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案(大全13篇)

  • 上传日期:2023-11-10 13:54:52 |
  • zdfb |
  • 11页

编写教案可以促进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深入思考。教案的辅助材料应精心选择和准备,能够提供学生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支持。教案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

初中历史教案篇一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养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有着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从而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本课的重点。

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中俄《尼布楚条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第一,学生对中俄东段边界的具体界线难于掌握。第二,对中国让步(图中所示让出尼布楚)与平等协商的关系难于理解。

导入:联系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曾派将军卫温等率万人多名官兵,乘船到达夷洲(今台湾)。

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

1、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24年)。

2、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后来逐渐占领了整个台湾岛。1661年,郑成功率舰队抵台,在当地人民支持下,打败了荷兰殖民者。第二年初,荷兰殖民者签字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在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具有突出的地位。

3、清朝设置台湾府(1684年)。

二、雅克萨之战。

1、沙俄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

2、雅克萨之战。

3、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

(1)《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2)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平等基础上谈判,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沙俄同意把侵入雅克萨的军队撤回本国,清朝同意把尼布楚一带原属中国的地方让给俄国。在准备谈判过程中,康熙帝曾指示中国的代表坚持收回包括尼布楚在内的被沙俄侵占的全部中国领土,说:“尼布潮(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于鄂罗斯。”(《清圣祖实录》)由于当时出现了蒙古噶尔丹的严重威胁,康熙帝希望与沙俄迅速缔结和约,又指示可以把尼布楚让给俄国。清军在雅克萨之战中取得胜利,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两国边界问题。这并不等于说《尼布楚条约》是中国用武力强加给俄国的不平等条约。因为第一,它是双方通过平等谈判,中国作了让步才签订的;第二,当时在沙俄占领的尼布楚城下谈判,根本不存在中国武力的威胁;第三,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两国政府的主张,并符合双方的利益。

分析: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课后作业。

初中历史教案篇二

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利用地图、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一、导入。

引导学生分析时代特征,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来。

二、俄国1861年改革:

一组同学演示:“俄国农奴贫穷的生活”

主要表现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甚至降为奴隶。而农奴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为牟取暴利,他们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欧洲。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无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二组同学演示:“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

主要表现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一名学生演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上台讲话:“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引导学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显示改革内容。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废除农奴制“是一次对农奴的‘合法’掠夺?”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关资料。组织学生探讨、评价改革的性质、作用及不彻底性。

本目小结提问:为何在封建制度最顽固的俄国会出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

强调俄国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势力。

三、美国内战:

三组同学演示:“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出示“美国领土扩张”地图。

主要表现美国自独立后,制定的对外扩张领土的政策、扩张的手段、结果。

播放录像:“西进运动”片断,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

四组同学演示:“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现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间的矛盾。

北方的资本家因为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原料、国内统一的市场而无法开工。

南方的种植园主一面在种植园中驱赶成批的奴隶劳动,一面与英国资本家大谈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运往英国,并从英国大批进口廉价工业品。

本目为难点,学生不易理解透彻,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先讲明两种经济形式的性质、矛盾产生的背景,并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南北双方的矛盾及矛盾产生的焦点,再进一步分析这些矛盾对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最后简介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的发展和南北两大阶级斗争的深入,结合教材两段资料探讨林肯上台与美国内战爆发的关系。

简介林肯生平,一名学生演示林肯演说的片断:“选票比子弹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组同学利用自制地图讲解内战经过,包括内战爆发、初期北方失利、联邦政府颁布革命措施扭转战局、转折战役、南方投降等过程。

探讨两个法令在战争中的作用。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从战争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分析美国内战的历史意义,并客观地评价林肯其人。

四、小结。

小结提问:为何资本主义的美国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强调交战双方同是资产阶级,实力相当。

小结全课: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对比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有何异同。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从目的、方式、内容、作用去思考。

初中历史教案篇三

1.学生应掌握:俄国1861年改革及评价;美国领土扩张;林肯;《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美国内战的原因、经过及意义;德意志的统一;俾斯麦和“铁血政策”;意大利的统一;加富尔;加里波第;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危机;倒幕运动;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及意义;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2.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使学生认识到: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特别是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加强,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着迅速改变,英、美、法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俄、德、意、日等国通过不同方式,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从而使资本主义形式世界规模,到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了。

3.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培养学生进步的历史观和全球史观;通过学习日本由“锁国”到被迫“开国”,再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对外政策的历史性转变,培养学生要有放眼世界的眼光和胸怀;通过对林肯、加里波第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伟大人物的人格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俄国、美国、德意志、意大利、日本等国家通过不同方式,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创造了条件。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重点分析。

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意义是本课重点。

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这三件事尽管有其个性,但无一例外是受到本国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结果,充分显示了该时代的特征,而且,都对本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进步观念和全球史观。

美国内战是美国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消灭了奴隶制,使美国资本主义进入一个广泛而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德意志统一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也为德国向外扩张铺平了道路,使德国一跃成为欧洲强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明治维新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在亚洲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难点分析。

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和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是本课难点。

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是美国内战发生的根本原因,学生在学习这一问题时会有两个疑问:一是在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经济性质的认识上往往产生疑问,容易将其同一般的奴隶制经济混淆。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对该经济制度的生产目的及服务对象等内容的分析得出该制度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结论。二是两种经济制度虽同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但却有很大差异,在市场、关税、原料、劳动力等方面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尽管课本中列举了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原因,但是,学生往往缺乏深入的分析。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和国际环境相互讨论,共同分析,让学生真正从内因和外因深入分析,找出主要原因。

关于“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的教学建议。

1.课前发放预习提纲,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特点和历史意义。

2.结合地图讲解统一前两国的社会状况,引导学生比较两国统一的异同点。

3.注意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客观评价俾斯麦、加富尔、加利波第等人。

关于“美国内战”的教学建议。

1.可结合“美国的领土扩张”地图讲清19世纪上半期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并客观地评价其历史作用。

2.重点分析两种经济形式的性质、矛盾产生的背景及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内战发生的不可避免性。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林肯上台与内战爆发的关系。

3.利用地图简介内战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两个法令在战争中的作用。

4.从性质、作用和局限性等方面总结内战的历史意义,客观评价林肯其人。

关于“明治维新”的教学建议。

1.讲述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时,建议教师:先结合教材地图《19世纪中期的日本》,讲述日本当时的社会性质和发生的变化;讲述人民的反抗斗争时,让学生分析本节教参“资料与注释”中的18世纪初至明治维新前农民-的次数表,并提出“农民起义这种愈演愈烈的趋势说明了什么”的问题;讲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发展时,依照教材上“封建经济的瓦解、手工工场的出现——新兴地主的出现”的线索讲清楚;讲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所引起的变化时,说明新地主和高利贷商人要求摆脱封建束缚的政治态度外,要强调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讲述西方列强的侵人时,指出日本面临的民族危机,是明治维新的外部条件。通过以上的分析,指出幕府已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已成为众矢之的。

2.讲明治维新及其意义时,建议教师先讲清明治政府实行改革的目的,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改革内容。结合本目的几段资料和插图,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分析其成功的原因。最后,分析明治维新的意义时,要结合改革的措施,充分肯定它的积极成果,适当讲述消极影响;。

课内探究活动。

1.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根据本课内容每组自选一个课题。

2.学生查阅资料,准备道具。

3.学生出示自主学习提纲,教师辅导质疑。

4.学生课堂展示成果,教师进行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节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重点: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难点: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教学手段:利用地图、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

一、导入。

引导学生分析时代特征,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来。

二、俄国1861年改革:

一组同学演示:“俄国农奴贫穷的生活”

主要表现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甚至降为奴隶。而农奴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为牟取暴利,他们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欧洲。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无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二组同学演示:“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

主要表现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一名学生演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上台讲话:“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引导学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显示改革内容。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废除农奴制“是一次对农奴的‘合法’掠夺?”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关资料。组织学生探讨、评价改革的性质、作用及不彻底性。

本目小结提问:为何在封建制度最顽固的俄国会出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

强调俄国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势力。

三、美国内战:

三组同学演示:“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出示“美国领土扩张”地图。

主要表现美国自独立后,制定的对外扩张领土的政策、扩张的手段、结果。

播放录像:“西进运动”片断,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

四组同学演示:“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现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间的矛盾。

北方的资本家因为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原料、国内统一的市场而无法开工。

南方的种植园主一面在种植园中驱赶成批的奴隶劳动,一面与英国资本家大谈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运往英国,并从英国大批进口廉价工业品。

本目为难点,学生不易理解透彻,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先讲明两种经济形式的性质、矛盾产生的背景,并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南北双方的矛盾及矛盾产生的焦点,再进一步分析这些矛盾对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最后简介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的发展和南北两大阶级斗争的深入,结合教材两段资料探讨林肯上台与美国内战爆发的关系。

简介林肯生平,一名学生演示林肯演说的片断:“选票比子弹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组同学利用自制地图讲解内战经过,包括内战爆发、初期北方失利、联邦政府颁布革命措施扭转战局、转折战役、南方投降等过程。

探讨两个法令在战争中的作用。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从战争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分析美国内战的历史意义,并客观地评价林肯其人。

四、小结。

小结提问:为何资本主义的美国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强调交战双方同是资产阶级,实力相当。

小结全课: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对比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有何异同。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从目的、方式、内容、作用去思考。

第二课时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

课前发放本节预习提纲,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特点和历史意义。课上展开充分讨论,探讨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一、导入。

提问: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哪些国家加入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统一:

六组同学演示:“德意志统一”

利用新闻播报形式列举统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经济状况。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德意志资产阶级提出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德意志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普鲁士完成统一的优势。

学生演示俾斯麦上台,发表演说,阐明“铁血政策”。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两个资料分析“铁血政策”的性质。

利用地图简介普鲁士王朝的三次统一战争。讨论俾斯麦的统一策略对战争的作用,注意普法战争后期性质的变化。

最后分析统一的历史意义,探讨德国的强大日后对欧洲、对世界的影响。

小结提问: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中发挥了什么历史作用?

三、意大利统一:

七组同学演示:“意大利统一”

展示14、15世纪意大利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文化的繁荣。对比19世纪中期意大利的社会状况,探讨意大利在历史进程中落后原因。

最后由学生归纳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统一的进程、特点和历史意义。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统一的特点、加富尔和加里波第在统一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四、小结全课: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第三课时日本明治维新。

一、导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冲垮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飞,同时也震撼着古老的亚洲。

二、日本明治维新:

八组同学演示“日本明治维新”

结合地图,展示19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状况。封建幕府统治的腐朽,经济发展的落后,人民起义不断,西方列强的入侵。

引导学生分析,内忧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注意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阐述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帮助学生弄清封建领主经济的概念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几股新生力量。引导学生把握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来源,简介武装倒幕的过程。

重点分析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结合教材内容先由学生归纳改革的内容,再结合本目几段资料和插图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

然后,通过学生思考,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一成一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背景、力量对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

最后,关于明治维新的意义,首先应充分肯定它的积极成果,然后再适当地讲述它的消极影响;分析时要结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结。

1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成功了,但由于这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日本的封建势力仍然很强大。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很快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列强行列中,给日本乃至亚洲历史投下了阴影。

讨论: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为3课时。设计为活动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去发现、探究、解决历史问题,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唯物史观思考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国际意识。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重视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板书设计。

第四节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一、俄国1861年改革。

2.改革的内容。

3.改革的意义。

二、美国内战。

1.美国的领土扩张。

2.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3.美国内战及其意义。

三、德意志统一。

2.统一的过程。

3.统一的意义。

四、意大利统一。

2.统一的过程。

3.统一的意义。

五、日本明治维新。

1.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2.武装倒幕。

3.明治维新及其意义。

初中历史教案篇四

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秦朝暴政;大泽乡起义的过程;张楚政权的建立;项羽的巨鹿之战;刘邦进逼咸阳和秦的灭亡;楚汉之争及其后果。

2.能力与过程:从众多的史实中分析战争发生的原因以及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爱国、爱民的教育,体会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统治的经过。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法:阅读指导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09年7月的淮北平原,突然下了一场罕见的大暴雨,这场雨一连下了十几天,淹没了道路,雨刚停歇,就有许多人聚集在大泽乡的山坡上,因为这场雨延误了他们去渔阳守边的行期,按秦法规定,误期当斩,面对着死亡的威胁……(他们最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结果如何?同学们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研究秦朝末期的那段历史。

二、新课探究:

1、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导入框的'文字和图片。(媒体显示图片)。

2、分组讨论(四人为一组)。

话题:秦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各小组讨论后派一名代表发言,(教师引导)收集归纳整理。(媒体显示)。

秦的暴政表现在:徭役和赋税很重,刑法残酷,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举例说明)不仅如此,宦官赵高掌权,政治变得更加黑暗。秦朝暴政在人民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3、学生自主思索:

在这种情况下,你知道人民会怎么样?最初点燃战争的“导火线”呢?

战争的直接原因:(遇雨误期)。

战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4、分组学习:“陈胜、吴广起义“。

初中历史教案篇五

复习课文,理清课文条理,领会作者是怎样围绕文章中心一层层表达思想感情的。准备开三国故事会。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板书课题)。

2、请学生简要说说火攻一战的过程。

二、领会文章的中心。

2、学生讨论回答。

(1)周瑜: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2)曹操:骄傲轻敌。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这篇课文中,你明白了什么?在学习上,对你有什么用处?(多请几名同学说一说)。

三、开三国故事会。

1、分小组准备故事会材料。

2、组织小评委,推选主持人。

3、开三国故事会。

4、评委给每个小组打分,给优胜小组颁发奖状。

四、教师总结。

作业设计:

1、把你今天在课堂上得到的知识讲给家长听。

2、联系实际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3、预习《田忌赛马》。

初中历史教案篇六

2、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

3、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都江堰工程的作用和历史地位。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1课时。

一、导入(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由一生讲述教材导言部分“立木为信”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生答)师设疑:商鞅为什么能在那个时期掀起变法运动?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变革的时代,去了解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吧。(板书课题: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二)、展示学习目标。

大屏幕展示目标(学生读目标),教师强调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都江堰工程的作用和历史地位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二、先学(13分钟)。

(一)自学教材(10分钟)。

教师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依据导学案第一部分走进本课的学习之旅。10分钟,好,开始!

1、说出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情况。

2、说出都江堰兴修的时间、人物及它的功能和作用。

3、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其目的、时间、指导思想、内容、性质、作用。

4、各国变法的影响。

(二)自学检测(2分钟)。

1、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a.夏朝b.商朝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2、下列事件,成为我国春秋时期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革命性标志的是()。

a.用磨制的石镰收割庄稼b.带木柄的.耒耜在农业上的使用。

c.牛耕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d.铁制农具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

3、都江堰属于()。

a.防洪工程b.灌溉工程c.水利航运工程d.防洪灌溉工程。

4、“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体现了()。

a.商鞅变法的精神和原则?b.商鞅变法的具体办法。

c.商鞅向奴隶主贵族发出的挑战d.商鞅向秦国国君立下的保证。

(三)我的疑惑(1分钟)。

过渡语:请你将自学和测试过程中的疑惑举手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三、后教(22分钟)。

(一)教师点拨,拓展延伸。(14分钟)。

过渡语: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效果如何呢?现在老师检查一下,请看大屏幕。

1.教师精讲点拨,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见课件)。

点拨1、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点拨2、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2.8分钟疯狂记忆“自学教材”问题;对桌之间互查一个重点问题。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7分钟)。

初中历史教案篇七

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教学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讨论:如果你是皇帝,你将如何选拔人才为你所用?

科举制的诞生:

学生对比学习:隋唐以前的选官制度和科举制。

科举制的完善:

学生设计:科举制发展线索图。

科举制的影响:

小组讨论:科举制的影响。

方案一:讨论:在此之前的选官制度、科举制、现今的选官制度对比。

方案二:课堂小论文:科举制度之我见。

方案三: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古代的考试制度以后,请你想一想:你对现在学校的考试制度和考试的形式有什么合理化的建议吗?能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有关的建议书或计划书。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初中历史教案篇八

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重点:是北京人;。

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课。

积极参与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顺序。

二、元谋人。

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同时解决‘北京人’、蓝田人等名的来历)”“生活的年代与地域?”

考察:“作为科学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经是人了呢?”“元谋人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小结。过渡:已经发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学生阅读,仔细研究,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过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适宜人的生存?

比较体质特征(观察真人比较)。

怎么样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种?使用火有何意义?

教师小结本目内容,说明:北京人遗址是遗存最丰富的远古人类,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遗产名录。”

活动: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学生阅读,先建立一个整体映像。

然后分别进行考察(阅读、观察、分析、结论、发言等活动)。

增加学生的自豪感。

四、山顶洞人。

大约二十万年后,在北京人生活过的地方,又出现了一种进步得多的原始人类――这就是“山顶洞人”。

六、练习。

书后“学习测评”。

初中历史教案篇九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不久,光绪帝召见康有为,颁布《定国是诏》,正式开始变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戊戌变法”。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

师:对。这样变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生:人民、当官的。

师:这里的"民"具体指什么人?

学生可能不会立即答出,教师要分析"民"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师: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书中的思考题。答案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四、戊戌政变

以学生自学为主。(电脑屏幕显示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戊戌政变的经过)认识慈禧太后的专权凶残、袁世凯的阴险狡诈、谭嗣同的英勇无畏。记住戊戌六君子的名字。教师最后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从光绪帝下诏变法到变法最终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这场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小结: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就往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是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潮流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

初中历史教案篇十

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利用地图、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第一课时。

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

一、导入。

引导学生分析时代特征,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来。

二、俄国1861年改革:

一组同学演示:“俄国农奴贫穷的生活”

主要表现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甚至降为奴隶。而农奴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为牟取暴利,他们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欧洲。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无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二组同学演示:“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

主要表现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一名学生演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上台讲话:“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引导学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显示改革内容。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废除农奴制“是一次对农奴的‘合法’掠夺?”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关资料。组织学生探讨、评价改革的性质、作用及不彻底性。

本目小结提问:为何在封建制度最顽固的俄国会出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

强调俄国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势力。

三、美国内战:

三组同学演示:“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出示“美国领土扩张”地图。

主要表现美国自独立后,制定的对外扩张领土的政策、扩张的手段、结果。

播放录像:“西进运动”片断,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

四组同学演示:“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现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间的矛盾。

北方的资本家因为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原料、国内统一的市场而无法开工。

南方的种植园主一面在种植园中驱赶成批的奴隶劳动,一面与英国资本家大谈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运往英国,并从英国大批进口廉价工业品。

本目为难点,学生不易理解透彻,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先讲明两种经济形式的性质、矛盾产生的背景,并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南北双方的矛盾及矛盾产生的焦点,再进一步分析这些矛盾对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最后简介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的.发展和南北两大阶级斗争的深入,结合教材两段资料探讨林肯上台与美国内战爆发的关系。

简介林肯生平,一名学生演示林肯演说的片断:“选票比子弹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组同学利用自制地图讲解内战经过,包括内战爆发、初期北方失利、联邦政府颁布革命措施扭转战局、转折战役、南方投降等过程。

探讨两个法令在战争中的作用。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从战争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分析美国内战的历史意义,并客观地评价林肯其人。

四、小结。

小结提问:为何资本主义的美国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强调交战双方同是资产阶级,实力相当。

小结全课: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对比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有何异同。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从目的、方式、内容、作用去思考。

第二课时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

课前发放本节预习提纲,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特点和历史意义。课上展开充分讨论,探讨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一、导入。

提问: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哪些国家加入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统一:

六组同学演示:“德意志统一”

利用新闻播报形式列举统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经济状况。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德意志资产阶级提出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德意志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普鲁士完成统一的优势。

学生演示俾斯麦上台,发表演说,阐明“铁血政策”。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两个资料分析“铁血政策”的性质。

利用地图简介普鲁士王朝的三次统一战争。讨论俾斯麦的统一策略对战争的作用,注意普法战争后期性质的变化。

最后分析统一的历史意义,探讨德国的强大日后对欧洲、对世界的影响。

小结提问: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中发挥了什么历史作用?

三、意大利统一:

七组同学演示:“意大利统一”

展示14、15世纪意大利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文化的繁荣。对比19世纪中期意大利的社会状况,探讨意大利在历史进程中落后原因。

最后由学生归纳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统一的进程、特点和历史意义。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统一的特点、加富尔和加里波第在统一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四、小结全课: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第三课时日本明治维新。

一、导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冲垮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飞,同时也震撼着古老的亚洲。

二、日本明治维新:

八组同学演示“日本明治维新”

结合地图,展示19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状况。封建幕府统治的腐朽,经济发展的落后,人民起义不断,西方列强的入侵。

引导学生分析,内忧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注意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阐述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帮助学生弄清封建领主经济的概念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几股新生力量。引导学生把握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来源,简介武装倒幕的过程。

重点分析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结合教材内容先由学生归纳改革的内容,再结合本目几段资料和插图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

然后,通过学生思考,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一成一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背景、力量对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

最后,关于明治维新的意义,首先应充分肯定它的积极成果,然后再适当地讲述它的消极影响;分析时要结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结。

1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成功了,但由于这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日本的封建势力仍然很强大。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很快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列强行列中,给日本乃至亚洲历史投下了阴影。

讨论: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初中历史教案篇十一

1.讲述:远古时代的传说我们已学习了炎黄始祖、尧舜禅让、大禹治水,还有哪些神话传说哪?(答: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

2.思考:古史传说与史实有什么区别?

[学生]多种回答。(老师对各种回答应给予充分肯定)。

[老师]综合学生意见总结:由于炎黄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先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传作是他们的功绩,这些传说,其中包含着后人附会的成分,不能全信为真,但其中一定又含有真实的历史史实,从炎帝黄帝传说中,我们应知道传说时代农业技术的发展,黄帝时代是农业文化长足进行的时期,农业文化发展的许多必要条件,当时大概都已具备了,那时已有了原始的农业,原始的`医药业,原始的商业,这些发明创造是人类迈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先民发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的结晶。

3.感悟:这些神话传说体现了远古人类的什么精神?

[老师]精神:富于开拓,勇于创新,敢于冒险,积极进取;强调集体力量,团结协作;注重自己修养;征服自然,为人民造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等。

探究二:传承中华文明奉献和谐未来。

材料一:孙中山的祭黄帝陵词开首就是“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材料二: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祭黄帝陵》毛泽东)。

材料三:相传,农历三月三是黄帝一统天下、成就伟业的日子,后人为表达对轩辕黄帝的敬仰之情,从春秋时期就兴起了盛大的拜祖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问1:看材料一二三思考:我们为什么要祭奠黄帝?

问2:结合材料一至三想想:如果我们现在去祭奠黄帝,你打算怎样寄托我们的缅怀之情?

[提示:继承先祖伟业,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本课小结:

一.老师的结语:通过本课学习让我们铭记一个主题和谐缔造了中华民族,和谐是千古传承的中华美德,中华民族在和谐奋进中创造了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我们也在协作共进里谱写了新时期的篇章,相信中华巨龙一定会永远屹立世界东方!

二.最大的鼓舞:

材料:“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泽东对青年们说)。

问:材料四毛泽东的话给你最大的鼓舞是什么?

三.感动的一读:(齐读引导学习高潮)。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少年中国说》-梁启超)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炎帝、黄帝的传说,尧、舜的禅让和大禹治水使我们认识到,传说时代人类在缓慢进步,中华民族的雏形已经形成,禅让后期人类已迈入阶级社会,大禹时国家已初步产生,已透露出了中华文明的曙光。在大禹治水上讲解应进一步动脑。

七下第三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课堂展示。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盛唐是从哪位皇帝开始的?他主要的政绩是什么?

老师指出:盛唐时期除了唐太宗,还有武则天和唐玄宗,他们三位皇帝创造盛世景象,不仅政治稳定,经济也得到发展,达到鼎盛。下面我们就将学习这一内容,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第一幕自主学习,完成学习手册的基础积累:

1、教师要求学生快速预习课文,然后完成学习手册的基础积累,对本课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

(1)唐高宗去世后,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周”。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武则天统治时期,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3)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

(4)唐朝时,由于和的发明与使用,促进了土地开发,增加了粮食产量,推动了农业发展。

2、教师指导学生,可相互交流完成。

3、出示本课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形成直观的印象:

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决定作用。

政治经济。

促进作用。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农业:曲辕犁。

筒车。

手工业兴盛。

武则天的统治人口增多。

开元盛世:唐玄宗措施疆域辽阔。

什么是开元盛世?为什么会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解释开元的含义:唐玄宗想有所作为,励精图治,使唐朝更加兴盛。教师指出:开元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多媒体出示:唐诗人杜甫的名句,最能形象说明开元时期的繁荣局面。学生齐读:《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初中历史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秦朝暴政;大泽乡起义的过程;张楚政权的建立;项羽的巨鹿之战;刘邦进逼咸阳和秦的灭亡;楚汉之争及其后果。

2、能力与过程:从众多的史实中分析战争发生的原因以及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爱国、爱民的教育,体会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统治的经过。

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法:阅读指导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09年7月的淮北平原,突然下了一场罕见的大暴雨,这场雨一连下了十几天,淹没了道路,雨刚停歇,就有许多人聚集在大泽乡的山坡上,因为这场雨延误了他们去渔阳守边的行期,按秦法规定,误期当斩,面对着死亡的威胁……(他们最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结果如何?同学们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研究秦朝末期的那段历史。

二、新课探究:

1、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导入框的文字和图片。(媒体显示图片)。

2、分组讨论(四人为一组)。

话题:秦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各小组讨论后派一名代表发言,(教师引导)收集归纳整理。(媒体显示)。

秦的暴政表现在:徭役和赋税很重,刑法残酷,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举例说明)不仅如此,宦官赵高掌权,政治变得更加黑暗。秦朝暴政在人民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3、学生自主思索:

在这种情况下,你知道人民会怎么样?最初点燃战争的“导火线”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媒体显示)。

战争的直接原因:(遇雨误期)。

战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4、分组学习:“陈胜、吴广起义“。

初中历史教案篇十三

2、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

3、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都江堰工程的作用和历史地位。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1课时。

一、导入(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由一生讲述教材导言部分“立木为信”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生答)师设疑:商鞅为什么能在那个时期掀起变法运动?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变革的时代,去了解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吧。(板书课题: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二)、展示学习目标。

大屏幕展示目标(学生读目标),教师强调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都江堰工程的作用和历史地位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二、先学(13分钟)。

(一)自学教材(10分钟)。

教师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依据导学案第一部分走进本课的学习之旅。10分钟,好,开始!

1、说出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情况。

2、说出都江堰兴修的时间、人物及它的功能和作用。

3、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其目的、时间、指导思想、内容、性质、作用。

4、各国变法的影响。

(二)自学检测(2分钟)。

1、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a.夏朝b.商朝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2、下列事件,成为我国春秋时期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革命性标志的是()。

a.用磨制的石镰收割庄稼b.带木柄的耒耜在农业上的使用。

c.牛耕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d.铁制农具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

3、都江堰属于()。

a.防洪工程b.灌溉工程c.水利航运工程d.防洪灌溉工程。

4、“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体现了()。

a.商鞅变法的精神和原则?b.商鞅变法的具体办法。

c.商鞅向奴隶主贵族发出的挑战d.商鞅向秦国国君立下的保证。

(三)我的疑惑(1分钟)。

过渡语:请你将自学和测试过程中的疑惑举手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三、后教(22分钟)。

(一)教师点拨,拓展延伸。(14分钟)。

过渡语: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效果如何呢?现在老师检查一下,请看大屏幕。

1.教师精讲点拨,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见课件)。

点拨1、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点拨2、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2.8分钟疯狂记忆“自学教材”问题;对桌之间互查一个重点问题。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7分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