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孙权劝学教学反思(优秀14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12:13:14 |
  • 字海 |
  • 14页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篇一

教完《孙权劝学》这篇课文,听取语文组各位老师的点评,收获匪浅。

优点:

1、教学目标明确,并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2、教学思路清晰,环环相扣。

3、教态自然,教学基本功较扎实。

4、整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不足:

1、教学目标的实现缺乏有效性,教学环节的详略安排还需调整。

2、对文言文重点实词的讲解不足,比如“往事”“三”等,应该延展开来举些其它文言或诗句的具体事例来讲解说明,帮助学生触类旁通。同时在提高学生的直译能力方面不足。

3、没有有效指导学生抛开参考书,自主理解文言句义。

4、学生在朗读时,缺乏一些细节上的指点,比如应拿起课本,回归课本,挺立身体,声情并茂地朗读。

5、在读懂文意环节没有有效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所以课堂有些沉闷。

6、课堂的应变能力有待提高,比如:在时间不足的情况下,可及时调整最后拓展的环节,让学生思考后直接说一说,这样也可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7、一堂课的容量过多,要对个别教学环节进行删减。

未来努力方向:

1、多思考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2、导入环节既要有吸引力,还要能够点到文章的重点为好。比如这篇文章的导入可以根据“士别三日,刮目相看”这个成语的意思设置一个小情境,然后导出这个成语,最后导出这个成语的源头------引出课题《孙权劝学》。

3、语文教学今后要多关注字、词、句、成语的积累与运用,双基打好,才能简单扎实的学“语文”,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4、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课题教学,都应该关注当堂检测,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读懂文意,翻译全篇之后应该及时进行一个反馈的环节,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一些最重要的实词和句义,这样可让我们的教学更见有效性和扎实性。

5、继续关注学生的朗读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方式,展开形式多样的朗读指导,有效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因声解义,以声传情。

6、今后教学要更多关注单元导读文字,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去把握好每篇课文的学习重点、难点,同时不遗漏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通过课后练习准确、有效的完成课文知识点的学习。比如《孙权劝学》课后练习二,这道练习题可以告知老师们在引导学生读人物语言的语气、情感时可重点抓语气词“邪、耳、乎”,这样学生容易把握朗读的方法,进行准确朗读。

7、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许多年轻教师过于依赖音频、视频、动漫等教学辅助工具,并且不加选择地把一些不完善的音频范读照搬给学生,年轻的老师们为何不能自己尝试着范读,努力把自己的朗读能力提高,在朗读方面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岂不为好。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篇二

作为文言文教学,老师最头疼的就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解释、句子的翻译。作为学生对文言文产生畏惧、厌恶心理的原因也就在于大量需要背诵识记的解释及课文文本。通过劝学一课的课堂教学,我发现,将文言文回归生活,用我们常见、常说的词语推敲得出文言词语的意义,就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巧妙解决文言文实词解释疑难,让学生不再害怕文言文,不再厌恶学文言文,让本来单调刻板的文言文教学变得有活力与生机。

下面列举《劝学》中的一些词语的解释来说明。“学不可以已”的”已,我们常说“死而后已”意思就是死了然后才停止,与课文中解释完全一致。“木直中绳”的中,我们常说的“命中”、“打中”的意思就是合乎目标,与文章合于的意思也一致。“虽又槁曝,不复挺者,煣使之然也”中的“挺”与我们经常说的“西装笔挺”、“挺进”等词语都是直的意思。“假舆马者”的假,我们有个成语“狐假虎威”,小学时学生都学过是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住了各种动物。假在这里就是凭借的意思。“假舆马者”的假就是这个意思。

以上只是列举了一部分词语的解释,类似方法的词语解释还有很多。语文来源于生活,文言文也是如此,我们现在存在的许多词语、成语都与文言文中的一些词语意义不谋而合,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总结,总可以找到一条学好文言文、记牢文言文的方法。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篇三

对于这篇文言文,我首先都是要求学生先学会翻译文言句子内容,这样的目的让学生能够先初步掌握文章大体内容。而对于这节课的文言翻译,我是先给同学们解释重要的字词,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重要的字词自己先学着翻译,然后再由我进行纠正。这是学习课文的第一个阶段,学习目标是让同学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掌握重要的关键字词。

课文第二个学习阶段很轻松,我采取的方式是让同学们进行表演,这篇课文很短,但是要能准确把握课文内容,需要掌握课文中的关键人物。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出现了三个主要人物,因此在表演的时候我是让三位同学到黑板上进行角色表演。不仅这样,我还让男女生同学进行对比表演。而轮到女生组表演的时候我是让他们先用文言文来讲,后来我干脆来个急性篡改,让表演的女生用现代人的口气来演,效果还不错。通过这样的表演让同学们能够更形象地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文的第三个阶段的学习就比较复杂了,这是文言知识的系统性升华。在这一阶段,主要目的.是带着同学们总结课文文言知识。这一堂总结课我是围绕“三”这个字而来的,总结内容包括“三个字音”“三个主要人物”“三个多义词”“三个古今异义词”“三个句末语气词”“三个称谓”“三个成语”等来展开的。首先是先让同学们到黑板上做专题练习,接着再由我进行总结,这样同学们的印象更加深刻。

总之,这一堂课,我所体现的是“三”这个教学思想。即第一阶段是翻译,第二个阶段是表演,第三个阶段是总结。

1、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为载体,以“品”为活动目标,以“演”为活动方式,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有效。

2、本课体现了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许多能解答的问题愈加明朗。

但是,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是遗憾,才给我展示了再探索的空间。长此努力,老师将乐教,学生将乐学!“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吾当勉之。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篇四

文言文复习一向不受学生青睐,除了枯燥,最让他们头疼的是课文背诵,而复习课的目标是要夯实基础,古诗文的背诵就是最重要的基础,当然复习课也要提升能力,更要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实施。回头反思自己刚讲过的这堂复习课,确实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课前我展示了几则劝勉学习的名言,之后明确了学习任务:储备文言知识、翻译重点句子、背诵,探究文本、理清论证结构,积累作文素材并学以致用。然后就进行知识点的检查提问,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翻译句子,并进行“高考链接”,结合今年高考题中的“为”字进行知识迁移的练习。我觉得文言文的一轮复习,就应该紧扣教材,重点掌握文言知识,并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所以设计了这个环节。高考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断句还是翻译,核心都是对文意的理解,文意理解的基础就是掌握文言知识,这也是文言阅读能力的基石,失去这个基石,阅读能力的养成就成了空中楼阁。

在完成探究文本层次这一目标时,我是课前布置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了文章结构思维导图,课上将思路清晰的导图投屏展示给大家,其实目的主要是想让同学们结合导图进行背诵并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我带领全班根据导图提示,齐声诵读了相关段落,又给了一些时间背诵,接着以情景式默写的方式进行了检查,本来是想收上来批改,但又想到趁热打铁或许效果更好,于是让学生马上互批,我用屏幕展示了答案,并强调了易错字。

其实这里如能像以前一样推送白板,让学生拍照上传,当堂展示出错之处会更有成效,可惜这个班级没有平板。但对于学习态度认真的同学而言是没有差别的,他们总能牢固掌握、准确默写。其实,默写在高考时也是很能拉开差距的,有可能是6分之差,所以在以后的背诵任务中我应该想出更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不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得快,更要让他们背准写对。

接下来的环节是引领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积累,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名句进行了角度分析,以此加深对文意的理解,也要求学生在写作中可以灵活运用课内素材。针对这点我设计了一个小论文写作的环节,要求学生以“劝学”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论文,也可以文中的一个分论点为话题,比如谈积累或谈坚持,但不论写什么都必须观点明确、事议结合,运用上比喻或对比论证,当然,可以化用文中的语句。时间有限,课堂上没有太多的时间让学生来交流展示,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课后我看了大家的习作,林秦雪、姜尚禹等同学写很不错,有明确的中心,也能做到事议结合。

现在想想这堂课虽还算充实,但太缺少创新,也应该更好地与学生互动,多注重学生的思考和交流展示,特别是应该多引领学生诵读,诵读是理解文本、剖析思路、感受文章神韵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语感的必经之途。“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多诵,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就达到了要求,就能准确理解课文中重要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就为学生阅读课外文段奠定了深厚的知识基础,也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在迁移拓展这方面我也做得还不够,其实可以考虑从高考题中选取更多语段,或是与文中文言知识对应的,或是与文章主旨契合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文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课堂时间不够,就留作课后练习,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反复训练才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方面做的也不够,《劝学》作为千古名篇,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智慧,只有多角度透析才能真正把握文章的精髓,如果时间允许,课堂上还是要多赏析文本,也可以展示给学生更多的同话题素材,比如课前可以默写《论语》中一些关于学习的名句,让学生在学习文言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开阔视野,积淀智慧,这也是实现了德育的目标。

总之,一堂好课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所收获,在迈入课堂之前确实需要教师精心打磨,复习课更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必须时时鞭策自己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篇五

《孙权劝学》是我在文南中学上的一堂交流研讨课,也是一堂常规教学课,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为了备好这节课,我除了认真钻研教材、教学指导用书,还积极了解所要授课班级的学情,从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于是,我将“揣摩文中人物对话描写,品味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根据文言文的教学需要,采用诵读和探究发现法展开教学,让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自主质疑,读懂文意,品读语言,分析人物,诵读课文,反思领悟。

反思这一节课,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之处:

1、检查预习情况包括对作者等有关文学常识的了解,难字的读写,落实基础;

2、“自主质疑,读懂文意”能够给足时间学生自由朗读,读课文注释,同桌互相翻译,并将不理解的词句标上记号,我 注意到所有学生都能认真读书、互译。

3、利用小黑板事先写出文中重点、难句,在学生质疑之后检查落实句子翻译,并教学生小结翻译方法。

不足之处:

1、在“自主质疑”环节,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原本担心会不会有学生质疑,出乎意料的是就这篇简短的文章的字词理解这一点,学生连连举手竟提出不少问题,所以这一环节花了很多时间。

2、在检查句子翻译的环节,由于担心学生不懂翻译,教师反复讲解,耗费时间,可以说是课堂的教学语言不够简洁。

3、由于在上一个环节花去至少22分钟的时间,所以以致于在“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环节,上得不够从容。总担心时间不够,来不及给学生背诵。所以在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语气,品析人物的性格时,给学生“品”的时间不够,所以学生对于孙权、吕蒙、鲁肃这几个不同人物对话的情味体会得不够深刻。

受益之处:

通过文南中学老师及教研室领导的点评,我对于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又有新的启发:

1、授课时教师要满怀激情。文言文教学注重朗读,最好教师能够声情并茂的朗读。

2、 对于文言文字词的掌握、句子的翻译,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集中训练,落实知识点。

3、不管文言文的篇幅长短,都应寻找教学的突破点,如本文“鲁肃和吕蒙的对话”就是突破点。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篇六

上周我在初二年级听了张云雁老师一堂课,课题是《孙权劝学》。语文老师都去听了她的课并提出了各自对这堂课的意见,听评课之后让我受益匪浅。

我认为本堂课的优点是:重难点突破较好;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设计环环相扣紧跟课题;改变以往老师站在讲台上,学生端坐课桌旁的课堂模式,而是分小组围坐在一起师生平等对话;小组竞争完成学习任务,课堂气氛分外活跃:课前收集有关读书、学习的诗句格言的思路较好,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缺点是:小组人数过多,致使小组合作过程中很多同学参与机会少;有些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或回答问题表现优劣,可先让其他同学评点,这有助于学生听讲时更加认真并能对自己今后完成学习任务时的情况准确做出判断。

经过听课反思,我进一步认识到课改课堂的基本模式,而且意识到自己平时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首先,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低,不敢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去尝试,总是试图教学设计设计一个个框框把他们圈住,希望他们按照我的思路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最后到达我的预定目标。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自主能力的培养是极大的障碍。其次,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有助于培养发展型、学习型的.人才。可我在教学中“沉”得不够,往往是充当教材解说者的角色。总想把教材提供的知识全都灌输给学生。细想之下,才明白知识是无穷尽的,是学不完的,教师不能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应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会他们学习,对他们的学习成果,学习过程作出恰当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再次,对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生搬硬套,结果只学到皮毛未掌握其精髓。其实,方式方法好不好,并不在于它新颖不新颖,而在于它适合不适合教材和学生。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学生就各有特点,二班学生喜欢活跃、互动的学习方式,游戏、竞赛用于他们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班学生则不善表现,好独立思考,这时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就更加适合了。最后,我还感觉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已经不很适合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了,因此,多接触新鲜事物,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也是今后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总之,讲课、听课、评课,这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对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对青年教师都是大有裨益的。我希望这一活动开展得更有活力,更有针对性,营造出更加浓厚的教研氛围。

文档为doc格式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篇七

反思这一节课,既有可以说的优点,但是缺点也不少。

本节课体现了语文课堂的朗读。朗读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占较大比重。以读带讲的效果很好。而且能读出了人物的语气语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清晰,让人能够直观感受。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的扩充课堂容量,教学更直观。

不足的地方也很多: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把握不够,以至于在译读这一环节所花时间过多。忽略了其他该设计的教学东西,如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不详细。

对课文的人物形象分析不够,,花的时间少,而且展开的讨论有限,没能展开来讲。对学生的观点做的评价不够全面。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篇八

《孙权劝学》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它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简短,虽然寥寥数语,但言简义丰,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篇文言文课文翻译时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适合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第四阶段(7-9年级)要求,我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将重点放在了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和分析人物说话语气,把握人物性格上。通过多层次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来翻译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此外有多媒体协助教学,课堂容量,内容得到了充分的补充。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1、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本课教学使用的视频,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合作学习,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发现并帮助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

3、在品味对话,分析性格。这一环节,我设计五个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合作能力方面比较好,学生敢说敢表现,也使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1、在作者作品介绍上花费时间较多。

2、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建议只抓住几个重点词语与句式即可。大部分词语学生有学过,不必个个点到。这样可以节省时间课堂。

3、在品味对话,分析性格之后,应该让学生再用分析的人物语气来读课文,分角色朗读等,由于疏通文意花费时间较多,后面没有进行,觉得有欠缺。

4、对学生的观点做的评价不够全面。

5、板书字体不好,今后多练基本功。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篇九

《劝学》课堂后,深刻反思,通过教学虽然在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中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对本节课的教学,回忆起来感到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现做一下总结反思,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克服。

教学本节课在备课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对人物的介绍,详细准确。在引入课题时设计的三种方法,最后采用激趣导入法。同时本节课能注意让学生积累好的词句。例如:教学指导讲解诗意之后,鼓励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出示了格言警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所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砺,岁月不待人。)

古文教学还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不愿意学习古文的原因除了需要识记的知识太多不易掌握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许多学生认为古文与时代距离太远,于实际生活无用。在这个问题上,我想到的就是如何让学生觉得古文有用。首先我设计了一个翻译的环节,把《劝学》中课文没有选取的一段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文字给学生展示出来并要求他们翻译。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第一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劝学》及荀子的个人思想;第二在于让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立即应用到学习中去,希望他们能感受到收获新知的喜悦与满足。我设计的下一个环节是学习荀子的论辩语言和思维。《劝学》是荀子论辩才华的一次集中展现,这种能力恰恰也是学生在平时写作及生活中需要掌握的一种能力。在介绍完荀子论辩文的基本特点后,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命题“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提出这个命题的原因在于第一“人性本恶”是荀子的人性论的思想中心,这个中心恰恰与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的“人性本善论”相左。我希望通过这个命题加深学生对儒家两大代表人物“人性论”的理解;第二个原因在于这个命题曾经是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决赛辩题,我可以通过展示当时辩论会上的精彩辩词让学生对比出自己需要提高、改进的逻辑和语言。

但是发现存在着许多不足,例如,课堂讲的多,对诗意理解讲得过细,耽误了时间。指导朗读,练习朗读时间也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以识字教学为主,造成时间紧张,指导写字时时间太短。

分析原因感觉在指导学习方法,课前预习,查阅资料方面还要加强指导,培养学生利用好的方法,有利于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

为此,今后我要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上下功夫,循序渐进,耐心指导培养,保证教学任务的胜利完成。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篇十

《孙权劝学》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它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简短,虽然寥寥数语,但言简义丰,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篇文言文课文翻译时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适合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第四阶段(7—9年级)要求,我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将重点放在了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和分析人物说话语气,把握人物性格上。通过多层次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来翻译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此外有多媒体协助教学,课堂容量,内容得到了充分的补充。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1、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本课教学使用的视频,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合作学习,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发现并帮助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

3、在品味对话,分析性格。这一环节,我设计五个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合作能力方面比较好,学生敢说敢表现,也使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1、在作者作品介绍上花费时间较多。

2、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建议只抓住几个重点词语与句式即可。大部分词语学生有学过,不必个个点到。这样可以节省时间课堂。

3、在品味对话,分析性格之后,应该让学生再用分析的人物语气来读课文,分角色朗读等,由于疏通文意花费时间较多,后面没有进行,觉得有欠缺。

4、对学生的观点做的评价不够全面。

5、板书字体不好,今后多练基本功。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篇十一

为了备好这节课,我除了认真钻研教材、教学指导用书,还积极了解所要授课班级的学情,从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于是,我将“揣摩文中人物对话描写,品味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根据文言文的教学需要,采用诵读和探究发现法展开教学,让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自主质疑,读懂文意——品读语言,分析人物——诵读课文,反思领悟。

反思这一节课,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1、检查预习情况包括对作者等有关文学常识的了解,难字的读写,落实基础;

2、“自主质疑,读懂文意”能够给足时间学生自由朗读,读课文注释,同桌互相翻译,并将不理解的词句标上记号,我注意到所有学生都能认真读书、互译。

3、利用小黑板事先写出文中重点、难句,在学生质疑之后检查落实句子翻译,并教学生小结翻译方法。

1、在“自主质疑”环节,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原本担心会不会有学生质疑,出乎意料的是就这篇简短的文章的字词理解这一点,学生连连举手竟提出不少问题,所以这一环节花了很多时间。

2、在检查句子翻译的环节,由于担心学生不懂翻译,教师反复讲解,耗费时间,可以说是课堂的教学语言不够简洁。

3、由于在上一个环节花去至少22分钟的时间,所以以致于在“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环节,上得不够从容。总担心时间不够,来不及给学生背诵。所以在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语气,品析人物的性格时,给学生“品”的时间不够,所以学生对于孙权、吕蒙、鲁肃这几个不同人物对话的情味体会得不够深刻。

我认为本堂课的优点是:重难点突破较好;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设计环环相扣紧跟课题;改变以往老师站在讲台上,学生端坐课桌旁的课堂模式,而是分小组围坐在一起师生平等对话;小组竞争完成学习任务,课堂气氛分外活跃:课前收集有关读书、学习的诗句格言的思路较好,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缺点是:小组人数过多,致使小组合作过程中很多同学参与机会少;有些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或回答问题表现优劣,可先让其他同学评点,这有助于学生听讲时更加认真并能对自己今后完成学习任务时的情况准确做出判断。

经过听课反思,我进一步认识到课改课堂的基本模式,而且意识到自己平时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首先,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低,不敢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去尝试,总是试图教学设计设计一个个框框把他们圈住,希望他们按照我的思路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最后到达我的预定目标。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自主能力的培养是极大的障碍。其次,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有助于培养发展型、学习型的人才。可我在教学中“沉”得不够,往往是充当教材解说者的角色。总想把教材提供的知识全都灌输给学生。细想之下,才明白知识是无穷尽的,是学不完的,教师不能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应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会他们学习,对他们的学习成果,学习过程作出恰当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再次,对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生搬硬套,结果只学到皮毛未掌握其精髓。其实,方式方法好不好,并不在于它新颖不新颖,而在于它适合不适合教材和学生。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学生就各有特点,二班学生喜欢活跃、互动的学习方式,游戏、竞赛用于他们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班学生则不善表现,好独立思考,这时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就更加适合了。最后,我还感觉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已经不很适合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了,因此,多接触新鲜事物,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也是今后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总之,讲课、听课、评课,这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对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对青年教师都是大有裨益的。我希望这一活动开展得更有活力,更有针对性,营造出更加浓厚的教研氛围。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篇十二

《孙权劝学》是一篇难度适中、篇幅较短的文言文,比较适合讲授公开课。在我校的“同课异构”公开课比赛中,申老师授课时不仅串讲了字词,也欣赏了人物的语言和对话;杨老师主要夯实基础,主抓字词和翻译;我选择了公开课讲授第二课时,把字词留在了第一课时。两位老师都选择在平行班讲授此课,于是,我选择了在七四班,也是平行班,我自己的班级。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读发现亮点。因此,这节课,我制定的目标是:

1、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诵读、品读,学生能读准节奏和停顿,读出语气感情。

2、通过小组合作和自己思考,同学们能从不同角度得到感悟。首先,课间时,我为同学们播放了《孙权劝学》的动画片,片长约5分钟。(后来细细想来,课前课堂反差较大,是不是容易让七年级的孩子们对课堂兴趣不大?)

正式授课过程中,我的教学环节基本为: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在这个环节中,我选择了把整篇课文的标点符号去掉,然后让同学们齐读,以此判断同学们断句情况。结果,发现个别同学读的不够整齐,于是我顺势介绍了文言文断句的方法。这个“高分锦囊”上有。这个环节比较有新意,但是,断句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我讲的不够全面。

我的第二个环节是:二读课文,赏析对话美。本文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同学们可在对话旁边作批注,感受这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然后上台展示。这个环节目的是培养同学们圈点勾画做批注的习惯。实践证明,这个环节执行得还比较到位。

我的第三个环节是:三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体味人物心理。由于前面比较拖沓,这个环节缺乏充分的准备和酝酿,敢主动展示的同学较少。于是,我降低难度,挑选了几个比较典型的句子,让同学们读其中的一句。譬如(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4)“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让同学们读;课堂气氛渐渐活跃了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越来越多,譬如刘洁、吴嘉仪等同学回答都非常好。可惜离下课越来越近。

然而,比较有趣且耐人寻味的是在第二天的第三课时授课时,同学们表现非常好。

于是,我反思:对于普通班同学来说,一定要把握学情;没有充分的酝酿或者说发酵,孩子们回答问题往往不够自信;如果有充分的酝酿和积淀,同学们一定会表现非常好。

我的第四个环节是:四读课文,体验反思总结全文。句式:通过____句(或词语),我感悟到了______。这个环节设计的是开放性试题,一般能激发同学们的回答欲望;如果运用得当,会精彩纷呈。可惜,时间关系,这个环节留作了课后习题。

反思我的整个课堂,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因此课堂语言不够流畅,有的环节不够熟练,这节课虽然也有部分优点可圈可点,但是,我认为,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要继续努力。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篇十三

在教学《孙权劝学》一课时,采用了多读,整体感知内容,精读研讨归纳主题,拓展延伸,“从吕蒙看我的实践”联系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跃。这堂课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形式多样的朗读。开始通过默读,学生边读边查字,查清字义,了解字义。限时限量,既提高了速度又提高了质量。朗读,让学生清晰响亮地把文章读出来,达到流畅,结合注释,还进行了自由读,小组竞读,集体读。

最后,讨论归纳主题后,又让学生精读,读出感情,读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染力。其次,得益于学生结合实践进行拓展练习,“从吕蒙看自己”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同时巩固了学习效果。不足之处是本课因为缺少了教师的范读,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不够准确。第二点是给了学生更多的时间精读,讨论,归纳了主题,因而没有当堂完成背诵,说明教学结构和节奏还不十分紧凑。第三个不足是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基础很差,教师又没有逐词逐句讲解,因而对文意把握不是很好。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篇十四

摘要:本文作者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目的性、修养的启发性、学习的终身性、榜样的激励性、学法的多样性共六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劝学》教学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荀子劝学思考

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著作《荀子》中,《劝学》为开篇之作,是我国教育史上开个人著述的先河,是荀子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荀子所说的“学”是包括知识的获得与道德的养成两方面的,把学问道德联成了一体。本文试从几个方面阐述《劝学》教学的思考。

一、学习的重要性

荀子认为:“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不同民族的人最初降生时啼哭声都是相同的,而长大以后习俗却各不相同,其原因在于教育,由此得出教育的.重要性。

只有让学生看到学习的重要性才是学生能积极学习的动力,只有让学生明白学生的年代就是长知识的好时期,是通往成功之路的第一级阶梯,这样才能通过我们老师的培养使学生在将来长大后成为一个事业有成的人。

二、学习的目的性

荀子在《劝学》中说道:“学恶乎始?恶乎终?日: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学习时的准则就是从学做有知识修养的人开始,一直到了成为圣人才结束。“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把学习视之为个人自己的事情,其目的是为了“美其身”。

纵观当今社会学习的目的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博览群书,最后是学富五车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让别人羡慕自己而到处炫耀;或者是为了将来当个大官,光宗耀祖,都是带有各种各样功利性的学习。应该让学生明白,正确的学习目的应该是:通过刻苦的学习,提升自身的修养和能力,素质为先。从而更好地回报社会,在回报的过程中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三、修养的启发性

荀在《劝学》中提到“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同类事物的兴起,一定有它的根源;荣耀和屈辱的到来,一定和人的思想品德相关。“为善不积邪”,“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强调的是“自省”、“慎独”的要求。

荀子这些思想对于当今在校学生加强道德修养都是非常有启发的。让学生严于律己,加强自身的修养,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不但可以修身养性,更能为自己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四、学习的终身性

荀子《劝学》中提出“学不可以已”的学习态度,认为学习是不可能停止的。“青之所以青于蓝,冰之所以寒于水,木之所以为轮,金之所以利”,同样都是由于“不可以已”之故。其中,荀子提出的“学至乎没而后止也”终生学习要求,只不过是今人所说“活到老,学到老”的现代诠释。

然而,反观我们教育行业里有的教师,学识并不见得有多么渊博,对日新月异韵教育改革却报以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态度,不是学无止境、与时俱进,而是墨守成规、同步自封,一本教案用到老的机械式教学模式仍是有其市场的。我们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个永不言休的学习者,做到“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我们的时代、社会与受教育者都在不断地变化着、进步着,这就要求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们更应该自觉做到“学不可以已”了。

五、榜样的激励性

荀子指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认为学习最迅速、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喜好那些贤能的人。因为对贤人的热爱、喜欢、崇拜可促使人向他们学习,不断向他们靠近,从而提高学习活动效率。荀子还主张爱好学习,他说:“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睬,心利之有天下。等到对学习爱好到极点的时候,就象眼睛爱看五色,耳朵爱听五声,口舌爱尝五睬,心里关怀天下大利一样。

君子的学习是为了完善自己的品德学问,正因为学习目的是成为圣人,所以君子在此激励之下,才会热爱学习,喜好贤人,完善自身。荀子所讲的君子、圣人是德才兼备的人。

荀子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学习目的对学习热情的影响,其对学习心理的认识很符合现代心理学。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情才会增强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六、学法的多样性

荀子在《劝学》篇中谈到的四种学习方法:善假于物,积渐全尽,锲而不舍,用心专一,对于教师向学生讲解学习方法时也很有帮助。

首先是使学生明白要善于向教师请教,不懂就问,要善于与同学切磋,取长补短。

其次,使学生明白善于利用学校提供的学习条件,如图书馆、阅览室、微机室。经常驻足于书海之中.遨游于知识之林。

再次,是善于利用社会条件来学习,赶书店,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无一不是学习。就看你是不是有心之人。积渐全尽,就是不断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成江海。”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可以以此来教育学生的不要学“熊瞎子掰玉米――掰一棒丢一棒”,而要学蜘蛛织网和蜜蜂采密。怎么样积累?最方便的办法是记笔记和记卡片。特别是记卡片。一天记几张,一学期便是几千张。等到假期.回到家中,坐在床上,把积累的卡片分门别类,装在不同的档案夹中和小书橱中。这便是你自己的电脑,是你自己的知识库。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松泉.王柏勋.王静义.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