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巴金读后感300字(汇总9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20:36:58 |
  • zdfb |
  • 9页

读后感是通过阅读一本书,让我们能够开阔视野,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好方法。写一篇完美的读后感,首先我们要在阅读过程中保持专注,全神贯注地去感受和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要多与书中的人物和情节产生共鸣,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观点去解读和参与。读后感应该是个人真实的情感和思考的体现,不要过于刻意和做作,保持真诚和自然是最重要的。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了,首先我们要先回顾一下读书时产生的感受和思考,然后再整理出一份清晰的结构和观点。写读后感不是简单的陈述和总结,它应该具备一定的观点和思考深度,要能够给读者带来新的思考和启迪。写一篇完美的读后感需要细腻的感受力和深入的思考,尽量去理解和还原作者的意图和思想。读书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写读后感也是如此,我们要试着去和其他读者分享我们的意见和感受,从中获取更多的反馈和启发。为了写一篇完美的读后感,我们可以参考其他人的读后感,从中汲取经验和灵感,但要注意保持独立思考和表达独特观点。在写读后感时,可以尝试从不同角度和维度去剖析书中的主题和意义,用更多元的视角去解读和评价。请欣赏以下读后感,共同探讨书中的智慧和情感。

《家》巴金读后感300字篇一

我想这书最适合青春的人去读,十八九岁,刚入世事,见的不多,有活力有激情,这书最能激起这样的人的兴趣。他们或许会像觉慧一样反抗旧的东西,去追寻理想和新生事物。

而我现在读来确实已经对觉慧有了自己的判断,我有时不能完全赞同觉慧。我有时很同情觉新,甚至觉得觉新的做法并没有什么异常。而对觉民,更是觉得他成熟、冷静,对世事有自己的判断,又能够忍耐自己所厌烦的东西,有能够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才是正确的。人或许只有积极抵抗与消极抵抗相结合,才能活得更好,最后觉民不是活得了幸福,并在家中长期生活下去?或许这样的结局更适合普通人。

但我想作者并不是我以上一段的意思,他希望年轻人能够奋起反抗,去接受新思想,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个世界。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就是一个人的三方面。每个人都是同样的矛盾体,而对于任何事情的做法,都有着三种不同的计划,恰是三兄弟身上所体现出的性格与行事方式。看书时,会觉得有时自己是觉慧,想要反抗,却困难重重,又对社会抱怨多多,有时是觉新,虽名“觉新”,却很“守旧”,逆来顺受,接受着命运的安排,有时又觉得自己是觉民,可以对他人有着强烈的同情,可是试着用语言抚慰每一个人心灵的伤。

我想我或许是被书本毒害太深的一个人,终究不能如觉慧一样。

再来说说这本书。

这本书很难说是悲剧还是喜剧。因为瑞珏、梅、鸣凤、爷爷的死、大家庭的没落,不得不说是悲剧。而最后觉慧去上海追寻新思想,觉民得到幸福,这又给此书留下了希望。但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都是一部厚重的书。

此书的语言很简练,却又很深刻。作者在书中有大量评论的话,并将这些话与叙述将结合,这是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经过提炼的话,将这种深刻有理的话语寓于具体事情之中,更显出其深刻见解。正如有一段是即将睡觉,便将人的性格与世事和睡觉联系起来,有一段是将花园里的湖,便说这个家就像湖一样,表面平静而内里波涛汹涌。

而总体来说,语言叙述性很强,并有张有简,很流畅,点到为止。详略恰到好处。

我想这部书从整体上来说是值得一读的,你会看见厌烦的有趣的上一辈人,看见积极反抗的下一辈人,还会看见在社会之中漂浮着的这一辈人。你会看见这个社会,或许还会看见你自己。

《家》巴金读后感300字篇二

《家》是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写的一3部关于批判迷信,旧制度,旧礼教,鼓舞人们勇敢地向腐朽与落寞作斗争的影响深刻的小说。书中大胆地刻画了鸣凤,琴,梅,瑞珏,许倩如等诸位性情迥异的女性形象,在这几位女性中作者又用独运的笔端让鸣凤,梅,瑞珏以及其揪心的悲剧收场,在其中我对鸣凤这个人物形象印象极深。

一、鸣凤出场。

在第二回里作者就安排鸣凤出场,在此之前仅交待了觉民觉慧二人。鸣凤在觉民觉慧下课后喊他二人去吃饭,作者接着就来个人物肖像描写。“瓜子脸庞”,“苗条的身子”,“明亮的眼睛”,“脸颊上的两个酒窝”。简单几句就刻画出了一个纯情少女的形象,接下来,作者又加了句“觉慧笑了笑,看见她的背影在上房里消失了,才走进自己的房间”这是作者的暗示手法,上来就给读者一个提示,提示觉慧与这位婢女的不同寻常。

鸣凤第二次出场是在这天夜里,琴和觉民在房间里谈心,觉慧在堂屋里自我发泄,他不自觉地叫鸣凤去倒茶,然后在鸣凤端茶前后就有了二人精彩的相遇。觉慧在鸣凤出门时故意将两只脚放开站在门中央堵住她的路,“三少爷,让我过去”“三少爷,太太要我去做事,去晏了要骂的”鸣凤低声说。“你告诉太太你在我这里有事要做”觉慧笑着淡淡说。“笑”字在这里用的太妙了,一位三少爷为何要对一位普通的婢女言笑,为何又逗她开心?为何为了安慰恐惧的婢女用了“淡淡地”一词?作者经过两次出场,一次暗示,几句细节描写已经向读者坦白:三少爷喜欢上了婢女鸣凤!

三少爷喜欢上了鸣凤,那鸣凤是什么态度那?是欣喜,是恐惧,还是什么?接着读下去,作者又安排第四回用全篇的笔墨采用鸣凤自述身世和精细的心理细节描写又向读者进一步描绘出她的善良,她对主人的忠心,甚至她的屈从,还有她迷人的身体,加之她对自己的担忧。到此回结束时鸣凤又想起了觉慧,她一想到他心灵就舒展开来,内心也感到了一丝温暖,她甚至在盼望觉慧向她伸手,但她似乎又意识到有些不太现实,她意识到她的婢女身份,她有些退缩,但毕竟是她也已经喜欢上了三少爷了!

二、花园折梅。

三、窗前立誓。

再有对鸣凤比较细致的描绘时已经是第十六回了,晚上鸣凤听婉儿说要在她俩中间挑一个去给冯老太爷做姨太太,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在房间里探讨起来了,恰巧觉慧经过鸣凤窗下时给听到了这件事情,觉慧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想问个究竟,就在跪在鸣凤窗下的椅子上小声的跟鸣凤探讨起来。觉慧激动的问“假使有一天人家当真把你选去了,那又怎么办?”觉慧想要鸣凤的一个誓言,看作者是怎么写的“鸣凤痴痴地望着她,半晌不说话,忽然眼里淌下泪来,她也不去擦它们,却把心一横,十分坚决地说道:我不去!我决不去跟别人。我向你赌咒!”

四、投湖殉爱。

当作者的笔勾勒到第二十六回,我知道悲剧终于要来临了。她被周氏给唤去并被告之她被老太爷选中了要去给冯乐山做小老婆去了,鸣凤伤心地哭,绝望的哀求周氏希望能放过她。周氏同情她但又帮不了她,因为周氏也是老太爷的一颗棋子而已。到最后鸣凤不哭了,她累了,她无力去哭了,她希望平时待她可以的周氏可以救她,但她失望了,这是她求助的第一次破灭。

她从周氏那出来,又燃起了第二次求助的欲望,她要去找曾给她许诺的觉慧,她要去找她最爱的男人去救救她,她想进他的房里跟他说求他救她,但刚要跑进去的.瞬间觉慧房里的灯熄灭了,她的求助第二次破灭了。

她回到自己的房里,痛苦的哭着,伤心地哭着,这么一个弱女子这么一件巨石自己一个人扛着扛着。就这样她过了一夜。第二天她又想到了那个曾许诺给她幸福和家庭的男人,她必须要对他说,因为明天她就要去给别人做小老婆去了……她鼓足勇气冲进他的房间,他在忙在写他的文章,他没有时间搭理她,他打断了她的话,他还贪婪的夺走了她的初吻,后来觉民回来了,鸣凤还没来的及说觉民就回来了。她的求助欲望第三次破灭了。

她带着觉慧给她的一个吻绝望的朝着花园深处走去,她站在湖边回想她受过的苦,她流过的泪,她想她那场朦胧的爱情她的男人曾给她的承诺,她的卑微的身份又必须去给人家去做小老婆让一个老头子吞噬自己的身体而没有一个人去救救她,爱她的男人也不能!她绝望了,她听到有人在呼唤她,但接着又消失了,这是她幻想的第四次破灭。

作者用四次情节的起伏安排最终使她选择了冰冷的湖水……。

五、鸣凤鸣凤。

刚烈的鸣凤走了,但她只成了一个牺牲品,那个公馆里就像任何事情没有发生过一样。就连以前喊着要让她做三少奶的觉慧似乎也淡忘了她,他是内疚的,他保护不了心爱的女人,他是应当受到谴责的。第二十八回中觉慧又在梦中梦见她,他俩在枪林弹雨中私奔他俩向着自由逃跑————-但这有何用处?纯情的鸣凤宁愿以死殉情也不愿给别人做小,她的刚烈令我折服。

《家》巴金读后感300字篇三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巴金《灯》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巴金爷爷是一名著名作家,他一生写过无数诗歌、散文、小说,我最喜欢他写的《灯》这篇散文。

《灯》描写了灯的光尽管微弱但是都能在黑暗之中送去光明,有深刻寓意。在灰暗中的那几盏散发着微光的灯,它都能够给在黑暗中失去方向而迷茫的人们带来一丝希望,一丝前进的动力。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盏明灯,它是我们的信念,是我们的理想。“当一名教师——这就是我的心灵之灯。今年我刚上初中,距离这个目标还很遥远。但是,我却在朝这个目标努力前行着。每天,课堂上的认真听讲;作业本上端正的字迹;体育场上活跃的身影……我在朝着自己的目标默默奋进。

《家》巴金读后感300字篇四

读完巴金的《家》,一种压抑的心情、愤懑的情绪着我的神经。

这是一个封建制度腐蚀下的大家庭。上演着一幕幕的悲欢离合。有着不可避免的家庭纷争、勾心斗角、与不公。然而,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抉择铸就了不同的命运。

可以说,故事中的觉新始终是个让人同情又恨得咬牙的角。父亲去世后,他早早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努力撑起这个家,于是,他的青春被剥夺,他必须要面对大家族里的尔虞我诈。“许多有形和无形的箭便开始向他来。”,开始的他并没有选择沉默,“他愤怒,他奋斗,然而奋斗的结果只给他招来了更多的烦恼和更多的敌人。”,他的斗争毫无结果,反而把他拖得更加疲惫。终于,他选择了逃避、忍耐、顺从,只是为了过几天安静的生活,把曾经的梦想抛弃,苟且度日。他曾感叹:“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只有牺牲的资格。”,他毫无原则的退让令人愤恨,以至想一巴掌打醒他。要知道,牺牲的哪里只是他自己,更有别人的幸福甚至生命。

有人说“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是这样吗?

命运也许是悲哀的,但我们却可以选择“争斗”的姿态去面对它。

小说中的弟弟觉慧便是对我上面这句话的诠释。觉慧同处在这样一个黑暗的深宅大院里,但他坚持主宰自己的命运。他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不受制于封建家族统治,追求自由平等,同情下层。他的言行撼动了这个腐朽没落家族的统治秩序,始终不屈于命运的他,敢于反抗,并最终挣脱了家族的束缚,走出更广阔的天地,走向新的生活。

无论是觉慧的心灵蜕变,还是在大家族影下那些有着令人惋惜结局的人物对命运无声的抗争,透过巴金爷爷的笔,我看到了反抗。命运没有永久的黑暗,只要撷取一缕新鲜纯洁的阳光,抓牢灵魂根处,即使陷入肮脏的泥沼,也依旧挣扎而不甘于沉沦,那么青春的烈火必将彻底地燃烧。

我们正年轻,且不知道生活要把我们载到什么地方去,但起码,我们可以选择人生的方向和生命的姿态。

《家》巴金读后感300字篇五

《家》一书是写在中国社会剧烈大变革时期一代青年走过的历程。觉新、觉民、觉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性格,他们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馆中。因为性格的不同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同。

觉慧应该是巴金老先生笔下具有一个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个典型人物,他有着新思想,看到了社会的弊端,他反对旧礼教。同时,他也很幼稚。但是,他敢于反抗,并且最终冲出了那个封建礼教的大家庭的束缚,乘着不停东流的绿水走入了他向往的新生活。巴金老先生笔下的《家》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家》的那些子弟们正代表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专横、衰老、腐朽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机构中xx、贪婪的官员。社会中也有像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的青少年,他们整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他们由于承受不了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自甘堕落。《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对那些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最后作了牺牲品的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那些为争取自由的生活而奋斗的人们进行了大力的歌颂。

《家》巴金读后感300字篇六

作为大哥的觉新样貌清秀,品学兼优,本有着大好的前程与美满的梦,但在吃人的封建礼制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着别人难以明了的苦衷,博得长辈们表面上的暂时的友好对待,但他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他被迫与所爱的梅分离,娶了另一个少女,梅却被嫁到赵家受气,不满一年即守寡回娘家,最后含恨而终。他也热烈地爱着她的妻――一个善良贞静的女子,但他却不能保护她,让她任人摆布,听着她在为他生第二个孩子时的痛苦的呻吟声却不能进房看她,知道妻因难产而殒逝却不能与之见最后一面,却只能够忍受。他甚至还做过封建礼教的刽子手,逼二弟觉民完婚,但最后,他有了一点觉悟了,他终于帮助三弟成功地逃出了这个可怕的”家”!

《家》巴金读后感300字篇七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家》的写作年代是1931年,写的是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小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等等。

故事发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高家,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高老太爷直接管着他们。觉新是长子长孙,为人厚道,但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老太爷的安排而与李瑞珏结婚。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因此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老太爷又为觉民聘定了冯乐山的侄孙女,但觉民与琴久已相爱,在觉慧的鼓励下,觉民离家躲避。觉新则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

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爱上了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高老太爷便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冯乐山,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既悲伤,又愤怒,决心脱离家庭。高老太爷的四子克安、五子克定,都是酒色之徒,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高老太爷在此打击下一病不起。高家又发生家产之争,以致全家不得安宁。老太爷在气愤中去世,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孩子的瑞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孩子,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瑞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逆者。最后觉慧离家去上海,投身革命。他的这个决定得到大哥觉民的支持。

通过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旧礼教,更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其所描述的恋爱婚姻悲剧的真正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唤醒青年“人”的意识,启迪与号召他们与封建家庭决裂。在作者看来,觉慧与婢女鸣凤的恋爱悲剧,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之间的婚姻悲剧,其根源都在于他们追求幸福爱情、婚姻的愿望与封建礼教以及封建专制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旧的家族所代表的专制制度,扼杀了他们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写这部小说,目的在于他要以笔为武器,对这个“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诉”的心声!

一方面,小说描写了高家四代人的生活,并将他们设置为新旧两大阵营。一边是以高老太爷、冯乐山、高克明、周伯涛以及高克安、高克定为代表的老一辈统治者,他们专横颟顸,虚伪顽固,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化身以及小说中所有不幸的制造者,而以高觉民、高觉慧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则以叛逆者的形象构成与父辈的尖锐对立。小说中,道德风貌的高下被认为是区分两代人的最大标志。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年轻一代代表着正义、良知,而老一代则代表着虚伪无耻和残忍邪恶,二者善恶分明。小说中总是立足于年轻人的叙述视角将这一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这些都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立足于“五四”新文化、全面批判和否定封建家族制度以及传统的儒家思想观念的价值立场。

《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对那些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最后作了牺牲品的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那些为争取自由的生活而奋斗的人们进行了大力的歌颂。

《家》巴金读后感300字篇八

其实并不十分喜欢《家》这部小说。虽然无论写作手法还是情节设置都十分出色,但我并不喜欢它对于思想内容的表现过于直白。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明显是那个时期三类最具代表性的青年人物形象。觉新的“无抵抗主义”、“作揖主义”是对封建势力反对却不反抗的懦弱表现。觉慧则显得有些过于激进,觉民则摇摆不定、立场不明。

小说在很多方面映射封建社会对人的压迫。例如钱梅芬的死。同时也在很多方面表现了封建社会迷信思想对人的思想的毒害。例如瑞钰的'死。小说中的人物要么引人同情,要么引人厌恶。鸣凤刚烈的性情和纯洁的爱情仿佛是有意地映射觉慧的寡情。

或许因为同样身为女子,鸣凤的爱情无法换来觉慧同等地对待让我由衷地愤慨。觉慧以事业、理想作为自己轻易摧毁一个美好女子生命与爱情的借口。我发自内心地唾弃这种行径。另一方面觉慧虽参与许多先进组织,如办报社等,或是坚持不坐轿子,但骨子里仍是由封建残余。他虽然赞美鸣凤的爱情,却不是以一个平等的地位去接受那份爱情。

《家》巴金读后感300字篇九

巴金说:“我不要单给我们的家庭写一部特殊的历史,我所要写的应该是一般的封建大家庭的历史,这里面的主人公应该是我们在那些家庭里常常见到的,我要写这种家庭怎样必然地走上崩溃的路,走到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我要写包含在那里面的倾轧、斗争和悲剧我要写一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怎样在那里面受苦、挣扎、而终于不免灭亡……我写《家》的动机也就在这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