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历史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分别是(实用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25 13:41:20 |
  • zdfb |
  • 12页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总结时应该如何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下面是一些相关的总结样例,供大家参考学习。

历史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分别是篇一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并掌握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三家分晋、合纵连横的史实。

填充“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并结合地图讲解有关史实,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收集、整理、叙述有关资料、成语典故,增强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及表述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课前查找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初步培养收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

本课采用自学汇报式和质疑问题式相结合的方法,小组有选择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和质疑的能力。

根据史实,总结出此时的社会主题,并采用辩论的方式,进一步明确春秋战国时期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现。

通过收集有关成语典故,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

明白国家强大的基础是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更离不开人才的使用。教学重点:

体味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乐趣,再现这段历史,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从史实中体会、分析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查阅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书目及网站。

预测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应对策略。

制做本课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

查阅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每人收集一条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成语典故。

板书设计。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夏 商 西周 东周。

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七七七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

1、公元前21世纪—前770年,我国经历了哪几个朝代?

2、西周初年,周王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采取了什么政策?

讲授新课。

西周末年,镐京被犬戎攻破后,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阳,开始了东周的历史。周王室东迁后,王畿缩小,财源、兵源大大的减少,而且一天天的趋于枯竭,再没有力量支持原有的威风与尊严。各封国于是产生自行扩张领土的野心。从此,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领土和霸权,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战争。于是,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代。(板书课题)。

教师交待: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与“战国”名称的由来。

请同学们根据预习情况完成如下内容,并请一同学用电脑把文字编辑在屏幕上:春秋 春秋五霸     战国战国七雄:

教师与同学们一起确定本节课研究的内容: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选择感兴趣的主题,一起研究学习后,进行汇报。

教师提出如下要求:

(1)列出本组的汇报提纲;

(2)组长组织本组汇报;

(3)组员根据提纲进行汇报的分工;

(4)汇报形式自行选择,如成语故事、历史短剧等;

(5)根据本组选择的内容设计一组问题,测试一下其他组对该内容的掌握情况;

(6)其他组可就此内容向该组同学质疑。

给大家时间分头学习、研究、准备。

汇报开始:

(老师为之提供“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实物展台)。

(1)小组自告奋勇进行汇报,并把汇报提纲编辑在大屏幕上;

(2)小组汇报完后,研究相同主题的小组给以补充,并介绍本纪设计的汇报思路;

(3)结合老师提的要求,大家对该组的汇报情况进行点评;

(4)其他组质疑;

(5)展示本纪设计的问题,其他组成员回答。

教师事先设计一组问题,参与大家的质疑活动。如果学生在质疑活动中涉及到以下问题,教师可不予考虑,如没有涉及,教师再结合此环节进行补充。(此过程旨在对学生的质疑活动给以补充)。

设计问题如下:

一、关于齐桓公称霸。

1、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旨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第一,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提倡节俭,发展生产,还改革军事,这些措施,使齐国很快国富兵强,具有争霸的雄厚实力;第二,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借“尊王”之客,行争霸之实。第三,齐国在山东北部,背山面海,拥有山海渔盐之利,经济富裕,这为其争霸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举行会盟,连周天子也派人参加,齐桓公正式成为中原霸主)。

2、请同学们看以下的史料:

阅后请回答: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旨在培养同学们对史料的分析能力)(意思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百姓至今仍受其恩惠。若没有管仲,我们大概要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夷狄统治下的老百姓了。于此可见,齐桓公的霸业对华夏文明的继续发展,有特殊意义)。

3、可不可以说齐桓公的霸业就是管仲的霸业?

你认为他俩谁的作用更大?(旨在考察学生对历史的深刻分析,体会欲成就大业,需重用人才,及一代霸主的胸襟)。

可以有两种观点:(1)齐桓公的作用更大,因他有雄才大略,重用管仲等人才;(2)管仲作用更大,因为他辅佐齐桓公,制定正确的策略,进行改革。

4、你对齐桓公称霸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并说明理由。(旨在使学生对历史产生认同感,学以致用)。

(教师可小结:经济建设才是根本,军事力量的强大是必由之路,“尊王攘夷”——讲究策略,重用人才等)。

二、关于问鼎中原。

1、楚国是不是周初的分封国?(旨在联系旧知识点)。

(不是。当周朝已有政府组织数百年之久时,楚部落还只是一个部落,它是一个新兴的力量)。

2、还记得九鼎吗?你能从问鼎事件中读出何意?(旨在联系旧知识点,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九鼎,古代传说夏禹铸了九鼎,象征九州,成为夏、商、西周三代传国的宝物。周王朝掌有它,是作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凭证。楚国问鼎,是挑战王权,是暗示想取而代之)。

3、其他诸侯国能否去“问鼎”?(旨在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

(其他诸侯国在理论上还是周王室的分封国,因此不能去“问鼎”)。

4、你知道“九鼎”的去向吗?(旨在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百年后的纪元三世纪,周王国最后一任王姬延在位,那时国土更小,政府更穷,姬延靠着借债度日,负债累累,无法支持。他就悄悄的把九鼎熔化,陆续出卖还账。等周王国被秦国灭掉时,九鼎已卖了个精光)。

5、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教师可酌情补充宋囊公争霸失败、秦穆公西霸及南方吴越争霸等基本情况。

三、关于合纵连横。

1、战国时代,除了使用武力之外,还有什么特点?

(各国还不断展开政治、外交上的攻势)。

2、六国合纵抗秦为何未成功?

(秦国用贿赂、威胁的手段破坏合纵,各个击破;五国间利益不一致,“朝秦暮楚”,立场不坚定)。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旨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师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小国林立;大国争霸;政变不断发生;不断有旧国灭亡,新国兴起;一次大战调整一次霸权;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总之,此时的社会主题是:动荡、变革、争霸。

课堂辩论。

(旨在培养学生辩证的历史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观点相同的同学组成一组,两小组之间展开辩论。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有延缓作用,更有推动作用。推动作用远远大于延缓作用。各国为了争霸的需要,竞相改革,发展经济,增强军事实力,竞相重用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同时在战争中增进了民族融合。大国争霸、兼并的过程,也是国家趋于统一的过程。

轻松五分钟。

(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按照小组的顺序,每组说出一条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成语典故,不许重复、不许间断,如间断重复,即被淘汰。看哪些组获胜。

给你一个挑战。

(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请一同学在大屏幕上填充完成“战国七雄”方位图。

我们一起来接受一个挑战:设计战国七雄方位歌谣,看谁设计的歌谣既准确,又方便记忆。老师也参与设计。

设计完的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老师的作品也参与展示,并一起进行点评。对优秀的作品,给以鼓励。

(教师的设计如下:齐、楚、秦、燕,东南西北分四方,赵、魏、韩,从北到南居中央)。

精彩回放。

(旨在帮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并充分发挥互评的作用)。

教师对同学们的回放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可引导补充。例如发言最积极的是谁?问题提得最多、最好的是谁?哪个小组组织的汇报最精彩?谁的“战国七雄歌谣”设计得最有创意?等等。

布置作业。

把收集到的成语故事或改写成剧本,或画成图画,贴到“历史学习留言板”上。教师多作业情况进行打分,计入个人档案。

历史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分别是篇二

《因数与倍数》这个单元在编排上与老教材有较大的区别,比如在认识“因数、倍数”时,不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和倍数,而是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目的是减去“整除”的数学化定义,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虽然课本没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求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学例题“找出36的因数”时,应该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列出积是36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36的除法算式)。

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要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特别是用除法找因数的.学生,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因数与倍数之间的整除关系的本质,才会想到用除法来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教材的本意是先由教师提出“想一想,几和几相乘得36?”引导学生从因数的概念,用乘法来找因数,要考虑到本班孩子的学情(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找到求因数的方法),如教师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想几和几相乘,势必会造成先入为主,妨碍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用已有的经验自主建构新知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促思(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能(提高学习能力)应该是教学策略主要内容。至于这两种方法孰重孰轻,的确难以定论。

实际上,对于数字较小的数(口诀表内的),用乘法来求因数还是比较容易,但是超出口诀表范围的数用除法则更能显示出它的优势,如用除法不是更简单直接一些吗?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因此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结果,所以我认为教师要专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素材和创造条件,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漏找,即找不全。学生怎样按一定顺序找全因数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应结合学生所叙思维过程,相机引导并形成有条理的板书,如:36÷1=36,36÷2=18,36÷3=12,36÷4=9。这样的板书帮助学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题思路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教师能像教材中那样一头一尾地成对板书因数,这样既不容易写漏,而且学生么随着流程的进行,势必会感受到越往下找,区间越小,需要考虑的数也就越少。当找到两个相邻的自然数时,他们自然就不会再找下去了。书写格式这一细节的教学,既避免了教师罗嗦的讲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我相信像这样润物无声的细节,无论于学生、于课堂都是有利的。

历史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分别是篇三

伍参,伍氏,名参,楚国大夫,伍子胥的曾祖父。

当大夫伍参颤巍巍地走在通往大殿的石阶时,这个国家的内政已经混乱太久,这个国家的君主已经昏聩太久。

大殿深处钟鼓齐鸣,淫词艳曲和嬉笑打闹之声把这个本该用来处理政务的国家中枢变作了欢乐场和温柔乡。伍参稍稍犹豫之后,整了整衣冠,毅然走进了大殿,接着一幅香艳的画面出现在他眼前:仪表堂堂的当朝君主早就醉得不分东南西北,他左手抱着郑国姬妾,右手搂着越国美女,案上摆满珍馐和美酒,宫女正在他面前翩翩起舞。

没错,这个骄奢淫逸、夜夜笙歌的君主便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庄王。

然而,这世界上没有无因的果,要想知道这位年轻的君王为何如此沉沦,我们还得回顾一下楚庄王的家史。

楚庄王有一位野心十足的爷爷,那便是一直意图称霸中原的楚成王,可惜老爷子不仅没能遂愿,反而还在城濮之战中惨败于晋国。吃了败仗之后,楚成王心情当然不会好,看谁都不顺眼,特别是对自己原来所立的太子--商臣,他就老觉得这个儿子眼如黄蜂,声似豺狼,外形上就很像一个残忍的暴君。

这种念头一起,楚成王就想改立太子。但他还是有点犹豫,拖拖拉拉决断不了,导致了他日后的悲剧--倒在自己儿子刀下。

太子商臣极富心计,楚成王想要改立储君的风声多少让他听到一点,于是他故意设宴款待姑母,从姑母口中证实了这个传言。

商臣遂了心愿,但他没想到,自己和父亲之间的血腥斗争,有一个人一直看在眼里,那就是他的儿子--熊侣,而且这种事大概伤害到了熊侣幼小的心灵,因此,他的童年过得很抑郁。十二年后,楚穆王去世,这位时刻锁着眉头的忧郁青年继承了父亲的王位。

大臣们很快发现,新君不仅忧郁,还很另类。继位伊始,楚庄王没有丝毫指点江山、一展宏图的急迫心情,反而不问国政,成日享乐,我行我素地坚持着自己的忧郁颓废路线,不是带着大队人马四处观光、游猎,就是在宫中纵情歌舞。对于大臣们的汇报和进谏,他总是左耳进,右耳出,扔下一堆烂摊子由臣子们自己处理。

如此一来,楚国上下都拿楚庄王当昏君看待,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多次劝谏,都被他骂得狗血喷头。一来二去,不胜其烦的楚庄王干脆发出一道荒唐至极的指令:对于胆敢再来进谏的人,杀无赦!

楚庄王即位的三年,对楚国来说是十分黑暗的三十六个月。这段时日里,楚国朝堂上下乱作一团。楚庄王的老师斗克和公子燮趁乱掌控了很大的权力,两人为所欲为,甚至让楚庄王经历了一场有惊无险的劫持事变。

斗克在秦国和楚国结盟的过程中颇有功劳,于是他居功自傲,认为楚成王没有给自己足够的报偿,因此一直怀恨在心。而公子燮更是一个权力欲十分强的人,对现实十分不满。两人一拍即合,串通作乱。他俩派出大将子孔、潘崇讨伐外族,趁机瓜分两人家产,还想派出刺客刺杀他们。不料这次刺杀不但没有成功,反而导致子孔、潘崇两人回师讨伐。

情急之中,斗克和公子燮竟将楚庄王劫持为人质,展开了逃亡。幸亏庐地守将戢黎和叔麋杀掉了两个叛贼,楚庄王才得以安全回宫。

即便经历了这样的生死劫,楚庄王看上去好像还是没有丝毫醒悟。最终,真正的忠臣开始抛开楚庄王的禁令,试图以自己奋不顾身的姿态唤醒沉睡在君主身体中的激情,而伍参就是这些忠臣的代表。

楚庄王透过那双惺忪的醉眼看到伍参出现在殿中,便毫不客气地说道:“你今天是不是不想活了,难道不知道寡人颁布的禁令吗?”

早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伍参冷冷一笑,循循善诱地说:“臣就是吃了一百个豹子胆,也万万不敢前来进谏啊!臣只是偶然得到一个谜语,然而老身愚钝,百思不得其解,非常苦恼。臣想大王天生聪慧,便斗胆前来请教,就当给您助兴了!”

楚庄王听完伍参的这番解释,脸上的怒色当即削减了三分,哈哈大笑道:“那你倒是说来听听。”

于是,伍参缓缓讲述起一个流传千古,堪为后世影射经典的寓言:“在那苍茫巍峨的高山上,有一只身披五彩祥云的怪鸟,它美丽而又骄傲,一停就是三年。我等凡俗之人委实猜不透,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鸟。”

这样的.故事可谓苦心孤诣,语重心长。它对楚庄王的触动,就像是在死水中投进了一颗石子。楚庄王挥手,停了乐师的演奏和宫女的舞蹈,他若有所思,片刻之后才缓缓地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此非凡鸟,凡人莫知。”

伍参欣喜若狂,趁热打铁道:“大王果然有见识,微臣深感欣慰。但是,这只鸟若是一直不飞不鸣,只怕猎人会暗中放箭啊!”他话刚说完,楚庄王便挥挥手让他退下了。一颗石子带来的涟漪也不过如此。其后的几个月,楚庄王不仅没有像伍参所盼望的那样有所领悟,反而愈发不成体统。

那么,楚庄王究竟是一只行事怪异却能大展宏图的神鸟,还是昏庸无能,难以改变的鸡鸭之辈呢?朝中另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苏从也十分迫切地想知道答案。

一天深夜,苏从夜闯大殿,苦口婆心地对楚庄王说:“大王自从继位以来,转眼三年有余,一直不问朝政,长此以往,恐会如桀、纣一样招致亡国杀身之祸啊!”

楚庄王一听,当场勃然大怒,抽出随身佩戴的长剑,直指苏从的心窝说:“难道你把寡人的命令当耳边风吗?胆敢辱骂寡人,你真是自寻死路!”

没想到苏从一脸视死如归的表情,淡定地说:“今天臣如果因为劝谏而死,定能留得一个忠臣的美名;若是大王因为劝谏而戮杀大臣,却只能落得个暴君的恶名。如果臣下的死能够让大王一鸣惊人,能够让楚国长治久安,那么臣甘愿赴死!”

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楚庄王凝视苏从片刻之后,竟然扔下长剑,激动地抱住他说:“太好了,寡人终于为这个国家找到了脊梁!”说完这话,他便遣散了刚才还载歌载舞的宫女,拉着苏从的手开始商议起国家大事来。

随着谈话的深入,苏从惊讶地发现,楚国这位荒废朝政三年的君主虽然表面上不理朝政,但却对国内外的情势了如指掌,应对的策略也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于是,在万籁俱寂的大殿上,君臣二人都激动万分。苏从终于明白了楚庄王的用心,他也知道,楚国大殿夜夜笙歌的日子终于远去,而属于楚庄王的辉煌时代即将开启。

这一切,对我们这些看客来说无异于是一个奇绝险峻的逆转剧。

楚庄王佯作颓废,装疯卖傻三年之久,真正的良苦用心其实有两点:

一、楚庄王继位时年轻稚嫩,对朝中的状况尚不熟稔,又加上当时若敖氏专权,他万不能轻举妄动,一不小心,就可能在步步惊心的权力斗争中丧生。于是他只好自污名节以掩人耳目,以便静心观察宫中的局势和生态。

二、楚庄王想用这种看似极端的方式,去等待一个冒死进谏的忠臣。事实证明,他这三年的“糊涂”岁月并没有被辜负。楚庄王不仅充分考察了近臣的忠奸贤愚,还不动声色地习得了一个君王应该具备的基本才干,真正丰满了自己的羽翼。

大鸟一展翅,便以雷厉风行之姿让众人叹为观止。

其后,楚庄王不仅迅速提拔苏从、伍参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忠志之士到楚国各种重要的位置,还杀掉很多对楚国霸业有碍的奸臣,又采取有效措施削弱了若敖氏的势力。

从那以后,这位楚国曾经的“昏君”便积极纳谏、攘外安内,带领国家走上了发展和富强的道路,最终使楚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韬光养晦的装傻之计,其历时之久、隐蔽性之强,让历代史学研究者叹为观止,而这位君主的沉稳耐心和个人素养也着实可为后世帝王典范。

历史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分别是篇四

春秋五霸的八种说法如下:

1.“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史记》。

2.“齐桓、晋文、楚庄、阖闾、勾践”——《荀子·王霸》。

3.“齐桓、晋文、秦穆、楚庄、阖闾”——《白虎通·号篇》。

4.“齐桓、晋文、秦穆、楚庄、勾践”——《四子讲德论》。

5.“齐桓、宋襄、晋文、秦穆、夫差”——《汉书·诸王侯表序》。

6.“齐桓、晋文、晋襄、晋景、晋悼”——《鲒崎亭集外编》。

7.“郑庄、齐桓、晋文、秦穆、楚庄”——《辞通》。

8.“齐桓、晋文、楚庄、夫差、勾践”——部分中学课本。

齐桓公和晋文公这两位全票通过,没有争议,楚庄王也以高票通过,秦穆公则勉强过半,这两位同样获得相当的认可率。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不失为一时之雄,但问题是,“五霸”的说法,早在这二人之前就已经有了,故以上的各类观点中,第2、第3、第4、第5、第8,这五种可以排除。第6种观点太过于偏袒晋国,而且将楚庄王排斥在外,也显得不合理。

资料。

毫无疑问,郑庄公远比宋襄公更有资格被列入霸主的排列,宋襄公名不符实,这点不必多说了,司马迁将他视为“五霸”之一,原因只在于他讲仁义,但实际上,宋襄公也干过不仁义的事情,比如当年他囚禁滕子婴的事就饱受非议,当然也有人对这事表示怀疑,司马迁就没有将此事载入《史记》里头。郑庄公之所以经常受到古代史家的排斥,原因就在于他挑战皇权,这点严重违背了后世儒家学者的观念,而儒家们却爱卖弄“春秋笔法”,经常粉饰野心家们的“勤王”行为,却不解释他们吞并邻国大肆抢掠的事实,他们行使厚黑权谋时,却又要给他们的脸面涂上一层“仁义道德”的润滑油,还有诸如晋楚之战中晋文公的“避退三舍”,其性质明明是“诱敌深入”,儒家们硬是要说成是“知恩图报”,包括《东周列国志》也采用了这一观点。换句话说,由于郑庄公是曹操、孙权式的枭雄,只顾壮大自己而不“勤王”,故儒派史家们也就看不上眼,干脆让“讲仁义”的宋襄公取代他的霸主地位了。

其实拘泥于所谓“五霸”的说法,本身就很不切实际,可以说,足智多谋的郑庄公、尊王攘夷的'齐桓公、制霸中原的晋文公、独霸西戎的秦穆公、问鼎中原的楚庄王、复兴霸业的晋悼公、纵横江淮的吴王阖闾、称雄东南的越王勾践,这八个人串联起了整个春秋时代,他们见证了这数百年的兴衰荣辱。

历史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分别是篇五

知识与能力。

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找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具体地理位置,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知道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晋分三家、合纵连横的历史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诸侯争霸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检索资料的能力和集体协作的能力。

通过讲述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复习旧课:

1、 材料分析:天上有十个太阳,人间分十个等级……所以王统治公,公统治大夫,大夫统治士,士往下逐级统治各级奴仆。

问:这一史料反映了西周什么社会制度?

2、夏、商、周国家统治人民的主要手段有                               。

教授新课:

一、 齐桓公称霸。

(学生阅读p34,完成以下问题)。

1、                   ,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

2、春秋五霸是指         、         、          、           、            。

最先称霸的是           。

3、          年,齐桓公在          举行诸侯会盟,正式称霸。

(思维拓展):

想一想: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

二、 问鼎中原。

(学生阅读p35——p37,完成预习内容)。

讲成语故事:1、退避三舍  2、问鼎中原  3、一鸣惊人 4、卧薪尝胆。

(思维拓展):

想一想: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三、 合纵连横。

(学生阅读p37——p38,完成下列问题)。

1、                  年,是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2、战国七雄是指                                      。

3、六国之间            ,               ,称为“           ”。

秦利用六国间的矛盾,           ,             ,称为“             ”。

课后巩固:

1、我国历史上春秋时期的起止时间是(     )。

2、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是(       )。

a、齐桓公  b、宋襄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3、我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是(      )。

4、阅读下列材料:

晋文公重耳在未当国君之前,流落在外,在此期间受到楚成王的热情接待,为了回报楚成王,重耳许诺如果有一天他当上国君后,即使双方交战,晋军也会退避三舍,后来双方发生战争后,晋文公果然遵守诺言退避三舍。

历史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分别是篇六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一课,事件多、涉及到的人物也多。竹西中学的王老师在讲本课时是以成语连线题导入:

一箭之仇齐桓公。

退避三舍晋文公。

一鸣惊人楚庄王。

采用成语故事导入,方法很新颖,既可以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又可吸引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以后我上课时可以借鉴此种方法。

在讲授新课时,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平王东迁,东周建立。东周分为春秋(公元前770—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2)两个时期。补充“春秋”、“战国”名称的由来。“春秋”名称的由来是孔子整理编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而“战国”名称的由来始见《战国策》,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春秋五霸是哪五霸呢?让学生根据书本来回答。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老师补充了史学上的另一种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让学生找出两种说法中相同的3个人物即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很自然地过渡到讲解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公。过渡极为自然。老师提问:“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他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学生讨论回答,最后教师总结:1、地理位置优越;2、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3、重用管仲,进行经济改革。

在讲晋文公和楚庄王两位霸主的时候,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来描述城濮之战的惨烈和体会楚子问鼎的别有用心。

在讲战国七雄这一标题时,首先介绍战国七雄的由来:(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在幻灯片上打出战国形势图。由学生根据形势图,归纳巧记的方法。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各式各样的口诀应有尽有,最后老师给予肯定并总结:“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最后一个标题是:合纵连横。就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讲,对于他们而言,太过于抽象。所以王老师在处理时,是结合地图解释:什么是合纵?(六国联合对抗秦);什么叫连横?(秦利用各国矛盾,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原则),使学生一目了然。以张仪的故事为例,让学生自己说出什么地方体现合纵?什么地方体现连横?学以致用,及时巩固。最后及时复习本课的内容以一条讨论题“东周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战争?”落幕。

听后感:对《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一课的处理,王老师采用的方法极其独特,大都采用成语故事,然后再将这些成语故事串联起来,就构成了本课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而教师始终处于引导的位置,采用探究、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历史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分别是篇七

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

2.西欧比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晚了近一千年,中国开始步入封建时代的时期是。

3.晋文公是春秋时期另一个霸主,决定他成为中原霸主的战争是()。

a.城濮之战b.桂陵之战c.马陵之战d.长平之战。

4.春秋争霸时(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桓公任用对内改革内政,对外“”,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5.晋楚双方进行了一次(退避三舍),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了霸主。江南的吴国和越国也加入到争霸的队伍,吴王大败越国。

6.春秋时期,九鼎是王权的象征。_________北进中原,问九鼎的轻重,大有取代周天子地位的架势。历史上称为_________。

a.齐桓公b.宋襄公c.楚庄王d.晋文公。

8.使楚庄王跃升为中原霸主的`关键战役是()。

a.城濮大战b.牧野之战c.泓之战d.邲之战。

9.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的主要目的是()。

10.通过战争成就霸业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常用的手段。以下成就晋文公中原霸主地位的是()。

a.城濮之战b.赤壁之战c.官渡之战d.马陵之战。

历史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分别是篇八

春秋时期,始于周平王东迁。在内乱和戎族入侵的交织打击之下,前770年,周平王被迫放弃镐京,依仗晋国,郑国等诸侯的力量迁都洛邑。从此周朝王室开始衰弱,周天子号令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大夫专政与夷夏斗争登上舞台。南方都城远离中原的楚国很早就开始称王,之后吴国和越国也称王。

但春秋之名是得名于鲁史《春秋》。孔子将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的历史修成了一部史书《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后人就把这一段历史时期称为春秋时期。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體作品,唐代史家刘知几首先对孔子修《春秋》发生怀疑,孙觉《春秋经解?周麟之跋》、陆佃《陶山集?卷十二答崔子方书》都有此疑問。石韫玉《独学庐初稿?春秋论》:“《春秋》者,鲁史之旧文也。《春秋》总十二公之事,历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笔而书者必更数十人。此数十人者,家自为师,人自为学,则其书法,岂能尽同?”

自东周开始,周朝由强转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小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

春秋中期,出现了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原因是各国都被战争搞得十分疲惫,需要休整,于是通过公元前546年由14国参加的第二次“弭兵之会”达成协议,战火暂时得以平息。可是,这期间在长江流域,吴、楚、越三国之间却多次爆发霸权之争。春秋时代的中后期,随着牛耕的普及和铁制农具的应用,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私田的开发和井田制的瓦解这一深刻的社会变化。在一些诸侯国的内部,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

公元前453年晋国出现了韩、赵、魏三家大户,将晋国进行了瓜分,自己分别建立了国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公元前379齐国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侯,是为“田齐”。于是,七雄并立,互相争霸的时代逐步到来,春秋时期走向了战国时期。

历史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分别是篇九

齐桓公(公元前7-前643年10月7日),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之首。齐襄公和齐君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

齐恒公。

齐桓公被称为“春秋五霸”之首的原因:

随着周天子的权力日渐衰落,诸侯国为争夺土地疆域,展开了激烈的较量。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先后有五个诸侯王取得霸主地位,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指哪几个呢?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郑国在春秋初期是实力比较强大的一个国家,郑庄公也有兴霸业之心。无奈郑国始终是个小国,国土不大,国力有限,不能够真正地成为霸主;在当过一段时间的“小霸”之后,齐、楚、晋、秦等大国逐步强盛起来,郑国就很快地衰落了。公元前7世纪,齐桓公经过东征西讨,消灭和降服了中原地区的一些弱小国家,国力强盛,确立了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因此齐桓公被称为“春秋五霸”之首。

历史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分别是篇十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简单,学生易于掌握。但学生对议论文较少接触,因此,徐老师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特点:提出观点——证明观点(论据)——得出观点。

1、初读课文,徐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接着精读课文,点拨学生:文章为了证明这一论点,列举了哪两个事例?在研读哥白尼的事例时,徐老师问学生:为什么作者不举我们的事例,而要举他的事例呢?学生的回答都很有价值:因为他是名人,有说服力;因为我们问的问题很幼稚,而他问的多与自然、科学有关。研读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事例时。徐老师问学生:沈括请教了吗?向谁请教的?徐老师的环环相问让孩子懂得:如果问了得到了答案,但还有疑问,就要通过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整堂课徐老师幽默诙谐,语言丰富,不重复学生的语言,学生轻松自由,思维活跃。

历史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分别是篇十一

越王勾践不是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指的是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对应的国家就是齐国、秦国、晋国、楚国、宋国。越国不在春秋五霸之列。

越王勾践的故事。

公元前4,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

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薪(柴草),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勾践为鼓励民众,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使越国强大起来,并最终找准时机,灭掉了吴国。

历史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分别是篇十二

春秋五霸都有谁?春秋五霸:一种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主要历史事件:

齐桓公称霸: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政治、经济、军事,“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成为东方强国。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在葵丘会盟,成为霸主。

晋楚争霸: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国经城濮之战大败楚国,大会诸侯,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公元前6世纪前期,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称霸中原。

晋楚争霸,持续了一百多年。

吴越战争:春秋晚期,长江流域还有吴越两国的争霸。

吴国在江苏南部地区,越国在浙江钱塘江流域。

先是越国被吴国打败,吴王称霸。

之后,勾践卧薪尝胆,重新强盛起来,打败吴国。

《春秋》是孔子删修的一部鲁国史书,记载了从公元前八世纪至五世纪的历史。

因此,后人把这段历史叫做春秋时期。

春秋,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是各诸侯国政治军事斗争十分激烈的时期。

在这些斗争中,一些侯国取得了胜利,逐渐强大起来;另一些侯国遭到失败,逐渐衰亡下去。

西周初年的“八百诸侯”,兼并成为春秋时期一百七十多个大小侯国。

一些小侯国成为大国的附属国,几个强国为了夺取优越的政治经济地位,开展了激烈的斗争,这就形成大国争霸的政治局面。

它是各侯国在迅速发展中,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在西周时期,周王室控制着从丰镐到洛邑一千平方里的土地和人民,比起几十里,一百里大小的侯国来,有很大权威。

可是平王东迁以后,失去了约一半的土地和人民。

周王下降到侯国的地位,他和侯国发生纠纷,还要交换人质来解决。

到了周襄王以后剩下的土地更少了,周王穷得要向诸侯乞讨过日子。

周王室成了空架子,丧失了控制诸侯的能力。

而在西周时期,小邦林立,各自为政,相安无事的诸侯国,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政治和经济势力急剧增长,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开展了激烈的斗争。

一些诸侯国在战争中战胜了敌对方面,取得了霸主的地位,实际上起到了“共主”的作用。

春秋时期,这样的侯国先后出现五个,所以叫做“春秋五霸”。

“五霸”是指哪五个国家呢?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及越王勾践。

后一种说法比较符合历史实际情况。

“五霸”中最先建立霸业的是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增强了国力。

在对外政策上,采取“尊王攘夷”的策略。

打败侵燕的北戎,挽救了燕国。

并同其他国家一起“存邢救卫”,制止了狄人的侵袭,保卫了华夏族的先进文化。

公元前656年,齐、鲁、宋、郑、陈、许、曹等国联军伐楚,阅兵召陵(今河南郾城东)。

这时楚国的兵力已相当强盛,连年攻打郑国。

他见齐桓公人多势众,只得议和。

在这些年代里,齐桓公几次大会诸侯,周王也派人来参加会盟。

他就得到霸主的地位。

继齐国成就霸业的是晋国。

不过中间还有个插曲,是宋襄公昙花一现的称霸。

齐桓公死后,宋国君主襄公跃跃欲试想夺取霸主位置。

正好这时的郑国依附楚国,宋襄公就带兵攻打它。

楚国出兵救郑,宋、楚军队在泓(今河南柘城北)发生接触。

宋军早已摆好阵势,宋司马(官名)子鱼要宋襄公乘楚军正在渡河时发起攻击,他不赞成;后来子鱼又提出趁楚军没有列好队鸣鼓进军,他仍然不同意。

愚蠢的宋襄公多次失掉有利战机,最后被楚军打得大败。

宋襄公的卫队被全歼,自己身受重伤,不久就死去,宋国的霸业烟消云散。

在宋襄公打了败仗后,还发表一通失败有理的谬论,成为千古笑谈。

真正继承和发展齐桓公霸业的是晋文公。

晋国开始强大是在晋武公时代,他首先扩大军事编制,新建立军(一万人,一说一万二千五百人)一级的军事组织。

到他的儿子晋献公时,扩大成两个军。

接着灭亡耿(今山西河津南)、霍(今山西霍县西)、魏(今山西芮城东北)、虞(今山西平陆东北)、虢(今河南陕县一带)等国。

晋国国力急剧增长起来。

晋文公(献公子)即位不久,把原来的二军扩大为三军,加强对军队的训练。

同时对内政进行改革。

晋国在完成军事上、政治上的准备后,主动向楚国进攻,在卫国的城濮(今山东鄄城临濮集)晋、楚两军对垒,以晋国为首的宋、齐、秦联军,打败楚、蔡、陈联军。

晋文公的威名超过了齐桓公,进入晋国长期称霸的时代。

春秋时期的晋国,多次打败楚、齐、秦等大国,陆续灭掉三十多个小国,成为当时土地辽阔,兵力最强的国家。

在晋国称霸中原前后,它西边的邻国秦国强大起来,秦穆公任命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曾大败晋军,俘虏晋惠公。

但在秦、晋战争中,秦国失败的时候居多。

秦向东发展,受到晋国的阻碍,转向西方进攻,灭掉十几个小国,在函谷关以西的地方称霸。

在齐、晋称霸时期,地处长江、汉水流域的楚国经常北上与齐、晋争霸。

楚国有利的条件是江汉流域土地肥沃,弱小国家多,有发展余地。

经过楚武王的'经营,国力大振,成为当时强国之一。

特别是楚文王把屏藩中原的三大重镇申(今河南南阳)、邓(今河南邓县)、息(今河南息县)等国灭亡,奠定了争霸中原的基础。

到春秋中期,楚又灭掉江(河南正阳西南)、六(安徽六安北)等国,国土发展到淮河流域。

春秋三百年间,楚灭四十余国,成为当时灭国最多的国家。

楚国在楚庄王时,曾饮马黄河,打败晋国,称霸中原。

在晋、楚争霸的末期,长江下游崛起了两个国家——吴、越。

吴国本来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到春秋中叶,晋国为了打败楚国,联吴制楚,吴国在晋国的帮助下,很快强大起来。

吴国多次对楚进攻,使它在一年中,七次遭到攻击。

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在公元前5,大举伐楚,从柏举(今湖北麻城境内)战役后,五战五胜,十一天中行军七百里,直捣郢都(今湖北江陵北)。

行军的迅速,战果的巨大,是春秋时期所仅有的。

楚国经过这次战争的沉重打击,力量大大削弱了。

越国在春秋末期以前是个小国,楚为了联越制吴,大力帮助越国,使它迅速发展起来。

吴王阖闾因越国攻吴,起兵攻越,战败受伤而死。

他的儿子夫差立志报仇,打败越王勾践,越国以屈辱条件求和,把国家保存下来。

夫差战胜越国之后,认为没有后顾之忧,北上争霸。

首先向齐国进攻,战于艾陵(今山东泰安东南)杀死齐军统帅国书,俘获兵车八百乘。

接着,夫差大会诸侯于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与晋争夺霸主地位。

这时吴国发展到了顶点。

在吴王夫差北上争霸,大大消耗自己力量的时候,越王勾践经过养精蓄锐,“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一切都做好准备,正当黄池之会的时候,勾践带领越军,一举攻下吴都姑苏(今江苏吴县),杀死吴太子友,吴国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九年后,吴被越灭掉。

越王勾践战胜吴国,北上至徐,大会齐、晋等诸侯,共尊周天子,得到霸主的地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