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梦想教学反思道德与法治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反思(汇总8篇)

  • 上传日期:2023-12-19 12:08:04 |
  • ZS文王 |
  • 14页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反思道德与法治篇一

这篇文章已经上过多次,也拿来当过赛课篇目(在附中以这篇文章获得20xx年学校中青年教师高中文科组第一名),今日又拿来做公开课,不是我不负责或随意地把旧日已有的东西拿出来充数,可以说,我更加细心地备课,更加讲究设计感和现场感,因为我想要超越两年前的我。今日的我在新的一轮循环中,面对不同的学生,怎样把我已经激情过的文章跟他们再来一次崭新的碰撞,怎样才能收到我更期待的效果,这才是我要考虑的。新的尝试,新的挑战,我要在这种循环的教学中去寻求新的变化和心的变化!

首先值得我欣慰的是我高一(9)班的学生,我们的准备仅仅限于早读的时候通读了两遍,但是同学们这节课上的配合,跟着我一起入境出境,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我的预期,他们的掌声足以表达他们对自己的肯定和对我们师生合作的满意。

其次,就本节课的设计来说,我觉得我应该思考这么几个问题:

1、掌握基本的演讲技巧。

演讲是技巧性较高的语言表达,还确实不是一节课内可以让同学们学会的,只能说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有点演讲的味道,所以关于演讲的技巧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就要不断地贯彻和练习,让尽量多的学生能熟悉并掌握基本的演讲技巧。

2、了解本文的演讲内容。

对内容的理解是学习任何一篇文章的先决条件,这篇文章内容简单,思路也不复杂,我把全文的内容解读为如下四个环节:受苦难——来聚集——说梦想——唱自由。其中把聚集的斗争方式和梦想的内容作为重点来解读。

3、体会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情感。

金的情感在本文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激情的一面;有愤怒的一面,也有欢喜的一面。这些情感随着金的演讲用不同的文字表达出来,所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了解是准确把握其情感的基础。相对应以上内容来说,作者情感也在发生变化:悲愤——理智——期待——欣喜。其中把对梦想的期待和自由的欣喜作为演讲的最高潮。

这节课怎样让学生“入境”,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为只有学生进入了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氛围,能跟着他的演讲一起心潮起伏,才算是真的“入境”了,但是光凭对视频文件的观看和对文字的阅读是不足以“入境”的,于是我设计了以下环节来让学生“入境”:

1、课前的情境代入法。

课前我让同学们能设身处地,把自己置于这25万聚集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给自己换上黑色的皮肤,作为其中的一员来“切身”体会当时参与聚会的心情。

2、用“我们”的口吻来诉说黑人的生活现状。

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黑人在20世纪中期的真实生活状况,再让同学们用“我们”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分条陈述自己的生活现状,且对同学们的称呼变“同学们”为“同胞们”,进一步调动大家这种羞辱和悲愤的心理。

三、

这篇演讲辞没有特别难理解的词句,马丁·路德·金作为黑人的演讲背景同学们在历史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较多,于是很难做到浅文深教,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必要。但是其中我觉得有一个点是值得大家讨论一下的:马丁·路德·金提倡的非暴力反抗方式。因为社会进入到现在,文明程度越来越高,还是存在着许多用暴力方式来解决问题,那么,为了在这堂课上教育大家要善良、要理智、要和谐,更加智慧地为自己争取权利,这个问题的讨论还真显得比较重要。于是我抛出这个问题让同学们讨论,封林均和吴佳怿同学说出了暴力方式的弊端,陈抒语同学说出了非暴力带来的好处和受人尊敬,这和金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是直接相关的。这样比较深度的和有教育意义的讨论就自然达到了我的教学期望。

四、

整篇的演讲辞,处处都可以作为同学们效仿演讲的材料,但是在一节课内,把哪些内容作为演讲的典范,确实需要斟酌和裁定。我选取了四个点,都是经过深思慎取的:

1、黑人对现状的绝不满足。

这里的黑人现状需要同学们来演讲,因为长期的压榨使黑人悲愤与不满与绝不合作的态度在这里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

2、大声说出我的梦想。

这里的梦想不是某一个人的梦想,是美国所有黑人的梦想,是马丁·路德·金演讲的核心部分,大家今天就是为了说心中的梦想而聚集起来的,所以必须作为文章的高潮部分来模仿演讲。

3、让自由之声在每一个角落响起。

这个地方很多排比句,作者不厌其烦地把每一个地点拿来做排比,自然有他的用意,这时候的情感也是很热烈的,作者希望真正的自由在美国的每一个角落,而不是某些地方实现就行了。

4、一起歌唱古老的“黑人灵歌”

这是比较欣喜的场面,所有的人一起歌唱古老的“黑人灵歌”,能把大家内心的悲愤、羞辱、不满等负面情绪一齐清扫,这是给所有人希望和解脱的时刻,是内心最大的期待,因为情感也最易表达到位。

当然,我们当初的教学设计都是期待圆满的,我们的教学反思也会给自己带来一些思考和进步,我觉得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节课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马丁·路德·金的演讲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记忆和影响,才是我们做到了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我希望自己上的每一课或多或少都能留给孩子们一些印迹吧!

(上完课后,老师们进行了评课,我被称为“激情”。三十多岁了,本文至少上过八次了还能有激情,我也觉得不仅是这篇文章打动了我备课的时候我对黑人的生活状态差点流泪,更是我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啊!同事姣姣跟我说:“做你的学生听你的课真的很幸福!”于是第二天我把这句话拿来问孩子们:“你们做我的学生幸福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幸福!”还有孩子问:“老师,下一次公开课是什么时候啊?”孩子们,我会努力备课精心钻研的,好好跟我配合吧,让我们每天的课都像公开课那样投入和值得回味!)。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反思道德与法治篇二

今天学习了《过秦论》的前两段,在了解了组要战国的历史背景以及有关事迹的基础上,对联纵的失败也有了初步判断能力。不过鄙人在这并不想多费一点周折,我大概概括几点:用人失当、战略失策、私心作怪等等。

刘老师问我们目前有什么想法,我有所思却不知何以言明,周围的同学被一个个叫起,道着大同小异的看法。我不问自答:“要做到绝对信任这是不可能的事,当他们在联合攻打秦国时一定会量着打败秦国以后自己怎样才能吃掉这个大肥肉。”

当时心里还有别的话,不过不善言语,所以作罢了。

先说说看灭秦失败的见解吧,以鄙人对战国时期各国的恩怨模糊的记忆,和个别诸侯国主上的失策,可以断定“合纵缔交”的战略是终归失败的。若不是齐人私下撤军,亦不至于其他国家的军队失败退场;若不是互相猜疑,亦不至于“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函谷关)”;若不是私心作怪,思想不宜,亦不至于“从散约败”!说到底,“从散约败”的原因仅说是私心作怪导致的也不足为过。

我大胆做一个假设:假设六国灭秦以胜利而告终,结果又会如何?在那时候,秦国已有巴、蜀以及其他“膏腴之地”,可谓地大物博。这块大肥肉的主人不在了,其它的外来者会怎样对待它,我们可想而知!必定是强健者居多,弱者得少,更有甚者丝毫不拥丝毫。战国时弱小者如中山国、卫国和楚国等,这些小国命中注定被欺负,不论孰胜孰败。如齐国和赵国,这类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无疑是获利最多的。当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壮大自己以后,固然走秦国的路——“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假设齐、赵中一国举兵天下,而各诸侯国又恐惧,又“会盟而谋弱‘齐(或赵)’”,我想这次的“以多欺少”未必像打秦国那样是哪里了。毕竟两家都在亡秦的时候占据了肥饶之地。因此,统一天下者要么是齐国,要么是赵国了。

回到史实中来,在“从散约败”以后,各国居然“争割地而赂秦”,简直可笑之极!难道那些“肉食者”都不知道这是丧权辱国、慢性自杀的行为吗?我想并非如此。毕竟缔虽败,士然在。明智之士一定知道这是不行的,我想问题出在诸侯国的君王身上。他们只想着自己的安全和衣食住行,根本不把国土和人民考虑在内。

不论是谁统一天下,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进和发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中国古代史的循环法则。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反思道德与法治篇三

根据学校的安排,我于5月份在我校高一(1)班开设了一堂活动展示课,与高一的同学共同学习了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

1.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演讲稿,是马丁路德金的成名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者通过激情扬溢的演讲,希望能唤醒数以万计的备受白人压迫而不敢反抗,精神麻木的.黑人,引导他们为了争取自己的正当、合法权力而进行不断地斗争。所以我在课前准备带领学生去分析演讲稿的写作特点,并领略马丁路德金充斥于字里行间的强大号召力和感染力。欣赏里面的语言特点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学情分析:

由于是借班上课,对高一同学的认知水平了解程度不够深刻,所以课前让该班级的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反复朗读了本文。先从直观上对本文有一个客观的了解。

刚进入课堂时,由于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教师,学生表现有些拘束,所以打开僵局显示尤其重要。于是,我采用教师范读的方式,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并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划出重点。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让同学读朗自己所圈划的重点。学生情绪得到有效的调动,班级气氛开始活跃起来。接着能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欣赏文章中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让学生初步了解演讲稿的语言特点及各种修辞手法的妙用。

对学情掌握程度仍有所欠缺,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仍不够,所以在教学推进的过程中,不够顺畅。此外,自己在面对这种复杂情况的处理方式仍不够自然,有待改进。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反思道德与法治篇四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外聘教师公开汇报课活动,通过我精心的准备以及刘老师和全组同事们的热心帮助,我顺利完成了这一活动,并且有了很多收获,现在就这节课做以简单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主题单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知识性诗歌,从一些最为常见的现象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诗歌具体介绍了7种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高飘预示晴天,蚂蚁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飞秋天到,鱼鳞的圆圈,树的年轮都是“一圈一岁”,“三叶虫”推测地质,又可分为表示天气变化、季度变换、推测年龄、推测地质四个板块。其中表示“三叶虫”这个小节是学生难于理解的,是本诗歌的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观察与发现”。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及其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教学本课时我重点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探究大自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体会用平实、通俗有趣的语言,解释介绍深奥的大自然知识的特点。通过对教材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

在导入部分,为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我利用cai课件演示:公鸡打鸣、电闪雷鸣、小溪奔流的景象,师问: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师叙:这些都是自然现象,也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在大自然中,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很自然的把学生带进大自然的课堂,吸引学生主动地去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对于处理教材这个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语言的神奇,但诗歌有9个小节,篇幅较长,要在40分钟内完成,比较困难,因此我采用分板块教学的方法。我把2-8小节分成三个板块,第一步:通过读、说、议学习2、3小节,了解学习方法。第二步:通过默读说说读懂了什么,大家一起学习4、5小节。第三步:自己学习6-8小节,再交流收获。

这一课的难点我通过课件这一直观工具解决。第八小节“三叶虫”化石推测地质是难点,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我采用让学生先自读全节,再质疑。然后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课堂的拓展部分,我训练学生整合资料,仿写诗歌。课前,我布置孩子们收集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为仿写诗歌,做好了素材准备。在品读课文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这首诗歌写作上的特点和写作形式,抓住这个训练点,运用课前收集的资料,模仿课文编写诗歌。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知道那些大自然的语言。再用课件出示向日葵、验资、彩虹等大自然的语言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兴趣。然后我展示自己编的诗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这时我引导学生当小诗人,根据收集的资料模仿诗歌编一编。在小组内学生自由畅想,不一会儿充满童趣的诗歌从他们口中诞生了。如:“你看那天空的沟沟云,不就是大自然的预言:大自然在告诉我们,雨儿将要来临。”

板书是微型教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恰当的板书能使课堂增添新的活力,同时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概括性,本课的板书既应概文中介绍的大自然的语言,又要突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观察与发现。”所以我是这样设计板书的:揭示课题时板书:大自然的语言,在精读课文,理解内容过程中学生提出哪种大自然的语言,就板画,并根据学生的总结将语言分类,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后,板:妙不可言。总结全诗时,板:观察、发现……。

通过讲这节课,我有许多的收获,并且发现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提高。如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创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时间,哪怕有一点收获,也是值得庆贺的。同时,我认为课堂气氛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多想办法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将教学互助、教学互长真正落到实处,我坚信多思出智慧,只要想到,就要做到。

文档为doc格式。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反思道德与法治篇五

根据学校的安排,我于5月份在我校高一(1)班开设了一堂活动展示课,与高一的同学共同学习了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

1。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演讲稿,是马丁路德金的成名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者通过激情扬溢的演讲,希望能唤醒数以万计的备受白人压迫而不敢反抗,精神麻木的黑人,引导他们为了争取自己的正当、合法权力而进行不断地斗争。所以我在课前准备带领学生去分析演讲稿的写作特点,并领略马丁路德金充斥于字里行间的强大号召力和感染力。欣赏里面的语言特点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学情分析:

由于是借班上课,对高一同学的认知水平了解程度不够深刻,所以课前让该班级的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反复朗读了本文。先从直观上对本文有一个客观的了解。

刚进入课堂时,由于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教师,学生表现有些拘束,所以打开僵局显示尤其重要。于是,我采用教师范读的方式,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并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划出重点。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让同学读朗自己所圈划的重点。学生情绪得到有效的调动,班级气氛开始活跃起来。接着能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欣赏文章中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让学生初步了解演讲稿的语言特点及各种修辞手法的妙用。

对学情掌握程度仍有所欠缺,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仍不够,所以在教学推进的过程中,不够顺畅。此外,自己在面对这种复杂情况的处理方式仍不够自然,有待改进。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反思道德与法治篇六

本课教学有以上优点外,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不足之处是学生回答问题不够积极踊跃,我分析原因有如下三点:。

1、学生课前预习不够充分,所以害怕答错问题。

2、我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有些短,学生还未思考好,我就提出问题。

3、我所设置的个别问题过难,学生很难回答。比如:让同学们用排比句的形式来评价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六个排比句),提示:可以从文采、表达效果、结构等方面进行评价。经过我的提示学生只能回答出表达效果,其它的根本回答不出来。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反思道德与法治篇七

本课教学有以上优点外,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不足之处是学生回答问题不够积极踊跃,我分析原因有如下三点:

1、学生课前预习不够充分,所以害怕答错问题。

2、我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有些短,学生还未思考好,我就提出问题。

3、我所设置的个别问题过难,学生很难回答。比如:让同学们用排比句的形式来评价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六个排比句),提示:可以从文采、表达效果、结构等方面进行评价。经过我的.提示学生只能回答出表达效果,其它的根本回答不出来。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反思道德与法治篇八

这篇文章已经上过多次,也拿来当过赛课篇目,今日又拿来做公开课,不是我不负责或随意地把旧日已有的东西拿出来充数,可以说,我更加细心地备课,更加讲究设计感和现场感,因为我想要超越两年前的我。今日的我在新的一轮循环中,面对不同的学生,怎样把我已经激情过的文章跟他们再来一次崭新的碰撞,怎样才能收到我更期待的效果,这才是我要考虑的。新的尝试,新的挑战,我要在这种循环的教学中去寻求新的变化和心的变化!

首先值得我欣慰的是我高一(9)班的学生,我们的准备仅仅限于早读的时候通读了两遍,但是同学们这节课上的配合,跟着我一起入境出境,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我的预期,他们的掌声足以表达他们对自己的肯定和对我们师生合作的满意。

其次,就本节课的设计来说,我觉得我应该思考这么几个问题:

1、掌握基本的演讲技巧。

演讲是技巧性较高的语言表达,还确实不是一节课内可以让同学们学会的,只能说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有点演讲的味道,所以关于演讲的技巧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就要不断地贯彻和练习,让尽量多的学生能熟悉并掌握基本的演讲技巧。

2、了解本文的演讲内容。

对内容的理解是学习任何一篇文章的先决条件,这篇文章内容简单,思路也不复杂,我把全文的内容解读为如下四个环节:受苦难——来聚集——说梦想——唱自由。其中把聚集的斗争方式和梦想的内容作为重点来解读。

3、体会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情感。

金的情感在本文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激情的一面;有愤怒的一面,也有欢喜的一面。这些情感随着金的演讲用不同的文字表达出来,所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了解是准确把握其情感的基础。相对应以上内容来说,作者情感也在发生变化:悲愤——理智——期待——欣喜。其中把对梦想的期待和自由的欣喜作为演讲的最高潮。

这节课怎样让学生“入境”,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为只有学生进入了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氛围,能跟着他的演讲一起心潮起伏,才算是真的“入境”了,但是光凭对视频文件的观看和对文字的阅读是不足以“入境”的,于是我设计了以下环节来让学生“入境”:

1、课前的情境代入法。

课前我让同学们能设身处地,把自己置于这25万聚集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给自己换上黑色的皮肤,作为其中的一员来“切身”体会当时参与聚会的心情。

2、用“我们”的口吻来诉说黑人的生活现状。

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黑人在20世纪中期的真实生活状况,再让同学们用“我们”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分条陈述自己的生活现状,且对同学们的称呼变“同学们”为“同胞们”,进一步调动大家这种羞辱和悲愤的心理。

这篇演讲辞没有特别难理解的词句,马丁·路德·金作为黑人的演讲背景同学们在历史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较多,于是很难做到浅文深教,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必要。但是其中我觉得有一个点是值得大家讨论一下的:马丁·路德·金提倡的非暴力反抗方式。因为社会进入到现在,文明程度越来越高,还是存在着许多用暴力方式来解决问题,那么,为了在这堂课上教育大家要善良、要理智、要和谐,更加智慧地为自己争取权利,这个问题的讨论还真显得比较重要。于是我抛出这个问题让同学们讨论,封林均和吴佳怿同学说出了暴力方式的弊端,陈抒语同学说出了非暴力带来的好处和受人尊敬,这和金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是直接相关的。这样比较深度的和有教育意义的讨论就自然达到了我的教学期望。

整篇的演讲辞,处处都可以作为同学们效仿演讲的材料,但是在一节课内,把哪些内容作为演讲的典范,确实需要斟酌和裁定。我选取了四个点,都是经过深思慎取的:

1、黑人对现状的绝不满足。

这里的黑人现状需要同学们来演讲,因为长期的压榨使黑人悲愤与不满与绝不合作的态度在这里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

2、大声说出我的梦想。

这里的梦想不是某一个人的梦想,是美国所有黑人的梦想,是马丁·路德·金演讲的核心部分,大家今天就是为了说心中的梦想而聚集起来的,所以必须作为文章的高潮部分来模仿演讲。

3、让自由之声在每一个角落响起。

这个地方很多排比句,作者不厌其烦地把每一个地点拿来做排比,自然有他的用意,这时候的情感也是很热烈的,作者希望真正的自由在美国的每一个角落,而不是某些地方实现就行了。

4、一起歌唱古老的“黑人灵歌”

这是比较欣喜的场面,所有的人一起歌唱古老的“黑人灵歌”,能把大家内心的悲愤、羞辱、不满等负面情绪一齐清扫,这是给所有人希望和解脱的时刻,是内心最大的期待,因为情感也最易表达到位。

当然,我们当初的教学设计都是期待圆满的,我们的教学反思也会给自己带来一些思考和进步,我觉得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节课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马丁·路德·金的演讲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记忆和影响,才是我们做到了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我希望自己上的每一课或多或少都能留给孩子们一些印迹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