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大全11篇)

  • 上传日期:2023-09-27 23:32:10 |
  • 笔砚 |
  • 14页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一

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学会数据的调查、收集和整理,并根据数据回答问题。

2.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3.知道四季的划分,以及自己的生日在哪一季节。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对统计活动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本课侧重于学生对过程的评价与体验,并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为主,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表格的过程,在发展统计观念的同时,提高比较、分析、推理、交流的能力。本课设计重在让学生体验,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听一听,说一说,分一分”,寓学于玩。本课的特色在于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生活,学会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在实践性的活动中应用知识。

本校是广东省珠海市市一级小学,电教等教学设备较齐全,学生大部分都为本市生源,也有小部分外地来的插班生,学生的生活条件较好。

(一)情境引入

师:老师今天带来一张生日贺卡,大家猜猜是送给谁的?

(二)玩中学

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自己生日是几月几日吗?知道它在什么季节吗?

(启发学生回忆当时是穿什么衣服,景色如何?来说明自己的生日是什么季节。)

2.(放一段乐曲,大家听一听)你觉得这段乐曲描绘的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4.如果要用四种不同的颜色分别表示一年四季,你会怎么选择?为什么?

5.(用绿、红、黄、白四种颜色分别象征春、夏、秋、冬四季)每个学生向小组长要一张有色的卡片,表示自己生日的季节。

6.要调查班里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说说你想怎样调查?(小组先商量出一个好办法,向全班汇报、交流。)

7.让大家都把象征自己生日季节的卡片分别贴在黑板上春、夏、秋、冬四个字的周围,一起数一数。(老师逐一把得到的数据填入统计表。)

8.根据统计表,请学生在格子里涂色(课本第90页),独立完成统计图。

9.小组讨论,说一说:

(1)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2)夏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同学共有几名?

(3)如果今天恰好有一个同学没有来,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4)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10.针对(3)(4)两个问题,进行全班讨论、交流。

(三)做中学

游戏:勤劳的小蜜蜂。

师:假如你们是勤劳的小蜜蜂,盒子里面有黄花、蓝花和红花各一朵。

1.每次摸出一朵花,在下表记录结果后,把花放回盒子。

2.整理上表的数据,涂色,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黄色蓝色红色

次数123456789101112颜色

3.说一说。

(1)___拿出的次数最多。

(2)黄花和白花一共摸出来了_________次。

(3)如果再摸一次,你猜它会是_________花。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全过程。)

(四)课后小调查

调查你们学习小组同学的爸爸妈妈每天工作(劳动)多长时间。

工作时间不到6时6至8时超过8时爸爸人数妈妈人数

〖案例点评〗

1.本课创设“生日”“勤劳的小蜜蜂”等富有童趣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较高。

2.本课侧重于学生对过程的评价与体验,并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为主,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听一听,说一说,分一分”寓学于玩。

3.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生活,学会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在实践性的活动中应用知识。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二

教科书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成“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例1通过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数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例2中对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法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课件、卡片、实物果盘、小棒。

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借助实物分一分,摆一摆。学生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较好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子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根据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安排了动手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有余数的除法,初步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利用学生练习做题的环节,深化22理解余数小于除数,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是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通过让学生经历分东西的活动,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良好的基础。整个教学过程秉承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将教材略作表动,因此把例1和例2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课时完成。

(一)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教师:老师这有6个草莓,要把这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

是不是3盘呢?请两个同学们到前面来摆一摆。(一人摆盘子一人摆草莓)同学们仔细看看摆对了没有。

问: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摆完了吗?

板书:摆3盘,正好摆完。

教师: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教师板书:6÷2=3(盘)

教师:你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呢?

谁能结合这幅图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

这道除法算式中每个数的名称是什么,你们还记得吗?

课件出示:被除数除数商

(设计意图:回顾除法算式的含义,及各部分的名称,是学生能够坚强记忆。)

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教师:现在如果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怎样摆?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圆片代替草莓按题目的要求来摆一摆,明白了吗?开始

学生活动,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摆一摆。

问:这两位同学是这样摆的,你们同意吗?

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还剩一个草莓。

板书:摆3盘,还剩1个。

教师:为什么这剩下的一个草莓没有再继续摆呢?它够不够再摆一盘?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剩下1个不够摆1盘。

请同学们把草莓和盘子放进抽屉里。

比较一下这两次摆的.有什么不同?(第一次正好摆完,第二次还剩一个)

揭示课题:像这样有剩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全班齐读课题)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教师:像这样摆可以怎样写算式呢?

生:7÷2=3(盘)1(个)

你用省略号表示什么?(还剩的1个)学生边说教师完成板书。

问:这里的3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谁来结合这幅图说说这个算式的含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还剩下1个草莓。)

还剩下的1个草莓,这个省略号后面的1就叫做余数。

板书:余数像这样的除法算式就是有余数的除法,这道除法算式读作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你们会读吗?一起来试一试。

在这道除法算式中7、2、3分别叫做什么?课件板书各部分的名称。

(3)归纳总结,完善认知结构。

(设计意图:再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对比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二)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其实有余数的除法里面蕴藏着许多奥秘,下面我们来一起研究它。

1.按要求操作并记录。

课件演示:

8根小棒能摆2个正方形,如果是9根、10根、11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接下来我们分别摆一摆,并用算式表示出来。

2.组织交流。

9根小棒摆出了怎样的结果?10根、11根、12根呢?

现在咱们不摆小棒,你能推算出13根、14根、15根的结果吗?一起来试试!

13根小棒能白几个正方形?怎样列式?

同样的方法完成14根、15根的算式。

3.通过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那余数不能是4,那余数可不可以比4大?比如说剩下5根,可以吗?说说你的理由。

师:看来余数总是1、2、3在不断地重复出现。根据你们的意见,余数不能等于4,也不能比4大,那余数只能怎样呢?(余数只能比除数小。)

板书:余数小于除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61页的做一做。

如果还是用这些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2、抢答:下面的算式中,如果有余数,可能是哪些?

3、我会选:下面的算式中,余数可能是答案中的那一个?

a、8 b、4 c、3 d、5 小结:看来在有余数的除法里,除数总是比余数大。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呢?

总结:刚才通过同学们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还知道了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三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熟练掌握2――5的乘法口诀。

2、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的想法的过程,从而理解乘法的意义。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倾听、相互评价等能力。

活动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根据图上信息口头编故事。

2、引导游戏活动,讲清游戏规则(根据画面提问题,你问我答)

3、指导观察方法,指名学生说说是按什么顺序来观察。

4、小组合作。

要求:1)其中一个同学根据图上信息提问题。

2)另一个同学运用所学过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3)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5、全班交流反馈,互相评价。

小组汇报,说出自己所提的问题和怎么解答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二、深化理解,巩固提高。

(送瓜果)2x5=4x1=9x3=6x2=

3x7=4x3=8x3=6x5=

三、找新家(第23面第3题)

1、让学生把图意讲一讲。

2、比一比看谁找得又准又快。

四、摘星星

五、对口令。

六、作业。

写出得数是20的算式,可以是加法算式,或乘法。比一比谁写得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四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8页《对称》。

依据从具体到抽像的认知规律,以及儿童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实物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判断出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并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学会画对称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画面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什么是对称。

多媒体,图片、剪刀、彩色纸。

一、看一看,情境引入

1、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特地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大自然里的童话故事,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故事内容:在播放录像的过程中我边解说:在一个美丽的花园里,蝴蝶和蜻蜓发生了争执,都认为自己最漂亮,一朵小花给它们出主意:让它们一人分一半,组成的图形也许就是最漂亮的。

2、我让学生观察组合成的图形,发现和原来相比,并不漂亮。

3、师:像蝴蝶、蜻蜓那样,两边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就是对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对称。(板书课题:对称)

4、举例。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有的是大自然中的对称对象,有的是人们受到这些对称现象的启发设计出的`许多具有对称美的东西。谁愿意来说一说?(红领巾、衣服、裤子、人……)

二、分一分,自主探索

1、过渡: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又是怎样对称的?我们又怎样来证明它们是不是对称图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为了研究这些问题,老师特地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平面图形,你们瞧!

(出示:蝴蝶、杯子、青蛙、蜻蜓、钥匙、枫叶、菠萝、桃子图片)

2、师:这些图形都是对称图形吗?你们想不想来分一分哪些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的?

3、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

4、师:你们怎么知道这些图形是对称图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对折)刚才,你们通过折一折,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与同学说一说。

5、学生讨论发现,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三、找一找,提高认识

1、师:现在,我们把折过的对称图形打开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有折痕)

2、教师演示,对折一只蝴蝶图形。

3、师:对称的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这条折痕,我们就把它叫做“对称轴”。

4、师:同学们,这些图形,通过对折,发现它们能完全重合,我们就把它叫做“轴对称图形”。

四、辨一辨,深化认识

1、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几位老朋友,它们想和大家做一个游戏。一会儿,它们出来的时候,如果你们认识它,就大声和它们打声招呼吧!

2、师(慢慢地贴上正方形、长方形、一般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图形)

3、师:在这么多老朋友里,有没有我们今天认识的轴对称图形呢?老师也你们准备了这些图形,请大家找一找里面的轴对称图形,折一折它们各自的对称轴,说一说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4、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5、学生汇报结果。

五、剪一剪,实践体验

1、师:刚才有同学问老师,桌子上的彩色纸和剪刀,有什么用呀?现在,我就告诉大家,老师要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个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2、师巡视,指导学生把作品贴在黑板上。

六、说一说,拓展延伸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对称。你们都有哪些收获?这些对称的图形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美)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新课标的精神,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的较为突出: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

生活中有许多的物体(包括建筑物)是对称的,这样就很容易找到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的生长点。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无论是从导入到探索新知,还是欣赏操作活动,我都注重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实践活动,营造出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教学以播放录像激趣导入,这样设计是因为学生对蜻蜓等对称图形很熟悉,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探究“对称”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剪纸、折纸,人人经历剪的过程,发现了只有对折后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而折纸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对称轴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极限思想。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3.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去经历、去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

在探究“对称”的知识过程中,先让学生试着剪一剪,然后比较、演示,揭示“对称”的秘密,然后又通过画一画、猜一猜、折一折、举例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去体验、去感悟“两边大小一样”。

巩固应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再创造,学生举例说出了很多身边对称的物体,并指出了它们的对称轴,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整堂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学生乐学,爱学,使学生从学会变成“我要学,我会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还给了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较好地体现了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五

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初步培养爱惜时间、按时作息的意识和习惯。

认识钟面上的`整时。

:认识钟面上的大约几时。

钟面教学具。

1、猜谜: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

2、揭示课题:小朋友猜对了。你想不想看一看钟面是什么样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钟表”。

1、初步认识钟面

说明:我们经常看钟面了解时间,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钟面,把你知道的有关钟面上的知识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指名说说关与钟面上的知识。

有12个数,让学生从1顺次读到12。

有两根针,一根长一根短,指出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让学生把分针和时针指给同桌看。

2、初步认识整时

(2)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教学试一试

出示三只整时的钟面图,提问这三只表上又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在钟面上拨一个时间让同桌说说是几时。

3.认识大格。(挂图出示:钟面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钟表。)

提问:仔细观察钟面,看看你能有哪些新的发现。

(学生可能发现:钟面上有1~12这12个数;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讲述:我们把每两个数字间的距离叫做1大格(板书:大格),所以12到1这两个数之间是1大格,同样,1到2之间也是1大格。

提问: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呢?(引导学生从1开始依次数出12个大格。学生数好后板书:12个)

4.认识小格。

讲述:钟面上除了大格,还有小格,相邻的两个小点之间是1小格。(板书:小格)

提问:那么,1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学生交流。(板书:5个)

提问: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小格?我们一起5个5个数一数。

小结:通过小朋友们的努力探索,我们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5.认识时。

讲述:这个绿色部分就表示时针走了1大格,也就是1小时。

(板书: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

提问:时针走2大格是几小时?时针从12走到4,走了几小时?走到7呢?

那么,时针走一大圈又是几小时?

学生动手操作。(要求:时针从12出发,分别拨出2时和5时)

小结:要知道钟面走了几小时,我们只要看时针,时针走了几大格就是几小时。

6、认识分。

讲述:分针走1小格是1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分针是怎样走1小格的。

这个绿色部分表示分针走了1小格,也就是1分。

提问:走这样的2小格是几分?走3小格呢?7小格呢?

讲述: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

教师用实物钟演示并提问:

分针从12走到1,走了多少分?

分针从12走到4,走了多少分?

分针从12走到7,走了多少分?再走3小格呢,一共走了多少分?

学生动手操作。(要求:分针从12出发,分别拨出10分,25分)

小结:要知道走了几分钟,要看分针,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几小格就是几分。

7、认识时、分的进率。

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几个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你发现了什么?板书:1时=60分

8、感受1分钟。

过渡:1分钟的时间很短,但如果我们认真地利用好,其实1分钟也可以做很多事情。现在让我们体验一下。

大家做眼保健操,1分钟大约做几节眼保健操。

请两名跳得比较快的同学出来跳绳,同学们分别数个数。

做“想想做做”第5题,了解有多少同学能在1分钟内完成。

指名背古诗,看1分钟内能背几首古诗。

追问:你觉得1分钟还能做些什么?学生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总结:1分钟虽然不长,但我们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所以我们要抓紧每1分钟,珍惜时间,在1分钟里做更多的事情。

7、感受1小时。

过渡:1分钟大概有多长我们已经初步感受过了,那么1小时又有多长呢?

做“想想做做”第7题。一节课时几分钟?课间休息几分钟?再加上几分钟就是1小时。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说说钟面上各是几时,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每天的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2)指出:小朋友要养成珍惜时间、按时学习和休息的好习惯。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3时,要求学生互相看一看拨的对不对。再分别拨出9时、12时,同桌互相检查。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仔细观察钟面上画了什么针,还缺少什么针,再根据钟面下标出的时刻在钟面上补画出分针或时针。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应该比分针短些,画分针应该比时针长些。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1、你在小小的钟面上学到了哪些知识?

2、完成课堂作业。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六

学习内容: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并很好地为生活服务。

教、学具准备:课本第31页中例4所需要的商品。

学习过程:

一、用谈话的方式引课。

问小朋友们喜欢逛商店吗?他们喜欢,再让他们猜猜练习本、文具盒、球、球拍等的价钱。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儿童商店,展示各种商品和单价。

2、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开始购物。

(1)先说说你有多少钱,准备买什么?在组里谈谈自己的购物打算。

(2)小组分工合作,有的扮演营业员,有的扮演顾客。

(3)学生开始购物。

3、在全班交流你们购物的过程。以表演的形式展示。

例: a、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

b、我想买5辆小汽车。

c、应付多少钱?

d、应付20元。

4、请表演的d同学说说他们是怎样算出来的。

12÷3=4(元)            4×5=20(元)

5、再请一小组上黑板前展示他们的购物过程。

6、小组相互交流。

7、师生小结。

三、学生独立完成第31页的“做一做”。然后根据“做一做”的图提出能用乘除两步运算的问题并相互解答。

四、全课总结。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七

本课以数的组成为基础,借助计数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通过教学,可为万以内的写数、比大小、四则计算和万以上的读数打下基础。本节课是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这是因为:(1)学会了万以内数的读法,不仅能巩固加深对计数单位千和万的认识,而且能为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和读写算盘上万以内数打下基础。(2)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不仅能满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需要,而且能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读法打下基础。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数和百以内读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二年级的孩子们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读数经验,但是还处于浅薄的阶段。能够比较准确读出没有0的数,对末尾有0和中间有0的情况存在较大的难度。

1、借助计数器,学会理解万以内的读法。

2、掌握万以内数的正确读法,培养学生探究、归纳的能力。

3、会读生活中的数,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重点: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正确读出万以内的数。

难点:掌握中间有零和末位有零数的读法。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数位顺序表,填空。

(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十位的9表示?(9个十)个位的9表示?(9个一)这个数是?(九十九)

百位是9表示?(9个百)这个数怎么读呢?(九百九十九)如果十位是0又该怎么读?(九百零九)个位也是0就是(九百)

2、快速读数。

接下来要考考大家的眼力和反应力,快速读出你看到的数。

那这些数都是怎么读的,有什么规律或顺序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更大的数,万以内数的读法。(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学习一般数(没有0的数)的读法。

板书1121

1、用已有知识介绍下这个数,

2、说数的意义和组成

3、全班拨数,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

4、试着读数(指名读数,师板书:读作:三千七百四十五)

5、小结读数方法

出示:(带节奏的读)

读数要从高位起,

千位是几就读几千;

百位是几就读几百;

十位是几就读几十;

个位是几就读几。

6、试读2个数

(二)学习有0数的读法

1、创设情境,引出有0的数

老师还有一个困难,想请你们帮忙,你们愿意吗?老师想到商场买些家用电器。(出示图片)

小组交流读法,完成导学单。

全班汇报

2、学习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5600

咱们先看这个数。(板书:5600)谁会读?(板书:五千六百)

发现特别之处,末尾有0的数怎么读?

练习:490050001280

小结:末尾的0,不管有几个,都不读。

3、学习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20803008

再看这个洗衣机的价格。(板书:20xx)你们讨论的这个数应该怎样读?

练习:30805060

我们再看冰箱的价钱,3008,谁想试着读一读?

那到底应该怎样读呢?我们来听数学小博士怎样说。

总结读数小秘诀(贴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零)

练习:70066008

4、综合小练习

课件出示:

5、小结万以内数的读法

小结:全班唱一唱

读数要从高位起;看清数位是真理;末尾有0要注意;不必读出记心里。

中间有0要留意;只读一个就可以。

三、达标检测,迁移运用

进入“智力闯关”环节

第一关,我会读。(屏幕出示生活中的数)

第二关:我会写。你能正确读出这些数,并把你读的写在导学单上(课本做一做第二题)

柳河公园共有柳树560棵。

这一年共有366天。

养鸡场一天约收鸡蛋2540个。

指名板演,然后全班评价。

第三关:猜一猜

电脑它是个四位数;它是由0、0、3、8组成的;

它的最高位是3,只读一个“0”;它的十位不是“0”。

相机它是个四位数;它是由6、0、0、5组成的;

它一个“0”也不读;它的最高位是6。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读万以内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

搜集生活中万以内的数,并读一读。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八

课本第5—6页“分草莓”及“试一试”、“算一算”、·练一练”练习题.

本节课通过平均分数目较大的物体,引导学生经历的试商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

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具备了下面的认知基础,能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对被除数数目较小的余数的除法,能较快的求出结果,并学会了竖式计算。这节课的重点是:当被除数稍大一些时,如火热借助惩罚口诀进行试商,这个问题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练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练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电脑课件,

一、复习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忆:余数要比除数小。

2、10÷5 16÷5 18÷5 20÷5 22÷5 25÷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学生练习完毕,引导学生对以上小题进行分类,并请学

说一说是按什么标准来分的.引导学生按余数的情况分成两类。

有余数的算式:( ) 没有余数的算式( )

二、探索新知

1、探索试商方法

课件出示课本第5页“分草莓”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提问:要解决“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2)指名回答,板书: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指名口答。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5)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8×7=56 比55大;8×6=48 比55小。所以商6。

(6)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通过集体交流,使学生认识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2、再次组织小组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认识: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3、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4、应用试商的方法填空:课本第5页“试一试”。

(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6页“练一练”的第1 ~ 5题。

学生先独立练习后进行集体订正。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认为在试商时要注意什么?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九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地点

植物园

动物园

游乐园

森林公园

河滨公园

人数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 )人。

你最喜欢去( ),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 )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 )人。

我喜欢( )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 )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黄蓝白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十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感知角,会判断角,并会画角。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放多媒体,生猜图形,揭示课题。

师贴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感知角

1.第38页主题图。

生观看主题图从图中说出物体上的角,初步感知角。

2.生从自带的三角板上找角。

生生相互找角,指角。

3.生从生活中找角。

生举手汇报。

三、操作感知,探究新知,认识角的组成部分

1.生折角。

生从自己折的角中探索出角的顶点和边。

2.电脑抽象出折纸的角,生认识角的组成部分。

3.出示活动角让生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且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1)师变魔术引出活动角。

(2)生动手操作活动角。

(3)生说发现。

四、画角

1.生探索画角的过程。

2.生说画角过程。

3.观看多媒体画角过程。

4.生再次画角。

五、巩固练习

1.判断。

2.数角。

3.比角的大小。

六、拓展、游戏

用角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七、课后小结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十一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7~39页。

1.让学生能在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会用相关的工具画出直角、锐角和钝角,通过看、说、折、画、拼、评价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评价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正确区分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1.教具准备:cai课件,三角板。

2.学具准备:练习纸、三角板、活动角、小棒、粘纸等。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小精灵和上海杨浦大桥的画面)

小精灵:小朋友,还认识我吗?我是你们的好朋友聪聪,今天我要带大家去游览上海的杨浦大桥,听说每根斜拉的钢索和中间制成的柱子之间的角度可有讲究了,是许多工程师智慧的结晶啊!

师:原来造大桥还要用到这么多有关角的知识,你能找出桥上的角吗?

二、探索新知

1.感知角。

学生指角,教师用鼠标点击相同的地方,抽象出角的形状。

师:小朋友观察得可真仔细,这些角都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师:在找出的角中,有没有我们学过的角?请说出它的名字。

生:1号、3号角我们学过,是直角。

师:他们说得对吗?用什么方法能证明它们是不是直角?

学生(七嘴八舌):让我们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就知道了。

课件演示比角,发现有的`和三角板上的直角完全重合,有的不能重合。

师强调: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帮助判断时顶点要重合,一条直角边重合,再看另一条直角边。

2.给角分类。

师:那现在你们能对这六个角进行分类吗?

生:能!

同桌交流,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分法一:分成两类,1号和3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直角;2号、4号、5号、6号在一起,因为它们都不是直角。

教师评价:这一组是根据是不是直角来分的,挺有道理的。

分法二:分成三类,1号和3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直角;4号、6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比直角小;2号、5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比直角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