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大全15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21:47:57 |
  • zdfb |
  • 13页

教案能够规范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制定教学策略时,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欢迎大家一同分享优秀教案范文,促进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篇一

数学备课(实验稿)。

自主练习1-3课型新授。

课前准备课件课时1。

教材前后联系前置基础:20以内的加法10以内的减法。

后续知识:十几减8。

核心知识点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1、结合情境图,学会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够说出十几减9的算法、算理。

教师提出的核心问题1、15-9=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你打算怎样计算?

2、10-9=1,1+5=6(1是哪儿来的?为什么要和5相加)。

3、15-5=10,10-4=6(5和4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先拿走5根,又要拿走4根?)。

渗透的思想方法。

学生主要的训练点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教学环节一、课前铺垫。

让学生体会一位数都能被10减。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主题图。看一看,运动会上举行什么比赛呢?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结合图形和文字观察,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3、图中已经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板书:

(1)每人踢15个,踢进9个,几个没进呢?

(2)17人参赛,有9人踢完了,还有几人没有踢呢?

4、解决问题,探索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解决第一个问题需要哪些已知信息?

怎样列式?学生独立列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15-9=。

师:可以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你打算怎样计算?再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

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生1:想9加几等于15,9加6等于15,所以15-9=6。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都动了脑筋。第一个同学用了想加算减法;第二个同学用了“破十法”,第三个同学用了连减法,第四个同学用了多减再补法。

5、比较以上几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理解?我们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这个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根据破十法的过程板书出来。学生说熟练。

6、应用方法,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17人参赛,有9人踢完了,还有几人没有踢呢?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三、小结提升:

观察今天学习的减法是什么样的减法呢?(十几减9,板书),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自主练习。

1、第1题:看图列式。

看图体会十几减9的两种算法:连减法和破十法。

2、第2题:看图计算,体会减法的含义,正确计算,说算理。

3、第3题,计算。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五、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每人踢15个,踢进9个,几个没进呢?

15-9=6方法一想:10-9=1,1+5=6。

方法二想:15-5=10,10-4=6。

教学效果(教师做自我评价)。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篇二

游戏目标:

1.引导幼儿步入神奇的数学领域。

2.帮助幼儿理解物体轻重所具有的'相对性,掌握正确的比较方法。

3.幼儿能够正确比较物体的轻重。

游戏准备:

图片两幅;小筐子一个;铁球、皮球、棉团各一个;绒毛玩具小猫、小鸡、小老鼠、狮子各两个。场地画有迷宫图。

玩法指导:

首先请幼儿画一画,把第一幅图中重的物体下面画。

比一比,比较第二幅图中桶和袋子谁重,谁轻?

试一试,完成以上任务后,幼儿在筐中用自己的方法比较铁球、皮球和棉团的重量,将最重的给爸爸,比较重的给妈妈,最轻的给自己。

玩一玩,三人快速来到迷宫前,放下手中的物品。手持重物者(爸爸)走蓝线,手持最轻物品者走红线(孩子),妈妈作裁判。爸爸和孩子分别从起点出发,依次比较两动物的重量,取重量重的动物前行,沿线走到终点,又快又正确者为胜。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篇三

数学备课(实验稿)。

主备人:辅备人:

教学内容6--10的认识课型新授。

课前准备课件课时2。

教材前后联系前置基础:1--5和0的认识,数数。

后续知识:10以上各数的认识,10以内的加减法。

核心知识点6--10各数的意义、顺序、组成、写法。

教学目标1、结合图片正确的数出数量是6--10的各数。会认、读、写6--10各数和数的组成。

2、培养学生初步地动手操作的能力。

3、结合插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提出的核心问题1、谁能象老师这样提出问题?(跑步的有多少人)。

2、除了“6个小朋友”,还有什么可以用6表示?请你举例。

3、“6”可以分成几和几?

……。

渗透的思想方法一一对应。

学生主要的训练点6--10各数的组成、写法。

教学环节一、复习旧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0”,0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0一个也没有;直尺上的0表示起点。

二、情境引入:

1、学习观察:课件出示情境图(12页)。提问:图上有什么?

2、学习提问:校园里有这么多小朋友和物品,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举例:跑步的有多少人?

学生仿照例子提问。

大树有几棵?……。

三、学习新知。

1、“6”的认识。

(1)意义:出示“跑步的有几人?”我们一起数一数:

师生共同数(注意顺序)。

(2)用一根小棒代替一个小朋友摆一摆。(体会一一对应)。

(3)除了“6个小朋友”,还有什么可以用6表示?请你举例。

(4)“6”可以分成几和几?请你用小棒摆一摆,再和同桌说一说。

(5)“6”的写法。

2、“7”的认识。

方法同上。

3、“8、9、10”的认识。(同上)。

4、整体感知“6-10”。

(1)师:怎样在计数器上拔出6个珠子?体会:5个再拔一个就是6个。

(2)师:怎样拔出7个、8个、9个、10个呢?

体会6--10各数的顺序。

四、课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教学效果(教师做自我评价)。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篇四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情感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丰富学生的策略意识。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交流,明确转化的策略。

出示图片,让学生比一比两个图形面积大小。

学生观察,讨论,猜测结果。

指名汇报结果,并说出比较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叙述,在电子白板上出示相应操作。

(剪切、平移、对于图2加-y原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旋转,平移至相应位置)。

将两个图形都转化成长方形,学生非常明显可以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

白板:同时出示两个图形的转化过程,要学生小结比较特殊图形大小的方法。

引出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师生小结: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原来的复杂,转化后简单便于比较)。

二、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

师引导: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学生列举: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分数小数计算等等。

白板出示以往学习过的平面图形,要求回答这些图形是转化成什么图形来计算面积的,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拖动原始图形,转变成新的图形。

白板出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回顾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都是先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加减。

师: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应用白板进行新课教学,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进行操作,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讨论得到结论,教师在课前的课件制作中也可以尽量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三、分层练习,运用转化的策略。

第一次: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1、练一练1。

白板在方格纸上出示题目,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图形的周长比较简单。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方法。师在白板上根据回答移动边,最后拼成规则图形。

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计算周长。

学生计算后,再让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是什么?(把精确图形转化成简单图形)。

2、练习十四第二题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让学生各自看图填空,学生解决问题后,指名学生到讲台上说说是怎样想到转化的方法的,以及分别是怎么转化的。边说边用笔在白板上操作。

其中第3小题的图形要先旋转,再移动,让图形与方格纸重合。

3、练习十四第三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让学生到白板前进行操作,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进一步指出转化策略在解题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次数与代数的领域。

1、教学试一试。

出示算式,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计算?

3、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4、师生小结: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这样有利于我们想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5、练习十四第一题。

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白板出示分析图,帮助学生理解。

让学生数一数,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后才能产生冠军?明确数的时候可以根据图一层一层地数。

启发:如果不画图,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在白板上指图提示学生,产生冠军,一共要淘汰多少支球队?

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四、师生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本课练习大部分内容通过学生自主练习,共同探索,达到教学目的。由于简单,可操作性强,学生可以到白板上进行实际演示,非常直观。

五、拓展练习,巩固转化的策略。

1、立体图形中,我们有没有用到过转化策略解决问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2、你能不能求出灯泡的容积?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篇五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第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帮助学生初步认识1-10各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等。

3、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点】指导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观察兴趣。

【教学手段】根据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采取情境创设和自主探索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本2,3两页的主题图)。

3、学生独立观察。

二、充分体验,自主探索。

1、生按1、2、3……的顺序汇报,师板书1、2、3……。

个数是1的有……红旗、教学大楼、老师、操场、风向标、气温箱、足球。

个数是2的有……双杠、跳绳、门柱。

个数是3的有……石凳、帽子。

个数是4的有……垃圾箱、国旗护栏问:你是怎么知道有4个垃圾箱的?

个数是5的有……高楼、

个数是6的有……花、大树、

个数是7的有……小鸟、

个数是8的有……小树。

个数是9的有……女同学。

个数是10的有……男同学。

(允许学生说10以上的。)。

2、指板书,这些数你能数一数吗?

3、能完整的说有1个什么,2个……同桌互相说一说。

4、谁上来说给大家听。(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说对了要拍手。)。

三、讨论。

刚才小朋友们都很能干,现在你能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些什么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等一下来汇报。

四、汇报。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五、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的表现都很棒,现在你能说一说,你学会了哪些本领吗?今天我们数了美丽的乡村小学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等东西,放学后,你们还可以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

六、板书设计。

数一数。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篇六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的意义,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难点是空间观念,几何识图能力的培养.角的比较的相关知识是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和画法,以及进一步研究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

1﹒角的大小的比较有两种方法:

(1)重合法:即把要比较的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再比较另一条边的位置;。

(2)度量法;即比较两个角的度数.

两种方法的比较结果是一致的.

2.利用比较角大小的上述两种方法,就可以画出角的和、差、倍、分,并进而比较角的和、差、倍、分的大小.

3.对于角平分线的概念,要注意以下两点:

(1)它是角的内部的一条射线,并且是一条特殊的射线,它把角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

(2)要掌握角平分线的数学表达式:若oc是的平分线,则或。

4.在比较角的大小时,应注意角的大小只与开口的大小有关,而与角的边画出部分的长短无关.这是因为角的边是射线而非线段.若用射线旋转成角的定义,也可以说转得较多的角较大.

三、教法建议。

1.本节教材,完全可以对照线段的比较,线段的和差倍分,以及中点的意义来进行.两者是十分相似的.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把角叠合起来,一定要使两个角的顶点及一边重合,另一边落在第一条边的同旁,否则不能进行比较.这可以通过叠合两块三角尺比较角的大小的实例来说明.这和线段大小比较十分相似.

3.由于前面学过线段的大小比较和线段的和、差、倍、分.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运用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4.在本课的练习中,在可能的情况下,将以后经常遇到的图形,提前让学生见到,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5.在角的和、差、倍、分的计算中,由于度、分、秒的四则运算还没有讲到,因此只进行度的加、减.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

2.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

3.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演示比较角的大小,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等,培养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角平分线的意义,进一步训练学生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及几何识图能力,培养其空间观念.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具体实物演示,对角的大小进行比较这一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角的大小比较,提高学生的鉴赏力,通过学生自己作角及角平分线,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的形象直观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直观演示、尝试、指导相结合.

2.学生学法: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动手实践相结合.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的意义,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

(二)难点。

空间观念,几何识图能力的培养.

(三)疑点。

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

(四)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掌握知识点,再经过练习,解决难点和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一副三角板、自制胶片(软盘)、量角器.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角的比较中掌握方法,理解相应概念,并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

(二)整体感知。

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学生的画图相结合,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一副三角板,你能说出这几个角的大小吗?

学生基本知道一副三角板各角的度数,他们可能利用度数比较,也可能通过观察,也会有同学用叠合法.这里可以让学生讨论,说出采用的比较方法,但叙述可能不规范.教师既不给予肯定也不否定,只是再提出新问题.

投影显示:两个度数相差1度以内的角,不标明度数,只凭眼观察不能确定两个角的大小.

师:对于这两个角你能说出它们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吗?

(学生困惑时教师点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角的比较.同学们提出的比较一副三角板各角的方法有些很好,但不规范.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本节内容,掌握角的比较等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板书课题)。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篇七

联系电话:5282664。

第四单元谁的手儿巧。

----认识图形。

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方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

2.在拼、摆、摸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等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单元重点:。

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方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

单元难点:。

在拼、摆、摸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等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起始单元。小学生在入学前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入学后逐步将他们已有的感性经验进行抽象,这对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非常重要。在低年级,加强对各种形体的直观感知,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将对今后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单元内容是通过实物和模型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是:强调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生动活泼、主动参与的具体活动中,获得直接感受。

本单元安排了一个信息窗,以真实的照片呈现了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塑料球,饮料桶等实物进行有趣的拼搭活动的情境。通过小朋友的对话,提出了“我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物体”这一问题,引入学生对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在认识过程中,先把一个小朋友摆“火车”用的物品进行分类,然后初步抽象出标准的几何形体让学生认识,在学生有了初步表象的情况下,让学生知道这些物品的形状分别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使学生能直观地分清这几种形体,初步记住它们的样子。“自主练习”中“连一连”、“圈一圈”等动手活动的练习,进一步让学生以体验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建议。

1.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的拼搭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直观地认识几何形体。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拼搭的过程中,首先要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保证有足够的场地进行活动,使学生能充分地利用手中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想象和创造。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对物体的触摸、观察、想象等活动,建立形体的表象,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

2.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由大量感知到逐步抽象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广泛地寻找生活中包含以上几种几何形体的物品,在对各种物品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基本形体。在这一过程中加强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比较能力,加深学生对各种立体图形特征和直观认识。

3.对于本单元的评价,既要注重了解学生初步掌握几何形体的情况(如是否能正确地辨认与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又要注意评价学生初步的操作、观察、比较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情况。

4.本单元建议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操作,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形体有初步的认识,能分辨它们的形状。

2、在观察和触摸中,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初步空间观念。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简单的实践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形体有初步的认识,能分辨它们的形状。

难点:形成立体图形的表象。

三、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指导法。

学法:合作交流。

四、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准备各种各样的纸盒、易拉罐、球,鼓励学生收集的这样的生活物品越多越好。

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一袋装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的物品的袋子。

五、教学内容:

(一)自由活动。

(二)搭积木。

师:同学们,我让大家带来的东西带来了吗?想不想看看其他同学都带了什么东西?同位两个同学先互相看一看、说一说、摸一摸。

生:……。

师:你想用这些东西干什么?

师:下面我们就比一比,谁的手儿巧?(出示课题:谁的手儿巧)。

学生活动。

1、分小组合作搭积木,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2、各小组反馈搭积木的情况。学生动手进行拼摆,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组织大家来欣赏每个小组的作品。

(三)看一看,分一分。

2、师:你能把用的积木按他们的形状分分吗?

(1)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2)小组汇报分类情况。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分。

(3)教师小结,统一意见。

(4)起名字。

根据大家分类的情况,鼓励学生给他们起个名字。学生有可能在幼儿园已经认识他们的名字,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猜一猜。

教师:“我们认识的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猜一猜哪种形状的物体滚得最快?”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验证。小组汇报结果。

(五)找朋友。

(六)课后作业:

请你在家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并说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认识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第二课时谁的手儿巧练习课。

一、教学目标:

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难点:观察和比较能力的提高。

三、教法学法:

教法:指导法、比较法。

学法:探究法、交流合作。

四、课前准备:展台、课件。

五、教学内容:

(一)做游戏:我摸你说与我说你摸。

1、教师课前把各种形状的物体装进口袋,从口袋摸出物体,让学生说出是什么形状的。

2、教师说出一种形体的名称,让学生从口袋里摸出相应的实物。也可以由学生说名称,学生摸实物。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4题。

利用学具动手摆一摆,说一说。

让学生仔细观察从中找出规律,然后独立画在书上。

2、自主练习第5题。

先让学生观察第一组为什么圈出“白菜”,再按照这一提示依次把下面三组圈出来。圈完之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3、自主练习第6题。

先让学生照着练习中提供的形状想一想,再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摆出其他的形状,然后想象着数出方块的个数,并交流各自的数法。本题可以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自主练习第2题。

先让学生观察每一副图,能看到几个面,分别说出是那几个面,再让学生涂上不同的颜色。然后,接着训练学生涂右面、上面、前面的颜色。

5、猜一猜。

(三)全课总结: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在生活中什么时候可以用到我们所学的知识?”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篇八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每一位教师去实践、丰富及完善。本着这一认识,我对教材进行大胆处理。用六大块活动情境串连生成,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左右的含义与相对性,使学生乐学、爱学。

(二)尊重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在教学“左右”一课前,我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对左右有了初步感受,但对其相对性、可变性缺乏清晰的认识。基于这一情况,整个教学中教师只是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进行有序的活动。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为正确理解左右奠定了基础。另外,这节课也抓住教材的难点让学生进行思考。

(三)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标准》在基本理念中特别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为此在本节课中我安排了许多活动,创设了许多学生身边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这些活动发展学生猜想、观察、比较、操作、交流、推理的能力,让他们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例如活动五中的抢答题,学生完全可以在老师没有念完题就知道答案,因为桃子的右边有菠萝和樱桃,它不是最右边,那肯定不是樱桃,只能是菠萝。在这老师没有禁锢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通过推理解决问题,小小的一道练习题,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成为学生思维放飞的舞台,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篇九

1、数数:根据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1—20各数来表示。

3、比较大小:可以根据数的顺序比较,后面的数总比前面的数大,或者利用数的组成进行比较。

4、11—20各数的组成: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0由2个十组成的。

如:1个十和5个一组成15。

5、数位: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6、11—20各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20的读法,20读作:二十。

7、写数:写数时,对照数位写,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写1,有2个十就在十位上写2。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8、十加几、十几加几与相应的减法。

(1)、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10加几得十几,十几减几得十,十几减十得几。

(2)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时,可以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也可以把个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再加整十数。

(3)加减法的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算式中,加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和。

在减法算式中,减号前面的数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减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差。

9、解决问题。

求两个数之间有几个数,可以用数数法,也可以用画图法。还可以用计算法(用大数减小数再减1的方法来计算)。

一年级数学《100以内数的认识》知识点。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读数、写数的方法:读数和写数都要从高位起。

2、单数:个位上是1,3,5,7,9的自然数。

3、双数:个位上是0,2,4,6,8的自然数(0除外)。

4、整十数:个位上是0的自然数(0除外)。

5、5个十,5个一,组成起来是55。(十位上的5表示5个十,个位上的5表示5个一。)。

读作:五十五(写语文汉字)写作:55(写数学字)。

6、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一、十、百是计数单位。要写汉字)。

数的组成:(注意不同的问法)。

例:68是由6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68是由8个一和6个十组成的。

68里面有(6)个十和(8)个一,有(68)个一。

68十位上的数是6,表示6个十(写汉字),个位上的数是8,表示8个一(写汉字)。

7、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先看十位,哪位数大它就大。如果十位相同,再看个位,哪位数大它就大。(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8、当两个数量相差很大时可以用“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当两个数量相差不大时可以用“多一些,少一些”来描述。

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的两位数是99;最小的两位数是10;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1。

一年级数学轻松学习好方法。

1、列条件。

找出课本中的一道例题,将例题的已知条件和求解求证一一列出;。

2、做题。

把题目做出来;。

3、检查。

检查自己的答案是否有错误;。

4、订正。

根据题目的答案订正自己做的题目;。

5、做对。

把题目做对;。

6、节奏。

找出做题目的节奏感,分几大步?

7、小结。

这个题目考什么?

8、改变。

对知识点的条件或结论做出改变,重新出题;。

9、解题。

每做一种改变就是一个新的题目,解出来;。

10、整理。

整理出一个知识点的所有题目类型。

一个题目按照这十个步骤做下来,学习效果会明显改善。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篇十

第五单元海鸥回来了。

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是在认识1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它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有重要的意义。本单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会数、会写、会读11-20以内的数,认识数位“个位、十位”和计数单位“一、十”以及11-20各数的组成,能比较数的大小;第二,学习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认识加法和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11-20各数的认识是以后学习100以内数以及万以内数的基础,同时,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也是本册学习20以内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之一。

单元总体目标:

2、在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创设情景,通过摆一摆、捆一捆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和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以及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4、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并结合具体情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单元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2、掌握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数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具摆一摆、数一数,并借助计数器在头脑中清晰地建立起一个十和1个一的不同表象,深刻体会计数单位“十”的意义和产生的必要性,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从而形成数的概念。

2、提倡算法多样化。让学生独立探索算法,并通过交流体验算法多样化。

3、要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和估计意识。

本单元采用的主要教法学法:

操作法、发现法、引导探究法、归纳整理、观察、自主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练习法。

教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多媒体课件、展台。

课时安排:

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1课时。

综合练习1课时。

第一课时。

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69页。

教学目标:

2、在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4、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并结合具体情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法:引导探究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或者方块。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海鸥吗?想不想现在看一看?请看大屏幕。美丽的大海边是海鸥嬉戏玩耍的地方,可曾经因为人们把大海弄脏了,海鸥飞走了。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让海鸥回来呢?学生发表意见,老师适时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出示主题图:如今海边变美丽了,可爱的海鸥也回来了。你瞧,小朋友们和海鸥玩得多开心啊!谁能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让学生把图上的内容说完整。)。

谁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提问。)。

二、操作探索,解决问题。

(1)你能分别估一估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和多少个小朋友吗?

(2)数一数,说说你是怎样数的。重点让学生掌握1个1个、2个2个、5个5个地数。

2、动手操作,认识数的组成、数位和计数单位。

(1)你能用手中的小正方体代替海鸥在桌上摆一摆吗?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在黑板上摆。

(6)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教师说数,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并说一说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完成自主练习的题目。

四、畅所欲言,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10个一是一个十。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十个。

20。

第二课时。

十几加几不进位加和十几减几不退位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7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掌握十几加几(不进位加)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加法和减法各部分的名称,能较快、准确的进行计算。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学习数学的快乐。

3、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过程。

4、使学生养成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树立优化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养成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树立优化思想。

教法:引导探究。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准备小棒或者方块。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2、填一填。

(1)1个十和5个一是()。

(2)19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17=10+()13=()+1012=10+()。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2、你们看图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让学生充分提问,教师筛选有价值的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进行板.如:

(1)天空中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2)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3)还剩多少桶食物?

三、操作探索,解决问题。

1、天空中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出示算式:12+3。

(1)你想怎么算?

动手操作:用小棒摆一摆先拿出一捆再2根,接着再拿出3根。

(2)小组内交流(选出小组长,安排好发言的顺序,使学生学会倾听)。

(3)全班交流(每组推选出一名发言的人,口述算法及优点)。

(4)比较方法,自我优化。

以上哪方法,更简便一些,适合你,闭上眼睛想一想操作过程。在以后的计算中,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你就用哪种。

2、算一算:3+12=。

(1)这道题与上题有什么不同?

(2)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小组里说思路.

(3)口算这样的题要注意什么?

3、独立解决第三个问题,然后集体订正。

4、学习加、减法算式各个部分的名称,尝试让学生自己说,说不出的老师可以讲解。

学生随便说一个加减法算式,其他同学指明各个部分的名称。

四、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学生独立思考,最后集体交流。

你能试着举出这样的生活中的例子吗?

五、巩固练习。

1、同桌出题,相互解答。

2、做一做自主练习的6题中的加法题,并请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说说算法。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谈谈这节课学习的感受。

板书设计:十几加几不进位加和十几减几不退位减。

12+3=15。

3+12=1517-4=13。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第三课时。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第76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和巩固11---20各数的组成以及数位和计数单位。

2、进一步掌握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整理和反思能力。

教学重点:能准确计算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教学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整理和反思能力。

教法:归纳整理、观察。

学法:讨论、交流。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展台。

教学过程::

一、全面回顾,归纳整理。

让学生自我整理,畅所欲言。

2、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整理出几大项:数数、估计、加减法……。

二、创设情景、具体考察。

(出示情景图)。

1、整理复习,考察估算能力。

(1)仔细观察图上是什么场景?你能根据此图提一个关于估算的问题吗?

(2)不看图,请学生估出所提问的事物数量,再一起数一数检查自己的能力。

(3)你还能根据此图提一个关于估算的问题吗?请学生估计事物数量,再一起数一数。

(4)小组同学组内考察。

2、整理复习其他内容。

根据这幅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1)天上有几只海鸥?有几艘船?几个小朋友……。

(2)左边与右边一共有几只海鸥?红帆船、黄帆船和紫帆船一共有多少艘……。

(3)左边的小朋友比右边的多几个……。

根据学生提问的情况决定加法、减法、数数的复习顺序,进行归类复习。

三、互相交流,自我评价--丰收园。

1、师: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自己学的怎样?做的怎样?学生回答,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你这样就做到积极了……)。

2、照样子,组长组织小组内评价。

3、自己根据各种表现,涂红不同个数的苹果。

板书:

我学会了吗?

14-2=122+13=1517-7=10。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篇十一

活动目的:。

1.学习比较物体的粗细,能从粗到细给五个物体排序.

2.培养观察,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准备各种粗细不同的毛线,笔,积木,纸棒、可乐瓶等.

活动过程:

1、孙悟空会变的.金箍棒引题,让它变粗或变细。

2、幼儿在活动室中寻找一个粗的一个细的物体,并说一说你怎么知道它是粗或细的?启发幼儿知道是通过比较而知道的。

3、出示‘奇妙的口袋‘让幼儿从中摸出粗或细的物体,知道粗细是相对的。

4、出示圆柱让幼儿找出最粗或最细的,并按从粗到细进行排序。

5、分组操作:

(1)、从奇妙的口袋里摸出粗或细的物体,

(2)、按粗和细把物品分成两类。

(3)、让幼儿从“奇妙的口袋”里摸出粗或细的物体。

(1)给粗细不同的小棒排顺序.

(2)将橡皮泥搓成五根粗细不同的小棒并排序。

延伸:比较周围环境中各种物体的粗细,回家后比较家里各种东西的粗细并做记录。

数学教案-比较粗细数学教案-比较粗细。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篇十二

中间要停顿,圆点带个尾〔,〕。

并列词语间,点个瓜子点〔、〕。

总结导语前,上下两圆点〔:〕。

有话说出口,也要用上它〔:〕。

并列分句间,圆点加逗点〔;〕。

疑问与发问,耳朵坠耳环〔?〕。

命令打招呼,滴水下屋檐〔!〕。

惊奇与感叹,它也少不了〔!〕。

引文特殊词,蝌蚪上下窜〔“”〕。

有话对人讲,也会被它围〔“”〕。

转折或注释,一横写后边〔——〕。

意思说不完,六点紧相连〔……〕。

一年级小学生语文《荷叶圆圆》知识点。

原文。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蓝。”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

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

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知识点。

字:躺、眨、展、蹲、呱、嘻、捧。

词:水珠、摇蓝、眼睛、翅膀、歌台、凉伞。

重点句子:

1、荷叶是我的摇蓝。”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2、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

3、荷叶是我的歌台。”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

4、荷叶是我的凉伞。”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主要内容:

《荷叶圆圆》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整篇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

一年级语文《月亮的心愿》知识点。

字:睡、装、累、病。

词:照顾、郊游、窗户、愉快。

重点句子:

1、夜深了,月亮透过窗帘,看见一个小女孩睡在床上,身旁有个背包,里面装着水果和点心。

2、月亮又来到另一个家的窗前,只见一个小女孩正在照顾生病的妈妈。

3、妈妈说:“珍珍,早点儿睡吧,不要太累了,明天你还要去郊游呢。”

4、月亮悄悄地离开了窗户,心里想:“我去跟雷公公说说,明天还是下雨吧!”

5、两天后的一个艳阳天,孩子们一个都不少,排着队,愉快地走在郊游的路上。

赏析全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心愿。

我们来看看图,听听录音。(多媒体出示)。

(2)小朋友,你们听明白了吗?,说说你听明白了什么?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篇十三

第九单元雪山乐园--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教材运用综合的活动场景--雪山乐园,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回顾整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全册学习内容的总复习,对学生回顾整理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初步归纳整理的能力、养成回顾与反思的学习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单元的复习内容是2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图形与位置,分类与比较、统计初步知识。

教材用一个涵盖了整册知识的十分综合的活动场景--雪山乐园提供线索,通过解决“主题情境”、“回顾整理”和“综合练习”中一系列有挑战性的问题,对全册知识进行整理与反思。通过反思对自己的所知、所能、所会有清楚地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复习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具有明显时令特点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综合情境图。在这一情境图中,涵盖了本册教材“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四大领域各个单元的所有内容。第二部分是根据综合情境图中的信息,按知识板块由中心向四周辐射回顾与整理的内容。采取引导、提示、点拨、指导的方式,启发学生自己回顾与思考,目的是将更大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借助提供的线索,对各单元中所学过的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第三部分是配合回顾与整理的思路,精心设计的覆盖各个单元知识内容的综合练习题,目的是使前面理性的复习与整理在这里得到具体落实,以此完成对所学内容的巩固与提高。

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经历整理复习的过程中,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综合情境图,引导学生按知识板块进行回顾整理。

教材设计了“雪山乐园”这样一幅综合情境图。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然后按照“回顾与整理”中所划分的知识板块分别进行回顾整理,解决问题。

2、提倡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整理复习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独立地思考,回顾整理自己所学的知识,然后通过合作交流互相补充,逐步完善。在整理的过程中,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全面条理地整理出全部知识,只要能整理出一点,教师就要为他们高兴,给予表扬鼓励,从而使每一位同学都有收获,增强学习的成功感,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教师要对学生回顾整理知识的方法给予适当的指导。

这是学生第一次对全册教材进行回顾整理,学生受观察能力、认知水平、综合分析等能力的局限,开始可能不会全面、系统的整理知识或顾此失彼。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回顾整理知识的方法做具体针对性强地指导。

五、本单元建议课时数:6课时。

第一课时。

中心板块对全册教材的回顾与整理。

教学内容:

中心板块,对全册教材内容的回顾与整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

2、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过程:

一、回忆全册内容。

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同学们一定学到了许多知识,在数学方面,你都有哪些收获?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一下吧。

1、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提出要求:(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回忆,然后小组同学交流,其他学生补充。)。

2、归类、综合。

引导学生对于所学内容归类,大约可以划分为4个板块的内容。2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分类、比较与位置;图形与位置;统计初步知识。

二、欣赏雪山乐园。

三、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思考,并在小组中交流。

3、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组间交流。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左上角板块--分类、比较与位置。

教学内容:

雪山乐园回顾与整理左上角板块,分类、比较与位置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熟练的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

2、能对事物的长短、大小、粗细、胖瘦、轻重、高矮等进行比较。

3、熟悉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能说出事物的具体位置。

4、培养小组的合作、交流、探索、思考的意识,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位置”知识的整理。

1、介绍雪山乐园的情况。

师:“我们欣赏过美丽的雪山乐园,知道里面有那么多数学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雪山乐园的情况吗?”

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雪山乐园,教师适时引导。

结合学生的描述,教师可以进行板书:中间、左右、上下等。

2、师:“你还能提出哪些有关位置的问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小组汇报时,教师及时参与,学生没有涉及到的位置问题提出来。

3、师:“你能用位置的知识介绍自己身边的同学吗?谁能向介绍自己的家所在的位置?”

再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熟悉的教室、校园环境等。

二、“比较和分类”知识的整理。

留心捕捉学生交流的信息,组织学生讨论。如:学生介绍“小朋友在雪山乐园非常开心,有打雪仗的、堆雪人的、还有滑雪的”等。

教师可以及时引导:“你能换个角度给图上的小朋友分类吗?”组织学生讨论,理解分类的知识。

三、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1、第8题,整理物品。

(1)说一说怎样整理,谈谈自己的想法。

(2)进行评价。“你认为这样整理怎样?”“你有不同的意见吗?”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3)统计表。

让学生按照统计表中指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将整理的结果填在统计表中。(4)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第10题,小动物玩跷跷板。

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下面的内容:

位置:左右、前后、上下。

比较:比轻重、比胖瘦、比大小。

鼓励学生用“谁比谁……”,说一句完整的话。

让学生从自己身边选取素材进行大小、厚薄、远近、宽窄、粗细、高矮等的比较,会用“谁比谁----”来表达比较的结果。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样学的?

第三课时。

左下角板块数与计算。

教学内容:

2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整理复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20以内数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的含义。

2、在经历整理复习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提高20以内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熟练程序。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

1、出示雪山乐园情境图,提问:如果你到雪山乐园,最喜欢干什么?

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数的(可以按顺序一个一个地数或两个两个地数或一组一组地数,还有其他方法。)。

4、师:我们今天来了11个同学滑雪。关于11,你都了解哪些知识?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交流:(学生可能联想到以下内容,如果学生有没有想到的内容,教师可以适当引导)。

数的顺序:11的前面是10,后面是12。

数的组成: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

数位:11的十位是1,个位是1。

数的大小:11比10大,比12小。

计数器:在计数器上表示11。

6、综合练习第1-3题。

第1题,,教师出示1-20的卡片,让学生说一说数的组成、数位,还可进行数的排序、大小比较等方面的巩固活动。

第2题,先让学生数一数花生的个数,完成连一连。“涂一涂”,再让学生观察8个花生的颜色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然后自己设计排列规律,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第3题是一道找规律的开放性练习题。练习时,可让学生先观察两组数中所圈数的规律,然后把剩余部分圈完。还可让学生按自己想得规律换颜色圈一圈,并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二、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

1、师: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生:打雪仗和堆雪人的一共有多少人?……。

2、组织学生解答问题时,教师注意问一问:你是怎样计算?

3、师: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生:滑雪的比打雪仗的少多少人?……。

4、学生解答问题,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5、综合练习第4-7题。

第4题,组织学生小组活动。活动前先说明活动的要求和规则,要轮流出示表示得数的数字卡片,反复练习,以达到正确熟练口算20以内加减法的目的。

第5题,通过第一幅图提出计算“球场上一共有多少人”复习20以内数的加法;通过第二幅图与第一幅图踢球人数的变化,复习20以内的减法。通过回答“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出“黄队离开了几人?”“蓝队离开了几人?”“现在球场上哪队人数多?多多少?”等问题。练习时,要充分利用图中信息,达到一图多用的目的。

第6题是比较两个算式结果的练习。练习时,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比较,也可以不计算通过观察、分析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如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一个数加0、减0,结果不变;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加数不同,另一个加数大的,和比较大;被减数相同,减数不同,减数大的,其差小;减数相同,被减数不同,被减数大的其差大。

第7题通过“给得数是7的部分涂色”,涂出和平鸽的趣味题,巩固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练习时,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内互相检查说说涂出来的是什么,比一比谁涂得漂亮,以达到启发兴趣的意图。

三、博士提问:

关于数与计算,你还知道哪些知识?自己回家整理,第二天全班交流。

第四课时。

右上角板块图形与位置。

教学内容:

雪山乐园回顾与整理中右上角板块,图形与位置的有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所学的图形与位置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过程:

一、想一想。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这学期我们学过了哪些图形?

出示准备好的积木,利用积木巩固所学的图形。

二、找一找。

三、游一游。

仔细观察雪山乐园图:看看这里边都有哪些是你熟悉的图形?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尽可能让学生找出多一些的图形。如雪人的头是球形的,注意培养他们对立体图形的形象思维能力。

四、看一看。

3、练习:综合练习9圈一圈,先让学生观察小华在镜子中的形象然后圈出是在前后侧哪一面照出来的。通过小华照镜子的情境图,复习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知识。

五、评一评。

师:同学们将你们捏好的图形拿出来,咱们评比一下,好吗?评比之前教师要说明白要求。

1、分小组进行评比。

2、说说捏得是什么图形。

3、评出捏得好的。

4、进行奖励。

第五课时。

右下角板块统计。

教学内容:

雪山乐园回顾整理中对右下角板块的统计的相关内容的复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统计”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运用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统计的过程中,体验其方法,初步培养统计数据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从雪山乐园里发现了许多以前学过的知识,这节课,你再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一下,还有什么发现。

二、数一数,并统计。

2、观察图后,请学生说一说,雪山乐园有……。

3、把你数的数量记录下来,就是统计。并出示表格。

4、学生自己数一数,完成统计表。

5、你还想统计什么?数一数,自己统计下来。

三、提出问题。

下面我们看这张雪山乐园的统计表,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四、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综合练习。

1、课本第12题。

(1)说一说大海里有什么?

(2)你喜欢什么?树一数有多少?(在数的时候注意方位的准确性)。

(3)一一列出数据制成统计表。

(4)根据表格提出问题。

2、小组合作。

统计一下小组成员中家用电器的数量。

3、实践作业。

统计一下你们家一周内每天使用塑料袋的数量。看了之后你想说什么?

第六课时。

综合练习课你学会了吗?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使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所提提高。

2.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多样化的培养。

3.在练习过程中力求使知识系统化和趣味化。

4.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注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思路:

创设情境、设疑激趣过关游戏、趣味练习丰收园内、品味成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唐老鸭博士。唐老鸭博士想带小朋友们一起去数学王国,但是要打开数学王国的大门需要一把金钥匙,只要闯关成功,就能得到这把金钥匙。怎么样,有信心闯关成功吗?那就开始吧!

二、过关游戏、趣味练习。

1、第一关,课本107页第2题。

出示图,先让学生观察:图上都有些什么?可以让学生给图上的两个小朋友起个名字,然后让学生针对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再让学生自己解答问题,最后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系统梳理。

2、第二关,动手操作、分类整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提前准备好的各种形状的物体用一个大袋子装好。

(1)摸,说形状,小组全体成员参与。

(2)摆一摆,比比谁摆出的物体最好,最有创新精神(可进行自我评价、学生评价、老师评价)。

(3)统计一下,你摆的车(或其它物体)所用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个数,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展示给老师和同学。

3、第三关,课本108页,第3题。

先让学生自己看图,然后让学生看图讲一个数学故事,尤其要注意学生叙述数学故事时语言思维的完整性,对于表达好的学生要及时鼓励。

4、第四关(涂一涂,想一想)。

(1)先让学生涂完书上12个汽球的颜色。

(2)想一想,第16个汽球是什么颜色?要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三、丰收园里品味成功。

唐老鸭博士:恭喜小朋友们闯关成功,你们得到了数学王国的金钥匙,看,数学王国里有一棵好大的智慧树,请小朋友们摘下这些智慧果吧!这里教师用手在黑板上画一棵大树,然后贴上提前准备好的五个大苹果剪纸,反面写上“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学生每摘一个,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学习数学的体会,然后放到丰收园中去。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篇十四

各位评委老师:

一、说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二课时:上下。

2、教材简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各个学段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具体目标。本单元是通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属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第一学段。本节内容“上下”是学生学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学习的,继续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描述事物的好习惯,学会用上下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3、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根据以上四点,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知识技能目标)。

(2)、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能力培养目标)。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素质培养目标)。

(4)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重点:学会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体验,不能把它作为单纯的知识点来讲授,而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和本节课学习素材的特点,实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既重视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法。创设小动物去大树爷爷家做客这一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让学生能直观地明确三种动物的位置关系,体验到上下的位置关系,并创设三种动物变换位置关系的情境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2、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法。

新课标特别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堂上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说说教室的物品的位置关系,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给动物分房子等活动,进一步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通过老师下口令,学生摆物品、整理书架、给动物分房子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去加深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及理解其位置的相对性,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主题画投影仪小书架。

学具准备:剪刀胶水。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引疑。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这一情境导入新课:今天,天气晴朗,森林里特别热闹,原来大树爷爷今天请客.小兔和小鸟一大早就到了.(出示主题画,先出示小兔和小鸟)让学生观察直观到小鸟和小兔的位置不一样,我顺势引出课题:“上下”。通过设疑引出课题,能让学生有发现问题的机会。

第二环节: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2、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引入松鼠,思考:松鼠站在哪?让学生体验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我注意使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说明小动物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再让学生描述松鼠的正确位置,从而体会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由于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与相对性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有必要作出适当的说明,对学生理解新知很有帮助。)。

3、换换位置,加深理解上下的相对性。

让学生动手换一换小鸟和松鼠的位置,要求学生互相说说三种动物各自的位置关系。(学生能在变化中进一步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学会举一反三,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4、指导看书,书写。

指导学生根据判断的三种动物的相对位置,填写好书本的内容,注意上下的书写,培养学生正确书写的习惯。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学会应用新知去解决问题。

1、联系身边的例子说一说。

观察教室,讨论哪些物体的位置关系可以用“上下”来描述。学生自由观察,自由发表意见。(设计意图:联系学生身边的例子来应用新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听口令,摆物品。要求每人准备好数学书,练习本,文具盒和铅笔等学习用品。老师下口令,学生摆物品,可以设计以下口令:数学书放在桌面上,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练习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等等。(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3、整理书架。每个小组一个小书架,一些书和其他学习用品。要求:小组内互相商量如何摆放这些物品,然后动手一起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说出物品的上下位置关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4、参观小明的房间。(课本练一练第1题)。

先引导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再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把各种物品的上下关系补充完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这一情境,要求学生回去整理自己的房间,养成物品摆放整齐的良好行为习惯。

(以上活动是根据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设计的。)。

5、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课本第59页练一练第2题。注意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在写数过程中,让学生说说哪个数在上,哪个数在下。

(2)课本第59页练一练第3题:说一说。

利用图画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是一道有一定开放性的题目,有多种的说法和答案,如船在桥的下面,人在桥的上面,桥在船的上面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第四环节: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完成第59页练一练第4题)。

1、活动要求:先引导学生弄懂题意,然后指导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动物头像,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小动物安排房子。

2、活动形式: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分完后,与小组同学交流是如何安排的,说一说它们的上下位置关系与顺序。这样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交流合作的意识。

第五环节:拓展思维,强化新知。(第59页练一练第5题)。

这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不做统一的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反馈的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有条理说出自己的推理过程。

第六环节:总结深化,自我评价。

结合新课标里提出新的评价体系,我在这一个环节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做个评价,每人一张评价表,在认为自己做得好的那格画上一个笑脸。

对学习数学有兴趣。

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交流。

能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乐意倾听其他小朋友的意见。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篇十五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2.初步感受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感受统计和生活的联系,从而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统计整理的方法,能够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对调查的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

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课间活动录像片段,课件,统计图、统计表、课本。

第一课时新授。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在家里和妈妈或者爸爸一起数一数自己换过几颗牙?

(一)、导入:

观看游戏录相,调查换牙情况。

师生观看录相。

录相:学生在操场上做各种游戏,笑得开心,画面最后定在一个缺牙孩子的笑脸上。(配音:下课了,孩子们都高兴来到了操场上,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转呼啦圈,还有的在……真有意思!)。

师:他们玩得真高兴!刚才看录相时,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笑,你在笑什么?

生:他的牙掉了,留下了一个空空的洞。

师:其实,这没什么好笑的,因为每个小朋友都要掉牙,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小朋友的牙齿叫做乳牙,一共有20颗,小朋友到6岁的时候,乳牙就要开始掉落,然后又会重新长出新的牙齿,这个阶段叫做换牙。小朋友们,你们换牙了吗?开始换牙的孩子举起手来!

生纷纷举手示意自己换过牙。

生:3颗、2颗、4颗……。

师:同学们有的换2颗牙,有的换3颗牙,还有的换的更多,如果我想了解咱们全班同学换2颗牙的有多少人,换3颗4颗的分别有多少人,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先动脑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生:“可以举手”、“让所有掉两颗牙的站在一起”、“把自己换了几颗牙写在纸上”……。

师:“同学们的主意真多,说得都很好。老师也认为只要对全班同学进行调查,就可以得到大家换牙的信息。那我们就来调查一下吧!你们说我们今天要调查的是什么呢?”

生:“调查每个同学掉了几颗牙的人数。”

板书课题及调查标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好!老师把调查的任务交给各组的小朋友。现在,先请组长带领组员商量调查的方法。”

生讨论后汇报:“我们组想用举手的方法。”“我们喜欢站起来表示。”

师:现在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本组同学的换牙情况,并要做好调查记录。

师:调查时一定要注意调查情况要准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活动……。

(三)、汇报总结。

师: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调查结果。请说清楚你是怎样调查,又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抽生展示统计图和表格(展示各小组使用的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小组选派代表说明图意,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根据实际使用方法进行说明,此举一例:图中的每一个小格代表1个人,换几颗牙的有几人就选择几个小格,具体的记录方法,自己小组商定。)。

师:其它小组还有用不同的记录和调查方法吗?

师:这些是统计图,这些是统计表,刚才我们大家所做的调查和整理的方法在数学上叫做统计。(板书)。

(四)、汇总提问,加深印象。

师:“如果只看你自己组的统计表、统计图,能知道全班的情况吗?”

生:“不能。”

师:“那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大的统计图吧!”

师生合作完成大统计图的制作。

师:从这张统计图中你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生:我知道换2颗牙的最多,换1颗牙的最少。

生:我看到了换4颗牙的有2人。

生:……。

师:“那你们能看着这个大统计图提出一些问题吗?”

生提问。

(五)、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都非常出色,想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奖励大家,我准备三种颜色的彩纸,要把它们做成小花奖励给大家,老师很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得到自己喜欢的颜色的花。那么老师到底什么颜色的花应该多做一些,什么颜色的花应该少做一些呢?怎么样才能很快知道?同学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吧!

(生提出建议,师选择其中一个方法统计结果,师生共同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师:一幅完整的统计表和统计图绘制出来了,让我们再一次说说自己的发现吧……。

(六)、联系生活,放飞思维。

师:统计的作用很大,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你知道在生活中哪儿需要统计吗?(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片段、课前看到的录像片段及学过的课文插图)。

(生回答)。

师:回家后请你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事情进行调查统计,明天把调查的结果在班级汇报。

第二课时自主练习。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事情进行统计并画出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一)、导入:

播放动画片《巴布工程师》片段。

师:这节课的任务我们能完成吗?

生:是的,一定行!

展示课前学生设计的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学生发言。

(二)、深入探究。

师:看了他们的统计图或者统计表,你认为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学生认识到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在统计数据时的重要作用。

生:是的,一定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贝壳统计并画出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教师分别选取各小组的统计图、统计表各一份。

师:下面我来问你们来回答。

1、哪一种贝壳的数目最多?(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回答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2、()比()多(少),多(少)多少个?(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回答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问,并自己指名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再简要评价一下这个同学们的回答。

(三)、练习拓展。

还记的上节课我们课前观看的大课间活动录像吗?教师放录像,画面停在活动场景。

师:同学们,你能够统计出各项活动都有多少人参加吗?请你自己将活动统计图和统计表画出来。(教师发放统计图和统计表格)。

展示学生作品并请同学们提出问题。

在提出并回答完问题时。

师:你认为他的问题看统计图回答比较快还是看统计表回答比较快呢?生回答。

师:请你说一说统计图或者统计表有哪些好处?(也可以引导学生分别说)(统计图绘画麻烦但是比较直观,统计表绘画设计简单但是没有统计图直观,所以各有利弊,要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四)、小调查。

如果老师带大家去动物园你最想看到什么动物呢?

教师出示几张动物卡片。

老师征求确定学生喜欢的统计方法(比如举手示意)。

教师在黑板上完成方法选择的统计表,并提示学生这也用到了我们的统计,让学生知道统计无处不在。

请同学们帮助统计同学们喜欢什么动物?并完成统计表。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两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实践活动:大蒜有几瓣。

设计:淄川经济开发区西山联校李克柱。

教学内容:111页情境图。

教学目标:

1、经历研究大蒜瓣数的过程,知道所研究的大蒜瓣数的一般规律。

2、巩固学过的统计以及其他有关的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初步培养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借助简单统计结果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经历操作、观察等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在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研究数学问题的意识,体验研究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学过的统计以及其他有关的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初步培养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借助简单统计结果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小黑板,大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一头大蒜,它里面有很多的蒜瓣,让我们来数一数有多少瓣。

那么,谁能对大蒜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呢?

二、探究新知,掌握方法。

1、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大蒜的瓣数到底有没有规律。

怎样去研究呢?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请各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有:数一数一头大蒜有多少瓣;多掰开几头大蒜数一数;记录下大蒜的瓣数;不能把蒜皮乱扔等等。

同学们商量一下,怎样才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你们小组研究的大蒜各有多少瓣呢?

2、具体实施研究的方法。

同学们在课前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大蒜,你们带来了吗?说说你的大蒜是从哪儿收集来的?

那咱们就按刚才讨论的办法进行研究吧!(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收集整理数据。

各个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各个小组研究的大蒜的情况展示出来了,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把我们班研究的情况都展示出来呢?(完成简单的统计表)。

4、分析总结。

观察一下今天我们研究的这些大蒜的瓣数,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发言。)。

大家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今天我们研究了大蒜的瓣数,那么每个地方的大蒜是不是都一样呢?同学们可以在以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三、总结发言:

同学们,今天玩的开心吗?有哪些收获?

四、小结全课,点题激趣。

同学们,老师看得出你们对周围的事物能认真观察,希望同学们可以继续努力,那么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

作业:与父母一起统计自己的文具类型。

雪山乐园(情境图)-总复习。

开发区第三小学郝静。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情境图的设计,选取具有时令特点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复习的愿望,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通过观察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引入对全册教材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引入对全册教材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小黑板、计数器、挂图。

学生准备: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二、新授。

1、出示“雪山乐园”挂图。

(1)同学们喜欢这幅图画吗?它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中有什么?小朋友在干什么?(让学生先观察,然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

(2)你们最喜欢图中的哪部分?(学生认真看图后回答)。

(3)引导学生看图中间的滑雪场。同学们,你看到滑雪场了吗?有几个小朋友在滑雪?(同位互相看看)。

(4)能说给你的同位听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

(5)左边有什么?认真观察。(左边有7个小朋友在打雪仗,5个小朋友堆雪人)。

(6)右面有什么?上面的一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分组讨论:右面有2个小朋友看冰雕,上面的小朋友正在登山)。

2、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认真观察图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按照顺序)。

3、你们能按照顺序再数一数吗?(今天来了多少个同学?小朋友上了几个台阶,图中共有几棵树?天上飞着几只小鸟等许多问题)。

三、综合练习。

1、第一题:说一说,填一填。

(1)学生说一说、填一填。

(2)学生拿出卡片,以同桌为单位,说一说数的组成,一人说,另一人听,然后交换角色。

2、第二题:连一连,涂一涂。

(1)说说题目的意思。

(2)学生数一数,再涂一涂,最后连一连。

3、第三题:圈一圈。

(1)仔细观察第一组数,圈出的数有什么规律?

(2)请你按规律接着圈。

集体订正。

(3)学生独立完成第二组,集体订正。

4、补充练习:比一比。

121191920191414。

四、小结。同学们,你们觉得数学有意思吗?这节你们学的都很棒,不但故事讲的精彩,还学会了回顾了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同学们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认真观察你周围的事物,你就会发现生活与数学是互相联系的。

练习设计。

1、圈一圈,数一数,写一写。

()()。

2、写一写,画一画。

()16()20。

3、按规律接着写。

(1)2、4、6、()、()、()、()。

(2)()、15、13、()、()、()。

(3)0、5、10、()、()。

4、填一填。

(1)1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数是()。

(2)6个一和1个十合起来是()。

(3)2个十是()。

(4)17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5)15的个位上是(),表示()个();十位上是(),表示()个()。

雪山乐园第二课时。

开发区第一小学刘长春。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运用加法和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准确地计算2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运用加法和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准确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

学生准备:20以内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二:回顾知识。

1、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主题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问题?

(1)一共有几只小鸟?

(2)停在树上的小鸟有多少只?

(3)飞走了多少只?

(4)一共有多少棵树?

(5)王飞的后面还有多少个小朋友?

2、逐题解答。

针对第一小题,学生会用多种方法来做。比如有的学生会一只一只的数,也有的学生会用2个2个的数,通过数数,学生发现一共有十三只小鸟。

老师补充,用计数器来表示的话,13是由1个十和3个一组成。

针对第四小题,学生会想到吧近处和远处的加起来计算。计算8+6有多种方法,可以让学生用凑十法来计算。

3、复习加减法的计算。

(1)教师利用口算卡片进行“开火车”比赛,比一比,看哪列火车开得又快又好。

(2)7+5=。

你是怎样计算的?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11-2=。

你是怎样计算的?

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三、综合练习。

1、117页第4题:游戏我说你摆。

游戏:同桌两人拿出口算卡片,一人抽卡片,一人口答得数,然后交换角色,比一比,看谁答对的道数最多。

2、第五题:踢足球。

第一幅图:球场上一共有多少人?

第二幅图:有几人离开了球场?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说说计算过程以及每个算式表示的数量关系。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第六题:比一比。学生独立填写。

4、第七题:算一算,涂一涂。

审题,说说题目的要求。学生计算。集体订正得数。按要求涂一涂。

四、全课小结。

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你想提醒小朋友们什么?全班交流。

雪山乐园第三课时。

开发区第一小学赵贝贝。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对分类与比较、统计、图形与位置这部分做整理复习。

3、在经历整理复习的过程中,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对分类与比较、统计、图形与位置知识的整理复习。

教学难点:对分类与比较、统计、图形与位置知识的应用。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模型。

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物体。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雪山乐园中参观了凉亭和滑雪场,复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数的加减法。圣诞节到了,你们看,谁来了?(课件)。

好,让我们和圣诞老爷爷一起走进雪山乐园。(板贴课题:雪山乐园)。

二、复习:

(一)图形、位置的复习。

1、复习立体图形(课件出示)。

(1)师: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

(2)师:仔细观察一下,图中有没有我们学过的图形,在哪?(学生一一说明,教师随机板贴。)。

(3)师:你们的桌子上就有这些形状的物体,小组同学摸一摸、说一说他们的样子。(学生从学具盒中拿出相应物体摸一摸、说一说,感受物体的特点。教师随机指导。)。

(4)师:谁愿意上来和大家说说这些物体的样子。(生自己选择,拿的是什么体,它是什么样的。)。

(5)师:教室里也有这些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体朋友,你能找到吗?(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及时纠正。)。

(6)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看来“图形”的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板贴:图形)。

三、练习。

课后练习第十一题。

找一找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品。你喜欢什么?用橡皮泥捏一捏。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善于去观察,你就会发现有很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品。

雪山乐园--(综合练习3)。

淄川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高素花。

教学内容:第115页分类与比较、图形与位置;综合练习8、9、10。

题。

教学目标。

1、复习有关分类与比较;图形与位置的知识,巩固练习比较、认识图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2、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复习有关分类、统计的知识,巩固练习比较、认识图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回顾整理”我们复习了“20以内数的加减法等知识”,知道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意义,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联系实际,巩固知识。

1、说说你的前后左右是谁?相互说一说,集体展示。

2、你都有什么玩具,分别是什么?你平时是怎么进行整理的?

3、看情境图:分别说一说你的发现。

比一比大小、轻重、厚薄……。

4、综合练习:

出示第8题,复习分类。

学生独立完成题目,进行小组内交流。

全班展示。

出示第9题。(复习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知识)。

先让学生观察小华在镜子里的情境图,想象出是前、后、侧哪一面照的,然后圈出来。

你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吗?互相说一说吧。

出示第10题。(比较知识的复习)。

看图说一说,小羊,小熊,小狗,兔子的比较结果。

三、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很好,能养成分类整理的好习惯,还能提出数学问题,特别是有的同学还能用不同方法解答同一个问题。数学是非常有趣的,只要你们细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你们喜欢的东西,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数学。

作业设计:比一比你身边的事物吧。

我都学会了吗?

淄川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傅清修。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情境图,使学生观察图画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丰收园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教学重难点:

观察图画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

教学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学期要学的知识我们都已经学完了,你们学的怎样。

呢?这节课,我们来检查一下,相信同学们会做的更好。

二、智力比拼,检验自己。

1、出示第1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根据情境图分组说说自己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图中有什么?(自己数数,然后填写表。

格,同位互相交流结果)。

2、出示第2题。

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小朋友在干什么?

先独立出算式,解决钱两个小题。再交流。

仔细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我捡了13个贝壳,你捡了5个贝壳,谁捡的贝壳多,我送你4。

个以后……。

3、出示第3题。

学生先观察气球的颜色,找出规律,再涂色;

最后讨论:第16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

三、丰收园。

1、同学们,全册知识我们都学完,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收获。

3、交流结果(我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我喜欢数学,数学很有意思;我在数学课上发言很积极;我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很多问题;我觉得认真听别人发言很重要;我口算速度还要再提高。)。

四、小结全课,提出要求。

我们还要作生活的有心人,随时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练习,老师看得出大部分同学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的很好,继续努力,对所学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的要虚心向别人请教,争取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作业设计:

回顾所学知识,全面整理复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