三部小说,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贯穿其中最耀眼的一道光芒,便是主人公坚韧的品格。特别是读完了《神秘岛》,我感悟颇深。

故事叙述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五名北军战俘——工程师赛勒斯·史密斯、记者热代翁·斯皮莱、黑人纳布、少年哈伯、水手彭克罗夫驾热气球途径太平洋的路上坠于一个小岛之上。起先他们一无所有,只能靠吃牡蛎打猎为生,但他们对生活的希望之火始终未曾熄灭。在智慧过人的工程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他们制砖、制陶、打铁,经历无数的艰难困苦,最终依靠自己的双手与汗水终于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财富。麦田、住房、菜园、动物养殖场,生活富足。其间虽遭受马来海盗的劫掠,但他们积极应对,消灭了海盗,最后神秘岛在一次火山喷发中分崩离析,沉入汪洋大海,几位移殖民们在一块碎片中被人救起,安然脱险。

《神秘岛》这部书不但故事精彩,引人入胜,而移殖民们在孤岛上顽强生存的过程及坚定不移的信念更令人深思,是什么给了他们这种意志与勇气?答案是他们时时刻刻都坚信一条伟大的格言,那就是“人必自助,后天助之”。从一无所有到应有尽有,这完全是上天在帮助他们吗?不,他们靠的是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奋斗。的确,眼巴巴地乞求上天给予帮助只能陷于困境或坐以待毙,倒不如立即行动起来,以自己的辛勤劳作改变现状,这样才能有所成就。或许,“后天助之”的幸运并不一定会降临到我们每个人身上,但是我相信,只有在努力前进的路上我们才会拥有这一份耕耘的收获。《神秘岛》的故事会永远激励我在遇到困难时不轻言放弃,用自己的汗水去赢得最后的胜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