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国演义读后感精彩(优质11篇)

  • 上传日期:2023-10-04 17:17:25 |
  • 紫薇儿 |
  • 9页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彩篇一

寒假期间,我读了中华经典名著《三国演义》,读完此书,我从中受益匪浅,作为一个新世纪少年应有“胆”有“识”。

三国演义乃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里面一个个娓娓动听的故事,把人物的个性特点描述得淋漓尽致,把一个个场面描绘得更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使我过目不忘,即使抛开了书,它们也深入我心。

书中“草船借箭”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要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这对当时的周逾和现在我们看来,真是一件天方夜谭的事,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瞒“过了多疑的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搞到了十万支箭,令周逾刮目相看。试想,诸葛亮不讲究“策略”能行吗?细细思量,我们的学习不也一样吗?也应讲究方法,注意适当休息,劳逸结合,让大了大脑得到调节,为下一节课积蓄精力,就能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是这样,生活也如此。有一次,家里来客人,妈妈让我给客人沏茶,沏茶就要烧开水,清洗杯子,以及分放茶叶。烧开水约十分钟,洗杯子约要五分钟,分放茶叶约三分钟,这样一来,就要共花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可我灵机一动想出了一条妙法:在烧开水的同时,就洗杯子,分放茶叶,等水烧开后,其余两项工作早已完成了。这样一来,我不仅节约了时间去做其它事情,还让客人在短时间里感受到了主人的热情。

是啊,我们虽是新世纪的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但是如果没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那样渊博的知识,横溢的才华,没有赵云那浑身是胆的气魄,试问,我们能有“胆”有“识”吗?少年朋友们,让我们携手乘风破浪,继往开来,做一个有“胆”有“识”的世纪少年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彩篇二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双城记》。全书充溢着扑朔迷离的色彩,作者以一连串引人入胜的故事为框架,以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在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忍受着资产阶级无情的剥削。正如作者所说:“昌盛而又衰微,笃诚而又多疑,光明而又黑暗,这是充满阳光希望的黎明,又是阴暗失望的长夜,人们拥有一切,却两手空空。”而主人公西德尼·卡尔顿、露西·曼内特和查尔斯·达尔内之间真挚的情感,成为这部名著亮丽的一笔。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彩篇三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可是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有一些人认为曹操擅玩权谋、阴险狡诈,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个不折不扣的奸臣。但我却认为曹操最后能在乱世中称霸一方,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这就足以体现出他是一个聪明睿智,有勇有谋的枭雄。

就拿“望梅止渴”来说吧,“望梅止渴”所讲述的是:有一年夏天,曹操领兵讨伐张绣,当时正是大中午太阳很毒,天上好像下了火一样。军队已经行军很长时间了,还是没有看见一点儿水源,士兵们扛着重兵器,穿着厚盔甲,都已经口干舌燥、头昏眼花,有的干脆找了个阴凉的地方坐下来。曹操心急如焚,过了好一会儿,便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他目视前方,好像在盯着什么东西。忽然,他大声喊到:“我看到一片梅林,里面结了许多又大又甜的梅子,咱们加快点速度,就能吃到梅子解渴了!”士兵们一听,心里想着又红又大的梅子,精神大振,加速前进,就这样,他们在梅子的驱使下,一口气走了几十公里,终于找到了水源。

曹操在天气炎热长途跋涉、口干舌燥的困境下,使出望梅止渴一计,使将士们的口渴感顷刻大减,克服了困难,也摆脱了困境。“望梅止渴”这个故事足以证明曹操的智慧,我甚至觉得得曹操是懂心理学的。

曹操不仅很有智慧,hai非常有雅量。不仅是对他的`上司,还有他的敌人。有一次,曹操抓住了关羽,而曹操却从未把他视为俘虏,还给予了关羽至高的礼遇、封他为偏将军、赐名驹赤兔,还慷慨的重用他。但是后来,关羽得知了刘备的下落后,便去找刘备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尊重朋友,也尊重于对手。只有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于你。我想,看完《三国演义》的人心中都有一个曹操,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会了解到一个不一样的曹操。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彩篇四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三国演义》这本名著是以东汉末年为时代背景,当时官宦弄权,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而后以魏、蜀、吴三国为主。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天时,孙权凭借长江天险,占据地利;刘备仁德广布,占据人和,三分天下,成鼎立之势。在百年战争中,谋士斗智,波澜壮阔,悲壮惨烈,景象万千。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其中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司马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两位人物,他们分别为两国的重臣,且皆深谙韬略,通权知变,可谓当世之奇才,而诸葛亮更是智慧的化身。在与司马懿交手之前,他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帮助刘备建立蜀汉基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论才干,论智慧,诸葛亮较司马懿略胜一筹,可二人功业却相反。司马懿作为诸葛亮的第一对手出现,正是因为他的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最终使诸葛亮的北伐大业惨遭失败,死于五丈原,死在跟司马懿的对抗当中。

对这么一个非常顽强的对手,别人恨他还来不及,但诸葛亮却很欣赏司马懿,对他另眼相看。在司马懿还没有正式出场,大显身手的时候,诸葛亮就称赞:司马懿“乃世之英雄”。曹操评价刘备是英雄,是慧眼识英雄;诸葛亮评价司马懿是英雄,也是慧眼识英雄。

因为司马懿在性格上没有巨大缺陷,他不像曹操、周瑜,这些人都有突出的性格优势,同时也有明显的性格隐患,像曹操性格多疑,周瑜气量狭小。这些性格缺陷,易于被人把握,在真正的战争中,容易受到致命的攻击。虽然司马懿没有太大的优势,但是也没有太大的缺点,所以谁碰上这种人都会觉得非常难以对付。诸葛亮“六出祁山”,表面上看似乎算无遗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最后他也没有消灭司马懿率领的曹魏军队。

我们看到,诸葛亮一直打胜仗,甚至让司马懿在上方谷险些丧命。但最终司马懿还是保存着实力,还是没有被打败。诸葛亮好像胜了,但从来没有大胜,没有彻底地胜;司马懿好像败了,他却也没有被彻底打败,因为他始终是有实力的。

在魏蜀两国长期对峙中,正是司马懿的坚忍不拔才一次一次地阻挠了诸葛亮的北伐大业,从而成为诸葛亮战略上和战术上的真正对手。

作为对手,最让诸葛亮头疼的就是司马懿的那股软磨硬抗的劲儿。司马懿采取的战略决策是:战略上防守,战役中固守。他坚信自己最后会赢,所以从不担心在战争中一次又一次地输。司马懿对付诸葛亮的战术就是:你来硬的我就来软的,你进攻我就守,你撤退我就追,反正我粘着你。所以,“六出祁山”形成一种僵持的局面。在这个僵持阶段里,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司马懿屡战屡败,但又屡败屡战。司马懿总是不会败到一败涂地,总是能够保存自己的实力,继续跟诸葛亮抗争,打持久战。

当然,这种战术跟司马懿的性格大有关系。司马懿的性格虽然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但至少有一点很明显,就是他的多疑,特别地多疑,在这点上他很像曹操。正因为他多疑猜忌,所以办事非常谨慎。尤其是碰上诸葛亮这样的对手的时候,他更是极其小心谨慎,极其多疑多虑。

其实,多疑并不一定就是缺点,有时它可以成为一个优点,前提条件是多疑要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但是从司马懿的具体表现来看,他的多疑有时并没有真正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有时小心谨慎到了过分的地步,这样就不免贻误战机。

最典型的就是“空城计”一战。古人说:“料事者先料人。”要预料一件事情,首先要预料一个人,要充分吃透一个人。诸葛亮是个聪明人,他的对手司马懿也是个聪明人,所以诸葛亮才能神机妙算,算定司马懿不敢贸然破城。所以,“空城计”的故事,不仅表现出诸葛亮的智高和胆大,也不仅表现出司马懿的多疑与谨慎,同时也表现出司马懿的过人智慧。更重要的是,“空城计”故事还表现出司马懿的战略决策,他决不轻举妄动,不轻易涉险,一门心思为了保存实力以便跟诸葛亮软磨硬抗到底。

诸葛亮两大军事战役南征取得成功、北伐受阻于司马懿。诸葛亮北伐出兵六次,多次无功而返。虽然诸葛亮在北伐中算无遗策,多次打败了司马懿,但却没有彻底打败他。诸葛亮北伐最大的难题是粮食。蜀军的粮食要通过千里栈道运输到战争前线实在非常困难。所以,时间利于魏不利于蜀。虽然诸葛亮认识到这一形势,但却没有从战略方针的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然而司马懿认识这一形势,采取了软磨硬抗的战略决策,最终活活拖累死诸葛亮。所以说:诸葛亮是战术高手,司马懿是战略高手。诸葛亮赢得一场战役,却输掉整个战争。所以军事上司马懿略胜一筹。

诸葛亮在内政上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在蜀地原刘璋的基业上靠法治的严明,一系列务农、息民政策使蜀国积蓄了与曹魏抗衡的实力。在刘备死后,他能继续推行联吴抗曹操是非常的明智之举。而司马懿呢,著名的曹操大规模军士屯田,是由于司马懿的倡议而创办的。司马懿在主政时期更大兴军屯,广开漕渠,使“百姓大悦”为统一中国打下良好的基础。应该说诸葛亮面对的困难、事情比司马懿艰难得多,复杂得多,所以内政方面诸葛亮略胜一筹。

在刘备死后,蜀国人才逐渐凋敝。军事后备人才唯姜维而已,诸葛亮出师表中提及的文臣,并未做出什么能扭转或延续蜀国的事来。北伐时,有人曾推荐素有战功的魏延和吴懿,诸葛亮不听,任用马谡不当致使兵败。应该说蜀国曾经的人才济济的局面功在于刘备,而非诸葛亮。

司马懿在世族垄断政权的社会中,提拔了不少出身低贱但有能力的人才担任军政要职,如后来作战有功的大将邓艾、石苞,都出自“草根”。从用人方面,司马懿所胜应说已非一筹了。从事实上讲司马懿实现了统一中国。所以我认为司马懿较诸葛亮更强一些。

而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被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君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彩篇五

《三国演义》塑造了许活生生的人物,使我百读不厌。但是,这其中的许多人物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出卖朋友,杀害无辜。如果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也许都算不上好人。《三国演义》中的好人还真不多呢!

我的表兄弟说:“刘备讲义气,是好人,

我说不见得。吕布武艺高强,号称天下无敌,当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俗话。他曾经救过刘备,当时刘备非常感激。后来吕布被曹操捉住了,曹操非常爱惜吕布的才能,不想杀他,回过头来问刘备怎么办,吕布听见了,心中暗喜,以为刘备一定会为自己说情。可刘备却在一旁冷冷地说:“别忘了董卓是怎么死的!”当初董卓很欣赏吕布,却被吕布刺杀了。“曹操一听,抱着自己的脑袋连声大叫:“快推出去斩了”你们看,刘备够坏的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彩篇六

暑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天下分为三个国,魏国,蜀国,吴国。

这期间发生一系列的故事,其中刘备使我印象深刻,他们桃园三结义,我们从桃园三结义中领悟到团结友爱,他们以他们的心去感化其他人,这就是奉献。刘备为了得到一个能才,三顾茅庐,我想在人生的道路上应该学会低头,低头微笑和别人交流,也会得到别人的微笑。

读三国让我领会到了很多的东西,我要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彩篇七

暑假里,我读了一遍原版的三国演义,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讲述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各争天下,最后由司马炎统一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书中的人物都个性鲜明,如:志向远大、宽以待人的刘备,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曹操。.。.。.

其中,我最喜欢关羽。他在曹操的军队里时,斩颜良诛文丑,曹操送给他许多金银财宝,他都不要,只想快快回到刘备那儿。没过多久,他知道了刘备的下落,带着刘备的二位夫人和原来的五十兵卒,告别了曹操,头也不回的走了。一路上,他过五关斩六将,越过重重关隘,终于和刘张二人相聚了。关羽真是重情义、武艺高强,有着万夫不挡之勇的人啊!

他十分勇猛,并不是空有一身蛮力,还有谋略。在鲁肃邀请他去参加宴会实际上是在宴会旁埋伏刀斧手,想要逼关羽献出荆州。关羽知道他的用意,但又怕孙刘联盟解散,与就让水军在看到信号后来援助,自己拿着青龙偃月刀,带着十个人,驾着一叶小舟去参加宴会。关羽在宴会上假装喝醉,搂着鲁肃往岸边走,刀斧手都不敢靠近,使得鲁肃的计划落空了。但后来,因为他太骄傲了,才有了“大意失荆州”这件事。

我很喜欢这本书,它不仅让我知道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变化,也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比如:满招损,谦受益。.。.。.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像关羽那样有勇有谋的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彩篇八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陶醉其中。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有勇无谋的。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显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卧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国,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时年尽二十六岁。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当我们羡慕地看着别人成功时,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就如冰心说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彩篇九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是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巨著,他描写的人物无不各具情态,给我很深的映像。给我留下影响最深的人物之一是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终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文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国家的统治需要一个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的忠臣,他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他就是诸葛亮。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彩篇十

今天时间有限,简单回答。看过《三国演义》三遍,每一次都感觉不一样。

第一次,完全按作者的笔调站在刘备这一边,为蜀汉灭亡而叹息。对很多细节完全忽略,崇拜关羽和诸葛亮,觉得赵云厉害,希望当初是桃园四结义,让赵云排老四。那时候鄙视曹操和周瑜,谁让他们要陷害刘备和诸葛亮呢。第二次读完三国,关心是的吕布、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许褚、典韦、张辽、庞德等人武功排名。

第三次读三国,已人到中年。这次读完,发现甚多。

首先觉得罗贯中语言简洁,语言风格完全不同于施耐庵的《水浒》,颇有古意,适合历史小说,提升小说地位。我想有些人把《三国演义》当作历史,与作者语言风格有不小关系。据说罗贯中参与了《水浒》写作,我想罗贯中与施耐庵有些分岐,用更近于文言文的方式写三国,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从效果来看,比纯白话写作要好。当然这是我个人认识。

其次,我觉得:罗贯中表面上是尊刘抑曹,“玄德”、“先主”地在《三国演义》中称呼刘备,但也不时地抖一些刘备的糗事和坏事。认真看,罗贯中笔下的刘备其实是腹黑伪君子。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彩篇十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在豪杰辈出的乱世三国中,最令我折服的就是风流儒雅的东吴大都督——周瑜!就连大名鼎鼎的苏轼这种豪放的诗人也忍不住手痒,挥洒笔墨,为他写下了千古绝唱的赤壁怀古,成为自己的代表作。

我欣赏周瑜指挥若定的大将风采,他手摇羽扇,头绾丝巾,谈笑之间百万曹军灰飞烟灭。在历史诸多方面,周瑜远比诸葛亮有名气。周瑜不仅腹有兵书,更精通音乐,大多数人都知道”曲有误周郎顾”这句话,意思是周瑜在喝醉的情况下,听别人演奏的乐曲,只要稍有一点差错,都逃不过周瑜的耳朵。这也说明了周瑜的才华盖世。

说起奸雄,十有89的人会想起的是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充分的描写出曹操的奸猾。但是我却打心眼里佩服曹操的坚强,曹操因为自己的祖父是个宦官,在当时的上流社会没有地位,也经常被人瞧不起。但是曹操能够做到仰起头,不理会他人的嘲笑,奋发图强,终于取得了成功。他并不是一个冷血无情的人,当他的小儿子曹冲去世的时候,他悲痛欲绝,甚至担心小儿子一个人在坟墓里太孤单……在文学上,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散文,对建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对的起”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这句话。

历史早已翻过。虽然我们〖〗见不到三国豪杰们的英姿,但是能从史书上去了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我们应当珍惜美好时光,创造一个属于我们的时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