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及反思(优质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24 19:06:21 |
  • admin |
  • 11页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设计的一种教学计划。教案中的评价方式应多样化,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小编精心搜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及反思篇一

三维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有32人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几组?

二、新课。

师:这个活动有没有进行平均分?

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小组讨论)。

汇报,师板书:32÷6。

学生独立算出结果。

汇报:可以是横式,也可以是竖式。

师问:得到的5是什么意思?2又是什么意思?所以单位是什么?

师:在解决这样的题目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来选择用什么算式解决。注意结果的单位。

三、做一做。

出示食品饮料柜,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1)师:现在小丽有20元,全部买矿泉水,最多可以买几瓶?剩几元?

思考:买同样的东西是不是把钱进行平均分?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注意对横式单位的检查。

(2)如果你有15元,你能提出一个减法、一个有余数除法、没有余数的除法问题吗?(小组讨论、汇报)。

四、练习。

练习的第3题。

出示四月份的日历。从日历上你发现了什么?

师提出问题:四月份有几个星期?要求有几个星期,必须知道什么信息?

四月份有几天?一星期有几天?

学生得出解决的办法。30÷7。

既然有4个星期,那么一定会有几个星期六和几个星期天?如果要使四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5个星期天,那么剩下的两天就分别是六、日。所以4月1日可能上星期六。

五、作业:练习十三的第1、2题。

教学后记: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及反思篇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p2-5例1、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练习一的第1、2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

3.初步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师: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生: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米、厘米。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2、复习量法:

(1)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注意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

子的什么刻度线?

(2)认整厘米。

a.判断:这种量铅笔的方法对不对?

b.错在哪里?

c.订正: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尺子的"0"刻度线。

d.认整厘米,再看铅笔的另一端,你能看出铅笔是几厘米?8厘米是整厘米数吗?

e.小结:象8厘米这样的结果是整厘米。

二、引入新课:

小结:

这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就是毫米。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认识。

1、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米尺放大图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格子?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大格里又有多少小格?

2、认识1毫米。

(1)从观察中你知道一毫米是怎么得到的?

(2)这个放大图上的每一毫米都是放大的。

(3)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请拿出尺子来随便找1小格看看。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1分硬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拿出1分硬币,说出厚度在哪里。并和一小格比一比--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看见食指和拇指之间留下了一条缝,这条小缝的宽大约是多少?

举例:你还见过什么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用厘米作对比出示1厘米长的纸条,量出长度。

4、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出示米尺放大图: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师领着学生数毫米。

(3)1大格有几毫米?1大格还可以说是几厘米?

小结:所以1厘米等于几毫米?

5、用毫米量。

师: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与用米、厘米量物体的长度量法相同。

(二)分米的认识。

1量纸条。

量教师发的10厘米长的纸条。

师: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用手势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用食指和拇指在纸条上比量出1分米的长度,移出手势说:"1分米大约这么长。

3、厘米、分米的关系。

师:这么长是几厘米?这么长还可以说是几分米?

所以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分米和米的关系。

画出1米长的线段。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里有几个10厘米?

1个10厘米是几分米?2个呢?10个呢?

这条线段的长是几分米?还可以说是几米?

小结:10分米和1米怎么样?(板书:1米=10分米)。

三、巩固练习:

1、p3、4"做一做"。

2、p5页1、2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1厘米是多少毫米?10厘米是多少分米?1米是多少分米?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1毫米1分米。

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教学后记: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及反思篇三

教学内容:

第45页、46页的例4、例5,做一做的3题,练习十一的习题。

三维目标:

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知名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简单的基本的估量方法。

教学具准备:

1米长的彩带纸或细棉绳每人一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1、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1分米表示的长度,并用手比划出来。

3、揭示估算的意义,板书课题:估计。

二、学习估计的知识。

(一)教学例4。

1、读题,理解题意。

2、想一想:你画出的线段应是什么样的?

3、各小组派代表演示。

4、对比交流,找出不足,讨论:怎么画会更准确一些?

5、再次派代表修改。

6、每人尝试画在练习本上,画完后用尺量一量,看自己估计的长度准不准确。

(二)教学例5。

1、理解题意。

2、小组讨论解决,说出自己估计的方法。

(三)小结估计的方法。

三、做一做。

第1题:(1)先估计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哪个图形的周长最短,简单说一说你是怎么估计出来的。并按估计的长短依次写上序号。

(2)量一量,再算出每个图形的准确周长。

(3)比较,你估计的准吗?不准的原因在哪儿?

第2题:比一比,估一估,再说出来。

第3题:小组实践。

四、应用实践,解决问题。

练习十一的习题。

教学后记: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及反思篇四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具体安排如下页表。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

标题具体内容及要求。

主题图校园场景图。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四边形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平行四边形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及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周长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估计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单元课时安排:6课时。

四边形的认识:1课时。

平行四边形:1课时。

周长:1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1课时。

周长的练习课:1课时。

估计:1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及反思篇五

三维目标:

1、通过万以内笔算加减法的法则的复习,提高学生的计算的正确率。

2.复习运用计算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万以内笔算加减法的法则的复习。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32页例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集体订正。

师:笔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小结笔算万以内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巩固练习。

1、练习八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几题进行验算。小结验算的方法。

三、解决问题:教学第32页例2。

1、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后提出数学问题。

上层和下层共有几本?上层比下层多几本?

上层和中层共有几本?上层比中层少几本?

上、中、下共有几本?下层比中层少几本?

2、对提出的数学问题先估算,再笔算。讲评订正。

四、练习八的第2题。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讲评:你是怎样想的?

3、师:还剩下这些鸡蛋对吗?怎样验证?学生进行验算。

4、订正: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五、全课小结。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及反思篇六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和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2、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笔算一位数除三、四位数的除法。

三、教学重点:

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和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四、教学难点:

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和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五、教学材料:

口算卡片。

六、教学途径: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基础。

练习。

基本。

1、判断下面各题的首商是哪一位?

246÷3246÷248÷448÷6。

2、笔算:

792÷6844÷4984÷3895÷5。

全班学生练习,指名板演,亲正时要学生根据计算法则说出计算过程。

3、口算:

84÷2=320÷8=680÷20=60÷6=4000÷2=70×8=。

4、完成书上练习十八的第1题。

学生口算,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又对又快。

1、表格题。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指名回答。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学生口算。

4、小组比赛。

出示表格。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基本。

练习。

课堂。

作业。

这个表格是让同学们填什么数?请同学们填表格。

3、笔算: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板演。

4、应用题。

(1)第5题。

请同学们先读题,再找一找条件和问题是什么?再在书上列式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第6题,教师单独辅导。

5、聪明题。

请小组讨论这道题目应该怎么思考?再在书上填空。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说一说你们组的意见。

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4题,教师批改。

1、指名回答。

2、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板演。

3、学生自己读题,再列式计算。

4、教师辅导。

5、小组讨论,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表意见。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

七、板书设计:

练习十八。

84÷2=42320÷8=40680÷20=340。

60÷6=104000÷2=200070×8=560。

八、课后小结: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及反思篇七

三维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4、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

三、全课总结: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及反思篇八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一、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画图求出得数。

例如画出如下的图:

3、连加法。

12+12+12=36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

2×3=6。

30+6=36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8×3=24。

或7×3=21。

或6×3=184×3=12。

5×3=15。

18+18=3624+12=36。

21+15=36。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等。

四、介绍竖式。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六、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笔算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及反思篇九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二)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具体内容安排:

例1。

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例2。

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例3。

在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4。

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5。

单位换算。

例6。

否同时过桥的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通过讨论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例7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三)单元课时安排。

7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及反思篇十

三维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同时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2、联系实际,初步渗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3、让学生在活动中愉快地学习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老师想请同学们一起到云南去旅游。(出示例图)。

昆明的旅游景点是石林、大理的旅游景点是三塔、丽江的旅游景点是玉龙雪山。

1、你还观察到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2、师:大理到丽江有多远,我们可以通过画线段图来理解。

3、3、学生估算大理到丽江,汇报估算的方法。

4、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在小组中讨论。

517十位退1后能减4吗?怎么办?

—348百位退1给十位,这时十位上是几?

169十位上的6是怎样算出来的?

5、“做一做”

6、学生讨论计算的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小结后揭示课题。

二、巩固练习。

1、练习六的第1题,把小蜜蜂和相应的花连起来。

2、用数学:第2题。

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道题,订正时说计算过程。

3、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两个问题,集体订正。

三、全课小结。

教学后记: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及反思篇十一

练习目的: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有余数除法的价值,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其中也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练习过程:

一、师出示书店买书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现在书店对小朋友进行书的优惠,每本儿童读物都只卖4元,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同学都要买些什么书吧。

让学生找出问题,独立解决。

二、师出示森林餐厅的情景图,让学生先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老师板书。

问:是不是平均分的事情?是怎样分的?

那么该如何解决?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汇报不同解决办法。

三、出示丛林探险的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自己所了解到的数学信息。并说说要解决每个问题所需的数学信息是不是知道。独立解决。

四、观察花店的图,把了解到的数学信息列出来。理解题目的要求。

让小组一起用圆片、三角形、正方形来代替花进行扎花。最后一起确定解题策略。

(略)。

五、给班级分组,怎样分比较科学,说说理由。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及反思篇十二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二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即“解决问题”。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加强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有机地体现与表内除法的联系。“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还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这部分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

(三)教学安排:5课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