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精选10篇)

  • 上传日期:2023-12-01 09:17:10 |
  • 梦幻泡 |
  • 7页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一

作者想让我们首先对心理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开篇,作者提到了心理学的来源、心理学的定义、还有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最被广泛接受的心理学“操作定义”是:心理学是关于人类和动物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研究。

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个体或者小规模群体,其中,小规模群体就是社会心理学主要的研究,心理学可以实验,甚至强调实验,但是社会学一般用观察法和调研法。

在后面有专门对于华生和斯金纳的专题,我个人对行为主义不是很喜欢,但不可否认行为主义对心理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尤其华生最后还投身广告行业了,让我感觉到现在一系列消费陷阱的鼻祖就是他。

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六种角度,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格式塔);人本主义;生理心理学;社会—文化心理学。

精神分析在我国很流行,早几年大家都很推崇这样的方式,现在很多国内的咨询师或多或少都有精神分析的底子,由于社会文化的发展,现在大家也更倾向于去实践人本主义,在这里,生理心理学实际上才是至关重要的,这让我们能够有一定的认识:我们很多外在表现是受到生理影响的,身心不可分割。

比如抗抑郁的药物,适当服用一下未尝不可。在国外,从事心理学的工作需要较高的资质。

心理学并不是玄之又玄的东西,而是一门科学,也有很多研究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相关法。

我们看到书中举了一些例子,也说出了一些方法可能存在的问题。研究人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人接受的影响因素比较多,思想也一念之间须臾万变。

值得一提的是,个案研究法是认知心理学非常有用的研究方法,也是精神分析的基础。相比广泛的调研,一个详尽全面的案例,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从我的角度来说,对我有益的启发,一个是身心一体,相互影响,就像我们平时可能运用大脑和心的能量比较多,要是做运动的或者玩乐器的,会感觉到其他部分肌肉的力量,还有皮肤的敏感度,还有肌肉记忆,实际上我们平时有很多能力,都没有去调用,我的沙盘老师会带着来访者跑步和打羽毛球,运动可以释放一个人胶着的力量,让全身流动起来。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二

2个礼拜终于断断续续的读完了这本厚达600多页的大本教材。这本书从个体和社会着手进行了分析。昨天终于看到了首尾之作--“临床心理学”,总结了一点生活中的法则。

1。事实证明,乐观的心情确实能增强对于疾病的抵抗能力,那些患心脏病的人多数缺乏耐心,暴躁,易被激怒。

2。任何事情如果事先是自愿参加,并且在过程中付出努力,结果会更加有效,持续的好效果也会更加持久,比如减肥。

3。每个人在取得成功的时候都会归功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而在失败的时候却会埋怨周围的人和环境,下次失败的时候不妨倒过来想。

4。在吵架和发生冲突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考虑一下对方的感受,而且对事不要对人。

5。如果你是公司的领导或者决策人甚至ceo,coo,cfo,ufo……当制定策略和销售任务的时候不要把目标制定的过高,这样会给下属很大的压力,如果没有完成任务,会带来更大的挫败感。

6。在会议或群体中,当少数派非常不容易,鼓励这种行为,并多听听反对意见。有时候人的从众心理,更容易犯决策性的错误。

7。不要过于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你被关注的几率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

8。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团体是最好的,但实试着接受不同的团体,不同的人,多听听和你意见相左的人的意见,有时会更有启发。

9。许多重大的消极的.事件带给你的痛苦,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同样,兴奋的事情也不会给你带来更多更持久的快乐感。因此残疾病痛贫穷你也会很快的适应,同样豪宅名车并不能让你幸福一辈子。

10。少关注自我形象,多关注自己的才能和人际关系,才会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11。团体的力量会更容易引发犯罪及不道德的事情,因此在团体里面尽量控制自己,不要轻视煽动和教唆的力量。

13。“登门槛”效应,当你同意帮一个小忙,你还会同意帮一个大一点的,所以答应一件事前,想清楚这件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14。态度决定此行为,行为也会更加坚定你的态度。

15。把工作和兴趣分开,为了报酬的兴趣会慢慢变成负担,而不再是兴趣。

16。少看电视,色情暴-力网站和杂志,远离那些为了pv,收视率,金钱不惜做任何事情的媒体,这些东西更容易让你沉迷于色情和暴-力之间,从而更容易引发犯罪。

17。在婚姻中,丈夫和妻子的相似性越大,婚姻也就越幸福和长久。

18。群体会减弱里面的个体对事件的关注程度,他们都认为别人会有所反映。地铁或者公车上,“见死不救”的场景正好说明了这个理论。

19。不要以自我经验为准,多以客观事实和调查数据为依据。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三

用精神分析学的观点来看文学作品是一种很有趣的现象。

首先,我们跳出“文学评论”这个“庐山”,以一种内观的或者更深层的思想来重新看待我们称之为世界文学名著的作品。

文学创作或艺术创造的过程,不仅受人的生理过程影响,更主要的是一切作品的产生也是像人们的梦境一样,它的潜在内容和本质性的价值,可以通过精神分析来看破。因此文学作品的分析如同梦的解析一样,精神分析学的知识起着“解剖刀”的作用。

伟大的艺术作品是人类永远共同的梦。

精神分析使我们对梦、神经症、绘画、诗歌、音乐、小说等进行深入地理解,从中发现共通的深层心理因素,而艺术家们提供给研究人员众多的与临床案例研究相匹配的内心体验和素材,这对于心理咨询工作者或文学批评爱好者来说都是极其珍贵的资料。

从精神分析学观点来看,人的的心理活动过程,或者说是人的精神世界展示的过程。所有的文学作品,很欲求不满及内心挫折,到后来往往成为个人艺术创造的动力。个人在生活中受到内外阻碍,在本能及欲求得不到满足(例如爱情问题、性的苦恼等)的情况下,会通过艺术或文学创作来升华,将内心的'价值转移到文学作品中去,因此文学艺术作品是人的本能欲求的代偿品。

文学艺术,将个人在生活中被剥夺的东西,作为代偿品又还给了个人。另一方面,从历史上看,如果一个艺术家在生活中没有欲求的挫折或精神的外伤,其文学才华往往难以开花结果。

文学创作对个人的精神冲突和生活挫折起到了补偿作用。遭遇痛苦的人们,如果没有艺术创造才能,他会加倍感受到艺术享受的必要性,文学作品给他的印象和感动,能起到同文学艺术创作同样的心理安慰作用;受到痛苦生涯袭击的个人,即使缺乏伟大的艺术才华,如果将其压抑的本能释放出来,也会出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原始、朴素的艺术作品。

但如果他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那么这种痛苦将催生出杰作。中国历史上的屈原和曹雪芹等,就是极好的例子。因此精神痛苦的因素,经常给艺术创造以灵感,并且与人对艺术的享受欲求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的本能中有二重性,一是以原始的姿态、以冲动的倾向或攻击的倾向出现,所以需要社会的规范和道德来加以约束和管制。另一是对潜意识的压抑,或对冲动的禁止,这一般是通过超自我的检阅倾向使之走向社会化。但这本能的二重性,常常会发生冲突,文学作品使这种冲突升华,起到补偿的作用。

一般来说,正常的成人在他们的本能冲动中,有三分之一被压抑到潜意识,三分之一得到升华,三分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满足。但如果过度的压抑或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将这种均衡的比率破坏了,人就会产生重大的欲求挫折,出现心理障碍、精神疾患,或者变得疯狂。

本能过剩的人或神经症患者所显示的精神冲突倾向特别强烈的人,其补偿欲求的倾向也会特别强烈。而个人的升华和补偿常常有两条基本的途径:一是宗教,另一个是文学艺术。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四

我理解的悲剧——读朱光潜《悲剧心理学》有感最早接触朱光潜先生的《悲剧心理学》这本书是在高中,依稀记得初读《悲剧心理学》时并不轻松,没有细读,看完后也只知道先生在叙述“悲剧”这两个字。这段时间重读先生的《悲剧心理学》却带给我震撼,让我收获颇多。

还记得初读《悲剧心理学》时,那时的我刚刚学完哲学,所以偏重于从哲学角度解读这本书,看书时多追究书中运用的辩证法,反而忽略书的内容。此次重读朱光潜先生这本书时便着重于书本身的内容。在《悲剧心理学》这本书中朱光潜先生分析了黑格尔看似乐观却不乐观的悲剧精神以及叔本华的悲剧精神观,认为“任何伟大的悲剧都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是悲观的,因为他表现得最可怕的方面并不总是让善和正义获得全胜,但任何伟大的悲剧归根结蒂又必然是乐观的。因为它的本质是表现壮丽的英雄品格,它激发我们的生命力和努力向上的意识。”悲剧并不像喜剧那样带给人们嬉笑和欢乐,但是让人刻骨铭心却往往是悲剧,在悲剧了不仅又有怒骂,更多的是感同身受,悲剧总是表现生活中阴暗和丑陋的一面,展示给人们更多是灾难和痛苦。这也是人们为什么会喜欢悲剧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方面,悲剧也在鼓励人们在遇到挫折时勇敢的向前。就悲剧来说,我想大部分东方人熟悉的还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我也不例外,对于西方世界的悲剧,我的认知仅仅是局限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无论是《李尔王》还是《哈姆雷特》都可以称得上是悲剧的代表作。

在《悲剧心理学》这本书中,先生还引用了大量的神话故事来阐述悲剧,对于古希腊神话,先生分析了三大古典悲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俄狄浦斯王》,先生认为“俄狄浦斯王犯错并不是有意为之,而完全是因为不知而范,而且这个悲剧是阿波罗预先注定,德尔菲的神谕曾经预言过的”。可以说这个是先生对于希腊神话的创造性见解,书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对于我这样一个东方人来说,往往不能理解西方的神话世界,特别是西方人的神话世界观,西方神话世系谱对于东方人来说也同样难以驾驭,无论是希腊神话还是罗马神话。两次读这本书,对于里面的神话,我可谓焦头烂额啊,这次读这本书时,我还特意查询资料,希望能够理解西方的神话故事,无奈我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东方人,生活在无神论的世界里,确实不是很能够理解西方人的神学世界观。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五

本书会告诉我们心理定律的无穷奥秘,还会教我们轻松运用知识帮助自己实现飞跃式的发展。它将深奥的心理学知识融会贯通于一个个妙趣横生、饱含人生哲理的故事中,形象地分析了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深浅出地提炼了心理学法则给我们的启示,以指导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趋利避害。

全书共解读了108个经久不衰的心理学法则,娓娓道来工作与生活中的细节和元素。将晦涩深奥的心理学知识融会贯通于一个个妙趣横生、饱含人生哲理的故事中,形象地分析了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深入浅出地提炼了心理学法则给我们的启示,便于我们活泛的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

大抵与费斯汀格法则相同: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正如力是相互作用的一样,磁场也是如此,你希望他人如何对待你,你就应该如何对待人。延伸到工作中也是如此,用心及良好的态度及情绪对待每个人,那你收获的也是暖暖的和煦阳光。

如果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能够专精在一个领域,并不断地在该领域努力、探索,那么他在这个领域将会有所发展,更易取得惊人的成绩。

俗语有云:“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泰山不拒细壤,方能成其高”,说的是小细节的巨大力量,正如咱们熟知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蝴蝶效应"一样,日常中一些小的不在意的失误,有时却是大系统失败的罪魁祸首。所以在工作中要注重对细节的关注,防患未然以免酿成大的损失。

不要以你现在的能力,束缚对未来的想象。每天进步一点,哪怕只一厘米。人生的高度有多长,没有人给出固定的标杆。成功的宽度有多宽,同样也没有人测量过。

人人都渴望被赞美,真诚的赞美如同和煦的阳光,能够使人心情愉快。所以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人类本性的需求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以及受到重视。

成功路上充满了苦难,克服了这些苦难才能够锻炼自我,才能够让自己变得强大,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熬过了苦难,终会化茧成蝶。

一匹马身上有一只马蝇,它就会精神抖擞,不懒惰。直面晋升竞争,它将激发你的潜力。一个卓越的对手远比一个平庸的朋友对你的帮助要大。

书中的每个心理学法则都给予我们完善改变自己心智模式的启迪,同时也告诫我们每天需要精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所以不单单是读一遍知道,更多的是运用到工作生活中,完善自我,让未来的你喜欢现在的自己!

生命的意义在于感受,在于过程,在于体验。在于追求这个意义本身的过程。

本书围绕社交、职场、爱情和成功四个方面展开,将前人总结的心理学法则用现在的事例加以印证,变抽象为直观,易于理解把握,读完并不一定能改变谁一生,但确实还是总结很到位,也颇为实用,甚至能正面影响我们的心态,为走好将来的路加入不少能量。

愿每一个有阳光的日子都不曾被辜负,愿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有精彩的落幕。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六

色彩心理学的实用性强,在生活各方面都有体现,例如:红色、黄色和橙色使得人们胃口大开;广告牌大多为红色、橙色和黄色;宣传单上的重要信息用暖色高彩度的颜色突出;化妆中,可以制造立体感和纵深感的眼影就是后退色;日本传统插花艺术中,后面摆蓝色的花,前面摆红色或橙色的花,可以构造出一种具有纵深感的立体画面。

人们的睡眠质量不仅与自身有关,与外界有一定程度的关系。不仅与照明的颜色有关,例如:照明的颜色会对人体内一种叫做褪黑激素的荷尔蒙的分泌产生影响,褪黑激素可促使人自然入睡,改善人体机能,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这种荷尔蒙通常在夜间分泌;而青白色的荧光灯有抑制褪黑激素分泌的作用。卧室里最好安装白炽灯或者其他可以发出温暖的黄色和米黄色的灯具。如果挑灯夜战的话,适合荧光灯下工作。还与灯光色彩等有关,例如:蓝色具有催眠作用,可以降低血压,消除紧张感,从而起到镇静的作用。建议蓝色搭配白色和米色为佳,蓝色太多会引起孤独感,冬天会感觉很冷。白色也有较好的催眠作用。绿色也有催眠作用,绿色使得人们从心理上放松。白炽灯、间接照明发出温暖的米黄色灯光以及让人感觉安心的淡橙色灯光都具有催眠作用。当人头脑不清醒的时候,看彩度高的红色比较好;红色使人清醒,增强人的紧张感,使血压升高。

在快餐店、咖啡厅两个地方等人,感受都不一样;在快餐厅等人会使人焦躁,而咖啡厅则更适合等人。餐店的装潢以橘黄色和红色为主,这两种颜色会使人心情愉悦兴奋,以及增进食欲的作用,也会使时间感觉漫长;在这样的环境中等人会使人烦躁。水果的.红色和橙色、蔬菜的绿色、红烧肉的红色、生鱼片的白色和黄色配以芥末的绿色、牛肉盖浇饭的黄白搭配让人看了有垂涎欲滴的感觉。相反地,紫色和黄绿色最能抑制食欲,减肥的人们可以尝试。日本料理中,黑色的餐具突出了食物的颜色,产生强烈的对比。

保险箱的应用很广,保险箱的颜色多为深色,以黑色和墨绿色为主。相同的颜色,色彩明亮程度低的色彩比明度高的感觉重,色彩鲜艳程度对重量的感觉影响与色彩明亮程度对色彩的影响道理一样(浅色和鲜艳色彩的包可使人放松)。同等重量的箱子,与黄色箱子相比蓝色看上去更重,与蓝色箱子相比黑色箱子更重。

公司的装扮对员工有影响,而会议室的装潢对会议有一定影响。建议公司会议室以蓝色为基调,会使会议效率提高、使人放松;另外员工衣着方面也有注意,红色面积太大会分散对方的注意力,使其难以做出决断。青白色的荧光灯会使时间变快,而温暖的白炽灯相反,会使时间变慢。单纯的工作需要最好使用荧光灯,白炽灯容易使人产生烦躁的情绪;相反,卧室中适合用白炽灯,营造悠闲温暖的感觉。

人们若想使自己显得苗条,穿着有一定作用。藏青色明度低,为收缩色;黑丝袜也有收缩作用。搭配服装时,若想打造出苗条的身材,建议采用冷色系中明度低、彩度低的颜色;下身穿黑色,上身内穿黑色外搭其他收缩色外套,敞开衣襟效果更好。黑色固然可以显瘦,这是比较普遍的运用;但是黑色可以将包括紫外线在内的所有光线遮断,使光线几乎无法到达皮肤,长此以往,皮肤就会加速老化,产生皱纹,过快衰老,因此不能过多得穿着黑色,可以试着穿着其他颜色的衣服达成很好的平衡。

我个人赞同色彩心理学的神秘以及实用,因此比较感兴趣。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七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是斯莱特写下的一本兼具科普和学术性质的心理学读物。这本书用优美的笔风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介绍了20世纪影响力巨大的多个心理学实验。

这些心理学实验我之前都有所耳闻,但是可以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这本书从更加多样化的角度分析了这些实验的影响和意义,以及实验的不足之处和争议。

米尔格兰姆的实验不仅研究了关于服从与反抗权威的现象,更成为了一个启发人们进一步思考的契机。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之前只知道将刚出生的小猴子对于24小时提供奶水但触感冰冷不适的铁丝猴子妈妈没有太多的依恋,吃完奶以后就会去柔软、温暖的绒布妈妈那里长时间停留,甚至深深离不开绒布妈妈,在研究人员把绒布的猴子拿开时,小猴子还会激烈反抗。

这一实验驳斥了华生等人提出的行为心理学理论,而后者就认为只要给孩子满足了物质需求和欲望,就可以让孩子正常成长。后续的一系列实验证明,单纯是一个绒布妈妈也不能让猴子心理健全,这个妈妈需要有一定运动的能力,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母亲不仅需要给孩子提供物质的支持,满足生存的基本欲望,还应多和孩子进行接触,并且进行互动。

可是现实生活当中,又有多少父母能够充分给予孩子情感上的依恋和心理上的支持?许多人正是因为从小生长在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环境,长大后才变得疏离,难以融入社会,甚至还会把悲剧传递给下一代,因为他们不懂得怎么样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与爱的.环境。这也就无怪乎那些留守儿童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缺陷。

哈洛的研究表明,父母应该和孩子多接触、多互动,不仅要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上的底层需要,还应该满足婴孩的情感需求。事实上即使是婴儿自己没有印象的阶段,也在无形之中塑造着孩子的人格。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作为关心陪伴的形象而出现,亲子时光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重要。通过郊游、读书、讲故事、一起做游戏等互动,增进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距离,并且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育。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八

我读了《现代心理学》后才明白心理包含许多方面的知识,如心理与脑,情绪――压力与健康等等,其实一个人的健康不单是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人才是健康的。

话说一回,随着现代的科技不断进步,社会的经济加速发展,然而在这种具有层出不穷的形势下,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也要随这飞速的步伐走。但是年轻人为了适应这社会的形势过程中往往产生不少的心理上的问题,如在当今的社会的情况下,竞争大,挑战大,难免出现一些心理的问题,现在有不少的学生为了不落后于别人而不科学地埋头苦干,甚至利用休息的时间去读书,却由于心理的压力往往导致考试的成绩底下,继而,引发情绪消极,产生严重心理不平衡,甚至轻生。还有中国实行计划生肓的政策下,差不多现在每家庭里只有一个孩子,所以每一个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管教都过分严厉,又过分要求孩子所做的事情,如家长为了孩子比别人聪明,占用孩子的假期时间而参加补习班,没有自己的空间。孩子也为了使自的`家长满意而不断施加给压力给自己,当做不好时,产生不少心理不平衡等等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心理健康。

但不知为什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总认为是见不得光的事,睇心理医生是件耻辱的事情,而导致不少人自杀。现在有不少的高校的学生有自杀倾向,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呢?我认为现在的学生由于种种心理压力,如人济关系――学业压力――事业竞争――家庭问题等压抑在内心不向任何人讲,正如所说:“不在沉默中消失,就在沉默中爆发”,如果这些人把内心的压抑讲给心理医生或讲给朋友与亲人听,让大家来帮自己解决就会减轻心理的压力。

我有上面的想法,都是睇了《现代心理学》所有感受,说不好听的是失眠也可能是心理上引起的,所以我们要时时关注下自己的身体情况,不要总把不开心放心来压抑自己,在我认为压力就像一块大石重重压在我身上,如果不把它分开来背负,只会越来越重,甚至把自己压死,如果这块大石与亲人――朋友一起来扛就轻好多。

上面讲到压力方面的心理只不过是心理学一小部分,其实还包括认识心理学,情绪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因此,人的健康不只是四肢发达,吃的,喝的,睡的,行的,还有心理上的健康。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九

一般认为,现代心理学是从德国学者冯特的研究开始的。在冯特之前,关于人类的心理有诸多的探讨,但大多以哲学的形式出现,并没有出现独立的心理学科。在15世纪,随着物理学的发展,人们折服于完美的数学和物理学理论模型,并且认为宇宙万物都可以由机械原理解释,心理学也不免染上了机械决定论的色彩。有代表性的是笛卡尔,笛卡尔认为,心理是身体对于刺激的反射活动,反过来心理也会作用于身体,即所谓的身-心二元理论。

后来,在批判形而上学的诸多作家中,洛克、休谟和穆勒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对于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把意识经验分解成元素,复杂的意识是多个元素的组合,组合的过程就是联想,这种组合十分类似于机械的组合。这些观点为后来冯特的研究做了一些铺垫。也有从生理角度研究心理学的学者,比如赫尔姆霍兹测量了身体的反应时间和神经传动时间,韦伯则测量了身体感觉的两点阈值,也叫最小可觉差。比如,我触碰你的肩胛和腰,你肯定可以分辨这是两个地方,但是如果我触碰了你肩胛的两个点,只要这两个点足够近,你就分辨不出来这是两个点,这个足够近的距离就是最小可觉差。

总之,在冯特之前,心理学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系统的学科。冯特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冯特和经验主义学派一样,也把意识经验分解成了元素,包括感觉和感情,其中感情又分为三个维度:愉快/不愉快,紧张/松弛以及兴奋/抑制。这些元素组合以后就是意识经验,冯特不同于经验主义学者的是,他提出了统觉的概念,他认为这种组合不是机械的、静态的组合,而是有机的、积极的组合。一个人要想仔细分析他的意识经验,他就必须能够把意识经验再分解成元素,分解的过程就必须用到“内省法”,这是一个对于心理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方法,同时也是一个争议很大的方法。

同时期,艾宾浩斯研究了人的学习过程,并发现了遗忘曲线,这个遗忘曲线一直到现在还被反复证明是正确的。另外三位学者则从不同角度批判了冯特的理论,布伦塔诺认为冯特的研究集中于心理活动的结果(比如看到了什么),而忽视了心理活动的过程(比如为什么这么看),而这个过程才应该是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斯顿夫则反对冯特把意识分解成元素,他认为心理学的基本数据是现象,是什么就是什么,不需要人为的、抽象的分解,这个分解过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损坏了心理活动的自然过程。屈尔佩则扩展了内省法,冯特的内省法力求让被试者客观的、可量化的描述意识,而屈尔佩则鼓励被试者更多的描述主观感受,并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被试者体验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屈尔佩认为心理学是依赖于经验者的经验事实的科学,而不是冯特理解的不依赖于经验者的客观事实的科学。

后冯特时代的集大成者非铁钦纳莫属,铁钦纳不再关注冯特所关注的元素,而是关注元素的组织过程,或者说构造过程,所以也称为构造主义。为了研究元素的组织过程,就需要更加精确的界定元素,这进而也就需要更加规范的内省法,铁钦纳试图通过标准的提问来规范内省法,但这一试验方法使得受试者刻板的回答问题,遗失了大量的具有心理学意义的信息。铁钦纳的理论受到了学界的普遍批评,以至于铁钦纳本人晚年也不再坚持构造主义,转向维度研究(愉快/不愉快)和斯顿夫倡导的现象学。

不管是前冯特时代还是后冯特时代,心理学研究仍然有意无意的把人看成机械。一直到机能主义的出现,心理学才真正的不再把人看成机械,但机能主义也只是把人拔高到动物的层次,还没有到人的层次。机能主义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机能主义关心的是心理如何发挥它的机能,以使得有机体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机能主义发扬光大的背景是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对于各个人文学科的渗透。机能主义的先驱詹姆斯所着《心理学原理》对冯特和铁钦纳理论形成了较为决裂的对抗。詹姆斯认为心理生活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变化着的总体经验,意识是连续流动的,任何把意识分成独立暂时的尝试注定是扭曲的,并强调意识是机能和目的,是为了有机体能够适应环境,是进化的产物。安杰尔的《心理学》对于机能主义的进一步阐释使得机能主义逐渐获得普遍认可,到1930年,在与冯特和铁钦纳的争论中,机能主义完全取得了胜利。

机能主义的遗产是应用心理学的兴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心理测试被普遍用于征兵活动中;威特默将心理学用于变态行为的治疗和评估;希利建立第一个儿童指导中心,心理学被用于临床;霍桑则把心理学拓展到工业组织中,发展出了工业—组织心理学;闵思特伯格进一步发展了工业心理学。

无论如何,在华生倡导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前,心理学更像是一种人文科学,而华生试图将心理学纳入自然科学的范畴。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应该聚焦于可以观察的客观行为,而不是对于心理活动的主观臆断,只有这样,才能纳入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围。行为主义肇始于动物心理学的研究,比如巴普洛夫研究狗的条件反射,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典范。爱德华托尔曼发展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称为操作主义,顾名思义,操作主义关注的是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行为必须能够客观观察和操作定义,这有这样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的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应用,则主要是斯金纳的行为矫治,通过奖励强化一种行为,通过惩罚抑制一种行为,以此来达到是对于不良行为的矫治。以上的这些行为主义仍然有一种倾向,就是把人看成一种机器,或者至多看做一种动物,以此来假定人对于环境的刺激表现出的行为上的反应。而班杜拉开始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对于个体心理的影响,也就是社会对于个人行为的影响,也称为社会行为主义。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心理学最初是把人看成一部机器去研究,后来机能主义和行为主义阶段,心理学终于不再把人看成机器,但也只是把人看成一种高级的动物,只有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阶段,心理学才真正的把人看成人,开始关注人的痛苦、恐惧和困惑。精神分析领域,弗洛伊德、阿德勒和荣格的理论既统一又区别,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的先驱,弗洛伊德关注人的潜意识,并且认为潜意识才是人格的驱动力,而在弗洛伊德所确定的潜意识里,只有“性”,再无其他。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问题主要是潜意识与意识的冲突,或者说主要是有关潜意识中的性欲与意识中的性欲被压抑的矛盾问题。不可否认,弗洛伊德的理论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问题是对于潜意识中性欲的地位过于绝对和唯一。阿德勒认为潜意识中不仅有性欲,还有权利欲,权利欲也是人格的驱动之一,而荣格认为弗洛伊德和阿德勒都是片面的,潜意识中不仅仅有性欲和权利欲,人类的各种欲求不满都可能成为潜意识中埋下的隐患,并且潜意识在不同的人种中、人类进化的不同时期、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内容,而且荣格认为潜意识很可能有预示作用,这使得荣格的理论有点神秘主义。不论是弗洛伊德、阿德勒还是荣格,他们都承认,联接意识和潜意识的桥梁是梦境,所以,通过对于梦境的分析是研究潜意识和精神问题的重要手段。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也许是现代心理学的最高成就,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人有五个等级的需求,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每一个低等级的需求达到满足,人就会追求更高等级的需求。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人性论中,对于人性充满了失望,每个人都是追求性欲和权利欲的可悲个体,他们的精神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由肮脏的人性决定的。荣格对于人性稍稍有一些信心,他认为人性不是肮脏和破坏性的,人性也可以是建设性的。而到了马斯洛,则认为人性不仅仅是建设性的,简直就是光辉的,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力。弗洛伊德只注意到了人的生理需求,阿德勒注意到了安全的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和尊重的需求,而马斯洛认为人性远远不止于此,自我实现的需求才是人性的光辉所在。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十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算是一本思路清晰,可读性也比较强的读物。它既具有心理学研究的严谨性,同时也有着一定的通俗性,没有过分艰深的专业名词,作为心理学的入门读物,这还是很合适的一本书。

这本书第1章讲的是一些和生物学相关的心理研究。首先第1个研究是在一个脑有两个脑当中讲述了一些为治疗精神性疾病而切除了胼胝体切断了左右脑连接的人身上展开的研究,事实证明,左脑和右脑一定程度上各司其职,但是又有着相对来说的联系,那么右脑的自主独立性可能更大一些,尽管来说左脑是负责语言的,如果脱离了左脑就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但是用右脑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来认知物品。

第2个研究则讲的是环境的丰富是不是会有助于大脑的`成长,在这个研究当中也得出了一个比较肯定的结论,特别是当中还设计了一些其他的实验,用来排除一些其他元素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有必要的举动,其中科学研究者就表明大脑在受到更多外界信息刺激的时候会更加发达一些,出于伦理考虑,这里面是用老鼠做的实验。这个实验的结论我还是比较认同的,因为在《童年的秘密》这本书里面也提到过类似的内容,应该给孩子足够的知觉感官刺激。

第3个研究者讲了基因与环境对人的影响,这里面提到一个人后天表现出来的智商与能力大概有70%是受到基因所决定的,而余下的30%则是一些物质依赖与使用、后天家庭环境工作等等的影响结果。其中还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就是孩子的特点会对父母的行为造成强化,也就是说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同时一个孩子本身的特点也会塑造父母的教育方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