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冬牧场读后感字(汇总8篇)

  • 上传日期:2023-09-22 21:14:05 |
  • 影墨 |
  • 13页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冬牧场读后感字篇一

第一次接触《冬牧场》这本书是我高三时在学校的阅览室翻看《课堂内外》时发现的,那杂志节选了几段此书的内容。其中一段我印象很是深刻,《冬牧场》的作者把三遍洗衣服的混浊程度比喻成家常调料,她说衣服洗的第一遍是大酱色,第二遍是老抽色,第三遍是酱油色。我当时看到这一段就觉得这比喻得也太巧妙了吧,忍不住为之叫好。于是我毫不犹豫的下单了这本书。

这本书有两版,第一版的封面为冷色调茫茫大雪中伴有生灵的漫画景,而第二版则为暖色调雪景的实景。李娟的书,正如她名字一般,给人以一种涓涓细流,细水长流之感,书的内容会慢慢的就流进了你的心里。

李娟为了向我们呈现哈萨克民族放牧转场时最真实的景象,她跟随一家哈萨克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牧场,沙漠,度过了一段艰辛迥异的荒野生活。他们一起赶着牛,羊,马群和骆驼在沙漠中走了四五天,在草原上住由经验丰富的牧民挖出来的冬窝子,吃的是奶疙瘩,喝的是大自然的雪水。李娟前几天的吃穿住行很是艰难啊,虽然后面也没好到那里去。但是李娟没有抱怨,她用她温柔细腻的文笔记录下了这一切。她把奶疙瘩的硬说成是陈年奶酪,硬的不近人情,转悲为欢。

这本书里的每个人,每只动物的形象都活灵活现,居麻大哥的破口大骂和责任心,嫂子的勤劳善良,加玛的俏皮爱美,还有邻居家牙牙学语的小婴儿和一只听话的小狗,在荒无人烟的冬牧场只有这两家人挨在一起,大家相互串门,谁家做美食都会相邀共享,逗逗小婴儿,看看因太阳能电量不足所以只能看一会的电视。

荒芜的原野,屈指可数的娱乐活动让雪地里的生活很是乏味。但这样的情况下,一点点小快乐都会被无限的放大,比如采到一袋干净没有泥沙的雪啦,再比如夜晚起夜抬头一望,满眼星河。冬窝子有人来拜访时,那快乐简直直接加倍,每个人都会开心的像过年一样,因为大多数时候的冬窝子是平静而有序的。

我最敬佩李娟的一点就是她能从很小很细微的事情中发掘出很多有趣有智慧的东西,好比如她在书里所这样形容哈萨克妇人饰品“她们枯老而扭曲的双手上戴满硕大耀眼的宝石戒指,这些夸张的饰物令她们黯淡的生命充满尊严,闪耀着他们朴素的一生里全部的荣耀与傲慢”这段话给了我一种茫茫大漠中出现一点绿的生机感和一种对生活的仪式感、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感。

合上这本书时,感觉整个人都刚从书里描写的场景抽离出来,仿佛刚把羊群赶回羊圈,仿佛刚吃完酥油茶,仿佛刚捡完最重要的燃料――羊粪。实不相瞒,当时看完这本书,我真想直接就买票冲进阿勒泰冲进冬牧场去看看这个静谧而美好的地方。

读李娟的书是一种无上的享受,本为消磨时光而来,却无意间真正消磨了时光。李娟把散文写出了诗,却又不像诗那样一本正经。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冬牧场,可娱乐,可休憩,可抬头一望,满眼星河。

冬牧场读后感字篇二

翻到了去年看李娟的《冬牧场》的读后感:

作者跟着哈萨克族居麻一家深入西北戈壁的冬季牧场,在“冬窝子”度过了一整个冬天。

那是和现代生活截然不同的一种生活,但是也并非全无现代生活的影子。

哈萨克族牧民的孩子们也都用着粉底液手机存储卡,他们向往着城里的生活,渴望着跳脱出父辈游牧生活的循环。随着“退牧还草”的政策,牧民们可以从政府那里获得几十万的赔款(tmd比我还富裕),也许游牧的生活很快就要永久地结束了。对于定居牧民们无一不是向往的,然而作者觉得可惜,因为游牧的种种传统、冬窝子里的宁静时光、牧民之间长时间形成的礼节、荒漠之中陌生人之间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也许统统要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了。但这种也许是文青们才有的情绪我看来有那么一点残忍,被浮躁喧嚣困住的时候有些人会渴望回归到大地和星空里去,但毕竟大多数人渴望的不过是富足安稳的生活罢了。

冬窝子里的时间是宁静的,是这个时代已经稀少的宁静。然而他们的生活并非是无所事事的,牧民以及牧民的妻子总是很忙碌的。但是放羊的时候也许算是无所事事的,就像“看灯塔”一样,好像也没有什么要做的事情,但是也没有什么能做的事情。其实也许没有什么无法忍受的生活。无聊和寂寞是能够忍受的,忙碌和束缚到窒息到头来也是能够忍受的。

另外居麻真的好搞笑。

冬牧场读后感字篇三

读《冬牧场》这本书时,我随着作者的视角,仿佛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旅行。我似乎走进了苍茫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依稀望见那无边的牧场,踩着硌脚的沙地,细细体会牧场的极度严寒,感受牧民们淳朴的生活,从而获得内心最大的宁静。

这本书是作者随同熟识的一家牧民深入冬牧场后写成的。他们一起去了阿勒泰南部的沙漠,度过了一段艰辛的荒野生活。作者回到家后,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谱写了这本文集。她在这本书中,讲述了许许多多动人的小故事,语言平实却不失灵动,让人置身其中,充满向往。

这片沙漠是牧民们天然的家,他们在这里世世代代地生活着,不辞劳苦地放羊、赶马,吃一些类似奶疙瘩、羊肉之类的既简单又单调的食物。在无事可做时,只是静静地坐着消磨时光。这一切都是游牧民族生活的全部写照。

我一开始就惊叹于这本书细腻、朴实的笔触,待我静静阅读时,总觉得像有人在给我讲述一个个小故事,总能让我空虚的内心获得一种极大的满足与宁静的抚慰。一个个故事看似支离破碎,作者却能把农民转场时的情景表达得那么淋漓尽致,把牧民生活的画面表现得一览无遗。这一切都源于作者的真实体验和她如水般宁静的心灵,就如同这一段描写:

“隔壁家的天窗开在地窝子西南侧,下午的阳光在床榻上投出一小方的明亮,几乎整个一二月间的下午时光里,我都坐在这方热乎乎的明亮之中,安静地行走针脚,长时间一点点扩散着毡片上的色块与线条。那团阳光移动一点,我也挪动一点,一直挪到床榻边再无处可挪时,便收工告辞。”

像我们这样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就很难体会到阳光的挪移。但作者怀着宁静的心情,感受着时光的流逝和迅速消失的一切,作者是那样的从容,这种“最大的平静”,便是作者所诠释的:

“天空下最大的静不是空旷的静,不是岁月的静,而是人的心灵的宁静啊。人终究是孤独又无法泯灭希望的……”

这本书向我们传达的不仅是平实的生活与温暖的感动,更有一种淡淡的悲哀。作者一路跟随牧民的艰苦生活恐怕再不会出现了,因为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的发展进步,曾顺天应地、自律而慎微的游牧生活方式会慢慢消失,不久的将来,这块古老贫瘠又广阔的牧场也终将被放弃。

王安忆曾说过:有些人的文字你看一百遍也记不住,有些人的文字看一遍就难以忘怀。我想,读《冬牧场》这样的文字,不仅仅是难以忘怀,更是对心灵的一种净化,对人生的一种思索。

冬牧场读后感字篇四

《冬牧场》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李娟在20xx年到20xx年的冬天跟随一个叫做局麻的牧民一家子进入新疆阿勒泰地区南部的沙漠中为期三个月的游牧生活,以一名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这种生活中去,与牧民一家子愉快地度过了三个月的游牧生活。

书中很详细地向读者们讲述了他们如何搭建冬窝子、如何放羊、杀马、嫂子如何泡茶等等生活的细节,这是我觉得整本书最有趣的地方。它让我们领略到了草原生活和城市生活的不同之处,同时也知道了草原生活的艰苦以及牧民们的艰辛可以看出作者非常热爱冬天牧场的生活。

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作者笔下栩栩如生、描写极为细致的大自然。作者在书中曾经数次提到自己有个照相机,并且写自己会不停地拍照。在书的最后还附上了自己所拍摄的照片。大部分拍的都是雪地的景色以及局麻一家和自己搭建的冬窝子。体现了作者对冬天的牧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在描写冬宰之后,李娟对羊的一生做了一个很经典的注解:“你不因有罪而死,我们不因挨饿而生。"虽然她说自己不忍心看冬宰的场面,但还是想看并且鼓起勇气去看。从宰杀前的准备工作,到宰杀时牧人的祷告,到“一匹清晨还在旷野中自在奔跑的马儿,中午见散成堆骨肉”,“这是马儿留给我们最后的力量,帮助我们度过长冬的力量”。这种笔触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敬和赞颂。

在《冬牧场》一书中,作者用诙谐而平实的语言将我们带进了一个新的世界,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向读者们表达了自己对游牧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生命的赞颂。

这个世界没有变动,人们仍然往人多的地方挤,没有几个人走在旷野里,除非自己甘愿。

冬牧场读后感字篇五

纪实文学《冬牧场》,描写作者李娟在20xx年冬天,跟随哈萨克牧民深入新疆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与牧民家女孩一起背雪、放羊、赶骆驼、收拾地窝子,渡过三个月难得的原生态牧民生活。

在冬季零下四十多摄氏度荒凉的冬牧场:雪水是浑浊的,混有风沙、羊粪;洗澡也很困难,更不用说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了。人是怎样生存的呢?作者写道:“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

牧民家的子女放寒假,历经辛苦也要回到“地窝子”和父母们一起生活,而这段时间里父母绝不会把他们当做还在上学的娇滴滴的孩子,该放羊,放羊去,该背雪,背雪去,该做家务,做家务去。每个人俨然都熟识自己要干的事情,一切是那么井然有序。

以前我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孩子自小跟随父母从事家务劳动、田园劳动、市井买卖等一系列生活实践,掌握生活基本能,可以独立撑开生活的某一面,那是环境逼出来的,练出来的。现今的孩子,一是经济条件好了,二是课业越来越重,却渐渐的脱离生活实践。他们很多的假期在培训班度过,和父母一起做做家务,一起坐下来喝喝茶的闲暇时光少之又少。上学放学要人接送,吃饭穿衣要人伺候,生活不能自理,举手之劳的简单之事不会做,一到需要独立面对生活时便束手无策。虽然我们不需刻意创设贫苦家境磨练孩子,但失去锻炼孩子的机会也是一件憾事。

再回到冬牧场,哈萨克牧民居麻的女儿和儿子即使在爸爸离开几天的日子,也能担负起整个牧场的正常运转,而这样的劳动量常常使得男主人“放羊归来累的倒在炕上动弹不得,夜晚忍受长年累月辛苦劳作积累下来的一身病痛折磨,大把大把的吃着阿司匹林止痛片”。这样严苛的环境,孕育了孩子们美丽、坚韧、勤劳,尤其是男主人的女儿能干、爱美,笑起来如阳光一样灿烂妖娆。

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阿勒泰广袤的天然牧场里流动着哈萨克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生命轮回。期待我们的教育也能在时代变迁的大潮中坚守生命的活力,虽被裹挟却能善其身。

冬牧场读后感字篇六

合上《冬牧场》的最后一页,我感慨万千,心中似是有什么东西被触动。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新疆是炎热干燥的代名词,是盛产瓜果之地。但是李娟的《冬牧场》,让我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新疆。在乌伦古河南面,地势平坦开阔,生长着大量牧草,多数牧民都会在此定居,搭建冬窝子,开始与牛羊为伴的长期生活。

李娟笔下的冬牧场是雪白的,是广阔无垠的。

当我看到书后附录的几张照片,不得不再次感叹起来,站在牧场中央环顾四周,人类和牲畜是那么的渺小,犹如在浩瀚的夜空中几点发亮的星星。雪季来临,牧草上覆盖了厚厚的一层积雪,而远处的山峰也显得异常美丽。大概没有人会想到在沙漠深处是这样一番天差地别的景象。

李娟笔下的冬牧场也是有人情味的。

冬日的牧场是美丽的,是寂静的,是神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贫瘠的不断加剧,牧人被禁止放牧,那安在冬窝子里的家终会被风吹雪埋所破坏,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成为人们古老而珍贵的回忆……不论未来会发生什么,冬牧场里的温情在我的心中永远不会磨灭。

愿,这个即将来临的冬日,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牧场,既能放养灵魂,又能温暖天地。

冬牧场读后感字篇七

朴实的文字,如同一个友人拉家常般讲述着和哈萨克牧民在冬牧场的生活。

文章的开头讲述妈妈在村里人面前炫耀自己是个作家,村里人看着不修边幅的自己难以相信。瞬间就被作者的幽默和直爽所吸引,有种虽是初见,但是脾性相投,特别能聊得来的默契。

我出生南方平原,从没有去过草原,所以多半带着猎奇之心读着这些故事。因为自己也有过忍受着恶劣天气的折磨干过农活的经历,所以很多时候也会有代入感。

在如今滥娱乐至上重口味的快消时代,我作为被动接受讯息的人,平时接触的也都是些媒体推送的心灵鸡汤和流量雷文。所以在要开启一段没有wifi的长途旅途,愁着不知如何打发时间的时候,邂逅了这本书。所以,真有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久久没有遇到这样能让我静下心来,沉迷之中的书了。

看了作者的故事,突然觉得自己也可以去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写一写。可能作者朴实而生动的文字,就如同自己和好友同事分享自己的故事一样到来,便有点自不量力了。

书写记录整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本来就是件快乐的事情。我也时常爱分享自己的一些感悟,自己也觉得自己有点话唠了。写一写也是件不错的事情。

冬牧场读后感字篇八

这个牧场,位于中国东北的大兴安岭西侧。

这里的天,蓝得像丝绒一般;草地绿得像刚上好的油彩;河水清得像玻璃。然而,就在这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发生了一件违背天理的事。

这里有一座桥,作者偶然发现了一个很大的天鹅窝。过了几天两个偷猎者假扮摄影爱好者来此地,将两只天鹅杀死,险些将一窝蛋窃走。作者设法孵出了八只小天鹅,却因为一次失火导致八只小天鹅全部闷死,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遗憾。

作者谴责了这些猎杀动物,违背伦理道德的偷猎者。这些偷猎者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要从人们的嗓子眼通过。

偷猎者不顾国家禁令,大肆猎杀、捕捉野生动物,残忍地将它们出售、活剥、食用,甚至解剖!难道他们没有想到,那个被猎犬追逐,在枪口下挣扎求生、被关在笼子里、在屠宰场里被大卸八块、被厨师的锅铲烫下死亡的烙痕、出现在餐桌上、被打得血迹斑斑的小生灵是多么可怜,多么无助啊!曾经多少种生物就是这样在慢慢的绝迹,大量的动物皮毛被充当人们的衣物,大量动物被食用……人类藐视动物,对动物的性命不在乎。寒假发生的马肉事件,就是一个人类牺牲动物性命赚取利润的例子。

偷猎者们,你们的用意何在?是为了满足对金钱的渴望,还是为了拿它来充饥?可是你们没有想过,既然人类有生活的权利,为何动物没有?难道上帝造出动物就是给人类充饥的?显然不是。更何况捕兽夹夹住的是一只高贵的天鹅!

中国是一个人口稠密、耕地逐渐减少的国家。可是人们浪费土地,减少耕地,以粮食稀缺为由大肆捕杀动物,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羞耻。

这本书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动物!支持保护动物!谴责偷猎者!在中国湖北兴化,人们不顾政府禁令,大肆捕杀捕捉经过此地的候鸟,腌鸟干,煮鸟汤,吃鸟肉,甚至活吃鸟血!人类到底想干什么?是想让所有生物灭绝吗?保护动物,是人类缺少的一项重要改革!

也许当世界上只剩下人类,人类才能品尝到绝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