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红楼梦三十五回读后感400字精选(模板19篇)
- 上传日期:2023-11-25 21:24:42 |
- lookoud |
- 8页
10.读后感是对于所读书籍的思考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书中的内容和主题。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策划的过程。小编搜集了一些典型的读后感,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
红楼梦三十五回读后感400字精选篇一
红楼梦断,何处是香丘?天雨天晴皆不是,唯驰远方舟。一个宝玉带光彩,一个黛玉美如画。你说这红楼有多悲?唱到英雄皆流泪。你看那红楼满园有情人,人间凡尘皆似水,痴男怨女悲情美!!
——题记。
“若是真情留不住,渊渊愁苦谁倾诉。”一个人在池畔,漫步着,思索着,人间的愁绪似乎都在这儿了。我顿顿步,指着池里,该如何面对一切呢?人间似乎只有恶,没有善了。
我从书包里拿出一本书,名为《红楼》,封面有些残损了,却难以掩盖它的艺术价值。我慢慢地打开了它。
那穿着大红箭袖的男子抽噎着,也不知为何。我上前看了看,额头戴着的二龙抢珠金抹额显现出他的年轻、别有雅致。我明白了。我对他言:“你本男儿,为何薄情多?”他道:“诗中有画自细赏;书中有言,怡情慢品尝。”我哑口无言。
人间降善,他是善的。温柔,自信,向往自由,好与女人玩闹,喜欢欣赏女性之美。
他的善,有些叛逆,有些不注名利,活得很洒脱。
其实贾府的公子爷也和我一样,和我们现代人一样,烦恼多得来不及清理。时常被父亲打骂的他,还是这般的顽皮,像没有长大的孩子。贾母最爱他了,因为他善良,与众不同。像新一代的小孩,永远也不服输。包括贾府的没落让他无路可走,更是对未经世面的公子哥极大的挑战。
这红楼,真的是个梦。就只是个梦,却难成真。“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谁能知真假?甄宝玉即使再像,都不是贾宝玉,谁有贾宝玉一样的经历?谁有过他这般的痴情?谁有过他这样的不懂事却又恨这世间?唯有林黛玉有此经历。“甄”一定是真吗?“贾”又一定是假吗?若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只从片面的想法去决定结果,而不去探寻更深的道理,便永远难知真假。
“共赏夕霞无限美,晴空千鹤已南飞。只闻闺中万般笑,又论寒雪踏霜梅。”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背景里,有一个安静祥和的地方,大家嬉闹着,有伤心也有开心。金陵十二钗,身上贴着的诗风雅韵,无忧无虑地、尽情地吟诗作对,饮茶书画,没有烟火战壕,只有烟花三月。桃李天下,多少真情都融在此书中,任风雨洗礼,时光变迁,终不换那似水的人与地方。
他站在河岸旁,临走前他对我说:“你我素未相识,遍地花红酒香,怎敌陌人之良?望君珍重。”
我对他说:“这一生,一定要让某些人难忘你,以及你的故事。”
他只留了一句:“我的一切,岂是你们这些人能懂。若我不寂寞,天能奈我何。”
我晃了晃神,从池旁离开,想着那些话。
晚上我大梦了一场,梦到我也出家了,还与他成为了同门师兄弟,从此共拂尘灰。今夜的梦,并非偶然,因为我很爱那些场景,太爱。此梦,是善的。它告诉了我什么是真情真意,什么是乐哉人生,也让我努力去寻找何为永生难忘之友,怎么远离何为虚伪小人。
并非只有女子如水,善良之人也似水,细腻,温和,我们只不过被别人的小缺点蒙蔽了,找不见如水的人,交不到似水般的心。而我,在《红楼》中找到了。
红楼梦三十五回读后感400字精选篇二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曹雪芹著,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此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根据家族的兴衰的艺术升华,对封建腐朽的科举制度、包办婚姻、等级制度等进行思考。《红楼梦》被评为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因为其不完整,留下许多谜团引人探究,也构成了一门学术性的独立研究学科——红学。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本书的读后感一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欢迎访问本站站!
一百个人读《红楼梦》,有一百个人的看法:文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一代名家曹雪琴留下的撼世的不朽传奇,惊叹于他的卓绝的文学才气;建筑学家读《红楼梦》,感叹天文地理无不精通的伟大建筑师对大观园的美妙的设计;历史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败坏,痛快于其黑暗的统治注定了其必将败亡的惨烈结局;自由主义者读到《红楼梦》,读出的是它封建制度、等级制度对人们的压迫和压榨,对生命的不尊重以及贵贱的划分令他们义愤填膺。三百多年前,曹雪芹一手创造了红楼梦的世界,三百年后,我捧着用新技术印刷而成的《红楼梦》,细细研读,依旧能够感受前人在故事中留下的思愁,聆听那隐没在故事最深层的倾诉,毫无间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一个个角色跃然于纸上,不论好的还是坏的,他们都静静地在那个世界里上演一幕幕人生的戏剧,而我,置于一旁,只能默默惊叹着,做一个仰头观望浩瀚星空的远眺者,做着百万读者中的一员,关注着《红楼梦》的辉煌。
《红楼梦》讲述的是一个家族,一个朝代的故事,而曹雪芹偏偏以其中的女子作为本书的主体,细细诉说着家族的兴衰,大大小小的故事。作为主人公的贾宝玉,就是身在这粉红胭脂的队伍中,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位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很多研究学者都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觉得黛玉不是最后的暴病身亡,有可能是投湖而亡。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
宝玉和黛玉最终没有在一起,也许,这种缺憾也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美,这样,也许就不会打扰到黛玉在我们心中的“仙女”的形象。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爱情是美好的,可爱情过后的生活,却依然还要继续。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我们一边感慨着宝黛之间爱情的忠贞不渝;一边痛恨封建社会腐朽败坏,愤愤不平这宝黛爱情的真正凶手;一边惋惜这纯洁高贵、美丽坚贞但却是残缺遗憾的爱情!
从宝黛的爱情上来看,也许我们在惋惜的同时,也在思考着我们现在的爱情生活。轰轰烈烈,誓死不渝的爱情,是我们所追求的,我们靠着这份相互的欣赏与怜惜,共同守护着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可爱情在时间面前,怎么不低头呢?我们要做到的,也许是要把这份爱情,转化为生活中的亲情,才能让爱人之间的情感延续下去。生活,不仅关乎爱情,美好的爱情只能用来回忆,而最后的亲情,才是我们继续下去的动力。这也许就是让我痴迷,又让我感动,让我难以释怀的《红楼梦》教给我的爱情之道。
红楼梦三十五回读后感400字精选篇三
笑者,情之美好。人乃有情众生,红楼一干人皆是情种冤孽,随了神瑛侍者下凡而来。宝黛之爱最是让人动容,他们的知己情更让人羡慕,同对功名不屑。宝玉让黛玉抚琴,黛玉打趣道不愿对牛弹琴,宝玉笑道钟子期不一定也认琴谱,言下之意教人深念。宝钗扑蝶,多么青春美好可入画儿的景儿。湘云醉卧,真真让人怜爱。探春起社,何其风流雅致。香菱学诗,只为纯真的追求与喜爱。李纨教子,对于亡夫妇道的忠守……此之种种,皆乃情耳。
哭者,乃命运之作弄。宝黛既两心相爱,何必有金玉之说?迎春与世无争,为何偏嫁中山狼?探春精明能干,为何竟远嫁一去不归?妙玉清高孤洁,为何终陷泥沼中?香菱本是闺阁小姐,为何却由主变仆?晴雯心比天高,为何身为下贱,因谗失命?诸多为何,诸多不如意,尽了黛玉一生泪,也惹了木儿的眼泪。
读罢红楼梦,再读佛书,感触愈深。恁多忘不了,正是“我执”的表现啊。功名、金银、娇妻、儿孙,皆是过眼云烟,虚幻不真,终难抓住,只落得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何必太过执着?木儿曾作诗曰:“勘破无明几人往,古今哭笑戏一场。”浩浩宇宙,茫茫时间,无非上演了一场又一场戏罢,留名者故有,遗忘者又何其多。你方唱罢我登台,一部红楼终结了,另有他部红楼上演哉!
可叹者,为那些红楼奇女子。颦儿,木儿怜惜才情满腹的你。宝姐姐,木儿理解心热情冷的你。云儿,木儿喜爱豪爽无拘的你。元春,木儿明白无奈入宫门的你。迎春,木儿难忘丫鬟吵架时却在一旁悠然看太上感应篇的你。探春,木儿欣赏积极有男儿气的你。惜春,木儿亦不忘唯伴古佛青灯的你。妙玉,木儿仰慕高洁的你。可卿,木儿疼惜早逝的你。李纨,木儿敬佩恪守妇道的你……然此些美好女儿,美好青春年华,终碎在了美丽的大观园,怎不教人叹息哉!
可念者,红楼梦便是一部世间百态,每个人都是主角,不论婆子小厮,还是公子小姐。好一个“不入红门,不知苦海深”,这与佛又不约而合,人世无非一“苦”字耳。整日价为甚劳碌,终究得到了甚么?所有美好之情,美好之人,美好之物,便如梦一般,醒了甚么都没了。争耐世人仍在梦中难醒转,可念可念!
宝黛既两心相爱,何必有金玉之说?只为金玉只说最般配。最不般配的就是鲜花和牛粪。
迎春与世无争,为何偏嫁中山狼?只为父母眼光狭浅。偏右自己不能做主。好比今日刘志军。
妙玉清高孤洁,为何终陷泥沼中?只为空无一技养身,虽清高但无刚烈之性。皮囊虽美,与俗人眠。
香菱本是闺阁小姐,为何却由主变仆?只为水虽大终究漫不过船,涧底松耳。
晴雯心比天高,为何身为下贱?只为才高八斗,德薄一纸。古语命比纸薄。
红楼梦三十五回读后感400字精选篇四
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也是无法无法摆脱父母之命嫁于宝玉,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金簪雪里埋。”再说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红楼梦实是梦一场,噩梦一场。
看完红楼梦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无一幸免。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若纨绔子弟只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我甚是欣赏他们对于神说以及命运的无所畏惧,即使是现今社会,又有何人能真正做到不满命运的安排,能挑战命运。想想社会之中,大多数人们还希望圣人、神仙的出现,从苦恼将他们解救,以此说来似乎还不及这些贪官奸臣。
那这些贪官奸臣错在哪儿?失败在那儿?--我想应该是,想得不够长远。就好似吕不韦,得到了皇位又怎样?也许会更觉空虚,到头来终免不了一死。“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那如此说来岂不是什么都别做,做什么终究都还是在替别人做嫁衣裳。
其实不能这么想,人这一辈子,很多事是无可奈何的。我个人觉得,人这一生,概括起来就三字“活下去”。什么都不做怎生活下去?什么都是需要代价的,你学习,换来好的工作;你工作,换来生活需要的钱。钱让人过好日子,没有钱是活不下去的。突然想到,有些人自命清高的认为前乃污浊之物,即是污浊之物,为何还要用他?即是污浊之物,为何还需靠他活?我不觉得钱是什么污浊之物,钱只是一件物品,用它之人不堪,所以才让它蒙羞。“功名利禄”,只是换取钱的手段罢了。人生在世,只要赚钱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贪污就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将别人用代价应换来的东西据为己有。若是用正当方式,让自己活得更好,没什么不对,即使在别人眼里显得奢华,又怎样,这是用代价换来的,是付出过后得来的,是一点点赚来的,本就为了让自己活得更舒坦,奢华点也是自愿的,没什么不可以的。()所以为了活下去,要赚钱。如果总想着是为他人作嫁衣,索性都别活了。毕竟只有少数人能享受看破红尘的生活。既然有许多事都放不下,就别放下,糟踏了光阴。“圣人”也需“凡人”衬。
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禄吗?”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那人还对我说,“做和尚的有两种,一种是为了逃避,还有一种就是为了面对。”我想逃避的那些就是“看错红尘”的,而面对的才是真正“看破红尘”的。
红楼梦三十五回读后感400字精选篇五
说实话,我不喜欢薛宝钗。她是封建主义的忠实拥护者,她强调的是封建主义的德和礼。(读后感)。
但理智一点说,薛宝钗又有许多闪光点。她做事干练,大家闺秀的风范是其他姐妹无法比的。她文采飞扬,结海棠诗社时,她也凭着含蓄隽妙的诗韵夺魁。
红楼梦三十五回读后感400字精选篇六
想必大家都知道《红楼梦》这本书吧!《红楼梦》是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一讲《红楼梦》吧!
读完《红楼梦》这本书,我最喜欢的一篇是:猜灯谜。里面讲了:元春写了一个灯谜,让弟弟妹妹们来猜。随后,宝玉他们也都纷纷自己写了一个灯谜让其他人来猜,宝玉他们除了贾环写的诗不好,其他人写的都很好。我喜欢这一篇的理由是:读了这篇,会看到那些诗,因为那些诗写的不错,所以百看不厌,其中要数探春做的是最妙。
《红楼梦》中的任务有许多,下面我就来评一评这些人物,宝玉心地善良,黛玉爱发一些小脾气,宝杈八面玲珑探春正直,以上就是这些人物的性格。我最喜欢的就是探春了,因为她的性格正直。
《红楼梦》这本书中的贾家太封建了,就是因为贾家封建导致宝玉,黛玉和宝杈三个人到最后谁都没有落到好的下场,黛玉死了,宝玉出家,宝杈一个人。如果当时让黛玉嫁给宝玉,让宝杈与其他人结婚,就不会让他们三个人谁也没有过上好日子,真是有情人终未成眷属。
红楼梦三十五回读后感400字精选篇七
抛却红楼多年,每每想再读一遍时,却又怯于红楼中我最喜爱的林黛玉的悲惨结局,往往不敢细细研读,如今过了许多年,看多了人事变迁,听多了人心不古,忽然间,就觉得没有那么无法接受了。毕竟,黛玉在贾府大厦倾塌之前死去,并不必被贾母高嫁来获取贾府的喘息之机,不必经受贾府被抄家之后的屈辱。月圆则亏,水满则溢。或许贾府之中,便只有秦可卿一人看清了这局势,但她到底是生前看清,还是回归警幻仙境后又托梦提醒,我并不知道。只这句话,是身处局中而阅历尚浅的黛玉所体悟不到的。
虽然我不忍心高鄂续的黛玉的死亡结局,但我也不得不承认,对黛玉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笼罩在时代阴影下的无力反抗的少女来说,死,正是一种净化。庆幸的同时又不免对高鄂有些埋怨,黛玉最后指天愤恨、气极而亡的结局显然并不符合黛玉泪尽证前缘的使命,而像个情场失意、毫无形象可言的深闺怨妇。那一瞬间,什么多愁善感,什么清丽脱俗,什么才华过人,仿佛消失无踪。黛玉的形象,被拉低了许多。
写这篇读后感之前,我信誓旦旦地告诉自己,一定要认认真真地研读一遍红楼,然后再边翻看边写读后感。研读,顾名思义,就是钻研阅读。在我看来,读书读得用心了,自然就会有体会,读得多了,体会自然就会深一些,就像古人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是或许是近乡情怯,我竟是又不敢从头看过,所以这篇文章搁臵了近半个月,现在才开始动笔,写时思绪或许会有些混乱。
抛去那些或许会有些沉重的时代背景的话,或许令我唏嘘感叹极深的便只有金陵十二钗的正册了——多愁善感泪尽而亡的林黛玉(总花神),温厚练达抱恨终身的薛宝钗,幽闭深宫暴病而亡的贾元春,精明能干远嫁他乡的贾迎春,开朗豪爽守寡终身的史湘云,有才爱洁被劫杀害的妙玉,懦弱怕事被虐致死的贾迎春,孤僻冷漠遁入空门的贾惜春,机关算尽反受其害的王熙凤,出身豪门嫁与富农的贾巧姐,恪守礼节早早守寡的李纨,温柔风流年轻早夭的秦可卿……或许我的用词不是多么准确,但不论是这十二人中的哪一个,都逃不了命运的轮盘,逃不了时代的阴影,逃不了后人的‚可悲‛二字,颇让人为其感叹。在封建礼教的束缚和摧残下,最终逃不了‚红颜未老身先死‛的下场,或许也只有探春的结局,可以让读者们稍加想象一二,聊以自慰了。
再度想起,我去百度上搜索了一下,金陵十二钗入选的标准有三:一曰‚彼家‛,她们都是宝玉家里的清净女儿;二曰‚择其善者‛,即聪俊灵秀,正邪两赋而来的上、中、下三等才女;三曰‚薄命‛,大抵就是年轻早亡了。正册、副册、又副册的分配标准是:正册为姑娘、小姐、奶奶;又副册为丫头;副册介于二者之间,妾或类似妾的社会阶层。而且虽作者没有全部写出金陵十二钗的明确人名,却也有后人借以推出了总三十六位‚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中的‚钗‛分别捉对儿,她们在品行心性、禀赋气质、命运轨迹上具有很大相似性。
曹老先生在塑造人物形象上面的造诣颇深,也许是我偏爱林黛玉的缘故,总觉得在黛玉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网上有些人说林黛玉给人的感觉是爱妒和娇痴的,说总喜欢用眼泪在麻痹自己,用多疑的心眼来猜疑别人,喜欢盯着自己的‚伤口‛看,而不是寻求解决的办法。最后他来了一句,他觉得黛玉这种性格不是很好。我当即就笑了,是的他总结得很对,面对不愉快的事情应先了解清楚再下结论,而不是凭借自己的单面猜想而过分地苛求别人,或许前面的观点也只是个人臆断,算是有一点依据吧,但是作者感慨人生的意外时又提到了林黛玉,说黛玉是一个逆来顺受的人。我无法认同。黛玉幼年丧母,父亲将她送到外祖家寄养,原文中提及黛玉赴贾府时,方下船至岸上便只有几个三等仆妇,连一个正经主子都未来迎接,黛玉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多说一句话,不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
我想,彼时的黛玉心下自有一份计量,贾府应也是不太重视她的。她自知在贾府地位不高,竟是小心至此。一直以来我颇为在意的却是进荣国府时不走正门。曹老先生写此处时,也用了个‚却‛字,想也是想表达贾府诸人对黛玉的颇不重视的态度吧!待得拜见贾母,贾母竟就坐在屋内好整以暇地等着,连房门都未踏出。不知贾母是自恃身份觉得黛玉无关紧要呢,还是自恃年纪觉得不必亲自迎接一个小辈?我却是无从得知了。初读时尚不觉得,如今想来,事后种种结果,竟从黛玉下船上岸时便开始铺垫了,心内怆然的同时,也不免为曹老先生构思的精妙所叹。
还不止这些。黛玉拜见贾母,贾母使人唤姑娘们时,用的是‚今儿远客来了‛,‚远客‛、‚远客‛,这远的究竟是‚地‛还是‚心‛呢?恐怕黛玉如此晶莹剔透的人儿,不会漏了这两个字,那黛玉心里,该有多么凄楚与彷徨?本就只是个孩子,年少不知事,又是初至异地,正心内茫然无所依,又受如此憋屈,如何不小心翼翼?就连安排床榻,也只是暂时安臵在碧纱橱里,连王夫人的姐姐薛姨妈上京时住在贾府都有梨香院,我真是,不知是该可怜黛玉还是该痛恨贾母了。我就不信,贾母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收拾一个单独的院子,就算是为了显示祖孙情深,总也得尊重黛玉自己的意见,如此独断专行,我是否该夸一句贾母实是有大家风范?只是,黛玉彼时还是巡盐御史林如海的嫡女,万不该有如此待遇才是,贾母的态度为何如此疏远?曹老先生写此事是有什么目的?我实在是想不通。
而黛玉和宝玉,因为共同的理想寄托,志趣相投而真心互相喜欢,是的,只是喜欢罢了。我始终不认同黛玉为宝玉情场失意的说法。黛玉敢于反抗封建礼教束缚的精神值得肯定,正是由于在这方面的契合,宝玉才引黛玉为知己,可是除了这个,宝黛之间的爱情又剩下什么了呢?离开宝玉,才是黛玉人生真正的起点。
谁没有年少慕艾的时候。黛玉自小被灌输将来要嫁给宝玉的思想,心里难免会有一些触动,宝玉又是一个怜爱女孩的性子,且还说过‚女儿是水做的‛这般的话。他们在幼年时期相遇,真正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从小同吃同睡,一起玩耍,更别提还有一样的理想寄托,这一桩桩、一件件,都使得黛玉对宝玉的感情与对他人不同。可惜的是,宝玉在怜惜‚他的林妹妹‛的同时,对其他女孩子也差不多好,甚至有时会更好。他自身大大咧咧的性格也使得他忽视了黛玉的许多黯然神伤。黛玉也只能使小性子。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女子生来地位低下,由于自己寄人篱下,黛玉又不可能去指责宝玉,也不好直接宣扬自己的不安与不满。‚妒‛对于古代女子,是一项很严重的约束。嫉妒,便是犯了七出。于是他们两个冤家之间,也只是僵着,拧着;黛玉的心上,也就添了越来越多的伤痕。我却是不知,宝玉的心上,有没有过越来越多的不耐烦。
红楼整篇几乎都在悲剧中度过,以乐景衬衷情,以悲写悲,以乐写悲,似乎是还从泪之说起,就再逃不开‚悲‛这个字眼。其实我也明白,这样说太过绝对,并且没什么根据,但不知怎的,就是这么个念头突然冒出来,怎么也消不下去。或许是看不下去黛玉的悲惨处境,或许是曹老先生笔下的红楼太过真实,一直以来,即使我知道这只是一本小说,曹老先生虚构的一场梦,我还是不可自抑地沉浸其中,把里面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处景色,都看做真实,并且把自己代入红楼的女性主角林黛玉的身上,一起入住潇湘馆,一起于园内畸角葬花,吟唱《葬花词》,与宝玉互诉肺腑之言,一起于诗社夺魁,一起于行令时讽刘姥姥,一起在钗黛之争中丧失信心,被宝钗、宝玉‚联合‛致使招人嫉恨咒骂,一起中秋联诗,一起心死如灯灭……不同的是,黛玉于红楼之中,是真正地在宝玉大婚时泪尽而逝,而我却只是为此事掉了几滴泪;黛玉的心死了便是真的绝望,而我却只是心被悲伤堵得严实,几乎无法呼吸;黛玉心悦宝玉,我却极不喜欢宝玉。如今一一想来,彼时的我可不正如那贾宝玉,为‚林妹妹‛之死伤心落泪,却也只是泪洒相思地,仅此而已。黛玉心死魂消,宝玉却只是掉了几滴泪,只是我不知宝玉到最后有没有痛恨他自己的无能,保护不了他心中的‚林妹妹‛。
我开始回想。记得年少时喜欢上黛玉之后,不免也想知道其他人对黛玉的看法。网上的评论,有褒有贬。看见褒义的评价不免欣喜,看见贬义的评价不免气愤,有时甚至还恶意诅咒。自从看到鲁迅的评价,我不免深思反省己身,是否是真正地喜欢黛玉这个‚人‛?又是否真正地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显然未有。我一向不喜欢他人的想法强加在我身上,可我却恶意中伤那些不喜欢黛玉的人,把我的想法强加于他人身上,不免有失偏颇。后来又读了张新之的《红楼梦读法》,当时对其中一句,颇不喜欢,可细想之下,也有道理:‚写黛玉处处口舌伤人,是极不擅处事、极不自爱之一人,致蹈杀机竟不觉;写宝钗处处以财帛笼络人,是极有城府、极圆熟之一人,究竟亦是枉了。这两种人,都做不得‛。又写:‚或问:‘是书姻缘,何必内木石而外金玉?’答曰:‘玉石演人心也。’心宜向善,不宜向恶。故《易》道贵阳而贱阴,圣人抑阴而扶阳。木行东方主春生,金行西方主秋杀。林生于海,海处东南,阳也;金生于薛,薛由云雪,锢冷积寒,阴也。此为林为薛,为木为金之所由取义也。‛后又见姚燮的评价:‚还泪之说甚奇。然天下之情,至不可解处,即还泪亦不足以缠绵固结之情也。书中林黛玉,自是可人。泪一日不还,黛玉尚在;泪即枯,黛玉亦物化矣。……神媖与绛珠,一草一石,所谓木石缘也。人皆重金玉而贱木石,其天意亦与为转移耶?……黛玉自云近日少泪,不知无泪之比有泪,其心为更伤,其病为更深。……雪芹先生不欲以暧昧之事遭踏闺房,故于黛玉临终时标出‚身子干净‛四字,使人默喻其意。黛玉气断之时,即宝钗婚成之候。新房热闹,满堂合奏笙箫;旧院凄凉,半空亦有音乐。夫笙箫者,生所同也。音乐者,死所独也。黛玉亦何慊乎钗!‛把这些摘抄上其实归根结底只是为了那一句‚不知无泪之比有泪,其心为更伤,其病未更深‛罢了,只这一句,便胜似万语千言。姚燮的《增评补图石头记》中,便只我摘抄的这些,足已触动我心扉了。
有人说黛玉这一形象的文化来源,是曹老先生先以舜妃娥皇女英的神话传说作为构思林黛玉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环境的素材,以灵芝先草和巫山瑶姬作为绛珠仙草和绛珠仙子的神话渊源,为黛玉开掘并准备了丰富的美之源泉。我觉得这个说法也许是有些根据的,黛玉的魅力,似乎并不符合世间之人,有些夸大其辞了。
说了这许许多多的黛玉,其实我最终还是得承认,多少年了自少时读红楼梦起,不断看过、听过多少黛玉的贬义评价,我内心深处,仍只是喜欢黛玉,而对宝玉、宝钗之流,生不起一丝一豪的喜爱。这偏见,是一早就种下的,不论告诉自己多少遍宝玉、宝钗都不是坏人,但心里就是无法接受。不想写宝玉,便想用以前查过的世人对黛玉的评价来填充,但写了这么多的评价,褒贬不一,在摘抄的过程中,我一直都在想,黛玉的文学素养自是极高的,作为书香门第出身的她,童年又受到了林海和贾敏两个品行才学极高之人的教导,可以说是才华过人。但我猜想,他们应该还未来得及教导黛玉为人处世之道,如若不然,黛玉不会在贾府‚受人欺凌‛才是。贾府下人的嫉恨咒骂,会对黛玉造成怎样的伤害,黛玉到贾府时带的那位王嬷嬷,又为何出场不多?等等其他的疑问,我都无从知晓答案。
网上有很多人都在猜测,黛玉的原型到底是谁,有人说是曹雪芹的表妹李香玉,也有人说是顺治帝的董鄂皇贵妃,原身为董小宛。或许还会有许多猜测,但我不在意那些,就现在,我忽然就发现,我并不是因为黛玉才华过人、身世凄惨什么的而喜欢上她,喜欢她的原因,只是林黛玉就是林黛玉,仅此而已。不在乎她的性格如何,不在乎她的身世如何,无关乎同情,无关乎怜悯,就只是因为,她是林黛玉。
红楼梦三十五回读后感400字精选篇八
人活着,需要哲学指引。由此,人们身上也便有了隐喻的光芒,觉悟的淡然。
如果说手持“风月宝鉴”的贾瑞们具有醒世意味,那么《红楼梦》的众多女子则超越了俗世,达到了哲学层面。
人生如梦,梦醒就好。正如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小说《达洛卫夫人》中所写的那样:现在她不愿对世界上任何人说长道短。她感到自己非常年轻,却又难以形容地老迈。她像一把刀子,插入每件事物之中,同时又置身局外,袖手旁观。
她们的哲学。
人活着,需要哲学指引,或多或少,而人身上,便有了哲学的光芒,或明或暗。这样的光芒,虽不足以照亮前路,但起码可以给自己一个说法,一个交代——与自己自觉和解,与世界必须和解。
元春、探春,积极有为,不同于迎春、惜春的消极无为。后宫里,元春贤德仁义,践行儒家的“修齐治平”;大观园中,探春杀伐果断,有法家“定分止争”的做派。吵吵闹闹时,迎春手捧《太上感应篇》,读的是道家的经典;纷纷扰扰后,惜春决意出家,青灯古殿读佛经。元春,最终“舍生取义”,探春,果真“趋利避害”;而迎春,人称“二木头”,惜春,人说太“孤介”。
元迎探惜,红颜的心到底有多高多远多深多痛?难道,人的一生便是从入世到出家的觉悟过程?若有缘,道亦是家;若有幸,世亦为佛。
妙玉不是道姑,是尼姑,她在大观园的栊翠庵带发修行。王善保家的就对王夫人说过妙玉“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妙玉也是因为“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才“随了师父上来”。
妙玉的身份和信仰一目了然,黛玉就复杂些。
贾雨村做过黛玉的老师,当时黛玉尚生活在扬州。冰清玉洁、孤标傲世的黛玉曾经有个市侩圆滑、虚伪自私的老师贾雨村,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亲自为贾雨村写了封推荐信,从此贾雨村走上了飞黄腾达之路。于是我们看到了贾雨村和门子主仆二人的“登龙术”和“厚黑学”,也看到了贾雨村的忘恩负义和道貌岸然,对甄士隐和香菱。
香菱的父亲甄士隐,黛玉的老师贾雨村,一个将真事隐去,一个将假语留存,一个遁世而去,一个入世而来。真事与假语,有恩与忘恩,看破与痴迷,每人有每人的因缘,每人有每人的结果。
人生的意外很多,所以才新鲜。谁能想到黛玉的老师会是贾雨村?贾雨村,受着喜鹊的教育却长成了一只乌鸦。对黛玉来说,学生不一定重拾老师的“衣钵”,更不一定继承老师的“精神”。——牛粪里开出了芙蓉花。
母亲亡故后,黛玉初进荣国府。贾母问黛玉念什么书,黛玉的回答是:“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没有正面回答,只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这一句,有人认为贾母自谦,有人觉得她不重视女孩子的教育。也许,她说的是实话。从迎春、探春、惜春迥然不同的人生和人生哲学,就能略微感知姊妹几个所受教育的杂乱和参差。
黛玉读的《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毋庸置疑,都是儒家的经典。不过,黛玉的诗作透露的却是道家思想。她的三首咏菊诗,都具解读价值——出现了晋代诗人陶渊明。“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是《咏菊》和《问菊》的句子。到了《梦菊》,陶渊明这个诗人和“庄周梦蝶”这个典故一起出现:“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黛玉的佛家思想,表现在她和宝玉的“参禅”一事上。她的智慧,弄得宝玉竟然不敢承认自己“参禅”了。这场严肃的“参禅”行动,却由看戏开始。
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批评她“只好点这些戏”,说自己从来怕这些热闹。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宝玉见宝钗说得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了起来,其中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句。宝玉听了,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黛玉对他说:“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说的湘云也笑了。
俗世中,小儿女的争风吃醋跃然纸上,小情侣的打情骂俏活色生香。显然,黛玉是知道这出戏的,湘云也懂得黛玉的弦外之音。散戏后,受到“刺激”的宝玉作偈“无可云证,是立足境”,黛玉看后说了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简直是六祖慧能对神秀了。宝钗娓娓道来慧能和神秀偈子的高下,完全忘了宝玉的难堪——看来宝钗还没说够。
其实,儒道释的内力,早就在历史中融合,集于黛玉一身也就毫不奇怪了。至于,儒道释的戏份,早就在历史上写就了孰多孰少,个体不同也就不足为奇了。
爱和自由,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元素。挣扎,是为了爱;沉浮,是为了自由。但愿,沉浮皆自由,所失非所求。
她们的隐喻《红楼梦》,充满了隐喻。你在书里看到了什么,就会在生活里发现什么;你想在现实里发现什么,就能在书中找到什么。现实不苍白,书本不单调,真是一种绝佳的契合,难得的合拍。
“原应叹息”,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第一个字的谐音。原应叹息的不仅仅是四个女子,还是四个不同的美梦。元春,那是荣华富贵的梦;迎春,那是妥协退让的梦;探春,那是泼辣进取的梦;惜春,那是孤绝决裂的梦。
元春告诉我们荣华富贵到底变成了虚空,迎春告诉我们妥协退让也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探春告诉我们泼辣进取不一定能如愿以偿,惜春告诉我们孤绝决裂只剩下出家一条路。
“四春”是姊妹四个,如花似玉,姹紫嫣红,是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梦境。黛玉、宝钗和湘云,是人生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心境。
黛玉应该是人自有智识以来的第一个阶段,青春时光。那天,对于父母给他的设计,儿子说了句,我不给自己留后路。小伙子无意中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不给自己后路的从来都是年轻人,黛玉身上具备这种素质。
黛玉对爱执著,对人生也投入。在大家的利益和宝黛钗的“三角恋”漩涡里,败得一塌糊涂。败了也就败了,看开,放下便可。但,黛玉偏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主,宁愿选择“天尽头”的“香丘”。
不论你多么执著,多么努力,所有的爱情都会沦为“三角恋”。不论你多么淡泊,多么超然,所有的爱情都会被利益冲散。这是我读《红楼梦》得出的结论。作者这样的写法显然不是为了看点和卖点,而是真实的存在。人说,艺术高于生活,有时,生活大于或等于艺术。
如果黛玉隐喻的是青年时代,那么宝钗暗示的就应该是中年人。你看,她的处处心机,她的时时忍让,她的婚姻是家庭利益的载体,她对宝玉的那点爱被现实消磨殆尽,面目全非。此时,她的母亲需要她的安慰,她的哥哥需要他的挽救,她的嫂子欺负她,她的丈夫放弃她。而她所有的希望,便寄托在生养一个儿子上,这样,日子总算可以继续,即便她的丈夫不爱她,她的娘家不能容留她——续书给了她这样一个结局,含混地。
一片荒芜的尴尬,无法言说的艰辛,都在宝钗的身上和心里,她不敢像黛玉那样哭哭啼啼,率性而为,她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繁复程序炮制出的“冷香丸”,压制的永远是她自己的欲望,成全的却都是别人。
而湘云,似乎就到了老年阶段了,那是很好的人生状态:无所用心,随遇而安,生活得不费力气,虽然父母双亡的她也要靠做针线活贴补生计。经历了繁花似锦,烈火烹油,终于洗尽铅华,删繁就简,没心没肺的心境慢慢出现了。湘云不在儿女情长上下功夫,也不为家庭责任用心思,来就来了、去就去了,富就富了、穷就穷了,爱就爱了、恨就恨了。
林黛玉是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薛宝钗是雪——虽曾铺天盖地,终于销声匿迹;史湘云是水——随波逐流,圆润自如。
青春期,黛玉那样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们怜惜她到了偏爱的地步,是因为我们不会拥有她那样决裂的勇气。
人到中年,宝钗那样的——吃力,却不讨好。我们不爱她却尊重她,是因为我们害怕自己落入和她同样的境地。
夕阳红了,湘云那样的——拿得起,放得下。我们喜欢她的轻松也向往她的率真,是因为我们也渴望“第二春”。
老年生活,就是我们的第二春,那时的我们一定没有了决裂没有了决心,随心所欲和随波逐流注入了我们的气质和气魄。人说“曾经沧海难为水”,我们就是那曾经沧海的水!
她们的觉悟。
大学同学说,《红楼梦》里,宝钗和宝玉、黛玉是心意相通的,是最能理解宝玉黛玉的,因为他们都有一个破灭的世界观。《红楼梦》一部小说,讲的都是悟与不悟,是不同个性在“悟”上的不同反映,宝钗就是看破看开的那个人,早早得道的那个人。
原来,早慧的同学二十年前就已经读懂了宝钗。而我,一直对宝钗怀有成见,源于她对金玉良缘的默认、对宝黛爱情的觊觎。二十年后,再和同学交流,突然间醍醐灌顶,原来自己和宝钗也是息息相通,惺惺相惜。
一个理想破灭的女孩儿,从豪富到衰微,从面热到心冷,从率性到伪饰,从繁复到简陋,从父母双全的娇娇女到母亲依赖的乖乖女,从“送我上青云”的雄心壮志到“眼前道路无经纬”的清醒自知,宝钗早早地悟了,早早地了悟,冷漠冷静,清醒警醒。
宝钗曾经那么地热心热闹,如同她与生俱来的热毒。宝钗变得那么心冷意冷,如同她维持生命和健康的冷香。
双亲宠爱的宝钗,浸泡在繁华富贵里,是淘气的、缠人的、任性的。关于阅读量,黛玉怀春时才偷偷读了一本《西厢》,而宝钗早在七八岁上就读了《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关于穿着打扮,宝钗曾经金银首饰满箱满柜,现在的她却“不爱花儿粉儿”,首饰压在箱底或者送给别人,连母亲都说她“古怪”。关于住处,宝钗是家里的顶梁柱,却住“雪洞一般”的房间,玩器全无,衾褥朴素。
就是这样的宝钗,怕看杂书闲书的黛玉移了性情,怕穷困潦倒的岫烟受窘受寒,怕父母双亡的湘云没有活动经费,劝在女人堆里混日子的宝玉追逐仕途经济。就是这样的宝钗,赢得了盛赞,也引起了误会。因为感情纠葛,黛玉首先拿她当情敌;因为政见不同,宝玉把她的话当做混帐话;因为生活态度不一样,贾母看不上她的简朴素净。
对于宝钗住所的布置,别人犹可,贾母认为犯了“忌讳”,惹亲戚们笑话,话语里充满了火药味,小姐的绣房都搞成这样,“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
貌似热闹,貌似受敬,宝钗其实一直生活在孤独里。贾母好热闹,宝玉好热闹,黛玉会胡闹,湘云会大笑,袭人有用意,母亲不懂得,哥哥不争气,嫂子不是东西。被盛赞被追捧的宝钗,她的孤独寂寞一点也不逊于宝玉黛玉。
宝玉生在纨绔里,长在膏粱里,在父母眼里却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问题少年。父亲不疼,母亲不爱,姨娘和兄弟加害,宝玉在家庭和情感的夹缝里游弋,甜蜜而辛苦。
花柳繁华地里,宝玉是荒凉的;温柔富贵乡里,宝玉是寂寞的。宝玉的荒凉和寂寞一如恋人黛玉,只不过,黛玉是寄人篱下,宝玉是在自己家里,宝玉选择的是出世,黛玉则在出世入世的苦痛挣扎中魂归离恨天。
了悟前后的宝钗,放手前后的宝钗,选择的都是入世。对于黛玉的热切,她有严厉的忠告——移了性情就是自毁形象,黛玉总算理解了她的善意,二人一度成为闺蜜。
对于岫烟的处境,她有冷静的剖析——人穷也不必妄加掩饰,岫烟是闲云野鹤般的女子,后来和宝钗成了姑嫂。
对于宝玉的出家,她有淡然的态度——走就走吧,袭人却不舍宝玉,搞不懂宝钗的无动于衷。
对于金钏的死,她有冷漠的看法——放弃生命的糊涂人,王夫人的良心因此得到安慰,感激宝钗的点拨提醒。
对于贾母的批评,她有淡定的做法——讨好不了也就罢了,贾母爱护外孙女黛玉,那是人之常情。
对于小红的私情,她有虚伪的掩饰——你们见到林姑娘了吗,宝钗春风拂面,内心却大骂小红“奸淫狗盗”。
对于袭人的再嫁,她有平静的处理——强扭的瓜不甜,留住袭人的是宝玉和他的荣华富贵,送走袭人的是没了宝玉也没了荣华富贵。
宝玉出家后,宝钗依旧安度时日,即使时日不静好,感情不美好,人生不安好。
直到小说结束,直到贾府困顿,直到宝玉出家,大家才明白过来,原来刚进贾府的宝钗就和他们现在的心境处境一样:看人来人去,无动于衷;听孰是孰非,心灰意冷。不同的是,悟了醒了的宝钗仍坚持着入世的人生态度。很多人不悟不醒,即使醒悟,出世时也不安心,入世时更不安宁,前者是宝玉,后者是黛玉。
宝钗的了悟,比宝玉早了整整“一个故事”。宝钗在故事的开头,刚踏入贾府大门之时,宝玉在故事的结尾,离开自家门槛的时候。黛玉一直是热切的,激烈的,从来到去,从生到死,都没有勘破红尘、放开自己,她消极避世的表象下藏着对爱情的缠绵和对人生的痴迷。
对宝钗来说,好即是了,了即是好,冷便是最热的热,淡便是最浓的浓。对人生的态度,她是冷冷的,对宝玉的感情,她是淡淡的。
也许,这就是悲悯情怀,也许,这也算积极人生。
红楼梦三十五回读后感400字精选篇九
四大名著,各有千秋。爱《水浒》,因为它让我明白了什么叫义气,什么是兄弟;爱《三国》,因为它然我领略了各国领袖的风采,战场上的豪情万丈;爱《西游记》,因为它让我寻回了童真,找到了趣味;但我更爱《红楼梦》,爱那大观园的美景,爱那主人公们吟诗作对的闲情逸致,爱那看似温柔实则刚烈的女儿魂。
一大群美人,住在大观园里,形成了小小的“女儿国”。然而,当封建势力一步步逼近,毁灭了那份美之后,便上演了一出出悲剧。那是“金陵十二钗”的凄美。其中,以林黛玉尤为甚者。
多么残破的结局啊﹗黛玉的悲剧,更是多么令人怜惜,而她的美也更是令后人所铭记啊﹗。
红楼梦三十五回读后感400字精选篇十
秦可卿,是红楼梦里最美的名字,其他的不是玉就是钗,不是云就叫春,都比较俗气,单单这个可字,就让人想起可人,可爱,可亲等等,透露一种讨人喜欢的意思。卿字也不错,香港有本电影叫卿本佳人,这四个字出自二十四史里唐代李延寿的北史:“卿本佳人,奈何作贼?”知识渊博的曹雪芹自然不会不知道,说明能用这个卿字的人,必须是美人才对。当然曹雪芹是不是对人物的结局另外有深意那就不可知了。许多谐音红学家对这个名字做了很多联想,如情可轻,情可倾,情可禽,秦克清等等,叫人浮想联翩,但动机值得怀疑。
秦可卿不但名字取的好,人也长的好。对秦可卿的外貌作者都是通过侧面来介绍,集中在第五回。首先是红楼梦十二支曲子中,秦可卿的曲子是“好事终”,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可见秦是长的很美的,而且是擅弄风情,属于那种比较性感迷人的哪一类。其次是第五回借贾母之口说素知那秦氏是极妥当的人,因他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甥中第一个得意之人。通过第三方,而且是德高望重的贾母的官方发布,给人强烈的印象。第三是介绍秦可卿父亲时说他有个抱养的女儿生得形容袅娜,性格风流。至于怎么个风流,书中就一直不再提起,再出场时,秦可卿已经病了,而且病入膏肓。最后通过对秦可卿房间的摆设,通过她生活中的侧面来反映她的情趣。第五回秦可卿接待安排宝玉到她房间里睡觉,通过宝玉的角度可以看出秦可卿的性感,妩媚。刚到房间便闻到一股细细的香甜,宝玉便眼饧骨软,入房就看到墙上挂着海棠春睡图,然后看到的是武则天的宝镜,赵飞燕的金盘,西施浣过的纱衾,红娘抱过的鸳枕,先不说,叔叔到侄媳妇房间里睡觉是不是合乎伦理,但通过这些可以看出一个长相一般,或生活邋遢的妇人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房间摆设的。
秦可卿的人际关系好。一是她自己说,王熙凤去看望病重的秦可卿,她强笑道:……他敬我,我敬他,从来没有红过脸,就是一家子的长辈同辈之中,除了婶子不用说,别人也从无不疼我的,也从无不和我好的。二是通过别人说,贾母认为秦可卿行事温柔和平,乃重甥中第一个得意之人。秦可卿死后,作者写道:。。。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辈的想他素日的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爱老慈幼之恩,莫不悲号痛哭。。。秦可卿以一个营缮司抱养女的身份嫁入贾家,能迅速融入这个大家庭中,可见她是个情商很高的人,能正确认识自己,隐忍负重,取得大家的信任,同时她又能正确的认识别人,察言观色,尽可能的照顾大家的情绪,上上下下都很喜欢她。
虽然秦可卿在红楼梦中出场的机会非常少,但凭着这三好,足以看出曹雪芹是很喜欢这个角色的,有点象钱钟书眼中的唐晓芙,秦可卿也足以在读者心目中树立一个美好的形象了。
当然,秦可卿还有许多让人感兴趣的地方。
首先,秦可卿是怎么死的。可以肯定的是“淫丧天香楼”而不是现在市面上红楼梦中的“死封龙禁尉”。看过八七版电视红楼梦或对红楼梦稍有研究的人都会认同秦可卿是吊死在天香楼上。第五回中秦可卿判词前面的那幅画是,一座高楼,有一个美人悬梁自尽。而在描述秦可卿的曲子的第一句是:画梁春尽落香尘。第五回中的判词,唱曲,画册是曹雪芹对红楼梦所有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概括的总纲,高度概括了每个人物最后的命运和性格长相特点,是总领全局的,后面的所有回目都是对第这些总纲的展开。其他所有人物的归宿都没有跳出这个总纲,所以秦可卿的死也不例外,另外,贾母的丫头鸳鸯吊死的时候迷幻之中遇到秦可卿传授她上吊的方法也可以印证。而病死则是作者后期受他人的影响而做的修改,但修改的不彻底,留下了许多痕迹。不管是吊死还是病死,都是因为她和公公的事情败露,羞愧而死。因为宁国府的焦大一次在酒后就大声囔囔,养小叔子养小叔子,扒灰的扒灰,而在贾府私塾中金荣也曾对秦可卿的弟弟秦钟说了许多不干不净话。由此可以看出,秦可卿和贾珍之间的关系从老到小都已经知道了。
其次,秦可卿到底是不是荒淫。秦可卿的判词“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封建伦理认为,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书中我们看不出秦可卿有多么风流淫荡,而一个淫荡的人也不可能在贾府立足,更不可能被以贾母,王熙凤为代表的老封建所接收,所以秦可卿的淫更多是被逼无奈的被淫,“造衅开端实在宁”秦可卿得到这样的评价实际上是因为宁国府的贾珍所迫。贾珍在宁国府是说一不二无恶不作的实际掌权者,他可以让下人当着大家的面,朝他儿子脸上吐吐沫,可见贾蓉的地位很低,而霸占漂亮儿媳妇也就顺理成章了。由此我们也可以解释很多现象,比如秦可卿死后为什么那么荣光,就是因为秦可卿在贾珍心目的地位决定的。而秦可卿的两个丫头,瑞珠触柱而死,宝珠愿作义女从此出家再不愿意回贾府,都是因为,她们深知秦可卿和贾珍的丑事,而害怕报复的无奈选择。
第三秦可卿到底是什么出生,作家刘心武考证秦可卿的原型是康熙皇帝废太子胤礽之女,是为了躲避政治迫害而隐藏在贾府的一个政治间谍,最后被贾元春在皇帝面前告密而揭露,大作家讲的有理有据。但凡沾上政治的边都很乏味,所以我更愿意相信秦可卿只是普通的营缮司秦业的养女。秦业就是情孽,所以儿子叫秦钟(情种),儿女也多情,自古多情空余恨,冰雪聪明的秦可卿身上其实是红楼中所有人物的一个化身,她身上的情是围绕这部小说的又一线索,她的结局是贾府的一个缩影,不然秦可卿预言贾府最后的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盛筵必散的结局怎么都一一得到了印证呢!
作者:蔡国忠。
公众号:南湖文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红楼梦三十五回读后感400字精选篇十一
想不到的红楼事,剪不断的红楼情。
记得当初看完了《红楼梦》后,我就一直想写点什么,但我自知文化不高,不敢玷污文学。真要写点什么的时候,没想到是以这种形式。
对于《红楼梦》重拍,我一直就不接受,可是个人意愿无法改变导演行动。虽然感到不舒服,但是我一直保持沉默;直到看见那些负面新闻一连接一连地出现,各种言论也尘嚣而上。我坚决反对用这种不严肃的形式重拍《红楼梦》,还没有开拍,就已经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美女选秀。这些美女在银幕上不断地出现,裸露在全球观众的眼球里,还有什么内涵可言?每人也展示了自己的节目,但我从她们的脸上看到的只是喜怒哀乐,并不是那种发自内在的气质或品德之类的东西,在她们身上我找不到某种特别的神韵。我还是大胆地宣传,《红楼梦》已被当初的演员演到极致了,没有人能代替,再重演只不过是丑化文化。红楼已成梦!往日的所有已在我们脑海里成为永恒不可磨灭的记忆。如果新《红楼梦》真播出后,我想观众更多的是带着看闹剧的眼光和心态去看新版红楼,对里面的人物评头论足,那么谁会关注曹先生所写代表的目的又是什么?这完全是一场浮躁走的秀罢了。结束吧,什么事都要适可而止。
有人说:“曹雪芹给了林黛玉灵魂,陈晓旭给了林黛玉血肉。”也许吧!正是这一场红楼选秀,才真表现出陈晓旭是独一无二的“林妹妹”!所见闺英阁秀,皆未有稍及上晓玉者。真想抵制那些无知的人,告诫她们只是在当一个‘时代’的小丑,她们在把经典当娱乐再把娱乐当经济。红楼梦本就应该随着林妹妹的仙逝,冷月葬花魂般地成为记忆!“千红一哭(窟),万艳同悲。(杯)”,娱乐界对《红》的一举一动正牵制我们的神经,红楼是一部经典文学,可他们不惜重资在瑰丽的名著上炒作文章。经典是不可颠覆,艺术是有灵魂的.,作秀怎么能也攀上“艺术”两个字了?我们应珍惜存量不多的文化精品,不要糟蹋了文学,不要轻视文化,这是一部不朽的名著。
在这商业利益泛滥的中国,不觉警惕:要保护中国文化,真的很难了。像《红楼梦》重拍只会将中国的艺术变成一种庸俗的商业行为。他们的行为根本与普及红学、发掘名著没有关系。
我一直不了解张纪中先生为什么要重拍红楼,是想攀比?可能你并不知道初衷会演泽成今天这样的局面,也许你有更多我不想知道的想法,但我只是知道有些东西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超越的。放眼观看,真真是劳民伤财。但现在娱乐界“绯闻”已成为一种经济,炒作越厉害收入越多,像某个网络红人所讲的:“骂吧,骂得越厉害,证明我越红。”。艺术是有灵魂的,要全心演泽它很难,如果今天的新闻是真的,这是一种对艺术的玷污。才貌双全的人廖廖几,要演红楼梦中人至少她是个——品德高尚者。我知道,我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扭转这些人的步伐。这种现象似一个时代艺术的变更,渐渐趋向另一种申美观,好像有人特别用心将名著用超女的形式来演播。
红楼梦三十五回读后感400字精选篇十二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认识《红楼梦》这本书时是在我三、四年级的时候,当时老师让我们多了解四大名著,而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便一眼喜欢上了。
梦红楼。“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忽闻一女子吟诗,听了便觉得愁肠寸断。回首望去,一女子站在树下,细看,可谓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面厣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姣喘微微。闲静如姣花照水,行动如若柳扶风。
心较比甘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如此悲伤之诗,从她口中念出,体现了她的孤寂苦闷之情。回想记忆中她在葬花之前和宝玉发生了误会,才独自一人来此葬花,表达她的悲伤忧愁之情。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林黛玉的难过悲凉的情绪,继而梦醒时分,忧愁久久不能散去。
红楼之梦,深刻之至。我虽然为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悲凉爱情故事所惋惜,但这也是那时时代必然发生之事,敢问世间有多少相爱的可以真正在一起,当时的社会本质有多么的腐朽,封建的制度,黑暗的官场,险恶的人心,腐朽的社会,这都是这本书揭露的现象。此书是以清朝为背景所编写的,显示了社会背景,揭露了社会本质。《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实为名著之作。
虽梦红楼,但红楼梦,不过终究是一场梦啊。
红楼梦三十五回读后感400字精选篇十三
初见红楼,年少懵懂。那时读的是简单的少儿版,没有一字一句的斟酌,也没有细细品读贾府的繁荣,一句句含有隐晦的诗词也是直接跳过。那时是被故事吸引,在一个个人名还记不住的时候,我竟通读完了全本,不喜欢林黛玉的懦弱,贾宝玉的风流,薛宝钗的心机,王熙凤的毒辣……当时的我并不明白这本“无聊”的书是怎么成为名著的。再见红楼。我阅读的是青少版,开始被曹雪芹的文笔吸引。从中竟朦朦胧胧地感受到了每个人的无奈与辛酸。林黛玉的隐忍,贾宝玉的失情,薛宝钗的明哲保身,王熙凤的无子之痛……似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他们竟都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又见红楼。我捧起了原版,这次我读到的不是宝黛爱情悲剧的明线,也不是曹雪芹的笔下生花,而是红楼梦真正的价值——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迁,是红楼梦中隐藏的巨幅历史画卷,那些封建社会对人性和美好的摧残。作者曹雪芹是家道中落之人,历经家族巨大变迁的他,或许早已经看透了世事无常、变化万千……“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在封建社会的腐朽和压榨下,即使再兴盛的家族也不会长久。曾经多么辉煌,受人“敬仰”的荣国府,也会有树倒猢狲散的一天。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一回,便通过贾雨村的“良言”警示了世人。《红楼梦》的明线是宝黛的爱情悲剧,他们所追求的纯洁无瑕的爱情令人扼腕叹息的被残杀了,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引人深思……真的是所谓“天命”吗?我更愿意理解为是封建社会的伤害,他们的命运结局是自己不能掌控的,是一场凄美的“梦”。曹雪芹的逻辑何等细腻!他借助诗会埋下了许多伏笔,那些悲情的诗句实际上正是曹雪芹在行文捻墨之中暗示的结局。曹雪芹的文笔何等韵美!在黛玉初进贾府时,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荣国府的华丽与奢侈。而在他笔下,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更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的诗句,不仅成了千古名句,更是言简意赅的表明了黛玉和宝钗的性格差别。在他的笔下,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悲欢离合跃然纸上;在他的笔下,宝黛钗云十二钗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红楼梦》是故事中主人公们一场破碎的梦,是贾家百年兴衰变迁的黄粱一梦,更是一个时代遗存的美丽又残忍的梦……它就像是原作中女娲补天遗留下来的石头一样,静静的待在时光的角落中,待在岁月的尘埃中,等待着被人发现,然后娓娓道来。
作者|昆山市第二中学初一(17)班张馨月。
公众号|玉峰文苑。
红楼梦三十五回读后感400字精选篇十四
《红楼梦》的文字善于腾挪跌宕,波澜起伏,不但大的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如此,在许多局部描写中也处处表现出这种特色来。在描写了王熙凤出场后,贾母即命“带黛玉去见两个舅舅去”,而结果是贾赦说:“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伤心,暂且不忍相见。”贾政也因今天“斋戒”去了,故都没见着。在礼规上,两位舅父大人是必须见的,但在文章上如果一个个见面伺候,叙说一番,则不但文字枯燥,而且这两次舅甥的暗谈,文字上也是很不好写的,结果作者采用避难就易,避实就虚的方法,既做到了理之所必见,又避免了实见时描叙的困难。而且这里的虚见又和前后必须要有的实见相互配合,使文章的气势显得抑扬顿挫,波澜起伏。
此后,作者用了相当多的文字写黛玉从宁府回到荣府的一路所见,回荣府后王夫人与黛玉的谈话,黛玉与贾母一起进餐,等等。贾府的面貌与生活习惯也都一一写来,作者的笔锋似乎已从写人物出场转向对贾府其他方面的描绘去了。然而这一切的描写,恰恰是作者在为另一个更高潮的人物出场作铺垫,因此,当吃完饭,贾母命令其他人“你们去吧”,只剩下她和黛玉二人之后,刚要说几句话时,“只听见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来报道:‘宝玉来了’。”这样,小说掀起了这次人物出场的最高潮。作者这样安排宝玉的出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在一般情况下,整天在“内帏厮混”的贾宝玉,当林黛玉一进贾府时,是马上就会碰面的,然而作者却偏偏打发他今天“往庙里还愿去”了,一直拖到晚饭后其他人都不在场了,才让他回家。这种安排,有两点用意,一是要让宝、黛二人单独相会(唯一的贾母在场是当时条件下所不可避免的)。宝、黛最后才相见,就可以把其他该写的人和事都写了,然后集中笔墨来写此二人的相会,以掀起最后的高潮;遣散的人,是为了不发生其他干扰,避免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以突击这书中的二位主角,这有如舞台上为突出主要人物而时常使用的“净场”手法一样。这样做的结果,就能有力地加强二人的形象,在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贾宝玉的出场,还有一个独特之处是,他刚一露面,“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之后,又进去换了另一副装束打扮出来。除衣饰的不同外,第一次主要描写了他的面、色、鬓、眉、鼻、睛等外貌特征。第二次则写到了他“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完全是传神之笔了。在古代小说中,使其主人公只这样出场亮相的,可说是十分少有的。贾宝玉这个艺术形象给读者的印象如此深刻,是和作者对他初次上场时运用的这种着意刻划的独特手法分不开的。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写这些人物的出场,有的先,有的后,有的是本来在场的,有的是贾母叫人去“请”出来的,有的是黛玉去拜见的,有的是自己赶来的,有的是单个到来,有的是多人出来,有的写得详,有的写得略。有实写,有虚写,文章变化多姿,而又合情合理,都体现了作者精密的艺术匠心。
第二,作者对第一次出场的人物,善于用简洁的笔墨准确描绘其形态外貌,又深刻揭示其性格特征,给人以不可磨灭的印象,使人物的基本特性在第一次露面时,就深深扎在读者的脑海中。
如迎春、探春、惜春、虽然“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装束”,可是迎春的“温柔沉默,观之可亲”,探春的“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寥寥数语,就已概括出这二人的整个性格特征。
至于其他主要人物就更是这样了。文中王熙凤的出场,描写的非常出色。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她的外貌。先总写她“彩镑辉煌”,“恍若神妃仙子”,而后细写她头上戴的,绾的;项上带的,裙边系的;上身穿的,下身着的及外面罩的。真是满身珠光宝气,阔绰绝伦;遍体花团锦簇,艳丽无比。这身穿戴,配上她那“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的俏丽相貌,风骚、苗调的体态,威而不露的神情,再加上丫头、婆子,众星捧月似地前呼后拥,这位年轻、风流、得势、有权的主儿,就从文中活脱脱地站了出来。
再看她的言谈举止,一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人未到,笑先闻,已初步展示了她放任的性格。这王熙凤,不出则已,一出则“喧宾夺主”,看她,携了黛玉的手,就那么细细打量起来,故作惊叹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三句话,于夸赞黛玉娇美容颜,同情黛玉不幸身世之中,蕴含着对贾母不失时机的阿谀逢迎。这王熙风不仅会说,还很会做。她感情极丰富,而目变化迅速,说着、哭着,贾母一制止,立刻就“转悲为喜”,自我解嘲,说自己勾起老祖宗伤心,该打。作品通过这样很精炼的外形描写和一件小事,就把王熙凤这个人物由表到里的主要特点十分精确地勾画出来了。
红楼梦三十五回读后感400字精选篇十五
作为一个初中生,我不具备透彻的眼光,说到“评论”《红梦楼》,那就有些自不贵力了。我只想写写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
《红楼梦》人物众多。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作者通过各个人物的命运和大观园盛衰的描述,反映了封建贵族的腐朽、黑暗和明里繁花似锦,暗里斗角勾心的事实。尤其是对那群姐姐妹妹的描写,写到了她们的才情、苦楚,既有艺术魅力,又反映了封建的科举制度、奴脾制度、等级制度。
红楼梦三十五回读后感400字精选篇十六
关于写红楼梦的作文:红楼一梦。
金陵十二钗的绝世奇才,终敌不过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定前生。惊世的顽石也只不过是一块无法补天的石头,红楼轰然倒下,梦碎而醒,青灯古佛的云空未必空,随经文诉出曹雪芹的满腔幽怨。红楼一梦,凄美感人,金陵十二钗各自不同的悲剧,谱写出了一曲跌宕起伏的浩歌,只听那歌中唱到:“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林黛玉的执着,薛宝钗的开朗,史湘云的率真曾是那样的美好,而殊不知,红楼一梦,终是破碎,只因木石结盟那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她没有错,她爱得执着,爱得勇敢,爱得单纯。你看她,举手投足间萦绕着一种孤傲,一种风流,你听她“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她的泪,源于爱,始于情,每一滴单纯都没有一丝杂质,寄人篱下的凄苦,幸福的可望而不可及,在她的心中留下了千万道旧伤新疤,泪尽人亡。她奋力一挣,挥起双翼回归天尽头的香丘。她香消玉殒了,却拥有了一份至死不渝的爱情。相比之下活着的煎熬孤寂倒不如这一死来得潇洒。生与死,隔断了婚姻,却斩不断情缘。
别人拼尽全力也只能做到金陵十二钗之一,而她生来就叫做宝钗,钗中之宝,而可惜的是她等来了婚姻,却没有等来爱情。都道是金玉良缘,怎奈何宝玉只念着木石前盟。杨妃扑蝶的烂漫隐于人后,冷艳的清香压低了她清远的'傲骨。于是她款款的轻移莲步,做着大家闺秀的典范。终于有一天她做了他明媒正娶举案齐眉的妻,以活着的姿态敬告天地亲友,她才是宝玉命中注定的那个人。然而红烛、红衣、红帐,帐底却是鸳鸯不成双。她到死都是孤独的,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守着冷帐孤衾,红颜成槁。这就是最残酷的结局。
好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三十五回读后感400字精选篇十七
王熙凤是个八面玲珑的角色。大观园的盛衰多是王熙凤制造的。虽然,她有些阴险毒辣,谋财害命的.事也干过。但这却是人的本性。况且是在那样的年代。在我看来,她不是可恶而是可怜。若是荣国府少了她这么个角色,还不知乱成了什么样呢!若是在现代,以她的办事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她也必是一个女强人。
红楼梦三十五回读后感400字精选篇十八
如果让你写一篇红楼梦读后感,你知道怎么写吗?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让我们看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与林黛玉两人无比凄凉忧伤的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红楼梦前三十五回读后感100”,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红楼梦》讲述的是因皇亲而荣华富贵的贾府逐渐走向没落,最后因家庭成员获罪被抄家,终于繁华成空的悲剧故事。《红楼梦》里,有精明泼辣、圆滑狠毒的王熙凤,多愁善感、才思敏捷的林黛玉,叛逆多情、贪玩厌学的贾宝玉……而我也是众多痴人中的一个,也曾偷偷地为宝黛抹了不少眼泪,暗恨自己不在小说的章节中,不能帮他们一把。有时会为了它坐在角落里暗自伤神,因为,大观园里有在我心中留下抹不去痕迹的人。
此人便是林黛玉,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黛玉是美的。她原是三生河畔的一株仙草,集天地之灵气,下世为人,故,她是有灵性的,她的诗也是有灵性的。然而,她的身世却让她的性格十分敏感,有些偏颇,旁人叹她尖刻,而我却觉得恰是如此,她才能诗风玉琢,因为敏感是诗人的神经。“质本洁来还洁去”道尽心中无限事,在我心中,她是纤尘不染的仙子。
当读到《葬花吟》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时,我似乎看见花一朵一朵地凋谢了,花瓣随风满天飞舞,花儿那曾经的清香,也没有了。可是谁会来怜惜它们呢?只有孤单瘦弱的林黛玉!但是当林黛玉也香消玉殒时,还有谁会来怜惜花儿,有谁会来想念可怜的她呢?难怪她要发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慨!当林黛玉听说宝玉和宝钗成亲,她的病情恶化,奄奄一息,上气不接下气时,她把自己最心爱的诗稿、手绢和着自己的泪、自己的血都烧光时,真让人潸然泪下!她烧的岂只是诗稿,而是她所有的寄托!她的灵魂!
看完书,掩卷思考。我觉得宝玉和黛玉悲剧式的结果,让我感怀不已。一部红楼梦,它是声声控诉,封建思想毁了多少有情之人。可冷静思考,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他们,结果自然是注定的。想到自己,成长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美好新社会里,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和谐大家庭里,我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放飞自己的梦想。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是一本很难读懂的小说。曹雪芹说他的红楼梦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不仅是这本书的命,也告诉我们,这部作品具有十分深的意味。读这本书要细细读,慢慢品。
《红楼梦》写的是书中三个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角恋爱。我们能够看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我们也能看到四大家著有兴旺到衰亡的命运。
作者在这本书里,用各种艺术手段,塑造了各种行行色色的人物形象。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之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带有黄金琐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我实在是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但追究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让人憎恨却是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这不,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还要让贾宝玉受这样的欺骗。唉,就是石头心肠的人也会被他俩的真情所感动的。
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曾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惠普尔曾道:“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书籍,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
校园里,我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感受阅读给我们带来的快乐。瞧!很多同学捧着自己的书,爱不释手,孜孜不倦地阅读起来。在这书香浓厚的环境下,我也早早地接触到四大名著:《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三国演义》中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的历史风云、《水浒传》中的一百单八将……而我对《红楼梦》十分难忘,每每读起《红楼梦》,万千思绪涌到心头。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之一,它是曹雪芹老先生倾尽毕生心血完成的。故事讲述了四个家族由繁荣走向衰败的过程。故事其中的主人公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以他们爱情为主线,写出了当时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封建制度的腐朽。其中,曹雪芹老先生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一系列人物的鲜明个性。林黛玉倾国倾城,用贾宝玉的话就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一位娇弱绝美的林黛玉跃然纸上,但这只是她的“外表美”。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她似一块未经雕琢的玉,少了薛宝钗的圆滑世故。她身子弱不禁风,在知道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后,抑郁而终。而贾宝玉也蒙在鼓里,当知道林黛玉的死讯后,贾宝玉悲痛欲绝,决定从此青灯为伴,了却红尘。再然,家族仗着有一女当妃子而横行霸道,生活奢侈,不节约节俭。这应该是最后家族衰落的原因了吧。
读完《红楼梦》,我感触极深,它讽刺了当时封建社会恶势独霸一方的丑态和最终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也告诉我们生活要勤俭节约,不可奢侈浪费,生活中也应该做到这一点。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我们作为中国人必须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必须自觉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廉洁自律,接受监督,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在那样的年代,多少女子甘为农妇。今读《红楼梦》别样的香菱启示了我,“女子有才便是德”。
——题记。
读完《红楼梦》,合上书,书中个个人物浮现在我脑海中:聪明灵秀的贾宝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豁达稳重的薛宝钗……可最吸引我的是一个平凡、勤学苦练的香菱。
书中,《呆香菱苦心学吟诗》特别吸引我。香菱请黛玉教她作诗,于是黛玉就拿了一些书给香菱看,香菱拿来认真地读起来,把黛玉所划的都背了,又细细思索了一番,并说:“书里有好多诗我都非常喜欢,我一定要学会作诗才行,你再拿些书给我看吧。”黛玉听了,又拿了几本书让香菱读,还给她出了个题目,让她试试自己写一首。
这时宝玉、探春他们都来了,大家一起谈笑。但香菱一心写诗,也不理大家,一个人坐在旁边思考,连吃饭也顾不上了。大家见她写得辛苦,都叫他不要再想了,先歇一下,香菱却不肯,一个人坐在山石上发呆。这天晚上一直到很晚她都没睡着,刚睡着突然喊:“有了,有了!”就把梦里的诗写了出来,大家都觉得她作得好极了。
读着香菱的故事,我不禁想到了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可香菱却一心读诗,学作诗,让自己变得满腹诗经、才华横溢。大家都非常喜欢她,敬佩她,我也被她的才华和精神所吸引。怪不得爸爸妈妈和老师都说:“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
记得有一次,在期末复习期间,我沉迷于网络游戏,在一些该复习的时间上用来玩游戏,所以成绩直线下降,结果期末考得很不理想,被爸爸批评了一顿,之后,我就再也没碰过游戏了。
香菱的故事告诉我:“女子有才便是德”。长大后,我一定要做一个像香菱一样有才的女子。
红楼梦三十五回读后感400字精选篇十九
《红楼梦》乃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花了大半辈子写了这本名著,里面个个人物都描写得十分细致,栩栩如生,泼辣张狂的王熙凤、大气温柔的薛宝钗、愚顽痴情的贾宝玉等等人物、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清丽脱俗的玉。
就在《红楼梦》的第三回中,有这一段描写林黛玉的话: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比西子胜三分。一看这话,就体现出林黛玉虽久病缠身,但也长得十分动人秀丽。
林黛玉虽然长得楚楚可人,但她的性格里有着些许叛逆,和一些孤傲,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卓尔不群、特立独行的样子。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现象,都体现出林黛玉就像一朵悠然怒放的荷花,始终执着自己的那份清纯。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去看她,最欣赏的还是林黛玉的诗情画意。林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
虽然,林黛玉的才艺让我们没话说,但是,只要你仔细品读,你总感觉林黛玉的话语中,总是会听出酸酸的语气,这个,就对应了她孤傲的性格。就因为她的孤傲、叛逆的性格,也使她和贾宝玉两个有情人并未终成眷属。
相对而来,薛宝钗的大气温柔,给贾母留了个好印象,认准了她是自己的孙媳妇,也正因为如此,就在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礼的时候,林黛玉发病,贾母对她身边来报的丫鬟只是敷衍了事。
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最后的结局尽是这样的凄凉,原本,他们俩的爱情是美好的,纯洁的,可是,就是林黛玉的性格害了她和贾宝玉,贾母也渐渐和她疏远了,最后,王熙凤的偷梁换柱之计,使两人都痛失所爱,林黛玉含恨而终,从此,她和贾宝玉,就阴阳相隔了。
我曾感叹结局的悲惨,心生疑惑:难道,人世间只有伤心和忧愁的泪雨吗?原本,林黛玉的身世和她的性格,她注定要孤独终老一生,可是,谁知道,就进入贾府之后,林黛玉竟对疯疯傻傻的贾宝玉产生了感情,就是她的这段感情,才使林黛玉含恨而终。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想抄一类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最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悲惨结局。
文档为doc格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鲁滨逊漂流记第二三章读后感优质(实用10篇)
- 2023年鲁滨逊漂流记二十章读后感100字优质(优质16篇)
- 最新鲁滨逊漂流记第二三章读后感(优秀10篇)
- 鲁滨逊漂流记第22章读后感(优质8篇)
- 2023年节约的奶奶作文400字优秀(精选13篇)
- 最新演唱的作文(实用10篇)
- 奶奶作文400字(通用10篇)
- 2023年猫的作文评语(实用13篇)
- 2023年西游记读后感500字(汇总10篇)
- 西游记读后感500字初二优质(模板18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