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课件(精选13篇)
- 上传日期:2023-11-24 21:05:45 |
- zdfb |
- 7页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理解其中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对一段时间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总结,为未来的改进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以下是装修的经验总结,希望对大家的装修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课件篇一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2、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于是我根据学生和中小学教材衔接的特点设计了这节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
(2)使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
(3)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
2.能力目标:。
并且能在多项式中准确判断出同类项。
(2)、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讨论,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选择互助式学习模式,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效率,验证结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欲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类比、活动、猜想、验证、归纳,共同探讨,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课件和实物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和发散思维。
1.5+3=,42=.2.2ab的系数是次数是。
创设情境。
一问题1:
问题2:
(1)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还有哪些事物也需要分类?能举出例子吗?如:垃圾、零钱、水果及各种产品分类.(2)生活中处处有分类的问题,在数学中也有分类的问题吗?目的在于引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加强学科联系,并注意联系生活,同时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和铺垫。
形成概念议一议:。
2.思考:归为同类需要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导学生看书,让学生理解同类项的定义)。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自己的视点去观察、归纳、总结得出同类项的概念。
强化概念。
1、真真假假下列每组式子分别是同类项吗?为什么?
(1)x与y;(2)ab与ab;-3pq与3pq;。
(4)abc与aca与a;(5)ab与abc;。
2、k取何值时,-3xy与-xy是同类项?
(2)若和是同类项,则=;使学生牢固掌握同类项的知识,进一步加强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课件篇二
数学说课稿初一各位专家、领导,下午好!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整式的加法和减法》第1课时。我将从教材与学生、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阐述对本课的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以及代数式、整式的概念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首先合并同类项的运算是建立在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之上,而熟练的整式加减运算又是各种式的运算的基础;其次,对法则的探索过程能使学生积累探索式的运算的基本经验,使学生体会到字母也可以参与运算,而且在运算中要遵循运算律,这为将来探究整式、分式的运算做好了思想方法上的准备。综上可知,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对学生的数学技能和数学思想都将产生重要影响的课。
本课时内容分四个层级:第一,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同类项概念及其合并问题;第二,探索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得到合并的法则;第三,运用法则化简多项式,训练学生的基本运算技能,向学生展示法则的运用价值;最后是练习,提供了与所学知识相对应的、形式活泼多样、有难易层次的练习和习题。
通过以上分析,本课的重点应该是:1.经历探索合并同类项的过程,正确理解同类项概念和合并法则;2.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化简多项式。
2.学生分析。
从数的运算到含有字母的运算,学生的认知有了新的冲突。他们一方面感到好奇从而有较强的学习愿望,另一方面又受到自身抽象思维不足以及过分依赖操作、模仿的学习方式的影响,所以感到困难重重,经常会出现机械死板、不会变通、屡错屡犯等问题。针对这个现实,在教学设计时要特别注意结合现实生活、具体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并设计足够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从具体数的运算向抽象的字母运算转变,使学生感受到一个真实、鲜活的数学,而不是由枯燥的概念和繁琐的运算堆砌而成的数学。因此,本课的难点是理解同类项的概念,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1.知识技能:能识别多项式中的同类项,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化简多项式。
2.数学思考:通过法则的探索,进一步体会字母可以象数一样参与运算,运算时应遵循数的运算律;通过合并同类项,体会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4.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
这是教学流程图。
首先,我用教材中的问题导入课题:
比如”这样顺势就导入了课题——整式的加法和减法.
在这里,我运用变式来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学生感到仿佛能做出来,又觉得有点似是而非,于是你一言我一语起了争论,这时我指出思考的方向:“字母也是数,因此对字母运算一定要遵循数的运算律,动脑筋中的运算用到了哪条运算律呢?”引导学生由直觉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
学生再次讨论后,得出以下结论:1.并不是所有的项都可以合并;2.只有字母部分完全相同的项才可以合并。
至此,同类项的概念已是呼之欲出,这时我给出同类项和合并同类项的名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同类项下定义,注意多叫几个学生说说,各抒己见。通过这些活动,理解同类项这一难点已于无形中得到化解。
在表面的描述,为将来拓展到字母系数的同类项等留下发展的空间。当然探索和概括的过程也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使学生体会到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了创新意识。
有了以上的探索经验,本课的另一个难点: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已经不难突破。我让学生思考教材中的“议一议”
多项式x2y+3x+1-4x-5x2y-5中的同类项可以合并吗?
x2y+3x+1-4x-5x2y-5。
=x2y-5x2y+3x-4x+1-5(交换律)。
=(x2y-5x2y)+(3x-4x)+(1-5)(结合律)。
=(1-5)x2y+(3-4)x+(-4)(分配律)。
=-4x2y-4x-4)。
讨论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询问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理性精神。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合并后的多项式变简单了,但并不是一定要合并成一项,强调只有同类项才可以合并。
学生运用刚刚领会到的方法解决了多项式中同类项的合并问题,一定很有成就感,盼望老师给出更多的问题,借着这个势头,我又提出新的任务:怎样在合并同类项时做到既快又准确呢?这就需要准确理解合并法则,并采取一些特别的书写方法来进行训练。
于是进入运用新知巩固训练环节,我向学生展示教材例1,鼓励学生自己完成,并讨论合并的具体方法。
例1合并同类项。
(1);(2)。
在学生练习和讨论时,教师要“耳听四方,眼观八路”,将学生中反馈的信息迅速纳入下一进程的教学活动中去。比如有的学生这样做第(2)题:
还有不少学生概括合并的法则是“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减”对此我做出补充说明:一是强调多项式中的项是通过加法连接而成的所以中的“—”应视为项的系数的符号二是根据分配律合并时应把项的系数相加而不是相加减。通过让学生自曝错误再辨析纠正错误学生对法则的理解更透彻了用起法则来也更得心应手了。
接下来我又以例题2为例,教给学生具体的操作步骤:一画、二换、三并,三个步骤简明扼要,便于学生模仿训练,尽快形成基本技能,并且告诉学生,熟练后还可以省略一些步骤,做到口算。
例2合并同类项。
(1);(2).
=-3x2-5x2+4x2-14x=xy3-2xy3+x3y+5x3y+9。
=(-3-5+4)x2-14=(1-2)xy3+(1+5)x3y+9。
=-4x2-14x-xy3+6x3y+9=。
训练中,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千差万别,因此仍会出现各种错误,比如不能正确识别同类项,混淆运算符号与项的符号,有理数运算错误等等,对此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解题情况,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作为新的学习资料,组织学生查错因,想对策,谈体会,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互帮互学,将新知逐步内化。
合并同类项:
除了以上的例题和练习,教材还提出了多项式相等的概念,让学生再次体会合并同类项的价值,这就使得整个知识链更加完整了。教学中我这样设计:
先提出问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等吗?
莽撞的学生会脱口答出:不相等。
学生受到启发,恍然大悟,马上想到相等与否要通过运算才能下结论。这种顿悟让学生把以往对数的运算经验迁移到了现在对式的运算中,因而能更好的体会到合并同类项的价值,强化了对式子进行运算的意识和能力。接下来我又通过教材中的练习再次强化和巩固。
练习3.下列两个多项式是否相等?
习题a组3.如果多项式与多项式(其中a,b,c是常数)相等,则a=______,b=______,c=______.
在反思评价环节,我让学生从知识和课堂行为两方面进行反思评价: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以前哪些知识有联系?所学知识有何用处?
通过反思,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倡导积极健康的学习风气。
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课件篇三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2.4绝对值内容。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绝对值》是七年级数学教材上册1.2.4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有理数,数轴与相反数等基础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绝对值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有理数的认识,还为以后学习两个负数的比较大小以及有理数的运算作好必要的准备!所以说本讲内容在有理数这一节中,占据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
(二)、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绝对值的表示法,会计算有理数的绝对值。
2)能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理解绝对值的几何定义;理解绝对值非负的意义。
3)能利用分类讨论思想来理解绝对值的代数定义;理解字母a的任意性。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对绝对值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三):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中绝对值的两种定义是重点,绝对值的代数定义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如何突破绝对值符号里字母a的任意性这一难点,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数学分类讨论思想理解难度大。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一)、教学手段: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相反数,对正负数,相反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1、温故知新,激发情趣2、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3、手脑并用,深入理解4、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5、反馈矫正,注重参与6、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7、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二)、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师生交谈法、问答法、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来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相反数,对相反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绝对值两种概念,不易理解,容易出错,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重视与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首先打出第一张幻灯片复习提问:什么叫做相反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共同特点吗?学生会积极回答第一个问题,但第二个问题学生可能难以准确回答,于是打出第二张幻灯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从而引出课题:绝对值。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绝对值这样比较深奥的数学名词,所以我利用数轴在第三张幻灯片里直接给出绝对值的几何定义: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absolutevalue)这个定义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给出定义后引导学生讨论:定义里的数a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数?
(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绝对值定义里的数a可以是正数,负数和0。
然后再回到第一张幻灯片里提出的问题: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在上一环节与学生一起理解了绝对值的定义后,我再提出问题:如何由文字语言向数学符号语言的转化,即如何简单地标记绝对值,而不用汉字?在此不用提问学生,采取自问自答形式给出绝对值的记法。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绝对值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学生做教材的课堂练习第一题,写出一些数的绝对值。可以请学生起立回答。我就学生的回答情况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再次强调绝对值的定义。
3、在完成第一题的练习后,我又给出一新的幻灯片,并提出问题:议一议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有什么关系?启发学生举一些实际的例子来发现规律,并总结规律。从而引出绝对值的第二个定义。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绝对值的两个定义后,我安排了10道不同层次的判断题让学生思考。特别注重对于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我再次给出三道问题:
1)绝对值是7的数有几个?各是什么?有没有绝对值是-2的数?
2)绝对值是0的数有几个?各是什么?
3)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一共有多少个?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视学生的反馈情况以及剩余时间的多少我还预备了五道课堂升华的思考题,再次强化训练,启发学生的思维。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习题1.23,4,5,10。
2、选作两道思考题:
(1)求绝对值不大于2的整数;(2)已知x是整数,且2.57,求x.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课件篇四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4、结合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考考你的观察力。
2、动画引入:
蓝猫三千问,08年什么大事?森林里举行运动会。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哪些熟悉的图形?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
蓝猫:这两个场地的`面积有多大?
师:有哪些办法?
生1:用面积单位去摆。
生2:可以计算。用长乘宽,我是预习的。
师:你能从摆面积单位的过程中,发现面积计算的方法吗?我们今天来研究。
板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主动探究。
(1)提供生:透明方格纸、1平方厘米正方形纸块、尺子和一张印有六个图形的纸。
师:请自己选择材料和工具,想办法求出六个图形的面积,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作业纸:
长度单位:厘米。
1号图(横放):长5宽32号图(竖放):长4宽2。
3号图:正方形边长24号图:正方形边长3。
5号图(横放):长4宽16号图(横放):长6宽4。
(2)学生个体活动,然后小组交流。
师:每人在组内交流你选择了什么图形,用什么方法得到了面积。小组内选择一人记录,一人汇报。
汇报:
第1组:用透明小正方形纸覆盖在2号图形上,2号图形是长4宽2,有8个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再覆盖在6号图形上,6号图形是长6宽4,有24个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
同时另一生记录在黑板上。
师: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很简单。
师:也是这样做的举手,有不同的吗?
第2组:用小正方形摆在第1个图形上,横着摆一排5个,竖着摆了3个,一共要摆15个小正方形,面积是15平方厘米,同样方法摆第4个图形。
师:(指图1)为什么只摆7个?
生:因为一排5个,竖着摆3排就行了。
第3组:用尺子画图1格子,长是5画5格,宽是3画3行,一共是15个小正方形,面积是15平方厘米。
师小结:刚才用透明小方格去量,用尺子画格子、用小正方形去摆,知道了这些图形的面积。
(3)比较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数方格的。
师小结:长是几,就是有几个这样的面积单位,宽是几,就有几排这样的面积单位,长方形面积就是含有面积单位的个数。
(4)长方形面积单位和什么有关?又有什么关系?
生: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有关。
师:能结合操作中的数据,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号图形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有3个5是15平方厘米。
2号图形长是4厘米,宽是2厘米,面积是8平方厘米。
3号图形长是3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9平方厘米……。
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生: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师:都说明了?
生:长方形面积是长乘宽。
师: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是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积。
请生闭眼想象,长是7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多少平方厘米?
长8米,宽5米,面积多少平方米?
师:长方形面积可以怎样计算?
生:长乘宽(师板书)。
师:正方形面积怎样算?
生:正方形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
师:你怎么想的?正方形面积为什么等于边长乘边长?
生: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师:正方形是长、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形。面积也可以用长乘宽,也就是边长乘边长(板书)。
集体朗读公式。
3、生活中的应用。
(1)计算长方形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要求正方形面积呢?
图:举重场、田径场(无数据)。
师:要计算这两个场地的面积,要知道什么?
生:长和宽边长。
图:两块场地出现数据。田径场:长50米,宽30米举重场:边长8米。
生计算。汇报:
生1:举重场面积64平方米,8乘8=64生2:50乘30=1500平方米。
(2)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图:蓝球场p99--5求面积。长28米,宽15米生汇报。
(3)奖品:蓝猫书签。
师:书签是什么形状?估计面积大约多少平方厘米?
生1:大约是48平方厘米。生2:这个书签大约是45平方厘米。
师:你怎么想的?生:长9厘米,宽是5厘米。
师:你为什么先估计它的长和宽?生:知道长和宽,就能估出面积。
请生测量书签长和宽,计算面积。汇报;长是12,宽是4,12乘4=48平方厘米。
(4)主席台背景图:每个小正方形边长是2米。算背景图面积。
生1:将小正方形下移得到长,左移得到宽。
生2:画出长方形长和宽的格子。
4、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课件篇五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在小学学过垂直的概念及画法,但由于是在小学四年级,学生接受几何知识能力较差,很多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垂直概念中所蕴含的识别与性质,因此在教学时我注重学生对概念本质的探索,而对于画法,学生多数没有掌握这一基本技能,所以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代表任意画两条垂直直线,再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然后共同总结规范画法步骤,然后再让学生练习,很好培养了学生这一基本技能,本节课还涉及到垂直的一些性质和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这些知识的学习直接影响后续学习的情况,如画三角形的高,垂直的识别和性质的应用,垂线段、点到直线之间的距离、两点间的距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等,因此本节课垂直的教学极其重要。另外在教材处理上比其他版教材更注重情境性,生活性、探索性,本节课教学时可关注这些有利因素,完全可以克服学习接受难,几何语音叙述难,抽像几何图形难的特点,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感悟、交流,再恰当的使用多媒体,完全可以上出一节轻松活泼,有趣的课来,也能够让学生的三维目标均得以实现。
1、能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理解垂直的概念,并学会符号表示和书写格式,从中体会数学于生活,感受定义概念的合理性、简洁性。
2、探索并掌握画垂线的方法,从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习惯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3、探索并了解垂线的一些性质,感悟实践出真知的哲理性。
重点:垂直的概念及画法。
难点:垂直概念的探索与理解。
[设计意图]:理解垂直的概念,掌握画法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和关健,学生在以后学习中出错均源于这两点学习的不到位,故如此确定重点,而对于概念的理解包含二个方面:性质与识别,学生不易理解,故须加强探索,如此确定难点。
全班同学按成绩好中差与性格互补分成6—8组,每组6人。
[设计意图]:方便学生分组讨论,利于提高活动的有效性,也是对学习杜朗口的课堂教学精华的一个体现。
1、问题:小学学过两线之间有哪些位置关系?
谁能到黑板上摆一摆。
2、学生代表摆教具。
3追问:垂直是不是相交?相交是不是垂直?
4总结:垂直是相交的特例。
5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进一步研究和学习垂直。
[设计意图]:本节课垂直的知识点起源是相交线,让学生回顾,摆一摆,加深体会垂直是相交的特例,如此设计,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是对小学知识系统的一次提升。
1、认一认:欣赏画面,从中指出垂直线。。
2、举一举:举生活中垂直的实例。
3、折一折:用一张长方形纸挤出两条垂直的成本。
4、想一想:上面我们从感性上再次认识了垂直,那么究意怎样给垂直下个定义呢?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活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并感悟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培养他们观察问题本质,勤于思考的数学思维习惯,同时激发他们对数学本质的思考。
5、议一议:哪种说法最好?
[设计意图]: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教师追问,并出示探索问题,从而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也为以后垂直的性质与识别的应用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在这里学生的探索讨论远比教师的直接给出好得多,通过这个活动也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谓三维目标在此环节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6、说一说:垂直的概念。
7、记一记:默记1分钟。
8、看一看:表示方法与用法。
9、摆一摆:让学生分组用三角板组合摆放并指出垂直的线来。
10、练一练:做2个小题目。
2、选3名学生用不同方法在黑板上画。
3、师问:过直线外一点向已知直线画垂线,你会画吗?
4、学生代表上黑板画,并说明画法,教师演示,共同总结方法。
5、画一画。
6、议一议:经过一点有几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既复习了垂线的多种画法,又让学生再此探索掌握了用三角板画垂直的方法,多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感知,另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知识的基本落实。
1、问题:过路如何走最短的路线?
2、学生边走边说方法。
3、学生画出最短路线,并设计方法验证。
4、总结。
5、结合上述情境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6、演示。
7、生活小常识的应用。
[设计意图]:用过马路引出垂直的性质远比跳远实例更具生活性,一般性,情趣性,也利于学生接受,而借助这个情境又引出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再借助的辅助演示,突破这一难点,而用跳运作为应用,又是对这一概念的巩固,也激发了学习积极性。
课后练习。
1、让学生谈收获与体会,并质疑。
2、出示本节课主要知识点,让学生体会。
设计说明。
1、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关注实效。
让学生学会垂直的画法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但多年来学生学的并不好,甚至到了初三都未学会,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教学时没有夯实这一基本功,设计时通过让学生先画再展示画法,再借助总结画法,再让学生画,再反馈等活动,确实让学生学会了画法,比小学的技能也有一个质的飞跃。
2、注重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关注三维。
学生在小学基础上对于垂直的概念的理解并不到位,尤其对垂直的性质及识别不理解,也易混淆,这直接导致以后学习会出现以下问题:不知如何证明垂直,不会用性质。因此本节课设置一个探索活动,让学生去议一议哪种说法更好,从而规范格式,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感悟会更深刻,记忆会更长远,也激发了学习欲望,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3、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关注操作。
本节课中多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刻理解。
4、加强的精确使用,关注有效。
仅为教学辅助手段,不可滥用,本节课只在情境引入、探索概念本质、规范画法、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时使用,可谓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既省时又激趣,而且没有冲淡数学课注重思考的本质特性。
5、注重恰当创设情境。
本节课的情境创设融入逐个教学环节中,由于生活性、趣味性、欣赏性强,极大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6、因为本节课内容多且偏难,又重要,所以教学时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为2课时。
7、本设计力求体现与融合杜朗口课堂教学的精华。
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课件篇六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
(b)。
通过和;差;倍;分的量与量之间的分析以及公式中有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的情况下,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数学的思想;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题意寻找和;差;倍;分问题的相等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关键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克服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
1: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不设未知数就直接进行列方程或在设未知数时,有单位却忘记写单位等。
2: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抓不准相等关系;
(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
(3)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得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不知道要抓怎样的相等关系。
3: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还会存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不同,列出方程也可能不同,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存在错误,实际不是,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只要思路正确,所列方程合理,都是正确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思路,使得方程尽可能简单明了。
4: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习惯于用算术方法分析已知数与未知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关系,对于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无法找出等量关系,随便行事,乱列式子。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而习惯于套题型,找解题模式。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教学的理论依据是:
学生大致了解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的单位都是千克。在本例教学中,关键在于找出这个相等关系,将其中涉及待求的某个数设为未知数,其余的数用已知数或含有已知数与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从而列出方程。在例1中的相等关系比较简单明显,可通过启发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在例1教学中同时让学生巩固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五个步骤,特别是第2步是关键步骤。
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课件篇七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2、让学生了解本学期英语学习形成性评价的.方式。
3、建立英语学习委员会,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老师自我介绍及礼貌要求。
告诉学生如何称呼我,如何跟我打招呼,上课时进出教室的要求,进办公室的要求。
二、简介课本结构及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三、介绍学习英语的方法。
1.认真听(老师的讲课、磁带、录音载体……)。
2.认真说(课上开口说,课后有机会就用英语交流)。
3.认真读(课前读、课中读、早晚自习读、课后自己读)。
4.认真写(书写整洁、漂亮,单词正确,句子流畅,作业干净、正确率高)。
四、详细介绍本学期形成性评价机制。
(一)说明英语科学习要求。
1.硬件准备。
准备3本英语作业本(四线格):1本用来做作业;1本用做听写本;1本上课做笔录本(课堂练习本)。
准备1本笔记本——记录上课时老师要求做的笔记和你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
准备笔和白板笔各一黑(蓝)一红2支.
2.详细解释加扣分规则。
[扣操行分细则]。
1.不交作业:-2分/次,科代表每周五统计一次。
2.上课不认真:老师会在黑板上直接写名字扣1-2分,如下课之前名字还没有被老师划掉,则生效.所在的小组也扣1-5分。3.座位周围不卫生:-1分/次。
[加分细则]。
1.英语共设八关,每过一关加2分操行分。
2.加学习分机会(5分学习分折合成1分操行分)。
a.测试:100分总分-----70+1。
80+2。
90+3。
100+4。
120分总分-----80+1。
90+2。
100+3。
110+4。
120+10。
小组平均(每人)加分:第一名+5。
第二名+4。
第三名+3。
第四名+2。
第五名+1。
b.作业:a++2a+1。
c.听写:80+190+2100+3(错的订正2遍,未订正扣2分学习分)。
3.每日必做作业,每周必考1次。
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课件篇八
沈老师的课,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无可挑剔,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驾驭课堂的能力让人佩服。尽管是一堂旧教材的课,但在沈老师设计的课堂中,却让人欣喜的发现新的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为旧教材与新理念的有机结合作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作用。下面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体会。
1.教材简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的内容之一,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分数的计算、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分数的大小会变吗?分数的分子分母如何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呢?学生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发现规律。
2、教材处理。
(1)坚持以本为本的原则,把教材中的陈述性教学为猜想与验证性发现。
(2)把总结式教学为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总结的探究性学习。
(3)以教师的主导地位转化为学生为主体的学生探究性学习。
3、教学过程。
这节课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同时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节课以“商不变的性质”复习引入,通过一组练习题充分复习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
在新授过程中,沈老师没有单一地把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直接出示给学生,而是把一种静态的数学知识变为一种让学生在一种大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体验发现真理的曲折和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整个课堂创设了一种“猜想——验证——反思”的教学模式,以“猜想”贯穿全课,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猜想——质疑讨论、完善猜想等,把这一系列探究过程放大,把“过程性目标”凸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每个学生的个性也充分得到了发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沈老师设计的练习题的也是由浅入深,形式多样。既复习了新知识,并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所提升,组织学生自己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体现了自主学习。
文档为doc格式。
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课件篇九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授课的课题是“有理数的加法(二)"。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教材分析与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总目标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并能够理解加法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具体从以下三方面而言:一、知识技能:让学生熟练掌握三个或三个以上有理数相加的运算,并能灵活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运算简便;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二、过程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经历对有理数的运算,领悟解决问题应选择适当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使学生逐渐形成事物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观点,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的理解与掌握。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使运算简便。
二、教学方法和数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先让同学们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进行总结。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1、回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让同学回忆之前的内容,渐渐进入学习状态。
2、引入:在引入上,让同学们运用加法法则进行计算,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让学生自已动脑思考问题,使同学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3、授课:法则的得出重在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通过同学的观察和思考,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有理数的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有理数范围内适用。并准备一些相应的例题,主要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边做边总结。
4、课堂小结: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老师做适当的补充和引导。最后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最后的说明和归纳。
5、随堂练习:在习题的配备上,我特别注意针对性,所以习题的配备虽简却精。主要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对本堂课的内容理解进一步加深,同时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学习,并解决问题。
6、作业设计:作业的设计旨在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主要起到延续课堂的作用,让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
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课件篇十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整式的加法和减法》第1课时。我将从教材与学生、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阐述对本课的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以及代数式、整式的概念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首先合并同类项的运算是建立在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之上,而熟练的整式加减运算又是各种式的运算的基础;其次,对法则的探索过程能使学生积累探索式的运算的基本经验,使学生体会到字母也可以参与运算,而且在运算中要遵循运算律,这为将来探究整式、分式的运算做好了思想方法上的准备。综上可知,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对学生的数学技能和数学思想都将产生重要影响的课。
本课时内容分四个层级:第一,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同类项概念及其合并问题;第二,探索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得到合并的法则;第三,运用法则化简多项式,训练学生的基本运算技能,向学生展示法则的运用价值;最后是练习,提供了与所学知识相对应的、形式活泼多样、有难易层次的练习和习题。
通过以上分析,本课的重点应该是:1.经历探索合并同类项的过程,正确理解同类项概念和合并法则;2.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化简多项式。
2.学生分析。
从数的运算到含有字母的运算,学生的认知有了新的冲突。他们一方面感到好奇从而有较强的学习愿望,另一方面又受到自身抽象思维不足以及过分依赖操作、模仿的学习方式的影响,所以感到困难重重,经常会出现机械死板、不会变通、屡错屡犯等问题。针对这个现实,在教学设计时要特别注意结合现实生活、具体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并设计足够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从具体数的运算向抽象的字母运算转变,使学生感受到一个真实、鲜活的数学,而不是由枯燥的概念和繁琐的运算堆砌而成的数学。因此,本课的难点是理解同类项的概念,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1.知识技能:能识别多项式中的同类项,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化简多项式。
2.数学思考:通过法则的探索,进一步体会字母可以象数一样参与运算,运算时应遵循数的运算律;通过合并同类项,体会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4.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
这是教学流程图。
首先,我用教材中的问题导入课题:
比如”这样顺势就导入了课题——整式的加法和减法.
在这里,我运用变式来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学生感到仿佛能做出来,又觉得有点似是而非,于是你一言我一语起了争论,这时我指出思考的方向:“字母也是数,因此对字母运算一定要遵循数的运算律,动脑筋中的运算用到了哪条运算律呢?”引导学生由直觉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
学生再次讨论后,得出以下结论:1.并不是所有的项都可以合并;2.只有字母部分完全相同的项才可以合并。
至此,同类项的概念已是呼之欲出,这时我给出同类项和合并同类项的名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同类项下定义,注意多叫几个学生说说,各抒己见。通过这些活动,理解同类项这一难点已于无形中得到化解。
在表面的描述,为将来拓展到字母系数的同类项等留下发展的空间。当然探索和概括的过程也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使学生体会到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了创新意识。
有了以上的探索经验,本课的另一个难点: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已经不难突破。我让学生思考教材中的“议一议”
多项式x2y+3x+1-4x-5x2y-5中的同类项可以合并吗?
x2y+3x+1-4x-5x2y-5。
=x2y-5x2y+3x-4x+1-5(交换律)。
=(x2y-5x2y)+(3x-4x)+(1-5)(结合律)。
=(1-5)x2y+(3-4)x+(-4)(分配律)。
=-4x2y-4x-4)。
讨论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询问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理性精神。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合并后的多项式变简单了,但并不是一定要合并成一项,强调只有同类项才可以合并。
学生运用刚刚领会到的方法解决了多项式中同类项的合并问题,一定很有成就感,盼望老师给出更多的问题,借着这个势头,我又提出新的任务:怎样在合并同类项时做到既快又准确呢?这就需要准确理解合并法则,并采取一些特别的书写方法来进行训练。
于是进入运用新知巩固训练环节,我向学生展示教材例1,鼓励学生自己完成,并讨论合并的具体方法。
例1合并同类项。
(1);(2)。
在学生练习和讨论时,教师要“耳听四方,眼观八路”,将学生中反馈的信息迅速纳入下一进程的教学活动中去。比如有的学生这样做第(2)题:
还有不少学生概括合并的法则是“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减”,对此我做出补充说明:一是强调多项式中的项是通过加法连接而成的,所以中的“—”应视为项的系数的符号,二是根据分配律,合并时应把项的系数相加,而不是相加减。通过让学生自曝错误再辨析纠正错误,学生对法则的理解更透彻了,用起法则来也更得心应手了。
接下来我又以例题2为例,教给学生具体的操作步骤:一画、二换、三并,三个步骤简明扼要,便于学生模仿训练,尽快形成基本技能,并且告诉学生,熟练后还可以省略一些步骤,做到口算。
例2合并同类项。
(1);(2).
=-3x2-5x2+4x2-14x=xy3-2xy3+x3y+5x3y+9。
=(-3-5+4)x2-14=(1-2)xy3+(1+5)x3y+9。
=-4x2-14x-xy3+6x3y+9=。
训练中,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千差万别,因此仍会出现各种错误,比如不能正确识别同类项,混淆运算符号与项的符号,有理数运算错误等等,对此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解题情况,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作为新的学习资料,组织学生查错因,想对策,谈体会,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互帮互学,将新知逐步内化。
合并同类项:
除了以上的例题和练习,教材还提出了多项式相等的概念,让学生再次体会合并同类项的价值,这就使得整个知识链更加完整了。教学中我这样设计:
先提出问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等吗?
莽撞的学生会脱口答出:不相等。
学生受到启发,恍然大悟,马上想到相等与否要通过运算才能下结论。这种顿悟让学生把以往对数的运算经验迁移到了现在对式的运算中,因而能更好的体会到合并同类项的价值,强化了对式子进行运算的意识和能力。接下来我又通过教材中的练习再次强化和巩固。
练习3.下列两个多项式是否相等?
习题a组3.如果多项式与多项式(其中a,b,c是常数)相等,则a=______,b=______,c=______.
在反思评价环节,我让学生从知识和课堂行为两方面进行反思评价: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以前哪些知识有联系?所学知识有何用处?
通过反思,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倡导积极健康的学习风气。
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课件篇十一
开学的时候,不管哪一个年级,开学第一课时很重要的,我们大家一起看看下面的适合六年级数学开学的教学第一课的教学课件,各位同学们,我们一起看看下面,大家一起阅读吧!欢迎各位需要的数学老师借鉴哦!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交流知道自己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加强学习常规教育,能够遵守课堂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讲故事等,了解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倾听、发言先举手等习惯。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教学过程:
活动(一)教师自我介绍。
(1)师生问好。
(2)谈话导入:小朋友,从今天起,你们就是小学生了,说明你们已经长大了,能懂得更多的道理,能学到更多的本领,这是很光荣的。
(3)教师简单介绍自己。
请孩子猜猜教师的年龄,谁猜对有奖。说说你是怎么猜到的?
活动(二)了解数学。
1、老师先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
“有一个聪明的商人,在经商的过程中,曾经用骡子运过盐。有一次,一头骡子滑倒在小溪里,盐洒了一部分在水里,大家知不知道,盐遇到水会怎么样啊?那么这头骡子负担减轻了不少,于是这头骡子每次经过小溪时就故意在水中打一个滚。商人为了改变这头牲畜的恶习,就让它改驮海绵,那你知不知道海绵遇到水会怎么样啊?吸水之后,重量倍增,这头骡子再也不敢偷懒了。”
这个故事大家很熟悉,它已经收录在著名的《伊索寓言》中了哦,你一定看过,可没想到,这头骡子的主人是一个数学家吧?泰勒斯,听说过吗?我敢保证,泰勒斯是所有数学家中最有趣最神奇的一个。关于他,流传着许多的故事呢!
2、在这个故事中,就有比一比这样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数学知识呢。你想学数学吗?在学习中我们会发现数学中藏着许多秘密等待大家去探索。
活动(三)学习数学常规要求。
教师逐条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试着做。
1、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数学书、作业本、口算本、练习本、文具盒),铃声响轻轻进教室。
2、课中:遵守纪律,不做小动作,要认真听,动脑筋,想办法。发言先举手,声音响亮,同桌交流时轻声细语。拿学具、文具速度快,轻拿轻放。
3、课末:整理学习用品,做好下节课的学习准备。
活动(四)学习小组的建立。
1.划分好合作学习小组,确定每组临时小组长,以后每周小组内表现最好的同学为下周的学习小组组长。。
2.合作要求:合作学习时要做到人人参与,活动听从组长安排。
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课件篇十二
今天我授课的课题是“有理数的加法(二)"。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教材分析与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总目标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并能够理解加法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具体从以下三方面而言:一、知识技能:让学生熟练掌握三个或三个以上有理数相加的运算,并能灵活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运算简便;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二、过程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经历对有理数的运算,领悟解决问题应选择适当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使学生逐渐形成事物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观点,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的理解与掌握。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使运算简便。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先让同学们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进行总结。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1、回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让同学回忆之前的内容,渐渐进入学习状态。
2、引入:在引入上,让同学们运用加法法则进行计算,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让学生自已动脑思考问题,使同学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3、授课:法则的得出重在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通过同学的观察和思考,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有理数的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有理数范围内适用。并准备一些相应的例题,主要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边做边总结。
4、课堂小结: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老师做适当的补充和引导。最后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最后的说明和归纳。
5、随堂练习:在习题的配备上,我特别注意针对性,所以习题的配备虽简却精。主要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对本堂课的内容理解进一步加深,同时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学习,并解决问题。
6、作业设计:作业的设计旨在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主要起到延续课堂的作用,让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
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课件篇十三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4、结合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考考你的观察力。
2、动画引入:
蓝猫三千问,08年什么大事?森林里举行运动会。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哪些熟悉的图形?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
蓝猫:这两个场地的`面积有多大?
师:有哪些办法?
生1:用面积单位去摆。
生2:可以计算。用长乘宽,我是预习的。
师:你能从摆面积单位的过程中,发现面积计算的方法吗?我们今天来研究。
板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主动探究。
(1)提供生:透明方格纸、1平方厘米正方形纸块、尺子和一张印有六个图形的纸。
师:请自己选择材料和工具,想办法求出六个图形的面积,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作业纸:
长度单位:厘米。
1号图(横放):长5宽32号图(竖放):长4宽2。
3号图:正方形边长24号图:正方形边长3。
5号图(横放):长4宽16号图(横放):长6宽4。
(2)学生个体活动,然后小组交流。
师:每人在组内交流你选择了什么图形,用什么方法得到了面积。小组内选择一人记录,一人汇报。
汇报:
第1组:用透明小正方形纸覆盖在2号图形上,2号图形是长4宽2,有8个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再覆盖在6号图形上,6号图形是长6宽4,有24个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
同时另一生记录在黑板上。
师: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很简单。
师:也是这样做的举手,有不同的吗?
第2组:用小正方形摆在第1个图形上,横着摆一排5个,竖着摆了3个,一共要摆15个小正方形,面积是15平方厘米,同样方法摆第4个图形。
师:(指图1)为什么只摆7个?
生:因为一排5个,竖着摆3排就行了。
第3组:用尺子画图1格子,长是5画5格,宽是3画3行,一共是15个小正方形,面积是15平方厘米。
师小结:刚才用透明小方格去量,用尺子画格子、用小正方形去摆,知道了这些图形的面积。
(3)比较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数方格的。
师小结:长是几,就是有几个这样的面积单位,宽是几,就有几排这样的面积单位,长方形面积就是含有面积单位的个数。
(4)长方形面积单位和什么有关?又有什么关系?
生: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有关。
师:能结合操作中的数据,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号图形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有3个5是15平方厘米。
2号图形长是4厘米,宽是2厘米,面积是8平方厘米。
3号图形长是3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9平方厘米……。
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生: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师:都说明了?
生:长方形面积是长乘宽。
师: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是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积。
请生闭眼想象,长是7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多少平方厘米?
长8米,宽5米,面积多少平方米?
师:长方形面积可以怎样计算?
生:长乘宽(师板书)。
师:正方形面积怎样算?
生:正方形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
师:你怎么想的?正方形面积为什么等于边长乘边长?
生: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师:正方形是长、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形。面积也可以用长乘宽,也就是边长乘边长(板书)。
集体朗读公式。
3、生活中的应用。
(1)计算长方形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要求正方形面积呢?
图:举重场、田径场(无数据)。
师:要计算这两个场地的面积,要知道什么?
生:长和宽边长。
图:两块场地出现数据。田径场:长50米,宽30米举重场:边长8米。
生计算。汇报:
生1:举重场面积64平方米,8乘8=64生2:50乘30=1500平方米。
(2)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图:蓝球场p99--5求面积。长28米,宽15米生汇报。
(3)奖品:蓝猫书签。
师:书签是什么形状?估计面积大约多少平方厘米?
生1:大约是48平方厘米。生2:这个书签大约是45平方厘米。
师:你怎么想的?生:长9厘米,宽是5厘米。
师:你为什么先估计它的长和宽?生:知道长和宽,就能估出面积。
请生测量书签长和宽,计算面积。汇报;长是12,宽是4,12乘4=48平方厘米。
(4)主席台背景图:每个小正方形边长是2米。算背景图面积。
生1:将小正方形下移得到长,左移得到宽。
生2:画出长方形长和宽的格子。
4、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班主任期末评语50字(汇总17篇)
- 绘制图形教学反思(模板16篇)
- 致后的我一封信800字(优秀12篇)
- 大班多变的天气教学反思汇总(优秀9篇)
- 最新智慧之花读后感500字(汇总14篇)
- 最新学前班班主任工作计划春季优秀(实用8篇)
- 最新班长管理失职检讨书800字(精选8篇)
- 2023年2化妆品销售工作计划书(实用8篇)
- 最新幼儿园中班保教工作计划上学期(优质14篇)
- 2023年书法社团活动总结400字(精选18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