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学论语教案14篇(优质16篇)
- 上传日期:2023-11-25 22:20:59 |
- zdfb |
- 9页
一个好的教案应当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和巧妙的教学方法选择。制定教学策略时,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的优秀教案设计。
国学论语教案14篇篇一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能注释,结合自己的体会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3、学习古人的学习态度与方法。
在初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
学习古人的学习态度。
第一课时。
累计74课时月日。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能初步感学习古文的方法。
一年前,我们曾有幸结识孔子,体验了学而时习、学而思之的学习境界和谋事而忠、交友而信的人格品性。今天,我们将再次捧读《论语》,继续聆听圣贤的教诲。
1、教师范读。教师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以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复读一句,强调字音,强调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放声读。教师要求学生争取做到旁若无人,放声读书,读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个人展示锻炼,教师了解具体学情。
5、师生齐读。让教室传出抑扬顿挫的琅琅书声。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默读课文前四则。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录最感兴趣的一则,记下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1、学生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则,并带领全体同学背诵这一则。
2、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和其他同学解答。要求学生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清除词句理解障碍。
1、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则。
2、全体同学随发言同学齐诵这一则。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写一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题目自拟。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再出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背诵课文。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不动笔墨不读书。相信同学们都已经在读书笔记中写下了你的读书思考,请你选择自己读书笔记中自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朗读,可侧重于词句理解方面的收获,也可侧重于感悟方面的收获。倾听同学发言时,大家要注意随时吸纳,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
1、学生分小组展示。
2、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学生形成个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学生补充。
1、学生放声朗读四则论语。
2、学生分别背诵。
3、全体背诵。
1、默写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坚持研读《论语》,并搜集最新的有关《论语》的热评。读书课上交流。
学而时习之……。
学习方法。
学而不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态度。
吾日三省吾身。
国学论语教案14篇篇二
知识与能力:
1.熟读并背诵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
2.学生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借鉴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
2.借鉴孔子提出的修身原则。
重点1.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文言知识。
难点1.文言的理解。
2.积累文言词汇、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课文。
1.熟读课文。
2.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二)、导学练习。
作者简介。
1.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是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封建社会中被尊称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注释《周易》。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3000人,著名者有72人。自汉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的书。《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必读之书。
《论语》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它是我国现成最早的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化史上也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3.常说“三教九流”,其中的三教指什么?
4.儒教的创始人是谁?儒家思想、儒家风范、儒商等等就是源于儒家文化。
5.给加点字注音。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吾日三省()吾身。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由,诲女()知之乎!
(三)自学疑难摘要:
二、合作探究。
1.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知之为知之。
(3)吾日三省吾身。
(4)学而不思则罔。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展示提升。
1.朗读第二则。
(1).学而时习之,而:表顺接。
(2).不亦说乎?不亦......乎固定句式,表反问,释为不也......吗?亦:也。
(3).有朋自远方来。朋:志同道合的人。
(4).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而:表却。
2.翻译第一则。
3.第一则讲了那方面的内容?
4.背诵第一则。
四、反馈与检测。
1.朗读第二则。
(1)吾日三省吾身。三省:多次的反省。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3)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翻译第二则。
3.第二则讲了那方面的内容?
4.背诵第二则。
5.朗读第3—5则。
(1)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领会。
(2)可以为师矣。是个省略句,应为可以(之)为师,译为可以把(他)当作老师。可,可以;以,把。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转折连词,译为可是。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疑惑,精神疲倦无所得。
(4)由,诲女知之乎!诲:教导。知:知道,懂得。之:代词,代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
6.翻译3—5则。
7.3—5则讲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8.背诵3—5则。
国学论语教案14篇篇三
本文短小精悍,拟通过通读感知、品读赏析、创读拓展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读、探究中获得知识,得到启示。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学生之间交流)把你了解的孔子和《论语》的知识讲出来,如果不完整可以互相补充。
2(1)介绍孔子。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介绍《论语八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9篇,内容有孔子谈话,弟子问及弟子间的互相讨论,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i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朗读课文。(1)齐读,散读;个人读。(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3讨论、质疑、析疑。
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
学生质疑、析疑结束后,老师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词、句,供学生探究。
如(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0人不知而不愠(恼恨,)。
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不解;殆,这里是'学业陷入困境'的.意思)。
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认为可耻)。
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厌,满足;诲,教导)。
0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
又如分别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了旧知识,获得了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4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5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四)小结。
'温故而知新'。当我们回顾这节课学的知识时,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每一句话,对我们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启示啊!
(五)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论语)六则》中,每条语录都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赏析,探究内涵。
l学生散读、背诵、讨论、赏菥。
2(1)从文中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2)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
(要点提示:学习方法)。
0'学而时习之'(学习要经常温习)。
0'温故而知新'(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国学论语教案14篇篇四
子曰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子曰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目标3
目标3
预习指导
子曰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子曰愠 罔 殆 谓哉 焉 诲
子曰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子曰3.熟读。
一、三分钟演讲
子曰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子曰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子曰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子曰三、文言文入门:
子曰教师讲解:
子曰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子曰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子曰3.通假字
子曰4.朗读与背诵
子曰5.四种特殊句式:
子曰四、朗读指导
子曰1.教师范读课文。
子曰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子曰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子曰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子曰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子曰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子曰(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子曰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子曰处理方法:
子曰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子曰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子曰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子曰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子曰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子曰七、指导背诵
子曰八、小结
子曰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子曰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子曰九、作业
子曰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子曰2.背诵全文。b类
子曰3.默写全文。c类
子曰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子曰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子曰4.朗读与背诵.
子曰教学重点:目标2
子曰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子曰教学过程
子曰一、三分钟演讲
子曰二、检查复习
子曰朗读全文。
子曰二、导入
子曰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子曰三、翻译课文6-10则
子曰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子曰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子曰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子曰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子曰(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子曰(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五、片断写作:
子曰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子曰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子曰五、小结
子曰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子曰六、背诵指导:
子曰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子曰七、作业
子曰a 1.课后练习三、四题。b 默写课文
国学论语教案14篇篇五
课堂学习:
学习目标:交流学习经验,掌握学习方法。
第一块理解性阅读。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因为《论语》中的经典语录指引人们如何处世?今天我们就来读读几则《论语》。
2
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这两篇短文,现在请大家再把文章读一遍,找出你不懂的字词。
学生阅读,做好勾画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3
将全班分为两组,相互质疑。
教师组织质疑,并解答学生解答不准确之处。
学生相互质疑。
4
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自由朗读一下《论语》八则。
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由朗读。
第二块拓展延伸。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请同学们选择一条语录,联系自己的学习经验来谈谈你对所选的这条语录的'理解。
学生思考。
2
组织交流。
学生交流。
第三块经验交流。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对于学习,除了语录中提到的方法和态度之外,你还有什么补充,或者,你还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能与你的同桌分享。
学生思考。
2
教师巡视,并参与交流。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
3
教师组织交流,对好的学习方法进行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利用好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地学习。
全班交流。
课后学习:熟读八则《论语》,直至能背。
国学论语教案14篇篇六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十二章的内容,就可以发现新版突出了一个主题,就是表现了对高尚生命的追求。以第一章为例,这是《论语》的首章,也是编选《论语》者不会缺少的一章。这一章从表面上来看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学习的方法、交友的原则及与人交往的态度。但实际上,这一句都是在围绕追求高尚的品德这一个主题而言的。唯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中庸》中引用孔子之言曰:“正己而无求于人则不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就是对这句话的进一步阐释。那么如何“正己”呢?这需要时时警惕,事事用心,无时不心存敬畏之心,也就是《中庸》中所言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没有比幽暗之中更为显著的,没有比细微之处更为明显的,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谨慎啊)要做到时时警惕,自然要“学而时习之”,此处的“时”,朱熹释为“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而程颐释为“重习也”,均强调了学习不可中断。而“有朋自远方来”则表现了这种追求的影响力,正如朱熹所言“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
清刘宝楠的《正义》中明确指出“朋”指同门,并引用《中庸》“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由此可见,追求高尚的品德,不仅是指对自身品德的修炼,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品德来影响他人,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分析这一章,我们就可以发现孔子所强调的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及围绕这一追求所展现的方法与态度和对他人的影响。这一主题同样也在其它各章体现了出来——以往我们将之作为学习方法阐述的内容均不能单纯地视作对知识的学习,更应体现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方法,而孔子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对颜回的赞颂则体现出了高尚品德在现实中的表现,孔子还通过自身的感受体现了高尚品德带给人的自豪感。以此为纲,不仅可以把这十二章联系为一个整体,也可以与前面几篇课文相呼应——如果说前面几篇文章表现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认识到了不同一般的学习收获,那么这一篇则表现了生活中最高尚的追求,是学习的最高目标。《论语》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士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以及在追求的过程中至死不易的信念。
学习本文,应遵循化难为易,由浅入深的原则,在起始阶段无需将“而”“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含义讲得抽象而难懂,学生可以翻译,了解区别就可以了。而对于文意的理解,可以通过老师穿插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同样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讲相关的故事,让他们在具体的内容中了解文章的内容。至于文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无需讲得过深,从字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能够释读全文就可以了。
1、通过结合注释、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义。
2、通过结合事例、编讲故事把握各章所蕴含哲理。
3、通过结合背景,历史事例感受孔子的精神力量。
参考书目:《论语》、《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
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孔子的材料。
公元前480年,在鲁国按例举行了一次春天的狩猎,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猎到了一头异兽,无人能识。于是人们自然就想到去请教以博学多识著称的孔子,没想到孔子见到这头已死的异兽时竟然流下了眼泪。他说,这是麒麟啊,这原本是在太平盛世出现的异兽,怎能出现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并且惨死在猎人之手呢?于是,他唱起了一首悲伤的歌曲:“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这首被后世称为《获麟歌》的歌曲充满了悲凉之情。那么,孔子为何会对这头麒麟的死如此悲伤?他究竟在悲叹谁的命运呢?就请大家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孔子。(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发言)。
孔子自己就是这头麒麟的化身,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一年后,孔子预感到自己死期将至,望着远道而来的学生子贡,他又咏叹出一首辞世之歌:“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孔子预言了自己的死亡,也在总结自己一生坎坷的命运。七天后,孔子去世了。他的学生们都为他守墓三年,然后痛哭尽礼而去,唯有子贡守了整整六年方才离去。孔子去世后,曾经涌现过一股否定孔子的声浪,子贡奋力为老师辩护,维护了老师的'名誉。孔子的声名不仅令他的学生们钦佩,直到今天依然在影响着世界。西方曾经评选过世界十大哲学家,孔子名列榜首。曾有西方哲学家说过21世纪是儒家文明的世纪。
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可是,当时那些权势煊赫的贵族王公们都为历史所淹没,他们的名声早已被人遗忘,但孔子的思想至今依然对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他的家族至今传承不绝。那么,孔子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令他成为后世敬仰的万世师表?今天我们学习的《论语》十二章,只表现了孔子思想的一个小小片断,但管中窥豹,我们也可以从中去感受这位伟大哲人的思想印记。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以及学生的学生们的课堂笔记,不过也可以称得上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课堂笔记,有一个数据称这部书在全世界的印刷数量仅次于《圣经》,而我们熟悉的成语大都源于古书,《论语》被称为出现成语最多的书。这部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其核心就是孔子所倡导的理想的人生目标——“仁”,这也是中国历代正直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探究一下十二章表现了孔子所倡导的人格修养有哪些具体内容,他的治学态度与处世方法各是什么?这些内容又是如何体现出“仁”的内涵。
学习方法:
(1)配合音乐,读出古文韵味。
(2)结合注释,自学各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3)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
提示:
(1)“乎”“矣”“哉”“也”“夫”均为语气词。“乎”,一般在问句结尾,或反问、或疑问,根据上下文而定。“矣”“哉”“也”不翻译,“也”的用法与《咏雪》一课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不同。“焉”有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它的用法则不同,在书上已经有解释了。
(2)“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所代内容根据文本而定。“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内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学问和事业)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点)”。
(3)“而”“其”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含义而定,这个字出现的较多,因此我们放在文中解释。
(4)圈出三类字:通假字,如“说”“有”。语义与用法与今天有所区别的字,如“传”“故”“新”“乐”“饭”以及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字。(要求学生解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心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学习方法:
(1)以关键字为核心,结合字型理解含义。
(2)结合具体故事,深入浅出,理解各章含义。
(3)结合自己生活,通过自编故事,说出自己对各章的理解。
(4)以首章为核心,围绕首章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孔子的人格修养,具体的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提示:
(1)“学而时习之”一章中,前两个反问句强调了什么内容?(自己的快乐)而最后一个问句说明这种快乐是一种高尚的快乐。那他为什么而快乐呢?我们先来第一句。这一句中“而”字需要翻译吗?这里的“而”仅仅表示“学”与“时习”两个词组之间有一个先后顺序。看甲骨文中的“学”,形状象几个人在建造房屋。建造房屋除了要模仿别人的行为,还需要什么?(思考房屋的结构,地基等等内容)也就是说,学习需要领悟其中的精神。房屋是大家的栖身之所,因此古人如此造字,表现了“学”的重要性。领悟了新的精神就够了吗?在甲骨文中“习”写成在太阳之上鸟飞翔的样子。鸟要学会飞翔,不能停止,“习”强调了什么?(反复练习钻研),因此翻译成了“复习”。为什么这一内容需要按时复习,不能一刻懈怠呢?(因为这不仅仅是普通的知识,而是对道德的追求,这是不能松懈的。)。
补充材料: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启发学生保全自己的肢体很难,保全自己的人生追求也是很难的。
(2)“有朋自远方来”。为什么这些人会从远方而来?从甲骨文来,“朋”的原意是指货币的单位,两串钱为一朋,缺一不可,说明两者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亲密无间)“友”为两只手,也可以理解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也就是做生意。而做生意最根本的原则是什么?(诚信)因此,“朋”说明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与孔子之间是互相信任并且亲密无间的。那么他们为什么会信任孔子呢?“朋”的另一种解释是“凤凰”,凤凰一出现,百鸟就会追随它飞翔,为什么?(物以类聚)。孔子就是“凤凰”,这些人因为有着共同的追求,因此都愿意追随他。大家说,这些人是什么人呢?(孔子的学生们)。
补充材料:孔子周游列国时,屡遭打击,他的学生虽然也有过怨言,但没有一个人离开他。孔子也很欣慰,不时地赞赏过他的这些学生们。
(3)“人不知而不愠”。这里的“而”需要翻译为“却”,语义发生了转折。他为什么不生气呢?因为他的追求与普通人不同,他追求的是什么?(最高的道德)只要他不丧失这一道德,他就不会生气,也唯有具备高级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补充材料:孔子曾经在陈蔡之间被围七天,没有粮食吃,跟随的人都饿得站不起来了,但孔子却还在弹琴唱歌。面对弟子的质疑,孔子说出了一番堂堂正正的言论:“君子达(通)于道之谓达(得志),穷于道之谓穷(困顿)。今丘也拘(坚守)仁义之道,以(因为)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改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因此)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厄(灾难),于丘其幸乎!”这番话之前从没有人说过,之后就成为了中国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行为准则,被他们用各种方式实践着。而这些人也构成了中国的脊梁。
(4)这一章分成三段话,表面上看讲了学习方法,交友原则和个人修养,但核心却只有一个,是什么?(表达对道德的追求)这是修养人格的最重要内容,这一修养使孔子的人格完善,并且能够影响远人。孔子如何修养自己的人格?(永不松懈)这是人格修养的基础,那么,孔子及他的学生们又围绕这一点补充了哪些原则呢?(学生列举相关语句,老师指出其中的关键字含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而,语义很虚的转折,可不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随。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旧的知识。新,新的见解。可以,可以凭借。为,成为。而,表示先后关系,可不译,也可译为“就”。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表转折,“却”。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其中。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切,恳切。近,当前。其,这。而,表并列,可以译为“并且”。
(5)“三省吾身”一句中,甲骨文中的“省”的主体是一只眼睛,而一个箭头直射眼睛,说明什么?(要注意观察自己)看清别人的弱点容易,但看清自己的弱点就不容易了,所以需要多次反省。曾子所反省的内容与前面孔子所说的内容有什么相同?(强调了对别人、对朋友要讲诚信,学习的知识要反复复习)“传”字在甲骨文中的本字就是两个人传递一个东西,这个东西被密封了起来,说明非常重要。这个字本来指传递信件,也可以引申为重要的物品。因此,必须不能遗失,就需要人们手把手传递,少了一个人都传递不到目的地。同样,我们的学习也要按时,不能有一天懈怠。“温故而知新”一章中,“故”指旧的知识,“新”指新的理解与体会,为什么温习旧知就会得到新体会呢?我们看“新”的甲骨文,指砍掉树木的旁枝,以便它长出新枝来。学习也同样如此,我们对旧知识,要如同给大树修枝一样来整理它,就会发现了规律,新知识也会如树木般长出新枝来。“为”的甲骨文,是指用手牵大象的鼻子,使大象成为驯服的家畜。同样,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我们也可以成为老师,主动地获取新的知识。“思”字从篆文来看,是由头与心组合而成的,在古人看来,头与心均能诞生思想,是什么可以自头脑至心,贯穿不绝呢?(人的想法)“罔”就是陷阱,从篆文来看,人陷在罗网之中,没有一个缺口可以使自己逃出去,因此光学习不思考学习的意义,只能让自己被大量的知识缠绕起来,无法挣脱。“殆”的篆文指一个人站在了高台之上,四周无依无靠,那你说会有什么感觉?(恐惧)因此文中解释为有害的。一个人总是胡思乱想,就会有许多害处。“善”的篆文由“羊”与“言”组成,原意是指吉祥,这里就是指人的优点好处。子夏的话与上文有什么联系?(补充说明了学习的内容应广博,学习的态度应诚实,还要多提问,多思考,是学习的基础)(学生活动:根据自身经历,说小故事解读这些内容)。
补充材料:
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学习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境、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乐曲的意境、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然,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的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恭敬的说:“老师说这乐曲就叫做《文王操》啊。”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其,这。乐,乐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曲,弯曲。其,这。
(7)在这几句中,“乐”字反复出现。我们看甲骨文与篆文中的“乐”,均是表现了乐器。音乐需要声音纯正,需要音符和谐,这样才能给人带来持续的乐趣。那这一特点如何体现在这几句话中呢?(颜回“不改其乐”,孔子视富贵如浮云,均是因为他们的立身纯正,因此他们的生活尽管穷困,但却是和谐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孔子把追求道德作为自己的乐趣,他坚信这种道德必然实现,因此即使生活穷困也不会后悔。)。
补充材料:
孔子知道大家心里不高兴,问子路说:“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的道不对吗?我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呢?”子路说:“也许我们还不够仁吧?人们不能相信我们;也许我们还不够有智慧吧?人们不肯去推行我们的道。”孔子说:“是这样的吗?由,如果仁者一定会让人相信,怎么会有伯夷、叔齐?如果智者的道一定会得到推行,怎么会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去了,孔子让子贡(端木赐)进来,问子贡说:“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的道不对吗?我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呢?”子贡说:“夫子的道至大,所以天下不能容。夫子为何不稍加贬损呢?”孔子说:“赐,良农能种植谷物却不一定能收获谷物,良工的技艺高明却不一定能顺应物理。君子能修其道,却不一定能为世俗所容。现在呢,你不求修道而求为世所容。赐,你的志向并不远大呀!”子贡出来了,孔子让颜回进去,问颜回说:“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的道不对吗?我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呢?”颜回说:“夫子的道至大,所以天下不能容。虽然这样,夫子推行您的道就是了,天下不容,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容然后见君子。道之不修,是我的耻辱;道已大修而不为天下所用,那是诸侯的耻辱啊。天下不容,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笑着说:“不错啊,颜家的孩子!假如你有很多钱的话,我可以给你做管家呀。”
(8)孔子面对别人的不理解不会生气,那他就不会难过吗?面对重重打击,他又是如何坚守自己的志向?(列举相关语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夺,夺取。
(9)“逝”字的偏旁一般解读为拾阶而上,但我从这句话同样产生了联想,可以比作流水,走过的道路是不能回头的,因此我们要珍惜这随时而逝的时光。孔子的晚年也曾经感叹,说如果自己五十岁就学习《易》,则可以终身无大过了。五十岁已是“知天命”的年龄,孔子还在学习,可见他对时间的珍惜,他要抓紧一切时间去学习。“夺”字的古文写作鸟儿从手中飞走,鸟儿是有生命的,就带有冲破的意义了。换而言之,“夺”字所表现的是指用强力夺取。这种力量大到可以从千军万马中夺取统帅,但却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意志。可见,孔子对自己理想的坚守与无所畏惧。
补充材料:
在宋国时,宋国大夫桓魋欲杀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表现出了一种大勇。
5、体会精神(归纳上文所学内容,总结感受)。
(1)在我们学习了上述的内容之后,大家总结一下孔子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的具体内容。(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人格修养:永不松懈,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治学态度:善学善思,时时温习旧知。
处世方法:坚守自己的信念,绝不因暴力或穷困或改变。
(2)你认为孔子身上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为什么?(可结合具体的故事来说)。
(3)总结:孔子真正的魅力源于他高尚的人格以及坚韧的个性,他坚守理想,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弟子们在他去世后定居在他的墓地周围,后人们也因此将他视为“万世师表”。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感受他伟大的精神力量。
国学论语教案14篇篇七
1. 知识与能力:对《论语》十二章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内和课外材料的研读并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学习《论语》的现实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使学生经历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养。
对《论语》十则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从文本中提炼、概括“修身”的方式。
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1、学生读,其他同学听出有误的地方并改正。
2、根据学案,自由诵读。(在书上标出断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老师范读,学生评价。
提示:从停顿、重音、语调、语速、感情等方面着眼。
4、学生展示读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章进行展示。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前六章。
2、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3、检测学习成果。(要求: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
来劝解他,为他排忧解难。
不知面对这些烦恼的同学学过这一课是否有些释怀了呢?
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文章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好下课!
国学论语教案14篇篇八
1.能正确、流利地背诵《论语》四则。
2.正确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感受孔子思想的精华,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加强个人修养。
教学重点、难点。
落实句子翻译,感受孔子思想的精华。
课时安排。
授课时间:累计节数: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心的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论语》四则)。
2.谁能简要地介绍一下《论语》这部书。
书中的《论语》四则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这几条论语说的是什么意思,又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学习。
1.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老师找一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看他读得是否准确。(注意:愠罔殆焉省这五个字的读音)。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音,特别是刚才强调过的这些字。
3.再指名朗读课文。
4.全班再次练读,不仅要求读音正确,还要注意文言文语言简练,掌握好句子停顿。
1.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注释和课前所查的资料,边读边想每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
2.同学们刚才思考得非常认真,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的思考内容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如果在汇报的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请组内的同学帮助理解。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稍后可以提出来。
3.在刚才的交流过程中,哪些词语、句子是你们小组理解起来很困难的。
4.哪组同学能说说全文的意思,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如果觉得他哪些地方说得不恰当,可以指出来。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学习态度)。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还有讲个人修养问题。)。
第二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空想。
而不肯读书,就精神疲惫而无所得。(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第三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我)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的身上也有)就(应该)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学习态度)。
第四则: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先做人,再做事)。
“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有竭尽全力吗?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表现吗?老师教我的知识有没有去复习呢?”
1.默读这四则论语,边读边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一谈。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3.指名谈谈学习论语的体会。
1.背诵《论语》四则,你还知道《论语》中的哪些话,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积累几条。
2.预习《薛谭学讴》。
国学论语教案14篇篇九
教学目标:
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背诵。
3、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古代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掌握实词意义。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以宋代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引入《论语》(语录体散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和介绍孔子(配合出示孔子及“三孔”图片。)。
论语说愠罔殆诲人不倦女识哉。
(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每一则语录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读背诵。然后进行集中的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
第一则:掌握“时”(按时)“说”(通“悦”,愉快)“乐”(快乐)“知”(了解)“愠”(怨恨)“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
——讲学习方法与态度和个人修养,不断学习,方能牢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自求长进,不怨他人。
第二则:掌握“温故(温习旧知识)而知(领悟)新”和“可以”(可以凭)的含义。
讲学习方法:常复旧课,领悟新知。
第三则:掌握“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疲倦而无所得)的意义;
——讲学习方法:学思结合,方有所得。
第四则:掌握“诲”(教导)“女”(通“汝”,你)“知”(明白,懂得)“是”(这)的意思。
——讲学习态度:要老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第五则:掌握“谓”(称)“耻”(以为耻)“是以”(因此)。
——讲学习态度,要勤奋好学,谦虚好问。
:朗读并背诵。
第二课时。
第六则:掌握“识”(记)“厌”(满足)“倦”(疲倦)。
——讲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默记成育,积累知识,好学不止,热情教导。
第七则:掌握“三”(虚数,几个)“从”(顺从,学习)“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讲学习方法: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第八则:掌握“知”(懂得)“好”(喜欢,爱好)“乐”(以之为乐)。
——讲学习态度:唯会寻学习乐趣,方能学大成。
第九则:掌握“川”(河流)“斯”(这)。
——讲学习态度:一寸光阴一寸金,要珍惜时间,勤学不辍。
第十则:掌握“尝”(曾经)“寝”(睡觉)“以”(用来)“益”(好处)。
——讲学习方法:要学思结合,亲身实践胜于空想,意同第三则。
“而”的用法。
——1、顺接(表修饰、表并列、表顺承);2转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思无益,不如学也.
六小结本课成语。
1见课后练习一、三,使用课件。
2写一段话,用上下面给出的短语中的三个以上。
k、三人行,必有我师焉l、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m、逝者如斯夫。
o、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原则: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翻译方法: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论语。
一、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诚实勤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老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二、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三、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国学论语教案14篇篇十
1。熟读并背诵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
2。学生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借鉴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
2。借鉴孔子提出的修身原则。
重点1。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文言知识。
难点1。文言的理解。
2。积累文言词汇、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课文。
1。熟读课文。
2。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二)、导学练习。
作者简介。
1。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是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封建社会中被尊称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注释《周易》。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3000人,著名者有72人。自汉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的书。《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必读之书。
《论语》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它是我国现成最早的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化史上也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3。常说"三教九流",其中的三教指什么?
4。儒教的创始人是谁?儒家思想、儒家风范、儒商等等就是源于儒家文化。
5。给加点字注音。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吾日三省()吾身。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由,诲女()知之乎!
(三)自学疑难摘要:
二、合作探究。
1。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知之为知之。
(3)吾日三省吾身。
(4)学而不思则罔。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展示提升。
1。朗读第二则。
(1)。学而时习之,而:表顺接。
(2)。不亦说乎?不亦......乎固定句式,表反问,释为不也......吗?亦:也。
(3)。有朋自远方来。朋:志同道合的`人。
(4)。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而:表却。
2。翻译第一则。
3。第一则讲了那方面的内容?
4。背诵第一则。
四、反馈与检测。
1。朗读第二则。
(1)吾日三省吾身。三省:多次的反省。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3)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翻译第二则。
3。第二则讲了那方面的内容?
4。背诵第二则。
5。朗读第3―5则。
(1)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领会。
(2)可以为师矣。是个省略句,应为可以(之)为师,译为可以把(他)当作老师。可,可以;以,把。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转折连词,译为可是。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疑惑,精神疲倦无所得。
(4)由,诲女知之乎!诲:教导。知:知道,懂得。之:代词,代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
6。翻译3―5则。
7。3―5则讲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8。背诵3―5则。
国学论语教案14篇篇十一
生齐答:学生。
师:我的身份是什么?
生齐答:教师。
生齐答:有兴趣。
师:好,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部分章节——《论语》十则。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请对照注释朗读《〈论语〉十则》。
(生放声朗读)。
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子曰”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孔子说。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生1: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师:《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请大家拿出我们预习时所做的读书卡,全班交流,资源共享。(多媒体出示“作者作品”读书卡)。
(讨论交流,填“作者作品”读书卡)。
生2: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人,他长期从事私人讲学,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回到鲁国。
生3: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孔子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生4: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誉为“贤人”,文中说到子路、子贡都在72位贤人之列,孔子去世了,这些人为他守了3年的墓。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徒弟的言行书,由若干篇组成。全书今本486章,本文选取了10章。虽只是一个零头,但也可看出这本书形式上的特点,分为两个方面:1、关于学习态度及方法的;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这样写体现了“古为今用”的原则。
生5: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师: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请大家再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
(生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看看你是否读准了字音。
(一生范读课文)。
师: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1:第一则中的“说”同“悦”,应读作“yue”;第五则中的“女”同“汝”,故读作“ru”。
师:“女”在这里为什么读“汝”?
生2:因为它是通假字。
师:什么叫通假字,谁来说说看?
生3:《童趣》中的“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中的“强”同“僵”。
生4:举一反三。
师:你知道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吗?
生5:孔子。
师:好,注意了平时的课外积累。孔子在本文中也提出了许多学习和做人的秘诀,请大家细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文言的韵味。读准了节奏,文言文就读懂了一大半。大家可分四人为一小组互读互评,将不太理解的字词找出,抄写到你的“难句理解”类读书卡上,然后小组讨论。读书时看谁摇头晃脑摇得好。(多媒体出示“难句理解”读书卡)。
(生摇头晃脑地读)。
师:刚才,我看见同学们在下面读得摇头晃脑,听起来很有韵味,谁上台来摇一摇呢?
生6:(摇头晃脑地)朗读第1则。
师:很有味道,如果坐在那把椅子上,戴上一幅老花镜,就更像老先生了。
生7:(踱着方步)朗读第3、4则。
师:他是一个踱着方步的孔子。
师:我们一起读一遍,好不好?
生齐读。
师:有没有小组解答不了的问题提出全班讨论?
生8:前几则比较好懂,第八则意思我不太理解。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帮他讲解一下?
生9:曾子说:“士人不可以没有宽广的胸怀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
生10:成语。
师:大家能不能从文中再举几个例子?
生11:温知知新。
生12:见贤思齐。
生13:学而不厌。
生14:循序渐进。
师:有的同学已将这些成语写在了读书卡上。《论语》中的.成语非常丰富,大家下课之后可设置一个“《论语》与成语”专题进行摘抄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多媒体出示:《论语》与“成语”读书卡)。《论语》是为现代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我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下面来看一看。(网页显示《论语》中的成语。)。
师:其实除了成语,还有许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脍炙人口。下面请就你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要求背出文言文的韵味来,而且谈谈你的感受,提出你的问题。
生16: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师:这样理解还只是字面上的意思,那更深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17: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意志是不是坚强。也就是古诗所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还有哪些同学来背、来读?
生18:(背诵“曾子”篇)这句话是说:人都要有坚强的意志,要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即使是付出了什么,那也是值得的。
生19:学习态度类、学习方法类、思想品德修养类。
师:在上一节课的自由背诵中每个人的喜好各不相同。因为每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体验自然也不尽相同。读着你最喜欢的语句,你是否读出了一份智慧,读出了一个自我呢?请大家再品读这些语句,联系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见解。
像这样的问题还有许多,大家可以充分展开讨论。
(生再读背课文。)。
生1:我特别喜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格言。因为我有一些体会。有时候,我不喜欢做一些事,但有的同学硬要我去做,为了不影响同学间的友谊,我只好顺从了。我真想把这句话送给他。
师:看来,你与孔子的思想发生了碰撞,产生了共鸣。下来,你可以与他更深入地交流。
生2:我特别喜欢“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因为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了我们校门口的牌子上的“每日三问——今天,我的学习进步了吗?我的身体进步了吗?我的品德进步了吗?”如果我们每天都能这样问问自己,那我们就会不断进步。
师:看来,同学们理解很深,真正读出了智慧,读出了个性。
师: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获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
我在读《论语》时,我的思绪就常常穿越时空走进孔子的那个时代,也许正因为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任重道远精神,才与众弟子无间隔地坐而论道,使那些学说成为中国数千年绵绵不绝的浩然正气。我想,孔子这样做时,一定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师。他不过是一个童心未泯又热爱艺术且善于思想的真诚人罢了。与其说喜欢孔子的学说,不如说更喜欢孔子这个人。孔子的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以我心目中的孔子为题,写一份读书报告。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植根于我们的心灵,伴我们成长。
国学论语教案14篇篇十二
1.掌握文言实词的解释。
2.学习在翻译文言句子时适当补充的方法。
3.通过学习语录,学习一些学习方法和为人的道理。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文所选八则,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则侧重于“为学”,后四则侧重于“修身”,两者又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
1.《论语》是记录()的书,共()篇,是()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合称“四书”。
2.孔子,名(),字()。()国陬邑人,()末期()家、()家。
3.注音说愠罔殆诲知好省。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最后一个“知”有的解释为“知道,懂”,有的解释为“智慧”,你更倾向于哪种理解?结合语境说明理由。
(5)课文中含有的孔子的为学思想有哪些?对你而言,最有现实意义的是什么?结合相关的学习经历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6)曾子选择了“为人谋”“与朋友交”“传”三方面作为每日多次自省的内容,对你而言,其中哪一方面是尤为重要的?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了解出自《论语》中的其他成语,并积累掌握,学会运用。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
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
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尽善尽美:“尽善矣,又尽美也。”(《八佾》)。
美极了,而且好极了。
*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敬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
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
*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
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
*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
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着急没有好兄弟呢?
*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察言观色:“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颜渊》)。
怎样才是达呢?品质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颜色,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
*怨天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宪问》)。
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了解很高的道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当仁不让:“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面临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杀鸡焉用宰牛刀:“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阳货》)。
孔子微微笑着,说道:“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道听途说:“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阳货》)。
听到道路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阳货》)。
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生怕得不着。已经得着了,又怕失去。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不行的呀!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
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
1.背诵并默写《〈论语〉八则》。
2.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论语〉八则》的解读,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题目自拟。
国学论语教案14篇篇十三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2、积累文中的成语、格言、警句,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
3、认真研读课文,了解传统文化,深入思考有关个人修养、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论述,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了解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背诵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三组古诗。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要携手一起去拜访一位人物,这个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1988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个人就是孔子。
还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那么,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近孔子。
1、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孔子的知识。
2、教师补充。
孔子是流传千古的文化名人,而最能体现孔子的为人和思想的就是《论语》。北大教授郭家齐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假如只读一本书,就读《论语》;假如要读两本书,那就加上《道德经》。这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文明的源头,每个人都应该从这个源头中吸取养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声名远扬的《论语》。
教师介绍《论语》。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流利有感情诵读,了解大意。
挑选你最喜欢的一则或几则在小组内读给大家听听,并谈谈为什么喜欢以及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可以是名言、古诗、故事或生活中的经历)。
1、学生小组交流。
2、学生展示。教师相机指导。
《论语》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重读经典,哪些闪耀着智慧的话语依然鲜活如初,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除了孔子《论语》,你还了解哪位文化巨人或者读过哪些经典名著,给大家介绍一下,不要忘了带上你的感悟哦。
学生展示交流。
中国,是一个有着三千余年丰厚文化底蕴的国度,《论语》《诗经》《孟子》四大名著等等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的精神遗产。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够多阅读这些经典文化,感受先贤们的智慧与豪情,感受古代文人们的傲骨与诗情。总之,这些古典文学将是你养心益智的好帮手,更是你运笔挥洒自如,日后步入文学殿堂的好阶梯。
背诵《论语》六则。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国学论语教案14篇篇十四
1.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思考行孝与立德的相关问题,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
准确理解选言含义。
既能整体感知又能细致思考言论中的思想。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年前,我们曾有幸结识孔子,体验了学而时习、学而思之的学习境界和谋事而忠、交友而信的人格品性。今天,我们将再次捧读《论语》,继续聆听圣贤的教诲。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以陶醉之情和虔敬之意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复读一句,强调字音,强调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放声读。教师要求学生争取做到旁若无人,放声读书,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个人展示锻炼,教师了解具体学情。
5师生齐读。让教室传出抑扬顿挫的琅琅书声。
三、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默读课文前四则。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录最感兴趣的一则,记下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四、讲解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则,并带领全体同学背诵这一则。
2.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和其他同学解答。要求学生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清除词句理解障碍。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
(1)前四则谈论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是孝道。同样问孝,
孔子给孟武伯和子游的回答为何各有不同?
孔子对弟子提问的回答都是有针对性的,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状态给予不同的引导和教诲,正所谓因材施教。孟武伯是鲁国世家孟孙氏的子弟,其父孟懿子曾按照其祖父的临终嘱托向孔子学礼,但有始无终。所以其父孟懿子在向孔子问孝时,孔子回答的是“无违”,暗指他不应违背父亲的嘱托。孟武伯行事错乱,所以孔子教导他不要让父母因身体疾病之外的事情为他操心。子游为人公正方明,但有些不拘小节,所以孔子教导他要注意表达对父母的恭敬孝顺之心。
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能够尽量膝下承欢、床前尽孝,把行孝落实在日常的听命侍奉上,关心父母的衣食冷暖,关注父母的健康状况,能及时行孝。
母在,不远游”记在心间。
知道父母的年纪,寿高康宁,子女得以成欢膝下,是乃人生喜事,足以摆酒相贺,此为“喜”。但也要念及父母年纪增高,人生苦短,来日不多,时有不测之忧,因此而“惧”,所以身为人子更应珍惜光阴,尽心侍奉。
(4)“百善孝为先”。《论语》中有很多谈及“孝”的篇章,你能再举几例吗?(借助幻灯,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背诵。)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五、背诵感悟。
1.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则。
2.全体同学随发言同学齐诵这一则。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五则的解读,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题目自拟。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行孝——唯疾之忧
——敬而养之
——游必有方
——知年喜惧
不动笔墨不读书。相信同学们都已经在读书笔记中写下了你的读书思考,请你选择自己读书笔记中自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朗读,可侧重于词句理解方面的收获,也可侧重于思想感悟方面的收获。倾听同学发言时,大家要注意随时吸纳,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
学生展示。
1.学生分小组展示。
2.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学生形成个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学生整理补充。
教师补充。
1.视学生展示情况而定。
2.教师参照《教师教学用书》作如下准备:
(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仁,是爱人。弟子问仁,孔子的回答各异。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乐山,仁者不忧,仁者必有勇……都是针对弟子的不同个性和状态加以引导和教诲,使之接近真君子的品性。对仁的解说可以各异,但有一点被孔子反复强调,那就是“巧言令色”之下很难有仁的存在。只敢顺情说好话,不敢说逆耳之言;只敢显和颜悦色,不敢显真实怒容。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这是生命的病态和假象,严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相知相爱。首先看到仁的反面,坚决地与之划清界限,才能顺畅地走向仁的中心。
(2)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伙伴。”
遥远。有德者立于世,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自然会有朋自远方来;更何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不论能否欢聚畅谈,有德者都不愁没有精神知己相伴。
(3)孔子所说的“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有何异同?
孔子所说的“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义”都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和举动,“见义勇为”“义不容辞”“义务劳动”中的“义”都是这个含义。但是,因为“舍生取义”“大义凛然”“大义灭亲”“共产主义”等价值观的渗透和影响,人们心中的“义”有约定俗成地缩小为“大义”的倾向,即重要的原则,如“民族大义”等。
(4)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恕”的深刻含义?
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中,恕很重要。什么是恕?孔子的定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讲,我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别人也不要把他的想法强加给我。恕很不容易做到。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孔子说,“赐也,非尔所及也”。恕是将心比心,古人拆字为解,“如心为恕”。我们要注意的是,孔子所谓恕,与现在的宽恕不同。今语宽恕,强调的是宽,从宽引申为原谅。孔子谈的恕,含有对等原则。
追求至圣境界的人。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纪的君子,应继承什么?还应有哪些发展?
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纪的君子,应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为人。除此而外,还应赋予君子以时代的新内涵,如应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面对人生的磨难和挑战,善于接纳新鲜事物和理念,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把握机会、显现才能,但也要懂得纳悦自己。
(6)《论语》中还有哪些关于“君子”的论述?(借助幻灯,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背诵。)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宪问》)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
知也。”(《卫灵公》)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阳货》)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阳货》)
1.学生放声朗读后五则。
2.学生分别背诵后五则。
3.全体背诵后五则。
1.默写课文后五则。
2.以小组为单位,坚持研读《论语》,并搜集最新的有关《论语》的热评。读书课上交流。
国学论语教案14篇篇十五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理读法。
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大意。
串讲法。在积累文言词汇上,以老师串讲重点词语为主。
多媒体。
2课时。
文言文精读课新授课。
利用早读、晚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布置学生预习任务:利用手头的工具书,把文章大意弄清楚。
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课文并整体感知课文,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
有谁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是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师就直接揭晓答案,并导入到下一个环节“孔子及《论语》”介绍,如果学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学著作,那老师就进一步引导强调“这可是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从时间上加以引导,在引导后如果能回答到《论语》那就顺势引导到下个环节,如果还不能就老师直接揭晓答案。)。
明确:《论语》,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的一小部分,请大家翻到课文44页。
结合多媒体图片简单地介绍孔子及《论语》:(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及《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结合图片孔庙、孔林、孔府简单介绍孔子)。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里提到了四书,就顺带给学生提一下“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个不要求学生掌握,只要求有个了解就可以了。)。
1、范读:老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全班配乐齐读一遍。(由于这篇课文的朗读在早读和晚读课时已经指导过学生怎么读了,所以也就不再多花时间在朗读环节上了。)。
老师仔细听学生的朗读,看有没有读错字,或者是加字漏字的,并及时给与改正。(由于在早晚读课的朗读指导中对字词的读音有明确的,一般学生是不会读错字的,但在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上仍需注意的:不亦说(yue)乎、人不知而不愠(yn)、吾日三省(xing)吾身、为(wei)人谋而不忠乎、传(chuan)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在学生读的时候重点关注一下,有没有读错。)。
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住第一点关于学习的,对于修养做人这一点学生不一定能把握住,对此老师不做具体的明确,可以在课文学习中把这个问题落实下去。如果学生能答出两点那就最好不过了。就此引导学生先来看关于着重于讲学习的这六则。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孔子而:进而,然后时:按时习:温习之:代词,它。
亦:也说:通“悦”愉快乎:语气词,吗朋: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乐:快乐知:了解而:但是愠:愤恨、恼恨。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吾:我日:每天三:多次省:反省。
吾身:我自己为:替谋:谋划忠:尽心尽力信: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温习。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就学:做学问立:独立做事。
不惑:通达事理知:懂得天命:自然的规律和命运。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逾:越过、超过矩:规。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而:然后知:领悟以:凭为:做矣:语气词,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却则:就罔:迷惑无所得殆: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贤:高尚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陋巷:简陋的住所堪:忍受。
(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下去。)。
2、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在意思明确了后,学生找句子还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如何说明理由。理由只要学生能讲出个大概所以然来,就可以了,老师不做很硬性的规范,每个学生有每个人自己的理解。在理由上做了规范后,容易打击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学生交流后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课堂小结中,把“分类式学习笔记法”即“理读法”落实给学生,这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也就是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的培养。
先和学生共同回顾这堂课所学的内容:了解了孔子和《论语》的大概情况,还附带赠送了“四书五经”这个知识点,合作探究学习了课文的前六章,落实了这六章的字词。
在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点后,我们该如何把我们凌乱的.笔迹整理出来呢?下面老师就结合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教大家一个“分类式学习笔记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整理好笔记,以后复习的时候又可以省下很多时间。以本文为例,大家在预习的时候就可以先猜一下本文有哪些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的,把它列出来如:作家作品(如果课文的作家作品不是很重要的,可以省略不记),重点语句(本文中的重点语句就是关于学习和修养做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出自本文的成语),疑难点(这个点完全是根据自己口味来的,你觉得我这个点掌握的还不是很好的,就把它摘录出来,课后问老师,复习的时候有针对性。象本课的话你还可以摘录一些自己没弄懂的重难点字词)。
1、背诵教过的六章《论语》并尝试默写。
2、预习下节课内容:后六章。
探究学习课文后六章。
一、:(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1、背诵上节课所学的六章,全班齐背和学生分则抽背。
2、重点词句翻译抽查:
”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
抽查个别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一来检查他上节课掌握情况,二来可以加强他们对这些重点实词的记忆。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让他把不会的词语记录到笔记中去,并叫其他同学补充。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
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虚数,几个行:走焉:于之,在其中善者:长处、优点从:学习不善者:短处。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到位。)。
2、文言文翻译原则小结。
(多媒体显示:“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3、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学生明确:
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这样的处世之道的看法。(每个人对这句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不做任何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文化常识。
关于作家作品栏里也就使孔子和《论语》的介绍,这里特别要向学生强调的是《论语》的作者不是孔子。关于孔子和《论语》课文注解里有现成的,无需多讲。只要学生的笔记中有这两个知识点就可以了,再补充一个“四书五经”的文化常识知识点。
2、成语:
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你们找到了几个?
让学生就自己找的全班交流一下,然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把关看哪些不是成语的也找进来了。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不惑之年、随心所欲、择善而从、箪食瓢饮、富贵浮云。逝者如斯、而立之年、耳顺之年、匹夫不可夺志。
对这些成语,不在课堂上做具体的解释,在作业中布置学生选用这些个成语写一段话,言语积累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以运用来检测学生对成语的掌握。
用这两个问题把纯粹的核对问题化,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让学生自由发言,因为课堂探究学习课文时候已经有落实了,即使部分学生讲不全,但基础好的学生能把他们补完整。
文中有涉及到孔子的仁的思想核心,学生对此不是很了解,这个需要老师作为课外知识延伸做个简单说明,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把这个额外知识点落实到笔记中去。
明确:
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思想核心“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关于孔子思想核心“仁”无需对学生讲太多,只要学生能了解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就足够了,对初一学生讲太多反而掌握不了)。
4、重点语句。
在这里老师给学生一个示范,这个示范是对文中虚词“而”的归纳,虚词对初一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由老师归纳。文中实词“知”则由学生自己归纳,因为在落实重点字词的时候已经讲得很详细了。
学而时习之然后,表示承接。
人不知而不愠却,但是;表示转折。
而温故而知新从而,表示承接。
学而不思则罔却,但是;表示转折。
思而不学则殆却,但是;表示转折。
这是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文中有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请同学们自己找找看,并把它归纳分类。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很重要的,要重点掌握的,本文就三个通假字,让学生明确一下:“。
说”通“悦”,“有”通“又”。
其他重点词句,在课堂学习中有落实的,这个得根据学生自己的掌握情况来摘入笔记,就不做统一核对,学生课后小组交流。
5、疑难点。
每个学生对课文知识点掌握情况不同,所以疑难点自然也就不同,这个也不做统一核对,而是把它放入下个课时答疑环节中再稍微展开一下,主要还是在学生课余问老师或同学。
1、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请任选其中的5个成语,把它写进一段话中,不少于100字。
2、背诵课文并默写课文。
国学论语教案14篇篇十六
1.熟读并背诵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1.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
2.学生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借鉴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
2.借鉴孔子提出的修身原则。
重点1.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文言知识。
难点1.文言的理解。
2.积累文言词汇、文言知识。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课文。
1.熟读课文。
2.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二)、导学练习。
作者简介。
1.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是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封建社会中被尊称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注释《周易》。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3000人,著名者有72人。自汉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的书。《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必读之书。
《论语》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它是我国现成最早的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化史上也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3.常说"三教九流",其中的三教指什么?
4.儒教的创始人是谁?儒家思想、儒家风范、儒商等等就是源于儒家文化。
5.给加点字注音。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吾日三省()吾身。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由,诲女()知之乎!
(三)自学疑难摘要:
二、合作探究。
1.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知之为知之。
(3)吾日三省吾身。
(4)学而不思则罔。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展示提升。
1.朗读第二则。
(1).学而时习之,而:表顺接。
(2).不亦说乎?不亦......乎固定句式,表反问,释为不也......吗?亦:也。
(3).有朋自远方来。朋:志同道合的人。
(4).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而:表却。
2.翻译第一则。
3.第一则讲了那方面的内容?
4.背诵第一则。
四、反馈与检测。
1.朗读第二则。
(1)吾日三省吾身。三省:多次的反省。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3)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翻译第二则。
3.第二则讲了那方面的内容?
4.背诵第二则。
5.朗读第3—5则。
(1)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领会。
(2)可以为师矣。是个省略句,应为可以(之)为师,译为可以把(他)当作老师。可,可以;以,把。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转折连词,译为可是。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疑惑,精神疲倦无所得。
(4)由,诲女知之乎!诲:教导。知:知道,懂得。之:代词,代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
6.翻译3—5则。
7.3—5则讲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8.背诵3—5则。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农村土地租赁合同协议书(汇总9篇)
- 2023年小学教师述职报告结尾(实用8篇)
- 最新写初中女生的外貌描写的句子540句(优秀9篇)
- 最新迎战期末演讲稿(优秀14篇)
- 定点扶贫工作总结领导重视 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七篇)
- 最新车辆维修合同协议书(汇总9篇)
- 最新招商引资年度工作总结汇报(优质13篇)
- 社区年度工作总结和计划(实用19篇)
- 写给阿姨的感谢信(优秀13篇)
- 社区平安夜活动方案设计(通用11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