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简短(通用8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13:39:45 |
  • zxfb |
  • 14页

总结是进步的催化剂,快开始写一份吧!3、在写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主要内容。以下总结范文的写作风格和结构各异,可以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简短篇一

随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对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必须及时更新观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下面我就结合我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理解,谈谈我对前面教学片断的看法。

我认为要上好新课标下的一堂语课,首先要摆正学生、教师二者之间位置,使二者各在其位,各谋其政。因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师生间任何越俎代庖的行为都会直接影响阅读的效果。

1.摆正学生的位置。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体验,努力使学生通过阅读有获得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文章中人物形象,思想感受情,感受的深刻,理解的透彻,才真正能读懂文本。

2.摆正教师的位置。在新课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那么“其政”首先是服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营造和谐的阅读气氛。其次是协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制定阅读策略等。再次是交流,对于学生的疑惑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切记不可以自己的讲析代替学生的阅读。

为此,在前文的教学片断中,我极力办演好自己的角色,组织引导学生自己去直接面对文本。如片断开始部分,普通的阿长却让鲁迅先生感念一生,阿长买来的就是一部书,却让儿时的鲁迅如此欣喜感受动,两个矛盾情境的设置就是为引导学生去透过表面探究出人物和事件的底蕴。再如,片断中两处想象的设计,似有添足之嫌,却形象地使学生感悟出了长妈妈的热心和爱心。

其次,对文本的把握要有全局意识,整体意识。对文本的处理要选好突破口,对关键问题的设置要能统摄全局,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而不要把整个文本分解的支离破碎。如片断中,文中鲁迅得到《山海经》时为什么产生了如此强烈的感受?这一问题就将后面的三个问题统摄在了一起,使片断眉目清楚。思路清晰。当然,问题的设计还应注意层次、梯度。

第三,在片断中,我努力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自身的情感储备和人生体验,使学生不断地走进文本,贴近人物,贴近作者,以使学生与人物、作者在精神上融合在一起。

文档为doc格式。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简短篇二

教学背景:上个学期有一湖南女子学校的女生在我校实习,学校告知让我指导她实习。女生在听完一个星期的课后,我放心地把班上的语文教学交给她,女生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得过快,走马观花,没有重点难点。一节课差点把整篇课文讲完,然后不知第二节课该教什么内容,说好像没有什么内容可以用来做分析的点。于是我在第二课时干脆接着她讲到的买《三海经》这一情节接着上,从课文后面讲到课文的前面去,因为女生还没找到课文分析的点,词句段不会分析,我又详细讲述了课文的几个段落,给她作为示范。然后再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联系学生实际,初中生在作文中也能运用这一写作手法。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九课。

教学实录:

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提到过一个人物,美女蛇的故事就是她讲述的,大家记得是谁么?对,是长妈妈。大家叫她阿长,课文又写了她一些什么事呢?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1,走近阿长。

师:阿长在我家的身份是什么?

生:是一个女工,也是我的保姆。

师:如果你家要请一个保姆,你愿意聘请她么?

生1:我不愿意,因为阿长没有文化。

生2:我不想聘请她,因为她长得不好看,颈子上有很多灸疮疤。

生笑。师:你不能以貌取人呀。

生3:不愿意,我最讨厌有人成天到晚盯着我,抓我的小辫子,然后去大人那里告我的状。

生4:我喜欢听故事,我会聘请她的。

生5:阿长她很关心我,我心里想要什么她能觉察到,买来了我心爱的书这一部分。

师:买了一本什么书?就是我朝思暮想的《山海经》。阿长买《山海经》这一部分写得生动传神。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19--29自然段。

2,模拟买书再现场景。

同学们想象一下阿长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假如你是阿长当你走进一家书店时你该如何跟店员交流呢?请两位同学分别饰演一下阿长和店员。

生6:大姐,请问你要买本什么书呢?

生7:有没有《三哼经》这本书?

生6:《三哼经》?我从没听说过,不好意思,店里没有这本书,你到别处看看吧。

生7:《三哼经》啊,怎么没有呢,我跟你说啊,书里画着九头的蛇,人还长者翅膀呢!

生6:哦,这本书啊,有有有------。

众生鼓掌。

师:一只隐鼠让我心生怨恨,那让我不满的只有这件事情吗?

生15:阿长喜欢背地里说人长短------。

师:哪个自然段写她喜欢议论长短?

生:第三自然段。

速读文字,屏幕显示: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叙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师:这段文字写出阿长什么特点?文中哪些文字用得贴切生动?

生16:写出阿长饶舌多事的特点。

师: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生16:我认为低声絮说用得准确生动,说人闲话,搬弄是非不能大声喧嚷,只能低声来说。絮字写出了阿长说人闲话时絮絮叨叨说个不停。

生17:我认为动作描写传神。竖起上下摇动点着这些动词写出了阿长搬弄是非时眉飞色舞的动作和神态。如果是左右摇动就表明否定某件事,所以手指应是上下指指点点。而且是点着别人的鼻尖,这样才是说人闲话的动作,如果是点着别人的额头就不能表现阿长切切察察的毛病了。

生18:我注意到的是竖起第二根手指,竖起大拇指表示赞赏,竖起中指表示挑战,竖起小指表示蔑视,只有用第二根手指才能表现出阿长唠唠叨叨,喜欢传人闲话的特点。

师:一个手指里有这么多的学问,同学们观察真仔细。一个手指就将人的性格情态描绘得淋漓尽致,其实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生活,注意细节文章就能写得生动形象。

师:文中还写了阿长什么特点么?

生22:阿长有很多规矩,这些规矩让年幼的作者不耐烦。

生23:阿长元旦喂我福橘,她希望我们一年到头都能顺顺溜溜,她对我还是很关心的。

4,体味写法。

生24:我认为不是,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怀念阿长,阿长虽然粗俗,饶舌多事,又迷信无知,但她是最关心我的人之一。

生25:文章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这样就避免了平铺直叙。

师总结:这种手法可以使文章情节曲折多变,有波澜起伏之感,吸引人注意。

三.写作。

板书:

鲁迅。

阿长:饶舌多事不拘小节规矩繁琐。

愚昧无知朴实善良真诚无私。

情感: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念。

写法:欲扬先抑。

教学反思:根据背景介绍,我打破常规,从课文后文教起,然后根据作者感情变化串起课文前面的所有内容,详实地分析了阿长这个人物形象。课堂上基本上交给了学生,引导学生去一步步分析阿长的形象,结合分析课文的字词句子段落,体会一个文学大家的文学功底。课堂的话语权基本上交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再水到渠成分析其写法,联系学生的写作实际,不拘一格分析课文爱上文学,借鉴写法灵活多变爱上写作。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简短篇三

教学目标:

一、掌握课文的生字生词,整体感知课文。

二、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作者“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

三、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领会作者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

教学设想:

一、重点难点:

1.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作者“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

2.领会作者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

讨论、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课时教学目标:

掌握课文的生字生词,整体感知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引入:有谁还记得我们初一学过的,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美女蛇”的故事?记得这故事是谁讲的吗?我们今天来学习鲁迅先生专门写她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阿长与《山海经》。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遍生字生词。

出示小黑板或投影。

二、检查预习。

(一)注音:

掳()去震悚()惶()急疮()疤()。

诘()问惧惮()粗拙()疏()懒骇()。

(二)为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莫(名)其妙()。

a名字b说出c名誉d有名的。

2、(念)念不忘()。

a惦记,常常地想b念头c读d“廿”的大写。

3、(疏)懒()。

a分散b不亲密c粗心d不熟悉。

4、烦琐之(至)()。

a极b以至c到d至于。

(三)点评检查情况并一分钟记忆。

三、导入:

请大家将课文仔细地阅读一遍,解决下列问题。

四、课文讲解,完成目标二、三:

(一)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可以自由讨论。

1.看文章写了阿长哪些事情?重点写哪些事情?依课文记叙顺序列出。

2.依次领会并归纳每件事情所刻画出的阿长的形象特征,再总结归纳阿长的形象,再体会这样写真人实事的好处。

3.依照文中事件的次序划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4.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明确问题一:适当引导,大概意思正确即可。从记叙事件的篇幅的长短、情节的具体及表达的中心思想可得知哪些是重点。

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睡觉摆大字。

懂得许多规矩如元旦吃福橘,还教给我很多道理。

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2.明确问题二:引导归纳,教师小结。

“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的神态――饶舌多事。

摆“大”字等细节描写――不拘小节。活画出她的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元旦吃福橘,将福橘“塞在我嘴里”,虽是迷信却是真诚善良的祝福。教给我的很多道理也是出于对我的关心爱护。

讲长毛的故事,讲到“脱下裤子”“外面的大炮便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的话,更是让人看到长妈妈的无知和淳朴。

写到买《山海经》时,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和非常具体的细节来写,作者只是随意地告诉阿长《山海经》的事,她却真的买了回来,而令作者对她产生了衷心的敬意。体现了这位长妈妈的善良、热心和对孩子的关心、爱护。

而文章自始至终就一直在刻画她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从她“不许我走动”到吃福橘的祝福和“晒裤子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及后来买《山海经》都充分体现出来。

所以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淳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点评:作者这样写阿长,“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是一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这样把她的善良仁慈的美同愚昧落后的丑相掺杂,沙里淘金似的让她闪烁出美的光辉,将阿长这个人物写得更加真实感人。因此本文是写真人实事散文的典范之作。

3.明确问题三:

作者对她的“喜欢切切察察”和“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是“实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讨厌”的。

对她的烦琐的规矩和很多道理也觉得“非常麻烦”;。

而后对她讲的“长毛故事”却产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崇敬和敬爱的心意,因为“这种敬意”,后来竟“淡薄起来”,甚至“完全消失”。

最后她买来《山海经》时,作者产生了“新的敬意”,这才是真正的崇敬和敬爱,才是发自内心的、深切的、永久的敬意,因为作者说: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这样才有作者后来的真挚的感激、怀念之情,所以最后作者发出一声深沉的祝福: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这样欲褒先贬,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先抑低后扬起的写法就叫先抑后扬。

4.明确问题四:

总观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淳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怀念。

(三)小结:将上面归纳的内容整理成表格形式,构成附表一。

五、巩固性训练:

1.完成“品读与探讨”第一题。

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写作思路。

思”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简短篇四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由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到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问题的设置: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名都说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买到书之后她是怎样的心理?这些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现。

第三,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她买到书后心理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正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表现,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举止的原因,她如何给我买到了书,把想象的空间交给了学生,也展示了阿长热情,关心孩子,淳朴的性格。对阿长心理的揣摩使学生又一次进入情景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情感。

这节课留给我的印象是比较深的,它将给我今后的教学以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简短篇五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可我们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鉴于此,我们语文组制定了本学期组内教研课题:现代文阅读教学与课堂新模式的有机结合。经过一个月的教学实践,我改变了上学期的过激做法,尝试结合导学案由“教师引导、巧设问;学生独立思考、再合作、解答;全班再质疑、交流;教师指导、明确。”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选的课文是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也是本文的主人公,她普通,普通得别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粗俗,粗俗得语言刺耳,动作可鄙;她迷信,迷信得愚妄可笑,麻木不仁。但她又爽朗、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尤其是目不识丁的她一次看到鲁迅听人介绍《山海经》时的痴迷神态,竟超常人所不能地给鲁迅买了一本《山海经》,此举此情震憾着鲁迅的一生。长妈妈去世30年后,鲁迅写此文以示深沉怀念。为了让学生很好的体会文章,我做了以下几点: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有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导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问题的设置: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也分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买到书之后她是怎样的心理?这些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简短篇六

本文篇幅较长,教师可抓住文章的重点,关联全篇,引导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理清脉络。关于写法,则提倡由学生自主发现并在写作中效仿。采用板块式教学思路。

教学步骤。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谈一谈:文章中阿长的形象最为动人、作者最为动情之处是在课文的哪一部分?说说理由。(结合课后练习三重点讨论、讲解22~26段。)。

齐读22~26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速读全文,寻找关键词句,概括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过程。

1、结合课后练习二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

1、结合课文讨论详写与略写结合的好处。

2、口头作文,说一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要求既能表现人物的整体情况,又能鲜明的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师提示:除了注意详略写之外,还应注意传神的描写。)。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简短篇七

《阿长与〈山海经〉》是第二单元第一课,在整个单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课前我仔细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亮点。现将教学情况总结如下:

本课教学之初我由学生初一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引入。紧接着请学生解释评价课文标题,让学生学会拟题。再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课文写了哪些事?学生踊跃发言,回答说:“写了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外形的特点、以及作者讨厌她的一些事例,最主要讲了她给作者买《山海经》这件事,最后写作者对她的怀念。”

这节课并不是根据我的预设教案来上的,而是根据当时的学情临时确定的。我认为这节课上的较成功的原因在于:

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由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从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到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

如提问: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她买到书后心理是怎样?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正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表现。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举止的原因。她如何给我买到了书,把想象的空间交给了学生,也展示了阿长热情关心孩子淳朴的性格。这节课留给我的印象是比较深的,它将给我今后的教学以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简短篇八

作为语文三大难之一的鲁迅先生,他的文章大多深邃睿智、犀利老辣,总是有许多言外之意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深入反思。这篇《阿长与山海经》笔调轻松,活泼,又不乏调侃,读来真实温暖。但是如何教这篇课文,却是我最近才发现的一个难点。

虽然这篇文章我也教了很多遍了,但是,一直以来我也是中规中矩地先梳理七件事,找出详略,明确阿长的人物形象,学习欲扬先抑手法的作用。唯独这一次,仔细阅读了两遍教参,又看了几个课例,听了语文启蒙课,我忽然发现我对文本的解读,在之前的十年里都是远远不够的。

欲扬先抑的手法,学生找出来并不难,体会它的作用,也不难,但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用,学生也好,以前的我也好,其实都没有读懂。但是这一次,借助这些资料,站在大师的肩上,我终于读懂了一些鲁迅这位大师在写这篇文章时的一点深意。这次在讲欲扬先抑时,我没有直接提问推出,而是带着学生先读了文章的前半部分,在分析字里行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同时去揣摩作者情感。在这部分解读时,学生很容易抓住作者在文中写出的“不大佩服”,“疑心”“憎恶”等情感,发现小时候的鲁迅并不喜欢阿长,阿长也的确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甚至令人厌恶的人。而这显然与作者写作意图是矛盾的,这种矛盾的理解正是解读这篇文章的关键。但这也是学生理解这节课的难点,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列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儿子脚上受了点伤,晚上睡觉前擦药时,奶奶说让他把药膏带到学校去擦,他不肯。于是一个放进去,一个拿出来中,矛盾产生了。由这一点,我又引出了孩子们对于自己身边的亲人的感受,在年少的时候,大人和孩子之间的文化时代差异,很容易造成一些隔阂和误会,让你觉得他们讨厌,但是,很多年以后,当你长大了,再回过头来看,他们的啰嗦,唠叨背后何尝不是深深的爱。再从这一点,回到文本时,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鲁迅这篇文章所采用的成人心态,少时眼光。对于出身卑微,粗俗迷信的阿长,鲁迅先生毫不避讳,真实地描写,也让孩子们进一步体会到,真正的文学就是源于生活的不掩饰不浮夸的自然流淌。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理解了欲扬先抑,也更理解了作者抑的原因。

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的那样《阿长与山海经》讲的是童年陪伴的问题,所以她睡成一个大字,喜欢切切察察等都不是问题。但是,作者为什么这样大肆旗鼓地描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经过,却是个问题。以前,我也只停留在在阿长对“我”的爱,和在没有人搭理我时,在我看来最不可能帮我实现愿望的阿长给予我的'爱护上,但是这一次,因为对文本的更深入解读,我抓住了文中这句话“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让学生在练习课文后面的内容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所描述的他的学习生活的文章,讨论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这样说。在学生理解这本书对于鲁迅先生不同凡响的意义之后,这番抑扬与后面作者的情感也就有了更加厚重的力量。

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话,我自己听了很多遍,也讲过很多次,但是在教授这篇自己讲过n多次的《阿长与山海经》时,我才真正明白了这句话。虽然我这节课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因为最近在赶进度,所以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太够。因为课前对课件的反复检查不够,所以一些问题的设计还很粗拙,但是至少,这一次,我带着我的孩子们走进了一个更加奇妙的语文世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