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答案(通用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13 07:07:22 |
- zdfb |
- 13页
一个好的教案应该包括课前预习、教学目标、教学步骤和评价等内容。教案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教学中的实际变化。运用这些教案范例中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技巧,教师们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答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开叉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ppt、小棒、线、纸片、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二)利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导入新课。
1、从生活中的角引入数学图形中的角。
师:板书“角”字。
谈话: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些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数学图形中的角。
2、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角。
(三)引导探究角。
(3)联系实际,感知角的特征。
谈话:角是个调皮的娃娃,特别喜欢玩捉迷藏,你能在这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
出示扇子、三角尺、钟面、剪刀的图片。
同桌一起找一找。
汇报交流,总结。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抽象出图形。
谈话:让我们把角从物体中请出来。
说一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引导说出:尖尖的,直直的。
2、摸角,感受角的特征,明确各部分名称。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尺。
为什么把它叫做三角尺?
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各个角吗?
摸一摸三角尺上有角的地方,在手心轻轻按一下,看看留下了什么?
再摸一摸尖尖地方的两旁,有什么感觉?
尖尖的地方是角的一个组成部分,叫顶点。
直直的两条线是角的边。
3、画角。
边画边讲解画角的步骤。
4、快速说出屏幕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5、清晰角的表象。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我们刚刚认识的角是什么样的,把它记在心里。
6、根据学习经验,准确辨认角。
这些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学生做出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7、数出平面图形中的角。
谈话:看同学们学的这么认真,图形朋友们也想考考大家,想接受挑战吗?
出示图形,数出每个图形里各有几个角。
学生汇报结果,并指出每个图形里的角。
8、寻找生活中的角。
(1)谈话: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角,能够准确辨认角,还能数出图形里到底有几个角,真了不起!
其实我们的身边到处都藏有角,仔细观察,你还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2)同桌互相指。
(3)汇报交流,规范指角的方法。
(三)动手操作,体会角的特征。
1、创造角。
(1)明确要求。
每种材料只做一个角。
小组合作,比比哪个组的小朋友手最巧,变出的角最多。
(2)动手创造。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1)展示成果。
谈话:哪位同学能勇敢地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给大家听听你是怎样做的?
学生阐述自己做角的过程,并指出所做角的各部分名称。
(4)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用自己的双手做出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
2、比较角的大小,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1)活动角游戏。
谈话:这位同学做的角真有趣,还可以自由活动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活动角。
其他小朋友有做了活动角的吗?
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吧。
3、感受叉开程度与角大小的关系。
谈话:你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总结。
4、感受边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无关。
谈话:角变大和变小的时候,边的长短改变了吗?
5、比较角的大小。
(1)出示习题。
(2)独立思考,汇报结果。
三、巩固深化,再创造。
1、出示正方形。
谈话:如果把正方形纸沿一条边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
2、猜想一下,并动手验证你的猜想。
同桌合作,动手操作。
3、汇报交流。
4、演示,总结。
四、欣赏角的美丽身影,总结全课。
1、欣赏。
(1)谈话:角的世界就是这样变化多端而又奥妙无穷,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因为角的存在,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让咱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角的美丽身影吧。
(2)课件一次出现金字塔、五角大楼、乡村木屋等图片,教师介绍,学生欣赏。
2、总结全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角。
你们对自己这节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用一个手势来表示自己的心情吧。
看到角了吗?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角的奥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答案篇二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识字2500个,其中xx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使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笔临摹正楷字。
5、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写,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及一般用法。
7、学习阅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作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优秀诗文。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3、愿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要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收集材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摩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学期教学目标。
本册识字写字继续分两条线,先认后写,多认少写。全册要求会认350个字,会写284个字。会写的'字是本课或以前认过的字。识字方法仍然以随文识字为主,同时在语文乐园的“有趣的汉字”中给予多种识字方法的指导。为了加强识字,本册增加了四篇识字课文,分别安排在一、三、五、七单元。识字课文生动、活泼、有趣,学生爱读,同时可以引发思考,开启智力,如《二十四节气歌》,《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还有学生喜欢的《和尚挑水》《颠倒歌》。
本学期教学设想。
本学期采取随文识字,识字分两条线走。
一、随文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让学生在阅读中解决识字问题。
二、加强写字指导,要正确,书写规范,重视血色很难过的个人感悟。让学生多读,读通,读顺。要用普通话读,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得不够,不能够有真切的感受。要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阅读过程中可以听朗读音带或教师范读,进一步提高阅读质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答案篇三
(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
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二)(13课时左右)。
1、两位数加一位数。
2、两位数减一位数。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整理和复习。
我长高了。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
(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左右)。
1、乘法的初步认识。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
2、3、4的乘法口诀。
6的乘法口诀。
复习和整理。
(五)观察物体(4课时左右)。
(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左右)。
7的乘法口诀。
8的乘法口诀。
9的乘法口诀。
整理和复习。
看一看摆一摆。
(七)统计(3课时左右)。
(八)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
(九)总复习(4课时左右)。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课本p1、1,例1,练习一1、2、3题。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4、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
第1。
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答案篇四
《旋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平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答案篇五
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和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理解、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课件、星星。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学习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探索的过程。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本节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算法的多样化,发展其作出决策的能力。并通过小组讨论,把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总结。
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课堂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旧知铺垫。
2.课件出示情境:
0.24+0.10.82-0.321.54+2.39.88-4.32。
售票员阿姨:“只要小朋友能准确地计算出得数,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可以。
3.师引导:可以口算,可以列竖式计算、还可以请教别人,等等。
4.学生计算后、汇报结果。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针对学生的喜欢和好奇心,以游乐园的情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本环节目的是激活学生学习本课所需的知识,选择不同算法,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特别给予后进生再次学习的机会。)。
(二)提出问题。
1、问题情境。
师:大家计算得真准确!我们可以进去数学游乐园喽!你们瞧,游乐园里真乐闹啊!大象伯伯在那里给大家量体重,我们去看看!哦,有三位小朋友量出来的体重是……(课件出示游乐园情境图)。
笑笑38千克。
淘气45.2千克。
丁丁33.4千克。
2、大象伯伯要考考你们:你能不能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呢?
3、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从中选择出本节课将解决的问题:(退位减法)。
(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三、探索算法。
(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1、学生列出算式:45.2-33.4=2、师: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把得数算出来。
2、学生独立探究算法。
3、全班交流:生1:我算出得数是11.8。
(师追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师:很好,不过这种算法的前提是小数的位数相同。
生2:我是把这道题想成钱来算的。我先从45.2元里面拿出33元……。
师:你能把生活经验用在这里解决算术问题真不错。
生3:我能用列竖式的方法来算。
师:你的算法很特别,能不能上台来跟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师:谢谢你。
师: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计算起来更方便呢?
(列竖式)。
师:那好,我们就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第二个问题。
(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行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本环节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出发,主动参与,探究小数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有效的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算法的多样化,并且学会优化选择。)。
(2)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课件出示问题及智慧爷爷说的话“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请2位学生板演。
3、引导学生评价。
(课件出示情境)。
4、师:数学游乐园里还有个小朋友晶晶还不明白,我们一起来帮帮他。
5、小组讨论:列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不够减时怎么办?如果碰到整数怎么办?
6、分组讨论,并做好记录。
7、汇报交流。(强调智慧爷爷说的话)。
8、师小结:计算小数退位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一。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教师通过课件进行板书。)。
(通过小组讨论,促进生生互动,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归纳、概括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巩固和应用。
“有奖解答”
2、p16第一题。
(课件出示)。
(1)看谁算得最准确。
8.25。
+1.55。
-
7.3。
-2.25。
-
10。
-2.45。
-
教师着重引导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问题。
小结:计算小数进位加法时,小数点要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3、p16第二题。
新学期开学了,笑笑到商店买了1个书包和1个文具盒,笑笑一共花了多少元?
名称单价/元。
书包32.50。
文具盒7.60。
4、分发奖品。(星星——贴在光荣榜)。
(在“有奖解答”的具体情境中,学生既巩固新知,同时又引出了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问题。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五、总结回顾。
1、师:我们今天的游园活动到这里就结束了,你愿意把今天的收获和大象伯伯分享吗?
2、学生谈收获。
3、师总结:这就是我们所今天学习的——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相信以后遇到小数加减法的问题,应该难不倒你们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答案篇六
这部分教材创设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绿色环保生活情境,提出了需要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经验,尝试着独立列竖式计算,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简便算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初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理解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依据。
一、检查作业。
1、交流口算本上的得数。
问:这些口算题有什么特点?(都是末尾有0的乘法)。
末尾有0的乘法怎么口算?(先不看0,乘完后再数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添上几个0)。
板书其中一题:200×43。
这题的得数是多少?怎么算的?
现在请你用竖式来计算,行么?
(板书竖式,强调0先不要对齐)。
(2×4300,20×430)。
为什么这三个算式的得数都一样呢?(先不看0,都是2×43;再添上0,两个乘数末尾合起来都是有2个0,所以都要添上2个0)。
2、哪些同学昨天已经预习了数学课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
(要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学习例题。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850×15=。
2、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850×15=?,用竖式怎样算,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试一试。
指名板演,(可能出现的情况)。
(1)按照原来的方法笔算。
(2)0先不对齐,但在前面乘的时候,0也参与了。
(3)交换了两个乘数的位置。
(4)在第2步乘的时候,没有把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
……。
讲评这几种做法。
第一种方法:是正确的。
(重点讲)第二种方法:为什么开始列竖式的时候0没有对齐某个数位?(先不考虑,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既然是先不考虑,所以在这两次乘的时候,0也不要考虑。(擦去多余的0)。
指出:最后加完之后,这个0要补上。……。
比较第一、二种竖式,指出: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我们可以像这样写,比较简便。
3、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讲评。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得数。
2、第3题。
学生独立分组口算。算完后指名交流每组算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四、布置作业。
第2、4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答案篇七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设计思路:
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具准备:
1、一架天平;2、电脑,多媒体课件;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
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
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
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
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
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
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平。
2、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称的物品。
3、教师拿天平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
4、让学生每人把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并在小组内谈感受。
5、让学生通过掂、比、称,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为后面的巩固练习提供丰富的表象。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1、谈话得出1千克=1000克。
2、播放课件,巩固练习,强化学生对“千克”和“克”的理解。
六、课堂练习。
1、我会连。(西瓜、方便面、驼鸟蛋、2分硬币的重量)。
2、我会判断。
3、找错误。
七、游戏:
1、老师发给每组一样物品,让他们在组内先估测该物品重量,再统一意见,然后实际称量,最后修正自己估测与实测的误差。
2、老师总结估测的方法是要找一个参照物。
八、布置作业,延深课外。
1、让学生称出1千克鸡蛋。
2、让学生提出问题:1000克鸡蛋大约多少个,500克(1斤)鸡蛋大约多少个。
3、布置课后实践作业。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答案篇八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在学生了解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但三角形“边”的研究却是学生首次接触,短短的四十分钟之内,要让学生从抽象的几何图形中得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个结论,并加以运用,并非易事。开课前我先观摩网上优秀视频,学习优秀案例,用两天的时间准备教案,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到底该如何引导“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因此,教学中,我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围绕“怎样的三根小棒能摆成一个三角形?”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再次由学生自己找出原因,为什么能?为什么不能?初步感知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接着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虽然本节课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在实验活动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我对这节课做了如下的反思:
一、关注学生亲身经历。
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上,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一是导入部分,通过联系生活,激发兴趣。出示一组实物图片,使学生初步体验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动手操作部分,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来摆三角形,并且做好记录。这个过程必须得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在此基础上观察、发现、比较,从而得出结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我有意设置这些实际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要,又让学生在浓烈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个实验活动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例如:让学生到展示台展示准备得不够充分,只是简单的叫几位学生去展示,没有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实验结果,感觉只是停留在表面。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学生实验后,我只是出示一个例子就下结论,评课后,通过老师的点评,让我明白了,一个实验活动要有两到三个例子,才能下结论。
二、练习设计层层深入。
评价一节数学课,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练习得到的反馈,而学生之间参差不齐,为了能兼顾全班学生的整体水平,练习题我设计层层深入,由浅入深。1.判断三组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2.用同样长的3根、4根、5根、6根小棒能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第1小题我要求学生除了判断能不能摆成三角形?还要求学生们写出为什么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的理由。从学生的反应,可以看出正确率很高,让我惊讶的是,他们理由说的很棒,只要比较两根较短的小棒是否大于那根长的小棒就能知道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学生用算式表示(如:3+46)等,学生们能懂得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第2个小题,我让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猜想、实验、验证及同桌互相讨论等活动,来解答用3根同样长的小棒能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若能摆成,它是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学生都摆出了一个等边三角形出来。接下来再分别动手操作4根、5根、6根同样长的小棒是否能摆成一个三角形。若能摆成,它是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通过这个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勇于实践、敢于发现问题,从而在动手能力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的好品质。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答案篇九
《对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课件、各种对称的图片,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猜一猜、激趣导入。
师:在这花儿盛开的季节里,昆虫们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它们只有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它们是谁,它们就会出现。”
师: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蜻蜓、蜜蜂、蝴蝶的半个身影,让学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虫的另一半。)。
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昆虫,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两边都是一摸一样的。
师:像上面的左右两边都一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对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更多对称的知识。
观察、感知,互议自己的发现。有的同学从图案的。形状上观察出对称的特点。
汇报自己的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剪一剪,教学教科书29页例1。
(1)老师示范,先将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最后沿画的线剪。打开是一件上衣。
(2)学生模仿,做一个剪纸。学生动手剪时,师: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完成后观察这件上衣有什么特点?(是对称的)。
(3)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剪对称图形的?
(4)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师:同学们剪得都很漂亮,在对称图形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所有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师:对,这些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这个对称图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样的两部分。那咱们能给这条折痕起一个名字吧!这条折痕在数学王国中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翻到教材29页,拿出剪刀、长方形纸,照样子剪一剪,剪好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刚才我们发现图片里都是对称的图案,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小手也来找一找对称图形呢?
2、折一折。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左右对折,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对称)再上下对折,又发现了什么?(上下对称)。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对角也对称。)。
(3)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折一折,你又有什么发现?(不管怎样对折,都是对称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对称图形。
师:先用直尺标齐,再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学生自由发言。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29页,做一做。
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下面的字母、数字和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1、2、3、4、5、6、7、8、9。
3、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3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答案篇十
《树林医生》:
教学内容:
课本75页内容,树林医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用纸条来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之间比多少的关系。
教学准备:
红色、绿色的纸条,小棒,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复习旧知。
昨天学习的数量关系:多的=少的+相差的,以及。
少的=多的相差的。
三、自主练习。
1、第3题。
让学生先说信息,再借助纸条来列算式。集体订正,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第4题。
游戏:先看懂图意,明白小芳说的话(我卡片上的数比你的大65,它是多少?)。
3、第5题。
练习时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动物种类的资料,从中获得数学信息,然后提出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解决。
4、第6题。
让学生先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再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总结与反思(精选14篇)
- 2023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会讲话(精选17篇)
- 2023年初中语文案例分析4篇(优秀8篇)
- 中考散文800字(精选17篇)
- 2023年成长类散文800字(优秀14篇)
- 2023年以时间为话题的议论文600字汇总(优秀14篇)
- 最新以教育为话题的议论文题目(优质8篇)
- 《伊索寓言》读后感600字左右(优质19篇)
- 最新学生责任的议论文5篇(优秀14篇)
- 最新以道德为话题议论文1000字(大全18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