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 八年级美术教案(优秀20篇)

  • 上传日期:2023-12-04 04:22:04 |
  • 笔舞 |
  • 13页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篇一

1.知识与能力: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现手段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主要特征,认识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特征。

2.方法与过程:(l)通过分析、评述,从不同画种欣赏再现性美术作品,把握美术作品形象与现实生活形象的区别和联系。(2)通过师生互相讨论研究,认识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提高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引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学会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和创造美。

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现方法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主要特征。

再现性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区别和联系,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集中注意力。

二、导入新课

1.教师向学生讲述本课的目的是为了欣赏和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

2.老师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不同画种的再现性美术作品并出示课题。

3.请学生谈谈感受。

欣赏再现性美术作品,并发表意见。

三、知识要点讲解

1.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美术形象并不等同于世界存在的一切自然物象,它是经过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选择、提炼、概括、改造等艺术加工。

2.优秀的再现性美术作品要形神兼备。再现性美术作品不仅要真实生动地表现外部特征,还要表现对象的精神、性格和气质。

3.再现性美术作品强调“情”的感受和“美”的体现。任何艺术作品都要以情动人,再现性美术作品也是如此。

4.老师讲述并板书:

1.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形神兼备

3.“情”的感受“美”的体现

欣赏并谈感受,使学生主动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表现方法和特征,并在一开始就通过讨论营造出一种氛围。

四、分析和讨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表现特征及艺术效果

1.老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蒋兆和的《流民图》和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流民图》是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再现形体、质感,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该作品创作于1942年到1943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践踏了我国的半壁河山,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族的苦难激发了画家创作这幅中国画长卷。《开国大典》是油画,以丰富的色彩层次,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2.通过课件展示中国花鸟画和油画静物,让学生来谈体会。

学生可以就课件上的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老师共同探讨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表现方法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特征。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获得新知识。

五、学生讨论研究

要求学生把握再现性美术作品和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及再现性美术作品和现实生活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重点分析讲解使学生加深对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理解。

六、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和讨论,同学们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素材进行艺术的提炼加工并融入艺术家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思想感情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造而成。

说一说自己的观点。

谈一谈优秀的再现性美术作品应具备哪些要素。

自主探索再现性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关系,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七、课后拓展

请同学们搜集美术作品图片,注意区别哪些属于再现性的美术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和评述,在教室里开辟作品专栏进行展示。

这一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欣赏、理解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篇二

1、体验墨点的艺术趣味,学习用中国画的方式和各种不同的墨点来表现心中的构想。

2、培养学生学习水墨画的兴趣,创作以“墨点”为主要造型元素的国画作品。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1、单个墨点的联想:“看到这样一个个墨点,你有怎样的想象?可以小组讨论,并想象一个画面。

2、组构墨点的联想:看到这样一组墨点,你又有怎样的想法呢?

3、学习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活动,你对墨点又有了哪些新的感受?教学实况。

4、这个步骤的二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拓展学生的艺术想象,教师作了教学的深入,组织了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汇报,尤其对于组构的墨点学生们表现出了更浓厚的兴趣,构想出了许多构思新颖奇特、充满趣味的画面。

请小朋友自由创作一幅以墨点为主要造型元素的国画作品,看谁的作品表现出墨点的'趣味和新意,给人以独特的美感。教学实况7:学生的创作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相互间可以交流和借鉴,课堂里播放着轻松的音乐。在创作中有的学生主题表现得不够明确,把许多对墨点的构想安排在同一个画面里,这时老师加以了提醒,使学生按一个主题性构想进行构图和艺术的表现。有的学生不太能感受到自己的这种表现形式所具有的一种现代艺术味与美感,而只是好奇地加以把玩,老师也要用贴切的话加以点拔和鼓励。有的学生画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构思,如日全食、火警、池塘与蝌蚪等,老师加以了留意,并在评价活动中对这些作品加以了。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篇三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从而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

二、教学重点:欣赏、讨论画中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是细节的描写。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唐代仕女画中的人物造型与其他时期人物画造型的比较,以及和西方古典绘画中的任务比较,在感性的理解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操和认识唐代仕女画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及艺术和历史文献价值。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教科书等。

五、学具准备:收集来的资料、教科书等。

六、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武则天》影视片段。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剧中人物的体型、服饰、动态等。引出问题:

1、剧中讲述的是什么朝代的故事?

2、剧中妇女的体型是胖还是瘦?她们穿戴的服饰有何特色?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我们来看看唐代的画家是如何体现他们当代的生活片段的。请同学们看屏幕。(板书课题)

学习新内容播放课件的《捣练图》全图。

(一)这是典型的中国古代仕女画,

问题:什么是仕女画?

它以中国传统的长卷形式,表现了唐代宫廷妇女用木杵捣练、熨烫和缝纫的劳动场面。问题:

1、什么是捣练?

1、什么是熨烫?

3、这幅画的作者是谁?

4、据传这幅画是宋徽宗赵佶的摹本,那赵佶是谁呢?

引导学生通过教科书或其它途径查找作者张萱及周昉、赵佶的生平及艺术特点。可在课前安排学生通过上网或有关书籍收集更多资料。

学生解答“仕女画”。

学生解答“捣练”、“熨烫”。

学生查找资料,认识张萱、周昉、赵佶及相关背景。

(二)共同探讨,解读《捣练图》。

2、画家十分注重构图的技巧,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注重细节描写,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把这些细节找出来。(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主要细节有:捣练部分四个妇女的朝向各不相同;左边那位妇女传神的挽袖动态;熨烫部分左侧妇女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仰;中间熨烫妇女专注的神态;几个小孩的穿插,以及扇火小孩因怕热而回头等动作。这些细节的刻画非常真实、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使互相对称的构图不致呆板。

3、人物的造型(丰颊肥体)及其衣着的设色,与同时期的女性人物雕塑和绘画的造型完全一致,是盛唐时期的典型风格。

请同学们比较教科书中那三幅同时期的女性形象的画作。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细节描写,派代表描述。

学生对比相同时期和不同时期女性的形象及服饰,畅所欲言。

思考与讨论:唐代人物画中人物造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教师再播放一组西方古代人物画作品,提出问题:

《捣练图》与你了解的西方古代人物画相比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对这幅作品是否有新的、不同的认识?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如学生可能问:为什么唐代仕女画中的妇女都是“丰颊肥体”的?(教师启示学生从唐人和今人的审美标准进行比较。)

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或发表个人观点。教师归纳。

评价与小结这幅画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姿态,注重细节描写。体现了中国古代工笔人物画独特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唐代仕女画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它对于了解唐代宫廷妇女的劳动生活,特别是她们的服饰,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结课,布置作业,课下自己查找相关资料,写一篇关于唐代人物画与不同朝代人物画以及与西方古典人物画比较的小论文,要求:

1、要有自己的观点。

2、条理清楚,语句通顺。

3、字数不少于500字。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从而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

第一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一)、教学指导思想

通过教材突出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学会从文化的角度认识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作品折射出的时代文化特征无不印刻着历史的烙印。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美术欣赏习惯以及发现各种关系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教材版面分析

教材选择了一些中外美术作品,包括绘画、服装、工艺、建筑以及摄影等,引导学生领会美术在人类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变化过程中,是如何反映社会文化,以及社会文化是如何影响美术创作的。

教材精心策划了四个不同的“思考与讨论”活动,为开展教学和学生自学提供了很好的引导。此外,还提供了一些名家关于美术与文化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和认识。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也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从珍惜人类丰富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培养自己对美术的爱好与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是重点,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是难点。

(五)、学习材料

教材主要基于图例和文字的学习,如果时间与条件许可,可利用电脑软件或互联网对一些作品进行横向补充。如中国古代绘画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等。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师生之间可以在一种互动的环境下学习。

(一)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

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美术作品中的形象、色彩、服饰、环境等方面的特征,由此引导学生联系特定的时代文化,从而达到对教材编写意图的深刻领会和认识。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尤其要注意采用比较的方法,选取恰当的点进行比较,找到它们之间的差别。从中发现时代文化的演变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区别。教材以中国女性着装为例,可以从服装的样式、道具、环境等,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就某一个方面加以比较和引导,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的思考和解答。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诱导,对学生的回答也要及时的进行修正和补充。

(二)关于思考与讨论

1、银狐显然不是传统的中原样式,而是当时辽金游牧民族的盛水用具。

三彩骆驼载舞俑上的人物是五位,前三个是胡人,后两位是汉人。

《簪花仕女图》表现的人物服饰华美、仪态雍容高贵。不难看出,唐代是一个工艺发达、经济繁荣、民族交往密切、文化繁盛的时代。

2、晚清时期的女装:中式、布料、缠足,整体形象给人以贞淑、纯朴、贤德的感受。反映出当时的女性受到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强烈约束和影响。

民国时期的女装:西式、皮毛质,显得时尚而大气,给人的感觉当时的女性已经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从家庭走上了社会。

现代女性的服装:更加追求自然与和谐,短裤、质料多样化、运动鞋、贝雷冒、披肩长发、现代自行车、现代建筑与环境,反映出现代中国女性已经日趋开放,精神面貌充满活力,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日益提高。

3、教堂和道观是供奉各自信奉的神灵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4、老北京街道狭窄,民居和店面建筑普遍低矮、简陋,广告稀少、混乱,交通多依靠步行,少量人力车;现在的北京街道平坦、宽敞,建筑宏伟,店面整洁,广告丰富、有序,交通便利发达,各种现代化车辆穿梭而行。通过比较,反映了北京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成为一个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国际性大都市。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请同学们欣赏课本第4面上的3幅作品并积极思考。(15分钟)

《马》(公元前15000-公元前10000)洞窟壁画(法国);

《鹿》(公元前8000年左右)岩画(挪威);

《狩猎》(公元前6000-公元前4000)岩画(非洲)。

在仔细观察和欣赏这几幅作品后,你能感觉到什么吗?

讲解:

大约是在1-2万年以前,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类用红泥、木炭或动物的鲜血等最简陋的绘画工具材料,在岩壁或洞窟壁上创作出的世界上最早的岩画。这些作品所描绘的各种动物形象,如牛、鹿、马等,或是人们集体狩猎的场面,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原始农业还未形成之前,人们主要是依靠渔猎手段来获取食物的生存状态。

大约在200-3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人类。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人们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也没有国家,大家共同参加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成果。

那时的生产方式十分落后,生产力极其低下。最初的生产方式就是狩猎,以后逐渐发展到种植和养殖。这几幅作品所描绘的就是当时人们集体狩猎的场面,它告诉我们,原始人类狩猎的工具极为简陋,只能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获取足够的猎物并战胜自然,以维持人类的繁衍和生存。

另外,我们从原始岩画中简单质朴的绘画手法和简约夸张的动物及人物形象,使我们从一定的侧面大致了解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早期人类的生产方式。

因此,我们在接触一件美术作品时,不仅要从审美的角度加以欣赏,而且要善于发掘其所蕴涵的时代文化及其意义。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社会生活和科技手段的产物。又是人们审美需要和艺术家表达个人情感的产物。所以,它除了能带给我们一定的美感和某种实用价值之外,还可以通过其自身的造型和形象因素向人们提出许多信息,我们便可籍此来了解一个地域、一个时期社会的诸多方面及其文化特征。(利用作品和问题将学生迅速导入课题情景,让学生初步认识美术作品具有的文化承载功能。通过学习加深对课题的认识。)

2、接下来请同学们接着欣赏《簪花仕女图》并思考下面的问题。(15分钟)设问:

(1)从作品各个仕女的姿态造型中,你能看出表现了怎样的生活内容吗?

(2)从她们华美的服饰和精美的首饰中,你又能感受到当时的纺织和工艺水平如何吗?

(3)从她们的面庞、体态,你能感觉到当时人们对女性的审美观吗?

让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进行归纳:

作品描绘的是五个宫廷贵妇人在庭院中在侍女的服侍下闲步游乐的场景。全卷分为四段:采花、观花、漫步和戏犬。

(1)虽然整个画面流露着高雅华贵、安逸祥和的气氛,但她们优雅的体态和奢华的服饰依然掩饰不了人物空虚的内心世界。她们从容闲逸的形象和淡然冷漠的表情,使人们感受到封建社会中这些上流社会的宫廷贵妇人们,尽管锦衣玉食、物质生活富足,但精神生活却十分空虚寂寞,显得百无聊赖。

(2)她们身披薄纱、薄如蝉翼,衣着华美艳丽、高贵典雅。她们高髻凌风,上插荷花、牡丹、玉簪、珍珠。

从画面描绘的轻纱薄翼般的华美衣裙和精美首饰,反映出唐代的纺织技术和工艺水平已经相当高超。

(3)她们体态丰腴柔美、脸庞圆润,浓黛蛾翅眉,薄纱下丰满的前胸和圆润的肩膀,这种浓丽丰肥的理想化的“罗绮人物”表现了那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和心态。那时崇尚女性美的标准就是丰腴,而当代更提倡健美。

另外,画面上的人物、动物被描绘的栩栩如生、细致入微,可见唐代画家不仅已经拥有比较完备的绘画工具材料,而且在绘画技巧上也已经十分娴熟。

3、思考与讨论:(10分钟)

(1)《舞马衔杯纹银壶》是传统的中原样式吗?

(2)《三彩骆驼载舞俑》中的人物都是哪里的人?

教师讲解:

(1)银壶不是中原样式,而是辽金游牧民族的皮囊式壶形盛水器具。反映了唐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

《舞马衔杯纹银壶》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高18.5厘米,口径2.3厘米,银质。陕西省博物馆收藏。银壶形似皮囊,壶口位于扁圆形壶身的上部一角,口上覆有莲瓣形壶盖,盖顶系有银链与弓形提梁相连。银壶腹部两侧均有舞马衔杯纹饰。此壶纹饰、提梁均作鎏金处理。

皮囊式壶形多见于辽金,见于唐代还是首次。

(2)骆驼引颈直立,神情悠闲。背上垫有菱格纹圆毡,驼架上有乐舞俑五人;前三人为胡人(中国古代对西北方各民族的泛称),后两位为汉人。胡人所弹奏的乐器是一种波斯式的四弦曲项琵琶。此陶塑表现了不同民族的艺人在一起表演的情景,颇为新颖。反映了唐代少数民族的交通方式以及与汉族的社会交往活动频繁。陶塑结构完整,工艺精美。人物形象和动作都很生动。

《三彩骆驼载舞俑》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庭海墓出土。通高66.5厘米,陶质三彩釉,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第二课时)

4、思考与讨论(10分钟)

5、思考与讨论(10分钟)

仔细观察第6、7面中两幅不同时期北京街景的照片,你能从照片中的建筑、店面设计、商业广告以及两张照片的摄影水平上分析一下两个不同时代北京的发展与变迁吗?6、思考与讨论(10分钟)

请同学们再接着观看第7面的两幅建筑照片,你知道教堂和道观分别是作什么用的吗?它们的外观有什么区别?你能从这两种不同建筑风格中看到两个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吗?(这三个部分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和表述,可以让他们举手自由发言,教师口头启发诱导并作适当补充。)

布置作业:

1、在上面的三个思考与讨论中,自选一个写出你的认识。

2、自学第7面的“名家论述”。

(四)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1、引导观察。

2、将观察结果向社会背景引伸和联系。

(五)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学生可能会对特定的历史不熟悉,可以简要的向学生适当提供。

三、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方法:学生自我评价

(二)教学评价点

1、对学习活动参与程度。

2、对本课主要观点的认同程度。

3、引伸能力。(能否从其它美术作品中发现它们与特定文化的关系。)

三、板书设计:

第一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1、请同学们欣赏课本第4面上的3幅作品并积极思考。(15分钟)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篇四

通过搜集、欣赏、分折、评述美术作品,促进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创作的表现等,使学生初步学习和体验创作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1.拓宽学生对画展的理解。

2.拓宽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

3.锻炼学生策划的意识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4.初步体会组织、策划画展的过程。

1.如何策划画展的主题和内容。

2.如何搜集、整理、辨别作品。

3.对画展中作品类型的安排。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思想。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二、讲述新课。

(结合课件)教师介绍办画展的知识。学生思考并回答创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2.小组讨论:举办画展的内容、形式、场地等策划。

教师总结策划的过程:

(1)确立画展的主题和内容(规模、参展范围、作品类型)。

(2)搜集作品(发展览公告、征集、邀请、寻找等)。

(3)整理作品(挑选、评价、作品分类等)。

(4)筹划、装饰作品、布展(作品装帧、场地设计、宣传品设计)。

三、策划练习作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研究、策划画展的主题,完成画展的策划方案,并搜集、整理画展作品。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搜集的途径:通过征集、募集、寻找、邀请等方式,尽量多的搜集作品。

学生讨论并思考.

(利用课件介绍,供学生参考)学生看课件演示、思考延伸知识。

1.分小组展示并讲解策划方案。

(画展的主题、内容、场地、宣传等)。

2.展示搜集的作品并介绍。

教师结合课件介绍绘画的分类知识。

感受策划的过程与乐趣。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篇五

1、了解由于自然条件、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人类历史上的古老文明所孕育出的艺术作品表现出的多元化。

2、了解艺术作品随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的巨大变化。

3、欣赏不同艺术流派的现代艺术作品,感受各自的艺术特点。

4、学会尊重他人的审美选择。

教学重点:对艺术多元化的认识。

教学难点:如何对待艺术的多元化。

开首语:在世界各地,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了各种各样的艺术,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和课题,本节课谨以美术的艺术形式对这个课题进行探讨。

好,现在让我们步入不同的艺术时空,寻找一下在世界各地曾经出现过的著名的古代文明。

1、问题:你能举例说出几个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明吗?

课件:逝去的文明……。

亚洲--、古巴比伦。

非洲--古埃及。

欧洲--古希腊。

美洲--古玛雅文明。

学生举例说明。

2、课件展示各种古代文明的美术精品图片。

3、:不同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不同的风格、不同样式、不同效果的美术作品。

问题:说一说这些作品是如何反映出民族、地域、宗教的艺术特征的?

引导分析:(以三幅壁画为例)。

1、民族特点:人种、服装。

2、地域审美特点:

《朝元图》为道教壁画,表现的是一群神仙朝拜元始天尊的情景,这是其中的一个局部。传统重彩勾填的方法;人物气质闲雅,面部平和庄重;线条潇洒飘逸,色彩绚丽辉煌。

它们的特点的角度画出来,因此在表现人物时他们就把一只正面的眼睛画在侧面的头上(头部可以从侧面看的清楚),上半身画成正面的,下半身则是侧面的。这幅画的色彩非常鲜艳,线条清晰,背景平实,无纵深空间感。对鱼、鸟等动物观察仔细,描绘细腻写实,形象生动。

《利比亚女先知》是米开朗基罗在罗马梵蒂冈西斯廷小教堂天顶所绘的壁画《创世纪》中的一部分,女先知健壮的身体充满了力量,是米开朗基罗对于人的健美、力量和智慧的歌颂。

(一)问题:艺术进入到现代,又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呢?

请学生回答。

(二)课件欣赏西方艺术流派作品。

问题1:现代艺术风格多种多样,你喜欢哪种风格?为什么?

问题2:我们该如何理解艺术多元化的现象?

引导学生探讨。

:艺术是产品,不同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决定了人对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审美选择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艺术不可能有统一的审美标准。

问题:想一想,同是长城,为什么不同的画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吴冠中:现代水墨画,长城被简化成抽象的符号,百转千回、疏密得当的线条表现出长城在山间奔腾的气势。

邵宇:传统山水画,用勾、皴(cun)、点染的传统技法和深远法的布局表现长城重重叠叠、渐行渐远的巍峨气势。

李健:写实性油画,再现长城冬日的苍凉、险峻之美。

詹建俊:融入强烈个人情感的现代油画,压低的地平线,风云突起,变化莫测的天空,构成壮阔、奇伟的景象,显示出一种“遗世独立、与天为徒”的豪情。

:宽容、理解和尊重。

1.以“梦”为主题进行一次多元化创作。

创作形式可以根据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次梦境用绘画手段(手绘或电脑合成图象),也可用雕塑、剪纸、拼贴的方式,还可以用短文、诗歌、表演的方式,大家通过运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梦”的诠释,体会多元表现的意义。

2.收集你喜爱的艺术流派的作品图片(如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等等),并在上或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运用你熟悉的软件制作一到两页的介绍资料,内容包括画家介绍、流派介绍、作品分析的介绍性文字,还要包括你本人对画家、画作的真实感受和个人的观点。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篇六

对书籍封面设计重要性的认识;封面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封面设计布局的基本组织方法:对称与均衡。

重点:了解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表现形式,并学习对称与均衡的布局方法。

难点:对称与均衡的布局方法的理解及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学具准备:教材、相关图片、绘画工具。

二.教授新课。

1.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内容:封面、封底和书脊。封面:是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一本书风格、内容的视觉表现,通过封面我们可以直接了解这本书的'最基本信息。封底:是书籍的最后一面,与封面在风格上相呼应,形成统一的风格特点。书脊:是设计中面积最小的一部分,以文字设计为主,便于我们的收藏和整理,具有强烈的实用性。

2.封面设计的基本表现形式:以绘画为主、以摄影为主、以文字为主和以图案为主。讲解四种基本表现形式的基本特征。提醒同学们注意,无论哪种表现形式,文字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3.封面布局的基本组织方法:对称:这是比较简单的设计方法,将各种设计元素按照一定的对称方法进行安排,使画面达到稳定平衡的效果。如轴对称点对称均衡:均衡和对称的目的相同,都是使得画面平衡稳定。均衡是一种视觉上的平衡,方法更加的灵活多样,富于变化。举例讲解均衡的方法,如利用色彩的深浅、距离的远近、形状的大小等等。讲解以下两个作品:对称使画面获得绝对的平衡,均衡使画面获得灵活的视觉平衡。用对称的方法设计封面适合于比较稳重、庄重的题材,而用均衡的方法设计封面更适合于轻松活泼的题材内容。

三.作业请同学们采用均衡的方法做一个封面设计草图。以绘画作为主要表现形式,文字可用方块替代。注意画面要达到所要求的平衡感。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篇七

利用互联网百度搜索,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传统民居的相关资料。

1、教学目标:

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2、教学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多种说明方法。

3、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利用互联网,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各种民居的图片、有关传统民居的视频,帮助学习学习、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合作探究法。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学习,了解各地民居的特点,体会中华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

(一)、导入新课,初识民居。

1.谈话导入: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如此次,个民族的住宅也各具特色,出示课题。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各具特色的民居。

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要求如下:

研究内容: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传统民居的魅力?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传统民居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2.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表演讲小组合作的成果。

(三)、集体交流,感受特点。

1、抽小组组代表介绍传统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2、小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竹”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篇八

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从而更加喜爱美术,更加珍惜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

重点。

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一基本认识。

难点。

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

挂图等。

讲授法、讨论法等。

板书设计。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马》壁画法国。

《簪花仕女图》唐周昉。

《舞马衔杯纹银壶》唐。

伦敦圣保罗天主教堂英国。

(1导入:出示2幅作品——〈〈秦始皇陵兵马俑〉〉、〈〈清明上河图〉〉提问(仔细观察上述作品后,你能理解它们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政治和生活背景吗?)教师在学生常识性地回答问题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人类没有创造文字之前,我们对历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一些造型实物(绘画、雕塑、工艺品、建筑等)获得的。即便文字出现以后,也需要造型实物提供直观的印证。所以,一件美术作品不仅仅是由美术的意义,而且能够代表一定的文化特征,所以我们说“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2新授:因此,我们在接触一件美术作品时,不仅要从审美的角度加以欣赏,而且要善于发掘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簪花仕女图〉〉唐代周昉。

提问:

1、从作品仕女的`姿势造型中,你能看出表现了什么样的生活内容?

2、从作品仕女的华美服装和精美的手饰中,你觉得唐代纺织技术与工艺水平如何?

3、从作品描绘的仕女面庞、体态、你能说出当时对女性的审美观吗?

解释:

1、从作品描绘的几个贵妇在庭院中闲步、赏花、采花、戏犬的情节,让人感到上流社会贵妇虽然物质富足,但却精神空虚、百无聊赖。

2、从画中描绘的轻纱薄翼般的华美衣裙,反映出唐代的纺织技术和工艺水平已是相当的高超。

3、反映出当时对女性美的审美标准是丰腴,而非我们当代苗条。

与同学讨论,共同探讨几件作品的文化意义。

1、〈〈舞马衔杯纹银壶〉〉是传统的中原样式吗?

2、从〈〈三彩骆驼载舞俑〉〉中的人物的面目特征来看,他们是哪里的人?

分组讨论书中作品,教师提出要讨论的问题。

服装组的图片讨论。北京街道的图片讨论。

建筑图片讨论。岩画的图片讨论。传统工艺品图片讨论。

每组代表分别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6、小结:

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从而更加喜爱美术,更加珍惜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将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与美术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对问题的整体认识和综合思维能力。

教案意见:本教案的设置突出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旨在引导学生学会从文化的角度认识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作品所折射的时代文化特征,所打上的历史烙印,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美术欣赏习惯和发现各种关系的综合思维能力。

通过对一些作品的欣赏、比较,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对《美术作品以他独特的方式承载、展示人类文化的观点》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篇九

1、 知识目标:

(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捣练图》;

(2)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

(3)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

(4)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

(2)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特别是唐代仕女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3)了解唐代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一)、布置课前学习任务。

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网页、网站,收集、整理和《捣练图》相关的信息资料。(可制成读书卡片)

(二)、播放影视剧《大明宫词》片段,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共鸣,对唐代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有个直观印象。导入《捣练图》。

(三)、尝试以制作简单网页的形式学习《捣练图》及唐代仕女画:以网页设计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1)版块设计:

学生在掌握一定制作网页方法和要求的基础上,分组讨论网页版块组成。教师给予适当指导。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确定。 版块一:仕女画(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二:宋徽宗赵佶(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三:唐女性形象(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四:画家小传(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五:思考与讨论

(2)围绕《捣练图》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实网页版块。

1、分组讨论以上前四个版块。通过汇总已备学习资料,查阅书籍,上网等形式,将和本专题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归并,经讨论一致同意后整理成文,由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观点。

2、重点分析第五版块,确定研究内容。

教师点拨学生从不同角度确定“思考与讨论”版块的内容。学生思考、讨论、分析、解决,总结。

(1)从美术的角度(《捣练图》传达的直接信息)

内容分析;构图样式;绘画技法;色彩;细节描写;艺术风格等

(2)从历史的角度(《捣练图》传达的间接信息)

主要通过画中唐代妇女经济;文化;政治;民族关系:地理角度(信息综合)

《捣练图》与你了解的西方古代人物画相比有什么不同?收集西方古代人物画资料。

(四)、学习结果检测、呈示。

1、随堂检测

2、版块评比。

将网页上传到校网站或因特网,对各小组设计制作的版面进行评比,设以下几个奖项:组织奖、创意奖和技术奖,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3、撰写感受或美术论文。

将学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结论及制作网页的经过等记叙下来

将研究性学习的结果或对其中较感兴趣的一点撰写成美术论文。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篇十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如何用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对文学作品进行描绘,检验一下学生们对中国画的材料和工具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力。同时还力图在表现故事场景中,丰富学生的只是层面,激发学生所学习兴趣和创作激情。引导他们能够在生活中汲取素材,在收集和查找相关资料及创作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审美能力必须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深入生活的道理。

认知目标:欣赏各种小故事,体验创造的乐趣。引导学生把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个故事通过一个或多个画面表现出来。

技能目标:运用多种方式创作画的内容,加上丰富的想象,合理的格式,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培养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从小养成爱观察、爱动脑的好习惯。

故事内容的体现和多种材料的运用。构图合理、画面生动有趣。

范画、卡纸、小刀、水粉颜料或油画棒、蜡光纸、布条、泡沫、课件。

一、以趣导入,激发情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哪些动画片呢?

学生讨论交流:哪吒闹海、西游记、蓝猫、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教师提问: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好看的动画片,老师也忍不住想看看了!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动画城逛逛?(教师展示各种动画片的片段或图片。)。

教师提问:你最喜欢其中的哪部动画片呢?能不能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

学生各抒己见地回答。

教师提问:这些动画片都是由一个个小故事组合起来的,其实我们身边每天都会有很多的故事发生,能给大家讲讲吗?找几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小故事。

教师:这几位同学讲的故事真有趣,我们能不能用双手把自己有趣的故事描绘出来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故事画》。

二、创设情景,启发灵感。

1、想一想。

教师:其实我们每个同学本身就是一个故事,请同学们仔细地想一想,你身边都发生过哪些事呢?学生简单介绍。

教师小结:说得真不错,我们身边的故事有甜、有苦,你记忆最深刻的是哪件事呢?

学生讲一讲自己最深刻的事,教师小结。

2、说一说。

学生:先用笔在布条上画出基本轮廓,在用剪刀剪下来,贴在背景图上。

教师:这位同学的想法很有创意,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学生:还能用泡沫刻。我们可以先把自己想要表现的事物用笔简单地画在泡沫上,再用小刀沿着轮廓雕刻出基本形。

教师小结:这个方法很不错,因为泡沫有厚度,用小刀刻出的结构很有立体效果。

3、论一论。

学生分小组讨论:你们准备选用哪种方法表现?这样表现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教师点评。

4、赏一赏。

教师展示多种折、剪、贴、画、刻的实物。引导大家去观察,并找出这些方法的特点,给学生一个参考的空间。

5、做一做。

教师找一位学生上台,在投影仪下展示一种做法,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后,给予评价,老师总结并给予奖励!

教师生总结造型表现的具体步骤:

1、构思、构图(新颖、独特)。

2、选材(合理)。

3、制作(方式多样化)。

4、涂色、修改(鲜艳)。

三、学生作业。

作业要求:采用多种方式表现故事内容,可以是多种制作方式:折纸、剪贴、雕刻、绘画、拼贴等。

1、设计合理,构图新颖。

2、用剪刀注意安全。

3、颜色吐沫均匀,互相帮助完成作品。

四、展示作品,互相评价。

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出学生的作品,师生互评:

(1)你认为谁做的最好?

(2)向大家介绍制作的思路。

(3)你喜欢自己的作品吗?为什么?

(4)通过本课学习,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

五、教师总结,拓展知识。

教师:这节课,每位同学表现得都很不错,我们学会了多种方式表现出了身边发生的故事,说明只要大家愿意开动脑筋,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多么美好。我们身边的故事很多,你还可以去创作你爸爸妈妈的故事,你好朋友的故事,你兄弟姐妹的故事等等,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生活的美,表现出生活的美,生活才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乐趣,我们还要养成爱动脑,爱动手的好习惯,做一个惹人爱的好孩子!

画故事。

故事内容、情节。

如何来表现故事情节。

绘画和制作的方法。

教学本课时,特别希望学生能在课中领略到祖国文化艺术的魅力。课前我找到很多连环画资料,其表现形式的丰富多彩,展示方法的'灵活多样,无不述说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华彩。我产生了一种什么都想给学生看看的冲动,但我们的学生是才12岁的孩子,又是第一次正式接触“连环画”这一美术形式,如何有计划,有步骤地引领孩子们走进连环画的宫殿,从认识到了解到创造,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课中我的考虑是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让学生即愉快激情地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又充分发挥想象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度的调整,并对教学媒介的选择,教学步骤的安排,作业形式的设计,都做了精心的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篇十一

蒙德里安是荷兰画家,风格派运动幕后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以几何图形为绘画的基本元素。依然是树的主题,但几乎走到了纯抽象的边缘。形象被进一步简化至碎面,而几乎成为图案的象征。

一体,构图十一号(油画)1950波洛克(美国)。

没有真实物象,只有画家在画布上滴洒颜料构成的点线交织、斑驳陆离的画面效果。这是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制造视幻效果创作的绘画。作者通过严格的级差变化作画,使观众产生平面上凸起半个圆的视觉感受。

维加·吉思基之二瓦萨里(法国)。

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

1、使学生能够运用线条大胆、果断、自信有个性地去表达物象。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2课时。

自制教具、图片(数张)、教学课件等。

探究学习法。

1、手绘线条图像的意义:

广告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文字没有产生之前,人们使用手绘图像传达信息和交流。今天,图像传达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方面、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使我们面临“读图时代”的挑战。以手绘图像来传达信息和从图像中获取信息,将成为21世纪的青少年适应未来社会的生存和交流的.能力之一。

2、手绘线条图像的功能、用途:

手绘线条图像具有叙事、说明、交流、抒情、记录等各种功能,是人类除口语、文字以外的“第三语言”。

手绘线条图像直观、整体、任何一个人当无法同语言表达清楚的时候,借助它可以把事情说明的,如医生、导演、科学专家、生物学家,为我们课本都要借助这“第三语言”(看课本中的图形,再看书上的图形,先不要看文字,让学生回答画的是什么?)。

3、问题一:(认识图形):下面的图形画的是什么?(想象力)。

4、问题二:用线条画出你快乐的心情(创造精神)。

5、问题三:请在5分钟内从图形开始,连续画出与前一个形象有关联的多个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6、(1)男同学画5种以上的汽车(或兵器、建筑等)。

(2)女同学画出你喜欢的5种以上服装或发式(表达能力)。

8、课后作业:手绘线条的练习。

9、课后验收:手绘线条的方式绘画一幅作品(题材不限)。

10、验收方式:学生课上完成手绘线条图像作品一幅。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篇十二

(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要艺术成就及其艺术特点,初步学会欣赏中国古代雕塑的方法。

(2)让学生从惑受形象人手,在了解作品社会背景的前提下,加深对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埋解,从而提高欣贯能力。

(3)激励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惑。

中国古代雕塑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特点。着重介绍秦始皇兵马桶、霍去病墓前雕塑、六朝陵墓雕塑、敦煌石窟、龙门石窟奉先寺等典型地域的代表性作品。

中国古代雕塑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师:中国古代雕塑相关图片若干或制作多媒体。

学生:查找相关文字、图片材料(课前教师可让学生分组查阅有关中国古代雕塑的资料)。

什么是雕塑?你认为什么样的作品可以称做是雕塑?

你对中国古代雕塑了解多少?可以给同学们举些例子吗?

关于秦始皇陵兵马桶,你知道多少?

汉代雕塑有怎样的特点?

霍去病墓前雕塑整体凤格是怎样的?谈谈你认为最经典的作品?

南京是六朝古都,你是否了解一些六朝时期的作品?

中国四大石窟是哪儿个?著名的作品你了解多少?

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谈一谈云冈石窟大佛?

龙门石窟奉先寺佛造像建造的历史背景是如何的?

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乐山大佛的简况?

(由于学生查阅过资料,应该可以回答出一部分问题,不完整或需要强调的部分,教师应注意重点解析。在回答问题之前,可以小组综合讨论,拿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答案,然后推荐一位同学回答,其他组的同学也可以提出意见或不同看法。最后教师点评。)。

雕塑是以可塑或可雕刻的物质材料,通过不同手法制作的能表达艺术家思想、观念、情感的具有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按其形态,一般可分为圆雕和浮雕两大类。按用途可分为架上雕塑、纪念碑雕塑和园林雕塑。按材质可分为泥、木、石、铜、陶等。(展示图片,区分不同材质的雕塑,区分圆雕和浮雕。)。

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雕塑创作的成熟和繁荣时期。当时的厚葬之风日益普遍和兴盛。因而使各种形制的雕塑殉葬品的制作发展更快。这一时期,数量可观,规模宏大的当数1974年陕西临幢秦始皇陵东侧的重大考古发现——秦始皇陵兵马桶。目前共发掘四个桶坑,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共出土与真人、真马相仿的陶桶、陶马7余件。犹如在大地下面埋藏着一支气势磅磅的地下军队。发现如此庞大、逼真,数量众多的陶诵群震惊了世界,令人惊叹不已,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这一大批兵马桶,不仅显示了昔日秦国的强大与秦始皇的权威,而且让人感到古代雕塑工匠高超的智慧和非凡的雕塑水平。从全局看,尽管军队列降是严整的、肃穆的,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却是模制与手塑相结合,人窑烧制后再加彩绘。个体形象力求模仿真实,注重细节,如发式、服装等,塑造得都很具体。尽管那个时代距我们很遥远,我们似乎仍然能真实地感受到当年秦军队的雄威。

(多媒体图片:秦始皇陵桶阵图2一3张,局部图片2张,军吏桶、将军桶、跪射武士桶各一张,兵桶头部特写4张。)。

汉代厚葬风日盛,封建统治阶级中大小人物几乎邵想把自己生前享受的东西,统统带到他们想像的死后"世界"中去享用,除了日常生活器皿外,还要把难以人墓的家奴、护卫以及仪仗队、乐舞百戏等制成陶佣随葬墓中,供其死后使唤、娱乐享用。这些除了与封建统治者的迷信思想有关外,更重要的体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恋恋不舍。

在封建社会里,帝王、贵族为了巩固他们的统制地位,炫耀其显赫声势,而盛行厚葬。在他们的陵墓区里,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制作了大量陵墓雕刻作品。这些作品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最重要的部分。

霍去病墓前石雕的种类和布置方式,有别于后世帝陵前的石像。石雕充分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态,依石似形,梢加雕凿求之神似,种类繁多,形象古拙,手法简练,风格浑厚。这些石雕采用不线雕、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以关键部位细雕、其他部位胳雕的写意方法,突出对象的神杰和动感,给我们留下了一组风格粗扩古朴、气势豪放的陵墓石雕艺术珍品。其中"石刻立马"为主题雕像,雕塑朋灰白红砂石雕凿而成。石马昂首站立,长尾拖地。腹下雕有手持弓箭、之首、长须仰面璧眉挣扎的人像。高大的战马气宇轩昂,四蹄踏翻凶恶的'敌酋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纪念碑式的作品。其余则围绕这一主题,与坟墓所象征的环境结合起来做全面性的烘托。

(多媒体演示图片:霍去病墓整体图片一张、《石刻立马扒《伏虎》等图片若干。)。

南京是六朝古都,在南京及其附近地区有32处南朝陵墓,每个陵墓前郡有石雕群。主要是锻磷、天禄、辟邪、石柱、碑等。这些雕刻形象生动,气势宏伟,有菱形的石柱和有翼的石兽,反映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珍品。

萧景墓现存辟邪长3.8米、宽155米,高3卜米。雄兽,头微南砖,向西而立,无角,长舌垂胸,须下拂,头顶有四道达干背上,胸前长毛鬃曲,两翼刻云勾纹,衬以鸟翅纹,尾长及地,足趾五爪。体形硕大肥短,各部分比例适当,昂首挺胸,两翼振奋,雕饰精英,为同期辟邪中的佳作。

(多媒体演示图片,萧景墓石辟邪、六朝陵墓神道石柱、萧道生墓石戳鳞等图片约1幅左右,供学生欣赏)。

敦煌莫高窟修建于前奏二年,在以后的1多年里,人们陆续在此开凿石窟,隋唐时期达到高潮。开凿的窟室有1多个,保存到现在的洞窟有492个,是现存世界最伟大的佛教艺术宝库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长宽各3余米。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洞申佛像明显体现了惜代佛像艺术特点,干腆绣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容智而慈祥,令人敬而不惧。(多媒体演示图片2一3张。)。

乐山大佛位干四川乐山市,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开凿而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坐像。始凿丁唐亥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佛像高71米,是世界最高的大佛,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称。1996年12月,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多媒体演示图片1-2张。)。

小结: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中围古代雕塑作品从内容、题材等方面进行小结。

(多媒体演示敦煌莫高窟外景及作品图片若干。)。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西郊武周山南麓,开凿于北魏中期,现存主要洞窟53个,造像51万个。其中第2窟释迎佛雕像,高137米,前额宽阔,直鼻大耳,着右祖架装,盘腿而坐,目光凝视,似乎在沉思,表现出一副超然大度的神情,在静穆巾蕴含着戚严与容智。其形象和雕塑手法,仍然有印度健陀罗艺术的影响。(多媒体演示图片2一3张。)。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12千米处,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唐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筒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邵洛阳时。各朝代造像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l千米,共约悦万余尊。2年11月,洛阳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人《世界遗产名录》。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篇十三

1.认识和理解铅笔淡彩画的艺术特色。

2.通过淡彩写生,了解铅笔淡彩画的基本表现技法。

结合淡彩画的特点,学习写实色彩的表现技法。

多媒体课件、范画、静物、水彩颜料等工具。

水彩颜料。

一、导入。

请喜欢铅笔淡彩的学生说一下原因:

生:素描与水彩相结合。

生:既有素描的朴素,也有水彩的透明,轻快。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铅笔淡彩画是用铅笔造型与水彩渲染结合的一种绘画,也是素描向水彩过渡的一个画种。

二、发展阶段。

生:铅笔、钢笔和炭笔等。

2、请学生思考讨论:铅笔淡彩画的`步骤。

3、师演示铅笔淡彩画的步骤。

(1)准确又概括的画出物体轮廓。

(2)适当画出静物的明暗调子。

(3)水彩罩色。字注重色彩效果的同时,要注意保留铅笔明暗效果。

三、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认识与理解,运用铅笔淡彩画的方法创作一幅自己喜欢的作品。

学生作业分层练习。一部分学生按铅笔淡彩画的步骤和方法临摹范画,有能力的同学自己创作一幅铅笔淡彩画,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在巡回指导时注意两点:

1.形体暗部处理是否得当,对提前完成者,抓住好的画例,为同学树立标准。

2.设色方法要卧笔平涂,避免笔尖描画。

四、作业讲评。

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互相讨论欣赏,并且指出优缺点。

教师肯定造型准确,色彩较好的作品,并加以鼓励。

五、课后拓展。

本节课我们通过铅笔淡彩写生练习,强化了以色彩造型意识。铅笔淡彩画不仅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也是色彩画的辅助练习,在建筑设计、构图等方面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同学课余时间可作一些尝试。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篇十四

作品用勾线平涂法造型,形象追求平面单纯的美,服饰华美绮丽,富于装饰色彩。 朝元图元代(永乐宫壁画局部)

作品用明暗法造型,形象写实,立体感强,观之如同在墙壁上开窗,看到栩栩如生的人物一般。

利比亚女先知(壁画)

米开朗基罗(意大利)

这三幅壁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又有什么不同?

欧洲壁画

上帝创造亚当米开朗基罗

中国壁画

敦煌壁画继承了传统绘画的变形手法,巧妙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时代不同,审美观点不同,变形的程度和方法也不一样。

飞天敦煌壁画

埃及壁画

这件作品既不像欧洲人那样根据物象去画,也不像中国画家依照想象去画。原来埃及壁画是根据实际的目的和用途去创作,因此壁画不仅精致、漂亮,而且完整、圆满。

冥神-奥赛里斯与法老王

同样的风景题材,表现方法有什么不同?

画家根据游山感受作画,引导观众随着画面布局由近及远地饱览阳春秀色,体会画家游历于山水之间的惬意心情。

春山游骑图(中国画)明代周臣

真实再现客观世界的绘画。应用科学透视法表现乡村小道,真实地描绘出画家在固定视点观察到的景物,使人充分感受天地的开阔和深远。

村道(油画)1689霍贝玛(荷兰)

画家以充满激情的笔法、夸张的造型和强烈的色彩表现景物,使观者明显地感受到画家奔放的内心世界。

星月夜(油画)1889凡·高(荷兰)

探究讨论

如果同样是人物题材的内容,表现方法又有什么不同?

画家用形象奇特的组合制造幻象。画面整体是奇特的荒谬的构成,令人感到一女子骑马走在树林中,身影忽现又忽被树遮挡的效果。

委任状(油画)1965马格利特(比利时)

用非写实的奇特手法将头部画成“开裂”的,令人感到入睡者的灵魂离开她的头,游走到梦境中去了。

梦(油画)1932 毕加索(西班牙)

这是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绘画。人物、景物、阳光极其写实。

蜻蜓(油画)1884列宾(俄国)

为什么同样的题材,画家的作品面貌会如此多元呢?

艺术多元的重要原因就是艺术家所处的国度、民族、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并且每个人都富有独特的个性特征与审美追求。

超现实主义 永恒的记忆达利(西班牙)

这是一幅另人震惊的作品,这里向人展示的是一片死一般的沉静,没有人影,也没有鸟兽,在一片荒凉的旷野上,只有几个软绵绵的钟表,或挂在枯枝上,或摆在桌台上,或搁在一个不明物上。在这幅作品中,一切事物不近情理,却又表现了可知的物体。表现人们心中的幻觉或梦想,创造出了一种现实与臆想、具体与抽象之间的“超现实境界”。

你能发现这幅作品与《永恒的记忆》的相同地方吗?

这幅作品被当今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反映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和艺术思潮最具代表性的重要作品之一。该幅作品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深沉的艺术观念思辨,给当时美术界吹来一股观念和理性之风,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广泛的精神渗透,既在思想观念上又在形式语言上使此画成为后来许多艺术潮流的源头。

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张群孟禄丁

抽象主义绘画

从这幅类似于黄金比率的小幅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画家的理想,那就是试图建立一种完美的秩序。黑色的纵线与横线把画面分割成若干个不同比例的小长方块,他对这些小方块的空间探索似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如何在视觉上平衡这些小空间是他努力营造的理想。

红色、黄色、蓝色与黑色构图蒙德里安(荷兰)

你能发现这幅作品与上幅作品的相同地方吗?

立体画派

毕加索,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该画刻画了一位极其悲伤的女人,凄惨的命运和感情由粗放的.颜色和劲利的笔触反映出来。人物的眼睛、嘴唇、鼻子似乎杂乱无章,支离颠倒,具有常人难以理喻的特点。

哭泣的女人毕加索(西班牙)

抽象表现主义

从例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写实地再现客观对象的绘画,有夸张变形的表现性绘画,有抽象表现性绘画。它们与传统之间以及它们自身之间是有差异的,其影响遍及世界。

正如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语言文字一样,世界各国的艺术都有其独特的面貌。艺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内容和形式取决于不同民族特定的自然条件、生活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艺术创作主张。

马蒂斯不受客观事物色彩的束缚,将墙和餐桌都画成一种红色,桌布和墙壁的图案相同,使二者连成一片,给观者造成一种平面的、和谐的视觉感受。

红色的和谐(油画)1908马蒂斯(法国)

马格利特——20世纪比利时最杰出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他的作品常常赋予平常熟悉的物体一种崭新的寓意,或者将不相干的事物扭曲地组合在一起,给人荒诞、幽默的感觉。

不是烟斗的烟斗马格利特

开花的苹果树

蒙德里安(荷兰)

蒙德里安是荷兰画家,风格派运动幕后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以几何图形为绘画的基本元素。依然是树的主题,但几乎走到了纯抽象的边缘。形象被进一步简化至碎面,而几乎成为图案的象征。

一体,构图十一号(油画)1950波洛克(美国)

没有真实物象,只有画家在画布上滴洒颜料构成的点线交织、斑驳陆离的画面效果。 这是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制造视幻效果创作的绘画。作者通过严格的级差变化作画,使观众产生平面上凸起半个圆的视觉感受。

维加·吉思基之二瓦萨里(法国)

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

1、使学生能够运用线条大胆、果断、自信有个性地去表达物象。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2课时

自制教具、图片(数张)、教学课件等。

探究学习法

1、手绘线条图像的意义:

广告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文字没有产生之前,人们使用手绘图像传达信息和交流。今天,图像传达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方面、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使我们面临“读图时代”的挑战。以手绘图像来传达信息和从图像中获取信息,将成为21世纪的青少年适应未来社会的生存和交流的能力之一。

2、手绘线条图像的功能、用途:

手绘线条图像具有叙事、说明、交流、抒情、记录等各种功能,是人类除口语、文字以外的“第三语言”。

手绘线条图像直观、整体、任何一个人当无法同语言表达清楚的时候,借助它可以把事情说明的,如医生、导演、科学专家、生物学家,为我们课本都要借助这“第三语言”(看课本中的图形,再看书上的图形,先不要看文字,让学生回答画的是什么?)

3、问题一:(认识图形):下面的图形画的是什么?(想象力)

4、问题二:用线条画出你快乐的心情(创造精神)

5、问题三:请在5分钟内从图形开始,连续画出与前一个形象有关联的多个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6、(1)男同学画5种以上的汽车(或兵器、建筑等)

(2)女同学画出你喜欢的5种以上服装或发式(表达能力)

8、课后作业:手绘线条的练习。

9、课后验收:手绘线条的方式绘画一幅作品(题材不限)。

10、验收方式:学生课上完成手绘线条图像作品一幅。

11、课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篇十五

现代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进行自主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

通过现代化多媒体课堂教学,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情景,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本课选自湘版《美术》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第2课《黑白世界》,是以造型,表现为主,并结合作品欣赏的综合课,主要是学习黑白木刻版画的基本制作及表现技法,并结合木刻形式的文学作品插图来深化教学活动,将木刻技巧与情感主题的艺术表现有机结合。

由于本地的学生的经济条件原因,我把木刻版画改为学习制作简便,材料廉价的纸版画,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另外,我们阿城也是版画之乡,而且也成功地举办了金源版画节,我们可以让金源版画走进课堂,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可以弘扬金源文化,让我们的学生更加热爱家乡,和家乡文化。

本课学习的对象是初中二年级(八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而且我们阿城是版画之乡,对学生也有影响,所以学生会感兴趣的。

1.知识能力目标,通过欣赏各种版画作品,提高学生对版画学习的兴趣。学习纸版画的制作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纸版画创作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欣赏、思考、讨论、练习、评价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1.教学重点:纸版画的制作方法与步骤。

2.难点:同上。

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范画等。

2.学具:硬纸板、图画纸、铅笔、刻刀、胶水、复写纸、滚筒、木蘑菇等。

(一)导入课题:

我们的家乡阿城,是金代故都,自古人杰地灵,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了开发我们阿城的`文化,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我们举办了自己的文化节——金源文化节。

提问:金源文化节又叫什么节?

学生回答:金源版画节。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版画的内容:黑白世界。

(二)探究学习:

1.金源版画知多少,

(1)教师提问:你了解家乡的版画吗?你知道那些家乡的版画家和版画作品。

(2)学生讨论后回答:学生应提前查找资料,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3)教师总结后,欣赏有关阿城举办的金源版画节的资料和部分作家、作品。

2.版画知识知多少。

(1)教师提问:什么是版画?版画与其它画钟有什么不同?版画有哪些种类?

(2)学生讨论后回答:(略)。

(3)教师结合有关范画进行讲解:

a:版画:书绘画和印刷工艺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不同的版材,通过绘制、剪裁、刀刻、腐蚀等方法制版,是用印刷来表现的绘画形式。

b.版画分类:根据版材不同可分为纸版画,木版画,石版画,铜版画,丝网版画等。

从色彩上分:可以分为黑白版画和套色版画。

3.纸版画创作:

1.什么是纸版画?纸版画是怎样制成的?

2.学生讨论回答。

(1)纸版画:纸版画是用纸版印制而成的版画,纸版画制作简便;采用不同薄厚纹理的纸质材料,运用剪、刻、划、拼、贴等手法来表现形象,制成纸版,再用不同的拓印方法进行印刷。

(2)纸版画的制作步骤:

a.首先用铅笔起画稿。

b.定稿后,利用复写纸把画面的具体形象复写后,将图分解粘贴,

c.把粘贴好的形象滚上油墨或刷上广告色颜料。

d.用小瓶或木蘑菇等物进行拓压印制而成。

e.检查画面,先揭开一半看颜色是否需要补充,作品完成。

3.教师演示纸版画的创作步骤(也可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动手实践: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出创作一幅黑白纸版画,题材不限。

(四)评价总结:

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评价,指出优缺点。

(五)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了我们的金源版画,尝试了版画创作。我想,我们会为我们阿城人取得的成绩而感到骄傲,我也希望,在坐的同学们会喜欢版画,将来成为版画家,也成为我们阿城人的骄傲。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篇十六

1、能初步体验材料的肌理与质感特性,加强对形式美感的基本认识。

2、能选择运用自己喜好的自然材质制作较为简单的装饰作品。

3、能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1、能初步体验材料的肌理与质感特性,加强对形式美感的基本认识。

2、能选择运用自己喜好的自然材质制作较为简单的装饰作品。

1、能初步体验材料的肌理与质感特性,加强对形式美感的基本认识。

2、能选择运用自己喜好的自然材质制作较为简单的装饰作品。

两课时。

优秀装饰作品实物、图片。

根据自己所用工具材料情况,带自己所需材料。自己喜欢的图片。

课前自己收集有趣的材质。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工具的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借助图片展示一些材料。着重对比分析一组材质的肌理与质感。强调不同肌理与质感给人感受的心理差异,帮助学生建立材料特性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

2、请部分学生对课前收集的材质进行分析。(运用对比的方法)。

3、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a、在自己带来的图片的基础上,运用新的材料进行改造。

b、注意材质的加工处理。使其能够更加适合体现改造后的造型。

c、注意利用适合的材质及拼摆方式展现你对特定造型对象的。感受。

d、应利用材质体现一定的视觉美感。

4、学生分组动手练习,教师辅导。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工具的准备情况。

二、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出课堂教学。

1、整体评价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请几位同学给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

2、教师从学生作品入手,着重对比分析几件利用不同材质合理搭配的优秀装饰作品。

3、布置学习活动及要求:

a、设计一件装饰作品。注意造型设计是否适合充分展现材质的形式美感。

b、注意材质间的对比,把握对比与统一的原则。

4、学生分组动手练习,教师辅导。

5、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自己的作品。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篇十七

第三·四周==1.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第五·六周==2.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的多视角表达。

第七周==3.墨与彩的韵味。

第八周==4.笔墨的情趣第九·十周==5.一版多色版画。

第十一周==6.纸板的联想——座椅设计。

第十二周==7.纸的立体组合——生活用品设计。

第十三周==8.现代绘画的色彩搭配。

第十四周==9.居室的色彩搭配。

第十五周==10.布置理想的家居。

第十六周==11.柜架陈设的艺术。

第十七周==12.美化生活的装饰布。

第十八周==13.我的小天地——立体纸模型。

第十九周==14.奇异的结果。

第二十周==期末测试。

0.前言:文艺复兴的颂歌——《春》。

教学课题:文艺复兴的颂歌——《春教学类别:欣赏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材分析:一、教学指导思想。

通过对波提切利的壁画《春》这一具有人文精神性质的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作品的重要作用。通过美术作品与文化情境的互动关系,使学生既能通过一定的文化意境有效地解读和欣赏作品,又能通过作品了解相关的文化情境。

此外,让学生对美术及美术作品自身的一些特点,如作品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形式语言以及作者等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使学生对“文艺复兴”这一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有所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他们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开拓视野、积累知识、提高艺术修养素质。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作为社会大家庭的成员之一,必须具备一定的普通知识。这些普通知识是一个人的快乐之源,它既是专业知识发展的基础,也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普通知识涉及广泛,美术知识就是其中之一。对经典美术作品的必要理解,是当今社会作为一个公民所应当具备的普通知识。

教材内容包括三个版面,第一版面为《春》的全图,采用这样大的版面旨在让学生获得对作品有效的“目力接触”,获得整体的视觉感受和了解。第二、三个版面采用了局部分解、加注、解释和相关背景、作品介绍等方法,让学生更加深入、具体地理解作品以及相关的文化意境。这三个版面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学习时可以相互结合反复阅读和欣赏,采用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的学习方式和与之相应的从综合到分析再进行综合的学习过程。

1、显性内容与目标。

(1)、通过欣赏,初步了解作品的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理解所表达的创作思想。

(2)、在认识作品的形式美感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和多元文化的态度,养成珍惜生命价值和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的人文精神。培养丰富的情感。

重点:理解作品与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精神的关系及作品的形式美。难点:了解作品中神话人物的象征与寓意关系。

(理解作品与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关系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所表现出的春的气息和人物动态表现出的青春活力,并启发学生找到春所代表的万木复苏、生机昂然与人性的觉醒和复苏之间的联系。此外还要具体介绍画中神话人物不同的象征关系,从而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通过视觉整体感受作品的构图、人物造型组合、场景、色彩等,再进入到主要局部和各个细节进行欣赏和分析。再这一过程中,适时向学生介绍描述画面中的情节和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介绍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的主要精神,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这幅作品,通过对罗马神话中唤醒春天诸神的富于想象力的描绘,表现了人于自然和谐相处的寓意。体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新兴资产阶级的生活趣味和审美理想。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作品给人的感觉有些抽象,教学时应该就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画面的各个情节作比较详细的介绍和讲解,对教材的内容做适当的补充。

教师首先应该从内容、形式上对作品有较深刻的认识,不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对寓意与象征要作适当介绍。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内容。

谁能告诉我作品的主题是什么呢?(见课本第1页的作品介绍)(板书)作品的主题思想。

这幅作品,通过对罗马神话中唤醒春天诸神的富于想象力的描绘,表现了人于自然和谐相处的寓意。体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新兴资产阶级的生活趣味和审美理想。(让学生首先对作品的主题有所了解)。

这是一副蛋彩画,哪位同学再说说,什么是蛋彩画好吗?(见课本第2页的课文)。

(板书)什么是蛋彩画。

学生乙:蛋彩画是15世纪欧洲油画正式形成以前的两种最常用的画法之一(另一种画法是“湿画法”)。因它是用鸡蛋黄或鸡蛋清调和颜料作画而得名。欧洲油画材料和技法得到完善后,蛋彩画逐渐被油画所取代。(了解相关绘画的相关技法)。

关于作者你们又知道多少呢?(见课本第3页的介绍,了解作者)(板书)画家简介。

学生丙:桑德罗。波提切利(1444/5——1510)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他的艺术风格不仅在当时是独特的,而且在整个欧洲绘画史上也是非常突出的。他的作品不仅赋予诗的想象,而且在造型手法方面也独树一帜,这就是他不完全依靠欧洲传统绘画的明暗造型手法,而是同时强调表现被描述对象的组织结构,并善于运用刚柔相济的线条表现被描述对象的美感,追求画面的装饰效果。现存的《春》和《维纳斯的诞生》是他的两件最有力的代表作品。

桑德罗。波提切利是意大利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画派最后一位大师。他的全部作品中,有相当多的作品采用的是古希腊与古罗马神话题材。(课件显示“希腊神话”的注释)。

课本中还提到了“文艺复兴”的词汇,大家知道什么是“文艺复兴”吗?(见课本第2页的课文,了解相关背景)。

(板书)文艺复兴。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篇十八

1、知识与技能:了解色彩对人产生的心理联想,掌握色彩的三种不同表现形式,加深对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感染力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欣赏、体验探究、小组讨论等学习方式,体验感受不同风格绘画作品中色彩所传达的情感和内在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不同风格艺术形式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1、教学重点:写实色彩、装饰色彩、表现色彩的表现形式及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从色彩的角度分析鉴赏美术作品。

(一)引入。

(二)新课讲授。

进入作品欣赏。播放一组图片,由大自然的色彩和具象形象的绘画作品入手,逐步向抽象的作品过渡,师生共同感受、体验色彩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初步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某种情感。

1、色彩的心理联想。

通过对生活中人们视觉经验的联想,体会不同色彩给人的不同心理作用。请同学尝试用一些词汇来描述以下几种色彩给人的心理联想:

红、橙、黄、绿、蓝、紫。

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前面六种色彩的心理联想。

2、绘画中色彩的表现形式。

欣赏探究:

请同学们欣赏并分析下面三幅绘画作品,说一说画家在运用色彩表现对象上有什么不同。《装扮森林》(东山魁夷日本)。

《松树林》(希施金俄国)。

《灰色的树》(蒙德里安荷兰)。

师生共同总结:

装饰色彩:运用装饰手法进行色彩表达的形式,强调大幅度的概括、提炼,作品体现出浪漫抒情、唯美化的视觉风格。

写实色彩:通过学生方式,对客观对象的真实色彩进行记录和描绘,色彩表现与客观对象十。

分相似,表现手法偏重具象再现与个性化的细节真实。

表现色彩:画家不是描绘实际看见的色彩,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来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又称“概念色”或“情感色”。

课堂反馈:

欣赏下面的绘画作品,说一说这些作品主要采用了哪种色彩表现形式。

3、欣赏实践。

绘画中色彩对于情感的表达有着十分强烈的影响。色彩在作品中是怎样表现情感的?下面我们通过鉴赏一组作品来分析体会:

《初踏黄金路》(现代李焕民)。

《早春之路》(东山魁夷日本)。

《松林的早晨》(希施金俄国)。

《星月夜》(凡·高荷兰)。

《红色的和谐》(马蒂斯法国)。

《呐喊》(蒙克挪威)。

讨论问题:

(1)作品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2)画面中色彩的主色调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种色彩表现形式?

(3)你感受到作品中蕴涵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交流:

从作品的内容、色彩特点、情感表达几方面交流对作品的分析感受。

4、课堂小结。

说说本节课你的学习收获。

教师小结:通过今天的欣赏、讨论,我们了解到美术作品中色彩的三种表现形式,同时认识到色彩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到色彩在绘画作品中所传达出的情感。下节课让我们亲自尝试,通过绘画作业表现某种情感或心境,老师期待着同学们的作品。

5、课后拓展。

(1)观察生活中运用色彩的现象,体会其运用色彩过程所传达出的情感。

(2)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尝试用色彩来创作一幅小画,表达自己某种心理感受。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篇十九

(1)学会居室美化的平面设计与效果图制作。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培养学生细致、耐心、认真完成制作的学习态度和良好品质。

(4)学会对身边事物观察、理解的敏锐程度。

(5)自信、个性培养和请顶师长同学意见的包容胸怀。

重点。

居室布置设计方案。

难点。

设计中创新意识、功能意识和审美意识的。完美结合。

教学准备。

剪刀、卡纸等。

教学方法。

体验法、讨论法。

板书设计布置理想的家居。

注意的问题:1整体布局、2室内线条美感、

3、比例关系。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我们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哪里?

学生回答:家。引入课题。

2、教师:提到家,想到最多的是哪些词汇?

学生:温暖、温情、亲切、父母、兄弟、姐妹等。

4、教师:联系我们学过的美术知识和生活中的实际感受来想一想:怎样的家居布置才是最理想的?你喜欢什么样的家庭环境?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5、每组推荐发言人把大家讨论的主要内容谈一谈,其他同学注意听,然后归纳出重点。

学生发言。(可以各抒己见,不一定准确)。

6、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可做少量的点评,对范例加以评述。

7、分组:(每俩人一组,一人为设计师。一人为甲方)每组设计一个单元方案)。

8、评价:提出问题: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评价?直至总结出若干可行的评价点。

自评、互评、发表自己的见解。

9、小结:展示优秀作品。赏析。进一步强化学生印象,领会本课内容,希望未来影响学生生活实际生活。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篇二十

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书籍封面。

2、请学生介绍自己收集或者喜爱的书籍封面设计、(注意及时总结学生从哪些方面介绍书籍封面,积极肯定学生对封面设计美感朴素的认识与思考、)。

教学引入。

3、教学归纳引入:

文字组合,变化,构成为主的设计方式、

展示分析海报设计作品。

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一些实用的文字图形设计技巧,然后教师再升华总结、

更多从文字造型设计,大小变化,位置安排,色彩搭配及组合图形等方面来考虑设计、

位置变化:

疏密,虚实,藏露,错落,上下,偏正,曲直,纵横,集点成线,集线成面,对齐方式、

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5、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进行封面布局的版式设计、

(尝试把文字都看成几何方块,注意大小,位置,形状,色彩的变化与设计、)。

展示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学生练习尝试。

6、学生动手练习尝试、

(教师参与各个小组学生的设计探讨过程,引导学生寻找更佳的设计方案,选择更优化的制作表现手段、教师的引导不要演变成一种包办,激发学生不断完善设计的欲望及提供努力的方向是教学辅导的核心、)。

(课前用适合设计绘制的白纸包装一本自己喜爱的书籍准备重新设计、)。

分析书籍封面。

1、分析一组以文字元素为主设计的中外。

书籍封面、(引导学生运用上课时学习的文字设计知识进行分析、)。

展示一组中外书籍封面、

总结学生练习。

2、回顾总结上课时学生练习的情况、

(教师针对版式设计问题提出学生需要改进的建议、)。

投影仪配合、

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3、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英文及其他文字符号也都属于文字图形设计元素、

提倡先设计几个创意草图,比较后再选择确定其中一个加工完善,完成正稿设计与制作、)。

展示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学生分组练习。

4、学生分组练习,教师辅导、

(教师的引导侧重强化学习活动的要求,激发学生探索封面设计、)。

展示与评价。

5、作业展示与评价、

(学生介绍分组对比原有书籍的设计,介绍本组最佳设计作品的特点,教师积极引导同学之间探讨各组设计作品的特点与不足所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