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优质13篇)

  • 上传日期:2023-11-17 10:30:03 |
  • BW笔侠 |
  • 8页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篇一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 语文新课程在阅读教学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阅读教学一味地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悟理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越来越强调和倡导个性化阅读。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个性化阅读;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

正如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卢梭所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 那是最愚蠢的”。然而, 大多数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较深, 仍拘泥于传统的阅读教学, 导致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无法实现, 基于此, 本文将结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教材特点及阅读状况, 探索适合四年级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并提出若干建议, 从而实现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阅读的主人”。

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所谓“个性化阅读教学”, 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特点, 让每个学生的特点、个性展现出来, 这就必须要强调和确立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表现在两个方面: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爱, 有自己独特的欣赏、鉴赏能力和水平。

首先, 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如《北大荒的秋天》, 在这一篇文章中写了金秋时节北大荒的原野、小河和天空三个部分, 不同的学生喜欢的部分也不一样, 有的觉得原野部分写的好, 有的觉得小河部分写的好, 当然也有的学生会觉得天空部分写的好, 对于自己觉得写的好的部分, 学生当然更乐意阅读, 也更愿意倾注感情的去朗读, 因此, 在新课程改革后, 我们经常能在语文课堂上听到这样一句课堂语:“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这就体现了语文老师对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尊重,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基础, 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阅读材料。这样以来, 不仅增加了学生对阅读本身的兴趣, 而且也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 从而达到“在个性化阅读中讲求兴趣, 在兴趣中增进课文的理解”的双重效果。

其次, 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的方式。阅读的方式有朗读、辩论、表演、讨论等等多种形式, 每个学生个性的不同, 选择阅读的方式也不一样, 有的喜欢自己在室外大声朗读、有的喜欢在室内安静的阅读, 有的喜欢将阅读材料当作剧本通过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 还有的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讨论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俗话说:“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最正确的”, 在课外阅读时间, 老师就应该鼓励让学生尝试不同的阅读方式, 让其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确立教师的主导性

四年级语文教材特点的分析《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框”, 因此, 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并不意味着教师在阅读活动中主导作用的丧失, 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的启蒙者, 教师需要时刻注意保持自身的主导作用。另外,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年龄毕竟还小, 理解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局限, 因此不免在阅读中会产生不正确甚至荒谬的理解, 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引导和交流, 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 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质疑、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但对学生荒诞的想法要及时加以引导。例如, 在《卧薪尝胆》一课中, 有的学生就体会不到越王勾践坚强不屈的品质, 甚至觉得越王勾践过于愚蠢, 对于有这样想法的学生, 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斥责学生的这种想法, 而是要从“勾践不忘报仇, 不忘兵败的耻辱”方面来引导学生体会勾践的坚强不屈。

三、营造个性化阅读的氛围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 个性化阅读的开展同样需要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氛围。诗人舒婷曾说过:“诗歌是一粒种子, 花朵是你自己培育出来的”。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尽力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的阅读氛围, 让学生能够兴致勃勃的阅读、专心致志的学习, 鼓励学生主动去阅读, 增强学生的阅读自信, 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让学生通过自己选择的阅读方式将自己选择的阅读材料阅读出来, 可以不限次数的反复阅读, 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借住现代多媒体设备, 播放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动画片课件, 生动形象的将文本内容演绎出来, 让学生通过“看”的过程初步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 在阅读之后, 可以再让学生通过组队的方式将文本内容“表演”出来, 这些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更能调动学生想要继续阅读的积极性, 从而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激活学生各具色彩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

综上所述, 个性化阅读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鼓励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的参与, 赋予其主体地位, 但同时也要继续保持教师的主导性和引导性作用。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执行《课程标准》中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把阅读活动变成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 学生就会在富于个性的阅读中发展阅读能力, 强化阅读体验, 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

第一篇: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第二篇:浅论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第三篇:个性化阅读教学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第四篇:浅论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重点及优化策略

第五篇:浅论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课堂互动

第六篇: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路径探讨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篇二

80年代以来,随着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丰富和语文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其教学方法显示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心理学化的色彩越来越浓。小学古诗教学尤为突出,笔者作如下阐述。

古诗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础,因此教者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加强视、听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以强化表象的建立、组合、转换,其教学手段形态化。

1?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哲理。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者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其面目确是各不相同 .

2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特别是古诗教学,教者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教者的语感、态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如教“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时,教者娓娓动听的描写以及遮眼远看,低头细看的动作,似乎使学生看到在丝丝微雨中,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看见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细看,地面上只是稀稀朗朗纤细的针状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悟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机。电化教学的直观性、形声化,表现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对小学古诗教学心理学化具有很大的优势。如《示儿》中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是全诗的诗眼、诗魂,如何使学生进入意境,升华情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难点。教者在学生意读全诗后,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投影,再仿谈遐想推敲,一遍两遍……学生与诗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深切体味:这“悲”字是诗人悲自己终生的意愿没能实现,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悲祖国大好河山破碎,中原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形声组合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升华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心理过程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1?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因此,小学教学古诗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建立)、活化(转换)、优化(加工)。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如教“遥看瀑布挂前川”这诗句,教者紧扣“挂”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似乎同诗人一同观赏庞然的瀑布凌空直泻而下,领略其雄伟的气势。2?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产品。探究古诗创作的本原,小学教学古诗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如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教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3?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小学生学习古诗,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如《咏柳》,诗人采用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者引导学生紧扣这设问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这无穷之意。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着力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教者要以情感为纽带,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的心距,唤起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从诗中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分享美的蕴含。

1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与其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披文入情,缘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如《三衢道中》,诗人以新颖的构思:先记叙后描写,既绘色,写出了绿荫;又绘声,写出了鸟鸣。教者运用形态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迷人山区,观赏初夏的风光:梅子黄黄、绿荫重重、溪水淙淙、黄鹂声声。领悟诗人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喜悦之情,从而产生愉悦之感,与诗人一同感受意境美。

2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纽带,更是一种活力。学生通过情感性体验,以自己就是诗人,参与情感的交流,把客观对象主观化。如教《赠汪伦》,教者借助投影、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汪伦送诗人李白的热闹、欢乐的场景,跟着一起跳一起唱,进而反复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喻意,分享李汪之间的深情厚谊。

3作为高级情感之一的美感,是人对美的感觉和反映。众多的古诗以美为载体,以美为内容,以美为目标。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品味较高的一种艺术课型,教者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诗中的美、展示美、体验美,令学生赏心、悦目、悦耳,进而获得精神的愉悦,使古诗教学产生特有的美的教学效益。如《暮江吟》,是诗人抒写深秋傍晚江边的景色,字里行间透露诗人赞美之情。教者启发学生抓装铺”、“瑟瑟”、“红”等关键词,以及“珍珠”、“云”形象的比喻。想象红日西沉,一弯月芽悄然东升,脚边小草清露滴滴,一派和谐、宁静的江边美景,再指导学生以喜悦的心情,跳跃的节奏,赞美的语调反复吟诵,审美情趣油然而生,给学生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显示小学古诗教学以情感为纽带的魅力。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篇三

1.加强学生的情感认知的培养

我国的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在祖先留下的历史文化中充分的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及艺术造诣,语文知识的学习,除了要对作者的艺术手法进行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够体会与学习古人的先进的情感认知能力,这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学生各方面的认知能力还很欠缺,学生的性格特点还没有完全的定型,这时候加强学生的情感认知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采用的情感认知培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总体来说,可以根据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效的情感扩展,下面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予以说明。小学课本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反应爱国精神的课文,在此类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对课本内容予以适当的扩展、引导,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深切爱国情怀,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起强烈的民族意识及爱国精神,这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是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的。虽然小学阶段是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的打基础阶段,但是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对学生的文学修养进行适当的培养也是非常必要的,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相关语言知识的学习中,积极创造意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加强学习过程中字、词、句的延伸意义的理解与掌握,为后续的复杂的语言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加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培养目标的改革创新等,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任何存在于社会大环境的事物,要想跟上社会的前进步伐,就需要不断的革新与进步,小学语文教学也一样。正因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中存在种种的弊端,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首先从教学内容上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很多事物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需要在语文教材中的实例的选择时,应该选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接近的事例,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其次是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对于基础的字、词、义、音的掌握,很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反复抄写,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具有很低的教学效率,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要加强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方式的创新,变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学生的学习予以正确的引导,采用各种高效的基础知识的教学、学习方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基础知识的识、记,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最后,小学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应该进行适当的改革,除了要让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情感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培养能容,这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例如,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积极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的环境中,自主的学习、探索所学知识,最终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当中,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得到锻炼。另外,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也应该积极的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于所学的新知识,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与领悟,这对于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牢固掌握是非常必要的。

二、结语

小学阶段是各方面基础知识掌握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各方面认知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本文就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并针对其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教学模式的模式的改革、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认知能力的正确引导,对于小学教育的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篇四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现代人开始认识到了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为此,在中小学教育环节当中开始结合实际情况,将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纳入到正常教学任务当中。通过对小学阶段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以此实现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升。小学阶段属于幼年孩子的思想启蒙时期,也是学生的黄金时期,通过提升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让学生形成更加敏锐的思维,确保学生能够在健康的环境当中获得发展。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发展实际情况,并详细阐述了有关口语交际教学方面的具体对策。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加入口语交际十分必要,是现代社会当中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为此,本文从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角度出发,一方面分析教学原则以及具体目标,另一方面则需要从问题角度出发,重点探究教学中的主要策略内容。希望能够对未来教育发展提供帮助。

1.1生活化原则

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生活化的原则,学生需要通过日常生活进行语言交际锻炼,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口语能力。实际上这就是生活化原则的一种表现形式。学生可以使用口语交流方式传递思想,并可以在现实生活当中寻找到兴趣爱好与他人之间进行分享。在生活当中,学生以及家长之间的交流也是口语练习中的一部分。

1.2尊重原则

在小学阶段进行口语交际教学需要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尊重原则,口语交流本身属于一种交流与交换的过程,交流需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又需要彼此之间相互尊重。教学中,教师以及家庭都应当充分尊重孩子,并相信科学的教学方式。

1.3个性化原则

在教学环节当中需要充分认知到个性化原则的重要性。教师以及家庭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将落脚点放在孩子的身上。因为孩子的实际成长环境、成长经历彼此存在差异性,教学策略与方式也应当充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教师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效率提升。

2.1学习环境方面

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的实际学习环境存在问题,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学生缺少具有统一性标准的学习环境。小学生主要将自己的时间用在学习当中,但是因为试压力相对较大,教学中学习内容比较繁重,学生无法抽出时间进行训练。学生缺少了实际锻炼的机会则口语交流教学就丧失了其意义。此外,网络以及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兴趣发生了转移,造成了学生不愿参与到口语交际教学当中来。家长对口语交际练习的重要性认知不足,造成了家庭环境以及学校环境都不利于开展这项工作。

2.2训练与生活脱节

日常学习过程中,因为学习压力大,时间紧张,造成了课堂当中对词组造句等形式的教学重视度不够,语言表达以及训练的时间一再受到压缩,这就让学生不能够更好的开展语言交际练习。然而,口语交际教学中的重要前提就是想与说,需要学生进行快速思维反映,一旦失去了这种环境,让语言环境变得更加孔洞则学生就不能够更好的揣摩自己的真实情感。

2.3弱化了思维训练

语文教学过程中,随意性以及盲目性水平较高,针对学生思维方面的训练也更少。口语交际当中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引,否则学生就只能够进行低级水平的聊天。这样也就无法达到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学生在这个学习阶段,语言能力较差,这就会让学生说话随便,不能够遵循语法表达小学阶段的口语交际教师进行思维指引,加强训练必不可少。

3.1创设具体的口语交际环境

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要不断创设具体的口语交际环境,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认知水平的特点,应当注重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之间的联系,从而有助于小学生健康审美的养成以及积极的人生价值观。首先,创设的情景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通过角色表演或者是游戏等等让学生产生口语交际的欲望。其次,创设的情境要真实、有意义,而且要符合特定的历史文化需要。让学生领悟在不同的交际场合,围绕着不同的谈话目的以及不同的交际对象,应当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交际态度。最后,在创设情景时,还应当具有一定的人文内涵,要使得学生在这种情景中领悟到一定的人生价值,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

3.2建立有效、科学的评价机制

对于学生口语交际的评价应当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进行,从而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同时要注意其评价的目的是在于注重学生多方发展的潜力,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不同需求以及差异性,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因此,在评价时,不应当只是用一种评价机制来进行,在新课标中有过程方法、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对于学生的种种想法不应该轻易否定,评价中应当出现描述性以及表现性的语言,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优点以及长处,去鼓励学生大胆地练习口语交际。

3.3训练学生的说话“语法”

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要将学生的“语法”教学放在重要位置。语法即学生的说话方法,比如,教师可以设置意思相同但是语气不同的一组句子,让学生进行模仿,或者想象。在训练中,要学习将一句话说好,要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以及为什么,带着这几个问题进行语言的组织才能将话说得有条理,才能说一句完整的话,打好语言基础,提升自身的语言说服力。

综上所述,现实生活当中人们的一切活动都需要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语言的使用有时能够让一个人心情愉悦,心悦诚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并结合口语交际联系情况,重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更近一步为学生提供良好环境。

[1]刘陇丽.兰州市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2]石芳媛.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xx.

[3]郭东霞.乌海市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调查及教学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xx.

[4]钦林红.技工院校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评价体系探究[a]..中国职协20xx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xx:6.

[5]高毛毛.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xx.

作者:王连平单位: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海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篇五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不断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的探索有效教学的途径,课堂教学取得了可喜的变化。但一些教师的理念和教学行为之间还是存在着一些距离,课堂教学过程面临着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与新课程背道而驰,不容忽视,亟待解决。

一、“亦步亦趋”现象,问题设计缺乏挑战力度

这是小学教师的通病,对学生不放心,对自己没自信,所以课堂上总是带着学生小步子走。这样做,课堂上呈现出热闹纷繁的场面,因为问题简单,所以大多数学生往往不假思索便可得到答案,这种热闹是以学生的思维的丧失为代价的。

〔案例〕六年级语文《浮冰上》(鄂教版教材)教学片断

生:犬围着诺尼打转,嗥叫……

师:他为什么打转,嗥叫?

生:不知道主人怎样,担心主人。

师:犬还怎样做?

生:扑上来。

师:扑上来干什么?

生:看清主人为什么倒下。

师:犬还怎样做?

生:犬呼吸时的热气……

师:犬还怎样做?

生:舌头去舔诺尼的脸……

〔原因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非常明显地表现在问题的设计上。教师的问题没有张力,显得细碎。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无需与文本进行对话便可对答如流。这样热闹纷繁的课堂,所表现的是学生思维的缺失。学生学习的结果只是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浅显理解上。还有的教师怕问题放下去之后,学生不会回答,课堂出现冷场的现象,自己又缺乏必要的课堂调控能力,对自己表现出极大的不信任,导致课堂上教学的重心放下不去。

〔对策〕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

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十分重要,教师要独具匠心,从大处着眼设计问题。

首先,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

问题的难度应以水平较高的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

其次,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精彩之处。这都能较好地切中文章要处,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从而很快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窠臼,让答案具有多元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这样的提问,既紧扣了教材,又给予了学生充分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自我锻炼、自我提高大为有利。

第四,科学地确定问题的指向,切忌提“漫谈式”的问题,单求课堂“热闹”,却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关注答案”现象,忽视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都知道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一到课堂上,做法又回到了以前以学科知识为主的“老路”上去了,课上的每一个问题或做法都循规蹈矩,对于一些“越雷池”之举,不去了解学生思维的过程,而是简单地把正确答案强加给学生。学生只是在课堂上逐步演绎教材中的规则,少了探究发现的快乐。

〔案例〕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

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圆,好,现在大家开始在自己的本子上用圆规画圆。

(生在自己本上用圆规画圆。其中有一个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定圆心,再固定圆规的一只脚,开始“依葫芦画瓢”,可另一部分学生在定了圆心之后,将圆规固定不动,而是通过旋转本子来得到圆)

师:你们这样做不对,本子不能动,要动圆规。

生:哦。(于是按住本子转动圆规开始画圆)

〔原因分析〕非常明显的,这位老师没抓住学生的生成,而是把这种有效的生成当做错误资源处理了,这样只关注最后答案,却忽视学生正确画圆的过程与方法,同时还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为什么不能旋转纸张?老师的认识偏差,只求结论的做法导致学生的不求甚解。正确的做法,老师应该抓住这资源,问这些学生,为什么想到旋转本子?画圆时为什么不能旋转本子?教师可以列举一些例子:在操场上画圆能旋转操场吗?在黑板上画圆能旋转黑板吗?通过对比交流,学生就自然会明白为什么不能在画圆时旋转本子的道理了。

〔对策〕关注与强化“过程和方法”首先,教师课前要把“备学生”当做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平时在检查老师的备课时,发现一班老师的教案都写得特别完整、周密,看起来似乎设计得非常精心,非常完美。但却往往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备学生”。所以课前要摸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好问题,找准渗透学习方法指导的训练点。既要考虑教师“如何教”的过程,还要考虑学生“如何学”的过程与方法。

同学共享。教师引导的过程不止于简单得出“对”或者“错”,而是展开具体的阅读和思考,面对错误的答案,我们也要肯定学生在其中思维过程有价值的因素。面对暂时不符合要求的应答,也要尊重差异,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多一点思考过程。这样,引导的过程才会丰满、有份量。

三、“视而不见”现象,缺乏资源捕捉意识

课堂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因为教师是面对的活生生的人,这些学生由于个性、家庭背景、生活经验等的不同,导致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各异,所以每堂课都会有意想不到的生成。如果好好加以利用,这些生成时课堂上很好的教学资源,可好多老师捕捉资源意识不强,导致这些精彩的细节稍纵即逝。

生:我看到了山。

生:船。

生:帆。

生:清清的水。

师:还有吗?

生:树。

生:房子。

〔原因分析〕从以上的教学片段可以清楚地看出,老师心目中只有导入环节的实施,而根本没有捕捉课堂资源生成的意识。开始有三个学生简单地说出了图上的景物名称,可说出来的是干巴巴的几个名词,一点语文味都没有。但当一个学生说了“清清的水”时,却用了一个修饰词,这样好的语言训练点,老师没有把握住,而是任之稍纵即逝,思维的火花一下子熄灭了,造成效果不佳。

〔对策〕课上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语文课不比其他课,课上的师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每一话都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当学生回答问题用了不规范语言或不知怎样表达时,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应该及时给予引导,让学生把句子说通顺,表达尽量规范。当学生有不同寻常的回答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有敏锐的资源意识。

四、“替代思维”现象,缺乏信任学生意识

对于课堂上的问题,总有老师怕学生说不上来,或者怕学生说不到点子上,东扯西拉会影响到自己的课堂教学秩序,所以在学生说出其中一部分,而又不知怎样组织语言把话说完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极大地不放心,立马把话茬接过去,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维结果。

〔案例〕三年级语文《和时间赛跑》教学片断

师: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不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意思?

师:谁知道?

(不到一分钟,老师有些着急)

师:“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意思是……(老师变喋喋不休地讲起来,学生听得茫然)

(对接下来的学生的质疑,教师也是自己替代学生,说出答案)

〔原因分析〕有些教师教学效果不好时,不是从“教”的角度去找原因,而是从“学”的角度去怪学生笨,怪学生的不可理喻。“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榆木脑袋!”

我们有些老师就是不相信学生,课上舍不得“施舍”时间空间给学生。有这想法的老师都坚持一些“朴素”的想法:一节课时间太少了,不能去等,教学任务完不成怎么办?不把知识讲透学生能理解吗?就这样,课堂上大量的时间都被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占用了,学生浅尝辄止的自主学习成了课堂的点缀。时下的一些课堂看起来很热闹,可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没有?如果一节热闹的课上没有思维的参与,那堂课绝算不上是好课。

〔对策〕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引导学生解答”还是“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课上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出发,问题出来之后,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多问一句“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这一方面帮学生总结了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又让其他学生从中受益,知道以后诸如此类问题该怎样去着手动脑筋了。

五、“盲目开放”现象,缺乏点拨回应意识

为了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老师们往往喜欢设计一些开放的环节。可有些老师在没有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对课堂上的开放环节后的场面表现出极大的无奈,对学生出现的一些思维火花缺少积极的点拨和回应,导致“开放”最终流于形式。

〔案例〕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

师:下面大家动手实践,创造工具画圆。

(教师提供的工具:圆钉、两头打结的绳子)

(这个环节很具开放性,也看出教师的良苦用心,教师希望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生动手实践)

(学生的表现:三分之二的学生沿着圆钉的边沿画圆,一部分学生把绳子解开,在桌上围圆,只有一个孩子按老师的意图画圆:把图钉固定绳子的一端,然后用另一头绑住铅笔在纸上画圆)

〔原因分析〕这个教学的开放环节完全是低效的,沿圆钉边沿画圆,用绳子围圆,这些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何来创造?对本节课学的内容有什么帮助?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如下:其一,教师没有跟学生讲清画圆的原理,学生对画圆还缺乏基本的认识,一下子就让学生去创造性的画圆,学生束手无策;其二,教师在学生出现这些情况时缺少必要的回应和点拨,任由学生天马行空,结果很好的创意就在“小儿科”的游戏中结束。

〔对策〕及时点拨回应

首先,课前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好开放题,提前想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开放”程度,打有准备之仗。这样,课堂上对于学生的一些突兀的表现就能做到成竹在胸,及时给予恰当的引导和点拨。

其次,把握好开放的时机,是放在新知识学习前,还是放在新知识学习后,这要根据具体的情形把握好时机。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篇六

近几年,随着我国对中华文化的推广和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注重经典文学作品的诵读,而小学阶段是学生诵读经典的黄金时期,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扩展学生的视野,因此各个学校应积极将经典诵读这件事纳入到语文教学体系之中,已实现辅助教学的作用。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存在的问题及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经典诵读;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意义;策略;

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每一篇流传下来的诗作和文章都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闪耀着先贤的理性光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崇高的道德精神。所以说,从小学阶段开始就鼓励学生诵读经典,有助于熏陶学生的性情、提升审美品位、增强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念,并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以说诵读经典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读经热”的出现还比较短暂,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致使实施效果不理想,接下来,笔者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关的策略。

识字教学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且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推进,识字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深入的体现。但是在常规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教学时间和教材内容的限制,小学生识字的数量是有限的,每年新学的生字也不过两三百而已,但是这与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识字能力是不太匹配的。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记东西最扎实的阶段,若是在这一时期让他们多多朗诵诸如:《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论语》等经典,能够在诵读的时候无形中扩充他们的识字量,锻炼学生的识字能力,这样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识字水平必然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小学时期是学生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若是能够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那么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将得到飞速的提升和发展。就像人们常说的:“英语学习要在12岁以前,这样才能打好基础”,语文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要在学生小学阶段借助其优秀的记忆力大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是十分有必要的。

俗话说:“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的目的从来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是注重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是否让学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是否为学生树立起了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同时,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人们更多的是提倡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而中华传统经典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每一篇佳作都思想深邃、语言精辟,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让学生在经典的熏陶下逐步净化心灵、感受生活。

虽然现阶段绝大多数的学校都开始逐渐安排学生每天进行一些经典诵读的时间,但由于学校的重点还是在教学上,所以很多时候教师都不太重视经典诵读的时间,只是让学生草草了事的读一读,然后就把这些有限的时间拿来进行语文教学了,再加上小学生自制力较差,很少有人会回家后还主动去读,这就使得经典诵读在小学生身上根本没有有效地开展起来。

另一面,与不够重视相反,有些教师对经典诵读过于在意,以至于在认识上造成了偏差,所以就把每一次的诵读都当成了古诗文阅读教学,对每一篇文章都过分的剖词析意,而忽略了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因而,语文教师在指导小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时候,要让诵读与教学有机的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渗透诵读,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目前,绝大多数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时候,都还是采取朗读加简单讲解的传统方式,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单调,很难激发他们诵读的兴趣和积极性,一段时间之后还会产生诵读的惰性,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生诵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让形式多样化。同时,由于经典诵读还未正式纳入语文教学之中,所以至今还缺乏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对于学生经典诵读的评价和检验几乎还是空白,这就容易使学生不重视经典诵读,使诵读效果大打折扣。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地方,也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不但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也有利于经典诵读的开展,因此,学校应该努力创建书香校园,让校园氛围弥漫在浓郁的经典文化气息之中,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感悟和品读经典佳作。

例如:校方可以将学生课本中学过的《游园不值》《题西林壁》《望洞庭》等诗歌或《劝学》《龟虽寿》《论语四则》等文学佳作中的经典名言名句图文并茂的方式张贴在学校走廊、教室、宣传栏、学校墙壁上,让学生在课间活动时都能看到这些经典佳作中的精华,以便进行潜移默化的经典文化的熏陶,逐步激发他们对诵读的热爱。

虽然诵读应该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小学生涯之中,但由于学生年龄水平各不相同,相应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也各有不同,因此,教师在进行经典诵读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结合其具体的情况和水平,根据学生的年级进行分层教学,对各个阶段的学生安排不同要求和内容的经典诵读,这样才会更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学生在诵读中有所收获。

例如: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会说话和识字,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经典诵读的时候应选取内容简单、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名篇佳作,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是可以的,让学生在读这些经典的过程中去认字、识字,去学会语言表达;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则更应注重经典对学生习作水平、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所以在长春版小学六年级学完《列子》《论语》以后,教师可以适当地为学生进行补充,让学生诵读《庄子》《大学》《中庸》等符合其水平的经典佳作,并背诵其中的经典句子,为后续的写作和阅读打下基础。

小学生因为身心发育还未成熟,所以比较活泼好动,充满童趣和好奇心,也有着旺盛的精力和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想充分发挥经典诵读的作用,就需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活动来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从而使其自觉地进行诵读,也可以使诵读教学更有活力。如:开设“经典诵读课堂”,每天30min进行经典晨读和讲解;开展师生共读、共写经典活动,让学生在练字的时候品悟经典;定期开办“校园读书节”活动等,以便通过这些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诵读的乐趣,进而加深对经典诵读的热爱,使其一直坚持下去。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经典诵读教学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熏陶学生的情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认识到经典诵读的意义,并采取丰富的形式和手段,这样才能保障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能够更好地进行。

参考文献

[1]郎晓露.关于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施对策的探讨[j].作文成功之路,20xx(1):31.

[2]路阳.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及其研究[j].中华少年,20xx(23):54.

[3]王恒云.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的有效实施[j].新校园,20xx(12):163.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篇七

针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并认为这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四个“学会”的基础是“学会学习”,它是上述四个“学会”的前提条件。

综合国际、国内的一些研究成果,要做到“学会学习”,应当具有以下学习能力。

1.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学习的方法;

2.有效地沟通与表达;

3.泛读和理解的技能;

4.探究推理、解决疑难的能力;

5.获得、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

6.创新的意念;

7.开展研究的能力;

8.终身学习。

上述学习能力的核心是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这也是今后的基础教育应着力培养的学生的基本素质。

近现代西方课程理论的不同学派对课程设计有不同主张,主要有学科或知识中心论、儿童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美国现代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任何课程都要受到有组织的学科内容、学生和社会需求这三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可见,上述不同学派的主张,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又都有不科学的一面:只强调制约课程的某一方面因素,而忽视其他因素。理想的课程设计,应当是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又顺应社会的需要,特别是能够促进儿童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

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课程和教材改革,作如下思考。

(一)关于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现代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为指导,瞄准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把学生的发展置于课程、教材改革的中心地位,逐步建立校内外结合、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相结合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使课程、教材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凭借。

(二)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

总之,在课程方面要打破语文只注重课堂教学的一统天下,优化教学结构,加强课外活动,开发环境课程,做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举,课内外、校内外结合,使学生在开放、多元化的语文课程中,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三)关于小学语文教材改革

在品种上,适应课程的多元化,实现教材的系列化。今后语文教材不仅要有供课堂教学使用的教科书,还要有提供给教师的活动课教材以及关于开展大语文教育的有切实指导作用的意见、建议。

在内容上,一方面要增加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有强大的感染力。一部文学作品甚至可以决定或改变人的一生。在人们开始意识到“情商”之重要的今天,多阅读文学作品无疑是提高儿童少年“情商”的一个良方。还因为通过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学做人,学语言,而且可以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加科技说明文。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能阅读科技说明文,应当是下个世纪的公民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

在体系上,构建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语文训练为主线,由目标系统、训练系统、检测系统组成的语文教材的训练体系。

支撑这个体系的灵魂是教学思想的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忽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把课本看作知识的发源体,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传导体,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体。现代教学观念强调确立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不只是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知识的发现者。教师由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转向更重视学习的过程,并在指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这一教材体系的三大支柱是目标系统、训练系统和检测系统。

目标系统包括全套教材、每册教材、每单元教材乃至每篇教材的教学目标。目标明确、适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把教学目标标准化、系统化、网络化,是教材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每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导读”的形式出现。每课的教学目标,可以体现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思考练习”之中。

训练系统是教材的主干。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语文教学要特别重视从小培养能够出口成章的说话能力,能够一目十行的快速阅读能力,能够写记叙文和常用应用文的作文能力以及能够主动获取、处理、加工、应用信息的能力。还应把识字写字、听说读写、观察思维以及学习态度、方法、习惯等要求分别列出,各自形成训练序列,再根据低、中、高年级教学的阶段性,把上述训练重点分层有序地编排在各册教材中,形成纵横交错的训练网络。为了体现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还可以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等的画、批、注,起到辅导、示范作用。教材还应采取措施,如编成开放的、可增删调整的,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改编重组,以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此外,教材要在落实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增加弹性,比如,识字分“四会”“两个会议”,课文分必读、选读,练习有必做、选做,做到因材施教,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检测系统可以对教学做到及时反馈、调控,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各项训练的落实。每课、每组可设计自我检测的内容,每册可设计重在测试听说读写能力的样题,引导老师对一学期的语文教学进行全面的检测并作出实事求是的质量评估。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篇八

【】实际上,语文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基础学科知识,其中的习作教学无疑是重点、难点,所以纵观当前的习作教学情况并不容乐观,且存在: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缺乏等系列的问题,如果不及时提出相应的对策,不但不利于我国教学改革进程的推进,而且也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事业的有效发展。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浅析。

对于小学生而言,如果自身的习作水平能够得到提高,不但能够提升自己的整体语文成绩,而且也将提高自身的语言基础,以及文学素养。尤其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加强习作教学也更显得必要和迫切。虽然目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确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只要师生共同努力,习作教学必定能够获得良好的成效。

(一)习作教学的方式过于形式化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认为,想要写好作文其实很简单,只需要简单的基础即可。从而也导致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模式都是以“填鸭式”为主。主要体现为给学生讲一些常用且适用的好句子,并严格要求他们背诵下来,以至于多数学生都误认为习作就是抄书,背书。长此以往,学生的习作积极性也将逐渐磨灭。总而言之,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过于重视习作的形式,最终也将违背习作课开展的初衷。

(二)忽视了对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虽然语文是门语言学科,习作也是以文字为主,但是它和数学一样,在教学中也要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才能获得较为良好的习作教学效果。但研究调查发现,65%的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中都忽略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比如:在教学生“写景”技巧的时候,在教师的指导下,类似“小鸟在鸣叫,蜜蜂在飞舞”的句子处处可见,虽然语句逻辑,结构上并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却缺乏一定的想象力。长此以往,学生写作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将会有所下降。

(一)丰富习作教学模式

由于教师习作教学模式比较形式化,且单一,因此小学语文课堂习作教学成效也难以获得。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今后习作教学中,一定促使习作模式变得更加的多元化。主要可以借鉴以下几个方法:一是引导学生进行仿写。以《翠鸟》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事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中对翠鸟的句子描述:“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然后再鼓励学生根据类似的描述手法,去描写生活中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总而言之,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不但能够深入学习课文知识,自身的习作能力也将得到较为有效的提高。二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以《颐和园》这篇课文为例,首先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展示颐和园的景致,然后在电脑界面显示相关的问题,比如:“颐和园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廊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说明了什么?”……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其实是锻炼自身思维意识的一个过程,而以后再进行相关内容写作的时候,他们也将更清晰地知道应该从哪些角度入手阐述。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手段更利于营造出良好的习作教学氛围。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除了教学学生基本的写作技巧以外,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是题目的设定要具有想象空间。以“未来的科学家是怎样的”这一写作主题进行教学,就可以趁机给学生播放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进而鼓励学生试想“我是未来的科学家……”,“我将来要发明一种超能书包……”。其次是题材的选择空间要具有开放性。考虑到有的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不是很强,为此,教师在题材的选定上应该尽可能给学生一个范围,然后再让他们自己选择。比如:2008奥运会在北京举行,教师以“奥运会”为选题,再让学生课后自己去收集素材写文章,可以是讲述体坛明星故事;也可以是自己的心得感悟;或者是体育赛场上一些有意思的事情等等。总而言之,学生的想象力变得更加的开阔,他们动笔写作的欲望也会变得强烈,与此同时,由于他们头脑中已经储存在大量的素材,所以即便是在最短的习作时间内,也能够写出十分优秀的作文。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和阅读教学有着同样的地位和作用。随着近几年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开始得到了学科教师的高度重视,虽然其中也依旧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只要师生共同努力,并互相配合,就一定能够找到有效的解决对策。总体而言,在习作教学的深入影响下,小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不仅得到了较为快速的提升,而且也促使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事业改革目标得以有效实现。

[6]王丽,张俊豪.新课改下提高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5.03.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篇九

摘要:汉语拼音是奠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基础,因此汉语拼音教学具有极其重大的价值意义,但就目前小学的教学现状来看,小学语文拼音教学还存在难以长久记忆、发音不标准、缺乏学习兴趣等多重问题,而相关的解决办法也仍然处在探索过程之中。

关键词:语文拼音;潜在问题;策略分析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奠定中华文化基础的则是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是学生学习识字认字的基础,也是学生奠定语文学习能力的首要的一步。如果学生能够在小学学习阶段中夯实自身的汉语拼音基础,扎实掌握汉语拼音的读法写法等,则十分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由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小学语文拼音教学就显得格外关键而重要。但就目前小学的教学现状来看,小学语文拼音教学还存在多重问题与困境。也正因为如此,本文将深入探析小学语文拼音教学实践活动中潜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小学语文拼音教学潜在问题研究

在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学实践中,面对的是初步踏入小学的少年儿童,他们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对所有新鲜的事物都会产生或长或短的好奇心。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汉语拼音教学潜在的问题与教学对象以及教学内容都有深远的关系。具体而言,小学语文拼音教学潜在的问题如下。

(一)快速记忆能力较强,忘性也较大

对于初步踏入小学课堂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例如,在汉语拼音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能够快速记住教师所教授的读法,跟着教师拼读汉语拼音,但事实上,他们很有可能仅仅是在读“望天书”。也即是说,他们仅仅是口中跟着教师读,但脑袋中并没有记下汉语拼音的读法和写法。因此,他们只能够短暂地记住汉语拼音的读法,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便很有可能忘记了汉语拼音的读法,更不可能记住写法。这是汉语拼音教学活动潜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二)发音不标准且容易混淆相似声母发音

中国地域宽广,各个省市都有独特的方言发音。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是使用统一的普通话发音标准,但小学生却极其容易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从而导致自己的发音不标准。此外,更为严重的是,在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中,小学生极其容易混淆声母的发音。例如,许多小学生会将“b”读成了“p”,或者将“p”与“q”混淆。在读与写的过程中都容易犯错。这也是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实践过程中面临的较为严重的潜在问题。

(三)缺乏持久的学习兴趣致使教学过程困难

初步踏入小学课堂的小学生的学习好奇心较强,因而他们往往能够快速产生对于汉语拼音学习的兴趣。但是,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好奇心较强,所以小学生十分容易被各种各样的新颖的事物吸引住注意力。例如,在学习汉语拼音过程中,如果窗外有一个人经过或者有一个鸟飞过,都会促使小学生的学习的注意力分散。这就使得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实践过程变得更为艰难。因此,初步踏入小学的小学生缺乏持久的学习兴趣也是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较大的难题。

二、小学语文拼音教学实践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

针对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针对小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过程中缺乏持久的学习兴趣致使教学过程困难,发音不标准且容易混淆相似声母发音以及快速记忆能力较强忘性也较大等问题,必须采取适当合理的教学策略加以解决。而从小学汉语拼音实践教学活动来看,主要可从游戏教学,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着手。首先,适当合理地融合教学活动与游戏过程。对于初步踏入小学课堂的学生而言,“不安分”仍然是他们的重要特征之一,他们天生爱玩爱动,而不可能长时间坐在学习课桌前面安静地听教师传授知识。但如果教师能够把游戏与汉语拼音有机地融合起来,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使得小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学习了知识,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为轻松愉快。也正因为如此,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教师应该合理把握学生的天性,根据学生性格出发,把教学活动与小学生所热爱的游戏结合起来,如此,以刺激小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动机与动力,能够加强小学生对于汉语拼音的熟识程度和记忆刚性度。其次,充分有效利用现代教学环境中的资源。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中,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学教材也越来越系统化。如果在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将十分有利于促进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效率的提升。换句话说,只有现代教学环境和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它们才能够发挥出自身的最大效用和价值。而小学汉语拼音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才能够促使教学效率的最大限度提升。例如,在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实践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中的各类汉语拼音教学视频,针对小学生潜在问题,将各类视频有机整合,并展示给学生,便能够实现有的放矢地教学。最后,妥善选用并发展和完善实践教学方法。在任何教学阶段,教学方法始终而且永远都是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主角之一。对于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实践活动而言,只有选对了教学方法,才能够使得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过程更为多彩和丰富,才能够使得小学生更加快速有效地掌握所有汉语拼音的读法和写法。例如,在小学汉语拼音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实践可以有效利用“微课教学法”,或者也可以充分利用“合作学习法”等。只有充分利用这些教学方法,才能够使得初步踏入课堂的小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使得小学汉语拼音的教学过程更为生动精彩,使得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效果更加明显突出。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多重问题。针对这些潜在的教学问题,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实践活动应该适当合理地融合教学活动与游戏过程,充分有效利用现代教学环境中的资源,并妥善选用并发展和完善实践教学方法。只有通过这些策略才能够解决当下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实践中的潜在问题,并促进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媛媛,居磊.让拼音教学课堂“动”起来——浅谈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激趣策略[j].读与写,20xx(9).[2]张红艳.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xx(5).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篇十

习文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只有学好汉字学生才能够理解句子和文章的含义,阅读和写作教学也能得到一定的保障,这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将大有助益。由于小学生刚刚接触汉字,难以掌握汉字的读写要领,导致语文识字教学进度缓慢,教学质量普遍较低,严重影响后续教学工作的实施。本文将论述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全面提高识字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重要性策略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教授学生汉语言文化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认识汉字是语文教学的首要环节,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系统、完善的教学策略,向学生展示识字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踊跃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自觉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以提高语文识字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生天真烂漫,好奇心强,容易受到新鲜事物的吸引,无法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集中。尤其对于刚步入小学的孩子来说,在学校和教师的严格管束之下,他们难免会不知所措,思想极易发散,无法专心投入学习中。再加上以往教师在识字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模式比较固定,只是强制性的要求学生记忆汉字的读音和写法,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语文识字教学质量始终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实际上,识字教学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只有学会汉字学生才能独立阅读文章,并逐步发掘学习的乐趣,进而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否则学生的自主学习只能沦为一纸空谈。同时,教师在教导学生识字时还应讲解我国的民族文化,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衍生和发展史,藉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情操,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识字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一)培养学生识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动力大多来源于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会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同时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大脑思维也会处于活跃状态,能够紧紧跟随教师的思路,在此情况下语文识字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都能得到显著的提高。要想激发学生的识字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其心理特点制定教学方案,比如说学生比较喜欢唱歌和做游戏,以往为了保证课堂纪律教师很少组织此类活动,如今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有计划的开展益智类的教学活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让热爱唱歌的学生在班级内演唱音乐课上新学的歌曲,其他学生在黑板上填词,比一比哪个学生写的最快,最准确;可以将课本中的汉字做成卡片,与学生一起玩抽卡游戏,抽到哪个卡片就要念出卡片上汉字的读音;还可以和学生玩词语接龙的游戏,先由教师抛砖引玉说出一个词语,然后学生根据词语的最后一个字组词,如喜欢―欢乐―乐意―意思―思想―想法,如果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成功组词,或者是组词不当,那么将为大家表演节目。上述这些教学方法在语文识字教学中较为常见,取得的效果也十分显著,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新鲜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学生就会积极踊跃的参与进来,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二)注重汉字积累总结

汉字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总结和积累,仅凭借短暂的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在课下经常练习。教师应教授学生识字的技巧和方法,通过课外阅读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当遇到不懂的汉字时应立即记录下来,主动的咨询教师或者,养成不动就问的习惯,在识字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快速的提高。教师选择的课外读物应符合学生的年龄段,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可以看一些彩绘本,里面有大量的拼音和插图,学生可以从拼音中学会汉字的读音,从图画中了解汉字的含义,生动有趣的故事还会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知识,而且越看越爱看,不用教师督促就能够自觉的阅读。高年级的学生可以看一些中外名著,里面的生僻字较多,教师可以在阅读课上,先讲解晦涩难懂的字,再让学生阅读,这样学生的阅读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对汉字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在写作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识字内容,安排学生组词、造句或者是写一段话,为以后的写作奠定基础。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根据教材中经常出现的汉字分类,可以根据同音字、谐音字、同部首字、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等进行分类,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

(三)利用生活资源识字

我国的汉字形神兼备,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且富有内涵,因此在教学中要合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识字,让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变成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乐土。例如教师可以制作一些汉字卡片,让学生在卡片上添加比划,使之成为一个全新的汉字。以日字为例,左边加一竖是旧,下面加一横是旦,里面加一竖是田。学生在改写字的时候会觉得这种方法非常新奇有趣,不仅学习了更多的汉字和词语,扩充了汉语词汇量,而且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再比如学习“美、恨、漠、暖、忱、真、贫、假、冷、富、饥、索、饱”这些字时,可以编一些有趣的顺口溜让学生识记:贫对富,冷对暖,爱对恨,美对丑。真诚对虚假,饥寒对温饱,冷漠对热忱,索取对奉献。雪中送炭见真情,助人为乐献爱心。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处处是天堂。这样的识字活动,学生学习起来也会琅琅上口,学生的兴趣也能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了汉字教学的目标。

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识字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基础,应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语文教师应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向学生展现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潜能,从而转变学生消极学习的态度,使其主动的、快乐的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篇十一

(一)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小学语文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存在忽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通常以理论知识讲解为重点,学生只能够被动的接受知识,并为了应付考试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1]。整个课堂学习环境中,师生之间严重缺乏交流,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无法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因此课堂教学效率较低。(二)教学模式单一化。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用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以领读、背诵和默写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毫无新意,更缺乏趣味性,因此无法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长此以往,甚至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一)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在积极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变学生为课堂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提升课堂教学环境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从而促使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深刻的认知[2]。而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客体职能,引导学生逐渐深入研究语文知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师生互动,鼓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从而对语文知识的内涵产生深刻理解,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培养。(二)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为了弥补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单一化的缺陷,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模式展开教学:1.情境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应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角度出发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3]。情境教学模式即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综合应用各种元素进行课堂情境设计,将学生带入到具体的情境当中,对语文知识产生深刻的认知,并积极主动的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设定课堂教学情境时,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开放性、趣味性和探索性,不断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秋天来了》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动听的音乐,引导学生保持身心放松,利用秋天美丽的景色和讲故事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真实的秋天情境当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你怎样知道秋天的到来?”“秋天的色彩是什么?”等具有一定神秘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学生会在教师的逐渐引导下,逐渐深入到课文内容当中,对知识产生深刻的认知,并体会到语文知识学习的快乐。2.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多媒体能够将小学语文知识内容通过音频、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形式直观的呈现出来,通过对学生视觉以及听觉等感官的刺激,引导学生逐渐深入思考语文知识内容,从而提升学习效率。例如,在《神笔马良》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精彩的电影片段利用多媒体播放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学生会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对马良的机智、勇敢等品格产生深刻认知。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特点,对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及时变学生为课堂学习主体,详细进行学情分析,并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为出发点,综合应用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才能够为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人才全面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1]韦国安.在习惯上下功夫,在方法上做文章—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xx,(31):101+105.

[3]祝小珍.积极学习心理:有效学习的基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研究[j].教育科研论坛,20xx,(03):5-6.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篇十二

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平时课堂表现来看,男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要比女生更好些。无论是及格人数还是优秀人数,男生都更占优势。在平时的课堂表现上,男生大胆外向,好动,学习热情高涨,积极性也很高。提问回答问题时,女生胆怯内向,害羞且不善于表达,说明平时缺乏表现和锻炼的机会。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在课堂上下,女生都比男生自卑内敛。这与学校所处地区的民族宗教观念以及与女孩子所处的家庭地位和家庭教育观念无不相关。措施:要求学校教师在课堂内外应多提供给女生更多的表现和锻炼的机会,尤其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多与她们沟通交流,多传授一些“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信息和知识,鼓励她们大胆表达自己的喜恶和真实的想法。女生身心胆小乖巧,应少施与体罚,多了解她们,走近她们,鼓励她们,帮助她们。

1.生字词汇量积累不够。学生在学习中应用的学习方法仍然保留固有的模式,“死记硬背”,不知道如何举一反三或者是灵活运用。

2.对知识不求甚解,浅尝辄止。在学习上依赖性和懒惰性非常强。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觉学习的习惯。

3.没有自觉性,不愿意写作业,对学习和作业完全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因此,今后的教学应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4.学生缺乏家庭教育。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成绩差完全是老师教学能力不行。作为教师,本人认为家庭教育对养成学生优秀品德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至关重要。本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仔细地观察并及时地总结教学经验。广大农牧区的汉语文教师,作为民族地区汉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有着国家对农牧区教育教学的支持和重视,相信只要能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开拓进取。摸索出富有自己的教学特色,既适应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又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式方法,就一定能在这片田野上收获希望。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篇十三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让学生读什么?如何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有所感悟呢?语文是唯一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的内容,而是学习文本本身所拥有的言语形式。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和句组成了一篇篇的小学语文教材。综观学生的阅读实践,反思课堂的阅读实效,我们便不难发现,看似简单的词语还是小学生阅读中的一只只拦路虎。学生往往在阅读文本时对某个词不能读或不能理解而形成对篇章的阅读障碍,更无从去体验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当前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特征,用读掀起语文课堂情感的涟漪,就得从品词、品句、品读入手。

品读之品从三口,谓之品读,也就意味着,必须多层次地、有梯度地、反复地读,读出情境,品出情味,让课堂的情感在大门扣开后,随着读,漾起涟漪,泛起微波。《林海》选自老舍的《内蒙风光》,他是这样描述大兴安岭的岭的特点: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弛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上至岭顶下至山脚,都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教学中我充分运用换词品味、省词品味、换位品味引领学生进入到文本中,进入到大兴安岭的岭中去。在朗读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热爱大兴安岭的浓浓之情。首先运用换词比较读下面句话: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

初看起来大不一样可换成不大一样,两句话意思没多大差别。但是读着读着,学生发现了这两句话蕴含的情感程度是不一样的。学生充分体会到了老舍在用词上的独到之处。大不一样在哪里?话锋一转,引出下文,接着进行了省词比较读: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的,矮的,长的,短的,横的,顺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出示的句子与原句不同,学生在比较读中品味到两个句子都是在描摹大兴安岭的形态多,作者在高的,矮的,长的,短的中间加了一个点字,说明大兴安岭的岭虽高也有限,虽低也有度,尽管姿态各异,但都悬殊不大,因此给人温柔的感觉,而在横的,顺的中间加个着字,形成了动态感。接着用可是,话锋一转,从所见过渡到所感,一是与秦岭对比,进一步感到其温柔,二是通过对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的感叹,流露出对新社会大兴安岭的热爱之情。最后进行词序换位比较读:

多少条岭啊,在疾弛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在疾弛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那么多条岭。

换位读中体会到句子也是在写岭的特点,但是写得比较含蓄。火车疾弛几个钟头,沿途擦过车窗的岭多得看不过来,何况山势仍在蔓延,看不完可见其多,看不厌不仅因为岭千姿百态,更与岭的线条柔美,令人赏心悦目有关,后句的表达虽然意思没有改变,但语意不如原句显豁,情味也淡了许多。前句将多少条岭啊提到句首,突出了岭的多和作者对此的感叹。

课堂的情感就像小河水,让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教师外力的推动,有时是美读体察,有时是思辩比较,有时是投石激浪,从而引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涟漪,一旦荡漾,就再也平静不下来。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课堂的气之所在。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

研读就是要扣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谐共振。肖绍国老师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跨越时空,整合文本,将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对照参读,铺设周晔的泪小孩的泪青年的泪老人的泪巴金的泪的情感线索,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在教学救护车夫这一环节,肖老师在半跪和清清楚楚两个点上重锤敲击,铺陈舒展,一气呵成。试看肖老师对半跪的咀嚼:让学生说鲁迅先生的哪个动作深深地印在了你的脑海里,学生集中到半跪,老师先让学生半跪一下,让孩子说说有什么感觉?然后教师用画外音描述,请学生闭上眼睛驰骋想象,让画面动起来。再到课文中去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迅就这样跪了许久?三个孩子从三个角度找到了理由,给学生一种震撼,因为就这样在凄风冷雨中半跪着的可是大文豪,当时的名流鲁迅呀!最后提升到:这一跪跪出了什么?(学生创造性地说:跪出了同情、跪出了亲切)一个字,这一跪,跪出了爱。这一细节的敲打,酣畅淋漓,跃然课堂,如汩汩甘泉直沁学生的心田。

在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时,我与学生也感受到了课堂情感的冲击,产生了心灵的共振。我们循着春光是这样的饱满,这样的浪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这一个句子,探询冰心眼里的春光是怎样的浪漫,怎样的饱满?学生首先发现: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缝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这是花的浪漫!还有谁也是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再去读文寻找,于是一个个集现实与浪漫为一体的句子都被学生找出来了:这几扇大红门,就像一只大魔术匣子,盖子敞开着,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关不住的小天使。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春光里有儿童也有海棠,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是文中的这一小节:对,对,就是开得旺!只要管理得好,给他适时地浇水施肥,花也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抓住这里的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进行层层激荡。首先理解句子的意思,简单的说就是快乐自己,快乐别人,接着联系上下文读读怎样才能快乐自己,快乐别人,从花来看是管理得好,开得旺。那么,儿童呢?我们呢?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吧!这样,循着课文的思路,摸着了作者的心路,学生的肺腑之言也喷涌而出。

别林斯基说过一段话:你可以不必担心儿童领悟不了多少,你还应当竭力使孩子们尽量少领悟一些,但要多感受一些。好的文章是作者优美的言辞、丰富的思想和饱满的情感凝聚成的,能历经岁月而传诵不衰。于永正老师七十高龄,朗读《月光曲》的兄妹对话,赢得数千观众的一片掌声。无需繁碎的讲解,万语千言读自明。因为儿童学习母语,重在感悟把握。可是我们的语文课,往往不乏理性的分析和知识的渗透,恰恰缺少激情的诵读。所谓诵读,首先应是有感情地朗读,再是进行背诵,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有感情地背诵读。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是渴望诵读而又不具备诵读能力的一族。学生朗读课文难,有感情朗读课文更难,而诵读课文则非要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教师指导诵读,首先要精心选择诵读的内容:褒义的课文内容确定有感情朗读;中性的课文内容不一定安排有感情朗读,贬义的内容一般不进行有感情朗读。其次要展开诵读的过程:由感知课文到理解课文到引起共鸣,内化为自己的理解,一定要加强诵读内容的情感体验,一味的通过读是没有感情的,要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诵读,更要体现学生的个性色彩,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好课文,不必强求一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指导诵读时,应当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的心灵自由地飞翔起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