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实用网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模板9篇)

  • 上传日期:2023-09-17 10:01:35 |
  • 梦幻泡 |
  • 7页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实用网篇一

从滚滚黄沙的大漠边塞到温婉宜人的江南小镇,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足迹,跨越了大江南北,旅途中夹杂着喜悦、激动、哀伤、沉痛……百感交集,而最终只汇合成一个赫赫刺人的“苦”字。中国史上叙说羁旅之苦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然而负担上“文化”二字,却更令人觉得这苦涩的味道浓得要化不开了。

说说那个令人恨恨不已的王道士吧,青砖黄泥的道士塔原也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国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唉!伤心欲绝!余秋雨老师之苦,皆因有着中国古代文人忧国忧民式的文化自觉,种种令人痛心疾首的现象赫然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却无能为力,也就难以自抑地揪心揪肺了。

也许是我出生的年代比余秋雨老师要幸福,没有亲眼目睹种种擦肩而过的辛酸与血泪,因而没有那种刻骨铭心的苦味萦绕心头,然而余秋雨老师笔下一幕幕清晰可见的中国式文化悲剧,已经令我的心也不自觉得随之惆怅,陷入了淡淡的寂寞,历久不散。也许余秋雨老师得知我们肆意欣赏着他的“苦”,却不能与之同苦,而只是仅仅的“寂寞”,怕是他的“苦”又会更甚了吧。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实用网篇二

千年的时光,转瞬即逝,然余秋雨却将在历史长河中早已陨落的点点文化一一拾起,这段艰难的文化之旅,在人们心中永不消逝。

余秋雨为世界了解中国建了新的桥梁,当之无愧是引领读者泛舟世界文明长河的引路人。在《文化苦旅》一书中,不仅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升华了中华各地域文化的精髓,也对中华文化做出了充分的解释。中华文化的美好风光让读者们一览无余,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价值和已逝文化的悲凉。

《文化苦旅》中,介绍了几个地区独特的文化,其中让人们印象最深刻的是西域文化的叙述。一望无际的茫茫沙漠之中却是存在着两个文明交织而成的撼人心魄的文化,最具代表的便是莫高窟了。从佛教进入中国开始,一代代的佛像都在石窟中深刻、升华、诠释,这一切都与中华历史接通了血脉,甚至成了一部由坚石雕刻的历史,就如书中所说:“莫高窟被那些文物拉得很长很长,几乎环绕了整个地球。那么,我们的心情也被拉长了,随着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延伸到整个世界。”最不能忘的就是王圆箓这个道士了,敦煌的壁画便是由他毁之一炬,却又可以认为是他及时救助。若是他没有将经书,壁画与斯坦因换走,其必将被战火毁之,可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在西域中还有“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矿以明丽”的月牙泉。还有千余年天天被虔诚的仪式滋润着的喀什,被我们一直视为蛮夷之地的西域却是蕴含着如此巨大的文化,实在是文化之旅最不可磨灭的收获啊。

不仅如此,《文化苦旅》也同样对中华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文豪也具有独特的见解。在黄州突围一篇,便十分详尽地从内因外因中讲解苏东坡被贬的原因,余秋雨还十分幽默地写道:“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部成了罪孽的化身。”深刻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现象。

在这一书中,我领略到了独特的大漠文化,体会到了生态美的杭州文化,倾听到了走西口时依依不舍的山西歌声,和看到一只看倦千余年的废井冷眼。这场文化之旅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带来的是内心深深的震撼之情,让人不禁流泪,不禁放声悲鸣。天下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幻想自己长生不灭,正因如此,才需要这些文化的旅者去叙述去记录这些消逝的文明,期间之辛苦不言而喻,《文化苦旅》正完美的体现了文化灭亡后深沉的格调。

“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让我们一起谈《文化苦旅》,感受这永恒不变的文化之旅,感受这个天地。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实用网篇三

大诗人苏轼曾说过——“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既逆旅二字都如此洒脱,那么,苦旅呢?余秋雨先生带我走进了《文化苦旅》,我记得那是一个令人躁动的夏日,我在堆满书籍的房间中品《文化苦旅》。

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是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的年轻。也许这就是先生的本心罢。

他这“旅”并非同陶渊明般“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山水田园之旅,而是一种“人文探寻”之旅。寻古人曾站过的地方,用先辈的眼光去思考同一事物,对历史多情,无形中就会加重人生的负载,感叹帝王多情,亡国沧桑。由历史沧桑感引发出人生沧桑感。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不过,真正走得远,看得多了,也会有不知所措。文化和人生的种种定位毕竟还有很多可以选择的余地。也许,正是这种弹性的容忍幅度,最终决定着一种文化、一种人生的心理年龄和更新可能。

余秋雨曾说:“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十分赞同,因为一个人的皮表可能会老去,但岁月无法阻止一颗心年轻。

他以理性的思考和诗性的语言写著了《道士塔》,以对民族文化深沉的热爱倾诉一腔热血,唤醒人们对文化掠夺的思考。

先生之风,使我不禁想起中国近代时的战事连连,且先不讨论割地赔款,也不叹民不聊生,只一把火,烧尽了整个圆明园。呵,八国联军烧得只是圆明园吗?不,他们烧得是明清两代的文化瑰宝,是千百年的文化积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尊。每每在照片上,在书本上,在电视上看到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好想走上前去拥抱她,拥抱这流泪的圆明园,拥抱这泣血的中华文明。忽想起现代曾有人提议重建圆明园,也许此人本是好意,我却不以为意。纵你有能工巧匠恢复百年前的亭台楼阁,纵你有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宝装点,纵你有文人骚客为此题词作赋,但,回不去了,文化的红线一旦断裂便很难再系上。倒不如留下这满目疮痍,叫后世千千万万的子孙以此为戒——你若不发愤图强,就连老祖宗留下的灿烂文化也无法保护。也难怪余秋雨先生发出这样的质疑:“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

在生命的几十年里,总有一些自己所悲伤的吧?朋友,知己,却如那熟悉的陌生人,莞尔一笑便闪过了,生命是独自走来又独自走去的。正如他所说,“一个又一个,一代又一代,飘然而来,溘然而逝。”

有一位哲人说过,我们一生会与十万余人相遇,与数万人打招呼,与数以千计的人成为朋友,与数百个人成为知音,与几个人亲近,可到了最后,只有你一个人。

“希望也只是希望罢了,何况这实在是一种奢望。”

西方一位哲人说过:“只有饱经沧桑的老人才会领悟真正的人生哲理。”余秋雨对于文化的经典评论便是他沧桑后博发而出的哲思。苏东坡三十七岁便自称“老头”,他颇有苏东坡“老夫聊发少年狂”的那种放达。放达于山水世界,放达于文化天堂。他曾说他常伫立,于观察自然与人交际境界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明史中,余秋雨先生将犀利的笔触直接伸向历史,伸向人文,他勇于批判历史,针砭时弊;他敢于发表见解,针针见血,这真是《文化苦旅》不同于其他散文之处,这正是《文化苦旅》长久不泯的精神所在。对于灵魂与精神的刻画,犹记得莫高窟里那位无知道士的愚蠢行径,犹记得长江入海口那个特殊群落一上海人的精明骄傲与能说会道。正是对于不被大众看到的内涵的深度挖掘,正是对于社会形态的方方面面的反映与体现,成就了这部书的魅力与价值。

这是余秋雨先生在本书的自序中说的最后一句话。作为游历国内“文化山水”之人,他的希望即是笔下的的文字“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而我的确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这人文山水所留给他的苦涩与释然。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实用网篇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家余秋雨做到了。作为全球唯一一个完成全部现场抵达的人文学者,一路上对当代世界文明做出了全新思考与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书谢了余秋雨先生冒着各种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和印度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的经历和他对世界文明的思考和提醒。更多的是对中华文明、文化的考察评判与思考。

书中所描写的人文事故我依然历历在目,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谢家门孔”这一章节。

谢晋是一个著名的导演,他是为电影而生的,是电影的召唤,他才来到这个纷繁的人世间。他的一生可用一个字来概括—苦。他有三儿一女,却有两两个儿子患有智障,晚年两度丧子。一生为电影事业付出,却被人称作“一种待开发的东西”。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沮丧,而是坚强的去面对。

家里来客人的时候,谢晋总会毫不介意的把他儿子介绍出来,向客人讲他儿子的情况。

生活不能自理的儿子让谢晋一直放心不下,谢晋常常亲自为他儿子洗脸、刮胡子,小儿子怕痒不愿刮胡子,谢晋就哄他说:"满脸胡子,多丢人啊。"儿子就会乖乖的让谢晋剪胡子。儿子头发长长了谢晋就专门去学理发,然后回家给儿子修剪,一推一剪透出父亲的慈爱和对儿子的关爱。

在有人称他是“一种有待开发的东西”时,他面无表情。却从那以后,有了一种滔滔不绝的激情,针对别人的这种想法一吐委屈:“你们都说我年事已高,应该退居二线,但是我早就跟你说过,我是六十岁成熟的,那你算算……”

“他这是创造主体的本能呼喊,也是一个强大的生命要求自我完成的一种尊严。”

《文化苦旅》凭借作者对山水的诗化描写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故事化叙事,来寻求一种对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礼,从而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文化苦旅》所带我领略的世界文明之美,触动我的心灵,勾起我的憧憬。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实用网篇五

我有幸能够读到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这本书,踏着秋雨先生的笔触开启“中国之旅”、“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秋雨先生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那么作为读者的我,发现苦涩过后的确会留下一些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为什么突出这个“苦”字,为什么在这个嬉闹的时代如此不合时宜,我想答案应该都在书中。同一本书中,秋雨先生用最平实易懂的语气向我们诠释中华文化,用几个不同“阅读视域”剧烈转换“中国之旅”“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让读者明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中,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

文化在中国,看似与政治紧密缠绕,却找不到自己的独立地位。我们总是喜欢地说,文化之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比如当莫高窟出土了大批具有研究价值的敦煌文物时,那里的守护者不知道这是文化精华,就这样,一场天下最不公平的“买卖”开始了。一个叫斯坦因的匈牙利人,刚加入英国籍不久,他只用了三十英镑就能换取了中华文明长达好几个世纪的大量文物。而且由此形成惯例,各国冒险家们纷至沓来,满载而去。

历史就像一件旧家具,抽掉了一个重要环扣就会完全散架。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目睹自己国家的文物流落在外!所以,古老的中华民族要认可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对本名族的自信心。

秋雨先生有关文化的研究,都在这本《文化苦旅》中得到生动体现。他集中精力从事文化考察和写作,因为那才是真正的文化。他贴地历险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重大古文明的遗址。这中间,包括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在他之前,国内外均无先例。我们今天无法再看到那么多古文明发祥地,除了中国之外,人类主要古文明都已衰落。在所有的古文明中,至今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只有中华文明。面对这个历史事实,我既感到伤感又觉得庆幸!伤感的是,在那么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大文明之间不断征战,而那些古代大文明,就是在彼此互侵中先后败亡的。庆幸的是,当几大文明古国早已打得天昏地暗时,中国文化却依靠在地理环境上的安全性得以保存下来。不得不说,中国在地理位置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除了喜马拉雅山,往北,沿着边境,还有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又连着难以穿越的沙漠,而东边和南边,则是茫茫大海。这种天然的封闭结构,使中华文明在古代避免了与其他几个大文明的恶战。因此中华文明还是庆幸的,再加上中国又奇迹般地找到了一千年余年不间断地选拔大量管理人才的有效方法,那就是科举制度。由于科举考试总是以中华文明的精髓为核心,使得文化传承因为有无数书生的生命滋养而生生不息。

说到这里,我不禁要问,我们这一代人是不是应该像秋雨先生那样,担负一点守护文化的责任呢?如今,国人不够重视本国的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只顾一昧的崇洋媚外,要知道,这会间接导致中国文化在最高层面上变成一种做减法的文化。因此,新世纪中华文明的当务之急,是卸去种种重负,诚恳而轻松地去挖掘中华文化的正面力量!世界是向前发展的,我们当代人需要把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学位一生的责任与使命,毕竟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中华民族。

如果我们不想看到本国的文物流失,不想看到中华文明也像世界的其他古文明一样灭亡,那么中国人,请热爱自己的民族,并且也热爱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读过《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涩的回味,《文化苦旅》是一部经典优秀图书,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去品味其中的苦涩。

我们应该像秋雨先生那样,做一个中华文化的守护者和阐释者。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实用网篇六

如果梦想是云朵,那么书籍一定是云朵身后的蓝天,让云朵可以歇息;如果梦想是大厦,那么书籍一定是大厦的根基,让大厦巍然屹立;如果梦想是航船,那么书籍一定是航船的船舵,让航船到达彼岸。我愿圆梦路上飘满书香,然后一路高歌,走进梦想。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书中自有一方世界,一处繁华,所以当我的指尖轻轻翻过《文化苦旅》细细阅读时,我就在那一方世界经历一场苦旅,品味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与苦难。

寻一处僻静,轻轻翻开《文化苦旅》,伴着淡淡书香,我看到信客的狼狈与高贵。说信客狼狈是因为他们从遥远的地方带着委托的货品回来,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风雨雨,正如书中所说:“走东路过来,显得极端疲劳;走西路过来,则显得特别窝囊。”他们是极尽狼狈的。说他们高贵是因为他们坚守做为一名信客最基本的原则——诚信。就像那个年轻信客谨记老信客的告诫。一路上都记着给别人的承诺,说到做到,把委托的货品一分不少地带回来。信客不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他们做着最辛苦最平凡的事,用诚信联系着乡村与城市。信客诠释了“诚信”二字。

信客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苦难的开始,却依旧坚守诚信的中华传统文化美德。圆梦路上,伴着淡淡书香,我收获诚信。

寻一处僻静,轻轻翻开《文化苦旅》,伴着淡淡书香,我看到一个戏剧大师黄佐临的爱国之情。黄佐临在英国留学时,中国爆发“七七事变”。呵,一个是和平安逸的英国,一个是战火纷飞的祖国!他却毅然选择祖国,回来‘赴国难’。用他的话说就是:“我不是将军,但也算是士兵。”黄佐临回到满目疮痍的祖国,用笔做武器,揭露黑暗,控诉战争!和祖国站在一起。黄佐临毫不犹豫地选择祖国,源于他的爱国之心。他深深地爱着这个生养他的地方。

黄佐临见证了中华文化被掠夺的苦涩,却依旧坚守爱国的中华传统文化美德。圆梦路上,伴着淡淡书香,我收获爱国。

寻一处僻静,轻轻翻开《文化苦旅》,伴着淡淡书香,我看到一代名导谢晋的执着。谢晋把拍电影作为他的职业,不管遇到多大的阻力,他依旧执着。他像个单纯不谙世事的孩子,执着地追求着。在一种叫“敬业”的精神中追求更美的电影艺术。生活中的他何尝不是如此敬业?他辛苦地把几个子女养大,其中的辛酸无人能懂。他不仅努力做好拍电影这个职业,还努力做好父亲这个职业。

谢晋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大浩劫,却依旧坚守敬业的中华传统文化美德。圆梦路上,伴着淡淡书香,我收获敬业。

正如‘文化苦旅’这四个字一样,《文化苦旅》诉尽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诉尽五千年文化的辛酸历程。在《文化苦旅》中,那些书中提及的人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都见证了文化的苦旅,又都对中华文化不离不弃,依旧坚守。品读这本书时,就是在经历一场苦旅,苦后却悟得文化历尽艰辛后的甘甜。其实圆梦,何尝不是一场苦旅?但有书相伴左右,便觉得虽苦犹甜。我愿这场苦旅中飘满书香,然后我一路高歌,走进梦想!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实用网篇七

书籍真的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它被人无数次的阅读,却从未有人敢宣称自己读透了哪一本经典。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我们又可以算作是不同的读者。

由于种种原因,初读《文化苦旅》时,误以为“文化苦旅”四字意指作者探求文化遗址的艰难旅程,重读一次,才发觉其含意远不是如此简单,作者并非提醒读者自己行程过程中所受之“苦”,他更想强调的是文化产生,发展,消亡的历程,是一代代文化人创造,培育,守护文化的“苦”,当然,文意不尽如此。

书中写到:“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文化人或许身体羸弱,或许手无缚鸡之力,他们很难阻止大多数不愿见到的事情发生。他们所能做到的,不过是用文字战斗在思想的战场,以手中笔,以诗歌文章,最后以生命捍卫文化。

几千年来,多少文明沉没在历史长河之中,而中华文明却未曾断了传承,这固然与中国地理位置等客观原因有关,但我相信,更多的是一代代知识分子心中的执着与坚守。

现代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文明日新月异,人人都只顾着朝前看,不停地加快脚步,却很少甚至没有人回过头来看看当初无数人为之奉献的文化。没有文化,哪来的文明,哪来的社会进步?“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前进的精神动力”,我们应当珍惜文化,领会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并不断将其发展壮大。

余秋雨先生用漫长的足迹,追寻文明的盛衰,借历史的痕迹沟通苍茫的山河。他告诉我们,文化始于自然,兴于自然,离开了自然的文化如无根之浮萍,难以长久,中华文化要想长久,就必须始终立足山河,立足这方天地,立足自然,要学会尊重自然,感受自然,顺应自然,“卸去种种重负,诚恳而轻松地去面对自然,聆听自然的声音,哪怕这些重负中包含着历史的荣耀,文明的光泽”。

“路,就是书”,余秋雨踏过许多山河,古迹,走过了很多很多路。无人问津的路,旅者云集的路,他都走过。在学会了寻路,走路之后,也就学会了读书。这书,是山河之书,是古今之书,是自然之书,他学会了脚踏实地远望星空,与脚下的大地紧紧相连,与头顶的天空遥相呼应。他看到了很多人看不到的,想到了很多人想不到的,在山河文化中,找到了归宿。

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使受“快餐文化”影响而急躁的心变得沉稳下来,少了一些迷茫,多了一些思考。合上书本,我不由得生出一种周游天下古迹,品味历史百态的欲望。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实用网篇八

蝴蝶的标致源自黑暗束缚中无数次的蠕动,挣扎,破茧而出的是令人惊艳的新生命;流星的标致源自相互间剧烈的碰撞,划过天际的是生命华美的绽放。

辉煌的胜利成就了生命的`高度,而成功的背后却浸透着奋斗的泪泉,洒满了就义的血雨。决胜,在看不见的地方,它可能是水滴石穿的执着,可能是小草破土而出的气力,可能在我们勇敢前行的每个脚印里。

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而这其中的波折也跟其历史的长度成正比。几经波折,不断改变,改进,创新,变革。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的,而文人们要在这文化的苦旅中前行更是非常的艰难。他们中,有不少人沉没在潦攀历史的长河中,从此销声匿迹。但也有一些人,凭借着自身的坚忍与顽强成功了,每名佳作都流传千年。正如书中柳侯祠的主人柳宗元。

沿着历史的长河漫步,易安居士在孤独中化悲痛为气力,与低徊婉转中吟唱出了“绿肥红瘦”的绝妙辞章;东坡居士乐观旷达,屡遭贬谪,以乐观幽默化解人生的苦楚,于旷远中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千古绝唱;远离了春花秋月的李煜在东风又起的小楼上吟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悲歌,万千愁怨在坚强的沉默承受中成就了词帝的盛名。

他们,有着我们不曾深切体味的孤独和苦楚,然而默然里的那份坚忍和承受让他们积蓄了生命的气力。最终,生命如烟花般催然绽放!

塞外飞沙,冷风拂面,苏武北海牧羊,饮雪吞毡,在冰天雪地中苦忍19载,一颗赤胆忠心如烈火般未曾冷却。远离故国山河,却不移心中那份守望的精神,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他用一个大丈夫顶天立地的脊梁担当起人间大义,铸就了千古忠魂。是信念,让他坚守;是责任,让他担当。苏武仿若空谷幽兰,志洁行芳,一股幽香永驻人间。

每当我们爱慕别人的非凡成就时,是否清楚,在这胜利的背后,有着我们看不到的无法想像的艰辛。成功,不是一日就可完成的,它需要我们一点一滴的努力付出,泪水,汗水,甚至是我们鲜红的血液,都是取得辉煌胜利的滋养剂。

其实,那些隐藏在背后的坚持、忍耐中的执着才是抉择胜利的地方!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实用网篇九

近日来,在每周的阅读课上,我细细读完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开始的时候我只是把它当做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去读,但慢慢地,我却醉情于中。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余先生身居高位,被推举为中国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却突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的重要遗址。二十世纪末又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行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址。正是这万里之行 ,才凝聚出这一篇篇流传千古的散文。

手捧一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和世界。合上书本,旅行结束,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心头一些疑问不禁释然,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却又有一些新的疑惑萦绕在心头。

这书里写的,不仅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还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不仅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遗产的范钦的后代们,还有淳朴善良但又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不仅有莫高窟的玄秘与圣洁,还有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不仅有江南的秀美与娇艳,还有庙宇的悠远与深沉。

大概,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需要一些历史事件才能得以丰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而文人的作用,大概就是把古迹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与人类精神感悟出来,并让其感染千万代炎黄子孙。这一点,余秋雨做到了。

至少他的《道士塔》,深深刺痛了我的心。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历史悲剧,一个沉重的文化史实。它所揭示的问题让人心痛,让人揪心,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也为我们的民族,发出一声声无能为力的叹息。20世纪初,莫高窟由一位无知的道士接管,他的名字是王圆箓。因为无知,他自作聪明地将窟中的珍贵壁画粉刷,甚至挖凿,代之以灵官塑像;因为无知,他将窟中无价的国宝向慕名而来的西方学者换回历历可数的银元;因为无知,祖国的瑰宝受到糟践,不幸流失,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遗憾。这就是历史悲剧,发生在祖先们的身上,但它带来的痛苦却可以绵延几个世纪。那是一段可怕的、灾难的岁月,但愿它不再发生。

读过《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涩后的回味;那么度过漫长人生后,我们又将留下什么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