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教案电子版(专业17篇)

  • 上传日期:2024-01-25 00:31:02 |
  • LZ文人 |
  • 7页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果。教案的编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教案的编写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特点,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语文教学教案电子版篇一

教材分析:课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形式出现,通过桃子落地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向孩子们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培养儿童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尤其是男孩子)对科普类读物有着浓厚的兴趣,知识面较宽,因此对本课充满好奇心。另外本课和前一课《棉花姑娘》体裁相似,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通过自读感悟自学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会写“球、玩”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

设计特色:自读感悟,重生活,重体验。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画简笔画(一只小手):这是什么?手有什么用?(学生兴致勃勃地说)。

2、教师再画地球:地球爷爷也有手,他的手有什么用呢?

3、教师板书课题:地球爷爷的手。

(设计意图:兴趣是儿童的老师。从儿童熟知的“小手”入手,突出地球爷爷"手"的与众不同,以此为切入点,更容易唤起儿童探究的欲望。)。

二、自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实在读不好的句子做上标记,请教学习伙伴或教师。

(设计意图:带着要求读书,目的性很强,更有利于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对于读书中的疑难要学会圈画,意在逐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俩、摘、伯、而、且、踢、引。指名认读。

(2)不带拼音,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指名当小老师领读。

(设计意图: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当小老师更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打乱顺序挑战读。(指定一人读,同学打等级,另一人如果不服气可以向他挑战。)。

(4)做游戏:同座互拿字卡比赛读。

(5)把生字送回课文的词语中,指名读词语,开火车式读词语。(读得全对的小组可以得到地球仪模型。)。

(设计意图:这几种检查形式都是遵照儿童活泼好动、爱表现的心理特点设计的,这样既培养了他们自主参与的意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竞争意识。)。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同学互相评议,看谁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设计意图:打乱教师包办代替"串讲串问"的传统讲授式,从学生的主观愿望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读书效率。)。

4、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重点指导带请求语气的句子,然后学生反复朗读小动物和地球爷爷的对话。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朗读指导举足轻重,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点拨引导于关键处,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在自主感悟中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5、投影出示第十自然段:读了地球爷爷的话,你知道了什么?(先以4人学习小组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小组选代表在全班讨论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必须加强指导,避免流于形式,特别要注意学生情意态度的培植,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6、分角色朗读课文。(配乐带头饰读、自编自演课本剧)。

(设计意图:表演朗读能限度的展示学生的表现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7、质疑问难:读了课文,你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能自己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回答。)。

(设计意图:此环节并非形式上的套话,教师一定要精心呵护孩子饱满的好奇心,善待学生的提问。)。

三、拓展延伸。

1、教师演示回形针靠近磁铁的实验。学生观察,亲自感受。

教师小结;地球爷爷的手就像磁铁一样有吸引力,它能吸引地球上的一切,这种引力就是地心引力。

(设计意图: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比较抽象,通过演示能更直观的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奥秘,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留心身边科学的精神。)。

2、拓展:你还能举出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是有手的吗?(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各抒己见,大家互相评议。)。

(设计意图;架设生活和课本的联系,调动学生日常生活体验,注重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正确的情感态度。)。

3、总结谈话:地球爷爷的趣事说也说不完,同学们课后可以查找一些资料,了解地球方面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语文小天地,生活大课堂。把探究的视角指向广阔的生活天地,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四、指导书写:

本课要写的字都是左右结构,“球、玩、跳、桃、树”应该写得左窄右宽,“刚”字应写得左宽右窄。“球、玩”二字,要注意引导学生区别“王”字与王字旁的异同;“跳、桃”结构一样,字形相似,可以结合起来指导书写,“足”字的捺变提,“木”字的捺变点,“兆”字的笔顺及笔画“竖撇”都要仔细指导。

1、学生仔细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引导学生发现写好这六个字的关键,教师范写。

3、学生描红,练写,看谁写的正确美观,写几个不限,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4、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及时展示写得好的学生作业。

五、课外建议:

1、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请他们给你写几句评语。

2、请爸爸妈妈帮忙查找有关地球方面的书刊,并在早读时间“黄金屋”上和同学进行交流。交流后把文字和图片资料整理好放在成长档案袋中。

3、尝试小实验:一大一小两个东西从高处落下,哪个先落地?

语文教学教案电子版篇二

1.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2.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不好,自己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教育学生平时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背诵第4自然段。

2.通过阅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自己思考其它称象办法。教育学生平时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你们在市场,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称东西为了什么?

[出示课件:大象图片]那,大家见过有人称大象吗?

这节课,我们就坐时光机去古代,看看一个叫曹冲的孩子,他是怎么想办法称大象的。

[板书课题]。

生认读“曹、称”。仔细看这两个字,你怎么记住它们?(曹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部分的笔顺:横、竖、横折、横、竖、竖、横;称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禾,右:尔。)。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一)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二)学生回忆识字方法。(师: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怎么办呢?)。

(三)用你喜欢的方法,四人小组学习不认识的生字。

(四)针对发现的问题,指名当小老师组织大家交流学习经验。

[重视对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的引导与交流,不断扩大识字成果。]。

(五)检查生词、生字掌握情况。

过渡: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小老师讲得这么精彩,一些词宝宝也要和我们交朋友呢!

1.[演示课件]出示生词,学生看课件自由读生词。

2.[卡片]学生领读生词。

3.提出词语中不明白的地方。学生交流。

4.测读。

5.男女赛读。

6.同桌赛读。

(六)指导朗读。

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

三、辨别字形,学习写字。

1.认真观察字形,辨析形近字。

2.与横竖中线相关联的笔画,要着重观察描摹。

3.同桌交换本子写生字。

四、作业。

生字、字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游戏导入,复习生字。

(一)做游戏。

1.开火车;。

2.摘果子;。

3.送信(一生把词卡送给小组成员,拿词卡的同学认读);。

4.找朋友(为生字找词朋友,为词找字朋友)。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巩固记忆。]。

师:有人送给曹操一件非同寻常的礼物——(生:一头大象。)。

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头象的?(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练读,体会象的高大。

指名读,读出象的高与大。

问:你们见到这么高大粗壮的象,想提些什么问题?

(二)学生质疑。

(它有多重?……)。

[通过学生质疑,自然地引出下一步的学习。]。

二、学习课文,解决疑问。

(一)对比学习。

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生回答。

[对比学习,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

问: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曹冲的办法好?生读第5自然段第一句话。[出示课件: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要求:读出满意、欣慰的语气。

(二)学习第4自然段。

师出示课件:

默读课文,把曹冲称象的办法用“——”画出来。

想一想:称象分为哪几步?

说一说:称象的过程。

个人自学。

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以四人小组形式汇报,师打相应课件:第4自然段曹冲说话的内容。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回答称象步骤。

3、指名一生再读,同时放[“曹冲称象”动画课件]。

4、生自由读,边读边想象称象的过程。

5、这部分内容有些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你们找一找,画出来。

6、用上这几个词,和同桌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7、试着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生练习后,指名发言。

8、师生接读:

师:先把大象赶到(生读)。

师:看船身(生读)。

师:就沿着水面(生读)。

师:再把大象(生读)。

师:装到船下沉到(生读)。

师:然后(生读)。

[用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重点内容,训练他们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出示课件:第4段按原文填空。生准备,指名二生填。试背,指明一生背,会背的背。

[活跃课堂,巩固所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降低课后背书难度。]。

9、这部分内容,学生质疑。

其他生帮同学解决问题。

[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时时激励自己,肯定自己。]。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一)总结升华。

问:你们觉得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曹冲想的办法超过了那些官员。那时,他才几岁?

出示课件:

读一读,比一比。

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

生读这两句话,比较哪句更能表现曹冲爱动脑筋。

师:曹冲是怎样想出这个办法的?生快速读文。

(如他们找不出来,师:找出不可行的称象方法。)一生读。

师:曹操听了(生:直摇头。)。

出示课件:

结合句子选择“直”字的意思。

曹操听了直摇头。1、从上到下;2、公正的;3、不断地。

问:为什么曹操听了直摇头?

[降低理解难度,体会“直”在句子中表示的意思。培养正确谴词造句的能力。]。

师生配合读:男生读第一种方法,女生读第二种方法,老师读第三段开头、结尾。

(二)拓展延伸。

问:在当时,曹冲的办法是的吗?你还能想出什么称象办法?

(不是,可以把石头换成牛、羊等会走的动物,或换成人)。

[拓展延伸,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学生评议方法的可行性。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4段。

语文教学教案电子版篇三

1、学会从文中筛选重要信息。

2、体味本文语言的准确与情趣诗意之美。

3、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深入挖掘探索过程中的怀疑和想象精神。

【教学难点】探讨标题的独特内涵。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学时数】第二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设计】。

1、导入:茫茫宇宙,充满奥秘。仰望星空之时,会有许多遐思,有没有外星人存在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文章的写作宗旨“探索宇宙的奥秘”。)(板书)。

2、问题一:探索宇宙时,应该具有什么精神?

勇于怀疑富于想象(板书)。

(设计意图:以两种精神作为文章的切入点,抓住文章的关键。)。

3、问题二:文中的哪些段落体现着作者的怀疑和想象?

想象的内容“外形有无差别”“社会形态是否一样”“智能生命”“文明现象”(板书)。

和我们儿时的好奇是一样的,我们常常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其实我们还可以说“。

宇宙辽阔无垠,很可能天外有人”。

4、问题三:宇宙有边疆吗?宇宙有中心吗?

讨论两分钟:

一部分同学认为“宇宙没有中心,没有边疆”因为“宇宙辽阔无垠、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另一部分认为“宇宙有中心”因为“80亿光年是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心”。还有一部分比较全面认为“宇宙有已知的中心也有一致的边疆”根据“80亿光年是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心”和“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地汪洋之滨”。

小结:所谓边疆中心都是对宇宙探索已知范围之内,未来还要我们这一代继续探索,那么中心边疆也会随之变化。

5、问题四:分析文章某段落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及语言特色?

这样的段落虽然并没有体现怀疑和想象的精神,但它们为怀疑和想象提供了一种知识的背景,或是怀疑和想象的结果。同时运用准确而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得科学知识离我们不再遥远。

6、问题五:统观全文,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宇宙的奥秘?

继续开拓是职责,未来取决于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寻找我们更为美好的家园。

未来(板书)。

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体会抒情和议论的语言,并和解说词的特点联系起来,采用这样的语言方式会更贴近关注的心理,引起共鸣。

7、总结文章写作的重要特色,领悟本文写作的深远意义。

8、布置作业:

任选一个你喜欢的题目,查阅资料,撰写一篇科学小品。

“宇宙群星知多少”“如果发现了生命星球”“地球的未来”

语文教学教案电子版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14个词语。

2.认真观察图画,理解句子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怎样读好较长的句子。

3.能理解“也”,并能正确运用“也”字说句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天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你发现我们周围的事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自由说),这节课老师带同学们到大自然去看一看。

二、学生看图。

出示幻灯片,启发、引导(果树开花图)。

1.同学们请看图,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

2.观察后学生说出,同时教师分别在图下出示“桃花、梨花、苹果花、杏花”的音节及生词,并齐读。

3.这是发生在什么季节的什么事?这些花是什么颜色?状态怎样?像什么?

(桃花、梨花、苹果花、杏花春天开放,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苹果花,非常鲜艳、美丽,像花园)。

4.(出示果树结果图),你看到了什么?出示音节及词:“杏子、桃子、梨、苹果”学生认读。

5.桃子、杏子、梨、苹果什么季节成熟?长得什么样?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划出自然段和生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它的。

2.指名读生词和课文,边读边学习生字新词。

3.重点指导。

(1)认识“讠”“禾”这两个偏旁。

(2)“桃”的右半部笔顺是:

“许”右半部是“午”不是“牛”

“成”的笔顺是:,它是翘舌音。

(3)指导书写,认清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读生字、词。(看图)。

2.学生读课文。

二、看图学词学句。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课文中是怎样描绘这两幅图的?指名朗读。

2.读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许多”是什么意思?“许多”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结合投影,理解“许多”)。

3.读第二段,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为什么说我们村成了花园?(结合图画)。

练习用“也”说话。

(春天果树开满了花,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苹果花,真美丽,我们村像个大花园。)。

4.有感情地读第二段,指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读,读后学生看图说说意思。

5.读第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的意思。

(到了秋天,果树结满了果子,果子熟了,有又红又大的桃子,黄澄澄的梨子、杏,红通通的苹果,我们村成了果园)指导学生用喜悦的心情读。

6.学了这篇短文,你知道了什么?

(果树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三、总结。

进行思想教育。

春天非常美丽,花开了,草绿了,我们要用双手把祖国打扮得更美,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四、布置作业。

1.第1课时后完成1题、2题。

2.第2课时教学中读3题,先读,再练习说。

探究活动。

你看见过桃花、梨花、苹果花吗?它们长得什么样?有什么区别?你一定吃过苹果、桃子和梨,那么你知道它们的生长过程和生长环境是什么样的吗?课外收集一下有关的资料:可以是摄影作品,也可以是有关的图片,还可以是有关的文字。

语文教学教案电子版篇五

知识与能力:熟读诗歌,掌握其主要内容;体味诗歌的内涵以及外国诗歌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教师对创作背景稍加介绍,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疏通文意,最后通过讨论,探讨诗歌的深层含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

教学重点1.让学生朗读作品,体味诗歌意境和语言风格以及诗人的感情。2.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教学难点:与诗人情感达到共鸣,体会作品深意。教学突破:在教学过程中应对西方诗歌的特点加以介绍,突破东西方诗歌的理解隔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准确认读字词,标记疑难处。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在人类日益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早在170多年前的美国记者、诗人乔治珀金斯莫里斯,他的《樵夫,别砍那棵树》这首诗中的“樵夫,别砍那棵树”这句话,就被现在的环境保护主义者作为宣传环保的口号而广泛运用,最初这首诗是想表达什么情感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9世纪20年代,作者就当过《纽约镜报》的编辑,但他最著名的还是多愁善感的诗,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这首诗。由于工业和城市的扩展取代了乡村的景象,人们便十分珍爱这首诗,它既唤起了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又是对“进步”的一种有礼貌的抗议。甚至那些从未读过此诗的人也知道它的题目,并在环境保护主义成为_之前,把它作为环境保护主义态度的简便方法。

三、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诵读诗歌,初步掌握诗的内容。2、听朗读录音,注意节奏,领会诗的思想感情。3、全班齐声读,理解诗人情感的过程。

四、赏析诗歌。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想一想,诗人为什么会发出“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呼喊?明确:因为诗人与老橡树有深厚的感情。

2、请找出诗中哪些句子表达了诗人与这棵老橡树之间的深厚感情?学生回答。

3、本节诗写的是什么?明确:写出了“樵夫,别砍那棵树”及其原因。可看出“我”和“那棵树”的关系密切。

4、第一节在全首诗起了什么作用?明确:开篇入题。

5、第二节写了哪些原因呢?明确:它的光荣和名声/已传遍各处”——贡献大;“它的根已在土里扎牢”——扎根牢;“它现在已是参天的大树”已成材。

6、此时,诗人对于樵夫的态度是怎样的?明确:动情地责问。

7、指名学生朗读第三节。诗人对于樵夫的态度又起了什么变化?为何?明确:苦苦地恳求;因为那有诗人美好的童年,有诗人美好的回忆。

8、小结:诗人一次又一次地要求樵夫别砍那棵树,由此诗人对老橡树的感情可见一斑。

9、朗读第四节。这节诗写的是什么?明确:这一节,诗人先是对老橡树诉说衷情,表明自己对老橡树的深厚感情,然后转向樵夫,这时诗人的态度有所变化。随着感情的加强,语气也由最初的平和劝说,到后来的真诚恳求,再转为最后的严厉警告:“樵夫,离开那地方”,“你的斧子别伤着它”。

五、深入探究1、老橡树有怎样的象征意义?明确:老橡树寄托了诗人所有美好的回忆,对先人的怀念、对手足亲情和纯真童年的向往、对往事的追忆……2、作为一首抒情诗,课文中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明确并板书:樵夫,别砍那棵树(一根树枝也别碰)――平和劝说樵夫,别砍了(让那棵老橡树留着)――真诚恳求樵夫,离开那地方(你的斧子别伤着它)――严厉警告作者对老橡树感情逐渐深入,对樵夫态度就愈加强硬。3、作者对樵夫的态度越来越强硬,那是因为作者对老橡树的感情越来越深,那么,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橡树怀着怎样的感情吗?明确:喜爱,依恋,赞美。4、诗歌中作者仅仅是表达对橡树的感情吗?你能否把主题想得更深远,更广阔吗?明确:对自然的珍视,对往事的追忆,对先人的怀念,对手足亲情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向往等。主题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语文教学教案电子版篇六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封、借、初、渊、博、令、敬、佩、遗、憾”10个字,能正确读写“别致、渊博、敬佩、遗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华罗庚为什么要回国。

过程与方法:

1.小组讨论学习;。

2.能抓住重点词语如“总算”、“斩钉截铁”来理解句子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除长城外还有哪些是中国人的骄傲;知道自己怎样做才能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能根据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

1.理解华罗庚为什么要回国。

一、教师简单介绍华罗庚。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自学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型,运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等方法理解词语。

3.读通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边读边标上自然段序数。

三、检查自学。

1.用多种形式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学生同桌互相读一读本课全部生字,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

初:左边是衣字旁,不要少写一个点。

令:与“今天”的“今”区分,不要少写点。

华:“华罗庚”的“华”:读四声,不读二声。

冲:“冲着”的“冲”读四声,不读一声。

撼:“遗憾”的“撼”可与“感动”的“感”比较,加深记忆。

授:“教授”的“授”可与“接受”的“受”比较,加深记忆。

(2)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

2.检查读课文情况。

教师可先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听老师什么地方高,什么地方低,轻重、缓慢是否一样,让学生体会华罗庚与妻子听到祖国解放的消息以后的激动心情。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课文主要讲了华罗庚的什么事情?他为什么要回国?

四、回顾总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什么,自己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弄明白,指名学生说一说,教师适当补充,并提出期望。

语文教学教案电子版篇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识字方法有很多,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能识字。

2.练习读古诗,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学重点:

1.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能识字。

2.激发学生的情趣,带着童趣读出古诗的韵味。

教学准备:

1.相关图片,生字卡片。(教师)。

2.生字卡片。(学生)。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连一连。

1.认读生字卡片,说说这些字宝宝的结构。

2.学生连线。

二、谈话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我们每天上学,放学,沿路会经过哪些地方呢?

2.生展示自己认识的生字或生词卡片。

3.全班交流,生上台贴自己的生字、词卡片。

三、读一读,认一认。

1.指名上台认读以下生词。

电影院卫生院小卖部报刊亭公交亭百货商场……。

2.生教读,师相机指正和评价。

3.拓展:我们还知道哪些地方呢?

四、师总结收获。

是呀,我们识字的方法有很多,除了书本上老师教的外,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可以识字,路上,商场里,家里,医院,甚至旅游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字,只要我们是个爱学习的孩子,你一定会成为我们班的识字大王。

一、谈话导入。

1.前面我们背诵过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咏鹅》,今天再来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古朗月行》。

2.教师范读。

3.引导学生借助图画和拼音,把诗读顺,读熟。

4.指导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5.指名读,师生评议。

6.反复读,练习背诵。

二、实践活动。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儿歌《谁会飞》。

教学反思:

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展示台”这个内容,让孩子们充分展示自己课外认识的汉字,多多益善,以此激发孩子们课外识字和阅读的兴趣,让孩子从此爱上学语文。“日积月累”古诗的背诵,让学生们在朗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训练中慢慢爱上读古诗,爱上古老的诗词文化。

语文教学教案电子版篇八

1.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同伴交流恐龙灭绝的原因。

2.产生探索恐龙灭绝原因的兴趣。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ppt、图示。

【活动流程】。

一、讨论恐龙的灭绝原因。

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查询资料时得到的相关信息,如果其他幼儿有不同意见,教师应允许并鼓励幼儿说出反对的理由。

提问:恐龙生活在什么年代?现在能看到恐龙吗?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教师不必强求幼儿按照科学家推测的说法来交流,只要从幼儿能理解的角度出发来交流即可)。

二、整理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

你认为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

(关于恐龙的灭绝原因目前有许多种说法,但没有定论。这里可以让幼儿投票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说自己投票赞成的理由,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或作进一步地追问,或表示认同)。

三、出示挂图,介绍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如:小行星碰撞地球、气候变冷、病态恐龙蛋、恐龙食物没了、吃了有毒的植物等,幼儿看图听教师介绍。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必须传递给幼儿的一个信息是:这些让恐龙灭绝的原因都只是一种推测,一种可能,随着科学的发展,也许会出现新的结论)。

【活动反思】。

恐龙去哪里了这是个十分有意义的探讨活动,幼儿会积极主动的探讨活动,但有时小朋友说出的答案,有点偏离现实,需要老师从旁指导。重新梳理知识,但在图片、视频方面的资料还不够全面、科学。幼儿接受的知识还不够科学。

语文教学教案电子版篇九

2、使学生学会珍爱生命,学会自救的方法。

使学生学会珍爱生命,学会自救的方法。

了解有关生命的来之不易与宝贵,感悟生命的可贵。

一、激情导入。

1.出示一溺水身亡的孩子的图片,教师讲有关故事。

二、强调守则。

2.我们外出游泳洗澡严格遵守“四不”:

(1)未经家长老师同意不去;

(2)没有会游泳的成年人陪同不去;

(3)深水的地方不去;

(4)不熟悉的江溪池塘不去。

三、探讨原因。

1.溺水原因主要有哪几种?分小组讨论。

2.小组代表回答后归纳:

(1)不会游泳;

(2)游泳时间过长,疲劳过度;

(3)在水中突发病尤其是心脏病;

(4)盲目游入深水漩涡。

四、救护措施。

1.如何保证游泳的健康和安全,避免溺水事件的发生?

2.指名学生回答后归纳:

(3)要是大腿抽筋的话,可同样采用拉长抽筋肌肉的办法解决。

五、小结。

同学们,珍爱我们的生命吧。珍爱生命就是珍惜每一天。一定不能去玩水。

语文教学教案电子版篇十

1、让幼儿懂得比3少的花有1、2。

2、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

2、3以内数量的动物卡片、印章、颜料、白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2、教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小花,请小朋友看一看有几朵呢?请你们一起来数一数。

3、教师出示花朵图片,引导幼儿进行手口一致地点数。

4、引导幼儿给小花进行排队,并让幼儿说一说它们排队的顺序是由少到多的顺序,

让幼儿知道1和2都比3要更少。

二、教师示范印花。

1、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也要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印出漂亮的花朵。

先来看一看老师是怎么样印的吧!

2、教师出示白纸、颜料、印章进行示范,并边操作边讲解方法,并请幼儿边进行点数,教师示范操作印3朵花。

3、教师依次再印出2朵和1朵花。并引导幼儿说一说2朵小花是比3多还是少。

1朵小花又是比3多还是少。

教师进行小结:2朵花和1朵花都比3朵花少,所以请小朋友说一说比3少的是几呢?

三、请幼儿进行操作。

1、教师:小朋友,瞧,这些印出来的花是不是也很漂亮呢?现在我也请小朋友们来印一印吧!

2、教师提出要求:刚刚我们知道比3少的是多少了,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印出比3少的花。

3、教师请幼儿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提醒幼儿数一数自己所印的花的数量是不是比3少。

并且在操作的时候注意不要将颜料弄到了自己的身上和桌面上。

四、对幼儿的操作进行展示评析。

1、教师:请小朋友数一数自己都印了几朵小花。

2、展示幼儿作品,收拾操材料。

3、结束活动。

语文教学教案电子版篇十一

环节一:导入新课——注重学生体验,直击主旨2分钟。

环节二:文本探究。

自主学习5分钟。

合作探究20分钟。

思辨深入7分钟。

环节三:互动分享——价值引领10分钟。

环节四:拓展延伸。

二、板书设计。

三、评价系统——《诸城一中高效课堂提问评价系统》。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初步感知余秋雨《废墟》中“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鲁迅不想大团圆,白先勇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为本节课解读这位“停在中国心脏上”的作家通过这篇“真正深沉的文学作品”中关于“民众心灵”的揭秘的铺垫。

以初中课文鲁迅文鲁迅先生的作品《藤野先生》和《药》中关于“看客”的文字描写导入新课,直击主题。

导入新课,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生成,注重深和新。

学习方式:学生齐读,问题引领。

时间:2分钟左右。

环节二文本探究。

第一步,自主学习。

从分析语言角度入手,以讲述“看客”故事的角度进行文本的探究。

1.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句中能准确揭示看客心态的用词。

2.概述这一“看客”与被看者之间的故事,分析其心态,剖析其在被看者生命历程所起的作用。

3.时间5分钟左右。

第二步,合作探究。

以问题引入。鲁迅说:这一类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里,古来不晓得死了多少人物。学生合作探究这“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里都有哪些人物。学生自由分析,对其中的问题处进行当堂讨论探究,进行个性化解读。

重点探究的看客为:我、鲁镇的女人们、短工。探究方式为,老师引领,学生分析,老师补充,学生感悟。

以分析“短工”这一形象,分析本环节的学习探究过程:

重点分析下面片段: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地说。

祥林嫂接着就说,“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

“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祥林嫂不断地追问。

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

“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

问题设计5个:

1、这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

2、短工在回答“我”的问题的时候,表情或动作怎样?

3、当“我”问“四老爷和谁生气”时,短工回答时用了一个反问句,说明什么?(试跟其它句式比较,例如,表推测的句子“可能是和祥林嫂吧”)。

4、比较短工的回答“死了”与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中“睡着了”一词的使用,表达出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心态。

5、祥林嫂的死与他有关系吗?

同为被雇佣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分析“我”这一形象,学生需能从“说不清”“然而也未必”等人物语言,分析“我”作为祥林嫂人生见证者叙述者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人性中的弱点,不敢正视现实,需求自我解脱;从我“匆匆”“逃”回家中,分析其逃避者和彷徨者。

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小组内讨论,解疑;老师巡回指导,并个别答疑。

时间:约20分钟。

第三步,思辨深入——作者创作意图和主旨探究。

在自由分析和重点探究的基础上,老师总结,抛出一个问题深入,让学生思考到底是什么思想使这些善意的不善意的人容不下一个祥林嫂:祥林嫂是一个()的女人。

设计此问题旨在引领学生从看文中“看客”的角度,探究祥林嫂的死因,进而把握本文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主旨。

主旨探究补充2则材料:一是,封建礼教对女人的要求,如民国初年政府颁布的“褒扬条例”中“表彰节烈”的条款等;二是,展示《新青年》上的文章《一个十四岁的望门寡》。

通过学生探究和和老师补充,让学生了解“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鲁迅题名《彷徨》的来由,及鲁迅题写在《彷徨》扉页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创作主旨。

学习方式:学生自由回答,合作讨论,板书讲解。

时间:约7分钟。

环节三:互动分享——价值引领。

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领,是本节课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环节主要有两个:一是,以“找找你身边的看客”为主题,通过合作讨论,让学生将目光引向现实,进而关注社会,关照自我,在鞭笞社会冷漠看客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互助意识。二是,看路一鸣的《道德观察》,在分享热心热情的看客的过程,感受社会的正能量,从而完成对价值观的构建。

学习方式:互动分享展示。

时间:约10分钟。

环节四:拓展延伸。

以“围观”为题,写一则微小说。要求:有精确的心态刻画,明确的表达主旨,字数不超过200字。

板书设计。

永远新的旧故事。

祝福鲁迅。

一群“看客”与一位“被看者”之间的故事。

祥林嫂是一个(再嫁)的女人。

语文教学教案电子版篇十二

1、感知、探索西瓜的特征。

2、通过比较、品尝,体验新品种无籽西瓜的优点。

活动准备。

1、普通西瓜、无籽西瓜及其他瓜果若干。

2、餐巾、点心盘人手一份;刀、抹布各一。

活动过程。

一、用故事引出“怎样吃西瓜”的问题。

1、教师讲述故事《猴王吃西瓜》。

2、提问:

(1)猴王是怎样吃西瓜的?

(2)你们是怎样吃西瓜的?

二、请幼儿在许多瓜果中挑选出西瓜进行观察、品尝。

1、这里有许多瓜果,哪些是西瓜呢?

2、西瓜是什么样的?

(1)请各组幼儿观察桌上的西瓜,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并进行适当引导。

(2)请幼儿表述各自的探索过程和结果。

(3)小结:有的。

西瓜是圆圆的;有的瓜皮是深绿色的,有的是浅绿色的,还有的是带花纹的;

西瓜是滑滑的、凉凉的、硬硬的;敲一敲会“砰砰”地响,推一推还会滚动。

3、西瓜里面是什么样子的?

(可让幼儿猜测,以引起他们对观察、探索西瓜内部特征的兴趣。)。

(1)你们喜欢吃西瓜吗?为什么?

(2)根据幼儿的表述教师小结:西瓜水分很多,甜甜的,很好吃,能解渴、祛暑。

三、引导幼儿感受无籽西瓜的优点。

1、请幼儿品尝无籽西瓜,说说它和刚才的西瓜有什么不一样。

(特别甜,吃起来特别方便。)。

2、根据幼儿的讨论作一小结,让幼儿感受科技新产品的优点。

附猴王吃西瓜(故事梗概)。

很久以前,山上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一只猴子捡到一个大西瓜,就把它送给了猴王。

可猴王不会吃西瓜,于是它就招来许多猴子问:“谁知道怎么吃西瓜呀?”其中一只小猴就叫道:“我知道,我知道,西瓜是吃瓤的!”可另一只老猴子却说:“不对,不对好像是吃皮的!”“是吃皮的!”“不对,是吃瓤的!”于是猴子们就争吵起来。

最后,猴王听信了老猴子的话,啃起了西瓜皮,而那些小猴子则吃到了甜甜的瓤。

语文教学教案电子版篇十三

散文追求的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自主学习的这篇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先生写的《花未眠》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二、感知课文。

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自读。

2、点拨:文章由一偶然的发现——海棠花未眠,联想开来,引发对人生和艺术的思考和感悟。由于花未眠,作者感受到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们感受美的能力需要艺术品作为启迪,艺术美让人们更好地领略社会的真实美;发现美还得需要一定的条件。

文章形散神聚,画家雷诺阿的话、罗丹和玛伊约尔的作品、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真正黄昏的天空等内容都是由“花未眠”引发的对艺术的感悟。

三、重点提示。

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怀。课后再找一些美文来体会。

1、如何理解“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

点拨:海棠花怒放,作者从中感受到了它的旺盛的生命力,自己的生命意识受到了强烈震撼,他认识到一个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境地,有多少艰难困苦,都要努力地做下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美丽,所以,他说“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2、如何理解“一朵花也是好的”这句话的含义?

点拨:从文中第三段中“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句和文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句,结合起来看,这句话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说的,因而,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之美,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3、文章第四段引述了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怎样理解?

结合上下文,应从对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并注意两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无限”两词。“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与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至此,作者引述两例的意图显而易见。

他的意图是: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4、为什么说“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点拨:海棠花怒放,向人展示了它全部的生命,全部的美,当然是美丽的,给人以美感;但花之盛放,也就意味着它的衰落、凋零,再加上川端康成深受日本传统美学中哀婉、幽玄、虚幻因素的影响,并且他的性格又有些忧郁,所以他认为盛放的花,“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四、深入了解。

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坂,19_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

生平。

川端康成2岁丧父,3岁丧母,7岁祖母亡,15岁时祖父亡,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19_年9月,他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在大学期间,热心文学事业,积极参加编辑同人杂志《新思潮》(第六届),并在该刊发表短篇小说若干篇,其中《招魂节一景》获得意处好评,打开了他走上文坛的大门。大学毕业后踏入文坛,成为专业作家。同年10月,他与横光利一等人共同创办同人杂志《文艺时代》。19_年5月《文艺时代》停刊后,川端又先后参加了《近代生活》杂志、十三人俱乐部和《文学》杂志的活动。进入30年代以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疯狂推行战争政策。川端大部分时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继续写作几乎与战争无关的作品。

由于在创作方面不断取得成果,川端在战后获得了多种荣誉头衔和奖金奖章。19_年10月,瑞典决定将当年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他,表彰他以卓越的感受和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内心精髓。19_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他的工室里用煤气自杀。

创作。

川端康成一生写了100余部长篇、中篇和短入篇小说,此外还有许多散文、随笔、讲演、评论、诗歌、书信和日记等。他的创作,就思想倾向而言是相当复杂的,并且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他战前和战时的创作,可以大致归为两类:一类是描写他的孤儿生活,抒发他的孤独感情,描写他的失恋过程,抒发他痛苦感受的作品。《精通葬礼的人》、《十六岁的日记》和《致父母的信》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由于所写的是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所以往往具有描写细腻、感情真挚、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但也由于仅仅写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并且自始至终充满低沉、哀伤的气息,所以思想高度和社会意义受到一定局限。

另一类是描写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物,尤其是下层妇女(如舞女、艺妓、女艺人、女侍者等)的悲惨遭遇,表现她们对生活、爱情和艺术的追求的作品,《招魂节一景》、《伊豆的舞女》、《温泉旅馆》、《花的圆舞曲》和《雪国》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类作品比较真实地再现出这些被侮辱者与被损害者的不幸,比较充分地表达出她们的痛苦,作者对她们报以同情和怜悯。一般说来这类作品在思想价值上要超过第一类作品,其中如《伊豆的舞女》和《雪国》等名篇更是如此。

他战后的创作尤其复杂。一方面,他仍然沿着《伊豆舞女》和《雪国》的道路前进,继续写作表现人们正常生活和感情的作品,其中或反映出社会存在的某些问题,或表达出对普通人民的同情态度,或流露出作者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如《舞姬》、《名人》和《古都》等堪称代表。但另一方面,他又写出一批以表现官能刺激、色情享受和变态性爱为主题的作品,从《千鹤》、《山音》到《睡美人》、《一只胳膊》,他的作品、故事情节越来越离奇,在颓废的道路越走越远。

他的创作,从艺术表现来说也是相当复杂的,并且也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他在实际创作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有的作品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极力强调主观感觉,热心追求新颖形式,另有一些作品却没有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主要使用朴素、简洁的白描手法。

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初期,他又被新心理方义和意识流小说所吸引,相继写出两篇纯属模仿式的小说——《针与玻璃与雾》和《水晶幻想》;但后者中途辍笔,并且其后再也没有写过这类作品。由此可见,川端不满足于单纯模仿,不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决心另辟新径。所谓新径,就是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道路。经过长期探索,他在这条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语文教学教案电子版篇十四

一、教材简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学会运用新闻的基本知识写新闻,体会新闻的特点。

【2】学习新闻写作中将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

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教学方法。

运用默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用具。

本文是一篇标准的新闻模板,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实播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相关纪录片段,解说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_拒绝签订和平协定。4月21日凌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统帅毛泽东同志“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_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_政权的覆灭。这两则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二)检查预习略。

(三)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则消息,从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2】明确:

人物:人民解放军30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午夜——21日。

地点:芜湖、安徽之间。

起因: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结果:渡过长江。

2.听新闻录音,了解新闻的结构。

【1】思考、讨论、交流。

a.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b.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c.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新闻的结构是什么?

标题,导语,主体。

3.找出电头简要分析内容和作用。

【1】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体现了新闻的真实准确和迅速及时的特点。

【2】)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真实准确的特点?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一句中的“大约”两个字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3】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迅速及时的特点?

“不到”“即已”说明时间短,说明了新闻的及时性。

小结:这则消息文字简洁,语言有力度,准确报道了三十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事实。表明了消息的基本特点:用事实说话。

(五)精读课文,小组探究。

1.文章主体部分为什么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来介绍解放军渡江?

明确:

【1】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2】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3】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2.文章主体部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那些部分写的细致,为什么这样安排?

【1】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2】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3】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4】作用: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3.找出文中体现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词语。

“冲破”“横渡”用词非常准确,表明了在有敌军防守的情况下,我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气势。

4.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分析其作用。

(1)学生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

(2)体会议论性语句的作用。

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两个原因。赞颂我军的英勇气概,揭露国民党_拒绝和平的反动本质,分析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使文意更加深刻,有利于读者了解文章内容。

(六)总结归纳。

1.主题思想: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我30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情况,表现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直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情况,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写作特点: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语言简洁,言简意赅。

全文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详略得当。

本责消息报道各战线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墨,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这是因为东线敌人的防线比较坚固,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东路军进军情况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叙议结合。

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言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这种议论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_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运用一系列动词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运用一系列动词,语言精当,极富表现力。如作者选用“突破”“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地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节节胜利的英雄气概和战斗豪情。

(七)课堂练习。

依据前面所学的方法找出下列新闻的电头及新闻六要素。画出标题、导语、主体。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有改动)。

(八)作业:

仿照文章的写法,写一篇消息,报道我校8月31日报道情况。

结构:标题+导语+主体。

语文教学教案电子版篇十五

活动意图:

小班幼儿平时生活中的经验积累很少,对小草的熟悉度也是知之甚少,大自然中小草那新绿、嫩绿、鲜绿、翠绿,的各种开展此次活动。绿色,温柔着幼儿的视线。运用各种感官仔细观察草的特征。了解小草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活动目标:

1.观察小草特点,表达自己观点。

2.认识小草的种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户外草地、小兔手偶、音乐《找朋友》。

活动过程:

一、户外拔草。

小兔子要去小羊家做客,请小朋友帮忙,每人拔三种不同的草送给小羊,去户外找找。

二、游戏:播放音乐,找不同。

1.找一个好朋友,把自己的小草和好朋友的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说说不同。

2.第二次游戏:拿出另一种草,找朋友,比较,交流。

3.第三次游戏:拿出第三种草,找朋友,比较,交流。

三、再次观察,交流结果。

1.拿一棵小草看一看,说一说小草叶子是什么形状?

2.看一看,你的小草根长什么样?

3.闻一闻,小草有气味吗?像什么一样的气味?

4.摸一摸小草,你有什么感觉?

四、结束部分。

师幼一起回教室。

活动反思:

幼儿能够自己去寻找发现不同种类的草,为比较小草的不同特点做铺垫。引导幼儿发现草的根部生长与土壤土质的关系。游戏进行三次,每次幼儿拿出的草都不同,为此幼儿在进行比较时,每次的发现都不同,找的朋友也不同,充满了兴趣和发现探究欲望。比较环节幼儿很认真的从草的叶子、茎部、根部去观察比较,能够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发现。活动充满趣味性。

不足之处:

游戏的时间太短,没有更加透彻的比较三种草的特点。

语文教学教案电子版篇十六

活动目标:

2、初步引导幼儿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活动准备:

1、帮助幼儿把鞋、袜脱下并组织幼儿到户外(有地砖、草地、沙坑的地方)。

2、红、黄、蓝、绿水粉颜料各二盆;铅画纸二张。录音机、音乐磁带。

3、戏水盆四只,里面放些水;抹布若干块。

活动过程:

一、自由跑跑跳跳,引出幼儿活动兴趣,引导幼儿讲述小脚的用途。

二、第一次感知表达活动。

1、让幼儿赤脚在地砖、沙地、草地上走走,体验脚底接触这些材料的真实感受。

2、启发幼儿用语言表达小脚踩在这些材料上的体验、感受。

三、第二次感知表达活动。

1、再次让幼儿体验小脚走在这些材料上的感觉,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脚底接触这些材料的感受。

2、小结:小脚踩在各种材料上的感觉。

四、小脚作画,印地毯。师生一起为大地毯印上美丽的花纹。

五、延伸活动:小脚玩水。

语文教学教案电子版篇十七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多种感官感受5以内数的实际意义。

2、初步具有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意识。

3、喜欢参加数学活动,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活动准备:

1、兔妈妈胸饰一个、小兔胸饰人手一个;。

2、红、蓝、黄、绿四种颜色的卡纸蘑菇若干;与之对应的四色呼啦圈;3、布置一块地,撒满蘑菇;磁带音乐《小兔跳》;小玲一个。

活动过程:

(一)扮演角色,导入游戏情境。老师饰兔妈妈,小朋友饰小兔。

兔妈妈说:“今天天气真好呀,小兔们跟妈妈去地里采蘑菇吧!”

(放音乐)小兔们蹦跳到妈妈身边。

(二)小兔练本领。

1、妈妈布置任务:小兔们采蘑菇前跟妈妈一起来练习以前学的本领吧!

听妈妈说,小兔做动作:我的小兔跳三下,我的小兔拍四次手,我的小兔走五步,我的小兔转两圈等。

2、练本领提要求:第一次妈妈说慢一些,小兔可以数出声来;第二次妈妈说快一些,能干的小兔不数出声来。

3、小结:表扬小兔有本领。

(三)小兔采蘑菇。

1、听铃声采蘑菇并将蘑菇按颜色分类。

(1)妈妈交代游戏内容:地里的蘑菇真多呀,采蘑菇之前仔细听妈妈的话。

提出要求:请小兔听妈妈敲小铃的次数去采蘑菇,采到蘑菇后,看清蘑菇是什么颜色的,就放到相同颜色的呼啦圈中。

(2)小兔采蘑菇。妈妈敲小铃,让小兔听铃声采蘑菇并学习检查。检查顺序:先请妈妈检查;接着和伙伴相互检查;最后请小兔自己检查。

2、听铃声采蘑菇,蘑菇上的点数必须与铃声一致。

妈妈:蘑菇长得真快,看这个蘑菇和你们刚采的有什么不同?(蘑菇上有点点)。这次请小兔听妈妈的铃声去采一个蘑菇,蘑菇上的点点必须与妈妈的铃声一样。采到后可自己检查或和伙伴相互检查,对了按颜色放到对应颜色的呼啦圈中。

3、看胸饰采蘑菇,蘑菇的颜色、点数必须与胸饰的颜色、点数一致。

妈妈:看自己是什么颜色的小兔,这回可以采一个蘑菇送给自己,采到的蘑菇的颜色、点数必须与自己带的小兔的颜色、点数一致。给妈妈或自己检查。

4、小结。夸小兔真能干,注意鼓励能力弱的宝宝。

(四)结束。师:今天小兔们真能干!快到中午了,肚子饿了吧!请兔宝宝把采来的蘑菇都交给兔妈妈,让妈妈来做顿丰盛的午餐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