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工程实践调研报告(通用四篇)

  • 上传日期:2023-06-06 16:18:21 |
  • zdfb |
  • 7页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车辆工程实践调研报告篇一

;

摘 要:信息化背景下,多种教学方式的相继出现,时刻冲击着传统教学。本文提出了“入云入室入袋”的混合式教学法,并在车辆工程教学中实践,取得了较好成效。以云平台为基础,结合虚拟+现实教室、通过手机就能访问互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obe教学理念。本文从现状研究、目标制定及具体实践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实践表明,混合式教学兼顾线上自主与线下引导,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实现综合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混合式;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线上;线下

一、现状研究

传统的理论教学,基本遵循“教师教、学生听”的单向灌输模式,尤其适合大班教学,但是教师对课堂的管控度很低,缺乏互动,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佳。随着“项目化”“教—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推行,学生的参与度有所提高,但一些客观条件的局限性仍然存在。

以车辆工程专业为例,铁路机械笨重复杂,无法实体展示结构突出原理;实验设备昂贵单一、台套数有限、扩展体验难,都是限制教学发展、难以克服的客观因素。随着中国高校数字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影响下,混合式教学成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新途径。

二、目标制定

混合式教学模式没有统一的规定。考虑学习和教学的一般规律,要发挥线上和线下两种教学的优势,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了工作。

(一)建设线上资源

线上资源是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前提。线上资源的建设内容是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来设计的。微课、慕课、超星学习通等平台都是线上资源的良好载体。建设线上资源的初衷是希望把传统的课堂讲授通过微视频的形式进行前移,实际上是把传统课堂教授内容通过网络资源进行了前置,学生可以自由地掌控学习时间,充分地发挥个人理解力,尽可能带着较好的基础知识和基础问题走进现实课堂。

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打造画质精良、动画效果高的课件作品无疑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学校层面的支持。实现的途径通常有三种:一是学校出资,对外委托课件制作公司,配合教师来共同完成;二是鼓励成立校内的专业制作团队,支持团队进行软件的学习,打造自己的专业课件制作队伍;三是鼓励教师利用简易的电脑录屏软件、编辑软件制作一些没有特殊要求的微课、mooc作品,整个过程,也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

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功能弱化,转而为针对重点、难点或者学生反馈回来的共性问题的讨论、答疑上。

(二)组织线下活动

线下活动要能够检验、巩固、转化线上知识的学习。线上资源再丰富,隔着冰冷的屏幕,构建的始终是一个相对自闭的环境。即使加入了小组群聊、师生互动,仍旧无法替代现实世界。线下活动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上的交流。

通过线上自学,学生基本掌握了专业知识点;通过线下,教师帮助查缺补漏,难点突破后,剩下的就是通过设计一定的课堂教学活动来检验所学。传统的方式是通过课堂作业或者一个目标测试来实现,这个形式不是不好,而是不能一味贯穿始终,否则容易让人生厌。课堂改革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进来,由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解答;也可以给几个经典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开放式讨论,检验学习认知的同时,扩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其实现一些更加高层面的教学目标。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认知层面参与学习、发表观点,而不是像以往一样通过点名,关注学生是否来了教室。

(三)建立过程评估

线上评估,可以基于在线教学平台根据学生的上线率、上线时间、在线闯关小游戏或闯关问答得分(时间)来综合评价课前情况;线下除了到课率,关键还要关注学生对问题的参与度,有没有团队意识,有没有参与讨论,有没有个人观点,有没有发表意见。这些,都是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通过这些反馈,让“教-学”的活动更加具有针对性,而且对学生形成一种激励。

期末测试成绩是一门课程学习的一个成果,目标测试也可以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考试不应拘泥于一张试卷,可以主观题与客观题相结合,鼓励开放式命题,抛弃标准答案,以体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控度、对问题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水平为评分依据。无论是線上还是线下,过程和结果都需要开展评估,过程评估能给予学生及时的学习反馈,也能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持续改进。

三、具体实践

面向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需求,围绕我校“交通特色、轨道核心”的办学定位,车辆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轨道车辆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能在轨道车辆领域从事设计制造、运用维护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积极推动教学改革。秉承“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核心”的理念,以课堂教学效果为导向,采用不断发展的3d技术以及信息技术持续推进轨道车辆专业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构建一个小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行动模式并不断实践优化。

(一)入室

车辆专业教学如大多数工科教学一样,轨道车辆实物庞大,结构复杂,原理抽象,教师教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费劲。为解决这个局面,专业首先成立了三维建模团队,使用三维cad造型软件pro/e等完成了车辆转向架、车端连接装置、车体等主要零部件的数字化建模,把火车变成3d数字化模型(如附图1所示)。教师可在课堂上对模型进行缩放、旋转、拆装、剖视等操作展示其结构,同时还可以结合动画技术展示其工作原理,把“火车开进了教室”。

(二)入云

2016年是虚拟现实(vr)技术发展元年,由于其逼真的3d效果、丰富的交互方式以及沉浸感等优点,vr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在原有3d技术和轨道车辆3d数字化模型基础上,充分发挥vr/ar技术软硬件特点,结合网络技术以及云技术的发展,搭建轨道车辆课堂vr资源库。

资源库是一个saas层基于web的vr资源教学软件平台,可供云用户直接使用。vr云平台能实现将轨道车辆vr资源放入云平台存储并支持教学编辑,更支持多种平台访问,包括云终端、pc机、云电视机、手机平台等(如附图2所示)。

资源层面将所有的轨道车辆的二维及三维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存储在“云端”。这减轻了教师“负担”,可用于服务微课、翻转课堂;硬件层面主要采用虚拟化技术来强化服务器的硬件性能、弱化pc客户端性能,用户使用/访问要求低(只要能接入网络就能访问),便于推广;平台层面支持师生互动,也支持多用户在线交互学习,利于培养协作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入袋

碎片化课堂是一场学习模式的革命,它将原本系统堆砌的专业内容打散、形成碎片化知识点,再将知识点进行编辑、封装成“知识盒子”,对应形成二维码。学生可以通过微信、qq扫码等形式,随时访问“知识盒子”。

与传统的课堂学习相比,具有便捷性、高效性、针对性强、学习资源充足等特点。为了让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创建个性化的学习模式,为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提供了可能。学生也可以用手机、平板电脑等介质随时随地登录vr app进行学习,把原来只能到存放在实验室的、体积庞大的车辆零部件从云端读取到手机中,实现随时随地学习。

四、结语

经过几年实践,混合式教学由于其互动性强,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广受学生青睐。学生从学会耐心倾听到学会静心思考,从学会有序发言到学会分工合作,从学会责任分担到学会成果分享,每一步都印证着专业改革之路的成长。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赋予了混合式教学新的内涵,它没有统一的模式和规律,不限于任何教学理论、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就是要充分发挥“线上”和“线下”两种教学的优势改良传统教学。使用在线平台,建设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和虚拟仿真实验(训)资源,不是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有效提升多数学生的学习深度。在车辆工程专业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促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教学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实现“教为学服务”的转变。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

车辆工程实践调研报告篇二

;

【摘要】車辆工程专业导论课程为车辆工程专业必修的入门课程,对学生开展大学课程学习及后续课程体系的建立具有一定影响。文章以fsc为载体,以学校航v车队为平台,通过设置模块驱动教学、模块化教学内容和多重考核方式开展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关键词】fsc;车辆工程;导论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教改项目“基于cdio背景以fsc为载体车辆工程基础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究”(项目编号:2019jb18);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教改项目“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车辆工程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项目编号:2019jb17);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教改思政项目“基于协同育人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探究”(项目编号:2018kcsz05)。

一、引言

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简称fsc)通过搭建自主创新技术的国际交流舞台,不断深化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主流意识,并进一步完善了汽车人才培育机制。由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和中国汽车工程会联合开展的《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与汽车大学生培养研究》[1]课题成果表明,在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汽车行业需求的现状下,fsc成为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对于学生的培养效果显著,被称为“中国汽车工程师的摇篮”。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航v车队于2014年成立,并于2015年首次代表学校参加fsc比赛。到2019年已经五年,由一支燃油车队发展成为油-电双车队,队员人数也由最初35人壮大为96人,车队专业构成由车辆工程单一专业变为机械专业、电子专业、市场营销等多专业,形成一支多专业跨学院、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车队。fsc赛事的整体思路是“规则认识理解-赛车结构认识-赛车结构设计-赛车装配-赛车调试及比赛”一条完整的流程,而导论课程的教学思路是“专业性质认识-专业知识介绍-专业未来发展-专业教学学习”,两者在主线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以fsc为载体开展车辆工程专业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使学生认识所学专业的介绍、特征以及所学技术的作用和地位,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观和专业思想,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和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二、车辆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

车辆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后续汽车构造、汽车电气、汽车设计等相关专业课的先导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车辆工程专业概述、汽车的基本组成、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大学期间的教学方式及学习方法。该课程是学习车辆工程专业的抛门砖,是一门引导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的导入课。该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对学生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及大学学业都有较大影响。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该门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对象缺少学生主体思想

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教学对象是刚入大学的新生,对课程的认识及汽车结构等主要来自课本及课件的图片视频,学生对课程缺少感知,兴趣递减,记忆不深入。教材中许多的名词对于新生来说完全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造成学生学习时只记得一堆名词[2],甚至名称也不记得,在后续课程学习中无法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更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2.教学过程缺少实践动手理念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相关知识,学生以听书方式学习,一味地输入,缺少实际信息反馈及动手实践方面的内容。教材参照别的学校,与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不符,教学过程主要集中在教室,而忽视实验室的价值,对于后续实践课程的开展具有不利的影响。

3.考核方法忽视过程成绩评定

车辆工程专业导论课程虽然为专业必修课,课程性质为考查课,课程考核方式仍为论文形式,仅靠一篇课程论文进行考核的方式过于单一,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更没有体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只注重理论学习考评,缺少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环节的考核,与学校对于车辆工程专业“强实践能力、宽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悖,脱离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fsc载体车辆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

1.教学对象凸显学生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中心作用

以fsc为载体,结合赛事规则,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侧重工程师素质培养要求,由以“教师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设置模块化教学专项内容,将学生进行分组,以翻转课堂形式通过ppt进行展示,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学校图书馆资源及网上资源,以航v车队为平台,以模块化内容要求完成相应模块化任务,如图1所示。以fsc为载体,通过模块化和翻转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而且有利于后续课程体系的建立。

2.教学过程突出自主实践,与fsc目标高度衔接

fsc组委会要求各参赛车队按照赛事规则和赛车制造标准,在一年的时间内自行设计和制造出一辆在加速、制动、操控性等方面具有优异表现的小型单人座休闲赛车,能够成功完成全部或部分赛事环节的比赛,其目标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为了突出实践教学任务,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结合教学任务和fsc竞赛要求,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定义,以模块化为教学内容来进行分块教学,以导论课程中第三章 “汽车类型与组成”为例来说明,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通过将以上课程内容与fsc对应模块相结合,动员学生自主去实验室,结合学校资源来学习汽车类型和组成,提升学生对实验设备利用率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教学内容符合专业定位,与fsc培养目标契合

我院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我国汽车行业、地方经济社会和航天事业的相关发展需求,具备从事车辆工程所必需的基础理论与专业技术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精神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导论课程为汽车类专业必须课,为车辆工程的入门课程,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不同考核模块,以fsc为载体,通过我院航v车队平台,充分符合专业定位,更能体现理论服务实践、实践加深理论的教学要求。中国fsc培养人才目标为致力于为国内优秀汽车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搭建公共平台,通过全方位考核,提高学生在设计、制造、成本控制、商业营销、沟通与协调等五方面的综合能力,全面提升汽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共同进步。

4.考核方式采用多种方法,侧重过程性考核比重

以fsc为载体,通过不同模块化教学方式,在成绩评定方面除了课程论文以外,引入多重考核方式,将学生的自我评价、项目组的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3],重视实践教学过程的评价,侧重学生协作与自主意识,提升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效果。学生最终成绩由课堂考勤、过程表现和课程论文共同构成,其中考勤占比20%,过程表现占比40%,课程论文占比40%,而且过程表现的考核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对应的模块化内容,可以通过项目展示、总结报告、实物展示等形式进行体现。为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评委由其他模块化组组员、老师评价和教研室其他老师组成,各占比重为30%、35%和35%,每组现场评分并公布成绩,既能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又能激发学生对模块化组的兴趣。

四、结语

本文以fsc为载体,以我校航v车队为平台,针对车辆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设置模块驱动教学、模块化教学内容和多重考核方式开展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模块化为驱动力,以fsc为载体,以多重考核体系为标准等,实现理论服务实践、实践加深理论的改革目标,其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其掌握理论知识和提升实践能力,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

车辆工程实践调研报告篇三

;

摘 要: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实现教育与工作岗位对接人才的培养,本文以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为基础,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体系、教学形式、研究性学习方法教学、师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就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而目前,教育部关于高校转型改革的精神是基于中国大学生总量并不过剩而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的条件下提出的,其目的是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企业需要、按岗位来对接培养人才,这无疑是必要之举。现代工业需要的是更多的工作在一线的现场工程师,需要有实际动手能力,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的“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劳动者。加强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地方应用型高等学校,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该怎样对工科专业改革才能适合时代的新要求,本文针对地方应用型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卓越计划》及教育部关于高校转型改革的精神为依据,以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为基础做了一些粗浅的探讨,主要涉及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体系、教学形式、研究性学习方法教学、师资建设等问题,以期能对其它工科类专业有所借鉴。

一、调整教学计划,修改教学大纲,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

对现有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应进行彻底的调整和改革。从目前教学计划上看,应该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及改革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使之实践化问题。车辆工程专业现在执行的教学计划,在近几十年来尽管多次修改,也得到了逐步完善,但是每次修改只是在一些课程安排、课程内容、成组选修课、课程学时数、实践环节等方面做一些微调,如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还不能满足要求。现有的教学计划,学生四年的学习时间,学生需完成约3100学时左右学习,其中基础课程约占1140学时,专业基础课约占870学时,专业课程约288学时,实践环节约648学时,由此看出,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学时所占比例较少。在有限的学时内怎样增加安排实践环节,增加实践课的学时数,是教学计划调整的关键所在。

对基础课和理论课,应适当地削减学时数,以补充实践环节学时。作为应用型高等学校,是以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二类人才为目的,而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制定教学计划时,应侧重工程实践环节,删除那些理论性很强、但在工程实践中极少应用或者根本不应用的内容。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应增设补充教学计划学时数,主要是补充基础课学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可以在基础课中缩减200左右学时,主要用于增加专业课理论教学学时和实践环节学时。

专业基础课,讲授内容应侧重工程应用,练习题应与工程应用紧密配合,去除那些只适用训练做题或单纯的为理解概念和方法而编制的练习题,使学生能在学习中注重理论与工程实践相联系,关注其内容在实践中的应用,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机械加工基础》在讲授基本加工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应针对汽车零件进行分类,如轴类、齿轮类、壳体类等,在毛坯制造、机械加工、热处理等方面,以具体的零件为例,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授。

至于专业课,应彻底地改变对专业课的认识观念,应该把专业课纳入到实践环节。一些专业课的教学大纲虽然也多次调整,但是都没有本质上的变化。专业课改革涉及很多方面,如专业教材、专业课授课内容和授课模式、专业课考核方式等。

1.以前的专业课教材,普遍落后于时代,比如《汽车设计》采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第四版,是2004年编写的,至今已超过10年。汽车行业新的设计思想、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等都没能及时编入,甚至存在一些不适宜的观点。因此,教师在以教材为基本授课的同时,应该经常到汽车设计和生产部门去调研,把新的设计理念、方法及时纳入到教材中来,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2.专业课授课内容和授课模式

加强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实现专业知识体系的系统化讲解。如将专业课《汽车构造》的底盘部分与《汽车设计》对应章节合并,形成一门新的课程《汽车底盘结构与设计》。如离合器部分是将其结构、原理、设计、实验等放在一起讲授,同时将拆装实习的学时纳入到《汽车底盘结构与设计》课中,在讲解某些部件的结构与设计时,如与典型零部件的工程图结合起来讲授,会使这一部件的体系更加系统、完整、更加工程实践化。讲授安排应按照理论讲授与实践讲授各占50%的比例,即上午2个学时的课堂讲授,下午对应安排2个学时的实践讲授,同时附加相应的作业,使其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认识过程。同时《汽车底盘结构与设计》的讲授要以一种典型车型为主,兼顾其他车型,如以解放货车为例,其组成、各部件的结构及设计均以此车型为例,详细剖析其结构设计、材料、制造、装配、调试的要求及特点。并可根据教师的专长选择汽车各部分讲授,这样有利于教师收集资料,集中精力备课,集中精力专攻一部分,同时也有利于与教师的科研形结合。“教之道,贵以专”,如果每一个教师能把汽车的某一个部分搞透、搞深,就会使教师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学生也能汲取各个教师的长处,正所谓“偏工易就,尽善难求”。我们目前还是在“尽善”上下功夫,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再有就是需要改变专业课授课模式,如设小班型在实验室授课等方式,目前的专业课的讲授方法还是采取大课堂,每周几个学时的按部就班的讲授方式,有些实物结构的设计根本没办法拿到课堂上来进行直观的讲授。作为专业课的讲授,要尽量做到授课不离开实物、不离开实验室,把实验室作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第一课堂。《汽车底盘结构与设计》的讲授内容不再以原理的讲授为主(这一部分学生可安排学生先预习),而指导老师的讲解重点放在方案、结构设计上,使该课作为专业基础课,如制图公差与技术测量、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机械加工、工艺学等课程的综合运用和总结,为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专业课考核方式

专业课的考试,应该相应的转移到侧重工程实践上来,如零部件的工程设计、加工、调试等问题,抛弃以往那种使学生复习脱离实际的、限于基本概念等条条框框中的考试内容,即考试题安排亦注重工程实践,不仅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加强实践能力锻炼,同时在考试中也获得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

二、着力推动基于实际问题、项目、案例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

问题来自于生产实际。从目前的教材看,专业基础课中一些习题的编制多数是为课程的学习而编制的,即使涉及到工程实际问题还是缺少工程背景,甚至我们的一些专业教材本身就缺少工程背景,甚至有些专业课还没有比较系统的习题。要处理好基于问题的学习,应该让专业教师深入到工程实践中了解工程实际,将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按工程背景、解决方案等编写成习题,并可将工程问题提升为专题研究,使之转化为科研项目或基本案例。例如对刚度问题的认识,大学生方程式赛车cbr600发动机离合器踏板的设计中,由于仅考虑到强度问题,而忽略了刚度问题,导致底座支撑刚度不够,变形过大,使离合器踏板行程增加,导致离合器拨叉损坏。由于cbr600发动机的离合器拨叉轴是“瓶颈”型,其设计本身就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因此屡次损坏,经过反复查找最后确定是踏板的底部刚度不足所致,学生从中吸收到了深刻的教训。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按照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

结合横向纵向科研项目的学习,是专业课学习的另一个有效的方法。教师的科研项目都是为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因此围绕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和掌握该问题领域的最前沿的动向,设计出最可行的方案,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用最适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配合教师解决这些项目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搞好工程问题案例汇编,是解决问题的另一个办法。把企业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编写进专业课教材及习题集中,由企业技术人员与教师合作编写教材,既考虑到教材应具有的教学功能,又同时把工程技术中的问题、案例经过适当的加工提炼纳入教材之中,逐步实现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讲授方法的工程化。

三、 师资问题

搞好工程实践教育关键在师资。调整现有师资队伍,加速培养年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充分挖掘社会力量,合理地借用企业及科研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打通高等学校的工程实践教学与工厂工程实践的联系和对接,是提高工科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师资队伍建设是首要任务。现有高校工科师资的来源以博士、硕士为主。他们有着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科研训练,但是严重缺乏工程实践训练。在专业课教学和工程实践教学中,就明显暴露出不足。因此,加速培养这些教师的实践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比较有效的措施是完全脱产和半脱产的形式,把教师送到工厂做实际工程设计,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经过2~3年的实践,会使这部分人的实践能力得到加强,同时会对其理论提升和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对进一步的科研工作也会打下良好的工程基础。将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请到课堂上来,以讲授工程实践问题为主,将产品的开发程序、方法、经营策略等直到具体的设计、加工、工艺、装配、调试等以具体的案例讲授。不仅如此,还要进一步加强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合作,将工程实际问题教学化。

综上所述,本文根据《卓越计划》及教育部关于高校转型改革的精神,从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形式、开展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实践基地师资建设等方面论述了如何系统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上述环节的部分实施,也证明了以增强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韩忠浩(1958- ),男,辽宁省锦州市人,辽宁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单鹏(1957-),男,教授,硕士,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

相关热词搜索:;

车辆工程实践调研报告篇四

按照教学计划的进度,根据系部的总体要求,机电一体化专业20xx级学生上半年将进行了一个月顶岗实习。在院、系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各班主任老师的积极配合下,圆满完成顶岗实习工作,取得一定成绩。

1、合作企业。校外实训基地——蓝思科技(湖南)有限公司

2、实习班级及时间。学生顶岗实习分三批,每次三个教学班(为期一个月左右):第一批:期限从20xx年9月1日至20xx年10月8日止,实习班级:(一体化327、328、332班);第二批:期限从20xx年10月4日至20xx年11月5日止,实习班级:(一体化329、330、331班);第一批:期限从20xx年11月5日至20xx年12月10日止,实习班级:(一体化333、334班)。

3、实习管理方式。校企双方共管,系部负责接送。

学校主要由就业专干张xxx老师负责,各班主任配合工作;教学工作由系副主任黄建科协调。

分批召开学生实习动员会(系领导、教务处领导、考研室、学工办参加),进行实习安排:顶岗实习的规章制度、实习项目内容、注意事项、实习手册的填写,公布指导老师的各种联系方式。实习单位,以学生自己联系为。同时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实习为同学们提供自我成才的平台,也让他们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为同学们顺利和保质保量地完成实习工作以及以后求职、就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顶岗实习期间,系主任杨培刚、副主任黄建科、系办公室主任柳琼、就业专干张xxx及各班主任老师采取电话、短信、qq、电子邮件、慰问等多种方式与顶岗实习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检查和切实有效的指导。

顶岗实习学生基本能遵守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傅,服从实习单位的安排和管理教育,虚心向实习单位的师傅学习请教,都能较好的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加深对工作的认识,并得到了实习单位的一致好评。

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都按时、按质、按量提交了实习手册,认真详细地记录了自己的实习内容、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并总结了实习心得。学生的顶岗实习成绩优秀60人,良好181人,及格102人,不及格5人。

学习收获四条:

一是总结出了顶岗实习模式,采用“分流制”,实行“岗前培训、顶岗实习、定期汇报、校企共管”。

二是顶岗实习促进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实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接触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就业理念、就业期望值会得到很大转变。

三是顶岗实习学生除了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外,还能得到一定的劳动报酬(本次实习蓝思科技发放学生工资近100万元)。

四是顶岗实习提高了学校和专业的知名度。

1、顶岗实习制度要规范。

2、顶岗实习的专业及合作企业要拓展。

3、顶岗实习跟踪服务工作要加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