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读书笔记500字(汇总18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23:04:35 |
  • zdfb |
  • 13页

总结是对一段时间内所经历和学到的东西进行整理和归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应用知识。如果我们想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首先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对象。9、总结范文可以激发我们写作的灵感和创造力。

离骚读书笔记500字篇一

冬去春来,今天是个阳光温暖的日子。我坐在公园树下的板凳上,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品读起古文佳作。

一个下午下来,最震撼我心的作品非《离骚》莫属。《离骚》写于战国时期,作者是楚国诗人屈原。对于屈原这位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想必大家已是耳熟能详了,而他的代表作《离骚》更是震古烁今,广为人知。

关于《离骚》命题之意有多种说法,但最为人所承受的说法是:“离”为别离,“骚”为忧愤。屈原在再次被逐,报国无门之际,写下了这篇回忆生平奋斗历程的自传性诗作。该诗有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它奠定了中国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巫文化”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离骚》有一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句话似乎是屈原一生的写照。自古以来忠言逆耳,想在官场上青云直上的人无不对君主阿谀奉承唯命是从,而遇上君王改朝换代更是要见缝使舵。但屈原却为了自己理想和正义而终身求索。他不受金钱、美女的诱惑,更没有为苟且偷生而违犯自己的誓言!全篇诗歌无不映射出屈原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

我从《离骚》这篇诗歌中学会了如何坚守自己的理想,以及如何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我想它不仅影响我这一个,更会影响千千万万华夏子孙!

离骚读书笔记500字篇二

读了《离骚》的前半部分,心里一直觉得有什么在抖动。也许,冰冷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火热的心。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

香草美人,讲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琼枝玉树,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轮廓。

曾经,是那么的踌躇满志。后来,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违背了他的本意。愤怒、烦恼、失望,每一个失败者都会经历的心灵痛苦,令他刻骨铭心。他只有在竹简上、绢帛上写出自己的苦恼,留给后人。

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或许还日思夜想,想着君王有一天会醒悟。然而,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他真的绝望了。他无法挽救国家,无法使国家强盛,只有看着国家走向毁灭。

他也不是没有过彷徨的时候。“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既然无法改变,只有选择遗忘。他想尽办法远离这个圈子,然而,他最终回来了。对于他而言,是否能够有所作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离开并非是他的本意。在人的心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斗争。是否有过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评价一个人物的关键。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强大、也最可怕的力量。而屈原,是一个有信念的人。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离骚读书笔记500字篇三

伟大领袖曾经说过:“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骚,即《离骚》。这是怎样一种天人的魅力,又是何等一种辉煌的奇葩,竟能让人推崇至斯,让人沉吟至今。形形色色的人读罢离骚,会在心中临摹出光怪陆离的画面,却无人不抚膝喟然叹曰:“此非天人之作哉,若夫何至感人至此耶!”失败的作品,其失败的原因大多雷同,而成功的作品,其成功的原因却各有各自的故事。对于离骚,却也适合。

自古病已入肓,国危如墙者,该如何处置乎?人们从离骚中感受到的是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满腔愤慨和对自己伤感飘零身世的自怜自艾。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不得不说是离骚的一种极好的见解。古往开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国为民,毁家纾难,在所不惜。

只因为那一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那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几千年来一直感动并激励着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殚精竭智。侠之大者,为国为名。杜甫茅庐破而思天下疾苦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何足道哉。郭靖困守襄阳城,本可萧然而去,深藏功与名,却选择了与将士同身共死的慷慨决绝。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下,去留肝胆两昆仑,用鲜血为垂垂朽矣的大清帝国灌输最后一缕新鲜的脉搏。他们都如屈平一样,为国为民,九死未悔。贫贱现益友,危国出烈士。

自古昏君当权,佞臣当道者,该如何处置乎?屈原慷慨陈词道: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太史公曰: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见信而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古人云,苛政猛于虎。却不道乱政崩如山。即便如此,屈原亦虽九死其犹未悔。虽然别人未了解兮,愿继承彭咸遗风。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即使我的喉咙以呼唤不出最后一声呐喊,即使我的肉身已成为皑皑白骨长眠青山,甚至挫骨扬灰随风而逝,但我的精神永不磨灭,我的`灵魂将与世长存,屈子的一生正是如此。即使在一千年以后,世界早已没有你,却有千千万万个粽子包裹着我的相思,寄与着我对你的思念;却有岁岁年年的龙舟承载着你的旧容,于病树前头争渡着你的风骨。或许哪天遇见你,我也能对你说道: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暴,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自古世风日浊,阴云蔽天者,该如何处置乎?也许随波逐流,成为行尸走肉,就可以什么都不用想,少了许多烦恼;或许像蒲公英一般,任风而动,看似自由,却实则身不由己。屈子的答案却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宋周敦颐曾说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此非后人对屈原的精神写照么?即使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我亦宁肯暴死抛尸兮,也不肯如此歹毒。我的生涯一片无悔,我想起那天夕阳下的渔甫,和那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誓言,那是我逝去的汨罗。滚滚江水一东逝,默默容颜长太息。汨罗江头的屈平,转身回眸,留下千年遗憾;纵身一跃,洗尽万古铅华。只盼我这一跃,能带走世间不幸的绾光;只盼我这一死,能唤醒沉醉千年的绿芒。

传说你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你的真身。为保护你圣洁的躯身,百姓们纷纷投下食物以供鱼群饱食,灌下雄黄酒以麻醉巨蟒兽。从今以往,五月初五,凭江酹酒,益复相思。

离骚读书笔记500字篇四

一首《离骚》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浸透力,读了此文,我深有感触的是:

一是它的浪漫主义的色彩。此诗把神话的传说、历史人物、自然现象揉合于一体,特别是那些诗人南访重华,饮马咸池,上叩帝阍,下求佚女,驰天空游仙境的描绘,为读者一首《离骚》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浸透力,读了此文,我深有感触的是:

一是它的'浪漫主义的色彩。此诗把神话的传说、历史人物、自然现象揉合于一体,特别是那些诗人南访重华,饮马咸池,上叩帝阍,下求佚女,驰天空游仙境的描绘,为读者勾勒出一部神秘、奇妙、狂放、孤愤的另一世界,使人读后意想深深,耳目一新。二是诗中运用香草、美人的象征比照方法,表现了他异与浑浊世俗的高洁,以追求才貌兼备的女子,表达他对理想君主的渴望;以铲除恶草,表述对奸邪小人的痛恨,形成了独特的诗文创作新体,在体列上独树一帜。

三是开拓了诗体的新体。屈原以前的旧体多整齐划一,四言五言一直沿续着。楚赋那么不同,语句字数参差不一,自由多变,打破了传统形式,以六言为主,间以五六七八字不等,偶而也有三字,且句中句尾多用“兮、之、乎”等虚字,读之大有高上低下错落之美和一唱三叹的韵味。

四是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梦想与现实的交织。诗中还大量引用楚地方言,大有双章叠韵的特征,使作品带着楚国人气豪放、豪气和不拘礼法的楚风。

离骚读书笔记500字篇五

品鲁迅之作,感慨万千;读冰心散文,细腻委婉;然而,屈原诗歌,给人留下的却是无限与对祖国的忠诚!端午节是中国人的民族节日,为了纪念屈原而产生。有人曾说过:初读好书,似遇新友,重读此书,似会旧友。的确如此,第一眼见到《离骚》二字,就觉得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书籍。果然,大约一看后,无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通过书来表达的情感。反复斟酌后才略知一二。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

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我委屈着自己的心智,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认同把谴责和羞辱一起承担。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

读了《离骚》的前半部分,心里一直觉得有什么在抖动。也许,冰冷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火热的心。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

香草美人,讲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琼枝玉树,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轮廓。

曾经,是那么的踌躇满志。后来,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违背了他的本意。愤怒、烦恼、失望,每一个失败者都会经历的心灵痛苦,令他刻骨铭心。他只有在竹简上、绢帛上写出自己的苦恼,留给后人。

离骚读书笔记500字篇六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迷上了屈原的诗,因为他的诗歌中总透露出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读他的诗歌,让我受益匪浅。

最近,读了屈原的《离骚》,让我感受到他沉甸甸的文字里,浸满的是他奔腾不息热血。

“路曼曼其悠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三闾大夫的低吟浅唱又一次穿透历史的迷雾,在寂静的夜里无数次响起。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日子已永远过去了,为何你还不放弃,依旧支撑着心中不灭的信念?你大可以拂袖驾一匹白马而去,从此隐忧匠心世外桃源,与造化同游,那将会是何等的逍遥与自由!为何你还要一次次苦苦劝谏,徒劳无功,却到头来害了自己,为的是什么?是肩膀上的重任一次又一次的激励和催促吗?是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吗?还是青年时的济世之志呢?我只知道“心念楚国,系心怀王”是你肩膀背负的重担。所以你的名字深深刻在了丹青竹简上,深烙在华夏文明史上,鲜活了千年。让我们看到了你心中熊熊燃烧的爱国火焰。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你对国家衰亡的悲痛之音。大丈夫,为了祖国,还是满眼热泪,不会有人嘲笑你,我们只会为你而感到自豪。虽然无法让楚国兴旺,但你用生命向我们诠释了一切。你的声声哀吟仍在汨罗江回响,响遏行云,我相信,它永远不会消失,因为这是爱国之情的种子。

你忧国忧民,是天下士人的榜样,你肩负了楚国的存亡,人民的忧苦,是永远的神话。

你肩负了“入世”的梦,你肩负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你肩负起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

你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你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旋律,你将挚意挥洒成行文流水的文字。你的爱国之情已融入我们的血液!

离骚读书笔记500字篇七

冬去春来,今天是个阳光和煦的日子。我坐在公园树下的板凳上,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品读起古文佳作。

一个下午下来,最震撼我心的作品非《离骚》莫属。《离骚》写于战国时期,作者是楚国诗人屈原。对于屈原这位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想必大家已是耳熟能详了,而他的代表作《离骚》更是震古烁今,广为人知。

关于《离骚》命题之意有多种说法,但最为人所接受的说法是:“离”为别离,“骚”为忧愤。屈原在再次被逐,报国无门之际,写下了这篇回顾生平奋斗历程的自传性诗作。该诗有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巫文化”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离骚》有一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句话似乎是屈原一生的写照。自古以来忠言逆耳,想在官场上青云直上的人无不对君主阿谀奉承唯命是从,而遇上君王改朝换代更是要见缝使舵。但屈原却为了自己理想和正义而终身求索。他不受金钱、美女的诱惑,更没有为苟且偷生而违背自己的誓言!全篇诗歌无不映射出屈原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

我从《离骚》这篇诗歌中学会了如何坚守自己的理想,以及如何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我想它不仅影响我这一个,更会影响千千万万华夏子孙!

离骚读书笔记500字篇八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哪)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这段文字出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社戏》,《社戏》中的这段极具画面感的文字令我记忆深刻,让我感到淳朴的美好,对我的影响也很大。

偷东西的人是小偷,这是理所应当的道理。偷东西应该受到惩罚,这是理该如此的天理。但在鲁庄却不是这样。

阿发大方地让小伙伴们偷他家里的罗汉豆,因为他觉得自家的罗汉豆更大更好吃。双喜善良地带小伙伴们偷六一公公田里的罗汉豆,因为双喜怕偷阿发家的太多的话,阿发的娘可能会看出来,会哭骂。双喜他们还偷着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

按说双喜他们就是偷东西了,就是小偷了,就该受到惩罚。可是,第二天,“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被偷了罗汉豆的六一公公见了他们也只是说笑,“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这样的好结果让双喜他们有心情去钓虾玩耍,这样的好结局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次难忘的经历。

记得小时候在西瓜田里玩耍,记不清是不舍得还是不敢吃自家的西瓜了,当时看到旁边瓜田里的西瓜好,就带着弟弟祸害了邻居的西瓜。

做完坏事了,顿觉大祸临头,寝食不安。后来,感动得痛哭流涕的是大人们的宽容,大人们清点了遭殃的西瓜计数补偿就圆满解决了,而且以后也没人再拿这说事。

儿童的世界里,对与错很重要。但儿童的世界里,切莫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盖大帽,这可能会铸成大错。因为这样做的话很多人可能都做过小偷,而未成年犯管教所里也会人满为患。

感谢《社戏》,感谢鲁庄,也感谢我的故乡,还有乡人。

离骚读书笔记500字篇九

记得第一次读《离骚》是在高二,那时面对着这长长诗篇中的小小一截,听老师说要求背诵,全班都闻之色变。因为那诗句既不具音律美,通篇下来都是“兮”啊“兮”的,又不具画面美(其实是我们还没读懂),索性老师也不深入讲了,直接就让我们记名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要插说一下,有读者可能会认为是“路漫漫”。其实“曼”乃《离骚》中本字,“漫”是通假字。

现在认真地读过一次,才恍然,原来《离骚》是这么美的。诚然,它仍旧是难以背诵的。但如果了解了诗人胸中满腔无人理解的悲愤与无奈,理解了他对故国故土万死不变的深情眷恋,还有那“美政”理想被埋葬和绝望也摧折不了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孤傲与自信,那么它的背与不背,已没那么重要。与此同时,全诗蕴含着的浪漫意象和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浑茫气象,读来也让人深觉悲怆。

其中有很多我钟爱的意象。比如,香草。诗里面提香草的别名很多,比如——江离、白辟芷、木兰、杜衡、薛荔、艾、蕙……每每读到这些,我都会想到——柔软、清雅、干净、纯粹、圣洁……这些美好得让人忘了世俗的名词。我喜爱“香草美人”这个意象,不知为什么,念到这个词时,我会不自觉的想到一位女子——赵雅芝。岁月仿佛偏爱她一般,没有在她身上留下太多痕迹,沧桑好像也跟她沾不上边。多少年过去,她依然美得从容,美得令人心醉,如雨后清莲,如遗失独立,静静地,她走来,风姿优美。

另外一些喜欢的,是带着神话主义色彩的。

比如:羲和,诗指太阳下山之处,乃一神山;咸池,太阳沐浴的水池;若木,神话中的树名;天津,银河;西海,传说中极远的海;望舒,神话中月神的驾车人;飞廉,风神。宓妃,相传为伏羲之女,溺死于洛水,遂成为洛水女神……很多很多,所有这些奇特瑰丽的想象,总让我不由自主地心潮汹涌,神思渺远。真想不到,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诗人屈原,已向亘古遥远的上苍发出了赞美并且还能在理想与现实中穿梭自如了。而今天的我们,也许想象力不会太差,会设想ufo,会预想到月球生活,能发射火箭,也还能奔向太空。但再多的奇思妙想,再突破性的“飞天”,也再不比屈原!因为,在所有的这些还未实现以前,我们的诗人屈原,已遥想千千万万遍了。

回到诗中的主题,我认为,它是多元的。首先关于《离骚》的题义就有多家之言,司马迁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班固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离骚赞序》)

王逸说:“离,别也;骚,愁也”(《楚辞章句》)……虽然各有争鸣,但大体上的理解都是差不多的,我个人比较赞同的是王逸的说法,即“离”为别离,“骚”,为忧愤,这里的忧愤就是诗人的愁,诗人的苦。诗作于诗人壮盛之年即惨遭迫害,报国无门,痛苦无诉之际,因而才会这般怨愤,这般激烈,这般悲怆而感人。另外诗中还多次提到了祈求,寻找神话中的女妃,即洛水女神宓妃,帝喾之妃简狄,夏侯少康之妃二姚。“求女说”又可谓全诗的奇中之奇,正因如此,对于它的喻义历来也是众说纷纭,大体说尽。在这里我就不再引述,只是三次“求女”皆以失败告终,就如屈原心心念念想让祖国“举贤能,施美政”一样梦想破灭。唯有理解了“求女说”,才能深切体会到屈子的一片深心。

离骚读书笔记500字篇十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所作;离骚;是现存第一篇宏伟壮丽的抒情长诗。诗人思想的灿烂光芒闪耀在全诗的字里行间。

屈原在二十六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为楚国建立了法度,办理外交,使楚国势趋富强,并一度成为六国联合抗秦的领导。经过这一系列的政治实践,认清了楚国的发展前途,在于富强与独立,这就是他所谓的美政。他希望楚国能够沿着这条理想的道路走下去,达到最终的强大。

屈原具有强烈的参政意识,但现实世界的黑暗使他只得把自己不能实现的;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寄咏于诗。美政理想的崇高目标是实现大一统,诗中所描述的上下求索,四方神游的所在,几乎包括神话传说中整个中国的辽阔疆土和广大空间,这正是作者向往一统天下的形象表现。

同时他又为祖国积极培养人才;余既滋兰于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他设想一个圣君贤陈相结合的政治局面;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可是楚国的贵族政治已日趋没落,楚怀王及其子襄王都是昏君,秦国张仪以重金收买了嫉妒屈原的大臣及怀王的宠妃郑袖,造成了一个全面的政治攻势。

屈原回首再回首,拭泪又拭泪,最后终于抱起岸边的一块记录了楚国建国、辉煌、中落的历史的江石投入了奔腾怒吼的滔滔江水。

天地不言,唯有江水呜咽。

离骚读书笔记500字篇十一

毛主席曾经说过:“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骚,即《离骚》。这是怎样一种天人的魅力,又是何等一种辉煌的奇葩,竟能让人推崇至斯,让人沉吟至今。形形色色的人读罢离骚,会在心中临摹出光怪陆离的画面,却无人不抚膝喟然叹曰:“此非天人之作哉,若夫何至感人至此耶!”失败的作品,其失败的原因大多雷同,而成功的作品,其成功的原因却各有各自的故事。对于离骚,却也适合。

自古病已入肓,国危如墙者,该如何处置乎?人们从离骚中感受到的是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满腔愤慨和对自己伤感飘零身世的自怜自艾。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不得不说是离骚的一种极好的见解。古往开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国为民,毁家纾难,在所不惜。只因为那一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那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几千年来一直感动并激励着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殚精竭智。侠之大者,为国为名。杜甫茅庐破而思天下疾苦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何足道哉。郭靖困守襄阳城,本可萧然而去,深藏功与名,却选择了与将士同身共死的慷慨决绝。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下,去留肝胆两昆仑,用鲜血为垂垂朽矣的大清帝国灌输最后一缕新鲜的脉搏。他们都如屈平一样,为国为民,九死未悔。贫贱现益友,危国出烈士。

自古昏君当权,佞臣当道者,该如何处置乎?屈原慷慨陈词道: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太史公曰: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见信而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古人云,苛政猛于虎。却不道乱政崩如山。即便如此,屈原亦虽九死其犹未悔。虽然别人未了解兮,愿继承彭咸遗风。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美政”是屈子一生的杠杆,以翘起中兴楚国的重任。生命是如此的辉煌,生命是如此的精彩。但若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这是一种何等超然的处世态度和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若为强国固,二者皆可抛。头可断,血可流。即使敌人那残忍的刺刀已经深深地戳入我的胸口,即使我的喉咙以呼唤不出最后一声呐喊,即使我的肉身已成为皑皑白骨长眠青山,甚至挫骨扬灰随风而逝,但我的精神永不磨灭,我的灵魂将与世长存,屈子的一生正是如此。即使在一千年以后,世界早已没有你,却有千千万万个粽子包裹着我的相思,寄与着我对你的思念;却有岁岁年年的龙舟承载着你的旧容,于病树前头争渡着你的风骨。或许哪天遇见你,我也能对你说道: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暴,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自古世风日浊,阴云蔽天者,该如何处置乎?也许随波逐流,成为行尸走肉,就可以什么都不用想,少了许多烦恼;或许像蒲公英一般,任风而动,看似自由,却实则身不由己。屈子的答案却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宋周敦颐曾说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此非后人对屈原的精神写照么?即使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我亦宁肯暴死抛尸兮,也不肯如此歹毒。我的生涯一片无悔,我想起那天夕阳下的渔甫,和那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誓言,那是我逝去的汨罗。滚滚江水一东逝,默默容颜长太息。汨罗江头的屈平,转身回眸,留下千年遗憾;纵身一跃,洗尽万古铅华。只盼我这一跃,能带走世间不幸的绾光;只盼我这一死,能唤醒沉醉千年的绿芒。

传说你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你的真身。为保护你圣洁的躯身,百姓们纷纷投下食物以供鱼群饱食,灌下雄黄酒以麻醉巨蟒兽。从今以往,五月初五,凭江酹酒,益复相思。

离骚读书笔记500字篇十二

寒假,我趁着有空细细的品读了一遍《离骚》,感触很深。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拟人的手法烘托辞藻的明艳美丽。例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通过以采摘香草比喻增强自身修养,通过佩带香草比喻保持性情高洁等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在《离骚》中,作者首先构述了一个"香草美人的世界"。香草是作者获得的新生,美人喻作者获得的力量。"香草"辅助"美人"实现美政。

香草美人的世界绝不仅仅是作者对方向品格的向往,更是作者内心世界灵魂的归宿,升腾和净化,是一个永恒保有芳香的理想境地。香草美人的世界从简单的想象事物,变成了一种与生共存,虽死不灭的一种美的灵魂。在这个世界里,屈原为我们建构了一个独特的审美世界。这一世界直观可感,并且馥郁芳香。

《离骚》让我明白了这就是政治斗争中的你死我活。地位永远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空着的时候,拔一根萝卜栽一根葱,舞台总是你上来他下去,不管是踏着别人的肩膀还是踩着别人的头,高出别人的就能露脸。

离骚读书笔记500字篇十三

《离骚》是文学史上的优秀,它仿佛一件艺术品一样用美丽的光芒照耀着我们。我通过《离骚》这部文学著作得以窥见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通过《离骚》我感受到了他一生的追求。

记得第一次读《离骚》是在高二,那时面对着这长长诗篇中的小小一截,听老师说要求背诵,全班都闻之色变。因为那既不具音律美,通篇下来都是“兮”啊“兮”的,又不具画面美(其实是我们还没读懂),索性老师也不深化讲了,直接就让我们记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要插说一下,有读者可能会认为是“路漫漫”。其实“曼”乃《离骚》中本字,“漫”是通假字。

如今认真地读过一次,才恍然,原来《离骚》是这么美的。诚然,它仍旧是难以背诵的。但假设理解了诗人胸中满腔无人理解的悲愤与无奈,理解了他对故国故土万死不变的深情眷恋,还有那“美政”理想被埋葬和绝望也摧折不了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孤傲与自信,那么它的背与不背,已没那么重要。与此同时,全诗蕴含着的浪漫意象和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浑茫气象,读来也让人深觉悲怆。

其中有很多我钟爱的意象。比方,香草。诗里面提香草的别名很多,比方——江离、白辟芷、木兰、杜衡、薛荔、艾、蕙……每每读到这些,我都会想到——柔软、清雅、干净、纯粹、圣洁……这些美妙得让人忘了世俗的名词。我喜欢“香草美人”这个意象,不知为什么,念到这个词时,我会不自觉的想到一位女子——赵雅芝。岁月仿佛偏爱她一般,没有在她身上留下太多痕迹,沧桑好似也跟她沾不上边。多少年过去,她仍然美得沉着,美得令人心醉,如雨后清莲,如遗失独立,静静地,她走来,风姿优美。另外一些喜欢的,是带着神话主义色彩的。

比方:羲和,诗指太阳下山之处,乃一神山;咸池,太阳沐浴的水池;假设木,神话中的树名;天津,银河;西海,传说中极远的海;望舒,神话中月神的驾车人;飞廉,风神。宓妃,相传为伏羲之女,溺死于洛水,遂成为洛水女神……很多很多,所有这些奇特瑰丽的想象,总让我不由自主地心潮汹涌,神思渺远。真想不到,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诗人屈原,已向亘古遥远的上苍发出了赞美并且还能在理想与现实中穿梭自如了。而今天的我们,也许想象力不会太差,会设想ufo,会料想到月球生活,能发射火箭,也还能奔向太空。但再多的奇思妙想,再打破性的“飞天”,也再不比屈原!因为,在所有的这些还未实现以前,我们的诗人屈原,已遥想千千万万遍了。

回到诗中的.主题,我认为,它是多元的。首先关于《离骚》的题义就有多家之言,司马迁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班固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离骚赞序》)。

王逸说:“离,别也;骚,愁也”(《楚辞章句》)……虽然各有争鸣,但大体上的理解都是差不多的,我个人比较赞同的是王逸的说法,即“离”为别离,“骚”,为忧愤,这里的忧愤就是诗人的愁,诗人的苦。诗作于诗人壮盛之年即惨遭迫害,报国无门,痛苦无诉之际,因此才会这般怨愤,这般剧烈,这般悲怆而感人。另外诗中还屡次提到了祈求,寻找神话中的女妃,即洛水女神宓妃,帝喾之妃简狄,夏侯少康之妃二姚。“求女说”又可谓全诗的奇中之奇,正因如此,对于它的喻义历来也是众说纷纭,大体说尽。在这里我就不再引述,只是三次“求女”皆以失败告终,就如屈原心心念念想让祖国“举贤能,施美政”一样梦想破灭。唯有理解了“求女说”,才能深切体会到屈子的一片深心。

离骚读书笔记500字篇十四

开学不久,我们在语文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离骚》,心里一直觉得有什么在抖动。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

香草美人,讲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琼枝玉树,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轮廓。

曾经,是那么的踌躇满志。后来,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违背了他的本意。愤怒、烦恼、失望,每一个失败者都会经历的心灵痛苦,令他刻骨铭心。他只有在竹简上、绢帛上写出自己的苦恼,留给后人。

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或许还日思夜想,想着君王有一天会醒悟。然而,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他真的绝望了。他无法挽救国家,无法使国家强盛,只有看着国家走向毁灭。

他也不是没有过彷徨的时候。“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既然无法改变,只有选择遗忘。他想尽办法远离这个圈子,然而,他最终回来了。对于他而言,是否能够有所作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离开并非是他的本意。在人的心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斗争。是否有过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评价一个人物的关键。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强大、也最可怕的力量。而屈原,是一个有信念的人。

他有信念,然而无法成功。失望、痛心,在这个时候达到了极致。徘徊着,只有一束束美丽的香花,可以略减他的痛苦和失落。

换一个角度来想,如果屈原能够顺从一些,或者能够注重一下与那些小人的交往方法,或许就能免于灾难。然而,他根本不是那样的人,做不出那样的事情。他是宁折不弯的人,在他眼中,那不是圆通,而是鬼鬼祟祟、违背原则。他是一个坚定的人,但因为他只注重自己的坚定信念,所以只能一事无成。

既然无法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就只能逃避。在流放的路上,他开始吟诗作赋。每一首诗篇中,都渗透了几许苍凉和悲壮。或许,是现实的失意,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千古留名的诗人。

历经千年以后,再读他的作品,不知道该做何感想。他是幸运的,他写出的诗篇流传千古;但他又是不幸的,终其一生,他也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

读了《离骚》,我陷入了沉思,幸福是什么样子的?幸福,也许不只是流芳百世、升官发财。幸福,就是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行吟泽畔兰泣露——《离骚》。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离骚》作为《楚辞》的源头,读来总有一种震人心魄的力量。穿过千年历史的帷帐,去触摸那汨罗江畔带露的文字,任蒹葭苍苍结成溯流的兰舟,踏向那久违的圣地。

岁月太长,时光空隔,《楚辞》在流光溢彩的今天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样的解读太艰辛,它不是都市丽人们手中的玩物,也不如《孙子兵法》一般可以成为商战的法宝,它是一个孤独而干净的灵魂,期待着那些沐浴而歌的心灵,去完成穿越时空的对话。

太史公在《史记》中写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志洁高雅,萋萋芳华,屈原低吟浅唱,走在楚国的衰亡之路上。

满腹才气,一身抱负,屈原自信地笑了。那喜悦的场景在江边重沓,意气风发的少年才俊们踏上了不归的仕途。当才华遭遇潜存的规则,当傲骨碾成了尘埃与粉末,当真情换就了生存的筹码,还有谁能把憔悴的枯颜赌向那不可挽回的时代。借用了林妹妹的话:“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他走得那样决绝,不给自己任何余地。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是他冥冥中的谶语——执著的信念永不改变——即使是死亡。

溺水,生一世,竟是为了这一瞬。千年的流水载着愁思,江南的湖塘中映出了一个大写的人字。他,生于东西文化的交汇之处,以惊世之才破空而出;他,誓为国学的守望者,开拓着新文化的方向。一部《人间词话》撼天动地。王国维,静安,或者是先生,也是在这样的季节里卧水而眠——不是与一切告别,是灵魂对空明境界的奔赴。

历史反复回旋,汨罗江的诀别,一袭白衣,两身倒影,铸成《离骚》风华绝代。

离骚读书笔记500字篇十五

如果你问我,什么让生活更美好?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读书”。

读书,让生活更美好。如果在一个冬天的晚上,你躺在温暖的被窝里,阅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仿佛一天的劳累都烟消云散,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读书,让生活更美好。它不仅可以带给我们悠闲自在的感受,还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乐趣。昨晚,我们一家三口一起躺在床上阅读,我看的是一本数学书,书上有一个篇章都是写变魔术的,我现学现用,想把这些魔术变给爸爸妈妈看。我对他们说:“爸爸妈妈,我要变一个魔术给你们看,你们想一个十以内的数,把他乘9,得到的数十位和个位相加,一定是9!”爸爸妈妈凝眉沉思,似乎发现不了这个魔术的奥秘。“噢!我明白了!”爸爸茅塞顿开,立刻说出了这个魔术的原理,“其实这就是9的倍数特点,9的倍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加都是9的倍数,如果是十以内的数乘9,这样算正好都等于9。”我又把其他魔术变给他们看,卧室里回荡着我们的欢声笑语。

读书,让生活更美好。它还能建立起我们的友谊。三年级时,我们七八个同学一起开展阅读沙龙活动,我们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有一次,我们在一间咖啡屋里“漂流”图书。那时娜娅看的是我的书,她看得入了迷,忘记了旁边那瓶奶茶是刚上的,还热气腾腾的。端起来就喝了一大口,奶茶刚碰到她的舌头,就像喷泉一样喷射出来。我先是一愣,然后立刻去关心娜娅。帮她把身上的奶茶擦干后,我的眼睛不由自主地转向了那本书。啊!那本书已经有好几页被奶茶喷湿了,那可是我最心爱的《十二生肖童话》!娜娅知道这是我最喜欢的书,连声向我道歉,还买了另一本我喜欢的书送给我。因为这件事,我和娜娅成了好朋友。

读书,让生活更美好。让我们一起徜徉在书的海洋中,感受读书的乐趣吧!

离骚读书笔记500字篇十六

第一次读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我并没有获得深入理解。但多读几次后,又经老师点拨,我发现,这篇文章真的十分好处深刻,写的很棒。

原本我所理解的“拿来”只是单纯的与“送去”相反,只是从别人那儿获得。之后一想,我是错的。真正好处上的“拿来”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中国一向是“闭关主义”,这一闭关不要紧,中国却因此而远远落后于世界。一条曾不可一世的巨龙却转成了一条人尽可欺的小蛇!西方列强侵略我国,就连日本这样的岛国都有资本侵犯我们!何等耻辱!这足可说明中国落后了多少!当中国士兵仍用大刀与洋枪洋炮肉搏时,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令外国将士折服,同时也为他们的无知惊叹。曾有一位侵华的外国将士说:“如果中国士兵拥有和我们一样的武器,那将多么强大!”可惜的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礼貌古国,中华精神贯穿每个华夏儿女灵魂。团结、拼搏、奋发、求实是我们的准则!如此优秀的民族却因统治者一时错误而落后西方,落得如此下场!令人心痛!

思想需要沟通,交流,否则原本再进步的思想,也将由于它的自闭,它的停滞而腐朽,而被淘汰!

正因为“闭关”,中国开始“送去”,使中国的文化遗产逐渐流落国外,最后竟用“活人代替古董”,这是多么可怕!长此以往,中国还将是名副其实的大国吗?还是只是虚有其表?偌大的躯壳下没有一点血肉,有的只是被虫子蛀过的伤痕,只剩空空如也的饥肠。多么“伟大”!无私的奉献,不求回报,就像尼采,“他自诩为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

所以我们务必学会“拿来”。当然,“拿来”不同于“送来”,我们不要别人的施舍,不要“抛给”的东西,我们要动脑筋,独立思考,用我们的智慧为自己谋取福利,用我们的明眸分辨清楚,有目的的拿,有选取的自己拿!

同时,应对外来文化,我们也不再是“孱头”,“昏蛋”,更不再是“废物”。我们有自己的主张。如今的中国以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国家,真正的文化大国。

鲁迅先生的话字字珠玑,引人深思。我想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我国才会有此刻的宏伟吧!

离骚读书笔记500字篇十七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不断变化,与屈原诗体与楚赋有着亲密的关系,汉代后七言诗的开展与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继承屈原文化开展而成。

屈原不仅是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家,他又是我国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不仅为我国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新纪元,他又是楚辞的代表者,奠基人,受到了中外文化界的`关注。1953年,屈原以诗人身份同波兰的天家哥白尼,法国文学家拉伯雷,古巴作家何塞·马蒂一道,成为世界和平理事会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近日我读了《楚辞》,最令我印象深化的是其中的《离骚》。《离骚》是我国古代政治家、文学家屈原的伟大创作,它是一首以抒发政治情感为主的文学巨作。

《离骚》是屈原诗歌集的总称,同样也是楚辞的代表作。屈原通过《离骚》描写了自己的不同人生阶段,通过这些描写抒发了自己的不同情感。屈原是中国“骚”体诗歌形式的创始者,《离骚》是这种“骚”体诗歌形式的代表作。

离骚读书笔记500字篇十八

品鲁迅之作,感慨万千;读冰心散文,细腻委婉;然而,屈原诗歌,端午节是中国人的民族节日,为了纪念屈原而产生。有人曾说过:初读好书,似遇新友,重读此书,似会旧友。的确如此,第一眼见到《离骚》二字,就觉得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书籍。果然,大约一看后,无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通过书来表达的情感。反复斟酌后才略知一二。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我委屈着自己的心智,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认同把谴责和羞辱一起承担。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

读了《离骚》的前半部分,心里一直觉得有什么在抖动。也许,冰冷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火热的心。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

香草美人,讲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琼枝玉树,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轮廓。

曾经,是那么的踌躇满志。后来,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违背了他的本意。愤怒、烦恼、失望,每一个失败者都会经历的心灵痛苦,令他刻骨铭心。他只有在竹简上、绢帛上写出自己的苦恼,留给后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