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读后感(通用10篇)
- 上传日期:2023-09-23 06:13:07 |
- 书香墨 |
- 14页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一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我们每天习惯通过各种媒介获得信息,享受着先进的传播媒介带来的种种便利和快乐。然而美国作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值得我们思考。
作为新闻系大一学生,原先我对媒介的理解仅仅就是书本上麦克卢汉的一句“媒介即信息”。在看过书中的前两章“媒介即隐喻”及“媒介即认识论”后,我对媒介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我们所认识的世事是通过我们自己发明的交流技术同自己进行对话的产物,而这种对话工具,即媒介,它的转变也就从根本上不可逆转的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对比一下美国的铅字时代和电视时代:铅字那种有序排列的,具有逻辑命题的特点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它要求思考。而电视本身具有视觉冲击、营造非连续的语境和凸显着表现艺术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它要求娱乐。我们在看完一则谋杀的新闻后,主播说:“下一则新闻”,我们就跳跃地进行下去,心情不需要有过大的波动,因为这不是电视文化所鼓励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一种媒介的表现形式不可以和这种媒介本身的倾向相对抗”,媒介形式将影响传播的思想内容。
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中国人信教的毕竟是少数,宗教内容在电视上也鲜少出现,所以我对书中提到的电视对宗教的影响感触不深。但是我对书中提到的电视广告、电视新闻、电视教育等内容感触颇深。
广告作为电视台的主要收入,在我们收看电视节目时简直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各式各样减肥药品、令人眼花缭乱的化妆品、时尚服装、手机、汽车......以前是在电视剧中插播广告,现在是在广告中插播电视剧。更有甚者,出现了广告剧一说,湖南电视台的广告剧《丝丝心动》即为其中典型代表,观众被种种信息垃圾包围,却也无可奈何。
电视新闻一向被认为是电视节目里最正经严肃的,波兹曼却认为电视新闻由没有逻辑、理性的话语构成。“所有的电视新闻节目里面的开始、结束或中间都要插入一段音乐。音乐和新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有音乐?我想,这可能是和在戏剧和电影中使用音乐的道理是一样 的——制造一种情绪,为娱乐提供一个主体。如果没有音乐——就像有时电视节目中会插播新闻字幕一样——观众会猜想一定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例如死人了。但只要有音乐在,观众就知道没什么了不得。”书中波兹曼定义了新闻的奥义:“越短越好:避免复杂:无需精妙含义;以视觉刺激代替思想:准确文字已经过时。”当一个个画面闪过时我们不会思考是必然的,因为简短大量的画面稍纵即逝,我们无法思考其中的道理,我们只能回味那些刺激眼球的画面而不会思考分析。从新闻中,我们确实接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海量信息,但是我们很少有人想过那些新闻对我们的生活到底有何作用。澳大利亚的洪水缓解不了我们西南的旱情,朝韩和谈对我们的统一大业也无甚帮助,我们不停地获得信息,却不关心信息的质量和用途,仅供娱乐而已。
再就是我们的“电视教育”,我们国内很著名的电视科普节目。当然我并不说电视科普不好,我自己就曾经一度追捧cctv—10的百家讲坛。但是我认为硬要用电视做科普的话,无非是两种结果:一是与电视的表现形式相适应,结果,做出的只是娱乐节目,但这偏离了我们初始设定的那种科普目标;另一种可能,是按照标准的科普目标去做,结果,因为与电视这种传播形式不相容导致传播上的失败。以百家讲坛来言,他的确使更多的人知道了易中天,于丹,钱文忠,但是,请注意这个但是,他们的风格或有不同,有一个却是一样的,那就是戏说,同时,他们也引发了这几年来对各朝各代历史的戏说,而这其中我想不用明说也可以了解有多少的滥竽充数。而我正认为这并不比那些改编的面目全非的电视剧的祸害更小一些。由百家讲坛引起的 “国学热”,我们到底是正光复这百家诸子的荣耀,还是黯淡了中华五千年的悠久。
再想想近几年风靡全国的电视选秀节目。自湖南电视台超级女声节目以来,各种选秀节目刺激着少年少女们一夜成名的欲望。他们梦想着通过娱乐的舞台让自己成为耀眼的明星。不少人荒废学业、不顾父母反对,远离家乡到处参赛。电视台暴露选手隐私,策划煽情片段来吸引观众注意,评委哗众取宠,“语不惊人死不休”,热心粉丝手持选票积极为偶像呐喊组委,哭泣感动,完全入戏。俨然就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娱乐盛宴,但是一场热闹过后,还剩下什么呢?空虚、无聊而已。
看到作者忧心忡忡的叙述,情不自禁想到上学期学到的柏拉图的洞穴理论。电视、网络等媒介像洞穴一样,而我们人类就像被困在洞穴里的囚徒,只能看见木偶被火光投射在前面墙上的影子。因此,确信这些影子就是一切,此外什么也没有。我们一旦没有了手机、网络、电视,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惶惑不安,就像只有在洞穴里我们才能有安全感。长期的囚禁会让我们丧失分析和判断能力,一旦当把我们解放出来,并让我们看清背后的火把和木偶,我们中大多数反而不知所措而宁愿继续待在原来的状态,有些甚至会将自己的迷惑迁怒于那些向他们揭露真相的人。这是多么可悲的一种状况啊!
然而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还是有少数人能够接受真相,这些人认识到先前所见的一切不过是木偶的影子,毅然走出洞穴,奔向自由。刚走出洞穴的这些人不禁头晕眼花,开始,他们不敢直接正眼看光明的世界,渐渐地,他们可以直接看、仔细看清阳光下的一些,最后,他们甚至可以直接看清阳光的源头——太阳。作为新闻系的学生,未来很有可能从事媒体工作的人,我希望自己能成为走出洞穴的人们中的一员。
该书的封面是一幅发人深省的插图: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地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电视节目,然而,原本很和谐温馨的画面却让人脊梁骨发凉——这四个人都是没有头脑的!这画面让我想起书里最后一句话所警告的: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波兹曼在书的最后提出了改变“娱乐至死”的状况的方法,那就是我们的教育和学校。我们的教育和学校要帮助年轻人解读文化中的象征,帮助他们学会疏远某些信息形式。这一点我非常赞同,教育让我们跟一般的受众不同,我们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头脑在泛滥的信息里寻找真理和真相,而不是一味地沉溺在感官的娱乐里。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二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书中写道“在《一九八四》中,人们受制于痛苦,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书中还提出这样一种预测:“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句话充满警示意义,我们要客观地看待一些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活动,当然,在我国,就目前而言,政治不太可能成为娱乐的附庸。
芒福德的著作《技术与文明》中,展示了从14世纪开始,钟表是如何把人变成遵守时间的人、节约时间的人和现在拘役于时间的人。“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难觅踪影,对日月变化和季节更替熟视无睹,时间都成了精确的数字,冰冷得让人麻木,但它的流逝又让我们慌乱。
时间究竟是怎样的存在?《时间的秩序》作者卡洛·罗韦利认为“记忆把分散在时间中的过程联结在一起,而这些过程组成了我们。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存在于时间中。”这个观点其实苏轼也同样表达过,“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虽然一切偶然无定,但若有共享回忆之人,便拥有了人世间的温馨,因此要注重人生体验、善于发现生活之美。作者还在书的最后写道“我们渴望永恒,我们忍受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因时间而受苦。时间即苦。”听起来,很悲观,就像叔本华说人生本就是无意义。你可以选择相信,也可以认同,甚至践行上述观点,当然,你还可以有其他的观点。
作者尼尔·波兹曼在书中写道“在阅读的时候,读者的反应是孤立的,他只能依靠自己的智力。面对印在纸上的句子,读者看见的是一些冷静的抽象符号,没有美感或归属感。所以,阅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当然也是一项理性的活动。”我审视自身,我平时说话喜欢用热梗,聊天离不开表情包,算不算对理性阅读消亡的妥协呢?能静下心阅读,更多的时候是在读专业书籍,复杂术语和晦涩难懂的.语言不得不用尽脑力去理解。可是,大脑总容易偷懒去接受奶头乐,刷刷微博,逛逛豆瓣,玩玩知乎,看看b站,接收了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又不知道自己到底又看了些什么。柯勒律治有言到“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也许很能代表现在的信息环境:我们身处信息的海洋,寻找有用的信息却如此费力。作者提出“现代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态度:过去人们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搜寻信息,现在是为了让无用的信息派上用场而制造问题。”作者说伪语境的作用是为了让脱离生活、毫无关联的信息获得一种表面的用处。其实,网络上很多视频仿佛要告诉你各种经验,然而对我们生活其实也没有真正的联系和作用,唯一的用处是娱乐。
作者在论及电视时评价道,无聊的东西在我们眼里充满了意义,语无伦次变得合情合理。在如今网络时代,脱离了热门梗和表情包,便显得无趣呆板,严肃地公众对话转化为幼稚的婴儿语言,许多人已面临着文字失语的问题。此外,很难想象过去创造计算机的人在期望未来的人如何使用计算机创造什么伟大的事情,怎么会预料到我们很多人用手机在看猫咪拉屎的视频(当然,我不是说猫咪拉屎就一定是小事哈),又怎么会体验到我们整活恶搞视频的乐趣?甚至,如果我们中的某些人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模式,那么在我们看来,是这些人不合时宜、行为乖张,而绝不是这个时代有什么问题。
相信,我们不少人已经发现生活的空虚和痛苦之处,苦恼着自己为什么沉迷于奶头乐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人的成长是依靠自我反思和内省,当被喂各种杂七杂八的思想时,这个人是被视为没有尊严的客体,无论怎么竞争,也不过是垃圾群里竞争,看谁不那么垃圾,最终,整个社会朝着没有希望的方向发展。不妨,停下来,,着眼于自身,不被各种高效做事技巧和时间管理方法迷了眼,有些人可能热衷于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我曾是这样的,恨不得把一分钟掰成两分钟用,对浪费的时间也会懊恼不已,确实,我收获了某些成果也失去了某些体验,更多的时候我倍感压力和空虚,总在积极和消极两个状态里反复横跳。承认自己的不足,承认时间的有限,承认自己不得不荒废一些时间,无须对充满着缺点的自己过于懊恼,慢慢来,不急,只要你是在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血淋淋的资本而活,不是为吃人的机器助纣为虐,而是拥有作为人的尊严而生活。
《娱乐至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三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娱乐至死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令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这是一本写给电视时代的图书,但是其所蕴含的道理与关怀在网络时代也毫不过时。每天,我们打开电视机,打开电脑,那些花边新闻如洪水般涌入,即使是严肃的新闻,也多配以噱头的标题和血腥的图片,或干脆用戏说的形式。久而久之,我们习惯了用眼睛来消化所得,我们的感官感受更甚于我们头脑的追求,而电视这些媒体终将通过控制人们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而使人们失去印刷时代时所具有的品质。我们的文化终将因为大笑过度而体力衰竭。这是我们大家不想看到的,作者为了把这种不易察觉的文化伤害以及对人自我意识的彻底剥夺表达出来,在本书中一步步地向我们解释、举例、引用。
作者一直强调一个观点“媒介即信息”。他认为,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把握了传播的把柄,就会把握传播信息的主动权。在书里,波兹曼又有一种更为深入的认识——媒介即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而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因此,媒介就好比是一剂精神鸦片,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其产生依赖,当完全上瘾后,你明知痛苦与自由的丧失,但却无法采取任何措施进行补救,因为这剂鸦片已经深入你的灵魂和骨髓了。
波兹曼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他说“我们并不一定是为了看时间而去看表”因为“有部分人只是好奇于表示时间的方式”。当传媒的作用不仅仅是实用,而只是满足当代人浮躁的社会心理与挑剔的口味,那么娱乐业就应运而生了。在印刷时代,印刷品的出版与读者意见的反馈是有时间差的。因此,当我们发现只有报纸与杂志才能达到承载海量信息的功能时,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读者去适应印刷品的品味乃至排版要求。这时就需要人们思考,选择汲取知识,所以在纯印刷年代,娱乐对于传媒的影响很小。
但是,电视时代的到来,宣布了“娱乐”概念的汹涌澎湃也同时到来。电视作为一种新媒体,具有反馈快、形式多、内容大等特点,因此对于观众口味的转变,电视制作部门往往能获得第一手资料,这除了与信息时代到来有关外,与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都知道,评价一个电视节目是否受欢迎的指标就是收视率,你只需动动鼠标,就可以知道你的以及其他竞争对手的节目在群众中的被认可程度。所以这说明了为什么每当一档节目走红后,会有无数的跟风者一拥而上,如《非诚勿扰》、《中国达人秀》。
而赚取足够的收视率又有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广告收入的增长。电视台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那些形形色色的广告,我们常常听说什么格莱美、《中国好声音》拍出破纪录天价广告费。这样一来就可以理解电视台为什么那么热衷于追求收视率了,虽然收视率本身并不会赚钱,但是它会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所以当经济命脉也变得商业化时,节目的商业化也不可避免,为了满足社会浮躁心理带来的对快餐文化的渴求,电视节目愈来愈往戏说、炒作等方面发展。比如看《非诚勿扰》,看《快乐大本营》,我们张大嘴巴肆元忌惮地笑,但是等节目结束,我们往往是捧着有些酸痛的面颊,然后头脑空空地再次投入生活斗争的苦海之中。
如果只是普通老百姓对娱乐文化有疯狂的追求,这可以理解。可是,当一个社会的精英阶层也倾向于用娱乐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观点时,我只能用疯狂二字来表达我内心的感受了。
某次竞选失败,气急败坏的尼克松拒绝检讨自己,反倒跟自己的化妆师大发脾气,一口咬定该次失手,原因全在于化妆师蓄意破坏……如你所知,这样的茶余饭后的笑点其含义已经和八卦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了。至少,它让我们在听说当下任何一位政客在如火如荼的竞选热浪中亦不忘为自己特聘“笑话”参谋这样的新闻时,不再惊诧……“政治”正演变为一种娱乐——尽管刘晓庆的脸、周杰伦的女友等其实无关政治。
但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里,一切都可以成为可能。记住,这不仅仅是玩文字搭配的游戏,是我们的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在消费年代里都心甘情愿地成为了娱乐的附庸。
如果以上我所说的还让你觉得将信将疑,那么我来举一个你肯定熟悉的例子:一直都很受欢迎的让学术与明星联姻的电视节目《百家讲坛》。固然,用电视做文化普及很好,很不错。但是一旦需要与电视的表现形式相适应,就会慢慢偏离我们初始设定的目标。以《百家讲坛》为例,它的确让我们记住了于丹,记住了钱文忠,他们或许风格迥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戏说形式:戏说三国,戏说明史,戏说红楼以至戏说《弟子规》。个中引起的争议,我想大家应该知道很多了。当学术成为了“戏术”,当一个社会的学者和知识分子,也开始向娱乐献媚,我想这只能引用孔老夫子的一句话来抒发我的心痛:觚不觚,觚哉!觚哉!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四
初选《娱乐至死》这本书原因是书名比较喜欢可以让我这个不爱读书的人继续读下去。读完以后发现书的内容很简单易懂但给我们了许多思考和可以借鉴的话语。本书大致是说电视在美国的兴起使得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从文化、宗教、政治、教育等方面阐述这些都开始毫无怨言的成为了娱乐的附属品失去了本来的意思。借我们都将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本书的第一章是媒介即隐喻,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作者说媒介即隐喻也就是想说媒介在用一种隐蔽的但强有力的方法左右人们的道德和价值观。媒介的产生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但同时也影响着文化。它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但是如果我们只是接受并没有加工那么我们就成了媒介的牺牲品。
第二章是讲媒介即认识论,从印刷品到电视的出现谈人们对认识论的改变,电视出来的认识论劣与印刷制品,而且对于本身还有一定的危险,并且这种危险在逐渐蔓延。而为什么说媒介即认识论呢?我有些困惑。认识论是一个很大的概念简单的来说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又称知识论。也就是说大量的媒介的出现它开始承载知识,决定知识的形式,它所表现的无论对错好坏都成了知识。
“思维方法在以文字为中心的文化和以图片为中心的文化中不同体现”在作者看来人们的阅读只停留在在了一些符号,读者没有了判断力。电报技术和广告的出现是原本理性倾向的人们开始倾斜。过去人们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去搜寻信息,而现在人们是得到了一些信息而去找这些信息的来源。我们的媒介环境变了,人们开始更少的去思考了。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五
尼尔波兹曼(neilpostman,1931-20xx)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曾出版过20余部著作,包括《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等影响巨大的名作。《娱乐至死》发表于1985年,该书从一问世就立刻引起巨大反响。在这本书中,波兹曼深入剖析了以电视为主的新传媒对人们的思想、认知方法、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向的影响,表现了西方人文学者对社会一贯的睿智和忧虑,既发人深省,也让人对作者的深切人文关怀肃然起敬;不仅有诸多精当之处,而且表现出了作为一名学者应该持有的对社会有关发展状况予以批判性审视的自觉性。该书自20xx年由章艳翻译出版后,在国内立刻引起热议,并获得20xx年首届华语图书传媒大奖,该书的影响力十分巨大,为研究大众文化不可不读之书。
波兹曼提出的观点与当时社会文化的整体娱乐化趋势密切相关。
从社会思潮方面来看,传统的价值理念遭到了巨大的颠覆。以“节俭”、“勤奋”、“稳定”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规范逐渐被以享受和身体感官的满足为核心的享乐文化所取代。整个社会开始注重自我个性发展、“感性解放”,相对自由的生活方式催生了娱乐精神,西方大众传媒的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从文化背景上来看,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受到愈来愈多人的欢迎,追随商品交换法则的文化工业,让受众淹没在平面化的生活方式、时尚化的消费行为以及肤浅化的审美情趣之中。
从传媒体制来看,美国主流传播媒体的运作方式都是商业化的,营运的根本目的在于赚取利润。而英国社会心理学家玛罗理沃伯认为,“越不用花脑筋、越刺激的内容,越容易为观众接受和欣赏,这几乎是收视行为的一项铁律。”因此,为获得收视率,赢得广告客户的青睐,媒体在内容选择、内容形态上有很明显的媚俗取宠倾向。
一场轰轰烈烈的感性革命后,人们再也找不到不去享乐的理由。八十年代后美国社会开始转型,美国民众变得更加现实,更加浮躁,比起印刷机统治下提供的深奥信息,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电视时代提供的肤浅而有趣味的内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写作《娱乐至死》来批评电视媒介对于人整体生活方式和社会总体存在方式的负面影响。
波兹曼认为从古至今人类的交往媒介主要经历了三种形式,即从口语到铅字再到电视。每种媒介对于文化的精神中心和物质中心的形成都有着决定性影响。比如在铅字印刷出现以前的口语时代,作为生活经验浓缩的谚语和典故受到人们重视。久经世故的老人可以用它们作为调节争端的“法庭”判词。而在铅字印刷出现以后,人们更看重印刷出来的文字的权威,而不再是口头语言。口语不再被看作是可信赖的对象。从口语到铅字的`媒介转换在波兹曼看来是一次巨大的智力进步,它使得话语变得更加严肃和理性。
但是,为了吸引观众,电视不得不追求节目的新鲜和刺激。时不
时地以各种奇闻轶事和娱乐噱头来控制观众注意力。电视看似给我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战争、灾难、事故、政治、科技等无所不包。但这些信息却几乎没有多大价值。它的重要性似乎仅取决于电视播放的范围和速度,以及时为我们增添一道茶余饭后的谈资。这些信息根本无须我们“理解”,只要“了解”就够了。我们只是在“看”电视,而不是“读”。用波兹曼的话说,在今天,“智力就是知道很多事情,而不是理解它们。”
不可否认,电视的娱乐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一个释放压力的渠道。没有哪一种节目能像娱乐节目一样,可以如此彻底地摒弃观众的各种差异,在不同阶层的观众面前实现如此平等的沟通;也没有哪一种节目可以为范围广大的观众提供轻松忘我的休憩环境,让观众在紧张的社会节奏下进发会心的微笑。正如波兹曼所说,“我们要反思和批判的并不是电视的娱乐性,而是一种“泛娱乐化”现象。”
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消解崇高、解构经典、恶搞历史、窥视明星。我们的政治、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媒已经被影视剧、综艺节目、八卦新闻所充斥。“读图”时代确实给我们一道道视觉盛宴,而且其所具有短时间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是大部分文字所不能同日而语的,但是如此丰盛的享受到底又留下了多少有意义的东西呢?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是在一味地看,一味地接受电子媒介传达的讯息,却忘了思考或来不及思考。如此过度的娱乐让我们失去自我,失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游戏已经进行了很久,如果还意识不到它的后果,真是不可原谅。我们人类无法命令电子媒介时代倒退回印刷机时代,完全拒绝电子媒介是极端而愚蠢的。我们应该探索的是,怎样去利用这些媒介——用另一种方式,继续我们的生活,拯救我们的文化。
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该认真思考“娱乐至死”这样一个命题。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六
常常听人说,现在从电视和网络上就能获取很多知识,事实确实如此。但正如书中所言,我们从这当中所获得的知识包含了太多的娱乐性。电视节目需要收视率,需要盈利,没有收视率,绝大部分的节目都办不下去。换言之,娱乐性是电视节目生存的必要手段。为了达到娱乐性,电视上呈现的节目效果,大多是剪辑后的成果。在这个前提下,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我们从中获取的知识,看到的画面,是片面的,仅仅是碎片。比如对名著的翻拍,要做到完全尊重历史、还原作品,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我认为,要获取实在、完整的知识,还是要多看书。就像公司这次“青年读书会”活动,就是要帮助青年开拓视野、实践历练、知行合一,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在这里,我要引用上面徐友渔讲的那句话。这是他对这本书的评价,但也是在我们读书时该有的做法。我们要明白,放在我们面前的书,并不每本都是好书,其中肯定有残次品。尤其是读议论性强的作品时,尤其要保持清醒。因为往往作者说什么,我们就认为是什么,容易被作者带跑。
如何去甄别书的好坏,仁者见仁。只是在书的选择上,我倒是有这么几点建议:一是选择好的出版社。毕竟这些出版社,有口皆碑,出错率低;二是选择好的译者。这点适用于读古代作品和外国作品时,因为我们大多数人看的都是译文,是第二手资料,是以译者的读后感为基准所形成的,谁知道译者期间杀死了多少个哈姆雷特,又创造了多少个哈姆雷特呢?换言之,还要学会比较,就是要看好几本不同版本的《堂吉诃德》,选择其中最好的译品;三是尽量多读史书,少看小说,各种小说。
而对于书本上学不到的,需要言传身教的,一个人生导师就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了。以前听故事,听成功人士讲他们的奋斗史,似乎都会提到一点:我遇到“贵人”了。尤其是公司最近举办了师带徒的拜师仪式,多位师徒结对成功,更让我觉得公司似乎就在创造一个为我们找到“贵人”的机遇。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七
全书基于一个假设。“媒介即隐喻”,大体意思是,媒介是指向月亮的手指。我们借此来认识月亮,手指的特征影响着我们对月亮的认知。主流媒介的特性会影响我们认识问题与传播思想的方式。作者回顾了之前的几个时代,认为为我们提供纯粹的娱乐是电视最大的好处,它最糟糕的用处是它企图涉足严肃的话语模式--新闻、政治、科学、教育、商业和宗教--然后给它们换上娱乐的包装。简单的来说,人类的媒介经过了这样的变化——书籍、电报、电视、网络。在不同的阶段,媒介具有不同的特征,导致在各自的阶段,话语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在文字印刷的时代,媒介的特点如马克思所说,是“排除和选择某些类型的内容”,作者用理性逻辑的表达内容,读者批判性的接受内容,衍生的演讲术严肃的研讨内容。这些也即当时的话语模式。这个环境很适合严肃话语模式,这个媒介即通过文字,直到现在,也仍然是我们传达或解决严肃话题的主要方式。
随着信息传播范围的变广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已经开始出现了信息过剩的问题。表现在我们接受着大量的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信息,这些信息是缺乏语境的。想象自己那时,通过电报得知在遥远的英国发生了一起凶杀案,这个讯息是苍白的,他不会让你真正的获得什么。但很快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摄像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在看到这则消息的时候,看到现场的照片。图像和文字互相提供着伪语境,这使得作为一个整体彼此都有了意义。人们有了获得感,但说到底,还是没有获得什么。
电视是作者重点评判的对象。有着组成更复杂组成部分伪语境的电视(音像影字),自然具有上述报纸的特质;同时电视具有非常鲜明的泛娱乐化。简单的来说,但我们尝试用电视去表达一些严肃的话题,我们会用娱乐的方式呈现出来。受众更是丧失了思考能力。拿新闻来说,“好,那么”这些的句式使得信息丧失了连续性。我们是抱着娱乐的心理看待电视上的新闻的,这不是说我们幸灾乐祸,而是我们欠缺了对事件的思考,沉浸在新闻画面带来的冲击和内心一时的感受中。在“好,那么”的形式下,也是不允许我们有时间思考的。但久而久之,我们就丧失了思考的能力。
“怎么处理过剩的信息,怎么去探讨严肃的话题。这是任何时候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现在已经到了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成了我们的主要的媒介。
网络时代,资讯具有更强的失效性、流通性,足不出户我们就可以获得千里之外的讯息,通过视频图片文字感受这些事件。但还是那个问题,这些讯息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感受到的关于事件的各个元素互作伪语境,让我们有了种获得感。这种获得感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又该如何在网络时代去筛选对我们有意义的信息呢?拿微博来说,对于热点的社会事件,有理性分析的真知灼见,但其实更多的是无异议的网络谩骂和打诨。相较与电视来说,网络让受众参与到了严肃话题的讨论上来,但严肃话题娱乐化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善,毕竟网络仍保留着非连续性和伪语境讯息的特征。
但相对于电视,网络有很强的可塑性。在网络时代,我们可以形成碎片化的讯息平台,也可以有严肃话题的探讨平台(以前的知乎和豆瓣)。这些平台有复古的意味,在这些平台上,我们似乎回到了那个著书立传的年代。
我们可以在网络上尝试不同类型的平台。我觉得一定能找到一种适合严肃话题讨论还能利用互联网便利的平台。可问题在于,相比这些平台,娱乐化的平台更具有吸引力,也更符合这个时代的特征。
其实不必考虑那么多,怎么在海量的信息生存,怎么安排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我对自己的要求如下:
1、控制在媒体上的时间
2、选择有态度有深度的媒体
3、回归阅读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八
在作者那个时代,看电视是人们生活里的主旋律,电脑还未广泛普及,但从电视革命透露出来的危险信号在如今社会仍然是适用的。
在我看来,如今的媒介已从电视到电脑,来到了手机,已经到了数字信息化的第三个阶段,更具体地讲,手机中的各种app就像当初电视中的各个频道一样,分散人的注意力,碎片化的娱乐,让每一个手握手机的人在一阵嬉笑欢闹中消磨时间,而过去的就已过去,以前的过去被称作历史,而这时代的过去仅仅是日期,就如作者所言,电视中的广告越来越短,15~20秒最为适宜。如今各种短视频,答题游戏不就是在印证作者所讲的“短”、“效果”、“效率”这些被隐藏起来的规则吗?到本书的最后,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无奈,但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我们无可指责,后现代社会各种文化的爆炸,让我们像本书的书名一样,以一种娱乐的精神,消磨我们的意志,直到“脑死亡”——变成没有任何想法、思考、思维的现代人,变成赫胥黎笔下的嗦麻人。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九
《娱乐至死》这本书较为全面地解析了美国至印刷统治时代步入电视统治所时代发生的种种转变。“媒介即隐喻”,印刷时代被作者称为“阐述年代”,人们很少接触娱乐文化,阅读是他们在闲时所珍惜的,他们对待书籍理性且富有思考。电视时代被作者称为“娱乐业时代”,人们被庞杂的信息所包围,信息通过图像音乐等泛娱乐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仅为博人一笑。但如今实际上我们不仅处于赫胥黎的预言下“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而且还有奥威尔的“受制”预言。而媒介正是这其中的推手!书中的前两章讲到媒介即隐喻,媒介在文化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主导作用,而随着媒介的改变,文化也会相应地改变。第三、四章描述了一个印刷时代下的美国,印刷时代推动了美国教育的发展,让那个时代的美国成为世界独一个几乎全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国家。
印刷时代,阅读文化蔚然成风,全民对于文学和理性的推崇达到极点。那时候的思想交流也异常丰富,政客们不同于如今而是具有渊博的知识、清晰的思路和出色的辩论能力,常常能滔滔不绝地演讲几小时。第五章则是两个时代的一个过渡时期,这时候电报和相机的产生改变了传统报业。电报使新闻传播的速度突破了火车的限制,随之而来的是如浪潮般袭来的信息,但信息变得碎片化起来,信息脱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或者如作者所说他们仅仅成为了与他人交流的谈资。相机使图片大范围地应用到了书报上,图片取代了大量的文字,视觉的简单刺激相比于文字内容更受欢迎。第六到十章中作者记录了电视业在美国逐渐发展并“成熟应用”,在新闻中保持信息的不断输出;在宗教中用娱乐取代传统苦闷的虔诚;在政治中成为展现个人魅力的秀场;在教育中知识成为娱乐。在最后一章中,作者引用赫胥黎的警告,强调要让人们深入理解媒介所带来的影响才有可能不走入娱乐陷阱。
《娱乐至死》这本书所著于1985年,但却有一定的时代预见性。如今的世界正处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相比于电视时代更加的泛娱乐化。开始阶段的互联网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技术知识方面,可以说互联网的早期是一批素质较高的网民主导的。互联网也有着最初的互联网精神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使之成为一个资源共享的技术平台。不过随着早期互联网拓荒者的不断开发,互联网巨头们也逐步崛起并站稳脚跟,奠定了如今网络基本局面。移动端手机的出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平民化,每个人都能通过简单可视化的操作实现上网需求。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也限制了他们对于网络的探索,把自己限制在了固定的圈子里与互联网最初的设想背道而驰。
媒介即隐喻,这些隐喻并非创造之初的设想,而是媒介本身固有的特质。在人们的摸索中,对媒介的这一特质的深度发掘造成的状况则是隐喻在社会的落实和放大。现在各大平台通过娱乐来引流,垄断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媒介在一方面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一方面却又过多的占据着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心甘情愿地被他们所奴役。就如现在的短视频平台不断涌现,短视频予以人们单纯的视听刺激,比起波兹曼说的新闻节目“好??现在”还要快餐化,几乎毫无营养,甚至引导人们不断地刷下去。最起码新闻节目带来了一定的价值信息,而短视频则要么是反复拍摄的段子,要么是单词时尚新奇的视频展示,这些都是以娱乐为出发点。
纷杂的东西直接涌入人们视野和脑海,以至于没有多的时间去给我们思考。独立思考的时间变成得奢侈,我们似乎变成了“职业观众”!信息茧房,大数据等是这些年来人们所议论的。大数据通过算法分析每个用户来推荐人们喜欢的东西,实现个性化推荐,听起来是很不错!可是反过来发现这不是奥威尔的“受制”陷阱吗?不过这个陷阱我们大多愿意待在里面,抑或是从未有意识地发现过它的存在。网络信息虽铺天盖地,但是进入茧房的只是少数类型的信息。我们待在“信息”的舒适区内不愿接触其他,带来的后果是身处于信息海洋中的枯竭,我们将是笼中的宠物止步于有限的“空间”。
我们正处于一个移动快捷的娱乐时代,但也是一个富含知识的时代,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的看待手中的工具,不能理解媒介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带给我们的可能是娱乐至死的浑噩生活,而非自如使用工具的理性发展生活。将思想从纷繁信息中解救出来是我们的目标!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十
最近时间有点少,更多花在了学习上,还有一大方面花在了自己精神内耗。总是自己和自己作对,尽管很多次提醒自己看问题不要老是从让自己不开心的角度看,但是还是会出现这种状况。心情有不太好的时候,我也不太希望把这些情绪传递给别人,加上考研这些事情,有的时候会觉得压力有点大,我想做到最好,所以可能就有很多的困难吧,希望自己可以一步步慢慢克服困难。
很开心,这又是今年读完的一本书。开始奔着书名来的,觉得《娱乐至死》很cool,读完了,觉得真的很大受启发,书中抨击了电视带给我们的影响,因为电视,人们变得不再愿意去思考。看完了非常理解这本书在诸多文学著作中屹立到现在,而且每年都会吸引很多的人去阅读它,大受其益!更多的时候这本书提醒我们不能摒弃思考,因为现在社会的环境驱使,以及文化所致,电视大多数都是画面,影像,大家缺少了很多的思考。只是看,图个开心就好了。一想到这里,就想到我看的《易经》里面说的一句话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浅者天机深(意思就是说过度沉迷于感官享受的人没有大智慧,反而不那么在乎感官享受的人有大智慧)这句话想要真正理解还需要很多很多的经历。希望在今后的日子,自己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多思考,多加油。
期待期待下一本的书《人间值得》。这本书说的是一个90岁仍未退休的心理医生对我们说的一些话。我觉得看完这本,可能对自己的压力没那么大,当然也不一定,还没开始读,同样也可能带给我一些惊喜。希望自己可以从中思考。
结尾就用书封面的一句话送给你我吧
“未来岁月漫长,依旧值得期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疫情防控心得体会大学生 大学生疫情防控心得体会(通用11篇)
- 最新高一上学期的班主任工作计划 高一班主任学期工作计划(优质9篇)
- 小学生本学期收获总结(通用10篇)
- 绿色环保的倡议书 绿色环保倡议书(精选15篇)
- 绿色环保的倡议书 绿色环保倡议书(模板9篇)
- 2023年北京冬残奥会举办时间 看北京冬残奥会心得体会(汇总11篇)
- 最新法律演讲稿(汇总10篇)
- 最新幼儿园课题研究方案(模板13篇)
- 2023年教学观摩的心得体会 教学观摩学生心得体会(精选14篇)
-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方案及措施内容(优秀15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