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及二次备课 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教案(优质11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09-29 11:29:12    小编:LZ文人
数学吨认识教案次备课 数学认识教案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2023年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及二次备课 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教案(优质11篇)

  • 上传日期:2023-09-29 11:29:12 |
  • LZ文人 |
  • 7页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及二次备课篇一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公园路线图、公交车站牌、城市平面图等活动中,认识路线图,并会运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2、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路线图,会运用方位词语描述行走路线。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综合性很强的实际问题(如学会看城市交通图、平面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坐过公交车吗?有没有独自乘公交车去公园玩过?没去过没关系,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试一试,有没有信心?走,那我们就出发吧!

二、教学公交路线图

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是动物园,瞧,这里是一张1路公交路线图。

提问:

1、1路公交车是从火车站开往哪里的?经过了哪几个车站?

2、王老师要从火车站到医院,有几站地?

小结:我们在乘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车的行驶方向,然后根据需要,正确的选择乘几路公交车和下车地点,现在你知道我们改乘哪路车了吧!

三、教学公交站牌

四、动物公园平面图

这一段旅途还算顺利,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动物园,不过我们可不能没有计划的去玩,那样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出现走冤枉路的情况,所以在游玩之前,必须好好地计划一下,你们看,公园的入口处有一张动物园的平面图,这样便于我们更加合理的安排行程。

1、辨认平面图

师:看图时首先要找到图中的方向标志,找到了吗?点分别在艺术广场的哪一面吗?

2、认识游览路线

师:根据不同的.需要,说说我们去不同的位置怎么走,全班交流。

小结:我们在说行走路线的时候,要用上我们学过的方位词语,这样就可以说的很清楚。

3、试一试

小结:一般我们到某个地方旅游的时候,总是要先看看游览的路线图,要游玩什么景点,怎样走才能不走重复的路线,路线图都会告诉我们,因此认识路线图十分重要!

五、总结评价

通过这次游园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吗?说给大家听听。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及二次备课篇二

含义:

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吨用符号t表示。

举例:1袋大米约重10千克,100袋大米约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单位换算:

1吨=1000千克

2吨=千克

方法分析:

1吨=1000千克,2吨是2个1吨,就是2个1000千克,是2000千克,即2吨=2000千克。

方法归纳:

把较大的质量单位换算成相邻的较小的质量单位时,就是在所换算数的末尾添上3个0,把较小的质量单位换算成相邻的较大的质量单位时,就是在所换算数的末尾去掉3个0。

生活中吨的应用:

吨的确是个比千克重的多的单位,那么,在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通常用吨作单位?例如“一列货车每节车厢的载重量是50吨,一般一辆货车大约有30—50节车厢,也就是说可以运送200吨左右的货物。实际上,生活中很多物品的质量是用吨来作单位的。比如:嫦娥一号起飞重量为2。35吨;空集装箱本身的重量在2吨—5吨;亚洲象平均重3—4吨,非洲象平均五到六吨左右等等。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及二次备课篇三

1、在活动中感知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4、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体味数学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

一、自主学习

1、分饼干:

把()盒饼干平均分成()份;每个小熊分得()盒饼干;

2、分苹果:

把()个苹果平均分成()份;每个小熊分得()个苹果;

3、分蛋糕:

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每只小熊分得其中的()。

二、合作探究

1、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分之一。写作:()

2、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份,我分到它的()分之一,写作:()。

三、及时训练

1、口答题:判断对错,这些分数能表示图中的红色部分吗?为什么?

2、完成教科书93页“做一做第1题”;

3、观看主题图:有哪些数学信息可以用分数表示?

()被平均分成()分,每一份叫做它的()分之一,写作()

四、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及二次备课篇四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会用千克表示物体的重量。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1.多媒体课件演示:两个小卡通人物,一个举着一包红枣,另一个举着一包膨化食品。两人争论不休,都说自己的东西重。

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来比一比,哪个物品重些?

2.小组讨论,交流解决办法,得出结论:掂一掂、称一称。

3.师生共同小结:比较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4.认识秤。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秤,让学生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充分感知。

1.活动体验,初步感知。

掂一掂1千克红枣的重量,体验1千克。

掂一掂不够1千克的膨化食品的重量。

比一比,掂两种实物重量的感觉。

学生实践后交流体验的结果。

2.观察秤面,认识秤面上的数字刻度。

根据秤面上的数字刻度,让学生说说从这些数据中知道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3.教学试一试,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

小组活动:分工合作,轮流实践,交流体验。

活动一:称出1千克大米,装进袋里,拎一拎1千克大米有多重,用心好好体验。

活动二:称出1千克鸡蛋。先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个重1千克,再称一称,然后数一数,拎一拎。

4.介绍千克的符号:kg,板书:千克(kg)

1.出示标有净含量的袋装食品,让学生观察外包装,交流从包装袋上获得的数据信息,然后再掂一掂,称一称。

比较净含量和秤得的重量,理解净含量的意义。

2.借助多媒体播放乘坐电梯的录像实况,了解电梯和货车的载重情况。

3.看秤面上的刻度说蔬菜、水果的重量。(想想做做第3、4题)

4.阅读课本32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1.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吗?

2.课后实践活动:

(1)到超市里看一看,哪些物品重1千克。

(2)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助妈妈拎一拎,看自己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及二次备课篇五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93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实物投影仪,含有4块月饼的图片。师生都准备圆片一张,相同大小的正方形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动态演示关于主题图内容多媒体课件,接着出示含有4块月饼的图片。

1.把这4块月饼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块?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块?板书:1。

3.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块?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也可用圆形纸片代替月饼进行对折、重合等操作。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入并板书课题:分数。

1.多媒体课件演示例1分月饼的情境图。指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块,每块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导学生读、写1/2。

3.学生活动:用图片折出它的1/2,并写上1/2。

4.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1/2?哪些不是?说出理由。

1.要得到一块月饼的1/4应该怎样分?这个1/4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图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4。

(2)电脑课件动态演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四分之一。

(3)小结: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教学例2。

(1)想一想:如何折出一个正方形的1/4?

(2)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独立折纸,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3)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小组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或贴在黑板上),说一说各自的折法。

3.完成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1.出示例1第一组图1/2和1/4。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电脑课件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闪现,让学生直观感受。

3.让学生讨论合作。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页“做一做”第2题。

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及二次备课篇六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周长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围、量、算等具体的活动,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方法。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享受学习的快乐。

1、剪一剪。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非常可爱的卡通头像图片(电脑演示:三幅卡通头像图片),认识它们吗?在三幅卡通头像图片中,你最喜欢谁就把它从纸上剪下来,看谁剪得又快又好!

学生拿出图片,剪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卡通头像。

2、说一说。

讨论:你是怎样剪的?(沿着头像的边剪的)学生互相评价剪出的作品,体会头像的边的意思。

小结:沿着头像的边剪,就是沿着头像四周的边线剪。你能指一指你剪出的头像四周的边线吗?(先指名指一指,再在同桌间互相指一指)

揭示:头像四周边线的长就是头像的周长。(板书:认识周长)

1、教学例题。

出示游泳池图:这是一幅儿童游泳池图,你能指出它四周的边线吗?

指出:游泳池图池口黑色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

出示树叶图:你能指出树叶四周的边线吗?

指出:这片树叶四周边线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

2、练一练。

(1)“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你还能指出我们身边一些物体某一个面四周的边线吗?

学生可能指出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黑板面、课桌面等一些熟悉的物体的面的边线,并说一说它们的周长分别指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

谈话:你能描出这些图形的边线吗?请同学们拿出水彩笔,在书上第62页第2题上描一描。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业,互相评价。

提问:我们描出的每个图形的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什么?

1、自主探究。

学生可能想到量、围、滚等不同的方法。

组织活动: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这三件物品,小组分工合作,用你认为合适的方法,分别量出它们的面的周长。

学生按要求测量长方形名片、五角星纸片和1元硬币面的周长,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2、反馈。

提问: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测量长方形名片的周长的?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量出四条边的长,再相加。

(2)量出名片的长和宽,再计算。

(3)用一根细线沿名片的边线围一周,再量细线的长。

(4)把名片沿直尺的边翻动一周。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五角星纸片的周长的?有不同的方法吗?

再问:你认为测量五角星的周长,用什么方法比较合适?(量出其中一条边的长,再用这条边长乘10)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的?(学生可能会用围或滚的方法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

追问:为什么不能直接量出1元硬币的周长,而要用围或滚的方法呢?

3、小结。

提问:你学到了哪些测量周长的好方法?在测量周长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

谈话:看来测量周长要根据物体形状的不同,灵活地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4、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

提问:你有办法知道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吗?自己先试一试。

反馈:你是怎样知道的?把你的方法和同学进行交流。

5、“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

提问: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吗?(学生抢答,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6、“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这样的一片树叶,你有办法量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吗?(在讨论不同方法的基础上,明确用围的方法测量树叶的周长)

谈话:请同桌同学合作,用围的方法测量这片树叶的周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测量的结果,并说一说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课件演示:用细线沿树叶的一周围一圈,最后展开细线,量出树叶的周长。

欣赏短片: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

谈话: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一定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认识周长”的教学设计凸显了先进的教学理念,赋予教学内容更丰富的内涵,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开拓了十分广阔的空间,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课堂的生命活力来自于学生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同,更来自于探究过程中的时而山穷水尽、时而柳暗花明的惊奇和喜悦。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灵活使用教材,把对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分解为认识边线、认识周长两个阶段,并创造性地把对边线的认识融于学生熟悉、喜爱的卡通图画之中,使学生的认识经历了丰富的感知过程。剪一剪、指一指、说一说、描一描等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环环相扣的探索活动中充分地实践着、思考着、感受着……如此丰富的感受之后,周长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

课堂的生命活力体现在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要求小组成员讨论如何测量长方形名片、五角星纸片和一元硬币的面的周长,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工具思考测量周长的不同方法。在这样开放的探索空间中,教学过程呈现出双向的交流、动态的建构,师生分享着发展的快乐,成长的愉悦。

课堂生命的活力更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发现、提升数学的美,使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享受的家园。本课的结束环节,教师安排了“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短片欣赏,一个个鲜活的画面,使学生对周长的理解进一步得到深化,学习数学的情感也由此被进一步激发。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及二次备课篇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册29--30页内容,“想想做做”1--5。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看一看、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理念:1、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从生活中寻找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和互动探究的的学习方式。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1、导入:

(1)同学们,我们班有没有跑步快的的同学?老师想请两位同学上来进行比赛。

(进行第一次比赛,确定名次)

(2)进行第二次比赛,同时提出要求:每人要背一名同学。

(教师有意安排跑第一名的同学背较重的同学,跑第二名的同学背较轻的同学)

(3)再次确定名次。(恰好和原来相反)

(4)采访冠军:你为什么跑第一?

学生积极参与

生:因为我背的同学比较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5)谁知道自己的体重?

1、学生感悟重量,

(1)出示一袋花生和一袋盐,学生动手掂一掂,哪袋重?

2、认识秤面,认识千克。

(1)哪袋重,我们可以用秤来称一称,你知道生活中常见的秤有哪些吗?

(2)认识台秤

观察:秤面上有什么?

3、称花生和盐,建立1千克的观念。

(1)分小组合作称出花生和盐的重量,同时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悟1千克。

4、进一步感悟、体验1千克。

(1)桌上有一堆大米,请从中称出1千克。

(2)桌上有一袋鸡蛋,先拎一拎,再估一估它的重量,最后称一称,看有没有1千克?(同时让学生数一数,看1千克鸡蛋有多少个)

(3)2千克鸡蛋大约有多少个?称出2千克鸡蛋。

学生回答,但单位是“斤”

学生动手操作并交流感受。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观察,并汇报。

分小组动手操作

学生操作,并交流称的方法。

学生分组活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1、做“想想做做”1

问:是不是恰好是整千克数?

(说明:净含量)

2、做“想想做做”2--5

1、地上放着3只袋子,其中只有1只重1千克,你能找出来吗?

2、奥运会刚刚结束,你知道奥运会什么项目上需要“千克”这个单位吗?选手谁获得了冠军?(相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讨论。

学生口答并集体订正。

学生参与

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教学千克的认识,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建立起1千克的质量观念。在教学中运用了以下几点教法。

1、开始的情境导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的三次感悟

(1)动手掂一掂,初步感悟重量。

(2)称出物体的重量,再次感悟1千克。

(3)自己称出1千克的物体,进一步感悟1千克。在过程中充分发展了学生的动手、估算、协作探究等能力。

3、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注重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及二次备课篇八

第87页—第88页。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教材先安排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再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最后介绍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教材从学生的现实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力求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理解小数的意义。

课件

出示:23 58 5/8 0.5 1.2 5.8

提问:同学们,知道这些数分别是什么数吗?

谈话:后面这三个数,你平时在什么地方见过?

揭题:是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它们都是小数,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小数。(板书:认识小数)

1.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出示情境图:小红和小明在量桌面的长和宽,看看他们量的结果是多少?(长5公分,宽4公分)

这是用分米做单位的,如果用米作单位,5分米是几分之几米?4分米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分米=5/10米,4分米=4/10米)

提问:除了用分数表示以外,你还能用其它方法来表示吗?

如果学生主动想到分别用0.5米,0.4米表示课桌面的长和宽,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到的,0.5米和0.4米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同桌说一说)

引导:我们已经认识了0.5米和0.4米,如果用一个直条表示1米,平均分成几份,你能在直条上找到表示0.5米和0.4米的长度吗?请你在直条上用不同颜色涂颜色表示长度0.5米和0.4米的。

2、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

出示情境图:能不能像刚才那样,用几元几角分成元为单位的数?

交流:1元2角。想一想,2角是多少?那么几元是多少元?

3、认识整数,自然数,小数及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像0.5、0.4、1.2、3.5这样的小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交流)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仔细观察图意,说说题目的意思。

(2)照样子填空。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提问:今天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及二次备课篇九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建立克的观念。

2、熟记1千克=1000克。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建立克的观念。

2、熟记1千克=1000克。

1枚二分硬币、1袋食盐(1千克)。

(一)复习旧知。

1、你已经学习过那些质量单位?你能说一说吗?

2、请用手掂一掂1千克的食盐,感受一下有多重。

3、你还能掂出你身边的物品有多重吗?(随便找)

(二)认识质量单位克。

1、建立质量单位克的观念。

a、请用手掂一掂1枚二分硬币有多重,你能说出它的质量大概是多少千克吗?

b、1枚二分硬币太轻了,用千克表示它的质量不太方便,我们用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克来表示它的质量。记住哦:1枚二分硬币大约重1克。克还可以用g来表示。

c、你还能列举其它例子,说一说1克有多重吗?

d、通过用天平称量我们知道:两粒普通的花生米,大约1克。还有……

e、察看身边物品的质量:(用手掂一掂)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是()g,一袋饼干的质量是()g,一块巧克力的质量是()g,一袋牛奶的质量是()g。

2、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1千克=1000克)

a、我们已经认识了千克和克,那么千克和克又有什么联系呢?

1千克=1000克

b、结合身边的例子,说一说,1千克有多重。

()袋方便面1千克,

()几袋牛奶1千克,

c、克和千克的辨析。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和千克)

2()300()150()450()

(三)练习。

1、是真是假,请根据下面有关物体质量的叙述,判断这些叙述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写出正确的答案。

前前今年9岁,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61克,他每天早上能吃掉50千克的鸡蛋一个,250克的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200kg的馒头3个,晚上吃得更多,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能把将近1g的米饭吃光。

体重已达61克()。

吃掉50千克的鸡蛋()。

250克的牛奶()。

200kg的馒头()。

将近1g的米饭()。

2、1千克=()克1kg=()g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及二次备课篇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第34—36页。

1、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的读、写,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分数,发展数感。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一)了解起点,引入新课

1、你们认识分数吗?说几个你熟悉的分数。(学生说出几个分数,教师随机板书)

2、关于1/2你已经知道什么?

3、小结。(揭示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4、请同学们拿出老师课前发给大家画有几副图的那张纸,请你在图上用颜色表示出对应的分数。表示好后在小组里交流表示的理由。全班交流、质疑。

5、选择其中表示1/2的图进行讨论。在表示1/2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它们是怎么分的?分的对象相同吗?)

(二)创设情境,深化理解分数意义

活动一:拿水笔

1、创设情境,请学生分别拿出三盒水笔的1/2(其中有2盒水笔都是8支、有一盒是10支)。

这里有三盒水笔,你能从每一盒水笔中分别拿出1/2吗?

教师请三位学生到讲台前,并问台上学生:你们准备怎么拿呢?

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讲台前的三位学生打开水笔盒,认真地数着。

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你能提出问题吗?

我们再来看前面一位同学提出的问题,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水笔的1/2,拿出的水笔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轻声交流一下。

请台上的三位同学把所有的水笔都拿出来,并告诉全班同学总支数是多少,1/2是多少支,验证刚才的结果。

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总支数不一样,同样是1/2,所表示的支却不一样。

活动二:说一说

1、小明看了一本书的1/3,小军看了一本书的1/3,他们看的一样多吗?

通过刚才拿水笔的游戏、观察讨论看书的情境,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一样,那么分数所表示具体的数量也不一样。(同步板书)

(三)巩固延伸,反馈分析

1、看图说数:

(1)蓝圆个数占整体的几分之几?要使蓝圆个数占整体的1/2,怎么改?(可以增一增、换一换、减一减)

师与学生共同小结:部分相同、整体相同,如果分法不一样,表示的分数就不一样。

2、游戏:请1个同学站起来,请学生先后说出这位同学占大组人数、小组人数、全班人数、全年级人数、全校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请同学们想一想,同样一个人,怎么可以用那么多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呢?

3、估一估:一个整体的2/3是,这个整体会是下列图中的哪一个?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及二次备课篇十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82页例2。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千米、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能进行单位换算。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培养主动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准备:小朋友们,你们好,我叫周登玉,你们可以叫我周老师,很高兴来到你们班,这节课就由我和大家一起完成,你们愿意吗?(愿意)

(让学生简单说一说:生,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通常用公顷作单位。公顷可用符号“ha”表示。师:1公顷有多大?生: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面积这么大,1公顷=10000平方米。非常好,我们来看一看这个题你能完成吗?)

2、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学习另外一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投影出示例2图片)

3、学生看图,并读一读其中的数据和文字。

同学们,图中计量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面积用的是什么土地面积单位啊?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方千米。

二、认识平方千米

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占地面积都非常大(可稍微介绍一下)

我们在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时,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板书:平方千米可以用符号“km2”表示。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领土面积有多大吗?介绍: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

2、那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呢?

上节课,我们认识的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那请大家猜想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揭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1000有多长?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绕1个篮球场跑一圈是56米,大约跑18圈。)

1平方千米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家想像一下,是不是非常大啊。

3、那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呢?又等于多少公顷呢?你能自己推算一下吗?(学生计算)

4、交流反馈。

指名说一说是怎么推算的。

1平方千米就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所以1平方千米=1000×1000=1000000平方米。而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5、试一试

学生理解题意。这个梯形松林的上底、下地和高分别是多少?单位是什么?那求出的面积单位是什么?指出:和千米相对应的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千米。学生完成解答并交流结果。

三、练习巩固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计算,并交流如何把平方米化换算成平方千米。

2、练一练第2题

学生读一读,并填一填,交流如何把公顷换算成平方千米,平方千米如何换算成公顷。

3、练一练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4、练习十四第5题学生理解题意,估计其他四个省的面积。学生讨论并交流。

5、练习十四第6题学生讨论,互相说一说。全班交流。

6、练习十四第7题

想象物体的实际大小,选择合适的单位。

四、全课总结板书设计:

公顷与平方千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