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节传统活动(汇总20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21:36:15 |
- lookoud |
- 10页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总结时可以加入个人的思考和建议,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通过阅读这些总结范文,相信您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写出一篇完美的总结。
春节传统活动篇一
为进一步丰富群众节日文化生活,根据区委文明办的工作要求,现就我局“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主题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体现党和政府的关怀。
利用春节、元宵节时机,开展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美德少年走访、慰问、座谈等活动,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深化结对帮扶工作,开展慰问孤寡老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帮扶对象慰问等活动,局领导带队走访慰问了浮桥街道浮桥社区结对帮扶的未成年人徐景丽,帮助解决生活困难,让他们过一个舒心、温暖的传统节日。开展向离退休干部、职工节日慰问或团拜活动,我局主要领导组织干部走访慰问了本单位退休干部,并送去节日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在走访慰问中,局领导与老干部们亲切交谈,向老干部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和新春的祝福,并且详细的了解每一位老干部的身体和生活情况,对老干部们多年来为我区文体旅游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二、开展节日志愿服务,让和谐融入群众生活。
积极组织开展“邻里守望,情暖鲤城”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等志愿服务活动。参加区宣传系统组织到鲤城区福利院的党员自愿服务活动,使广大居民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感受社会的和谐与温暖。
三、开展节日文化活动,丰富群众传统文化生活。
组织民俗展示、体育健身、歌舞表演、花会灯会、联欢联谊等活动,开展鲤城区20_年非遗摄影展,此次摄影展由鲤城区文体旅游新闻局主办,鲤城区文化馆承办,鲤城区摄摄影家协会协办。展览从春节持续至元宵。共展出64幅“非遗”摄影作品,分为大师作品、古城生态、非遗现状三部分,是从鲤城区摄影家、文化工作者摄影采风创作的五千余幅图片中遴。
春节传统活动篇二
style="color:#125b86">
春节,是对春耕秋收的期许,是对神灵祖宗的敬重,是对亲朋好友感情的重温。
一个简单的“年”字,包含了华夏子孙最朴素、最原始、最本质的希冀。而这些朴素的希冀,往往以食物为题表现出来。
关于春节的美好回忆,其实更多的是驻留在舌尖上,是关于这场朴素的饕餮盛宴的味觉记忆。
老家农村的新年食物还是很讲究的,一道道菜,一个个碗,看似复杂,实则简单,实际上还是那些平时里吃过用过的东西,只是在过年时花样多了,做起来更精心了,饱含了对生活的期许,对家人的情意,对天地的感恩。
这些精心制作的食品,浸润着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寄托着美好的寓意。大饽饽,又大又圆,预示着生活的圆满,“鱼卡子”象征着年年有余,而蒸年糕则有“年年高”之谐音和寓意。
而最让我难忘的是年除夕中午的白菜肉包子,脆鲜的白菜加上切成肉丁的鲜肉,出锅即食,既香又鲜,怎么吃也吃不够。在老家,除夕中午吃这顿包子是很有寓意的,意思即包福吃福。
而年夜饭的饺子是最讲究的,馅一定是素的,以豆腐为主,加入切碎的粉条,还有的也加入红萝卜、油条的,豆腐一定要在油锅中翻炒。还要准备硬币、大枣、年糕、红糖各六个,和素馅子一起包上,寓意为六六大顺。
吃到硬币,则预示着他今年会发大财;枣与糕则寓意为“过年过得好,过得高”;糖则为“过年过得强”,都是利用谐音。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是那么具有文艺范儿。
文化在群众中间,是那么具有生命力和活力,以及有生生不息的创造力。
年是民间文化最丰富的展示平台。
春节传统活动篇三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高考试题库126如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金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
在天津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
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12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为十大碗,讨十全十福之彩,以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为主。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种或几种必备的菜,而这些菜往往具有某种吉祥的含义。比如苏州一带,餐桌上必有青菜(则安乐菜)、黄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恳恳)。湘中南地区必有一条一公斤左右的鲤鱼,称团年鱼,必有一个3公斤左右的猪肘子,称团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可以吃。
春节传统活动篇四
拜年抱拳的礼节是平辈之间拜年的一种形式,标准的男子姿势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为右手在概念上是攻击手,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则相反,但不抱拳,只压手。左右手弄反,表示的是哀拳,有报丧、求饶之意,千万注意拜年时不可搞错。
拜年要提前预约,长辈拜年选上午。
拜年前要提前预约,不要和主人的其他拜年客“撞车”,或是因主人也出门拜年而跑空趟,同时也给主人一个提前准备的时间。预约时间最好给主人有选择的余地,不要自己单方面定一个时间,共同约定的这个时间最好双方都比较方便为宜。
一般向长辈拜年多选择上午,节日期间不要过早,由于平时劳碌,年节期间人们一般起得较晚。若过早登门拜年,往往让主人措手不及。如果被拜年者有年饭的招待,可根据饭局的时间来确定拜年的时间,要提前到达,不要等开饭的时间再到,应该留有寒暄问候聊天的时间。
礼品准备要得体,服饰要协调。
要根据拜年主要对象来选择得体的礼品,如果对拜年对象很了解,可选择对方喜欢的礼品,也算投其所好。如不太了解可选择鲜花、水果、食品……也不会出错。烟酒类要根据对象来确定,比如给奶奶拜年,送的却是奶奶不受用的烟酒,这个就没有意义了。如果主人家里有小朋友也可适当选择孩子喜欢的礼品。
新年新气象,到亲朋家拜年,要注意自己的服饰得体,节日的服饰以都市休闲、时尚为主,不要穿的太运动,也不要穿晚礼服类的太正式。如果衣服颜色较深或是压抑,可适当增添一些小饰物来点缀,增加节日气氛。一家人的服装色彩尽量做到协调,增加家庭的温馨感。
收红包也有讲究,双手接住说“谢谢”
过年带孩子去别人家拜年,会收到代表着祝福的红包。父母应该提前教给孩子,长辈给红包时,要双手接住,然后礼貌的说“谢谢”。接过红包后,千万不能当着客人面拆开,因为这是非常没有礼貌的。最好的做法是将红包放到父母的袋子或孩子自己的袋子里。
此外要注意:中国人习惯于客套,当亲戚朋友给压岁钱时,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拉拉扯扯,或把红包又抢过来还给人家。这样会让孩子非常迷惑,他们不懂大人们的社交心态,反而容易让小小心灵受到伤害。
不做餐桌小霸王。
餐桌礼仪其实最考验父母平时教育孩子的情况,因此,春节前,父母就得对孩子稍做“规矩”教育,免得到时尴尬。
当有人来拜访或者去别人家做客时,父母可以提醒自己的孩子:
1、应该等待所有的人到齐,尤其是主人落座宣布宴会开始后方可用餐。
2、要好好地坐下来吃,不能跑来跑去,不能爬到桌子上,不能边玩边吃。
3、在餐桌上不要舞动筷子、勺子或刀叉。
4、落座后,取菜时,不要翻来覆去地挑拣,更要小心夹菜,以免溅脏了自己或者别人的衣服。
需要强调的是,当孩子说他吃饱了,爸妈就不要再劝他吃,也要帮助他拒绝其他亲友的劝吃,这是对孩子自己感觉的尊重。
客人到访要热情大方。
中国人爱热闹,春节期间少不了互相串门,父母要提前告诉孩子,当有人来拜访时,一定要笑脸相迎。
1、要教孩子主动开门问候,表示欢迎。
2、把客人领进门后,应该礼貌地请客人坐下。招呼客人坐下后,孩子可以与父母一起准备茶饮、水果、零食、点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当接待的是和孩子差不多年纪的小客人时,要告诉孩子:小客人来了,应礼貌友善地接待对方,可以凭自己的意愿将食品、玩具、书本、光盘等拿出来与小客人分享。为了防止吃小客人的“醋”,事先跟孩子讲明夸奖别人是一种礼貌,并不代表忽视了他。
4、客人离开时,可以叫孩子一同送客,将客人送到门口跟道别,并邀请客人下次再来。
父母良好的礼仪是对孩子最生动、最有效的教育。父母通过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就能够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成为守规矩、有修养的小绅士、小淑女。
春节传统活动篇五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法律,使这一沿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成为历史。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
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春节传统活动篇六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成一派。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中国的家庭过年前要购买大量的“年货”,春联,福字,新衣服,过年期间的食品(过年市场多不开门)。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贴春联。
年二十八、二十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亦称春联。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贴春联也叫贴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据说这一习俗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剪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倒(到)”。其实福字不能倒贴,特别大门,是迎福纳福的地方,福字应该正贴。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挂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中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贴法也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农历除夕晚餐。年夜饭来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礼。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对中国人是极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倍感幸福。人们十分注重除夕的“团年饭”,除合家团圆、聚天伦之乐外,也祈求一家大小平安,在外工作的人都赶回来过新年。团年饭是过春节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祭祖或拜神,香烛烧完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有计)、鱼(寓年年有余)、蚝豉(寓好市)、生菜(寓生财)、腐竹(寓富足)等以求吉利。
压岁钱。
压岁钱,春节习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在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古时北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有的地方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吃饺子。
饺子,古称“角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饺子,会觉得没有过年的气氛。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与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大鱼大肉,佳肴盛宴。“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生活幸福,“年年有余”。
吃汤圆。
南方的元宵节庆食品叫做“汤圆”,在江苏,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汤圆的习俗。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民国初年还有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
看春晚。
中国人已经离不开春晚,它也成为我们的新民俗。老人小孩看春晚图个乐呵,中年人看春晚图个安稳踏实,而年轻人看春晚最大的乐趣,就是吐槽。
拜年。
拜年是自古就传承下来的年节文化传统,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春节传统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新年,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中国古代已经实行,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
贴福字。
贴福字,是传统年俗。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到)、福气已倒(到)”。
逛庙会。
春节庙会是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春节俗称过年。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各地每逢春节都会有一系列的庙会活动,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万岁山春节大庙会”(农历初一至十六)都是国内有名的庙会,最富有过年的特色。
扭秧歌。
秧歌可追溯到明初,当时,为了庆祝二世祖赵通承袭爵位,于是创练了秧歌,舞唱于庭,十分热闹,自始,秧歌开始流行。秧歌的前身起源于农事活动,从一种普通的歌咏活动演变到至今的舞蹈形式。春耕时节,妇女儿童,一大波的人上山插秧,人们为了娱乐,便敲鼓打锣,竞相歌咏起来,因此,秧歌最早是一种唱歌的形式,后面加了舞蹈和戏剧,并开始流行于我国南北方各地。
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在过会时,沿途的大商号在门前设八仙桌,摆上茶水、点心,放鞭炮道辛苦,表示慰劳。高跷队在此稍做逗留,或表演答谢。
高跷的队列在街头行进中,一般采用一字长蛇阵的单列,在繁华拥挤地段采用双人并列队形。步子变换为走八字。在表演时有小旋风、花膀子、鹞子翻身、大劈叉等难险动作。
高跷艺术在一些农村冬闲时,仍有组织排练的。在京城各处游园会、庙会中时有可见。
舞狮子。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狮子体型威武,被誉为百兽之王,而中国一般不受狮患所害,因此民间对狮子有了亲切感,把它当成威勇与吉祥的象征,并希望用狮子威猛的形象驱魔赶邪,造成狮形以镇压或以示威武。
中国社会历来以农为本,配合节气变更与农事生活、各种节日或迎神喜典应运而生,在这些节庆中,人们为了所求生活平安详宁,以神或瑞兽来驱鬼娱神演变下来,这种形式便渐渐具有娱乐民间的意义。随着人们对狮子的喜爱,就不满足于立门墩、屋檐、石栏、印章、年画上静止的狮子艺术形象,他们要让狮子活起来,于是他们便创造了模拟狮子行为的舞蹈,再加以改进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门独特艺术。
换桃符。
相传在东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干弯曲伸展三千里,叉枝一直延伸向东北方的鬼门,鬼门下山洞里住的鬼怪每天都由此门进出。树下有两位神将:神荼、郁垒把守。这两位神将只要发现害人的恶鬼,就用芒苇编成的网子去捆住他们,并丢去喂一只老虎。周朝起,每逢年节,百姓就用两块长六寸、宽三寸的桃木板,画上两位神将的图像或题上他们的名字,悬挂在大门或卧房门的两侧,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这就是桃符。而且古代人还会在自家的第二道门上画上那只专门吃鬼的老虎,旁边还有一条芒苇绳,被人们用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
放鞭炮。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与驱逐鬼怪。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燃放爆竹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
春节传统活动篇七
在新年到来之际,为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团委号召举行xx游园活动。在游园活动中度过一个愉快的下午,共建积极向上,欢乐和谐的校园生活氛围。
1、间:xx年x月x日(周x)下午1:15—3:15。
2、点:校园。
:每班150元,用于购买道具和奖品。
各班出一个游戏,活动场地自选,道具自备。各班在12月15号之前上报本班的游戏及游戏规则,若出现重复的游戏,则请相关班级抽签决定由哪个班级负责该游戏。未选中的.班级需重新策划新游戏。并在12月18号之前上报新游戏。若再重复,都按照此规则进行。
12月18号前,各班上报本班的游园场地。考虑天气等因素,请尽量选择本班教室。
1、参与对象:全体师生。
2、学生凭游园单入场,在参与活动中,应自觉遵守秩序排队参加,不能插队,服从工作人员安排。
3、每项活动,每位学生只能参加一次。各班工作人员要及时将参加过游戏的学生游园单上的相关项目划去。
1、x月x日前设置并印刷好游园单然后根据各班统计人数发放游园单。
2、x月x日之前印制相关的游戏规则和游园示意图并分发到各班。
3、x月x日中午1点之前布置好场地并组织学生参加游园活动。
4、活动开始前,各班要在自己的游园场地上贴上本班的游戏名字和游戏规则。若场地在教室,则贴在门上。
1、活动结束后,各班负责打扫好本班的活动场地。
2、12月30日晚,安排班主任坐班,各班自行组织班级庆祝活动。
3、各班自行购买发放奖品,游园者通过游戏则当场发放奖品。因全校有一千多师生,请各班严格控制奖品数量和游戏难易度,避免出现奖品不够和发放不出情况。
春节传统活动篇八
春节。
是我国的一个传统的重大节日,是我们农历新年的新开端,那么为了方便大家,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春节的传统民俗活动有哪些,欢迎阅读!
1、扫尘。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
对联。
对子。
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上对联,庆祝新年的到来。
3、办年货。
中国的年俗。
文化。
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4、祭祖。
新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祭祖,也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祭祖的形式也不同,有的是去野外扫墓,有的是祠堂叩拜,不管形式如何,这都是怀念故人。
5、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岁末。
除夕。
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莲藕(寓意聪明)、生菜(寓意生财)、生蒜(寓意会计算)、腊肠(寓意长久)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6、守岁。
麻将。
或者喝酒娱乐至天亮或者一家人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节目。
7、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春节前晚辈及小孩子梦寐以求的大事。压岁钱也叫“压岁钱”“压祟钱”“压胜钱”“压腰钱”。除夕吃完年夜饭,由尊长或一家之主向晚辈分赠钱币,并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儿胸前,说是能够压邪驱鬼。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说:“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这个习俗自汉魏六朝开始流行。《宣和博古图录》中记载:“钱形长而方,上面龙马并著,俗谓佩此能驱邪镇魅。”因为“岁”与“祟”谐音,“压岁”即“压祟”,所以称为“压岁钱”。因为是守岁夜给钱,所以又称“守岁钱”。
8、燃放爆竹。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朝政治家王安石的这首诗也提到了春节燃放爆竹,可见春节燃放爆竹的习俗由来已久了。在春节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亦称“炮仗”“鞭炮”“炮”等。
9、拜年。
大年初一清早,大人小孩穿着节日的盛装,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家中拜完年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相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四季平安”等吉言。
10、逛庙会。
一提起逛庙会,就会想起北京春节的庙会,厂甸庙会、白云观庙会、莲花池庙会,人们蜂拥而至,处处交通堵塞,闹市区实行交通管制。庙会又叫“妙会”“庙市”或“节场”。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就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娱乐活动。部分地区,每年的庙会宗教色彩越来越淡化,只有娱乐性的仿祭祀活动表演,更多的是“有会无庙”,公园、体育场、商场等都成了庙会的举办场所。庙会也就渐渐地演化成为集娱乐和短期的集市交易为一体的民间活动。
11、舞龙。
舞龙又称“龙舞”“龙灯舞”“舞龙灯”等。龙是。
传说。
中的神奇动物,能在天上呼风唤雨,也能为人间隆福消灾。早在汉代就有舞龙祈雨的活动。当时四季祈雨,春舞青龙,夏舞赤龙或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舞龙时,锣鼓喧天,爆竹齐鸣,场面十分热烈。每一个动作都有名号,诸如:“二龙戏珠”“二龙出水”“黄龙过江”“白龙出洞”“穿越龙桥”“打草惊蛇”“银龙翻江”“金龙倒海”“海底捞月”。如果两队舞龙相遇,一定大摆龙门阵,争夺高下。有的地方,败北者一方要为胜者一方奏锣鼓、放鞭炮。云南、贵州的苗族,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舞龙,同时家家户户堂屋神桌上摆糯米糍粑和酒肉,点燃香纸蜡烛,敬奉“金角老龙”,含有欢庆丰年、祈求吉祥的意思。
12、舞狮。
舞狮子活动在河南豫西一带称作耍狮子。耍狮子活动比较经典的动作有:狮子蹦上高桌、狮子过独木桥、狮子翻跟头。广东海丰盛行春节“听鼓手、看舞狮、听唱曲”。舞狮主要有麒麟、狮、客仔狮、外江狮四种,唱区主要有西秦曲、白字曲、潮州曲等多种。鼓手就是唢呐,也叫大笛或吹班。每班由二人吹大笛,一人打铜钹,一人打小鼓。一般从除夕下午就开始到商铺里去吹打,一直到初三、初四才停止。初一、初二最热闹。舞狮子的队伍挨家挨户舞弄,到了人家门前,说声“恭喜”之后就开始吹奏起来,直到主人掏出红包,带队的拿到红包才离去,紧接着到下一家去舞狮。
13、踩高跷。
跳高。
桌、叠罗汉、劈叉等高难度动作。
在传统的风俗中,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是在大年初二。
大年初一回娘家在民间普遍流传两种说法:
另外一说是:民谚有“嫁出去的女儿如同泼出去的水”之说,因此女儿如果在大年初一回娘家,不但不会为娘家带来喜庆,反倒会把娘家吃穷,让娘家变得穷困了。过年的第一天如果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意指着会把娘家吃穷,因此只能在初二或者初三回娘家。
不能在祭灶日这天回娘家。河南一带,因为女不祭灶,所以祭灶日亦有不宜回娘家的习俗。一般来说,新妇回娘家住的时间不宜太长,住的时间太长,一是误婆家的事,二是误娘家的事,已出嫁的闺女是客人了,不免要认真对待。很多旧的习俗在当今也渐渐被人遗忘了,因而只要遵守地方风俗就好了。
不能回娘家的日子。
除了大年初一这天不能回娘家,其实还有一些日子是不能回娘家的。正月十五,这一天是团圆节,但也不能回娘家,必须在婆婆家过年。农历的二月二,龙抬头的这一天也不能回娘家。
清明。
节,这一天也不能回娘家,而且女人是不能去扫墓的,不管是在婆婆家还是在娘家,女人不能去墓地。
春节传统活动篇九
春节,都盼望着团圆兴旺,人们都在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的传统民俗活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扫尘。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上对联,庆祝新年的到来。
3、办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4、祭祖。
新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祭祖,也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祭祖的形式也不同,有的是去野外扫墓,有的是祠堂叩拜,不管形式如何,这都是怀念故人。
5、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莲藕(寓意聪明)、生菜(寓意生财)、生蒜(寓意会计算)、腊肠(寓意长久)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6、守岁。
除夕守岁,有的地方(豫西)叫“熬年”,也是最重要的春节活动之一,守岁含有两层意思: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叫“馈岁”;酒食相邀,叫“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叫“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叫“守岁”。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全国多数地方守岁,女的包饺子、洗菜、准备大年初一的饭菜,或者准备全家的新衣服,男的打扑克牌、麻将,或者喝酒娱乐至天亮,或者一家人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节目。
7、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春节前晚辈及小孩子梦寐以求的大事。压岁钱也叫“压岁钱”“压祟钱”“压胜钱”“压腰钱”。除夕吃完年夜饭,由尊长或一家之主向晚辈分赠钱币,并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儿胸前,说是能够压邪驱鬼。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说:“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这个习俗自汉魏六朝开始流行。《宣和博古图录》中记载:“钱形长而方,上面龙马并著,俗谓佩此能驱邪镇魅。”因为“岁”与“祟”谐音,“压岁”即“压祟”,所以称为“压岁钱”。因为是守岁夜给钱,所以又称“守岁钱”。
8、燃放爆竹。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朝政治家王安石的这首诗也提到了春节燃放爆竹,可见春节燃放爆竹的习俗由来已久了。在春节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亦称“炮仗”“鞭炮”“炮”等。
9、拜年。
大年初一清早,大人小孩穿着节日的盛装,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家中拜完年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相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四季平安”等吉言。
10、逛庙会。
一提起逛庙会,就会想起北京春节的庙会,厂甸庙会、白云观庙会、莲花池庙会,人们蜂拥而至,处处交通堵塞,闹市区实行交通管制。庙会又叫“妙会”“庙市”或“节场”。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就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娱乐活动。部分地区,每年的庙会宗教色彩越来越淡化,只有娱乐性的仿祭祀活动表演,更多的是“有会无庙”,公园、体育场、商场等都成了庙会的举办场所。庙会也就渐渐地演化成为集娱乐和短期的集市交易为一体的民间活动。
11、舞龙。
舞龙又称“龙舞”“龙灯舞”“舞龙灯”等。龙是传说中的神奇动物,能在天上呼风唤雨,也能为人间隆福消灾。早在汉代就有舞龙祈雨的活动。当时四季祈雨,春舞青龙,夏舞赤龙或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舞龙时,锣鼓喧天,爆竹齐鸣,场面十分热烈。每一个动作都有名号,诸如:“二龙戏珠”“二龙出水”“黄龙过江”“白龙出洞”“穿越龙桥”“打草惊蛇”“银龙翻江”“金龙倒海”“海底捞月”。如果两队舞龙相遇,一定大摆龙门阵,争夺高下。有的地方,败北者一方要为胜者一方奏锣鼓、放鞭炮。云南、贵州的苗族,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舞龙,同时家家户户堂屋神桌上摆糯米糍粑和酒肉,点燃香纸蜡烛,敬奉“金角老龙”,含有欢庆丰年、祈求吉祥的意思。
12、舞狮。
舞狮子活动在河南豫西一带称作耍狮子。耍狮子活动比较经典的动作有:狮子蹦上高桌、狮子过独木桥、狮子翻跟头。广东海丰盛行春节“听鼓手、看舞狮、听唱曲”。舞狮主要有麒麟、狮、客仔狮、外江狮四种,唱区主要有西秦曲、白字曲、潮州曲等多种。鼓手就是唢呐,也叫大笛或吹班。每班由二人吹大笛,一人打铜钹,一人打小鼓。一般从除夕下午就开始到商铺里去吹打,一直到初三、初四才停止。初一、初二最热闹。舞狮子的队伍挨家挨户舞弄,到了人家门前,说声“恭喜”之后就开始吹奏起来,直到主人掏出红包,带队的拿到红包才离去,紧接着到下一家去舞狮。
13、踩高跷。
踩高跷娱乐活动历史悠久。表演者双脚绑扎木制1~3尺高的跷棍,扮演成各种滑稽人物表演古怪动作。踩高跷,北京称作高跷或高跷会,陕西、甘肃、河南等黄河流域称作“扎高脚”。踩高跷有文跷、武跷两种活动之分。文跷以边走边唱为主,夹杂有简单的舞扭动作,武跷则表演倒立、跳高桌、叠罗汉、劈叉等高难度动作。
热菜。
第一道:【团团圆圆之红烧丸子】。
丸子做好后外形是圆圆的,寓意团团圆圆,一家人都在一起过大年,所以万不能错过呀。
步骤:
1、把油菜在锅中焯水捞出沥干备用;肉末加入姜末、葱末、料酒、鸡粉、白胡椒粉、芝麻油、淀粉调味,在锅中挤成丸子状煮熟,然后另起锅,倒入适量的生抽、老抽、细砂糖、淀粉煮开,把丸子倒入锅中煮入味,最后摆放在盘子里就好了。
第二道:【吉祥菜之小酥肉】。
小酥肉是我家每年必备的一道食物了,酥脆可口还越嚼越香,亲们赶紧行动起来吧。
步骤:
1、把五花肉切片状,锅烧热,倒入花椒粒,小火爆香后压碎。五花肉里倒入花椒碎、姜片、香葱、盐、料酒、鸡粉、白胡椒粉、芝麻油调味,抓拌后腌制15分钟。
2、再倒入蛋液和面粉,用筷子搅均匀成为面糊。锅烧热,倒入肉片,炸至金黄色即可。
年夜饭。
第三道:【节节高升之山药炖排骨】。
排骨呢,寓意节节高升,新的一年有个好开头。而这道山药排骨呢,好吃又下饭呀。
步骤:
1、山药去皮切成滚刀块,锅中加入适量的冷水、料酒,下入排骨块、姜片、葱段、大火煮开焯水捞出。铁锅中倒入焯好的排骨、葱段、开水,大火煮开转小火继续炖15分钟后,加入山药块继续炖15分钟。
2、最后加入牛奶、盐、鸡粉、芝麻油、白胡椒粉调味,继续煮2分钟就可以了。
第四道:【红红火火之山药火龙果片】。
这道食物整体的颜色很红艳,寓意新的一年要红红火火呀,没这样吃过的亲不可错过哦。
主料:山药1根,红心火龙果1个。
步骤:
1、把山药去皮,红心火龙果切碎,倒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淀粉、细砂糖煮开,倒入整个山药,小火把山药煮熟并上色后捞出,放凉后切片装盘即可。
第五道:【财源滚滚之白菜蒸肉泥】。
白菜又寓意为百财,财源不断的意思,所以说是年夜饭上还是必备的一道菜呢。
年夜饭。
主料:白菜梆子适量,肉馅200克,小米椒1个。
步骤:
1、把白菜梆子放入锅中焯水捞出沥干水分,摆放在盘子一圈,每个白菜梆子中间塞入适量的肉馅,放入锅中篦子上大火蒸熟,取出来表面装饰上小米椒圈即可。
第六道:【花开富贵之山药肉丸】。
做好的山药肉丸像是盛开的花朵,可以说好看又好吃呀。关键还很清爽不油腻,老少都喜欢。
主料:山药1根,胡萝卜1根,肉馅250克,鸡蛋1颗,干辣椒1根,香葱1根。
步骤:
1、把山药和胡萝卜分别去皮切厚片,摆放在盘子上,中间放入调好的肉馅,打入一颗鸡蛋,放入锅中篦子上大火蒸熟,吃的时候装饰上干辣椒碎和香葱碎就可以了。
第七道:【吉祥如意之火龙果山药】。
这是道甜品菜,火龙果和山药都有着不错的寓意,所以过年的餐桌上可以来上这么一道食物哦。
主料:红心火龙果1个,山药1根,淀粉少许,冰糖适量,冷水适量。
步骤:
1、把红心火龙果切碎,山药切片,锅中把冷水、淀粉、冰糖混合煮开,倒入山药片继续煮5分钟,之后关火装盘即可完成了。
凉菜。
第八道:【喜庆团圆之蔬菜蛋卷】。
这蛋卷是蔬菜做成的,外观上看翠绿有食欲呀,造型是圆滚滚的,寓意团圆呀。
主料:菠菜1把,鸡蛋2颗,胡萝卜1根,盐少许,鸡精少许,芝麻油适量。
年夜饭。
步骤:
1、把胡萝卜去皮切片状。锅中加入水煮开,加入盐和食用油,倒入菠菜和胡萝卜片焯水捞出。
2、鸡蛋打散,加入盐、芝麻油、白胡椒粉调味搅均匀。锅烧热,倒入蛋液,摊成圆饼状。取出来铺在案板上,放入菠菜和胡萝卜条,从一头卷起来,切成块即可开吃啦。
第九道:【福禄双全之凉拌豆腐皮蛋】。
这道菜是由豆腐和皮蛋组成的,也是蛮经典的搭配,吃起来可谓是爽口开胃呀。
步骤:
1、皮蛋对半切开,内脂豆腐切方块,小米椒和香葱切碎,大蒜切碎,把皮蛋摆在盘子上,中间放入豆腐,把蒜末、小米椒碎、生抽、芝麻油、陈醋、鸡粉混合浇在上面就可以了。
第十道:【六六大顺之凉拌杂蔬】。
这道凉拌蔬菜呢,选择了6种食材,寓意六六大顺,还是蛮值得一试的。做法也不难,食材混合拌一拌即可搞定,新手都能完成。
步骤:
1、把黄瓜切丝、木耳泡软、洋葱切条、鸡蛋在锅中煎熟后切条、豆皮泡发了备用,接着把木耳在锅中焯水。最后把所有的食材混合在一起,倒入盐、蚝油、陈醋、芝麻油调味即可完成了。
1.腊月寒冬白雪皑皑,渔夫窝冰得鱼而来。寒风刺骨集市待售,伯乐相语万金之材。
2.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3.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4.上书仍寝,如流岁又迁。望家思献寿,算甲恨长年。虚牖传寒柝,孤灯照绝编。谁应问穷辙,泣尽更潸然。
5.休叹流光去,看看春欲回。椒盘卷红独,柏酒溢金杯。残腊馀更尽,新年晓角催。争先何物早?唯有后园梅。
6.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7.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8.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9.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10.百岁三分一,初心谩慨然。空囊难避节,青镜不留年。静阅无穷世,閒观已定天。履端思后日,四鼓未成眠。
11.风矣,是我欲汝声;雨雪矣,为吾思汝之色;归矣,是我离不开你的也,睡觉也,是我祝君之始!友人,新者一年,一切皆好!
12.师如海,宽为舟,方知海之阔;夫子如山,宽为泾,循径登,方知山之大,师徒谈心,莫逆于心,方知心之高,祝君正旦乐!
13.在这个值得庆贺的日子里,我虽无鲜花与美酒献礼,但心中有歌,仅祝你一生快乐!
14.相聚的日子都只为酿一杯浓酒,倒成流动的相思,在新年的鞭炮声中凝视你如此迷人的面庞,只想对你说:爱你一万年!
15.新年第一天,让我的祝福像雪花飘送,让我的问候像绵绵春雨,片片花香,句句心语,声声关怀,连缀着满心愉快,将快乐送给你!
16.在人生之旅我很庆幸,能拥有你真挚的友情。我们虽然天各一方,却阻隔不了彼此的思念。愿我们都能珍惜这份友情,直到永远永远。
17.向东方采了一些吉祥,问西方要了一丝好运,朝南方借了一份如意,在北方扯了一把平安,将这些全部送给你,新年到了,愿四面八方的幸福全部涌向你,新年快乐!
18.新年许下心愿,朋友传递祝愿,幸运心甘情愿,开心自觉自愿,幸福一厢情愿,猴年如你所愿,实现多年夙愿,但愿天随人愿,达成美好心愿,他日再来还愿!
19.扩大感情内存,结识更多朋友;增加银行线卡,工资几倍翻翻;打开心情光区,享受美好时光;刻录美好回忆,下载一切幸福;新春来临,以上祝福全给你。
20.张灯结彩闹新春,合家团圆享天伦。喜气洋洋访亲友,笑语盈盈情意久。天地一派幸福景,愿朋友新年好心情。吉祥如意身旁绕,爱情事业皆欢笑。愿你新年快乐。
春节传统活动篇十
1、注意防盗、防窃的危险情况出现。
春节的到来,许多地方的人流量急剧增加。的确这样,才有春节独特的热闹气氛,但是也往往伴随着许多的危险。比如,主人家上街购置年货,有时候一出门就是大半天,很容易会给那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希望,大家在出门的时候,多多加强这方面的安全问题。
2、燃放烟花爆竹的危险。
放鞭炮,燃烟花。这几乎是春节的标志性活动,只要一到春节这天,鞭炮和烟花声更是近乎完全不断绝。这其中的危险性也十分巨大,因为是将火药填充在鞭炮里的,一旦出现问题引发爆炸,就是不是小事了。所以,燃放烟花爆竹尽量以自己安全为重。
3、饮食安全问题。
过年了,各种各样的美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这让许多的人,彻底地敞开肚皮,暴饮暴食起来。但是,先不提暴饮暴食会影响人的消化问题,另一方面不是任何食物都能吃进肚里。而且,一些毫不相干的食物吃进去后,甚至还可能引发食物中毒。所以,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4、孩童玩耍需要注意的问题。
许多孩子期待了许久的春节,就代表着红包、好吃的、好玩的。家长在这段时间也较为纵容孩子,但是往往会造成许多危险发生。比如,以前有孩子喜欢去捡鞭炮来玩,但是有种慢燃的鞭炮。很长时间都没反应,但一旦拿到手里,说不定就刚刚达到爆炸的时间了。
5、防止诈骗行为的发生。
随着人流量的增加,不止防盗安全需要注意,也要注意一些上门诈骗的人员。他们针对的对象,往往是家里的老年人,因为年纪大了头脑不灵活,很容易就遭受欺骗,从而产生巨大的损失。所以,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尽量不要让老年人单独上街,或者留在家里。
6、迷行封建的危害性。
这种安全隐患的发生,往往出现于许多老年人群之中,但也时不时的有中年人也上当。因为,许多老年人思想较为陈旧,很容易受到一些什么牛鬼蛇神、妖魔鬼怪或者风水气运之类的影响,从而被不法分子利用,实行诈骗等等。
春节传统活动篇十一
>春节的由来
我国在夏朝已开始用“年”来表达时间的含义。从夏朝开始,各朝各代使用的历法不同,岁首的日期也因此变化,比如,夏朝岁首为正月,秦朝则以十月为岁首。岁首不固定,年节习俗就很难固定。
汉武帝太初元年颁行《太初历》,这是一部阴阳合历的历法。《太初历》把正月规定为岁首,使一年的开始与二十四节气的开端相对应。这样的规定,非常有利于安排农事活动,所以,尽管后世各代对历法多次进行修改,但始终沿用“正月为岁首”的规定。《太初历》的颁行,使得年节习俗最终定型,代代相传,并延续至今。
但是,汉代时的春节并不是指正月的年节,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立春”曾是很重要的民俗节日,称为立春节或春节。南北朝时,“春节”泛指整个春季。由于年节与立春节在同一时段,民间也愈来愈重视年节,“立春节”迎春纳福的主题自然而然地融入年节,致使“立春节”渐渐消失,立春也就仅指节气了。
辛亥革命以前,我国使用的历法被俗称为农历。农历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改用公历纪元,从此,公历1月1日称“元旦”,农历“元旦”则改称“春节”。但是,传统年节观念根深蒂固,民间仍然过农历新年,并以“过年”相称。
1913年7月,袁世凯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就由以往的“过年”改成了“春节”。
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会议又通过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其中分别规定了春节和元旦等法定假日的放假日期。春节作为农历新年的名称更广泛地在全国使用,于是一年之中出现了两个新年:公历新年元旦和农历新年春节。
春节传统活动篇十二
饺子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饮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必定成为年夜饭上不可缺少的佳肴。
2:年糕。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说年糕最早是用来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的,后来才发展成为春节食品。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3:元宵。
元宵,在历史上有很多名称,而南北方对其称呼也各不相同。各地制作的种种元宵,虽然风味各异,但均带有团圆的寓意和象征,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已经成为元宵节不可或缺的节日美食。
4:腊八粥。
腊八粥现又称八宝粥,用料以桂圆、苡米、麦片、糯米、绿豆、红豆、芸豆、花生等八物(也可选自己喜爱的如芡实、栗子等)。
5:春饼。
汉族立春饮食风俗。春饼是面粉烙制的薄饼,一般要卷菜而食。最早,春饼与菜放在一个盘子里,成为“春盘”。立春吃春饼有喜迎春季、祈盼丰收之意。
春节传统活动篇十三
20xx年1月31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大年”是孩子们最喜欢过的节日,因为中国过春节的风俗非常多,都是好吃的好玩的,亲人团聚和红火是春节的主题,为了让孩子们过一个欢欢喜喜的大年,同时也让孩子们更多了解中国的传统习俗,特别策划这次春节活动方案来丰富1月份的教学活动。
1.丰富xx年1月份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了解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
2.通过系列手工和美术活动,发展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
xx年1月份。
微型课程、手工美术活动。
美术手工课程:绘画——糖果手工——做鞭炮、剪窗花、做灯笼。
课程内容设置:让孩子了解新年的来历,学习拜年礼仪,学说新年吉祥话、学习歌曲《新年好》,在春节期间的安全教育“安全在我心中”,内容:春节期间要注意饮食;合理安排好饮食与休息;不要燃放烟花爆竹、远离烟花爆竹;走亲访友要有礼貌,跟好家人。
春节传统活动篇十四
为切实关心困难职工的生活,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我们扎实开展了春节送温暖活动。现就春节期间关爱困难教职工和学生的送温暖活动作如下总结: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出发,从协助党和政府解决困难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把送温暖活动作为工会春节前的工作重点,真正把党和国家及组织的关心与温暖送到困难职工的心坎上。学校切实加强对送温暖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以贾校长为组长,凌全体行政人员为成员的春节送温暖工作领导小组,党团组织密切配合,积极支持,逐一摸清困难职工和学生的家庭情况,并逐一登记备案。切实把关怀与温暖送到困难者家中,雪中送炭,帮助他们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二、突出重点,讲求实效。
春节送温暖工作领导小组通过登门慰问送钱物、帮助治疗送健康、丰富生活送文化、结对帮扶送恒温等途径,丰富送温暖慰问内涵,取得明显的实效。一是深入到困难职工和学生家中,全面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做到“四清”,即摸清家庭情况、摸清思想状况、摸清困难原因、摸清生活需求。二对困难的家庭进行一次普遍的走访慰问,积极帮助病残职工和离退休人员解决生活中的急难问题。三是把因患大病或长期慢性病、医疗支出过大影响基本生活等有突出困难的家庭作为走访慰问送温暖的重点,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与此同时,我校工会还积极争取党政的支持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多渠道、多形式筹措送温暖资金,资助要严格规范资金的管理、使用,做到运作安全、专款专用、发放有序、监督有力。
三、加强宣传,造浓氛围。
学校充分利用校园之声广播、《韩中简报》等舆论阵地和工具,及时宣传学校党组织、行政和工会组织对困难教职工的关心,宣传扶贫帮困各项政策措施,宣传广大教职工互爱互助、增强信心、勇于克服各种困难的生动事例,扩大送温暖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营造教职工广泛参与、人人奉献爱心的良好氛围。
我们将继续把关心困难职工和学生作为我们工作的一部分,并一如既往地切实关心困难职工和学生的生活,使困难职工感受到党、国家及单位的温暖,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春节传统活动篇十五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
这一天就是人们所说的小年,顾名思义就是这一天正式开始过年了,二十三这一天就是正儿八经的开始,人们在这一天会置办过年需要的糖果、花生、瓜子等吃食,等到家里来客人在闲时吃的。从这天开始小孩子们是最高兴的,因为糖管够。
腊月二十四,除尘。
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打扫屋子,“尘”字和“陈”字想通,意味着陈旧的意思,这一天全家总动员意把陈旧、晦气、霉运去掉准备迎接新的一年。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
这一天的习俗来源于传说,传说灶王爷上天之后会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疾苦,玉皇大帝会在二十五这一天下届查访,看看人间是不是如灶王爷所说的那样,人们在这一天就做豆腐吃豆腐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大帝的惩罚。
腊月二十六习俗,去割肉(炖大肉)。
这一天家家户户是准备过年伺候客人用的猪牛羊肉,这一天也是小编最爱的一天,因为不管走到哪一家都有肉吃,这一天肉要切大块儿,用大锅慢慢炖,在古代是没有冰箱的,炖熟的肉可以保存到正月十五左右,这一天可是家家飘香啊。
腊月二十七习俗,宰公鸡。
这一天是把家里的家禽杀了备用,因为过年的饭桌上不能只有地上跑的动物,还得有能飞的,寓意着来年能飞黄腾达,当然这一天也是赶大集的好日子,家家户户在这一天会备足年货,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
腊月二十八习俗,把面发。
腊月二十七准备肉食,二十八这一天就得准备主食了,因为从前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各家商店是不开门的所以年前必须准备充足饭食,发面、准备主食的原料都是大工夫。当然现在不一样了,超市大年初二就开门了,甚至过年都不会关门。
腊月二十九习俗,蒸馒头。
这一天是把昨天发的面蒸馒头,越多越好,这是为了给年后要来的客人准备主食,有的大户人家客人多,可能在二十八号这一天就开始蒸馒头了。
腊月三十晚上,熬一宿。
这一天是最重要的一天,从早到晚都在忙,早上起来准备包饺子的面,饺子馅,年夜饭需要的菜品。家里的男人准备着贴春联,放鞭炮,贴福字,写牌位,太阳下山之后还要去上坟(在有的地区会把已故的人请回家里过年),年三十晚上称之为守岁,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小孩子们放鞭炮,一直等到过了十二点,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大年初一,扭一扭。
春节传统活动篇十六
1、春节期间贴春联、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在很多地方都有这些活动,控制室因风土人情不同,很多细微处各有不同。
2、春节都会祭祀神灵、拜祭祖先,这种活动习俗在南方沿海一带比较盛行,是承袭古时的习俗,在春节期间很多地方都有举行游神活动。
3、从小年开始,大家都会开始扫房屋、购置年节年货、贴春联、洗头沐浴等等,这些活动的主题就是“辞旧迎新”。
4、春节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通常在除夕的时候,全家就会欢聚一堂,吃“团年饭”,并且长辈会给孩子们发“压岁钱”。
5、在中国,典型的传统娱乐项目主要集中在燃放爆竹、舞狮子。春节礼俗的典型表现形式为“拜年”,在新年的那一天,晚辈需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发压岁钱给晚辈。
春节传统活动篇十七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七部委《关于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方案》,活跃节日期间未成年人文化氛围,旧县中心小学在寒假春节期间组织全校学生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旨在丰富学生节日文化生活,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学校政教室速速制定了活动方案,由政教主任任组长,少先大队和《太阳花》作品收集中心为为组织机构,各班辅导员老师为直接责任人,在放假当天组织各班认真学习本次主题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的意义和具体活动内容。并结合“寒假致家长的一封信”,让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明确活动的意义,增强对此项活动的重视。告知家长朋友们利用传统节日,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和传统美德的教育。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家长的支持力度从开学初学生各方面的信息反馈,可以看出一部分家长还是很支持我们这项活动的。
节日期间,组织全校学生开展“节日感恩”活动,做到“五个一”:向长辈拜一次年:对父母说一句感谢的话;给老师发一条新年祝福的话;帮父母彻底打扫一次家庭卫生;就近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
开学初以班级为单位上交到学校《太阳花》作品收集中心,由少先大队进行统一的评选和筹办了一期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专刊,在校园文化墙栏进行集中展示。组织部分学生对参展优秀作品进行评奖,并集中表彰。
春节传统活动篇十八
>春节的历史发展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春节传统活动篇十九
1、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2、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3、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4、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以“斗柄回寅”为春正(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由此开启。
5、慰藉思乡之苦。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无论散落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炎黄子孙都会按照故乡的习俗过年。对于中华儿女来说,春节早已经不是一个常规意义上的节日,而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而是承载着民族的血脉和精神。举办活动,通过虚拟展、线上音乐会、艺术晚会、微课堂、工作坊、微视频等立体多样的形式,生动展示节日民俗、民乐、剪纸动画、中华美食、太极和冰上杂技等中国特色节日文化,能够唤起在外之人的思乡情,可以慰藉他乡游子的思乡苦,有利于增强炎黄子孙的归属感、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6、展示中国形象。春节起源于中国,但是因为科技的进步,地球正在变为“村庄”,国家和国家的联系日益紧密,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在过“中国年”。在辛丑牛年春节到来之际,春节活动面向全球开展,世界各国的人民都可以透过这样的“一扇窗”,了解春节,了解中国文化,进而了解中国,这一方面促进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提升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认知,对于多边主义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说,这件事都是作用积极、大有裨益。
7、凸显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随着中国的影响力日益增强,随着世界越来越渴望听到中国声音,原来藏在“深闺”中的中华文化,正越来越自信地走向全球。近年来,每逢新春佳节,我国都会在海外举办“春节”主题文化推广和庆祝活动,足迹遍布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就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形式。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在“中国年”和“中国红”中,不仅深深地痴迷上了中国文化,也深切地感受到了东方大国的自信和自强。
8、意在共贺传统佳节、共享中国文化,共度美好时光。不过,以更宏观的视角来看,这一举措的意义显然不止于此。在此过程中,其实也是在透过春节这样一个载体,在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这样的“中国故事”以小见大、生动鲜活,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必将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让中国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春节传统活动篇二十
每个春节民俗都有着独特的传统年味儿,你知道春节的传统活动吗?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本站小编就给大家介绍春节的传统活动,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在湖南、江西交界的万石山地区,初一要到井里打水,沏茶上香,过敬水节。
初二依然拜年,又是出嫁女儿的归宁日,与双亲、兄弟姊妹团聚,叙骨肉之情。但当天最突出的活动是迎财神。北京的五显庙曾是当天人们必祀之地。每家每户粘贴招财进宝画。有些地方还进行跳灶活动。晚上家家户户放灯。初二还是一个有趣的日子,浙江宁波地区又称为财神节,人人要沐浴更衣,在房内供奉关公和财神像,以丰硕供品献之,且喝财神酒。
初三也有不少活动。杭州地区宅旁有井的人家,早晨拿香烛、素菜供于井栏,并将井上除夕时所封的红纸揭去,名曰“开井”。中国台湾居民认为初三为小年,又是“赤狗日”,一般不出门,不请客。当地民间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结婚日,所以深夜不点灯,在地上撒米、盐,人要早上床,不影响老鼠的喜事。从表面看来,这是庆祝老鼠娶亲,祈求老鼠子孙繁衍。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利用老鼠嫁女的巫术,把老鼠送出去,以免老鼠在家为非作歹。本来老鼠是害人的,平时人们以捕鼠为要事,此时忌鼠则是民间认为通过这些活动可以防止鼠害。
初四是迎神日。诸神要下凡,但接神必须在午后。供品有香、食品、水果,放爆竹,烧神马、天兵,象征请神。然后诸神骑神马下凡。
初五为“破五”。破五以后就可以正式炊煮了,人们也可以往外倒垃圾了,民间称“倒残土”。初五也是撒供品的日子,人们根据天气晴阴判断年内牲畜安全与否。初五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商店都祭祀利市仙官,开市大吉,在招幌上挂红布。初六为送穷日,送穷是重要的节日活动,唐代诗人姚合有一首《晦日送穷三首》,其中一首曰:
年年到此日,沥洒拜街中。
万户千家看,无人不送穷。
豫西地区正月初五送穷,由家长主持,把自初一堆积的垃圾送往村外,口中要念叨:“穷、穷、穷,你走吧,俺家没钱难打发!”并从麦田中抓几把土,撒到院内,称“迎富贵”。有的地方还开始清理厕所。
中国台湾汉族过“清水祖师诞”,该祖师为宋代人。
辰日。玉帝又名天公、天公祖、昊天上帝、玉皇、元始天尊,为道教的最高神。所以初九要祭天公,此日讲究和气,不能冒犯天神。
初十,河南为“石头过生日”,必祭拜石头,为孩子认“石父”。广西岑溪地区则过花灯节。此外,正月十一,河南宝丰过马街会;十二日,山东惠民过胡集书会;十三日,安徽繁昌过六龙会;十四日,浙江绍兴流行白虎祭;正月二十五为填仓节,流行祭祀仓神。
打鬼。
传说春节期间诸神要回天上述职,此时各种鬼怪就会纷纷出动,行妖作恶,残害百姓。因此,春节时就有一系列驱鬼、避邪活动,还有不少禁忌。
驱鬼之神是钟馗。钟馗为古代神话传说人物。传说唐明皇在梦中见一大鬼捉小鬼,大鬼就是钟馗。他生前应武举未中,死后托梦,决心灭天下妖怪。唐明皇醒后,命画家吴道子画钟馗像,于是传播开来。所以在除夕或春节家家挂钟馗像,以镇诸鬼。民间还有钟馗嫁妹传说,有的地方打鬼驱邪要进行到月底。春节还有不少避邪性装饰画,如门神就有多种,其中以文武门神为主。
至今在春节期间还有贴老虎画、凤凰画,或者剪若干纸鸡贴在门、窗、墙上。上述剪纸,一般都是各种公鸡报晓形象。民间认为鸡有报晓、避邪作用,也可招财,正如民谚说:“户户贴鸡,人人添官。”春节也要挂桃符。后来在挂桃符的基础上,发展为贴。
对联。
民间也喜欢贴牧牛图,象征天下太平山西兴贴观母娘娘,则为了防止地震。
春节有许多禁忌,例如妇女不出门拜年,曰“忌门”;初一妇女不可回娘家;小孩子不准哭闹;老少不可说不吉利的话;左邻右舍不能吵架;不许打破工具、家具;不能请医生;从初一到初四不能动针线、剪刀;不能扫地;元旦不能吃稀粥,等等。
春节期间既是祭神日,又是一个娱乐活动最多的日子。古代流行的玩具和游戏很多,如百戏、六博、投壶、猴戏、鱼戏、高跷、弄丸、踢球、木偶戏、打陀螺、骑竹马、老鹰抓小鸡、藏钩戏、杂技、玩纸牌,近代还有投骰子、推牌九、麻将牌、四色牌、掷小谣儿、升官图、卧游山湖、葫芦问等。春节在少数民族中也极为流行,如满族、朝鲜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回族、东乡族、土族、裕固族、锡伯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苗族、布依族、壮族、侗族、水族、仡佬族、仫佬族、瑶族、毛南族、京族、黎族、畲族都过春节,但汉族春节已与各民族习俗结合,每个民族又有自己的春节特点。
综观春节活动,都是辞旧迎新,祈求更美好的生活,包括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狂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发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
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我们的传统节日(汇总8篇)
- 2023年春节传统节日字(精选19篇)
- 水――生命之源手抄报(8篇)
- 中秋传统游戏(模板10篇)
- 最新中华传统节日优秀(通用20篇)
- 高考录取通知书寄到哪里(三篇)
- 最新高中中等生评语(汇总12篇)
- 计划书学生汇总(优秀20篇)
- 最新简单的自我介绍字3篇(汇总9篇)
- 2023年大学班级工作计划要点模板(大全11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