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读后感(汇总9篇)

  • 上传日期:2023-09-22 03:42:10 |
  • 字海 |
  • 7页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谈美读后感篇一

一棵老古松,在伐木者的眼下,砍掉它获取利益便是它的归宿。在科学家的眼下,分析,解析它的成分,了解它的种类便是它继续存活的理由和价值。然而终是有像苏轼这样的艺术家们,他们静静望着这棵树,不去想它的价值有多大,只是默默欣赏着它的每片叶儿,每段枝条,看它们的美与独特。他们仅仅是欣赏着这棵树的美,无所为而为似的看着它,渐渐沉浸在美的世界里,与树竟如同合二为一,看着树的他们,仿佛正在被树望着。

而社会如同是大河流水,人不往前游,就会被生活推着走,于是你自然的将事物的实用性和它对你的意义放在了第一位,又因此而谈着这个社会是多么不公平,更是天天想着钱是多么可贵,于是,你心如磐石,从外面打不开,从里面又是无法挣脱束缚,终究是打不开心扉,怎么能装得下真、善、美呢?你把实用性放在了第一位,有所为而为的去做每件事,最终却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于是你认了,认了困难是大山,挖不走,也推不动。然而在利益的驱动下,你淡然了,你忘了这座山本应拥有的美丽,而是以仇视的目光望着它,只认为它挡了你的去路,却忽略了困难背后对你的帮助,你并未用欣赏的眼光去细细品味这座山,自然意识不到它的美,更想不到困难的源头就是你心中的怨念和对成功极度的渴望,最终错过了登上山顶,一览山顶美景,获得成功的机会,岂不见笑于世人!

对于成功过分的渴望,对于一件事物给你有所为而为的想法终究会蒙蔽你的双眼,让你心生浮躁,你敢于尝试的初衷终被扭曲。于是在看似困难而不困难的境遇之下,你怕了,于是你问路在何方,同时你却早已被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于是这是你急了,思想一片混乱,最终你败了。也许就缺少那么一点的心静,就成功了。在你急问路在何方时,你是否还想起过一路美在何方?也许它早已被你抛在脑后了。

困难似山却不是山,只需要你多一点美的眼光,多一点角度的变换,它会化作轻烟。而美似山上的树,山下的你远望着山上的树,是否在那不经意之间,山上的树正默默望着山下的你。

谈美读后感篇二

读完朱光潜的《谈美》,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画家提笔作画,一展丹青,他们用水墨雕砌的琼楼玉宇,是人们口中的艺术品;隐士不问名利,在绝境桃花源里,在后院梅花香中,淡泊宁静,致远,这本身就是极富美感的生活。不朽的人向阳而活,向死而生,他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他的一生也是美好的。

我们谈美,谈雕像画卷的一笔一画,那每一分景象,又折射出作者的品性,而作者的作品集又展露了他们的一生。

美,是可以给予人精神支持的。若不是那五颜六色的召唤,穷困潦倒的凡高怎会毕其一生献于艺术?无论是斑斓胜于光影的星空,还是满面太阳的笑靥的向日葵,都是美的代名词。凡高为着它们,穷尽了一生的苦痛,依然无惧风雨。我相信美是灵魂的解药,在深陷泥潭时,它将披荆斩棘,为低处的泥沼种下花草。

疫情期间,很多的艺术家、歌唱家为白衣天使们献出自己的作品。奋战一线,生死间忙碌,他们得到的慰藉不再是一粥一宿,而是直击内心的美。这一种美用最精致的形态给予世间安宁幸福。

在向往高洁清廉之士时,我们其实是在向往一种真善美的世界。“决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晨起耕耘、带月而归的闲适,“明朝散发弄偏舟”的浪漫,“九万里风鹏正举”的一种无畏与大气磅礴。这一种对生活春暖花开始终抱有爱的真挚。我们推崇的风流风骨,是对生活的苛刻,也是对美的砥砺。全由一种“无所为而为”的心态,才能将臃冗的一生待尽,“慢慢走,欣赏啊!”

像用52hz的歌唱的鲸鱼,一生的诉说只给懂它的人听,像高山流水遇知音,像所谓鲍叔牙管仲之交……人一生不过须臾之间,只为了“一骑红尘妃子笑”,好像也是值得的。这一种真心,比起所谓功名利禄,在某个不朽的人心中,要珍贵的多。

美,是对人生的选择。

在艺术、生命中,不吝惜时间一两分,由心而生的前程似锦,将自己托付于一切美;于深夜中创造星子,去辨析“无所为而为”的真实,感受慢处的凉意,传播处世的美好。

这一生,慢慢走,欣赏啊!

谈美读后感篇三

固然此书不是一本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资助。

类似如许的例子另有许多,在此也就纷歧一详谈了。

朱光潜先生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可以或许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委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可以或许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美的历程读后感 ”“此地(我的职位地方、我的情况)应该做而且可以或许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职位地方去做。”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力的表现。这很值得我们青少年去学习。

《谈美书函》不是一样平常的高头讲章,它接纳书信体的情势,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普通化。

《谈美书函》是什么?谈美书简读后感

八十二岁的高龄仍旧著书立说,对美学头脑回顾和整理,给青年朋友们复兴,体贴美学教诲,这是何等的学者风范和社会责任感!

谈美读后感篇四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谈美》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今天终于好好看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对自己的有很多的启迪和明悟!中学时看过这本书,印象比较深刻的好像只有第一部分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然而如今重新听一遍朗读版,心里收获感觉颇多。心理学和美学真的很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学习和领会的!这对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认知和体验会更深,更有智慧!

朱光潜把自己写于1932年的《谈美》称为“通俗叙述”《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文艺心理学》我是还没有读过,但是这本小书的确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著作,在我曾经读过的书库当中很难有一本可以与她相媲美,因为朱光潜先生把枯燥、复杂的理论变得平易近人了。

《谈美》全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体系,她就像一个耐心的长者又像一个亲切的朋友在与你交谈。读罢此书恍然大悟:美学也是一个很好玩很有意思的东西。

以下概括《谈美》各个章节的大意——

《开场话》开门见山地表述了先生写这本书的目的何在。医治社会腐浊、人心俗不可耐的良药是“无所为而为”的艺术活动,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计较利害得失。作者用明白晓畅的话语使读者体验“美感”,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广到人生世相的方面去。

《一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由木商、植物学家、画家三人对一棵古松的三种不同态度得出结论:个人所见事物的形象是个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木商的实用的态度偏重利害、意志,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偏重事物的.关系、抽象思考,画家的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是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因此美是事物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艺术作品可以流芳百世。

《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推而广之,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中存在一种适当的距离。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它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

《三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把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叫作“移情作用”,也叫“宇宙的人情化”。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而已。人不但移情于物,而且极易模仿物的形象。

《四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艳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享乐主义的美学错误地将“快感”等同于“美感”,“快感”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所以不带占有欲。作者把弗洛伊德派心理学也纳入享乐主义。“美感”过后伴随着“快感”。

《五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联想是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大多数情况下是散漫飘忽、偶然的。美感源于某事物能唤起甜美的联想,但是联想所伴的快感不是美感。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内容而在形式。

《六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考证、批评都不是欣赏(美感),但欣赏却要有考据学、批评学作基础。

《七 “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美是外物、人心婚媾后所产的婴儿,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形象是心灵从混乱的自然中所创造成的整体,但是事物也要本来就有可综合为整体的可能性。

《八 “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都错误地承认自然中本来有“美”,它们以为艺术的任务在模仿。通常所谓“自然美”指事物的常态,“艺术美”是把自然加以人情化和艺术化了。

《九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创造和欣赏都是要见出一种意境,造出一种形象,都要根据想象与情感,但是创造却须再进一步,把这种意境外射出来,成为具体的作品。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但是因为艺术带有社会性,须留有作品传达情思于观者,不能不顾到媒介的选择和技巧的锻炼。

《十 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想象多半是再现的,即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想象也有创造的,创造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创造的想象又可分为两种心理作用:分想作用和联想作用。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有选择时就已经是创造。联想可分接近联想和类似联想,类似联想又有“拟人”“托物”两种结果。

《十一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情感的阴驱潜率使诗人对于出于己者跳出来视察,对于出于人者须钻进去体验。旧经验的新综合的原动力就是情感。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协调,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体,原来似散漫、重复的意象也可以变成不散漫、不重复。

《十二 “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借用写诗词必须受格律约束的道理,说明艺术的前规大半是先由自然律变而为规范律,再由规范律变而为死板的形式。第一流艺术家大半都是从格律中做出来的,后来都做到脱化规律的境界。

《十三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因袭格律的技巧可以分为两项说,一项是关于传达的方法,一项是关于媒介的知识。传达的方法在于练习和模仿,绘画和作文均是如此。关于媒介的知识的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的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凡是艺术家都必须有一半是诗人,一般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

《十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遗传和环境对于天才的影响非常重大,但是这只是一种本钱,个人还有努力的余地。灵感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的,它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

《十五 “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为广义的艺术。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就广义说,善就是一种美,恶就是一种丑。不但善与美是一体的,真与美也并没有隔阂。

纵观全书,先生博学多才的本事已经领教过了,无论是古典诗词、传说典故,还是艺术流派都信手拈来。

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十一、十二章,因为先生系统地阐述创造与想象、情感、格律的关系时竟然把王昌龄的小诗《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优带昭阳日影来。”分析得令人叹为观止:王昌龄使用接近联想写到“团扇”,“寒鸦”是拟人的手法隐喻赵飞燕,“昭阳日影”象征皇帝的恩宠,长信宫四周的许多事物之中只有带昭阳日影的寒鸦可以和弃妇的情怀相照映,只有它才可以显出一种“怨”的情境。《长信怨》前两句拆开来看本很平凡,精彩全在后两句,但是如果没有前两句所描写的荣华冷落的情境,便显不出后两句的精彩。《长信怨》的意象是王昌龄的独创,但是“七绝”这种格律却不是他的特创,他以前和以后也有许多诗人用它。

谈美读后感篇五

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我对美的理解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美无处不在,然,小美见诸于表象,大美表迹于人心。

一个人,其肉身与灵魂一体塑造出外在形象。言行举止皆是个人内在修养的表征,灵魂所追求的高度往往折射出个人情操。人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往往见诸于个人情趣。情趣根源于人生,艺术又是情趣的表现,因而艺术与人生紧密相连。今日所谈关于美的言论,与艺术相连,更根植于人生,因为生活本就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殿堂正是通向美的云端。人生的艺术化把“真”、“善”、“美”集成一体,如此这般美便有律可循,继而引起人的情感活动,并影响个人的现实活动。所以,小美见诸于表象,大美表迹于人心。

不同于古人吟诗作对大谈风月,谈美,要求人生美化,进而人心净化,领略美蕴含的时代思想与情趣。因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而伟大的事业都出自于宏伟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所以把人生看成一门艺术,在创造和欣赏时都抱着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的心态而不计较利害得失,往往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当今社会浮躁之气可见斑驳,以强硬的态度为达到目的施展“三头六臂”的人不在话下,而趋功近利往往容易蒙蔽人心,这般不能免俗,便与美失之交臂。纵观世界各国成功人士,志存高远,眼光独到,正是以美的眼光剖析事物,多角度欣赏,以美感的态度追求完美,才能有所收获。

一个人,不计较实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正因为他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所以做事更能够放开自我,更偏重于直觉思考。你以为他在天马行空,其实他在探索更深层的意境。所以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意志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里活动偏重于直觉,便能更加敏感于善恶、真伪、美丑,真善美也就见诸于此。正如我们看崇山峻岭,阅世人无数,叹流年如梦,悔当初所遇,惊羡他乡林业高楼,醉情古朴茂林觞咏,都如隔岸赏花,陆上观雾,不受利害关系牵绊,自能以雪亮的眼光窥视所有的物象。所以把美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往往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事物本身的形象,进而品味出它独特的意义。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只有这种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才是一种具有客观意义的实在。这种对于美的理解,是渗透进精神层面的定义。时代在变化,人的思想也在随之改变,而人骨子里的美感经验却是可寻其迹。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便不自觉陶冶了性情。可见,美好事物的不自觉的影响,对于个人修养的培养,是有一定好处的。

对于美,存着欣赏的心去感受它,需要有考据与批评。脚踏实地地研究事物,自省的同时把事物放在作品之外评判美丑,无所谓杂念,无所谓纷扰,便能更加客观的领略个中滋味。而美之中既要有人情又要有物理,虽所爱但不加以欲念,虽不喜不偏以歪理,胸无纤尘,以观其趣,美尽自得。

生活尽是美,仰望天空,明月繁星薄云相辉映;脚踏实地,天时地利人和齐汇集。肉眼可识美,常眼前一亮;心中可识美,便如清泉润心。小美见诸于表象,大美表迹于人心。所以,以美之心度量所见,发现美,感受美,传递美,天下大美。

谈美读后感篇六

这其实才是我20xx第一本看完的书,《大设计》是第二本,显而易见《大设计》更吸引我,所以执拗地要第一后感写《大设计》。

对于朱光潜的《谈美》,最直观的感触是怎么能够离开说教的形式去表达。尽管感觉朱光潜本人也是很讨厌那种形式的,但是在他的文章中却都是此般的影子(个人感受),每个我们都好像有点此番倾向似的,由此我想我该如何避免呢?还是说难以避免。

专业书籍就得专业对待。

面对事物的三种态度:实用、科学和美感。一为实用。(举例中他说到女人除了是生小孩的一类意义之外,便寻不出其他意义。p12)(对于持有这种想法的男人,我只能说这种男人除了是生小孩一类的意义之外,也很难寻出其他意义了)【没错,耿耿于怀】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很像p话)。真善美三者俱全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那可能不存在完全的人吧?)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怎么就不高尚了呢?)美是事物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哦)只有艺术作品是真正不朽的(没有什么是不朽的)

美要和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不及,容易回到现实世界;远了,使人难以欣赏。艺术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艺术是主观的,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经过的情感是通过反省的。

移情作用,移情不一定是美感经验,但美感经验常常含有移情作用。移情带有无意的模仿:(1)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返照(2)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不知不觉模仿物的形象。

(一)美感要素:(1)目前意象和实际人生有适当距离(2)观赏时这种意象时,要聚精会神以至于物我两忘的境界,于无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姿态移注于我。

(二)美感与快感的区别: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美感态度不带意志不带占有欲。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

美感与联想。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

快感不是美感,联想不是美感。考证和批评也不是欣赏。批评者分为:1导师地位的2法官地位的3舌人地位的4印象主义批评的。总结:考据不是欣赏,批评不是欣赏,但欣赏不能没有考据和批评。

(一)什么是美?他说的:康德—美感判断主观,却普遍,人心构造相同。黑格尔—美是个别事物上见出概括或理想。托尔斯泰—美的事物含有宗教和道德教训。他认为: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内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这个字真难打)(二)我与物的关系:(1)最简单的形象的直觉都带有创造性(2)心灵把混沌的事物综合成整体的倾向有一个限制,事物也要本来就有可综合的整体的可能性。(三)美与自然的关系:是美就不自然,是自然就不美。(他想说的就是一定会带有你的主观色彩,而你的主观感受的美就是已经经过你的艺术化了)

美是常态,丑是变态。(一)自然美可以化为艺术(二)自然丑也可以化为艺术

欣赏中有创造,创造中有欣赏。艺术起源游戏说。

十、十一、十二

十三

技巧:(一)方法(二)媒介知识【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

十四

十五

要严肃和豁达同时客观而言,除去朱光潜的男权思想不谈,他的《谈美》还是有可取之处的,特别是后半部分,个人觉得还是颇有裨益。最大的优点是引用了许多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且古诗词等都引用的恰到好处。【从心所欲不逾矩】也是我想达到的一种状态。

精则专,泛则滥。总体而言是这样的,也是我个人需要警惕的。说到美本身,总觉得我们在追求真正的美的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谈美读后感篇七

什么叫做美,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但这种关系并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这种说法和我画画的理念不是不谋而合嘛!于是果断买了。

书的最后一句话说:“好书不老,常读常新”。

我读完了确实是这样的感受。册子虽小,但是内容真的是太丰富了。尤其包含了古今中外各种名家的画作,我没见多的画几乎占一大半。我买的是电子版的书,里面的高清大图让我惊喜不已。我甚至看一部分就能写出好多心得,简直收获太多。

我自己从15年坚持每日画画到17年真的这样一天不落地实行后,我慢慢发现自己想要表达的绘画风格。让我很开心的是,看我画的人也通过我的作品看到了我内心想要表达的情绪。我的.画的确是我的心借由画面表达的形象来表现我内在的情趣的。这样的说法简洁而准确,非常棒。

朱光潜的众多身份里面不包含艺术家这个头衔,不过他的确知道艺术为何物,也知道做艺术的人都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我们常常说,我们应该抱有感恩之心。我一直认为我们也很应该感谢一直努力的自己。就因为自己的不断努力才会遇到自同道合的朋友,才会收获朋友们的时刻挂念。去年也找了同龄人学了我需要学习的那部分画画技巧,收获了绘画技巧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个朋友。我明白了美在于创造,更在于辛勤和规划。就拿我学画的那个美女举例,在别人眼里她成天就在吃喝玩乐。然而我看到的是,她用心安静地画画,为了拥有自己的独立工作室,默默努力好久。搬到新的工作室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当然别人看到的只是她发出的享受生活的美图。

这就像我刚毕业的时候看到有位同事带寿司当午餐时想的一样,她好有钱可以买寿司吃。后来才知道那是她自己做的寿司。我现在出去和朋友们吃饭,她们都知道我做的饭很小资,一定要给我点颜值高的食物。我分享的生活状态中的每一张美图,都是我自己亲手创造的生活,很多人认为我每天都是在创造美。

谈美这本小册子虽然内容不多,我却慢慢地读了挺长时间。借由书中的一段话来完成这篇读书笔记吧: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

《谈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谈美读后感篇八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在逐渐地变化,众所谓的"女神""男神"四起,人们的思想也愈来愈开放,殊不知,我们却掉进了庸俗的陷阱。问众人为何称其为神,多数回答自然是"长得美",单凭此理由出名的不是没有,这充分的体现了某些国民对于美这个字的认识不全面。

通过阅读《谈美》,我初步的了解了什么是美感的态度,美感是不带意志,就是不带占有欲的一种态度,具体来说就是在欣赏某一事物,脱离带有实用意义的态度,所有思想与欲望都无法起作用。所以我们嘴中的称赞那些神的"美"并不是由美感所引起的而是由快感,正如书中所说"英国十九世纪有一位学者叫做罗斯金,就曾经很坦白地告诉人说:‘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座希腊女神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一个只能引起快感,一个是只能引起美感。这位学者的错误把英国姑娘的引诱性做"美"的标准,去测量艺术作品。

由此观之,众所谓的"美"是由人的最本能欲念引发的,就如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这只不过是一种俗套的审美观,这不是美的较高境界。

艺术是美的较高境界,我们如何去创造艺术之美呢?首先,我们要会欣赏艺术,这是前提。艺术创作讲究"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此言一出,那些将艺术作品划分为"主观的"与"客观"之理,就显得苍白无力了,"凡是主观的作品都比同时是客观的,凡是客观的作品亦必同时是主观的"。书中拿班婕妤的《怨歌行》举例"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她在做这首诗时就不能同时在怨的情感中过活,她需暂时跳开切身的情景,看看它像什么样子,才能发现它像团扇。这就是主观中的客观即"超以象外";书中还举了七绝圣手的《长信怨》。"他以一位唐朝的男子来写一位汉朝的女子,他的诗可以说是客观的文学。但是他在作这首诗时一定要设身处地地想象班婕妤谪居长信宫的情况如何。"这就是客观中的主观,即"得其环中"。

正如孔子所说"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亦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诗、词、歌、赋,都有其中的规则,如果超越了就四不像,若一味的遵循,则也难有大作,我们要在不变中寻找变化,即韵律的变换。

……

其实,艺术之理即为人生之理,人生中有许多要恪守的原则,我们不遵守就会不似则失其所以为人,我们过于遵守就趋于死板,似则失其所以为我。我认为人生就是要追求"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最后一章作者也提倡我们提高人生的境界,实现人生的艺术化,说的具体一点,艺术家有一种无法抵挡的执着,就如王荆公的"春风又绿江南"中的绿字,经过十几次的修改才改为绿;艺术家还有一种赤子之心的纯真。实现人生的艺术化,就是要追求一种严肃而又不失童真般的天真与好奇。

谈美读后感篇九

第一遍读《谈美书简》只用了三天,因为朱先生深入浅出、妙例迭出的叙述完全把我带进了那个奇妙的美学世界,尽管这是看似枯燥的一本理论论着,但我去读得津津有味。由于初读时过于心急,错过了不少珍宝,于是我第二次再读时便采取了边阅读边做读书笔记的方式,笔记既包括原文的精华摘录,也有自己当时的阅读感悟。结果因为自己一向向往的“完美主义”,为了使笔记在日后更具参考价值,则第二遍的阅读边扩展为第三遍、第四遍、甚至后来很多内容都读了不下七、八遍。

作者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直觉,物所以接物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物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物的形象,然后提美。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直到我读完了朱光潜老先生写的《谈美书简》才找到了答案——和谐就是美。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只要去细细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去仔细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会发现生活中无处没有美。就拿罗丹的维纳斯塑像来说吧!它虽然缺少了两只手,但装上后反而让人感到有些画蛇添足。相反,正是因为那两只手的自然掉落,才给人一种和谐、自然的美感。

对我们而言。外表美不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美。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外表美只能取悦于一时,心灵美方能经久不衰。”我最近就听到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名叫黎永昌的局长在洪水泛滥之时,跳入急流中,为了救一名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小女孩,而牺牲。从这里,就体现出了一个人的人情美和心灵美的统一。这是一个人无法去刻意模仿的。这是一种内心美的流露,就像黎局长一样。

生活中充满美,不是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