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六年级数学说课稿网 统计六年级数学说课稿(精选8篇)

  • 上传日期:2023-10-07 09:46:08 |
  • 雅蕊 |
  • 7页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数学说课稿网篇一

一、教材分析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经验,以及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方块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这部分内容,能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教材通过提供动物运动会场景,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引出不同的分类,从而得到不同的统计结果。接着呈现相应的统计表让学生整理数据,并思考分析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想想做做”中的练习则强调实践与交流,让学生再一次全面亲身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解决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教学难点是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结果。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培养初步的统计观念。

3、让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分三大环节组织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借助多媒体创设热闹的动物运动会场景,通过谈话引导学生仔细看图,然后交流,看到了什么?想知道些什么?这样设计,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主动进入学习状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统计的需求,为新课的探究作好铺垫。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我分两个层次组织教学。

接着,组织学生思考要解决刚才提出的“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该怎样统计,要想知道“有几只小猴?几只小兔?几只小狗?”又该怎样统计。通过交流、引导,引出可以按比赛项目、按动物种类分别进行统计。结合交流,适时出示相应的统计表。这样设计,呈现了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收集、整理数据的意义,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就要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处理数据。接着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分小组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的.填写。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比较:看了两张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过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统计标准虽不同,但总数不变。统计知识的教学强调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我这样设计,自然地让学生经历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了对数据的处理能力,而且通过多次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体会,从而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二层次应用统计数据,解决问题。我借助媒体创设了一个情景:工作员小熊要为跳高运动员每人发一件红色运动服,为长跑运动员每个发一件绿色运动服。厨师小猪要为每只小狗准备一份骨头套餐,为每只小猴准备一份桃子套餐,为每人小兔准备一份萝卜套餐。请你向他们提供一张最合适的统计表。这样设计,重在让学生学会应用统计数据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到统计的价值,进一步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结合书中的习题,我安排了两道联系生活的又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第一层次结合“想想做做”第1题,组织学生分小组调查统计小组里每个同学最喜欢的一类电视节目和一种球类活动。然后引导分析:两份统计表各是按什么来统计人数的?从统计表里你知道了我们班的哪些情况?最后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你还想知道我们班的什么情况?你最想统计什么?组织学生开展相似的统计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这一练习通过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使学生知识得到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并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二层次完成“想想和做”第2题。组织学生把一些图形先按形状再按颜色进行分类整理并填表,活动后组织学生交流“比一比两次统计的结果,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这个练习重在让学生尝试把不完整的统计表补充完整后再统计,引导学生做事要有序,并且让学生再次经历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体验不同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本节课的设计,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和媒体优势,选择、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统计素材和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统计活动中采用了让学生主动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分析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突出了统计活动的本质,学生在全程参与中不仅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同时又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六年级数学说课稿网篇二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课,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寄信活动为素材,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集合、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熟悉、了解、巩固所学的邮票组合知识,并通过探究,知道如何确定邮资,会寄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

三、说教法学法

1)、以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呈现一些不同的邮票,让学生了解邮票的相关知识,认识邮票的作用,为后面探索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作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通过邮票上的图案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凸现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出示国家邮局关于新含邮资的规定,使学生了解信函邮资的一些常识,并说明确定信函资费的两大要素: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还是外埠。第二,信函质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填写1克——100克的资费表格,确定100克以内的信函所支付的费用,再确定哪些资费可以仅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支付,那些不能。然后再小组合作,设计出一张符合要求(只用3张邮票来支付不超过100克的信函)的邮票面值。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中提升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练习相似类型的习题,如最多用4张邮票支付不超过400克的信函,,除了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外,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在练习活动中,先小组合作再独立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揭示课题:

1.观察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2.说一说。

(1)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二、组织活动:

1、出示邮票相关的费用。(课本118页)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1)不到20g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4.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 1 )不超过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9页)

(2 )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80分1.2元

两张:80分×2=1.6元1.2×2=2.4元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的针对性很强,希望同学和老师都能够合理的使用!

六年级数学说课稿网篇三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62页至64页的《圆的周长》。这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研究几何图形的教学内容。教材力图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验证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为学习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圆是曲线图形,是一种新出现的平面图形,这在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上又深了一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前,多数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圆周率已经有所了解,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怎样让学生验证并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是个难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验证并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二)能力目标:通过测量、验证、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推理、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另外,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历史材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验证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理解并掌握圆周长计算方法。

难点:验证并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

学具准备:圆形物品、光盘、圆形纸片、画有一个圆的白纸、直尺、绳子、计算器。

五、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和启发教学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学法上,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课教学中,我给学生创造自由宽阔的空间。

(1)、自主探究法,通过动手实践,寻求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合作交流法,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自主探索,讨论交流,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六、教学过程

六年级数学说课稿网篇四

数学《抽屉原理》教学反思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数学应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这个游戏都是抽屉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发展!活动化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使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数学情感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动智与动情的完美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在4个苹果放入3个抽屉学习中,充分利用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想一想、圈一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这节课我能充分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能让学生自己动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更好的理解抽屉原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去发现并认可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

不足之处在于教学过程中应更多的关注学困生的思维活动,及时的给予认可和指导,使教学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抽屉原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六年级数学说课稿网篇五

《比的认识》这一节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内容,其在小学数学中是重点,它对小学数学内容中除法和分数的概念联系起来,对小学数学内容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引导学生根据除法的概念引出比的概念的探索过程。

2、感受比的概念与除法及分数之间的关系,会化简比及求比值。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其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中及合作交流中理解比的 概念及意义。

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雨台小学六年级,因为各种原因,学生的基础知识太差,缺乏动手操作能力,针对以上情况,我采取了联系生活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特点来教学。

重点:第一课时为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第二课时为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难点:第一课时为理解比的意义,第二课时为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用幻灯片结合生活中具体的内容将教学内容放映出来,其主要采用质疑法和讲授法。

结合生活中具体的内容以小组合作、相互交流、探究性学习。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具体生活场景,让学生观察。小组合作学习先说出图意,然后小组内交流写出算式,小组汇报。师出示正确的算式,并得出结论:

2、出示几组生活场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出除法算式,得出得数。

3、学以致用,师幻灯片出示一个除法算式,讲述比的概念及比的各部分名称

4、举例生活中遇到的比。

回忆上节课内容。

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具体生活场景,让学生观察、小组合作交流并探讨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并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引导学生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及求比值。

介绍“黄金比”的概念及生活中的“黄金比”。

六年级数学说课稿网篇六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师可以培养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再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5和例6的教学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成正、反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再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归总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再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再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再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_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二、说学情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对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义的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看、想、交流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四、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老师请你用一把米尺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吗?给出信息,引入新课内容。

二、联系实际,复习迁移

1、出示课件:数学门诊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判断下面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三、情境教学新课

1、学习例5,用正比例意_决问题。

小结:水的单价一定,用水吨数与总价成正比例。

2、教师提出问题。

看来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了。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运用比例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请看屏幕。

出示例5: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有趣的平衡》属于六年级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中的综合应用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知识的的基础上设计的,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并初步感受杠杆原理,同时通过验证这一规律,发现当杠杆“左边的钩码数×刻度数”的积不变时,“右边的钩码数”和“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属小学高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平衡现象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很少对其进行过理性分析,他们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未曾上升到科学层面。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 挑战性,符合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理论依据(教学理念)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 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 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杠杆平衡的规律,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杠杆平衡的规律后,设计了应用性练习,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规律,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杠杆平衡的规律的学习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杠杆原理打基础。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杠杆平衡的规律。难点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怎样能使跷跷板平衡呢?【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以问题开始,从学生熟知的玩跷跷板活动中感到困惑,提出疑问:“怎样跷跷板就平衡了”,增强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课,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寄信活动为素材,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集合、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熟悉、了解、巩固所学的邮票组合知识,并通过探究,知道如何确定邮资,会寄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

三、说教法学法

1)、 以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呈现一些不同的邮票,让学生了解邮票的相关知识,认识邮票的作用,为后面探索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作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通过邮票上的图案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 充分 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凸现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出示国家邮局关于新含邮资的规定,使学生了解信函邮资的一些常识,并说明确定信函资费的两大要素: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还是外埠。第二,信函质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填写1克——100克的资费表格,确定100克以内的信函所支付的费用,再确定哪些资费可以仅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支付,那些不能。然后再小组合作,设计出一张符合要求(只用3张邮票来支付不超过100克的信函)的邮票面值。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在练习中提升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练习相似类型的习题,如最多用4张邮票支付不超过400克的信函,,除了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外,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在练习活动中,先小组合作再独立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观察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2.说一说。

(1) 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 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二、组织活动:

1、出示邮票相关的费用。(课本118页)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1)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 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4.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 1 ) 不超过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9页)

(2 ) 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 :80分 1.2元

两张: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的针对性很强,希望同学和老师都能够合理的使用!

六年级数学说课稿网篇七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自主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教学重、难点:

六年级数学说课稿网篇八

数学课想实现教学目标,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再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5和例6的教学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成正、反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再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归总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再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再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再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_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二、说学情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对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义的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看、想、交流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四、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老师请你用一把米尺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吗?给出信息,引入新课内容。

二、联系实际,复习迁移

1、出示课件:数学门诊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判断下面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三、情境教学新课

1、学习例5,用正比例意_决问题。

小结:水的单价一定,用水吨数与总价成正比例。

2、教师提出问题。

看来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了。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运用比例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请看屏幕。

出示例5: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有趣的平衡》属于六年级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中的综合应用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知识的的基础上设计的,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并初步感受杠杆原理,同时通过验证这一规律,发现当杠杆“左边的钩码数×刻度数”的积不变时,“右边的钩码数”和“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属小学高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平衡现象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很少对其进行过理性分析,他们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未曾上升到科学层面。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 挑战性,符合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理论依据(教学理念)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 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 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杠杆平衡的规律,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杠杆平衡的规律后,设计了应用性练习,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规律,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杠杆平衡的规律的学习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杠杆原理打基础。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杠杆平衡的规律。难点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怎样能使跷跷板平衡呢?【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以问题开始,从学生熟知的玩跷跷板活动中感到困惑,提出疑问:“怎样跷跷板就平衡了”,增强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课,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寄信活动为素材,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集合、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熟悉、了解、巩固所学的邮票组合知识,并通过探究,知道如何确定邮资,会寄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

三、说教法学法

1)、 以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呈现一些不同的邮票,让学生了解邮票的相关知识,认识邮票的作用,为后面探索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作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通过邮票上的图案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 充分 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凸现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出示国家邮局关于新含邮资的规定,使学生了解信函邮资的一些常识,并说明确定信函资费的两大要素: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还是外埠。第二,信函质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填写1克——100克的资费表格,确定100克以内的信函所支付的费用,再确定哪些资费可以仅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支付,那些不能。然后再小组合作,设计出一张符合要求(只用3张邮票来支付不超过100克的信函)的邮票面值。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在练习中提升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练习相似类型的习题,如最多用4张邮票支付不超过400克的信函,,除了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外,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在练习活动中,先小组合作再独立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观察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2.说一说。

(1) 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 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二、组织活动:

1、出示邮票相关的费用。(课本118页)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1)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 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4.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 1 ) 不超过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9页)

(2 ) 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 :80分 1.2元

两张: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的针对性很强,希望同学和老师都能够合理的使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