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美议论文(精选18篇)

  • 上传日期:2023-11-13 07:27:00 |
  • zdfb |
  • 11页

总结是对过去经历的一种回顾,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怎样写出一篇完美的总结?我们需要结合具体案例和个人经历进行深入剖析和案例总结。在这篇总结范文中,作者通过具体实例的描述,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重要性。

本质美议论文篇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韵世界,就是国家,社会。”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段话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3.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说明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机的,它们彼此影响、制约、渗透,形成纵横交错的统一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体现的就是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而不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或某种社会关系的重复。这就要求我们用系统的、全面的方法从总体上,从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联系中把握人的本质。诚如马克思所说:“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第二层含义指各种社会关系在有机统一的联系中不是并列的、平等的,它们在决定人的本质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物质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它决定和制约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因此也对人的本质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人的本质不仅不是抽象的,而且不是永恒不变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这是因为,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发展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所以,人的本质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必然是历史的、发展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是“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变化的”。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的变更,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不同的人的本质。

5.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但不是人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非要否定人性中包含的自然属性因素,而是强调社会属性是人性作为与兽性和神性相区别的根本所在,从而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因此,马克思主义承认并重视人的自然属性,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基础和前提,没有自然属性,即生理构造和食欲、性欲等生物本能,就谈不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是,人的本质主要体现的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在这个意义上,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更是社会的存在物,所以,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另外,人的社会属性虽然以自然属性为基础,但是,历史和现实中的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都是经过其社会属性洗礼的,都包含有相应的社会内容。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生物本能与动物的本能是有区别的,例如,人类不仅仅有食欲,还有饮食文化,人类的性欲也是与两性间的感情相联系的,并由此产生了家庭。造成这一区别的原因就在于人的社会属性为自然属性注入了社会内容。所以,如果否认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属性,而把人的自然属性看作人的本质属性,就会将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混为一谈。

本质美议论文篇二

第一框   把握人的意识的奥秘(a)。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完整掌握明白意识概念,知道物质决定意识,但是,人的意识不是对事物的简单反照,经过抽象加工人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2、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讨论分析,教师讲解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困惑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意识的内容只能来自于物质与实践,认同人的意识是不可能主观自生的观点。

二、课前准备。

1、收集人脑与动物大脑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对比。

2、思考意识到底是什么?阅读下图思考人为什么能还原事物?

新疆发现的恐龙化石和还原图。

三、教学过程。

【导入】在印度人们多次发现小孩被母狼叼走并在狼群中长大的现象。这些“狼孩”再次回到人类社会有些已八九岁了,但还不会说话,不能思维,其习惯与狼基本一致。

【提问】材料揭示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教师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是天生的。让我们来完整地理解一下意识概念。

【板书】一、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说明】自然界无机物-原始生命-古猿-人类-人的意识(可以由学生来讲解)。

【教师说明】意识除了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外,还是社会的产物。即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有了人不能说就有了意识,如“狼孩”。(此处可再次联系“狼孩”的故事说明)只有经过社会实践,当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中,这时才产生了意识。

【提问】意识是物质的产物,那么,任何物质的形态都能产生意识吗? 。

【板书】二、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ppt展示】1、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展示人脑功能分区图。

【提问】为什么只有人脑才有思维的机能?

【教师总结说明】。

人脑。

动物脑。

重量。

1500克。

占体重的1/50 。

黑猩猩400克。

大猩猩500克。

大象6000克,占体重的1/1000 。

构造。

大脑皮层2600厘米。

140亿个神经细胞 。

皮层平滑。

黑猩猩的大脑皮层是人脑皮层面积的1/4 。

机能。

人脑机能区包括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形成网络系统 。

动物脑没有语言区 。

【提问】动物心理算不算意识?

【说明】条件反射实验;黑猩猩不能从自来水与池塘中的水中抽象出“水”的概念;海豚能发出几十种声音信号,但其缺乏组合性,不能像人一样作为思维与交流信息的工具。等等。总之,人类意识与动物心理有本质区别。

【活动】教师出示金茂大厦图片,图片标明文字为上海市政府大厦。(看到文字说明的同学必会神色诧异,议论纷纷)。

【教师总结】这就是同学们运用第二信号系统进行思维的简单实例。这里教师故意出错,让同学们体会到抽象思维是我们人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只是人脑特有的机能。结论:离开人脑这一物质载体,意识无从产生。

【哲学观察与问题】电脑能取代人脑吗?

【学生回答与教师归纳】略。

【问题】是否有了人脑,就能自行产生意识呢?还要有什么条件才能产生意识?

【板书】三、从意识的本质(内容)看,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从意识的性质上,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正确的思想意识即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错误的思想意识即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

两者的区别不在于对客观事物是否作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作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前者如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理论等。后者如错误的决策、宗教中的鬼神观念等。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为什么是虚幻的歪曲的?本来“人——神”,而宗教却是“神——人”。

2、从意识的形式上,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具体形象的反映;抽象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与规律的反映。

3、从意识的发展历程上,无论是人们对现实状况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如“我们班的同学真好。”这是对与我们学习、生活在一起的同学作出的现实反映,这是对客观存在的同学之间的融洽关系的反映;如“人文奥运反映出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这是对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作出的反映,这是对我国历史事实的反映;如“未来几天,天气会转晴。”这是根据天气的运行规律,对未来几天的天气作出的预测,这是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对客观事物作出的超前反映。

【问题】由于过度垦伐,近年来我国一部分地区入春以后总要刮几场沙尘暴,而南方地区在夏秋之交人们总担心洪涝灾害。这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隐患。

上述材料警示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什么?

【结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高考范题练习】选择: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话在哲学上启示我们    ( a )。

a、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b、认识是由浅入深的过程。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事实为依据  d、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

四、学习训练与评价提示。

发动同学主动将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交流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了解同学的思想与内心,并能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教师的概念讲解才更显出针对性与时代性。

五、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虽只要讲解清楚一个概念问题,但是,这却是一个需要丰富实料佐证并能联系学生实际思想才能破解并使学生掌握的概念,我们还不能仅停留在讲清一个概念的基础之上,更要让学生看到意识是由物质所决定的,但人的意识经过加工对物质的反映不是被动的、无为的。当然,我们在充分发挥我们人的才智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认识与利用规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知道意识的起源,了解意识的生理基础,理解意识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网络、图书、报刊等途径收集资料,制作ppt,锻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选取资料的能力以及多媒体制作的技能;通过课堂交流提出问题,课堂讨论分析问题,以及课堂小结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关于意识的基本知识。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意识的本质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地做一个“无神论”者。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给学生学习小组分配任务;制作ppt;准备教学道具。

学生准备:按照教师的分配任务进行资料搜集、选取资料制作ppt。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学生】: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教师】:世界上除了可见的物质现象以外,还有不可见的意识现象。那么,意识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它的本质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二)新课。

视频观看《小狗也会做算术》。

【教师】:请问同学,小狗(动物)是不是和人一样有意识?

【学生】:有/没有。

【教师】:请认为小狗(动物)有意识的同学陈述理由,再请认为小狗(动物)没有意识的同学进行反驳。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狗(动物)没有意识。小狗只会做简单的算数,是人长期特别训练的结果。每次做完题目,人必须给它食物进行奖励,以巩固训练的结果。如果没有食物的刺激,小狗做算数的“表演”就不能完成。小狗不会运用运算规则来进行复杂运算,也不会用它所“掌握”的算术知识来解决问题,进行知识的迁移、渗透和运用。所以,小狗会做算术只能看成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能。

【教师】: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能力。

【课题】:把握人的意识的奥秘。

1、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图)古猿到现代人的进化。

【教师】: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有了人才有了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师】:为什么只有人才有意识活动呢?因为人有着一个结构非常精细,功能非常复杂的大脑。人的大脑和动物的大脑有质的区别。下面就请两组同学来给我们介绍一下人的大脑特殊在什么地方。

a组同学调查报告:

人脑的绝对重量大大超过了其他高等动物的脑量。如黑猩猩的脑量大约是400克,大猩猩的脑量大约是540克左右,猿人的脑量在850-1000克之间,现代人的脑量约为1500克。当然,有的动物脑量比人大得多,但脑量与身体的比重太小,如大鲸的脑重9000克,脑是体重的万分之一。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动物越是向高级发展,脑与体重的比例就越大。人的脑重约为体重的1/50,黑猩猩约为1/150,大猩猩则为1/500,小猴子的脑和体重的比例远远超过人,约为1/18,但它的脑的绝对重量太小,不可能包含必要的复杂性。

b组同学ppt演示。

《大脑结构图》——人的大脑由左右半球组成,中间由胼胝体等神经来结合。人的大脑中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表面覆盖着由6层神经细胞组成的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有很多凹凸皱褶构成的深而密的沟和回,增加了它的面积,有近xx平方厘米。在大脑皮层中,有140亿个、200多种类型的神经细胞,每个神经细胞都同其他1万多个细胞保持着联系,形成巨大的神经网络。

其他高等动物的大脑和人的大脑一样,也是由两半球组成。但动物脑两半球的功能相同,只是交叉支配机体活动,而人脑两半球的功能不同。《大脑左右半球分工示意图》——人脑左半球具有语言、抽象思维、数学计算和形成概念的能力,而右半球则是有图形感觉、几何空间作用、音乐感知等能力。分工细致,分中寓合,联系也进一步密切,于是人脑就出现了动物脑所没有的更为复杂的机能。

2、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教师】:既然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只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是不是有了人脑,就一定会产生意识呢?我们请c组同学来交流一下他们的事实调查。

法兰西的“兽孩”(1800) 。十九世纪几个猎人在法兰西阿维龙森林中抓到了一个自幼就单独在森林里生活的17岁男孩。人们给他取了个名字“维克托”他回归文明社会后生活并不愉快,因而他不时想逃跑。他起初还经常嗥叫、咬牙。但后来逐渐地适应了同人类一起生活。直到他40岁死去时,他只学会3个词。

印度的“狼孩”阿尔玛和卡玛拉(1920) 。她们刚被发现时用四肢行走,慢走时膝盖和手着地,快跑时则手掌,脚掌同时着地.她们总是喜欢单个人活动,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走.怕火和光,也怕水,不让人们替她们洗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时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每天午夜到早上三点钟,她们象狼似的引颈长嚎.她们没有感情,只知道饥时觅食,饱则休息,狠长时期内对别人不主动发生兴趣.不过她们很快学会了向主人要食物和水,如同家犬一样.

卡查山的“豹孩”(1938)。 1938年一名英国运动员在印度北卡查山发现了一个8岁的男孩同一只母豹和它的一群小豹一同生活。孩子被送回父母那里,他是5年前被这只母豹叼走的。他虽然几乎看不见东西,但能利用他特别发达的嗅觉辨认人和物体。

撒哈拉的“瞪羚孩”(1960) 。1960年9月,巴斯克诗人琼-克劳德·阿曼在西撒哈拉沙漠区发现一个大约8岁的男孩同一群瞪羚一起生活。这孩子用四肢行走,吃草,刨根,似乎已被瞪羚群体完全接受。

匈牙利的“熊孩”(1767)。 1767年在匈牙利弗劳马克村附近的山上,当两位猎人开枪将一只熊打死时,当时同熊在一起的一个女孩向猎人发起攻击。这个身体健壮、个子高大的18岁女孩婴儿时就同熊在一起生活,她被带入人间后,由于拒绝穿衣服,只吃生肉和树皮,被送入卡普芬市的精神病院。

布隆迪的“猴孩”(1974) 。一些布隆迪士兵报告他们抓住了一个同一群猴子生活在一起的男孩。医生们估计这孩子是在内战时丧失父母,后被这些猴子养大的。尽管人们千方百计地使他适应文明社会,但他总是摆脱不了猴子的习性和行为方式。同人交际时,喉咙里不断发出咕噜声,只吃水果和蔬菜。

xx年中央台报道:陕西榆林的王家河村有一个“羊孩”。因为长年没人照料,王家河村的六岁男孩拴拴,从刚会走路开始就被拴在了一棵树上。整整六年时间,和他做伴的只有一只山羊。拴拴已经六岁了,可还是不会说话,只能用“咩、咩”的羊叫声表达感情。

这些“兽孩”,是人又非人,对于我们来理解意识的本质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 。

【学生】交流想法。略。

【教师】:因为他们脱离了社会,离开了社会就没有意识可言。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

【教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在书上26页找出一句话来说明原因。

【学生】:“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人脑的生成和语言的产生,同时也提供了意识的内容。”

【教师】:这句话从意识的起源和意识的内容来源两个角度说明了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离开了社会就没有意识可言。

【教师】: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但是猿脑变成结构复杂、功能强大的人脑,单单依靠生物的进化是不能完成的。猿脑变成人脑与劳动密不可分。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探寻一下劳动使原始人类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简单交流想法。

【教师】:所以,从意识的起源来讲,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师】:从意识内容的来源来讲,意识的产生同样离不开社会。我们要注意:人脑虽然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是它本身并不会产生意识。人脑好比只是一个“加工厂”,不能搞“无米之炊”,必须要有“原材料”,才能有意识这种“产品”。“原材料”来自哪里?——来自客观世界。怎样才能获得“原材料”?——人们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同客观事物相接触,才能把外部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反映到人脑而产生意识。

【教师】:所以,就意识的本质来讲,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课堂活动:《猜猜我是什么》。(说明:教师将准备好的几个小东西逐一亮相,让学生猜它是什么东西,用来做什么的。)。

【教师】:同样一件东西,同学们对它的用途众说纷纭,有同学说对了,有同学说错了。这说明什么?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其结果有可能符合客观实际,也有可能不符合客观实际。但不管是符合实际的正确意识,还是不符合实际的错误意识,它们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作出的反映。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教师】: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其信仰的宗教,也有很多关于神魔妖鬼的传说,这些神魔妖鬼是否真的存在呢?如果这些东西现实中并没有,那怎么会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去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请同学来听听d组同学的调查发现。

d组同学ppt交流。(文字资料)。

我们通过广泛搜集资料,发现了关于神魔妖鬼的一些有趣现象。

佛教起源于亚洲,佛教中的各种神佛,他们的样貌都是亚洲黄种人的特征;而基督教中的上帝确是一副西方人的面容。

中国信奉佛教历史悠久,可是历朝历代的佛像又有些许的不同。魏晋时期的佛像身形较瘦,隋朝的佛像不胖也不瘦,可是唐代的佛像明显面圆体胖,这些特征正好和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暗合。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扬,这些佛像的脸部也越来越有特征——眉目慈祥、耳廓肥大——典型的中国人认为的“福相”。

中国关于神魔妖鬼的传说很多,经典也很多,比如《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志异》,其中关于神魔妖鬼的描述很多,我们来大致领略一下:

什么是神?比正常人多一只眼就是神,长三头六臂就是神,想让老天什么时候下雨就能下的也是神。他们比正常人总是多那么一点“神力”,而且这些“神力”必然是对人们的劳动和生活有利的。

什么是魔?会喷火的,会飞沙走石的,能力拔山河的都是魔。他们必定长得比正常人面目可憎,他们的“魔力”对人们来说是灾难。

什么是妖?狐狸精、蟒蛇精,花妖、树精,石头怪等等,其实都是些自然界里的寻常物因为可以幻化成人形而变成不寻常。

什么是鬼?青面獠牙、牛头马面,翻白眼、长舌头,走路飘飘乎乎的都是对鬼的描述。

不管是神魔妖鬼,就是比普通人“多一点”、或者“少一点”,或者“换一点”。

不管是天庭还是地府,都和人间一样等级森严,不可逾越。这和当时人间的社会制度又正好不谋而合。

【教师】:d组同学的这些发现,相信对于我们同学回答前面的两个问题有所帮助。结合d组同学的介绍,请同学来试着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略。

教师总结:客观世界中,本来就没有神魔妖鬼。神鬼观念都是以一定的客观事物为原型,加上人脑的丰富想象力,把世界上的一些事物幻想式的联系在一起,就在头脑中形成了这些非现实的东西。它们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反映。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所以,凡是人的意识里的东西,归根到底都是来自客观世界,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反映。区别只是在于它是真实的、正确的反映,还是错误的、歪曲的反映,或者是虚幻的反映罢了。

【教师】: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还有具体与抽象之别。人脑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具体、生动的外部形象,还能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以抽象的形式反映事物内在的本质。(粉笔数量关系演示,和数学中的数量概念。)。

【教师】: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就其起源来说,它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就其生理基础来说,它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就其内容来说,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因此,意识就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来源和内容来说,它是客观的,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四、学习训练与评价。

1、学习训练。

(1)仔细阅读教材第27页的“操作平台”的栏目,收集资料,完成其中的填空。

(2)根据教材第28页“哲学观察”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就“电脑会否超过人脑”作探讨。

2、学习评价。

1.课外搜集资料作为活动要求,按10分满分计,根据各小组资料搜集和课件制作的认真程度和作业质量给与相应的分值,按一定的百分比记入平时成绩。

2.在课堂交流中发言踊跃,质量上乘的同学给予加分,以兹鼓励。

五、教学设计说明。

哲学是“爱智慧”的意思,它使人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关键是怎样引发学生们去思考。所以,本课教学我从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开始,在课中让学生讨论交流,到课后布置探讨题目,始终让学生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寻求解决的过程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让学生领会到了,“哲学源于生活,生活就是哲学”的真谛。对于激发起学生爱哲学、学哲学、用哲学的热情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本质美议论文篇三

首先,制度是以执行力为保障的。“制度”之所以可以对个人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是以有效的执行力为前提的,即有强制力保证其执行和实施,否则制度的约束力将无从实现,对人们的行为也将起不到任何的规范作用。只有通过执行的过程制度才成为现实的制度,就像是一把标尺,如果没有被用来划线、测量,它将无异于普通的木条或钢板,只能是可能性的标尺,而不是现实的标尺。制度亦并非单纯的规则条文,规则条文是死板的,静态的,而制度是对人们的行为发生作用的,动态的,而且是操作灵活,时常变化的。是执行力将规则条文由静态转变为了动态,赋予了其能动性,使其在执行中得以实现其约束作用,证明了自己的规范、调节能力,从而得以被人们遵守,才真正成为了制度。“制度”。是在通过其执行力对人们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的时候才成为制度的,使其从纸面、文字或是人们的语言中升腾出来,成为社会生活中人们身边不停发生作用的无形锁链,约束、指引着我们的行为和尺度。无论是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都须有其执行力,只不过差别在于正式制度的执行力由国家、法庭、军队等来保障,而非正式制度的执行力则是由社会舆论、意识形态等来保障的。在笔者看来,认清制度所具有的执行力是剖析制度本质的首要条件。

其次,制度是交易协调保障机制。从人类的发展历程来看,制度是一个随着集体、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概念,旧制度经济学家凡勃伦认为,制度系统的形成是看不见手式的,又是设计式的;新制度经济学就制度起源有契约论说和博弈均衡说,但无论如何制度都是社会的产物。在鲁宾逊的生活中,他的一切行为都只受自己意愿的支配,不需要也没有执行力来保障任何约束和规范他行为的规则,也就是说制度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和意义。鲁宾逊式的生产活动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人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了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换和合作日益增多,在此我们把人们之间的一切交互行为都看作是交易的范畴,即人们之间的交易日益频繁。然而,由于社会分工的出现及细化,交易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以及人们的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且生活在一种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环境中,于是在交易的过程中隐瞒、欺诈、偷懒及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开始出现,另外在复杂交易中各行为主体的意愿发生抵触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而导致的利益冲突和磨擦致使交易无法顺利进行,这时就要求有一种协调机制来促进交易的实现。最初可能是具有威望的人做出协调或判决,或人们就具体问题达成共识,或以成文的方式规定下来,当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依据前例或既定的原则、方式来处理。这样,渐渐地一系列协调机制便产生了,并以一定形式的执行力来约束各交易主体,消除信息不对称,抑制机会主义行为,维护交易各方利益,以保障交易的顺利进行,而这正是契约论说所描述的制度自然形成的过程,以及制度所起到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制度实质上就是一种交易的协调保障机制。

最后,制度指导交易中主体间利益分配和交易费用分摊。从交易过程来看,人们彼此间若想要合作,首先就需要弄清楚他们各自都有什么资源,也就是进行产权的界定。“广义地讲,产权就是受制度保护的利益。”是对资源排他地占有和使用。产权的界定,是交易发生的前提和保障,既包括权利的授予,也包括责任的限定,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成本与收益,是一种行为主体之间相互博弈或竞争的结果。然而产权界定本身也需要花费成本,因此这个博弈结果需要以某种具有约束力的方式即契约或制度确定下来,以保障之后的交易能够按着前期博弈结果进行。由此可见,契约与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共性,那就是在交易中起到权利分配和义务分摊的指导作用,而事实上契约本身也是制度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只是相对来说起到的作用是短期的,一般只针对单次的交易;而制度所发挥的作用多是长期的,调节范围一般是较广的,对于同类的或相似的交易都是适用的,所以产权界定后一般会以制度的方式确立下来,即产权制度。在产权制度的基础上,人们之间的合作或交换,就可以看作是产权的交易。交易的发生,必然会给人们带来成本与收益,这二者是人们做出经济决策的基础,那么制度协调交易进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指导交易行为主体之间的成本分摊和利益分配的过程,而这里所说的成本,也就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所谓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行动所引起的成本。用一句通俗的话说,交易费用就是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费用。”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交易中所发生的一切成本都属于交易费用的范畴。因此,可以说制度在交易中起着指导交易主体间的利益分配和交易费用分摊的作用,换言之,制度的本质就是交易中具有执行力的指导交易中主体间利益分配和交易费用分摊的协调保障机制,这种机制既可以是在交易中自发形成的,也可以是由占绝对利益优势的行为主体制定形成的。

以专利法为例,专利法是由国家颁布的法律条文,是以成文方式确定下来的正式制度,其执行力是由国家的法庭、警察系统来给予保障的。专利法的颁布,确定了专利持有人因其所付出的努力和贡献所享有的权利和应获得的利益,明确了其它行为主体使用该项专利时应向持有人支付的费用以及获取报酬后持有人应尽的义务。实质上,专利法的条文就是一种指导人们在进行专利的产权交易时进行利益分配和交易费用分摊的原则;而国家的法庭强制力,保证了其效力的实施,使其能够对交易主体起到约束作用,促使各行为主体依照这种原则进行交易,从而形成一种针对专利产权交易的协调保障机制。

本质美议论文篇四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费”,要想干成一件事,仔细、认真的规划是不可或缺的。同样,这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职场,一个人想要立足职场,那么在这之前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不可缺少的一步。成功的人生需要正确的规划,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每一名职场人士迈向成功人生的第一步。

职业生涯规划的工具和文章很多,我这里要重点介绍的是一种叫做“归零思考法”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法。这个方法简单易行。通过问自己5个问题,就解决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由于每个问题的前面都有一个英文字母w,也叫5“w”法。下面来看看这五个问题:

1、whoami?(我是谁?)。

2、whatwillido?(我想做什么?)。

3、whatcanido?(我会做什么?)。

4、whatdosethesituationallowmetodo?(环境支持我做什么?)。

5、whatistheplanofmycareerandlife?(我的职业与生活规划是什么?)。

回答第一个问题,我是谁,静心的去想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性格特点,

回答第二个问题,我的人生理想是什么?我最期望做什么,有的人期望成为大歌星,有的期望成为名作家,有的期望成为一个职业经理人,那么你呢?除了这些事业上的期望,对生活有什么期望,希望旅行全世界,还是周游全国,还是期望平淡;对家庭期望和睦的家庭还是其他,对自己的几个期望做的事情排个优先顺序,有的'人可能把家庭放在第一位,有的人把事业放在第一位。所以排序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工作。

回答第三个问题:我会做什么?你期望成为歌星,可是你不会唱歌。所以要把自己会的,擅长的项目进行一下罗列,比如你会唱歌,你会写作,你会人力资源管理,你会会计,把你会的按照最擅长的进行排序。

第四个问题,环境支持我做什么?你想成为歌星,可是你只是企业的一名文员,整天跟电脑,文字打交道,这样的环境根本支撑不了自己成为歌星的梦想。那么你仔细想一想,你现在所处的环境能支持你做什么呢?假如你是一名人力资源经理,老板支持你进行一些人力资源变革。那么就把这个记下来。再回顾一下是否记全了。

第五个问题:我的职业生涯该如何规划?有了上面的四个问题,下面就好做职业规划了,那就是把前面的四个问题的交集进行汇总合并,再然后给自己一个设想,十年后,我将成为什么样子,那么五年后的我该做什么?三年后的自己该干什么,一年后的自己该干什么,明天的你该做什么呢?这样一想,你的职业生涯规划就设计出来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质美议论文篇五

何,则取决于安全教育的方法和安全育人的形式。我们应该针对受教育者不同的文化层次,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科学的教育形式。

一、理性灌输法。

主要由施教者将教学内容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受教育者传授,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教育方法。其主要目的是从理性的角度,向受教育者传授安全理论和方法;引导职工理解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法律法规和政策、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以及安全生产的目标;掌握预防、改善和控制危险的手段和方法。通过理性灌输,来强化安全生产的意识,使员工不仅仅知道怎样去做,还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种教育方法的优点是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理论性,能一次对多人进行教育并且能降低教育成本。其缺点是理论性过强,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因此,采用这种教育方法时,应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并尽量将理论与实际案例、感性知识相结合,在形式上多采用幻灯、录像、多媒体等视听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二、情感启迪法。

在安全教育中,必须注意“情”,管理者要以实际行动关心和爱护员工,要让员工感受到你是发自内心的、诚心诚意的关心。即使是批评人,也要顾于情,达于理。情感启迪法的目的,是要让受教育者从内心深处受到教育。其方式可以是个别谈心、交心,工作中善意的提醒,以充分的依据来证实他的所作所为之不妥,以及采用外围方式,利用父母情、夫妻情、子女情、亲友情等,安全教育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活动熏陶法。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受教育于熏陶之时。这一类教学方法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其形式丰富多彩:一是活动类。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如:在职工中开展“安全文明生产监督岗”活动;技术练兵、技术比武活动;“三不伤害”活动;“危险预知训练”活动以及“安全月”、“安全周”活动等。二是表演类。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文艺汇演,“安全在我心中”演讲会,安全生产书法、漫画、摄影展,安全教育故事会等。三是竞赛类。组织开展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查隐患竞赛,安全生产征文征联竞赛等。四是参观类。组织各种参观学习活动,如到兄弟企业去参观取经、参观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新成果展览会等。

四、情景模拟法。

单位通过生产事故预演等方式,让演习者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建立类似于真实情景的局部环境,让演习者进入环境之中或在模拟操作和判断中,获得经验和感受。

五、言传身教法。

在安全生产中,企业领导者用自己的良好素质去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形成持久的安全生产局面。另外,还可以借助于榜样的力量。树立榜样,实际上是树立了目标、指明了方向,让员工明白领导的态度和要求。所以,企业应大张旗鼓地表彰安全生产中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树立人人珍爱生命、人人关心安全、人人做好安全、人人重视安全的良好风气。

六、氛围感染法。

安全教育还应体现在企业的整个管理过程之中。文明、整洁、有秩序的作业环境,醒目的警示标志,让人看了心存暖意的宣传标语,严格的规章制度和雷厉风行的管理作风在向员工传递一种向上的企业文化、一种责任感、一种使命感等信息的同时,也起到了暗示和约束作用。作业者受到良好环境和氛围的感染,会自愿地使自己与周围环境保持一致,产生与周围环境相符合的情绪和行为,不文明作业、违章作业等行为便受到约束。

七、期望激励法。

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对下属的期望微妙地影响着员工的工作情绪和工作业绩。在生产过程中,安全管理者应充分利用角色期待所产生的效应,正面激励员工的安全行为,弱化其不安全的行为。

安全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安全教育的形式千变万化。现实中,应根据人的性格、气质、身体素质、年龄、文化素养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科学的安全教育方式和方法。如:老工人经验丰富,但可塑性小,不易接受新东西,应侧重组织他们进行新成果展览等。青年人不够成熟,可塑性大,接受新知识快,但耐久性差,情绪起伏大,对他们必须强化培训,引导他们参加各种安全表演、读书、竞赛、安全文艺活动,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使年青人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习惯,形成安全行为。领导干部工作繁忙,安全教育应以转变观念、开拓视野、注重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为主。总之,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关键在于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引起思想的共鸣,这样外因才能通过内因的响应起作用,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安全教育效果才能持久。

本质美议论文篇六

坐在窗边,月光就像一丝丝银白的丝绸,照射进来,若隐若现。一道彩光浮现,我顿时来到了一片浑浊的地域。四周都乌烟瘴气,虽说这令我感到陌生,又仿佛似曾相识。

一股股腐臭味传来,我不禁皱起了眉头。接下来的景象更是令人毛骨悚然,到处是阴森森的白骨,空气中弥漫着怪味,往前一看,只见一群天使和恶性魔正在打仗。天使因为弱不禁风,不断被恶魔残忍地杀掉,尸体七零八落地散落到各处。天使为什么不点亮自己头上的光环?我寒冷的内心闪起了一阵疑惑。四周变得更加潮湿、黑暗了,不知是不是血。

继续向前走,周围却不知何时响起了一阵阵恐怖的尖叫、凄厉的诅咒、怨毒的声音。

“啊!救救我吧!”

“啊!我诅咒你生不如死!”

这此声音在黑乎乎、空荡荡的四周回荡,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些问题就像漆黑的大锁,牢牢地铐住我的心。

前面又是一个战场,我感到无聊,正准备回头之际,一声声美妙无比的歌声从里面传出。一条条优美多姿的五线谱,一个个五颜六色音符。恶魔一被天使接触到,立刻化为一只只纯白色的小鸟,飞向远方,途中还落下一片片洁白的羽毛。此处没有尸骨的腐臭味,空气中荡漾开来一阵阵百合和郁金香白色花瓣淡淡的香气。

又来到了一处地方,到处是黄绿色的菊花,一串一串挂在各处,金光四射,形成了一朵巨大绽放的菊花。蝴蝶在轻歌曼舞,小鸟也列成人字形,站在苹果树上,静静地倾听着花丛中的声音。

“老爷爷,我给你让座。”

“儿子,老爸和你一起放飞机!”

“孩子,只要你用真心对待朋友,朋友才会用真心来回报你!”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顿时,整片地方的阴暗潮湿消失了,温暖笼罩了大厅,这些声音传到哪儿,哪儿就会变得鸟语花香,四周变得光明。一朵五颜六色的花也随即绽开了,五片不同颜色的花瓣发出零零点点的光明,让天使重新复活。

我的疑惑也随即消失了,开怀大笑起来。我终于明白这一切是怎么回事了。这不是地球之外的某处外星,而是所有人类心的本质啊!人的内心深处总有着一些贪婪、自私的欲望,这就是恶魔。而克服就是天使,但人在面临自己和他人时,总是不自觉地选择前项。

当为官的在受贿、伤害他人时,可否想过他人?所以他们的内心一片黑暗,受到他们伤害的人就会仇恨他们。而爱,就象和平鸽,能化解这一切。人们在生活中尊老爱幼、望子成龙、对待朋友的感情能令人内心感到温暖,感到光明。

那一朵五颜六色的大花就是人间的一切真情,能感化罪恶,释放希望。而五片花瓣的内容想必你也知道了。

白色——亲情、绿色——爱国、粉色——感恩、紫色——尊师、红色——友情……。

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的外露和本质,还有内心,从一开始就是善良的。

本质美议论文篇七

在企业管理书籍曾流传三则脍炙人口之故事以为引言,来说明"创业家本质":

第一则:

第一个工人回答:我现在在砌砖。

第二个工人回答:我现在在盖教堂。

第三个工人昂首有力的回答:我现在在盖加州最大最美丽教堂。

第二则:

第二位老兄到旅馆,打电报回公司,他说:非洲人不穿鞋子,一人一双,多大市场!值得全力开展。加拿大贝达制鞋公司的'贝达先生秉持后者信念经营事业,今天他的公司分支机构遍布全球,每年销售约四亿五千万双鞋子以上。

第三则:

阿拉斯加,终年冰雪之地,到这个地方推销电冰箱?当推销员将构想推销给销售经理时,该经理大吃一惊;推销员将构想叙说如下:爱斯基摩人将猎取食物储藏在冰窖之下,每天为了三餐,必须花费很长时间来解冻,把电冰箱卖给爱斯基摩人,如果使用我们电冰箱之后,就可以免除这个麻烦。

由以上三则故事之中,我们知晓:"创业契机"是很多,它化为不同面貌,呈现给世人,只是有心人可发现它、抓住它。有时你不必是天才发明家,却能发现社会上存在不少对消费者不合理或消费者有待满足需要的事,提供解决良方,也能创造庞大事业。

一杯半盛水之杯子是"半满"也是"半空",在数学上水之容积是相等的。但是创业者都以"杯子是半空观念"去思考问题,全心寻求消费者之未被满足需要,有待创业者去提供满足需求之服务。

创业者必须有目标、有创意、有雄心、有毅力地从事创业,从小而大,积少成多,以成就事业。因此,成功创业家必是"梦想家",更是"实行家",将"创意构想"变成"可行性计划",耗尽心力,克服多少艰辛,脚踏实地去执行它,一步一步迈向成功境地。

因此,能以"平心静气"、"沉着观察社会现象"、"发现各种创业契机"、"构思创业观念",是创业者日常例行工作。

本质美议论文篇八

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韵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52页)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段话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命题,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质。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列宁的理解,社会关系分为两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这两类社会关系又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一般指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是指建立在物质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关系等。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所以,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都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页)。每个人一生下来就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一旦脱离社会关系,丧失社会属性,就会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样,无论先天有多么发达的大脑和健全的躯体,都不可能具备人的本质。

3.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

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20页)。

第二层含义指各种社会关系在有机统一的联系中不是并列的、平等的,它们在决定人的本质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物质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它决定和制约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因此也对人的本质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非要否定人性中包含的自然属性因素,而是强调社会属性是人性作为与兽性和神性相区别的根本所在,从而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因此,马克思主义承认并重视人的自然属性,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基础和前提,没有自然属性,即生理构造和食欲、性欲等生物本能,就谈不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是,人的本质主要体现的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在这个意义上,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更是社会的存在物,所以,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另外,人的社会属性虽然以自然属性为基础,但是,历史和现实中的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都是经过其社会属性洗礼的,都包含有相应的社会内容。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生物本能与动物的本能是有区别的,例如,人类不仅仅有食欲,还有饮食文化,人类的性欲也是与两性间的感情相联系的,并由此产生了家庭。造成这一区别的原因就在于人的社会属性为自然属性注入了社会内容。所以,如果否认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属性,而把人的自然属性看作人的本质属性,就会将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混为一谈。

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马克思对此论断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一18页)马克思在与恩格斯合写的《费尔巴哈》中还明确指出:“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同上书,第29、30页)“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一一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同上书,第25页)“那些发展着自己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同上书,第31页)在马恩看来,人的本质不应到人的天性中去寻找,而应到他们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一切社会关系中去寻找。马克思虽然也承认每个人的“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即利己心趋利避害等人的天性,但他却认为这“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同上书,第84页)“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5页。即“生产”不仅为人生产出财富,而且也为人生产出人的社会关系,即人的本质。

按照马克思的上述论断,人的本质不是“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即利己心趋利避害等人本身所固有的天性,而是人本身之外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在“一切社会关系总和”中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是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则是所有制。这样,马克思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所有制决定了人的本质,而人的本质则是所有制的产物。有什么样的所有制,就有什么样的人的本质。如,原始社会是公有制,所以,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是没有利己心的。当原始社会解体私有制产生后,人们才有了利己心,才有损人利己的事情发生。而再建立公有制社会,可以消除人们的利己心,而产生利他心,人们都能大公无私。这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宣称的“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而马克思的理论大厦就是建立在这上面的。因为私有制产生利己心即私心,而私心又是万恶之源,所以,要消灭人的私心即万恶之源,首先就得消灭私有制。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布:从“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筑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筑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生产和产品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的“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5页)。

而消灭了私有制,建立了公有制社会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后,人们生活的情况就与私有制迥然有别了。那时,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来说就是:“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这就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理论基础,笔者注),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是因此就是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同上书,笫37、38页)而恩格斯则进一步描述说:“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了,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而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的支配。人们自身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至今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同上书,第3卷,第323页。)。

然而,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证明,人的本质并非是由“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来决定的,而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如利己心同情性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等天性)、思维属性(如语言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等)与社会属性(如归属感不能离群索居等)所构成的综合体。其中的基础便是属于自然属性中的利己心趋利避害以及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等天性。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绝不可能成为人的本质,充其量只能给人的本质提供一个表演的舞台或施加一定影响而已。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凡在建立起“公有制”的地方,人们并没有如愿以偿地看到马恩美妙预言的实现,相反倒发现,凡是“私有制”所具有的“弊端”,“公有制”不仅都具有,而且“私有制”没有的“弊端”,“公有制”也能“创造”出来肆虐社会。“消灭私有制”的结果,人们不仅没有收获“共同富裕”,“进入自由王国”,相反倒弄得“共同贫穷”;而有的地方,人们不仅没有获得自由,反而被绑进“古拉格群岛”。

至于说建立公有制就能消灭利己心,则更是令人匪夷所思的童话。不用说的,综观实行公有制国家的第一代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十有八九都死在任上,可谓在权力桌上不死不撂筷。而且还自己选择接班人,有的父亲选儿子,有的兄长选弟弟,这不说明实行公有制国家的第一代国家领导人也有利己心吗?最高领导人利己心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广大芸芸众生了。“文革”时期,中国实行的可谓是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农村农民房前房后种点庄稼蔬菜都被视为非法,要“割资本主义尾巴”;而城市里理发的掌破鞋的都不允许单干,统统组织到“公有制”里,以避免“小生产”的“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列宁选集》第4卷,第181页)况且人人都在学习“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斗私批修”的毛主席的教导,“狼斗私心一闪念”。然而,庶几人人都在为了“利己”保自己而专门整人。所以,“文革”期间,不知有多少令人毛骨悚然的悲剧就发生了。正如北岛有句名诗所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铭志。”。可见“公有制”不仅不能消灭人的利己心,反而更加重了人的利己心。这也从反面证明,人的利己心和趋利避害以及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才真正是人的本质,它并不能随所有制的改变而改变。

2006年3月5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的结尾处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凝聚13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坚定信心,奋发图强,努力把‘十一五’规划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篇章。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我们前进的步伐。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其中,在高举“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方面,没有再提“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笔者以为,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在人的利己心的驱动下,财产的有效占用和积累增值仍旧构成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而在人类尚未能找到新的更有效的途径解决财产的占有与积累增值的问题的情况下,私有制就是不可避免的,当然也是不可能消灭的。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的核心观点,就是彻底消灭私有制,显然这是有悖于人的本质的,自然不可能取得成功。

本质美议论文篇九

有人说,白色,代表着人内心赤裸裸的伤疤。蓝色,展示出人性情的忧郁。而黑色,深藏着人精神的虚空的凝重。我不知道那些人何以会如此断言。不过,在我自己看来,白色蓝色黑色都有其独具一格的本质魅力。

抬头。我总是可以看见一眼的白色,也许那是天空最纯洁的性格。而天空中飘忽不定的云彩一直不停忙碌着,像是要编织出一个除白色以外的未来。我不知道它的心事究竟是什么,然而,每当有稀稀疏疏的雨从那无边无际的白屏幕洒落下来时,我总会发现,白色的液体里,有种流水并非白色。白的东西有很多,诸如白的墙壁,白的花开……记得有一个趣味十足的故事,叫《鱼和水的对白》,里边讲述着一段情深深雨蒙蒙的雨水传奇。似乎,直到现在,我才明白:白色的世界里也会有甜美与沧桑同在。

走向生活。我常常遇到蓝色的温存。同学穿着一件蓝的体恤或者一条蓝的短裤,单纯的站在洒满阳光的操场上,隐隐约约,那蓝得空狐线仿佛在他(她)身上萦绕。我想,他(她)们那一刻的心境一定是蓝色飞扬的,然而,当一个甩开所有的惆怅与烦恼的人,不经意的与阴沉萧索的气候邂逅时,他(她)的心自然是爽朗与愉快的。不再忧郁,不再深蓝。

在学校的时候,偶尔疯癫的跑到一个人也没有的树阴下,假装乘凉,实际是想看看白的天、蓝的人、以及黑的世界。就是这样,白色、黑色、蓝色深深的充溢了我的,本来无色的世界。

本质美议论文篇十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没有一个人能够独立与社会之外而存在。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经济关系所决定的。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以善恶为标准,依靠宣传教育、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和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道德的性质、内容,是由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关系决定的。道德的功能:认识功能、调节功能、服务功能。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1、父慈子孝、尊老爱幼。

2、立志勤学,持之以恒;

3、自强不息,勇于创新;

4、仁以待人,以礼敬人。

5、诚实守信,见利思义。

6、公忠为国,反对外族侵略。

7、修身为本,严于律己。

公民道德规范内容:

1、爱国守法。

2、明礼诚信。

3、团结友善。

4、勤俭自强。

5、敬业奉献勤俭内容:勤劳、勤奋、勤快、节俭。

社会主义公德有:

1、文明礼貌。

2、助人为乐。

3、爱护公物。

4、保护环境。

5、遵纪守法家庭美德规范:

1、尊老爱幼。

2、男女平等。

3、夫妻和睦。

4、勤俭持家。

5、邻里团结四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职业:从词义上,“职”指职位,职责。包含着权利和义务的意义。“业”指行业、事业,包含着独立工作,从事事业的意思,从这一意义上讲,职业就是“责任和义务”。

职业特点:专业性、多样性、技术性和时代性。

第二产业分类:制造业和矿业等工业部门以及建筑业。

第三产业分类:包括交通运输、商业、金融业、文教卫生、科研事业、其它各种公共事业,以及党政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等。

职业道德:是在职业生活中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得到的准则。职业道德特征:

1、行业性。

2、多样性。

3、明确性。

4、群体性。

5、继承性。

6、实践性职业道德宗旨:要以服务为民、奉献社会。

职业道德的作用:

1、职业道德能够调节职业交往中从业人员内部以及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

2、职业道德有助于提高本行业的信誉;

3、职业道德有助于促进行业的发展;

4、职业道德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职业道德要素包括:

1、职业理想。

2、职业态度。

3、职业责任。

4、职业技能。

5、职业纪律。

6、职业良心。

7、职业荣誉。

8、职业作风社会职业态度及基本要求、树立主人公的劳动态度。

职业良心是人们在履行义务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向善的意念和自我评价能力。

职业荣誉是一方面是对职业行为和社会价值所做的公认的客观评价和正确的主观认识,是社会用以评价从业者行为价值的尺度,也就是履行职业职责的道德行为的赞赏;另一方面,是指从业者对自己职业活动所具有的社会价值以及对职业的社会赞扬和自尊自爱的自我意识。

社会职业道德的作用:

1、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2、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全面发展。

3、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宗旨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1、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a、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要求b、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区别于一切旧道德的根本标志;c、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最基本的道德价值品质,符合社会发展的共同利益;d、集体主义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需要。

2、集体主义原则的科学内涵。a、集体与个体b、集体主义原则。

集体主义原则:首先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其次,在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本质特征;第三,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自觉服从集体利益,这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根本要求;第四,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在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同时强调集体必须充分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也是集体主义原则的重要方面。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1、爱祖国。

2、爱人民。

3、爱劳动。

4、爱科学。

5、爱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1、爱岗敬业。

2、诚实守信。

3、办事公道。

4、服务群众。

5、奉献社会。

1、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基础和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从倡导的主要规范,是对从业人员工作态度一种普遍要求。

2、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在漫长的交往实践中总结、凝练出来的做人的基本准则,是确保社会交往持续、稳定、有序的重要道德规范。

3、办事公道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是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职业道德基本要求。

八荣八耻:1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2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3以崇高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4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5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6以诚实守信为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7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8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修养:所谓修养是指一个人为了理论,知识,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所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善,自我提高的活动过程。

职业道德修养:所谓职业道德修养是指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人员,按照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在职业活动中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使自己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达到一定的职业道德境界。

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1从业者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需要2从业者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3促进行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4形成平等友善人际关系和良好社会风尚的需要5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培养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保证我国现代化事业的社会主义方向的需要。

职业道德基本要求:1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本职工作2年努力学习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3遵守工作纪律,维护工作秩序。4勤俭节约,尊师爱徒,团结互助。

机关事业单位共青人员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1提高道德认知是职业道德修养的前提条件2做到知行统一是职业道德的根本途径3汲取借鉴精华是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4榜样学习机理是职业道德修养的有效方法5深度自省自立式职业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法的基本特征:1国家意志性,2国家强制性3明确规定性4普遍约束力。

立法:所谓立法是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分权的,多级并存立法体制,即最重要的国家立法权属中央,国家立法权只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国家法律;国务院及其所属部委分别制定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和他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名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有权保留原来的法律或指定本行政区的法律。

宪法的修改: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1975年颁布的第二部宪法是一部内容很不完善并有很多错误的宪法。1978年颁布的第三部宪法,绥靖1979年和1980年两次局部修改,但从总体上说仍然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因此,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的第四部宪法,即现行的1982年宪法。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转正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着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人民大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大的职权有:1修改宪法、监督宪法实施2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刘3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关的重要领导人4决定国家重大问题5最高监督权6其他应当有他形式的职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中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

行政法:是指调整行政关系的、规范和控制行政权的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1行政合法性原则a行政机关必须遵守现行的有效的法律b行政机关应当依照法律授权活动。2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指的是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行为,特别是行政机关的行为,不仅要合法而且要合理,也就是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行为要做到合情、合理、恰当和适度。

行政机关的体系:行政机关分为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行政行为: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做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行政行为的效率:1约束力2公定力3执行力。

行政复议的时间:行政复议法规定可以再60日内申请行政复议。法律规定超过60天的规定的,按照法律规定受理和受理的期限,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行政复议申请后的5日内,对申请进行审查并作出有关受理的决定。民法:民法是指调整人平等主体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民事法律规范的总和。

民法的基本原则:1平等原则2自愿原则3公平原则4诚实信用原则5禁止权力滥用原则。

法人是法律抑制的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物权:是指权利人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衣物和担保物权。债:是特定当事人之间请求为一定给付的民事法律关系。

合同订立;合同订立是指合同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一致。从法律上看,合同订立可以分成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

刑法:刑法是以国家名一般不得,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刑法的基本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罪行相适应原则。犯罪特征;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

犯罪的构成:犯罪的构成要件即犯罪客体、犯罪科幻方面、返祖主题、犯罪主观方面。

正当防卫:正当防卫,是对危害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全力争在实施青海的行为采取不超过必要限度的制止性的损害行为。

正当防卫的条件:1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2不法侵害正在进行3具有防卫意识4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进行防卫;5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紧急避险:紧急避险,是指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本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给另一较小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行为。

紧急避险的条件1合法权益面临现实危险2危险正在发生3出于不得已而损害另一合法权益4具有避险意识5没有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渎职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滥用职权,违法乱纪或者不依法屡行职责、玩忽职守,侵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和应有声誉,致使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命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本质美议论文篇十一

„„。

马克思通过双重的批判而获得了对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解,特别是借助于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揭示了在黑格尔对历史运动的抽象的、思辨的表达中所包含的真正的人的本质,即“把人的自我生产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但也正因其是思辨的,因而把现实的人连同自然界一起抽象掉了。

„„。

一、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出发考察人„„。

„„。

„„。

三、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具体的。

马克思认为,因为人的生产活动是具体的、现实的,人本质也并不是确定不变的,而是在历史的进程中现实地成的,必须把对人的本质的分析纳入到现实的历史进程中,才能真正揭示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社会存在,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马克思看来,这里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9]人是社会的产物,物质生活条件是现实人的本质得以产生和形成的社会物质基础,这一人的本质观强调人的本质的历史性,人的本质是在人的文化———社会存在的特殊条件下产生和形成的,是人的对象性的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结果。因此,人的本质是历史的范畴,不是孤立的、片面的、僵死的、静止的,“不管是人们的‘内在本性’,或者是人们的对这种本性的‘意识’,即他1们的‘理性’,向来都是历史的产物”。[20]人类社会处于不断的历史运动之中,人的社会关系也必然不断运动变化,不同的历史条件造就不同的人及其本质,所以,现实的人的本质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人不仅体验着自己的存在,而且直观到他人的存在,生活即是与他人一起生活,生成即是在与他人的共在中生成,离开他人,便没有我的生活和生成。这样,他人与我的关系便不再是外在、偶然或派生的关系,而是内在的、本质的、有机的关系。”[21]人的本质不是永恒不变的抽象物,要想说明现实生活中多种多样的人的本质,就必须站在社会的角度,从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出发揭示不同时代的人之间,同一时代不同的个人之间的区别,并从中得出关于人的特殊的、现实的本质。

正是在由人所构成的社会关系中,人在现实的交往活动中才能生成。现实的人既是自然界和社会历史进程的产物和结果,又是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马克思又指出: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22]人始终是社会的人,人的存在无不历史地受到他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体系中的地位的制约,“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23]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着,社会关系自始至终塑造着具体的人,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就有什么样的人的本质,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的本质也不一样,现实的人,就是处在客观的现实世界中,受客观的物质生活条件制约和影响。任何现实中的人,都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社会关系的产物,又是新的社会关系的主体和创造者,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由一切社会关系所交织而成的社会关系之“网”的“网上纽结”。“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但由于他们相互间不是作为纯粹的我,而是作为处在生产力和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而发生交往的,同时这种交往又决定着生产和需要,所以是个人相互间的这种私人的个人关系、他们作为个人的相互关系,创立了———并且每天都在重新创立着———现存的关系。他们是以他们曾是的样子而相互交往的,他们是如他们曾是的样子而‘从自己’出发的,至于他们曾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则是无所谓的。”[24]人通过自身创造性的活动来满足自身的同时,也创造出人的本质的新的内容。马克思正是以“现实的个人”来反对“抽象的人”,反对人本主义把人从具体的现实生活中抽取出来,以单纯的人来作为问题的出发点,而是以“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把人放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特别强调要把人放在他所生存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中,从其“周围的生活条件”出发来考察人,把人与他的时代生存境遇联系起来。总之,现实的人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社会联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有生命的感性存在,他既是历史的前提,也是历史的产物和结果,是一个社会历史性的存在。只有从现实的人出发,立足于他们的实践活动和社会联系,从社会历史发展中寻求人的现实本质,才能对人的本质作出具体的历史的科学规定。因此,“现实的人”是马克思考察人的本质的逻辑出发点,由此,形成了“人”和“社会”两条线索,在“实际活动”的基础上,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相互作用,最终会在以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本身的未来社会中获得统一。

马克思不仅从“实际活动”角度把人与他物特别是动物区别开来,确立了人作为一个“类”的主体地位,而且从“社会关系”角度把人和人区别开来,确立了不同的人作为个体、集体、社会的主体形态,从而能够说明人的产生及其发展,说明人的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使人的本质问题的解决成为科学。施德福、余其铨在《人的本质观上的革命变革》一文中指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之所以是科学的论断,从哲学上说,就在于它是建立在科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的。如果说,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历史观上的革命变革,那么,这一科学论断的做出则是在关于人的理论方面所实现的质的飞跃。”[25]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存在方式及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给出了科学的解答,对认识人的各种特性,人2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是有其重要意义的。要真正把握人,就不能离开现实的、特定历史阶段的物质生活条件,不能离开现实的、特定历史阶段的人的生产活动及其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人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离开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永远创造着自己,人永远创造着人的世界;人永远是未完成的存在,人的世界永远是未完成的存在。”[26]人的本质就是不断的生成,这不是一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的规定性,而是一种未确定性,正是这种未确定性给人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论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脉络„„。

[摘要]“人的本质”问题,不仅是马克思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更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当前探讨以人为本的问题,更需要从文本研究的角度弄清楚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信奉黑格尔、用黑格尔的范畴表达自己人的本质思想到信奉费尔巴哈、用费尔巴哈的范畴表达自己人的本质思想,再到形成自己唯物史观思想、用唯物史观范畴———“现实的人”表达自己人的本质思想的过程。

„„。

马克思并不是天生的唯物主义者,更不是天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者,马克思的思想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问题,尤其是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不仅是马克思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更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离开了“人的本质”问题,就无法完整地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同他思想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经历了从信奉黑格尔、用黑格尔的范畴表达自己人的本质思想到信奉费尔巴哈、用费尔巴哈的范畴表达自己人的本质思想,再到形成自己唯物史观思想、用唯物史观范畴表达自己人的本质思想的过程。

一、马克思用黑格尔的范畴表达自己人的本质思想的时期。

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是绝对精神,黑格尔哲学体系就是由绝对精神的不同发展形态———“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组成的。精神哲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最后一部分,也是黑格尔最为关注的一部分,因为绝对精神的主角是人,人是高于自然界、高于动物的,而人高于自然界和动物之处就在于,人本质上是一个能够“思考自己”即具有“自我意识”的精神实体。

二、马克思用费尔巴哈的范畴表达自己人的本质思想的时期„„。

费尔巴哈是伟大的唯物主义者,他将人及人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作为自己哲学的对象,宣布自己的哲学就是关于人的哲学,并将其称之为人本学。费尔巴哈的人本学重新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对正在寻找突破的马克思而言,无疑是甘露降临,马克思顺理成章地“成为费尔巴哈派了”。

„„。

„„。

马克思则在费尔巴哈的基础上,从人的社会性入手寻找宗教产生的根源,将对宗教的批判和对尘世的批判结合起来:“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4](p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4](p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马克思更进一步指出了德国“置现实的人于不顾”的思辨哲学产生的根源,是德国国家“本身置现实的人于不顾,或者只凭虚构的方式满足整个的人”[4](p9)【[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的现实。在超越费尔巴哈时,马克思自己的“人的本质”观点———“现实的人”已开始显现,“现实的人”一旦出现,哪怕只是一点端倪,就必然同费尔巴哈抽象的人发生冲突。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特点———在继续借用费尔巴哈旧范畴表达自己的同时,努力寻找新范畴。

《手稿》中,马克思虽然仍然使用人是“类存在物”的提法,但已赋予它以新的含义:人之所以是“类存在物”,并不是因为人共有的自然属性,而是因为人所从事的生产劳动,是生产劳动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是生产劳动规定了人所以为人的本质。这时,马克思已经认识到4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实质只是解决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问题,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基础上,马克思发现了人超出自然、与动物不同的部分,这就是人的劳动。

„„。

三、马克思逐步走向唯物史观,走向用“现实的人”表达“人的本质”思想的过程„„。

„„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时期,马克思“人的本质”新范畴的初步表达———“社会关系的总和”。

„„。

马克思不仅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手稿》、《神圣家族》等著作中已显露出的实践观点摆放在最明显的位置,而且将实践的观点贯穿于《提纲》的始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p56、57)【[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正是实践概念的提出,使得马克思第一次将自己的“人的本质”思想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使得马克思“现实的人”真正成为现实。

依据实践的观点,马克思开始彻底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手稿》时期,马克思还赞扬费尔巴哈“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实在的科学”,而在《提纲》中,马克思则明确批判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的抽象性,指出费尔巴哈“人”的单个性、孤立性,并第一次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归为“以前的唯物主义”的范畴,标志着马克思同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彻底决裂。

《手稿》时期,马克思提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的观点,《提纲》中,马克思通过“社会关系总和”,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人的本质”思想。《提纲》在《手稿》用劳动将人同动物区分开来的基础上,进一步用“社会关系的总和”将人与人区分了开来,劳动是人的共性,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差异性)正是在人具有的劳动属性的基础上、由人与人之间所处的不同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如果说劳动是人的初级本质(人同动物的区别)的话,“社会关系的总和”则是人的高级本质(人同人的区别)。

《提纲》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现实的人”的前提,它不仅是马克思表达人的本质思想的新范畴,也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脚点。

3·《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时期,马克思明确表达了唯物史观“人的本5质”思想的新范畴———“现实的人”。

《提纲》是马克思为《形态》所写的提纲,《形态》则是《提纲》的进一步展开,在《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将《提纲》中的“提纲式”的问题逐一展开,不但第一次表述了马克思新的历史观,而且使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更加具体化和立体化。

至此,通过艰苦的理论探索,马克思解决了困扰自己已久的“人的本质”问题,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人的本质”思想,“现实的人”不但使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有了坚实的立足点,也使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的关注同以往任何思想相比更具有真实性。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恰恰离不开“现实的人”,马克思所言的生产力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主要是生产关系)之中的“现实的人”所具有的生产力,马克思所言的生产关系是“现实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关系,“现实的人”是马克思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础。马克思关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关注人、关注“人的本质”不是矛盾的,而是在“现实的人”的基础上的统一。

马克思“人的本质”的当代性解读„„。

费尔巴哈立足于“现实的人”,完成了对黑格尔绝对精神的“颠倒”。费尔巴哈指出,黑格尔哲学无非是把人的主观精神抽象化为与己分离的“自我意识”,然后再把这种“自我意识”独立化为普遍的泛神论的本质———“绝对精神”(上帝)。〔4〕【[4]吴晓明.形而上学的没落———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的当代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35.】黑格尔哲学和宗教一样,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是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而“现实的人”是这种颠倒的人的本质的“倒转”,便即“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或者“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515、29-30.】。

„„。

由此对理智形而上学的决定性超越以及对人的现实本质的真实把握,最终只能归结为把“感性—对象性”提高到“感性对象性活动”;“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91、77、56、56.】这也是我们洞悉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解的基础。

立足于“感性活动”的存在论基础,我们对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论述会有一些新的认识。在“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的论断中,所谓“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亦即不是一切形而上学的从“我”(神、上帝、绝对精神等)出发进行规定的存在,不是那种与人分离的我们称之为“物质”(实则为“物性”)的存在,而是在“主体性本质力量的对7象化的活动”(感性活动)中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所谓“在其现实性上”,乃是在作为当下现实之本原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原初关联的现实性上,在“感性活动”的现实性上;所谓“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非一切社会关系的静态综合和仅仅表现为一切时代之当下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作为人类历史根基的“感性活动”动态生成的“社会关系”的历史,是在作为“感性活动”之前提和结果的“感性交往”与作为“异化劳动”之结果和前提的异化的社会关系(私有财产关系)之间保持着历史张力的社会关系的序列。作为这样的一个序列,人之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始终根基于“感性活动”与“感性交往”的基地,保有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张力。

人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一直是欧洲哲学史上的重要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问题。马克思对人本质概念有很多解说,如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或社会性;人的本质是劳动或创造,人的本质是自由或自由自觉的活动;等等。这些提法是马克思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提出来的,它们强调的重心不同,重要程度也不一,但对全面理解马克思的人本质概念都不可缺少。为此,本文试从六个方面逐一进行考察。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一段名言,旨在批评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观点,同时揭示人的本质的社会性。马克思这个思想也由来已久。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他即指出:“‘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而国家的职能等等只不过是人的社会特质的存在和活动的方式。”【〔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第270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指出,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也是社会存在物,人进行活动的材料,甚至借以进行活动的语言本身,也是作为社会产物给与的,因而自身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活动。在《神圣家族》中,他更进一步从社会关系和人与物关系的角度理解人的存在,如“实物是为人的存在,是人的实物存在,同时也就是人为他人的定在,是他对他人的人的关系,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6〕【〔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52页。】更经典的论述则是在上述《提纲》中,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把宗教本质归于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又被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归结为类,即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没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产物,而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历史形式的,从而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五、需要即本性。

从这段论述看来,马恩所说的需要主要指物质的需要,物质利益等,人由于是自然存在物,需要衣食穿住等生活资料,因此才进行劳动、生产及其他社会活动。马克思把需要和生产一起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他把需要视为生产的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要素和推动力,因此强调需要的作用实即强调生产劳动、物质利益的作用,人类社会的生存乃至自由与个性的发展无不以此为基础。从此角度说,需要象劳动一样,体现着人的能力、人的个性、人的自由发展水平,因而即人的本性。

不过,由物质利益或物质需要所推动的劳动毕竟导因于外,而不主要是自我决定、自我实现。这在马克思看来,只是一种较低意义上的自由,更高的自由则是把劳动作为自己的创造,作为天赋才能的发挥。至此境界,体与脑,身与心,外在的与内在的,自由与必然,才真正实现了和谐统一,而人的才能的发挥也就成了最大的生产力,又转过来促进物质财富的迅猛发展,以充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只是这种更高意义的自由必须以较低意义的自由作基础,需要与物质利益实际上仍时时起着作用,即使在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如此。因此,“需要”仍在某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表现着人性。

马克思人本质理论的内在逻辑及其当代启示。

〔摘要〕马克思曾分别将人的本质界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人的需要”。目前学界对人本质的传统解读方式或是过分强调人的社会性,或是将其定义为这三种特性的总和。实际上,上述三种结论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相反,它们呈现为一种不断扬弃和提升的进程。马克思对于人之本质的探索采用的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最终在人之需要中实现了对人本质的全面、具体、历史的把握。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抵制后现代哲学思潮的侵蚀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

一、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三个经典命题(一)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思想。他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2](p96)【[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这样的结论已与青年黑格尔派将人指认为自我意识的抽象观点彻底划清了界限,也与费尔巴哈的结论大不相同,但整体来说仍未摆脱费尔巴哈的影响。此时,马克思仍将人的本质视为人的类本质,他所寻求到的是能将人与动物明确区分开来的人的属性———自由自觉的活动。“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9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3](p96-97)【[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人的活动可超越种的束缚,在意识的引导下自由自觉、全面地予以展开,正是这一点使人彻底地从动物中分离了出来。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人应有的生活状态,现实并非如此。在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劳动被彻底异化了,所有的自由幸福丧失殆尽,剩下的只有痛苦与强迫。自由自觉的活动退化为谋生的手段,人类的优点变成了他的缺点。因而,要克服异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使人的本质现实化,最终迈进真正自由自觉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在与施蒂纳的争论中逐渐意识到了自己先前理论中的不足。正如施蒂纳所说:“此一永生,如同这个平等那样只有关于我之中的人,而无关于我。只有作为人的担负者和寄宿者的我是不死的。如同众所周知的那样‘国王不死’。路德维希死了,然而国王存留着;我死了,然而我的精神,这个人存留着。为了把我完全与人等同起来,有人(指马克思———引者注)发明和提出了要求:我必须成为一个‘真正类的存在’。”[3](p188)施蒂纳在这里所极力反对的是将人的本质归于人所具备的众多属性之一的做法(如马克思将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自觉的活动”这样一种属性),主张具有多种属性于一身的“我”的惟一者形象。然而马克思也敏锐地观察到了施蒂纳理论中的致命错误。他虽然把“我”看作唯一的实体———主体,但这只是他的价值愿望罢了,只是一种脱离了现实世界的抽象的概念。同时,马克思彻底地批判了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中的唯心主义立场,批判了他把人的本质视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错误观点。

正是通过批判施蒂纳和费尔巴哈的思想,马克思扬弃了先前建立的关于人本质的观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部具有天才般创见萌芽的文件中从现实的人、处于特定物质生活条件中的人出发,第一次明确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p56)。【】因为现实的人总是不停歇地在实践着的人,而实践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体现着社会性,脱离了整个社会的单独劳动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在实践中人们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这便构成了他们的本质。

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关系无疑是多样的,但马克思在后来的巨著《资本论》中,明确指出了生产关系对人的本质的决定性作用:“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5](p1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正是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关系才得以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惟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6](p51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由此可见,在马克思看来,需要已成为实践及各种社会关系得以实现的最终动力和内在根据。人类的活动总是基于一定的需要,没有人们对于生活的需要,实践、生产和社会关系便无从谈起。马克思说:“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7](p17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人的需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类生产的不断发展,人的需要不断地获得满足,新的需要也会随之产生。可以说,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历史。

二、具体的苏醒:从应然的抽象价值悬设到现实的社会历史性统一„„。

首先,将人的本质界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主要是从“应然”的角度来理解的,它承载着浓厚的伦理价值色彩。而说人的本质在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则是从“实然”的角度出发的,它的根基已脱离了虚幻的原初状态,深深地植根于现实的沃土之中了。

„„。

其次,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的类本质,但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向的则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同时也囊括了人与动物的区别。

其三,自由自觉的活动是对人本质的一种静止抽象的定义,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则是具体而历史的科学论断。前者将人的本质非批判地归于一种价值的预设,这必然会导致结论游离于现实世界之外,陷入抽象的泥潭,展现给我们一幅静止的、遥不可及的虚幻之景。而后者则彻底地扬弃了这一缺陷。因为人的社会关系绝不可能脱离现实世界而存在,它总会保持着具体的形态,而且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动态的变化也就是社会关系的历史性。

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人本质的思想中,从“自由自觉的活动”到“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转变实际上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跨越,它实现了类和个体的、“应然”和“实然”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实现了对前者的全面包容与整合。

三、具体的完成:从社会性本质到多层面全方位综合的本质。

尽管“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实现了人本质的历史化与现实化,克服了“抽象劳动”的片面性,但从根本而言,它并未能彻底摆脱传统本质主义的藩篱。因为马克思此时关注的重点仍在人的社会属性之上,认为社会性才是人的本质,相较而言人的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只具有从属的地位。应该说,这样的结论仍旧是抽象的,对人本质实现真正具体把握的是“人的本质即人的需要”的思想。许多人认为,需要只是人的主观性因素,动物也具有类似的特点,将它指认为人的最重要的本质是不妥的。实际上,需要的内涵与外延绝不仅限于此。它以其更高层次的具体性、历史性和现实性将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囊括统一了起来,实现了对人本质的全面而具体的再现。下面笔者将从这三种属性出发来认识需要的这种具体性。

(一)需要与人的社会性如前所述,构成人之本质的各种社会关系是以生产关系为决定性要素的,而生产关系又一定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实践是人的感性世界的最深刻的基础,它是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自然世界和属人世界对立和分化的源泉,也是它们统一的基础;而人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实践创造了人的现实生活,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10]【[10]倪志安.实践思维方式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关于人学的总体性方法论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1).】就两者关系而言,一方面,社会关系离不开实践,如果没有实践,社会关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另一方面,实践同样无法脱离社会关系,因为实践总是要借助特定的社会关系才能由可能转变为现实。由此可见,实践与社会关系联系如此之紧密,以致成为一币之两面。

然而追根溯源,人类实践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需要才是实践的最终动力,才是一切社会关系得以实现的最终根据。另外,作为生产之动力的人类需要具有着鲜明的具体历史性与“实然性”。人类的需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内容和满足方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所以,人的一切需要都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决定的,我们既可以从不同的生产方式中认识不同时代的人的需要的内容和满足方式,又可以从人的不同的需要内容和满足方式中区分不同时代的人的本质。”[11](p80)【[11]高文新.马克思理论基本范畴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对人的需要的历史现实性的挖掘其实11也就肯定了需要对于类与个体的统一作用。无疑,人与动物的需要是截然不同的。动物的需要完全是出于自己的本能,代代相传却鲜有改变,这样的需要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需要;人则迥然不同,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他的需要会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不断提升,现今社会中的人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生物性需要,他们的需要是一个能动、变化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关系不会是雷同的,因而由其制约的需要也决不会是完全相同的,这样,需要也成为了人与人之间得以相互区别的根本特质。

正是由于人的需要在社会性方面实现了类与个体、“应然”与“实然”的统一,具有历史现实的特征,故它就不仅仅表现为生产实践及多种社会关系的外在动力与原因,而且深深地嵌入到现实的实践和社会关系之中了。一方面,需要受到了现实条件下的社会关系的制约,表现出了特定的历史性,没有了社会关系,需要就只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根本无法在现实世界中显现;另一方面,一切社会关系的形成都是以人的需要为最终根据的,失去了需要的支持,实践及各种关系便丧失了存在的原因。因此,人的需要与社会关系如此大范围地渗透在一起而无法明确地区分彼此,可以说需要在社会性上具有与社会关系同等丰富的内涵,且二者已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需要与人的自然性和精神性。

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生理结构、生理机能和生理需要等,它是人的生理基础。自然属性最为基本的表现便是以人的生理结构为物质前提的食欲、性欲和自我保存等基本机能。应当承认,人的自然属性所表现出的这些机能与动物有着很多共同之处,它是人类无法摆脱的自然之印。但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进化,人的自然属性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以饮食为例,人类最早也与动物一样采集野果、捕杀猎物。但后来人类进行种植和饲养,火的发明使人的饮食不仅能维持生命,还有了美的感觉。随着社会发展,饮食已经发展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如酒文化、清真文化、快餐文化,甚至有人把拒绝饮食作为政治斗争的手段(绝食斗争)。性爱的变化更为典型。人类在历史发展中早已不把性爱视为传宗接代、物种繁衍的惟一手段。人类婚姻的演变史是最好的证明。”[9]【[9]潘天强.马克思人性观的现代解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3).】然而不管人的自然属性如何受到社会的影响而改变,都总是表现为人之生存需要的历史具体的演变。可以说,人在自然层面的需要与人的自然属性是相统一的。

人类的精神属性亦是如此。正如马克思所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3](p46)【[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现实的人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物是有意识、有目的、有理性、能思维的存在物,是有精神能力、精神生活的存在物,这决定了人最终是一种理想性的、追求自由的存在物。”[10]【[10]倪志安.实践思维方式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关于人学的总体性方法论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1).】人类精神属性同样受到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而带有现实、具体的特征,并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之中。这种对于理想和自由的追求内在地基于人类的精神需要,而人类的精神需要也正是通过价值追求的形式才得以实现,因此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经历了一个孕育、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逐渐解决了“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在《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提出自我意识是人的本质;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提出理性和自由是人的本质;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国家、社会是人的本质的客体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作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劳动是人的本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12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提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角度,马克思提出了人的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劳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了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人自身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源于人们自由自觉的劳动,从而揭示出作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劳动是人的本质。马克思指出,虽然吃、喝、性行为等是人和动物所具有的共性,人和动物都是通过自己的活动从自然界中摄取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料,但是二者有着根本的区别。首先,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无意识的,“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7]【〔7〕〔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123.】。而人的活动则是能动的、有意识的,“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自己意识的对象”[8]【〔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其次,有些动物,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也能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但是,“动物只是在直接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9]【〔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再次,动物只能消极地适应自然,不能能动地改造自然,但是人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和目的能动地改造自然,使自然界适合自己的需要,并且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人自身,不断完善自身。

从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相区别的角度,马克思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已经彻底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决裂,走向了历史唯物主义。《提纲》标志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成,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抽象界定,首次科学地揭示出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这是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质的飞跃。首先,人的本质并不是人的自然属性,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社会属性。人作为群体,它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社会属性;人作为个体,他与其他人的本质区别在于人们的经济政治地位等社会属性的差别。其次,人的本质不是由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其中生产关系从根本意义上决定人的本质,其他关系从各个侧面规定着人的本质。再次,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永恒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在实践中发展变化的。人的本质是在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

一、人的需要以及满足需要的劳动规定了人的本质。

当早期的马克思禀持受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去观察社会的时候,迎面碰到的问题就是对物质利益问题发表意见的难事。莱茵省议会为了维护林木所有者的私人利益,竟然让国家丧失应有的正义和理性光辉,使国家“自己降低为私有财产的同理性和法相抵触的手段”。[3](p260-261)现实的世俗社会的物质利益之争,使他最终对黑格尔的理性的国家观发生了怀疑,产生了“苦恼的疑问”,即如何解答政治国家、法与市民社会关系的问题。此后,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系统批判,马克思把被黑格尔的思辨思维所颠倒了的家庭、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重新颠倒过来,指出活动着的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与原动力,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自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这一结论的得出意味着马克思开始要对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家们那种凭借理性设定抽象的人及其人性去解释社会与国家的虚构的诗意的做法展开批判。也正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针对黑格尔离开“人的社会特质”抽象地、单独地考察国家的职能和活动的思辨做法,指出:13“‘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它的胡子、它的血液、它的抽象的肉体,而是它的社会特质,而国家的职能等等只不过是人的社会特质的存在和活动方式。因此不言而喻,个人既然是国家职能和权力的承担者,那就应该按照他们的社会特质,而不是按照他们的私人特质来考察他们。”[3](p29)【[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这一考察人的方法论原则,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里概括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56)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区分了两种对立的考察人的方法论原则,即德国哲学的考察方法是“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而他的方法“则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2](p7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这样,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就构成了马克思对以往旧哲学批判的前提和建立唯物史观的基础。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进一步从“需要即人的本性”的观点出发去把握人的存在。马克思在批判施蒂纳的时候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去了(两性个性、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6](p51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这里,马克思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把需要看作是人进行物质生产的内在根据,认为需要是人的一种“内在的必然性”,[4](p129)【[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14社,1979.】二是把需要称之为将个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纽带,认为需要是人的一种“天然必然性”。[2](p439)【[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需要之所以成为人进行物质生产的内在根据以及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关系的纽带,是由需要在生产实践以至整个社会实践中的地位所决定的。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分析生产和消费或需要的关系时指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把它作为内心的图象、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提出来。消费创造出还是在主观形式上的生产对象。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7](p32-3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在现实中,需要受生产限制和决定,而在观念或逻辑上,需要又超出生产的限制决定着生产。这就是需要和生产的辩证法,也是需要同全部人类实践活动的辩证法。

基于对需要与人的实践活动这种理解,马克思在《德意志。

本质美议论文篇十二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2、在党的八大上,提出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构想的是()。

a、毛泽东b、陈云c、刘少奇d、朱德。

23、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b、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c、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d、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33、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3、(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国摆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惟一途径;(1.5分)。

(2)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和根本手段;(1.5分)。

(3)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问题的关键;(1.5分)。

(4)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1.5分)。

31、“发展才是硬道理”。

正确。(1分)。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1分)。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2分)。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2分)。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2分)。

本质美议论文篇十三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是依靠现代大众传媒技术,人为地、理性化地加以传播和操纵,并能够为大众所接受的'、可供消费的、即时性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以极其强大的单一性、同质性和宰制性代替了传统的深度文化,使文化本身失去原本所应具有的丰富性和超越性,造成现代人的精神压抑.从本质层面来看,大众文化是现代性的意识形态,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的统治形式.

作者:王艳张彭松作者单位:王艳(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经济管理系,河北,秦皇岛,066004)。

张彭松(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哲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河北,秦皇岛,066004)。

刊名:理论界英文刊名:theorycircle年,卷(期):2006“”(2)分类号:g0关键词:大众文化文化现代性

本质美议论文篇十四

“认识你自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实质上是在追问“人的本质是什么”。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有三个命题“: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以下主要谈关于第三个方面的认识。

人是类存在物,不仅是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自身的类似以及其它物的类—当做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件事情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做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它所创造的世界直观自身。因此,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的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因为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

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活的需要的手段。而生产生活本身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活动。一个种的全部特征,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生活本身却仅仅成为生活的手段。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至于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世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崽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下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在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种的尺度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本质美议论文篇十五

一、基本要求。

2、知道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二、发展要求。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提问哲学的基本问题,在思维和存在二者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存在的物质性,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思维。

讲授新课: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总结得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二、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首先展示人脑的结构图,简单说明,提出问题:动物能否望梅止渴?为什么?这里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积极思考同时,阅读教材中的相关链接能够找到答案: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特有的。动物不具备第二信号心痛,所以不能产生人的意识,所以不能望梅止渴。动物的行为只是本能。

此处如果学生有疑问,可以再举鲑鱼的例子、水獭的例子进行证明。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多媒体展示“画鬼从何处取材”、“宗教观念的形成”。在展示图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鬼神的形象并不是完全由人脑自动产生的,他们在现实世界都有自己的原型。再用多媒体展示鲁迅的话,以论证自己的结论。

在学生接受了这个观点后,进一步分析意识到底是怎么产生的。这里用“原材料——工厂——产品”做个比喻,引出“客观事物——人的感官——人脑——意识形成”这样一个过程,力求讲解透彻即可。

由此,引导学生说出意识到底是怎么来的——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本课小结:

通过以上三点,抽象概括意识的本质:客观存在的反映。

接下来有时间的话进行简单的课内练习。

注意事项:

2、 在讲完后小结时,应该给学生指出:如果有题目提到“请从意识的本质角度……”时,意识的本质角度就指以上三个方面。

本质美议论文篇十六

夜空中有一轮明月,不,那不是明月,那是一盏照明前进的路灯。天空中有一些星星,不,那不是星星,那是散落在天空的颗颗珍珠。中国历史博物馆有一幅画,不,那不是画,那是中国历史的见证。

我们班有一位语文老师,不,那不是语文老师优秀作文专注写作,那是教我们学知识长本领的使者。

在我的床头有个小闹钟,不,那不是小闹钟,那是每日叫我起床的朋友。

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困难,不,那不是困难,那是我们成长的`足迹。

天上有七彩的彩虹,不,那不是彩虹,那是成功的起点和希望。

课桌上有一本书,不,那不是书,那是帮助我们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

天空中有一朵云,不,那不是云,那是绣在花巾上的饿花朵。

书桌上有一只笔,不,那不是笔,那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好帮手。

天空中有一条彩虹,不,那不是彩虹,那是通往成功之路的桥梁。

天空中有个月亮,不,那不是月亮,那是我在迷茫道路上的照明灯。

马路中间有个人行道,不,那不是人行道,那是人们遵守法律的通道。

教室前面有个老师,不,那不是老师,那是播种知识的园丁。

旗杆上有一面五星红旗,不,那不是红旗,那是英雄们用鲜血染成的战利品。

桌子上面有台电视,不,那不是电视,那是连接我们与社会的媒介。

天空中有一颗闪亮的星星,不,那不是星星,那是亿万双求知的眼睛。

湿润的土地上是刚出芽的小草,不,那不是小草,那是渴望生命的高擎着的双手。

讲台下面是学生,不,那不是学生,那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眼前有个教室,不,那不是教室,那是祖国希望的温床。

宇宙中有个地球,不,那不是地球,那是我们赖以生存家园。

天空中翱翔一只雄鹰,不,那不是雄鹰,那是为梦想而奋进的风帆。

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不,那不是眼睛,那是通往心灵的窗口。

桌子上放着一本书,不,那不是书,那是我们开启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那里有价钢琴,不,那不是钢琴,那是让人们感受美妙音乐的法宝。

平静的海面上驶来一艘满载游子的船,不,那不是船,那是亲人的希望。

空气中有一个臭氧层,不,那不是臭氧层,那是地球母亲的保护伞。

本质美议论文篇十七

内容提要: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上是一种关系属性,由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定义结合笔者对美的感受以及对朱光潜《谈美》的感悟。《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以“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阐述,结合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可以总结出二者本质都是源于认识实践都是在关系中被认识或者是存在着的以及在被需要的时候其属性方才体现出来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可阐释美和人本质的关系。

关键词:认识实践。

关系被需要。

二在关系中认识美和人类自身。

我们人有多种属性,不可能每种属性均与美的形成有关。我们可以发现:凡是公认的美的事物,总是有相应的特性或者是说非常契合人们意念愿望的指向的;事物之所以美,也必有高度吻合人们意念愿望指向的特性。事物的特性,人们的指向性,这久产生了关系,事物就形成了美。可知,美的形成是和人有关的,那么美一定是有联系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三美和人都被需要被感知。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近代美学史评述》《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

本质美议论文篇十八

今天听了本质这本书,是樊登读书作者光临栏目,樊登老师邀请了刘东华先生来讲解。刘东化先生,身上有很多的标签,他是中国企业家杂质创办人,也是正和岛和企业家俱乐部的创办人,他还投资组建学校、社会组织等干了许多有益的事情。

本质这本书讲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40位优秀企业家的人生起伏历程,和他们40年的商业智慧浓缩。

在改革开放的40年发改历程中,中国能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离不开这样一群企业家的支撑,他们刻苦又善于学习,他们用智慧捍卫原则追求梦想、成功与财富,他们代表中国经济的崛起,代表中国企业家精神。

书中讲了许多优秀的企业家,讲他们的思想讲他们的智慧。我对讲马云的那段印象深刻。最开始马云组建阿里巴巴,对外讲电子商务理念的时候,遭到那个时代重多成功人的排斥笑柄,认为马云是外星球来的,他的思维和想法简直是天方夜谭,是绝无可能实现的。但现在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好多人都是从看不懂,到看不上,再到跟不上。大多数人都是看见了才相信,只有少数人是因为相信而看见。

刘东华先生通过创办正和岛这个中国商界高端人脉深度社交平台,近距离与这些成功企业家接触,发现他们不只是企业家这一个身份,还包括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所有厉害的人都有一个最大的共性,就是都是善于直击本质并驾驭本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