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读梁家河有感300字(优质8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01:29:24 |
  • zdfb |
  • 14页

朋友是我们心灵的知己和忠实的伴侣。如何管理时间成为了现代社会中的一项重要技能,我们需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总结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提高总结的质量和效果。

读梁家河有感300字篇一

5月2日,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策划编撰的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面向全国公开发行,为了第一时间阅读该书,当天下午,笔者立即去书店买了一本,中午“加班”一口气看完。

纪实文学《梁家河》全书10余万字,40幅图片,共分为四个部分。该书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有很强的可读性、思想性、教育性。该书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及深刻体悟,对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为当代青年坚定理想、立志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书中蕴含的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并且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始终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记录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的生动场景及40多年来对梁家河乡亲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书中难忘梁家河这一篇目中讲到,2004年8月14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接收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回忆起在延安的插队岁月,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当在回答“有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延安人”的提问时,习近平脱口而出:“我确实把自己当做一个延安人,因为这是我人生的一个启程点……我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所以我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看作是延安人。”

第二部分以“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为题,讲述了他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让人深刻认识到青年习近平是如何在逆境中成长,在磨砺中脱胎换骨,在窑洞里读书求知、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正如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所说,“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当年的北京知青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成为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

书中提到高产的淤地坝、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磨坊和裁缝铺、知青居住的窑洞……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照片、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习近平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让贫穷落后面貌一去不复返,习近平在山沟沟里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战天斗地,一干就是七年。

2015年,习近平在英国伦敦时,回忆起梁家河:“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这股一往无前的执着和永不松懈的劲头,源于总书记无比鲜明的人民立场和坚定真挚的人民情怀。正是这种真情大爱,获得了群众的情感认同,让群众发自内心地崇敬爱戴,发自内心地坚定追随。

现如今,习近平的这些“小伙伴”已是儿孙绕膝,但耳旁依然萦绕着习近平插队时在土窑洞里、热炕头上说的话:“做行动上的巨人”“一碗水端平”“人来到世上,就是要为人类办好事”“要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当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该书中“随娃”是石春阳的小名,习近平当时任大队支部书记,有意推荐石春阳当大队党支部副书记,习近平为了培养“随娃”,在一次给村民分配救济粮时恪守“一碗水端平”的处事原则,至今让“随娃”受益匪浅。

第四部分以“我们走在阳光路上”为题,讲述了梁家河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亲们的幸福生活,为我们展现了梁家河村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近年来,梁家河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住上了大房子,用上了互联网,种植高端水果,发展起观光农业,成立了公司经营文化旅游产业,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同时,村上实施生态环境治理,营造美丽宜居环境,引导村民树家风、正民风,打造文明村庄,还办起了民间艺术馆,成为名副其实的“最美乡村”。

据了解,去年12月,在“2017寻找中国最美乡村推介活动”中,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标准,经过专家学者和媒体公众评选,梁家河获评全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

梁家河,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一个把心留住的地方,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读梁家河有感300字篇二

可以说《梁家河》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这本书,语言质朴,字字饱含着真挚的情谊,在读其中几个章节的时候,我几乎无法抑制地流下了热泪。

四十多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才十五岁,就要背着行李到当时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梁家河插队。远离父母亲人、远离大都市,一般人难以渡过。

然而,习近平总书记却在那里一待就是7年。从一个白净的城里娃锻炼成了一个干农活从不撒奸儿的好把式;从一个讲普通话的北京人变成了一个张嘴就来陕北话的黄土高原汉子;从一个先后写了10份入党申请才被批准入党的年轻人,成长为当时梁家河的党支部书记。

真是难以想象,在此期间,在那样的环境里,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忍受了多少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困苦。如果没有一种锲而不舍、坚毅果敢的品性是不行的,如果没有对党忠诚、对人民热爱的坚定信念是难以支撑的。

在梁家河生活战斗的7年里,习近平总书记热爱学习,经常点着煤油灯一学就是大半夜;喜欢与群众拉家常、交朋友、交心;善于和群众沟通交流,办事公道、一碗水端平,时刻想着如何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他干事认真踏实,担当精神强,累活、苦活带头干、抢着干,先后带着群众打出了甜水井、修成淤地坝、办起了铁业社、代销店等等,不断改善村里生产条件;他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不远千里到四川去学习沼气技术,建成了当时陕西第一口沼气池,一举击破了当时所谓专业人士的沼气过不了秦岭的谬言。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和真情实感,赢得了全体村民的爱戴和不舍,谱写了一曲既感人肺腑又荡气回肠的壮丽诗章。

掩卷深思,梁家河真不简单,不能小看,这的确是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苦难算不了什么,只要坚信光明,也许它就是一个磨砺石;困难算不了什么,只要团结一心、锲而不舍、坚韧不拔,没有什么不能战胜;挫折算不了什么,只要初心不变、坚定信念、牢记使命,兴许它就是一块试金石;百姓的心里有杆秤,群众的意愿大如天。所以,《梁家河》这本书非常值得我们认真读、反复学、细细品、深刻悟,更重要的是要真真正正地做好学以致用。

作为一名基层文学艺术工作者,今后我决心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坚定理想信念,提高为民情怀,撸起袖子加油干,多为人民鼓与呼。

一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学习,多读好书。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和政策理论水平,提升政治站位和个人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跟党走。

二要心系群众,艰苦奋斗,刚正无私,敬业勤恳地扎实工作。多深入基层、多走进群众,多倾听老百姓的心声,在工作一线锤炼党性,磨砺意志,廉洁奉公,埋头苦干。尤其在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时刻,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扑下身子,上门入户,用心、用情地真扶贫、扶真贫。

三要发挥业务特长,为时代立言,为人民放歌。习总书记曾说: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艺工作者想要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

一定要深刻领会习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坚决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立足本职、结合实际,身体力行地带领全县文艺界人士真真正正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多创作出一些有根本价值所在的文艺作品,尽力为城固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做贡献。

读梁家河有感300字篇三

“我年轻时读了不少文学作品,涉猎了当时能找到的各种书籍,不仅其中许多精彩章节、隽永文字至今记忆犹新,而且从中悟出了不少生活真谛。文艺也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去年3月,我访问俄罗斯,在同俄罗斯汉学家座谈时就说到,我读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如年轻时读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后,在我心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今年3月访问法国期间,我谈了法国文艺对我的影响,因为我们党老一代领导人中很多到法国求过学,所以我年轻时对法国文艺抱有浓厚兴趣。在德国,我讲了自己读《浮士德》的故事。那时候,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后来他又走了30里路来取回这本书。”

我的思考:功夫不负有心人,你所有的过往、所有的积淀,都会沉淀在你的身体里、气质里、举手投足间……,没有一本书是白读的,当你若干年后在某种重要的外交场合里,或在对你很重要的一次会议里……,你的脱口而出,你独到的见解和卓越的才能会让对方对你刮目相看,你的知性让你充满了迷人的魅力!

读梁家河有感300字篇四

诗人谷溪现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是路遥的老师,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山花》是他在1972年9月创办的延川县文艺小报,由他担任主编,路遥常在《山花》上发表诗作。取名“山花”。谷溪回忆说,习近平所在的梁家河离延川县城约有25公里山路,当年交通不便,只能靠步行,习近平来县城开会或办事,晚了回不了梁家河,他就会找路遥长谈。谷溪当时是延川县革委会通讯组组长,路遥则是通讯组学员,他们都住在县革委会的窑洞中,窑洞既办公又住人。谷溪回忆道,当年习近平和路遥进行彻夜长谈的窑洞是“三间房”,这是专门供来客住的客房。在谷溪印象中,习近平和路遥年轻时都是“读书狂人”,读书范围广泛,十分好学。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习近平40多年前当知青时的模样,他随身军包内装的全是书和厚厚的笔记。

我的感受:当你脚踏着黄土地,手轻轻地抚摸着路遥的雕像,一阵风吹来,竟闻到了路遥门前的山花淡淡的香味,此时的你,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在这面朝黄土背朝天如此贫瘠的地方,竟也造就出这样两位伟大的人儿!在那样的岁月里,他们两人推心置腹地彻夜长谈,到底谈些什么?没有恶劣生活坏境的抱怨,没有社会不公的愤慨,有的是知心人儿话投机的畅快,有的是大丈夫当雄飞的高远志向!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不同场合,不止一次讲述过他的读书故事,也每每在演讲中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让听者叹服。央视新闻定制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书柜”,来看看总书记的“书单”和读书感悟吧。

在这个书柜中,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涉猎的书面很广,他不仅看的书多,而且写读书感受,是的,这个书柜只是习近平读书生活中小小的缩影罢了,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中,我们了解到习近平读书学习有这么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正如有些老乡所讲的——有个缝针的时间都要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第二,他读书注重分析对比。一方面,近平会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他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会跟别人进行讨论。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异同,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正所谓“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他经常是以看一本书为主,同时又寻找相关的书籍作为佐证,不断地扩展阅读书中的知识。比如他看中国历史,就是先以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为主要读本来学习,但在学习中发现史学家的不同观点时,就以钱穆、吕振羽等不同版本的中国历史书籍来互相印证、互相对比,深入理解。这样学到的历史观点,是一个立体、全面的观点。既掌握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不同点,也养成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

这一点让我想到了最近热播的古代宫廷剧《延禧攻略》,这部剧,风靡一时,被称为一部行走的中国文化教科书。抛开剧情,单说考究用心的清宫布景,古典素雅的高级色调,如诗如画的中国风构图,用网友的话来说“随便一摁暂停,都是一幅绝美的中国水墨写意啊!”剧中的各种细节,完美到极致,比如清宫的服饰不是剧组胡编乱造出来的,而是参考各种史料古画,极尽所能做到经得住推敲考证。我们看这张图,真实的富察皇后画像和剧中的富察皇后一对比,她们的耳坠除了颜色略有不同,其他的简直是做到了神还原。这部剧布景如此的考究,这取决于导演于正对古典美学的研究和热爱,在开拍这剧之前,她就做了很多的功课,比较清宫权威的书籍,考证历史,极致还原,正如她自己所说:“我希望有一部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戏,让观众能真的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伟大和美学,更希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传承下来。看来,对一件影视作品极致的追求和用心,必然造就一步成功的作品!它的思想决定了它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就是这样极致追求梦想的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中国大地上实践开花,这些都是建立在他对祖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之上的,这正是他人生的第一步开始,渐渐形成了他宏伟的治国理政的思想体系,谁能想到?一个陕北的小山村——梁家河铸就了中国新时代的伟大领导人习近平,就是那个在动荡的年代在“尘埃”中仰望星空的读书人!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需要汲取习近平博览群书、深入钻研的读书精神,而作为年轻的党员同志,我们更应该学习习近平在艰苦的岁月中知难而上、敢作敢为的勇气和气魄,在“尘埃”中仰望星空,这未尝不是一种诗意的生活!

读梁家河有感300字篇五

在认真阅读《梁家河》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这本书中表现的‘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梁家河精神感染。

通过阅读,我认真了解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时的工作、生活经历和梁家河几十年的时代变迁,被这其中蕴含的习近平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所触动。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岁月里一言一行,真切地诠释了什么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进取精神、“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奋斗意志、“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不变初心。

总书记的初心就是在梁家河形成的,而且始终如一,历久弥新。习总书记初到梁家河村就面对“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四大关的挑战;因为家庭原因在入团、入党、上大学等问题上受到不公正对待和种种考验;不放弃自我学习,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书籍并与实践相结合;为老百姓谋实事,到四川认真学习建沼气池并回来帮助全村建设;带领村民打地坝、挖井、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和磨坊;离开梁家河后不忘接济乡亲等等。青年习近平在困境中自强不息、珍惜光阴读书学习、不怕吃苦敢于吃苦、勇于担当善于谋事、心系百姓多干实事、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正是我们扎根在基层农村青年干部所需要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认真汲取其中的精华养分,强筋健骨,能更好为乡村振兴做出自己有益贡献。

正是这七年艰苦而又生动的时间磨练,使习总书记在人民群众中成长,凝聚了人民群众的力量,铸就了人民领袖的人生格局。从梁家河的一点一滴中,读懂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具有浓厚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拥护、人民爱戴、当之无愧的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是党心军心民心所向,是人民之福,是群众公认、全党认同的,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

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工作生活的第一站,是习总书记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祥地和逻辑原点、实践起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全面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扎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经验积累以及深邃的理论思考,起点就在梁家河。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正是在这里艰苦奋斗的生活历练,锤炼了习近平总书记坚韧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逆境中前行的精神,在重重困难中披荆斩棘的魄力,是我们所有农村基层年轻干部的优秀学习榜样。

读梁家河有感300字篇六

习近平主席从北京来到了农村,苦,是七年知青岁月的底色。面对梁家河的挑战,他迎难而上,与群众一起开荒、种地、放羊、打坝,适应了饮食、忍过了跳蚤、战胜了劳动、坚定了思想,他从格格不入,到最终和群众打成一片,见证了梁家河发生变化。作为一名基层员工,我更应该学习习近平主席脚踏实地、攻坚克难的顽强意志,在工作中脚踏实地,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奋斗,以苦干实干成就事业;同时,工作中遇到挑战,要迎难而上,敢于和困难战斗到底,发扬“亮剑”精神,在挑战困难中完善自身、成就人生。

梁家河是一个普通的地方,是中国千千万万农村中的一个,可他也是一个不普通的地方,它是习近平主席人生起步的地方。我是新入职的广航员工,广航局对我而言就如“梁家河”一样,我是大家庭中的一员,时刻牢记学习才是硬道理,认真掌握各种安全与生产知识;对待工作必须恪尽职守,脏苦累的活不仅要带头干,还要踏实干,按时按量保质的完成工作;助人正己,跟随广航一起扬帆起航。

读梁家河有感300字篇七

学习梁家河精神,就是要读懂习近平七年的知青岁月所形成的生活态度、劳动观念、为民情怀。在插队期间,他始终与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时刻不忘“什么叫群众”,乡亲们来串门,坐在炕上,他毫不介意他们身上带的土是否会弄脏被褥和枕头,更不担心有人带来跳蚤、虱子。正是这些原因,人们才喜欢到他这里串门,和他谈天说地,听他讲历史、讲外面的新鲜事,他也成了梁家河的一份子。他与民同吃、同劳动、同生活,积极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别人怎么做,他就跟着学,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向村里人请教,渐渐地所有农活都熟悉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习近平总书记从一个北京娃,“一个什么都不会做的十五六岁孩子”,锻炼成为群众眼里“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学习《梁家河》,就是要永葆“立根原在群众中”的为民情怀,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对群众视如亲人、饱含真情,与群众打成一片,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把人民的期待作为奋斗目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读梁家河有感300字篇八

“我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中国陕北的一个小村子当农民,在那里度过了7年青春时光。那个年代,我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读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剧本。莎士比亚笔下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都深深吸引着我。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我的思考: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书中寻求生活的答案,在浩瀚的经典中不断让他思考,是生活涤荡着他的心灵,是书籍让他看清了自己!他在书中汲取营养,在恶劣的环境中坚定自己的信念,向着明亮那方,心中有了阳光,脚下才有力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