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300字(汇总11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20:28:15 |
  • zxfb |
  • 7页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观看一部电影后对所感受到的思想、情感和体验进行总结和反思的一种文体,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内涵,感受到心灵的共鸣。写读后感时要注意用词精准、语言生动,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你的思维与情感。下面是一些书友自己写的读后感,他们分享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或许可以给你一些思路。

皮囊读后感300字篇一

读过之后,谈不上感想,因为已经有更多更好更深刻的表达评论过了。自己的感受是有一种胸闷的压抑从翻开的第一页就开始,一直持续到一半过,他讲完自己的家庭开始讲朋友,这才好过来。情绪是始终随着他的叙述变化的,仿佛自己是一个住在他家隔壁的邻居,亲眼目睹了一般,又如他内心的一个小人,一直站在他肩头陪他一起经历,他的每个表达我似乎都能明白,未曾有过相似的经历,却又是那般感同身受,痛哭流涕。

我不认识他,但读完开始很想认识他,甚至于,开始有点想更深地去了解他,第一次有了想和作者发生“关系”的欲望。也想问问他,真的想明白了没有,那个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其实整本书就是蔡崇达自己的皮囊,一个由原生家庭,亲戚朋友,信仰、工作、生活拼凑起来的人。他选的这几个故事,恰恰是对他人生最好的一个小结,从不同侧面描写了这个人的内心,通过别人的视角,更细致得剖出了自己心理的沟壑。我不知道作者本人知道不知道,又或者他本就刻意为之,我看懂了,并且入迷出神。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去看,整本书就是蔡崇达精神世界的反射,第一张《皮囊》应该讲的是他的信仰,他内心神域的部分,来自阿太,组成灵魂。《母亲的房子》应该是构成了他爱情观和坚韧性格的部分,来自母亲,那种沉默笃定的坚持。《残疾》虽然自始至终说的是性格暴躁,因残致郁的父亲,但其实是他自己,他的卑微,他的粗鄙,是蔡崇达自己性格里,最不完美和不完整的部分。《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里面是他开始面对生死之惑的顿悟,而《张美丽》则是他的初恋,是他的性开窍期,也是对美丽的追逐与自惭形秽的对比。《阿小和阿小》我看得最入迷,那种从三个人的视角反复发生变化的微妙,那种原生的自卑,滋生的自负与追求,和崇拜和憧憬的负面作用,以及最后现实的反转,残酷却又血淋淋的美,甚为震动。虽然,时期有重叠和对不上的,但朋友的几章我认为是他部分自己的消亡。《天才文展》是他的天才梦,《厚朴》是他的热血梦,《海是藏不住的》是他的欲望,在生命的时间轴上不断消亡,开始思考,开始回答,开始有朴素的愿望。

我最喜欢他书里的几句话,精准又透着玩味,-他从香港阿小那里传染了“香港病”。

-到了大城市,你会发现,咱们这种小镇捏出来的人多粗陋。然后你会恨生养你的地方,它拖累了你。-这样的人,还因为出身,总可以嗅到他们身上的泥土味。这使得他们的理想粗暴却淳朴,让人感觉不到野心勃勃或者城市孩子般的精明,我乐于和这样的人交朋友,就如同喜欢某种精致的土特产一般。

-多么贫瘠的想像力,连想像的样本都是中学课本里的,-梦想原来是卑微的执着。

皮囊读后感300字篇二

在当代作者中,已经很难得见到这样的好作品了,读《皮囊》有感。他的文字简洁而锋利尖锐,没有一丝累赘,更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朴实到近乎口语化的语言,却蕴含着最深刻的道理,让每一个读书着感受着如同一支银针刺入心房的颤动、清晰。该书用朴素的语言讲出了人生的哲理,值得一看。

从序言开始读起,从这本书的序言作者,看出此书的与众不同。一位是文坛新秀韩寒,一位是天王刘德华,我抱着强烈的兴趣想知道是怎样的人、怎样的著作能将原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人扭结在一起,为这部著作写了序。

阿太的故事。

《皮囊》是一个散文集,书的名字用的就是第一篇,关于阿太的故事。在一开始,作者就刻画了一幅闽南风情小镇里的一位高龄老太的形象。这位老太在不经意间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就是这个坚硬如石头的老太,九十多岁的高龄还可以攀到屋顶去修补漏洞;接受了女儿死去事实的淡然;切断自己手指时的冷静;临死前的豁达……书中写道:"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或者,这就是他们那一辈人的生活哲学。""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受阿太的豁达和睿智。"我想蔡崇达的人生,能够坚强的面对一次次挑战,从那个大海边的小镇走到北京,走向更辽阔的世界,老太的人生观应该是他成长路上的第一份人生礼物吧。

十四个故事。

整本书有14个小故事,我在通篇的书里感受着母亲对父亲、儿子的爱,感受着母亲对于儿子寄予的无限的信赖。书中写父亲母亲的几个故事背后,我可以想像出这个家庭所经历的苦难和挣扎,可是蔡崇达没有刻意去渲染任何悲苦的情绪,只是客观地在陈述故事,剖析人物。

前方,依然有希望,带着皮囊,

一起勇闯天涯!

皮囊读后感300字篇三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黑狗达。他用一个生活旁观者的角度在礼俗风气仍然浓郁的时代讲述着他的小镇、他的父亲,以及多少人、包括他自己,对外面世界的渴望。

故事不是以时间顺序展开的,每一章节都是他生活的一个侧面,总是会看到时间的重叠。当我单看每一个人,这一段故事,我也心里不免心生感叹一下:可怜、可悲。但你在另一个他人视角的生活来看呢?我知道,我刚刚又中了感性的圈套。很像《活着》给我传输的观念。

全文第一篇就叫“皮囊”,或许看完全文之后再来看一遍第一章也很不错。阿太说:“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灵魂。”

不过这皮囊,真的好难。我把它作为我暑期共读计划的第一篇。原因如下:

我十分尊敬的法理学老师在上学期给我们开出了一个书单,他曾给我们承诺过的,只要在大学四年里看完了这些书,就去找他吃一顿饭,并且他承诺会给我们写一封研究生推荐信。我也不知道当时我的眼里没有闪出少女的光芒。在一系列看起来就十分晦涩难读的书目里,我似乎看到了一股清流:《安徒生童话》。

皮囊读后感300字篇四

没有要点评什么,借着这部《皮囊》我要对“小芝麻”说:

陪我一起看黑狗达,对皮囊你还介意吗?小芝麻,只能叫你我开始流下眼泪也更刺痛我的眼睛,我的心。

小芝麻,可能我想抒发的情感以及文字都是在找借口,未来几天我们将离开彼此皮囊。你发誓我的心真的好痛、好痛。

小芝麻,我不胖的身体在你到来后,睁开眼睛臃肿的到下午才能看出双眼皮的我,一直持续着燥热,又不得不喝水。整个身体臃肿不堪。

小芝麻,心悸和呼吸困难也影响你的舒适程度吧?因为我尽力想找到我们彼此舒服的姿势或者空气,很遗憾,你的`肚子疼疼的,你猜,小芝麻你很不开心吧、也许以上种种原因都是我们彼此不能真正的见面的惩罚。

小芝麻,眼前的世界,和接下来的世界,没有多姿绚丽,所以我想说的是,我会默默的为你祈福,给不了你最好的皮囊、无法给你多姿绚丽的世界,忘你可以释然,因为我也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待缘份尽头,你我曾有过,或是母子或是灵魂深处,有地方可以寄托哀思。

夜已深,我们一同入眠,我含着泪,你呢?

皮囊读后感300字篇五

用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了蔡崇达的《皮囊》。

这本书的序言作者有两位,都是重量级的人物。一位是少年辍学独辟蹊径走出一条成才之路的文坛新秀韩寒,一位是影视歌三栖明星刘德华,真不知道,蔡崇达是有怎样通天的本事,将原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人扭结在一起,为他的著作写了序。

一本书,我的习惯是,如果读了5页还有将我带入,便放弃。也因此而舍弃了一大堆入题颇慢、手法细腻、背景交代冗长的各类泰斗级作品。但我并不后悔,我始终坚信,都5页了,还没有引人入胜的场景和人物出场,基本上等看完人都快睡着了。

好在《皮囊》在第一页就以一个倔强的裹脚阿太将我拉入了特有的闽南风情的小镇里,这个满嘴无牙,说话漏风,坚持自己用小脚丈量小镇街道的高龄老太,却在不经意中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那个即使切断了手指,也异常冷静的99岁阿太看尽了世间的苦难与变迁,她说的这句话也是《皮囊》这个书名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所以我们的灵魂才始终有地方可以安放。阿太的去世,留给作者内心的冲击是巨大的,也是从第一个故事开始,注定了这本书悲情的感情基调。

从整本书来看,蔡崇达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美丽少妇张美丽......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这文字,我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更领阅到了特有的闽南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你我身边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你我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透过蔡崇达,我看到他眼里的“他人”,也看到了别样的人生。

蔡崇达始终冷眼看待他周边的一切,即使是父亲病逝下葬,亦或是母亲对神灵执拗到疯魔,或者是童年偶像文展的陨落,他都能静静的去看待这一切。蔡笔端所要告诉读者的是,其实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以《皮囊》中我很喜欢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对那些我正在爱着或者曾经爱过的人,我希望你们明白,我多么希望付出全部为你们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在我的骨头里,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一路远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

用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了蔡崇达的《皮囊》。

这本书的序言作者有两位,都是重量级的人物。一位是少年辍学独辟蹊径走出一条成才之路的文坛新秀韩寒,一位是影视歌三栖明星刘德华,真不知道,蔡崇达是有怎样通天的本事,将原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人扭结在一起,为他的著作写了序。

一本书,我的习惯是,如果读了5页还有将我带入,便放弃。也因此而舍弃了一大堆入题颇慢、手法细腻、背景交代冗长的各类泰斗级作品。但我并不后悔,我始终坚信,都5页了,还没有引人入胜的场景和人物出场,基本上等看完人都快睡着了。

好在《皮囊》在第一页就以一个倔强的裹脚阿太将我拉入了特有的闽南风情的小镇里,这个满嘴无牙,说话漏风,坚持自己用小脚丈量小镇街道的高龄老太,却在不经意中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那个即使切断了手指,也异常冷静的99岁阿太看尽了世间的苦难与变迁,她说的这句话也是《皮囊》这个书名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所以我们的灵魂才始终有地方可以安放。阿太的去世,留给作者内心的冲击是巨大的,也是从第一个故事开始,注定了这本书悲情的感情基调。

从整本书来看,蔡崇达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美丽少妇张美丽......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这文字,我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更领阅到了特有的闽南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你我身边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你我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透过蔡崇达,我看到他眼里的“他人”,也看到了别样的人生。

蔡崇达始终冷眼看待他周边的一切,即使是父亲病逝下葬,亦或是母亲对神灵执拗到疯魔,或者是童年偶像文展的陨落,他都能静静的去看待这一切。蔡笔端所要告诉读者的是,其实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以《皮囊》中我很喜欢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对那些我正在爱着或者曾经爱过的人,我希望你们明白,我多么希望付出全部为你们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在我的骨头里,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一路远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

皮囊读后感300字篇六

突然发现书客这个平台,正好活动里有准备看的书,所以就参加了。

一开始《皮囊》无意间翻过没看,后来补起来,”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深得我心,因为我是通过自虐性登山来放空自己,看清自己的。我们的生命本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

后边关于母亲与父亲的故事,家庭里一个人的疾病随着时间慢慢消耗着这个家庭的希望,这样的故事在农村不少见。有时候甚至消耗着生的念想。但是更可怕的是困难来临的'时候乡亲们的冷漠与旁观。

张美丽的故事,人言可畏,闲言细语如刀般割着张美丽坚强的心。

两个阿小、文展、厚扑,以自己的认知看待这个世界,并努力疯狂的冲向自己向往的地方。阿小们只会模仿,没有明白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为什么去追求。文展足够努力,但太较劲,太看重自己,他一句“困惑、一时找不到未来的大目标这很正常,没有几个人能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可以过什么样的生活,你做好眼前的一件件事情就可以了。”可惜了这自以为是的社会。厚扑追求激情、挑战和自由,可惜生活梦想飞的太高,没好好走过什么路。

皮囊读后感300字篇七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黑狗达。他用一个生活旁观者的角度在礼俗风气仍然浓郁的时代讲述着他的小镇、他的父亲,以及多少人、包括他自己,对外面世界的渴望。(虽然其中很多情节我总感觉有种“开挂”式夸大的嫌疑。)。

故事不是以时间顺序展开的,每一章节都是他生活的一个侧面,总是会看到时间的重叠。当我单看每一个人,这一段故事,我也心里不免心生感叹一下:可怜、可悲。但你在另一个他人视角的生活来看呢?我知道,我刚刚又中了感性的圈套。很像《活着》给我传输的观念。

全文第一篇就叫“皮囊”,或许看完全文之后再来看一遍第一章也很不错。阿太说:“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灵魂。”

不顾这皮囊,真的好难。我把它作为我暑期共读计划的第一篇。原因如下:

我十分尊敬的法理学老师在上学期给我们开出了一个书单,他曾给我们承诺过的,只要在大学四年里看完了这些书,就去找他吃一顿饭,并且他承诺会给我们写一封研究生推荐信。我也不知道当时我的眼里没有闪出少女的光芒。在一系列看起来就十分晦涩难读的书目里,我似乎看到了一股清流:《安徒生童话》。

皮囊读后感300字篇八

本书作者蔡崇达,1982年生,闽南人。是韩寒口中的“写作高手”,其好友天王“华仔”也推荐此书。皮囊是作者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

在第一章中,作者介绍了他的阿太――一个活到99岁的“很牛”的人,一个脾气古怪的老妇,虽然阿泰很绝情,但却是作者心灵的归宿。读完这本书已经很久了,但我始终记得作者的阿太所说过的一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八章的《天才文展》。“天才”打上了引号,因为他并不是所谓的天才。本章节主要讲了幼时作者黑狗达在病时与文展一起玩耍。从文展的一言一行中我能看得出他是一个很有主见、很有想法的人,也是因为文展的话,让黑狗达的病渐渐好了起来。

文展总是是在为未来做打算、订计划他做什么都很努力。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甚至在学习上还总是精打细算的,各科的成绩都要和自己预想的一模一样,而且是以训练自己的领导能力为目的,才愿和小伙伴们玩的。

但是他即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却不知道将会得到什么。他不断地打算、不断地准备,结果就像故事《贫富生取经》一样,最后能取到真经的不是在一直筹备犹豫的富僧,而是一下定决心不再后退的贫僧。一次次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自己的计划永不会赶上自身或现实的变化莫测。这样的患得患失,是导致他最终变得越来越迷茫,越来越颓废的文展。文展并不是一个天才,他最后说过的一句话深深震撼到我的心灵:“对不起,其实我也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厌恶你。你说,凭什么是你?为什么不是我?”这句可能是对彼此命运的拷问吧。这个故事也给了我人生的启示:生活永远是不尽人意的,也许努力了。你会失败,但是你若不努力、放弃,你一定会失败。

《皮囊》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里,有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皮囊读后感300字篇九

皮囊被人们加以粉饰,厚重的粉底打在脸上,虽然光彩照人却毫无温度,显得苍白而空洞。其实不然,皮囊有心。很多时候这颗心睡去了,当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皮囊可以是保护自己的躯壳,贴上冷漠的标签,保持事不关己的距离。亦可以是包裹着柔弱与光亮的灯笼,需要一簇永不熄灭的火种。如若怀着死掉的、睡着不起的心,皮囊就仅仅是皮囊。我们常歌颂灵魂却很少歌颂皮囊,它是否重要?当我们面对生死的时候,才惊觉皮囊确实如此重要。在蔡崇达的笔下,我看到了一个敞开皮囊、感性纷呈的血肉人生,书中给我带来的启发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

“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这是作者的曾祖母死前给他留的`最后一句话,一个硬气到手指头切断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年近九十还坚持走路从村里到镇上的人带着她那轻盈的生命摆脱了各种欲望的污浊飞到了远方。她说:“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她不认老,不愿服输,她拖着沉重的皮囊经历风吹雨打,她告诉我们原本的生命。其实,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

无论是作者母亲对父亲那种无法用理性来解释的情感,还是王美丽为了证明尊严选择撞死在祠堂,书中的每一个鲜活的形象给我以不同的感动和震撼。它是如此的真实、平凡,却又是直击心灵的叩问。为了父亲的病,为了扛起这个偏瘫的家庭,他以梦想和责任的名义强迫自己,以为赚更多的钱是对家庭的最大帮助。而当他看到自己给父亲唯一的照片被摸到发白时,当他以次次在重病监护室煎熬时,他终于明白,自己恰恰剥夺了能给父亲的最好东西。在父亲死去时,他破口大骂,这不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而是一种刻骨的愤怒,他气自己不曾真正懂得什么事最应该珍惜和珍贵的。他也只能把所有的悲伤都吞进肚子里,在为父亲喊灵时,他喊着喊着,声音一哽,喃喃道:“如果你真能听到,就跟我回来,我好想你了。”这时,文学显得不重要了,他站在这里,以一个历尽沧桑的少年的身份。他卸下了自甘冷漠的皮囊,用爱艰难地照亮了父亲。

《皮囊》想要告诉我们的就是什么是真正的生活。那些被刻在骨头里、太过在乎、太过珍贵的事,你看清了吗?皮囊有心,能看见彼此,温暖彼此。别再让心无处安放,愿每个人都能“看见”自己,“看见”更多人。

皮囊读后感300字篇十

刚读了工会读书角书单中的《皮囊》这本书,是当代作家“蔡崇达”创作的长篇散文集。书的前半部分写的是太婆、母亲和父亲,是作者的原生家庭。书的后半部分,写的是生活在小镇的张美丽、两个阿小、文展和厚朴,是影响到作者成长的外在环境,是抹不去的生命底色。

故事开篇是全书的灵魂,九十多岁的太婆,手张罗着闺女的葬礼,一个人跑来跑去。一会儿掀开棺材,一会儿冲到厨房,走到大厅听见有人杀一只鸡没割中动脉,鸡洒着血到处跳,太婆一把抓住那只鸡,狠狠往地上一摔。鸡的脚挣扎了一下,终于停歇了。“这不结了——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没文化的太婆这句话撼动“三观”,作为肉体的皮囊只是生存的最低生理需求,为了印证这一点,看着闺女的躯体进入焚化炉,她斜着眼一声不哭。事一了结,太婆迸发出她蓬勃的生命力,印证了如何从肉体到自我实现和超越,就算切断了手指也只是冷静的“唉呀”,内心坚定和踏实。这样的文字,无端让人惊心。这样的太婆,让人敬佩又陡生怜悯。在那副看似强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发人送黑发人,挥别先她而去的女儿;也曾在摔伤腿之后,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门口,只为等待家中娃娃放学回来的身影。她有她独特的生活哲学,也有她命运里被坚实皮囊所遮蔽的巨大忧伤。皮囊,无论再坚实,再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的时候。一旦被揭开,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无助到你不能想象。

除了熟悉的亲人,作者也写了很多遇到的普通人。比如重症病房里的病号和小心翼翼陪伴的家属,敢爱敢恨却为世俗不容的小镇姑娘,以及离开家乡闯荡最终一事无成的天才少年。他们离当今社会上所描述的那种“成功人士”似乎相去甚远,生活里的失意与痛苦,他们一一尝尽。他们也许有过意气风发,有过拼搏与执着,但无常的命运最后还是把他们一股脑地裹进忧伤的洪流。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具活鲜的皮囊,不管这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心就像一盏明灯,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与人由此辨认。"用观照自身来认识自己,管控自己身上的这具皮囊,认识自己,就必须认识周围的他人。

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遭遇的人,认识他们,照亮他们,由此就能知道自己是谁,在别人眼中又是谁。

人只有真正的认识自己了,才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最恐惧的是什么,才明白自己是与众不同却又是芸芸众生的一员。

皮囊读后感300字篇十一

关于《皮囊》。

对于这本书,我就把它当做一个个小故事来看,其实就像是作者的自传一样。以阿太神婆般的看待肉体和灵魂的态度和思维开启整篇“皮囊”。前面的几章,比如《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我的神明朋友》都是描写的自己父母的事情,家庭的事情。大约是生活背景的差异吧,我并没有什么非常深刻的感触,唯一的不过就是珍惜家人,眼前人!

其实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性格同他生长的环境和经历有很大关系,这本书的各个章节也侧面反映了这点。厚朴的“热血青春”,文展的“越走越远”,两个阿小的“故乡与家”......无一不是现实与环境的产物。

浅谈。

阅读书籍其实就像是在跟作家进行单方面无声的交流一样,你会读到他的想法,看到他眼中的世界,了解他的三观。我把这本书当做作者的短篇自传来看,了解了一些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和人文情怀。但是,作者的很多看法我是不赞同的。他以他的角度,他的三观,他对肉体和灵魂的看法来描写书中的每段故事,每个人物。我自然也会从我的角度,我的三观,我的看法来理解每个人物!

这大约就是阅读的乐趣吧,引发思考,寻找可取和不可取之处~

最后,借用书中的一句话:“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本质上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印照出彼此,温暖彼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