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国演义回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2篇)

  • 上传日期:2023-10-07 08:52:29 |
  • 雁落霞 |
  • 11页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三国演义回读后感篇一

下面是关于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精选,欢迎阅读,希望你喜欢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得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及西晋初期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军事政治冲突,在军事政治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罗贯中也因此获得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刻画的近200个人物形象中最为成功的有曹操、司马懿、诸葛亮、关羽、刘备、赵云等人。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很善于使用诡计,是一个十分伟大政治家、阴谋家、军事家、诗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胸怀,具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完全是胡编乱造。关羽“威猛刚毅”、“义薄云天”,纯属胡扯。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让人感觉极度恶心。其实历史上真实的的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等人和演义中的差别是很多很大的。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给读者们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化。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直到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无不是罗贯中历史演义的继承和发展。

三国演义回读后感篇二

今年寒假,由于疫情肆虐,我们只能待在家里,这就给我们阅读课外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会。而我便阅读了《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诸葛亮舌战群儒。

诸葛亮来到东吴后,与东吴群臣会面,由于诸葛亮坚持抗曹这一真理,受到东吴群臣一致反对,接连以理相博,诸葛亮在这种环境下仍然对答如流,充分运用自己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知识实属让我惊叹。说实话,在读到这一段时,我真替诸葛亮捏了一把冷汗,虽然之前多多少少听闻过诸葛亮过人的才干和浩如烟海的知识,但是仍然心怦怦直跳。其实,诸葛亮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学识,还在于他坚持真理的信念,及他过人的胆量。

在16世纪,那个科学家还未被普遍接受,那个牛顿还未出现,那个教会信仰还处于统治时期的时候。有两个坚持真理的人:一位是哥白尼,他的著作《天体运动论》上的观念已被现代人普遍接受。可在当时,由于哥白尼的观念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教会就疯狂打压他,弥留之际他才有机会摸了一下书的封面。另一位是布鲁诺,他把哥白尼的学说传播到了欧洲各地,遭到了教会的追捕,最后在广场上被活活烧死。

反观我自己,不敢坚持真理,多个人用异样目光瞧着我,我就对自已产生了动摇,在一次数学课时便能体现出来。

一次,数学老师让我们做题,说要抓个故意做得慢,拖延时间的典型。只见同学们立刻奋笔疾书,笔“喳喳”的声音和翻书声络绎不绝,同学们时不时抬头看题,我也不甘示弱,聚精会神地做题。不一会儿,我就做完了。我本想瞒天过海、偷梁换柱,不想这么快上交做题纸,谁知老师那如探照灯般眼睛瞬间锁定我,不慌不忙地走了过来。我的心使劲一颤,连忙低下头,装作还在写的样子,结果还是纸包不住火。老师说了句“快点”,我的心瞬间像掉进了冰窟里,凉了半截,只好乖乖交出做题纸,还看到了同桌幸灾乐祸的笑容。为什么我这么害怕呢?因为前几个被老师投到大屏幕上的作业惨不忍睹。万一我错了这么多,那我这个数学课代表岂不脸面尽失?结果同学们说我第一个题就错了,当场给我打了一闷棍。我自己瞬间就没自信了,还好老师看了一下,说我做对了,真是有惊无险。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不能盲目听取别人的观点,坚持自己的真理,才能有更好的出路。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但不能因此扰乱自己,正如一句话所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三国演义回读后感篇三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三国演义》名著读后感500字。暑假里,我看了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那里面描写的一些气势磅礴的场景真是让我回味无穷。

这些场景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温酒斩华雄”了。

以袁绍作为盟主的十八路诸候云集说是讨伐董卓,其实暗中比拼的的是兵强将广,身世显赫,谁不是心怀鬼胎,想乱世称雄?只有刘、关、张三人三骑,竟也赶来会盟,他们凭的是一腔忠肝义胆。在一帮庸碌之徒眼里,当然是看不上这势单力薄的区区无名之辈的,只有曹操对他们另眼相看。

英雄不问出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蹓蹓。果然,在众诸候被董卓的先锋华雄的气势所吓倒,一个个惊恐慌乱、手足无措之际,关羽这个籍籍无名的马弓手提刀请战,众人不禁瞠目结舌,不以为然;袁绍生气地说,“我们十八路诸侯大将几百员,却要派一个马弓手出战,岂不让华雄笑话。”关羽大声说:“我如果杀不了华雄,就请砍下我的脑袋。”曹操叹服,倒了一杯热酒给关羽,意在为其壮胆,关羽轻轻一笑说:“等我杀了华雄再回来再喝吧!”说完,提着大刀上马去了。果然,艺高胆大的关羽,稍后即提着华雄的脑袋走进中军帐来将那头掷在各路诸候的脚下,而那杯酒依然还是热的。

“只见曹操拿起一杯酒递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放下,某去便来。说完便离开军营,才过一刻,便闻鼓声大震,只见关公提了华雄的头来到营中。其酒尚温。”我们的古典文言文文字简洁,但是一样描绘的形象入微,让人仿佛身临其中,我们文字真是魅力无穷。

三国演义回读后感篇四

久远的三国,慷慨激昂。人才辈出的大时代——义盖云天的刘备、耍弄权术的曹操、预谋天机的.诸葛孔明,还有大叹时不我予的周瑜……即便是千百年后的今天,依旧令人悠然神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的一首《念奴娇。赤壁》用百字便再现了火烧赤壁的悲壮惨烈,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以及许许多多流星般划过历史天幕的谋臣武将。

三国时期曾涌现出一大批文臣谋士。其中以诸葛亮为称最为显著。从三顾茅庐到草船借箭到七擒孟获再到空城退敌。无不体现出他的智慧超群,神机妙算。当年,刘备三顾茅芦,最终以真诚打动孔明,孔明发誓愿效犬马一劳,他让小童取出一幅地图,挂起来,指点说“这是西川五十四洲的地图。将军想称霸,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您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再取西州建基业,与曹、孙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孔明的一番话,使刘备如拔云见青天,使刘备连忙败谢。这就是未出茅庐,三分天下。

除了三分天下外,还有诸葛亮的空城计也是古今流传。诸葛亮可谓是才智第一人。

诸葛亮除了才智以外,还有一个值得后人赞叹的品质—忠心。他以当年立下誓要跟随刘备后,便一直效力在刘备身边,尽心尽力,至死也不忘吩咐姜维、蒋琬等人治理好蜀国。他临死前,还设下了退敌之计,立蒋琬接任丞相,并长叹道:“我再不能讨贼了!苍天啊!为什么对我这样无情!”,可见其精忠报国之心。

诸葛亮聪颖灵敏,才智过人,令人惊叹,但更让人钦佩的是他的忠诚。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依然活着。诸葛亮代表的正是机智、忠心、正义这一永不毁灭的精神。

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本身,而在于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多少。只有精忠报国,把一身的才华精力都放在贡献上,才可做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悠悠三国,浪淘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三国演义回读后感篇五

在这本书里我认识了英俊的吕布、霸气的曹操、忠厚的刘备、义气的关羽、勇猛的'张飞、智慧的诸葛亮、骁勇的赵云。我最喜欢的就是赵云了。

因为在大战长坂坡的故事里,赵云自己一个人单枪匹马的在几千万的曹军的包围中,带着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杀出了包围圈,一个人就杀了五十多号的曹兵。还在乱军中抢到了一把宝剑,他杀得曹军一个也不敢上前。在孔明收姜维的故事中,赵云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可是他还是自己一个人就把韩德父子五人全部都斩杀于马下。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故事就是《草船借箭》了。因为在这个故事里,我知道了诸葛亮真的是神机妙算,他也非常机智,他可以想到这样的好办法借到了十万只箭。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不可以骄傲自大,要听一听别人的建议,不要自作主张,但也要有远大的志向。

三国演义回读后感篇六

在董卓任意于长安杀戮之时,貂蝉因遭十常侍之乱避难出宫,为司徒王允收留为歌女。貂蝉见汉室王朝被奸臣董卓操控,在月下祷告上天愿为主人分忧,恰被王允发现便收其为义女,用歌姬貂蝉这枚棋子定下连环计,周旋于父子之间,离间董卓与吕布的关系,使其互相猜疑至反目成仇。在她受王允请求之托时,她是毅然决然地答应的。

“若与国家有益,贱妾亦何惜一身?但惟司徒筹划。”

“愿听遵命,虽死不辞!”

貂蝉扭转了董卓政权的局势,却也无法改变自己任人摆布的命运。在这样的战乱年代,自己本就无所依傍,但却为了家国抛弃自由和贞操,在政权和欺骗中周旋。即使至今,她依然背负着“祸水”的罪名不知下落。可她立下的功劳确比任何一个在沙场上马革裹尸的壮士都要荡气回肠,至于她内心真实的想法,恐怕只在凤仪亭的烟波中渺渺远去了……。

祸兮福所矣,福兮祸所伏。

“我等皆死于妇人之手矣”。呵,李儒这一句叹息,人们大都为董卓深感到将亡之音,丝毫却不知这些“女人”的身体和灵魂早就注定要死在男人们勾心斗角的角逐之中了。

女儿悲,安宁何时归?女儿卑,自由何时回?

董卓曾说:“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当郭论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往长安时,不提死者之多,纵军士淫人妻女,哀啼之声,震动天地。自古红颜,本就挣脱不了命运的束缚,就是这样悲戚,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她们,活的如此屈辱,又是那样的卑微。论巾帼英雄,鲜有昭君出塞维护国家稳定,也难有杨门女将沙场折戟沉沙名垂千古。所谓的有国才有家,那些心怀国家和功名的烈士可知这一去家便亡的妻女的苦楚与无所依靠的孤独,待到历史尘埃落定之时,女儿家的身影,也大都只出现在史书中“淫人妻女”“夫去妻死”寥寥几笔中了。

三国演义回读后感篇七

这个寒假,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三国演义》里有许多情节,节节都很精彩,我觉得最精彩的,是“周瑜三气丧命”这一节。

这一节说的是,刘备向孙权借了荆州,鲁肃想要回来时,刘备说取得西川后还。周瑜知道鲁肃上当后,想让孙权的妹妹招亲,把刘备骗来监禁,向诸葛亮讨还荆州。谁知诸葛亮看穿了周瑜的计谋,弄假成真。周瑜又想用美色骗得荆州,可又失败了。周瑜还想帮刘备取西川来要回荆州,可还是被诸葛亮看破了。最后周瑜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了。

从这一段里我知道了周瑜因为太自大所以计划被诸葛亮看破了,导致三次都失败了,最后因气馁而死。在学习上,我们也不应该觉得自大而放松,这样只会导致一连串的失败,也不要因为一次失败而气馁,要更加努力才会成功。

在三年级的一次数学考试时,老师跟我们说一定要好好检查。我的试卷写完后还剩好长时间交卷,我想起老师说的话,认真地检查了两遍。结果那次我考了100分,我特别高兴,心想:我也考了100分!又一次考试,我想:我前一次考的那么好,这次学的又简单,一定没问题,就不复习了吧。这次考试我很快写完了题,看了看试卷,就又犯懒了,想:不检查应该没问题吧。结果第二天卷子发下来,我惊呆了!75分!回到家,妈妈和我认真的分析错题,妈妈说:“你都是马虎错的吧,是不是没复习没检查?”我想了想,我是没有复习、检查,一定是因为我太过自大了。第三次考试前,我认真的复习,考试时仔细地检查,果然考出了98分的好成绩。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三气丧命”这个故事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也告诉了我许多的道理。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三国演义回读后感篇八

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看的就是《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著名的历史名著,也是作家罗贯中智慧的结晶。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三国期间发生的故事。有人喜欢里面惊心动魄的激烈的战斗故事,《三国演义》这本书中介绍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战争,其中最著名的战役要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三大战役。有人喜欢里面栩栩如生的人物,书中的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有重情重义的关羽;有奸诈狡猾的曹操;有求贤若渴的刘备。而《三国演义》吸引我的正是这些富有人格魅力的英雄豪杰。

我最崇拜的人就是诸葛亮。他不仅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还有过人的机智和才干,正因为如此才受到周瑜的刁难。可是诸葛亮不仅完成了这些不可能的任务,还让周瑜扑了个空,使周瑜不得不佩服他。他不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忠烈之臣的典范。自诸葛亮初出茅庐之始,便立刻成为蜀汉刘备集团中的核心人物。刘备曾说,得到诸葛亮是“如鱼得水”,他把几乎全部的军中大事都交给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实际上成为蜀国的最高决策人。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给我们后人树立起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榜样。

我还十分佩服刘备。他从一个卖草席的,一步一步艰难的奋斗才有了今天这等辉煌的成就,才能在乱世中取得一席之地。刘备之所以能够成为汉中王,与他手下忠心耿耿的文官、武官是密切相关的,没有这些得力的手下,刘备也不能走到现在。而他之所以有这么多人为他四处征战,就是因为他为人谦和。他的身份高贵,却还能做到三顾茅庐,实在是难得!功夫不负有心人,卧龙先生诸葛亮被他的诚意打动了,一心一意为他谋划。

再来说说关羽,他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豪气冲天、一身正气。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他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他之所以逃难江湖,是因为仗义为民除害,杀了倚势欺人的豪霸。他是五虎将之首,他的勇猛深受曹操赏识,曹操不惜使尽千方百计想把他招至门下。刘关张三兄弟情同手足,关羽始终追随刘备,忠于蜀国。即使兵败被曹操俘虏,受尽恩惠,仍然心系蜀国,无一日不思寻兄,身在曹营心在汉。

另外还有一个最令我印象深刻人就是周瑜。他本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他对孙权,对吴国忠心不二,曾经多次为吴国立下汗马功劳。可惜,周瑜后来被自己的狭窄的心胸拖累了,竟然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实在是可惜。

读《三国演义》让我受益匪浅,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令人印象深刻:我要学习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忠贞不渝;刘备的仁爱;关羽的大义凛然;周瑜的万人之英。 有人说:“每一本书,都象一盏奇特的灯,不过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我感觉《三国演义》里面的每一个人物也是一盏灯,一盏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宝莲灯,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也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之道。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开阔,做事要顾全大局,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还要刻苦学习,立志做一个学识渊博、智勇双全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

三国演义回读后感篇九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每当听到这几句歌词,《三国演义》中那英雄辈出的时代、那烽火连天的世界、那惊心动魄的故事就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从小就看三国,7岁时,一本厚厚的,表面枯燥无味的书摆在了我的书架上,怀着充满希望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从此,书中的内容时时吸引着我,让我回味无穷:

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内容丰富,成语典故众多,让我真正领会到了作者的艺术才华。我最喜欢纵横捭阖的曹操和才华横溢的诸葛亮。曹操是一位的兼具文韬武略的政治家,参与指挥的大小战役有许多。官渡之战,曹操以“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的情况战胜“众十余万”的袁绍。展现了曹操过人的军事才能。也许有人觉得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点卑鄙,但是曹操处在一个群雄角逐的年代,英雄们四处割据,胜者为王,“挟天子以令诸侯”正说明了曹操有高超本领。

诸葛亮的才华可谓是深不可测。他考虑周到,而且不讲私情。他最喜欢用火攻。想当初,诸葛亮的隆中对,巧借东风,写出师表,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智退司马懿无不体现了诸葛亮的机智才华。正是因为如此,诸葛亮令人敬仰。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个个秣兵厉马,个个雄心勃勃,都想成为最终的霸主。特别是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个老大,都有无数的兵马,无限的魅力,打来打去,一场仗打了八十多年后,不但没有决出胜负,终究都走向了灭亡。

三国时期,不仅有血肉横飞,猛将如云的战场,还有在战场后方,无数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战场”。有像吕布、赵云这样的猛将,有像诸葛亮、周瑜这样的不用刀枪却胜过刀枪的谋士。更有像刘备、曹操这样的王者。从这些英雄与历史的身上,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三国演义回读后感篇十

听人们说,诸葛亮是个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人。今天我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阅读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这个故事。

诸葛亮果然是名不虚传,他料到三天后的大雾,料到曹操在雾天不敢冒然出兵,就敢答应周瑜,在三天内造十万支箭,最后还是轻而易举地得到了箭。

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可不是天生的,是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才能达到“料事如神”的境界。

我多么渴望像诸葛亮一样的聪明才智,为人类造福啊!然而与诸葛亮相比,我真感羞愧难当。平时我连做数学题都不认真、不刻苦,一遍做不出来就不想再做了,有时还要发发小脾气,真是相差之极啊!

《诸葛亮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使用我体会到了要象诸葛亮那样足智多谋,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今后我一定要勤奋学习、刻苦努力,长大做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为祖国终身效力。

三国演义回读后感篇十一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经典名著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阅读与借鉴。

今天,我成功地读完了《三国演义》这一篇名著,因为自从买上了《三国演义》这一本书后,一直还没有来得及读,幸好有了这个很长的暑假,才让我读到了这么好的书。

本篇小说主要从黄巾起义,终于到了西晋统一,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军事斗争。

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赤壁之战。

每次战役各有特色。

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生动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国演义》里有好多好多的英雄: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其中,我最喜欢里面的诸葛亮。

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三国演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人称“卧龙先生”。

他治国治军的才能与兼虚谨慎、济汇爱民的品格为后世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他向刘备提出了“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

他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思,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呕心沥血,积劳成疾”,最后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义原。

我要学习他的“忠”字,他是认定了刘备,就再也没有投靠别人,这让我很敬佩,想起当日本人向我们的国家进攻时,我们中国人可是出了不少汉奸,诸葛亮就像是当时跟着共产党的将军,不是小人,不会为了那个人的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国家,放弃了自己的朋友或战友,在那么险恶的时期里,他能那样的忠义,真是不简单!

说点儿难听的,如果说咱们世界又爆发了又一次的世界大战,真的,那时还会有几个站在自己国家的,不跑向科技发达的国家的(尤其是那些小的国家),恐怕那时就屈指可数了吧!

所以我要做一个不背信弃义、不为了那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国家、战友和朋友的人。

从这本名著的时候我还收集了许多歇后语: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关公赴会--单刀直入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董卓进京——来者不善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阿斗的江山--白送”。

最后,我要说,《三国演义》不仅让我开了眼界,还告诉了我许多小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真是一举三得呀!

我终于将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读完了。

《三国演义》,也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流传极广,影响很大。

《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从东汉末年的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叙写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为止,差不多一个世纪。

读完了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有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等128人,其它176人。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智圣诸亮和常山赵子龙。

我非常敬佩诸葛亮,因为他末卜先知,料事如神、用兵胜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善于用人、善于治国,他是智慧的化身。

他之所以这样,是由于他对具体情况善于进行调查、分析的结果。

如在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两大战斗中,诸葛亮事先实地观察地形,调查对方兵力的部署,根据地形和客观实际情况,制定了有利的作战方案,才“轻松”击败了敌人。

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用“空城”,就是因为他对敌方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

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到,诸葛亮的正确判断,是在他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当我读到这里,我不禁为诸葛亮提心吊胆,如果司马懿打进来怎么办呢?当看完之后我村不住为诸葛亮捏了一把汗,我对他的胆识和自信非常佩服。

我也非常敬佩赵云的勇敢和忠心。

在长坂坡他为救后主,七进七出。

这充分体现了他的勇敢和忠心。

有诗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这正是他赤胆忠心的生动写照!你知道吗?在汉水时,黄忠、张著被魏军围住,赵云前往救援。

他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

赵云救出黄忠和张著回到营中。

曹操亲率大军而来,赵云只身在外;威风凛凛吓得曹军不敢向前,最后赵云与埋伏的士兵一起进攻打败了曹操。

有诗赞曰:“昔日战长坂,威风犹未减。

突阵显英雄,被围施勇敢。

鬼哭与神号,天惊并地惨: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每次读到这,我全身热血沸腾,就好像和赵云并肩作战一样,沉浸在战斗的氛围里。

他的勇敢只有一句话能形容----常山赵子龙浑身。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男人看‘三国’,女不看‘西厢’”。

我认为是男人就要读《三国演义》;因为《三国演义》可以让我们学习到其中人物的优点,如诸葛亮的智慧,赵云的勇敢,也可以引以为鉴,如马谡骄傲自大、纸上谈兵失街亭,曹操讳疾忌医最终病死。

这样一部可以学习、借鉴的好书,我们能不读吗?

暑假期间,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

东汉末年,因汉灵帝昏庸无能,而导致“黄巾教”发动进攻,不过还是失败了。

从那以后,董卓开始把持朝政。

司徒王允觉得不除掉董卓不行,便让貂蝉到董卓和董卓的义子吕布之间挑拨离间,让吕布杀掉董卓,最后成功了。

与此同时,刘备遇见了关羽和张飞,三人结拜成异性兄弟。

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后,经诸葛亮调教,逐渐一步步的'强大起来。

这时,曹操和刘备和孙权已成了实力最强的三人,最后掌握了大权,分别创造了魏国和蜀国和吴国。

从此,曹操不敢抵抗刘备了。

诸葛亮先用火攻,活活烧死了他的十万大军;然后用水攻,打败了他的八万大军。

之后,刘备又打败了孙权的二十万大军。

然而,关羽在一次攻打曹操时,经过麦城被曹操杀害。

张飞得知后,便要两个部下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而他的两个部下却将他杀了,送到了东吴。

此时的刘备执意要攻打东吴,诸葛亮连连相劝,可刘备不听。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刘备被一个东吴书生打败了,倒地身亡。

诸葛亮接着病死了。

这下,魏国进攻了,刘禅慌了,投降了魏国。

吴国最后也投降了西晋(魏国)。

诸葛亮是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人。

他在茅庐中分析作战情况非常密切,还有借东风和火烧曹营等等,许多策略。

他会计策,会掉兵,知道“东和孙权,西拒曹操”的作战方法。

看了这本书后,我知道了东汉末年的故事,也知道了诸葛亮的智慧之大!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

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

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

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

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

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

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

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

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

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

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

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

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

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

性格关系着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

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

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三国演义回读后感篇十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这个寒假我就品味了这本厚厚宝典。

什么“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以及“粗中有细勇猛善战”的张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足智多谋”的忠臣诸葛亮;还有心胸狭隘的周逾,长厚的鲁肃等人交织在一起,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如草船借箭,连环计,空城计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曹操,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极,后来连陈宫也离他而去。在书中曹操说过这么一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使我记忆犹新,也正是这一句话,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深入我心。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个娓娓动听的故事。把人物的个性特点描述得淋漓尽致,把一个个场面描绘得更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使我过目不忘,即使抛开了书,它们也充塞天地。

读了《三国演义》还令我学到了: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就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却当作耳边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