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读后感(精选14篇)

  • 上传日期:2023-12-20 13:41:03 |
  • GZ才子 |
  • 7页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高中生读后感篇一

这个暑假,我读完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这本书一共分成了三大部分,先讲述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接着又叙述了莎莉文老师的人生经历,历程由作者展开了想像,描述了海伦·凯勒的三天光明之旅。

海伦·凯勒在19个月大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使她失去了视觉和听觉,从此,她就陷入了黑暗世界之中。但是命运为她打开了另一扇门——在海伦·凯勒6岁的时候,莎莉文老师便悄悄地走进了她的生活,并引导她走上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在莎莉文教师的鼓励下,海伦·凯勒赁着坚强的意志与聪慧,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考入了美国鼎鼎大名的哈佛大学,并且顺利地完成了她学业。

读到这里,我不禁为海伦·凯勒而喝彩,失明的海伦·凯勒,能发现如此多美好的事物,她用手触摸学会手语,学会了读书,感受到书中的美好;她用身体在草地上打滚,接近了大自然,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她用毕生的精力服务残障人士,并写了很多书,她的故事还拍成电影,把人间的美好传给了所有不幸的人。

我也为无私奉献的莎莉文老师鼓掌。莎莉文老师的人生经历也十分坎坷,她自小就缺乏家人的关爱,视图也存在着缺陷,但她始终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并鼓励和帮助海伦·凯勒实现人生最宝贵的价值。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领悟到: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不是在于外在条件的好坏,而是在于有没有奋斗的精神与坚强的意志。海伦·凯勒的事迹告诉我们,要学会主宰自己的命运,坦然接受生命中的一切挑战,不管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都要微笑地面对!我也敬佩莎莉文老师,从她身上我感受到每一位为学生辛勤耕耘的老师所花去的精力和耗去的铅华。

世界因为莎莉文老师的精神而变得美好,因为海伦精神而变得强大。

高中生读后感篇二

阅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深有感触。罗曼·罗兰是20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是人们强大的精神支柱。《名人传》写的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各种的磨难却没有向命运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挠的抗争着,最终成为了伟人。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艰难和挫折是对命运和人生的最好锤炼!

在这三位伟人当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贝多芬。他对音乐有火一般的热情,先后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的作品深邃而辉煌壮观,充满了幻想。但灾难还是无情的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在1802年,他意识到自我的听力障碍已经无法治愈,并且会很快恶化。那意味着他可能再也不能进行创作了!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但他却能顽强的和命运抗争,这也许是他后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作品的原因吧。这种对生活对命运永不妥协的精神正是我们就应学习的,这伟大不屈的灵魂让黑暗的世界有了光芒,让生活有了期望。

读了贝多芬的故事,让我联想到了海伦凯勒——一个同样有着坚强毅力的人。她的生活同样是很不幸的,儿时的一场大病,让她变成了一位又盲又聋又哑的小女孩。在她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也无法表达自我的想法。但命运的不公没有让她失去期望,她渴望了解一切,于是她加倍的努力,最终成为十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高中生读后感篇三

写读后感,可以帮助大家记录读书后的感悟和感想。

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两篇高中生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读者对于哈姆雷特的形象,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

以上的文字是他人对哈姆雷特的解读,而我眼中的哈姆雷特也是别具一格的。

我认为,我们不能静态的去看待哈姆雷特这个形象,我们应该把他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富有生命力的过程。

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哈姆雷特从一个无知善良的孩子,一步一步的迈向成熟,最终成为一个英勇的战士。

当然在这个净化过程中有许多的徘徊与后退,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而言,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他一有为父报仇想法,就开始为此坚定不移,进行一系列报仇行为,那么我们这个文学上的经典形象将会大打折扣,变得与那些三流小说的人物没有什么区别了。

他的经典就是因为他面对复仇,道德,爱情的种种思考,“生或是死,都是一个问题”,他在积极报仇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些懦弱与退怯,才让这个形象,更加的真实,更加贴近我们读者的内心世界。

并且在某些地方让哈姆雷特的矛盾心理与读者产生共鸣。

哈姆雷特的经典形象,在中外的文学研究史上都是无人质疑的事实。

首先,在老国王未死之前,哈姆雷特就像是生活在温室的花朵。

他的社会地位是丹麦的王子,在物质上,他十分富有,不存在任何物质生活上的担忧;在精神方面,他就读的是英国威登堡大学,接受的是人文主义等先进思想的熏陶。

他对世界充满着无限的热情,他高声称赞:“人是何等的巧妙的天工,理性何等的高贵,智能何等的广大……行动是多么像天使,悟性是多么像神明,真是世界之美,万物之灵!”在爱情领域也是有着无尽的憧憬。

在给哦菲利亚的信中,他说:“你可怀疑星是火,你可怀疑太阳会动,怀疑真理变成谎言,但永莫怀疑我的情。”

可以说此时的哈姆雷特是十分的幸福,因为幸福而单纯。

社会的黑暗一面的在他的生活中是没有出现的机会。

如果按照他这样的生活轨迹,他应该可以保持这份孩童的赤子之心,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他之后的人生。

可是磨难还在等待着我们的王子。

两个月不到的时光里,老国王去世了,哈姆雷特的叔叔继承了王位,他的母亲成了新王的妻子。

这个突然来袭的噩耗,让我们单纯的王子——慌了。

他觉得事情的不对劲,却没有勇气去调查真相。

他有着自己的反抗,却只能是默默的。

“乌云满面,愁眉不展”。

这似乎是他唯一可以去做的表情。

再多的言语都无法改变的事实,他的反抗没有任何的效益,只有默默接受国王和王后的安排,留在丹麦。

想要真相,想要反抗,想要挣扎,却受到外在无形的,巨大的压力,剩下只有忍受。

孩子没有说不的权利。

当然,如果哈姆雷特就这样的屈服了,我们的剧本也无法继续。

在这个事件中,他慢慢成长着,他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那些社会的黑暗在不断显现出来,之前的完美世界在一步一步的走向崩溃。

但是这些还是不够,他需要更大的动力来反抗压在他身上的绝对权利。

长长的暑假,我读了《阳光心态》这本书,读后深感启发,深有体会,阅读时感觉就象沐浴在明媚的春光中,读后令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

阳光心态是知足、感恩、乐观开朗的一种心态,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具备阳光心态可以使人深刻而不浮躁,谦和而不张扬,自信而又亲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麻烦和困扰:工作环境不称心,事情处理不公平,经济条件不宽裕,期望中的事情落空,好心未得好报,先进评比没有份,自己工作最辛苦没有得到领导的认可,受冤枉挨批评等等。

对这类事情,如能持积极心态,心里就会想得开,心胸也就会豁达,就能妥善对待、处理好这些事情,工作顺利,心情舒畅。

如果总是想不开,越想越气,情绪失去控制,言行也就出现反常现象。

甚至为了一点小事,大闹一场,出言不逊,开口伤人,使你的人品大为降格,人际关系受损,事后冷静下来想想,为一点小事,到头来受伤害的还是自己,根本不值得。

这时,我们就要调整好心态,建立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是从正面看问题,乐观地对待人生。

一直以来,家长、老师总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做人要有上进心,要向上看,跟好的比,绝对不能跟坏得比!这话讲得也没错!但长大后,我们发现,如果什么都“向上看,跟好的比”,那么人会活得很辛苦,很不开心!因此,我们又要学会“向下比较”。

在学生不好教的时候,要想想那些特殊学校的学生,那才叫真正的难教,跟他们相比,我们已经够好了!在埋怨工作辛苦时,要想想那些没有工作的人,他们的心在漂泊,找不到停靠的港湾,不知道明天将何去何从,那种徘徊与迷惘,那种对家人的愧疚与无奈,是我们无法想像的呀!想想他们,我就觉得自己很幸福。

我妈妈曾说:看着你每天早上迎着太阳去上班,傍晚踏着夕阳按时回家,知道你在学校一定会平安而充实,妈妈就觉得幸福!让家人感到踏实,让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安心,这是多好的一件事!

现在,人们称这个社会为“物欲横流”的社会。

一些人对物质的追求很高,总想跟别人比,总想开轿车,住洋房,穿名牌,买一件衣服不上个千,总觉得心里别扭。

但说实话,真正得到了这些,人就能快乐了吗?!不管多富有,一次也不能吃两三餐,一晚也不能同时睡几张床啊!读中师时,我很想要一辆真正属于自己的,好骑的崭新的自行车,我觉得,如果拥有了它,我就再也无所求了。

可当我真正拥有时,我却觉得,原来拥有后也不过如此。

有人为了有一套房子而不顾一切地去向银行贷款,但拥有房子之后却得过着极其“抠门”,不能随心所欲的生活,这样能真正地快乐吗?!物质能带给人的快乐是短暂的,是有限的。

如果拥有某一件东西前你不快乐,拥有某一件东西后你也不见得会快乐。

快乐来自于内心,心灵平静,心态阳光,心地善良,心中充满爱与宽容,凡是往积极方面看,自然时时充满快乐。

每个人的人生旅途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尽管“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但因为拥有“阳光心态”,我相信我们一定能超然、洒脱地活,能带着好心情享受人生, 愿我们能带着阳光心态,缔造阳光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从而拥有阳光般的笑容和阳光般的人生!

高中生读后感篇四

最近我读了一本很用意义的书。书名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此它让我学会了什么叫做“坚强”。故事里讲了作者在受到挫折的时候,不但没有放弃,而且还很坚强。并且还努力的活着,最后直到他的小说终于出版了,多年的愿望实现了!同时也是他新生活的开始。

我难以忘怀的是这样一个片段:作者保尔因为在寒冷的冬天修公路而是双腿患上了疾病,直到最后双腿瘫痪了。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是受不了这样打击,对自己以后的生活也失去了信心。从此,有可能会一蹶不振。但保尔却没有那样做,他非常坚强!并且,很快从这种低落的情绪当中走出来,以自身条件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生活道路。

看到保尔的这种行为令我羞愧万分,他虽然身有残疾,但并没有放弃生命,而是坦然并乐观的面对生活,他的这种行为使我受到了很大的感动,看看保尔,在看看我,我跟他差距实在太大了,在现实生活中,连尝试一下的勇气也没有,就干脆放弃了。看了这本书,我看到作者保尔虽然身患瘫痪,都不放弃,却勇敢而坚强的面对生活。认识了保尔,也让我知道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不要放弃。要敢于去面对,去尝试;保尔的精神真令我十分敬佩。

还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保尔觉得他自己快要失去生命的时候,在自己的日记里写到: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神,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在他关键的时候想的最多的不是自己,而是全人类的斗争,他活的无怨无悔。

今后,无论遇到什么挫折,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像作者保尔一样,做什么都要坚强,要敢于面对。

高中生读后感篇五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编这就为大家搜集几篇高中生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茶馆,彼此唠家常,谈山海经的地方。

谁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友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

而那个人便是老舍——一位语言大师,他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生命的光彩。

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杂院中,一户舒姓的满族贫民家。

父亲是护军,母亲靠洗衣赚钱。

父亲早逝之后,生活更为窘迫,但幸运之神眷顾了老舍。

一为慈善家资助老舍上学,使他收到良好教育。

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

他渐小有成就。

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响着他。

而《茶馆》之所以有“小中见大”的特色,与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联系。

同样,老舍的手法也是独一无二的。

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时段,干警、简洁,也十分容易表现剧情,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国民政府政权覆灭前夕,与其说是时间变迁不如说是历史变迁。

人物表现年代,而年代又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相辅相成,使小小一茶馆提升到不得不让人用看“历史剧”的眼光评审这部巨作。

其二,尽管茶馆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

但是几位人物始终贯穿全剧,起着核心作用。

一、王利发(茶馆掌柜)二、松二爷(胆儿小,人却不怀)三、常四爷(正义之士、十分爱国、体格健康)松二爷、常四爷两位茶客与王掌柜交情还不错而在这所谓“热闹”的茶观众,要找出几个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还真不容易。

听听!说的不是客套话便是奉承话。

我虽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过这有点人情味儿和有“良心”的三人谈话使人更深刻的体会到世态炎凉啊!发人深思。

其三,子承父业。

这是几句疮痍有待讽刺意味的安排。

剧中一幕幕地时代向前走,衣着也跟着前卫起来,客人的思想呢?!简直是幻包装不换内容。

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铁嘴养一儿子,现竟“升级”为大师。

刘麻子那说媒拉线行当竟让他儿子“发扬光大”变为“花花联合公司”(专给洋人、官员提供女招待与吉普女郎)。

而吴祥子这老式特务到了儿子这辈儿竟改个名儿叫世袭特务。

人哪!为何总在这方面“遵规守矩”呢?

老舍,无论您想传达于后人什么,至少《茶馆》让我们受益匪浅。

我不能评说它的优劣,在如此剧你面前,我只有说声:“谢谢!谢谢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宝贵的财富。”

保持一颗童心,以天真的'思想看待世界。

——题记

提起哆啦a梦,大家都很熟悉,它是由日本着名漫画大师藤子不二雄创作的。

(还有一种说法,说它是由藤本弘和安孙子素共同合作完成的。)

首先,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哆啦a梦吧!这个可爱的哆啦a梦是来自未来的高等智能猫型机器人,它是由大雄(故事的主人公)的孙子的孙子小世派来管理大雄的生活的,他很喜欢吃铜锣烧,他很害怕老鼠,因为在他睡觉的时候,耳朵被老鼠咬掉了。

我向来是反感日本的一切事物的,因为日本狡猾、残忍、不讲信用,爱干一些偷鸡摸狗的见不得人的事儿,最重要的是,日本侵略过中国,杀害了无数中国人,还妄图抵赖掉这一罪行,再加上前一阵的钓鱼山事件,让我又一次对日本加深了不好的印象。

《哆啦a梦》也是产自日本的,可是我为什么喜欢《哆啦a梦》呢?

在别人看来,《哆啦a梦》可能只不过是一部漫画,是一本普通的课外读物,但我却把《哆啦a梦》当成一部名著来读,并且从其中读出了许多看似不起眼但是相当重要的事理。

我不否认我15岁还看《哆啦a梦》很幼稚,但作者在创作《哆啦a梦》时,同样以幼稚的心理,简单而又复杂的把人分成好、坏、天真纯洁三种,在作者的思想中,儿童都是纯洁的天真的,儿童能以简单的思维看待事物。

有时面对一件简单的事情,能令人意想不到,轻而易举地解决;面对一件复杂的事情,儿童有时能用其简单的思维把事情简单化,最终解决。

而不像有些大人,把简单的复杂的事情变得更加复杂,甚至会有些扑朔迷离,还可能会大动干戈,最终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哆啦a梦》中,处处表现出作者对和平的向往与热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遐想,对儿童天真无邪的赞美与歌颂。

希望世人能保持一颗童心看待事物,让世界变得和平、团结、简单,让生活处处充满真善美。

听着邓丽君前辈的演唱,再来品读《虞美人》,心中竟不太平。

慢慢地,一滴泪滑下脸颊,模糊了视线。

一代风流才子,却被命运推上了帝王的宝座。

他无心理政,在位期间,无所建树,因而被冠上“昏庸无能”的罪名。

然而,我却想要为他鸣不平。

的确,他不比汉武帝的气吞万里,没有刘备的济世情怀,不敌乾隆帝的“十全武功”,但他拥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所缺乏的横溢才华!

李煜,一个错位的人生,写就一段千古悲情。

若不是生在帝王之家,若不是命运弄人,他又怎会年仅42岁就草草地绝了笔?他留给我们的,是政客用鄙夷的嘴角吐出的“亡国之君”“昏庸无能”的不屑,是文人用心品读出的无尽悲凉,更是一个集风流倜傥天才卓绝于一身的“词中帝王”的旷世才情。

他,该更羡慕那平平淡淡的文人吧?远离了人世纷繁,远离了国事困扰,远离了勾心斗角,远离了腥风血雨,独自守着一份宁静,泛舟湖上,吟诗作对。

乘着清风,伴着明月,踏着花香,唱出人生的醉意与惬意。

坐着,闭眼,静静地听《虞美人》。

实在佩服邓丽君前辈竟可以将其诠释得如此尽致淋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看见他了!只身一人,在沙地上留下一行浅浅的脚印,一步一步拾级而上。

转过身,偌大的庭院,竟毫无生机!一株梧桐,寂寞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凋零。

见证了两段美丽的爱情;见证了一代君王的沧桑变化;见证了一个王朝的兴衰成败,它累了,厌了,倦了。

所以,它只是静静地,默默地,悄悄地,隐在记忆里。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错位人生,写就千古悲情。

高中生读后感篇六

这个星期,我看完了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深深地震撼了我。

保尔·柯察金是乌克兰某镇一个贫苦工人家的小儿子,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则替人洗衣服才得以养家糊口,哥哥阿尔青是个铁路工人,小时候的保尔就嫉恶如仇,敢作敢当,一次,他往那个愚蠢而又凶恶的神父的面团里撒烟灰,居然被学校开除了。战争爆发后,保尔为了救朱赫来,被抓入狱了,而后,愚蠢的敌人又把他错放了出来,出狱的保尔慌不择路,跳进了冬妮亚家的花园。冬妮亚很喜欢热情、倔强、个性刚强的保尔,保尔也被清纯、漂亮、整洁、文雅的冬妮亚所深深吸引。

后来,保尔参加了红军,在部队里,他当上了一名骑兵,作战异常勇猛。在战斗之余,保尔也喜欢读读小说,他常常讲给战友们听。可是,在一次激战中,保尔的头部受了重伤,进了医院,出院后,保尔住进了冬妮娅的家,由于他一只眼睛有问题,不能再回前线了。但他立即投入了地方上的各种艰巨工作。

保尔的体质越来越坏。1924年,组织不得不卸掉他身上的全部重担,让他长期疗养。1927年,保尔完全瘫痪,继而双目失明。他也曾一度灰心丧气,想自杀,但坚强的革命信念又使他走出了低谷。

就是这样一本书深深地震撼了我,保尔在我的心目中已经成为坚强和正直的象征,成为艰苦奋斗的象征。“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曾经被无数中国人当作座右铭的话,今天读起来仍让我充满激情。

高中生读后感篇七

读完明朝那些事,长舒了一口气。一共七部,读完的后遗症是,再看别的书都觉得三四百页的篇幅短小精悍,洒洒水了。写读后感的原因是,为自己找到一个新的生活乐趣,希望自己在余生,能把它当做一个事业,将其坚持下去。坚持阅读,坚持求知,坚持记录。

我以前不喜欢读历史,一方面是觉得那些事件离自己太遥远,自己不太感兴趣,另一方面是在学校学历史时自己还没有所谓的大历史观,所以只能把老师疯狂塞给我的知识在考试前强行装进脑子里,而我最不喜欢背东西,我喜欢逻辑,所以从来没有真正的学历史。

但是,这本书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开始觉得历史很有趣,发现那些曾经只存在于书本文章中的人物突然变得有血有肉起来。对于入门者来说,这本书真的值得一读。

下面,浅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一些感受。

托作者的福,我被科普了整个大明朝的所有名人将士,他们就像点点星光在历史星河中闪耀光芒。

说几个印象深刻的:

朱重八,作为开朝圣祖,不得不提。他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最后走上革命道路,一路上推翻元朝统治、打败一同革命的强劲对手,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精准的判断,经历了无数场厮杀之后,他建立了自己的帝国。他创造了历史吗?关于这个问题,我很喜欢作者的立场,在评价他时,作者曾说:朱元璋只是历史的执行者,他并不是历史的创造者。即使没有他,也会有别人来推翻旧王朝建立新帝国。所谓时势造英雄。真正支配历史的人不是朱元璋,是在稻田里辛勤劳作的老农,是官道上来往的贾商,是朝堂上进言的官员,是孤灯下苦读的学子。他们中大多数都默默无闻,但是他们才是历史真正的主人。作者肯定是个优秀的共产党员,知道以民为本,民为天。我个人很认同和喜欢他的观点,朱元璋确实很优秀,确实做出了很不得了的事,但是他也有缺点、也有人性的弱点,最终的成功是一个团队造就(包括之后被他整得很惨的跟随他打天下出生入死的将军蓝玉、常遇春等),是主观客观各方面因素促成,不能夸大个人,要尊重团队中每个人的付出、要感谢天道成全。

杨溥,永乐年间一名文官,勤恳低调辅佐太子,却因卷入政治斗争被关入锦衣卫的诏狱,人间地狱,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被拉出去砍头,不知道明天甚至下一秒会面临什么,在这样的环境和压力下,杨溥选择在狱中读书,而且是不停地读,读了很多书,好像什么事都没有一样,直到最后朱棣看到他这样的状态,吩咐人关照他,最后明仁宗继位,他光荣出狱,被委以重任。所谓知识改变命运。他的行为给我留下至深的印象。所以在你的人生找不到出口时,就坚持读书吧,至少不是一件坏事。曾经在地铁上看到一个广告语:社会会悄悄犒赏会学习的人。

钱皇后,朱祁镇的原配夫人。朱祁镇的命运比较滑稽,因用人不当,受宦官所害,一场本应毫无疑问全胜的仗被搞成完败,而且很羞耻的那种,不仅折了兵把自己也搭进去了,成为敌人的俘虏,到最后被迫下台,搞得两边都不待见,就在全世界都希望他悄悄死掉的时候,他的原配夫人钱皇后还在十年如一日的等待他回来,哭瞎双眼也无悔。最后,她们终于团聚了。这件事,不想去探讨谁曾经的过失以及悲惨的结局,只是想感慨人间真情最难得。如果有就珍惜,如果没有也不要抱怨,毕竟珍贵的东西最稀少,哪能每个人都有呢。不对别人抱过多期望,只求做好自己,已经不易。

于谦,力挽狂澜的功臣,朱祁镇被俘,外敌入侵眼看明朝就要落入敌手,在所有人都主张南迁时,他一个人站出来,说应该一战要保卫国家,面对皇帝留下的一堆烂摊子,他一手扶起,用一个月时间完成所有准备,最终以少胜多的战役在他的指挥下落下帷幕。一代功臣,却也挡不住奸臣当道,最终他被诬陷,含冤而死。他一生坦荡清廉就像他的石灰吟里那句:留得清白在人间。死后被抄家,却发现他一贫如洗,唯一被珍藏的东西是朱祁钰为奖励他的功绩赏赐的宝剑和蟒袍。年少时他的偶像是文天祥,他希望自己可以像他一样,殉国忘身、舍生取义。而他也确实做到了。于谦身上有太多人性的亮点,他清廉、正义,他无私、磊落,他救国家于危难,责任抗肩上,面对困难从不言弃。作者曾去于谦先生的祠堂祭拜,发现人很少,作者表示吃惊,我读到也觉得很失落,这样伟大的人为什么却被现代冷落,但是作者几句话让我释然。他说:尽管没人,但是神台上的于谦依然从容,五百多年过去,他从没离去,他始终站在这里,俯瞰着这片曾用生命和热血浇灌过得土地,俯瞰着他曾拼死保卫的芸芸众生,不管这里是否门庭冷落,无人问津,都与他无关,因为真正的英雄是不会被人们忘却的,即使再过五百年,浮华散去,他依然在这里,他的高贵品格依然被世代传颂。是了,就像诗里说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他不需要这些浮华的表面。对于我们来说,人生但求无愧于心,无须太多无关紧要的人给你下定义,人心自有定夺。不要被浮云遮住了眼睛,抛去浮华,追逐内心的安宁。

李贤,和于谦并没有交好却被于谦感动,下定决心要为他伸张冤屈、讨回公道。他也让我感动,为了和自己不相干的人,付出所有的心血,只为换个公道!这就是正和善的力量,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堂堂正正做人,你的美好终将开花结果。

王阳明,心学掌门人。孜孜不倦的格物悟道,最终找到答案。何为圣贤,面对一切困难和苦楚,仍然坚定前行,泰然处之的人;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何为圣贤之道,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便是圣贤之道!他告诉世人,知行合一,是解决一切的工具。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还有太多太多人,写不动了,李时珍写了本草纲目,郑和七下西洋,徐霞客留下徐霞客游记,张居正改变税制,实在是太多了。

这些人,这些事,都在向读者传递着正面能量,他们每个人都遵循着自己的内心活出了自己最美好的样子,最终也死得其所。

读这本书也让我学到一个新词:大历史观。站在宏观以上帝视角看那些事情,会觉得格外有趣,包括一个国家的政治布局、经济体系、人文环境等等,都会得到全新的认识。

整部明朝史结束后,作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什么叫成功: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度过人生。

历史上那些兴衰成败、起起落落最终都是尘归尘、土归土,千年之后万年之后,还能留下多少,而那些熠熠生辉的永远是人性的光辉,我们在这些明灯的指引下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并坚持走下去,因为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强、坚持。

道理明白起来总是简单,但是真正做到真的太难了,希望能够切切实实的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高中生读后感篇八

读一本好书,享一份幸福;写一篇好文,享一份快乐。小编在此为大家分享两篇高中生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朋友从南国寄来一盘磁带,里面是用现代音乐手法全新演绎的古典名曲。

其中有一首是他在电话里向我再三推荐的《红豆曲》。

未听之先,我并不以为然。

音乐一开始,散漫的钢琴独奏有点套用西方经典音乐的嫌疑,加上作品简介里有类如“少女思念远方恋人”的词句,让我很是失望。

我边替花草洒水边想,中国的古典是无法用现代音乐器具和手法去深刻表达的,特别是如《红豆曲》这样的内涵,若无对原著的深刻理解,结果更是只描其行而难画其神,只怕是亵渎的《红楼梦》。

正在胡思,耳边忽然出现了一种女声伴唱,遥远的声音伴着隐隐萧曲似乎从天边传来,我不由放下手里的活,认真聆听起来。

“连阴雨后,轻纱被风吹透”,随着萧曲与钢琴一声轻一声重,一声叹一声怨,一句“展不开眉头,捱不明更漏”的反复弹唱把音乐推向了高潮,在那种经过铺垫、渲染的音乐氛围里,不由人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心弦在瞬间被拨断,一种眩晕后脑中一片空白!此生何求,来生何求?抛开《红豆曲》所表达的原意,我想起电视里林黛玉对烛凝视和辗转反侧的情形:一直以为她是生活在梦中的,梦的空灵、纯粹才能养育她,所以当她以一种坦荡和率真处世,竟不如藏愚守拙,随分从时的宝姐姐深得人心。

“时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古往今来的处世警言,一句诗让多少人为之折腰,又连累了多少英雄?!想那“心较比干多一窍”的林岂有不懂之理?然而她只为自己而活,她坦然自白:“我为的是我的心。”

她的自己是独具个性的自我,而不是依附于人逆来顺受的自我。

她不能满足于情投意合,她不仅为了爱,更为了她的心。

她渴望自由的爱情,与知己的结合,如果不得,宁可一死也绝不凑合。

在《葬花吟》里,“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凄然质问就是她对理想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和痛苦矛盾的心态写照,这里面并非一味哀伤凄恻,还有一种抑塞不平之气。

而这天尽头,除非梦里可寻,现实中的大观园是绝对不算的。

林黛玉还是生活在诗里的。

诗书予她以灵魂和生命,那时她不再是单薄的女子,五千年浩浩词章滋润着她,丰盈着她,使她在大观园的姐妹里孤标独立,灵芳秀异,始终散发着书卷气的幽香。

也惟有生活在诗里,她才完全忘记一切宠辱烦忧,显得神思飘逸,倜傥风流。

她从诗书里得到的是心灵的宣泄、满足和艺术创作的沉醉,所以在多次诗社活动中她显得宽厚从容、豁达开朗,从不计较排名先后,在此时我们再也找不那行动爱恼人的林妹妹。

然而,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女人的青春,女人的附属只能让她的才成为催化她人生悲剧的一剂苦药。

“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作者无力去挽救林的命运,一如他无才去补封建社会的苍天,他只能倾注心血之墨让林妹妹用短暂的生命和柔弱孤零之身,焕发出最奇异夺目的光芒,散发最清幽久远的芳香。

此生何求,来生何求?这样算来,林黛玉更应该是属于天上的,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横逆之来的寂寞和孤独并不因大观园的繁华和一个宝玉改善多少,甚至又给她徒增了无数烦恼。

潇湘馆这一片“世外桃源”也只能给她暂时的庇护,更多的凄风苦雨还是充斥了不远的周围。

面对那个她不愿妥协的环境,长叹之余她不得不考虑与担心自己容颜易老,而未来却不可求。

因为在林的梦中,宝玉的心都失落了,故此林的死亡无论是在曹公笔下“泪尽而亡”还是在高锷笔下怀恨而亡,都是清醒的。

在那个尔虞我乍、勾心斗角的社会里,人们都难得糊涂,她凡事偏要明白认真,其结局也是必然的。

这一种必然的结局还反映在与林黛玉出身、处境完全不同的尤三姐身上。

在红楼梦里,我以为她们都是干净的死去的。

这干净不是别的,完全是我个人对她们的敬重。

三姐虽出身市井,也曾在那个环境中一度沉沦,就是这美丽与粗俗的统一,轻狂与自尊的统一,逢场做戏与泄愤复仇的统一,才让她在素以温柔愁怨为美的东方女性中脱颖而出,成为大观园里的奇女子。

三姐不同黛玉,日日用眼泪去浇灌那娇娇弱弱的爱情之花,她深知“终身大事,一生至一死,非同儿戏”,她看透了有钱有势公子哥的轻浮无能,“心里进不去”,她看上了“素性爽侠”的柳湘莲,就敢主动提出定亲的要求。

在那个婚姻不自主的年代,她的爱情就象泛着银光的利剑,直刺封建礼教的咽喉。

曾几何时,两把鸳鸯剑,如两痕秋水,冷飕飕,明晃晃,流淌着她对权贵的蔑视和对自由爱情的美好希望,而这希望一旦破灭,剑也成了她绝命的利器!因为在通篇红楼里,三姐的`文字并不多,故有人抱怨是宝玉的话害了她,也有人惋惜是湘莲误了她,还有人说她和柳仅一面之交就托付终身实在太冒险太草率,对此,我倒常想起林的那句:“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句子来,如果说林黛玉是用一种嬴弱的外表去探询生命的意义的话,那么三姐就是用一种泼辣甚至放荡的个性去维护着生命的尊严。

生何哀,死何苦?知己不存,留身何用?在以爱情为核心的叛逆斗争中,她们都做到了义无返顾,也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此生何求,来生何求?这个问题不但缠绕在林黛玉和尤三姐心间,同样也让我这个局外人无数次黯然神伤。

在那个以名节论女孩的传统礼教里,绿珠为石崇坠楼易,三姐为湘莲下坠而复起难,她撞出了贾珍一类的罗网,便落入了人言可畏的威胁中。

我不知道她把剑还回时是如何心灰意冷了,我也不知道她那一抹有没有赌气的成分在其间,我只是想像柳湘莲这样豪爽的人物尚不能跳出樊笼,就是他们结合了,也未必就是件幸事。

世无桃源,也许只有在红尘外寻觅了。

俗话说得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

其意白见。

但碍于《水浒》、《三国》等从牙牙学语起就阅读,再读已无多大意义。

无奈之中,捧起那“石头”硬啃起来,倒别有一番“胭脂”味。

下有几条真(天真)知拙(笨拙)见,以供茶余饭后消遣。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并不只是单单一本爱情小说所能概括。

作者为写此书,寒窗几十载,对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

整部书对研究探讨青朝风俗民情很有帮助,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

怪不得至今还有许多红学家专门研究此宝。

此书所现之人情世故,官场是非,在今天都屡见不鲜内涵之深,可真谓看一遍两遍不少,读十遍八遍不多。

对于我精读此书是对吾之文学素养起巩固、提高,以致于升华之用,大有相见恨晚之情。

其次,这也是一部悲剧,我细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大凡流传下来的,几乎无一例外全是悲剧。

从卡西莫多到宝玉,从羊脂球到阿q,以致于今日泰坦尼克中的杰克和露丝,都是悲剧人物。

正义战胜邪恶只能在动画片中存在,没有哪朝哪代的赞歌流传下来。

特别是中国的《水浒》、《三国》、《红楼》都遵循着开业艰难后,强劲攀升,接着平稳走势,最后直线下跌的原则。

这又恰与工商管理硕士mba教程中所描述的一般产品发展规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的规律又仿佛与此紧密相连。

一种文明当其跃上顶峰就必将走向衰亡。

的确,照现在的环境发展,人类终究有个尽头,难道这是宇宙亘古不变的定理吗?难道这是继柏拉图哲学中“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一定”理论之后,又一种新模式。

待以后

有时间再细细思考此问题,作个中国的苏格拉低。

第三,我以为程伟元、高鹗的续写不成功。

虽基本符合上面的曲线原则,没有生搬硬套强加于前文之嫌,但终究是焊接产物。

他俩根据原作的暗示,追踪前80回的情节,完成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安排了其他一系列人物的命运结局,使《红楼梦》成了一部完整的书,从而推动了《红》在社会的传播,扩大了它的影响。

可是,后40回写了宝玉中举和家业复兴,违背曹雪芹的原旨;在人物描写和情节构思方面有一些歪曲和庸俗的笔墨,和曹雪芹的原著有很大距离,近来又有人写了后40回,竭力鼓吹完美,但再怎么样也只能阿里基斯追乌龟,红楼梦的后40回将是一个永远的迷。

第四,也就是《红楼梦》鲜明的人物形象。

就拿王熙凤这个给人印象最深的人物来说,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目光四射,手腕灵活日理万机,指挥若定。

宁国府秦可卿的丧事,特意邀请她去主持操办,她一去就看出宁国府的五大弊端,并提出一整套治理整顿措施。

王熙凤威重令行,旁若无人,形成“脂粉须眉齐却步,更无一个是能人”的局面。

这位王夫人的内侄女争强好胜、追慕虚荣,具有很强的权势欲。

贾府这位年轻俊俏,素有“凤辣子”之称的女当家伶牙俐齿,处处讨贾母、王夫人的欢喜,曲意奉承,插科打浑,无所不至。

总之,王熙凤是一个集漂亮、聪明。

能干、贪婪、狠毒于一身的复杂形象。

作者还按照生活的逻辑,表现人物,阐发主题的需要,对众多的辅助人物作了精心的安排,使每个辅助人物不但具有自身的意义,而且能体现出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来。

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范例。

刘姥姥的一进大观园安排在小说的第六回,当时情节尚未充分展开,作者借刘姥姥这一辅助人物,从社会最底层这样一个视角,来写贾府的显赫气派。

通过刘姥姥这样一个乡下的穷老婆子的眼睛,写出了凤姐的虚骄、矜持。

刘姥姥第二次进入大观园的时候,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之间的关系正处在微妙的阶段,贾府在表面上正处于繁花似锦的时期。

作者将刘姥姥和贾母这样两个地位悬殊的老太太作了巧妙的对比。

贾母趁此机会极大的满足了自己的优越感;刘姥姥则为了讨得一些封赏,心甘情愿的出乖露丑,充当老爷太太、少爷小姐的笑料。

刘姥姥第三次进大观园时,贾府大势已去,刘姥姥救了巧姐。

这样,刘姥姥无意中成了贾府盛极而衰的见证人。

最后,还是说说它的艺术成就,鲁迅曾经指出:“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鲁迅所谓的“都打破了”指的是“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以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红楼梦》没有把人物写某种思想或性格的化身,更没有把人物当作说教的工具。

作者以细腻的笔墨展现了生活本身所固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复杂性。

《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结构。

高中生读后感篇九

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久了你会发现,人人都有苦衷,很多时候除了学会自愈,别人帮不到你分毫。

刚开始的时候,她特别不适应这样超负荷的生活,总是逢人就倒苦水,也总是指责前夫不负责任,甚至一提到自己捉襟见肘的生活,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掉。

后来,她渐渐找到了平衡的方法:累的时候就少说闲话、少想杂事,节省体力和精力;困的时候就见缝插针地闭目养神;心里感觉苦了,就给嘴里放块糖,不断给自己打气说,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如今的她,心态越来越好,情绪越来越稳定,脸上也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

高中生读后感篇十

大自然以山水风光展示着它的美,音乐中以流畅欢乐的音符传递着它的美,语文中以一个个文字构造着它的美,美术中以绚丽的色彩搭配着它的美,科学中以每个小实验的奥秘诠释着它的美,数学中以巧妙显现着它的美……由此可见,生活中处处都是美。

虽然这些美有着各自各种各样的风韵,但是,一颗纯洁善良的心是最美的,难道不是吗?阅读了《与美同行》这本讲述着美的故事的书后,带我认识了周围的美,使我对美感受颇深。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与美同行》里的这篇小故事——《替子还债的诚信老爹》。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吴乃宜的老人,2006年8月10日,超强台风“桑美”登陆浙江苍南,老人的三个儿子消失在茫茫大海里,只有二儿子在滔天巨浪里死里逃生,而且还有买渔船欠下的80多万元“天价”债务,如此沉重的债务,这对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来说,是个多么巨大的打击啊!可是,吴乃宜很坚强地面对,通过三个儿子的人身保险和变卖渔船,共计得款54万元,他全部用来还债,自己一分一毫都没有留下来。6年来,吴乃宜和他的老伴想方设法的攒钱,攒的细碎的零钱凑成了50元或100元后,马上让儿媳替自己还债,然后继续干农活,织渔网,一张渔网卖不了多少钱,但吴乃宜依旧辛勤如故的织渔网、卖渔网。

有人不理解他们的行为,纷纷问他:“儿子们都死了,你为什么还要辛苦地替他们还钱呢?”

我带着疑问,迫不及待地翻到了下一页。“儿子们借来的都是乡亲们的血汗钱,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只要我活着,一定一分不少的还。”多么震撼人心的一席话哪,震撼了我,相信也震撼了不少的人吧!我觉得吴乃宜的这一生是非常值得的,因为他做到了诚信这一点,很多人都难以做到,所以他被人们敬称为“诚信老爹”,这是生活中的“诚信美”。

我上网查阅了吴乃宜的个人资料,原来他是温州苍南县霞关镇三澳村人,生于1929年1月,现已84岁高龄的吴乃宜被评为“2010年感动温州十大人物”。失去儿子的痛,化为替子还债的愿。他一生清贫,但也是十分富有的,诚信,便是吴乃宜平生最大的财富。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意思就是人如果不诚信,不知道他还有什么事可以做好。从古至今,留下了多少关于古人诚实守信的佳话。诚信很简单,可有时也恰恰是最难做到的。

高中生读后感篇十一

懦夫连幸福都会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

翻阅查询了作者太宰治的介绍。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莫过于自杀与写作。五次自杀带了的文字《斜阳》《维庸之妻》,以及最后的遗作,最为被人知晓的《人间失格》。太宰治生活在的时代就是日本封建制度变革的时代,那时候的日本分为四个阶级(皇、华、士、平民),另我没有想到的就是太宰治就属于“华族”就是受封的诸侯、贵族。可是在二战后日本取消了“华族”重新分配了土地,于是像是太宰治这样本应享受荣华富贵的阶级,即丧失了社会地位,也失去了经济的来源。这种时代背景下的巨大力量打磨也促使了太宰治的性格吧。

说到性格很想说一说与《人间失格》一起看完的《高敏感是种天赋》这本书,我觉得太宰治就是属于“高敏感”感知力的一种人格。作者构架出来的人物不一定是作者的本身,但一定也是作者的代言了。就像是《人间失格》里面的叶藏,就是那种敏感性的性格让他接收到了太多别人无法理解与不会理解的“信息”与“情绪”。让我想起科幻、恐怖电影里人物能够听见、看见别人无法知晓的东西一样。本质上我们的都是生活在这个区域的人类,但是视角的不同就带来,太多不同的内心状态与思考,这些都是属于比常人多出来的思维因子。这种因子可能就可以转换成天赋秉承的材料,也可能变成折磨自己的杂波。就像天才与疯子只是一纸之隔一样。而叶藏,或者说太宰治就是两种可能的合二为一了。他用他自己的“自杀”的经历折磨出来了的思维因子,来体悟生命存在的意义。他把生命与作品中的角色进行了融合,两者不可分割。他39岁就结束了生命,把此生活成了艺术。

回到文章的主题内容:《人间失格》的名字其实就是丧失了作为人的权利的一种“无赖”,日本文学中的“无赖”就是代表着一种绝望之中的无能为力。而主人公叶藏表面上是一个彬彬有礼、非常听话、善于搞笑,经常做一些让人捧腹的故事,画一下搞笑的漫画和写一些有趣的文章。非常讨人喜欢。但怎么就会像前面说的那样阴暗和敏感的内心呢,当你阅读文章的时候就会发现作者太宰治直接将叶藏的内心世界表达给我们看。这些搞笑之下就是掩盖着的痛苦内心:

这些人与人之间的规则、观念、关系。而他都不理解,也觉得自己永远没有办法融入这个人类社会是带来的丧气和恐惧。其实我们的青春期都经历过这些,出入社会的思考、从校园到社会的变形带来的镇痛。只是叶藏的敏感感知力过早的体会到了这些之后带来的绝望与孤独。他觉得自己与众不同,觉得自己是没法融入社会的异类,他对这些规则的真心实意的融入觉得无能为力。于是,他只有搞笑,又用搞笑与别人产生纽带关系。

他努力的去迎合别人,他不知道怎么去要求别人,连笑父亲要礼物这件事都做不好,父亲说有一种孩子们很喜爱的面具,问他要不要的时候,他也无法做出决定。弄的父亲不开心。叶藏在这种没能讨父亲开心的行为中焦躁不安的同时半夜的悄悄的在父亲的记事本上写下了面具。第二天父亲一个劲的笑着说这事叶藏的恶作剧。读到这时,似乎就能一下子的感悟到了,叶藏那种理解不了他人,也无法被理解的“无奈”之心。

这种不是出于自己本心的搞笑行为,就成为了他自认为的“人格”的最后屏障和与“人类”接入的唯一接口。这种脆弱的唯一,当被故事中、现实中的“人事物”打破击碎的同时,也就带来了生命最后的自我审判。

又或者说,我们曾经何时不也曾为了迎合别人而做出一种不符合自我意识又或者更严重到自我厌恶的无能为力呢?而这种无能为力的背后带来的思考是不是就是“生而为人,真是对不起。”而太宰治把握住了那个时代里的这些痛苦的本质与根源。而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就业压力里、生存压力、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压力其实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苦闷。又或者太宰治有微博的话:“搞笑,是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或许他就成不了太宰治了。

话说我是喜欢太宰治写的那篇《大力士》的,里面的女性角色多了一点俏皮可爱。那一刻我觉得仿佛看到了太宰治写作的俏皮微笑,只是不知真假罢了。

高中生读后感篇十二

文章开头引题自然,抓住文中《论语》的启示,中心明确,关于高中生寒假的读后感1000字内容详情如下。

有一本书,如林间清风般拂醒人的善念;有一本书,似山涧泉水般不断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它,告诉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它,对我们诠释无数做人的道理。这本书便是国文经典——《论语》。

品读《论语》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那小小书上的每一个字都是孔子以及他的弟子用心去篆刻上去的,里面凝结了他们一生的心血,带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宁静。

《论语》一共短短二十篇,寥寥数万字,却出现了一百多遍“君子”。孔子不也正是这样的人么?他对学生们以身作则,不由半点虚假,游说列国。《论语》中还特别利用季氏之类的小人来衬托出“君子”的高大。于是,“君子”成了《论语》中的主角。到底怎样才算“君子”,这是《论语》中主要探究的问题。古人将“梅、兰、竹、菊”代表君子,这表示“君子”需要有坚韧不屈的精神以及傲视万物的气魄,这也是《论语》中主要推扬的精神。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也可以理解为君子。正如上面所说,“君子要有坚韧不屈的精神。”君子不能不坚强刚毅,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不能只对眼前的小小成功沾沾自喜,人生的道路还很远,责任还很重。但是将“仁义”作为自己的责任,会感到无比快乐。“君子”正是如此,往往将仁义作为自己的原则,一直向前,不论路途多么艰难,丝毫不退缩。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说明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就是他们所选择的路不同。“君子”为了道义而奋斗,小人却只贪图个人利益,甚至不惜私下用一些阴谋诡计来夺取自己想要的,根本不在乎别人;而君子则为天下众生着想,用正义服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一些“小人行径”,在“不知不觉”的财富中塞满了自己的腰包,却还说自己“为官清廉”,这是精神上的不道德。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不是从光鲜的外表和花言巧语来分辨的,而是应该看他的行动。他认为:“君子应呐于言而敏于行。”君子把自己所想所说付诸行动,用行动来证实。语言不重要,毕竟行动才是语言的火花!

“君子”是《论语》中的主角,而我们应该立志成为君子,将这个主角在我们生活中延续下去!

高中生寒假的读后感1000字是不是对同学们有所帮助呢?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祝大家学业有成。

高中生读后感篇十三

俗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多遍总有受益的。在此小编为大家推荐两篇高中生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活着或死亡都是一个年轻生命难以驾驭的题目。

同样是一本薄薄的让我只用了一个下午就读完了的书。

巧的是读了几页便发觉心这本书为背景的电视剧我竟看过,这让我更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书的含义。

《活着》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道出了一个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

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特殊的年代,经历了战争,杀伐以及一系列动荡的生活,经历了家庭的兴富到衰落,身边人陆续的死去。

在他们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东西,失去金钱,失去亲人,最后只剩下一头瘦骨嶙峋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

尽管是这样,他还是友好地面对世界,一切伤痛的往事在他口中都变得那样的平淡。

也许当我们的生命已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回望以前的一切,才会做到安下心去对待,才会做到清醒的重新认识所有的事。

我想起陆幼青的死亡日记,那不也是站在生命的边缘真正完全而清醒的对世人讲述一切。

读到家珍死去,这是我看到的所有生离死别中最宁静的一段,也是最真切的一段,想起阿朱死后乔峰抱着她的尸体的痛器失声,想起陈家洛听闻心上人香消玉殒后流下的懦弱眼泪,想起莎翁着作中男女主角一次一次的撕心裂肺和悲痛欲绝,我想人活一生,总要承受这样的击,而多年之后,当身边的人一个个全都被岁月带走了,那时的我们也许真的会选择一种平静,它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沧桑的经历,浇铸而成的。

数十年后的我呢,我是否可以面对着一塘残荷将过去的伤痛记忆娓娓道来,我对自已的过去是否清楚地知道并且敢干面对,我不敢说。

这个世界的确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尽荣华,有人却要像富贵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洒着血汗过完一生。

面对这样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劳,甚至我也说不清到底该怎么做,我面对的是无法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无奈和内心与现实的强烈,盾,在这样一个状态下,我一面应付着现实中的琐碎,而在内心寻求思想上的解脱,但不管怎样,我始终希望自已能对世界友好,尽管天性中的倔强与后天形成的反叛也许会导致我走上叛逆的路。

生老病死,我们都得一样一样地过,生命只不过是个过程罢了。

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已的意愿选择一个方式,真实清醒并发自内心的去实现它的价值,到了那一天,但愿我能带着平静的'微笑向世界道个别,也对身边的人说声再见。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一暑假读后感:读《青铜葵花》 有感。

这在其他人眼里是一句名言,这句话在我的眼里是一句名言,更是一句真理。

每当我读完一本书后,我都会感觉我又长大了,会品味书中的道理了,这应该就是书籍的力量吧!

在父亲给我买了一本叫《青铜葵花》的书后,我才真正的理解这句名言。

《青铜葵花》这本书是曹文轩的一本小说,生动地写出了人间处处有真情的画面。

《青铜葵花》这个题目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两个主人公青铜和葵花,另一个意思是葵花的父亲将青铜和葵花两种事物完美结合。

这里面的许多情节都很感人,青铜是一个哑巴,但他比每一个正常人还要善良,他学会了忍受别人的羞辱,为了自己爱的妹妹葵花放弃了上学的机会,为了给奶奶治病亲自去割芦苇,编芦花鞋,冒着大风雪天还要承受着风雪的捶打去卖鞋,但是他仍因为多买了一双鞋,多赚了一点钱而把自己脚上的芦花鞋也卖了,回家后脚都冻僵了。

看完后,眼泪在我的眼眶中打转,青铜太爱他的奶奶和妹妹了!

他们家有一头牛,那头牛很有灵性,在青铜难过时,经常用它自己的方式来安慰青铜,但在一年冬天,牛死了。

在我看完这段后,心里思考了很多,心理默念着,青铜你不要放弃生活。

葵花回到了城里,青铜十分的想念她,在心底大喊葵花!

《青铜葵花》是一部值得读的书,值得思考的书,青铜像是风筝,一直在逆风中飞翔,总有一天会成功。

高中生读后感篇十四

《海鸥乔纳森》是美国作家理查德巴赫的寓言作品之一。

书中讲述了一只非常热爱飞翔的海鸥——乔纳森,虽然它的外形平淡无奇,与别的海鸥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乔纳森却有着和别的海鸥的不一样的思想。在它看来身上的一对翅膀更重要的是用于飞行,而不是为了简单的觅食。为了不断学习新的飞行技巧,乔纳森遭到鸥群的驱赶,不惜成为一只流浪鸥。但对飞翔的无限热爱,不断鼓舞着乔纳森勇往直前,最终它实现了自由飞翔的梦想。

读了这本书,我被海鸥乔纳森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震撼了。和乔纳森相比,我在学习中还有什么理由说“我不想学了!太累了!”之类的话,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以前学画画时的一件事。

记得二年级时,我很羡慕班里同学能用毛笔画出漂亮的山水画,于是头脑一热,也缠着妈妈帮我报了一个国画班。

有一次上国画课,老师发现我的画没画好,要求我重新画一张。我觉得重新画一张很麻烦,不仅要花好多时间,而且手又很累,就不想画了。老师见我没动静,就走到我身边说:“大家到这里来就是为了学画画,如果你连提笔练习都不愿意,又怎么会有进步呢?”

我只好极不情愿地又拿起笔画了起来,但是画了一半我就停下来不愿意继续画了,因为感觉手有点酸。老师用眼睛盯着我看,我却找借口说手实在太累,想先休息休息。其实并不是我真的画不动了,而是我懒惰和怕困难的毛病犯了。不一会,下课的铃声响了,那一张画又没画成。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因为怕苦怕累,我经常以各种理由逃避练习,最后就不去上课了。

读完《海鸥乔纳森》这本书之后,乔纳森坚持梦想、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我为自己学习中怕苦怕累怕困难的态度感到万分惭愧。我要以乔纳森为榜样,做一个勇往直前的人,只有这样,成功才会离我更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